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2024-10-19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通用12篇)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1

江苏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又是一个教育大省,2010年全省有高等院校126所(不含独立学院)。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如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江苏省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在逐年提高,从2009年的4500元/ 生到2013年的9000元/ 生,平均每年增长25%, 高校财政教育经费的拨款总量在不断增加,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金需求与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仍然显现。因此, 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财政性拨款的保障能力,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提高财政教育经费资的使用价值,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江苏省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1.生均自然生(标准生)拨款。目前,江苏省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式为按学生人数进行财政拨款即“生均自然生拨款”的模式。其具体办法为每年省财政部门根据各高校部门预算“一上”所报送核准的基础资料,按照自然生的拨款定额(2013年9000元/ 标准生) 分别乘以各高校的学历层次系数和学科所占的系数进行省属高校正常维持费用的拨款。具体折算系数见表1。

资料来源:江苏省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手册

例如:一个七年制的医学生拨款标准为:标准生定额9000元× 学科系数2×学历系数1.43=25740元。从上述的拨款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高校的生均拨款初步考虑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学生培养成本的差异。

2.修正拨款。是指在按生均核定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引入其它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作为对财政拨款的一个修正。目前江苏省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引入了师资占比系数,目的是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具体做法为:省财政根据各高校“一上”报送的“江苏省省级院校专任教师信息情况表”,在“一下”财政拨款控制数时将专任教师系数作为在校生拨款总额修正依据。其中设置主体指标四项分别为:生师比偏离度占比为70%,硕士教师占专任教师比偏离度占比为8%。正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偏离度占比为12%。副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偏离度占比为10%。另外还设置了三项附加指标分别为院士指标按占专任教师比例乘以2增加系数值, 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按占专任教师比例乘以1增加系数值,杰出青年国医大师按占专任教师比例乘以1增加系数值。偏离度的计算方法为正相关系数为高校指标/ 基准指标,负相关系数为基准指标/ 高校指标。其中基准值的核定分为本科和专科,再按师范类、工农林类、医科类、财经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设置基准指标值。通过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总值与核定的全日制在校生拨款额相乘,得到当年的修正拨款额。例如:某高校生师比为18∶1,硕士教师占比0.8,正高教师占比0.3,副高教师占比0.4 (假如基准值分别为生师比为16∶1,硕士教师占比0.7,正高教师占比0.2,副高教师占比0.5),那么该高校的修正拨款为: (16/18*70%+0.8/0.7*8%+0.3/0.2*12%+0.4/0.5*10%)* 该校的生均拨款总额。

3.离退休绩效工资拨款。离休人员按核定的标准全额财政拨款,退休人员财政按核定的标准80%的比例拨款,其余20%由学校自筹,而且离退休经费拨款中不包含日常公用经费。

4.专项补助经费:包括省级专项和中央专项,主要有教育教学专项、各类科研专项、学生奖助学金专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及省财政配套专项、化解高校债务及奖补专项、部省共建专项、省优势学科专项、协同创新专项等。

二、江苏省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特性分析

1.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仍显不足。在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下,近年来江苏省对教育的直接财政投入总量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江苏财政性教育投入达3233亿元,是 “十五”时期的2.61倍,财政教育支出已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从2009—2011年高校生均财政事业费和生均财政公用经费分析,江苏省高校生均高校财政教育事业费和生均财政公用经费两项指标的数值在2011年均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在年平均增长率上也同样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见表2),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校相比差距更大。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教育强省,其高校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的力度仍显不足,和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相匹配。

2.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式方法还相对粗放。目前江苏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是以生均标准生拨款+ 专项拨款的形式,虽然这两年也在不断优化,如增加了修正系数,但仍显得比较粗放, 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均拨款方法来看,虽然在高校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学科门类上体现了财政拨款的差别系数, 但系数制定仅考虑到一级学科的层面,没有考虑到二级学科,在学科门类的划分上还显得比较粗犷和笼统,还需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财政拨款也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物价水平对教育成本的影响。比如江苏省财政教育经费拨款没有充分考虑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的地域特性造成的在学生培养成本上的差异。在修正拨款系数上,仅仅考虑了师资比这个这个因素,修正因素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引导高校提高内涵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反而从生源扩张引导为师资扩张,为以后的生源数量的减少,埋下隐患。最近某地一所高校教师反对学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原因之一是因为许多教师完不成教学工作量,不是教师不作为,而是无课可上。这无疑给我们高校敲响了一个警钟, 因此应该考虑更多的修正因素指标。

(单位:元)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2010,2010-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3. 专项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从江苏省属高校专项教育事业拨款方式来看,每一个专项都是通过在国库集中支付网进行指标下达的形式,虽然附有批准的文号,然而这些文号有“教”字头,有“财”字头,有“科”字头,文件到达学校后也是你阅来我阅去,你批来我批去,等轮转到财务部门已经很长时间了,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同时财政对项目经费又有使用进度和结转、结余的相关的规定,项目负责人想方设法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经费用完,而用钱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购买设备,有的项目预算款项的70%以上用于购买设备,而设备购置中40%以上用于购买进口设备。以至于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也将处在经济萧条深水区中的欧、美、日制造商有力地托了一把。毋庸置疑,这些设备在科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的使用绩效值得商榷。随着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竞争性专项和非竞争性专项也不断增多,而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应的建设和研究周期,不可能当年全部用完,因而会有大量的项目结转经费,但这部分结转经费在次年经费指标下达时,也比较迟缓,同样也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4. 财政教育经费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和文化引领方面的投入较少。高校为适应地方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正大力实行协同创新战略,积极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四技服务”,为此高校纷纷制定种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并投入专项资金鼓励科技人员成立科技型公司,对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孵化, 而财政投入更多的是研究经费,对研究成果运用方面的投入较少,以至于大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少之又少。从江苏省属高校的专项财政拨款指标来看,也仅有几项指标与此相关,如高校协同创新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等。同时在文化引领方面高校也承担了成人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如成人教育、国际培训项目(国际针灸服务中心、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等。虽然这些项目有些收费,但相对于完全成本支出仍有较大的差距,而财政教育经费很少考虑在这些方面给予成本补偿。

三、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拨款的建议

1.继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高校财政教育支出占比。《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江苏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逐年提高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确保“三个高于”,即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大幅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着力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比。 2011年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意见》将落实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教育经费法定增长和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等情况,作为干部任用、政绩考核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作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这无疑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经费保障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财政教育投入虽然在逐年增长,实际上这是在偿还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欠账,目前的投入也仅仅是解决了高等教育的基本保障问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投入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2012年我们才刚刚完成教育投入占GDP的4%,实际离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6%~7% 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财政部门要着力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切实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财政预算投入的满意度。

2.不断优化高校财政拨款模式,引导高校“从量拨款”向“从效拨款”转移。首先,在学科分类上财政部门在制定生均拨款定额时要进一步地精细化,不仅考虑一级学科,还要考虑到具体的二级学科在学生培养成本上的差异系数。其次,还要考虑不同经济地区在学生培养成本的差别系数,从而使生均拨款更具科学性,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培养成本。第三,在修正拨款上,除考虑师资比因素外,还应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协同创新上考虑更多的调整因素,积极构建以“三效”(效益、 效用、效果)为导向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目前高校现有的财政拨款方式来看,基本上是一种“从量拨款”,如按各层次学生数量多少,各层次专任教师数量的多少,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因素,较少考虑到绩效因素。因此政府在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拨款顶层方案设计中,应当由“从量拨款”向“从效拨款”方向加以引导, 将绩效优劣与经费拨款挂钩,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源配置模式,积极推进“优校优投”“优项优投”,促使高校从注重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向注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转化,激励高校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因此,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一套适合高校财政拨款的绩效考评体系。如将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分为“事业维持费拨款”、“教学研究拨款”、“科学研究拨款”、“基建拨款”、“学生专项拨款”、“其它专项拨款” 等,相应构建各类拨款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指标的选取要既能体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档次,又能在高校间作横向比较,要有可操作性。如在事业维持拨款中选取预决算执行差异率、内涵建设投入比等指标,教学研究拨款中选取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数,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国家级精品课程数等指标,科学研究拨款中选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国家科技奖、知识产权授权数等指标,通过存量和增量分别进行考核。总之,“从效拨款” 作为现行拨款方式的一个补充,一方面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 更有效地利用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引导高校从注重资金量的扩大向注重资金的使用绩效的华丽转身。因此教育财政主部门应综合考量,制定一个既合理有效又方便操作的评价体系。

3.着力提升高校财政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管理力度,提高财政预算的执行力。目前,省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年内项目拨款大多在下半年才开始下达,扣除7~8月份的暑假,实际上更多是在9月份才能执行。即使是上年度的专项指标结余,也往往在次年的3~4月份才能下达,财政专项拨款期限过于集中,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带来不便,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专项财政经费拨款的及时性、安全性、有效性、均衡性,要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财政部门要建立项目经费储备,对于上年度结转的专项经费可以不需要等到3~4月份的人大会批准当年度预算时才下达,可以在年初时及时下达。因这部分经费是上年度人大批复过的,如果等当年的预算批后再下达,这时年度时间已过去了四分之一,项目经费的使用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同时,财政部门应该尽可能减少在下半年突击下达经费,对于年内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可以在年初下达四分之一,便于项目负责人及时安排支出,从而减少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性。 另外,省级财政部门应考虑将相关专项经费文件内容上传至财政网,同时给每个高校的财务部门一个密钥,用于查询本校的专项经费到达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查询每一笔专项资金的文号,而且可以查询到具体的项目内容、项目执行期限、项目负责人,可大大减少专项经费中间滞留环节,减小专项指标在国库的停留时间,方便财务部门尽快地将经费下达到项目负责人,而不必在学校等待文件的传阅,进而提高专项预算指标的执行力。

4.积极构建政府对高校服务于地方社会和文化引领的方面的成本补偿机制。高等学校有四大功能: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引领。从目前的财政补偿体制来看,财政注重了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补偿,而对高校其它两个职能的补偿关注较少。因此,财政教育经费要相应加大对高校这两个职能的投入力度。比如对高校成立的学科型公司,根据公司的规模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同时加大对高校协同创新的财政投入,促使高等教育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统筹、协调、全面的社会发展体系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强校企、校地联动,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从而进一步拉伸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 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宽度。在文化引领方面,继续教育是公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成人教育活动,是公民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如各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学校都相应配备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管理人员,选聘专任教师, 高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政府在这一方面是财政补偿相对较少,以至于高校对办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国际教育属于文化传播和文化推广项目,其情形也大致如此。因此,政府应构建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的成本补偿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引领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有效的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拨款机制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不断提升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满意度、公正度、开放度、贡献度、契合度。

摘要:财政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文章根据江苏省省属高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探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投入体制的对策和路径。

关键词:财政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方式,预算执行力,成本补偿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2

发布时间:2007-10-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省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管理,保证高校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我省高校基本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规范,负责组织校园总体规划设计,负责工程项目质量、工期、资金的管理;加强高校基本建设技术力量和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以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条 省属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省属高校的校(院)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全面负责;分管基建工作的校(院)长负直接领导责任。其工作职责是:尊重基建工作规律,保证学校基本建设依法办事,领导、指导重大的基建活动,负责基建管理队伍的建设;负责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第五条 学校基建部门的基本职责是:

l、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严格按基本建设的程序和规范进行基建管理工作;

2、参与编制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委托、报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并负责实施,并结合学校发展加以修改完善;

3、负责或协助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管理校园土地;

4、负责编制、执行学校基建计划;

5、负责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及立项工作,负责初步设计的报批工作,负责项目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如勘察、设计等工作。参与施工队伍、监理队伍的招标工作,严格执行各类合同书。

6、配合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进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监督检查,组织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

7、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审定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结算;协助基建财务部门编制上报各类财务报表;

8、负责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档案(包括工程技术档案、建设项目审批报建档案等)收集、审核、归档的全部工作;

9、协助学校领导做好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

10、负责校内大、中型维修、改(扩)建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 学校要配备思想作风过硬的基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并保持高校基建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确保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 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第七条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在前期工作阶段,高校基本建设工作程序主要有:依据校园整体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设计任务书;申报项目基建计划;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单项工程的前期文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必须上报教育厅及相关都门审核批复,严禁擅自简化程序。

不论资金来源渠道如何,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必须经教育厅审批项目;需要上报省计委的,由省教育厅审查后,转报省计委审批立项。对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就开工的项目,要限期改正,并要追究项目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的责任。

第八条

严格把好建设前期工作质量关,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应实行设计方案招标和扩初设计论证,并报请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高校基建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质量监督及施工许可等证件,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第四章 校园总体规划(改扩建)制订与管理

第十条

省属高校的校园总体规划(改扩建)设计,应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规范、标准执行,并遵循下列原则:

1、体现功能上的先进性。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边缘学科的产生,有利于仪器设备、校园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共享和管理;充分考虑校园的发展,结合学校远期事业规划,优先保障教学科研需要,实行宏观控制和微观调整,并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重视高校校园的开放功能。

2、立足国情、校情,合理用地,注意节能、生态保护和运行的经济性;

3、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育人环境,塑造大学校园高品位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形象和环境品格,创造校园特色美。

4、原则确定校园功能的相对分区。

第十一条 校园的改扩建要保留学校历史风貌,尊重原有建筑风格;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多重使用价值。

第十二条 校园原有建筑的修缮要服从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实现旧建筑的外立面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修缮施工图必须经过基建部门审核后方可施工。

第十三条 切实维护校园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校园规划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和按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程序报批后确定。一经确定后,校内基本建设应当遵循规划实施。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要修改和调整,必须按确立规划的程序进行,并报教育厅备案。

第十四条 校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十分珍惜,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加强校园周边土地管理,确保校园土地不被侵占或流失。

第十五条 现有的教学区用地、体育活动区用地。绿化用地不得随意挤占。必要时,可通过拆除、调整、迁移、置换等方式,逐步扩大教学区用地和体育活动区用地。

第十六条 校园基础设施(管线、道路和环保工程)必须经基建部门严格按校园规划核批,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管线网与主体工程配套实施。

第十七条 高校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后勤社会化和校办企业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学校要将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校办企业生产加工型的设施逐步移向校外,交给社会承办。

第十八条 规划安排的新建项目,必须根据各校现有校舍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学校各项校舍用房面积依据三部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进行评估测定。对不达标的用房,应优先安排。

第五章 工程质量管理

第十九条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重要的设备、材料采购都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安徽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实行工程招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诚信的原则。

第二十条 高校基建部门是学校基建项目招标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各校必须成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基建招标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并将结论上报学校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一条

对于法规允许分包项目的招标、议标以及甲供材料采购的招标、议标活动,必须提前公告,提供详尽的标书,并应在标书中明示评标的办法。坚决杜绝明招暗定的违规做法。

第二十二条 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参加投标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认真考核和严格审查其是否具备与工程建设要求相符的相应资质等级和业绩,审核其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装备水平、严禁无证或低资质的单位承揽高校基建项目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

第二十三条 招标时要合理划分标段,合理确定工期,合理标价定标;招标过程中标底要严格保密。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干预正常的招标活动。

第二十四条 严格实行合同管理制。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都要依法按程序订立合同,各类合同都要全面、严密、具体,有明确的履约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违约方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各高校基建部门在工程发包时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竟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

第二十六条 建立工程质量学校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

笫二十七条 严格按规范控制工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复下达后,勘察、设计、施工招标阶段,都要确定合理的时间周期,即不能随意拖延时间,更要严禁盲目压缩各阶段的正常周期。

第二十八条 高校基建项目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对所选定的监理单位必须要求其配备有足够合格的监理人员。对在工程监理过程中不能履行职责的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要及时中止其对在建工程的监理合同,并重新选择监理单位。要鼓励高校基建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取得国家统一考试颁发的监理资格证。第二十九条 材料设备要严格进行质量检验。按照合同约定,由学校基建部门直接采购的材料,应当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达到要求标准方可使用。对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也要监督其施工单位按上述要求检验。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的,除严格返工外,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高校的校舍在装修和改、扩建工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改、扩建工程,必须由高校基建部门审核,并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第三十一条 高校基建部门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和地方政府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进行备案。

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具有下列材料:

1、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2、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3、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

4、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的文件;

5、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

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办理移交手续

第三十二条 高校基建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并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高校基建部门在工程验收时,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出具质量保修书。质量保修书中应当明确建设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

第三十三条 加强高校基本建设档案工作,高校基建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档案。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同时要积极协调学校档案馆和地方政府城建档案馆的工作关系,争取其工作的支持。

第六章 基建财务管理

第三十四条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对已批准的基建计划资金的及时筹措和落实,保证基建项目正常实施。

第三十五条 基建部门负责编制工程用款计划,基建财务根据核准的工程概预算及用款计划,按基建部门核准的工程进度及时核付工程款。工程竣工时进度款不得超过合同总造价的90%。

第三十六条 高校必须按规定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基建部门的负责人在合同规定的额度内按合同规定签字支付合同款,合同规定以外或超过合同款额度,需要按程序增加补充合同条款并报经主管基建的校院长审核签字后方能支付,特殊情况需要在合同规定外支付款项的,必须报经校(院)长审核签字后才能支付。

第三十七条 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学校基建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工程决算进行审核。如本校力量不足,可邀请就近的兄弟院校给予协作。竣工项目经审核后,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审批机构进行审计。

第三十八条 基建管理部门应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强材料设备及工程变更管理,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对为工程降低造价作出贡献和对工程决算进行审核的人员,应按节约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第七章 监督与奖惩

第三十九条 加强执纪、执法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基建管理工作的监督,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和截留、挤占、挪用、克扣工程建设资金的当事人,给予严格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高校基本建设要自觉接受地方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教育厅对重点基建投资项目进行专项稽察,并把招投标工作、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工作为稽察的重点。对监督和稽察中发现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或隐患的限期进行整改。

第四十一条 高校基建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对违反基建程序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使用不合格材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等问题,一经发现都要及时提出意见,有关领导和人员仍坚持错误作法的由责任人承担责任,报告人应继续向上级反映情况;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现问题不制止、不反映的,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十二条 各校应安排专项资金,尽快实现基建管理智能化。

第四十三条 定期组织开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优质工程的评选活动,按“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综合标准,评选出优质工程,用以表彰各校在项目的管理、设计、施工方面做出的成绩。

第四十四条 定期组织开展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对在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校长(院)、分管校(院)长、基建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予以表彰。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省属高校基本建设的土木工程、管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包括国拨资金项目,学校自筹资金项目,学校与社会合作资金项目,学校接受捐资项目,申请银行贷款项目,学校管理的开发部门独立或参与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开发经营性项目,项目资金超过20万元的维修项目和装修项目,以及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其他基建项目。

第四十六条 各校应按本管理办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第四十七条 教育厅直属中专学校及厅属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开始试行。

省属高校学生赴外交流模式浅析 篇3

关键词: 省属高校赴外交流模式 国际视野 创新复合型人才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省属高校越来越重视在校生的赴外交流学习。目前省属高校赴外交流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长期一般指赴外留学,短期指赴外留游学或实习。

一、省属高校学生赴外留学模式

赴外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一)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高校在校生可利用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项目主要有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及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期间的奖学金生活。三个项目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每年总计选派规模为11500名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上三个项目的选派目的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留学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教育、科研机构。

但国际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对申请者的语言、学术水平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部属高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省属高校的申请者被录取的几率相对较低。

(二)校际协议留学项目。不少省属高校与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签署交换生协议、本科双学位协议等,选派符合条件的本科生赴外留学。开展交换生项目的主要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学生赴外留学一学期或一学年,所获学分可转至派出学校,最终获得派出学校文凭。开展双学位项目的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学校,学生赴外留学至少两学年,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互认学分,学生达到两校要求,可同时获得两校文凭。

除了本科生项目之外,部分高校还与国外大学开展硕士或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在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只需合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校长在协议上签字后项目即可开展,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向教育部申请,获得教育部审批后才可进行招生。申请材料复杂,审批手续缓慢,审批几率较低。该项目一般针对某个专业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计划内招生。要求至少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国外高校教师讲授。

二、省属高校学生游学实习交流模式

此模式主要包含省教育厅资助游学项目、友好学校短期研修或夏令营、冬令营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

(一)省教育厅资助游学项目。省教育厅资助省属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游学项目,资助标准为2万元/生,资助经费用途主要为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保险费、生活费、国际往返机票及签证费用等(个人消费除外),经费不足部分由高校或学生个人承担,要求派出高校原则上承担费用不少于总费用的1/3。游学高校原则上应为世界排名前列的海外知名高校。留学名额由省教育厅下放,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

(二)友好学校短期研修或夏令营、冬令营项目。很多国外高校都招收友好学校学生参加短期研修、夏令营或冬令营项目,开展语言文化或部分专业课程,在当地居民家住宿,感受当地的生活文化,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通过此项目,学生可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并为将来留学深造探路。

(三)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不少省属高校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为在校学子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实践经历。该项目学生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在体验美国文化、锻炼英语能力的同时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此项目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三、对省属高校扩大交流规模的建议

(一)努力争取公派留学游学项目。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不仅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学术背景、科研潜力、综合能力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对省属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被录取的几率相对部属高校较低。这就要求省属学校做好相关项目的宣传工作,指导有意向的学生有的放矢,提前规划,争取获批,为学生树立标杆和榜样。

省教育厅的游学项目将指标划至相关院校,各院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原则上要求申请者语言水平达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要求,同时要求申请者具有较强的学习、适应和沟通能力。能参加此项目的学生皆是学校的佼佼者,项目结束后可通过讨论会、讲座等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学生中间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依托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和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和合作办学项目是省属高校的重头戏,属学生自费留学项目,对语言的要求比较灵活,语言未达标可进行有条件录取,省属高校绝大部分有出国意向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项目派出。

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交换生项目费用较低,一般免除学费或者仅缴纳一少部分学费,家庭状况一般但想体验国外留学生活、增加自身阅历的学生一般选择这种留学途径。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一般是双学位项目,留学费用较高留学时间较长,学费、生活费等各项开销每年20万人民币左右,在国外学习2~3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优秀学生一般选择此种途径留学。合作办学项目一旦获批是列入计划内招生,招收的学生可在国内学习仅获取国内学校文凭,也可在国内高校学习1~2年后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方式跟双学位项目类似。

(三)开拓丰富多彩的短期交流项目。在开拓留学项目、拓展校际合作的同时,省属高校可开拓丰富多彩的短期交流项目,学生可通过暑假、寒假赴外体验而不影响正常学习。

四、结语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4

高校作为非营利事业单位, 其财务管理制度决定了其对于成本核算的困难, 加之政府财政拨款的存在, 高校的管理层往往对于高等教育成本意识淡薄,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教育发展阶段, 高校规模和数量在前几年进行了较大的扩张, 但是高考生源却在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措施下出现较大规模的减少趋势。而且国外的高校对于许多生源也存在着很强的吸引力。以上因素都加大了目前高校的生存压力, 核算高等教育成本, 进行绩效考核,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迫切需要, 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线。

1、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为高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的运转离不开资金的运转, 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有利于为学校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提高教育资源管理水平。财政部、教育部已经修订了高校财务制度, 对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引入了资产折旧等, 这些都将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由原来的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科学地推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以进行绩效考核和资源优化配置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也是促进学校由硬件的扩张到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政府确定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12月颁布) 第五条给出了高校学费占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 这个比例和标准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 比例的需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制定, 这个比例目前为25%。因此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制定、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3、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和公众知情权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学费收入和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在学校上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消费, 其实质是通过交费获取知识, 尽管其并未负担全部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学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财政拨款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 公众对于资金的使用是有知情权的。因此, 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公开, 有利于主管部门、公众和消费者知情和监督, 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国内外教育成本研究综述

对于教育成本的研究, 国内和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教育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教育成本作为成本的一种, 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总和。广义的教育成本包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主要是社会、学校投入的各种人力、物质资源的成本。

曾晓东从经济学角度对美国近十年来大学成本和收费制度进行了研究阐述。大学的组织机构性质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决定了其成本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这使其在市场化竞争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定价权, 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因此高校面对成本的上涨可以使用定价权提价来进行成本补偿。市场化竞争中, 商品的定价由市场而非企业决定。企业的存活依赖于其成本的高低, 成本高于市场价的企业无法存活。市场化环境下的商品价格研究应该从供求关系着眼, 而非商品成本。而市场化环境下的非营利组织则有着不同的利益格局, 其组织性质使其具有成本和价格等他的趋势。用公式表示为:R=I-C, 如果R→0, 则I→C。其中R为利润, I为收益, C为成本。

阎达五、王耕、王善迈等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观点也是教育成本即教育过程消耗资源的价值的体现。本文不再列举。

三、测算样本的选择以及数据的折算界定

1、在校生人数折合的确定

教育部在财教便函[2008]28号《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中要求学校上报的学生人数来源应根据学历生人数统计, 不同学历的学生按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1∶1.5∶2的折算比例进行折算。尽管目前没有对于该比例的准确性相关的研究, 但是基于其教育部门调查的权威性, 较多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研究采用了这一比例。本文也采用了该比例进行学生人数的折合。

2、科学研究支出与教学支出的折合

袁连生认为, 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是存在关系的, 科学研究往往能够成为最新的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成本的统计概念科学研究消耗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列入教育成本之中。高等学校除了承担培养学生传播知识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 知识传播与技术创新是高校的两大职能, 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但是应纳入教育成本的比例尚无确切的研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中对于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的占比为2/3和1/3。崔邦焱曾针对两者的关系向高校教师做过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科研成本30%计入教育成本。本文采用了将科研支出的30%计入生均培养成本的办法。

3、人员经费支出界定

目前在职人员经费支出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下“工资福利支出”科目来进行核算, 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是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下“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来进行核算的。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再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任务, 经费的性质应该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对于该经费的是否应该计入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也存在争议。施卓晨、郑健壮 (2006) 提出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没有关系, 应该剥离。吴娟 (2006) 认为, 尽管离退休人员经费一部分由社会统筹, 但是一部分离退休人员经费仍由学校支付, 因此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中应包括这部分支出。基于离退休人员支出与学生培养成本关系的密切度以及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本文的核算为将离退休人员经费计算在内。

四、S省13所省属高校决算实例

S省高等教育近年规模稳步发展, 高校基建扩建基本结束, 内涵建设全面加强。2011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56所, 普通高等学校139所 (含独立学院12所) , 其中本科院校63所, 现选取其较有代表性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实例, 以2012年度部门决算数据为依据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12年度S省统计范围内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的平均值为20177.19元, 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占比24.4%, 商品服务支出占比27.3%。按照学费不高于生均教育成本25%的要求, 学费水平应低于5000元/生。目前S省的生均学费水平在4000元左右, 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

五、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1、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缺陷

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目前的财务制度具有简单、容易掌握的优势, 但缺点是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不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以及资产的折旧的摊销等。2012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废止了1997年印发的高校财务制度, 新制度中在计提资产折旧、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版的财务制度将会对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提供制度方面的便利。

2、电算化条件下教育成本核算的细化方法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使用了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账务处理, 这也为教育成本的核算提供了便利。通过横向的科目体系结合纵向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构成一张全面纵横向的帐表。各学校可根据专业类别、年级、费用类别等不同需要对教育成本核算进行细化, 以得出更加精确的教育成本。

3、教育成本核算应纳入政府决算财务报告

尽管存在可行的教育成本核算办法, 但是由于成本核算细则性的文件并没有颁布, 政府部门并未将教育成本核算纳入年终财务报告中。为了满足公众财政款项收支的知情权和便于监管部门对财政款项的监管, 建议政府部门应将教育成本核算结果纳入到决算财务报告中, 使得教育成本核算成为一项常规化的工作, 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市场体制的深化完善, 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管理方式与水平日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了解高等教育成本以确定收费依据和教育投入水平, 高校自身也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规划。因此进行测算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对某省14所省属高校的2012年度数据进行了测算, 以期对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财务管理,高校

参考文献

[1]刘经纬: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实例[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0) .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5

2013年12月6-7日我院组织田径队参加在广东省技师学院举行的第三届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院领导高度重视下,学生保卫科在李鸿飞科长的带领下,由汤耀明副长直接负责,成立由钟羽江、陈浩、黄金、方一捷、欧余倬、黎运赛老师组成的教练组,认真组织我院23名体育特长生组队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训练并参加比赛。经院领导、全体教练员的精心组织和运动员的奋力拼搏,我院代表队荣获此次运动会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比上届运动会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充分展示了机械学子勇于拼搏、诚实可信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各参赛队的一致好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赛前各项准备工作:(9月—12月)

1、做好运动员报名工作。在9月初接到教研会通知后,教练组老师积极到各班挑选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并做好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参加选拔比赛的同学们的积极性。9月中期组织学生进行预选拔,通过选拔的学生定期组织训练。

2、克服困难,认真做好运动员训练工作。由于我院学生的运动素质参差不齐,给训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0月初教练组6名老师每周一至周五早上6:30—7:30,下午15:30—17:30在学院田径场进行训练。期间认真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精心组织每天的训练工作,训练时同学积极、认真,效果较好,训练结束后老师都能亲手为训练的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充分体现了师生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运动会期间相关工作:(12月6—7日)

1、积极准备开幕式入场式。根据运动会组委会的要求,我们精心安排入队形,挑选入场口号,编排入场动作。在运动会开幕式入场时,我们以整齐的队列、响亮的口号,新颖的动作充分展示我院的风采,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

2、比赛期间组织工作。在比赛期间,我们按原制定的出行和比赛方案实行有效的分工,由教练老师各施其责,亲自带着学生运动参加各项目比赛,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运动会获奖情况

经过全体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的努力拼搏,我院代表队荣获此次运动会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具体如下:男子400米第一名、男子1500米第一名、男子4*400米接力第一名、男子跳远第二名、男子200米第四名、男子三级跳远第六名、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女子400米第二名、女子400米第六名、女子4*400米第五名、女子4*100米第六名。

河北省省属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研究 篇6

(1.河北经贸大学 校长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财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河北省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扩招前的1998年,河北省高校在校生为11.94万人,2009年达到102.93万人,11年间增加了7.6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4%。1998年省级财政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为7.4亿元,2009年为44.5亿元,同期增加了5.01倍。即使不考虑物价因素,生均经费由6 197.65元下降为4 323.32元。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筹资方式便成为高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截止到2009年底,河北省省属33所高校借入款项总额为84.2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8.11亿元。这些借贷资金,即使全部按照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每年需支付贷款利息4.51亿元,占当年省财政高等教育预算内拨款的比率为10.13%,实际上,由于长期贷款利率更高,银行利用学校资金紧张,提高贷款利率以及融资租赁筹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等因素,省属33所高校实际支付的筹资成本比这个数字还要大,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显然难以为继,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为反映和全面把握省属高校财务风险状况,本文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8、2009两年的河北省省属高校财务数据,对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第一,多元化的筹资格局需要客观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高校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产生多元化、多途径筹措高等教育资金的新模式。高校教育资金是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专业人才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金主要是采取以财政性资金为主、其他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管理体制。但是,捐赠收入和发行教育债券筹集社会资金却早已成为国外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金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资源投入之一,按照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参考国外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可以为社会各界向高等教育投资提供参考。

第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其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缺乏根据学校财务承受力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的意识,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与相应的资金运作管理机制,缺乏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要的考核。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测度,对学校资金运转进行监控预警,最大限度地发挥借贷资金的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随着我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其运用的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2009年河北省省属高校资产规模已达到253.27亿元,1998年省属高校使用资金总额为10.68亿元,2009年则达到184.66亿元。随着资金规模增大,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大,如何有效地进行监管和调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利用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把握各高校的财务状况,使各项管理、调控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的特征。根据会计、金融、统计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以高校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分析,对高校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早地规避并化解风险。

高校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一般都是从资金流转各个环节分别考察其财务风险。企业的资金流转目的是为了增值。高等学校资金的流转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没有盈利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资金筹集周转角度,进行层层分析,在反映高校真实财务状况的条件下,及时对高校财务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以引起学校和管理部门的关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高校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资金运转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指标体系应能体现出高校财务的特点

高校属于非盈利的事业单位,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所以,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质量和筹资风险,也就是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引发的财务危机。高校财务有自己的特性,例如,在筹资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成本开支不具备补偿性,等等。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体现高校财务的特点。

(二)指标体系应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要保证指标体系既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又具有客观权威性。为此,选取的指标要尽量精炼、实用,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能够在现有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中找到,同时要在全面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基础上确定综合性、独立性较强的若干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比性

设计指标体系应注意其可比性,使其不仅能反映一所学校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还可以用于不同学校之间进行横向对比,从而为管理部门监督和控制学校的财务风险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提供参考。因此,在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主要采用相对指标和强度指标,避免使用绝对量指标。此外,要将财务风险指标建立在统一的核算范围之内和相同的对比基准点上。

(四)指标体系要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不应该仅仅反映学校某一静止时点的财务状态,而且要能够跟踪学校财务运行状态,反映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财务风险产生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化解风险。一个能够动态地、实时地发现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将大大地提高高校财务资金的安全性和学校运转的稳定性。

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通过对河北省省属高校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高校财务资金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资金结构评价指标

资金结构可以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我们采用了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流动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金融机构借款比率这四个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资金结构。

1.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指标反映了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比率越大,说明学校的财务风险越大。

2.货币资金支出比率反映高校每个单位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

3.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反映高校在日常运作过程中的资产结构,该比率越高说明财务弹性能力越强,也就是说高校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越强,但是过高会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的潜力。

4.金融机构借款比率反映高校在金融机构负债的比例,依据该指标可以从财务理论的角度建立一个安全贷款规模模型,对高校合理贷款规模进行量化,进而从政府、银行和高校三个角度提出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的方法。

(二)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它直接反映了学校资金运转风险的大小。我们选择了资产负债率、现金借款比率和流动比率三个指标。

1.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大小,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其适宜区间为30~50%,如果高于60%就应该发出财务风险预警,说明财务状况恶化。

2.现金借款比率反映高校随时可变现的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表明学校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小,当该指标达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危机,在财务状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其比值通常在4~6之间为宜。

3.流动比率即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付担保,表明高校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以1~3较合适。该指标反映高校所有短期可变现资产对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大,高校的偿债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但是其比值过大也会因为大量的流动资产占用影响高校资金的运营效率,丧失再投资能力和发展机会。

(三)运营能力评价指标

高校的资源,无论是资产还是资金都是为了维持和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我们选择了学生平均事业经费、经费收入支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费自给率四项指标来反映高校运营和资产收益能力。

1.学生平均事业经费反映高校在年度的经济发展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和成果,与学校规模、学校学生总数相匹配的程度,可以衡量学校的财务实力。该指标不应过低,否则无法保证学校的正常工作运转。

2.经费收入支出比率即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为保障,可用来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高校对总经费的运作把握程度。该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财务风险越小。

3.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高校利用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高校收益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

4.经费自给率是衡量高校开源创收的能力,反映了学校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和学校自我筹资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其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财务风险也越小。

(四)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发展潜力指标反映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描述,我们选择了总资产增长率、自有资金增长率、资产权益比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四个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了学校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学校的发展速度越快,在利用该指标分析学校的财务风险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避免盲目扩张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

2.自有资金增长率指标反映了学校自有资金规模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学校的发展潜力越好,财务风险越小。

3.资产权益率反映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例,数值越大,说明高校未来可运用的净资产越多。

4.现金净额增长率反映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现金的增减趋势,刻画了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学校的财务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

利用以上指标体系,可以直接对一个学校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对若干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五、河北省高校财务风险状况实证分析

下面以河北省33所省属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学校规模、水平等差异,我们首先按照省属重点建设骨干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把33所省属高校分为三类,利用各校2008、2009年度财务决算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各类学校进行分析。考虑到目前财务数据的未公开性,我们隐去学校名称,以代码表示各学校。A1,A2,…,A10,分别表示十所省属重点建设骨干大学,B1,B2,…B10,分别表示省属一般本科院校,C1,C2,…,C13,分别表示省属专科学校。

由于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财务风险越大,也有逆向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财务风险越小。在进行评价前,为保证一致性,先将部分正向指标进行调整。所以,评价结果是综合得分越高,表明该高校的财务风险越小。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Thomas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有效处理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分析复杂问题的手段,它将复杂问题按照因素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在分解后的各个层次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逐步分析,最后,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将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排序。它是一种整理和综合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也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1.构造递阶层次模型。将前述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最高层(第一层)为综合指标,即学校财务风险;第二层为一级指标,包括资金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子项;每个指标下面包含的若干个指标为第三层。

2.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主观认识,是利用技术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其标度及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述原则,结合财务风险中各指标的具体含义,我们构造出以下判断矩阵(见表3~表7)。

3.根据判断矩阵求各指标权重。根据第一步构造的判断矩阵,我们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计算权重:

表2 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

表3 二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表4 资金结构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表5 偿债能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表6 偿运营能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表7 发展潜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虽然并不要求其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但作为计算排序向量的基础,要求判断矩阵应该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1)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其中n为矩阵阶数CI愈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愈差,当其相等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2)计算判断矩阵CR=CI/RI,其中RI可查表求得。CR值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3)根据上面两部分计算权重向量及检验一致性指标,结合第一部分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其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8~表12)。

表8 二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检验结果

表9 资金结构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检验结果

表10 偿债能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检验结果

表11 运营能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检验结果

表12 发展潜力三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检验结果

5.结果说明。根据表8到表12的结果,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都显著通过,结果比较合理,其中的特征向量即为各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值(见表 13)。

(二)综合得分排名情况

根据指标权重,利用各学校实际财务数据,计算出各学校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见表 14~表 16)。

表13 指标权重汇总

表14 2008-2009年度河北省重点院校排名情况

表15 2008-2009年度河北省一般本科院校排名情况

(三)评价结果解读和建议

1.2008—2009年排名变化较大的几所学校的具体分析:(1)A2由2008年排名第二下降为2009年排名第七,主要是因为其2008年总资产增加了10.49 亿元,而 2009 年仅仅增加了 1.35 亿元,资产增长率由99%降到6%,另外,其教育经费收支结余也由2008年的4 338万元降到2009年的-1 284万元。(2)B1从2008年的第一名降到2009年的第十名,其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结构质量下降,表现为应收及暂付款由2008年的0.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2亿元,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从2008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78%;货币资金由1.1亿下降为0.37亿元。二是该校2008年2.1亿元的其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收入,这也拉高了该校2008年的排名。(3)2009年C13由2008最后一名上升为第八名,主要是因为资产增长率由2008年的8%提高到2009年的39%;流动资产增加,资金结构更为合理;经费收支由2008年的亏损5 483万元变为2009年盈余578万元,这些变化显然有利于学校的后续发展。

表16 2008-2009年度河北省专科院校排名情况

2.以省属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评价结果为例分析。2008年和2009年一直排在省属重点院校第一名的A1,其资金质量高,表现在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资产负债率却维持在5%左右,近两年资产权益比率平均为95%,事业基金的账面数额在十所重点院校中也居于首位,这些数据表明该校基本上没有偿债风险。但是,从发展潜力指标来看,收支结余情况已发生逆转,这两年的自有资金均为负增长,应该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分析财务状况发生改变的关键性因素,防患于未然。

A10在近两年中的排名一直居于末位,从该校的财务指标进一步分析可见,其财务状况正好与A1相反。资金结构比例失调,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6.5%,而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仅为25%,显然,流动比率较低,并且资产负债率高达47%,偿债能力严重不足,存在着一定的偿债风险。该校应注意开源节流,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谨防财务危机。

3.对河北省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总体评价。总体来看河北省33所省属高校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首先表现在资金质量差,资金结构不够合理,个别学校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学校资金支付能力,如果情况得不到及时改善,必然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导致学校财务危机;其次表现在偿债能力偏低,资产负债率高,流动比率低,个别高校资产负债率已接近60%,高校所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如不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控制学校的贷款规模,有可能再发生2008年国家政策性银根紧缩的情况,势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财务运转,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再次,从运营能力指标来看,目前运转正常。但是,根据河北省近三年高校贷款的数据分析,2009年借入资金的数量明显增大,其潜在的风险和对高校发展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此外,资产增长率低,说明学校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差,缺乏后续发展的潜力。

针对河北省省属高校当前的财务状况,为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笔者建议在学校财务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地规避和化解风险。(2)优化资金结构,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资金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提高资金质量才能增强高校的资金支付能力,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3)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借贷资金。不仅要控制贷款规模,更要注重筹资成本和资金投入效益。同时,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各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科,加大科研力度,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在为社会提供高科技产品或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一定的办学经费。(4)在编制年度收支预算的同时,应编制货币资金预算。高校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就不能及时发现学校货币资金的溢缺现象。如果在收支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每月的资金预算,合理安排与调整各期货币资金的收付事项,保持货币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均衡,则不但能够保证日常运转的资金支付,也能降低学校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从而提高学校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以上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所构造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风险状况,对财务变化有比较灵敏的反映,综合排名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朱荣,张向达.高校财务危机的根源分析与预警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9,(3).

[2]刘小娴.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3).

[3]舒卫方.高等学校行政成本比较分析[J].经济经纬,2010,(4).

[4]吴峰,陈俊国,高鸿雁.高等教育成本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

[5]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

[6]闫天池,朱荣.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9,(4).

[7]阮平南,送晋娜.新视角下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6,(16).

[8]孟惊雷.高校财务风险警情测度模型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4).

[9]张玲,杨孟坤.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2).

[10]岳凤霞.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4).

[11]应望江,李泉英.高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财经高教研究,2008,(3).

[12]叶珍.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陈霞.“杠杆”四象限调整搭配研究——基于稳健财务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14]陆音.基于AHP法的高校财务预警指标权重确定的应用研究[J].企业经济,2010,(1).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7

1 高等医学院校2000—2009年获得NSFC回顾

1.1 医学院校NSFC经费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NSFC相关数据, 分析近10年NSFC经费分布状况 (如图1) , 显示NSFC经费投入逐年快速递增, 2009年总经费是2000年的412%, 高等医学院校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达770%;高等医学院校项目经费占全部依托单位总经费的比例由4.8%增长到8.2% (如图2) , 提示高等医学院校NSFC经费增速更快。这一方面反映出医学和健康问题倍受关注, 另一方面预示着高等医学院校在基础研究中科研实力逐渐增强。

医学研究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一方面既要研究人体正常和异常状态, 也要研究诸外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时空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生存环境的改变,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断产生新变化;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在不断升华, 同时由于伦理和法律的约束, 医学基础研究必须以模式生物为模型, 所以医学基础研究既复杂耗时, 又费力耗资。从国家战略考虑, 大力支持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 既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客观需要, 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全球, 医学院校已经成为医学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虽然高等医学院校获得NSFC经费增速较快, 但医学院校仅占8.2%的经费比例。尤其是我国开展现代医学教育时间还很短, 医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整体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 这种差距不仅仅表明我们对世界现代医学的贡献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的弱势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乎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由于种种原因, 基础研究难以寻求多渠道经费支持, 因此, 医学院校的基础研究依赖NSFC经费的支持,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正因如此, 从NSFC经费支持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 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研究的水平与发展, 对医学领域科研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三种类型院校基础研究实力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仅仅按NSFC项目依托单位科研实力划分, 目前, 我国西医类本科院校可以分为综合大学医学门类 (科研整体实力最强, 但因缺乏NSFC分类统计数据, 未纳入本研究分析范畴) , 以及独立设置的军医大学 (3所) 、医科大学 (16所) 和医学院 (32所) 四种类型。本研究分析后三种类型。统计各院校10年累计NSFC立项数, 以反映其历史成就与科研积累, 结果发现 (如图3左) , 2000—2009年平均每所军医大学累计立项达968.7项, 医科大学228.1项, 医学院21.13项。统计各院校2009年的NSFC立项数, 以反映现有基础研究实力, 得出每所军医大学平均项目数171.7项, 医科大学50.3项, 医学院5.09项 (如图3右) 。

军医大学与省属医科大学和医学院, 近10年获得NSFC项目数呈现阶梯状, 平均项目成倍数关系, 基础研究实力差距十分明显。医学院占独立设置医学本科院校数一半, 学生数量也较大, 而科研实力最弱。由此可以简单推论,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趋弱。三种类型院校科研实力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除与建校历史长短有一定关系外, 办学理念、人才建设和政策导向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办学定位决定科研发展地位。医学院校不仅是传承医学科学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是创新医学科学知识的园地。19世纪中下叶, 德国成为世界医学中心, 得益于新人本主义者洪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启迪, 迅速形成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氛围。医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学, 也应当进行科学研究, 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1], 这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成为影响至今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学院多定位教学型, 主要任务是教学, 客观上必然忽视科研工作地位, 而军医大学、医科大学走教学、科研并重之路, 必然产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共赢效果。

学科人才决定科研发展速度。三种类型院校科研实力的差距, 本质上反映的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军医大学、医科大学相对医学院人才数量和科研水平优势明显, 通过学科人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形成良性的科研学术氛围, 科研发展快速提升。不少医学院目前还处在扩大学生规模阶段, 不断追求数量, 动辄万人医学院, 但是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并没有跟上学生规模的发展速度,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教师忙于教学, 疏于承担科研任务和学术交流。补充教师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重学历学位, 忽视科研水平考察等因素, 造成缺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科研整体实力与军医大学和医科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科研发展速度迟缓, 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 也是直接影响科研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为此, 加强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建设是医学院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核心任务之一。

政策导向滞后科研竞争要求。军医大学、医科大学和医学院NSFC项目数量的巨大反差, 一定程度说明了三种类型院校对NSFC的不同态度。通过兄弟院校间的相互交流发现, 军医大学、医科大学对学科和教师申请、实施NSFC项目, 既有非常明确的具体要求, 也有比较完备的激励政策, 教师参与NSFC项目申请已经成为自身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觉行为, 因此, 获得NSFC项目逐年快速递增, 有力地促进了人才成长和学科发展。绝大多数医学院由于参与NSFC申请起步较晚、积累较少, 短期内NSFC对院校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示度不够明显, 参与NSFC竞争的信心不足, 甚至有畏难心态, 在人才建设、科研要求、配套措施、激励机制等政策导向方面明显滞后竞争的要求, 所以在参与NSFC竞争中难以实现大的突破。为此, 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 科学制定有利于人才参与NSFC竞争的政策和措施, 是医学院科技管理的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

1.3 医学院获得NSFC立项数增长率较高

2000—2009年, 高等医学院校NSFC批准立项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09年与2000年比较 (如图4) , 医学院校NSFC立项数增长率分别为军医大学268%, 医科大学766%, 医学院1154%。医学院的增长速度最快, 其所占医学院校总项目数的比例由2000年的5%增至2009年的11%;其次是医科大学, 由38%增至54%;军医大学占总项目数的比例由57%降至35% (如图5) 。提示NSFC促进了医学院校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院校, 提升作用很明显。

以2009年NSFC项目为例, 医科大学占医学院校54%的份额, 军医大学占35%, 医学院 (11%) 的实力最弱。NSFC立项数增长率表现出军医大学、医科大学、医学院呈反向排列 (如图4) 。三种类型院校中, 医科大学和军医大学占据约九成份额的项目, 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今后的任务重在保持高基数的基础上提高研究水平。医学院层次的院校, NSFC立项数增长率虽然较高, 是因为目前科研底子薄, 基金基数很小, 所以NSFC项目增长的空间巨大。医学院如何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在争取NSFC项目方面快速实现大的突破, 核心的是解决人才、机制和经费问题。

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在确定重点学科发展战略后, 选配学术带头人成为学校层面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自我举荐和专家推荐的方式, 鼓励本校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学术骨干走向学术带头人岗位;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 遴选确定学术带头人;通过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的方式, 主动引进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当充分享有组建科研学术团队和遴选成员的决策权, 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执行。

构建激励竞争机制。科研政策要有利于调动人才主动从事科学研究, 发挥其创新潜能的积极性, 如NSFC立项、发表科学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授权、培养科研人才的奖励, 以及NSFC等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等激励政策。运行机制要有利于形成竞争与协作的科研氛围, 如学术带头人岗位进入与退出、科研目标任务的设置与执行、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多学科研究工作协作、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科研学术交流、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等运行机制。

确定科研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和属地经济社会与科技工作发展重点, 在把握医学科学亟待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院校自身学科发展优势, 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和领域。多数医学院相对于医科大学而言, 人才资源相对不足, 设施设备条件不够, 科研经费投入偏少, 科研积累底子较薄, 自身综合实力较弱, 所以在选择科研发展方向时, 不宜好高骛远盲目跟风追逐“前沿”, 宜在充分考虑科研人才资源的基础上, 选择与属地大众生命健康、临床基础和医药产业相关的医药基础科学问题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 既有依托又能形成研究特色。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 加上医学院校运行成本较高等因素, 所以要通过社会融资、校企联合等多种途径筹资, 一方面搭建科研公共实验平台, 一方面要重点打造几个科研实验室, 提高技术平台的建设质量, 为人才从事研究活动提供适宜的硬件环境和氛围。通过持续创造条件, 推动有关科研实验室逐步达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和研究水平。

充分保障研究经费。有了优秀的人才和激励政策, 必须加上充足的经费条件, 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所以经费是科学研究的“粮食”。医学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研究, 以探索性实验为主, 不可控因素较多, 研究经费往往需求较大。项目前期研究经费投入适度, 研究基础较好, 获得NSFC支持的可能性增大。如果研究经费不到位, 项目实验半途而废或简化必要的实验, 应该有的结果出不来, 不仅挫伤科研人才的积极性, 而且得到NSFC支持机率大大降低。虽然医学院经费来源有限, 但是, 在有限的经费内, 一不能穷教学, 二不能穷科研, 这是高校不变的经费使用法则。

2 NSFC立项与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得分”的相关性

2.1 NSFC立项提升了医学院校科研整体水平

“基础科研项目”是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评价高校科研实力的三大指标之一[2], 而NSFC项目是该指标体系中最具说服力的考察内容。以医学院校近10年NSFC累计项目数与“科学研究得分”进行线性分析, 显示二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2达到0.8743 (如图6) , 提示NSFC对医学院校科研整体水平有推动作用。

医学基础研究有时可以引起医学的重大变革, 所以基础研究成为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基础研究有产生原始创新成果的可能性, 但是往往周期长、突破难, 短期经济效益低、耗资较大, NSFC基本解决了基础研究经费问题。NSFC的运行机制决定了它是一个竞争大舞台, 积极参与其竞争, 有利于获得研究经费和促进学科人才队伍成长, 同时提升依托单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为此, 医学院校把NSFC项目作为抓基础研究的一个着力点。依托单位通过NSFC项目“三段式”管理模式, 推动科研工作车辕前行。NSFC项目申请阶段:从学习项目申报指南到全员动员, 提出目标和要求, 激发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从凝练申请课题到撰写标书, 申请者及其团队充分复习文献、提炼科学问题、回顾研究基础、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 促进科研新思路的形成;学科、院系和学校三级论证, 申请团队有一个反思和提高过程。NSFC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分工协作, 既培养科研骨干又磨合团队;根据项目实施的需求, 学校给予增配相关设施设备等条件, 可以优化各种技术平台。NSFC项目总结阶段:通过NSFC项目执行情况的全面总结分析, 对解决科学问题的创新部分或经验教训, 以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或申请有关科技奖项予以表现, 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同, 同时提升依托单位的影响力。

2.2 NSFC立项推动了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分析2010年高校人才培养数据与NSFC立项数的相关性[2], 发现医学院校NSFC项目数与“人才培养得分”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关系数R2达到0.8184 (如图7) , 提示医学院校的基础研究水平越高, 越利于培养出高水平医学人才。

NSFC项目数与人才培养得分高度相关, 说明NSFC对培养人才有正向推动力。研究能力薄弱的院校, 通过申请和实施NSFC项目, 提高教师队伍研究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能力强势的院校, 通过NSFC项目不断累积, 提升学科团队科研实力, 形成学科特色优势,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 教师的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尽管体现教师水平的因素很多, 但可以肯定, 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差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名牌大学之所以有“名气”, 是因为名师多, 培养了有名的学生。不重视研究出不了名师, 难以培养出有名的学生。为此, 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先决条件。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生源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以2009年具有独立设置2所以上的10个省份的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 以院校所属省份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数作为评价指标, 分析其近10年NSFC项目数与录取平均分之间的关系。图8显示, 相同省份, 院校的NSFC项目数越大, 录取平均分越高;院校间NSFC项目数差距越大, 录取平均分差距也大。NSFC项目数与院校录取平均分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提示医学院校的基础研究实力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院校的整体影响力或竞争力。

高校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域招生分数线不同, 因而不同省份间不具可比性, 但同一省份同类院校的相同专业则有可比意义。临床医学在医学各本科专业中招生人数居多, 录取平均分可以较好地反映院校生源情况。研究发现, 除个别院校外, 省属医学院校近10年NSFC项目数与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平均分之间高度相关, 院校研究水平越高, 吸引优质生源能力越强。虽然考生或家长在填报高考院校志愿时, 也许并不了解或关心院校NSFC情况, 也不可能将此作为择校标准, 院校综合影响力和声誉才是其选校的真正依据, 而NSFC反映出的科学实力和水平则是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由此警示, 不重视科学研究, 院校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青睐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 在失去政策罩衣保护之后, 高质量生源迅速下降将成为现实。

2.3 NSFC立项与高校总体影响力呈对数正相关

以医学院校近10年NSFC项目数, 与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医学院校排名进行相关线性分析, 结果显示, 院校NSFC项目数与医学院校排名呈现良好的对数相关性 (R2=0.8115) 。其特点是, 当NSFC累计项目数处在小于50项的区间, 高校排名位次随项目数的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 (图9) , 提示基础较为薄弱的院校, 通过提高NSFC项目数, 可以迅速提升其在高校排名中的位次, 从而改善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声誉3个指标, 基本体现了大学的职能和社会影响, 排名的序次大致体现了高校整体影响力的程度。虽然某些因素造成个别医学院校的排序有偏移, 但宏观上符合实际情况,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何看待而今的大学排行问题, 目前评价不一。对于排列靠前的高校, 可能是一种宣传效应, 对排列趋后的院校, 可能是一种“刺激”。暂且不言这些刚刚起步的评价体系技术层面的问题, 就非政府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估本身就是一种觉醒和进步, 非政府机构可以避免很多干扰因素, 可能更加客观, 应当给予引导和支持。卡内基基金会受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委托, 1908年指派弗莱克斯勒 (Abraham Flexner) 全面考察北美医学教育。1910年出版的《弗莱克斯勒报告:关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 成为提升美国医学教育质量的转折点, 报告发表20年后, 美国医学院校由148所降至66所[3]。今天我们对医学院校的评价, 甚至列出排行榜, 绝不意在减少院校, 而是找出相互差距促进发展。上世纪下半叶, 研究工作在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而科学研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仅在上世纪后十余年才有大的发展, 为此, 我们对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结语

国家科技部提供的高校科技活动最新数据显示[4], 2008年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人员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的比例为70.8%;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比例达52%, 高校自身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32.3%, 占高校R&D经费的29.4%。报告提示高校R&D人员配置继续向基础研究聚集, 高校基础研究经费超过全国基础研究的一半。“高等学校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活动最大的部门”[4]。从经费上看, 2009年高等医学院校NSFC在2000年基础上将近翻番, 说明医学院校的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十分明显, 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通过初步分析NSFC对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NSFC对医学院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提出两个“更加重视”的思考:

高等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仅是法律赋予高校的职责, 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 科研活动并不是综合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专利, 只要是高等院校, 就应当有科研工作的恰当位置, 反之不能称之高等院校。医学院校重视科研工作, 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话题, 亦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 回答确非易事。虽然我国医学科学发展迅速, 但是我们给学生教授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中, 有多少内容是我们自己的?老师不从事研究, 没有人才成长的土壤, 何以培养出杰出人才;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就没有人才成长的动力, 怎能成长为杰出人才!医学人才特殊的职业要求, 需要医学院校, 特别是科研实力薄弱的大多数医学院层次的高校, 应当更加重视大力开展科研活动, 通过申请和实施NSFC项目为抓手, 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影响力、竞争力。

高等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动力, 原始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近年来, 报考医学基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可能出现医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缩减, 势必导致今后我国医学科学发展动力不足的严重后果。出现如此不利的趋势, 与评价科研工作动不动就拿经济指标说话的浮躁、功利主义行为不无关系。20多年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坚持支持基础研究,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基金委提出的未来一段时间 “更加侧重基础, 更加侧重前沿, 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5], 以及成立医学科学部的重大举措, 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抓住机遇, 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大力开展基础研究, 不断培养医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为繁荣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在回顾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独立设置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相关性, 阐述了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争弱势院校的成因, 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探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省属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响力。研究提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与高校总体影响力呈对数正相关关系,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科研整体水平, 快速提升基础薄弱的医学院校的科研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省属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响力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有利于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 更加重视培养基础研究人才。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医学院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62-169

[2]中国校友网大学评价课题组 (赵德国, 蔡言厚, 冯用军, 王凌峰) .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R].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0 (1) :6-9

[3]张大庆.一个人的大学评估[J].读书, 2008 (10) :134-139

[4]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 2009 (26) :1-7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8

经过近些年持续的发展完善,河南省的三种审计力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互补型的监督网络。河南公办的省属高等院校38所,截至目前这些院校都有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其中5家的审计机构是和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教育厅撤掉审计处,将全省教育厅的审计工作分配给了财务处,从此情况来看河南的教育审计情况还不乐观。

二、河南省属高等院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审计是我省高等院校审计的中坚力量,我省的公办省属高等教育由审计厅一个处室主抓,教育厅财务处的行使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工作。全省38所省属的高等院校(不包含省市共建的高校),由省审计厅的一个处室负责审计,工作量之艰巨可想而知,但对我省的省属高校审计一遍就要5年之多。这也是我省对高校的审计采用抽签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审计监督力度是不够的。政府审计有其优势,其享有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威,其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自主决定,在三种审计力量中其独立性最强。它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1. 对我省而言可调用的审计力量十分有限。

目前可调用的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力量也是捉襟见肘,那对一个高校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审计更是有难度的。

2. 政府审计也受其行业及审计专业技术的限制。

我省高校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高校都是综合性的,特别是经过了近些年的发展。其涉及多行业,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医院,师范类还有自己的附属中小学,医学院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其年收入大都在亿元以上,这些医院及附属中小学等都在当地较有名气,其规格也较高。如此复杂程度下对某一高校开展全面的审计其难度可想而知。据调查目前我省还没有对任何一家高校进行过彻底全面的审计,而专项审计开展的较多。政府审计对高校内部复杂纷乱的情况不熟悉,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有的发展历史,因此政府审计人员没有精力对教育行业的审计研究很深。

3. 审计结果透明度较低。

按照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应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但实践上未很好地实施。

(二)社会审计对我省高等院校的监督几乎空白

由于注册会计师自身生存需要,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市公司和企业上面,所以注册会计师对高校的审计业务并不重视。即使有的对高校的审计业务,他们由于要控制成本,再加上各事务所之间互相竞争,不断压低业务酬金,所以派出的人员也非精干人员,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审计对高校的监督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省高校的审计对社会审计并未全面开放,这使得社会审计对高校的行业特点不清楚,也往往加大了审计风险,这也是不能给委托方一个很好参考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复杂化,而相关的审计制度并没有随之同步更新完善。目前社会审计对高校并没有形成监督力量,仅是高校在有融资需要时聘请社会审计对财务报表出具一份审计报告而已。特别是2016年全省省属高校国有资产清查,部分高校聘请有社会审计介入,据了解效果不理想,个别高校居然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意见书的情况。

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审计独到的优势,社会审计出具的报告也是最规范的,他们开展工作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其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为突出。就我省吸收社会审计到高等教育的审计监督来说,主要集中在工程基建类的项目,这些项目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短板。社会审计的劣势也很明显:

1. 它受托审计的业务性质决定它的审计地位不超脱。

社会审计签订业务合同书的同时就将他的审计监督的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限制在的一定范围之内,它的审计意见必须最大化的满足委托方的需要,所以为了生存,其经常放弃一定立场,如此社会审计对高校的审计监督的作用也就有限了。

2. 社会审计收费较高。

有偿服务是社会审计的一个特点,它的审计成本相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一定比二者的审计成本高,这也是限制社会审计作为经济警察作用更多发挥的一个原因。

在开展社会审计的方面我省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山西省要求从2009年度起,大中专院校的财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高等院校的会计报表。

(三)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内审工作是教育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领导不重视。

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受副职领导,据调查我省审计部门直接归属一把手的只有4所,其余34等院校的审计部门全部归属副职,这样的职能设计,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其同时受省审计厅和教育厅财务处的业务指导,但均不是二者的工作重点,处于“边缘地带”。教育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指导组织,不是缺位,就是“实力、财力”不足,使教育内部审计缺乏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交流。

2. 审计内容和范围的限制皆因其独立性差造成。

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但其独立性的限制,阻碍了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内审工作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意志左右,鉴于内部政策的压力、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这些必然会限制内审工作的开展。

3. 审计观念落后,只强调监督职能。

目前国际上的新理念是“审计是增加机构价值的经济活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长期以来我省高校的内部审计不是自觉的开展工作,而是在审计厅和教育厅财务处的推动下被动开展工作,这就失去高校内部审计的意义,其原本是作为政府审计延伸部门来设计的。

4.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就全省而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法律、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等知识不是很全面,难以充分展示内部审计所应有的功能。

5. 审计结果透明性较差,审计处理处罚权限受限制。

内部审计结果通常不对外公布,局限于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广大教职员工对内审结果不是看不懂就是无从了解。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强制性,法规没有赋予其一定的处理处罚权,同时造成了其权威性不高。

6. 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欠缺落后是制约高等教育审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非行政行为的内部管理行为,因此,手段上既不能享有政府审计的权利,同时又不能享有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通力协助。特别是对有关当事人的讯问、对银行账户的查询函调及对关联单位的审计调查等正常的审计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三、总结

挖掘不足之处,不断加以改进完善。政府审计要持续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河南省属高校的监督力度,政府不断引导社会审计参与到高校的各方面的经济监督中去,不断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设,以使三种审计力量相互交织,形成对高校的一个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桂珍若.高等院校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研究,2005(12)

[2]郭曙.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2)

[3]王晴川.高校腐败案折射监管漏洞[J].中国审计,2010(3)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9

任何地区的高等教育制度都难以达臻完美无缺, 对自身教育制度的“反观”与“检阅”, 从中找寻突破是一种比较好的优良做法[3]。本文遵循这一方法, 抛弃高教研究中常见的理论说教和空话套话, 以一所省属A高校和一所部属B高校为例, 运用比较法从微观的层面探讨广东省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所获得上级支持的一些政策和经费差距, 为政府资源的配置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对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推进科教兴粤战略、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差距

因主管部门不同等原因, 广东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在获得主管部门支持方面, 存在较多和较大的差异。

(一) 政策支持严重倾向部属高校

1. 政策在各类项目支持方面倾向部属高校。

国家有些项目只对部属高校开放, 其他地方高校根本没有申请资格。例如, 2006年起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遴选范围为中央部、委、局、办所管理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4]。还有一些人才建设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等的指标和比例也明显倾向部属高校, 比如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的选拔、教育部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等, 使得大多数省属高校处于规则的边缘和弱势地位。

2. 研究生教育政策存在的差距。

省属院校的招生政策支持较为缺乏。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省属院校在研究生招生指标、招生自主权等方面缺少部属高校所得的政策支持。例如A高校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受国家计划控制, 招生指标较少, 录取分数线也必须按照国家线来执行, 不能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推荐免试研究生占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仅为2%, 与B校相比太低, 导致大量的优秀生源流出, 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而B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较多, 在招生自主权方面也比省属院校有较大优势, 可以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 研究生院可以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生源优势明显。

学位点审核自主政策存在差异。A高校在学位点设置尤其是专业学位类型设置方面缺乏自主性, 目前只能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或自主进行学位点调整, 在一级学科审核及专业学位点申报等方面必须通过各级评审, 不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 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适应。而B高校在一级学科审核及专业学位点申报等方面可以自行审核。

(二) 经费支持方面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 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 普通高校尤其是本科二批以上高校基本由政府举办, 政府仍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广东省在经费支持方面, 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存在以下主要的差距。

1. 财政资金投入失衡。

部属高校存在多头投入问题, 它们既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拨款, 又有地方财政的配套。例如, 自“九五”以来, 中央、省财政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向B高校投入20多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亿多元, 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左右, 而其他一百多所省属高校的总投入却不够15亿元。此外, B高校每年还有来自中央财政的稳定的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而A高校等其他省属高校没有, 财政投入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2. 学科建设投入差距巨大。

A高校有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6个, 省重点学科16个。但是, 财政部和省财政经费投入只支持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以及省立项建设的“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其他学科没有支持。2010-2013年, A高校获得财政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经费1570万元, 省第三期211工程项目经费8180万元, 合计9750万元。同期, B高校“985”和211项目经费合计达8.22亿元。A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数额不仅与B高校相差甚远, 而且获得的投入面窄, 非常不利于该A校学科的发展。

3. 生均拨款。

目前广东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是8600元/年, 而部属高校除了获得中央财政的生均拨款1.8万元/年外, 还同时获得广东省财政生均拨款 (国家招生0.6的系数, 广东省招生1.1的系数) 。

4. 研究生教育投入差距。

在研究生教育投入方面, 部属高校有国家财政拨款、改革专项经费、省财政配套及生均拨款及广泛的社会资源, 教育经费比较充足, 而省属院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省财政的生均款和学校的自筹资金, 经费投入的力度不足, 使得很多研究生工作如学位点培植、实践基地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无法正常开展。

5. 科研专项。

2008年,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只对部属高校进行支持。在财政部的支持下, 200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面实施, 经费总额15亿元, 涵盖92所中央高校[5]。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这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而省财政没有设立类似专项, 制约了省属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6. 修购专项。

中央财政设立了“修购基金”专项, 用于中央高校大型修缮、仪器设备改造等方面支出。而省属高校没有相关经费支持, 只能从有限的事业收入中挤出资金支付修购费用。

7. 化解债务。

中央部属高校债务全由中央财政偿还, 目前B高校的债务余额为零。而省属高校除近三年获得了少量的化债奖补资金外, 其余债务全靠自有资金偿还, 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和债务本金偿还压力。

二、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 争取教育部等的政策支持

部属高校获得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等各方面的资源比非部属高校多很多。建议广东省教育厅等努力争取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直属机构对广东省高等教育的支持, 使省属高校也能享受教育部等部属院校的类似支持。争取更多的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如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上升至国家层面, 以全国试验区的形式率先试点, 等等。

(二) 人事政策

公开招聘工作在核准编制范围内由学校具体实施, 在岗位设置和聘任、高级职称占比上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置, 建议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后由学校组织实施, 报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建议广东省的人才项目 (如珠江学者) 在申报时将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分开, 适当向省属高校倾斜。

(三) 学科建设

1. 增加学科建设投入和投入面。

建议省财政不仅参照部属高校学科建议经费标准支持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 而且, 增加投入面。除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省立项建设的“211工程”项目以外, 对省属高校的所有学科均予以大力支持, 特别是对省属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2. 适当放宽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范围。

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对学科建设经费用途做适当调整。今后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应该重点向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团队、培育与建设国家级平台等方面倾斜。

(四) 人才培养

1. 增加外省本科生招生指标。

建议增加省属高校外省招生指标比例到招生总数的40%~50%。目前该A高校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达9, 500余人, 但是外省的招生只有1900人左右, 占20%上下。这导致了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非农专业全部是广东省户籍的学生, 没有外省户籍的学生, 而农科专业基本全是外省籍的学生而没有广东省籍的学生, 使得外省相关人员认为该农业高校是纯农科高校而不是综合性高校, 严重影响其声誉, 与此同时也对外省籍的学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外省有大量的优质生源, 但是因为指标少而不能录取, 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外省优质生源的晋升机会, 也影响该校的办学质量。该校地处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对外省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高校要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不能局限于地域与当下。

2. 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和扩大研究生招生自主权。

第一, 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受国家计划控制, 招生指标较少。2013年, A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190人;硕士研究生1173人;另外, 录取非全日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人, 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11人。研究生招生指标太少, 不能满足导师科研工作的需要、制约了A校的发展、限制了A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建议给予A校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数与部属高校看齐。其次, 扩大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议参照“985高校”让省属高校在招生自主权方面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 并大幅提高推荐免试生占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 让省属高校可以像“985”高校一样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第三, 增加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建议参照“985高校”增加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保障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正常有效开展。

3. 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建议教育部、广东省与师范生一样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并开展农科人才培养专项支持, 以生活补贴、高额奖学金等方式加强助学力度, 补助农科等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 支持和保障农业院校围绕“农”字做文章, 努力办好涉农专业[6]。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建议落实教育部等的文件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秋学期起, 逐步免除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涉农专业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2013年11月22日,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3]9号) 。其中的“8.强化涉农专业招生和就业政策支持”提出:“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科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教育”[7]。目前北京市对于北京农学院的农科大学生已经免学费, 浙江省对浙江大学的农科学生也已经免除学费, 江苏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建议广东省落实实施该文件的精神, 与师范生一样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并开展农科人才培养专项支持, 以生活补贴、高额奖学金等方式加强助学力度, 补助农科等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 发挥导向作用, 体现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对农业教育的重视, 支持和保障农业院校围绕“农”字做文章, 努力办好涉农专业。

(五) 科研方面

1. 建议设立“广东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广东省经济总量从1989年开始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经济强省, 完全有能力参照中央财政的做法, 制定相应的政策, 即由教育厅、财政厅联合设立“广东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对省属高校进行基本的科研业务费投入。

2. 建议广东省用于科研的财政专项应向省属高校倾斜和重点支持。

广东省用于科研的财政专项资金应更多地向省属高校倾斜并重点支持, 以防专项资金向部属高校的重复投入, 同时防止由于投入的过于分散而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 进一步加大部属高校与省部高校的不平衡发展, 结果造成不良的“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 (2010-10-26) .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26/2010-10/118684.html.

[2]胡春华.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N/OL]. (2014-04-08) [2014.3.8].http://news.southcn.com/g/2014-04/08/content_96992393.htm.

[3]焦磊.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4]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EB/OL]. (2006-08-30) [2014-03-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5/201001/xxgk_82287.html.

[5]杨晨光.国家三大奖高校获奖比例超七成[N].中国教育报, 2011-01-15.

[6]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呼吁农科学生应免学费[N/OL]. (2009-11-08) [2013-12-18].http://news.sina.com.cn/c//014516571178s.shtml.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10

双语教学目标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当地, 知识文化素养一般, 英语水平有限。并且我校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型, 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工作, 所以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我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校双语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在专业工作中的运用技能,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开展一般工作的能力即可。

就具体课程而言, 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两种。目前, 其定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认为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第二种往往采取“汉英整合, 不分主次”的授课模式。第三种则通常采取“以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的授课模式, 以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准确和到位。

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 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原因是理工科课程的内容有独特的逻辑体系, 揭示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中英文的符号系统相近,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也就是说首先是学科教学, 其次才是语言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汉语教学相同。理工科双语教学中, 有两个教学难点:学科难点和语言难点。为了避免学科目标的打折, 应尽量避免两个难点同时出现。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双语教学刚开始时, 学生还不太适应双语教学方式, 且教学内容上出现大量不易理解、介绍性强的专业术语。所以, 刚开始的双语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 暂时放缓学科教学的步伐。等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找到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调整好学习心态以后, 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教学方面。

关于英语原版教材的选择, 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的基础, 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 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 影响教学效果。适合中国国情的原版教材极少,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中文教材为纲要, 从多套国外优秀教材中选编内容。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 有些课程直接采用原版教材, 笔者所授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 对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改编。在编排顺序上, 与中文教材相同。在每一个章节后面, 对专业和语言的难点加上注释,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电子教材、视频教材, 逐步形成了以先进教材、电子教材、视频教材、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学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有一种误解, 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用得越多越好。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在我校, 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全外型:即所开课程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可用中英文讲授交错进行;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 用中文讲授。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精品课程, 生源好,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 教师英语口语素质高, 所以该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采用全外型, 效果较好。大多数双语课程采用混合型。混合的程度也要视学生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如我校民办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公办生, 所以给公办生进行双语教学的英语比重高于民办学院学生。工科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教学内容为代价, 否则, 双语教学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 英、汉比例也应有区别。如笔者所授的流体力学中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水静力学部分的内容, 其难度相对低一些, 可进行全英教学。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推导有难度, 这部分内容适合英文板书, 中文讲解。对于流体力学研究前沿CFD有关知识, 引入英文研究成果, 混合型介绍,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最初进行流体力学双语教学中, 笔者曾经就相同的内容用英语说一遍, 再用汉语翻译一遍, 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如教学进度不能完成, 内容讲不透, 思路被打断, 缺少用英语去思维的动力等等, 这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我国工科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几方面, 相对来说比较擅长读、写、译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是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在听说的口语能力方面极其欠缺, 而且听说能力对现场的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 如果课堂上没听懂, 课后就很难补救,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所听即所见”形式。所谓“所听即所见”, 就是在重要的内容上, 学生在听到英文的同时也可看到英文, 这就要求英文课件同步跟上老师的讲解, 但切忌“照本宣读”, 否则, 课堂会变得索然无味。关于作业, 采用全英文格式是没有太多困难的, 原因是有了例题作基础, 本来就擅长读、写、译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据学生反映, 英文作业可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立了自信心。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它有引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有平铺直叙、演示实验、科学史实、认知冲突、温故知新等。常见的展开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法、观看法等。常用的结束方法有归纳法、练习法、问题法等。

与汉语教学相比,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扩展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教学难度增大了。因此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工科双语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将学科教学方法与语言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利于学科教学, 其次考虑有利于语言教学。如引入方法中的平铺直叙、科学史实、温故知新等以听说语言教学方法为主, 演示实验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流动现象, 思考问题, 所以重点是解释关键的英文专业术语。在用讲授法进行双语教学展开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如前所述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讨论法展开教学时, 显然以听说为主, 这也是最难实施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生不愿开口。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开口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自己口语不好, 缺乏自信心交流;二是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正确性没把握, 羞于开口。针对这两种原因,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发言前有时间准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适应,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让“说”的内容要浅易些, 激励学生开口是较好的办法, 每当学生开口说英语, 教师就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豪, 有成就感。即使说错了, 也要表扬学生的勇敢精神。万事开头难, 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 再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演示法和实验法的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易展开。练习和自学法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学生的读、写、译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展开所遇的困难是较易克服的。

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双语教学初期, 学生的畏惧心理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聋哑英语”让学生无信心。为了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在双语教学初期, 笔者先向学生中文介绍有关的专业术语, 然后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每次课的“引言”就是前一次课的“总结”, 英文的“总结”与“引言”将每次课串成整体。有了前一次课的英文“总结”作基础, 学生对本次课的英文“引言”有了亲切感, 畏惧的心理逐级衰退。在这一阶段, 对于教学语言难点的克服主要是正确处理英文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讲义, 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和对插图的形象化思维分析, 正确理解内容。英文阅读以一个完整句子为最小语言单位, 一大段阅读完成后, 老师再讲解语法关系、句子结构、文体规律、科技英语构词法等, 点到为止。

在双语教学中, 学生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突出, 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调查, 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很必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它们可以极大地增加书面语言的传输量, 弥补口语听说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最常见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Power Point课件为主。课堂上使用课件, 可以减少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课堂容量, 还可以展示逼真的画面, 增加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多年的实践发现:Power Point课件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比如关键的推导运算过程必须要在黑板上板书, 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过多地使用Power Point课件, 并不受学生欢迎。实验还是要让学生亲手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课件无法做到的。此外, 实物或模型还是要展示, 其效果远高于课件。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验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 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由于双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 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进行表1所示的双语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 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综合评价, 可使学校及时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激励机制方面, 在我校凡获批准立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 学校给予一定的双语教学基金资助其开展工作;凡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 其教学工作量按2倍计算, 这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省属工科高校, 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别, 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省属工科高校不切实际。本文结合我校双语教学实践, 指出省属工科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科目标, 采用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三种教学模式, 教学中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语教学,省属,工科高校

参考文献

[1]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2.

[2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 2006:116-137.

[3]红.双语教学在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 :95-98.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 :107-109.

[5]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87-88.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11

摘 要: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观反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贵州某省属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该类学校的学生具备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却没有付诸实践,无论是课堂表现、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习方法的利用上都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态度;省属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从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来体现。本研究对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现状调查进而分析,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成五个模块,分别是自身情感品质;课程学习行为表现;专业课影响因素;教师因素;学习结果调查;要求被调查学生回答其赞成程度。问卷共对贵州某省属高校发放300份,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男生85人,占28.3%;女生215人,占71.7%。大一学生28名,占9.3%;大二学生85名,占28.3%;大三学生187名,占62.3%。

二、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1.对自己学习整体的认识现状

对学生自己学习整体的认识包括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以及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自己到大学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态度 “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共占49.4%,“不确定”的有35.7%,“不太符合”的有11.7%,只有3.3%的学生觉得“完全不符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来大学学习的目的明确。

学生对自己成绩感到满意程度认为“不确定”为32.7%,“不太符合”的为31.3%,“比较符合”的25%,“非常符合”才4.7%,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满意程度不是很高。

对于学习方法认识,通过分析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很重要,但是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满意的只有30%。进一步研究班上的排名与“自身认为学习方法很重要”之间的相关性,得到P=0.007<0.05,表明两者之间是显著相关的,且班上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更能认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分析

课程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状况、课堂表现状况和考试水平状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新课前并不会去预习,只有5%的在课前预习功课这项上选择“非常符合”,而“比较符合”的选项也只占19%左右。

就课堂表现情况,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持不确定的态度,仅有12%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会认真听讲的情况,P=0.032<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可以发现,大二与大三上课听讲状况差异显著。

而考试检验水平状况,有32.3%的学生对于考试能够检验我们学习水平的说法认为不太符合,甚至有1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符合,只有4.7%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试不能检验出自己的学习水平。

3.学生专业情感状况分析

学生的专业情感状况包括学生喜欢专业状况,掌握专业知识状况。

学生喜欢自己专业的状况 “不太符合”和“非常符合”的(约34%)略多于“完全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约29%),而认为“不确定”的占了大多数(约36.3%),说明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呈现出“三分天下”的状况,学生对专业的喜爱情况并不佳。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08),并且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掌握专业知识状况同样也表现出“三分天下”的情况,其中选择“不确定”的占到了42%左右,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完全符合”。这一研究结论也正好对应了学生对专业喜爱程度的结果。

4.学生与教师情感状况分析

学生与教师的情感状况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状况以及老师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状况。就主动向老师提问情况来看,约35%的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约37%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只有28%的学生会跟老师进行主动交流。而教师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状况,有50.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很大,有26.3%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这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也能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贵州省属高校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一定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发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不是很强,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动,不是发自内驱力,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相关知识,不会主动向老师提问。

参考文献:

省属高等学校论文 篇12

目前各高校学生欠费现象普遍存在, 使许多高校的日常运作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有关高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都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和问题的介绍, 没有结合学生特征,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剧凤兰, 2008) 。周欣 (2008) 针对目前高校收费管理中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的严重状况, 进行了原因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邓永超 (2009) 指出应从社会学层面、经济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分别采取培育诚实守信风气, 使恶意欠费得不偿失和培育良好心态等策略, 以解决大学生恶意欠费问题。李爱良 (2007) 认为大学生欠费责任的承担者不仅仅在学生与学校, 更有制度性的因素, 收费制度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诱致了欠费。消解高校学生欠费, 完善收费制度应是可行路径。总之, 关于学生欠费问题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 几乎没有定量分析。本文以省属某工科院校2006年至2009年学生缴费数据为基础, 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找出其相关欠费规律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二、欠费现象及规律分析

(一) 学校情况简介

该省属高校由1996年开始使用学生收费管理系统, 目前系统的D BM S为M icrosoft SQ L Server2005, 本文所需数据通过系统提供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也大大节省了时间与数据存储空间。某省属工科院校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由多校区组成, 包含12个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院, 3个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院, 1个艺术学院与1个专科商学院。学校近四年应收学费平均每年约为3亿元, 每年9月大批量收费结束后, 学生年均欠费金额约为6200万元, 欠费比例高达10%, 由于研究大学生欠费规律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由于省内生源学生为40684人, 占了91.35%。因此为了简化又不失去代表性, 仅选取生源地为本省各地市的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学生生源地及类别分布与欠费情况

考虑到学生欠费情况可能与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本文则以广东省统计局经济区域划分为标准, 对广东省各地市的生源进行经济区域划分。该校广东省内的学生生源地区域分布情况如 (表1) 所示。其中, “珠三角区域, 简称‘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江门、佛山、惠州、肇庆;“东翼区域, 简称‘粤东’”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西翼区域, 简称‘粤西’”包括茂名、湛江、阳江;“粤北山区, 简称‘山区’”则包括河源、梅州、清远、云浮、韶关。该校学生类别分布情况如 (表2) 所示。结果发现, 往届生欠费率比应届生明显要高;此外, 鉴于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存在着明显差异, 导致城镇学生的欠费情况与农村学生相比, 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把学生类别作为影响欠费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三) 不同年度和年级的欠费现象的描述性统计

以每年开学两个星期后, 即学校规定大批量收费时间结束的数据为基础, 统计2006年至2009年度欠费情况, 如 (表3) 所示。可以发现, 随着学生人数与应交费金额的增加, 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也不断地上升, 在此期间学费标准未发生变化。欠费人数比例由2006年的18.59%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21.34%, 2009年的欠费金额也高达6千多万元。表中统计数据为全校学生数据, 包括广东省及其他省份学生的人数及交费金额。已有大量与学生欠费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 绝大多数都显示高年级欠费率高, 低年级欠费率低这一现象, 但都缺少实际数据支撑。现以该校2006至2009年每年9月份, 即以开学两个星期后的缴费数据为基础, 统计2006级学生的欠费情况, 如 (表4) 所示。可以看出, 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随着年级的增高都不断地上升, 2006级学生第四年的欠费人数与欠费金额的百分比都比第一年高出一倍多。由于学生的学费是按年度统计, 所以统计过程已经去除了累计效应, 即上一个年度的欠费额不累计在下一个年度的欠费额中。此外, 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不单是财务处的工作, 而是学校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 需要学生处、教务处、各学院等部门的配合。在催交学费的过程中, 一般是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工作。因此摸清每个学院自有的特点与不同学院间的共同点, 有利于催交学费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分析2006年至2009年学生缴费数据的基础上发现, 学生欠费按学院类别可分为理工科类学院、文科类学院、艺术学院、专科商学院这四类, 其中2009年度按学院类别进行统计的学生人数及欠费情况如 (表5) 所示。除艺术学院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欠费金额都均匀地分布在金额为6000的水平, 然而四类学院的欠费百分比差异却很显著的。因此本文把学院为分四种不同类别, 分别探究其欠费的内在规律, 着重于欠费的比例,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 欠费规律分析

学生拖欠续费,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按照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分步探讨了欠费规律。

(1) 不同类型学院的欠费比例情况。按 (表5) 显示的理工科、文科、专科、艺术学院进行欠费金额与比例分析, 艺术学院欠费金额最高, 专科商学院最低。在此约定欠交费金额等于应交费金额且大于零的为全额欠费, 欠费金额小于应交费金额且大于零的为部分欠费。现统计欠费金额的分布情况如 (表6) 所示, 同时也重点分析了已办理贷款的学生欠费金额情况。理工科类学院66.9%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630, 文科类学院66.03%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080, 艺术学院71.91%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11600, 专科商学院44.36%欠费学生的欠费金额为6795。贷款学生部分欠费人数中有大部分是2008年度贷款结余抵扣2009年度学费, 按欠费金额6000算, 即贷款学生已缴清扣除贷款外剩余学费, 每类学院这样的学生人数占其贷款人数的比例分别是理工科类学院为6.55%, 文科类学院为3.91%, 艺术学院为8.39%, 专科商学院为18.26%。上述初步统计结果说明全额欠费的学生占多数, 平均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超过60%, 其中贷款学生中全额欠费的学生人数除商学院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超过70%。贷款学生大部分为全额欠费, 这说明学生的信用意识淡漠, 宁可自己花钱不节制, 也不努力减少欠费额。另外小部分未贷款学生出现全额欠费, 有可能为恶意欠费学生, 或者是由于学校收费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有能力缴纳学费的学生一分钱也不交。商学院全额欠费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三类学院, 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2) 欠费学生的经济区域差异。学生拖欠学费, 大部分是由自身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 而不同经济区域的家庭收入差别很大,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经济区域差异对学生欠费的影响情况。 (表1) 学生生源地区域分布情况显示珠三角、粤东、粤西、山区这四个地区欠费人数与平均比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珠三角区域最低, 粤西区域最高, 两者相差高达25%。由此可将生源地类别作为影响学生欠费的重要因素。现考虑学院类型与生源地类别的可能相关性, 即不同的生源地人数构成比例对不同类型学院欠费比例情况的影响, 统计结果如 (表7) 所示。根据对四个经济区域在不同学院中的欠费比例情况可以看出, 除商学院外, 其他三个学院的粤西学生欠费比率最高, 珠三角学生最低。专科商学院的山区学生欠费比率最高, 粤西学生位居第二。由 (表7) 的初步统计结果可以得出, 文科学院、理工科学院、专科商学院、艺术学院生源地为珠三角与粤东的学生人数比例为61.44%、58.24%、55.35%、50.39%, 生源地为粤西与山区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8.56%、41.76%、44.64%、49.61%。除艺术学院外, 其他生源地差异都基本与学院欠费人数比例相符, 艺术学院因其学费过高而使它的学院欠费人数比例也比其他学院要高得多。根据各市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可支配收入, 珠三角、粤东、粤西、山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分别为23974.33元、12944.5元、13300.33元、13145.00元;农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分别为11815.85元、5389.25元、5747.67元、5475.60元。人均收入最低的粤东地区欠费人数平均比例为17.94%, 比粤西和山区都低, 而人均收入位居第二的粤西地区欠费人数平均比例为37.27%, 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 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3) 欠费学生的学生类别差异。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往届生欠费率比应届生高。根据学生类别在不同学院中的欠费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往届生欠费率最高, 城镇往届生欠费率也大大高于城镇应届生, 艺术学院的城镇往届生欠费率几乎与农村应届生相等。文科学院各类学生欠费率都为最低, 与 (图1) 所显示情况相一致。为了分析学院类型vs学生类别的相关性, 得到初步的统计结果如 (表8) 所示, 专科商学院因农村学生占了62.48%, 城镇往届生只占4.41%, 因此其欠费比例为26%。艺术学院的占人数比例为11.61%的农村往届考生欠费比率高达59%, 11.81%的城镇往届欠费比率为38%, 这两点是导致它作为散点图上一个异常点出现的重要原因。从不同学生类别的欠费比率可以看出, 往届学生欠费比率都比同一类型的应届学生高出10%, 农村往届学生欠费比率平均高达42%, 城镇往届学生欠费比率平均为23%。据了解, 往届生主要是因上年高考失误或未达高考目标, 而高考每年都有新变化, 复读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考生愿意去选择2B类高校, 只有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考生才会冒风险选择复读再考, 为的是能上学费较低的2A类学校。此外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欠费比率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排列次序为由高到低, 往届生在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 更加容易出现欠费情况。

(4) 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的关联度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针对某工科高校欠费问题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 输入变量包括学院类别、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 输出变量为欠费比例与平均欠费金额。前面分别对学院类别与生源地类别欠费比例、学院类别与学生类别欠费比例的关联度分析, 现对生源地类别与学生类别欠费比例进行关联度分析, 统计结果如 (表9) 所示。可以看出, 粤西学生中有29.44%的往届生, 山区学生中也有20.42%的往届生是造成生源地类别为粤西与山区的学生欠费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某省属工科高校2006年至2009年缴费数据, 发现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是对学生欠费有着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 并将这三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 将欠费比例和平均欠费金额作为输出变量, 建立了针对某工科高校欠费的统计模型。同时也针对统计模型所给出的统计分析结果, 尝试着找出原因和解决措施。当然影响欠费情况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如年级、性别等, 因此对欠费规律的探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定量地去分析欠费原因则难度更大。把众多因素的支配与被支配因素理清, 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去进行定量分析与数据挖掘, 应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也是笔者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之一。

(二) 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 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 确保缴费渠道畅通。上文提及2009年9月欠费金额达到6千多万, 其中有4千万是因为2009年度国家贷款还没到帐, 共有学生约6700人, 占2009年度欠费人数的78%。因此国家贷款对解决该校欠费情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校必须积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并保证此绿色通道畅通无阻。通过上面对欠费金额的分析发现, 虽然已成功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只能获得6000元的贷款, 但很少学生能及时去交清剩下的几百元余额, 除专科商学院学生的比例达到18.26%外, 其他三类学院平均比例还达不到6.5%, 这也造成学校每年有420万的学费不能及时收缴。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贷款学生都认为办理贷款就相当于不用本人再缴学费, 即便清楚学费抵扣贷款金额后还欠几百元, 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按时缴纳余额。为此, 学校应强调及时缴纳学费余额的重要性, 并提供多种缴费方式以保证缴费渠道的畅通, 比如银行扣款、现场刷卡、利用自助终端自助缴费等方式。如果6000多位贷款学生一分钱学费都不缴, 对其他有能力负担学费的学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有可能造成恶意拖欠学费。缴费渠道的多样化能提高学生的缴费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树立上学就应缴费的意识。第二, 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 保证教育经费足额投入。我国高校的巨额负债问题,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广东高校也不例外。尽管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一次性地免除了全省高校高达130多亿元的贷款, 但绝大部分高校仍处在债台高筑举步维艰的窘境。沉重的还贷压力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省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省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再有就是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帮助解决学生欠缴学费问题。例如广东省中山市专门成立了扶困助学小组, 实施中山市“大学通”助学计划, 助学金由市镇扶困助学工作部门负责统一发放, 助学贷款由交通银行中山分行统一发放, 为中山的贫困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同时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市学习。由于经济区域的差异, 来自粤西与山区的欠费率分别高达37.27%和25.22%。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发展, 省政府应考虑区域差异这一因素, 应该加大对粤西和山区的教育经费拨款力度, 不要再让考生对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愁。同时也应优先考虑解决粤西及其他边远地区高校的债务问题。第三, 收费管理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收费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和学院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环环相扣、齐抓共管。归口管理学生收费工作的财务处, 应通过校园网及时发布各学院学生欠费信息, 供学生处、教务处、学院等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使用。欠费数据中应分析包括生源地、考生类别等对欠费问题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 催交欠费的工作人员也应按分析报告呈现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生源地为珠三角同时学生类别为城镇应届的欠费学生会不会属于恶意欠费或另有原因, 粤西或山区的学生欠费又没有贷款应该动员其办理贷款或申请勤工俭学。学生欠费具有聚集效应, 因此要把具有高欠费率的往届考生作为重点催交对象。高欠费人群的欠费问题解决了, 不单催交工作完成一大半, 同时这一人群也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第四,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 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的道义凭据。本文中提到, 农村往届生的欠费率高达38.36%, 城镇往届生的欠费率也达到20.32%, 随着年级的增高欠费率也跟着高升。这些现象的出现, 不守诚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诚信度测评体系考核学生过去与现在的诚信状况, 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属于道德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守诚信的学生在就业时不推荐单位, 在签协议时把不诚信记录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等。通过各种方式对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进行处理, 使广大学生不敢恶意拖欠。通过严格的制度, 使那些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在实际利益上受到惩处, 从心理上教育其他学生。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高校学生欠费问题, 以生源地类别、学生类别和学院类别欠费比例和平均欠费金额等影响因素, 建立统计模型进行了分析, 尝试提出与学生欠费相关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生欠费,统计模型,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剧凤兰:《高校学生欠费的区域差异与人群特征》,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2]邓永超:《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恶意欠费的理性思考》, 《教育探索》2009年第4期。

上一篇:数据流Java下一篇:生物资产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