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共11篇)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1
近年来,对于翻译教学的讨论,许多研究者包括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及相关理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翻译教学的研究。其中,语篇概念对提高翻译能力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语篇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1][2]。同样,这在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如何刚强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人才既可以有层次与领域不同之分,更有天赋与成才条件的差别。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因而不应是单一的,而应依据各地、各校不同的需求和条件,创立不同的培养模式”[3]。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因材施教。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其特殊性,而目前,尚无文献针对此类学生的翻译教学进行专门系统的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与此类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与学生自身需求相适应的语篇翻译教学。
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篇概念的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将其引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根据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与学生自身需求,从理论教授、实践材料和语篇分析方法三方面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语篇翻译教学,并提出了建议。
一、“语篇”概念
语篇(text或者discourse)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4]。语篇的概念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译者综合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体系、原文的文体、作者的交际意图、风格特点等诸多方面,实现语篇及交际层面上的一种对等。由此看来,语篇翻译要求译者把“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5]。翻译不能停留在词和句子的层面上,译者应该在一个更大的语言单位,即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语篇主题、分析其文体类型和风格及确立一定的文体意识作为基本及首要出发点。因为,“就文本本身而言,也存在许多在词句层次上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6]。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可以使译者做到“主题突出,前后意义连贯,上下文过渡自然,从而传达出原文信息,表现出原文精神”[7]。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语篇是唯一的翻译单位,即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以词、句为单位进行翻译。如李运兴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个由决策级层(篇章和句群)和操作级层(句、小句、词组和词)构成的语篇级层体系。他认为“翻译的具体操作是以句群和篇章的特点为导向,以篇章为最终仲裁展开的”[6]。每一个级层都具有重要作用。操作级层“是译者实际操作的基本层次,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基础”[6],而“语篇模式为语篇描写提供了一个便于指称和操作的框架”[6]。谭载喜也认为不加限制地强调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会给翻译及翻译教学带来困惑,最终导致在翻译时不知如何下手[8]。
可见,在翻译中强调语篇概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整个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把握语篇主题、分析其文体类型和风格,以及确立一定的文体意识,在此基础上,译者“要处理好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和以语篇为翻译单位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8],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应该融为一体。
二、语篇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语篇翻译教学可以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和老师都从中收益。
学生可以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源文,克服只以词与句为单位进行翻译的不足,并且能树立文体意识,对如何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有所了解。教师可以从语篇的角度“解释什么样的译文好以及好在哪里、什么样的译法不妥以及为何不妥”[9]。这种以理解整个语篇为基础的讲解更加有理有据,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可以帮助学生渐渐树立起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
语篇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如,王宇通过对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一篇汉译英习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文体意识薄弱是造成译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确立必要的文体意识[10];毛荣贵、范武邱认为把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2];张小曼指出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翻译教学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9]。
由此可见,将语篇的概念引入翻译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在翻译时需要运用分析语篇的方法在理解整个语篇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后再翻译,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三、在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进行语篇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语篇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掌握英汉语言转化的规律,帮助他们从翻译误区中走出来,不断提高其翻译能力,增强其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对于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世界的认同感加强,很多中医药类院校相继成立了英语专业,希望能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专业基础的英语人才,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对于这类人才来说,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使译文达到语篇及交际层面上的对等,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这要求他们不能只局限于会翻译一些中医药的专业名词,还需要根据语篇的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而这些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无法做到的。在传统翻译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常常利用自己已有的语法知识了解句子的结构,按照原句的顺序进行翻译,遇到生词就查词典,把词典上的释义放在原句中的位置。如此一来,译文常常错误百出。这样的译文如何能够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因此,语篇翻译教学对于这些学生非常重要。
四、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语篇翻译教学
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需要进行语篇翻译教学,但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篇翻译教学方法,语篇翻译教学需要因材施教。
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有三个特点:一是正如前文所述,此类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基本的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复合型高级英语专业人才。这说明语篇翻译教学中所采用的实践材料不可能与其他类型英语专业一致。二是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需要占用部分课时,英语专业方面课程所占课时相对于其他院校较少,翻译课程一般不超过108课时(1课时按40分钟算)。这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二本学生,英语基础与综合能力和一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一点也充分反映在处理材料的能力上。教师教授的理论与语篇分析的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易于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时安排及学生三方面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语篇翻译教学时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教授的理论、实践的材料及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
(一)理论的选取
在翻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而理论的教学却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这在语篇翻译教学中也同样重要。
“教学中的理论渗透,则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11]。在翻译教学中,本科阶段翻译课教学中传授的理论通常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中西文化对比、语言对比、文体观介绍和翻译史介绍这五部分[12]。这五部分内容的重要不容置疑,但是,教师必须从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和翻译课的课时三个方面来选择所要传授的翻译理论,否则无法做到使理论紧密联系实践[13]。正如前文所述,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时安排及学生三方面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教授需要难易适中、突出重点,所占课时适中,并且需要紧紧围绕树立语篇意识这一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这里翻译基础理论“包括翻译的标准、直译和意译、翻译症的辨认和规避”[13]。这一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入门洗脑’,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译文”[13]。因此,这些也应当是语篇翻译教学的基础。这也是语篇翻译的基础内容。
语言对比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英汉的形合、意合之分,在已有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总结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于原文的理解及译文的表达,是实现语篇和交际两层面对等不可或缺的知识,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指导性强也最具操作性。
文体观相关理论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类文体在语篇特征、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根据原文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从文体上与原文相对等,提高译文的质量,是进行语篇翻译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时安排及学生三方面原因,在教授文体观时需要把握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于分散,反而不利于学生接受。下文还将结合实践的材料讨论相关文体知识的选择。
以上三方面的理论是语篇翻译必备的理论,应该成为教授理论的重点。
(二)实践的材料的选择
如上文所述,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二本学生,英语基础与综合能力和一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语篇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因此翻译实践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安排。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选用反映语篇概念重要性的一些实用性的文体,如书信、旅游资料等作为实践材料。这样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内容入手,学习语篇的分析方法。在学生渐渐掌握了分析方法后,再引导他们分析较复杂、具有一些专业性的材料。
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复合型高级英语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决定了翻译实践的内容需要涵盖各种文体,“具有基本的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知识”表明翻译实践的重点是处理中医药类材料。但是,此类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学习过医药基础知识,过于专业性的语篇(如学术论文)对他们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中医药类院校成立英语专业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专业基础的英语人才,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中医药类实践材料可以选择相关的外宣材料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外宣翻译能力,满足专业设置的目的,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领略在翻译中取得语篇和交际两个层次对等的重要性。
(三)语篇分析方法的训练
语篇翻译的重要性使翻译界开始关注与讨论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以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
杨黎霞认为语篇分析的方法必须按照由大到小、从语篇到符号的顺序。具体而言,在语篇分析时,译者应该从文化与语境开始分析,接着进行篇章结构分析,最后“在总结篇章分析基础上,可以实施翻译策略”[14]。这种方法简单易懂,脉络清楚,符合阅读理解的认知顺序。
毛荣贵、范武邱总结了一套包含6个步骤的语篇翻译方法,从分析语篇的目的开始,接下来是为此目的使用的手段,完成这些手段的语篇间的相互关系,每个语篇的核心部分和附属部分及逻辑关系,每个句子的组成部分之间和各个句子之间之间的衔接方法,到最后捕捉互文性的调节监控作用[2]。这6个步骤之间关系复杂,虽然都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使用时对于译者的分析能力及语言学功底要求较高。
诺德的文本分析法更加系统细致。她在培训职业译者时要求译者首先分析源文的16项文内外因素(如文本信息发送者、主题等),然后列出这些因素和在转译时需要注意的重点,以及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再进行翻译[15]。这种文本分析的方法更加细致具体,译者需要较长时间熟悉并且熟练运用,因此,更适合专业译者的训练。
另外,还有使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切入点对语篇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方法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功底。
以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但是就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点而言,杨黎霞的方法相对而言有三点优势。
1. 学生语言学基础较弱,课时较紧,需要一定语言学知识、细致及复杂的分析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2. 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翻译习惯。Newmark强调指出阅读分析全文对于翻译而言十分重要。他认为译者必须阅读分析全文至少3次。第一次阅读全文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全文,第二次阅读全文帮助译者进一步确定语篇的目的、语篇类型等,最后一次阅读需要考虑源语语篇的文化因素,以及一些在目标语篇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16]。
3. 这种分析次序有助于学生掌握大的分析脉络,教师可
以结合文体知识教授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需要特别分析哪些重要部分。因为正如Newmark指出的那样,不需要在文章的各个部分都进行细致的分析[16]。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其特殊性,而目前,尚无文献针对此类学生的翻译教学进行专门系统的讨论。本文填补了这项空白,针对适应此类英语专业的语篇翻译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把“语篇”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应当树立起语篇意识,能够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当然,这些建议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验证其效果,并不断完善。同时,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推动语篇翻译教学的深入研究,使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摘要:本文回顾了语篇概念的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以及将其引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随后根据中医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及与学生自身需求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语篇翻译教学, 并从理论教授、实践材料和语篇分析方法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二本类院校,英语专业,语篇翻译教学,中医药类院校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2
一、任务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在课堂上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形式,将教学的过程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通过语言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作为一种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地进入了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中。感知、参与、合作是任务教学法运用中的核心原则,教师在任务设计中必须准确地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任务为重点的设计思路,将语言教学中需要传达的专业知识,融入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去。
在开展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话题引入是教师需要重点把握
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完成相关词汇和句式的学习,需要准确地传达任务教学的任务目标。随着话题的引入,学生可以开始根据安排进行任务的完成,教师通过对示范任务完成的学生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形式。通过任务教学法的使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语言应用认知环境,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背景下,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这种以学生为认知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灌注词汇、语法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注重英语语法和实际应用形式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各种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达到学习的目的。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医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侧重英语应用能力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对于医药类专业英语的掌握水平。英语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优势。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英语教育
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较重,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英语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通过采用任务教学法,通过设置与医药类专业相关的语言任务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互动性,通过互动让学生始终保持较好的参与度。
2.提升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运用任务教学法,模拟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常见场景,组织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逐步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英语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医院内患者咨询自己该去哪个科室就诊,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咨询护士与患者,就可以通过口语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科室的主要适应症的英语口语表达方法。通过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实际场景的任务设计,可以强化与提升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学习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多学多练逐步掌握语言使用技巧。采用任务教学法,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任务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将任务布置到课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练习去进一步地熟练语言的使用。对于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丰富的英语任务模拟,可以让学生通过协同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使用任务教学法有其独特的教学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英语的感知、参与、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通过积极运用任务教学法,将生活与工作中的场景进行模拟,让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得以发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语言教学途径,同时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在医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马建豹。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文波,宋安妮。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任务教学法的应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3]邱晋。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3
关键词:数据库;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69-02
Study in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n medicine University
YI Jun1, CAO Dong2, CAO Hui3, YUAN Shi-ying3
(1.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3.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medicine information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 in medicine universities, one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s studied.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study through fou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forms-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confirmation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ed experiment. During designing experiment the database systems in medicine field are chosen and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experimental process are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thinking in this article will be helpful for relational specialized teaching.
Key words:database;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1 引言
《數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很多情况下,课程的实验教学仅是作为理论课的一种补充,实践内容普遍缺乏综合全面地规划设计,导致学生上机实践目的性不强,内容零散,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综合能力、探索精神的增强。
目前仅有的一些实践教学模式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象专业领域的不同,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本文将针对医药类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数据库技术与医药行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医药类院校的实验教学模式。
2 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践任务进行充分分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模型,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展开前,首先对实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理和规划,然后编写制定相应的单项实验指导书、综合性实验任务书、实验报告等材料,规范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
在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数据库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并能够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利用某一具体的数据库开发平台和编程环境进行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和应用界面设计。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技术、动脑研究新问题和开发新系统的勇气与能力,将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课程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系统化、工程化的概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级层次,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3 四级实验教学层次
3.1 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数据库的用处是什么。通过对系统外在的表象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内部的设计结构。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演示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找出系统存在的缺陷,并讨论解决方案。这样,在演示性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其创新意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演示性实验内容的选择范围比较宽,除了专用的教学演示软件,还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选取一些医药行业常用的软件系统,包括疾病筛查数据库系统、药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药剂处理处方管理系统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相关行业的软件需求。
3.2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选择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使用学生学会基本操作,掌握数据库的定义、建立、维护、安全性、完整性、备份和恢复、数据转换等数据操作处理技术。实验包括医院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门诊管理系统、药店管理系统的开发。
验证性实验是必要的,基本能够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1)实验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安排,而不是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设计好实验往往把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路局限在现象的观察上;
(3)把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训练局限在严格遵从既定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缺乏研究工作者的自觉、主动和独立性的训练;
(4)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验证某一门学科范围内的理论,对学生提高与扩展各门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
(5)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前人做过的实验,实验者遇到的情况简单,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因此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提炼所学知识。
3.3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建立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内容包括运用SQL语言建立数据库、表,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SQL语言建立索引、视图,设计较复杂的数据库查询以及完成对数据库的更新等,具体系统选用包括学生健康状况评估分析系统 、检验试剂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把数据库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一般而言,综合性实验的综合特征应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内容的复合性是综合性实验的重要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即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原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
3.4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以6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独立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体的实验课题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包括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药店管理系统等。要求学生运用某种开发工具,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步骤,进行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掌握其设计和建立的过程。
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独立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另外,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一般尚未为学生所系统了解,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认识,让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4 实验教学方法
4.1 注重实践,主动指导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碍于面子,即使有不懂的问题,宁可不做也不问教师;有的学生由于问题多不知从何问起,就干脆不问。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产生害怕上机实践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注重实践过程,变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通过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学生的实验操作,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在指导过程中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实践内容。
4.2 小组协作,交流与合作
小组协作尤其体现在设计性实验环节,以若干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实践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3 重视讲评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讲评在实验教学环节非常的重要。笔者在每次的理论课上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讲评上一次的实验,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及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时候也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其他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这种讲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讲评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各抒己见,不贬低、不取笑学生不成熟的问题,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笔者通过对该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摸索和尝试,设计了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级层次,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实验设计中充分考虑医药行业数据库系统的特点,紧密结合该行业市场需求,设计针对性强的医药行业数据库系统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本行业的认识了解,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兵, 张有东. 大学生数据库应用能力培养的渐进式教学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4):231-231.
[2]薛晓萍, 翟新灵. 素质教育探索——“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2006,12(04S):25-26.
[3]王珊. 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国家精品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4):14-17.
[4]王彤, 王良.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06(2):27-30.
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研究 篇4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职业市场动态信息与社交、礼仪等求职技巧,引导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单位的。德国强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也就是学生的 “自我负责”,学校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与系统技能培训。英国最早提出“就业力”概念,高校主要通过完善课程设计、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促进学生获取工作经验以及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来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力。日本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就业促进政策系统,即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具体政府部门主管、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中心、 企业提供支持、就业考试予以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各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都非常重视,并始终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方向。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不断扩大就业也成为历年党与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自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 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后,国内各高校也纷纷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充足经费、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二、目前我国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专业性更突出、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应用型要求更强烈的特点,而实际上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并未针对专科性院校的特点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各专业就业率差参不齐
近几年医药类院校都纷纷建立起了不同于传统医药专业的其它专业,各专业的就业率也呈现高低不同的情况。根据2014年6月9日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护理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中药学等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全国2013届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 而生物工程、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就业率最低的10大本科专业。 可见,医药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即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但就业率的高低与是否为传统医药专业无关。
(二)就业市场的维持与开拓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
长久以来专业院校形成的固定就业市场给医药院校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但同时,也固化了市场开拓的思路, 忽略了对广大的其它领域的开拓,而无论是传统的医药专业或新兴的本科专业亟需更为广阔的非医非药行业市场。
(三)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单一化、师资队伍零散化
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往往倾向于医药行业,容易忽略非医非药专业学生的指导诉求;师资队伍由专职老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上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承担就业指导教学的能力差参不齐, 容易影响就业指导培训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是短板
传统的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多是在医院、医药企业从事医生、护士、检测员、研究员、实验员、医药代表等工作,多是与专业技术息息相关的工种,独立创业且成功的案例相对于综合大学来说较少。 无论是在新生的入学教育,还是接下来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教育相对较少, 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 使创业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是一个较陌生的就业选择。
三、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需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一)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主要板块
1.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机制。 此板块主要是针对医药类院校部分专业就业率较低而就业市场却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的问题。掌握市场定单,承载“走出去”“、请进来”和“就业实习联动” 三个运行模式“,走出去”是指学校学院就业工作小组走出校门,开拓新的非医非药却能提供大量相关专业岗位的就业市场, 建设规模化实习就业基地,尤其是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重点进行学校学院及专业、 学生的宣传,通过各渠道建立与新的实习单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请进来”指将企业有关人员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为强调职业道德、社会技能等通识素养的培养转变,并要求学生完成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作业,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就业实习联动”是指将学生实习与就业捆绑,抢先就业市场,以“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快学生社会角色转换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开拓就业力提升专项工程。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培训内容较单一、师资队伍零散化的问题。就业力提升专业工程分三个项目运行:就业力课程植入项目、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就业力课程植入是指将就业力整合到课程中,分阶段贯穿于本科教育始末,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就业指导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来进行重点培训, 主要包括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的培训。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是指引入英国雷丁大学的CMS学习项目,成立专项小组,由点到面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开, 由学习专项小组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助学习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可根据学生的优势、弱势、岗位需求来调整具体的学习内容,更能体现指导的零活性。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是指将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老师进行集体专项学习、集体备课、 定期培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进行教学考核,予以适当奖惩。
3.开拓创业教育板块。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是短板的问题。通过建设创业基地、组建学生创业团队、邀请知名创业人经验交流与指导等模块不断推进。建设创业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基地,引进知名企业创业者的创业指导、专业的融资咨询和指导,定制开发高品质、高实战型创业课程,通过在线自学、创业直播课堂学习及线下各种创业培训,让想创业的毕业生们可以享受线上线下的全面教育资源。组建学生创业团队是指通过全国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组织校内创业比赛集中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 由学校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专家指导、 项目资助来促使一批好的创业项目、好的创业团队投入实践,学校对实践过程进行监管,定期考核。
4.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力升级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院再以1:1000的比例配备专业指导人员成立就业指导小组,确定小组职责为拓宽服务内容、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加强个性指导、构建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等。
(二)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实践步骤
1.新生入学第一月开始启动“就业力植入课程”机制,大一新生的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发展技能,如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技能、时间管理能力等;大二集中开设与就业力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与就业相关的资金与法律法规等课程;大三集中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进行考核评估;大四则侧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准备学位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强调就业技巧的培养与提高。从学生大一开始,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库,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实习过程,包括诚信档案,以企业进一步了解最需要的人才。
2.本科二年级开始启动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由在“挑战杯”与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同学负责,成立学习项目组,邀请与院校联系密切的企业成功人士担任专业资询老师,并定期对项目组成员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逐步地、由点到面地将项目向全体同学铺开。主要学习内容:自我意识、就业力评估与发展的技能; 合理定位的技能,包括职业意识、课程和其他发展机会、劳动力市场调查以及做决定等技能;有效应聘的技能,包括理解雇主招募和选才方式等技能。这些学习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就业意识、就业技能的培养实现了融合。
3.本科三年级第一期进入“请进来” 阶段:开始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对即将进入毕业阶段的大三学生进行职场培训,优秀校友交流求职经验,并陆续展开招聘,邀请与接待各企业来学校集中招聘,举办各企业宣讲会与大型招聘会,拉开毕业生就业序幕。
4.本科三年级第二期进入“走出去” 阶段: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学院就业指导小组对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省内区域分批分阶段进行走访、调查,建立稳固联系、开拓新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职位信息,建立企业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为下一年毕业生“请进来”工作做好准备。
5. 本科四年级第一期对就业困难学生加强个性指导,加强老师推荐,并完善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专科性突出的医药类院校如何在高就业压力下保证高就业率成为医药类院校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为医药类院校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提供现实指导谈了自己的看法。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5
【关键词】转型发展;课程群;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1.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其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数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还存在用工“荒”、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本文根据我院课程设置的特点, 搭建信息类专业课程群, 以有效解决该信息类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出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根据国内外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方案,根据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结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性质不同,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内分为四个类型,即:电子技术基础类、通信技术基础类、信号处理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其中,电子技术基础类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路分析”等课程;通信技术基础类包括“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信号处理类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和“MATLAB系统仿真”;计算机技术基础类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程内容改革要从整体考虑,即应着眼于课程群建设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改革。例如,在电路基础课程中适当引入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的介绍,并在课程中以例题形式说明其基本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不再讲授LC振荡器,但加强RC振荡器原理分析,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 则重点分析LC振荡器, 不再讲授RC振荡器的内容,通信原理课程重点分析通信系统的数学关系,侧重于信号的处理,而不讲授通信系统的内部电路,这一方案的成功实施将不仅能够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而且通过优化还理顺了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对专业技能要求十分突出的课程,希望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标,我们采取将课堂从教室直接搬到实训室(机房)上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并配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与教学资源,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将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群),加强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将项目实践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践整合课程,坚持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即理论融入实验、实验融入理论。
第二、改革项目技能训练模式。项目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项目实战能力和非技能能力。项目实战能力是通过项目开发实训,参加软件项目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提升软件开发经验。
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课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课程性考核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阶段考试,过程评价是课程性考核的重点,包括课堂测试成绩、项目案例完成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成绩、职业素养表现和阶段项目完成成绩;阶段考试即某课程群学完以后进行的阶段性考试,考试范围融合课程群的所有知识点,分为操作技能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型多样化。
第四、改革考核方式。为配合教育部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可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培养和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考核方式。
第五、建立微课,开放网上教学平台。
4.构建新颖的校企合作模式
第一、学生进企业学习,企业工程进校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学习培养方案是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学习所专门制订的,主要包括本科四年期间的企业学习目标、内容安排与要求。其目的是依托与学院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第二、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组织教师下企业参与项目开发与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教学中以实践经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溶于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
5.结论
本文针对我院信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层层递进并相互嵌套,具备内在的有机联系并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能力上逐步提高,由刚开始的完成简单的模块化工程任务到后面能完成复杂的工程项目,从具体工程应用的某个点切入,逐步发展到更为具有可迁移性的工程能力,符合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玉娟,张浩军,王晓松.卓越背景下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研究.计算机教育.第12期,2015:74-77
[2]张洪业,周欣欣,宋人杰.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研究.现代计算机,2015:28-30
[3]梁本来,冷令,余姜德.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教育.第11期,2015:39-43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课题资助(RKJGZ1425),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湘教通[2012]401号))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6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对背的问卷方式征询中医药院校10位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三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设计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见表1。
2 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本研究采用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是一种将决策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正互反矩阵、计算,得到因素之间重要性大小的权重,据以支撑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设有n个因素α1,α2,……,αn,对目标层有影响,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者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指标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个因素对上层次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但是两两因素的比较确是可以已知的,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时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有:
A称为判断矩阵,表示评价指标,α表示评价元指标,αij即表格中的数值表示αi与αj相比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构建的判断矩阵有24个。
2.2 数据收集
使用“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校内办学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经过两轮修改,共收集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矩阵数据,其中某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原始数据如下:一级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3,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4~5,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6~7。
2.3 数据处理与相对权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处理数据,matlab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
使用matlab编写一段求解程序(m函数),用于整合所有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最优权重,将所有专家判断矩阵按照相应格式录入,运行程序得到最终结果,见表8。
3 讨论
以上计算结果,5个一级指标中,人才培养的权重最高,为0.2078,之后依次为发展能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管理能力与水平,这与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相符。
首先,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地方中医药院校应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在该一级指标下,培养质量、育人环境建设以及教育理念权重相对较高。这说明: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面向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在校生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成就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环节。而育人环境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软实力。中医药院校更应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同时教育理念更新是坚持办学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规律,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发展能力与科学研究指标权重居于第二层级。在高校办学历程中,各二级学院的发展能力,即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大学发挥职能的基础,是办学的基石,是内涵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发挥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科学研究是大学强校之本,是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学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决定了其在高校办学绩效中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强省之策。地方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密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各二级学院作为基层办学主体,要在完善科研机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两个一级指标虽然权重靠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学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是整个学校办学的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级学院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二级学院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积极开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和交流,扩大双语教师队伍。
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学校更清醒地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
摘要:目的 为提升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以更科学、更完善的指标体系评估中医药院校办学情况,以期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绩效提升有所裨益。方法 本文使用了德尔菲法,采用背对背的问卷方式征询中医药院校10位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三轮征询,最后设计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校内办学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经过两轮修改,共收集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矩阵数据;使用matlab编写一段求解程序(m函数),用于整合所有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最优权重,将所有专家判断矩阵按照相应格式录入。结果 运行matlab程序得到指标体系权重系数,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管理能力与水平0.1932,发展能力0.2030,人才培养0.2078,科学研究0.1981,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0.1978。结论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5个一级指标中,人才培养的权重最高,其次为发展能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管理能力与水平。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7
在医药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办学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药类高校的管理学院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具体而言:
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1 改革与专业发展规划相一致
专业发展规划都是在充分考虑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涉及到专业的发展定位、布局结构、水平规划、措施规划等长远目标。比如,对于医药类高校,在探索医药类管理专业的特色办学中,应该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专业加特色的办学途径。譬如物流管理(医药物流管理方向)专业重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医学、药学、物流配送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物流管理方面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特别是与医药相关单位从事物流管理或在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复合式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医药类特殊的行业背景,反映出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规划,研究与教学应当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2 改革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教学改革的标准是它能否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医药院校在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办学中,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行业。然而,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之一,该行业国家管制较多、商品种类繁多、业务量大、时效性强、销售模式特殊、风险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本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医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应保证各层次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
1.3 改革应在不断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的基础
上进行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各项办学条件密不可分,具体地说,就包括了医药实习基地、中药园的建设和培育、模拟实验室、医药管理类专业复合型师资、外部联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改革必须不断地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办学条件、改革相关的办学环境和机制。只有在各项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改革才能得以有效地进行。
1.4 改革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不断进行探索,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实际了解本专业发展并与学生实际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只有教师具备主动性,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制定各项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在对教师的管理和激励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将改革推向成功。
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2.1 认真制订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我国医药类高校现状,管理类专业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医药管理方向)、物流管理(医药物流管理方向),连锁经营(医药连锁经营方向)、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贸易等专业。不管什么专业,各高校都力求以医药行业背景为基础,探索专业加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因此,各学院应根据特色办学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需求,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修改论证各专业、各层次的课程教学大纲。各教学大纲应涵盖该课程的学时、学分、适用专业、课程目的、任务和要求、各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课时分配、参考书目、课程简介等内容,以使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更加自主、自由地选取自己所需的层次,更主动地学习。
2.2 优化课程体系
2.2.1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群
学院可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群,针对性地进行三级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即分别建立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平台、专业基础技能教学平台和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平台,对每个教学平台,适当规划课程群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使课程群之间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当技术发展使某一课程群需要调整内容时,不影响其它模块。模块化的课程群规划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一一对应的教学保证,使负责具体模块的教师有了明确的责任和目标要求。
2.2.2 坚持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课程的改革
根据医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规律。充分利用医药类大学医药学的强劲优势,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特点,坚持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课程的改革,打造医药管理的精品课程。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结合医药行业的行业特色,参考国外医药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推出适合本学院的课程体系,加强重点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规划好专业的主干课程,理顺课程的开课顺序。
2.2.3 及时修改课程体系
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医药经营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或提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课程的选择上,课程体系尽力体现国际医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和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为了在教育中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增删。通过及时的增删、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效果。
2.3 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建设
医药管理学院旨在培养懂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突出行业特色。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计划地开发几门反映本专业研究方向、特色与成果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就医药管理类专业而言,可围绕医药行业的药学概论、医药管理学、医药物流管理、医药国际贸易、医药市场营销、医药连锁经营、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网络化营销问题等开发新的课程。这些课程应在相关领域具有领先性,反映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2.4 教材改革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
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根据医药管理学院的特色办学要求,应加强教材管理。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审批制度。任何教材的选用都需经过教研室集体推荐,基础部把关,教材委员会审批。同时,鼓励本院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根据特色教学需要参编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教材。教材改革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教材的选择应体现行业特色,以医药背景为基础;(2)以现代学科发展特点——趋向综合和学科交叉为基础,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材应“与时俱进”,突出“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展前沿;(4)强调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教材重点环节的编排与取舍应强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3.1 积极创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条件
具体来说,包括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加强行业背景教育;增进与外部的联系,即与企业、政府机构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行中药栽培园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医药实习基地建设等。校企联系、医药实习基地的建设等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有效的实践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加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快地适应外界的需要。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成为改革的主角。给予教师自主性,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创新,并及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与推广。在鼓励教师创新的同时,应该约束教师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全面落实教师的各项目标责任制。
3.3 以特色办学为指导,培养学生专业加特色的复合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医药知识、参加医药项目开发实践以及进入医药制造业企业、医院、连锁药店等相关部门实习,将所学的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理论知识与医药行业的应用结合,形成与医药应用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3.4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投影仪、网络教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先进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不仅能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精简授课学时、提高授课质量,而且可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有计划地安排相关讲座、专题报告、案例教学等强化教学效果;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堂辅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及时答疑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中医、中药国际化营销贸易的发展需要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积极循序渐进的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国际医药管理类人才尤为重要。
积极开展实地实习、模拟教学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法律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法庭、旁听庭审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仿真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开展手工模拟记账与会计电算化模拟演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在医药国贸课程的教学中,可开设《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通过各类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结合《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等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仿真出一套完整的医药企业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学生能在“做中学”,进而熟练地掌握医药市场进出口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结汇单据、合同履行、争议处理等。
总之,医药管理学院在探索特色办学的改革中,应围绕本专业办学宗旨,充分依托医药类大学强大的医学、药学优势,增强对学生医药行业背景和行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教育,力争成为探索、解决医药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融合所面临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基地和人才库。
摘要:基于医药类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办学,研究了该类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问题。文中立足于医药行业,主要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出发,首先探讨了医药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中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了改革的具体内容,最后,探索性的提出了特色办学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8
笔者浏览了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上海外国大学创办的《外语界》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两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发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方法、教材编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所占篇幅最多。而且都很据规律性。研究过此方面的专家如胡壮麟(2004)、刘润清(2002,2003)、张绍杰(2003)、戴炜栋(2001)、崔岭(2005)、贾国栋(2006)、蔡基刚(2002,2003,2005,2007,2010)等。鉴于此方面讨论的呼声,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从师资力量、教师工作量、教师科研、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等四个方面客观展示了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真实画面。以期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一个视角窗口。
1 师资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纪梅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被调查的人中硕士学位的人只占22.9%。另外根据梅德明对44所大学、44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62.25%的教师教龄低于5年,60.88%的是助教,65%的是大学本科。然而笔者本次就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显示:以2010年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期为例,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总数为58人,其中教授0人,占0%;副教授11人,占19%;讲师18人,占31%;助教26人,占45%;见习3人,占5%;硕士学历17人,占29%;本科学历41人,占71%。43%教师教龄低于5年。可见,陕西这所地方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等同或者略高于夏和梅的调查,即国家平均水平。
2 教师工作量
据全国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统计,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30,另据研究者称,有的大学师生比约为1:222。大多院校教师周课时量保持在16到18学时。笔者本次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1年学年第一学期该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人均授课周学时为13.37,但大部分讲师、助教的人均周课时量都高于16学时,有的教师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4学时。师生比例为1:145.7。可见这一陕西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结果更突出了师生严重失调,教师超负荷工作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的连续扩招更是让教师们忙碌不堪。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科研及创新。
3 教师科研
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等人才,也应该引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据笔者对该校的调查:完全没有撰写过科学研究论文和不知如何写的人有15人,占26%;完全没有编写过教材和不知道如何编写的有55人,占95%;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科研项目的有40人,占69%;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有45人,占77%;未采用过量化研究方法的有48人,占83%。这一结果恰好佐证了“中国外语教师总体上本来就有训练不足的弱点,公外教师尤其如此(周流溪,2003)”这一论点。鉴于上面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年轻教师所写论文均为教学经验总结,不能从理论的层面高瞻远瞩,宏观指导。但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进修、提高、搞科研的愿望。然而这一愿望只是停留在愿望的层面,未能付诸实践。原因如下:其一,由于工作强度高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其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教师也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鉴于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2003)教授指出:“在暂时无法外出进修的情况下,单位内部是否能考虑采取稍为灵活一点的工作安排呢?可以考虑:若某人已连续几年满工作量甚至超过工作量,而他现在又有一个自我进修或科研的计划,那么就不妨审查其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一点工作量,使他得以实现其计划中的近期目标”。还望地方师范类院校灵活掌握政策,给教师提高空间。毕竟外语是终身学习,要提高学生水平,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
4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
该校大学英语总学分为16学分。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四个学期逐步完成一级到四级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在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该校对大一新生采取了每周6学时,大二学生每周4学时的方案。这些学时涵盖大学英语读写,听力,泛读,综合训练等教程的统一教学。本科学生所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一至四册;专科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内容都很新颖,充实。然部分教材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摆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教师课堂以读写教程为主,根本无暇顾及听说教程、泛读教程以及综合训练。地方师范类院校大部分生源来源于农村,相对贫穷,很多学生没有电脑,对于听说教程,虽然很好,很适合学生,碟片内容生动形象,可是学生无法投入使用。全校语音实验室又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全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正常使用。所以,除了读写教程以外,其它教程就变成了学生用钱买来的舍不得扔掉又无法使用的“垃圾”或“废纸”。
5 结语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9
1 医药类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2]
医药类院校物理学的有效教学研究必须与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或教学问题相联系, 只有明晰医药类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现状, 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案。那么医药类院校物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哪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呢?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药类物理学课程学科定位偏离
医药类院校物理学课程教学, 仅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 物理学与医药学领域间的联系与应用不够深入, 没有实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有机地融合起来,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1.2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在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目标的影响下, 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注入式”单向教学模式, 体现在教学方法单一,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教师很少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 教学中体现的是“教”的过程, 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 很少关注教学方法改革, 没有意识到学生参与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缺乏对学生需求的考虑, 因而导致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1.3 教学评价的盲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检验, 不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缺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全面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教师以及课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全面, 要重视学生能力、情感发展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并且详实, 使教师清楚自己的教学情况, 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对课程的评价则为课程建设以及发展明确方向。
2 医药类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4]
2.1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入21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提高能力为主[5]。为了更好地胜任医药类物理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 医药类院校物理学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物理许知识外, 还应具有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的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把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中的应用相联系, 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此, 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余, 有意识地补充和提高自己的医药学领域相关知识, 定期组织对非医药类教师的医药学知识培训, 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医药学内容, 积极探讨各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及PBL教学法等, 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教学质量。
2.2 转变教学观念,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观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根本的指示和规范作用, 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结果。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方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有益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才能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 要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就必须关注教学目标。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引领正确的教学内容, 才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学。有效教学目标应该摆脱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模式, 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学生的发展, 并不能以成绩论断, 学生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需求, 这些需求比考试成绩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发展。
2.3 转变课堂教学范式, 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将教与学进行统一, 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活动, 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改变满堂灌的格局。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 应呈现多种角色关系, 教师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起到的是观察者、指导者以及监督者作用。
2.4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附体。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不能不加选择的进行教学, 成为教材的传声筒。教学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积极地、创设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才能使得教学组织与安排具有清晰的线索。教学应该先让学生整体上了解全部教学内容, 然后进行局部知识的学习, 最后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归纳, 实现前后教学内容纵横联系。此外, 在教学内容组织的过程中, 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计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而“如何教”则要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教学目的为前提, 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日趋多元化, 课堂教学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如启发式讲授、讨论式教学以及PBL教学等, 这些方法受教学内容的限制相对较小, 能够较为灵活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有利于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形成规范的教学评价,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教学方法呈现的有效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施后是否能够促成有效教学还需由教学评价来检验。全面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教师以及课程的评价。依据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可以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能力以及平时的形成性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与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可作为评价教学的综合指标, 包括学生评教以及督导评价等。对课程的评价有利于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紧密结合物理学在医药领域应用的最新前沿, 不断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指标, 提高医药类院校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 以更好地发挥物理学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而努力。
摘要:高等医药院校开设的医用物理学以及药用物理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必修课, 本文从现阶段医药类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晓寒, 宁旭, 马显光.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8, 25 (1) :545-546.
[2]荆彦锋, 李瑞芳.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3) :30-31.
[3]朱春莲, 张立辉.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 16 (1) :18-20.
[4]刘成云, 熊祖钊, 徐麦荣.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7, 24 (6) :458-460.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 互动式教学
一、医药类中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1.传统教学手段阻碍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对于中等医药类职业学校来说,由于计算机课是非专业课,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以及无所谓的心态,对学习计算机课兴趣较低。而计算机课属于基础必修课,学习效果不佳造成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较差。而采用传统的方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根本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他们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深入应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师教学观念严重滞后,学生学习效果差
在当前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老师拿着10年前的课本,采用10年前的教学方法,所谓讲练结合,也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多变性、互动性,学生参与程度低。老师讲授的古板知识多,学生想得到的跟社会相关的知识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停滞不前。
二、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1.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1)学生与老师互动。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不同,计算机教学的观念要进行转变,即从储存和传递知识向努力寻求获取新的知识转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了解并重视每一位同学反馈的信息,通过互动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切入点,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
(2)学生和学生互动。无论是相互讨论学习,还是分组学习都需要培养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讨论和团队之间的竞争都是学生互动的好方法。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学生和网络互动。计算机的知识涉及面很广,不仅仅来源于课堂,很多也来源于网络。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新快,贴近生活,跟学生的需求联系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学习。
2.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利用提问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并非需要教师提出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最主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提问。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种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格局,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相互讨论,进行互动式教学。当今社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非常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关心的重点不完全相同。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个知识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重点的迁移。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充分调动积极性,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化和扩展。相互讨论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工作生活实例进行互动式教学。运用工作生活实例就是指教师将精选的学生生活中的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案例解说—设置问题—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抓住重点、难点认真分析,最后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并总结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样的生活实例着眼于解决问题并便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互动式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篇11
关键词:护理,药学,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1] (以下简称《规划》) 明确指出, 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有重点地分步培养护理、药学、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是培养护理、药学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1], 为此, 笔者对部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开展了护理与药学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现况调查, 旨在探明院校护理、药学专业设置情况, 招生与就业现状, 提出适应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对策, 为全面实现“新医改”对高职医学教育的相关要求提供参考。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研内容
护理、药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专门人才需求情况。
1.2 调研对象
院校主管领导、专业负责人、校外基地管理人员、毕业生等;教育部、卫生部、维普网、万方网、中国知网、院校网站等。
1.3 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笔者于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对开办护理专业的37所高职院校, 开办药学专业的28所高职院校展开调研。浏览183所同类院校网站, 通过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等网站检索、阅读, 分析相关文献93篇;向相关行业、同类院校及毕业生发放问卷2 254份, 回收2 162份, 回收率95.92%;与相关行业人员、毕业生进行访谈382人次。
2.2 护理、药学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全国开办护理专业高职院校300所, 分布在上海、天津、重庆、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河南、贵州等省市, 在校生41.0万, 年均毕业生14.8万。目前全国开办药学专业的高职院校164所, 分布在山东、湖南、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 在校生5.3万, 年均毕业生1.7万。
2.3 护理、药学专业师资队伍现况
2.3.1 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现况
对7所高职院校的护理专职教师进行调研, 其学历、年龄结构、取得证书比例等结果见图1、图2。其中, 4所院校的全部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其余3所院校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分别为98%、97%、90%。4所院校的全部教师具有医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其余3所分别为88%、85%、63%。
2.3.2 药学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对28所开办药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师资状况的调查显示, 每所院校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级以上的专任教师基本在两人以上, 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基本超过两人;专任教师中药学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超过50%;外聘专业教师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正式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
2.4 护理、药学专业基地建设现况
2.4.1 护理专业基地建设现况
此次调查的30所高职院校均有相应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其中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8所, 1 000~5 000平方米的15所, 1 000平方米以下的7所。实训室类别主要为基础护理、成人内科护理、成人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重症监护、急救护理。同时, 所有院校均由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担任临床实习教学任务,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60%院校的顶岗实习能够完全由临床教师带教。
2.4.2 药学专业基地建设现况
调查显示, 不同地区院校基地建设情况差异较大。条件较好的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包含药学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基地、药学服务实训基地、药学GMP实训基地。分别承担专业基础实验、实训, 药品调剂、药品管理、药品养护等综合实训, 原料药、中间体、成品检验等生产性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有医院、制药企业、社会药店等, 承担学生医院药剂科药品调剂、药库管理、医院制剂等实训项目和见习、实习教学任务, 药品生产、质量检验、产品包装、文件管理等实训项目和参观见习教学任务, 药品销售、安全用药指导等实训项目和见习、实习教学任务。
2.5 护理、药学专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预测
卫生部网站的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2010年注册护士204.8万。按照《规划》推测, 2015年、2020年我国护士数量应达到269万、408万。1950—2020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量见图3。卫生统计年鉴还显示, 我国2010年注册药师 (士) 35.4万。按照《规划》推测, 2015年、2020年我国药师数量应达到60万、100万。2010年我国药师分布状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护理、药学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急需紧缺人才相关专业建设不均衡;基地建设规划不足, 管理不当, 投入分散。
3.2 建议
3.2.1 整合资源, 灵活调整专业
《规划》中把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作为主要任务, 指出要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 完善急需紧缺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专业设置。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5年, 年招生总数比例提高到50%左右。目前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8, 远远低于合理的1∶2的比例, 而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超过了1∶4。
护理与药学专业是多数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 为适应“新医改”及社会需求, 院校应灵活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转变教学模式[2], 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学校与医院的教学资源, 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3.2.2 出台相关人力资源政策
(1) 出台相关政策。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对接收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的企业, 给予财政拨款、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 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出台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政策, 改革现有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方法, 建立独立的职称晋升指标体系, 强调技能、着眼技术贡献, 淡化理论研究, 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特点, 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2) 建立配套制度与运行机制。如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行业教师人才资源库, 专、兼职教师双向聘用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企业培训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
3.2.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1) 探讨校院 (企) 共建、
共享、共管教学基地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内仿真实训室依据行业标准建设, 医院 (企业) 投入部分用于教学的临床设备的建设模式[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医院 (企业) 提供职场环境, 院校双方投入教学设备的建设模式, 形成专、兼职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实习, 校内实训基地为行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准入考核场所的互利双赢功能;实现在行业统一管理下实践教学基地人、财、物等资源统筹、整合[4]。具体见图4。
(2)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医学类专业实践性较强, 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已成为当前同类院校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2.4 积极应对新挑战“新医改”背景下护理发展面临新挑战[5]。
护理服务要从医院走向社区:“新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护理将从医院逐步走向社区, 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要求社区护士不仅扮演临床护理者和个案护理者角色, 还要能够向社区居民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明芳.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新观察, 2010 (9) :238-239.
[2]耿秀双, 汤善均.高职护理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4) :3475-3476.
[3]吴玲玲.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9) :173-175.
[4]吴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2)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