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2024-07-17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共12篇)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1

一、高校女生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2]段磊.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 2014 (444) :155-157.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2

跨文化护理理念高等护理院校可以尝试从在基础护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护理理念的差异和特点内容,开展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案例学习,加强学生护理专业英语基础词汇和表达的学习,并联系外资医院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暴露在不同文化环境的机会,如选送学生前往境外合作大学开展短期交换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有意识地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和医院护理文化理念,逐渐培养其具备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知识(culturalknowledge)、文化技能(culturalskills)、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文化交流能力(cross-culturalinteraction),增强国内本土培养护理人才在国际护理舞台的竞争力。

3.2实现跨文化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增强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3

关键词:干部短训班;管理教育;心理特点;管理干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其速度、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继续教育是以补充、更新、拓展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为目的,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军院校培训体制的转型,院校的承训任务正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并重转变,任职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同时,面对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进行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 当前院校任职教育中存有的问题

(一)培训效益不高,训用体制不顺

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向机械化、信息化快速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我军建设主体的广大官兵无论从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还是需求结构都难以满足和适应这一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多层次、多规格的再教育、再培训。由于院校任职教育转型时间不长,教学资源积累尚欠不足,承训能力相对有限,远不能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培训需求与承训能力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为此,在制订、落实培训计划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短训”、“速训”现象时有发生;实践证明,逐级培训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是各级人员获得进一步任用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效方式和必要途径,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级培训、先训后用、训用一致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能力与岗位相适应的任用原则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培训和任用体系长期脱节,影响了官兵对任职教育的重视和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日常训练任务重等工学矛盾的存在,有的部队在落实选送指标时,学员所学专业与岗位任职需求不一致,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本已十分紧缺的任职教育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二)培训内容、手段滞后

任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贴近岗位任职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先进、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条件作保障。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现有任职教育还沿袭着学历教学的模式或影子,许多内容结构、思维方式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其承载的思想观念既影响学员正确科学观与学习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实现教学形式从以课堂注入式讲授为主的学历教学到以学员自主性学习、研讨为主的任职教学的转变。同时,由于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学内容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上院校现有教学装备与部队列装装备在先进性上普遍出现“倒挂”,存有较大差距,致使任职教学的先进性难以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制约着院校教学的转型和任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院校任职教育的对策研究

胡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法宝。院校教育转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的方方面面,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的历史不是很长,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任职教育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正视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加强对任职教育的研究,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职教育培训任务,才能把任职教育推向科学化发展轨道,才能使任职教育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一)理顺训用机制,严格选用环节

制度是事业的先导和保证,军队任职教育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突出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着眼部队建设对岗位的需要,结合官兵个人未来发展,以任职目标为牵引,严格培训对象的选送环节和条件,切实把政治可靠、专业能力强、部队需要、确有培养和发展前途的人才送学培训;严格任用制度,切实贯彻和落实逐级培训、先训后用、训用一致的任用原则,以思想、知识、水平、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要标准,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任职教育走向制度化、正规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真正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1、创新组训内容和方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是现代化教学工程的重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质量是任职教育的生命,关乎未来战争的胜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任职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组训内容和方式,实现任职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2、构建训用一致的培训内容

准确可行的目标是提高培训效益的关键,培训目标的设计,要以部队任职需求为牵引,以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为要旨,以任职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为依据,科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集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于一体,适应多层次、宽口径专业方向的目标体系。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引入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将最新科技、装备发展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升课程内容的信息技术含量,把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点,突出信息内容的“高”、“新”“尖”,拓展学员学科视野和思维空间。根据不同的培训任务、培训对象,建立各类人才培养的标准框架和方案模块,使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部队建设的最新实际和未来发展。同时,根据现代学科发展交叉、渗透和综合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对多学科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重组和链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放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始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重要内容,真正体现教学内容改革的效益。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任职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作为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不仅要学习理论,更重要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需要处理好理论性、基础性教学内容和应用性、操作性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多元需求的情况下,既要重视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又不能以牺牲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为代价。要根据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培训规格、层次的构成,制定以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课时、方法和手段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严格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景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高效的平台,问题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为此要发挥摸拟教学训练功能,结合专业特点和部队实际,突出信息化条件下的摸拟训练,在极其逼真的摸拟环境中,激活学员的想象空间和学习自主性,通过设置实际要件,由学员担任不同角色,按照角色要求拿出组织方案,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效果,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现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强化。

4、建立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协调、合作机制

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部队的长远建設和发展,要使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符合部队建设的岗位任职需求,必须开门办学,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参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岗位发展的最新实际和需求,形成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把部队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主动调整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训用脱节,从而使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办学更有实效。四是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促进人才全面进步。军队的发展、部队的建设,人才是关键,院校开展任职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学员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一切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管理思想的实施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员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式培养学员,让学员的智力和潜质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在注重训用机制、培训内容和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学员积极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员健康、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大力支持和鼓励学员多样化发展,以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实现学员全面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4

从广义上说, 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非法律专业的公安法学教育, 我国绝大多数公安院校都存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面向公安系统内部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该种形式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代表, 其单独设立了法学专业;第三种是面向社会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公安专业法学本科。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一种。目前, 受上述两项变革的影响,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 但是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地位尴尬

长期以来,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 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 法学教育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是所有公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 另一方面法学在大多数公安院校中并没有作为一个专业而存在。有研究表明, “除法学以外的公安专业, 法律课程普遍开设的不成体系或严重不足”。②这样, 法学系教师所上的都是其他系的专业基础课程, 如刑法学是治安系、刑侦系等的专业基础课程, 更令人尴尬的是, 上哪几门法学课程以及上多少学时都是由这些系部说了算。由于不是教育部严格规定课时的通识课, 这使得法学教学始终受制于“他人”:如三大部门之一的行政法③在多数公安院校中长期被设置为36个课时, 课时严重不足;如刑法的课时常会为各种课程“让道”而被任意调整;而作为法学基础课程的民法学在公安院校中都是被作为选修课开设, 甚至很多专业都不开设等。这就造成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支离破碎”, 难以形成体系化。

1.2 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受整个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院校培养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公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法学实践教学, 几乎所有的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然而, 公安院校对何谓法学实践教学及其内容却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套用警察战术、刑事技术等公安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实验室教学与室外教学等同于法学实践教学;或是不顾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特点, 全盘“抄袭”普通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等。这种做法使得公安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多因无法践行或不符合教学规律而流于形式:如有些公安院校设置了到当地法院观摩法庭审判的法学实践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经费开支、法庭审判与公安法学教学内容的不太契合等多方面原因, 而经常被取消;如有些公安院校开设了到公安法制部门进行实践教学课程, 也由于公安法制工作的涉密性、阶段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使得教学起不到应有之效果。

1.3 公安院校缺乏契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法学教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许多公安院校对教师选用的教学教材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如要求教材必须是三年内出版的, 以保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教材必须是部颁教材或获奖教材等, 以保障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等。然而, 在选用法学教材时, 我们却发现找到一本适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教材是十分困难的。目前, 公安院校所选用的法学教材主要有两类, 一是普通院校所编著的法学教材, 如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类法学教材多是侧重于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度进行编著的, 对公安法制的特点及内容等介绍的较少甚至没有;二是某些“专门”为公安法学教学所编写的教材, 如公安行政法理论与实务、公安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等, 但是这类教材多是在普通法学教材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并不是真正围绕公安法制特点编写的教材、创新性不足、教材更新也较慢。教材方面的不足, 客观上阻碍了公安法学教育的高效开展。

2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不足的成因解析

2.1 国家对警察从业资格缺乏法律素质方面的严格要求

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进步, 国家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与此对应的是, 国家对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要求也日益严格, 如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必须要通过号称“中国第一大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国家在招录警察时却缺乏对其法律素质方面的硬性要求, 一部分基层公安部门的法制民警没有法学教育背景, 甚至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这一点折射到公安教育中, 就是公安院校就法学教育重视程度的严重不足。

2.2 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

长期以来, 公安院校被视为我国“预备警官”培育的摇篮, 其职业化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然而, 随着我国公安民警招录体制的变化以及我国升级为本科的公安院校的日益增多, 警院的毕业生已经不是像以往一样都能成为人民警察, 再将公安院校的培育目标仅仅定位为“预备警官”已经不合时宜。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必然要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如法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育目标等都要随之进行调整。然而, 由于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尚未完成, 因此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仍呈现出一些不合时宜之处。

3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之建议

实际上, 公安法学界早已意识到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2003年9月27日至9月29日, 首届“全国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认识、公安法学教育的定位、公安法学教育的改革等多个角度对公安法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④此后, 全国各界针对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推动公安法学教育改革顺利开展,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转变教育理念,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法学教育中具有坐标的作用, 它制约着法学教学的其他方面。以往,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公安机关培养“懂法”、“用法”的“预备警官”, 侧重的是“法学技能”培训。我们必须转变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法律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学生“法律信仰”之养成, 将之培养成为自觉践行法律、忠于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权威的“法律人”。

3.2 精选法学学科, 优化课时设置

我们在选择讲授哪些法学学科以及安排该学科课时时, 一是要遵守法学教学的一般规律, 保持其阶段性、体系化;二是要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 多安排与之契合度高的课程;三是要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 适当调整开设的法学学科及其课时, 如治安专业应多增加行政法学的课时, 应开始民法学等;四是课程的设置权应放给系部, 特别是要尊重授课教师的意见。

3.3 沟通教学实战, 优选师资队伍

为了解决公安院校法学教师多缺乏基层警务工作经验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法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性, 定期从公安法制部门选拔有实务经验的民警到教学部门, 选派法学教师到公安基层;其二加强教学与实战的交流, 一方面多请实战部门的民警来警院讲座, 另一方面也多安排警院法学教师多给实战部门讲座、调研;其三, 建立法学教师的定期进修、培训制度, 鼓励他们多钻研科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3.4 精炼理论讲授, 落实实践教学

公安院校法学教学应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 我们应该精研法学理论讲授, 精选授课内容, 使其源于我国法律 (特别是公安法制) 实践, 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法律活动;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将根据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各学院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等, 使其能够落到实处, 真正起到促进教学之目的。

3.5 结合公安实战, 精编法学教材

为了推动适合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优秀教材的尽快出版, 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其一, 公安院校应重视及支持法学教材的编写, 将之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配置专门经费, 并适当放宽主编的职称、学历等条件, 以充分调动法学教师编写教材之积极性;其二, 应赋予教材编写者充分的自主权, 不受现有普通院校法学教材体例、内容等的限制, 使其能够根据公安实战之特点, 编著出真正适合公安教学的法学教材;其三, 应保证法学教材的编写者为从事公安法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因此只有他们才更了解学生所需、公安教学之特点、不足等等;其四, 可适当吸收一些从事公安法制工作以及其他公安实务工作的民警来编写教材等。

3.6 灵活考试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及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往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 容易出现“学得好不如背得好”等现象, 不利于鼓励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一是将教学与考试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学的内容、重点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如采取实践教学法, 就应该将该教学内容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及兴趣;二是赋予教师更自由的出题权, 使其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灵活安排考试方式及内容, 做到教学与考试的相互促进。

摘要: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民警招录体制之变革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变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甚至是“赶鸭子上架”, 这就造就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诸多乱象。为了推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拨开这些迷雾。

关键词: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注释

1参见王云生.论公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J].公安教育, 2013 (2) .

2程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上) [J].公安教育, 2003 (5) .

3行政法在公安法制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户政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职能的依法行使都离不开行政法。

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论文 篇5

一、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走出观念上的三个误区

一是以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主要是针对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他们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人,为此而大动干戈不值得。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高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毕竟起步不久,多数人对它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自然就容易根据表面的字义和己有的经验来同化新的知识,从而作出误读。其实,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对象是那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消除由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青春烦恼、交往障碍、抑郁倾向等),从而使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变得健康,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得更加过硬。当然,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各高校在预防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早期识别那些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并把他们及时推荐到专业医院去救治,从而可以避免自杀等事故的发生和延误本人的病程。

二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应该搞,但毕竟是软任务,抓好教学、科研、常规管理等工作才是硬任务,担心因此而妨碍日常工作。宄其原因,还是对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心理学基本常识教育,其二是心理健康与卫生教育,其三是心理素质教育。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直接相关。将心理教育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则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难题。因此,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同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并不矛盾,相反,它既可以切实地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那种担心因此而妨碍抓教学抓科研的想法,实质是没有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长远认识,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三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太深奥、太复杂,难度大,没法搞。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确实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绝大多数高校师生来说都比较陌生。但也绝不像一些同志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不可攀。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都要讲宄心理相容、情感互动、行为和谐等等。所以,各高校的政工干部与相关专职、兼职人员只要肯钻研,成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并不难。在一些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试点工作己经初见成效的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它己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培训一支业务精良的心理教育与疏导队伍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己经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纳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但毕竟是一项崭新的任务,需要做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因此,在初期最好能在高校建立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各院(校)系具体操作。其责任是组织人员培训,创建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院(校)下属各系则分别由系主任、辅导员负责,使之成为“一把手工程”。待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各系主任、辅导员则是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组织者、操作者、评价者和监督者。这时要发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团体优势,专职的心理咨询员要落实岗位,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要落实待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扩大专业队伍,完善服务体系。当然,仅仅靠系领导和心理辅导教师是不行的,还应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2.专业培训,确保质量。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技术要求很高,不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很难操作到位。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有名无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操作者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致使求助者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为确保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质量,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由兄弟院校或地方医疗机构的心理专家来本院培训。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派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师参加地方医疗机构及一些高校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由此产生第一批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此后,可以由这些人中选出佼佼者,对基层骨干进行二级培训、三级培训。

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初期主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心理辅导方法、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测量技术、心理量表解释的艺术、心理档案建立及管理的技术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准则等。待这些内容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总之,初级培训侧重方法传授和实践操作,中、高级培训侧重理论素养。

三、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科学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唯靠“说”,更重要的是靠“做”。为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必须做到人员、场地、时间、设施、经费五落实,尤其要在建好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上狠下一些功夫。

标准的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起码应下设五个机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训练室。这些机构不仅需要场地,而且需要添置一定的设备。以心理测量室为例,不仅需要电脑、桌椅,还需要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生物反馈治疗仪以及多种心理测量软件(如性格测验、智力测验、气质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职业倾向测验等软件)。此外,心理训练室既有室内项目又有室外项目。可在室内建仿真模拟训练室,可在室外建心理拓展训练场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当然,各高等院校也要因地制宜,可以一个一个地上项目,资金不足的院校,也可以先把心理咨询室建起来,有了基本设施,其它的内容可以慢慢地添置。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教育 水平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各单位和企业的办公环境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因此,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也更加高,起码要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可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理论基础,缺少实践能力。走到工作岗位上后,这些毛病被更加放大化,致使很多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目前这种状态呢?首先,从主观来讲,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计算机态度,对计算机教育的认知不够,态度不端正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也成为了计算机教育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聊天和玩儿游戏就是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从而忽视了对计算机的学习,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导致学生毕业后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会用,胜任工作更无从谈起。

从客观上讲,造成计算机教育质量低的原因和院校也有一定关系。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还有很多地方比较落后,没有满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目的,以实践为本位”的办学方针。首先,教学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知识和社会严重脱节等问题,已经证明学校对自己定位不清,甚至不清楚究竟要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使办学条件缺乏特色。那么,如果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如何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从何处谈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呢?其次,学校的教学理念陈旧。如今的教学面对的主要是90后群体,他们的特征就是独立、个性、追求自我,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谁也无法改变,因此,教学工作也应因时就势,如果在观念上不做出妥协,坚持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学生在讲台下“地动山摇”,这样的教学环境,怎么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呢?

二、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策略

1.以实践为特色,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理论与现实脱节等,必须及时做出改变。其中,教学模式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现如今,计算机知识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往往容易过时。在今天,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在使用WINDOWS7系统,可是,某些院校还在使用WINDOWS2000,甚至WINDOWS98,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编制案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对于参加社会工作还很难有具体体会,因此在编制教材过程中要尽量按照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刚开始学习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为了塑造学生自信心,尽量每个案例都仔细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适量加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动画、图形、声音等元素,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其次,案例由学生自己参与全部过程,从讨论到操作,到对案例的知识总结,都有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加强学校计算机教学硬件、软件建设。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很长时间都不能更新,一直保持现状,使用这样的设备使学生走入社会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目前,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正以几何形式发展,学校的设备更新很难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多最新的、实用的技术和软件无法展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对计算机资源配置不科学。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计算机系统的不了解,为了能够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一味追求高配置,却忽略了对软件的更新,导致了在高速公路上骑自行车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对学校计算机教学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同时加强建设,克服一切困难,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不能因为设备问题而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在改进计算机教育设备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计算机知识毕竟是一门更新频率高的课程,教师也应该经常进行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扩宽自身理论水平,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明白,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科学制定计算机教育策略,改变以往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进行趣味性教学。其次,加强计算机设备的建设,如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提高我国计算机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争龙.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8).

[2]杨民东,杨伟鲁.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计算机教育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8(6).

[3]郭善渡.计算机教学与创造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4]王世辉,乔显亮.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7(1).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7

1 信息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和智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打破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 也可以自己在信息平台上学习, 这样就脱离了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学生可以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在信息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 然后自己分析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则由教育的主体变为辅助者、指引者,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的布置和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此外, 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进一步互动, 在信息平台上师生能以平等的姿态互动, 学生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会感到自我的重要地位, 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实现自由学习,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环境, 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生针对学习任务, 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信息,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识别力, 从而获取有效知识。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归纳, 最终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疑, 这和课堂中的老师提问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自发的思考,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完成对知识的深化,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更长久。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思考的过程中, 获取的知识已经有了思维的烙印, 脱离了本来的面貌, 从而得到了创新,

3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知识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高职学生要适应职业的发展需要, 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学习, 走进知识的前沿。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育依托网络数据库, 大量信息可以涌现出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展, 学生可以享用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给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全球化, 而教材内容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不能时时更新,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学习非常重要。研究最新的专业知识, 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发展, 这样可以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透彻。学生既能在学校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把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信息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产生质疑, 而质疑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自主解决问题,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即使在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也会自觉去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 在校内还是校外, 学生都会乐意学习, 做一个快乐学习者。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养成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对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信息化教育顺应了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索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8

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学术上尚无权威的定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 通过对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 笔者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体可归纳以下五条:一是健康的情绪;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四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五是善于适应环境。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 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

高职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或中专毕业生, 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 思想比较开放, 个性比较活跃, 进取心和自尊心较强, 情绪、情感处于积极并略带盲从的状态, 学生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 稳定的人格正在形成当中。同时高职学生大多数是没能考上高校本科的, 因而有失落感甚至自卑心理, 在学习心理方面的障碍现象表现得较有共性。

(二) 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 经过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不良表现:

1、自我意识问题。

高职学生对来自社会的冲击较为敏感, 再加上学习、竞争、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追求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日益突出, 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变革, 自我认识不足, 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心。

2、专业兴趣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没能考上高校本科才报读高职院校的, 因而较有失落感, 学习兴趣不浓;有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职志愿时, 没有自己比较中意的专业, 到校就读后, 认为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去甚远, 缺乏学习热情;有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 遇到困难就丧失了信心。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 产生了厌烦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环境, 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 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的同学, 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差异明显较大, 要与同学协调相处并不是很容易, 从而导致心理压力。

4、情感问题。

高职学生均处于青春期, “爱情”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的话题, 年轻的恋人也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由于他们心理上不够成熟, 阅历浅, 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和调控能力, 一旦失恋则心灰意冷, 甚至痛不欲生。青年学生在享受爱情的甜蜜的同时, 却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方面之一。

5、互联网带来的问题。

互联网在信息共享方面给予了人们极大的方便, 但是, 网络作为虚拟世界, 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尤其是其中的虚假的、色情的、暴力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 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转变观念, 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起步较晚, 人们在很多方面存在认识误区。

1、破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认为可用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 导致机构不健全, 人员不到位, 制度不落实, 工作缺乏措施。

首先, 高职院校不应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出发,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 使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品质。

2、树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之功能, 但并不等于说只是对人格有缺陷学生的一种心理补救, 因此,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3、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 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责任。因此, 教职员工要在自己的岗位上,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 同时, 教师作为示范性的角色, 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完善人格, 保持良好的状态, 起到良榜样作用。

(二) 健全机构,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序地开展, 首先要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 由党政工团有关同志和资深的、富有心理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和教育工作队伍, 以加强领导, 同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 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评定工作。

(三) 调整计划, 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目前的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根据高职学生各个层次、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如:一年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二、三年级的主要问题在专业学习、友谊和恋爱关系以及对未来的目标设定方面;四年级主要是对今后就业的选择问题等) ,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行为指导、应用心理学等课程。对课程学习要求方面, 可以根据情况设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记载。

(四) 多管齐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机构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已经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心理咨询一般应在宽松的环境中, 采用单独交谈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教育。在形式上, 除了应定期定时接待学生外, 还应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主动对学生进行咨询、访谈和问卷调查。

每年新生入学后, 应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并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以便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及教育, 必要时还可以请专家给予治疗。

2、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宣传相关知识, 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可以解决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而且可以促使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悄悄地、主动地疏通自己的心理障碍。举行讲座最好是根据学生情况, 分门别类进行, 如:可分为新班、毕业班、男生班、女生班等, 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高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不但要有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 还应有实际能力的增长。因此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专题地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拓展训练在内容上可以开设自信心训练、心里健康操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等等, 在手段上应精选一些经典的训练项目, 使之既具有震撼力也有挑战性。通过拓展训练, 对学生进行行为干预和强化,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重视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当发现学生有心理障碍时, 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情况, 同家长共商解决问题的对策,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鑫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05.3;

[2]边永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 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业教育, 指的就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最基本的创业素质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具备一定的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以及心理品质等。具体的来说, 创业教育作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能够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全方位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充分突出教育创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强调改变学生以往那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随着时代的变化, 对创业教育全面进行加强已经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现阶段下,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的同时, 还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对基本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术能力全面了解之后, 才会具有首创精神, 那么在面临就业这一大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对现有的企业产生依赖性, 假如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所以说,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2.2 让高职院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需要专业素质能力高的人才之外, 更加需要那些敢于创新的创业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想要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的话, 那么就必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

2.3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倡的是创造和创新以及创业三种教育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很大差别的, 专业教育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

3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3.1 应当对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 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干部必须要对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重视,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教师与创业教育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 不断地对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 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具体实践。

3.2 应当进一步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任何一所院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且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与老师在平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对省和市以及学校当中所开展的技能大赛要踊跃进行参与,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校应当给予奖励, 并且在校报与广播上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报道, 从而鼓励高职院校所有的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创业观念, 营造出有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终让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融合为一体。

3.3 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方位发展的观念,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把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当中。高职院校需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创业型人才放在相同的位置上, 然后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核心写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成为了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把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而且还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2]张瑶祥, 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32)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 2015 (18)

[4]赵丙阳.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J].西部皮革, 2016 (10)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融合体育,体育教育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直到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的颁布, 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被高度的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现阶段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残健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融合体育教育”内涵

是指在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身体残健, 还是其他方面的差异, 都应该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相同的体育教育;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适宜的、差异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重视个体差异, 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起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

2 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析因

追溯历史, 无论是在残疾人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世界还是我国, 对残疾人开展的教育往往都是被忽视的。直到2 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发达国家那些残疾程度不高的学生才逐渐在家长和教会的帮助下, 接受特别的教育。随着世界范围内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 残疾人接受专门的教育逐渐成为残疾人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时, 残疾人体育教育也被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部分来安排, 残疾学生主要是被隔离在特殊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这一情况随着残疾人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被提出和逐渐被接受而发生改变。从刚开始的“回归主流”到“最低限制环境”, 再到“融合体育”, 残疾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融合残疾人于主流教育已不只是理念, 而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3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和普通高校比起来,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更适合尝试实施融合体育教育。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生拥有自己的自主意识,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该类学校是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校园, 而且这类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沟通纽带, 从而促进沟通“零距离”, 从而更有利于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4 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

残疾人体育教育被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残疾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融合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是一种尝试, 也是一种体验;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寻找不足和总结经验, 为残疾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夯实基础。这种模式摈弃的是分隔, 主张的是一种更为进步的人文关怀下的残疾人体育教育,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 融合体育教育模式

在我国, 残疾人教育大多是独立设置的, 相对封闭, 与健全人的普通高等教育隔离, 即使同处一个校园。这种与其他院、系同学共享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融合体育教育, 符合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残疾人教育的潮流。这种融合体育教育的模式, 使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样共同参加全年级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学习, 全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学习, 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体育比赛;只是在最后的评价方式, 采用分层、差异等评价方法。这种培养方式是实现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和谐共处, 共享高等体育教育资源的模式;它拉近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体育教育模式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封闭、自卑等不健康心态, 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有很多针对融合体育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 以适合的条件和科学安排为基础的融合残疾人参与正常体育课形式完全不会影响正常学生身体技能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6 保障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6.1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新残疾人保障法, 对“创造残疾人体育无障碍环境”、“增加了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明确了残疾人组织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但和美国的《障碍者教育法》比起来还有诸多的不足, 表现在“残疾的某些概念和范围界定模糊”、“缺乏融合体育的教育理念”、“惩罚性条款和相关法律保障依然不足”、“保障性经费条款不清晰”等等。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基本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 没有对特殊教育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相应规定。另外, 新残疾人保障法里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条款中“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符合条件”等限定条件往往被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借口。在残疾人保障法里应该明确对不履行职责的部门或个人要问责、依法从重处罚,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得到落实, 才能真正起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的法律效应。

6.2 建立融合体育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融合体育教师的资格标准, 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教师知识结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融合体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应该推行双资格证书制度, 也就是说要具备普通体育教师与特殊体育教师双重资格认证, 只有取得这双重认证才可以进入融合体育教育职业领域。打破融合体育教师的终身制, 可以推行分级资格制度;规定某一级别的融合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到期必须重新取得, 教师在资质、学历达到高一级别的标准时可申请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为了人性化, 不教条, 教师在某一级别的连续认证达到一定次数就可以长期拥有这一级别的资格证书, 在高一级别依然要重复这一流程。

6.3 加大残疾学生高等教育的相关投入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融合体育”的教育对象是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组成, 体育教学以人为本, 采用分层、差异教学方法, 因此用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机械与物品需求量相对更大,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更需要上级教育机构的教育经费扶持。同时可以获得来自企业赞助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弥补学校教育资金的不足, 学校可以在组织体育活动与竞赛中以广告、冠名等无形资产作为回报, 使两者平等互利, 共同得益, 共同发展。

6.4 加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融合残疾人与健全人的高等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体育教师队伍有着特殊要求, 只有有好的教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首先, 国家要积极培养具有融合体育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其次, 从事融合体育教学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明确教学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并实施于教学。再次, 要加大融合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建立融合体育教师职后认证机制。最后, 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 以奖励的形式刺激融合体育教师不断进取。教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因此融合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长抓不懈, 最终建设成一支有竞争力的融合体育教师队伍。

6.5 科学设置体育运动项目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体育部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前期调研, 初步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与想法, 并借鉴国内外融合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 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又不失科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为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项目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宜性, 又要具有适当的分层挑战性。

6.6 建立融合体育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由于融合体育的教育对象是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组成, 体育教学过程以人为本, 采用分层、差异的教学方法, 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不能很好体现融合体育教育质量的好与差, 建立既包括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结构, 又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 还要包括学生、社会的认可度等等, 来综合评价融合体育教学的教育效果。

度;这里的支持服务包括无障碍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两类。因为目前我国高等特殊院校的残疾学生以聋人为主, 所以无障碍服务可以包括:手语翻译、技术支持 (配备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C-Print和实时字幕等) 、咨询等;学习支持服务可以包括:指导、咨询和个别辅导等。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有助于推进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助于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推进, 直至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洋, 陶玉流, 徐建华.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

[2]BLOCK.M, Z EMAN, R.Includ ing stud ents w ith d isabilities in reg ular p h y sicaled ucation:Effects on nond isabled ch ild ren[J].Ad ap ted Ph ysicalActivity Quarterly, 1996 (13) :38~49.

[3]OBRUSNIKOVA, I, VALKOVA, H, &BLOCK, M.Im p actofIn-clusion in G eneralPh ysicalEd ucation on Stud ents W ith-outDisabilities[J].Ad ap ted Ph y sicalActivity Q uarterly, 2003 (20) :230~245.

[4]刘永风.新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体育相关规定的不足及立法建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19 (10) .

[5]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6]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7]吴燕丹, 黄汉升.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10.

技工院校顶岗教育探讨 篇11

关键词:技工院校;顶岗教育;顶岗实习

2013年度徐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建设徐州技工教育强市对策研究,编号:13XSC-074

顶岗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独挡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从心理上抵触用人单位、学生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利益受到损害等诸多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企业乃至学生本人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技工院校顶岗教育。

一、技工教育顶岗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技工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但是,由于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学校及企业的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准劳动关系的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的认识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有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则不太关心,甚至不闻不问,一切由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认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来劳动的,因而只关心学生的劳动情况,考虑的是学生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对于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多少知识,以及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是否得到增强等问题则不太关注。然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要的组织者,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由学校决定。用人单位是主要的管理者,学生岗位的安排、工作职责的划分、学生待遇的确定等由用人单位决定。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学生自身对其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地位认识不够充分,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以后也不一定就在实习单位工作,思维上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出现随意请假、旷工现象,对待工作不是很认真;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简单体力劳动以及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心理上出现动摇;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无用,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无关,因而无法迅速进入角色,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

二、如何正确来看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

第一,顶岗实习的认识论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认知过程,必须体现实践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因为“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发生在开放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促使学生“蛙跃式”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在技工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更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提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顶岗实习是技工教育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顶岗实习其实质是实践性教学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在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必须围绕已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来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同时顶岗实习的具体形式必须服从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内容,并定期对其进行辅导和信息交流,而且最重要的是定期考核。

二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已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考核要求。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评价与考核。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该侧重于学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并将学生评价与考核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参考。如对于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并对其实行延迟毕业。

三是企业用人单位要根据學生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还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培训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顶岗实习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支持、配合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三、技工教育顶岗实习具体工作对策

首先,必须严格管理,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为目的,针对顶岗实习中已经出现或者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为巩固学生的实践地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既要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指导,又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际包含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个层次。对于学校和用人单位而言,主要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实行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实行“供”和“需”平衡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顶岗实习检查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细化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促使学生重视顶岗实习中的日常表现和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要完善顶岗实习协议制度,签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协议,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转变观念,三方必须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改变技工院校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顶岗实习不是搞花样、走形式,必须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务必从思想上对顶岗实习有一个较全面、深层次的理解,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要重视学生实习,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要重视学生实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不能仅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片面追求企业利益,而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必须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自觉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总之,顶岗实习可以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数事实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再学习能力”,从“学会”有限的课本知识到“会学”无限的实训技能知识,其中间环节就是专业实践和专业训练,而顶岗实习为此提供了一种代价小而效率高的实验平台。因此,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校学科专业教育的在不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钟祈.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李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 篇12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大学生

1 引言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2016年中国将有765万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历史新高。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2016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多万。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受国内整体经济形势缓慢下行的影响,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下滑,特别对加工制造、机械类、管理类等专业影响较大,挤压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总之,多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并成为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关系着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提高,创业观念的转变,关系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技能,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以及实现其人生价值。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技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的经验,增强实践的能力。

其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最近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等的综合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开展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迫切需要。

2 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可以追溯到大约100多年前,其中一个名为“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的组织是该领域的先驱。然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课程的一部分却只有50多年。1947年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了创业课程。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创业教育赋予了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那些拿薪水的人而言,创业教育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用人机构或个人不仅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同时,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实际上,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创业意识、思维和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内进行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备选方案,转变就业观念。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具体而言其基本内容如下图所示1。

3 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随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例如:各地的相关机构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等平台。

总的来讲,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获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例如: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创业相关方面的课程设置少;在组织方面,创业教育相关的课余活动多,而战略支持少;在师资力量方面,创业方面的专业权威教师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而教师多是兼职;在质量控制方面,创业教育的相关素材多,而监督与评估缺乏;在拓展活动方面,可获资源多,而利用资源少。

第二,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很多,但政策的落实不够,有些政策没有制订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有些尽管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和程序,但因资金等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付诸实施。总而言之,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使得其不能与社会实践形成很好的对接。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高等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例如:开设商业计划书的设计与撰写、创业技能、创业案例和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相关课程;积极鼓励学生跨校(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创业方面的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以及创业项目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演练机会。此外,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

(2)建立健全创业保障系统。例如: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融通体系,为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咨询、培训、资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3)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相应的机构或组织,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场所和学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向前.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8):94-97.

[2]杜薇.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赵婧,夏静.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9-01/12/content_877735.htm,[2009-1-12].

[4]高靓.教育部:开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6/17/c_124864796.htm,[2013-6-17].

上一篇:生育权热点问题下一篇: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