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工科院校

2024-07-15

省属工科院校(共3篇)

省属工科院校 篇1

一、引言

目前各高校学生欠费现象普遍存在, 使许多高校的日常运作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有关高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都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和问题的介绍, 没有结合学生特征,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剧凤兰, 2008) 。周欣 (2008) 针对目前高校收费管理中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的严重状况, 进行了原因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邓永超 (2009) 指出应从社会学层面、经济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分别采取培育诚实守信风气, 使恶意欠费得不偿失和培育良好心态等策略, 以解决大学生恶意欠费问题。李爱良 (2007) 认为大学生欠费责任的承担者不仅仅在学生与学校, 更有制度性的因素, 收费制度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诱致了欠费。消解高校学生欠费, 完善收费制度应是可行路径。总之, 关于学生欠费问题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 几乎没有定量分析。本文以省属某工科院校2006年至2009年学生缴费数据为基础, 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找出其相关欠费规律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二、欠费现象及规律分析

(一) 学校情况简介

该省属高校由1996年开始使用学生收费管理系统, 目前系统的D BM S为M icrosoft SQ L Server2005, 本文所需数据通过系统提供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也大大节省了时间与数据存储空间。某省属工科院校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由多校区组成, 包含12个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院, 3个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院, 1个艺术学院与1个专科商学院。学校近四年应收学费平均每年约为3亿元, 每年9月大批量收费结束后, 学生年均欠费金额约为6200万元, 欠费比例高达10%, 由于研究大学生欠费规律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由于省内生源学生为40684人, 占了91.35%。因此为了简化又不失去代表性, 仅选取生源地为本省各地市的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学生生源地及类别分布与欠费情况

考虑到学生欠费情况可能与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本文则以广东省统计局经济区域划分为标准, 对广东省各地市的生源进行经济区域划分。该校广东省内的学生生源地区域分布情况如 (表1) 所示。其中, “珠三角区域, 简称‘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江门、佛山、惠州、肇庆;“东翼区域, 简称‘粤东’”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西翼区域, 简称‘粤西’”包括茂名、湛江、阳江;“粤北山区, 简称‘山区’”则包括河源、梅州、清远、云浮、韶关。该校学生类别分布情况如 (表2) 所示。结果发现, 往届生欠费率比应届生明显要高;此外, 鉴于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存在着明显差异, 导致城镇学生的欠费情况与农村学生相比, 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把学生类别作为影响欠费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三) 不同年度和年级的欠费现象的描述性统计

以每年开学两个星期后, 即学校规定大批量收费时间结束的数据为基础, 统计2006年至2009年度欠费情况, 如 (表3) 所示。可以发现, 随着学生人数与应交费金额的增加, 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也不断地上升, 在此期间学费标准未发生变化。欠费人数比例由2006年的18.59%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21.34%, 2009年的欠费金额也高达6千多万元。表中统计数据为全校学生数据, 包括广东省及其他省份学生的人数及交费金额。已有大量与学生欠费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 绝大多数都显示高年级欠费率高, 低年级欠费率低这一现象, 但都缺少实际数据支撑。现以该校2006至2009年每年9月份, 即以开学两个星期后的缴费数据为基础, 统计2006级学生的欠费情况, 如 (表4) 所示。可以看出, 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随着年级的增高都不断地上升, 2006级学生第四年的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的百分比都比第一年高出一倍多。由于学生的学费是按年度统计, 所以统计过程已经去除了累计效应, 即上一个年度的欠费额不累计在下一个年度的欠费额中。此外, 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不单是财务处的工作, 而是学校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 需要学生处、教务处、各学院等部门的配合。在催交学费的过程中, 一般是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工作。因此摸清每个学院自有的特点与不同学院间的共同点, 有利于催交学费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分析2006年至2009年学生缴费数据的基础上发现, 学生欠费按学院类别可分为理工科类学院、文科类学院、艺术学院、专科商学院这四类, 其中2009年度按学院类别进行统计的学生人数及欠费情况如 (表5) 所示。除艺术学院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欠费金额都均匀地分布在金额为6000的水平, 然而四类学院的欠费百分比差异却很显著的。因此本文把学院为分四种不同类别, 分别探究其欠费的内在规律, 着重于欠费的比例,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 欠费规律分析

学生拖欠续费,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按照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分步探讨了欠费规律。

(1) 不同类型学院的欠费比例情况。按 (表5) 显示的理工科、文科、专科、艺术学院进行欠费金额与比例分析, 艺术学院欠费金额最高, 专科商学院最低。在此约定欠交费金额等于应交费金额且大于零的为全额欠费, 欠费金额小于应交费金额且大于零的为部分欠费。现统计欠费金额的分布情况如 (表6) 所示, 同时也重点分析了已办理贷款的学生欠费金额情况。理工科类学院66.9%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630, 文科类学院66.03%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080, 艺术学院71.91%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11600, 专科商学院44.36%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795。贷款学生部分欠费人数中有大部分是2008年度贷款结余抵扣2009年度学费, 按欠费金额6000算, 即贷款学生已缴清扣除贷款外剩余学费, 每类学院这样的学生人数占其贷款人数的比例分别是理工科类学院为6.55%, 文科类学院为3.91%, 艺术学院为8.39%, 专科商学院为18.26%。上述初步统计结果说明全额欠费的学生占多数, 平均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超过60%, 其中贷款学生中全额欠费的学生人数除商学院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超过70%。贷款学生大部分为全额欠费, 这说明学生的信用意识淡漠, 宁可自己花钱不节制, 也不努力减少欠费额。另外小部分未贷款学生出现全额欠费, 有可能为恶意欠费学生, 或者是由于学校收费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有能力缴纳学费的学生一分钱也不交。商学院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三类学院, 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2) 欠费学生的经济区域差异。学生拖欠学费, 大部分是由自身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 而不同经济区域的家庭收入差别很大,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经济区域差异对学生欠费的影响情况。 (表1) 学生生源地区域分布情况显示珠三角、粤东、粤西、山区这四个地区欠费人数与平均比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珠三角区域最低, 粤西区域最高, 两者相差高达25%。由此可将生源地类别作为影响学生欠费的重要因素。现考虑学院类型与生源地类别的可能相关性, 即不同的生源地人数构成比例对不同类型学院欠费比例情况的影响, 统计结果如 (表7) 所示。根据对四个经济区域在不同学院中的欠费比例情况可以看出, 除商学院外, 其他三个学院的粤西学生欠费比率最高, 珠三角学生最低。专科商学院的山区学生欠费比率最高, 粤西学生位居第二。由 (表7) 的初步统计结果可以得出, 文科学院、理工科学院、专科商学院、艺术学院生源地为珠三角与粤东的学生人数比例为61.44%、58.24%、55.35%、50.39%, 生源地为粤西与山区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8.56%、41.76%、44.64%、49.61%。除艺术学院外, 其他生源地差异都基本与学院欠费人数比例相符, 艺术学院因其学费过高而使它的学院欠费人数比例也比其他学院要高得多。根据各市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可支配收入, 珠三角、粤东、粤西、山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分别为23974.33元、12944.5元、13300.33元、13145.00元;农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分别为11815.85元、5389.25元、5747.67元、5475.60元。人均收入最低的粤东地区欠费人数平均比例为17.94%, 比粤西和山区都低, 而人均收入位居第二的粤西地区欠费人数平均比例为37.27%, 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 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3) 欠费学生的学生类别差异。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往届生欠费率比应届生高。根据学生类别在不同学院中的欠费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往届生欠费率最高, 城镇往届生欠费率也大大高于城镇应届生, 艺术学院的城镇往届生欠费率几乎与农村应届生相等。文科学院各类学生欠费率都为最低, 与 (图1) 所显示情况相一致。为了分析学院类型vs学生类别的相关性, 得到初步的统计结果如 (表8) 所示, 专科商学院因农村学生占了62.48%, 城镇往届生只占4.41%, 因此其欠费比例为26%。艺术学院的占人数比例为11.61%的农村往届考生欠费比率高达59%, 11.81%的城镇往届欠费比率为38%, 这两点是导致它作为散点图上一个异常点出现的重要原因。从不同学生类别的欠费比率可以看出, 往届学生欠费比率都比同一类型的应届学生高出10%, 农村往届学生欠费比率平均高达42%, 城镇往届学生欠费比率平均为23%。据了解, 往届生主要是因上年高考失误或未达高考目标, 而高考每年都有新变化, 复读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考生愿意去选择2B类高校, 只有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考生才会冒风险选择复读再考, 为的是能上学费较低的2A类学校。此外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欠费比率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排列次序为由高到低, 往届生在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 更加容易出现欠费情况。

(4) 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的关联度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针对某工科高校欠费问题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 输入变量包括学院类别、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 输出变量为欠费比例与平均欠费金额。前面分别对学院类别与生源地类别欠费比例、学院类别与学生类别欠费比例的关联度分析, 现对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欠费比例进行关联度分析, 统计结果如 (表9) 所示。可以看出, 粤西学生中有29.44%的往届生, 山区学生中也有20.42%的往届生是造成生源地类别为粤西与山区的学生欠费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某省属工科高校2006年至2009年缴费数据, 发现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是对学生欠费有着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 并将这三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 将欠费比例和平均欠费金额作为输出变量, 建立了针对某工科高校欠费的统计模型。同时也针对统计模型所给出的统计分析结果, 尝试着找出原因和解决措施。当然影响欠费情况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如年级、性别等, 因此对欠费规律的探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定量地去分析欠费原因则难度更大。把众多因素的支配与被支配因素理清, 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去进行定量分析与数据挖掘, 应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也是笔者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之一。

(二) 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 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 确保缴费渠道畅通。上文提及2009年9月欠费金额达到6千多万, 其中有4千万是因为2009年度国家贷款还没到帐, 共有学生约6700人, 占2009年度欠费人数的78%。因此国家贷款对解决该校欠费情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校必须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并保证此绿色通道畅通无阻。通过上面对欠费金额的分析发现, 虽然已成功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只能获得6000元的贷款, 但很少学生能及时去交清剩下的几百元余额, 除专科商学院学生的比例达到18.26%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比例还达不到6.5%, 这也造成学校每年有420万的学费不能及时收缴。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贷款学生都认为办理贷款就相当于不用本人再缴学费, 即便清楚学费抵扣贷款金额后还欠几百元, 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按时缴纳余额。为此, 学校应强调及时缴纳学费余额的重要性, 并提供多种缴费方式以保证缴费渠道的畅通, 比如银行扣款、现场刷卡、利用自助终端自助缴费等方式。如果6000多位贷款学生一分钱学费都不缴, 对其他有能力负担学费的学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有可能造成恶意拖欠学费。缴费渠道的多样化能提高学生的缴费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树立上学就应缴费的意识。第二, 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 保证教育经费足额投入。我国高校的巨额负债问题,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广东高校也不例外。尽管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一次性地免除了全省高校高达130多亿元的贷款, 但绝大部分高校仍处在债台高筑举步维艰的窘境。沉重的还贷压力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省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省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再有就是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帮助解决学生欠缴学费问题。例如广东省中山市专门成立了扶困助学小组, 实施中山市“大学通”助学计划, 助学金由市镇扶困助学工作部门负责统一发放, 助学贷款由交通银行中山分行统一发放, 为中山的贫困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同时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市学习。由于经济区域的差异, 来自粤西与山区的欠费率分别高达37.27%和25.22%。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发展, 省政府应考虑区域差异这一因素, 应该加大对粤西和山区的教育经费拨款力度, 不要再让考生对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愁。同时也应优先考虑解决粤西及其他边远地区高校的债务问题。第三, 收费管理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收费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和学院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环环相扣、齐抓共管。归口管理学生收费工作的财务处, 应通过校园网及时发布各学院学生欠费信息, 供学生处、教务处、学院等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使用。欠费数据中应分析包括生源地、考生类别等对欠费问题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 催交欠费的工作人员也应按分析报告呈现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生源地为珠三角同时学生类别为城镇应届的欠费学生会不会属于恶意欠费或另有原因, 粤西或山区的学生欠费又没有贷款应该动员其办理贷款或申请勤工俭学。学生欠费具有聚集效应, 因此要把具有高欠费率的往届考生作为重点催交对象。高欠费人群的欠费问题解决了, 不单催交工作完成一大半, 同时这一人群也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第四,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 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的道义凭据。本文中提到, 农村往届生的欠费率高达38.36%, 城镇往届生的欠费率也达到20.32%, 随着年级的增高欠费率也跟着高升。这些现象的出现, 不守诚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诚信度测评体系考核学生过去与现在的诚信状况, 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属于道德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守诚信的学生在就业时不推荐单位, 在签协议时把不诚信记录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等。通过各种方式对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进行处理, 使广大学生不敢恶意拖欠。通过严格的制度, 使那些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在实际利益上受到惩处, 从心理上教育其他学生。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高校学生欠费问题, 以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欠费比例和平均欠费金额等影响因素, 建立统计模型进行了分析, 尝试提出与学生欠费相关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生欠费,统计模型,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剧凤兰:《高校学生欠费的区域差异与人群特征》,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2]邓永超:《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恶意欠费的理性思考》, 《教育探索》2009年第4期。

[3]李爱良:《大学生欠费归因:收费制度视角》, 《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省属工科院校 篇2

作者:叶国雄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17 字体:【大】 【中】 【小】省属体院办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省属体院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办学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拨付,专业设置按教育部统一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都按 “专业目录”的口径拟定。由于生源、师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体育院校办体育教育专业,不如师范院校办得好,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不如师范院校高。个别体院办了运动训练或其他新兴专业,但又不如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在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方面,也无法与各省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科研机构抗衡。因此,相当多的体育学院在全省高等教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布局中,处于一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面临着发展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危机。

1.1 办学空间受到挤压,招生规模无法扩大,办学效益受到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绝大多数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中都设有体育系。进入90年代,绝大多数师范专科学校,甚至相当一部分综合大学,也都纷纷设立体育系或体育学院。有的省份(如山东)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多达17个。在这种格局当中,省属体院这种单科类高校在招生生源方面所能分到的“蛋糕”就很小了。再加上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的“牌子”、人文环境和就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同样情况的考生,首先选择的是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而不是体育学院。不仅如此,省属体院目前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影响:要体育教师,用人单位首选的是师范院校体育系的毕业生;要其他体育专业人才,只要综合性大学有,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会排在其后。

1.2 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人文环境很难形成,办学缺少特色优势

截至目前,各省属体院都基本上设齐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这5个体育学类专业,有的还跨学科设置了体育管理、运动心理、体育新闻、保健康复等专业。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首先,从招生生源情况看,这些专业多数没有跳出传统专业的大框子,仍然属于“体育”这个大专业。其次,从专业布点情况看,有些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也设置了上述几个体育类的新专业,与体育院校又展开了新的竞争。另外,从人才培养环境看,相对于多种学科专业并存的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来说,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几乎都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学的课程,都是“体育专业”的课程,很难形成综合性大学或师范院校那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这种“养分”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3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新上专业比较困难,学科发展举步维艰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多数体院在新上专业时遇到的较大困难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按照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师资力量是评估新上专业的重要标准,师资力量不足,相关专业就上不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省属体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些体院勉强上去了一部分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但因为缺少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撑,致使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发展起来相当困难。省级专业运动队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各行各业的管理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求传统的“体工队”体制向“职业化”“社会化”改革,而且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专业运动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再一次被更加严肃地提了出来。

2.1 运动员选招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进专业队,尤其是进省级以上专业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好事情,是许许多多的家庭和青少年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存在决定意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尤其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日益发生变化。传统的“进专业队出成绩最好,出不了成绩能就业也很好”的观念,逐渐被“进专业队出成绩的同时拿一个大学文凭”的新观念所代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业队里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队员和家长都在这样考虑问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竞技体育“苗子”,不愿进专业队,而去了综合性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有的甚至进入大学后“弃训”而“从学”。2.2 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省级专业队都办成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设置了成人运动训练专业专科(个别的设置了本科),力求在保证完成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广大运动员对运动技术学院的学籍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社会对此类文凭的认可程度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据某一省份对省级专业队在训运动员的调查,愿意在运动技术学院完成大专学历教育的只占9.6%。2.3 运动员退役再就业方面的问题

省级专业运动队的多数运动员拿到的主要是成人运动训练专业的专科文凭。这种专科层次、且专业性极强的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竞争,显然处于明显的劣势,择业面太窄,可供选择的岗位太少。据某省专业队的调查,运动员退役后自认为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小学体育教师,达 42.1%;其次才是教练,占18.3%;第三是体育场、馆、地的工作人员,占15.8%。该省已毕业的354名学生(运动员)中,在教练员岗位的也只有 45位,占毕业生总数的12.7%。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省级运动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各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3 国外几所体育院校的办学情况(略)4 国内几所体育学院办学体制改革的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改革也驶入了快车道。各体育院校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而办学体制的改革,则成为各体育院校谋求发展的重要方面。4.1 上海体育学院

自从与地方共建以来,上海体育学院一直在谋求新的发展。他们把为地方服务作为办学的重点,坚持为上海市的体育发展战略服务,为将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服务的宗旨,提出了立足上海,面向华东区,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办学体制上,上海体育学院拟与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上海市体育科研所合并,在2004年创办上海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按照社会需求,控制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本科在校生保持在4000人左右,积极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在专业结构上,拟保持或逐步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保持运动训练专业的规模,积极扩大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体育新闻等体育人文学科的发展,并建立体育彩票研究中心、市民体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向多学科、高层次、研究与教学结构型大学发展。4.2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一些基础性定位:要在2010年以前,办成一个以体育为主,融体育高等教育、体育科研、高水平体育运动竞技于一体,以教学训练为中心,教育、文学、经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华南龙头、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在校生要达到70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6∶1。

广州体育学院把广东省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办学支撑力量,提出了为泛珠三角服务的办学思路和金牌、经营开发、人才、国际四大战略。目前广州体育学院除了传统的体育专业以外,还设有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新闻、健美操、体育舞蹈、模特艺术等市场热门专业,并且还有社会体育研究基地和健美操训练基地。4.3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从1995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成立,就开始研究学院的功能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问题。1996年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前三年“明思路、打基础、抓规范”,后三年“抓结合、求内涵、上水平”的六年实施规划。

经过六年的努力,南京体育学院不但将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中、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专业化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这三项职能,以及与此职能相关的三种组织体系(学校、运动队、科研所)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打破了原先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条块分制、自我封闭的“小而全”、重复建设的格局,实现了教育和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与“更新”,已经建立起一个布局结构合理,运动项目、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训练质量较高,办学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体系。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正在借江苏省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东风,积极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竞技运动和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快学院发展。4.4 山东体育学院

2000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山东体育学院等三单位合并组建新的山东体育学院的通知》发布,2003年上半年完成正式合并。4.4.1 新山东体育学院的管理体制

“三合一”后的新山东体育学院为省属高等院校、正厅级事业单位,由省体育局主管,人事、财务、各类资产等全部纳入省体育局统一管理。省教育厅实施教育宏观行业管理,事业费由省财政核定,基本建设经费由省计委按高校标准予以安排,通过主管部门拨到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分别接受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业务指导和宏观管理。

山东体育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领导班子职数设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省体育局局长兼)、党委副书记、院长1名,专职副书记2名(其中1人兼纪委书记),副院长5名。学院内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设置一套处级机构和中层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全院的教学、训练、科研、党务、行政和后勤等各项工作。

合并后,山东体育学院对专业运动队实行院校化管理,各运动队成建制地编入竞技一系至六系,各系对外挂项目管理中心的牌子,负责全省该项目一、二、三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对外挂牌,继续行使为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进行科技服务和指导的职能。

4.4.2 山东体育学院的运行机制

新山东体育学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办学层次包括中专(包括个别项目小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五年制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多种学制和多种教学计划同时运行。在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基础,并按专业方向适时进行分流,按专业要求进行培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学院将一、二线队伍按项目建立系一级建制,实行院校化管理。各系的运动员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和训练比赛的需要,有组织地分批参加有关文化考试,逐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正式学生身份,开始边训练、边学习。在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了保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那些完不成训练比赛与学习任务的运动员(学生),将区别不同情况,适时分流或安排退役。在具体实施中,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补课与个别补课相结合、学分制与长学制相结合等一系列特殊措施,保证广大运动员既不影响训练比赛,又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具体课程学时和学分的掌握上,也从实际出发,将运动员的部分训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时和学分。对个别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还实行减免课程和奖励学分的办法,鼓励他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4.4.3 “三合一”的初步收获和体会

实行“三合一”以后,新山东体育学院共享了全省的体育资源,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都有了新的变化。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日照校区现占地1400余亩,先后共投入资金4亿元,其中省体育局和体育学院各投入2亿元。建成教学楼、综合训练馆、学生和教工宿舍楼、塑胶田径场和球类训练场等,总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日照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办学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共招收全日制新生2150名,2003年共招生3300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到7200余名,预计到2005年可达到10000名。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校生规模达到了2726人。

办学层次显著提高。2003年6月,山东体育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整体评估,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水上运动装备专业博士研究生。

4.4.4 新山东体育学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山东体育学院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鲁发[2002]21号文),把“加强山东体育学院的建设”单独作为其中一条,提出了“把山东体育学院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全国一流的体育院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山东体育大学”的要求,2003年8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批准在济南市东部新城区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的“体育公园”,其中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区共占地1900亩,归山东体育学院使用,作为山东体育学院的校本部。2004年完成规划设计,2005年开始动工建设,争取2006年开始在新校本部招生。5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当今高等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省属体育院校的办学体制必须改革;国外体育院校的办学经验和国内几所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说明省属体育院校的办学体制可以改革;如何改革?可以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形式多样化。但有几点必须认真把握: 5.1 找准位置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省属体育院校更多地强调和突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体育行业的特点和要求重视不够,忽视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的功能。省属体育院校在本省高等院校中和本省体育事业中的位置截然不同。因此,省属体育院校必须跳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在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的前提下,把服从和服务于全省体育事业发展,作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这样,省属体育院校才有其相应的位置,才能真正有所作为。5.2 理顺体制

目前,各省属体育学院的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长远发展看,也不一定整齐划一,完全一致。但是从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考虑,还是这样好一些:一是归口到体育行业,共享全省的体育人、财、物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二是进入全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科研的主战场;三是在全省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5.3 突出重点

省属体育院校在办学上要突出的重点是培养目标。从适应本省需要,培养体育人才,发展体育事业的办学目标出发,省属体育院校培养的重点不是体育教师,而是本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体育产业等方面需要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医学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经纪人和从事体育外事、体育新闻等项工作的人员。5.4 办出特色

省属体育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要从为本省(或适当扩大范围)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出发,置身于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格局中,以市场为导向,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面;增加新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要从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出发,积极探索体育人才的成才规律,理顺小学、初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加强师资、教练员和科研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靠一大批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人才来出成绩、出成果,提高省属体育院校的社会竞争力。第四,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同国外同类大学联合办学,适应教育、体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努力实现省属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省属工科院校 篇3

双语教学目标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当地, 知识文化素养一般, 英语水平有限。并且我校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型, 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工作, 所以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我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校双语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在专业工作中的运用技能,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开展一般工作的能力即可。

就具体课程而言, 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两种。目前, 其定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认为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第二种往往采取“汉英整合, 不分主次”的授课模式。第三种则通常采取“以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的授课模式, 以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准确和到位。

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 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原因是理工科课程的内容有独特的逻辑体系, 揭示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中英文的符号系统相近,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也就是说首先是学科教学, 其次才是语言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汉语教学相同。理工科双语教学中, 有两个教学难点:学科难点和语言难点。为了避免学科目标的打折, 应尽量避免两个难点同时出现。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双语教学刚开始时, 学生还不太适应双语教学方式, 且教学内容上出现大量不易理解、介绍性强的专业术语。所以, 刚开始的双语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 暂时放缓学科教学的步伐。等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找到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调整好学习心态以后, 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教学方面。

关于英语原版教材的选择, 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的基础, 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 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 影响教学效果。适合中国国情的原版教材极少,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中文教材为纲要, 从多套国外优秀教材中选编内容。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 有些课程直接采用原版教材, 笔者所授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 对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改编。在编排顺序上, 与中文教材相同。在每一个章节后面, 对专业和语言的难点加上注释,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电子教材、视频教材, 逐步形成了以先进教材、电子教材、视频教材、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学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有一种误解, 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用得越多越好。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在我校, 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全外型:即所开课程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可用中英文讲授交错进行;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 用中文讲授。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精品课程, 生源好,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 教师英语口语素质高, 所以该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采用全外型, 效果较好。大多数双语课程采用混合型。混合的程度也要视学生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如我校民办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公办生, 所以给公办生进行双语教学的英语比重高于民办学院学生。工科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教学内容为代价, 否则, 双语教学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 英、汉比例也应有区别。如笔者所授的流体力学中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水静力学部分的内容, 其难度相对低一些, 可进行全英教学。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推导有难度, 这部分内容适合英文板书, 中文讲解。对于流体力学研究前沿CFD有关知识, 引入英文研究成果, 混合型介绍,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最初进行流体力学双语教学中, 笔者曾经就相同的内容用英语说一遍, 再用汉语翻译一遍, 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如教学进度不能完成, 内容讲不透, 思路被打断, 缺少用英语去思维的动力等等, 这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我国工科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几方面, 相对来说比较擅长读、写、译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是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在听说的口语能力方面极其欠缺, 而且听说能力对现场的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 如果课堂上没听懂, 课后就很难补救,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所听即所见”形式。所谓“所听即所见”, 就是在重要的内容上, 学生在听到英文的同时也可看到英文, 这就要求英文课件同步跟上老师的讲解, 但切忌“照本宣读”, 否则, 课堂会变得索然无味。关于作业, 采用全英文格式是没有太多困难的, 原因是有了例题作基础, 本来就擅长读、写、译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据学生反映, 英文作业可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立了自信心。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它有引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有平铺直叙、演示实验、科学史实、认知冲突、温故知新等。常见的展开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法、观看法等。常用的结束方法有归纳法、练习法、问题法等。

与汉语教学相比,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扩展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教学难度增大了。因此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工科双语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将学科教学方法与语言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利于学科教学, 其次考虑有利于语言教学。如引入方法中的平铺直叙、科学史实、温故知新等以听说语言教学方法为主, 演示实验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流动现象, 思考问题, 所以重点是解释关键的英文专业术语。在用讲授法进行双语教学展开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如前所述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讨论法展开教学时, 显然以听说为主, 这也是最难实施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生不愿开口。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开口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自己口语不好, 缺乏自信心交流;二是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正确性没把握, 羞于开口。针对这两种原因,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发言前有时间准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适应,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让“说”的内容要浅易些, 激励学生开口是较好的办法, 每当学生开口说英语, 教师就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豪, 有成就感。即使说错了, 也要表扬学生的勇敢精神。万事开头难, 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 再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演示法和实验法的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易展开。练习和自学法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学生的读、写、译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展开所遇的困难是较易克服的。

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双语教学初期, 学生的畏惧心理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聋哑英语”让学生无信心。为了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在双语教学初期, 笔者先向学生中文介绍有关的专业术语, 然后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每次课的“引言”就是前一次课的“总结”, 英文的“总结”与“引言”将每次课串成整体。有了前一次课的英文“总结”作基础, 学生对本次课的英文“引言”有了亲切感, 畏惧的心理逐级衰退。在这一阶段, 对于教学语言难点的克服主要是正确处理英文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讲义, 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和对插图的形象化思维分析, 正确理解内容。英文阅读以一个完整句子为最小语言单位, 一大段阅读完成后, 老师再讲解语法关系、句子结构、文体规律、科技英语构词法等, 点到为止。

在双语教学中, 学生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突出, 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调查, 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很必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它们可以极大地增加书面语言的传输量, 弥补口语听说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最常见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Power Point课件为主。课堂上使用课件, 可以减少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课堂容量, 还可以展示逼真的画面, 增加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多年的实践发现:Power Point课件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比如关键的推导运算过程必须要在黑板上板书, 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过多地使用Power Point课件, 并不受学生欢迎。实验还是要让学生亲手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课件无法做到的。此外, 实物或模型还是要展示, 其效果远高于课件。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验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 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由于双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 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进行表1所示的双语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 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综合评价, 可使学校及时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激励机制方面, 在我校凡获批准立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 学校给予一定的双语教学基金资助其开展工作;凡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 其教学工作量按2倍计算, 这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省属工科高校, 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别, 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省属工科高校不切实际。本文结合我校双语教学实践, 指出省属工科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科目标, 采用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三种教学模式, 教学中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语教学,省属,工科高校

参考文献

[1]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2.

[2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 2006:116-137.

[3]红.双语教学在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 :95-98.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 :107-109.

[5]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87-88.

上一篇:微课信息化教学下一篇:设计语文预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