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实验

2024-09-05

工科专业实验(共10篇)

工科专业实验 篇1

21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将会更加迅猛, 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正是我们高等学校所面临的重要抉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立足点, 在2000年国家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的研究计划中, 我们选择了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内容, 申请了《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三阶段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立项, 被列入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编号为:C202。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将这一有实用的成果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

1 三阶段实验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在立项前我们做了大量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国内理工科院校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验课, 均以验证型实验为本科实验教学的基本手段。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掌握验证理论的基本方法, 学习做实验的基本技能, 这对刚刚步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基础阶段。没有此阶段的学习和训练, 一味强调让不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生去搞设计型实验是不现实的。可以说验证型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实践证明, 仅用这种方法做为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出来的学生两个能力匮乏, 是不能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环节, 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加入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两个阶段的实验内容, 是理工科院校乃至全社会的呼唤和要求。设计型实验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 增强设计、创新能力,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三阶段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做法

2.1 合理分配三阶段专业实验教学学时

验证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学时, 要遵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实际合理分配。一般验证型实验为实验课总学时的2/3或1/2, 课程设计型为实验课总学时的1/3或1/2, 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综合设计型实验可视题目大小, 对有能力且有兴趣的学生实施开放实验。

2.1.1 三阶段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时间

按先安排验证型实验, 中间穿插课程设计型实验, 再安排综合设计型实验的顺序。合理安排三阶段实验教学的实施时间, 以此保证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在专业课开出后, 验证型实验课应滞后于对应的专业理论课约1周时间开出, 上完3~4次验证型实验后, 即可开出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 利用课余时间实施。题目大的实验可延至到毕业设计阶段完成。

2.1.2 设计型实验实验题目的选择

(1) 课程设计型实验的题目, 围绕专业课内容由专业课教师或实验课指导教师拟题, 提前布置, 向学生提出要求, 并按课程设计型实验工作程序运行。

(2) 综合设计型实验题目可设定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学生自拟题目, (2)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3) 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4) 实验室自用的仪器设备题目, (5) 毕业设计题目。

2.2 课程设计型实验工作程序

为了规范学生们的实验过程, 使实验有序化, 加快实验进程。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编制了课程设计型实验工作程序, 并以附录形式编入实验指导书。其简化程序为:拟定设计题目, 布制实验内容→划分设计小组→调研 (查阅参考资料) →制定设计方案, 设计电路, 计算各元件参数→各设计小组选择最佳设计上报→任课教师审查各设计组的设计内容→教师精选1~2套设计, 并按此设计准备实验元器件→各设计小组学习画图软件, 用微机画电路图、画PCB图→以班为单位组织设计讨论会 (2学时) →电路制做→调试电路、测量参数及波形→书写实验报告。按程序将调研, 查阅资料, 学习相关软件, 设计电路, 分组审察设计, 设计PCB板, 书写实验报告等工作内容放在课下进行。其余工作则在课上进行, 例如:集体讨论设计方案, 测量元件参数, 搭接电路, 分析排除故障, 测量等。

3 设计型实验的几个特色

3.1 设计准备

布置设计实验题目, 成立设计小组, 用一周课余时间让学生查资料、消化知识难点、设计电路、学习画图软件 (例如:PROTEL2000) , 设计小组内研究设计方案及确定最佳方案, 画电路图等。学生们对此深有感触:“设计电路对我们来说, 这是一个创新和超越, 也是一种挑战和可贵的经历。”

3.2以班为单位集体讨论设计方案

利用2学时,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设计, 这是我们指导课程设计型实验独具特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它既能督促学生认真做设计, 又能检验设计工作成果。讨论课中, 各设计小组争先恐后发言, 讲原理、论方案。实验指导老师采取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对学生讲解的不足进行补充, 学生们认为, 这是他们走上讲台分析设计的锻炼机会, 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考验。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解电路设计方案, , 就要对设计的电路分析透彻。面对老师和同学各种各样的提问, 事先要做充分准备, 要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通信063班学生孙宇韬在体会中说:“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我们带着好奇, 带着兴趣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学习才是我们需要的。

3.3 循序渐进, 启发式教学

实验教师在课程设计型实验中, 细心讲解实验、循序渐进,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怎样去分析问题, 如何排除故障。使他们学到了不仅是一次设计型实验如何做, 而是设计的思路和电路测试方法。

3.4 灵活安排综合设计型实验

将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余, 对有能力且有兴趣的学生实施开放实验。大型题目可延续到毕业设计中进行。有利于题目的连贯和接续。我们组织、指导了锁相环构成的调制、解调器;射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网络中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EI链路接口自愈保护系统等综合设计型实验。

4 实施三阶段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们高度评价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绝大多数同学反映:“设计型实验受益匪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实验模式, 存在着方法单调, 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 忽视了对我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弊端。而设计型实验给了我们一片天地, 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能力, 使设计方案林林总总, 真正的体现了“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通信035班学生岳子麒 (现东大研究生) 在体会中写到:“实验的乐趣完全在于实验的探索性,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查找相关资料, 想方设法完成题目, 在实验中, 你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的困难, 走许多弯路。但当你能独立解决困难的时候, 你会有千舟已过万重山的豁然之感。当你通过自己的智慧设计出项目时, 用双手完成实验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溢于言表”。

通信063班学生张锦仁在实验体会中写到:这是我们所做的第一次设计型实验, 其意义非凡, 巩固了理论知识, 增强了动手能力。大大加强了我们对高频电路这门课的兴趣。

通信034班学生戴华亮 (现上海交大研究生) 在东北大学报《总第1761期》登载《信息学院开展课程设计型实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热情》的文章, 深切地阐述了在老师引导下, 由学会到会学, 由学着做到做着学的转变, 真正体现了实验内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设计型实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许多学生在参加课程设计型实验后, 都感慨万分。在实验报告中写到:“课程设计型实验, 我们就经历了设计的全过程, 了解设计从哪开使, 在哪结束。怎样分析问题, 如何排除故障。学到了不仅是一次设计型实验如何做, 而是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思维得以开发, 使我们一生受益。”

5 结语

总之, 历时8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将单一的验证型实验模式, 改进为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并已将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完全纳入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中, 对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历届学生们的评价是:“得到锻炼、开发了创新能力、难以忘怀的实验, 都希望多开这样的实验。”可以自豪地说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面, 我们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摘要: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三阶段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历时八年, 已应用于实验教学。其做法独到, 适用于工科院校专业实验教学, 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工科实验教学模式化改革 篇2

关键词:工科;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4-02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所以,高校要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适应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性思维、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卓越英才。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扩散性思维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手段。因而,在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格外的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1],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所以,如何改善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过程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基础。

一、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学讲授与示范实验为主,采用“灌输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培养的学生实验能力较差。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体不应是教师,而应是学生,要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去实现。因此,在新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变“让我学”为“我想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质,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过程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工科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在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把实验指导的重点放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过程形成体系,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融会与贯通,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实验前的预习环节。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强化学生实验前的预习是保证实验质量与效果的前提,而大多数学生的预习过程是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等抄写一遍,这样的预习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机械的复制,抄完就算预习,根本就不动脑思考,这样抄写一遍后,根本就留不下什么印象,更不可能提出问题或形成思想,这样的预习实际是“名存实亡”。为了克服这种问题,我们采取由教师结合实验原理、操作、仪器设备、结果的分析整理等相关部分的知识点、难点,以及容易出現问题的方面设计成预习题,至少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而题的答案都不是直来直去的,要想回答好问题,至少必须在通读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分析与思考,经过思考与分析的预习效果会比机械的复制要好,而且思考与分析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锻炼,所以这样的预习也为能力培养开辟新的途径。即使有些学生在实验前对问题的回答不尽完善,那么至少也会使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思考,在脑海里形成若干个问号,带着问题去实验,如果问题通过实验得到了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收获来得更加直接。预习的效果提高了,可以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更好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种预习方式便于对预习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预习水平。

2.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互动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现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总结,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更深,条理更清晰,逻辑性更强,其效果好于理论课上的知识总结和学生课后的复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班分组授课”方式,杜绝“大班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每次实验的授课人数保证15人以下,每组实验人数保证在3人以下。这种方式,上课人数较少,为讨论、启发互动教学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种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思维发散,较好地激活了学生一些潜在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3.强化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实验考核环节是保证实验效果的有效手段,客观完善的实验考核,既可以鼓励和肯定优秀学生,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的同学,抑制他们的惰性。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一套以衡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客观考核体系。

工科专业实验 篇3

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对工科专业来讲尤为重要。目前, 高校的工科专业也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 而且教学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 并且加以解决。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九年的实验课程教学观察和对一些高校的调查研究, 发现工科专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师“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师在思想上, 还存在一些理论课和实验课不平等的思想, 很多高校甚至还存在实验课在计算课时工作量时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导致教师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第二,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 很多理论课教师不爱带实验, 实验课由刚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担任, 同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由两个不同的教师担任, 沟通不当的话, 容易造成实验内容理论课还没学就先做实验了。从而学生糊涂, 做完实验也不明白实验原理, 更不明白实验真正目的。

第三, 在教学方法上, 目前还存在上课按部就班的讲讲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操作, 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段式教学。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兴趣不浓, 也不明白验证性实验到底要验证什么, 设计型实验到底要学会哪些设计方法, 综合型实验到底对将来有什么作用。

第四, 在教学手段上, 不够先进, 依然具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第五, 考核方式上, 依然存在不够合理和公平的现象。目前的考核方式, 多数由平时成绩加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成绩和操作成绩缺乏公平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

1.2 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缺乏学习兴趣, 不知道所做实验对将来有什么用。学习热情不高。

第二, 预习环节, 不够重视。预习报告照教材搬家。

第三, 在实验操作环节, 实验与理论不能很好的结合。以最简单的验证型实验为例, 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只知道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按步就班的做实验, 而不清楚该操作步骤是为了证明理论课中的哪个观点或者结论。很多情况, 实验结果都出来了, 可是部分同学却不知道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第四, 实验报告环节, 依然存在抄袭报告的现象, 而且实验报告内容, 按步就班的抄袭教材, 写上数据, 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过程, 也缺乏每一个步骤的结论。

2 解决策略与措施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一下解决策略与措施。

2.1 对于教师“教”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 从学校角度, 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工作量的设置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取消实验课工作课时量乘以系数的规定。这样就提高了教师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第二, 从教师角度, 同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最好是同一个教师, 这样在实验进度上和实验内容上都能更加科学。在实验进度上, 通常工科实验都是先在理论课中讲完相关理论和用到的实验原理, 然后再开始做实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同一个教师, 使实验进度更合理。在实验内容上, 理论课和实验课同一个教师, 在实验内容的筛选上也更合理, 解决了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时候脱节的问题。

第三, 在教学方法上, 引入答辩制度。答辩, 分为自述和辩解两个步骤。运用到实验教学上, 就是在学生们操作过程中, 进行抽查。随时问学生实验数据怎么得到的。必要时候要进行演示。实验结束时, 以组为单位, 让学生陈述本次实验的各个表格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能够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测量每个表格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明什么, 哪些数据证明了这个结论。答辩制度的引入,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而且这种答辩的压力, 也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认真。也使抄袭数据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第四, 在教学手段上, 可以考虑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路。比如在电子类实验中, 引入EDA或者各种仿真软件。

第五, 优化考核方式。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对实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核方式的原则是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考核方式和实验课程类型有关系。目前高校的实验课程分为课内实验和独立设课的实验课两种类型。对于课内实验, 应该提高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可以以平时成绩为主。以辽师通信原理实验为例, 共有5个实验, 每个实验100分, 最后取平均分作为实验成绩。然后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 可以进一步改革探索提高这个比例。每个实验的100分, 也要提高预习和操作的比重, 降低实验报告所占的比重。预习30分, 操作40分, 实验报告30分。由于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 降低实验报告的比重能使考核成绩更加公平公正, 对预习环节的考核, 把踩分点放在实验数据的理论值上, 传统的预习报告通常只是抄袭教材并画好表格。改革的方向是要求学生把理论值求出来。也就是说, 如果实验做得对的话, 实验结果应该如何。必须写在预习报告上。这在预习环节学生必须知道的, 这样就解决了实验结果出来了却还不知道数据是否正确的问题。对操作环节的考核, 采用学生演示和答辩制度。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 要分步骤演示, 分步骤给成绩;对于实验报告环节, 防止抄袭, 在考核实验报告成绩时, 要重视“自己的东西”所在成绩的比重, 也就是实验分析和结论, 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很“值分”, 而照教材抄袭的实验报告分数很低才对。对于独立设课的实验课, 考核方式比课内实验考核方式多一个期末考试环节。考试可以分为笔试和考核操作两种形式。在这里不再赘述。

2.2 对于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 提高学习兴趣, 把实验课程和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实践类型的课程, 这样才能上好实验课, 提高学习热情。

第二, 高度重视预习环节, 每次实验之初,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预习程度进行检查或抽查。并检查要做实验数据的理论值。

第三, 操作环节, 只要预习的足够充分, 就已经解决了上面提出的理论与实验不能很好的结合的问题。

第四, 针对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 首先, 严格执行学生演示和答辩制度, 学生对实验内容真正弄懂了, 实验真正做明白了, 就可以减少抄袭现象。其次, 在考核中严格规定发现抄袭成绩为零分。

3 结束语

通过对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浅析, 浅谈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在近年的教学中, 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由于笔者能力所限,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实验教学是工科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浅析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策略。并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答辩制度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考核方式的优化。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科专业,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方红, 李铎, 陈康.谈工科实验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4) :78-79.

[2]孙淑强, 张乐.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新方法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4) :63-64.

工科专业实验 篇4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66-02

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院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实验室过程,全方位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其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后续其它化学实验课奠定基础,并对我校化工、材料、环境、生物等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及研究论文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达到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目标。华南理工大学工科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用书是华南理工大学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包括:基本操作实验、基本化学原理实验、重要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及设计性实验。针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这一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其它院校的教材,对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革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编写新教材、形成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工科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用书是华南理工大学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包括:基本操作实验、基本化学原理实验、重要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及设计性实验。新编的综合性、设计性无机化学实验力求做到内容的新颖性和使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这一整合与优化实验课程体系,以实验原理和方法为主线,构筑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基础实验课,以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为主线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玻璃工操作”是最基本的实验课,但真正完成好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实验安全知识的掌握、各种灯具的使用、各种类型玻璃性能的了解、各种玻璃器件的制作技能等等。通过该实验,学生得到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培训。

2.实验技术课,以现代仪器设备操作技能为主线

充分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对实验进行跟踪与表征,例如,在实验“纳米TiO2的制备和表征”中,学生可以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来对纳米材料的结构进行直观的表征。

3.综合实验课,集化学合成制备、结构和表征及性能测试与应用为一体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综合实验课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些实验教材仍然停留在50年前的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为此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转变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指导思想

从以前注重理论知识点验证转向专业技能。学科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科学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新教材减少了定性、验证性实验内容,而大幅度增加了技能培训性实验。

2.减少性质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教学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培养上,不再是知识点的验证。

例如,通过设计性实验“从含银废水提取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元素的性质、学习各种分离技术和检验手段,而且使他们学到一种科学方法,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设计综合性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反映现代科研成果

提前一段时间把设计性实验题目及要求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产物的性能、用途、制备路线等。根据设计方案,去开展实验工作。例如,新编综合性实验“氰桥配合物K[CuII(en)2][FeIII(CN)6]的设计、合成与性质”中,要求学生a)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b)完成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性能及应用;c)书写实验报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合成手段、表征和实际应用,以及大型仪器的使用等综合实验知识和性能,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4.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实验中心,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是现代仪器设备最集中的地方,本科学生去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实验资源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扫描仪等现代仪器的运用,使学生尽早能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

三、实验课堂教学与学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研究计划和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华南理工大学启动了“百步梯攀登计划”、“挑战杯计划”和“学生研究计划(SRP)”等各种学生研究与培养计划。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化学素质和创造潜能,同时将科研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

四、改革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方式

1.对于基础实验,采取实验全过程评价方法。

2.对于设计性实验,采取文献查阅、设计报告、实验效果和研究报告等方面综合性评价。

通过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工作的程序,学到正确的科研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创新精神,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科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 篇5

一、工科创新人才的特点

工科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1) 知识结构合理、知识面宽广。工科创新人才既拥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 又拥有相关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素质较高、能力突出、善于创新。通过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能, 使学生能在本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内开展工作, 并具有较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3) 适应快、后劲足。工科创新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要求, 而且还需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未来的工作需要。 (4) 通识与专才结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工科创新人才培养

1. 设定培养目标。

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和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秀、人格健全, 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工科创新人才。

2. 制订培养方案。

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应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坚持“重品格、厚基础、强实践、善科研、求创新、国际化”的思路。[2]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内涵, 科学把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体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高尚品格、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制定培养方案时, 要统一规划、分层设计, 注重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培养环节的衔接与融合, 保证课程体系及知识模块的层次性和完整性、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综合性, 将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 完善培养模式。

根据新的形势, 改革原有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按照本科生和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原则, 实行弹性学制, 将学生的培养分为本科—硕士 (学术型, 最短六年) 、本科—博士 (最短八年) ) 两种模式, 对创新人才进行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的培养。本科—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贯通培养的模式, 学生毕业后获硕士学位。本科—博士培养模式是指将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贯通培养的模式, 学生毕业后获博士学位。这两种培养模式可考虑将本科阶段部分专业课程适当后移至研究生阶段, 也可考虑将研究生阶段部分基础课程适当移至本科学习阶段。工科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采取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模式;国际化培养, 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与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和联合培养的模式;对特殊人才的培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应采取个性化的、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另外, 还可采取专管与共管相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 如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集中管理, 实施大类培养, 到了大学三年级以后至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由学生的专业所在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4. 建设师资强伍。

按照“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 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 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业务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教师采用“多聘制”, 以学校各学院骨干教师为主, 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学生授课。建立一支专任与兼任教师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师相结合、国内与国外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选拔高水平的教师充实专任教师队伍, 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利用校内岗位培训, 加强工程及科学研究人员的培训;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及科研机构挂职锻炼;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外进行科研及工程项目考察;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和科学研究项目;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习导师;真正贯彻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

5. 创新实践教学。

学生的主动自主探究能力, 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学术的本质就是探究创新, 因此学术训练是学生培养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提供学生能尽早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机会, 激发学术的兴趣和创新潜能。在课程与专业活动以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使他们在广泛深入地接触大量不同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学会观察与分析, 形成自己的认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学科与科技竞赛》、《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创新业计划大赛》等。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学生不但获得了奖项的鼓励与自信的过程, 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通识教育学习阶段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实验以验证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为主, 以理论知识为指导,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开展各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生存能力。另外,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广泛深入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与分析, 形成自己独创性的见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是学生由校园通往社会的一座桥梁。

6. 强化工程能力。

开设化工原理、工程机械制图、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工厂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 可增加学生工程总体感观效果和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学生同时具备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 能较好地掌握上下游技术, 促进了产学研环节的连续性, 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7. 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 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 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 共同攻关的习惯。在教学计划的校级选修课程中设置奖励性的创新学分, 奖励具有创新精神、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积极筹建学生创新平台, 把科研资源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8. 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学生优选机制, 从新入校的全校工科学生中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培养, 严把优秀人才入口关;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实行导师加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实行个性化培养和弹性学制;同时, 组建教授团队以把握办学方向, 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需要进行关于培养内容、形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与措施、条件保障、指导教师配备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9. 改革考核方式。

一是知识学习考核。工科创新人才的知识学习考核重在平时, 定期检测, 全面督促。二是综合实践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重点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三是创新考核。对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等实践环境进行考核。以此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结语

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提高素质为核心, 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知识潜能, 发展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泽炎, 刘理晖.系统推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6) .

[2]朱军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来源[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8) .

[3]廖益强, 陈礼辉, 黄彪, 等.化工原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 2011, 38 (3) :211-212.

[4]廖益强.在《化工原理》讨论课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3, (2) :9-10.

工科实验教学模式化改革 篇6

一、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一) 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因此, 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学讲授与示范实验为主, 采用“灌输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因此, 培养的学生实验能力较差。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体不应是教师, 而应是学生, 要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去实现。因此, 在新的实验教学改革中, 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 变“让我学”为“我想学”,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质, 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二)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过程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工科专业实验教学特点, 在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 把实验指导的重点放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 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 将教学过程形成体系, 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融会与贯通,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1. 强化学生实验前的预习环节。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学生实验前的预习是保证实验质量与效果的前提, 而大多数学生的预习过程是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等抄写一遍, 这样的预习效果很不理想,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 往往都是机械的复制, 抄完就算预习, 根本就不动脑思考, 这样抄写一遍后, 根本就留不下什么印象, 更不可能提出问题或形成思想, 这样的预习实际是“名存实亡”。为了克服这种问题, 我们采取由教师结合实验原理、操作、仪器设备、结果的分析整理等相关部分的知识点、难点, 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设计成预习题, 至少提前一周发给学生, 而题的答案都不是直来直去的, 要想回答好问题, 至少必须在通读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分析与思考, 经过思考与分析的预习效果会比机械的复制要好, 而且思考与分析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锻炼, 所以这样的预习也为能力培养开辟新的途径。即使有些学生在实验前对问题的回答不尽完善, 那么至少也会使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思考, 在脑海里形成若干个问号, 带着问题去实验, 如果问题通过实验得到了解决, 学生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收获来得更加直接。预习的效果提高了, 可以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为更好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种预习方式便于对预习过程进行考核, 评价学生的预习水平。

2. 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互动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 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通过师生互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实现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总结, 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更深, 条理更清晰, 逻辑性更强, 其效果好于理论课上的知识总结和学生课后的复习。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采用“小班分组授课”方式, 杜绝“大班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 每次实验的授课人数保证15人以下, 每组实验人数保证在3人以下。这种方式, 上课人数较少, 为讨论、启发互动教学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下,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种实验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让学生思维发散, 较好地激活了学生一些潜在的能力, 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3. 强化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实验考核环节是保证实验效果的有效手段, 客观完善的实验考核, 既可以鼓励和肯定优秀学生, 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的同学, 抑制他们的惰性。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形成一套以衡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客观考核体系。

实验成绩由预习成绩、出勤成绩、启发互动环节的口试成绩, 实验中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条理性, 实验操作规范性, 实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成绩等内容组成的累加式考核体系, 为鼓励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增设10分的“特殊奖励分”, 对实验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各项考核内容均有具体的评分标准, 并严格执行, 对预习成绩不合格者, 禁止预约或参加实验。累加式的考核办法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 与相应的实验特点与要求相适应的考核内容, 也为保证实验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改善学生的重视度, 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注入动力。

二、多元化实验教学形式的探索

在几年的实验教学中, 形成必修与选修结合、开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

(一) 开放教学与课堂互动启发教学形式相结合

在教学形式上, 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与教学培养目标, 确立了不同的教学形式。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目标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规范操作能力, 因此, 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 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操作动手机会, 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多次、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最终掌握独立规范的分析操作技能, 得到准确结果。专业实验, 主要的目标是在巩固提高规范操作技能的同时, 重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采用的是强化预习考核,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互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实验每个同学必须参与, 其内容相对固定, 是基本的分析方法或理论, 必修实验的特点是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 具有代表性与广泛适用性。所以, 学生通过这类实验的学习, 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能力, 设立了选修实验内容,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择学习。

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等方面的限制, 一般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只有取样和测样工作, 所以, 实验的作用只集中在了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较基本的方面, 而实验过程中对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环节, 学生并没有参与, 这大大削弱了实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特别对于专业实验, 影响更大。如果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 这无疑大大增强实验的作用, 提高实验的效果。但是必须得承认, 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理解水平、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本的教学形式, 有些学生可能会感觉吃不饱, 而有些学生在现有水平下已稍显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 对所有同学统一标准要求, 也会出现其他的问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 尊重他们的差异, 创新地建立个性化的选修模式, 即实验内容以题目的形式给出, 学生自己添加内容,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加的学生独立搜集资料, 确立实验目标, 优化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分析方法, 准备实验仪器, 配制实验药品, 调试实验设备, 制订实验计划, 确定人员分工, 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独立分析处理数据, 得到实验结论等, 对参加实验的同学引入竞争机制, 最终完成实验的同学有加分奖励。自主个性的选择性实验形式,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人尽其才, 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有所提高, 为将来的科研及深造打下基础。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 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强化预习过程, 完善考核体系, 注重学思结合,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入多元教学形式,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显著提高, 有很多同学对实验的过程与设备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实验的教学效果有效改善, 实验的教学过程得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工科专业实验 篇7

一、实验教学在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方面的作用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某项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能力下降,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际锻炼两三年后才能真正胜任岗位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中,实验教学是巩固和应用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

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企业和生产第一线,以工程作为服务对象,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研发和管理等工程实际工作,因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实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得到科学实验方法和手段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当今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调查显示,现今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找到理想的职位多是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工程经验不足,很多学生必须在上岗后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适应其新的工作环境,因而也不能及时发挥其作用,这在工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而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环节的薄弱,主要表现在:

1. 实验教学受到削弱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教育投入并未同步加大,许多工科院校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手段、仪器设备普遍陈旧落后,新办专业实验条件尤为短缺。

2. 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系统和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研究创新性实验更少。

3. 实验教学方式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中实验教学一般由指导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再对学生重点示范,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学生做实验是被动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4. 考核方式不合理

由于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未达到应有的程度,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从课程体系的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而且,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往往是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组实验,这必然导致了部分学生无实际动手操作的后果,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此外,实验人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和素质欠佳等问题也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单独设立实验课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理会课堂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改革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另可进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单独计算学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对环境科学和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综合性或创新性实验课程,并单独计算学分。以大气污染控制实验课程为例,到目前为止开设了有机废气吸收实验、酸雾吸附实验、电除尘器伏安特性实验、粉尘真密度实验等8个综合性或创新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实验教学装置的改进

目前,实验教学装置的陈旧和缺乏是很多高校在开展实验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以我校大气污染控制实验课程目前开设的实验为例,针对此种情况,自行研发设计了多个实验教学装置,如污染物吸收吸附装置、布袋除尘器教学装置等教学设备。其中污染物吸收吸附装置是在实验室老师结合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套小型工业废气处理实验设备。本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本科生教学,与此同时又是一套小型工业化装置,是任教课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并按照实际状况自行设计制造的,不仅考虑处理设备的单体,更加注重系统和实际的应用,将实验设备工程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整套吸收吸附系统的主要构成为:气体吸收实验装置、气体吸附实验装置、S D G吸附剂、集气罩、管道系统、风机和噪音控制装置(消声器、减震器)。其中S D G吸附剂是北京工业大学自行研制成功的吸附剂,它可有效用于酸雾的治理,净化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并两次被收入国家环保局“最佳实用技术”。

此实验装置应用于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中,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通过在课堂上教授基本原理、实验过程中结合具体装置进行讲解和拓宽、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索设计和研究,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深入探索更多更有意义的设想方案,提升创新能力。很多外校来访的教师考察了该实验装置后,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考试方法的改革是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不能简单地看实验结果是否准确,而要着重以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来评价实验成绩。我校环境工程创新实验课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设计、自行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并采取了答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实验内容和结果,并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回答。最终成绩的评定即是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出综合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气污染控制实验课程中向本科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包括等离子体法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和生物法去除有机物的实验,这两个实验均是目前该研究室的主要科研方向,通过向本科生开设这部分实验,可使学生接触目前科研的最新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科研主动性,其中一些学习成绩优异,富有创造能力的优秀学生,可到各实验室参加科研,成为科研助手。

四、结束语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的任务,也并非只要加强实验教学就可以了,但是教学实验环节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做好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新途径。同时,必须改革现有陈旧的教学方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培养当今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摘要:工程能力是工科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方面的作用,针对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玲玲,郑加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工程实践能力[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56~58

[2]杨春平,甘海明,吴婷,等.一个工业规模的多功能废气处理实验平台[C].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94~97

[3]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建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创新和发展与实验密切联系。大学物理实验与大学物理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理在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高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大学生从事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向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强调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不少物理学教育工作者已经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剖析与探讨。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设备

由于近些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院校的教学软硬件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变化,再加上投入基础学科的经费有限,导致实验设备紧缺,设施陈旧。部分高校的物理实验课上多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甚至应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许多院校在更新实验仪器时,盲目追求现代化、智能化仪器,简化实验者的操作,使大学物理实验趋于傻瓜化,几步简单的操作就能得出实验结果,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过程及其物理本质,导致学生在完成实验后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理解。

2. 实验内容

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基本是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以巩固、加深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作为物理实验教育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极少,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锻炼。并且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展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新应用,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极少反映,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也不利于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实验与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 实验安排

大学物理实验课通常是从大一下学期开课,持续两个学期,基本同大学物理课开课时间一致。实验所需的背景理论知识和理论课程并不完全同步,会出现实验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大学物理课上还未学到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实验原理时很多理论基础无法理解,最后只管操作和记录数据应付了事,给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4. 实验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后,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是为了巩固、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做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并演示实验操作,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重复一遍实验,由于实验过程缺乏思考与独立性,制约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并使学生感觉到实验枯燥无味。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显然,这种步骤现成、结论已知、方法惟一、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抹杀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本质,不能体现出物理实验所应具有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5. 实验师资

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师数量少,通常由理论课教师兼上大学物理实验课,缺乏专门研究大学物理实验及教学的人员。并且现有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以上提到的5个方面在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1. 实验仪器的选择

在选择、采购实验仪器时不仅要考虑品牌和仪器的质量,更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特别是对某些价格高昂、更新较慢的实验仪器,还要考虑其功能是否全面,是否能用于多种实验。因此,可拆装的组合式教学仪器和能进行多种实验的综合性仪器应当是实验仪器采购的理想选择。

2. 实验内容的改进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容做一定的调整。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完善3种实验教学体系:(1)基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仪器原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此类实验应以基础为主,难度较低,例如:单摆实验与密度测量实验,有利于学生打好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并完成从中学物理实验到大学物理实验的过渡。(2)提高型实验。以验证性、应用性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析一些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此类实验应有一定的难度,是大学物理实验的主体部分。(3)创新型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开展科研能力为目标,对提高整体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此类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可让学生尝试通过发表论文方式整理、总结实验结果。以上3类实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中应以提高型实验为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3. 合理的实验进度安排

针对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同时开课的弊端,有的实验原理在理论上还没有学习,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进展,应重新调整大学物理的实验项目顺序,合理安排,尽量使大学物理实验的项目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同步,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验现象来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

4. 改善实验教学方式

对原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模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做一定的改进。在教学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充分了解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所在。基础实验可以仍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而提高型实验则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应当少讲解、不演示,这样可能会延长学生的实验时间,但是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大有裨益。对于创新型实验,主要靠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熟悉仪器,教师只负责在宏观上给予引导。

5. 加强实验师资力量

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实验备课、仪器准备和教案编写等方面,由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课必然在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不足,因此必须要有专职的实验师岗位,这样有利于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也有利于实验室教学的全天候开放,增加实验课安排的灵活性。

6. 应用仿真实验软件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某些难度较高、操作复杂的实验不便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针对这种情况,许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实验仿真软件,仿真软件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形式。学生在计算机上就能学习实验原理、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并处理实验数据,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效率,并且能达到同实际操作相近的效果。

另外,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数据作图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实验的数据繁多、处理复杂,手工绘图误差较大,同样的实验数据由不同实验者处理,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由于大量的数据和繁杂的数学运算,可能会使学生纠缠于数据的计算而忽视了实验本身的物理意义,甚至丧失了对实验的兴趣。因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相关软件(Excel、Origin、Matlab)就显得十分有意义,笔者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引入教学中。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需要在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改进,才能形成合理的、适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勇,邢红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89~91

[2]杨小静,季诚响,张民.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大学物理实验,2009,22(2):106~108

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 篇9

关键词:专业外语;工科;教学;专业知识

作者简介:李嘉(1981-),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张景伟(1979-),男,河南郏县人,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35-02

工科专业外语是在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后,结合工科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交叉课程。对于工科生而言,这门课程能够学习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和语法特点等,为将来读写外文文章、参加国际交流等做了充足的准备。[1]可以说,专业外语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受客、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地步,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是一门边缘课程,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笔者结合自身工科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作了初步探析。

一、目前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专业外语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和四、六级培训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顺利毕业或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而且开设在大三或大四的专业外语多属于专业选修课或限选课的范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或随之到来的考研复习上,在他们眼中,专业外语课程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了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差。[2]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缺乏专业外语教学的热情。

新时期的工科大学生是未来技术发展、科技研究的主力军,随着其工作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掌握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等)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既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又是其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外语水平差别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匮乏,考核标准不清晰

目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本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虽然也优选有留学背景或者外语底子较好的教师,但是教师对专业外语的规律和教学方法所知有限却是普遍情况,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现在的专业外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导学生背专业词汇,然后逐句的解释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仅停留在对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上,而对专业外语相较于普通外语的不同语法特点、翻译技巧及实用特点则较少涉及。

目前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且专业覆盖率广,不具有通用性。另外,专业外语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信息陈旧,没有随着教学大纲适时修订,比如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专业外语教材,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陈旧,如果单纯的教授课本内容,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由于对专业外语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学习目标不清晰,造成了考核标准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系统。

二、提高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如前文所述,专业外语的开课时间是大三或者大四,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专业课或考研复习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的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或考研的努力与专业外语的学习结合起来。[4]课堂上不单单是讲授外语,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外语来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上,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本专业知识增强自己对专业外语的理解,亦可通过专业外语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还可通过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考研的第二个环节——复试中,专业外语成绩的比重一般占到复试总成绩的30%。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考研专业外语复试的教学内容:列举复试中常犯的错误、注意要点、复试技巧等,给考研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2012年笔者所教授的专业外语班级,没有因专业外语复试不过关而未被研究生招生单位录取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应用水平;二是通过外语获取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因此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教材与参考资料不仅要求内容经典、翔实,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所选的教材,除了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外语教材外,还摘取了《Pavement Analysis》、《Writing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等经典书的篇章进行讲授,这些书有些是专家从国外带回的珍贵资料,有些是华裔美国教授推荐的写作用书,极具学习价值。此外,还可从网络下载最新的SCI、EI文章让学生传阅,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新颖、实用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形式上,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5]在课堂上,紧密结合专业外语的实用性,除了教师传统授课外,还可安排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实用写作、学生点评文章及略读和精读等实践内容。其中,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是根据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场景设置,请学生准备关于某个原理和技术的英文PPT,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脱稿英文陈述;实用写作是节选科技论文,请学生部分或全文翻译,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论文题目、摘要和全文的翻译过程;学生点评文章可选取已发表的英文文章的原始初稿,请学生进行修改和点评,通过自己当评阅人进行改错这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手法;略读和精读是教师下载本专业最前沿的SCI和EI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略读,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精读,查漏补缺,了解文章的细节。经过这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看外文文献的能力。以上教学手段实用、新颖,且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经笔者的课堂证实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专业外语是学生获取本专业动态信息的工具,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词汇和文章,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此,考核方式应该紧紧围绕课堂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制定,灵活多变。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应该在考核成绩中占到相当的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课下复习,课堂积极讨论。笔者授课中,将平时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40%~50%,从而改善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期末的考试形式亦可灵活,既可以采取出卷考试的形式,又可以让学生写或者翻译外文文章,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综合的考核形式可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课堂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专业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教与学的互助对专业外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不断沟通,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及课后的各项活动。另外,可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只有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伏.工科《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16):349-350.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曲春英.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4]李宏燕,续京.浅谈工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J].石油化工应用,

2006,(5):73-74.

[5]孙书勤.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72-74.

工科专业实验 篇10

一工科院校实验技能竞赛的开展现况及其积极影响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前,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实验技能不仅能反映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 也是评估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2]很多工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性, 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1工科院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开展现况

国内外高校均在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 国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等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验技能竞赛, 如化学实验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电工电子竞赛、机械加工技能竞赛等。[3]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学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经过五年的沉淀和积累, 至今已成为该校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打造强势本科教育的一项品牌赛事。实验技能竞赛每年举行一届, 每届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以公共基础实验和学科基础实验来组织竞赛。实验技能竞赛还设置个人赛和团队赛、单项赛和综合赛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参加了竞赛。[4]

总地来说, 很多工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技能竞赛的开展, 将其放在学校或者更高的层面予以谋划布局。成立专门的竞赛委员会, 下拨竞赛专款, 在政策、后勤等方面充分保障赛前动员、队伍组建、赛事宣传和竞赛设备准备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2工科院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积极影响

首先, 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五年来, 实验技能竞赛设置了涵盖全校61个本科专业的50个竞赛科目和120多竞赛项目, 直接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达到2.3万人次。实验技能竞赛在全校掀起了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潮。许多参赛选手为参加比赛, 挤时间查资料、学理论、练操作。在竞赛的促动下, 学生自发地进行技能训练, 到实验室的次数和频率大大增加。学生普遍反映, 竞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竞赛, 学习实验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大大增强。

其次, 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了强势本科的实验教学成果。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拿到的竞赛题目并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 需要自己设计并完成。在此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5], 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据统计, 五年来, 在实验技能竞赛“大练兵”的基础上, 选拔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等各类全国、全省的专业和科技竞赛, 共有5560多人次获得2830多项奖, 其中国家级奖810余项, 充分显示出学生通过实验技能竞赛的历练后,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技能竞赛的全面实施, 与第一课堂实验教学形成了互补和良性互动, 优化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打造强势本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 发现了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技能竞赛中, 参赛学生所产生的诸多失误, 直接反映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参赛学院的教师都及时地将情况反馈到各学院、实验教学部等, 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对实验教学改革相互交换意见。各学院、实验室都以实验技能竞赛为契机, 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 还专门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培训;学校加大了对实验设备的投入, 更新实验仪器, 使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设备总资产超过4亿元。同时, 建立全天候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创新实验室, 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操作、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工科院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1竞赛项目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 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竞赛项目

目前很多的实验技能竞赛项目主要是以验证理论课的相关实验内容为主, 过分强调了实验的验证性。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照方抓药”, 书上怎么写, 学生就怎么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 没将这种实验过程当成自己独立去思考、研究的过程。面对当今高科技的创新发展,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束缚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尽管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钟情于课本中“短、平、快”的实验课题, 做完后就匆匆交差;不去思索综合性实验题目, 更不会将实验总结成学术论文发表, 这也是阻碍大学生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长期以来接受“重理论, 轻实验”的教育模式, 没有得到综合性技能训, 实际动手和组织协调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所以。习惯于选择一些“小打小闹”的课题。[6]

2竞赛项目以教学内容为主, 缺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述, 学生们喜欢教科书中“短、平、快”的实验题目,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是“照方抓药”, 书上怎么写, 学生就怎么做。没有思索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区别的问题。而且, 每一届竞赛的题目大同小异, 都是教科书上经典实验一类的东西, 没有结合当前热点问题或者企业工厂实际应用而设计竞赛命题。学生们始终未能冲出“象牙塔”里面的“经典验证”去探索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遇到的种种问题。

3以校内竞赛为主, 缺乏引进校外企业资源

很多工科院校的实验技能竞赛都是“自己搞自己的”, “各顾各的”, 最多就是邀请其他院校的队伍参赛或者与其他院校一起合办竞赛。但是, 这些竞赛的参与人员与所用资源都是院校内的, 都是在“象牙塔”之内的“自娱自乐”, 缺乏与社会中企业工厂的合作与交流。没有交流与合作, 就不能共享校外企业的资源, 就很难向学生们引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这不利于工科院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工科院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发展路径

1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竞赛平台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 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速度, 充分利用和改善提高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及师资力量, 是高校在培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7]。高校校内资源毕竟是有限, 如何开发校外资源, 共建平台, 为实验技能竞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显得尤为突出。工科大学要积极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单位、校友基金会等多种社会资源, 联合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共建实验 (实训) 项目, 搭建了校企联合育人的平台, 也为企业提供了展示技术和产品的窗口, 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办赛特色。

2组建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实验技能竞赛始终是将第一课堂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一项竞赛活动, 需要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从事实验制作、科学研究。因此, 实验技能竞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需要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到实验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行列中, 组建雄厚的指导教师团队, 这是实验技能竞赛良性发展的保障。遴选指导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以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为主体。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充分重视实验技能竞赛指导队伍的建设, 选拔并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 组成实验技能竞赛指导小组, 为学生参与实验技能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8]

3竞赛项目设置要贴近社会实际

工科院校实验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办赛水平的不断提升, 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科学的设计竞赛项目。应逐步减少只是简单验证教学计划内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竞赛项目,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技能竞赛项目。竞赛项目的设计要紧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才能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生的参与才能热情高涨, 才能有效地检验第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体现办赛对社会的贡献, 也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这也非常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实验技能竞赛为工科院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科学、创新实践, 展示当代学生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虽然目前实验技能竞赛还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问题, 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整合校内外资源, 提升办赛水平, 实验技能竞赛依然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动了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的有效途经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浪城, 鲍鸿.理工科院校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6) :267-269.

[2]李传引.高校理科专业实验技能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3) :3-5.

[3]全腊珍, 熊耐新, 邹运梅, 等.大学生三性实验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 (6) :198-199.

[4]张育广, 邓俊, 李彦旭, 等.实验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207-209.

[5]孟晓龙, 赵子娟, 崔晓峰, 等.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6) :81-82.

[6]沈剑敏, 陈强, 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0) :104-105.

[7]徐辉, 郁汉琪, 褚南峰.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2) :153-155.

上一篇:标志设计的意境美下一篇:燃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