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民族学生

2024-06-10

工科民族学生(精选11篇)

工科民族学生 篇1

纵览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往往蕴育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过去的工业化模式,是少数国家集聚了世界多数资源,破坏性地使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的发展当然是不可持续的。人类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发新的资源。这样的需求和矛盾,强烈呼唤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的前夜,而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很可能会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更为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和生力军作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条件,这些特点使高等院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基于自身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性地位,理工科专业无疑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赶超世界科技革命步伐的重要依托力量之一。要把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需要强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今高等学校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还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理工科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已成为了一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紧迫性的重大课题。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一重大课题对于民族地区院校而言,更具紧迫性和关键性。区位的劣势、基础的薄弱和资源的独特,决定了民族地区院校理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效路径。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是一所办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所处地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老”即革命老区;“少”即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即湘鄂渝黔四省(市)边远山区(离各省会中心城市均在250公里以上);“山”即大山区(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即深度贫困区(全国18个贫困区之一)。办学的地域特殊性一方面造成学校区位不利、基础弱势和竞争劣势的问题突出,生存和发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较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提出了特殊条件和要求。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重大课题,有机整合本土资源与外在资源,在实践中凝炼、形成了“科学知识学习与文化艺术修养并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取向”“着力构建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等理念,初步走出了一条理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之道。

一科学知识学习与文化艺术修养并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取向

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人们从事科学创造、艺术创造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人生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艺术创造活动”,“艺术创造包括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是想象力大显身手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1]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也曾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修养”。人们常把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与钱学森联系在一起。其实,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2]

理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素质结构不完善而导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应是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改善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式,强化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文化心理的形成。因此,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吉首大学在自身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知识学习与文化艺术修养并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取向”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并通过独具特色的素质课程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相结合等途径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该校素质课程模块构成合理,兼具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主要分为人文精神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和本土特色类等4大类课程,包含人文关怀等16个类别,涉及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等81个课程方向(具体情况参见表1)。在精心设计课程模块的同时,制定了严格、科学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课程修习要求:第一,素质课程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学校教务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网上选课。第二, 学生在七个学期内必须选修满10个 (含10个) 以上学分的素质课程方可毕业。第三, 文学、历史、法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专业学生必须选修3个学分的科学素养类课程;理工、医学、农学、体育等学科专业学生必须选修3个学分的人文精神类课程;非艺术专业学生必须选修1个学分的人文精神类中的艺术情趣方面的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创新能力类和本土特色类课程各2个学分。第四, 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省级 (含省级) 以上级别的学科竞赛取得三等奖 (含三等) 以上奖励的可免修创新能力类1学分课程;学生参加学校素质教育中心组织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得表彰奖励的可免修创新能力类1个学分课程。

(表格来源:吉首大学教务处网站)

在素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现场模拟和人物访谈等多样化手段,并与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运用的有效衔接,拓展了学生的感知视野,陶冶了学生的人文情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

学校先后成立了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民间艺术协会、音乐舞蹈协会、英语俱乐部、武术协会、生态之旅协会、节能协会、环保协会、航模协会、麦田之旅志愿者协会等众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艺术展演、文化沙龙、寝室设计大赛和田野调查等活动。与此同时,大力拓展文化艺术修养空间,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一是深入拓展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广告中心”“摄影社”“周末素质拓展学校”等20多个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实践出真知”的浓郁氛围。二是积极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先后与湖南民族歌舞团、张家界民族歌舞团、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等40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基地,学生到这些基地学以致用,参加演出、采风、写生。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经受了锻炼、贡献了智慧、增长了才干。

上述教学改革措施的综合运用,使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比如: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毛泳渊同学在由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主办的“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宝库———2004年全国大学生电影月”活动中取得了“优秀影评奖”(全国仅两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200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邓燕洁同学荣获了特等奖,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彭夕洋同学、2007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李静同学等学生也先后获得了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着力构建科研、实践、创新的平台,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在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吉首大学尤为重视理工科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着力构建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通过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益探索,达到了“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具有一定专业特色,集人文、社会、地理、资源于一体,对实践教学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学平台,其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

吉首大学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内涵建设、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已经形成独到的发展思路:

1建设目标方面,立足于学生科技创新。

注意区分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区别,提出了“一个中心,三种教育观”的基地创新建设目标(参见表2)。

以科研为主体(而不是学习)的学生发展观,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科技活动

2内涵建设方面,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

基地条件建设注重资源共享和自力更生,学生实践项目突出特色和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调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

3管理模式方面,服务于大学生科技创新。

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从师生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行“时间和空间开放”“项目和技术开放”“专业和部门开放”“管理人员开放”和“技术服务开放”等五个管理开放。

4评价体系方面,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把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基地教学科研效果和质量的主要标准。具体操作上,对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按三大项指标进行量化:一是基本科研素质的获得;二是实践技能的获得;三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获得。根据这些指标,每年都在基地展示学生们取得的科研成绩,激励学生投身于科技活动。对基地的硬软件建设成果的评估则参照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则在参照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责任心、奉献精神和出勤率、指导学生取得成果等方面加大权重。学校还规定凡是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各类奖励,可由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所在学院按4∶3∶3的比例分享奖金。事实表明,这些措施确实能够激励学生和教师积极投入到科技实践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5]。

5在抓好基地管理建设的同时,注重有机整合本土资源与外地资源。

以生物科学学科为例,共挂牌成立了两个校外生物学科野外教学实践基地:一是湛江的硇州岛,一是永顺县的小溪。硇州岛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明显的热带特色,而且附近有湛江海洋大学、南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能满足生物科学学生野外教学实践的专业要求。永顺小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分布有许多珍稀的植物种类,是学生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的理想场所。[5]

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学生先后完成了“德夯风景区蝶类资源多样性研究”“凤凰斗篷山无斑肥螈的生态习性观察”“湘西香料茶的研制与开发”“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脂植物调查”“吉首有毒菌类的调查研究”“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等2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紧扣湘西生物资源、其他专业或外地高校无法完成的研究课题,但它们又绝不是课本知识的验证和重复,也不是教师思想的拷贝,而是要通过科技实践才能获得的创新产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大部分研究的结果都已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如《应用生态学报》《中国油脂》《氨基酸与生物资源》《中国草食动物》《中国蜂业》《中国林副特产》《微生物学报》等。扎实的创新实践使学生们获得了较高的荣誉,比如:2002级学生邓涛的作品《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并于2007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为我国首部由学生编撰的高校校园植物志方面的图书。2004级学生柳菲的作品《张家界植物游》获得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2003级学生张静的作品《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调查》获得2006年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这些成绩是在坚持实践基地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宗旨的基础上取得的。可以说,实践基地的本质就是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就是特色基地。

本文主要介绍了吉首大学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促进理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经验,其“科学与人文并重”“有机整合本土与外地资源”“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已经由实践成果所验证。但这并不表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就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严格训练,综合素质培养就是“无的之矢”,科研实践就是“无源之水”。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应在于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与科学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36.

[2]陈磊.“您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国庆前夕刘延东亲切看望钱学森[N].科技日报, 2009 (14) :1.

[3]刘影, 刘海峰.高校内部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4) :103-104.

[4]马凤英, 李树勋, 崔旭春.结合校内实习基地强化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5) :113-114.

[5][6]刘世彪, 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工教育, 2009 (1) :111-114.

[7]龚双姣, 等.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工教育, 2006 (3) :106.

工科民族学生 篇2

这是大三的第二学期,刚开学,学院就安排我们去南海蜚声演出器材制造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实习。听老师讲,这可能是我们大学期间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次实习。因此我打算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认真工作,加强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及应用,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来到公司后,我被分配到生产线的插件组,一开始我的任务是插四个二极管和两个电阻(一块电板)。开始的时候,我按照主观交给我的方法去插,不过,插着插着,我就发现了,这样插下去就有点跟不上其他同学的速度,我就跟身旁的同学商量了一下,因为他的工作和我的差不多,我来插八个二极管,她就负责插四个电阻,这样下来,我们就基本上可以跟上了,这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吧。到第三天,我就和一位同学换了一下位置,感受一下不同的元件的插法,尝试去了解其中的技巧所在,找到一些方法来更快地插件方法,这可以使我在后来的实验中掌握到好的方法,提高插件速度,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下面的工序。

在所有的插件工作实践过之后,我就去了焊接组。当然了,我认为这是我应该最有价值的一种工作,因为这需要我拿起电烙铁去焊,这是因为我的焊接技术不怎么样的原因。虽然我在上个寒假的假期时有去做过寒假工,虽说也是电子厂,不过那是我拿电烙铁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因为每个人的工种都不同的原因,我这个做测试的几乎没有拿过电烙铁去焊,在平时我又很少拿电烙铁去焊,所以这次的焊接工作我也觉得是蛮期待的。但事与愿违,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怎么样,不过,焊久了就觉得有点难了,怎么说呢,一来是因为我很少拿烙铁来练习焊接,所以焊出来的效果就不敢恭维了,速度就相对其他的同学就慢了很多。虽然主管没怎么说我,不过年轻人难免会有攀比的心理,所以相比之下就有些羞愧;二来就是工作环境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位学生,我们刚来报告,工厂的环境与学校的环境是完全的不同,这里的环境虽说不是很差的那一种,但也绝对不会比学校的好,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在进行焊接时,虽有些松香烟,但绝不会很糟糕,但在这,简直是漫天烟雾,也许会夸张,但这只是形容了一下我们的环境比较差,这就使我有点难以适应了,过多地吸进这松香的烟,令我有点头晕,也导致了我工作的速度。但是在焊接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焊接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基本操作“五步法”:准备施焊,加热焊件,熔化焊料,移开焊锡,移开烙铁。看似容易,实则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刚开始的焊点只能用“丑不忍睹”这四个字来形容,但焊接考核逼迫我们用仅仅一天的时间完成考核目标,可以说是必须要有质的飞跃。于是我耐下心思,戒骄戒躁,慢慢来。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我拿着烙铁的手不抖了,送焊锡的手基本能掌握用量了,焊接技术日趋成熟。当我终于能用最短时间完成一个合格焊点时,对焊接的恐惧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动手能力的信心。在这一过程当中深深的感觉到,看似简单的,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在对焊接实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东西,待电烙铁加热完全后,到底是先涂助焊剂还是先挂锡,我采用后者,有人采用前者。都焊出来了,但我在焊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焊不化的状况,而采用后者不是加快它的腐蚀并且减少空气污染吗!不明白。

辛苦地渡过了几天的焊接工作,可能看到别的同学的工作好像很简单,就要求换了其他的岗位,进行音响的外壳组装,看起来容易,实际并不是这样的,这

就是我做了一天组装后的感觉。开始跟我的同伴做的时候好像就有点后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也难以叙说,组装的步骤比较多,既要用螺钉来固定音响的指示灯,又要装线、拍壳,打螺丝钉,这还要保证在表面看不到其上面的合装的缝隙,即使做完了,这还不算完工,要把装好的音响做防震等检测,要检测合格才算做好的,如果检测到有问题的话,就可能会被主管P了。可能也是那一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啊!事实与愿望是两回事,通常美好的都会被现实所打败的一败涂地。不过,这也是应该的,社会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做的这样,也是比较好的了,起码主管没有太多地去责骂我们。说实在的,虽然组装相对来说算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但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少很多。这让我深深了解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直坚持,我们终于完成了三个星期的实习内容,在这三个星期中,我也了解到了工作的辛苦。这次实习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难得的社会经验,提供了社会实践锻炼的大舞台,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运用专业知识的机会;锻炼我的动手能力,也只有在在这一次我们在第一线上的实习,真的学会了很多的东西,起码我们都获得了动手实操的机会,不会是只是会说而不会做的花瓶吧,也知道了在底层工作的劳动者的种种酸甜苦辣,这对我们后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不应该过分的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仅是其中的条件之一。沿着许多成功者足迹来勘察,我们可以看到成就梦想的路途知识可能是斩断路途中荆棘的刀,但在前行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东西,也许我们从社会上吸取了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命运,才能羽翼丰满,让我们飞出藩篱、飞向成功。

当然了,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越早体会到这些,这能就越好地鞭策我们去自我增值,学好我们要学的,要了解的种种有用的知识,说句现实点的话吧,那也要我们起码不要在厂里的第一线工作吧,那我不是要鄙视底层劳动者的意思,那纯属是我自己的个人意见吧了,既然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就应该运用到适当的地方,第一线的生产,应该还是留给一些暂时只能胜任这岗位的工人吧。或许我们会在开始到社会工作时也会工作在第一线,但相信这会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那当然也是我们学好知识之后的事,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最好选择了:第一线工人还是技术人员或者是其他更好的职位。

工科民族学生 篇3

[关键词]西部民族院校 理工科教育

一、引言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院校在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突出的办学成就,使民族院校业已成为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民族院校在党中央的扶持下,经历了一系列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院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实现了学校定位上以干部培训为主向正规大学的跨越,办学规模上由小规模办学向适度规模的跨越,办学层次上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跨越,办学类型上由以教学型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跨越,办学条件上由基本不达标向整体大幅度改善的跨越。这些跨越性的成就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院校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西部民族院校更是肩负着振兴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和促进我国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重任:目前西部地区大量的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开采利用、大量古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没有开发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规划。因此,在西部开发建设过程中,科技人才既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又始终是重中之重的紧缺人才,在这个前提下西部的民族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抓住机遇,加强理工学科的建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进西部边远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然而由于民族院校本身特殊性,理工科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

二、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民族高等教育仍处于落后局面,还不能满足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由于西部民族院校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理工科人才匮乏以及相应的实验设施难以配套,所以普遍来说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没有文科教育完善和全面,对于正在进行跨越式发展的西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完善和加强民族院校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机械、建筑和生物等理工科的教育,从而培养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区域自己的科技人才,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十一五”期间各西部民族院校的首要任务。目前,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意识。对西部偏远的民族地区来说,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主要依靠该地区的民族高校自己来培养。目前西部的民族院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人才是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具有先导性和全局的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的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由于这一缺憾,西部民族院校还不能完全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策略,在继续保持特色文科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目前大部分西部民族院校没有根据自身优势,着眼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过度的加大扶持特色文科专业的力度,造成了学校里对理工科教育的忽视,滞后了科技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根基,影响了西部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从而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已有5年,大部分西部的民族院校已经深刻体会和感触到由此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并没有做出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或者改革的力度不大。一些院校改革了专业结构没有改人事制度和待遇,不能引进理工科人才;有的院校改革了人事制度和待遇,没有对专业结构做出调整,引进了人才也无从下手去发展;还有的院校改革的呼声大,没有实际行动。归根到底是是我们西部地区的民族院校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意识,不能打破旧的传统,没有势在必行的魄力。在这样一些人为和制度制约下,西部的一些民族院校没有系统科学的改革机制,抓不住机遇,更谈不上为西部大开发输送大批的优秀科技人才,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速度。

2优秀理工科师资人才的匮乏。虽然国家投入较大力气来开发西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恶劣的气候和交通不便利等条件导致该地区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不仅不能引进优秀的硕士、博士,原有的科技人才还在不断的流向中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生活条件的恶劣等各种不利因素导致鲜有理工科的优秀人才回来服务,尤其是在西部民族院校里更为严重,虽然西部民族院校里普遍都设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以及生物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的从教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大都是本校自产的教师,只能教授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无法将最先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科学技术介绍给学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有的西部民族院校甚至没有能力开设机械、建筑等专业,致使基础较差的民族地区学生只能选择中文或者外语、政治等专业,无法接触到更广阔的科学知识领域。

另外教师待遇偏低,导致优秀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队伍不稳定,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学科后继乏人,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质量,进一步制约了西部民族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这种现象在民族院校理工科专业尤其严重。

3西部民族院校专业结构不平衡。西部民族院校因地处两种甚至多种文化共同影响区域,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可研究性强,加上国家逐渐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和完善,致使这些院校的文史类学科发展比较强劲有力,成果颇丰。鉴于此西部民族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计划时通常侧重于优先发展和健全文史类学科,以至于理工类学科发展滞后,人才引进缓慢,学科建设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另外,西部民族院校中的理王科专业设置规划大部分是比较盲目的,没有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哪个专业具有有实力的老师就加强哪个专业,甚至有的专业还试图采取全面发展的方式,没有依据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现状、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有选择的重点发展战略。西部民族院校要走高等教育地方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就必须大力

发展理工科专业,培养出适合西部需要的少数民族科技人才。

4与外界交流不足。目前理工科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方法更新是很迅速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促进理王科科研和教学的发展。在西部由于民族院校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外界交流的重要性。

首先是和其他学校的交流少,西部民族院校和本地区的高等院校,民委系统民族院校交流并不频繁,和中东部高校的广泛交流就更少,偶尔会有一些专家的访问,但是缺少大师级的人物交流访问,尤其是和中东部的交流几乎没有,一些理工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闻所未闻。西部民族院校的年轻教师也很少有走出去的参加全国,甚至国际会议的想法。

其次是本校内各专业的交流少,西部民族院校中专业设置不平衡,理工科专业发展落后,各个专业之间也不互相借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观念,甚至不会像其他东部院校共享有利资源,创建西部特有的跨学科专业。

最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西部民族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个民族的风俗甚至语言不同,学校很难系统的了解学生的整体需求,学生希望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以便日后为自己家乡服务。这就致使理工科专业的教育脱离实际,盲目发展。

5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发展的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投入不足,西部民族院校的待遇跟不上,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先进人才匮乏,理工科专业教育的质量不高;教育投入不足,买不到先进和足量的仪器设备,理工科专业的老师们相当于纸上谈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就无法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三、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展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发挥民族高等教育在广大西部地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为西部和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下的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努力建立西部大开发的制高点。从服务西部大开发、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入手,加强理工科教育,寻求民族高等教育的新起点。

首先,西部的民族院校必须调整思路,在教育观念和态度上有所提高,根据各地区相应的具体情况,依据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现状、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走高等教育地方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同时西部的民族院校还必须调整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当地急需的重点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突破口,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面前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理工科学科专业。

其次,西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还必须和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相结合,要依靠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培养本地紧缺理工科人才。加大引进理王科人才的力度,实施名师工程,同时制定多方面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以调整人才结构不合理状况,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西部民族院校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既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此博得高校发展的经费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把发展民族院校的理工科教育纳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大力增加理工科教育投入,以保证民族院校能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

最后,国家和地区政府应该充分认识西部民族院校理工科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和加快发展理工科教育,继续大力扶持西部民族院校的理工科教育。

工科民族学生 篇4

我国民族众多, 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非常重视, 由于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复杂, 地区差异很大, 学生综合素质层次不齐, 因此, 切实加强民族院校理工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一、结合数学史的教学和成立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必要条件, 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学好知识, 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1]。不难设想, 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毫无兴趣, 甚至讨厌该课程, 那么无论教师在教学上怎样下功夫, 怎样严格要求, 所讲的知识也不会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即使能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那也只是教师强加进去的, 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不会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 微积分是建立在严格的极限理论之上的, 这些课程的教学, 往往是一开始就讲极限理论, 而这一部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是最抽象、最难以理解的, 加之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学习信息量大、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高等, 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不能很快适应, 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 问题越积越多, 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这在我们教学中是会遇到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日常教学中, 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外, 我们把数学史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 经常给学生讲数学家的生平故事, 讲数学史上的奇闻轶事, 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做法,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上, 吸引到了数学上。

同时, 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了数学兴趣小组, 从培养兴趣入手来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小组每周定期活动, 由学生来讨论或讲解预先布置好的题目, 还不定期地请教师来讲解某些知识点, 使得部分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组学生多数在学期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在研究生考试中, 小组中大部分毕业生都参加了考试,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另外, 这几年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中,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该数学兴趣小组的成员。

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课程建设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样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进行讲解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但能使学生利于接受, 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在《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等课程中进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进行层进式教学改革。《数学分析》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干课, 该课程的学习对后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理论深、难度大。目前, 虽然《数学分析》教材有很多种, 但都遵循传统的理论体系, 即一开始就引入极限的分析定义 (ε-N语言或ε-δ语言) , 由于该定义理论抽象, 难以理解, 因此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从理解的角度, 不能给学生一个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台阶, 使学生对《数学分析》的基础———极限理论理解起来相当吃力, 直接影响着后继内容 (如导数、微分、积分) 的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分析》一开始就这样抽象, 难以理解, 后面的内容可能更难学了, 于是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整体学习质量不高, 特别是针对理论性证明的问题, 几乎没有创新的证明思路, 证明问题仅局限于照猫画虎。此问题引起了我们从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教师的深深思考, 怎样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怎样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学”与“难”之间的矛盾, 给学生创造一个由浅入深、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平台,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经过认真地思考和调研,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要想解决好上述问题, 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 即对目前《数学分析》教材的理论编排体系结构进行大胆地改革。基于上面的原因, 我们想:能否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采取层进式的方法, 即开始讲极限理论的时候, 只就建立一个极限的直观的概念, 对极限的定义不做深入地讲解, 也不要求学生会利用极限的定义去证明问题, 而只要求学生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极限, 这样以来, 就解决了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数学分析》而产生的畏难心理, 使他们有信心也有兴趣来学习这门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 随着学生在学习中对极限定义的体会和加深, 在必要的时候, 回过头来再深入地讲解极限定义的内涵, 对学生作更高的要求, 相信这样的做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平台, 使学生沿着一个由下至上的台阶一步步地进行学习, 避免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中, 理论上过大的跨越。但这样的改革也会有一些矛盾, 如在学习中, 有些定理和性质的证明, 要用到极限的分析定义, 如果开始不严格地讲极限的分析定义, 这些定理和性质的证明就无法进行。为解决这一矛盾, 在学习中, 碰到此类问题, 就只能讲结果, 而不加以证明, 等在对极限的定义深入地讲解后, 返过来再加以证明和分析, 这样做, 既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又起到了很好地复习巩固的效果。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们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所采取地对其理论体系结构的改革———“层进式教学探讨”是成功的, 这样的改革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 降低了学生初学《数学分析》的难度; (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3) 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极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实现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4) 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分析》中其他概念 (特别是利用极限来定义的数学概念) 的理解。目前, 我们正在探索在这种改革下的整个《数学分析》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与安排, 计划着符合这一改革思路的教材的编写, 使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搞好《解析几何》等课程的教学。在《解析几何》等课程以往的教学中, 由于条件的限制, 总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空间曲线或曲面的图形, 既费时、费力, 所绘制的图形又不是很准确,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这两年来学校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多媒体教室增多, 我们把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强大的绘制图形的功能结合到了《解析几何》等课程的教学中, 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演示空间曲线或曲面的图形, 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图形, 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另外, 我们积极开发相应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与不足。目前, 我校多数数学课程的教学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 部分课程虽然采用了课件, 但课件的内容比较简单, 基本上是“纸质教案搬家”, 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 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教学, 从实际情况来看, 效果并不好, 应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积极巧妙地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补充, 来弥补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的信息量小、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知的缺陷与不足。

2. 强化课程建设, 以优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

为了更好地以优质的资源服务于学生, 在做好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 我们还强化课程建设工作, 做好主要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 我们全面启动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与定位工作, 启动了部分主干课程和特色专业课程的自编讲义和电子课件的开发工作。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课件、讲课录像、习题、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都上传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 开展网上答疑、辅导, 全方位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经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 有三门课程已建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数学建模》 (2006年) 、《离散数学》 (2007年) 、《运筹学》 (2007年)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应用回归分析》等三门课程已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以积极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2]

组织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是教育部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活动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的认可与积极参与。目前, 数学建模活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3]。

我们积极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数学建模知识培训班,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和全国的数学建模竞赛。以此为抓手来拓展和提升我校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2007—2013年, 连续七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数学建模知识培训班和数学建模竞赛, 参加培训的学生达3000余人次, 800余人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建模竞赛, 432人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加学生涉及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等8个学院。在近五年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 省级联合赛区一等奖19项、二等奖18项, 成功参赛奖74项的优异成绩。在宁夏高校中, 我校代表队自2007年来, 连续七年总成绩位居第一, 特别是2008年实现了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在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院校中也成绩较好, 为学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通过两年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数学建模知识培训班和数学建模竞赛, 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方面使得我们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另一方面使得参加培训和比赛的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在使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方面、在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方面、在相互交流与合作攻关的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4]。

四、结论

通过研究与实践, 从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我校理工科学生的数学能力, 进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 通过数学能力地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将来无论是继续考研深造, 还是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 都打下了良好的思维训练基础。今后, 我们还会继续沿着这一思路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方法, 努力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与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摘要:探索研究从“由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开展教学改革和强化课程建设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积极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来加强民族院校理工科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族院校,理工科大学生,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鉴禄, 白萍.对培养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7 (2) :78-79.

[2]杨志春.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3) :21-23.

[3]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5.

工科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研究 篇5

【摘 要】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国家创新型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培养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设计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也成为各高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实施工科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也是培养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基于创新实验设计来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创新实验设计     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促进和推动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高校内对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设计能力也越发重视。工科类专业发展日新月异,例如高分子材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的能力,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摈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一、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创新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其创新程度也存在难度,一些高校以实验设计的创新为基础,逐步革新教育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由此,就可认识到,深入探讨创新实验设计,研究如何找到高质量的措施,对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一)从学生自身探讨创新实验设计理念

分析目前国内的教育制度,采用的培养方式大多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一个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面对书本,在教师的帮助下,吸取理论知识,缺少亲身实践的经验。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主人公,其应在大学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从而成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实验设计的创新是一种新兴的形式,这种模式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就可以参与多种有益于科学研究的活动,在实践中开发新的技能,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摸索出不偏离课题核心的新模式,开展良性创新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新型实验的魅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真正参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从师生角度探讨创新实验设计理念

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学生间的关系。以前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由于教师资源共享不合理,高校又连年扩招,导致教师资源严重紧缺;而且在职的教师们不但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在一线负责教学工作,个人时间有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依旧是“填鸭式”,至于学生们能否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教师们已经无暇他顾。如果现在实施创新性实验设计,教师们就可以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可以给予学生更丰富、更全面的指导,学生在思考创新的过程中,与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不但让学生在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深入,而且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新,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其综合素质。

二、高分子化学实验内容设计

高分子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因为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在性能上具备多样性,而高分子材料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实验设计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創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核心,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应该创新实验设计,建立新型实验体系,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能。

高分子材料专业中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是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连同教师应该深刻探讨,创新高分子材料工程的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革新:

1.在实验设计课堂上,让创新后的理念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开拓学生思维,使其掌握实验技巧和创新意识。

2.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课程,要一改单一理论知识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带进实验中,使其身临其境,发散思维,挖掘出潜质,使其在实验设计中有所创造,既能提升其科研技巧,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3.实验与指导双管齐下,让学生充分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工科大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讲述了工科大学生实验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现其实施后的积极作用。

经过综上探讨,工科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可以促进当代工科专业的进步。高校采用创新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发散型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走出校门时是全面型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伟,李忠文,周细应,等.浅谈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实验为例[J].科教文汇,2014(10):64-65.

[2]孔繁华,徐来祥,燕艳,等.生物化学“3+1”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26-129.

[3]唐铃凤,王逸玮,王幼民,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32-33.

高职工科学生非技能素质培养 篇6

一、高职院校工科学生非技能素质培养的逻辑内涵

1. 和谐教育内涵

首先, 和谐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是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 和谐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基本素质获得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个体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其次, 和谐教育所运用的方法是从调控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入手, 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 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第三, 和谐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2. 非技能素质内涵

非技能素质是相对技能素质而言的,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技能素质, 而非技能素质是指高技能人才在具备技能素质以外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等非技能素质。

二、高职院校工科学生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 非技能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日趋明显,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但是仅仅具有高技能不等于就是高技能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 不仅要有知识, 而且要有能力, 会动手, 会交往, 素质多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人才, 而且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一个人光有表面的素质, 没有健全的人格, 没有社会责任感, 没有情怀, 缺乏个性, 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2. 非技能素质培养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才能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从一些用人单位反馈过来的情况看, 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这不能不说与高职学生内在素质有相当的关系。高职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总体价值提升为目标, 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 学生自身也有这样的客观要求。

3. 非技能素质培养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素质, 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 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高职工科学生非技能素质培养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高职院校工科学生非技能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

1. 构建“技能素质”和“非技能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教育因素中, 最受重视的是知识, 其余的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视, 但在实践中未能很好落实。技能素质可以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多种途径 (实习实训、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等等) 获得, 慢慢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 成为自身的能力。相对来说, 学生的非技能素质很难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形成。我们要构建“技能素质”和“非技能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要构建“技能素质”和“非技能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办学理念上就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近年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素质为魂, 能力为本, 厚德强能, 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较好地切合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落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铸造学生素质培养之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 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汇, 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量空前增多, 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想或多或少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理想和人生教育,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 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 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打牢学生素质培养之基。在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 对学生素质的测评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已经引起各方面关注。对工科学生来讲, 在开展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文化素质等非技能素质教育, 可以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把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 将非技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避免空泛化。

(3) 加强身心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身心素质教育不可或缺。有些高职学生脱离父母的约束, 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上网、玩乐, 极易影响身体健康。此外, 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还会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遇到困难产生挫败感, 不能有效地调整心态。这种情况下, 学校必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 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适当的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强化健康意识, 预防身体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加强就业能力教育, 落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开放, 高职毕业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实践、应用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 使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市场, 符合社会需要。此外, 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也很重要。在进入大学后, 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的关系, 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找到一个最佳的求职方向, 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的特长、专业和知识结构, 从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非技能素质培养中重要的一环。

3. 优化非技能素质培养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以开放的视野, 创造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使每个受教育者达到身心和谐、人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当然, 学校不是大学生非技能素质养成的唯一方面, 家庭、社会等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和社会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校园育人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可以使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关注到更广阔的世界。

总之, 和谐发展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 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只有遵循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进行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非技能素质培养, 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但是仅仅具有高技能不等于是高技能人才。在和谐教育观的观点下, 高职工科学生还应该注重非技能素质的培养。文章探讨构建“技能素质”和“非技能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非技能素质培养的环境, 培养高素质高职工科人才。

关键词:和谐教育观,高职,非技能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教育观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朱冬英.探索学生非技能素质养成的实践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1) .

[3]秦绍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5) .

[4]邓传德, 范雄飞等.高校全面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 2007, (6) .

高职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探讨 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进

一、改进后的毕业设计

(一) 选题原则。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宜选择研究型课题和开发型的产品设计, 应选择正在生产的中、小型产品的改进设计、工艺规程的改进、工装夹具的改进作为课题, 即设计的量要适当, 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 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 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 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务过少, 造成学生空闲, 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二) 选题类型。

1、真题真作。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对企业现行产品、工艺规程或工装夹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2、假题假作。按传统方式, 由教师自拟课题分组进行毕业设计。

二、对原产品的改进设计

学生在熟悉设计程序、学习设计方法的同时, 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行产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改进后的产品要比原产品更优化, 其技术性、经济性、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更好。

我院2004级学生确定的毕业设计课题, 就是与南浦机械厂压力容器分厂联系, 在与企业充分协商后, 将其正在生产的产品 (可倾式夹层锅) 分成了6个课题, 每小组 (4-5人) 设计一个课题。在改进设计中, 学生运用外压球壳设计理论对夹层锅锅内壳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夹层锅主要用于蒸煮食品, 锅内壳必须使用不锈钢材料。而锅内壳受的是外压, 其破坏形式是失稳, 造成失稳的主要因素是壁厚。) 认为原设计计算书的许用外压力[P]远大于设计外压力P, 说明设计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减薄设计壁厚, 由4mm减少为2.5mm再进行计算。

通过改进计算, 许用外压力[P]=0.334MPa>设计外压力P=0.32Mpa, 合格。经改进后, 每台产品节约不锈钢材料33公斤。

三、改进后毕业设计产生的效果及效益

(一) 经济效益。

效益式毕业设计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企业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降低了设计成本,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上例中学生对夹层锅的改进设计就很有价值。在和该厂技术人员一起认真分析、讨论之后, 又对该产品作了如下改进:

1、将设计壁厚2.5mm的0Cr18Ni11Ti材料改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应情况确定。因为壁厚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供应较为普遍。根据这一改进, 锅内壳材料为60.5kg, 和原产品83.5kg相比, 节约了23kg。按市场价不锈钢3万元/吨计, 每台节约690元。

2、对产品的图样、技术资料进行重新整理, 然后投入生产, 该产品经制造、检验, 最后作水压试验, 没有出现失稳, 完全合格, 这说明对该产品的改进设计是合理的。 (经过两年的生产, 每年产值一百台, 两年共为工厂创造了十多万元的经济价值。)

(二) 社会效益。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8

21世纪, 是充满竞争的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更趋向于综合能力的要求, 这也是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1]。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 除了对其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 更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其项目开发和科研工作经验等。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更应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更多高层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打造创业实践平台, 大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领导, 开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新局面。”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水平, 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是国家的需求, 也是整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因此,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探索适应时代主题及我国高校学生特点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国外的大学多注重实际应用, 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实践课题并在实验室中予以完成, 加之建立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所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则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知识的运用以及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锻炼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致使学生在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缺乏自我创新的精神, 在各类科技活动及比赛中依赖性强,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匮乏、创业渠道单薄、能力不强, 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 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这种科学研究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 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3]。同样, 这种活动也会因学生教育、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产生区别。

国内工科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相比, 缺乏明显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学生拘泥于理论研究, 缺乏创新激情, 科技创新及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和主动, 被动接受各类科技创新类活动, 却很少在主观上形成自主的钻研意识。其次,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由于没有团队合作及成体系化的项目, 很多对科技创新充满激情的同学, 逐渐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 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而泯灭了作为创业最基本的技术与团队合作。再次, 学生创业想法单调且浅薄, 创业相关知识匮乏, 缺乏锐利的商业眼光。很多学生对创业的知识缺乏了解, 对其单纯孤立地看待, 甚至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状态。同时, 也缺乏社会经验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创业资本。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单一的、跳跃式的工作, 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我们要在把握学生现状的基础上, 系统地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我们要以创新带动、促进创业, 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学生创新是基础、创业是目标,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政策信息, 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一)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科院校应当依托工科学科优势, 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工作, 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与理念。定期为学生举办创新实践讲座, 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界人士、高年级学生为大学生开设创新实践讲座, 使学生了解创新实践相关的知识和环节,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使学生对创业意识、创业前期准备等基本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为学生奠定创业意识及积累创业经验奠定基础。

(二) 改革课程体系, 增加实训内容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新生教育、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工科专业特色,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界人士为学生讲授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平台等为主要依托, 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 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 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充分发挥基地与平台的辐射示范作用。

(三)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协作意识

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主体, 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有生力量。因此,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等载体, 来培养大量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4]。我们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实践讲座和论坛、组织各类校内制作和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实践项目基金、组织参观实习、进行模拟实践等方式, 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让每一位工科生在大学期间都有一次创新项目实践经历, 真正做到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的普及和全覆盖。

通过各类制作及竞赛活动, 以及发布各类创新基金项目, 让学生了解获取课题的相关渠道, 从国家、学校或自主层面上获取课题进行设计, 锻炼自己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从事项目基金和磨合团队的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校及学院发布的各项基金, 逐渐将申报、从事项目基金作为自身科技创新的一种渠道, 逐渐提升自己的水平与层次。同时, 根据学生兴趣、社会需求、学校学院科研发展方向, 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给予重点支持, 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 对于成熟的项目或团队, 推荐到各级创新中心, 力争入驻各级园区, 最终走上创业道路。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创新教育改革的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不仅需要各个单位层面的共同努力, 还需要一只专业的管理团队。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师队伍、学生队伍, 以保障整个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设置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咨询、讲座、技术支持等。引导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 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等工作, 完善机制, 明确分工, 形成长效机制。

四、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在以后的工作中, 尽量扩大对学生教育和引导的覆盖面, 努力加强意识培养, 做到科技创新的普及, 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 :44-46.

[2]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人才化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4) :81-83.

[3]潘家耕.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现途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 :55-57.

加强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篇9

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我国,虽然实践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被广泛的应用,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笼罩下的广大大学生以升学为目的,追求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从而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跟不上社会的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往往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眯,不少应届生由于在校的实践环节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教育部明确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和考核高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文件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专业技能和强化训练,所以高校的实践环节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完善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环节

由于我们的大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对设备,工具零件缺乏空间概念和一般的感性认识,所以导致动手能力差。下面就从两门技术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谈起。

2.1 工程制图的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制图是一门新生刚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它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环节。目前理论教学,加上多煤体的应用有较好的保证,但是由于学时有限,场地有限,使得零件测绘没有,看模型少,大作业的图量少,这样意味着削弱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造成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加强本课程的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应在授课中引入测绘的实践环节,可以对四类典型零件实物进行测绘,并要求学生提出表达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出完整的零件图,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零件的测绘——草图——成图——标注有一完整的认识,课程结束后,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张装配图。

2.2 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环节

此课程的实践教学是通过综合实验,现场教学,设计大作业来实现的。

(1)综合实验

机械设计的综合实验包括基本实验(学生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方法)。提高型实验(学生应该受到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训练)。

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正确写出实验报告。提高型的实验项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能自组简易实验,通过总结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校尚缺,有待于加强。

(2)构建现场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认识能力

现场教学主要通过参观机械零部件示教室,参观工厂,参观展览会以及课堂讨论来实施。把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等教学内容从课堂转移到实物模型示教室进行教学,将单纯教师讲授改为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答疑,现场考核,这一教学环节,克服了授课时间紧增强了学生对零部件结构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3)设计大作业

课程组的老师结合近机类,非机类,机类专业的特点选择题目,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方案讨论,方案设计,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图的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与答辩的任务。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工科院校技术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想,提高实践性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高校仍然存在科研与实践教学分离,这对发展实践教育是不利的。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利。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应解决这一问题,为实践教育开创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文坚,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当代高教理论研究,2007,(4)43-44.

理工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篇10

关键词:应用能力;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13-4

Abstract: What has been haunting English teachers for years is how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English. This paper reports a survey of thos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English, which was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and an interview, and analyzes obstacles to improvement. Hopefully, it will draw English teachers’ attention to inhibiting factors and they could adjust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l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bility to apply English, inhibiting factors

外语教学活动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另一方面是学生如何学。其中,学生是语言活动的主体,是外语教学中的内因。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差异,就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师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此,语言研究者与语言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现状,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是对南昌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愿望、认知方式以及对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信心和情绪等方面进行的一次调查,目的是对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以便找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障碍,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水平。

1.调查的实施

本调查的对象是随机选出的南昌航空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理工科学生120人,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包括四大项:1)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愿望;2)学习英语的认知方式;3)英语应用能力及其必要性的调查;4)对提高应用能力的信心和学习情绪。

2.结果分析

经过对调查卷的统计分析,得出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存在以下障碍:

2.1 语音障碍

在访谈中,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描述:“平时由于周围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发音不准,又没有正确的语音语调,一出现如连读、失去爆破等语音变化时,就感到力不从心,自己听不懂,说英语别人更不懂,干脆什么都不说了。”

英语的语音知识包括不完全爆破,意群、连续、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与语调。没有熟练掌握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听力和沟通能力,削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语言教师必须注重语音的纠正,扫除语音问题带来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

2.2 情感障碍

1)动机障碍

动机通常指某种需要、愿望、欲望、兴趣所产生的动力,是行为的引发力。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动机有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与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之分,Deci和Richard(1975: 23)认为,持有内在动机的人对其从事的活动本身感兴趣,如学习英语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他们由于求知欲、好奇或爱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满足。而外在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部情境支配而不得不学英语,如学英语是为了工作、高工资等。大部分教育者赞同在英语教育中应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持久动力。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外在动机,即“要我学”。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反映见表1:

表1 学习英语的目的(选一项或两项)

从表1中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有一半以上是出于外在动机,他们学好英语知识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文凭、证书,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这些学习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学习,一旦达到目的,往往不会再花时间学习英语,更不用说应用能力的提高了。

然而,就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必要性方面,近一半的学生对其必要性认识不够(见表2)。

表2 你认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笔者以谈话的形式与部分同学进行了交流。一位同学这样说道:“我们是学理工科的,能看懂英文资料不就够了?而且我们整日得应付考试,考研又要考英语,找工作又要四、六级证书……哪有时间顾及什么会话、应用写作方面呢!”他的话可以说代表了许多同学的想法。上述这些需要在人的基本需要中是第二性的。一方面他们对应用能力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应试教育,侧重于语法、词汇、阅读以及应试作文,这势必影响其在应用能力提高方面的学习投入(见表3)及在应用能力方面的表现(见表4)。

表3 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哪些项目付出的努力较多,哪些较少

从表3可以看出,同学们普遍在词汇、阅读、语法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对于口语、写作、翻译等语言输出方面的精力投入普遍远远不够,听力方面的投入也存在不足,这必然导致目前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聋子或哑巴英语甚至聋哑英语现象。

表4 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哪些项目进步较快,哪些较慢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从表4中反映的现状:词汇、阅读、语法方面普遍提高较快;而口语、写作、翻译等方面进步较慢,尤其是写作方面,近一半的学生反映提高较慢。而口语方面,南昌航空大学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反映进步较慢,华东交大约为三分之一的学生提高不足。

2)“抑制”(Inhibition)与“焦虑”(Anxiety)

Coopersmith(1969: 4-5) 为“自尊”下的定义: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现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评价主要来自生活的体验和对外部世界的判断。(转引自Brown, 1994: 78-79)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持肯定与积极的态度,表现为自信;自尊心弱的人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现为自卑。调查表明,理工科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自信心普遍存在不足(见表5)。

表5 你对提高应用能力的信心

“自尊”与“抑制”、“焦虑”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因为,自尊心弱的人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抑制与焦虑两种心理情绪。Brown(1994: 79)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步建立起保护自我(ego)的屏障,用以排斥那些威胁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的观念与感受。这种保护脆弱自我的屏障就称为抑制。自尊心强则语言自我适应性强,学习外语的情感抑制就低;自尊心弱则语言自我适应性弱,学习外语的情感抑制之墙便高高筑起(Guiora)。

“焦虑”可分为人格性焦虑(Trait anxiety)和情境性焦虑(State anxiety)。具有人格性焦虑的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总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而具有情境性焦虑的人只会在某些情况下或某些时候产生焦虑心理,如有的英语学习者一用英语交谈就会紧张。(Maclntyre & Gardner,1991: 69)

然而,焦虑并非是坏事,这要看它是属于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还是退缩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即适当的焦虑会使学习者产生动力,推动学习进步,而退缩性焦虑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因此,当发现学生有焦虑情绪时,一定要分清到底是促进性焦虑还是退缩性焦虑,再采取措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中自我抑制太强和学习极度焦虑等问题较为严重(见表6和表7)。

表6 你在英语课堂的表现

表7 你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表现

理工科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患有焦虑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5%以上的学生患有英语学习焦虑症(参见表7)。患有焦虑症的学生具有以下的表现:对英语学习有恐惧感;碰到外语考试就异常紧张,常常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足,用消极的方法来避免犯错误,整个学习是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下进行的。适度的焦虑能够促进人们内在的潜能;然而,焦虑过重又会妨碍外语的学习。语言学习最好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再给予学生适度的压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发挥其性格中的长处,避免其弱点与不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认知障碍

不同的认知方式产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我们从以下调查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不是很有利的因素(见表8)。

表8 学生的认知方式

具有独立型认知倾向的外语学习者,其目的语的学习成绩会更好;能容忍“模糊”的学习者,在充满歧义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成功的学习者。从另一对认知方式统计结果看,约65%以上的学生是属于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冲动型学生反应敏捷,勇于回答问题,有较强表现欲,因而在口语技能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他们不求甚解,不善准确记忆。从这里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由于习惯于数理化学习,他们所形成的认知方式对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有一定障碍。

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的最显著差异,在于认知主体的差异和认知环境的差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理工科学生由于片面追求笔试分数,往往很难将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灵活运用于英语交际,这势必影响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见表9)。

表9 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对其英语应用能力的作用

外语学习者学到的语言知识在达到自动化之前,只起到一种监察作用(monitoring)(Krashen,1982: 127),即学习者需要时间,通过意识活动调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组词造句。在缺少这种条件(时间)的交际环境中,他们的词汇及语法知识便不起作用。他们的语言行为同样表现出一种前语法期(pregrammatical)现象:只用实义词,缺少功能词和语法词素,大量使用主—述结构,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偏离了交际价值(communicative value)和交际效果(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灵活运用于英语交际,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2.4 文化障碍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文化因素,要全面准确地掌握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说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知识,还需了解一些生活方式、习惯、背景及风土人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便产生一定的障碍。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理工科学生的确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导致误解甚至在交际中与外国人发生误会,引起不悦。因此,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英语教学者不可忽视的方面。

3.结语

影响理工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复杂的,如何利用其积极作用,规避消极作用,是外语教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外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认知障碍、语音和文化障碍有相当的敏感力,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活动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平时教师应和学生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和解决,注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的同步输入;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降低焦虑,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课内外积极开展各项英语有关的活动,加强激励措施,从而真正促使他们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Deci, E, L. & M. R. Richard.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ur[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5: 23.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78-79.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127.

Maclntyre, P. & R. Gardner. Language anxiety: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anxieties and to processing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Learning, 1991: 69.

工科学生车间生产实习“五学” 篇11

关键词:工科学生,生产实习,“五学”

生产实习(又称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大学基本课程学习和基本教学任务后,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对于工科学生来说,生产实习首先是消化、吸收、转化大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转换,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加实际生产,即既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一定的操作和简单的生产任务,又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知识,通过实习巩固、丰富与提高理论知识。其次生产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再者生产实习是培养工科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工程师角色转变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师素质的第一课。因此,生产实习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工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对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上升一个高度来认识。

生产实习可分为广义生产实习和狭义生产实习。广义生产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中全范围、全过程的实习,即从原辅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财务,环保等全方位的实习;狭义的生产实习是指在生产车间内,以工人的身份学会某项操作技能,完成岗位的生产任务,即顶岗实习。

由于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时间只有4~6周,要进行广义生产实习难度较大,深度不够,难免走马观花。有些院校本科生产实习内容是和毕业论文(设计)同步进行,所以大多采用顶岗或轮岗实习即狭义的生产实习。以点带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学生在生产实习之前,尽管各专业都有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等管理文件,但对学生来说,到企业到底要学什么,做什么,仍是一头雾水,以致到实习结束时,对企业的认知度依然很低。面对企业纷繁复杂的事物,学生在生产实习有限的时间段要做到有所取舍,该了解什么、问些什么、记些什么,学会什么呢?笔者结合多年带学生在车间生产实习的经验,总结工科学生车间生产实习“五学”,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其他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管理中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学生刚进入工厂实习,面对高大的厂房和设备,既兴奋又无所适从,不知从哪学起。根据笔者带实习的经验,从了解企业文化开始让学生了解企业,热爱本专业。企业文化一般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总体情况。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习到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反映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企业是一味追求盈利还是追求社会责任,反映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定位;通过对企业精神的了解学习企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通过对经营理念的了解学习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人才管理理念等;通过对企业制度的了解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的种类,各岗位的权利、职责、义务,企业制度越健全、越规范,说明企业管理水平越高;通过对企业形象的了解,学习企业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形象,而学生记忆深刻的正是企业的物质形象,如形象的Logo反映了企业主体和品牌文化。所以,不论是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还是到企业应聘,了解企业文化是必须要做的且首要做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理,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企业。

2 学工艺、质量管理

工科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在工艺方面主要学习工艺流程、工艺指标和工艺操作,这是作为工艺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但笔者认为本科生实习和高职生实习的区别在于高职生侧重掌握操作技能,而本科生侧重掌握原理技术,知其然,更要懂得其所以然。所以笔者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工艺流程外,更注重工艺管理方面的学习,比如操作规程如何制定,工艺指标如何制定,工艺方案如何调整等,在管理方面学习如何进行工艺纪律检查,工艺考核,日常工艺管理方法,异常工艺管理方法等。作为未来的专业工程师,工艺技术学习和工艺管理学习是本科生产实习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车间工艺管理的同时,也要学习车间质量管理。比如要求学生了解企业实行哪套管理模式,了解车间质量管理的方法、手段。学习质量检验标准文件和质量检验控制文件,学习填写各种质量检测报告单。思考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关系。现代企业大多推行、建立和实施I S 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车间生产实习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车间常用的质量管理办法,如“5M1E”管理方法,即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六大因素,员工(Man)、设备(Machine)、物料(Material)、工艺方法(Method)、检测手段(Measure)、工作环境(Environment),简称“人、机、料、法、测、环”进行管理。“Q C”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Q C小组是由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组成,在业余时间分析、讨论,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的基本单元。“PDCA”循环,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P即计划阶段(P l a n),D即执行阶段(D o)、C即检查阶段(Check)、A即总结阶段(Action)。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前进一步,小循环带动大循环,质量问题,管理水平,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在掌握质量管理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参加1~2次QC小组的活动,帮助收集数据,学会质量统计分析方法中的7种老工具,了解7种新工具。

3 学设备管理

设备、工艺、操作是企业的三大技术基础,而设备状态完好与否又是搞好工艺、操作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够管好、用好生产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是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工厂设备分为专业设备、通用设备和非标准设备。比如生物类企业专业设备系指发酵罐、糖化锅等专业性较强、仅为生物工程工厂使用的设备;泵、风机等各行业都可以使用的设备称为通用设备;非标准设备是指生产车间的贮藏、池子等设施。在实习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掌握专业设备,熟悉通用设备,了解非标设备。专业设备方面要求掌握设备名称,设备性能、技术参数,操作规程实习结束要求会操作主要专业设备。管路、管件方面要求掌握管路管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管件名称,功能。

设备管理方面要求学习设备档案管理文件,设备台账管理文件,工具台账管理方法,备品、备件管理方法,设备点检、巡检管理方法,设备维修、分级保养、润滑守则等。实习结束要会制作《车间设备一览表》,会填写点检卡或巡检卡。

4 学现场管理

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即进入生产现场,首先映入眼睛的是现场的设备状态,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仪表着装,现场的工作秩序,卫生状况等,这些都属于现场管理的范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现场管理的责任人是谁,现场管理的方法有哪些,通过实习如何坚持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常由车间主任或班组长负责实施,也是企业基层管理中的一项内容。实习中向学生介绍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5S”活动法,定置管理法,目视管理法,A B C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等,并要求学生掌握“5S”活动法。在生产现场向学生展示了“5S”活动顺序及职责分配表,“5S”活动实施计划表,“5S”活动检查评分标准,“5S”活动检查表等。在结合学习“5S”活动的同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海尔的“O E C管理法”,也称日清工作法,即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通过现场管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5 学安全管理

生产实习中的安全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贯穿于生产实习的始终。实习大纲中有安全注意事项,入厂教育时涉及安全教育,岗前培训时涉及安全操作规程,“5S”活动在有些企业被拓展为“6S”,即将安全(Safty)纳入现场管理。生产实习中涉及的安全管理学习主要内容有:车间安全管理活动内容,车间安全教育内容,车间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车间安全设施与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方法,工伤事故“三不放过”原则,车间安全员岗位职责等。通过一系列安全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生产实习有所为,有所不为。

6 结束语

在实际带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除了“五学”外,有些同学对企业的某些工作感兴趣,我们也安排时间让他们做一些了解,比如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

总之,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尽可能地多了解实际,多了解社会,多了解书本外的知识,多方位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工程领域中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啤酒企业如何培育企业文化[J].啤酒科技,2005,3:6~7

[2]李龙飞.如何当好车间主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凡启.现代企业车间和班组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上一篇:绝缘寿命下一篇:羟乙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