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2024-07-16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精选12篇)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1

1 导言

本研究缘起于上海理工大学刘芹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体系研究”(14YJA740023)。

该研究已经建成100万词次以上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Written English Corpus,CSEMWEC)。该库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职场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O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3个子库和与3个子库相对应的参照语料库。研究采用Granger(2002)提出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将理工科大学生写作语篇与本族语写作语篇作对比,分析其不同于本族语者的语言特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写作学习困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甄凤超,2010)

三个子库的文本来自于四所985高校(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所地方重点高校(上海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四所地方一般高校(广州大学、黑龙江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EGP语料库采集本科生的一般话题作文。学生根据任课教师指定的话题,完成若干篇120词左右的作文。其中,限时作文与非限时作文各取一半,以保证语料库覆盖不同环境下的写作任务。在数量上,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中间大、两头小”的原则进行抽样,即:第一、第三层次院校共提供50%的样本,第二层次院校提供另外50%。EGP的参照库为British National Corpus,代表通用英语的使用情况。

EOP语料库采集本科生的职场英语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完成若干篇200词左右的职场应用文。抽样原则、任务完成方式与EGP语料库基本一致。EOP的参照库包括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以及从网络、教材上收集的投诉信和求职信。EAP语料库按照“以核心领域为先、以近期论文为先”的原则采集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英文摘要。EAP的参照库为我校自建的国外研究生摘要语料库,可以跟国内摘要语料库直接对比。

我国的语料库语言学经过20多年的历程,在学习者语料库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但鲜见针对某一类大学生构建的学习者写作语料库,在教学分类指导上尚缺乏实证依据。理工科大学生在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方法,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于文科学生较差,写作能力尤其如此。有鉴于此,探索构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标准迫在眉睫。

2 研究对象的定性分析

对于写作的研究,无非可以从两个宏观的角度来把握。第一个角度是从写作过程来考查,第二个角度是从写作的结果(即写作出来的具体语篇)来考查。从以上两个宏观的角度的简单的分析来看,要研究写作,其理论框架自然离不开语篇语言学。而语篇语言学框架下,所采用的语言学理论常常就包括语用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的聚焦点就正如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在《语篇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中认为,语篇语言学似乎至少应与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语篇,它既是过程又是产物,其特点主要是“语言的”;(2)参与者,他们通常是语篇的生产者和接受者;(3)广义的语境,它为语篇和参与者提供情景。正是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语篇应该满足七个标准,它们是: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目的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篇际性(intertexuality)。

基于此,笔者拟构建下图作为语篇分析的模型:

3 定量分析

在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就进入第二个步骤的统计学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为辅、推断性统计为主的方法。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使数据得以压缩,便于研究者把握其一般性的特征或者全貌。描述性统计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属、众数等)和离中趋势(全距、标准差等),是推断性统计的基础。推断性统计是根据样本统计值对总体参数做出估计,同时也是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在搜集写作数据时,首先要对写作数据进行三种分类。第一类是定类数据(Nominal),即,命名类数据,它仅仅是一种标志,没有次序关系。第二类是定序数据(Ordinal),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位置,不能做四则运算。第三类是定距数据(Interval)的整理,此类数据是具有间距特征的变量,其单位相等,量表各点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如在“语篇生成能力维度”方面,教师给各项目的打分都可以看做定距数据,因为可以转换成标准分数Z。

这三种数据之中,前两者采用非参数检验,最后一种定距数据采用参数检验。分述如下。

非参数检验是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它是相对于参数检验的。因为,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

非参数检验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方法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与期望分布或某一理论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种吻合性检验,通常适于对有多项分类值的总体分布的分析。它的原假设是: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与期望分布或某一理论分布无差异。例如,大量模仿他人学术语篇的写作大纲对写作创造思维能力没有提高,对此种观点,可以有,同意、一般和反对三种。如果调查的100个学生有32个选同意,35个选同意,33个选一般,那么检验三种答案的人数有没有显著差异就可以用卡方检验。

参数检验主要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F检验的结合。他们共同遵循以下统计步骤。第一,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第二,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第三,规定显著性水平α;第四,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第五,作出统计决策。

方差分析是对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这一假设进行检验。若方差分析只针对一个因素进行,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同时针对多个因素进行,称为多因素分析。若自变量的不同的水平对结果没有影响,则水平之间的方差仅有随机因素的差异,无系统性差异。它与水平内部方差的比值就会接近于1。若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结果产生影响,则水平之间的方差不但包括随机性差异也包括系统性差异两个方差的比值就会大于1很多。若达到某一临界点,就可作出判断,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作出接受原假设或拒绝原假设的判断。在研究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际写作的语料和母语学生写作的语料做对比进行方差分析,看看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写作能力存在着哪些不足。写作能力模型假设的语篇生成能力的42个子项目,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方差分析。

t检验是用t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主要用于样本含量较小(例如n<30),总体标准差σ未知的正态分布。t检验分为单总体检验和双总体检验。单总体t检验是检验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当总体分布是正态分布,如总体标准差未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那么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离差统计量呈t分布。双总体t检验是检验两个样本平均数与其各自所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双总体t检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样本t检验,一是配对样本t检验。F检验是方差齐性检验。在两样本t检验中要用到F检验。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则直接用t检验,若不等,可采用F检验。通过F检验两个样本的方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是选择何种t检验的前提条件。通过t检验和F检验的组合可以综合比较来自不同院校的理工科学生的写作作业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能否在假设拟构的写作能力模型方面得到证实。

4 构建出来的能力标准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于用语料库的方法和语篇语言学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出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标准。本节按照本研究的三个子库和参照语料库探索性地制定中国理工科大学生的通用英语(EGP)写作标准、学术英语(EAP)写作标准和职场英语(EOP)写作标准。各个写作标准下面,尽量制定精密度级别高的子项目,每种项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使得各个级别的标准细化和量化。

4.1 通用英语写作标准制定

考查基本语法的掌握和基本词汇的运用。参照语料库可以选择为BNC。以我们构建的that为例,按照本研究的通用学术英语语料库,检索结果如下图:

根据检索结果,可以分析that作为指示代词、从属连词、关系连词的不同作用。因为学习者的通用语料库和他们的基础英语水平有关,可以在句子层面多为关注。因为在具体的分析层面,按照句子层面,比单单按照词层面来的全面。句子是词的语境,语篇是句子的语境,句子作为这一中介,地位非常重要。

通用英语写作标准的制定关注下面34种句式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判断句、否定句、省略句、替代句、无动词句、被动句、倒装句、强调句、分隔结构句、IT引导的句子、存在句、数词句、比喻句、比较句、让步句、时间句、地点句、原因句、目的句、结果句、程度句、条件句、虚拟句、关联指代句、并列句、独立成分句、平行结构句、无灵主句、短语句、左移位句和句子的主谓一致。

4.2 职场英语写作标准制定

采用英知名语料库专家BIBER(1988)的多特征多维度分析法。分为四类:1“交互性/信息性”,2“指代明确/指代有赖情景”,3“说服性”和4“抽象/非抽象性”。每个维度都包含一组在语篇中频繁共现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之所以“共现”于某些语域中,是因为具有相近的功能),再按这些维度对语域进行全方位描述。

(1)交互性维度的语体特征分析

“交互性/信息性”维度代表人际交流功能与信息传达功能的对比,由因子负荷为正、负值的两组共现语言特征组成。正值特征表现出交互性和情感色彩较强的口语特点,被称为交互性特征。负值特征包括名词、介词、词长和类符/形符比,具有信息含量高和表达准确的特点。职场英语尤其重视交互性和信息性。

(2)指代明确性维度的语体特征分析

“所指明确/所指有赖情景”维度可区分高度清晰、不依赖语境的指向和依赖特定情境的语篇。例如:关系从句以清晰精确的方式限定语篇内所指。短语连接词和名词化意味着所指明确化和信息化。

(3)说服性维度的语体特征分析

“说服性”维度代表说话者个人观点或对事件可能性进行评估并说服读者。预测情态动词昭示某些事件即将发生。说服性动词(如command,demand)意味着引发未来事件的意愿,而条件从句限定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条件。义务情态动词(如must,should)表示事件必须发生。

(4)抽象性维度的语体特征分析

“抽象性/非抽象性”维度区分抽象和正式的信息性语篇。例如,被动形式能弱化主语和强调动作的接受者。高频使用被动结构的语篇通常是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的正式文体。连接副词和从属连词经常与被动形式共现以表述从句间复杂的逻辑关系。

4.3 学术英语写作标准制定

学术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牵涉到理工科背景的论文写作,是书面学术英语研究广度最大的部分。如下:(1)学术语篇的文体知识的把握程度:1第三人称句的写作习惯;2被动语态的熟练运用;3被动语态的熟练运用;4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5非谓语动词的准确使用;6长句的运用能力。(2)学术语篇的语用能力:1目的;2内容;3读者接受度。(3)学术语篇的宏观结构的建构能力:1说明;2劝说;3论辩;4描写;5叙述。(4)学术语篇的组织能力:1问题-解决模式;2一般—特殊模式;3主张—反应模式;4机会—获取模式;5提问—回答模式。(5)学术语篇的语义表达能力:1意义的明确性;2歧义的消除。(6)学术语篇的元话语运用能力:1语篇连接词语;2语码注解词语;3言外之力标示词语;4认识状态标示词语;5态度标示词语;6作者读者沟通标示词语。(7)学术语篇的主述结构推进能力:1平行型;2延续型;3集中型;4交叉型;5并列型;6派生型;7跳跃型。(8)学术语篇的信息传递能力:1已知信息的表达;2可推知信息的难易度;3新信息的导入。

5 结论

本篇论文是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标准的探索性制定,但是,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标准的精密度等级可以不断扩展,因为,文无定法,所以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样,本篇论文,只是提出一个可以操作的模式,所以属于先行尝试研究,同时也是在有限的方法之中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所作出的小小的贡献。用本论文提出的写作能力标准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语篇进行分析,至少可以做到比较有条理,不至于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语篇,丝毫没有头绪。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该标准也会不断丰富和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3]王文宇,王立非.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和展望[J].外语界,2004(3).

[4]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2

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总分全国排名2015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办学类型星级排名办学层次1 清华大学 北京 98.23 2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 ―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75.88 9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 75.75 10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4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74.98 1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同济大学 上海 73.07 1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72.74 20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7 天津大学 天津 71.53 24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70.88 2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9 东北大学 辽宁 69.11 2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0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68.80 29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1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68.61 31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2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68.16 32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3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68.07 33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4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67.12 37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5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66.53 40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6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66.34 42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7 长安大学 陕西 66.28 43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8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66.20 44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9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66.19 45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0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66.15 46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1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65.91 48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2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65.74 51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3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65.60 53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4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65.53 54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25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65.47 55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6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65.06 61 行业特色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64.85 64

理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究 篇3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90-03

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在我国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大学生属于较高层次的一类。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计划开始,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是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同时是重要的民生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明确提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校创业应当受到学校鼓励,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国家和省市高校就业创业基金。高校应当充分关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跟踪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实习情况、考研情况及其他相关就业准备活动等。

一、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并不乐观,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美元乏力、亚洲经济减速下滑。在国际经济市场减弱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投资低迷、产能过剩、内需不振、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趨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趋势不容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1]。

2014年,教育部召开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会议要求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2]。会议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积极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毕业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着力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通过就业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鼓励和指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高度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大学生思想观念中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中求职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意愿的影响、社会环境中就业发展的影响等等。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价值观的研究源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价值观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价值观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西方学者,以罗科奇为代表的认为,价值观通过思维认知,是人类对事物的思维取向。部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对某一事物的思维评判方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不同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价值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笔者认为,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所反映出的内容不同,基于人不同的思维认识,对身边人、物、事不同的评价与认定。表现为某种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同时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与尺度,主要内涵指事物的价值定位。

职业价值观最早源自西方学者的工作机制观,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西方学者,将职业价值观界定为工作价值观,即(workvalue),是指人们(即将毕业的学生与参加工作的人)对其职业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看法,价值倾向与择业选择。西方学者更倾向“工作价值观”这一说法。也有部分西方学者将职业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界定为同一概念[4]。国内,对于价值观的定义包含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价值取向等。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说法虽然在概念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所指向的职业价值取向是相通的,都是表达人们对于求职、择业、职业发展所持的观点与想法。

研究职业价值观,首先需要探讨何谓职业?职业是指社会分工,是通过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创造财富,并获得相应的薪资报酬。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职业是人们从事某种社会分工,谋求生存的手段。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价值观测评会有助于职业决策和提高工作满意度。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5]。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6]。

职业价值观从个人角度出发,是指选择一份自己认为有职业兴趣,并且有责任心做好的事情,也称为“敬业”、“乐业”,同时个人的工作成就自己的事业。西方学者研究,由于受到职业兴趣、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人们对于职业的评价与价值取向衡量标准也有所不一样。如,有的人注重职业发展;有的人注重职业声望;有的人注重收入回报;有的人注重在职业中追求新意等等。这正是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二)毕业生职业选择分析

1.毕业生就业考虑因素

如图1所示,以某高校为例,2014届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薪酬及待遇,占比为45%;其次考虑的是单位知名度,占比为30%,单位所在地、单位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各占到整个比例的10%;学生考虑专业对口程度的比例最低,只占整个比例的5%。

2.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

如图2所示,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学校就业信息网”(40%),其次来源于“学院辅导员老师”(25%),信息来源于“班干部及同学”和“自己浏览用人单位网页”的比例分别占到15%和10%、来自“专业课老师”和“其他途径”的各占5%。

3.毕业生就业途径

如图3所示,毕业生就业途径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校园招聘会,占到整个比例的40%;其次是学校学院推荐,占到整个比例的30%;再者是网站、媒体广告搜索自荐应聘,占到整个比例的15%;亲戚、朋友介绍和其他方式各占5%。

4.毕业生流向

(1)就业区域流向

如图4所示,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中,就业到西北地区的学生最多,占到整个就业区域的34.8%。其次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占到整个就业区域的21.5%和18.4%。就业到东北三省的学生最少,占到整个就业区域的1.5%。

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东北三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民族自治区:西藏、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西北地区:陕西、甘肃。

(2)就业单位流向

本专科生就业单位流向分布。由图5可以看出,本专科毕业生单位流向中,签约民营企业的人数比例最高(51.12%),其次是国有企业(42.46%)。

(3)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由表1可看出:截至7月10日,本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40.94%)、建筑业(26.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72%)。

分析图表,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反馈中,用人单位对在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毕业生内在质量。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是应加强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理念和期望值,塑造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毕业生更早更好的进入职业人角色。二是应夯实基础知识,加大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实习环节,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实习熟练掌握企业完整的生产体系。

三、家庭、社会、学校视角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在社会环境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家庭环境与家长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选择影响较大。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职业观教育、正确的求职引导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视。思想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国家民生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发挥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的渗透作用,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强化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今后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营造“敬业、乐业”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氛围。根据总结西方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价值观教育文献,许多国家都面临青年就业压力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出现“毕业即失业”问题,追溯其原因,除了经济形势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外,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的同时,从社会环境视角出发,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不能正确认知,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发展与社会求职要求,毕业后职业意识、职业技能都远远落后社会环境发展要求,造成求职困难。同时,加上部分大学生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甚至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我国人才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正确认知社会环境问题对大学生的指引意义与舆论作用,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功求职,并树立较好的职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光海.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2]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沈小静,魏巍.指揮前移制度保障提升就业竞争力[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4).

[5]安国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4

1 理工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认知现状调查

1.1 调查样本与调查方法的选择

选择了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和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300名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对其进行无记名式调查问卷, 并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及交叉分析。

1.2 调查重点

通过对不同学校、专业、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重点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的现状。

对参加本次调查的同学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 见表1。

1.3 调查概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3份, 回收率为91.00%。

2 理工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分析

2.1 理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精髓, 如儒家﹑道家等经典理论﹑著作和传统的待人处事﹑求学等礼仪文化等, 但我们不可否认, 传统文化中叶包含一些糟粕, 如三纲五常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在建国初期, 毛主席就曾经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而现如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该保持这种态度。在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方面的调查, 我们得到了喜忧参半的答案。

当问到“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时, 只有5.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既包含儒﹑道家的经典理论﹑传统的礼仪﹑节日和中医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包含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 而有52.9%的同学只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精髓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模糊, 认知程度不高。

2.2 大学生对的传统文化态度喜忧参半

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几组题目考察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当被问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有43.2%的同学回答“非常热情”, 有5 2.7%的同学回答“一般”, 而只有3.7%的同学回答较小兴趣。这个结果跟我们预计的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感兴趣程度不高是吻合的。而对于“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大吗”, 选择“很大”的有33.7%, 选“一般”的有62.6%, 只有3.7%的人选择了“不大”。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虽然存在着模糊和不足, 但与曾经对传统文化弃如敝屣、对西方文化热情拥抱的一代“五四青年”相比, 当代大学生毕竟用更理智的心态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问及“传统文化的未来”时, 答案也是喜忧参半。有半数以上的人持不乐观或不肯定的态度, 有20.4%的人选择了“很难说”, 有1 8.7%的人选择“不乐观”, 1.5%的人选择了“很悲观”。“很乐观”和“比较乐观”分别为12.1%和37.4%。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总体上来说也是一个中性的答案, 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来看, 我们还是应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而当下非常热门的、社会上所谓的“传统文化热” (如易中天﹑于丹等人受到热捧的现象) , 有58%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让国内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有33%的同学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 一时兴起的热潮对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另还有3 3%的同学选择“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但是能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很难说”。由此可以得出,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在普遍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2.3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当被问到“面对在世界各地掀起的中国学热, 而在中国却受到冷落, 对此你怎么看”时, 有70%的同学选择是“国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够, 以后要大力加强”。有1 9%的同学认为是“外国人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因为好奇而学习”, 认为“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只有5.5%。可见, 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 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合理造成的, 中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知识, 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 课堂里面很少讲到如何生活, 如何做人, 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才, 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无效教学, 所谓教改, 只重视教学形式的更新。应试教育突出的是分数, 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更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5]。加之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 使得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少之又少, 而当他们进入大学, 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有32.2%和49.8%的同学“非常赞成”和“赞成”把“传统文化融入现行教育体制”, 而只有12.8%和4.8%的同学选择“一般”和“不赞成”。所以, 加强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未来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更是学生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3 性别, 学历, 居住地及父母职业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

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得出:

3.1 女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高于男生

有95%的女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热情或者比较热情。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 67%的女生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和还有影响。56.8%的女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很乐观和比较乐观。48%的女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跟男女生的先天性差异有很大区别, 女生相比于男生会更倾向一些偏文的东西, 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更高。

3.2 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对于专科学生, 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水平更好, 受教育程度更高, 接受素质教育的机会也更丰富。96%的本科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热情或者兴趣一般。34%的本科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98.6%的本科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去学习传统文化, 可以在学校学习或者自己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 60%的本科生认为势力很强大或者还有影响。56%的本科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本科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认知程度比专科生更好。一个人的学历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样, 也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本科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更加全面。

3.3 居住地及父母职业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因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来自自身及家庭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观点及家庭的生活环境, 直接根本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通过我们的调查报告, 分析可以看出, 相比于农村里的大学生,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更高。相对于农村的学生, 更多的城镇学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包含了两个方面, 既包含优秀的一面, 也包含糟粕的一面, 如一些封建迷信等。96.7%的城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热情或者一般热情。80%城镇大学生表示在平时喜欢或者偶尔会积累一些传统的名人名句和诗句。7 9.5%的城镇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很大或者一般。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分别有60%和55%的城镇学生认为还有影响和比较乐观。

农村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浅薄, 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 而学校又片面追求升学率, 天天早晚自习和加课等, 剥夺了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 由于各种原因, 特别是“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父母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 往往过分强调其封建糟粕的一面, 忽视其精华和积极的部分所在, 对其批判有余继承不足。

4、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 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 这种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这与我们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相符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 也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开的, 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通过此次调研, 我们发现, 加强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未来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更是学生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 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通过对邯郸市三所本专科院校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 根据结果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总体的状况及性别、学历、家庭居住地对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工科大学生,调查

参考文献

[1]李福堂.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从传统文化的缺失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8.4

[2]张松德.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中国大学教学[J].2007.5, 52-53

[3]于伟峰, 王鑫, 王丽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2, 6-8

[4]谢兴盛.应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J].2008.2, 56-57

[5]徐健, 覃卫国, 韦福安.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7.3, 80-84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5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归法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问题的提出: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的帮助以及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社会课题之一。

正文:

一、实践目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家庭养老功能被弱化,不可避免的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在暑假期间,我在本村村委会的帮助下,对本村贫困孤寡老人养老问题做了一份调查并且采访了本村的村主任吴贤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社会对这些老人更多的关注,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

二、实践内容:武汉市xx区xx镇xx村是一个人口较多,耕地面积多亩的紧接市区的农村,由于村庄较大,人口较多,孤寡老人的数目也相对较多,8月5号下午对村主任吴贤生进行采访,从8月6号开始,“政府温暖送到家”就慢慢拉开了帷幕,一大早我就和村委会的叔叔伯伯们行动起来,慰问这些老人家,这项活动持续了4天,期间我也组织了小学同学去这些老人家家里帮忙打扫卫生,给他们洗洗衣服,大家累但快乐着,在最后一天也就是8月9号,由于部分老人家身体状况较差,我们也就把他们送到老年公寓,那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有很多退休干部也在那儿安度晚年,所以,我跟随叔叔们去了,他们说每天过的很舒坦,每天乐意锻炼身体,娱乐节目很多,大家彼此也关怀备至。

三、实践结果:这次调查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基本达到了我的调查目的。工作也进行完毕,老人们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我们自己也从实践中得到了很多,心灵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通过对吴主任采访,知道我们村虽然养老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是这期间,我发现村里还存在少量的仍未解决的事,同是我也对造成老人生活的困难原因,做出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和子女的经济收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子女寄钱缺乏标准和持续性,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老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2.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特别是单身老人,多病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子女担心,边为生活辛勤劳动,日复一日,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孤寡老人活动空间十分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3.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老人除了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留守

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服做饭,上下学接送。

4.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弱病残是自然现象,这是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的主要原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麻烦,往往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治疗。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党政府组织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之余,也让我们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是社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此提出了如下的几条建议:

1.加快养老保体系建设。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待遇,同是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2.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大势所趋,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对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全社会都要加强对待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力推行,落实。对尊老爱幼的群体和个人要搭理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

4.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要将老龄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要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光争优活动,对高龄孤寡老人实行“一帮一”的义务鉴湖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结语:我们周围的老人,将他们的青春奉献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他们经历了我们不能想象的艰苦生活,到老是应该享受一个安详的晚年的。在新型农村,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人性道德更应该上升一个高度,社会是一家,赡养老人关爱老人,照顾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尊敬老人的光荣传统应该被传承下去,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学生更要敢于承担这份责任!参考文献:

【1】 姚运《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载《西北人》1999年第2期

【2】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资料汇编》华龄出版

社1994年版

【3】 姚运《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危机》载《观点》1996年11期

【4】 王延中《不应中止农村养老保险》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5

月24日时事版

【5】 罗军《论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取向》载《人大建设》2001年第8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情商培养 篇6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情商;培养措施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智商的开发,在高等教育阶段“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使情商的教育与训练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重视。部分理工科优秀的毕业生在应聘、工作、生活中遇到专业之外的困惑,单纯依靠高智商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优良的智商只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而情商才是成功的关键。加强情商的教育与培养可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

一、理工科大学生的情商现状

理工科大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师。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为依靠专业知识去谋生,忽略自身情商的培养,使得情商和智商的发展并不匹配,在校大学生的情商亟需提高,主要表现在:

1.自我认知的能力有待提高。认知自己的情绪是情商的基础,有的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有的却过分自卑,不准确地定位使学生盲目地处理实际问题,如忽视自身需求去追求名牌、随意处理情感问题等现象,而只有及时自我省察,做到有“自知之明”,才能准确定位。

2.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社会竞争、学习压力、情感困惑等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控制情绪,遇到刺激很难保持理智和冷静,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就是典型代表。大学生要理智地驾驭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不是感情用事。

3.认知他人情绪的方面,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碰到问题较多考虑自己的得失,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产生矛盾后又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宿舍或班集体中扮演“孤家寡人”的角色,影响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和相处。

4.自我激励的能力有待完善,挫折承受能力弱。大学生的成功欲望较强,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失败预测不够,正视挫折的勇气不足,也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如河北某大四学生考研失败,因抑郁在距离毕业还差20天的时候,跳楼自杀,令人惋惜。

5.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对集体生活中的大学生而言,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而多数学生在认同和欣赏他人的才华和能力、尊重他人与自己的分歧、容忍别人的缺点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这也影响到个人的发展。

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情商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理工科毕业生要担当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骨干,用人单位不再渴求单一的知识型人才,更青睐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但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再加上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中小学生成长中情商的缺失,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具备发展和完善情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弥补的情商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保证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及时地将情商培养穿插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合理剖析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做出正确的评估,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实现情商的均衡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高情商有助于就业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情商影响就业的质量,决定事业发展的前景。天津市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的前三位是:个人交往能力、个人品行、环境适应能力,这些非智力因素都与情商有密切关系。在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资格认证等为就业增加砝码的同时,理工科大学必须注重情商的提高,通过合理的训练,使学生在合作、创新,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加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利就业。

三、理工科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几点思考

良好的情商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理工科大学生情商的问题,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教育体系,转变重智商轻情商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情商,本文仅从学校的角度列举如下措施。

1.建构高情商的教师队伍体系。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情商需要构建一支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强、且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情商的教师队伍,定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情商水平是必须和有效的。教师都要率先垂范用健康的思想和心态影响学生,组建学院级“咨询吧”,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感恩、阳光心态、责任意识、正视挫折等讲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展情商,使学生的情商通过自我学习和调整得以提高。

2.推进教学改革,在专业课中加强情商的教育和培养。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在专业课中渗透情商的教育,坚持情商和智商并重的教学理念,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情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授中,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将情商意义和内涵的引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穿插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不服输精神等,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坚忍品格和顽强毅力的培养。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创设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信心等情商因素。我校构建了跨专业方向的实践平台体系,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近五年获得了省挑战杯,省创业计划大赛、省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几十项奖励,科技小组分工合作,团队精神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竞赛中学生勇于竞争、不服输的精神,使创新能力与人格魅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将情商教育贯穿在就业指导中。理工科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或科研单位,在从事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高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越来越挑剔的用人单位,只进行政策介绍、形势分析等就业指导是不够的,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及时穿插情商训练,让学生体验竞争和合作,锻炼组织协调、应对挫折等能力,毕业后较快适应社会、融入企业,不致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知所措。

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坚持智商和情商并重的教学理念,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知识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李开复的人才观[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李媛,赵靖.理工科大学生情商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4):89-92.

[3]刘茂福,薛涛.大学生的情商问题及情商教育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71-73.

[4]陈秀丽,付晓丽.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4):466-468.

[5]赵新娟.试论新时期教师情商的培养与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8,(9):135-136.

[6]董宇艳.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29-130.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7

调查方法:走访、访谈。尽管大多数研究者运用调查问卷这一方式, 但常由于被调查者填写不认真而导致所获数据失实。故笔者使用了走访的方式。

调查对象:地大在校本科生。调查地点:英语教学课堂、各类英语活动场所、自习室等。

2 调查结果

(1) 学英语时羞怯。这主要是在口语学习中, 同学们总是羞于开口。

(2) Chinglish+dialect即中式英语和乡音影响。中英文行文区别较大, 如中文重意合, 英文重形合。同学们常常会在英语写作时陷入词不达意的窘境, 而乡音的影响则体现在口语上。

(3) 盲目报班, 求快心切。为“快速”学好英语, 不少同学盲目报班, 尤其是一些艺术类同学。这些辅导班费用较高, 平均费用在500元。

(4) 只重书面, 不重口头。这是英语学习的通病。走访中, 笔者常发现笔头做得很好但口头表达不行的同学。

(5) 英语学习资料五花八门, 良莠不齐, 同学们常不知道选择哪种。

3 原因分析

主观方面。大学生没有了以往的学习压力, 生活散漫, 学习时间减少。大学里活动丰富, 大量的活动时间挤占了学习时间。另外, 大学的专业学习变强, 尤其是理工科高校, 致使英语学习时间减少。

客观方面。包括教学、专业、环境等。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型方法和不太注重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狭义交际法 (communication approach) 。同时由于理工科类学校英语学习氛围不浓厚, 影响英语学习。

4 策略探索

主观方面:

(1) 端正英语学习态度。

(2) 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 保障英语学习必需的时间。

客观方面:

(1) 改良教学方式。

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致力于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变。

②使用交际性语言教学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教师应该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用英语组织教学, 既可提高学生语感、听力,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使用英语交流。

③保障后续教育。四六级统考之后, 要创造条件让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在保障基础教学的情况下, 开展专业英语的学习。

(2) 开辟第二课堂。

①充分利用社团。社团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校方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既可实现社团管理的规范化, 又可以此为载体浓厚整个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

②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竞赛, 如英文歌曲大赛、英文辩论赛等, 既给英语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 又为相对较差的同学树立了榜样, 有利于激励同学们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8

(一)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礼仪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海洋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大三、大四年级本科生。调查时间是2013年12月2日至12月9日。

(二) 数据录入与检查

问卷回收后, 由一名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录入工作, 另一名学生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对。录入结束后, 对问卷进行逐一检查, 发现存在以下三种问题的视为无效问卷: (1) 相邻编号的两份或多份问卷除了“学生基本信息”以外所有题目选项完全相同的, 除编号最小的问卷外均视为无效问卷; (2) 未完成问题达5题以上的视为无效问卷; (3) 所有题目答案完全相同的 (如都选择了第一个答案) 视为无效问卷。在有效问卷中, 出现个别题目未作答或者单选题选择多个备选答案等不合理情况时, 该题目作为缺失值处理, 其他题目仍进入问卷加以分析。

(三) 数据分析

数据通过SPSS分析软件录入, 对最终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多因素) 、卡方检验、T检验。

二、结果

(一) 问卷完成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 收回问卷354份, 问卷回收率93.2%;由于相邻编号问卷选项完全相同导致无效问卷3份, 所有题目答案相同导致无效问卷1份, 有效问卷350份, 有效回收率98.9%。

(二) 学生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中女生为225人, 占64.2%;学生干部 (包括社团干部) 为230人, 占65.7%, 同时基本涵盖了不同性别比例、不同生源地区、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生活环境的各类大学生群体, 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见表1) 。

(三) 大学生礼仪行为分析。

问卷中上述10个条目为3水平Likter量表, 用于评估学生礼仪行为。设定每个问题回答第1水平 (表现最差) 到第3水平 (表现最好) 分别得1至3分, 因此该量表总分在10至30分。剔除缺失值之后, 344位学生礼仪行为得分均值为25.4分, 标准差为2.7分。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礼仪基本素质良好,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素养, 尚未养成基本的礼仪习惯。

(四) 大学生礼仪常识分析

问卷中设计了5个条目用于调查学生对基本礼仪常识的了解情况。当问及“介绍他人相识, 正确顺序是什么”时, 82%的学生选择“先介绍上级”或者“随便” (此为错误答案) ;问及“同等地位, 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时伸手正确顺序是?”, 有30.7%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女士先伸手”;问及“穿单排两粒扣西装, 应扣哪粒扣子”时, 40.8%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扣上方扣”;问及“接受名片, 要用右手, 然后装进上衣兜, 这样的礼仪正确吗”时, 57.1%的学生回答正确;问及“领带打好后, 下端应该在哪个位置?”, 34.2%的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在皮带扣的位置”。

上述5个条目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用于评估学生礼仪常识。每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分, 回答错误得0分, 因此该量表总分在0至5分。剔除缺失值之后, 对343位学生礼仪常识得分进行分析, 得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和5分的人数分别占2.9%、13.1%、38.5%、30.0%、11.7%和3.8% (见下图) ;均值为2.46分, 标准差为1.07分。这说明学生对基本礼仪常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仅有15.5%的学生能回答对5题当中的4题以上。

这些看似简单的握手、服饰搭配、行进中的礼仪等日常礼仪知识, 由于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主动了解及学校未给予必要的培训而答错。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了解较少, 礼仪素养和礼仪习惯有待培养提高。

(五) 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分析

1.性别的影响

表3显示, 在礼仪行为得分方面, 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25.67vs24.86, P<0.05) , 而在礼仪常识得分方面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没有显著差异 (2.50vs2.38, P=0.340) 。

3. 生源的影响

4. 政治面貌的影响

表6显示, 不论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 还是在相关性检验中, 家庭教育对学生礼仪行为得分 (Spearman=-0.272, P<0.001) 和礼仪常识得分 (Spearman=-0.170, P=0.002) 均有显著影响。因此, 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礼仪常识要求不够高的学生在校期间更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的“补课”。

6. 影响大学生礼仪行为和常识最重要的因素

在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当中,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礼仪行为和礼仪常识的影响最重要。

b.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c.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d.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e.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礼仪常识得分。

f.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礼仪常识得分, 是否学生干部。

a.因变量:礼仪常识得分。

表9、表10显示, 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发现对大学生礼仪常识得分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包括了家庭对礼仪教育要求严格、家庭对礼仪教育要求一般和是否为党员, 模型Adjusted Rsquare为0.047。

三、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礼仪习惯的对策

本次调研的核心步骤, 就是针对大学生关于礼仪修养出现的问题与现状, 同步开展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 在了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难点和重点后, 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

(一)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系统的礼仪课程, 加强礼仪课程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调查显示, 有9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礼仪, 83.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礼仪培训。建议将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仪课程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并且为了加强礼仪课程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开设礼仪课程。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设仪表礼仪、举止礼仪、礼节礼仪、校园礼仪, 对大二的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公共礼仪、节日礼仪等, 对大三、大四的学生科开设职场礼仪、应聘礼仪、公关礼仪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 比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涉外礼仪, 国外风俗和礼仪, 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开设涉外礼仪、商务礼仪等。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礼仪教育, 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二) 努力提高礼仪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礼仪课程教育首先要配备专业的礼仪教师, 礼仪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亲自示范、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礼仪课堂上, 应以学生为主体, 多给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在调查中, 当问及“你认为最有待加强的礼仪项目是什么”时, 49.2%的学生选择礼仪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以老师的启发引导、讲解示范为辅, 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训练为主, 融“教、学、做”为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注重实践教学, 适合学生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开发教学, 扩大课堂信息量,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观赏性。

(三) 营造家庭育人环境, 推动养成教育

从回归分析模型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礼仪行为和礼仪常识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对礼仪教育的要求。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成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定期交流, 了解家庭教育状况, 加强养成教育。

(四) 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自律, 更需要学校加大他律的力度予以积极的推动和强化。学校学工处可以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把学生日常的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标准之中, 做到教育与奖惩相结合, 管理与监督相结合。调查发现, 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的礼仪行为、礼仪常识均优于普通学生,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爱礼仪、学礼仪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沈春娥.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以襄樊学院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 2011 (6) :85-88.

[2]秦汝芳.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 2012 (11) :158-159.

[3]王化.大学生礼仪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283-285.

[4]卫以诺.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3 (5) :195-196.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9

中国的农村充满诱惑力,它广袤、丰富以及应该去填充的一些空白,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一次“重大行动”。

而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则无疑是我国的规划体系对前述国策的积极响应。立法首次明确把村庄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制度,进入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新时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农村的关注和研究,成为规划师的明确而且迫切的课题,这也同样要求规划教育的及时调整。“城市规划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否有着和“城市规划法”与“城乡规划法”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区别?虽然专业名称的调整并不比有序的农村规划建设行为的及时展开更加迫切,但至少,对规划师的专业培训,则是必须尽快进入“城乡统筹”。

植根于珠三角这片总是有着快速行动能力土地上的华南理工大学,在2006年初便开始了在新政策和新背景下的农村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并尝试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将农村规划纳入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

2 0 0 8年6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提出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课题联合开展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哈佛对中国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农村建设的及时关注,反映了这所名校的敏锐的全球视野。珠三角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让哈佛把研究对象放在了南中国这片极具代表性的土地上。

“华南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合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不同类型的村庄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对典型村庄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生活空间及城乡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

经双方商定,本次合作研究是一次分阶段的长期性研究,时间大约3~5年,研究范围从广州番禺入手,逐步扩大到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而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决定在这次合作研究中开展多种形势的联合教学,以期探讨不同教学手法和规划思维在中国新农村规划这一新领域的有效合作。

2008年6月~2009年6月,双方开展了第一阶段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教学。而以下,则主要记述这次非常有意义的联合教学的相关情况和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2. 课题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村庄

本次联合教学入选的两条村——龙美和下坭,是在2008年广州市番禺区新农村规划中,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受委托的一个包组中的六条村中,经过中美双方多次踏勘和比较研究后,选定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这两条村作为此次农村规划联合教学的研究对象,有一定代表性、特殊性、互异性和可比性。

龙美村是一个非典型的工业村。其普遍性在于与珠三角的许多工业村一样,历史上形成了其特有而稳固的产业——游戏机(曾经也包括赌博机)的生产、加工、销售业。这个所谓的动漫产业,支撑起了整个村域的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相应的空间需求(居住和商业),也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原有村民通过大规模高强度新建改建住宅获得大量收益。同时经济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空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制造业聚集区。在经历了最初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后,游戏机的销售业逐步在村中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最主要地位,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甚至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研发。许多乡镇县城时时期待的“退二进三”早已在这里先行上演(图2)。

下坭村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业村。尽管身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是却面临着许多与内陆农村同样的状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业发展条件和空间的逐步萎缩、土地资源不时面临着外来的侵占风险、生活条件与现代化程度落后,而同时其依然纯正的田园风情、淳朴的乡里民风、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又足以让来到这里的人相信城市决不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当然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下坭更为迫切的需求,而其同时也面对着自上而下动力的缺乏。在已经见识了珠三角其他大量农村城市化的种种现实矛盾后,在下坭看来,没有哪一种发展模式一定能说是绝对光明的康庄大道。然而对村庄发展可能性理解的不同,可能换来乡村慢调生活的保留,也可能导致各种发展机遇的错失(图3)。

3. 联合教学——思维与方法的碰撞

3.1 联合教学安排

本次联合研究哈佛大学主持老师为Professor.Margaret Crawford及Lecturer.Marco Cenzatti,他们获得了一个亚洲研究基金的相关支持,并把这一课题安排为其设计研究院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的研究课题,因此,其学生由规划及景观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其学生的研究设计成果作为该选修课的课程作业。

而华南理工大学则希望参与本次联合研究的学生由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

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规划教学体系的设置,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在第四年开始规划设计课的培训,四年级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课程,五年级上学期为总体规划课程,下学期为毕业设计。我们不希望本科生参加对正常教学有影响的联合设计工作坊。因此,我们安排参加这次联合教学的本科生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小组,联合教学的设计工作坊作为该小组毕业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参与该联合教学的研究生则将课题与与其研究方向相结合,并在本次联合教学结束后递交相关的课程论文。

以农村规划作为联合教学的内容,对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是第一次,同时以此作为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存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标准与联合研究之间的协调问题。

农村规划作为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尚待完善的领域,本科生以此作为毕业设计,必然要对成果完成的方法、深度进行探讨,而哈佛方面则对中国农村存在较多领域的陌生,他们的学生可以做何种形式和深度的研究,其实也很难把握。这样的联合教学,相对于华工建筑学院已经开展多次的以具体的建筑和城市地段为设计对象的联合设计教学来说,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共同教学方法的探讨。

2008年6月~2009年3月是本次联合教学的第一阶段。哈佛的主持老师两次来到广州,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政策、法规和相关规划做了较多的了解和研究,并在华工举办了他们的主要规划思想的讲座。而华工方面则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并以教学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农村规划的政策、法规和规划方法的补充教学。同时双方建立了联合研究工作组的交流网页,定期进行相关资料和研究心得的交流。

2009年3月~2009年6月是本次联合教学的第二阶段,哈佛的课程设计在本学期开始,而华工的毕业设计也将在这个学期完成。在此期间,将安排双方师生的互访,2009年3月,哈佛团队来到华工,为期一周,和华工团队一起制定工作框架、完成现状调研和初步方案;2009年3月~5月,双方团队完成各自的规划成果;2009年5月,华工团队到哈佛,交流双方的规划成果,并举行作业评展。2006年6月根据双方交流沟通的结果,完善各自成果。由于H1N1流感的影响,华工团队的哈佛之行未能成行,哈佛再次来到华工进行交流,并向下坭和农美村汇报规划成果。未能完成双向互访,这是这次联合教学的遗憾,但双方学生最后向两个村的联合成果汇报,则在成果内容和汇报方式上完成了非常有意义的现场交流。

3.2 联合教学现场

(来源:GSD,Harvard团队成果)

(来源:GSD,Harvard团队成果)

2009年3月,哈佛的师生来到广州,与华工的师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联合设计工作坊,这是本次联合教学的重要环节。

这一过程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讲座、驻村现状调研和初步成果设计。

尽管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但哈佛的学生对研究对象及相关背景是相对陌生的,中国学生尽管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农村规划并没有过具体的教学培训。理论和研究设计方法的教学是同时进行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哈佛的学生对中国相关农村政策的理解是相对困难的,这一点或许是规划专业的国际联合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的根本区别之一,这也直接导致了两校学生在之后的研究和设计成果的关注点不一致。当然,这样的不一致,也正是联合教学的意义所在吧。中国农村有着极端丰富和复杂的历史,发展道路和生存方式也千差万别,无论是外国学生还是中国学生,要在短时期内完成对研究对象的完整理解、提出有建设性的规划方案都是不容易的。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复杂与困难,让学生可以在更多层面学习、交流和碰撞,而双方的老师,也可以对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探讨。

驻村的现场调研是按专题分组进行的,每个小组都是有哈佛的学生和华工的学生共同组成,双方的主持老师也同时驻村。每个组的学生都根据各自的专题准备了细致的调研提纲,并在每晚开会,汇报各组的调研情况。这一过程对哈佛的学生是新奇而困难的,他们尽管有中国学生做翻译,但语言的障碍让他们直接获得的信息还是相对有限的,但他们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为切入点的观察方法,对中国学生是有一定启发的。中国学生因为相对熟悉而容易忽略细节,而“自上而下”的思考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些“自下而上”的改变。

现状调研以后,双方师生讨论了基本的工作框架。尽管有一致的研究目的,但双方的教学题目的差异,还是导致了研究框架的差别。这在最后的成果里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2009年5月,哈佛团队再次来到广州。双方交流了各自的学生作业,并结合双方成果制作了两个村的汇报成果。向两个村的成果汇报是由双方学生共同完成的,而听取汇报的人包括了村领导和普通村民。哈佛的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关注点和村民的关注点有较大的差距,而中国学生则发现自己不能有效的解决已经看到的问题。

4. 成果——不同方式的探讨

华工的成果主要包括专题报告和两条村的规划方案。专题报告主要在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城乡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活文化,分别就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外关系、农村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可能性以及农村的日常生活模式节奏展开调查研究,并通过一定的背景理论学习和田野调查分析,使得学生们对当前珠三角地区不同农村的发展现状,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在此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生们分别为两个村编制了一套与广州各区县本轮村庄规划不同模式的规划方案,主要是在三个层面展开:

宏观层面侧重于村庄周边与外部环境的区域性规划研究,例如在广州南拓的进程中,大量的基础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口的集聚,所导致的龙美村周边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临村的竞争,其相应可以采取的策略;而相对偏远且未处在城市化大规模推进地区的下坭村,则如何通过与周边的村庄联合发展乡村旅游以谋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中观层面侧重于村庄用地与空间的控制性规划研究,例如龙美村在面临发展机遇与土地资源稀缺、权属分散等矛盾中,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政策,并通过制度和规划管理方法创新,以在现有条件下争取土地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而下坭村则考虑如何通过用地的整理、功能的调整以及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其乡村旅游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宏观目的。

微观层面侧重于村庄环境与景观的修建性规划研究,例如龙美村在中观用地空间安排的支持下,重新组织村域的空间形态秩序,适当舒解其过分拥挤和高强度开发的旧村,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商业街和村域公共活动空间;而下坭村则以塑造岭南风情旅游村庄为目标,提出现有农村的整体环境、民宅立面及景观形象等方面的具体整改措施。

学生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层面形成层层相依、前后相继、清晰完整的规划思路体系。以区别于本轮农村规划方案主要侧重于单纯的物质形态空间规划设计,以及被动地应对国土规划等制度与环境限制。这两套方案在规划研究的深度、逻辑、方法层面都有了一定的推进,但由于追求规划逻辑体系的完整,暴露了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规划方法上的一些欠缺,使规划的在一些环节上出现一些错误或深度不够(图4、5)。

(来源:华工建筑学院团队成果)

(来源:华工建筑学院团队成果)

哈佛的成果总体来说是两位指导教授的everyday urbanism的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与探索。与中方追求完备与全方位的规划目标不同,美方更注重村庄日常生活、村民自发性和自下而上的生活改善机制,当然这也与其对中国农村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角度和深度有关,与村庄这种聚居形式在中美两国产生的根源和实际的组织发展形式的不同而带来的理解差异有关。

对于龙美,美方的学生首先还是考虑通过绿化、入口节点、休闲空间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改善来提高整体空间环境的品质和产业发展条件,同时关注如何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提高本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下坭,美方的学生们同样也关注下坭的农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通过营销下坭的生活方式来创造下坭发展的条件。同时,对与下坭日常生活悉悉相关的整体空间结构、各种空间节点都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改进的设想。但由于学生们对中国农村相关背景了解的不够,以及现状调研深度的限制,使他们的设计有较多的主观性,而缺少较好的实操性(图6、7)。

5. 思考——可延续的合作

应该说,双方的成果是互有启发的。中方的成果虽然是对现有实践层面的农村规划的一些反思和改善,但仍然是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中较为主流的一种思路与方法。这种对于新兴学术领域的探索方式,是城市规划在中国的教育与实践向美方的直接展示。而哈佛两位老师的everyday urbanism作为美国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种思想,也让中方领略了美国城市规划学术流派的多样性,提示我们在自上而下城市规划主导的局面中如何更关注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如何以各种方式实现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

当然,联合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设计成果的互相提示,最重要的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深入沟通与互动。而对于华南理工大学来说,如果我们不想把华工建筑学院变成留学基地的话,我们自己必须成为国际性的教学和研究基地,这成为了一个内在的要求。所以,这一次以新兴的农村规划为切入点的国际联合规划教学,是一个起点,但它更应该是一种可延续的合作。

(来源:GSD,Harvard团队成果)

(来源:GSD,Harvard团队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2005,北京.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10

一、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进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学校主管领导与教务处的领导下, 积极开展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依托积极进行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紧抓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两个关键, 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 强化课程的改革创新。继续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强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的主阵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载体、校外艺术交流的主渠道和学生艺术团体的主力军作用,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优势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广泛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努力整合各类资源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氛围。

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 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 促进实战型实习。为此, 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 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已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大学生阳光艺术团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 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是在学校人文社科处的直接领导下, 以设计艺术学院为依托申报的“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设计艺术学院“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以宣传、普及、推广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文化为主线, 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广大群众, 建设和谐社会。

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基地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依托, 拥有一个层次分明、效率较高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及运行机制——“公共艺术课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是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艺术社科普及活动, 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凸现我校特色校园文化, 使艺术社科普及活动工作更加多样化, 规范化, 科学化, 更深入全面的开展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工作改革创新工作如下:

1.加强科普创建活动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向教育组织部门汇报创建工作, 争取上级组织的政策, 经费支持和业务指导;进行深入广泛的校内宣传动员, 使全校师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确保工作取得好成绩; 向社会进行宣传, 赢得广大社会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营造良好氛围。

2.加大艺术科普活动投入, 进一步改善活动各方面条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学校增购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 配齐与科普有关的多媒体、音响、音像等设计艺术及其文化资料。

3.丰富活动内容, 突出活动特色, 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 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 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 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 明确管理机构,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4.学校党政领导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中心常年指导的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大学生艺术社团, 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基地、陶冶情操的家园、展示风采的窗口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心常年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每周邀请至少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 多年来从未间断, 已成功举办50余期, 成为长沙理工大学“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以长沙理工大学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为依托, 开展各种实践与探索, 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 有效的应用到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中, 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艺术品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中国艺术品鉴藏与投资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 他们博古通今、融会中西、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能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 推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同时, 逐步推动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摘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 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 结合中国艺术品鉴藏知识, 依托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中国艺术品鉴藏,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问题;对策

一、概述

生物科技风险,是指由生物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给行为主体造成的损害的可能性。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科研活动的行为主体,其科技风险意识对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至关重要,而具体到生物科技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决定着其是生物科技风险的规避防范者还是制造者。出于个人防范科技风险、提升生活质量的动机,理工科大学生也必须提升自己的科技风险意识,在科研源头规避生物科技风险。本文对北京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生物科技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生物科技风险这一“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相当的木然,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停留在普通民众的认知水平,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堪忧。

近年来,生物科技风险在学术界、政界、社会公众等领域引发热议,如何有效规避防范科技风险成为重点议题。究其根源,我们应当在生物科技风险的源头寻找解决措施与方案,大学生这一潜在生物科研主体成为本文探讨研究的重点。唯有在意识形态层面注重科技风险意识的培育,才能正确的指导科研活动的开展与科技成果的论证,最终把科技风险扼杀于实验室,将具备科技性、效益性的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领域予以运用推广。

二、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

1.大学生科技风险知识匮乏,生物科技风险意识薄弱。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的大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近70.9%的学生对科技风险的定义认识不足,近41.6%的学生无视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认识还仅仅是停留于对现实科技后果的认知,缺乏对科技研发、应用过程中的理念风险、过程风险、结果风险的全面认识。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风险意识缺乏主动性认知,对自身的理论素养及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乏有意识的培养。

2.学校对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环节方面的科技风险意识培养欠缺。笔者在对相关学校的课程设置分析后发现: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大部分理工类高校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实验、企业实习、研发跟踪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的第二课堂缺少设置。诸如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此类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实践环节难以找到意识层面的指导。

3.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缺少监督。大学生懈怠于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为科技风险事故的滋生“营造”了空间。社会公众的科技风险意识具有滞后性,社会舆论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起到“追杀”的作用,这对于科技风险的预防规避效果甚差。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生物科技研发的一大主体,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模式下极易忽视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只是某些带有潜在风险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

三、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生个人层面

①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学识积淀是影响其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自我要求更加宽泛,不再单方面注重理论素养的积淀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大学生作为相关学术科研活动的基本认知主体, 在知识探索、科研成果的培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是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备条件。现阶段,大学生往往借助实验课题来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但是科研选题具有不确定性,如缺乏完备的知识储备存在知识盲点外加现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有限的认知在此种情况下会忽视对科技风险的重视,进而难以具备指导科研进程的科技风险意识。

②学术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关键因素。在个人荣誉和物质利益等的诱惑下,学术界单方面追求学术建树,忽略学术成果的科技风险,造成严重科技风险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主要指实验材料的选取、流程的选择、科研成果的论证等方面。如若缺乏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则难以对科技风险有系统的了解认知,对科研成果难以做理性论证。诸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应用,我们看到了其积极方面却无形中忽视了对其给人类身体机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才能形成较高的科技风险意识,进而对生物科技成果的研发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与评判。

2.学校层面

①相關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大多是借助学校的实验室来开展完成的,但是没有明确细化的规章制度对相关实验流程进行规范,则会造成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客观实践不认真地现象的出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致使出现诸如:有害气体泄漏、病原体外泄等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②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理论的阐述,缺乏与科技风险相结合的实践。教师以完成量化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对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培育不够。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运用时出现偏差,对相关科研成果的长期效益和负面效应考虑不足。在现阶段的科研进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评判者的角色,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与教师有很大关联。

③对生物科技风险缺乏系统明确的评述。当前,伴随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外来物种引进等热点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对生物科技风险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回归到学校层面则由于教学计划的周期性,外加对学术界生物科技风险的论述缺乏系统规范的评述。致使学校难以将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与规避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意识形态层面树立科技风险意识,继而难以采取明确细致的措施应对生物科技风险。

3.社会层面

①生物科技领域的法制建设不健全。近来发生的某些奶粉等生物科技风险事故,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但我们却难以用现有的法律规章去深究隐藏于生物科技风险现象背后的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一方面让缺乏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犯罪分子逃脱法律惩罚,另一方面助长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至科技风险于不顾的科研行为。

②企业与高校合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的产销合作模式,是生物科技领域企业运作的重要模式。在经济利益的崔试下,有些大学生便放松了对科技风险意识的重视,对相关科技成果的论证缺乏科学性,致使蕴涵于科技产品中的潜在科技风险频发。我们并不否认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在提升效益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这一模式的首要目的并非经济效益,而应该是在有效利用可行性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

四、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对策

1.学生从自身出发注重个人科技风险意识的提升

①发挥广大学生在科技風险意识普及过程中的积极性,借助学生团体将相关生物科技事故案例引入校园活动,定期宣传生物科技风险知识,推广科普教育。允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适时地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物科技风险案例相结合,依靠学生自己的积极性来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增强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通过举办本科生进实验室、科普讲座、放映生物科技事故风险案例教学片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进而推动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增强。然而单有生物科技风险意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只是被动地等待科技风险的到来,那么这样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就毫无意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展开,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预测、预防风险的方法。

②大学生要注重自身学术道德素养的增强。加强对专业知识和科技哲学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学术科研容不得投机取巧,切忌为荣誉、利益进行学术造假。

2.学校把增强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纳入教学计划

①课程设计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针对生物科技事故高发,学生缺乏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现状,学校应开设专门的风险预防教育课程,使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风险预防教育。各院系增加实验室实验、科研院所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设置,提升实践课所占比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效。特别是要将理论课程中学习掌握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在实践中贯彻实行,有效发挥科技风险意识规避生物科技风险、防范生物科技航天事故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理论的偏差,结合实际出现的各种事故案例弥补现有的理论漏洞和生物科技风险意识漏洞。在模型实验和样品试飞中深入领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并积极同一线的飞行员、生产企业进行共同探讨,做到对突发情况冷静处理,及时防治。

②在授课内容上,实现专业理论、科技哲学、自然辨证法等知识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理工院校的本科教学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发挥科技哲学的教导作用。哲学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它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了一个总的普遍的方法”,因此,哲学不仅是世界观,它更是方法论。现阶段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要切实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方法论意识,为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支持,这也是提升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防范科技风险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专业课理论上将专业技术知识、概率与数理统计、质量、管理、软件开发利用的内容进行结合,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授课内容的完善,完善大学生理论知识体系,进一步扩大对科技风险意识的认知范围。

3.规范企业与高校产销合作模式

要明确科研成果研发推广的标准,对相关科研产品定期进行抽检。从外围营建理性规范的学术氛围,让大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牢记科技风险,秉承科技风险意识来研发推广科技产品。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李晓楠.论理工科大学生提高科技风险意识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1.7.

[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

[4]高尚荣.科技风险的伦理哲学维度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2010,20.

[5]马缨.科技发展与科技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5,1.

[6]王传峰.科技风险的伦理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7]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括及理论框架[J].心理学动态,1995,2.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 篇1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都在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又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了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日本在战后依托制造业, 通过大力发展出口, 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与日本几乎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 使得中日两国在众多领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日本目前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 尤其是在工程科技方面的竞争力更是令人瞠目。而今, 我国也正在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制造业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大量掌握现代先进制造业技术,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涌现, 将是决定我国制造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日本的工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并因此支撑了日本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但也因存在种种问题, 受到日本社会的诟病。

本文通过对日本工科教育的特色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旨在为我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日本工科教育的特色

1. 日本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

日本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在工业学校、高等专业学校、大学开展, 另外还有其他的专修学校以及中央各部门设置的大学, 这些专修学校以及中央各部门设置的大学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较有特色。

日本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上, 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识并不强, 相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更倾向于培养“工程研究人才”, 更倾向于认为“大学工科教育就是教授工程理论”。因此, 大学从企业方面接受委托而实施人才培养的情况并不多, 大学教育的内容也是自己决定, 并不会因为来自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呼声而有所改变, 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很少受到来自文部科学省的指导。

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的大企业便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 自己开办技术专科学校, 另外还组建职工研修学院, 自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从而开创了日本著名的企业内部培训模式。由于大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 企业开办的技术专科学校的作用被逐渐取代, 但是职工研修学院的培训对象却由新员工扩展到包括企业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 使得新员工可以在不同阶段同上司和老员工一起研究学习, 接受他们的指导。职工研修学院的学习时间一般在数个月到两年之间, 学习方式主要为现场实习。

以上培养模式经过长时间运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发现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规范性; (2) 授课人员自身未必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工科教育; (3) 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变成员工培训, 其必然受到培训内容狭窄, 企业资源调配、企业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4) 难以适应技术更新加速的现实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 日本更加重视技术人员的企业外学习。如参加学术协会、大学举办的公开研讨会和讲座, 派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大学留学, 增加面向企业技术人员的研究生招生名额等, 但是从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的角度考虑, 以上措施仍显不足。根据最近的调查, 日本80%以上的公司员工认为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新和增加, 因此希望参加企业外组织的学习。

2. 日本工科院校招生的变化

招生的变化既体现在质的方面, 也体现在量的方面。随着大学升学率的提高, 大学教育已从过去的“接受最高学府学习”的感觉, 改变为仅仅是一种去向的选择。目前, 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为45%, 即从小学生开始将有近一半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接受大学教育已成为极其平常的事情, 大多数的大学入学者缺乏明确的目标, 只是因为大家都去上大学, 自己也跟着去了。

在量的方面, 理工科招生的人数在不断下降, 这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理工科失去兴趣的人数逐渐增加, 10岁以下的学生对理工科抱有兴趣的比例最高, 日本学生则是在初中毕业进入高中这一期间, 对理工科失去兴趣的学生比例急剧增加, 这可能与日本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有关。近来,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在不断减少, 现在只剩下英语和一门专业课, 如此少的考试科目很难判断考生的素质和能力, 更无法判断考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一些对机械抱有浓厚兴趣的考生, 却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被拒之于工科大学校门之外。

3.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及工科教育评价的变化

战后, 工程技术人员在日本社会地位很高, 这主要源于政府在战后实施的奖励产业振兴的政策。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 经济主要依赖于进口原料进行加工, 然后出口制成品, 技术人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很高, 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很多。

但是, 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富裕, 人们因为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危险性高、工作环境不好、收入与其他工作相比也无明显优势等原因, 逐渐开始对工程技术职业不看好, 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随之减少。

日本的企业内部现场培训被认为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这一模式也正在受到质疑。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企业内部培训模式隔离了与工科大学教育的联系, 据调查,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录用的工科毕业的总体满意度只有60%左右, 最低只有40%, 但即使这样, 企业与高校之间也不沟通交流;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培训主要采取上司及有经验的职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 而且这种培训教育又贯穿了特别鲜明的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曾经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的强大精神财富, 被认为是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法宝。但是, 近几年, 对接受这种教育持排斥态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讥讽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为“等待指示的人”、“害怕与别人不一样的人”, “从不敢指出别人问题的人”等。总之,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这种培训模式及其团队精神只能培养出一般化的人才, 只能适应改良型及模仿性的技术开发, 而不能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日本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本战后50年的工科教育奠定了日本在世界制造业的地位, 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勤劳、好学、具有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但是,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社会思潮越来越显示多元化的趋势, 日本工科教育以及对教育体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 日本在制订面向未来的, 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产业转型计划时, 要求对现行工科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 由于日本对于未来产业如何转型存在着不同意见, 产业转型的方向未能确定, 同时由于日本制造业仍然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普通社会成员对工科教育改革的危机感并不强烈, 因此, 目前在日本国内出现自发性的、大规模的工科教育改革行动还存在困难。

尽管如此, 由于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通过对目前工科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 仍然可以对构建面向未来的, 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工科教育体系有所裨益。通过研究发现, 日本现存的工科教育体系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工科院校教育与企业的互动偏少; (2) 工科大学过分重视科研业绩而偏废教学与人才培养; (3) 具有从事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科教师偏少; (4) 由于升学率的提高以及选拔制度方面的问题, 一些对工科学习无兴趣、自身条件不适合的学生被录取到工科院校; (5) 大学工科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6) 对于中学生出现的厌倦理工科学习的倾向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7) 广义的对于“社会人”的教育仍然缺乏, 终生教育未能有效落实; (8) 学校及教师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未恰当实施等。

对我国工科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工科教育体系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对同样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工科教育得出以下启示:

1.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带动教育体制的转型。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廉价劳动力形成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必须要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竞争力的发展轨道上来, 这种转型必然会对我国工科院校提出新的要求, 并成为我国工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2. 大学工科教育必须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 中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高达4200万人, 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工程科技人才约占了三分之一, 在人才数量上我国显然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一项“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的调查显示, 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 中国排在末尾。

这说明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 尤其是我国工程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弊端, 严重地制约着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解决这种弊端, 工科教育必须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 尤其是听取来自实业界的意见, 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不断改进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式。

3. 建立适应技术人才接受终生教育的工科教育体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很快, 任何形式的工科教育 (包括大学工科教育) 都不可能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 因而技术人员的终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立适应技术人才接受终生教育的工科教育体系, 将院校学习、企业内部培训、工程科技人员自学等方式有机结合, 确保工程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和提升。

4. 及早动手, 着眼于未来工科人才的培养。

由于工科院校新招录的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自身的兴趣、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且由于大学扩招的因素, 部分并没有准备好成为技术人才或者自身条件并不适合成为技术人才的学生也进入到工科院校学习, 这就要求工科院校首先要帮助新入学者明确进入工科院校学习的目的, 帮助其分析如何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唤起其对工科学习的兴趣。对于其他确实对工科学习无兴趣、也不愿成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新入学者, 帮助其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小孩在10岁以前对工科学习产生兴趣的比例最高, 随后逐渐下降。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善, 也必然会在未来出现这种趋势。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国情, 有必要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 持续培养他们对理工科学习的兴趣, 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使他们有志于成为我国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

5. 借鉴日本企业内部培养模式, 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显然还离不开农民工, 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

新生代的农民工相较于他们的父辈, 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文化教育, 对新事物、新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 但是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和他们的父辈一样,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技术培训, 很难想象如何去依靠这个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培训的群体来完成产业升级的历史重任。“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 如果能在这个庞大群体中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工程科技人才, 将会极大地促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成功转型。

从实际出发, 借鉴日本的以企业内部培训模式, 同时适当结合院校教育, 将是未来完成对数以亿计的新生农民工培训教育工作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日本与美国白领阶层就业意向调查》 (《日本经济新闻》1998年调查统计) .

[2]《日本工科教育的特点及问题》 (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部2002年) .

[3]《中国科协调查报告》 (来自人民网) .

[4]《国际竞争力报告》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2002年发布) .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

上一篇:双赢下一篇:出口贸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