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教学

2024-06-29

工科课程教学(精选12篇)

工科课程教学 篇1

“大学还要学数学,还有哪些数学课?”这是一年级理、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时的疑问。实际上,不仅大学本科阶段需要学数学,而且硕士、博士阶段也要学数学,今后若是从事工程类技术工作还将继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数学素养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一个人对所学数学的基本知识都忘了,但获得的数学能力会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等方面,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意识,提高其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等数学的特色

初等数学只是一种技术,高等数学才算是科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初等数学的学习方法简单地平移到高等数学上来。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①听课人数多:目前,我们学校的听课学生是120人左右,这之前学生人数超过了150人,曾经有个别班级达到250人之多;②课堂时间长:大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两节课连上;③讲课进度快:课时有限导致每堂课教学内容多,且是全新内容,老师只能是讲重点、难点、疑点,讲思路;课堂举例又较少,有不少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和思考的。

在学习方法上,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①初等数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计算;高等数学还需要在理论上多一层理解,对定理和定义理解是否透彻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②高等数学内容多,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是在中学里2~3学期所学的内容;③学习高等数学时,除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外,还要在课后将书本上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思考,才会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知识;④初等数学主要是解决有穷问题;而高等数学的重点是无穷问题,如极限的概念就需将学习思路转换到无穷的问题上。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授课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准备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高等数学中众多概念的叙述方式、性质、实际背景;分清章节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做到主干挺立明显、枝叶搭配得体、分析有声有色,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定理除了充分掌握其条件和结论外,还要弄清其适用范围,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高等数学的知识需要整体把握,及时总结知识体系,授课时才能从广度、深度上进行纵深延伸。

学习和教授高等数学决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和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加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施教:

1.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锻炼其解决问题时的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

2.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样化,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其基础、爱好、专业有差异,教学中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讲部分例题,进行案例分析。

6.贯彻启发式原则,努力从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入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会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7.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能提得出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8.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适合全部使用多媒体,只能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动画显示一些数学现象、展现空间曲面和立体的图形;把画面做丰富一点,动画做活泼一点,对学生能起一些调节作用。

三、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学其表面知识、会解习题,而是为了学习数学的内涵,即思想方法,还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应尽快摈弃中学的学习方法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学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学生应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通过做习题巩固所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边学边巩固,分阶段有目的地复习,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预习过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必把所有问题都弄懂,只需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课堂上就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2.认真听课,带着充沛的精神、求知的渴望和预习中的疑问,仔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暂时没听懂的问题,做下标记留待课后解决,不能停留在该问题上,影响听课的连贯性。高等数学的讲课进程一般都比较快,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是正常的现象,只有课前预习,才会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善于做课堂笔记。做笔记既能防止听课走神,又能在课后的复习时有资料查阅。课堂笔记简明扼要,记下教材中跃度大、预习时看不懂需补充的步骤、老师补充的例题和内容,切忌把老师的所有板书都抄下来。

3.及时复习,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子曰“学而时习之”。将课堂笔记与教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将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东西,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由厚变薄”。

4.完成作业,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也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完成作业中深化。每道习题不但要弄懂正确的解法,还要考虑能否有多种解法。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5.学习高等数学必须了解定义涉及的知识、要素、性质,理解定义的真正内涵;把握定理涉及的条件、成立的条件;简单的公式只需记着会用就行了,复杂的公式要像学习定理那样来理解。

6.以问题为中心,有选择性地读参考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深理解。看看其他参考书对同一问题的论述,在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小结,是自学的重要方式。

四、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组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高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适当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易懂。充分考虑到教学时数被压缩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例题与习题的难度,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好的辅导书对于帮助学习高等数学非常有用,对难点、重点、疑点和应用性强的内容,做专题讲解,扩大应用实例的数量和范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积极应用数学的常用工具软件求解应用问题、综合问题,并适当结合专业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和数学建模,加强对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与管理,使高等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一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的。文章分析了高等数学的特点后,分别从教师层面、学生角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以期能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开荣,王新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Vol.9No.5

[2]王开荣.数学的哲学思想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月,Vol.9No.6.

[3]叶仲泉,王心质.高等数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段正敏,易正俊.高等数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工科课程教学 篇2

摘要: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从教学方式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理工类院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以“美育”为主的高校音乐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鉴赏课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相关音乐知识储备,音乐鉴赏能力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因而往往不尽人意。

笔者在从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能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结合平时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一、选择教材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教授对象特点的经典作品

我们要看到我们面对教学主体的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是非常欠缺的。因此在选教材的时候,不能像教专业音乐学生那样,把各种音乐知识都一股脑地收纳进来,这样的教材是不适合这种非音乐专业教学主体的。笔者认为,要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所教授的音乐常识以及知识都要经过多方收集材料、吃透材料、提炼材料、综合运用,通过这几个步骤来做上课前的必要准备;课后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做到最终运用到教学中的材料是适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具有相当艺术的价值,集思想性、审美性、知识性于一身“世界名曲”。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程度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很有欣赏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及使对学生来说是不太熟悉或需要具备一定音乐鉴赏力才能理解的作品,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至于一些只要求专业学生才了解的作品,具有一定难度,需要相当专业知识才能分析的作品可以作为课外了解或不作为教学内容。

二、采取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兴趣

(一)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

1.大胆运用流行歌曲与经典作品进行比较。众所周知,在传媒、电子飞速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的旋律、演唱技巧要求不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等因素成为当代听众最喜欢的音乐形式之一。现在多数年轻人的MP3里存放的几乎都是流行音乐,很少有古典音乐的身影。可见流行音乐对年轻人的影响是远远超过古典音乐的。既然学生们对流行音乐那么感兴趣,那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教学的材料,尤其可以运用那些用古典作品的元素改编而成的流行音乐与相应的古典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一个他们熟悉的且乐于接受的角度来了解古典音乐。例如歌剧《卡门》里的著名选段《哈巴涅拉》就被改变成一首由张惠妹演唱的流行歌曲《卡f1》。通过对这两首都是以歌唱爱情为内容的歌曲的比较,学生能很容易抓住后者借鉴前者的部分,根据自己不同的审美情趣来判断二者各自的长处与短处所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和审美能力的训练。

2.不同音乐形象的比较。音乐是用一些基本的元素,诸如旋律、节奏、速度、和声等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来传情达意的。音乐要表现一个对象,是要用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元素进行特定组合后,对该对象进行间接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通过对不同音乐形象的比较,就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在表现音乐形象时的作用。例如钢琴曲《天鹅》、《野蜂飞舞》这两首子曲就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两首钢琴曲分别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元素、织体、速度、和谐度等j形象地勾画出天鹅和一群杀气十足的蜜蜂的形象,听觉感受非常直观和明显,学生一下子就可以从这两首乐曲的音响效果中清晰地区分哪首是饫稳黔哪首是衢蜂飞舞》。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运用各种元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特征的。

那么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分析来理解音乐这个方法对于大多音乐的形象分析都是很有效的,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分析音乐时所要用到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多视角立体化教学

由于音乐史一种听觉艺术,它的非视觉性和非语意性特点,使得缺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的学生,在理解比较抽象的音乐内容时往往一头雾水。例如:在介绍贝多芬交响曲这类思想性很强,又相对抽象复杂的大型作品。要是没有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知识、作家生平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是十分抽象的。并且这些大部头交响乐大多篇幅很长,学生在这种长时间的茫然状态下,很难保持足够的耐性来听音乐。一般一遍下来就睡了一片,两遍听完没睡着的所剩无几,那么这样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我运用《幻想曲来进行教学,这是一套将动画和交响曲结合在一起,类似音乐动匦的电影小短片,它非常生动地把交响曲所描绘的画面用动画片表现出来。在讲《命运》这个作品时,教师注意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之后,结合精美的迪士尼动画,将《命运》交响曲演绎成了一场视听盛宴,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动画根据音乐讲述了一只幼小的蝴蝶与命运抗争、穿过重重劫难,最后成长蜕变的过程。虽然这只是对《命运》这首作品的一个侧面的描绘,但却非常形象、感人,且动画与音乐结合非常完美。对于没有太高鉴赏能力的学生来说,这种教授方式很能启发他们用形象思维的模式去理解音乐。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启迪式教育的前期引导,它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理解。过多运用这种方法会很容易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束缚在现有画面中,而失去了自己对音乐的解释,达不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的目的。

(三)运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性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及其文化内涵

音乐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文化。正是由于它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它必定与诸多学科发生着交叉。注意运用这些学科交叉点,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在讲印象主义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印象派画作的欣赏和介绍来引出印象主义音乐。当朦胧的印象派画作配上朦胧的印象派音乐时,那种非凡的和谐之美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学生在从画派的创作特点来引申音乐创作的特点的过程中,也了解了音乐是怎样用听觉元素表现视觉形象的。另外,在讲舒伯特的《J、夜曲》、《魔王》以及李斯特的《爱之梦》的时候,音乐与诗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圆舞曲的讲解中。音乐又和舞蹈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了解音乐不能单单只从表面的音响上去把握,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音乐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适当运用律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

音乐是感觉的艺术,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来亲身体验一下,从实践中体会理论。例如欣赏《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等十分著名的作品。教师在简要介绍华尔兹这种舞曲以及它具有的节奏特点之后,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华尔兹舞曲的节奏,将到场的学生分为男女搭档共十多对,现场让他们随着优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跳了一节课的华尔兹。在这过程中老师不但向学生介绍正确的舞蹈姿势,行礼的礼节,踩踏节奏的动作要领等等关于华尔兹的知识,还亲力亲为地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跳舞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了华尔兹舞蹈的特点。整个课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课堂上充满了美妙的音乐,男士行礼、女士恭敬的回礼,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踏着节奏翩翩起舞。对于这种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比较活跃、有趣,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在一种非常高兴心情里主动地接受知识,并用自己亲身的感受消化知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从上述分析和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教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敢于创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野,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创新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5).

[2]初海伦.谈综合性高校音乐鉴赏类课程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9).

浅议工科习题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3

[关键词]习题课 工科学生 教学方法 学习积极性

[作者简介]管晓琴(1965-),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图学及给排水;余巍伟(1981-),男,湖南常德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江西 南昌330029)管晓涛(1968-),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给排水。(江西 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51-02

在大学课程(尤其是大学工科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习题课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堂好的习题课,不仅可以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系统,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研发激情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习题课程教学遭遇的瓶颈

目前大学里,许多学生上理论课时漫不经心,总认为课堂知识与今后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多,纸上谈兵,便兴趣寡然,一旦上手做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同学经常觉得理论课听得很明白,但做习题仍感觉棘手,困难多、办法少。这样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基本方法和大批量性的知识掌握得也不纯熟,解题技巧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对习题课重视不够,有的同学之所以能硬着头皮做习题,大概是为了给老师交差,应付以后的考试而已,没有真正把它当成日后参加社会工作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去倾力加以对待,也没有把习题练习当做一项最基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表现。三是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模式遭遇瓶颈,这也是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传统的习题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解学生作业普遍出现的问题(错例)、个别同学提问或教师提出问题、课堂练习巩固等方式;在理论知识课结束后,通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望学生借此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会安排相应的习题解答课,针对练习中的一些典型问题集中向学生们做讲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任课教师也会开展答疑活动,对学生们存在的一些学习难点做面对面的讲解与剖析等。鉴于以上普遍采用的传统的习题课方式,笔者认为值得磋商。这些过程固然必要,因为它直接有效地解决学生练习中发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误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差错。但由于当前日新月异的形势,以及学生们面临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这些方法直接用在课堂内会略感落后与老套。练习作业的选题与学生的兴趣是否应该重点考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的代表性与典范性是否突出?然后教师费尽心思的讲课会不会出现卖力不讨好的结局?在目前提倡少课时多课程的教学模式下,是否有足够的课时安排这些内容?……问题不一而足。

二、工科习题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人性化地设计习题课的内容与安排,我们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对以往习题课的感觉、理解以及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兴趣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对有习题课的课程在工科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统计结果表明:

在获得知识最多的途径方面,选择“习题课”的占38.95%,居首位,而“理论课”“教科书”与“参考文献”及“其他”分别为28.24%、20%、8.42%、4.21%。这说明在习题课学习是非常关键而有效的环节,对于工科课程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学工科的必须要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对习题的解析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学生上课时融入程度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大多数学生最喜欢利用听教师讲解的途径来获取知识,利用自学等其他方法比较少。而在有习题课的课程中,获取知识最多、最直接的就是习题课。学生有了疑问之后,很少等到上习题课时再问教师,通常利用上课或下课时将问题提出,或课后与同学讨论或自己消化。学生在遇到老问题时,希望直接获得解答;如遇新问题时,希望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或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再让他们思考;大多数同学不喜欢在做练习时教师在一旁不断提示或来回走动……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得出,工科类的习题课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们相对喜爱、最乐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着强烈愿望,希望能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一些想法和愿望的基础上,通过对习题课的教学进行改进,改善我们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及方法,满足学生的所需所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的学习潜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工科习题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精选教学例题及课后习题

对工科而言,习题课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教师无疑必须下一番工夫。这就要求做到:

1 熟悉知识架构,熟练掌握知识点。教师必须了解理论课中的重点,熟悉理论课里的知识结构,清楚习题课运用到哪些知识点。

2 明确目的,精选例题。明确习题课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后,应精心选择例题。例题最好采用工程实践中运用到的实例,或生活中的实例。题目一出来,学生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明确我们理论知识的应用对象,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例题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3 精选课后练习。习题课后或课中,教师会布置一些思路雷同或近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或课后消化,这样可以巩固我们的教学内容,加强同学的印象。这些题的选择,也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可以采用全班同学一样,也可以分组选题,也可以自由选题,不同的形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全班同题,节约课堂时间,效率高;分组选题,分组讨论,增进同学之间感情和加强团结协作精神;自由选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根据调查表明,喜欢第一种做题方式的最多,占57.89%;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的分别为20.00%和18.95%。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 课前将习题要讲的内容预先告知学生,难点可以作适当的提示。让学生在上课前先思考,这样上课时的效率会更高。据调查数据,希望教师习题前将内容先告知的学生占71.58%。

习题课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辅助内容,国外很多国家大学,也都是先将习题课内容课前公布出来,并不要求学生做。然后由教师讲授习题的完整解题过程,课后还会在网上或其他公共场所将解题过程予以公示。

2 注意习题讲授的完整性。据调查表表示,学生希望教师完整讲题的占64.21‰让学生先回答教师再分析和其他方式分别占26.32%,9.47%,因此,课内教师应尽量采用讲授例题的方式,完整地先讲述一遍。这样可以确保每位同学跟进。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表示不同的想法,并进行总结。过程中也应注意方式,应该先讲思路、讲具体做题,最后要讲联系和创新,再进行总结。

3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调查显示,如遇老师提问,请学生作答时,67.37%的学生希望能够“给我们几分钟思考,然后再请同学回答,最后老师再作分析解答”。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独立思考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往往学生在自己思考之后,再听老师的解读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此外,通过某些学生的解答可以提升学生对错题的判断力,而通过同一题型的不同正确解题方式,还可以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思维。

4 及时布置课外作业加以巩固。也有的习题课在讲完例题之后,直接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这样可以直接掌握学生的消化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灵活控制。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探析 篇4

一、工科专业课特点

高校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 需要在具备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多地以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因此, 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工科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 即以课堂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课程授课教师口授、学生记笔记为主要开展形式, 最后通过试卷的考核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 各高校在普遍缩短各专业课程总学时, 以此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 增加基础课学时, 使得专业课的学时数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因此, 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特点, 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的特点, 因而工科专业课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应根据所授专业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将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探析

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 由于工科专业课的特点, 任何单一措施将都无法满足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结合多年专业课的从教经验, 探析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措施。

(一)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看得见的教学行为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一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进行;因此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时, 应该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由“重教”转向“重学”, 将现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通过改变教师的作用, 即由“传授”转向“引导”, 以教师课堂作用的改变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满堂灌”, 尽管是把书本知识教完, 但由于缺乏重点, 缺乏主次, 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做到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 优化教学方式

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尤其是针对以“填鸭式”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非常多;课堂教学方式基本可分为:讲授式、探究式和模拟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体现, 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大作业教学法、情景教学方法、学生上台授课法、课题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成功,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配合, 但是, 很多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讲细讲透, 但由于课时的客观原因, 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依靠讲授是很难让学生听明白并理解透彻;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进行指导,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创造性地学习, 锻炼他们在大量知识信息面前的提炼、捕捉和敏锐感受的能力。

(三) 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必然要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工科专业课程普遍内容丰富、抽象、实践性强, 因此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配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综合下列课程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形成有机互补,

2) 实物演示与仿真相结合, 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具体化,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 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5) 开放式实验平台教学,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课程学习交流平台, 增强学习氛围。

(四) 强化教学纪律

近些年来, 大学生逃课问题极为严重,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日发表题为“大学生逃课, ‘逃’掉了什么?”说到:在当今大学校园里, 逃课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3]。

目前中国的高校课堂, 多采用合班教学,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自主性较差, 特别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因素造成学习压力大或学习困难, 到一定程度时, 就开始无视院系及学校纪律而旷课, 即使到课堂的学生, 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偷偷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通过智能手机聊天、打游戏、看小说或电视剧, 平时不学习, 考试投机取巧, 依赖作弊通过考试, 严重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加强课堂纪律的方式方法很多, 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设计每节课的提问环节, 根据问题的回答结果给予适当的加减分, 并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具体做法是:设计的提问问题有较大的难度, 主要针对前排有空位的最后一名学生, 这样很多学生就不愿意坐最后一排, 特别是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会主动往前坐, 通过该措施后, 各纵列前排座位不会出现空位, 但会出现其中几纵列很长, 而部分纵列没学生或很少的现象, 这时可以通过提问离教师最远的学生, 这样实施以后, 每纵列的学生人数几乎一致, 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有缺课现象, 避免了上课点名浪费时间, 又能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主动坐到考前的座位, 如果学习一般的学生大多在教师视线较好的位置, 那么上课过程玩手机、吃零食和聊天的现象就基本杜绝, 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如果课程考核方式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评的方式, 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 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 甚至厌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核评价重点关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效果, 让学生明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建立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长期跟踪考核制度, 分小组并设置小组长进行任务安排, 小组长按任务自主轮换,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任务结束前, 现场检查各小组的任务作品, 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共同完成, 具体比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各有侧重, 综合学生的课堂平时成绩, 形成各小组阶段任务成绩, 对小组长适当加分, 及时表扬完成任务出色和有创新的小组。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一个任务报告, 该报告的评分标准为:报告 (50%) +创新意识 (50%) ;笔试试卷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应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减少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 增加灵活多样的设计题型, 充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最终成绩测评比例为阶段任务成绩 (30%) +设计报告 (30%) +笔试 (40%) , 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中的影响因素涉及方方面面, 作者在多年的该课程教学过程中, 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探索, 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些改革措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力争使其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文件, 教高 (2012) 4号.

[2]陈杰.工科专业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赤子 (中旬) , 2014.

工科课程教学 篇5

关于启发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工科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启发性教育在建筑类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各种启发性教育具有不同的效果,推理性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的.逻辑性、联想性启发课余让工科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的拓展性、动机性启发使学习的效果具有长久性,方法性启发更使学生学到了学习和工作的方法.

作 者:金卫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深圳,51800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启发性教育   建筑类工科教学  

工科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工科工业设计;素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J214

由于工科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美术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学习素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学科时,相对比较困难,再加上素描教学的思想、手段较为单一、落后,不能体现出素描教学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必須要深入分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策略,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才。

一、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目的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目的

工科类工业设计同绘画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绘画重视的是物体的线条、明暗、光影,而工业设计素描不仅包括了绘画的艺术性,同时还需要具有物体的结构性,更加重视形态与结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感,培养出能够通过视觉语言表达思想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对抽象形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好地实现工业设计专业化。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问题

1、“传”与“受”的差异性

“传”即为教师的讲授,“受”即为学生的接受,目前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设计素描的学时比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仅仅以提高绘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其三,缺少对学生特点的研究,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特点体现不明确

设计素描是一个通用名称,在不同的专业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环境艺术专业中,设计素描重视的是对造型、构造等内容的培养。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没有体现出“工科”的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导致该问题的出现原因分为两点:其一,教授设计素描的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对工业设计方面的了解比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通常都以“纯艺术”的方式出现;其二,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较弱,关于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阐述。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探索

(一)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模式

在传统的素描教学课程中,对于造型原理方面的内容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教师常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技法示范上,由作业讲评到示范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非常普遍,导致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影响深远。作为一名素描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素描历史的发展、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设计素描对于本专业学习的益处。

(二)结合培养目标制定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的制定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工业设计师的职责是对新形态的创造,并不是死板地复制。所以,高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通过对学生创新设计原理的引导,为工业设计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素描作为美术课程的基础,其重点内容是质感、明暗、空间、虚实等内容,对造型美和视角效果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而言,重点内容应放在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等方面,更强调形体的内部结构,这一点也是设计素描同传统素描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对于设计素描的评价,更为注重的是对形体空间结构的解释说明,结构特征的本质是设计素描重点强调的内容。

(三)强化教学中的默写训练

所谓默写训练就是速写与素描的延展,即通过观察并依照记忆画出对象的行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来讲,往往都是直接描摹,学生只能够简单地对物体进行再现,而在头脑中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加强默写训练。

以某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为例:该教师在设计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进行默写训练,通过反复的观察、记忆、画图的过程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转换二维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感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能更好地掌握物体。另外,该教师还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参观来对某一产品进行记忆,然后回到课堂中进行默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更好地把握了市场的发展及方向。当然,这种方法在实行的最初阶段,学生的协调能力可能较弱,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物体,这对日后的设计是非常有利的。

(四)寻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寻求素描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其一,强化师生交流,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例如:在点评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自己进行点评之外,最好让学生进行互评。通过互评,学生之间增进了交流和沟通,也能更好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明确自身的缺点,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更好地实现共同进步。

其二,素描同音乐都属于艺术这一范畴。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实现素描教学另一项被忽略的作用,即陶冶性情。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物体能够从整体入手,更好地把握对象,避免了理解的片面性,锻炼了自身的耐性。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当前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市场竞争逐渐激励的形势之下,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必须要得到格外的重视。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学生的创造思维、抽象思维充分地激发出来,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描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志坚.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33).

[2]韩丽.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包装工业,2015(08).

工科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篇7

在高校的工科专业教学环节中, 课程设计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课程设计是围绕一门课程以及有关的先修课程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一个课程的设计计算、设计绘图或者安装调试等, 对学生进行的初次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在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某一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的整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等级的确定、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所需要资料的调查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报告书编写的方法, 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对设计成果加以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了课堂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大途径。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 而且往往多门课程设有课程设计, 可以持续的进行锻炼, 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铺垫。因此, 必须重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和总结提高, 保证达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发挥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分析总结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教授课程设计课程的经验, 提出了改进课程设计教学的方法。

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在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运用于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资料有限。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 能够收集到的、且适合于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案例偏少。在课程设计中, 往往存在连续多年使用相同的工程项目案例的情况, 甚至同一次的课程设计也难以保证每位学生的设计题目不同, 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训练效果。课程设计的题目单一, 设计题目难度几乎一样, 导致设计结果大同小异, 不能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甚至存在抄袭的潜在弊端。

2. 部分专业的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存在矛盾。

在环境、水利、交通等专业, 工程项目的规模庞大, 要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 例如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电站设计等任务。但是, 一般课程设计只有1~2周的学时, 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中可能导致缺乏整体观、深度不足、顾此失彼等问题, 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很难同时满足。

3. 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存在矛盾, 结合专业实施的课程设计内容的岗位实际训练存在困难。

对于环境、水利、交通等专业, 由于院系的科研能力、项目管理的进度要求等条件的限制, 开展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的课程设计存在较大困难。课程设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不能考察学生实际勘察能力, 无法验证学生的实验方案及设计成果。在环境、水利等专业, 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包括实际情况调查、现场实验观测成果分析等内容, 而由于项目实际条件、教学经费、教学学时的限制, 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现场调查、实验的机会, 限制了课程设计所能考察的内容。实际调查资料往往以课程设计资料的形式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出, 而现场实验方案往往不能验证。即使在土木工程专业, 课程设计也基本上是在教室完成, 很少能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然而, 在电子、计算机等专业, 课程设计受外在条件的约束小, 设计方案则易于验证。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在分析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大型工程项目进行教学的专业课程设计, 本文提出了课程设计的改进教学方法。

1.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

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相比, 在课程设计中课程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练。但是, 在课程设计中仍然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 弥补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应用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奥苏伯尔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中应引入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 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知识认知框架, 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供陈述性组织者, 以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而这也是先行组织者特别适用的教学任务, 即用于问题理解和解决的教学。例如,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前, 已经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性, 使得学生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认知框架。如此, 建立先行组织者之后学生更容易把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 这是影响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不利于开展课程设计教学的客观因素,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解决这一困难。例如参加工程项目设计、到工程项目单位锻炼、积极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师交流等。作为一个弥补办法, 可以修改课程设计内容的重要参数, 保证每位学生的设计内容“不同”。对于结合课程设计的岗位实际训练难以实现的问题, 任课教师应充分掌握项目背景信息, 在课程设计任务安排中比较详细的介绍项目背景和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 增加课程设计的真实感, 弥补不能开展实际训练的不足。

2. 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的组织上, 可以采取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保证各小组的课程设计案例不同,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对于环境、水利等专业, 设计案例一般较大, 适合分组完成完整的设计任务。例如, 小组集体完成一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工作大纲, 各人分别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部分, 既了解了项目整体的实施方案, 又有重点的完成了部分具体的设计任务。这样, 课程设计训练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保证, 课程设计的学时和目标毕竟有限, 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有限的训练目标即可。在一定程度上, 这也是一种基于《项目集成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课程设计所在学科的差异, 《项目集成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仅适用于部分学科的教学。而教学实践显示, 分配完全不同的设计任务后, 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任务的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别。自主性强的学生, 所完成的设计工作系统完整, 而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就仅达到基本要求, 缺乏思考分析。另外, 也要注意防止组长一人包揽、组员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3. 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课程设计中都设有集中指导答疑的时间, 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应该把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在辅导过程中, 共有问题可以集中解答, 但是往往个性问题更多, 在课堂逐个解释时其他同学只能在教室等候。鉴于现在办公和通讯条件的飞速提高, 在指导中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聊天软件等, 把教室中的集中指导向外延伸, 扩展到图书馆、宿舍等地方, 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及时交流, 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这种教学方式的扩展弥补了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对交流指导的限制, 但是可能会影响任课教师的办公和休息, 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4. 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课程设计的考核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把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加强设计过程中平时表现的考察, 增加课程设计完成后的汇报答辩, 扩展考核内容。通过对设计过程的考核, 尽量避免设计错误造成的返工, 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避免最后时刻突击完成和滥竽充数的现象。在答辩中设置学生互相评分, 在汇报提问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扩展课程设计训练的广度。

基于多维度考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包括平时表现、课程设计报告、汇报答辩的学生打分、汇报答辩的教师打分等四项, 按照权重求和后转化为五级评分, 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如果各位学生的课程设计题目的任务类型基本一致, 可以考虑使用课程设计成绩模糊评价方法等方式, 提高课程设计考核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课程设计是专业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过程, 在教学中应该紧密跟踪行业发展, 密切结合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的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已经日臻成熟, 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专业的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存在矛盾、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存在矛盾等问题, 有待不断的摸索、积累、完善。为此, 本文提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改进方法。这些方法对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 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例如可以用于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资料有限、部分专业的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存在矛盾, 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存在矛盾。结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改进课程设计教学的方法, 包括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等。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 将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下逐步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专业,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旭东.加强课程设计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57-58.

[2]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8) :23-25.

[3]王波, 袁益超.“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 :46-47.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8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法必须精简化、合理化、形象化、生活化[1]

课堂内容相对于课时来说太多。对于一些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度精简, 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 让学生能抓住重点基础知识。例如, 在狭义相对论的章节中, 目前国内多数教材都包含一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总结中发现, 这个实验实际上跟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没有多大联系。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实验。根本不需要用该实验来铺垫或作为理论背景。而且讲解这个实验内容, 教学者也会本能地把它描述为狭义相对论的历史背景。其结果反而会误导学生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增加了本来就难以理解的相对论学习难度。

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该重新合理化, 由传统灌输式应转变为研究式。首先, 提前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主题, 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讨的预案。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所学知识, 而教师仅仅是扮演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 这会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 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相关的问题。

传授内容尽量形象化。大学物理课程本身的理论逻辑性和严密抽象的数学公式推导, 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物理教学者在备课期间要充分思考, 尽量化抽象为形象,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例如在讲光电效应这节抽象内容时, 笔者就拿学生玩过的抢滩登陆游戏作比方。 (电子) 敌军士兵获得 (光子) 能量, 从 (光电管) 牢房的阴极逃出来, 想登陆到对岸形成一股势力 (电流) , 我们可以阻碍他们登陆, 从而可以改变最终形成的势力 (电流) 大小。这样讲会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变成一个具体模型, 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光电效应, 还可以长时间地记住其中的规律。又如, 在讲驻波章节内容时, 教学初期笔者在黑板上推导分析完驻波方程, 讨论驻波规律后, 一调查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驻波到底是什么, 具有什么规律。长时间的理论讲解也只能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几个名词代码。后来笔者意识到这节内容太抽象, 所以到实验室搬来简单的仪器, 在课堂上简单演示了一下, 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并记住驻波的本质。

理论需要经常联系实际。由于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常脱节, 使得有些学生对物理课的热情渐渐降低, 甚至可能出现对物理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 物理教学者在教授物理学内容时, 要精心布置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备好每次课。除了之外, 还要尽量多收集多整理与物理教学有关的素材, 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可以让干涩乏味的物理公式和物理推导变得更亲切更形象, 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提升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讲授相对运动章节时, 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在雨中如行走时身体淋的雨水最少”这一问题[2], 这不仅使相对速度等理论问题得到灵活运用,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学习刚体运动一章中关于角动量及角动量守恒定律时, 可把平时的体育运动如跳水、溜冰等项目的力学规律进行分析, 给学生科普直升飞机为什么都是只有两个螺旋桨才能正常飞行等, 从物理角度审视生活, 让学生明白物理原来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 不仅可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少走弯路, 而且理解掌握了训练时应有的理论方法。经常理论联系实际, 可让学生对物理学抽象的理论不再畏惧和排斥, 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物理理论的热情望, 使学习方式被动变变为主动式, 从而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 调整固定的教学内容, 内容必须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考虑到工科专业学习的不同特点, 物理学内容应需要重新调整和仔细划分, 掌握基础知识, 突出应用主题, 以适应具体各专业的学生对象。结合工科专业的实际需要和物理学自身的教学特点, 在工科专业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中, 应适度增加应用物理方面的内容例如工程科技相关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应用可以穿插有关物理学研究前沿的案例。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以给工科专业的物理学教学带来生机, 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原理和方法与自己联系密切, 与后续专业课程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也使工科物理学课程教学的定位更好地符合工科专业的实际需要。

适度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具体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虽然物理是整个理工科的基础课, 但不同专业的学生, 物理的学习基础不同, 后续学习的专业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尽量要做到突出具体各专业特色, 也就是在保持原有物理教学体系基础不变的前提下, 兼顾到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可以尝试将课程内容分成基础和提升两个部分,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基础部分侧重于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 课时应占总课时比例的大部分。提升内容依据不同专业划分, 侧重于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 课时应占总课时比例的小部分。例如机械专业的物理教学可以在力学方面适当加以拓展, 从定轴转动拓展到定点转动, 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可以从定轴拓展到成“不定轴”。对于电气电子类专业的物理教学内容, 可以在电磁学部分增加提升部分比如电路的常见分析方法和处理。对于生物化学类的专业可以把热力学的内容作为提升部分适当详细地讲解, 以方便衔接后学的如物理化学等专业课。这样的内容的适度调整会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基础性和真实重要性特点。学生足够的重视是物理课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3 突破传统单一教学, 教学手段需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能充分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习的热情。物理课堂上经常需要运用图像动画等直观演示, 而黑板加粉笔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包含许多视频或动画信息, 还可利用mathematics等应用软件把一些二维或三维图像表示的物理规律简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这样的处理既能节省教师在黑板上临时画图的时间, 在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率, 又能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 逼真地展现很多平时难以看到的物理现象图文并茂, 使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其中[3]。

利用网络资源和远程在线辅助进行补充教学。今天的科技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承载的网络信息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也为新世纪的教学增添了一个新思路。网络信息中包含大量的物理教学和科研学术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对物理知识进行资源扩充和整理对专题可以深入分析讨论, 还可以与同行或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和学习专业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从而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洞察相关知识体系学术前沿问题, 提升科研水平, 让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 互为一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资料, 通过一些网络移动图书馆或电子期刊等查阅和检索相关的学习资料, 可以补充受课堂限制可能覆盖不到的物理内容。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限, 但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交流平台, 随时随地互通交流, 这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课时少, 内容多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工科专业的招生比例日益增大, 大学物理课程在针对工科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针对这种不可改变的趋势, 本文探讨大学物理在工科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工科专业,少课时

参考文献

[1]朱杰, 解迎革, 汪自庆, 王国栋.农科大学物理“4433”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7, 31 (4) .

[2]毛仕春.浅议如何提升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经验交流, 2012-10-28.

工科课程教学 篇9

当前数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转变。教育质量观由偏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数学素质”, 形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关。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利用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在, 在一般工科院校,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学校还开设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以开展数学的实践性教学。但同时也应看到,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不足, 由此导致很多概念和内容简单化, 教学重点放在运算公式、法则和技巧上。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主要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数学教师的课堂用具就是几支粉笔, 教学方法只是按部就班地介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对数学本身“系统的完整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强调有余, 而对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足。这样,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之后, 虽然对课本上的定义、定理掌握得很熟, 也做了大量的习题, 但对于这些理论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怎样使用这些理论公式, 却知道得很少, 更不能根据实际问题自己动手去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找出恰当的解题方法, 迅速给出正确的答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学科对数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今天, 应该使高等数学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给高等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重视高等数学的趣味性教育

数学教育在大学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教育质量关系整个大学的教育质量。但是, 大学生能否学好数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 这种积极性与热情是建立在数学的真正了解基础之上的,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刻苦努力等等。这些虽然必要, 但是, 过分的把学习强调为任务、使命, 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 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首先通过介绍数学史、数学家和高等数学在数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微积分的应用, 使学生走进数学历史的长河, 追随数学家的足迹, 了解高等数学在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体会到数学中人文主义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生动、实用, 以帮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高等数学兴趣, 树立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 定积分是按“分割、取点、求和、取极限”四步定义的, 它们分别体现了“化整为零、以不变代变、积零为整、以极限代准确”的辩证思考方法, 促使近似向精确转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微积分的发展历史, 以及牛顿和莱布尼兹等科学巨匠创立微积分的历史。同时, 尤其要强调微积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比如, 经济学家利用微积分预测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气象学家利用微积分描述高空大气层空气的流动;医学家利用微积分设计扫描人体内部器官的超声波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觉上更贴近现实,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适当增加数学实验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数学的能力是不能靠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来进行的。因为习题作了很多简化, 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数学的实践必须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 了解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 借助于数学软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尤其是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但一般院校的学时数都很紧张, 要想通过大量增加学时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些数学建模或数学实验课程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结合所在院校的具体情况, 通过探索和实践, 形成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的方案。具体步骤为:第一层次, 在学生学习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向全体学生介绍简单数学软件应用, 包括软件特点、主要功能、界面及自助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一到两个利用数学软件解决的具体问题, 如线性规划问题, 背包问题等等。第二层次, 给学生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助上机练习, 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选修课。由此, 帮组广大学生树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4 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当前, 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的考核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的。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但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1) 传统的考试将分数看得很重要, 由于考试记分大多采用百分制, 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分数, 学生为分数而学, 教师为分数而教。从而导致考试目标错位, 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2) 传统考试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较多。这种方式对善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生很有利, 他们在考前集中精力突击一下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这样的考试却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3) 现行的高等数学考试内容, 强调基础知识的反复练习, 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 忽视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而且往往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以致课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成为目前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

鉴于以上, 可以考虑两种新的考核模式:1) 全程式考核。学生最终评定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 (20%) 、期中成绩 (20%) 、期末成绩 (60%) 。这种模式可以依据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来评定其最终的学习成绩。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改进教学方法,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便于因材施教, 促使教师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2) 半开卷考试模式。数学中常见冗长繁杂的公式, 令学生望而生畏, 特别是在复习时间紧、考试安排过于紧凑的情况下。为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和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顺利通过复习, 真正体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和魅力, 克服考试畏难情绪, 可以实行可携带部分考试资料的半开卷考试法。对于学生来说, 半开卷的模式减少了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 使大脑能集中于对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综合上,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 出题的范围可以适当加宽, 难度可以适当地提高, 题量也可以适当地加大, 更侧重于考查学生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的能力。

高等数学是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工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 以适应工程教育的需要和社会的进步, 其意义是深远的。S

摘要:高等数学是工科数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当前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工科课程教学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科研,创新人才

科研与实验教学的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大学工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特征。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环节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内容简单、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学生缺乏对大型科研仪器必要的操作训练和反复使用的机会,压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显然,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套新的大学工科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走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让科研的优势发挥到实验教学中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同时科研经费又是实验教学经费的有力补充,带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都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基金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均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通过安排大三学生参与上述重要科研实验,教师能够把国内外最新学术理论和研究动态,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 启迪他们的探索精神,让其尽早感受科学研究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过程管理

1.1 师生双向选择

学期伊始,教师将自己的在研课题进行针对性介绍,让学生从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进行全面了解,从而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进行多个选择,按照兴趣排出第一、二、三志愿,反馈给教师,每个题目优先选择第一志愿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双向选择,改善了以往教师指定实验题目,学生被迫选择的状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1.2 开题报告

学生进入课题组后,第一步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图书馆查阅期刊资料和专业书籍,或使用网上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对课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进行详细了解,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方案的制定两大部分。文献综述一般要求3000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阅读中外文献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使他们加深了解研究课题的国内外动态,为制定实验方案打下理论基础。教师会对优秀的文献综述加以修改,并鼓励学生向杂志社投稿,这样极大鼓励了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热情。

各课题小组以学生作报告的形式阐述实验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达到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目的。通过与教师、研究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完善实验方案。学生有机会自己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而不是按照实验课本,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实验。这个教学环节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想象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创新的驱动力。

1.3 中期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方法,得到了初步的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要求各课题小组的学生写中期报告,上交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实验的总结、遇到的问题及拟解决方案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这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接受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4 科研实验的成绩评定

科研实验的成绩考核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其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价手段。我们对学生的成绩实行综合评定,以实验方法是否独特新颖,是否有创新性观点及其平时实验的操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英文文献翻译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

做完实验仅是完成实验教学环节的一半,余下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把直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阶段。因此,我们的综合评定更侧重于学生分析实验,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能否得到令人满意的实验数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新意识,也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2 科研实验促进教学的优势

2.1 科研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我院教师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他们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具有前沿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加深了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也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2 科研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的实验课堂往往容量较小,时间过于集中,且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科研实验的时间则很灵活,在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包括晚上和假期都可以来实验室做实验。学生在做科研实验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多次失败,教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寻找失败原因,直至成功,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科研实验给学生创造了使用大型仪器的条件

传统的实验课,由于课上的学生多,大多采用教师进行仪器操作,给学生演示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亲自操作的机会,对现代化的分析仪器接触很少。科研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都有仪器原理、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等的简要介绍,在教师指导后,由学生独立操作这些仪器,学生可对实验中合成的化合物随时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这个训练同学们不仅有机会自己操作红外、核磁、质谱等大型仪器,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还要通过仪器分析课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地对谱图进行分析,看是否已合成出理想结构的化合物。

2.4 科研经费是实验教学经费的有力补充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本科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实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一个迫切问题。根据我校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实行科研与教学资源的共享。2010年, 我化工学院到校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各科研项目组在实验室改造和仪器设备采购上,尽可能地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共同使用, 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教学条件改善了,营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

3 实践效果

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学生普遍感觉到从中受益匪浅,无论在理论知识、实验操作能力,还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多次天津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我院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考研复试中,绝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实验操作考核,我院学生则展现了过人的实验设计能力和仪器操作能力,赢得了在场各位导师的好评;从对已就业学生所在企业的追踪反馈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研究素质,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4 展 望

要搞好工科化学实验课教学,既要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更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都离不开科研的推动作用。21世纪的化学正在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2],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走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道路,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破传统的分割式实验课程体系,实现各学科的快速协调发展,使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62-163.

工科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 工科 双语教学 科技进步 专业课程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面对当今世界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人才就业国际化的教育现实的挑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目标。教育部(2004:4)已经提出在重点院校用英语教授基础课和专业课3年内达到10%比例的构想,加快了我国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高校双语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使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来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以此将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结合起来的构想。随着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工科学生面临知识更新速度快、大量信息资料以英文为主等现实问题,我院在学校定位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开始的每个专业一门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每个专业多门双语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且在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推广。本文以信息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的教学实践入手,就工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定位和一些教学过程的中的问题提出了探讨改进意见,以便日后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

1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个环节探讨

1.1 工科专业双语教学定位

首先双语教学不同于双语教育,比如开设中文和英文两门单独的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习。而双语教学却不尽然。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本身不是语言教学,而是学科教学。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对于语言要求,双语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尤其是阅读和翻译对口专业科技文献的水平,为深入学习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科技知识做好铺垫,也为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1.2 工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授课方式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中文课件,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三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讲解。在一堂双语教学课上,是否教师使用的英语越多越好?从表面上看似乎应该是这样,其实不然。这些方式的选择依据我们认为主要是看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效果主要不是评价老师,不是看老师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英语讲得有多流利准确,而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信息论是通信、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知识领域里用利用英文进行阅读以及听说的能力,我们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配合英文课件,中文讲授方式来进行信息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在某些方面表述更简单易懂。而数字图像处理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涉及应用更多的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通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的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的理论知识。实践证实,这种方式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参与度高,学习任务完成好,相对传统教学,双语加多媒体这种形式值得推广。

1.3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

对于这类工科专业课程,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是必须的选择,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从理论到应用都还不够完善,所以选用国外大学的优秀教材无疑是给学生开了一扇门,开了一扇看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窗。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编写,国内外的学者存在着一些思路上的差异,对于基本概念、公理等,他们是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消化,所以国外教材通常只是简单的给出陈述,教材中更多的是大量的实验、应用例子,而中文教材通常会给出大量学生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这种差异,笔者认为对于工科学生(区别于理科),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我们是需要向他们靠拢的。因此,我们选用的教材都是经过自己甄选的,信息论教材是美国使用频率最高的由THOMAS M. COVER, JOY A. THOMAS编著的《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数字图像处理也是选用的国外经典教材,由RAFAEL.R.GONZALEZ, 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两本书都将语言平实、生涩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对于有英语四级左右水平学生来说,看起来毫不费事。重点是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这是中文工科教材所普遍缺乏的,而这对加深理论的理解,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另外,在这样的教材里面通常都有国外重点大学或者实验室的网络链接,通过此链接,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更多更丰富的相关资料。比如在图像处理的配套课件中给出了TED talking的链接,这是集中世界精英的论坛,而且是全免费观看的,通过这个链接我们看到了一个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这是一个小小的崭新的有着无限吸引力的知识的窗口,课堂上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兴趣盎然。

2 结论

双语教学通过学科教学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语言能力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承认,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外语,也借助外语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更深一步。我们相信,通过双语教学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和教材、提高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路玥.双语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历史性启迪[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56-160.

[2] 张建军.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28-229.

[3] 张艳,王涛,徐青,秦志远,林丽霞.专业课双语教学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30.

[4] 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工科课程教学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 在对外经贸、对外交流、求职、求学等活动中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种形势, 早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提出在重点院校用英语教授基础课和专业课3年内达到10%的构想, 加快了我国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双语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多进步。高校双语教学是通过学科教学即教学语言 (英语) 的实际使用来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并进入到双语思维层次的教学体系。简单的说, 就是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辅以中文表述, 完成课程教学。以此将外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有效掌握学科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 从而提高外语的使用能力。

我校于本世纪初开始在部分院系试行双语教学, 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与教学, 目前已经培养出一大批有经验的双语教学老师。本文从个人实践入手, 以《信息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的教学为例, 就工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涉及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探讨意见。

二、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及问题讨论

1. 定位。

双语教学不同于双语教育, 不是简单的开始中文和英文课程, 它是将一门外语 (通常英语) 设为教学语言, 辅以母语解释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因此双语教学本身不是语言教学, 而是学科教学。该课程的重点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只是形式变为使用英语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形式,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与翻译水平。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对口专业的科技文献的使用水平, 为日后深入学习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知识做好铺垫, 也为学生以后参加国际会议, 进入跨国公司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基础。

2. 授课形式。

总结下来, 双语教学授课形式一般有两种: (1) 英文教材与英文课件, 中文讲解; (2) 英文教材与中文课件, 中英文讲解。在双语课上, 教师的讲解语言通常是中英文结合, 但中英文讲解的比例则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接受程度而不同。教师需要看学生的参与度, 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适时调整, 有时还需要提前增加教辅。比如增加1~2个课时的科技英语的阅读与翻译技巧的学习, 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信息论》是通信、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较强, 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采用英文教材和课件, 中文板书, 中英文相结合但中文比例达70%的讲解方式。而《数字图像处理》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 是一门涉及应用更多的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 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 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 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因此我们通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英文板书, 中英文的讲解但英文比例达70%的方式来进行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 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的课程知识。实践证实, 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参与度高且学习任务完成好, 相对传统教学, 双语加多媒体这种形式值得推广。

3. 教材选取。

工科课程的教材内容与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根据世界科技力量的分布格局来选取教材非常重要, 这也是要在工科学生中大力推广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由于诸多因素落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因此选用国外的优秀教材 (主要是英文表述教材) 无疑是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通道。实践也证明, 国外的优秀教材语言表达平实, 易于理解,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大量的成熟理论和实验、应用的成果, 对学生有很高的吸引力。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扩大理解深度, 从学生参与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看学习效果比中文授课更好。我们选用的教材都是通过多方甄选, 选用国外使用率最高的两本经典教材, 对于有英语四级上下水平的学生没有太多难度。而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大大提高了教材的可懂性与生动性,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做了最大的贡献。

4. 师资力量。

在大学阶段双语教师的匮乏是推广双语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英语专业的教师不懂专业, 专业课程的老师英语的表达能力普遍有限。因此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各个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我校从2001年开始双语教师培训, 为期一个月且由外教授课, 主要是训练老师的听说能力, 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 可见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设想将大学中的部分专职英语语言教师作为语言顾问教师配合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学开展工作, 如与专业教学合作研究双语专业教材、教案等, 帮助专业课程老师解决学习中碰到的语言现象等。在大学各非英语专业可以由英语专业教师开设一些与英语背景有关的公共课程或讲座如文化交流、英美国家概况、西方宗教知识等等。这些课程形式以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为主, 将英语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三、与时俱进的实践优化

对于工科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学习的知识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决定了对于他们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这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而且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 我们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与时俱进: (1) 更新教材。这是基础, 教材更新一方面要保留经典知识点, 同时还要做到技术进步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更新, 而这一方面国外的优秀教材总是走在前面, 选用英文教材仔细筛选显得更加重要。 (2) 教学形式的更新。从原始的仅有教材、板书的授课方式, 过渡到英文多媒体PPT展示, 甚至现场实验展示, 结合图片、实验结果展示, 给学生更易于理解的英文授课方式, 降低学生的心理难度。以《数字图像处理》这门课为例, 通过多媒体一方面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某些图像处理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室利用计算机现场编一些小的程序, 展示给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 对英文文字的理解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对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水平。 (3) 网络平台的开发。网络的迅速发展, 大大丰富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渠道, 开发网上教学平台, 把有关资源在网上展示, 供学生免费浏览下载, 添置相关国内国外链接, 供学生随时查看学习最新信息, 并设置交互平台, 供学生和老师交流。

四、结论

双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育与语言教育分开的教学模式, 是学科学习与语言学习的一体完成, 是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线教师在方方面面的不断摸索与改进, 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国际型人才, 为他们走向社会胜任职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建华, 路珗.双语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历史性启迪[J].疯狂英语老师, 2008:156-160.

[2]张建军.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228-229.

[3]张艳, 王涛, 徐青, 秦志远, 林丽霞.专业课双语教学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3) :29-30.

[4]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 2010, (10) :91-94.

上一篇:医用高值消耗材料下一篇:矿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