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本科生

2024-06-13

工科类本科生(通用12篇)

工科类本科生 篇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然而, 目前我国工科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无论在方式方法还是在实施效果上, 与预期目标都还有很大距离。

一、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 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培养目标的变迁就是社会发展的变迁, 是社会进步的投影。在这一背景下,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因而, 这种思想有了比以往更大的现实意义。

1. 本科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本科生年轻而富有朝气, 他们精力充沛、敏而好学, 同时又富于挑战和质疑。他们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之外, 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 往往还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实现自我突破, 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一个典型事例是中南大学2008级本科生刘路关于“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 (Ramsly) 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 (西塔潘猜想) 的成功证明轰动了数学界。这些具备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学生, 无论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书深造, 都能够快速熟悉新课题, 独立承担研究开发任务, 并比以往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工作, 从而使课题有取得创新和突破的更大可能性。

2. 科研能力是本科生的学术权力的体现。

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是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工作, 也应该是本科生行使自己的学术权力的体现。从入学开始, 本科生就与高校形成了事实上的契约关系, 他们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 同时也享受应得的权利。学生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按要求完成学业, 也有义务为学校作出学术贡献;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教室、实验设备、资料查询等基本教学条件, 高校现有的科研机构也应适度对学生开放。教师对学生的培养, 不能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 更应努力为提高本科生智力和创造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如让本科生尽早接触科研课题, 接触专业科研设备,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等。

3.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教学与科研从分离走向融合的有效途径。

18世纪柏林洪堡大学建立之初, 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现代大学教育要从传统的继承型教育快速转变到创新型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途径, 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学活动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让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探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 科研不应该再是本科教育的辅助手段或是教育背景, 而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项目, 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达到相当的认知高度。

长久以来,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及高校教师的工作, 与本科生关系不大。本科生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应该以继承性教育为主, 而科研训练只是一种辅助培养手段。但是,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那种只需掌握本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要求,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 现代社会需要更具开创性的人才。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在项目申请、审核、立项等环节, 以及项目管理、资金支持、成果申报等方面没有形成共识, 或者说在宏观上共识达成意向不够。

2.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形成文化和制度。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形成文化氛围, 科研管理体系亟待形成。现在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采取的举措主要是“少数优秀教师+少数优秀学生”的模式, 最终只是少数学生获得了成果, 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相当多的高校没有制定真正能贯穿大学4年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科研训练教学理念。同时, 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对学生科研从申请、审批、立项、实施及成果等进行规范管理。现有的科研资助计划大多是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 不是针对本科生的。

学生科研训练素质不高。

(1)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长期以来, 本科生的学习是以继承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是听几场学术报告会等简单的形式加以体现, 出现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会考试不会动手的现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真正深入课题, 学生才能从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确定技术路线、开发设计、调试分析、撰写文档、组织协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科研能力培养。

(2) 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范围窄、形式单一。首先, 项目参与学科的单一化。这些项目多是理工类的单一专业的学生参与, 少有其他交叉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其次, 学生科研训练形式的单一化。这些项目往往是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或者是由学生申请的各类基金项目, 而不是高校以制度形式体现出来的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形式申请。在这点上, 国外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 加州伯克利分校, 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针对高年级学生假期资助的项目“哈斯学者计划”、针对低年级学生从事科研基础研究的“良师益友计划”等。与国外大学相比, 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还有一定差距。

(3) 科研训练项目开放程度不高。从项目来源看, 国内高校学生的科研训练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申请的基金类项目。而在国外, 麻省理工学院就有几十种基金会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我国只有少数顶尖高校, 如清华大学有一些由企业和校友基金会提供的教育基金用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但由企业和校友基金会提供的项目资助比较少。

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笔者所在学校, 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 启动了工科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项目。智能专业融合了数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 在航天航空技术、军事应用、工业制造、娱乐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一个学科交叉、新兴的信息类工科专业。因此, 该专业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如下工作。

1. 确定了以科研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培养计划。

笔者所在学校智能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 围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这一中心, 在6年的实践探索中, 不断调整培养目标, 修改培养计划。在宏观调控上, 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锻炼能力, 开发智力潜能, 有更多机会从事开创性学习。对应此, 学校调整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在2006、2007级培养计划中, 没有科研训练, 在2008级以后的培养计划中, 增加了这一内容, 并且学时数从90学时增加到120学时。同时, 在微观上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调整, 从开课学期及课程之间的衔接, 到课程学时及内容的设定等都进行了细化分析, 如删除或合并了一些课程, 将“复变函数”课程去掉, 将这部分内容合并到“工程数学”中;更新了某些课程教学内容, 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 将原来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改为“可视化编程”, 主要讲述VC++、Matlab及其混合编程, 以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数字图像处理、人工神经网络使用。

2. 探索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增加教师学生的合作维度与深度。

实行“科研导师制”, 每个指导教师将全程指导一个学生课题组, 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智力支持关系。力图将“课堂—科研室—寝室”形成统一管理, 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下课后, 学生在科研室将课堂知识与自学相结合, 在导师指导下为完成特定项目进行探索性学习和项目开发工作, 学生还能利用暑假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在寝室, 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教师联系或者将问题上传。教师将定期召开研发小组讨论会来了解课题进度并答疑解惑。这种全程指导, 跨越了时间、空间, 将正规化教育与非正规化教育结合,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维度与深度。

3. 建立学生科研管理体系。

(1) 设置科研学分。对在各类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不仅是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还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程的学分, 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笔者所在学校智能专业2007级有15名同学因参与科技竞赛获奖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取得成果, 为此他们得到4~6个创新学分, 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 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 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为方便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 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课预留了一些待定课程, 目的是方便学生跨专业选课。如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 共预留了4门待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 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交叉学科课程的需要, 还避免了以往因学习交叉学科不能获得学分而给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负担。笔者所在学校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实施以来,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007—2009级有50余名学生进行了跨院系 (专业) 选课。

(3) 对专业教师提出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对专业教师明确提出了要对本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每位任课教师在二年级开学伊始, 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及预期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内容详细公布出来, 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对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科研能力培养。从2008年开始,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对智能专业2007—2010级4个年级开展了科研能力培养, 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了20余个项目, 约有150名学生参与。目前已经完成5个项目, 正在进行的还有10余个项目。

(4) 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制度。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学院已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还与部分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 让学生从毕业实习阶段开始就进入企业, 参与企业的业务运作, 熟悉企业生产开发流程,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需求,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综上,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最终评判大学的还是要看它的科学研究对人类幸福所作的贡献。”因此,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思想认识到科研培养质量, 从制度制定到组织形式等, 都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HK

工科类本科生 篇2

专业选择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报考高等学校时需要面对的关键选择之一。专业选择的基础应当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但也要考虑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是社会对各个专业的人才需求的直接体现,因此倍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2014年,应教育部要求,90%以上的本科层次高等学校都编制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布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其中,又有超过半数的高校除了公布整体就业率,还公布了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最好大学网”对各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发现有425所高校公布了本校部分或全部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涉及300多个本科专业,累计频次1.5万以上。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和汇总,不仅可以获取各专业、各门类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各个专业内有关高校的就业率排名(排名名单详见最好大学网)。

1、工学门类的就业率最高,法学、教育学、历史学门类的就业率最低

将各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按学科门类汇总后可以看出,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是所有门类中最高的,达94.04%;农学和医学门类的就业率也较高,分别是93.15%和93.06%;管理学和经济学是考生们热衷报考的两个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达93.02%和92.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门类依次是文学、理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其中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都低于90.00%。

高校公布的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共涉及300多个专业,针对每个专业,我们计算了所有相关学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值。对于那些有效样本不少于40个的专业(即公布该专业就业率的高校数达到40所或更多),我们将其就业率由高到低划分为高就业率、较高就业率、正常就业率、较低就业率、低就业率5个区间,具体如表1所示。

共有113个本科专业的有效样本数不少于40个(见图2)。这其中,高就业率专业有18个(占15.9%),较高就业率专业有17个(占15.0%),正常就业率专业有47个(占41.6%),较低就业率专业有13个(占11.5%),低就业率专业有18个(占15.9%)。从各个学科分类下设专业的分区结果看:

哲学门类下没有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的专业;

经济学门类下有4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都是正常就业率专业;

法学门类下有5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2个较低就业率专业、3个低就业率专业;

教育学门类下有6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3个较低就业率专业、2个低就业率专业;

文学门类下有11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7个正常就业率专业、3个较低就业率专业、1个低就业率专业;

历史学门类下有1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为低就业率专业;

理学门类下有12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5个正常就业率专业、2个较低就业率专业、5个低就业率专业;

工学门类下有40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5个高就业率专业、1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4个正常就业率专业;

农学门类下有2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都是正常就业率专业;

医学门类下有8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高就业率专业、4个较高就业率专业、2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

管理学门类下有15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2个高就业率专业、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

艺术学门类下有9个专业满足有效样本数要求,其中1个较高就业率专业、1个正常就业率专业、1个较低就业率专业、6个低就业率专业。

2、高就业率专业绝大多数是工学门类下的专业

高就业率专业如表2所示,能源与动力工程(96.71%)、机械工程(96.20%)和工业工程(95.68%)位列前三。18个高就业率专业中,有15个是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管理学门类的2个专业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也都和工学有交叉(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充分体现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上的优势;高就业率专业中还有1个医学门类的专业,即药物制剂,该专业的就业率在高就业率专业中处于最后一名。

3、低就业率专业中艺术体育类专业最多

低就业率专业如表3所示,音乐表演(87.22%)、体育教育(87.26%)和美术学(88.24%)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3个专业。18个低就业率专业中,有6个是艺术类专业,还有2个教育门类下的体育相关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说明艺术体育类专业尽管在高考招生时有特殊通道,考生大多具有相关特长,但是在就业上存在一定劣势;理学门类有5个低就业率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统计学这些基础性很强的专业以及目前社会实际需求还不够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法学门类下的3个主要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也都是低就业率专业;历史学专业既是冷门专业,也是低就业率专业;文学门类下的新闻学很受考生欢迎,但是也属于低就业率专业。

4、热门专业的就业率有高有低

工科类本科生 篇3

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一、前言

所谓提升应用型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是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个人能力也称为软实力,是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学院和班级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搭建平台。专业技术能力也称为硬实力,首先是应用型大学毕业生要对所学专业技术熟练掌握,其次是对所学专业和该专业相关新技术要有所了解和理解,善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应用型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起,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我国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跳槽的学生,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应用型工科类本科院校办学重在“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其相对于研究型本科学生而言,优势在于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强。然而由于校内实训平台的有限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同样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此外,专业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新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应用型工科毕业生而言,不但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就业压力更加加剧。然而,学生层面暂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精神,一直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对知识的掌握局限于理论;部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难以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择业过程中发那个不下身段,不愿意到基层或一线锻炼和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自我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如何提升,长期规划是什么等。

三、提升应用型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提升应用型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注重其本身显著的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主体;专业技术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勇于开拓创新是就业竞争力的灵魂;个人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微调或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就业渠道,寻求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树立市场风向标意识,培养快速适应型人才

21世纪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培养学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一是每年定期开展“企业座谈会”,并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一方面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最新动态,同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和即将需要什么,方便高校根据企业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二是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首先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专业学习中遇到难点时不能退缩,而是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其次要将书本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办学思想。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是加強实践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树立以学生为本意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高校要转变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发展、如何引导等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高校要提升管理部门服务意识水平,增强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主动教育意识,转变之前教师只教学,辅导员只管自己学生,管理者见而不管的局面,动员学校全体人员加入到育人行列,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紧扣中央16号文件,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除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以学生素质拓展为契机,积极参与学科学术活动、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工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等。二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首先重建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科竞赛、发明制作、论文著作等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其比重。其次建立班级学业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导师,为学生解答专业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三是搭建二级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由专业老师进行引导,开展院级和校级相结合的科技竞赛、专业知识竞赛等,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竞赛,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3.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培养规划型本科毕业生

首先,加快传统型就业观向新型就业观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从大学生第一天进校开始的就业指导思想课开始,时刻具有就业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一重引导,大二重规划,大三重准备,大四重实战,其中规划和调整规划贯彻大学整个阶段。其次,加快传统面试观向新型面试观的转变,培养学生的面试应变能力。大学生就业面试不能依然局限于你问我答这种面试方式之中,针对现如今面试中常出现的面试形式,其中较难的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面试者通过人人平等的团队游戏,观察各应试者的发言次数的多少、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是否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否能将大家的意见引向一致等。因此,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概括和归纳总结不同意见等等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阅读百科、拓展知识的能力。第三,是激发应用型工科类学生的自主创业兴趣,学校层面成立创业社团,招募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一是创业教育,主要是系统的创业培训,包括创业意识、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及普及相关创业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此外积极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在学生社区开辟创业实践基地。二是创业引导,主要聘请成功校友、创业典型、企业精英来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利用他们的创业经验、业务知识辅助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和协助毕业生完成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47):68-69.

[2]王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出路对策[J].经济师,2011,(8):87-88.

工科类本科生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化工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粮食危机、能源短缺、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和人口剧增等五大危机, 而人类必须面对的全球性战略选择就是从依赖有限的矿物能源和资源时代 (碳氢化合物时代) 稳步过度到利用可再生的以碳水化合物为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的新时代。工业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过程的关键, 而微生物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因此, 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 在工科专业 (化学与工程技术学科) 等开设微生物学。 (1) (2) (3) (4)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当现在高等学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 只有合理构筑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 使之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 才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笔者对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我们提出该课程将微生物学所涉及理论知识与工业过程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兴趣。

1 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学教学有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而课时相对较少等客观问题, 针对近几年学生交流与谈话, 反映在微生物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 微生物学的内容众多, 涵盖面广而教学课时较少。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 需要含有严谨成体系的众多学科基本知识, 同时兼顾学科前沿, 追踪最新动态。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密度, 不多的教学课时相互冲突, 影响着教学质量。

第二, 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 常见老师在台上辛苦讲述, 而台下学生神情呆滞, 而这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点看的懂, 却理不清, 记不牢。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对教学效果的考量, 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缺乏足够沟通, 老师不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

第三,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都只是通过一两次考试来判断, 而这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失去了检验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意义了。严重影响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因此, 面对微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种弊端,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是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问题。

2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2.1 结合工科学生特点, 强调产品过程

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 在微生物教学时要强调微生物与粮食增产、生物质能源开发、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 (如构建固氮植物) 、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 这时我们可以跟学生探讨哪些微生物有利于粮食生产等开放性问题。除此以外我们可以跟学生交流如何将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通过微生物转化成乙醇从而获得能源;如何利用产甲烷菌把生物质转化成甲烷;微生物如何能将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等问题。通过这些产品过程问题的探讨,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燃起学生对探索微生物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也锻炼了学生追求知识的能力。

2.2 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求知欲

改进讲述方式, 提前布置课前自学内容, 并设计相应问题。在课堂中, 先对自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提问,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自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对自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在。再对自学内容进行讲解, 重点解决自学内容中, 学生所忽视的知识点和他们掌握的薄弱之处。同时, 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有方向性地引导他们去深入学习, 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前沿进展,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微生物枯燥的理论讲述中,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讲解中面对复杂抽象的知识点, 可以多采用视频、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 可以结合微生物实验课程, 对知识难点进行理论和实践双重讲解, 提高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6)

改进由一两次考试判定学习效果为主的考核方式, 增加一些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 如小组总结和讨论中的表现、对课前问题的解答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表现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提升教学质量。

2.3 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

由于微生物学概念较多, 且大多数比较抽象, 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的困难。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安排上, 我们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我们开展了无菌操作技术;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显微镜技术与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微生物鉴定中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的消毒、灭菌等实验。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接着就进行实验, 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达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 学生也反映效果良好。

另外, 我们还加强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微生物实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尽管每个实验是相对独立, 但是从总体上看又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从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筛选、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全程采用学生自己筛选得到的微生物, 同时以大肠杆菌为对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 我们还设计了发光细菌的实验, 通过将发光细菌个性化的在平板上涂板, 培养后能得到个性化图案。通过微生物趣味小实验也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 通过在实验课中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课堂知识, 提高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7) (8)

3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说明, 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入浅出地分析微生物学各种理论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推广和借鉴该教学模式, 可以开拓微生物学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注释

1周德庆.微生物教程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高明华.微生物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3 (5) :82-83.

3曹洁, 潘卫, 戚中田.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3:20-21.

4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7.34 (1) :173-175.

5白丽仙.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科技, 2004.6:74-75.

6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23 (1) :155-157.

7蒋息儒.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几点做法[J].生物学教学, 2003.28 (11) :43-44.

工科类本科生 篇5

(共计216个,其中带“△”号的为《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本科)专业建议增设目录(2010版)》收录的专业)

一、地矿类

采矿工程 石油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地质工程 矿物资源工程△ 煤及煤层气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资源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

二、材料类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稀土工程△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 生物功能材料△ 电子封装技术△

功能材料(2010年战略新增)纳米材料与技术(同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同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同上)

三、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车辆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微机电系统工程△ 制造工程△ 体育装备工程△

四、仪器仪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五、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工程及自动化△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风能与动力工程△ 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核反应堆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

六、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光源与照明△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微电子制造工程△ 假肢矫形工程 数字媒体艺术

医学信息工程△ 信息物理工程△ 医疗器械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医学影像工程△ 真空电子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信工程与管理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波传播与天线△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仿真科学与技术 电机电器智能化

物联网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传感网技术(同上)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同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同上)水声工程(同上)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同上)

七、土建类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景观建筑设计 水务工程△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风景园林 景观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

八、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

九、测绘类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十、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水质科学与技术△ 灾害防治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监察△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核安全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环保设备工程(2010年战略新增)

十一、化工与制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化工与制药△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资源科学与工程△

生物制药(2010年战略新增)

能源化学工程(同上)

十二、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飞行技术 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 物流工程△ 海事管理△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交通建设与装备△ 航空器适航技术 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

十三、海洋工程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 救助与打捞工程△

海洋工程与技术(2010年战略新增)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同上)

十四、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化工程△

包装工程 印刷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酿酒工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轻工生物技术△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数字印刷△ 植物资源工程△ 粮食工程△ 乳品工程△

十五、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航天运输与控制△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十六、武器类 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武器系统与工程△

十七、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工程结构分析△

十八、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十九、农业工程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

二十、林业工程类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林产化工△ 二

十一、公安技术 刑事科学技术 消防工程 安全防范工程△ 交通管理工程△ 核生化消防 公安视听技术 网络安全与执法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二十二、其他(暂未列入国家目录)地热科学与工程 电力节能技术 电子化工材料 通信与物联网工程 可再生能源工程 先进陶瓷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与工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 新能源动力工程

工科类本科生 篇6

关键词:工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就业访谈 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基金支持

从清华大学复办中文系开始,理工科院校也开始逐步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不仅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科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了解了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后,我们引入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希望通过对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为目前的工科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采取施炜、张苏(2010)的观点,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①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访谈。

经过问卷筛选和他人推荐,我们相继联系了08-11级的学生代表赵平、邵雅彤、薛畅和田宇骁作为访谈对象。他们针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情况,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在就读期间和工作阶段的感受,本文将以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对话为主,间或地谈及其他毕业生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访谈,探讨如何在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争取为其他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结果

(一)背景介绍

赵平目前在北京从事影视编剧类的工作;邵雅彤目前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从事PPT制作方面的工作;薛畅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田宇骁则在家乡从事中学教师的工作。(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二)就业准备

我们的谈话内容,基本上是结合各位毕业生所填的问卷,按照就业准备、就业情况和就业感受三个方面来开展。总体来看,在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进行了实习、兼职等积极的就业准备。

我们:“在问卷中,您反复强调了校外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您可以详细谈一谈您都有哪些兼职实习的经历吗?您为什么选择这类兼职,能不能简单谈谈这些校外实习经验给您带来的收获?”

赵平:“大三的时候选择兼职,一个原因是无法忍受大学生活的烦闷,另一个原因是想试试能不能挣钱,所以选择实习职业也并非‘我有兴趣我有天赋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大多是机缘巧合,比如,我的第一份兼职是海鲜酒店里画宣传海报的,一张‘基围虾98/斤’五块钱。而这些实习带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别骄傲,别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同于学校,狠狠打你一次自然懂得收敛和其中道理。”

邵雅彤:“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实习,去做新媒体运营,之后的两份实习也是这个方向。至于为何选择,当然是因为喜欢从事些有创意、不单调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岗位又比较多。至于学弟学妹们去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完全因人而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工作经验在学校是不会学到的,每次去面试,哪怕是实习,有过实习经验的也会更有优势,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用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可能经验到手就跳槽走人的应届毕业生。如果实习经验相对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优势。至于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份在自己看来还算不错的公司的offer,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我们:“原来学长学姐也是在逐渐摸索中,才形成了自己对就业的认识。那其他的毕业生也都是情况类似吗?”

田宇骁:“周围人到了高年级,也各有各的选择吧!有积极准备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的,也有出去学托福雅思准备出国的。就算是出去兼职,方向也很不一样。家教、促销、校园代理……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吧。不可能所有中文系的同学都会对中文方向的就业感兴趣,我想你们自己也深有体会吧。但是我从最后的结果发现,其实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中文相关的职业,毕竟四年的光阴也不是小的积淀。最后选择的职业,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能不受大学的影响。”

随后,我们谈及了应聘和面试的相关话题。赵平委婉地向我们表示,他由于受到家里的帮助,并没有在这一环节遇到太多波折。田宇骁则说,他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获得目前的工作,只要自身具备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就业之后的情况

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些毕业生们目前的工作情况。

我们:“赵平学长,您在问卷中谈到,对您当前的有关戏剧影视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您可以具体谈一谈您在工作中是如何继续开发个人潜力的吗?”

赵平:“其实,做影视创作之类的普遍智商不会差别太多,所以潜力之类的说法无非是‘对某些事物有相对敏感的审美体验’,并无‘天赋异禀’之说,说‘继续开发潜力’,首先别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应当勤勤恳恳,从最简单的做起。经验和能力是学出来的。不管多聪明,一定要勤奋。”

我们:“谢谢您的回答。因为我们的课题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所以还是想多问问您这方面的内容。您在问卷中表示,在大学阶段,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技能对您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十分有帮助,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您的哪些技能或专业知识对您的个人潜力和后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nlc202309021713

他:“所谓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在我们学校的范围内只是皮毛,并没有太大的深造,因此别指望在学校里能够学到你想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学校毕竟是温床,是为工作做技能储备的第一阶段,因此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就是‘在校期间尽你所能,把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学一遍’。这样到了工作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有兴趣去提升,都可以有所尝试。我觉得哪有什么一时一段的核心竞争力,人生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自己想明白了,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加努力,总不至于太差。”

我们:“雅彤学姐,您为什么选择了广告宣传方向的职业?在学校没有专门培养的情况下,您是如何掌握职业化PPT的制作技巧的?”

邵雅彤:“因为我喜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至于制作PPT,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基调,比如时尚公司肯定和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就大相径庭,所以PPT的制作,完全取决于你对现今就职公司的了解以及产品的了解。PPT排版很重要,想要博人眼球,就要多去看看之前发布会的PPT怎么做的,多在微博上或者公众号上看看人家的排版设计。如果非要说核心竞争力的话,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一点创新的精神吧!”

(四)就业感受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向各位毕业生表示了感谢,并请他们谈一谈对“就业”这一话题的总体感受。

赵平:“就业无先后之分,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见得比别人强在哪。也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今天在这里跟你们讲,只是谈谈个人的经验总结,实际上是自吹自擂了。中文系只是一汪浅水,文学专业只是大学一门起步技能,然而金生沙砾,蚌出污泥,凡事只要努力,最终大多会有所得。”

邵雅彤:“最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快去实习吧。等到毕业时,你能拿出自己做过的一手好PPT,还能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有自己的业绩,HR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

薛畅:“机遇总是在路上。10级的一个学妹在本科期间担任学院的学生干部,现在已经在校团委获得了助理一类的工作;还有一个学长专业成绩平平,但因为在多媒体设备方面的突出才能,现在已经留校成为技术指导老师。我个人现在也有通过老师接洽工作。每一步都是挑战和展示,就业并非一劳永逸。努力发现、思考和培养你自己的长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田宇骁:“就业说到底是为了生存,除此之外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多了解这个世界,不要人云亦云,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还有“乌合之众”和“三人成虎”一说呢!认真想一想对于“就业”,自己更高的期待是什么,或许就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选择。”

三、讨论总结

通过与各位毕业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看法,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浅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它的培养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本身完善课程结构,增加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之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到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中文人才上,密切關注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实践创新类课程,保证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具体突出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当积极努力,树立就业核心竞争意识,努力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打造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学校和院系携手,让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①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5-45.

[2]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工科类本科生 篇7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学院秉承北京科技大学优良传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个性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通过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定位的独立学院,因其新型办学模式本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办学理念,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者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实际,从科学选题、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1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选题得当,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毕业设计选题是至关重要的。选题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选题不新颖,深度广度不足;有的选题过于宏观,现有的资料少,学生作这样的题目显得难度很高;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上述问题,机械工程系在选题方面做了如下考虑。

①选题采用“题目方向公布、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原则,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公布题目范围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题目,指导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考核。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别进行指导,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钻研。

②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基本做到依托兴趣,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题时,考虑题目的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能够满足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拟定的题目有“小型ERP系统设计——企业采购管理系统”、“论文搜索管理信息系统研制开发”、“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研制开发”、“工厂自动化用联轴器管理信息系统研制”、“某企业仓储系统规划”、“TH400斗式提升机的设计研究”、“施工升降机的结构设计”、“10吨双梁桥式起重机设计”等结合实际的课题,联系学生在学期间完成的机械设计或物流系统设计的课程设计环节,尽量反映当代物流技术或物流设备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同时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举例说明:我们选择“工厂用自动化零部件管理信息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工作量较大,且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为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成果。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各种零部件的管理系统研制,在多个同学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完成这个选题,效果很好。类似的还有“10吨双梁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与研究”,起重机大车与起重小车分别安排两个学生设计,在设计时要参考同一课题组的计算结果。学生通过做这样的选题,锻炼了与他人进行协同做科研的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一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完成,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用心指导。论文指导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依靠北京科技大学本部教师或者其他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且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

目前,由于扩招学生人数膨胀迅速,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上大学四年级恰好是求职就业的高峰期,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择业上。在能力方面,仅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讨问题,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

毕业设计的程序性很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毕业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总结了以下经验。

2.1 重视各方面能力培养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给学生安排毕业题目“10吨双梁桥式起重机设计”或“某企业仓储系统规划”,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机械设计或是物流系统设计的过程与步骤,每一个设计步骤都严格把关,决不允许糊弄了事,既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同类课题间的指导教师团结协作,尽心尽责,共同完成指导工作。教师间相互指导学生,多人联合指导,打破专业界限,一方面弥补单个教师知识力量的缺陷,可以优势互补,尤其是在最后准备毕业答辩之前,这样的工作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措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好评。另一方面,教师团结协作的作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和谐的合作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对他们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近年来由于扩招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鼓励学生去企业调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大三暑假期间有生产实习环节,有的学生把在实习单位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评价很好。这样的设计课题要求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2.2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是整个毕业设计思路、内容、方法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后的总结[2]。

由于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存在着问题。有的学生则把开题报告完全写在毕业设计(论文)里面,没有重点论述自己所做的工作。有的学生即使对自己的设计很清楚,但是设计论文写得不合规范,或是没有重点、表述不清等,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我们严格要求学生,论文正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必须具备文献综述、方案确定、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和总结等要素。我们同样鼓励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基础上,将创新部分概括出来,写成一篇科技文章,向科技期刊投搞,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3 重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过程化管理的内容包括:选题审查、指导过程检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论文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论文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等环节[3]。

毕业设计从选题报告、中期考核到答辩结束,历时16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采取了前期布置任务书,中期考核和指导以及后期总结三个步骤来进行。我们在对2005、2006级机械工程系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后,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末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分配给各个学生,并督促学生在寒假期间完成英文翻译,文献综述。要求学生明确课题要完成的内容、完成课题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如发现其知识准备不够,要求学生对涉及到的新知识进行学习;指定领域,要求学生查看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先写文献综述,再写开题报告。学生用PPT文件陈述课题内容,集中开题,量化评定。然后正式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在中期考核和指导阶段,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展。在设计内容理解和方法上积极指导学生,使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中期考核采用指导教师互评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中期考核,有事不在的同学在最后答辩时重点检查。

在后期总结阶段中,向学生介绍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法,仔细修改论文。并让学生准备PPT文件,试讲自己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如何作报告;最后教师在答辩通过后给出书面评语并评定成绩。答辩前重点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对达不到规范化要求的学生,要求修改论文,延期答辩,绝不宽容迁就。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机械工程系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见面一次,完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与学的过程。把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解决,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指导步骤。学生反映很好。

2.4 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机械工程系成立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必须参加系答辩分委会及学院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系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对论文抄袭严重的,延期半年后复答辩。成绩评定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2005级毕业生全系147篇毕业设计(论文)中评出校级优秀论文6篇。

3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

3.1 重视教学与科研结合

毕业设计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也会给设计带来新意,如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智能小车比赛,三维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尽早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同时尽可能做到毕业题目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这种方法或模式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3.2 多举办讲座

在毕业设计初期,全校开展了有关论文研究方向的知识讲座。建议在今后的毕设指导初期适当开展一些有关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讲座,系统详细地讲述论文写作需注意的问题,便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严谨规范,少走弯路,同时也给指导教师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常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新探,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9,(1):8-9.

[2]刘磊,富容国,常本康.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分析和建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5-117.

工科类本科生 篇8

一、目标和思路

传统的工科类校企合作一般是两个目的:一是学校为学生解决实习、见习场所和师资问题, 这主要是校方的需求;二是企业方需要校方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关。如果这两个需求同时具备, 这种合作则可以持续下去, 一旦有一方失去需求, 合作将举步维艰, 更无法深入。

我们的目标和思路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规划和产业结构, 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找准专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依托企业生产实践平台和校方智力资源注入, 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联合攻关、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培养人才, 建立一种产、学、研、教高度融合的新型合作模式, 促进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从而达到稳定合作时间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效果佳的目标, 成为区域校企合作的标杆。

二、构建校企合作常态化的因素

学校方要敢于走出去、乐于走出去, 主动联系相关企业, 找出共同的利益切合点, 建立合作关系。

例如, 主动征询企业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将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可否合作进行一定数量的定单式培养?在一些非中心城市, 新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往往会遇到招收技术员工难的问题, 寻求与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员工, 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途径。又如, 企业生产中一般都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 学校可派驻一些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协助或分担技术攻关任务。还有,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的经费支持, 但需要企业提交相应的项目论证申报书及组建研发团队, 然而规模较小的企业, 尤其是私营企业这方面力量较为薄弱,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高校教师在方面刚好是强项, 学校教师的注入, 与企业联系申报技术攻关项目或横向课题, 无疑是企业非常渴望的。另外, 生产企业都想在行业竞争中通过技术改造脱颖而出, 而高校部分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 往往苦于没有成果转换的环境和条件, 两者一拍即合, 等等。

校企合作可以首先从人才输出、技术交流等基础开始培育, 双方利益的切合点一旦被激发, 校企之间就能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组研发团队、共同申报课题、共建实验技术中心、共享研发成果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机制校企长效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校企合作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 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紧紧围绕“产教融合”,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工业见习、校内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重要环节的无缝衔接、相互渗透, 有效保障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使其形成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生产—教学一体化生产线等方式,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及工程师、技术人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工程实践能力及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 置身于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中, 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 在企业健康文化的氛围中学会了做人、做事, 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企业责任, 提高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

2. 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企业、行业联合为学生开设科学实验、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及就业培训等内容的教学环节,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面的教学环节;细化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社会实践六个环节的具体项目及安排, 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2]。

确定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改革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 进一步完善专业发展平台模块课程, 形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例如,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当调整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 引进社会、人文、管理学科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 使之更适应理论课程的学习。适当增设一些能够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 反映学科前沿、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3]。

3.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

要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中的相应章节补充生产实践相关的实验内容, 使理论不再空洞, 增加感性认识;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中的相应环节调整设置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内容, 使之更贴近于实践。教学过程中, 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手段, 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 (电子教案、CAI课件) 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达到80%以上,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一步改革考试及考核方法。考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课程摆脱以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 将平时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实训报告、阶段综合考试等以不同的权重计入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4. 借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过校企合作,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及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同时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 掌握生产技术, 具备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 能独立指导主要的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使教师成长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充分接轨, 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技能双馨的“双师型”结构教学科研团队。

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科研教改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等, 主持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编写, 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5. 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 让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关系, 也让学校真正明白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专业能力;也有利于企业有选聘员工时有更宽阔的选择面和更长的考察期, 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本科学生,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 这样的毕业生无疑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抢占优势、抢抓机遇。

四、校企合作要注意把握好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区别

当今“校企合作”国内走在最前的当属职业教育的院校, 应用型本科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不能盲目照搬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层次不一样。

前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 学科知识体系要基本完整, 并具备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 强调专业能力;而后者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强调的是岗位技能。

2. 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标准, 避免简单地以企业或单一岗位需求为导向, 删减专业核心课程, 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的缺失。

3.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真正体验生产实践, 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3个月) , 避免让学生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输出, 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

4. 学校不能把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当成长期“校企合作”的目标, 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产、学、研”融合, 最终达到“协同育人”并“引领”企业生产的作用, 这才是大学真正应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结语

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 将引导一批新建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 转型的目的就是让部分本科院校更直接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必然手段和途径, 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热点, 协同育人也将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主题, 各地都在努力尝试中。如果能像一些西方国家一样, 能通过立法来规范校企之间的“协同育人”行为, 我们相信校企合作会更加顺畅和深入。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手段, 但由于政策、地域、基本等条件的制约, 地方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较大的困难, 本文以工科为例从校企合作的目标、切入点、常态化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 探讨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志辉, 赵居礼, 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82.

[2]百色学院2015年金属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本科专业) [Z].

工科类本科生 篇9

一、本科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工科类高校培养学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和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1]。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效果,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学

*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 (津教委高[2008]8号) ;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津科大教[2007]37号) 。

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现有条件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到活学活用, 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 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 动手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只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学习, 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为此, 只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才能为社会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工科类高校的实验室具有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 是进行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必备的物质基础, 是完成教学环节的重要基地。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科实验教学对实验室的要求越来越高, 完好的仪器设备是一个实验室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精度对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特别是工科类高校的实验室, 实验室仪器设备用量大,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精度要求也很高, 在进行每一个实验项目之前, 首先要使仪器设备的配备数量都能够满足实验项目的要求, 且每一套实验仪器设备都经过检查校验, 其各项性能参数都能够达到实验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个实验结果都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的准确性。由此可见, 实验室仪器设备自身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实验的最终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室仪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计划, 提高实验教学整体水平

要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首先应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入手, 做到节约资金, 避免盲目或重复购置, 减少浪费, 发挥实验室仪器的最大效益[3]。近年来, 随着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的不断增加, 各学院对实验室设备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学校主管部门对各学院实验室上报的设备采购计划应进行仔细分析, 充分调查研究, 组织校内专家进行论证, 专家组应从各学院各学科实验室的长远规划为着眼点, 保证各学院上报的设备采购计划是当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型号, 设备的购置有利于实验室开出更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尤其是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 还必须对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和使用率等情况进行充分的预测分析, 除了需要本校的专家进行论证外, 还需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设备计划的购置, 从而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实验教学水平。因此,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机制, 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2. 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与科研研究的基地, 为保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提高其完好率, 延长其使用寿命显得十分重要[4]。首先, 要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对能够定期保养仪器设备并能节约实验原材料的管理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以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另外, 建立仪器设备维修档案,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维护, 保证其正常运行, 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进行登记, 记录故障的现象、原因、维修情况及结果[5]。通过这些记录不仅给仪器设备的维修、调试及合理使用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资料, 还可以总结各类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经验, 提高维修水平, 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总之, 维修维护也是仪器设备管理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检修仪器设备、及时排除故障, 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出提供保证。

3. 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高校实验室投资力度的加大, 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也在迅速增加,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已成为高等学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实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6]。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各实验室在满足本学院学生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应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题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整个实验的全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对数据和现象的分析, 进行理论知识的开拓和应用, 掌握认识事物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 充分开发其潜在的使用功能, 在做到本校共享的同时, 面向兄弟院校及社会进行有偿服务,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这样不仅为学校节约了设备投资成本, 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 掌握高水平的实验理论知识, 达到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7]。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工科类高校的实验教学课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硬件基础, 我们应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做好仪器设备的投资、维修和使用,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全面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的最要作用, 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罗轩, 曾雄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之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7) :150-152

[2]付延玲.对高校实施创新性实验的认识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4) :12-13

[3]赵洁.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新思路[J].实验室科学, 2005, 5:108-109

[4]陈殊.浅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121

[5]赵颖苏.加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7, 35:47

[6]许凤秀, 盛玉凤, 李守玲, 等.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 (2) :156

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篇10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等, 都有一个国际共识的问题, 就是要强化工程教育, 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 美国近十年来提出了“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建立大工程观和工程集成教育”的口号;日本明确提出工科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提出以设计课题或工程问题为中心, 将“设计教育”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思想。

工程教育就是以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为目的的。今天的工程师是指那些具有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 能够把工程原理和那些超出技术范畴的经济、社会、法律、艺术、环境和伦理等问题结合起来, 从而去创造还没有的有用的人工物事来为人类服务的专门人才。正如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 (ECPD) 所描述的:“工程师必须是一位善于构思并形成概念的专家;是一位设计者、开发者、新技术的形成者、标准范围的制定者———一切都是为了有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工程师必须会规划和预测、系统化和评估———能够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幸福和财富有利害关系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做出判断。对于工程师来说, 创新应该是他们的中心任务”。

作为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 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广泛的知识覆盖面, 从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工程训练, 养成工程意识更具有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 才能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创新特点的工程和技术方案, 才能以开拓的思维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工科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然而, 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表现在人才培养中, 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而忽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特别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现行的工科教育体制下, 工程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弱项, 教学计划, 教材内容与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不相适应;实验教学存在经费不足, 设备条件差, 大多数实验单纯为理论验证性实验, 实验基本由教师准备好以后, 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循规蹈矩地做实验, 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环节的运作存在一定问题, 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在工厂中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脱离实际等问题, 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求找到一种符合我国实际, 并具有实效的工科学生工程训练方法, 培养具有优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个人的创新意识, 工程意识, 动手能力的强弱无论在科研开发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来制定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方案, 实验教学方案, 工程实践培养方案是需要进行改革和实践的, 通过研究探讨和实践, 提出工程能力培养的内容, 主要途径, 找出制约的因素, 提出解决方案,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对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工程化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高新技术领域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提高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因此, 我院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提出了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开展创造教育的理念。以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热动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十五”期间, 我国高等教育将学科专业调整和提高人才质量放在首位, 我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注重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本科教育。通过改革, 利用各种资源, 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培养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强, 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个性充分发展和综合素质好, 有良好科学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 适应性强的复合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知识覆盖面, 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要达到这些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工程训练, 养成工程意识就颇具重要性。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培养方案中, 重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体现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在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时, 围绕培养目标提出了“拓宽专业范围, 强化专业基础, 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 体现课程优化。”在注重能力培养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 均强调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 建立“课程组合”的专业教育新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了“大工程意识”的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新模式

1加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在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新模式时, 打破专业“固化”, 建立“课程组合”专业教育模式, 采用“重基础, 宽口径, 淡化专业方向”方针, 取消原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的节能工程模块和制冷工程模块的基础上, 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运用模块, 加强了专业实验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强调素质教育, 夯实基础, 拓宽专业面, 跟踪发展, 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分为基础实践 (包括英语实践、计算机实基础实验、军训) 、社会实践 (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调查) 、教学实习 (包括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 , 综合实践 (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 , 部分学生进行“创业设计”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大学四年所需的实践教学内容, 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教学中,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通过认识实习, 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整体上的初步认识, 树立起“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产实习,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艺流程、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产品物流、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初步建立起工程意识。在生产实习中, 尽可能安排学生跟班劳动, 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通过毕业实习, 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 弄清工艺或产品设计的流程, 学习工程设计。

我校在毕业设计改革方面, 毕业设计类题目大多选自工程实际问题,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大于50%, 研究类选题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选题占70%以上;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到毕业设计结束, 一直在工厂或企业从事“真题真做”的“宜化模式”, 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实习和设计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工程计算、工程设计、技术创新, 逐步建立起了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工程意识,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而且设计和研究成果对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实验选题中, 创造条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改革均已收到良好效果。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进行教学研究。由于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我院积极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做实验, 有专门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近两年来, 我院有20位学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活动, 写出了大量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正式科技期刊上,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大大提高, 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在如何加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上, 我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我们要继续努力, 不断探索, 完善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这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机遇, 培养优秀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是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史庆南.完善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1) :61-64.

[2]陈海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高校创造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3) :1-3.

[3]刘昌明, 张济生, 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4) :32-34.

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工科类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 运行模式

目前社会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我国高校近些年扩招的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供需环节脱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教高[2005]1号和教高[2007]1号文件都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实践环节类型及基地建设运行模式

1.1 实践环节类型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各种教学实习。实验教学:根据实验性质可分为演示与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等;主要在实验室进行,有教学型和科研型之分。教学实习:则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根据实习性质可分为认识实习、精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可分为校内、校外,按其所包含的学科数量又可分为单科型和多学科综合型。

1.2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运行模式

高校工科类专业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想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必须要通过实验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通过实习了解理论指导实际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校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大致可归总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高校自建。这种基地一般投入大,而且很少有额外收入。二是校府共建。政府部门一般都是行政管理单位,这种实践基地多数为文科类学生的实践场所。三是校企共建。这是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四是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建设。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稳定、费用相对较少、高校操作简单的优点。

2 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并校整合,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各项建设均需投入,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设备陈旧,实验人员短缺现象。在大学生实践和实验等技能型教学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青海大学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为例,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内地发达地区高校相比仍然存在实验用房短缺,现有仪器设备陈旧、完好率差,大型、先进仪器设备较少等问题。

此外,专职实验教师较少,绝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项目和实验要求往往由他们自己确定。因时间和精力所限容易导致相对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固守传统的实验教学目标,强调对已知结论的验证,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难以开展,这样一来的确对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锻炼,但却无法实现对学生多学科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和内容一成不变,大多实验又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在无形中已使实验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实验室仍旧施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有相当多“小而全”的课程实验室存在,致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人、财、物浪费严重。人员管理较为散乱,忙闲不均,业务单一,实验室不能有效开放,设备仪器利用率较低,实验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得不到效益最大化。

实习方面更是受到场地、人员、资金短缺的限制。精工实习在校内工业实训中心进行,面向全校学生分时段进行必要的工程素质训练,虽然训练中心指导人员人手有限,生师比较大,工作强度较大,但勉强还能让学生动手做些小的试件。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大多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因省内企业发展不平衡,拿机械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为例,近年来主要在省外进行,这么一来无形中增加了实习经费开支,此外因工厂生产赶工等,大多仅限于“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不能在现场动手操作,实习效果较差。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工科类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实践环节教学资源做支撑,而实践环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

3.1 队伍建设及课程设置方面

规范化实验室和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补充高学历年轻教师和科研人员扩充实践环节教学队伍。加大实验实训培训和交流力度,紧跟时代发展增强指导教师实验教学改革意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改变传统实验教学过程,充分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在专业实验课中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内容,增加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工艺性内容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将生产中已经成熟的工艺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等。

3.2 实验室建设方面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它也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创新思维以及取得科研成果的主要实践场所。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许多高校纷纷进行实验室的新建或重组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充分展现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前提下做好实验室建设,已逐渐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和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一方面要科学定位,统筹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实验室硬件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改善实验条件,增加高精尖装置,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学院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各实验室应在校实验室管理处的统一部署下,根据自身研究内容、仪器设备、人员情况,公布可开放内容、开放办法,积极为学生各类实践活动及竞赛提供便利,在时机成熟时增加开放内容、提高开放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使有限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

3.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结合学校发展基础和地方经济发展布局,参考省外、国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在不断加强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充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利用专项经费的投入,购置能够满足一定生产要求的设备仪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蔡杰.高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86-188.

[2]朱正伟,袁侨英,刘东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6-67.

[3]李雪松,吴化.关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5):44-45.

工科类本科生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问题, 尤其对科学技术发展联系更紧密的工科院校来说更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参加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工科院校本科生参加科研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工科院校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其结果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基本概况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本科生科研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问卷调查对象为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在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同时, 对部分一线辅导员进行了访谈。

2. 研究步骤。

(1) 编制《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调查问卷》, 对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总结现状特点并进行因素分析。

(3) 结合数据分析, 针对工科院校本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 问卷形成和样本情况

1. 问卷形成。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的个人情况, 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对调查者参与科研总体情况、影响大学生科研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

2. 样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 在兼顾年级和性别的因素上, 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调查。在问卷回收中, 如出现前后回答矛盾、单选当做多选、问卷漏答一题以上等情况则视为无效问卷, 其他为有效问卷。

共发出问卷560份, 回收问卷545份, 回收率为97.3%, 其中有效问卷为520份, 有效率为95.4%。

(三) 数据统计结果及简要分析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总体情况。

在“你觉得当前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问题上, 有3%的学生认为总体情况很好, 有20%的学生觉得情况较好, 有51%的学生认为一般化, 有26%的学生认为情况不是很理想。反映出学生对目前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不是很看好, 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和科研宣传急需加强。

那么本科生愿意参加科研活动吗?高达8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科研活动, 只有5%的学生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说明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大学生来说, 参与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在对科研活动的评价方面, 有8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专业课的学习, 8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实践能力, 75%的学生觉得对就业有帮助。

目前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科技竞赛、课题与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或报告、科技发明这四种途径, 学生参与这四项科研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5%、20%、22%、5%, 参与科技竞赛的人数是最多的, 说明目前课外科技竞赛的普及面比较大, 参与科技发明的人数最少, 一方面科技发明本身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另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 尤其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发明项目。

2. 影响大学生科研的因素分析。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愿意参与科研活动的, 但事实是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并不理想, 究竟制约或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因素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和访谈, 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缺乏自信、缺乏科研意识、缺乏知识储备等;另一个是学校的原因, 其中有硬件设施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有学术氛围的因素等。

(1) 自身因素

在“你觉得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存在哪些困难”问题中, 有70%的学生认为没有经验, 不知道从何下手;60%的学生认为是知识储备有限制约了科研活动的开展;55%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对科研的认识程度不够, 有部分学生认为科研只是研究生需要考虑的事, 觉得以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有办法进行科研活动的;另外很多学生的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外出兼职、社团活动等方面, 以往研究表明, 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状态中最不具有创新的可能, 而且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几天内持续下降。时间压力迫使人们无法深入地透视问题, 从而遏制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2]。

(2) 学校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学校因素有教师指导 (61%) 、学校组织和宣传 (45%) 、学术氛围 (43%) 、课程设置 (40%) 、物资保障 (38%) 。

其中教师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由于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都是不强的, 因此, 教师的自身能力、对学生的指导程度都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经调查, 大部分老师都能积极鼓励或者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76%) , 部分老师会传达科研活动的信息 (18%) , 只有很少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活动不关心 (6%) 。

学校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应当健全, 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在调查中, 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学校主管学生科研的部门 (75%) , 一部分学生听说过但不确定 (20%) , 很少学生明确知道 (5%) 。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受校园学术氛围的影响很大, 浓厚的学术氛围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加入科研活动。学生对自己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是35%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 52%的学生觉得一般, 1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学术氛围方面做得比较差, 说明高校在学术氛围方面还需要提高。

三、提高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一) 学校层面

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校要从源头上认识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成绩优良”, 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方能授予学士学位, 对科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本科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许多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往往由对一门深入理解的课程中生发出研究课堂, 写出优秀的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所以注重本科生的科研训练, 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最后,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和总结。

2. 完善机制, 确保本科生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第一, 把科研素养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将科研素养培养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 如把本科生科研列入本科课程目录并给予学分;进一步减少学士学位学分数, 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等。第二, 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筹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 设有专门机构, 并有专人负责, 再提供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等必要的物质保障, 可以使本科生科研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第三, 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包括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如对优秀学生论文可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 也可适当奖励学分、保送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以此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发挥。

3. 营造氛围, 创建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校园环境。

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营造浓厚的学生科研氛围, 至关重要。首先要建设创新的校园物质环境。创新性的物质环境指建设具有创意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 这种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刺激学生挖掘潜能。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 对于校园的整体设计、某些景区的规划、校徽、校服、整体风格等, 都可以向学生广征意见, 让学生参与其中。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开展各类型、多层次的科研活动, 如“科技文化节”、“学术活动月”等活动, 努力提高活动中的科研含量;开展各类学术讲座、论文比赛、课外科技竞赛, 使其成为科研训练的有效方式;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 (SRTP) 项目管理等科研项目, 通过课题研究, 学生得到更具实际意义的科研训练。

(二) 教师层面

1. 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作为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教师应当是集教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所以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良好的师德形象、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过硬的科研能力等。其次, 从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 目前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教师的指导, 如何完善教师的指导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行教师指导的制度化, 如本科生导师制和教师课题制等, 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教师指导体系。

2. 改变教学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要改变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目标, 教师们要用自己的科研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给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而且要参与学生具体的论文写作实践指导中, 为学生科研训练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教师在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方面的主导力量, 才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 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科研思维意识的培养。

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改革, 以促进学生科研思维意识培养。在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减少必修课的比重, 增加选修课, 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增加实践课程, 让学生有更多的计划参与问题和解决问题。科研实践活动, 这对工科院校本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方式上, 首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只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通知》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3]其次, 要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可以结合课程内容, 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 去写综述;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 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再形成小组意见, 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

摘要: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 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预期仍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 并提出提高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7.

[2]郝建新, 殷凤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9) :47-48.

上一篇:定量装车控制仪下一篇:漏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