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2024-06-05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共12篇)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1

一、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

1. 当代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滞后性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和社会都对智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偏重于科学素质的培养,并将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依据。德育和美育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尤其是美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特殊作用更是常常被忽略。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类审美课程往往被认为与专业课程不相关,被归类为无用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因此取消了审美课程。由于对此类课程不重视,较之那些教育体制稍显成熟的国家,我国的审美教育已经相对滞后,加上高校美育方面的师资贫乏,使得审美知识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更显现不出它的价值。

2. 当代大学生审美标准不明确

大学时光是大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知识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很少接受审美教育,因此,无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导致他们审美意识淡薄,缺乏审美修养。有些大学生喜欢追流行、赶时髦,并将追潮流等同于对美的追求;有些学生功利心太重,不愿意参加学校、班级或社团的集体活动,认为活动与专业无关、与学分无关,又没有什么物质奖励,没兴趣参加,便把自己置身事外;有些学生言行粗俗,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注意公共和个人卫生,还自以为是有个性的表现……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偏差,不具备一个正确的审美标准。他们有的受到了从众心理的支配,有的把有用与否作为判断美与不美的依据,片面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将低俗文化误当美来追求。

二、高等院校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 中国审美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审美教育古已有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奠定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中国美育思想,“乐教”更是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代名词。在孔子看来,音乐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娱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是舜时的乐曲名,“美”指的是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这就意味着,音乐除了旋律和节奏外,还有其“精神性”。音乐的“精神性”来自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领会,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成为伯牙的知音,正是因为他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奏《高山流水》的内涵。

到了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审美教育的倡导者,主张要把人的精神寄托于审美中,通过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产生高尚的精神,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灵,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西方国家的美育观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审美教育的开端。在古希腊,人们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儿童从七岁起,要先学习写字、算术、诗歌和音乐,学习完毕后,才开始接受竞技和道德教育。古希腊人重视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的相互结合。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至今还深受人们的重视,他指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审美教育都在逐步深入,因此在当前的大学中开展广泛而深刻的审美教育也是形势所趋。

3. 推行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高等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中“美”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个体走进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而且不能忽视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审美教育,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去领会美进而创造美,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如何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1. 充分发挥课堂讲授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讲授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或行为去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并且去创造美。

2. 丰富校园生活,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文艺类社团在普及审美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比如各高校里的学生艺术团,应该重点进行扶持。现在有部分高校将学生艺术团中的管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演出队伍的学习和排练设置为选修课课程,作为选修课课程,当然就有专门的培训教师,他们和普通课程的教师一样要接受教学质量考核并可以拿到一定的课时费,而学生参加艺术团的学习和排练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审美教学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艺术团可以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举办更多的艺术活动,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艺术团的品牌形象。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其他力量进行审美教育的普及,如邀请校内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大讲堂,或者邀请校外的文艺团体进校演出,使学生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美。

3. 学生本人应重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充分开发自身的审美潜能,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主动接触和感知艺术,去学习体验美、认识美、创造美。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仍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需要高校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社团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和相互配合,采取多样有效的实践形式,实现高等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关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 2001, (1) .

[2]许铁汉, 戴玉竹.孔子与柏拉图审美接受思想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4]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5]姚文放.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 1996, (2) .

[6]梅子华.音乐艺术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3) .

[7]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2

唐诗主言情,即使是说理,也多采用抒情的方式进行表达;多含蓄,很多内容都并不是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写得较为委婉;多采用感性的形象来对现实进行把握。

唐诗的这些特点使其具备了良好的美育功能。

在高职院校的唐诗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唐诗其固有的内在旋律与平仄的语式,使其具有了良好的音乐美。

另外,语言凝练是所有诗歌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点在唐诗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而也正是炼字、炼句使得唐诗的用词相当精确,进而使得唐诗有着强烈的语言美。

唐诗中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进行含蓄地表达,这些“景”与“物”最终会在读者脑中转化为“美的画面与意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在唐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唐诗中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 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唐诗的音乐美

在高职的唐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能够忽视了对音乐美的品味,而要对唐诗的音乐美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吟诵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唐诗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直观地感受到唐诗所具有的音乐美。

音乐美的形成是通过词语的声调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韵律。

唐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着整齐的形式,并且有着固定的句式,通过平仄相间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并且通过不同声调的文字交错搭配,使得诗句形成了高低长短强弱搭配的节奏。

唐诗因其固有的内在旋律、平仄的语式以及隔句押韵的句式,进而具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平仄的搭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有着相当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感觉就如一篇乐章一般,使得汉语声调的优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李白的《关山月》也是如此,同时还讲究押韵,整首诗具有和谐的音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十分强烈的节奏美与音律美。

二 通过仔细推敲发现唐诗的语言美

凝练的语言是唐诗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色,无论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都体现出了唐代诗人对炼字、炼句的重视。

要通过唐诗的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对唐诗的.反复推敲,去品味诗中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进而能够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之处,品味出诗歌中的语言美。

唐代诗人相当讲究用词的确切与凝练,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都能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因此,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去体会诗中的精妙语言。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用非常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战争的过程。

该诗的发端两句就直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与性质。

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而实际上是隐含了讥讽在其中,为下文埋下伏笔。

在“校尉羽书飞瀚海”中着一个“飞”字则充分体现了军情的危急,更见形势之迫在眉睫。

第二段中的“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是对上文的回应,表现出了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经不复存在。

“美人帐下犹歌舞”中的“犹”则是对将领的腐bai与贪图享乐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所谓的将军只知道作威享福,对于国家的利益不管不顾,也不体恤部下,在如此激烈且伤亡如此惨重的战斗中依然是在看舞、听歌、饮酒、作乐。

通过对全诗的研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到唐诗的语言美。

三 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唐诗的意境美

唐诗之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意境美。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或者条件,因此,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体会到唐诗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李白的《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天山是在西部,因此月亮应该是落天山,而不应该是出天山。

但是在李白的诗中却写有云海,这样就能够将想象进行补足。

其中“云海”则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海的感觉,这无疑又较为符合海上升明月的说法。

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领会到明月浮现在云海之间的那种意境。

同时从其中也不难领会到辽阔的、苍凉的境界。

虽然从天山到玉门关内通过明月相连相当俗套,但

是李白却并不是用明月这种可视的意象来进行连接的,而是写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通过“几万里”的“长风”将关外与关内的空间进行了统一。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用“风”不如用“月”,并且也不具备五官可感性,但是用“万里吹度”却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宏大的视野。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长风”与“万里吹度”去体会诗中的那种宏大的视野,长驱直入的动势以及那豪迈的胸襟。

通过无形的风,可以与有形的明月与云海这样的意象进行结合,能够让明月与云海在原本的沉郁情思之上更具有豪爽的悲凉,能够从空间的广阔上反衬出悲凉的宏大。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出发。

唐诗作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就具有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各种美育的成分。

我们应在高职《大学语文》唐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唐诗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阳光,去开垦荒漠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去温暖冰凉的心,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古诗作品,显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唐诗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唐诗。

让我们共同探讨唐诗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唐诗教学,使高职学生在唐诗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淼.高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的反思与构建[J].科教文汇(中),(6)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如何能够有效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音乐教学中贯彻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不仅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钢琴音乐教学本身的成果和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高师钢琴教学能否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能否有效地支持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运动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钢琴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4.1-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颁布,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也兴起了蓬勃发展的“新课改”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一项核心目标。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音乐教育专业,又是为广大中小学校培养并输送音乐师资力量的一座“主阵地”,关系到音乐师资的基本素养。因而,如何能够有效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音乐教学中贯彻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不仅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钢琴音乐教学本身的成果和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高师钢琴教学能否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能否有效地支持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运动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故而,我们认为,高师钢琴音乐教育中是否能够有效地贯彻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与广大中小学校是否能够顺利、高效地推动并完成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这一问题,是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

此外,能否在高师钢琴音乐教育中有效地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理念和方法,还关系到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有效贯彻的问题,进而也关系到在中小学校等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有效贯彻的问题。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音乐学界对于钢琴音乐审美以及钢琴音乐审美教学等问题,已经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可分为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这两大类。在这里,笔者将根据两大类展开对于学界研究现状的论述。

有关钢琴音乐审美以及钢琴音乐审美教学的学位论文主要有:2007年西南大学肖玲嘉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高师钢琴课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田莉的硕士学位论文《在音乐审美心理活动中认知能力的提高对钢琴作品演奏的影响》这两篇学位论文。

有关钢琴音乐审美以及钢琴音乐审美教学的期刊论文,主要有:袁科的《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杨祝祥的《黑白键盘上的寻美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钢琴音乐审美探讨论文综述》、汪英俊的《钢琴音乐的审美特征》、刘洋的《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刘洋的《谈音乐审美心理学制约下的钢琴演奏教学》、孙浩然的《钢琴音乐审美研究》、肖益清的《音乐审美心理学视阈下的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马迪尼的《高校钢琴课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张旭的《浅谈高师钢琴教育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肖玲嘉的《何去?何从?关于高师钢琴课音乐审美素质培养的思考》、王芳的《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制约的钢琴演奏教学探微》等数十篇期刊类论文。

在上述这两大类研究文献中,肖玲嘉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高师钢琴课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一文,首先回顾了钢琴音乐传入中国之后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并辨析了“音乐审美素质”的概念,阐明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接下来,该文分析了影响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贯彻审美教育理念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教学组织模式是否恰当等等,都是影响高师钢琴教学贯彻审美教育理念的影响因素。同时,该文还以某高师院校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其研究所涉问题的看法。最后,针对调研活动所暴露的问题,该文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在高师钢琴教学贯彻审美教育理念的建议和方法。

田莉的《在音乐审美心理活动中认知能力的提高对钢琴作品演奏的影响》一文,首先辨析了认知能力作为音乐审美心理组成要素的概念和性质,并探讨了音乐认知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之间的关系。最后,该文从“形式因素”(旋律、节奏、和声等)、内容因素(音乐形象及情感)、创作因素(创作中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乐思的发展等等)、表演因素(二度创作等)以及欣赏因素(感知、体验、想象、联想及认知等)这五个方面,阐述了钢琴音乐中各种审美要素的表现。

刘洋的《谈音乐审美心理学制约下的钢琴演奏教学》一文,首先解析了音乐审美能力的概念。该文认为,音乐审美能力包括对于音乐美的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等各项能力。而后,从“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建立音乐审美理想”、“培养音乐审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音乐审美能力对于钢琴演奏的作用和意义。最后,该文从“音乐审美要素及能力的积累和预备”、“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钢琴音乐审美价值的实现”这三个角度,将钢琴演奏者审美能力的发展划分为“预备阶段”、“理解曲目阶段”和“实现钢琴音乐的审美价值”这三个阶段。

在常规的钢琴演奏研究中,众多的研究者将研究角度放在了技术技巧和作品诠释方面,但笔者认为应深入辨析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审美文化品性,并细致分析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提升了钢琴演奏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分析琴演奏教学中的各种审美要素,并从审美文化和情感教育的角度,分析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审美文化品性问题。将着重分析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并从音乐审美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和创造这五个方面,分析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审美心理过程,并指明钢琴演奏者审美心理分析和调控的意义。

谈高等学校音乐审美教育 篇4

首先, 要使学生明确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音乐美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开发学生智力以及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它可以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实践表明,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现代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 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和学习音乐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音乐基础良莠不齐的大学生, 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 弥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和城市农村学生的差距。各高校首先要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 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全面整体地欣赏音乐所必需的。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等科目有助于理解、欣赏大型的无标题的作品, 聆听其在音乐主题的呈示、发展及合理地加以组织的过程中表现的内容。同时安排学生读一些音乐家传记, 使学生了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 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积累了一些音乐经验之后, 要引导学生如何用心听, 同时联想与想象。

再次, 要使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音乐。长期以来, 音乐教育努力教人听懂音乐内某种意思, 甚至特定情节, 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直接感受性, 致使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流行音乐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主流位置。这种倾向迎合了人们音乐文化水平的低层次需要, 把音乐欣赏变成了浅层次的“消遣”。要培养学生高品位的音乐欣赏能力, 则必须与“打发时间”的消耗品分离。教师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应注意对学生欣赏角度的引导, 有些流行音乐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对目前广泛流传的流行音乐, 需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最后, 通过音乐学习过程, 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音乐审美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 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学生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提高审美能力, 而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 它对人类情感的陶冶、净化、启迪、培育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情育”的音乐教育在情商的培养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 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 树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信心和意志同样是情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树立信心, 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走向成功。通过欣赏一些令人振奋的作品能够激发人的斗志, 让学生增强信心、磨炼意志,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情商, 为他们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审美教育主题班会 篇5

造成中学生服饰审美观念的根源首先来源于家庭。近几年来,家长的年龄比以前年青化,文化素质也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独生子女也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但往往只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学。至于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好多家庭没有列入家庭教育的议事日程。而那些相互攀比,穿新潮服装,披金带银的中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些家长凭着朴素的感情,认为自己当年艰苦,就是为了子女如今享乐,对子女是有求必应;也有些家长以子女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为标准来决定是否满足子女购买新潮名牌服装、手机等要求。这正印证马卡连可的话:“……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在影响着儿童……”,这些细节当然也包括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造成中学生服饰审美观的心理误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这是由于美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中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修养;学校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没有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一些班主任没有进行服饰审美观的心理指导,比如开一个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是中学生的服饰美。甚至有一些班主任看到学生尤其一些女学生珠光宝气,涂脂抹粉,也视而不见。

造成学生审美价值出现误区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些年来,出现一些感官刺激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在他们所爱听的歌曲、音乐、卡通片、电视、漫画书、包括生活上的衣着打扮都对他们产生直接的作用,这种榜样的审美取向影响。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引导。特别是偶像和榜样的引导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两位选手中性化的舞台形象的塑造,也是具有行为个性化的“审美出位”。随着选手博得青少年喜爱,她们的中性装扮也影响了中学生的传统审美观。不少女生都喜欢中性化打扮,她们讨厌裙子,喜欢宽大的运动装、牛仔裤,头发也喜欢乱草一样的造型,性格直爽开朗,经常和男生称兄道弟。相反,一些男学生则过于文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

可见这些这些感官刺激活动的作用比起老师、家长的教育都厉害得多,更容易接受和被模仿,容易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认为中学生的衣着打扮要符合自身特点。中学生就像高粱拔节,本身就具有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我觉得把它引伸到衣着打扮上也是合适的。中学生的美不在于华贵,带耳坠、戒指反而让人看了别扭。中学生的美在于自然、青春、朴素。

中学生正确的服饰审美观念要在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其次,审美个性受到学校文化、学习者、消费者、自身自然条件、年龄、性别、时代特色因素的制约。中学生在服饰审美方面,如果能把握这样一个总原则,就可以逐步提高服饰审美素质,形成良好的服饰审美修养。

二、对一些学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具体指导。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生历程中,人的可塑性是最大的。这就更需要帮助中学生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要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自我形象这个问题。并告诉中学生,形象通常理解为形状、相貌。虽然这是属于人与事物的外表形貌,却也凝聚着一定的价值内涵。自我形象,其着眼点在于个体的“我”。平时要常对中学生讲解有关自我形象的知识,告诉中学生自我形象的内涵非常丰富。诸如一个人的理想情操、品德心理、学识体魄、交际等方面都属于形象的范畴。所以自我形象不仅仅指自己的外观形象,如身材、相貌、衣着、打扮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是在于自己的心灵,即内在形象。

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得体的服装、端正的穿戴能衬托人的形态仪表美,甚至可以弥补自我形象的某些不足;服饰要与本人的年龄、身材、时令场合等因素相吻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的、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漂亮的外表。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目的的灌输这一观点,让学生明白人的外在衣着打扮虽然是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主导方面。人的内在形象才是自我形象的主导方面。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内在形象往往也就会有怎样的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在一个人的总体形象中是处在决定性的、核心的位置上。

三、我认为应该鼓励中学生爱学校,穿校服。因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青春活力的美感。穿校服能令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以朴素大方为主,因为校服是朴素的,而学生经常穿校服也是想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一种美德。校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校服不但能让别人知道这学生就读的学校,更让学生在穿校服时记起自己的学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想,可以令他们对学校培育出一份情。穿校服最重要的优点便是能给其它人一个有礼貌的样子,因为校服穿得整齐便能给人有一个好印象。可以说穿校服是中学生的责任,而穿校服能培养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服饰审美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各种手段迅速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协商,向家长宣传普及中学生服饰美的知识。“从父母的身上,一般能够看到子女的未来”。(鲁宾斯坦)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中学生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从而不断的强加各种教育。通过宣传这些知识使家长更能关注打造和训练自己,做中学生的榜样、朋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由于他们年幼无知,尚未接触社会,因而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由于他们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性,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中学生们注意的中心。因此当家长为子女购买服饰时,应适合中学生服饰审美的要求,并让家长为子女购买服饰时,最好有子女参加选购,培养中学生欣赏服饰美的能力和自立能力;家长还要指导子女洗涤衣物,学会整烫、折叠衣物,培养出中学生爱美、爱整洁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正如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念。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技工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审美素质普遍较低,这与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如何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是关系到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摆在所有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和审美价值

在技工院校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是集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于一身的宝库。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

譬如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还有语文教材中那些记叙和描写人物及其活动的文章,每一篇都蕴含着社会美、人物美、生活美的教育价值,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感受到社会的美、生活的美,体会到人物的心灵美和品格美,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陶冶,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质。另外,文学作品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艺术之美,更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是解决学生厌学、语文课堂效率低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技工院校语文审美教育现状调查

(1)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普遍较低。目前技工院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不能升入高中的所谓“差生”。这些学生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上出现严重偏差,主要表现为盲目地追捧、效仿明星的言谈举止,有的甚至善恶不分、美丑不辨,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学习中找不到美的乐趣,缺乏应有的审美素养等等。

(2)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6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教学效果。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文学欣赏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从而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3)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精神成长已是渐行渐远。我们现在的课堂还存在老师只顾讲课,灌输知识,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感受。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语文文本应有的整体美感,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二、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加强诵读训练,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

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诵读,在心理上与情感上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敢于范读,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范读的得与失,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借鉴。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反复诵读,对其语言的不断涵泳,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例如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之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这类文章时,可以美育与德育并举,在体会文章语言文字之美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美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向善尚美的种子。

2.创设审美情境 ,激发审美情感 ,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与人的认识过程及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在教育现代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利用多媒体课件,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与高尚的审美心理,而语文审美教育恰恰可以让学生能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细腻的情感以及独特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本体是荷香,而喻体则是渺茫的歌声,看似毫不相关的两种感觉,被作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加以体会,自然不难得出荷香淡雅以及似有似无的特点。进而,整个荷塘都显得朦胧而缥缈了。再比如在中国古诗词中经常被提及的“意境”一说,则更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鞭辟入里,这样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4.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决不可离开实践。只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才能使语言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互动优势,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开展师生、生生的各种互动,以此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精讲课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舞台剧”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话”来补充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以实现作品的意义重建。这样,既体现了教学活动的集体协作,又强调了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激发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理想场景,又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语文教学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与美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让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至所有细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审美的课堂、优质高效的课堂。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审美教育必将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医学审美中的美学对审美现象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 目的不在于把握美的本质, 揭示美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促使人类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这种审美教育就是审美实施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 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 以培养和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过程。

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的来说, 应该属于情感教育, 这种审美教育的内涵, 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 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用积极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和塑造人们的灵魂, 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对医学生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 是医学审美的基础, 它必须通过医护人员的感官对医疗服务对象产生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是审美的起点。审美感受是通过医护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形等个别属性的把握, 进行综合分析, 并联想以往的审美意识, 形成较完美的审美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感受和鉴赏的水平上, 而在于创造医学美的形象, 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 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1. 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创造美的观点

任何美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相联系, 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 判断任何事物的美与丑, 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实践, 是否显示人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 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对病人实施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护理、疾病恢复等过程, 维护病人身心的最佳状态, 充分体现了通过医疗实践创造的人体和谐美。

2. 树立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观点

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 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 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3. 树立美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升华的观点

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们不应墨守成规, 沿袭旧时、过时的审美观。要与时俱进, 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学美综合能力的作用

1. 训练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决定着是否能对医疗过程中行为美的属性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反应, 健全的视听器官是感受美的物质基础。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他各项操作时, 应动作熟练、轻柔、协调、和谐, 给人以舒展的节奏感和动态的美感, 并从中感受到和谐美和动态美的存在。

2. 提高对医学美尤其是医学人体美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较感觉能力高一层次, 它不但需要有健全的感觉器官, 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比较、联想、思维、想象等能力。没有善于比较的能力, 就不可能有对医学美或医学人体美属性的种种细微区分和对美丑的正确辨识能力; 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 就不可能发现医学美和医学人体美内容的丰富多彩。医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美学知识, 还需要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现, 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3. 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

医护人员美好的行为和医疗过程, 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 激起良好意识的产生, 因而医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医学美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 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思想基础, 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就能尊重病人的意志, 待病人如亲人, 从而产生对病人康复后的快乐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心情的情绪体验。

三、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培养医护人员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学美的鉴赏能力是对医疗过程及行为的美与丑的区别, 以及局部的把握能力, 医学美的欣赏能力是对医学美的形式、内容及社会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们透过医学美的外在形式去领悟其中的内涵, 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 对医生品德、风度、技术的欣赏, 不应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性形式上, 而要透过它们去欣赏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文明的风度, 从而进一步理解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意义。因此, 提高医护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是培养医学美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

四、审美教育对激发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人们感受、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 培养医学生审美的根本任务是使医护人员掌握创造美的规律, 发挥创造美的才能, 并自觉地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 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 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 培养医护人员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起点, 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美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8

1 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体育舞蹈是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融合体育、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体育舞蹈运用舞者的肢体语言表达行为艺术,借助音乐和服饰衬托和美化舞者的动作,从而触动观赏者的心灵,使其活动美妙的心灵感受,将人们的审美情趣带到更高的境界。

1.1 体育舞蹈的动作美

体育舞蹈动作美的意蕴美、动态美、神韵美,都要通过精心的编排,通过男女选手精湛的艺技,运用肢体语言传达表达出来。体育舞蹈的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风情,与发源地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审美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舞蹈运动员必须运用人体的动作,配以相应的服饰、色彩、造型,配以虚拟、写意、象征、夸张等方式将这种民族特征展现出来。这不仅可以展现出舞蹈的刚健、优雅的艺术美,而且可以展现出地域文化生活的意蕴美。

1.2 体育舞蹈的音乐美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它增加了体育舞蹈的韵律美,体育舞蹈在表演中需要音乐节奏、音调的变化、强弱起伏来指挥和引导表演者的动作步伐节奏,男女舞伴的动作要与音乐的韵律协调统一,使舞伴间能够默契的配合,将体育舞蹈轻快流畅、步履优雅、优美飘逸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观赏感受在舞蹈姿势与美妙音乐的配合下所产生美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愉悦感,可以到达调节情绪,使身心达到平衡。

2 体育舞蹈的职业院校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竞争也在加剧,学习、生活、工作等压力接踵而至,出现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需要通过一些休闲娱乐方式去放松心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审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精神上给予更高层次的满足。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有来自体操的运动力量,能够强身健体、放松精神,体育舞蹈还有舞蹈的动作形态,蕴含着众多美的元素,能够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并且通过美妙的动作、音乐,以及色彩斑斓的服装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给人以情感上的体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2 . 1体育舞蹈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美感体验

审美教育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让受教育的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美感体验,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美感的心理反应,逐步提高审美能力。这里讲述的给予学生的美感体验有主体的美感体验和客体的美感体验,主体的美感体验主要是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表演者,他们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以及和合作伙伴的配合,展现自身的形体和动作美,体验到自身美的感受;客体的美感体验是体育舞蹈的观赏者,他们在观赏体育舞蹈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并逐步提高自己欣赏水平。体育舞蹈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等发展阶段,其融合了拉美等国家民间舞蹈的粗犷与奔放,以及欧洲皇室贵族的高雅风度,它有别于中国传统的舞蹈风格,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别具风格的美感体验。

2 . 2体育舞蹈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理解

体育舞蹈的各个舞种都是源于生活,例如斗牛舞里的很多动作都是从西班牙斗牛动作中引申而来,狐步舞的许多动作也可以看到狐狸走路的形象,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和展现。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会尽量展现这种舞蹈的本源风格和特点,用艺术去阐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和手法带有一定的虚幻色彩,游离于现实中生活。所以,舞者应该充分的理解体育舞蹈的艺术展现方式,在进行表演时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面对观众的真实现状,用虚幻的表演展现的情景,其艺术情感才能较好的表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肯定。对于体育舞蹈的观赏者,他们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越深入,对舞蹈艺术的所展现的美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2.3 体育舞蹈能够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

在学生对审美的客体进行赏析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认清审美心理过程的复杂活动,对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将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学生们的审美心理过程经历着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心理过程。

首先,体育舞蹈既可以使表演者和观赏者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对审美客体的服装颜色、形体动作、气味、音乐声音等表象特征直接的了解,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将审美客体的各种表象特征进行统觉,形成一种总体的把握,给学生以审美感知。

其次,体育舞蹈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和展现,它能够调动观赏者和表演者对生活的记忆,在脑海中再现生活情境,并进行分析和综合,创造出一种更能体现审美主体意向和情感,形成审美想象。

再次,在体育舞蹈调动表演者和欣赏着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体育舞蹈的表演带有一定个人倾向性的希望和理想,当学生感受到体育舞蹈耳目一新的美时,会在心中形成一种快感,并反映到个人情绪上,或是喜悦、或是激动、或是惬意、或浮想联翩等,学生的心理情绪会接着引发表情或形体的动作,或大笑、或心跳加速、或手舞足蹈,形成一种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审美情感。

最后,体育舞蹈在经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三个过程后,就会对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容形成一种认识和理解,能够体会到体育舞蹈运动员肢体动作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凭借直觉把握体育舞蹈的本质,形成审美理解。

2.4 体育舞蹈满足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需要

需求是学生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审美是学生精神上的需求,是学生从事体育舞蹈的内在动机。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多数人现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已经逐步脱离了为了比赛成绩等,而是让自己的身体、精神能够更好,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更乐意去参加一些轻松愉悦,以及获得更多美感的项目。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极具美感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且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很多学生选择体育舞蹈可能是为了塑身、减肥、培养气质,或者就是喜欢这种风格,但这些东西归纳一下,不难发现,就是为了美而参与这项运动,体育舞蹈运动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冲动。

体育舞蹈是与美紧密相连的体育运动,它的运动规律符合人体运动上的均衡,它的节奏鲜明,并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它在参差中求整齐,变化中求统一,给人以节奏感和美感。在体育舞蹈表演中表演者的刚健优雅的肢体动作、色彩华丽的服装服饰、旋律美妙的音乐等无时无刻不在向外传递美,它审美价值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健身健美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个审美与教育的结合,能够美化人心灵,提高人的言语、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所表现出的素质,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偏低,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审美教育。本文首先讲述了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从体育舞蹈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美感体验、审美理解、审美心理过程、审美需要等方面,就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较为广泛的体育舞蹈对审美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审美教育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开展。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9

一、成人英语教育的特点

成人英语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 成人一般都有较强的人文理解力和社会经验, 但是他们的记忆力已经衰退。所以许多高校英语教师都认为教成人学生学习英语难度大, 困难多。虽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收效却不是很大。成人学生和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 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成人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异很大, 他们的机械记忆力较差, 自觉能力也很差。英语的学习需要很多的记忆和背诵做基础, 所以, 这对于英语这样的语言学习是很不利的。

2.绝大多数的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单纯, 而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商务或者礼仪的交流和实现其他专业和工作目标。所以成人学生一般缺乏持久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动机不纯或不足, 对应于学习的影响很大。

3.成人学生大都承担着社会工作和照顾家庭的双重的责任, 所以难以保证有规律的持久的学习时间, 多数的成人学生都是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来学习英语, 所以成人学生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 英语教学设备与资料缺乏。这些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

4.在中国, 一般都是是由中国教师教英语, 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与母语习得途径截然不同。我们只能说是学习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由于成人学生年龄都不小了, 又缺乏语言环境, 最后很可能造成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语言现象。

综上所述, 对于成人学生, 成人英语教育必须结合审美教育, 强化课堂情境教学, 强化课堂交际气氛, 强化成人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美德鉴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成人英语高等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种具体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在成人英语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丰富学生们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成人英语高等教育中审美教育有很多的教学方法, 比如:

1.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成人学生通常过于现实, 他们的想象力通常很差, 所以, 在讲解英语知识特别是英语文化时, 可以适当地使用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英语教学, 教学会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和容易记忆。比如, 在讲解有关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用幻灯片、投影仪、图片或者计算机等方式将英语国家风土人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成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又能领略到英语国家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2.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的教学法。成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特别是在气氛枯燥的英语课堂上。知识老师可以运用歌曲和音乐甚至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欣赏乐曲美妙旋律之时学习英语, 能够缓解大脑的疲劳,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3.综合运用多种游戏教学法。成人学生不大习惯于一天天呆坐在课堂上, 让他们参加游戏活动, 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的灵活性、联想力。成人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活动形式可以分成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和戏剧表演等不同形式。这些游戏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自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 作为成人英语高等教育教师一定要随时更新观念, 尊重语言教学的规律, 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审美教学, 以提高成人英语学习的学习效果, 促进成人英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英语教学出版社, 2005.

[2]李明, 张丽琼.成人英语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1, (S1) .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英语教学出版社, 1983.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英语教学出版社, 1996.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10

( 一 ) 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教育的范畴十分广泛, 它在我们还懵懂时就已经开始接触, 在小学、初中的课程中一直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 它是学子枯燥苦读后一抹亮丽的色彩, 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它是课堂上距离“艺术”最近的地方, 可以用手中的画笔轻轻地触碰。在进入到高等学府后美术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它即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工艺等知识和技法, 也包括了新兴的设计、视觉艺术等方面。在师范院校中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并能较为系统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科。它是“人生的必修课”秉承着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审美意识。

( 二 ) 大众审美素质的内涵。审美素质是现代文明人不可获缺的重要品质之一, 审美是人精神的自由领域, 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它是对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大众的审美素质受到修养水平、生活环境、实践经验等的影响和制约。“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可见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它可能在一花一叶中、在某个建筑的细节上甚至在被轻易丢弃的包装盒上,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 不仅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还可以提高审美素质。

( 三 )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大众审美素质的关系。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它也培养着学生自我规范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并动手完成理想的作品, 同时鼓励着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并启发着学生的审美意识, 使审美意境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深远化, 从而提高审美素质。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学习中体会学科的特别之处, 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灵感激发和思维拓展, 并把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使其更加多元化, 美术教育在素质的实施和音体美完善落实的情况下已经被推到了最前沿, 所以在培养大众正确审美观, 提高感性美、创造美等的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大众审美素质的互动因素

师范院校中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性学科, 它也反映着我国民族的历史积淀, 并促进着民族文化的深入发展。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但大众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 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对美的“发现”, 即审美素质。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美丑进行判断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 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透过美的内容、形式使大众能得到熏陶并提高审美素质。美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关系是密切的, 在美术教育的培养内容、目标和价值等方面就对审美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 审美的内在因素包括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等等。院校在开设美术教育学科时就进行了具体划分, 针对提高学习者的不同能力开设不同的学习科目, 从不同角度、因素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使大众能在多领域综合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 对学生的教育过于保守化、程式化, 例如在绘画教学中, 学习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的作画, 并没有从过程中认真观察、理解并获得兴趣, 忽略了抒发其真实情感和创造力, 其中包括启发审美素质, 使其能在现实中认识美、感受美、表达美、更加能创造美, 针对这一目的, 开展了观察审美法、写生审美法、创作审美法等, 使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素质。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大众审美素质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美术教育也由多个方面构成, 让两者的内在因素能够完美结合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对提高大众审美素质的作用

当今, 大众审美素质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背景, 可见审美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社会迅猛发展的现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使大众越来越缺失这一方面的素质, 特别是在审美的意识和创作方面缺乏重视, 审美素质并不仅仅是大众的一种感性认识, 它对于大众的心理状态、人生的感知以及人格的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它主张通过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的学习来培养和锻炼人的理解、表达和互动能力, 引导他们自觉对艺术及生活中的“美”进行感悟和解析。可见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 它与审美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领域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 审美能力水平越高 ,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审美能力水平越高 , 其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

美术教育学科还会对促进大众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已经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多元化、深层化、立体化的新时代。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审美素质不可获缺的途径, 它承载着大众对美的理解与渴望, 两者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将对大众审美素质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审美教育运用 高职院校汉语言 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2-02

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是对我国语言中的汉语词语、汉语句法以及优秀的古今诗歌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性研究,同时汉语言文学是有效熟悉编辑出版的一门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培养,有效增进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以利于增加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关的文艺出版等机构培养专业素养人才,促使我国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行业能更好发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该学科涵盖了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修等多门语言学习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有效对汉文化进行传播为目的,该学科培养的对象是各类高职校的语文教师。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对学生的心灵、语言、精神以及行为等进行美化教育,以提升学生智慧。该文将对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 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促使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能有效地熟悉汉语言,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语言基础学科知识。但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地实践过程中,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致使汉语言文学仅仅被作为一门主修的学科专业,专供少部分学生学习的科目。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性教育问题所导致。因此,导致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该学科的学习,常常以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对待该学科教学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与不足。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步调,该专业的教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特长特别优秀的学科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实用性人才。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有效地对学生的审美品味进行提升,从而对中华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当下的汉语言文学相应的课程安排存在一定地缺陷性和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时间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能进行比较浅显的知识传授。加上当前汉语文学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致使学生的汉语言使用能力比较差,专业技能相当匮乏。并且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缺乏相应的认同感,不能有效促使学生建立起汉语言文学学习是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的使命感,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审美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的教学措施

在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在文学作品直接体现其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人品,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文的艺审美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1 对文学作品中审美因素的有效利用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应的课堂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将文学作品中最精髓的艺术部分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并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文学作品意境,帮助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由于文学作品富有审美功能,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地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以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得到提升。

2.2 充分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新形势下的年轻学生求知欲相当的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求职兴趣,通过课堂上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美进行研究分析,促使学生将课堂过程中学习的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身情感的感受,帮助学生切实的感受出文学的艺术美,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显著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

2.3 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致使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文学作品电影等作品,形象直观地将文学展现给学生,并通过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观后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朗诵表演,通过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相应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朗诵,能帮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合作,互相独立的对文学中所蕴含的艺术以及文学主旨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主线,促使学生进行文学朗诵,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理解能力,充分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结语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习兴趣不强的现状,做出相应的教学改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审美教育融合进去,能促使文学教学中的纯理论性知识与文学相应的感情素材相互融合,以达到均衡状态。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中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对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以及艺术思维进行掌握,为学生人格美的建立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有美的眼光去发现文学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学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智慧。同时又能通过所学习的优秀文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汉字,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宏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85-187.

[2]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15(15):152.

[4]黄玉英.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探析[J].赤子(中旬),2014(1):169-170.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论文 篇12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唐诗的音乐美

在高职的唐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能够忽视了对音乐美的品味, 而要对唐诗的音乐美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吟诵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反复吟诵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唐诗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直观地感受到唐诗所具有的音乐美。音乐美的形成是通过词语的声调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韵律。唐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着整齐的形式, 并且有着固定的句式, 通过平仄相间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 并且通过不同声调的文字交错搭配, 使得诗句形成了高低长短强弱搭配的节奏。

唐诗因其固有的内在旋律、平仄的语式以及隔句押韵的句式, 进而具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音乐美。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 平仄的搭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有着相当鲜明的节奏, 抑扬顿挫, 感觉就如一篇乐章一般, 使得汉语声调的优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让人感觉荡气回肠。李白的《关山月》也是如此, 同时还讲究押韵, 整首诗具有和谐的音调, 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着十分强烈的节奏美与音律美。

二通过仔细推敲发现唐诗的语言美

凝练的语言是唐诗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色, 无论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还是孟郊的“夜吟晓不休, 苦吟鬼神愁”, 都体现出了唐代诗人对炼字、炼句的重视。要通过唐诗的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对唐诗的反复推敲, 去品味诗中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 进而能够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之处, 品味出诗歌中的语言美。

唐代诗人相当讲究用词的确切与凝练, 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都能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因此, 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句入手, 去体会诗中的精妙语言。例如, 高适的《燕歌行》用非常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战争的过程。该诗的发端两句就直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与性质。而“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 而实际上是隐含了讥讽在其中, 为下文埋下伏笔。在“校尉羽书飞瀚海”中着一个“飞”字则充分体现了军情的危急, 更见形势之迫在眉睫。第二段中的“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则是对上文的回应, 表现出了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经不复存在。“美人帐下犹歌舞”中的“犹”则是对将领的腐败与贪图享乐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所谓的将军只知道作威享福, 对于国家的利益不管不顾, 也不体恤部下, 在如此激烈且伤亡如此惨重的战斗中依然是在看舞、听歌、饮酒、作乐。通过对全诗的研读, 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到唐诗的语言美。

三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唐诗的意境美

唐诗之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意境美。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或者条件, 因此, 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体会到唐诗的意境, 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 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 李白的《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就曾有人提出过疑问, 天山是在西部, 因此月亮应该是落天山, 而不应该是出天山。但是在李白的诗中却写有云海, 这样就能够将想象进行补足。其中“云海”则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海的感觉, 这无疑又较为符合海上升明月的说法。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领会到明月浮现在云海之间的那种意境。同时从其中也不难领会到辽阔的、苍凉的境界。虽然从天山到玉门关内通过明月相连相当俗套, 但是李白却并不是用明月这种可视的意象来进行连接的, 而是写的“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通过“几万里”的“长风”将关外与关内的空间进行了统一。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用“风”不如用“月”, 并且也不具备五官可感性, 但是用“万里吹度”却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宏大的视野。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长风”与“万里吹度”去体会诗中的那种宏大的视野, 长驱直入的动势以及那豪迈的胸襟。通过无形的风, 可以与有形的明月与云海这样的意象进行结合, 能够让明月与云海在原本的沉郁情思之上更具有豪爽的悲凉, 能够从空间的广阔上反衬出悲凉的宏大。

总之, 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出发。唐诗作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就具有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各种美育的成分。我们应在高职《大学语文》唐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创造美, 使唐诗教学像春雨, 像清风, 像阳光, 去开垦荒漠的心田, 去涤荡污浊的心灵, 去温暖冰凉的心, 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古诗作品, 显其本色, 以教者的才情, 使唐诗教学具有美学风范, 使学生真正地喜爱唐诗。让我们共同探讨唐诗教学中美的规律, 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唐诗教学, 使高职学生在唐诗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淼.高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的反思与构建[J].科教文汇 (中) , 2012 (6)

上一篇:力学控制指标下一篇:商业生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