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乙基化(精选7篇)
羟乙基化 篇1
0 引言
陶瓷解凝剂亦称减水剂,指能够减少陶瓷坯釉球磨时的用水量,流动性好,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减少油层的干燥时间,降低干燥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广泛用于陶瓷工业的造泥、磨浆、制釉等工艺过程,能使泥浆釉料含水量低[1,2,3,4]。常用的解凝剂有纯碱、水玻璃、腐植酸钠、鞣性减水剂、草酸钠、聚偏磷酸钠、焦磷酸钠、丹宁酸钠、橡胶烤胶、阿拉伯树脂等。随着陶瓷工业向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及原料的不断变化,新型添加剂的设计和开发,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和降低能耗将起到巨大的作用。相关化学工作者已经致力于新型高分子分散剂和复合型分散剂领域的研究[5]。这类高分子电解质或与无机物的复合物由于亲水基、疏水基大小可调,分子结构可呈梳状,又可呈多支链状,因此对分散微粒有表面覆盖及包封效果,对陶瓷料浆有稀释作用。由于其分散体系流动更好,更趋于稳定,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陶瓷解凝剂。
羟乙基纤维素(HEC),它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其具有增稠、悬浮、粘合、浮化、成膜、分散、保水及提供保护胶体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涂料、建筑、日用化学品、造纸、纺织、医用及食品等领域。随着近年来石油化工原料的价格猛涨,以及国家对环境污染和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使研究乙基纤维素的改性,开发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阳离子羟乙基纤维素[8]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主要以醚化阳离子羟乙基纤维素醚为主。阳离子羟乙基纤维素醚[9](简称QHEC),是典型的羟乙基纤维素改性物,广泛应用于日化用品、油田开采钻井页岩水化抑制剂、血液抗凝聚结剂和抗血栓的生化医药原料、非病毒性的基因载体研究中。这类高分子电解质或与复合物由于亲水基、疏水基大小可调,分子结构可呈梳状,又可呈多支链状,因此对分散微粒具有表面覆盖及包封效果,因而表现出对陶瓷料浆稀释作用。
以羟乙基纤维素为基体,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阳离子化单体,采用自由基接枝共聚合成一种新型高效阳离子型高分子解凝剂,并进行高岭土分散性能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羟乙基纤维素(HEC,M.S1.8-2.0,石家庄市东方纤维素有限公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纯度60%,工业品);过硫酸钾(KPS,分析纯,天津市天大化工实验室);氮气;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陶瓷用高岭土(吉林长白山)。
增力电动搅拌器(JJ-2型,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恒温水浴锅(TDA-8002型,天津市中亚材料实验机厂);涂-4杯粘度计(QND-4型,天津市中亚材料实验机厂)。
1.2 合成方法
将HEC加适量水溶解,并滴加少量20%的Na OH溶液,搅拌均匀,调节p H至8~9,注入装有冷凝管的三口瓶内,加入定量的KPS溶液、DMDAAC,通入氮气保护气,控制反应温度为75℃,反应4h,得到微黄色粘稠透明液体,即为水溶性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
1.3 料浆流动性测试
称量150g高岭土加入500m L烧杯中,与64m L蒸馏水配制成含水量为30%的高岭土料浆,按比例加入合成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搅拌均匀后,用涂-4杯测量流动性。
1.4 反应机理
过硫酸钾KPS在受热时可分解生成硫酸根自由基,进攻HEC大分子链,夺取氢原子生成大分子自由基,然后引发阳离子单体DMDAAC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10,11];此外,在碱性条件下,羟乙基纤维素的甙键部分断裂,产生新的活性端基,有利于接枝共聚发生,同时减小羟乙基纤维素分子量,使接枝共聚物分子量可控。反应步骤如下:
2 结果和讨论
2.1 羟乙基纤维素与单体的比例
固定引发剂与阳离子接枝单体比为0.6%、温度75℃、反应时间2h,羟乙基纤维素与DMDAAC单体比值为(wt/wt)1.3%、2.7%、3.3%、4%、5%、10%时对高岭土,结果如图1。
单体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加会使单体之间相互碰撞的几率增大,使聚合产物分子量不断增大,一方面能增加陶瓷料浆的分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聚合物分子量增加,使得体系黏度不断增加,分散性与流动性有所降低。由图1可知,当单体比值为3.3%时流动性最好;加入阳离子解凝剂放置30s后,高岭土料浆流动效果在单体比值为2.7%时,陶瓷料浆留出时间为30.72s,为本组实验最低值,它反应所得阳离子解凝剂的稳定性。根据实际应用状况,选择羟乙基纤维素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之比为3.3%。
2.2 引发剂相对单体加入量
在羟乙基纤维素与DMDAAC单体比值为3.3%、温度为75℃下、反应2h时,不同加入量的引发剂对料浆流动性影响结果见图3,分析可知当KPS加入量为单体的2%时,高岭土料浆的流动性最好。这是因为引发剂产生自由基进而引发生成单体自由基,引发剂用量影响反应速率和终止速率,进而影响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子接枝数,当增加用量时自由基数量增加,加快反应速率,同时终止反应速率也增加,分子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KPS用量大于2%时呈现下降趋势。
2.3 反应温度
在羟乙基纤维素与DMDAAC单体比值为3.3%、引发剂与DMDAAC单体比值为2%、反应时间2h条件下,以5℃为温度梯度,从60℃开始依次增加温度直至90℃,测定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对高岭土料浆流动性的影响。
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可知,随温度升高,引发剂能获得足够多能量越过其能垒分解为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加快,分子链的长度增加,且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在高岭土颗粒表面能形成密集的单分子吸附层,有效排斥周围粒子的团聚而达到有效降低料浆黏度的效果。同时,伴随着温度持续升高,引发率与链转移速率也增大,促使产物分子量相对降低而使料浆的黏度增大。故由实验可知,反应温度为70~80℃时,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分散性能最佳。图4显示,温度在75℃以上时,随温度增加,高岭土料浆的流出时间在25~26s内波动,即此时温度的增加对高岭土料浆的流动性影响较小;在高岭土料浆中加入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后,放置30s,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下,高岭土料浆流出时间差异较大,但在温度为75℃时,在30~50%含水量下,其流出时间在30s附近波动,即稳定性良好。故最优的反应温度为75℃。
2.4 反应时间
在羟乙基纤维素与DMDAAC单体比值为3.3%、引发剂与DMDAAC单体比值为2%、温度保持在75℃下,设置反应时间依次为2h、3h、4h、5h,测定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对高岭土料浆流动性的影响。如图5,当聚合反应时间为4h时,高岭土料浆流动性最好。这是因为,对于聚合反应来说,反应的时间延长有利于聚合接枝更充分;但反应时间过长,会影响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的稳定性,故加热时间不应太长。
2.5 解凝机理分析
高岭土中主要为氧化硅,氧化铝,其微观结构中,离子取代现象较少,晶体结构较完整[12]。减水剂分子的构型与其在粘土颗粒在泥浆中的分散效果有很大关系[13,14],所以用高岭土作为研究对象。在水溶液中,高岭土颗粒不同的面带不同的电荷,端面带正电荷,平面带负电荷,导致颗粒之间通过异性电荷吸引,面与面相互靠近。这种静电作用使高岭土颗粒之间发生絮凝,颗粒间的不断絮凝形成有一定强度的大絮团,致使粘度增大。同时,水分子亦被吸附在颗粒中,所以形成的料浆较稠。
当加入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高分子解凝剂后,其阳离子部分和纤维素上的羟基和醚键能强烈吸附带负电性的高岭土颗粒,中和了部分异性电荷,减少了颗粒间的相互吸引程度,减少颗粒间的团聚;同时高分子疏水链对高岭土颗粒起包裹作用,形成保护层,防止颗粒的黏结碰撞而沉淀,且阻止水分子进入颗粒之间[15,16]。另外阳离子亲水基易伸入已团聚的高岭土分子内部,打破高岭土颗粒间-面结合的卡片结构,使原来被束缚在卡片结构中的大量水分子被释放出来,成为自由水,对料浆起稀释作用。
3 结论
羟乙基纤维素(HEC)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质量比为3.3%,过硫酸钾(KPS)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为75℃,加热时间为4h时得到最佳产物。根据工业实际应用,含水量为30%的高岭土料浆不易流动,但加入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后,其流动性测试所用时间平均为25.4s,高于相同条件下传统解凝剂的流动性。
三羟乙基芦丁的制备研究 篇2
三羟乙基芦丁的制备方法:a.以水合芦丁和氯乙醇为原料在维生素C或重亚硫酸钠的存在下, 加热到85℃~100℃, 2h, 中和、精制而得。b.以水合芦丁和环氧乙烷为原料, 以氢氧化钠、吡啶等碱为催化剂催化成醚反应, 再中和、精制而得。由于芦丁分子有4个酚羟基, 在反应过程中先后生成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 且除四羟乙基芦丁外一羟、二羟、三羟乙基芦丁都有异构体, 故反应复杂。又由于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的分子理化性质差别小, 反应终点的控制和监测都不易, 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以HPLC监测, 水合芦丁和环氧乙烷为原料, 研究三羟乙基芦丁的合成过程中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的变化情况和合成条件以及三羟乙基芦丁粗品的精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仪 (型号:SP2000, 物理光谱公司, 美国) 。芦丁 (含量≥95%, 成都欧康植化科技有限公司) ;环氧乙烷 (化学纯, 上海市普陀区永生试剂厂) ;甲醇 (分析纯, 开原市化学试剂一厂) ;乙醇 (分析纯, 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 ;正丁醇 (分析纯, 沈阳市化学试剂厂) ;氢氧化钠 (化学纯, 沈阳市精细化学品公司) ;三羟乙基芦丁对照品[含量77.7%, 由曲克芦丁片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取精制];乙腈 (色谱纯, 进口分装, 美国) ;四氢呋喃 (色谱纯, 美国B&J) ;枸橼酸 (分析纯, 上海迈坤化工有限公司) 。
1.2 三羟乙基芦丁制备。
将芦丁30g、甲醇∶水 (3∶1) 180ml、2.5M氢氧化钠3ml, 依次加入带冷凝管的500ml三口烧瓶中, 搅拌下缓缓升温至反应温度达75℃。滴加环氧乙烷, 以HPLC监测反应终点。接近终点时停止滴加环氧乙烷, 继续在上述温度下反应到终点。用盐酸酸化到p H值为2, 放置18h, 加少量活性碳过滤, 滤液置水浴上真空浓缩以回收甲醇, 除去水, 残余物干燥得粗品36.5g, 重量收率121.7%,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74.2%。经甲醇结晶, 得浅黄色片状晶体24.8g, 重量收率67.9%,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90.9%。总重量收率82.6%。
1.3 三羟乙基芦丁的HPLC含量测定HPLC:
SP2000高效液相色谱仪, SP-4100泵, SP-UV2000紫外检测器, 色谱柱: (Agilent SB-C18, 250 mm×4.6 mm, 5μm) 不锈钢柱, 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0.1%枸橼酸 (7∶10∶76) , 检测波长255nm。理论板数以三羟乙基芦丁峰计应不低于2000。以三羟乙基芦丁对照品做对照, 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含量。
2 实验结果
2.1 反应介质和最佳反应时间以及反应过程中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的含量变化。
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甲醇-水为混合溶剂, 在反应温度为75℃, 溶解性好, 反应速度快, 当反应时间为8~9h时,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可达73%以上, 接近其最高值, 芦丁、一羟、二羟乙基芦丁含量接近0, 四羟乙基芦丁刚开始生成, 之后,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迅速下降, 四羟乙基芦丁含量迅速升高, 所以最佳反应时间为8~9h。
水为溶剂, 反应开始时溶解不好, 反应速度慢, 反应过程中芦丁、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含量变化与甲醇-水为溶剂相似, 最佳反应时间为15h,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可达71%以上。
2.2 粗品的结晶。
含量为74.2%的三羟乙基芦丁粗品经甲醇、乙醇、正丁醇结晶, 甲醇结晶效果好,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可达90.9%, 收率为67.5%, 为淡黄片状或颗粒。
3 讨论
三羟乙基芦丁是维脑路通的主要有效成分, 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 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很难得到高纯度三羟乙基芦丁 (如含量达到99%以上) 产品的原因:一方面是三羟乙基芦丁的反应复杂, 另一方面是结晶溶剂的选择和结晶方法等。在反应温度为75℃, 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条件下, 清楚地展示了反应过程中的一羟、二羟、三羟、四羟乙基芦丁的产生、变化过程。在此, 三羟乙基芦丁达到最高时, 四羟乙基芦丁已经开始形成, 所以只能取一个最佳值。此反应过程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反应溶剂。
三羟乙基芦丁的合成反应复杂, 但其有一个最佳反应点, 此时, 三羟乙基芦丁含量最高, 相对应的时间即为此条件下的最佳反应时间, 这里甲醇-水为混合溶剂时, 最佳反应时间为8~9h, 水为溶剂时, 最佳反应时间为15h。甲醇为最佳的结晶溶剂, 可显著提高三羟乙基芦丁的含量。
摘要:目的:探讨三羟乙基芦丁的制备过程与条件, 筛选最佳结晶溶剂, 以优化其制备工艺及提高其含量。方法:以芦丁与环氧乙烷为原料, 以甲醇、水等溶媒, 在碱催化剂存在下合成三羟乙基芦丁。结果:显示三羟乙基芦丁的合成有一个最佳反应点 (此时含量最高) , 其粗品含量可达73%以上。结论:甲醇为最佳结晶溶剂, 精制后其含量可达90%以上。
关键词:芦丁,三羟乙基芦丁,合成,工艺
参考文献
[1]Kvis F.Mixture of O-hydroxyethy-lated rutin derivatives.Czech.CS225, 440, 1984-10-01.
[2]唐精桥, 袁佩瑾, 刘炜.曲克芦丁的制备及结构鉴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6, 27 (7) :291-292.
[3]丁少纯, 王美芳, 徐士飞等.利用HPLC法测定维脑路通输液中三羟乙基芦丁含量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2002, 22 (4) :318-319.
[4]Heijnen CGM, Haenen GRMM, Oostreen RM.Protection of flavonoids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the structure activity ralitionship revisited.Free Radical Research, 2002, 36 (5) :575-581.
[5]Maurya DK, Salti VP, Krishnan Nair CK.Ra-dioprotection of normal tissues in tumor-bear-ing mice by troxerutin.Journal of RadiationResearch, 2004, 45 (2) :221-228.
[6]成都聚源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曲克芦丁作为制备治疗各种眼底病变或视疲劳的滴眼液.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P].中国专利:CN031117164.8, 2003-01-15.
羟乙基化 篇3
例2:男, 68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5d, 不能自主排尿1d”。于2014年02月07日入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无心脏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该患者于半个月前, 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尿等待, 夜尿增多, 约3次/夜, 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查体:体温36.1℃, 脉搏80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59/90mmHg。泌尿系超声报告示:前列腺增生 (5.5cm×6.3cm×4.8cm) 。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于2014年02月09日在腰麻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手术时间为50min, 出血量约为150~200mL。术后返回病房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1000mL/d静脉滴注, 持续3d, 2014年02月12日复查肾功能:尿素氮20.61mmol/L, 肌酐375umol/L。立即停用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 并给予护肾对症治疗, 肾功能指标逐渐下降, 2月17日查肾功能尿素氮8.75mmol/L, 肌酐105μmol/L。在停用羟乙基淀粉后, 肾功能指标未再升高, 逐渐恢复正常。
讨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为复方制剂, 由天然玉米支链淀粉, 经过酸水解、再经过羟乙基化而制成, 于20世纪七十年代研发成功, 属于新型血浆代用品。其主要成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与氯化钠, 其它成分包括:盐酸、氢氧化钠、注射用水。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容不足, 其中包括创伤性休克、手术中的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各种休克及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ANH) 。其不良反应常见有寒战、过敏性休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眩晕、支气管痉挛、高热、过敏样反应、皮疹、肾功能损害等。
本文中的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 除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外未使用其他药品。在临床使用期间药品溶液并未发现浑浊及沉淀, 药品的使用浓度及药品静滴的滴速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停止输液后剩余液体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可排除热原反应, 使用的输液器和针头也都是经灭菌和封闭完好的一次性用品。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寒战、肾功能异常与羟乙基淀粉有关。近年来, 国内文献仅报道数例患者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1], 本文两例患者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属于罕见报道。羟乙基淀粉溶液的分子量大小、取代度、取代方式及药物浓度, 以及给药剂量和输液速度决定了该药品的容量扩充效应和血液稀释效应。快速输注本品, 其容量扩充效应为药品输注量的100%, 维持时间约为3~4h, 随后, 血容量将持续下降。故而至少在3~4h, 机体的血液容量、组织氧供、血液动力学将得到改善[2]。与此同时, 由于红细胞的聚集减少, 血细胞压积及血液黏稠度将下降, 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而起到了改善循环及微循环系统的作用[3]。上述两例患者均在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 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羟乙基淀粉使用时, 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是否为过敏体质,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对确定或疑为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此药。
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的用药过程中, 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 不应仅限于首次使用后的0.5~1h内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也不要因为已经长时间用此药而疏忽大意, 应做到长期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用药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监测肾功, 监测血球压积的下降和血浆蛋白的稀释。并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 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寒战、肾功能异常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对症治疗[4]。
关键词: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黄俊友, 张继绣.低分子706代血浆引起过敏反应1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14 (11) :1076
[2]张象麟,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667
[3]李星霞, 余奇, 郭澄.羟乙基淀粉类血浆代用品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2) :138-141
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的制备 篇4
目前,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化学品已成为当务之急。长期使用生物降解性差的化学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且为不可再生资源[1],因此利用生物质合成精细化学品可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并能使一些农副产品增值[2]。而合成酯由于其极性功能团-酯基摩擦表面的强吸附作用,在摩擦表面上能形成抗剪切性能更好的边界油膜,使摩擦表面得到保护,不仅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而且还具有更好的润滑性能[3],合成酯油来源广泛,主要是植物油。自上世纪柴油发动机的润滑油已使用植物油代替石油柴油[4,5,6]。它具有较宽的液体范围、优良的润滑性能、较高的粘度指数和优良的热稳定性能、低挥发性、低温性能等[7]。有研究者[8,9]用植物油制得的脂肪酸合成出的新戊基多元醇酯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热稳定性,有望作为一类新型绿色润滑剂。
油酸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精细化工产品,具有较好的耐寒性、耐水性,可用作有机溶剂、增塑剂、润滑剂、防水剂等[10]。增塑剂对橡胶耐热性和耐寒性能的影响与其结构有关[11]。增塑剂分子中存在环状结构,在橡胶中会阻碍橡胶大分子运动,从而降低其耐寒性。而含亚甲基直链的脂肪酸酯类增塑剂则具有优良的耐寒性能[12]。增塑剂对橡胶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橡胶的门尼粘度,使其他配合剂,填料更易于分散。有利于橡胶加工工艺的执行。但由于橡胶门尼粘度的降低,使橡胶的物性有所变化主要表在伸长率增加,拉伸强度下降,所以在配方增塑剂的用量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中[13]。
本文用乙醇胺和己二酸二甲酯反应生成了中间体二羟乙基己二酰胺,再和植物油酸进行酯化生成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酯,得到了绿色润滑剂。由于反应原料为不同相态,因此选用甲苯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为共溶剂,投入吸水剂分子筛,采用直接酯化的方法合成了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酯。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
乙醇胺,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分析纯;己二酸二甲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油酸,天津市河东区红岩试剂厂,分析纯;甲苯,上海苏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N,N-二甲基甲酰胺,上海中试化工总公司,分析纯;分子筛4A型(钠-A型分子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颗粒度:直径范围3~5mm,堆积密度/(g/m L):0.69-0.75,用之前在马弗炉中干燥24h,温度设为300℃。
1.2 中间体及产物的合成
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合成反应如Scheme 1所示
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的合成路线
1.2.1 中间体1的合成
在装有搅拌器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配比的己二酸二甲酯和乙醇胺,一定量催化剂,加热回流,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反应,控制水浴锅的温度在90℃,至无甲醇馏出后结束反应。将得到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得到淡黄色固体。用甲醇和丙酮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后备用。
1.2.2 产物2的合成
在装有搅拌器及分水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油酸、中间体二羟乙基己二酰胺、一定量催化剂、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开动搅拌,油浴加热,温度控制在125℃,温度达到125℃时开始计时,反应40min后开始加入分子筛,定期测定反应混合物的酸值,酸值不变时即终止反应,并根据酸值计算油酸的酯化率。反应结束后冷却,用蒸馏水将反应混合物洗涤3次,分去水层,除去催化剂和N,N-二甲基甲酰胺,然后用10%Na HCO3溶液中和未反应的少量油酸,之后再用水洗涤一次,分去水层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抽滤后的液体用旋转蒸发仪蒸出甲苯即得产物。
1.3 性能测试及指标计算
(1)酸值测定方法:称取M克试样到锥形瓶中,加入50m L异丙醇,并摇动锥形瓶使试样完全溶解;加入4滴酚酞指示剂,在不断摇动之下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粉红色,保持15s不褪色。酸值计算公式如下:
酸值=(V×C×56.1)/M
式中:V为消耗的氢氧化钠体积(m L);C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mol/L);M为样品质量(g)。
(2)油酸酯化率,根据下式计算:
酯化率(%)=(1-酸值/起始酸值)×100%
(3)结构表征:产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Vector22,德国Bruker公司)表征,扫描范围设定为:4000~400cm-1;超导傅立叶数字化核磁共振谱仪,AVANCE AV400,瑞士布鲁克公司。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条件对中间体1合成的影响
2.1.1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中可见,反应温度在60℃以下时,中间体收率不高,温度在90℃时产率比较高,超过100℃产率变化不大,考虑到产物的颜色和收率,选取最佳实验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h。
2.1.2 n(乙醇胺)/n(己二酸二甲酯)
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h,乙醇胺和己二酸二甲酯的投料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见表2。
己二酸二甲酯和乙醇胺的反应是个可逆反应,理论上的己二酸二甲酯和乙醇胺的摩尔比应为1:2,增加乙醇胺的用量有利于反应向产品方向移动,但乙醇胺过多,回收的费用增加了生产中的成本,同时影响了反应时间和反应速度。己二酸二甲酯和乙醇胺按1:2的配比反应时得到的产物产率较高。增加乙醇胺量,产物产率基本不变。乙醇胺量越高,产物产率反而下降。为节省原料,降低成本,1:2的反应配比是最佳的反应条件。
2.2 n(油酸)/n(中间体)
在反应40min后加入分子筛,125℃下反应4h,油酸的酯化率随酸醇摩尔比的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油酸的酯化率随着酸醇摩尔比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油酸和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恰好完全反应的理论摩尔比是2.0:1。由于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是自制,考虑原料价格较高,因此在酯化反应过程中应尽量使其完全反应;若油酸过量则酯化率明显降低,而且过量的油酸会加大后处理的难度,并导致产品的酸值较高。而酸值的高低主要反映为润滑油的腐蚀性大小,酸值越高则腐蚀性越大,因此要确保产品的酸值较小[14]。油酸稍微过量即可,由此确定酸醇摩尔比油酸:二羟乙基己二酰胺=2.2:1。
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投料摩尔比为油酸/二羟乙基己二酰胺=2.2:1,在反应40min后加入分子筛,反应温度为125℃,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酯化率,得到油酸的酯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油酸的酯化率增大,当反应时间达到4h后,再延长反应时间,体系的酸值趋于稳定,酯化率增加很不明显,酯化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却变深,使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延长反应时间也会增加能耗,所以反应时间控制在4h比较合适。
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投料摩尔比为油酸/二羟乙基己二酰胺=2.2:1,在反应40min后加入分子筛,反应4h,油酸的酯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酯化率也随之增加,同时能够及时脱除反应中生成的水,但温度过高易发生副反应,并且加深产物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油酸的酯化率随之升高,但在125℃时出现了拐点,上升趋势趋于平缓。考虑到温度过高不但能源消耗大,而且副反应会使产品的颜色加深。130℃的产物颜色已是棕红色,影响产品品质。所以反应温度确定为125℃,不但油酸的酯化率高,而且此时产品收率较高,色泽也较好。
2.5 结构表征
2.5.1 FT-IR分析
图4是二羟乙基己二酰胺的FT-IR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3292.23cm-1是N-H伸缩振动吸收峰,1647.06cm-1是酰胺中C=O的特征峰。1557.45cm-1是反式构象的N-H面内弯曲振动峰;1058.09cm-1是C-N伸缩振动吸收峰,2942.68cm-1是亚甲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这些都是酰胺化合物的特征峰值。
图5为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的红外光谱图。3 010.65 cm-1的吸收峰是不饱和烯烃的C-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654.92cm-1为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这两个峰证明了C=C基团的存在;2922.63cm-1和2850.40cm-1是甲基和亚甲基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1551.09cm-1是仲酰胺的和偶合造成的酰胺带吸收峰,这个峰证明了酰胺基团的存在;1454.79cm-1处为甲基、亚甲基的弯曲振动吸收峰;1719.62cm-1是C=O的特征峰,1246.39cm-1为C-O-C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174.16 cm-1为C-O-C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这三个峰证明了酯基的存在;980cm-1�650cm-1处的峰为多个CH2成直链时其C-H面外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实验所测得的红外光谱数据与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的主要基团红外特征吸收相一致。
2.5.21H-NMR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质子峰的位置()为:5.380(m,4H,CH=CH),4.085(t,4H,COOCH2),2.818(t,4H,COOCH2CH2),2.33(t,4H,CH2COO),2.28(t,4H,NHCOCH2),2.01(m,8H,CH3(CH2)6CH2CH=CHCH2),1.62(m,4H,NHCOCH2CH2),1.42-1.26(m,44H,CH3(CH2)6CH2CH=CHCH2(CH2)5),1.01-0.88(m,6H,CH2CH3).7.28处有一小宽峰可能有三种情况[15],第一,是NH和溶剂三氯甲烷的重叠峰;第二,是NH的峰;第三,是溶剂峰。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NH基团的化学位移与浓度、温度和使用的溶剂密切相关。NH基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受到影响,样品中的痕量水或酸都会引起质子化学位移的变化,样品中氮原子与痕量水或酸的质子的化学交换作用,峰形也会发生改变,NH一般都显示出较宽的信号,甚至可能被噪声所掩盖。从图中可以看出几组峰于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上的H相符,各个峰的积分强度,并且积分强度比接近于相应环境下H的个数比。
通过上述FT-IR和1H-NMR分析,可以得到产物为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油酸脂。
3 结论
(1)合成二羟乙基己二酰胺时考虑到产物的颜色和收率,选取最佳实验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h,己二酸二甲酯和乙醇胺按1:2的配比反应时得到的产物产率较高,产物色泽较好。
羟乙基化 篇5
以往研究三甲基硅基聚多糖的甲硅烷基化率有两种方法,即Parr弹燃烧法[1,6]和1H-NMR法[7,8,9],但因设备复杂,价格昂贵,不易推广。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这类物质甲硅烷化率,至今并未见有关文献报道。
本研究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的方法,通过1H-NMR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相一致。同时讨论了影响甲硅烷基化率的因素。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仪器
二甲亚砜、甲苯、1,1,1,3,3,3-六甲基二硅胺烷(HMDS)、三甲基氯硅烷(TMSC)、三乙胺、四氢呋喃、正辛烷、正壬烷、异丙醇、氯仿、二甲苯、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盐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羟乙基纤维素(DS=1.5,MS=2.5,Mn=90000,Aldrich),用之前于40℃真空干燥48h;六甲基二硅氧烷,纯度≥99%,杭州硅宝化工有限公司。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FTLA2000-104型,加拿大ABB公司;核磁共振仪(NMR):JNM ECP-600型,JEOL公司;凝胶渗透色谱(GPC):Agillent-1100,美国;热重分析仪(TGA):SDTA851型,METTLER-TOLEDO公司;气相色谱(GC):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1.2 甲硅烷基化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
称取1g(3.68mmol)羟乙基纤维素,完全溶于30mL二甲亚砜中,N2保护下缓慢加入一定量HMDS和三甲基氯硅烷,待反应液出现少许浑浊加入一定量的共溶剂甲苯。反应结束后,反应液经浓缩后加入大量冷水中沉淀,然后将粗产品溶于丙酮中,再用冷水沉淀,如此反复3次。将所得样品于45℃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8h。
1.3 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的表征
1.3.1 红外光谱表征
采用KBr压片法,在500~4000cm-1的范围内进行扫描。
1.3.2 核磁共振仪(1H-NMR)表征
采用CDCl3为溶剂(不加内标物TMS),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可由以下公式[8]求得:
Silylation yieldundefined
1.3.3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将所制得的甲硅烷基化羟乙基纤维素水解去硅烷化,然后丙酮沉淀并抽提干燥获得羟乙基纤维素,并配制样品浓度为1g/L的溶液,以光谱纯的DMF为流动相,测试温度23℃,流速0.6mL/min,以聚苯乙烯为标准。
1.3.4 气相色谱(GC)表征
1.3.4.1 柱型及色谱条件
柱型:SE-54(高惰性交联)弱极性柱;色谱柱:30m×0.32mm×0.4μm;测试所采用的条件为:柱温:100℃;气化室及FID检测器温度:180℃;载气为高纯N2:30mL/min;N2:30mL/min;空气:300mL/min;分流比:10∶1;进样量:0.2μL。
1.3.4.2 内标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5g正壬烷于100mL容量瓶中,加正辛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1.3.4.3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2.5g六甲基二硅氧烷于25mL容量瓶中,加正辛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1.3.4.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12支5mL容量瓶,精密量取2mL内标溶液置于5mL容量瓶中,然后分别量取0.2mL、0.4mL、0.6mL、0.8mL、1mL、1.2mL、1.4mL、1.6mL、1.8mL、2mL、2.2mL、2.4mL标准溶液置于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待仪器稳定后用微量进样器进样0.2μL进行测试。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与正壬烷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与正壬烷的质量比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0.01537+0.50197X,相关系数0.9993,表明在测试浓度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3.4.5 甲硅烷基化率的测定
准确称取0.5g甲硅烷基化羟乙基纤维素,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10mL 1 mol/L HCl溶液,并加入2mL内标溶液,加水稀释至刻度,待完全水解,升温至120℃进行破乳,取上层清液作液相色谱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FTIR分析
图1是羟乙基纤维素(HEC)与产物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TMSHEC)的红外光谱图,其中3450~3480cm-1附近的宽峰是羟乙基纤维素缔合羟基的伸缩振动峰,由于羟乙基纤维素的大部分羟基受到保护,分子间的氢键遭到破坏,使得缔合羟基的波数向高频移动。羟乙基纤维素经过甲硅烷基化改性后,在1270cm-1、1251cm-1处出现了三甲基硅基的对称变形振动的尖锐双峰,在877cm-1、840cm-1处出现了三甲基硅基的不对称面内摇摆振动峰,750cm-1处为三甲基硅基的对称面内摇摆振动,688cm-1附近出现了三甲基硅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
2.21H-NMR分析
图2为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的核磁共振氢谱图,2.5~4.5ppm(10-6)处的多重宽峰为纤维素醚主链上葡萄糖酐环的特征化学位移,4.3ppm处属于葡萄糖酐环上异碳头质子的化学位移,羟乙基纤维素经甲硅烷基化后,在0.1~0.4ppm出现了新的化学位移吸收峰,而这正是Si(CH3)3的特征化学位移。通过1H-NMR法求得图2样品的甲硅烷基化率为79.8%,基本与气相色谱法所测的结果83.2%一致。
2.3 气相色谱分析
根据上述的色谱条件,标准样六甲基二硅氧烷、溶剂正辛烷及内标物正壬烷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通过各个峰的保留时间可以对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水解萃取后的上清液作气相色谱分析。
根据气相色谱分析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水解萃取上层液的六甲基二硅氧烷与正壬烷的峰面积比以及标准曲线方程,求得所测样品中六甲基二硅氧烷的量,进一步得到样品的甲硅烷基化率。通过上面的1H-NMR法验证,采用气相色谱法具有很好的准确性。
2.4 影响甲硅烷基化率的因素
2.4.1 催化剂的影响
三甲基氯硅烷和三乙胺是合成甲硅烷基化聚多糖的高效催化剂,二者对羟乙基纤维素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随着二者与羟基比值的增加,甲基烷基化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对于羟乙基纤维素,三甲基氯硅烷的催化效率更高,当三甲基氯硅烷与葡萄糖单元羟基的比值在0.2附近时,甲硅烷基化率可达到最大。三甲基氯硅烷的反应活性比六甲基二硅胺烷的活性高,三甲基氯硅烷首先与羟乙基纤维素上羟基反应,并产生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与六甲基二硅胺烷反应,放出氨气并产生新的三甲基氯硅烷[10]。
(HMDS/OH=2;DMSO/Toluene=3∶2;T=60℃;t=24h)
2.4.2 共溶剂的影响
共溶剂甲苯(或THF)对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随着共溶剂量的增加,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逐渐增大。在不加共溶剂甲苯(或THF)的条件下,甲硅烷基化率仅为43.43%。这是因为在反应开始阶段,反应呈均相,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所生成的部分甲硅烷基化羟乙基纤维素已经不能在二甲亚砜中很好溶解,反应将在非均相条件下进行,从而使得部分羟基不能够与硅烷化试剂接触,当加入共溶剂后,可以使甲硅烷基化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HMDS/OH=2;TMCS/OH=0.2;T=60℃;t=24h)
2.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由于反应温度的增加有利于平衡的右移。当介质温度为80℃时,甲硅烷基化率可以达到83.60%,反应温度为80℃时制得的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去硅烷化后(图6,D曲线)与原羟乙基纤维素(图6,B曲线)及60℃时制得的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去硅烷化后(图6,A曲线)相比,可以看出其高分子量部分已经有部分降解。因此,反应温度确定为60℃。
(HMDS/OH=2;TMCS/OH=0.2∶1;DMSO/Toluene=3∶2;t=24h)
[(A)HMDS/OH=2;TMCS/OH=0.2∶1;DMSO/Toluene=3∶2;t=24h;T=60℃(C)HMDS/OH=2;TMCS/OH=0.2∶1;DMSO/Toluene=3∶2;T=60℃;t=48h(D)HMDS/OH=2;TMCS/OH=0.2∶1;DMSO/Toluene=3∶2;t=24h;T=80℃及(B)羟乙基纤维素]
2.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反应时间对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如图7所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甲硅烷基化率也呈现增加趋势。反应时间超过24h后,甲硅烷基化率增加并不明显,且当反应时间为48h时,甲硅烷基化率可以达到87.60%,但从图6上C曲线可以看出羟乙基纤维素虽无明显降解发生。但考虑到24h后甲硅烷基化率增加不明显,因此,反应时间确定为24h。
2.4.5 甲硅烷基化试剂(HMDS)的浓度的影响
HMDS的浓度对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如图8,随着HMDS/OH摩尔比率的增大,甲硅烷基化率呈增加趋势,在HMDS/OH的摩尔比率小于2时,对甲硅烷基化率的影响较大;HMDS/OH的摩尔比率从1增加到2时,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从19.34%增加到83.20%;但当HMDS/OH的摩尔比率大于2以后,其增加的趋势十分的缓慢,当HMDS/OH的摩尔比率从2增加到3时,其甲硅烷基化率仅从83.20%增加到88.71%。
3 结 论
成功合成了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并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三甲基硅基羟乙基纤维素甲硅烷基化率的方法,当TMCS/OH的摩尔比率为0.2、共溶剂甲苯/DMSO的体积比为2∶3、介质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4h、HMDS/OH的摩尔比率为2∶1时,所得三甲基硅羟乙基纤维素的甲硅烷基化率可达到83.2%。
参考文献
[1] H A Schuyten, J W Weaver, J David Reid, J F Jurgens. [J]. J Am Chem Soc, 1948,70(5):1919-1920.
[2] Ohya Y, Marahashi S, Ouchi T.[J]. Macromolecules,1998,31(4):4662-4665.
[3] Petzold K, Einfeldt L, Gunther W, Stein A, Klemm D.[J]. Biomacromolecules,2001,2(3):965-969.
[4]Wang C Q,Dong Y P,Tan H M.[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3,41:273-280.
[5]Xipeng Guan,Daping Quan,Xintao Shuai,Kairong Liao,Kancheng Mai.[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7,45:2556-2568.
[6] Mormann W, Wagner T.[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00,43:257-262.
[7] Ydens I, Rutot D, Degee P.[J] Six, J L Dellacherie, E Dubois[J]. Macromolecules,2000,33(18): 6713-6721.
[8]Nouvel C,Dubois P,Dellacherie E,Six J L.[J].Biomacromol-ecules,2003,4(5):1443-1450.
[9] Khan F, Sakaguchi T, Shiotsuki M, Nischio Y, Masuda T.[J]. Macromolecules, 2006,39(18):6025-6030.
[10] Nagy J, Borebely-Kuszmann A, Becker-Palossy K, Zimonyi-Hegedus E Makromol.[J]. Chem, 1973,165,335.
羟乙基化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材料: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样品由杭州瑞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agilent1100,配QuatPump(G1311A)四元梯度输液泵,VWD(G1314A)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自动进样器;
水为二次蒸馏水;乙腈为色谱纯;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标准品为进口品。
1.2 分析方法:
1.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CAPCELL PAK C8,5 μm,4.6 mm×250 mm;柱温:25℃;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210 nm;流动相:A:水;B:乙腈;流动相的洗脱见表1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标准品50 mg,置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0 0 mg·L-1的标准溶液,取适量经针式过滤器过滤后,备用。
1.2.3 试样溶液的配制
与1.2.2同样方法配制试样。
1.2.4 测试步骤
按1.2.1所列色谱条件,待仪器稳定后,注入20 μL经1.2.2处理好的已知纯度的标准溶液,根据其已知纯度和测出的色谱峰面积,计算出校正因子,然后再按同样的方法进试样溶液,进行试样纯度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动相的选择与方法优化
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的水溶性很好,极性强。刚开始以10%乙腈-90%水为初始比例设置梯度洗脱程序后进行试验,发现试样出峰很早,基本上不保留(出峰时间在2 min左右),如图1所示:
重新调整流动相初始比例,并改用C18柱为C8柱后出峰明显保留,出峰时间在8 min左右,峰型尖锐,对称性好。通过试验,最后确定以5%乙腈起始设置梯度既使得相关杂质、溶剂洗脱下来,又保证了分离度,且主峰的出峰时间比较合适,如图2:
2.2 精密度试验
利用该分析方法对3个试样各进行5次测定,RSD在0.12%~0.18%之间,精密度高,重复性好。
2.3 回收率试验
取相同量的同一批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试样6份,分别加入精密称量的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标准品适量,进行测定,测的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回收率在99.8%~100.2%之间。
3 结论
采用C8柱,以5%乙腈-95%水为流动相的起始比例,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25℃的色谱条件下,对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纯度进行测定,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可靠而且重复性好,可作为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常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卢佩章,张玉奎,梁鑫淼.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专家系统.[[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羟乙基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6例,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有43例;在观察组中, 选取男31例, 女12例;年龄51~74岁, 平均 (61.5±4.3) 岁;在对照组中, 选取男25例, 女18例, 年龄54~76岁, 平均 (62.7±4.6) 岁。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方面具有可比性。
本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 排除以下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昏迷患者、明确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近期有手术史或严重外伤史患者、近期应用抗纤溶、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
1.2 药物
(1) 选用丁苯酞注射液- (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每瓶100 m L, 批号H20100041) ; (2)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每瓶500 m L, 国药准字H20065430) 。
1.3 治疗方法
患者来院后根据病情对症给予调节血压、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调节血糖及血脂, 均给予对症支持常规处理疗法。对照组每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1次/天;给予拜阿司匹灵片100 mg, 1次/天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100 m L, 2次/天静脉点滴。两组均以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4 临床疗效判定
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 (1)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 (2)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3)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超过17%; (5)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以上,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 (BI) 。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1) 观察组 (n=43) :治疗前 (14.42±3.54) ;治疗后 (7.32±4.13) ; (2) 对照组 (n=43) :治疗前 (14.51±3.64) ;治疗后 (12.25±5.32) 。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4%,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基本痊愈5例, 显著进步的有19例, 其中进步16例, 而无变化2例, 加重恶化的有1例, 总有效率93.0%;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 显著进步的有11例, 其中进步13例, 而无变化13例, 加重恶化的有4例, 总有效率60.4%。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脑部组织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的缺失。每年存活的600万~700万人中, 约75%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一定的劳动能力, 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其缺血区的半暗带CBF<25%时, 95%以上都会发展为梗死区, 半暗带CBF>50%时, 只有5%会发展为梗死区。75%~80%的患者发病6 h后仍存在缺血半暗带, 通过延长半暗带细胞的生存时间, 恢复半暗带细胞的血液供应, 是挽救半暗带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 (NINDS) 提出, 治疗脑卒中重在保护神经血管单元。由于神经元占脑组织的比例不足5%, 所以临床更要关注神经胶质细胞及微血管损害对神经功能的影响[3]。
脑侧支循环建立是指当脑部供血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时, 血流可以通过其他的血管 (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 到达缺血区, 从而使已经缺血脑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在缺血的状态下侧支循环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丁苯酞是消旋体Ⅰ类新药, 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改善缺血性脑组织损伤, 清除自由基, 重新建构微循环, 增加缺血区血管灌注, 保护血管结构完整性, 恢复血管管径, 增加缺血区血流量, 增加缺血区周围微血管数量, 缩小梗死面积, 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
影响花生四烯酸 (AA) , 选择性抑制AA及其代谢物介导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从而解除微小血管的痉挛、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阻止脑血栓的进展扩大, 缩小梗死的面积;保护线粒体的结构的完整性, 减少细胞的坏死, 提高线粒体复合酶IV的活性, 提高线粒体ATP酶的生物活性, 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的组间比较发现, 观察组的NIHSS评分、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仅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说明对于前循环脑梗死急性发作期的病情改善作用明显。统计显示, 患者血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 使用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前循环是颈内动脉供血区包括大脑中和大脑前动脉, 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锻炼, 最终会留下了终身的残疾。本组在基础治疗脑梗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用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对照组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 给予拜阿司匹灵及羟乙基淀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 对比观察治疗中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60.4%,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明显变好 (P<0.05)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再应用丁苯酞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疗效显著, 有效改善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用药过程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能够保证疗效准确、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治疗用药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羟乙基淀粉,脑梗死
参考文献
[1]王天仁.舒血宁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10) :95-9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