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2024-08-10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精选12篇)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1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石,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也在不断发展。现笔者试从管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浅谈一些认识。

一高等院校管理文化的内涵

高等院校所拥有的管理文化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校师生进行高效率管理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高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高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校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是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推动高等院校发展变化的意识形态的总和。

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 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 发掘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 以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管理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 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 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的特征

高等院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法制化建校的强力推动下, 管理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要求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关注人的价值及社会心理的管理效果上来, 使人本管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高校管理文化体现了以下特征:

1. 以形成共同价值观为管理核心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管理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但也产生了新的挑战。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学校凝聚力的生成。因此, 在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价值观教育为主线。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应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

2. 以加速人才培养为管理目标

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代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人类学观点时着重指出, 未来的社会人类能力不仅作为手段而发展, 还要真正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是以“目的人”为根本, 真正实现“目的人”与“手段人”的统一。这就要求把教育管理活动与教师、学生的尊严联系起来, 与生活联系起来, 与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3. 以“人本管理”为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 而不是其成就。”他主张发展人的天性, 张扬人的个性, 开发人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人本管理还强调:管理者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 放弃严控属下的想法, 给他们一些自主。在高校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其实质就是要使管理向育人方向转化和提升。培育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 通过提高人员的思想水平, 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促使每个人能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挥自身的管理才能, 调动每个人的内在激情, 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每名成员的精神家园。

4. 以“对等式”管理为管理方式

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 具有凝聚性、模仿性与暗示性, 管理文化要通过群体的作用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管理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 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 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师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被管理者的尊重, 这种尊重与信任是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高校成员的需求是多种类、多层次的, 如事业上的需求、生活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等。因此, 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 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工作及合理需要, 做到关心每一名成员的价值和奉献。

三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将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 超越了管理本来固有的内涵, 使高校管理从一种“硬性”的规范发展为一种“软性”的文化, 在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在高校管理的思路上, 还是管理的方式上, 都更注重开发文化育人的功效。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知识的文化群体, 应当强调文化层面上的管理。笔者认为高校管理文化建设应包含四项内容:

1. 理念文化建设

理念文化包括办学观念和精神, 这是办学成功的动力。许多高校根据教育哲学和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 把办学理念提炼为一句话或几个字, 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以此作为高校文化的内核。

2. 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外部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行政干预和内部制定的系列行政措施, 使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办事有规范, 行为有准则, 做到“依法治校”。制度文化是管理文化的基础。管理文化追求的制度不约束人的自主性、强调人的自主管理。

3. 物态文化建设

校容校貌是高等院校物态的管理文化。包括校舍造型、校标校训、名人塑像、草坪树荫、甬道亭台、文化长廊等。不仅有实用性, 而且有审美性、生态性和教育性, 能够愉悦身心, 激发人的理想追求。

4. 信息文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校师生通过校园网、图书馆室、论坛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交往、沟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文化氛围建设, 使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肖海鹏、张增印.现代军校管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4

[2]王宪志等.军校管理心理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3

[3]张增印.略论军校文化及其环境建设[EB/OL].http://tp.chinamil.com.cn/2011/2011-04/23/content_4425527.htm

[4]马向群.管人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千高原、梭伦.以人为本用人的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6]冯东升.怎样当领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7]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郑学宝.加强管理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9]尹瑞凤.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科学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3)

[10]王炎斌.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型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36)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2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做大做强广东高等教育;推动广东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省财政设立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为我省普通高等院校。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一)有利于做大做强我省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集中资金办大事。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第四条专项贷金的使用范围:

(一)重点实验室建设(含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

(二)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及精品课程建设。

(三)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四)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

(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一)学校申报。凡申请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院校;应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先确定项目实施目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提出申请专项资金补助数额,并按规定的格式填写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详见附件)。项目申请院校于每年6月30日前提出下年度的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报送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二)专家评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各院校报送的《项目申请》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学科及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实施计划、资金安排、资金筹措

方案、预期效益分析等,重点评审项目目标及资金安排、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实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三)审核批准。根据专家组对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提出的评审意见,结合本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省教育厅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经批准的项目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项目学校。

(四)项目管理。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项目学校必须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及资金数额进行学科与专业建设,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的目标,如确因特殊情况项目当年未完成,其项目经费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专项资金年度项目预算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若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批准后执行。

(二)各高等学校对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实行专项管理,不得挪作他用,不得提取任何项目管理费。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文化管理 管理模式

一、背景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中国正由世界加工中心逐渐转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社会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十分重要。技工院校正是为社会培养此类人才的摇篮。近几年,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大力扶持应用型技能型的院校,给技工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广大技工教育者研究新的管理思路。面对这样的形势,各技工院校在原有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纷纷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积极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由此翻开了在技工院校中实施文化管理的新篇章。

二、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与之前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管理模式注重具体管理不同,更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理念,试图通过文化的手段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培育组织共同的价值观继而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态,这是管理上的一种进步和超越。换句话说,文化管理就是一种“人化管理”,是以组织中的管理对象——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的管理。

在技工院校实施文化管理,就是把文化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用文化的手段来管理学校,试图在全校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能够积极进取,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良好,校园文明到处绽放。

1.技工院校文化管理是对原有管理的一种提升

传统的技工学校管理则是以规范、制度等硬要素为主的管理模式,而文化管理是以文化这种软要素为主、通过文化的引领来达到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虽然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文化管并非否定和排斥原有的管理,而是要赋予制度一定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提升和进步。它强调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建设。

2.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要素,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是进行教育管理的地方,技工院校也不例外,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克服以往管理中过于强调精确性、科学性带来的压力,使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意识到自我价值,重拾自信,继而更富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更有创造性,使学校管理高速运转。以人为本既可以规范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对其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3.技工院校文化管理是个体与群体价值观的整合与统一

由于受自身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各不相同。而学校价值观是一种群体性的价值观。在技工院校实施文化管理,就是使教师的个体价值观不断与学校的群体价值观进行整合,认可和接受学校的办学思想、规范观念,并内化为自我的个体意识,接受、遵守并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最终达到统一的境界。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要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最初的办学目标,首先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群体价值观,并以此来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规范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原本独立的个体变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促使个体价值观不断向组织的群体价值观趋同。

三、小结

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 篇4

一、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 高等院校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学府, 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公共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十分多样, 包括天文, 地理, 风土人文, 政治, 历史等等, 多样的课程设置,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也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在开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大高校开设公选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为中心出发的, 但是在公选课的教学落实中都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这也就导致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大大下滑。在高校公选课的管理上学校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必修课, 这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 产生了学生用公选课凑学分的情况, 而达不到公选课开设的真正目的。

在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 公选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余生活。在目前各大高校的公选课中采取学分制的形式, 教师在上课中大都通过课上点名的形式确定学生是否上课, 在课后大多数只是布置一个简单的结业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足。公共选修课程在目前的各大高校中并不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忽视了公选课程的重要性, 在上课中会出现学习不积极, 逃课等现象。公选课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学校公选课管理的不完善也导致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 缺乏系统的管理, 教学质量不过关

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公选课一般是由专业不对口或者是行政专业的老师开设的。教学能力较强, 经历较为丰富的教师一般都是担任必修课的教师。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公选课在管理上没有系统的规范, 学校对公选课的审批不严格, 产生了只要有老师申请开课, 不经过仔细调研就批准的现象, 这种松懈的管理, 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在高校公选课都是大班教学, 多数都是有一个任课老师来完成课堂教学, 而且由于公选课的多样性, 学生在选择时一般都会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课程, 学生的专业不同,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 无法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公选课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在高校的公选课的开设中要根据学校的特点, 尽量的丰富公选课的形式,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虽然公选课数量较多, 但是新颖程度不够, 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大体不变, 几乎每年都延用同样的教学课件, 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讲授制的方法,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较少, 并且公选课一般是在晚上开课, 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方法都导致公选课的课堂较为沉闷, 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较低, 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建议

(一) 革新教育理念, 加强对公选课的重视

加强对公选课的重视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公选课的开设中要严格的进行监管, 针对开课的教师和教学内容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还要完善公选课的考评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公选课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公选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开设的课程, 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因此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渗透公选课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提高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二) 严格课程准入标准,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公选课的数量和种类较多, 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待考量, 因此学校在开设公选课时要严格课程准入, 对教师的申请必须逐级申报, 并且要仔细的进行调研, 确保开课的质量。学校在公选课的开设阶段, 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鼓励教师踊跃参加, 并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课程培训和考核, 提高教师对公选课的重视, 严抓教师的教学质量。

公选课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衡量。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研讨, 学术交流, 教学比赛等形式积极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 丰富公选的内容, 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 完善公选课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 各高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的公选课程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学生对有些课程并不了解, 出现了盲目选择的情况。因此, 学校在开设公选课时要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完善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公选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学校在公选课的调研中可以尝试开设课外的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高等院校必须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必须明确公选课的重要性, 根据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严格课程准入标准,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力求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和综合性人才。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 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因为不受考试压力影响, 导致在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本文笔者分析了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在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的经验, 总结了相应的建设与管理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伟亚.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大学, 2013.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5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应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情况,优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具体包含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劳资福利社保管理系统,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才招聘管理系统,培训进修管理系统,校内人事调配管理系统,评奖评优及人才管理系统,提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等12个模块。

6结语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与各院校自身的特色与需求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为了使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为人事人才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就必须严格遵循信息化发展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水平,使学院更具活力与竞争力。此外,还应针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1-0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53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校大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程度,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

1什么是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姿多彩、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化。近年来,这种崭新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以虚拟的方式来展现的校园文化。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空间界限,各种信息共享互通,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各地文化交融碰撞,形成别具一格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获得发展自身文化创造能力,展现和发掘自身文化潜力的新平台,纾解种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上网发表意见一般用网名而非真实姓名,这给他们享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自由,同时,也为一些不负责任的学生在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和上传内容提供了可能。可见,校园网络文化也包含着复杂的风险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高校乃至政府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2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正处在由学生过渡至职业人的重要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

2.1积极影响

2.1.1拓宽了高职学生的交流空间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高职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渴望交往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虚拟的网上交往给他们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其虚拟性、安全性和广泛性迎合了他们的需要。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1.2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全方位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渠道,通过网络可以查找所需的各种资料,可以共享个人学习心得,还可以自如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等等。

2.1.3即时信息传播反应快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通信方式和观念产生重大转变。目前,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主要方式有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E-mail等,据问卷调查统计98%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学校的各类紧急通知能够快速传播至所有学生当中。

2.2消极影响

1)高职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极易导致高职学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可能同时拥有“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之间有可能产生冲突,一旦自我认知不能及时地调整就会导致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甚至导致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

2)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易导致学生染上“网络成瘾症”。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高职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对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尤其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无节制地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对网络产生依赖,极不愿意甚至无法离开计算机,染上“网络成瘾症”,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有自残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等。

2.2.3网络传播的各种舆论混淆视听,易导致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现实中常常有人或者组织刻意委托人员进行针对性发言和引导,网上快速传播的各种民间舆论混淆视听,对主流舆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冲击;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色情淫秽、赌博、欺诈、盗版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给高校乃至社会管理带来许多问题;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3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当前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和手段的滞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

3.1必须壮大我们的主流舆论,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既要注重加强监控管理,要建设好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更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只有教育引导,才能更好地发展;既注重发展人才新素质,又要注重拓展文化软实力,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更好的科学策划和整体推进。

3.2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

提高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大量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与我们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很大关系。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注重在校园网络文化主客体关系上转变思路,不断创新,要从各个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出发,总结和凝练出反映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校园网络文化,注重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形成独有的校园网络文化。

3.3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样式,促进 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为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发展与融合,另一方面体现为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转型。

3.4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建立专门体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遏制有害和不良的文化信息在网上传播,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设立了网管中心,主要负责网络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服务工作,基本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机构,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工作体系,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网络宣传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指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规范发展。

3.5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层次,不仅要发展校园网络消费文化,更要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校园网络文化,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

要鼓励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与创造,多创造一些新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精品,成为网络文化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引领和推进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大学文化,丰富大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充实大学文化的内涵,使大学文化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向社会乃至世界传播,进而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效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茶点大家“叹”[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7.

[3]刘之平.网络镜鉴时代[J].中国青年,2009,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篇7

(1)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僵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

(3)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日益严重。据某杂志的问卷调查表明,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一般,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27%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自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板”,平静的高职院校校园隐藏着不少危机,也爆发出了不小的杀伤力。

(4)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混乱,个人价值至上。据上述调查的数字,认为个人主义也是道德的大学生占到了24.8%,认为不知道的占17.4%。受个人至上价值意识的影响日益蔓延,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也不再有象牙塔般的圣洁,正在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猜疑的倾向。道德标准的混乱又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了其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怀,滋长了其好大喜功的恶习,降低道德的约束能力。越来越多缺乏道德意识约束的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滋生出了近乎本能的对抗和逆反心理,思想上表现出空前的焦躁和不安,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张狂。

(5)教师主体文化主导不力。由于教师在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具有的职责,教师对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了或“老”(离退休返聘人员多)或“少”(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

(6)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够。从校园文化的客体即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理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清,制度建设松散;同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表现为学校占地少、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师资不稳定等方面,这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高职院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2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教育意义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因此,充分地建设和开发好校园文化的这三种基本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洽的整体,以发挥出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消除阻力,创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对正在营造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要对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及时地给以总结、提高,而且要及时地推广到现实中去。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同时,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2)要充分发挥先进社团的引导作用。每个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中生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社团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师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社团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社团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社团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团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其次,把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3)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体现了一所学校管理的个性,并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效能。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是要消除校园中不文明、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重树师生自尊、自信和理想,建设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和树立校园正气的和谐文化。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首先体现在大学教师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高职院校必然是工作有绩效、生活有情趣、团结而有人情味的;其次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大学生合作、活泼、进取的学习氛围。要使校园文化达到和谐,首先,管理者要淡化权力意识,从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出发,让教师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并能经常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健全思想交流的方式与气氛。当前,建设和谐校园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关爱校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充分认识到在经济上出现的城乡落差所造成的校园差别,是中国目前校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只要认识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紧迫性,高职院校才能未雨绸缪。

(4)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重视日常的学风管理,加强监督机制,并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通过奖学金等各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得益于优良的教风。高职院校在抓学风建设时还特别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把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良好学风形成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合理引进师资,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使其安心于教学科研;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各类“评教、促教”活动,同时提供有力的教师学术科研保障,保证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有好的领路人。

(5)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民办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8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教学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的外语语音实验室在外语听力教学和其它外语视听说等课程的教学的作用日益增强。外语语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成了衡量高校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考评条件。相对于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的语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面临着底子薄、经费少、设备更新和管理不严等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院语言实验室现状,就加强语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语音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语音设备的保养水平,加强语音室的制度管理,提出些相关的看法和意见。

一、语音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我院外语学院语音室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迄今为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用的语言实验室七间,实验用房面积57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120万元,要用于我院英语系和日语系外语听力、口语、视听说和口译等课程教学。近几年,所有语音室和相关设备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保证了我院外语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现有的语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会对我院外语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现将主要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1. 语音设备陈旧,故障增多

我院语音设备多采购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设备出现了陈旧、老化的趋势。如我院在2000年购买的由松下公司生产的WE-LL200A的卡座式语音室,只能播放磁带,已远远跟不上大学外语听力多媒体教学的要求了。此外,语音系统中的电脑配置低,使用期限过长,导致老师教学使用时,机器运行比较缓慢,影响了上课节奏;当语音设备发生故障时,难以修理。今年我院一套在2002年购买的WE-LL300A模拟数字多媒体语音室发生了故障,需要更换教师机配件(双屏显卡),可是却很难在现今市场找到和02年语音视频设备相兼容的双屏显卡。直至一个月后,才在其他单位找到类似显卡。象这样因为语音设备和相关电脑配件陈旧而难以配置,造成了维修时间过长,正常的听力教学受到影响的事例已不止一次。

2. 语音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管理和维护

外语语言实验室的硬件配置一般为电脑、终端、耳机、视频展台、功放音箱等,有的语音系统还配备有DVD和幻灯机等相关设备。当设备使用频率过多,使用期限过长,就会出现各种故障。另一方面,还应加强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会经常使用U盘和移动硬盘上网下载、拷贝和存储资料,这样电脑就容易受到U盘携带病毒的攻击。

3. 语音室管理制度的执行有一定难度

建立完善的语言教室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使老师和学生职责分明,使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它是外语听力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许多高校的语言实验室并不缺乏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而是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存在困难。我院一位管理教师需要监管多个语言实验室并维持教学管理秩序,这样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在具体执行管理规定时会发生疏漏。有的素质较低的学生甚至不服从管理,和管理管理教师对抗。

4. 对语言实验室的维护和保养不够重视

语音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关系到为外语教学服务的效率。而有些学院在创建语音实验室后,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语音设备,致使学生座上耳机受损,显示器异常变色;没有及时配套空调或无法维修旧式空调而造成的设备保养不当,如多媒体语音室中,投影仪和电源箱会因为室内温度高发生故障;另外,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如果不定期除尘保洁,也会发生缩短使用寿命等一系列问题。

二、根据以上我院语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1.加大语音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增加设备的维护资金

我院在08年升为本科院校后,逐步淘汰和报废了一批年代陈旧,故障频发的语音设备,并采购和新建了了广州蓝鸽数字多媒体语音室,以保证本科外语视听说等教学的更高需要。此外,进一步加大了设备维护的投入。为了营造一个更加高效良好的外语听说教学的环境,我们更换了教师机电脑,加快了主机的运行速度,并且购置了几台商务空调,以降低夏天的室内温度,减小设备高温运行导致的损耗。还将语音室内换上了避光窗帘,以增强投影和显示器的视频效果。

2.进行设备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语音实验室的教学设备不断升级,其使用和维护也日益复杂,为此有必要加强语音设备使用和维护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学院应采取措施为语音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与提高技术的机会,拓宽和更新其相关知识面。例如学院可以组织实验室人员和其他院校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设备维护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外语教师相关电脑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和掌握语音设备技术性能和操作规程,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操作自如。

3.加强对语言实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语音设备长期过频地使用,必然会导致其产生损耗,甚至会发生故障,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老师要有一定的自检自修能力。如对于电脑常见故障发生的原因要熟悉,并会及时排除。管理人员还有必要定期检查设备,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清除。每周可以进行一次小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大检查。因为在语音系统中,学生终端和耳机使用频率最高,所以指导和监督学生正确使用耳机和终端,提倡学生爱护设备,尤为必要。此外,最好语音室准备一些备用耳机和显示器等易耗品,以便随时更换,不影响正常外语教学。

为防止网上或U盘携带的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建议学生机上安装硬盘还原卡,教师机上的杀毒软件也要及时升级,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平时打开病毒防御和监控系统,不断更新系统的补丁程序,修补系统的漏洞。禁止教师擅自更改计算机的设置,或随意删除文件。如确因教学需要安装或更改软件,需征得管理人员同意后,与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安装,以保证教师机的正常运行。

4.落实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有效进行监督

教师和学生同为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主体,他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按照语言实验室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尤为重要。就教师而言,管理老师要对新来的任课教师进行操作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和熟悉语音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流程。任课教师应该按照《语言实验室教师职责》的规定,认真填写语言实验室工作日志,不在教师机上使用携带病毒的U盘,不让学生操作教师机和相关语音设备等相关规定。就学生而言,要严格执行《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于在语音室座位上乱丢果皮纸屑和在桌上乱写乱画的学生,要给予批评警告,再犯则要从严处理。规定每个学生要固定座位,并填写语音室固定座位表,由管理教师存放。这样才能做到人机对应,责任到人。对于人为损坏语音设备,则严格按照《语言实验室设备仪器损坏赔偿标准》进行罚款和赔偿。对于不遵守管理规定的学生,管理教师可以不准学生上课。若学生不服从管理,管理人员应立即找到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乃至系主任,让其协助配合执行管理。

三、结语

外语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丄作,它需 要管理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严格细致地做好X项竹押和 维护工作,更需要任课教师、学牛、辅导员乃至领迂的协NJ 配合,才能够延长语音设备的使用>

摘要:随着数字多媒体语音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语语言实验室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因此,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应得到高校相应的重视。本文就现有条件下,高校语言实验室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资金、技术、维护和管理几个方面加强语音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语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维护和保养

参考文献

[1]郭莉芝.高校外语语音实验室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

高等职业院校专项建设管理研究 篇9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但是,由于学校项目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加之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本科院校已经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还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特别是在项目的前期培育、项目预算资金执行、项目后期效益评价等方面缺少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项目建设培育机制、项目建设保障机制、项目建设评价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没有有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对项目进行有效、实时跟踪与管理,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高职院校项目管理现存问题

(一)项目建设规划性不足,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通过调研发现,许多项目建设在前期都缺乏良好的规划,导致项目的建设不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的规划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所建设的项目是否与国家、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相一致,项目建成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其次,项目建设是否能够解决学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现存的问题,应考虑项目的建设是否与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规划相一致。第三,项目建设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

(二)项目建设信息化水平不高,建设效率难以保障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会有许多个级别的项目在同时建设当中,因此这对项目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通过调研和实际工作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存在着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而导致项目管理效率难以保障的情况。不同的项目建设进度不同,项目实施中的流程也多有不同,如果不能开展信息化管理的话,则很难实施统筹高效管理。因此,积极加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至关重要。

(三)项目建设针对性不强,对人才培养促进作用有限

此外,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不强这一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项目建设缺乏规划性,导致了项目在申报完成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各学校往往是上级部门要求申报什么项目,学校就上报什么项目,而不是学校希望在哪些方面提高建设水平而选择性地申报相关项目。因此,项目建设缺少针对性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加强项目建设的针对性,是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手段。

二、高职院校项目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建立与区域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项目建设培育机制

充分了解区域发展战略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此外,项目建设也应当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通过了解上级部门下发的年度工作纲要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可以很好地了解今后学校发展的方向,为项目建设指明方向。此外,学校还应当根据上述内容,制定项目建设计划,以此作为学校项目建设的具体指导文件。此文件则可作为新项目的培育依据,有针对性地培养新项目,满足区域经济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立项更加科学合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项目建设与实施更加规范

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项目管理,可以使项目管理更加高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可以包括: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成果管理等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得到有效的分类和数据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很好地监控项目成果的达成情况,以此跟进项目的实施进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保障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更加规范并高质量地完成。

(三)将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相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有效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将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等相联系,建立完善项目建设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专项建设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三、结论

项目建设对于学校各项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与区域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项目建设培育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项目建设与实施更加规范;将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相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三项举措对于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加强项目规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主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管理的现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将项目管理的开展和结束时间向前、向后延伸与拓展,扩大了项目的管理内容。通过延伸与拓展,形成了项目培育、项目实施、项目验收、成果推广的项目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能够将项目建设成果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谭永平.高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3(3).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 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 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 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 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 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 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 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 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 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 或不善实践, 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 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 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 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 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 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校大规模扩招, 在校生急剧增加, 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 “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 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 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 通过调整专业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 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 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 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 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 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 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 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 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 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 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 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 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 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 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 集中投资, 统一布局, 资源共享, 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 , 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 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 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 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 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 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 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 。如, 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 P670、Web服务器IBM X Series X345、应用服务器IBM X Series 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 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 内部联成局域网, 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 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 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 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0/Windows 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 2000、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 Builder 5.0、Delphi client/server 2.0、SQL 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 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 Server、Access、Sysbase等; (2) 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 (3) 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 Page、ASP、Outlook等; (4) 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 (5) 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 (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 分析模拟系统; (6) 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设备单一, 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 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 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 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 购买了计算机, 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 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 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 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 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 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 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 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 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 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 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 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 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 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 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 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 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 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 从目前状况看, 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动手能力差, 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 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 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 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 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 加大资金的投入, 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 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 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 更新实验设备, 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 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 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 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 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 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 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 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 整合实验室资源,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 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 要打破由院 (系) 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 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 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 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 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 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 2002 (2) :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 (1) :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7) :43~44

[4]崔贯勋曾蓉: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浅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177~180

浅析新时期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篇11

【关键词】院校 教学管理队伍 建设

一、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明确指出:“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管理是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院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而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则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劣。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院校强化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满足新形势下院校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知识结构和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岗位缺少岗前培训,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受业务培训途径少、事务性工作多等因素影响,很少有机会进修。在实际工作中,仅凭传、帮、带和实践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结构和理论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质量。

二是改革意识和创新举措不鲜明。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已经养成了被动地执行有关政策、简单地服从领导意志的习惯,每天应付眼前的事务性工作,忙忙碌碌,不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淡化了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管理研究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没有新思路、新方法,墨守成规,进取心不积极,缺乏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三是考核制度和考评机制不完善。目前,各院校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者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评机制,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没有具体的指标,管理工作的具体衡量也没有量的规定,对教学管理质量缺少有效的认定,或是简单将教学管理人员的考评标准参照专业教员,脱离了教学管理的工作实际,影响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不敏感。著名学者桑新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者必须首先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我国正处于一个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革,信息集成化、办公自动化等新内容对院校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从了解情况看,大部分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更缺少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思考,落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一是优化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机制。积极拓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途径,通过业务集训、在职进修、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院校之间交流互动等形式,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培训,对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制度上给予支撑保障。

二是突出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创新能力是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开阔视野更新陈旧观念、改进工作作风避免进取精神懈怠、勤于学习启迪思维意识、总结归纳勇于尝试等途径方式,加大教学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健全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制定符合教学管理岗位实际的考核标准,对从事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过程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从制度上触发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对考评优秀者给予奖励表彰,对考评较差者给予督促诫勉,形成良性督训机制,从结构上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实现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是注重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现代信息素养培养。院校要把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作为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来培养,把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等工具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素养培养平台,使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形成系统化、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相关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如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使其成为保证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从而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爱萍,周建华.关于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07(02).

[2] 黄柳.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

高等院校管理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等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团队建设

1 本文研究意义与思路

1.1 研究的意义

好的办学质量是在一天天扎实的常规管理中积累出来的。处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前沿位置的二级学院, 其教学管理作为学校整体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基础, 管理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有的研究中, 虽然学者们对教学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却大多集中在个体水平, 如对教学秘书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的研究, 或者仅是对教学管理模式的论述, 很少有研究以教学管理团队为对象进行。教学管理团队是对教学顺利运行起最直接作用的团体, 负责制定组织教学规范, 并保证其高效执行, 往往对教学活动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

1.2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从高等院校二级教学管理团队的内涵与特点出发, 在剖析教学管理团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优化团队构成、重视人员培养、把握日常工作、完善考核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的建议。

2 教学管理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2.1 教学管理团队的内涵

在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的指标内涵说明中, 教学管理人员指的是“指院 (系、所) 分管教学的领导、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王雁飞等 (《新编管理心理学》2010) 将团队定义为“由少数职业技能互补、团队角色兼容、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运用共同的方法、相互信任并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是根据校、院教学管理目标, 按照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管理规律, 选择和采用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法, 对校、院教学活动进行有效优化、决策、组织、计划、评估、调节、监督的群体, 主要由分管教学的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组成。

2.2 教学管理团队的特点

作为一支高效团队, 高等院校二级教学管理应具有如下特点:1) 目标一致, 齐心协力, 保障本学院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顺利实施。2) 技能互补, 各司其职, 每个岗位的教学管理人员都要具备完成目标的基本素质。3) 沟通顺畅, 共同进步。团队成员间具有畅通的信息交流, 同时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提升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3 教学管理团队现状和存在问题

每所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缺乏激励措施, 团队构成不稳定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最核心的管理, 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往往被忽视, 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团队人员配备不足, 人员变动频繁。很多院校学生与教学秘书的比例都在1000:1左右, 大大超过目前公认比较科学的500:1的要求, 高强度低待遇的现状使得教学秘书无法长期专注于这项工作, 严重影响教学管理团队的稳定性。教研室主任, 由专业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兼任, 但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繁琐的教学事务, 往往使教研室主任投入教学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 加上对专业教师个人而言该岗位吸引力不大, 导致很多高校教研室主任出现轮流担任甚至无人愿意担任的情况。分管教学的领导, 平时也担任较重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潜意识中缺乏主动学习教学管理知识的意识, 领导与管理水平不高。

3.2 缺少有效培训, 管理水平不高

从教学秘书到教研室主任, 再到分管教学领导, 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由于对教学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与进修机会, 而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又不断加大, 以致整体教学管理水平较低, 主动性和独立意识不强, 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甚至难以有效开展, 创造性工作更是很少。

4 教学管理团队建设与优化

4.1 优化团队构成

首先, 保证团队人员的齐备, 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是有条不紊完成工作的前提, 只有人员充足才能保证每个人有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其次, 团队成员素质决定团队的执行力和潜力, 直接影响着管理团队整体效率的实现。团队成员素质要从专业能力、工作态度、交际合作能力等来考量, 因此, 要想使团队具有高效的工作能力, 在成员选取时就做好一系列把关工作。教学秘书要能吃苦耐劳, 熟练掌握办公电脑软件, 细致认真, 服务态度好, 交际能力强。教研室主任要专业突出, 不计名利得失, 有奉献精神。分管教学的领导对所在院系的专业要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在做执行的表率上要雷厉风行, 敢于担当, 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

4.2 重视人员培养

一是读书, 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特别是大师的作品, 不但对管理工作有用, 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很有益。一个人品位的高下, 与其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二是实践, 管理者, 与教师一样在教育教学一线, 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 就有了群众基础, 在师生中也有了话语权。三是外出学习。“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如果再根据本校实际进行研究, 就会让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4.3 把握日常工作

团队的磨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日常管理逐渐提高。因此, 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针对团队成员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 要及时进行纠正批评, 并鼓励其进行反省和改正, 帮助成员进行自我总结和升华, 同时要注重对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 最大程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的人事制度为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人才工作中, 坚持以环境留住人才, 以实际行动重视人才, 以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相当重要。学校应大力提高教学管理团队的地位和待遇, 特别是基层的教学秘书和教研室主任, 使之在晋升、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能够享受到优惠的政策。同时, 将考核评价结果的优劣与成员物质待遇进行直接挂钩, 体现优胜劣汰, 继而推动成员积极发展自身能力, 完善工作表现, 提高团队机能。

高效与有序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同样的时间, 团队素质不一样, 工作效率往往大不一样。高校教学管理团队的思想意识、工作作风、领导方式和执行力, 对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高度、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始终要把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去抓。

参考文献

[1]任建平.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方案讨论[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5) .

[2]寿奇晗.高层管理团队中的创新[J].管理学家 (学术版) , 2012 (4) .

[3]徐继承, 刘莹.高等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5) .

[4]王雁飞, 朱瑜.新编管理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艺术的教育功能论文下一篇:统一查询平台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