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科教育

2024-06-19

高等工科教育(共12篇)

高等工科教育 篇1

摘要:基于“大金融”学科背景下保险专业设置的趋同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保险以安全专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托,培养学生在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各种保险实务的同进,具有危险分析、风险评价及事故调查处理的能力,掌握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熟悉防灾防损及核保、核赔业务等技能。

关键词:工科保险,教学计划,专业特色,教学方式

1 工科保险高等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

1.1“大金融”学科归属衍生的专业同质化是其产生的内在动力

自保险学教育在中国兴起,保险学科就属于“大金融”的一部分,隶属金融专业学科。2001年11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海外保险公司的大量涌入,推动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保险业对保险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人才需求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下,国内各高等院校争相恢复、增设保险专业。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甚至一些理工、农业、师范、外语等院校不顾条件限制,纷纷增设保险专业。然而,在先行的“大金融”保险专业的示范效应引导下,各学校虽然纷纷订立各自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规格,但其同质化异常严重。

1.2“强理论、弱实践”的培养模式是其产生的外在需求

保险行业人才需要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实践性,而保险专业理论教育与保险实践相脱节则弱化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造成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有保险实践的老师;二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设计。造成保险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的原因之一与高校的人才招聘制度密切相关。

2 工科保险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基本思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依托原有安全工程专业、消防工程专业于1996年开办了安全工程(保险方向),到2003年此专业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唯一一所授予工学学位的保险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各种保险实务,具有危险分析、风险评价及事故调查处理的能力,掌握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熟悉防灾防损及核保、核赔业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1 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是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思想

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我们始终奉行的基本思想“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文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思想,遵循工程基础,安全背景,保险实务的基本原则,追求安全科学与保险理论的相互结合,突出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除保险学方面的课程外,增强工程技术底蕴。(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极富针对性的工程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3)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相结合:安全与保险知识协调并重,重点掌握危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技术,费率调整原理。(4)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除基础课与宽口径选修课之外,本专业在强调“安全、保险”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经济、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保险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保险学的教育和学科特别是全日制本科建设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以应用为主的目标。许多保险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高职生实用。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途径一:课程设计和实验任务的设置。在每门基础课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验。比如事故调查课程设计,通过一周的模拟事故调查过程,让学生收集资料,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体验事故调查过程,为保险业的理赔实务奠定了基础。途径二: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实行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系,创造尽可能多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去,到保险业务第一线外出观摩、学习,以提高其实务操作能力。我们与省内的中国人保集团、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保险公司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黎明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学生认识实习基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保险业务的了解,同时增强了对保险对象的感性认识。

3 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专业特色实现的保证

我们提倡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首先,引进案例式教学。保险学中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其次,提倡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讲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同时也可以免去板书的麻烦。

4 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人才水平的最佳途径

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工科保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而完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水平。依托现有的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研究生,其中包括系统安全理论及应用、防火防爆工程与技术、安全经济学三个方向开展了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是全国唯一的集安全、消防、保险与安防为一体,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及风险转移手段于一体的教学科研综合体,学科分布面广,实用性强;并以风险评价理论为核心,以系统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为主要目标,进行系统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等诸方面的研究;强调以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手段解决安全问题。使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并能将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同时在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非寿险经营活动中风险,特别是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非寿险精算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性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科保险专业现已有12届近五百名毕业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中有的分配在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专业从事企业的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工作;更多的则走向了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凭借良好的工程背景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事保险标的物的鉴定、估算及风险控制等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受到保险企业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全国第一个正式工科保险专业,它的任何尝试和探索都是艰辛而又有意义的。同时,保险专业也会与时俱进,在继续探索和逐步完善中前行,为保险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丹.论保险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J],科技经济市场m2009(1):61-62.

[2]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2-123.

[3]李鸿教,李丹.高等学校保险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43.

[4]母萍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1(6):295-296.

高等工科教育 篇2

1月5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二楼的咖啡厅,一群言必谈“模型”的工科男,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喝着咖啡越聊凑得越近。“张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如果要分析市场对某个议题的反应,是不是需要建模?怎么建模?”一名金融学院的学生把张广利问得哭笑不得。

这天下午,有20多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报名参加张广利主讲的分享会。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张广利,而张广利也是第一次与社会学院以外的其他学生交流。

从4月开始,这种小规模、高频次、精致化、互动强、可自主选择的“谈式”教育,在华东理工大学这所以工科著称的学校里全面开花。至今,这一系列名为“通海茶叙”的聊天课,已经开展了88场,内容涉及鉴赏、创业、养生、法律、考古、金融理财、留学生造、心理健康、职场文化等各种方面。

张广利约学生喝咖啡聊天两天后,1月7日,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宣告成立。一系列的动作表明,这所理工科院校正着手破题“高校思政教育”。

“大家不要嫌我烦,我只说个5~10分钟,接下来大家敞开聊。”面对一群陌生的、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张广利也有些紧张,“平时上课我也老爱讲讲故事、讲讲道理,但这次不一样,学生听了不喜欢,可以马上抬屁股走人。”

所幸,一个小时下来,不仅没人“甩脸色”给他看,还有不少学生交流过后,紧紧围在他身边“继续聊”。

张广利今天所讲的主题本身,乍一听上去并没什么吸引力——为学与为人。但因为互动环节设计得不错,他还是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在那条报名微信的下方,有学生留言,“喜欢张老师,讲的正是我愿意听的”。

一个诀窍是,拿自己的故事说事儿。社会学方面的扎实功底,并不能成为张广利受学生欢迎的最主要原因;相反,张广利自己的求学故事,更能令学生产生共鸣。他们直接给张广利贴上了“换专业达人”的标签。

“张老师,我想学美学,但学校没有这个学科,怎么办?”工科男的提问,一张口就“士气逼人”。

张广利不紧不慢地回答,“你这个想法很好呢,大学不是教会你多少知识,而是锻炼你的综合能力。学校没有美学不要紧,你可以自学,到网上下载一些学习资料,本科读工科,研究生考个美学,也不错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张广利并不是华理第一个约学生们喝咖啡的学院党委书记。在他之前,已经有15个学院的党委书记跟同学们喝咖啡聊天,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有的人告诉学生要“有理想、有情怀”,还有的人干脆直接对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导航”,帮助学生一起制订人生小目标。

化工系系主任吴艳阳把“通海茶叙”开在了教师公寓一楼的聚贤小屋咖啡馆里。她的“聊天课”是华理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场场爆满。华理“小花梨”微信公众号的负责学生告诉记者,公众号上每周发布8个专题“聊天课”信息,每堂课十几、二十人的规模,一般在发布第二天就会被“抢光”,其中游学经验谈是最受欢迎的专题。

吴艳阳两次上课的主题都是“MIT游学经验分享”,两次课上下来,她发现学生们最关心的话题竟然不是“如何申请MIT读研”,而是“华理与MIT的差距在哪里”。

吴艳阳5月到5月在MIT访学,此后又到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了一段时间。她把过去的照片、文字记录等全都翻了出来,尝试归纳总结,顺着学生们关心的焦点,看看华理与MIT的差距到底有哪些,如何补上短板。

新生施文予则对MIT学生也会熬夜处理一个突发BUG(漏洞)感到惊讶,“本来印象中MIT同学都很严谨,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考试前要临时抱佛脚。”

除了学院党委书记、青年教师等,约学生喝咖啡聊天的还有知名企业的华理校友、华理创业青年、“网红”研究生等。

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用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来跟老师们和学长们喝咖啡聊天?“通海茶叙”既不算学分,又不给老师计入工作量,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何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机采访了4名学生发现,学生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原因包括“与专业课老师拉近距离”“有免费咖啡喝”“了解海外院校申请诀窍”“与创业学长交流学习”“了解知名企业招聘套路”等。

张广利告诉记者,虽然“通海茶叙”活动不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对于“跟学生聊天”这件事一点也不排斥,有的教师甚至感到参加“通海茶叙”是一种荣誉,“跟学生聊天,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引导、指导他们,本身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张广利说,华理社会学院本身就一直在为“学生与老师见面少”的问题找药方,此前,社会学院还推出了“全程导师制度”,要求每一名大一新生都有一名对应的导师进行指导,“不仅是传授知识给他们,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

华理学工部部长岳海洋介绍,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往往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海茶叙”则提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新形式,这种“对话式分享”极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关于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数学能力;数学素质

作为基础理论课,高等数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都将它列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目标错位,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呆板僵化等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并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工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谈三点看法。

一、高等数学在工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我们必须加强高等数学改革

1997年教育部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当代工程技术进展与工科教学课程改革报告”会上,不少院士在会上都讲到数学对当代其它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高、越来越现代化。它不仅涉及到传统的高等数学(如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等),而且还大量涉及到近代、现代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如算子与泛函、分形与混沌等等)。同时院士们也指出:“任何一项工程技术的进步与突破都与数学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紧密相关”, “数学的表达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没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已无法做工程技术的创新”等等。从这些大师们言论中充分体现数学在现代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高等数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2000年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新世纪数学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研讨会”。长期致力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萧树铁教授在大会上指出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数学的作用。他认为不要单纯把高等数学看成专业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学素质,高等数学的教学落脚点应放在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上及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

由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学对人才培养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定量思维与定量分析的数学。正在成为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近代和现代数学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应用工具,而且成为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工科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并由此得出教改的基本途径

当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从“应试教育”转变“素质教育”。何谓“素质”,现在大家公认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性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努力,由知识内化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其中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是生来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点,自然就无所谓后天教育和培养了。后天素质是后天养成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改造和提高的,也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的方法培养人的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素质”,即后天素质。基于上述的认识,对于数学这门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就使得数学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甚至认为:对一门学科来说,其基本概念与方法的数学表达和运用水平,是衡量该学科发展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理科和经济管理学科是这样,而且人文社会学科也是这样。在今天数学知识普遍运用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工具”或“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知识,还是人的一种素质。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及终身性趋势来考察数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工科数学素质的内涵目前无法准确定义。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而数学是能激发人的自由创造的学科。2.归纳综合能力。归纳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数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从众多事物,及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性和本质特征所进行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即归纳综合能力。3.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是数学的特长,而严密的演绎推理的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4.数学建模能力。它是数学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基本途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数学仅仅是工具或方法,或是为专业服务”的观念。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基本定理与公式的来源,而且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哲理的启示,数学精神的渲染,即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具体来讲,工科高等数学教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如定理、公式),用来处理和解决有关工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2.了解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质。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理性思维。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操。如對称与反对称等。5.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三、目前工科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决定必须加强高等数学的改革及教改

1.从教材体系上看。现行教材大多承袭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教学过份强调理论性及知识体系本身的严密性;而对数学的历史、文化、思想触及甚少,对所传授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总体思想方法介绍不多,特别是对现代数学观点、理论和方法几乎没有涉及;另外,现行高中教材对微积分和概率统计中部分内容做了较详尽的介绍,而高等数学又重复详细介绍则有重复之疑。因此,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选好一本教材或编好一本教材。选教材或编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性;其次要注意专业的特性;再次注意有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课程。

2.从教育规模与教育对象上看。首先,现阶段教育规模特点是迅速扩大,从而导致师生比例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且重复,师生接触交流大大减少;其次,教育的对象也是从过去的“精英型”变为“大众型”。基于上述两特点,各高校势必有迅速扩大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冲动,而对教学研究资金与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同时也存在课堂教学时数缩减,而学生所学知识增加,并且高等数学知识的教学逻辑顺序不能颠倒(如讲完导数才能讲微积分计算,不讲完微积分就不能讲微分方程等)。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手段、方法更新和改革,即从信息资源为主体化,采用多媒体的教育技术,逐步替代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从多角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考等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其中“教”是整个学校或相同专业教师教学所需的各类软件和资料,如多媒体教学系统、备课系统、实验教学系统、解题系统、辅导系统等。“学”是学生学习所需的各类书本教材、学习系统、解题答疑系统、综合训练自测系统等。“考”是试题库系统集的建设。这样不仅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且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繁重和重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这样就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也就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3.高等数学教学的落脚点是要放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必须提倡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思路。但我们必须弄清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数学素质的关系。虽然数学知识是有形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是无形的。但必须借助于数学知识去培养能力,进而提高素质。同时,数学素质可以放大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在实际教育中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培养不如数学知识的传授受人重视。总是被数学知识的“工具性”所吸引,而对知识的“载体”(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的培养非常艰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效果。因此,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充分从注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上考虑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高等数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这就要求全体高等数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不断实践和总结。教师应具有:1.有激情——想上课,要有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激情,转为有上讲台的冲动。2.善于归纳和总结——终身地学习、钻研,不断地获取知识,经验。3.争上游,参研好的数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寻找优良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改革。4.研究——把科研经验献于教学科研,教学相长。5.更新观念——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萧铁树.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2002-09.

[2]王子兴.论数学素养[J].数学画报,2002-01.

[3]刘迪芬.关于文科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科),2006(3).

高等工科教育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

1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环境不断恶化, 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2002年联合国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 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发达国家这几年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证明了,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在1998年就引入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 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 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2009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近半个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工业化初期未曾出现的诸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大面积疾病传播等严重问题。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 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 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 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组成要素中, 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 但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 科学发展观应当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既表现在这一新的发展观对教育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上, 还表现在教育面向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服务功能上。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 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现在国际社会强烈相信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分为四个主要领域, 反应了不同的目标和对象:基础教育的促进和改善、在各个层次上重新定位现有教育来强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公众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意识以及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 中小学校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教学与提高学习成绩, 难以顾及思考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以至于把学习与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看做一般性科研课题, 甚至看做额外负担。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师资的缺乏, 概念认识不清, 口号性的呼吁较多, 理论与实践脱节, 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3 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紧迫性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人类整个一生, 是终身学习的概念。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无论政府、企业、社会, 还是个人都缺少自觉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机构缺失, 没有长期的计划, 所以, 大多数可持续发展概念只停留在口号上, 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 因为面临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而不能真正落实。特别是文理分科使缺少地理和历史课程的理科学生很少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进入大学后因为大多数理工类专业的专业面较窄, 过分强调专业教育, 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这与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不适应的, 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 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理工科专业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观, 这对于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十分紧迫的。

4 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作用

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 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 可以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灵活运用, 多种形式相互配合。

4.1 可持续发展公共课

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 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讨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所以, 可持续发展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不是孤立的部门行业的发展, 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珍惜自然资源和追求社会公平, 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来自觉地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

4.2 可持续发展专业课

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关的专业, 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诸多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学、生态学、人口承载力、人地系统等理论,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性、需求性、阶段性等。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 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的, 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 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 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 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 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

4.3 可持续发展世界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形成的新的发展价值观, 是认识世界、做出选择与规范行为的指导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主要就是价值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尊重所有人、尊重后代人、尊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 构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高等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内涵, 最大限度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 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促进整个社会逐步迈入和谐发展的更高阶段。

4.4 可持续发展实践课

可持续发展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 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大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商场、交通工具、旅游场所、大众媒体、民间社会团体等场所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教育, 直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

4.5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帮助大学生做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准备, 有必要在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性活动, 以促进大学生及早学习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知识并掌握相关的能力, 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 在社会文化领域, 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平等, 建立民族和谐, 爱惜生命,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在环境领域, 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 循环利用,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在经济领域, 要重视循环经济, 认识可持续生产方式, 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 努力消除贫困, 理解企业

参考文献

[1]卢越, 赵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J].理论观察, 2009, (1) :12-13.

[2]王红续.英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验.[J].新远见, 2008, (12) :40-46.

高等工科教育 篇5

日本大学从事管理和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是大学院研究科。研究科下设机构为专攻,专攻相当于中国的系。大学中的最基本研究单位是研究室。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我国差不多,考试科目一般是外语、数学、物理及专业课。考试通常由各大学、各专攻自行决定。有的专攻指定英语考试为TOEFL或TOEIC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前2年内的成绩,只要达到某一标准就有效。这种灵活的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减轻了学生考研的负担。应届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取决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国立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录取率都很高。

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前一年主要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一年主要写毕业论文。日本的研究生大都在毕业前一年找工作,因为日本各公司都提前一年就作出了录用人员计划。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的前一年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去向。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几乎不受找工作的影响。

高等工科教育 篇6

关键词:美术鉴赏;工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美术鉴赏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对于工科高等院校而言,作为“全校级限选课”,美术鉴赏面向非美术专业的全校其他专业学生开设,而且不同专业选修的学生均合在一起大班上课。面对这一情形,如何将“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美育目标贯彻落实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上,[3]是该门课程任教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兼授“全校级限选课”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分享。

1 教学内容

笔者执教的美术鉴赏“班级”,选课人数最少时为186人,最多时则有243人,分别来自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美术、美学基础。而课程只有8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且上课时间均在晚上。

如何让大部分选课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且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接受美育、有所收获,是执教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于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着实花了不少工夫。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和权衡后,最终选择美术大类中的绘画、雕塑、摄影以及工艺美术等四大块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每一块2次课(6学时)。

(1)绘画。先讲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线形(配合点线面的随堂练习)、色彩、明暗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经典的绘画作品,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敦煌壁画》等,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步骤进行鉴赏,[4]并把讲解的重点放在“艺术特色”这一步,尽可能将其所含知识点讲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2)雕塑。先讲解雕塑与绘画的区别。待基础知识讲解完后,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如《千手观音》《掷铁饼者》《秦始皇兵马俑》《大卫》《大足石刻》以及《断臂维纳斯》等进行鉴赏。

(3)摄影。先讲解摄影的相关知识,如景象要素、影像要素、构图、用光技巧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优秀摄影作品,如解海龙的《大眼睛》、杜瓦诺的《锁不住的爱情》、陈复礼的《搏斗》、阿威顿的《窗口》、卡特的《秃鹫与小孩》以及李英杰的《稻子与稗子》等,根据摄影作品分析步骤进行鉴赏。

(4)工艺美术。这一块主要是根据笔者的芬兰留学经历,结合自身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资料,重点讲解北欧的简约设计,并对芬兰、瑞典以及丹麦等优秀的手工艺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这一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

2 教学方式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4种教学方式较适合选修美术鉴赏课程的工科生: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美术鉴赏的、你认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怎么样、你觉得北欧设计如何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美术鉴赏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有可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鉴赏意见、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教师应对此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中的批判性精神。

(2)比较式教学。比较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件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分析,找寻异同,进而探求其中隐藏的鉴赏规律。例如,在讲解绘画时,可以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进行比较,同样都是描绘人们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但两个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及风格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俄罗斯底层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的,其主题性与思想性突出,对后来苏联的油画风格影响深远;后者则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蕴含的人文精神突出,偏向于法国乡村绘画风格。通过两者的比较,让学生在鉴赏时对这两类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好的理解。

(3)短片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讲解内容相关的记录“短片”进行教学,短片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至30分钟比较合适。短片式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在讲解到绘画中的敦煌壁画时,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敦煌》;在讲解到雕塑中的兵马俑时,可以播放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兵马俑》(China’s Terracotta Army),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地认知这些作品后,再对其进行鉴赏。

(4)临摹式教学。对于很多工科生而言,虽然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对简单的作品进行临摹,亦可加深对作品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北欧简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一起体验“骨骼椅”的创作过程。一共有7个简单的步骤,笔者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在台下跟着画一步。通过动“笔”体验,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形态的比例与透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3 结语

美是有理由、有根源的,美术鉴赏也应如此。针对工科高等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选择得当,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使学生不仅能够切实体会到艺术的美,还可以捕捉到蕴藏于作品背后的“美的根源”,进而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与习惯,早日成为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萌.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2,25(3):9799.

[2] 韩路.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许昌学院学报,2013,32(6):152153.

[3] 曹梦.浅析“美术鉴赏”课——作为西藏高校美术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构建[J].西藏科技,2012(7):3839.

[4] 李新生.高校美術鉴赏课程教学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0(8):399402.〖ZK)〗

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体会 篇7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数学素养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一个人对所学数学的基本知识都忘了,但获得的数学能力会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等方面,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意识,提高其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等数学的特色

初等数学只是一种技术,高等数学才算是科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初等数学的学习方法简单地平移到高等数学上来。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①听课人数多:目前,我们学校的听课学生是120人左右,这之前学生人数超过了150人,曾经有个别班级达到250人之多;②课堂时间长:大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两节课连上;③讲课进度快:课时有限导致每堂课教学内容多,且是全新内容,老师只能是讲重点、难点、疑点,讲思路;课堂举例又较少,有不少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和思考的。

在学习方法上,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①初等数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计算;高等数学还需要在理论上多一层理解,对定理和定义理解是否透彻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②高等数学内容多,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是在中学里2~3学期所学的内容;③学习高等数学时,除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外,还要在课后将书本上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思考,才会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知识;④初等数学主要是解决有穷问题;而高等数学的重点是无穷问题,如极限的概念就需将学习思路转换到无穷的问题上。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授课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准备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高等数学中众多概念的叙述方式、性质、实际背景;分清章节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做到主干挺立明显、枝叶搭配得体、分析有声有色,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定理除了充分掌握其条件和结论外,还要弄清其适用范围,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高等数学的知识需要整体把握,及时总结知识体系,授课时才能从广度、深度上进行纵深延伸。

学习和教授高等数学决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和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加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施教:

1.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锻炼其解决问题时的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

2.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样化,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其基础、爱好、专业有差异,教学中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讲部分例题,进行案例分析。

6.贯彻启发式原则,努力从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入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会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7.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能提得出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8.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适合全部使用多媒体,只能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动画显示一些数学现象、展现空间曲面和立体的图形;把画面做丰富一点,动画做活泼一点,对学生能起一些调节作用。

三、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学其表面知识、会解习题,而是为了学习数学的内涵,即思想方法,还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应尽快摈弃中学的学习方法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学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学生应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通过做习题巩固所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边学边巩固,分阶段有目的地复习,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预习过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必把所有问题都弄懂,只需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课堂上就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2.认真听课,带着充沛的精神、求知的渴望和预习中的疑问,仔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暂时没听懂的问题,做下标记留待课后解决,不能停留在该问题上,影响听课的连贯性。高等数学的讲课进程一般都比较快,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是正常的现象,只有课前预习,才会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善于做课堂笔记。做笔记既能防止听课走神,又能在课后的复习时有资料查阅。课堂笔记简明扼要,记下教材中跃度大、预习时看不懂需补充的步骤、老师补充的例题和内容,切忌把老师的所有板书都抄下来。

3.及时复习,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子曰“学而时习之”。将课堂笔记与教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将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东西,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由厚变薄”。

4.完成作业,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也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完成作业中深化。每道习题不但要弄懂正确的解法,还要考虑能否有多种解法。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5.学习高等数学必须了解定义涉及的知识、要素、性质,理解定义的真正内涵;把握定理涉及的条件、成立的条件;简单的公式只需记着会用就行了,复杂的公式要像学习定理那样来理解。

6.以问题为中心,有选择性地读参考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深理解。看看其他参考书对同一问题的论述,在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小结,是自学的重要方式。

四、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组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高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适当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易懂。充分考虑到教学时数被压缩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例题与习题的难度,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好的辅导书对于帮助学习高等数学非常有用,对难点、重点、疑点和应用性强的内容,做专题讲解,扩大应用实例的数量和范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积极应用数学的常用工具软件求解应用问题、综合问题,并适当结合专业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和数学建模,加强对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与管理,使高等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一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的。文章分析了高等数学的特点后,分别从教师层面、学生角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以期能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开荣,王新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Vol.9No.5

[2]王开荣.数学的哲学思想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月,Vol.9No.6.

[3]叶仲泉,王心质.高等数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段正敏,易正俊.高等数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篇8

一、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日益普及的今天, 教学对人才培养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从目前的工作来看, 我国在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方面虽然投入的工作力度较大, 但投入和产出明显表现出了相反的状态, 且得到的教学成果并不是很理想。为此,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 它对学生的积极意义较大, 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健全学生的思考体系, 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帮助。现阶段的教学工作趋向于传统, 所以学生的潜在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教学改革, 可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限制,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进步。第二,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稳步提升, 各行各业都在紧急的招聘人才, 可目前的可拓展人才非常缺乏。目前,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运用电脑来完成各项工作, 软件的操作以及工作任务的分配, 都非常精确, 这与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不谋而合。通过进行教学改革, 能够促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 提高工作的准确度, 减少个人失误, 为其积累较多的经验。同时, 与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相关的工作中, 需要教育人员, 提前为学生打下各种基础。所以,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 从教材体系上改革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教材, 多数内容都集中在理论部分, 学术性较强。但是, 面对社会的全面进步, 学术上的研究成果, 无法全面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此时, 应该对教材体系进行改革, 为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提供必要的基础。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 我认为教材体系上的改革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 在教材中应融入大量的案例分析, 且案例应是当下或者是近几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工科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中, 所有的知识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日常的设备加工, 都需要工科高等数学的帮助。因此, 在教材体系方面, 必须将当下的一些科研成果、机械设备数据等, 作为讲解知识的媒介, 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第二, 必须顾及到专业方面的问题。工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采取了统一的教学方法, 这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专业的差异化逐步消失, 对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为此,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必须根据学生专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能力培养方向,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 巩固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 实现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二)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落脚点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获得了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国家教育部门认为, 该方面的教学落脚点, 应放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现阶段的很多毕业生,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处于执行者的状态, 而并非发布者或者领导者, 长期的机械化工作, 导致我国的行业进步缓慢, 人才培养不积极。改革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落脚点, 是必要性的工作。第一, 必须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思路。目前, 学生已经被公认为教学的主体地位, 应对学生采取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部分有条件的学校, 应直接让学生参与到各个项目的研究当中,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另一方面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 不要等到毕业实习时, 才发现经验的重要。第二, 强化学生的数学素质。从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本身来讲, 数学素质可以放大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对于工科高等数学教学而言, 应积极的提出不同问题, 彻底打破生硬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课堂, 还是在项目研究中, 学生都必须与教师开展广泛的交流, 不要总是自己研究。同时, 素质的提升还表现在对学生观点的尊重, 教师应采取正确的交流方式, 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对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策略进行讨论, 从现有的工作来看, 很多教师能够从主观上改变态度, 从客观上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未来, 应将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扩大, 完成人才的批量培养。

参考文献

[1]闫守峰, 刘海生, 杨文光.关于我校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1:92-95.

[2]王琳.层次教学和数学文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6:81-83.

[3]魏利, 师爱芬.从高等数学角度谈高中数学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11:66-68.

高等工科教育 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末位管理,教学管理,末位标准线淘汰制

绪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 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1]。但由于考研、就业以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影响, 出现了敷衍了事、投入精力少、只求通过的末位现象, 导致一批毕业设计质量比较低, 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 还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因而, 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部分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实行末位淘汰制可以激发学生认真作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提高整体毕业设计质量, 且可以起“杀鸡骇猴”的作用, 警示下一届即将作毕业设计的学生。末位淘汰制真的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吗?

2002年9月, 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在学生学业考试中实行末位淘汰制, 规定课程不及格率为1%~10%, 随即引发了各界对末位淘汰制的热议。张剑虹[2]认为, 管理领域的竞争不同于以胜负为目的的体育竞赛, 它以提高竞争者的总体水平为最终目的, 适合采用标准线淘汰制而非末位淘汰制。闫俊武、程东梅[3]也认为, 要实行末位淘汰制, 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不能只为淘汰而淘汰。王德林[4]则认为, 大众型教育不同于精英型教育, 它不是竞争性教育, 不适合末位淘汰制。同样, 末位淘汰制也不适合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大量研究表明, 末位淘汰制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演变成过度负向激励。为了克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 有学者提出实行末位管理制。末位管理制是在对末位淘汰制合理扬弃的基础上, 与人本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而成, 是一种既具有相当约束力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管理制度[5]。本文就末位管理在工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对毕业设计教学情况的具体分析以及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深切体会, 认为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 主要是受考研、就业、出国、玩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在很多毕业设计中暴露出学生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较差, 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等现象。

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目前, 高校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 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 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很多条例不够全面, 或者有些学院执行不严, 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具体表现为:第一, 一些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真正有效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 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缺乏检查督促。第二, 没有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 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教学管理与工作日志机制

1.选题时间

应对学生投入精力不足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有意识地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具体措施是第7学期前半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动员会、学生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第7学期后半学期, 学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补充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导师安排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 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该措施使很多学生在第7学期后期就开始介入毕业设计工作, 初步完成毕业设计的框架或部分初稿, 第8学期开学初很快进入毕业设计工作状态。该机制能够保证末位同学有较充足的工作时间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期答辩

中期答辩是为了敦促学生及时、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阶段的任务, 同时为毕业答辩作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运行机制中没有中期答辩, 而是中期检查。对于学生来说, 中期检查更多的只是填写一份中期检查表, 文字叙述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单凭中期检查表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工作进度, 也无法核实学生的工作进度是否与所述的一致, 更无法了解是否有抄袭行为。鉴于此, 中期答辩可以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并且方便多位教师从多个角度集中地解决学生现有的难题、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建议。

中期答辩的成绩采取一次评分制, 即成绩为答辩委员会的综合评分, 按照10%的比例计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中期答辩结束后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 对处于末位5%-10%的学生, 在加强指导和关心的同时, 要求其毕业答辩前必须参加校内盲审。

3.工作日志机制

毕业设计期间, 指导教师很难准确地掌握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不能具体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度,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效果。为了克服该问题, 增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动态管理能力, 可开发毕业设计日志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以此系统向指导教师提交每天或某段时间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指导教师必须及时线上审核反馈,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性、针对性的线上、线下指导, 提高师生工作效率。日志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应包括学生的工作内容及对应的工作时间、地点、待解决的问题等, 这些信息能够完全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和现状;另一方面应包括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 如指导教师的评价、建议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

毕业设计日志机制, 有利于指导教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精力、时间投入、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 有利于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 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能更好地掌控, 同时有利于指导教师适当增加指导的时间和精力。

末位盲审机制与标准线淘汰制

正确、客观、公正的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特别是末位毕业设计成绩, 可以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杜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为提高末位毕业设计质量, 并且带动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下面研究末位盲审机制与末位标准线淘汰制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应用。

1.末位盲审机制

常州工学院吴强[4]通过相关性分析, 发现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与导教师评定的成绩相关系数高达0.8260, 具有高度相关性, 并认为评阅教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评价时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分和人情分等主观分, 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成绩评定的影响。在成绩评定的环节有必要实行盲审机制, 盲审可以较大地提高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平性。盲审机制下, 学生不知道评阅自己毕业设计的教师身份, 评阅教师也不知道毕业设计的作者, 有利于提高评阅的公平性, 而且有不通过的可能, 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认真对待。针对盲审机制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50.46%的人认为该措施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 32.11%的人认为该措施会提高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盲审分为校内盲审和校外送审。为增强可操作性, 可采用校内盲审, 有条件的可以参考研究生的校外盲审机制。中期答辩处于末位5%~10%的学生参加校内盲审。校内盲审的评阅教师由该专业领域两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 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不合格的, 不能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合格的, 可参加毕业答辩;如果只有一名教师盲审结果不合格, 则提交答辩委员会讨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 若不能参加答辩则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采用末位盲审制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没有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按照传统的评阅方法进行评阅, 但为了避免评阅教师在评审过程中受指导教师的评分影响, 毕业设计的评审按照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为了有效解决指导教师盲目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问题, 规定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或答辩小组评分差值大于15分, 则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后必须提交书面说明。

2.末位标准线淘汰制

刘恩元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 毕业论文答辩的淘汰性压力大大被削减, 导致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投入减少是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6]。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法若科学、公正, 则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反之, 将会严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 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提出标准线淘汰制, 适当增加毕业设计淘汰压力。

淘汰一般可以分为末位淘汰制和标准线淘汰制两种类型。末位淘汰制适用于竞技比赛, 一定会产生淘汰者, 最终可以决出优胜者。标准线淘汰制不一定会产生淘汰, 最终是达到提升成员绩效的目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 在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工作中实行标准线淘汰和二次答辩相结合制度, 第一次答辩成绩后5%-10%学生需参加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严格实行标准线淘汰, 成绩只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这种二次答辩制度的建立, 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结论

采用选题时间前移、中期答辩和毕业设计工作日志机制, 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研究生复试等因素影响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采用末位盲审机制, 提高学生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学生毕业设计严格实行二次答辩和末位标准线淘汰制, 通过合理完善考评体系, 对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EB/OL].[2015-08-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moe_183/tnull_2324.html。

[2]张剑虹:《末位淘汰制与标准线淘汰制》,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期, 第25-26页。

[3]闫俊武、程东梅:《末位淘汰制的管理学分析》, 《山西统计》2002年第3期, 第19-20页。

[4]王德林:《高校考试“末位淘汰制”之适用性分析》, 《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第47-49页。

[5]王红岩、王景杰:《浅谈末位管理》, 《交通企业管理》2009年第4期, 第34-35页。

高等工科教育 篇10

一、影响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基于解决社会经济和就业问题, 1999年开始, 我国制定了高等院校扩招计划, 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 大班上课现象普遍, 而高等数学作为农业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 课堂教学质量堪忧, 直接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的授课态度不认真, 为了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 上课时敷衍了事,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耐心解答。其次是教师的智力、教学能力良莠不齐,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讲授尺度把握不当, 造成授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第三, 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知识陈旧, 课堂气氛沉闷, 一味的填鸭式教学, 为了追赶教学进度, 对于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讲解不深入, 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1]。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能专心听课。其次, 一些学生已经习惯并依赖中学的授课方式, 对于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思维方式和每节课大量的知识讲授不能很快适应, 并且不能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第三, 随着扩招计划的实施, 坐在同一个高数课堂的学生们数学水平良莠不齐, 相同的授课要求和相同的授课速度导致一些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周期加快, 这一特点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素质教育, 以往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正逐渐转化为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化的培养模式, 更加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衡量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尺度逐渐发生变化。

二、基于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调查问卷的分析

为了解工科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状况和研究的有效性, 我们于2010年4月份对东北农业大学2009级学生做了关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涉及到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19个工科专业的学生, 发出问卷547份, 收回510份, 有效问卷390份, 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中探索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的重要性。

从表1各选项的频数和频率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授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授课认真或较认真的教师占80%以上, 能够在授课过程中清楚指出重点和难点的教师占64.9%,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推进, 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被压缩, 60%以上的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多上习题课, 导致授课速度较快, 并且70%以上的老师担心占用过多的学时, 导致授课速度较慢, 很少介绍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的高数知识,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减弱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甚至对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怀疑。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急事儿等是71.3%的学生可能选择逃课的原因, 61.8%的学生能够坚持全勤上课, 但是能够做到经常预习和复习的同学只有9.5%, 虽然37.9%的同学做到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集中注意力, 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预习和复习, 能够独立完成高等数学作业的学生只占13.8%, 并且正确率不得而知, 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 只有6.2%的学生能够做到经常问老师, 多数情况下是与同学探讨。

三、提高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 教师因素

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好的教学风格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 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教师除了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外, 还要认识他人教学中的优缺点, 听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授课, 从老教师的课堂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 与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相融合, 摸索出一套适合农业院校工科类高等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2. 教材因素

工程类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 对培养学生“三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教材中, 应考虑农业院校自身特点, 选择符合工程类专业的教材[3]。首先, 保证工科高等数学核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 锻炼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其次, 具备涉及微积分各应用领域的丰富案例, 紧密结合最新的实际问题, 增加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再次, 数学理论与计算机应用的有机结合, 便于加深学生对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 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科研实践中,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对于提高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教学因素

为了改变学生对高等数学沉闷、乏味、抽象的传统看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 在讲解知识的同时, 注重应用问题的介绍, 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例子[4]。例如, 在介绍对坐标的曲线积分问题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1990年美国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发布的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窗户被一小块太空垃圾碎片击中的电子扫描照片, 适时地介绍变力做功问题, 这样可以实现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问题的结合,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推进, 工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被压缩, 给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挑战。本文仅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高等数学课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尝试给出了对策, 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还需要更多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 从而尽快实现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工程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

摘要: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工程类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课堂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及衡量标准因素。通过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 从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分析了课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调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对高等农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公共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任永泰, 汤岩, 焦扬.高等农业院校提高公共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9) :42-46.

[2]吴中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学位论文, 2012:19-22.

[3]费祥历, 白占兵, 马铭福, 等.工科高等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 2003, (5) :37-40.

高等工科教育 篇11

【关键词】工科特色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9-01

一、高等数学教育现状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高等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不能满足专业课的需要,甚至有些教师上专业课之前先要补充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1)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在内容处理上偏重理论与习题的讲解,忽略了数学的背景及应用,缺乏技能性训练,多数学生只会解题,而不会分析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2)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够灵活,多媒体课件内容机械照搬教材,教学效果远不及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严重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有所侧重,考试统一命题,不能根据专业特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了解大学数学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如果这种现象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以应用为导向促进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工科院校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具有工科特色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一)教学内容上经典内容与现代数学相融合

根据工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在精讲经典内容的同时,渗透现代数学观念,遵循“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限度”的原则来选择内容组织教学。即在备课和授课时,不过分追求数学理论知识的逻辑严谨性,能直观的尽量直观,能降低难度的尽量省略繁琐的推演和论证过程,着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应用的教学,为现代数学提供内容展示和延伸发展的接口,培养学生获取现代数学知识的能力,淡化运算技巧训练,增加专业中常用的数学思维和方法,注重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上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相结合

高等数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多媒体的同时,也要精心设计黑板的板书,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双向式教学,精讲和提问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定积分概念时,可用线段图形进行叠加,以直覆盖曲,规则图形覆盖不规则图形,然后再用动态模拟技术显示出当λ→0(其中λ表示小区间长度、小弧段长度、小区域直径的最大值)时由近似值逐渐连续过渡到精确值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体会积分概念蕴涵的思想方法,这样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同时又可进行抽象和概括,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三)加强与后续专业知识的衔接,开展数学建模实践

1.加强大学数学课程与后续专业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程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后续专业知识的衔接,注重挖掘和展现数学知识中的思维方法及其工程应用价值,以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借助软件平台,自己亲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有关数学应用的教学内容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新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应用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讲座或学术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工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创新精神。例如,在高等数学中很多概念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地表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数学成分,把这些成分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进而发展成合理的数学概念,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数学建模实践

①举办数学建模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原理、方法和程序,以及数学软件(如Matlab)的使用,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②按专业分类开展数学建模实践。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按专业成立数学建模小组,分别安排教师指导,实行“导师制”。数学建模教学的内容,主要立足于应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与专业匹配的实际问题。如针对“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的知识点,“市场营销”专业的小组就进行“确定商品售价使利润最大”问题的建模实践;“工程造价”专业小组则进行“如何使水池储水量最大”问题的建模实践。

③组织全校性的数学建模竞赛。竞赛既可以检验数学建模教学的效果,也可以调动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可以发现数学建模的优秀学生,对这些优秀学生集中培训,使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反过来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娟,刘建波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取与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9).

[2]丁卫平 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 (11).

[3]董毅,周之虎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数学,2010, 4(8).

[4]殷冬勤.浅谈数学建模与数学创新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26(4)

作者简介:

高等工科教育 篇12

当前数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转变。教育质量观由偏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数学素质”, 形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关。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利用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在, 在一般工科院校,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学校还开设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以开展数学的实践性教学。但同时也应看到,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不足, 由此导致很多概念和内容简单化, 教学重点放在运算公式、法则和技巧上。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主要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数学教师的课堂用具就是几支粉笔, 教学方法只是按部就班地介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对数学本身“系统的完整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强调有余, 而对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足。这样,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之后, 虽然对课本上的定义、定理掌握得很熟, 也做了大量的习题, 但对于这些理论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怎样使用这些理论公式, 却知道得很少, 更不能根据实际问题自己动手去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找出恰当的解题方法, 迅速给出正确的答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学科对数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今天, 应该使高等数学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给高等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重视高等数学的趣味性教育

数学教育在大学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教育质量关系整个大学的教育质量。但是, 大学生能否学好数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 这种积极性与热情是建立在数学的真正了解基础之上的,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刻苦努力等等。这些虽然必要, 但是, 过分的把学习强调为任务、使命, 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 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首先通过介绍数学史、数学家和高等数学在数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微积分的应用, 使学生走进数学历史的长河, 追随数学家的足迹, 了解高等数学在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体会到数学中人文主义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生动、实用, 以帮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高等数学兴趣, 树立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 定积分是按“分割、取点、求和、取极限”四步定义的, 它们分别体现了“化整为零、以不变代变、积零为整、以极限代准确”的辩证思考方法, 促使近似向精确转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以及牛顿和莱布尼兹等科学巨匠创立微积分的历史。同时, 尤其要强调微积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比如, 经济学家利用微积分预测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气象学家利用微积分描述高空大气层空气的流动;医学家利用微积分设计扫描人体内部器官的超声波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觉上更贴近现实,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适当增加数学实验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数学的能力是不能靠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来进行的。因为习题作了很多简化, 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数学的实践必须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 了解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 借助于数学软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尤其是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但一般院校的学时数都很紧张, 要想通过大量增加学时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些数学建模或数学实验课程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结合所在院校的具体情况, 通过探索和实践, 形成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的方案。具体步骤为:第一层次, 在学生学习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向全体学生介绍简单数学软件应用, 包括软件特点、主要功能、界面及自助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一到两个利用数学软件解决的具体问题, 如线性规划问题, 背包问题等等。第二层次, 给学生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助上机练习, 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选修课。由此, 帮组广大学生树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4 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当前, 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的考核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的。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但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1) 传统的考试将分数看得很重要, 由于考试记分大多采用百分制, 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分数, 学生为分数而学, 教师为分数而教。从而导致考试目标错位, 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2) 传统考试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较多。这种方式对善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生很有利, 他们在考前集中精力突击一下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这样的考试却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3) 现行的高等数学考试内容, 强调基础知识的反复练习, 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 忽视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而且往往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以致课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成为目前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

鉴于以上, 可以考虑两种新的考核模式:1) 全程式考核。学生最终评定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 (20%) 、期中成绩 (20%) 、期末成绩 (60%) 。这种模式可以依据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来评定其最终的学习成绩。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改进教学方法,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便于因材施教, 促使教师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2) 半开卷考试模式。数学中常见冗长繁杂的公式, 令学生望而生畏, 特别是在复习时间紧、考试安排过于紧凑的情况下。为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和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顺利通过复习, 真正体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和魅力, 克服考试畏难情绪, 可以实行可携带部分考试资料的半开卷考试法。对于学生来说, 半开卷的模式减少了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 使大脑能集中于对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综合上,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 出题的范围可以适当加宽, 难度可以适当地提高, 题量也可以适当地加大, 更侧重于考查学生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的能力。

高等数学是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工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 以适应工程教育的需要和社会的进步, 其意义是深远的。S

摘要:高等数学是工科数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当前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上一篇:养老保险体制下一篇:高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