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

2024-09-05

高等院校(精选11篇)

高等院校 篇1

高等院校体育文化论文

一、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不明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体育的文化价值被忽略,而过分强调体育的运动价值和竞技价值。体育建设的总体目标脱离了体育教育要求。在体育建设中,片面的将荣誉、分数最为体育发展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精神的缺失。再者,由于为了方便体育文化的管理,导致体育文化建设的条框和约束众多,不能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和灵活运用,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教学特色把握不好

高校体育文化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每所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所以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应当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哪所高校,都会存在体育文化建设教学单一的现象,大多学校的教学千篇 一律,没有针对性,没有很好的反映出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3]。

二、推进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基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养成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增强高校体育文化意识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体育文化意识能集中反映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主体精神。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拓宽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渠道,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育从事人员,应积极结合当下时代建设要求,加强高校传统体育文化观念与现代体育理念的结合,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做到开拓创新,充分弘扬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学习兴趣,逐步完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等院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能否有效推广的主要因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起到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力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另外,高校应积极引入年轻的思想政治教师,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再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自觉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意自身的言辞和一举一动,为学生做好示范,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核心,理应想尽一切办法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高校只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做好高校各种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升社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

高等院校 篇2

高等院校学生权利, 是指正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依法享有的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主张或利益。它是一种法定权利, 而非道德权利, 或者是由法律明文规定, 或者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 依照法律的精神、法律逻辑和法律经验推定出来的。高等院校学生享有的法定权利必须经过相应的转化, 即必须转化为现实权利之后才会发挥其应有功效, 才是真实的和完整的, 才对高等院校学生具有价值。

二、高等院校学生权利的性质

高等院校学生一方面是普通公民, 另一方面是学生。正因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其与外界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更加复杂, 所以学生就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应履行更多的义务。而高等院校学生权利义务的多重性是相对于某一主体在具体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而言的。由于学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 行使不同的行为, 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 则其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就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

三、高等院校学生权利的分类

行政法律关系方面的权利义务是指学生与高等院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民事法律关系方面权利义务是指学生与高等院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内部关系方面的权利义务是指高等院校与学生在法律关系以外所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学生处于不同的关系地位, 决定了学生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指引学生了解享有什么权利、行使什么义务, 通过什么救济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定权利义务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存在的, 通过法律明文设定的权利义务。学生应有权利义务是法律规定以外的权利义务。

四、高等院校学生权利的概观

(一) 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 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权利。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指高等院校学生的人身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高等院校学生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 是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失去了人身自由, 高等院校学生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益正常地行使权利, 所谓的权利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 而自由也从来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个人的人身自由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效力。寝室不受侵犯是指非经法律规定, 并经法定程序, 任何机关、团体或者个人不得任意侵入、搜查或者查封高等院校学生的寝室。对于在校学习的高等院校学生而言, 他们所居住的并不是自己的住宅, 而是高等院校提供的寝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是指高等院校学生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得侵犯,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恋爱是人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的必然情感, 应当说是天赋权利, 这是不能禁止的。学生恋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但一些高等院校以各种理由禁止学生恋爱。婚姻自由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不受任何人的强迫和干涉, 自主决定本人的婚姻问题的权利。

(二) 尊严权

尊严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维护其作为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受到社会与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生命健康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姓名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有决定、使用和依法改变自己的姓氏名称的权利。肖像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有自主制作、占有和使用其肖像的权利。名誉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享有自己适度的名声并维护其名声不受侵害的权利。隐私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就自己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所享有的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侵犯的权利。

(三) 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 对物的排他的、不可剥夺的支配权。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的财产权均应受到同等的保护。物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直接支配其标的物, 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是一种支配权, 其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债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请求高等院校为特定行为的权利。知识产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 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高等院校学生的这些权利应该得到保护, 不得受其他任何组织、个人的侵害和干涉。

(四) 政治权

政治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权利。选举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被选举为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言论自由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 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出版自由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集会自由是指高等院校学生有为共同的目的, 临时集合在一定场所, 讨论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结社自由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为一定宗旨, 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参与权指学生有权通过合法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批评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建议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五) 教育权

教育权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机会, 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学生身份权是指作为受教育者的高等院校学生在其所在教育机构拥有学籍, 进行学习、生活并取得学习成功的权利。学生身份是高等院校学生享有教育权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人自其在公立高等学校登记、注册之日起即取得了法定的高等院校学生身份。对于高等院校现存的教育教学设施, 任何学生, 无论其专业、年龄、智商、家境等有何不同, 均应一视同仁, 允许其合理的加以利用。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主体, 不仅要教书, 还要育人, 由其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品行做出的评价往往成为人们衡量高等院校学生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据, 因而会影响到高等院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他合法权益的取得与实现。

摘要:科学的高等院校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学校生活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而高等院校学生权利的有效保证, 则是科学的高效管理所必须的。在新形势下, 怎样保护学生权利, 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履行义务, 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首先明晰学生的权利。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权利,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莉.身份权若干问题新探[J].法治与社会发展, 2008.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教育成本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培养国家优秀人才所耗费的物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它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高等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不包括资源用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广义的教育成本并不适用于高校微观的成本核算对学生培养成本的计量,高校应该借鉴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概念,从会计学的角度来定义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用货币来可靠计量的教育资源耗费。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成本观念淡薄,成本核算缺乏动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以国有普通高校为主,其性质属于非盈利性单位,在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强烈的内在要求,且教育成本的范围和内容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淡薄。

首先表现在,高校决策层最关注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认为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并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目前国家尚未要求高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政府部门也未把教育成本的核算作为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再次,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机构尚未成立,教育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尚未建立,没有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与方法,因此高校成本核算缺乏内在动力和外界压力。

(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影响教育成本的核算的真实性。目前,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资金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成本是否发生的基础,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收入和支出不需要进行配比。例如固定资产购建费是一次性投入费用,会使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以后受益各年份却没有分摊,收支不配比,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貌。

而教育成本核算应实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确定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凡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不论是否收到或付出,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已经收到或付出,都不能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强调配比原则,在計算损益时,需要核算与获得收益相关的费用,要涉及折旧和许多费用分摊的计算。

比较两种会计核算基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高校当期的收入和成本,制约了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三)会计期间不确定,影响教育成本的核算的可靠性。会计期间是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相等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高校会计核算采用公历年度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学生普遍采用学年制自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高校的学杂费、住宿费是按学年收取并使用的,各项教学活动按照学年规律运行的。而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每年的年终财务报告则是以以自然年度来反映。因此,以自然年作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年没有考虑到教育活动的特点,不能给学校提供一个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时间范围,难以对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据。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当造成浪费。有些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高校中二级学院、系、部的设备重复购置,且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闲置设备普遍存在,物资设备使用率不高。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增加的同时,行政人员也在增加,高校专职教师比例不足,在经费来源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人员支出所占比例明显过高。高校应通过寻找降低成本途径,建立教育成本评估考核机制,进而达到科学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二)有利于高校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制定。高等教育是一项非义务教育,按照“成本分担论”、“谁受益谁负担”原则,需要由国家、社会、学生个人共同负担培养成本。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个人、国家分担多少?目前没有统一的计算口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费应为教育培养成本的25%,但由于没有出台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规范,各高校一般是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制定学费标准。实行科学化的教育成本核算,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定财政拨款额度提供科学依据。

(三)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育成本预算管理,也是适应市场竞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高校建立教育成本约束机制,有利于考核高校的财务运作成果、管理水平和领导业绩,增强领导当家理财意识,量入为出,合理安排资金,调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制定提供真实依据。

四、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高校教育成本是衡量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消耗的合理尺度,是财政拨款的科学参照,是确定学生收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因此应完善修正高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一)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高校投资办学效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的失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应树立成本意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首先应完善高校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把教育成本指标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其次建立高校成本管理的有关制度、准则、办法。

(二)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坚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关键。教育成本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避免了现金收付具体时间对成本核算的影响。它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能如实反映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目前我国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很难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因此,高校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需要重新修改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三)以教学年度确定教育成本计算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即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周期应与正常的学生培养周期一致,不适宜采用自然年度,建议采用教学年度。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所以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这虽然与我国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但学校可以按月生成报表,1至12月的公历年度报表可以满足宏观管理的要求,按照当年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生成成本报表,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规模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影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一直不够真实完整,因此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定期组织资产的盘点、清查,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有偿调出严格履行报批、审批手续。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原值核算,不计提折旧。从会计信息准确性角度来看并不合理,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性质,将其划分归类,然后按一定折旧方法和折旧率计提折旧。高校资产计提折旧,既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达到资产价值管理和实务形态管理的统一。

(五)调整现行的高校会计科目。要实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制定建立一套既能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又符合高校预算管理要求的会计科目。为核算教育成本的需要,要对现行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应增设“教育成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成本结转”等会计科目,这几个科目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黄嵘.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09,(17) .

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论文 篇4

一、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走出观念上的三个误区

一是以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主要是针对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他们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人,为此而大动干戈不值得。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高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毕竟起步不久,多数人对它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自然就容易根据表面的字义和己有的经验来同化新的知识,从而作出误读。其实,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对象是那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消除由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青春烦恼、交往障碍、抑郁倾向等),从而使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变得健康,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得更加过硬。当然,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各高校在预防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早期识别那些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并把他们及时推荐到专业医院去救治,从而可以避免自杀等事故的发生和延误本人的病程。

二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应该搞,但毕竟是软任务,抓好教学、科研、常规管理等工作才是硬任务,担心因此而妨碍日常工作。宄其原因,还是对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心理学基本常识教育,其二是心理健康与卫生教育,其三是心理素质教育。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直接相关。将心理教育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则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难题。因此,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同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并不矛盾,相反,它既可以切实地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那种担心因此而妨碍抓教学抓科研的想法,实质是没有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长远认识,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三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太深奥、太复杂,难度大,没法搞。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确实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绝大多数高校师生来说都比较陌生。但也绝不像一些同志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不可攀。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都要讲宄心理相容、情感互动、行为和谐等等。所以,各高校的政工干部与相关专职、兼职人员只要肯钻研,成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并不难。在一些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试点工作己经初见成效的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它己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培训一支业务精良的心理教育与疏导队伍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己经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纳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但毕竟是一项崭新的任务,需要做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因此,在初期最好能在高校建立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各院(校)系具体操作。其责任是组织人员培训,创建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院(校)下属各系则分别由系主任、辅导员负责,使之成为“一把手工程”。待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各系主任、辅导员则是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组织者、操作者、评价者和监督者。这时要发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团体优势,专职的心理咨询员要落实岗位,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要落实待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扩大专业队伍,完善服务体系。当然,仅仅靠系领导和心理辅导教师是不行的,还应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2.专业培训,确保质量。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技术要求很高,不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很难操作到位。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有名无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操作者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致使求助者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为确保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质量,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由兄弟院校或地方医疗机构的心理专家来本院培训。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派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师参加地方医疗机构及一些高校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由此产生第一批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此后,可以由这些人中选出佼佼者,对基层骨干进行二级培训、三级培训。

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初期主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心理辅导方法、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测量技术、心理量表解释的艺术、心理档案建立及管理的技术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准则等。待这些内容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总之,初级培训侧重方法传授和实践操作,中、高级培训侧重理论素养。

三、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科学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唯靠“说”,更重要的是靠“做”。为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必须做到人员、场地、时间、设施、经费五落实,尤其要在建好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上狠下一些功夫。

标准的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起码应下设五个机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训练室。这些机构不仅需要场地,而且需要添置一定的设备。以心理测量室为例,不仅需要电脑、桌椅,还需要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生物反馈治疗仪以及多种心理测量软件(如性格测验、智力测验、气质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职业倾向测验等软件)。此外,心理训练室既有室内项目又有室外项目。可在室内建仿真模拟训练室,可在室外建心理拓展训练场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当然,各高等院校也要因地制宜,可以一个一个地上项目,资金不足的院校,也可以先把心理咨询室建起来,有了基本设施,其它的内容可以慢慢地添置。

高等院校 篇5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指出,要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让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学生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2]

高校作为校园足球开展的塔尖,更应该体现高校在校园足球发展中的优势,参与到小学校园足球发展。

高等院校参与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一、师资优势

高校的体育教师中,基本上都会有高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的足球方向的教师以及高水平足球教练员,有的还有国家队、职业队、专业队的退役运动员与教练。他们多年从事专业的足球训练与培训、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不乏很多全国知名的足球方面的专家、学者,国字号球队、职业队、职业队梯队教练。这就为高校参与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优势

高校与小学相比,有着明显的科研优势,浓厚的科研氛围和相对齐全、先进的科研设施。高校每年有很多科研论文都是围绕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其内容包含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生理、方法、技战术、数据统计、疲劳恢复、青少年足球队建设发展等方面。

三、场地设施优势

场地和设施是开展足球运动的硬件条件。

[4]各个高校都有标准的足球场,绝大部分高校也不止一块足球场地,有的高等体育院校和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还有多块标准专业的足球场,还有配套的体育馆,大型健身房,以及一些联合、辅助训练器械、多媒体等设施。可以充分地保障足球训练、比赛的技战术、身体素质训练。

四、信息优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要想更好地发展校园足球,就要不断更新获取当下有益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大量信息。高校具有资料多、信息面宽、对外交流频繁等特点。信息、知识更新较快,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甚至还有高校有专门的情报学专业,这些都能很好地加强情报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也便于教师、教练员的知识、情报的获取和及时更新。使他们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开拓自己的视野,更好地为参与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训练、比赛、建设、发展服务。

既然高校有发展校园足球的优势,而小学又面临着校园足球比较薄弱的困境,那么高校就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小学发展其校园足球。首先,开展辐射布点,以高校为中心,辐射附近、周边小学参与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各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指派优秀的教师、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参与周边小学的足球队的组建、训练、比赛工作,为本校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足球教练员培训。

第二,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为周边小学编写相关足球训练教程和制订训练计划,使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可以有丰富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以保证其足球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为场地紧张或场地不达标的小学足球队提供优质的场地设备资源,让参与足球训练的足球队员感受更好的足球场地设备、资源与氛围,优秀的足球场地可以保障足球队员的身体健康,使其不会因为场地的问题在训练或比赛中受到伤害,并且优秀的场地设备和资源还对足球队员提高自身的足球技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日后在足球标准场地中比赛与训练能更快更好地适应。

第四,定期为参与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学校提供、组织比赛的机会。足球运动要通过比赛才能检验训练效果,定期为小学组织比赛,可以发现训练中的不足,并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比赛也可以增强队员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参与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友好的交流。

第五,有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应该在参与校园足球的小学进行表演、友谊赛,或者是邀请小学生观看本校参加的高校足球联赛,使其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当中。

高等院校教师教学道德研究分析 篇6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入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入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

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

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入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高校是学者群体聚集的场所,是创新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既是文化选择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被选择文化的具体传承者。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承受者,同时又是文化选择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一种特殊的道德环境和育人环境,教学传承文化的独特方式需要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修养,如此才可能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权衡探究 篇7

本论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分别双语教育概念和方式和中国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突出问题和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 最后简单介绍双语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双语教育概念和方式:双语教育是指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传授专业课知识, 语言成为授课工具而不是授课对象,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 是指用英语或其它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在教育过程中, 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 使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专业知识上, 能够自然流利的表述。在这里, 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高等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如汽车制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保、绿色能源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 部分高等院校已经采纳双语教学方式。目前应逐步提升双语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推行双语教育应分步骤进行, 例如首先采用双语教材、双语授课, 逐步升级为外语教材、外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适应能力水平, 逐渐扩大英语语言或其它第二种语言在专业课中的使用频率。

一、中国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突出问题和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

目前, 双语教学还有一些难关亟待解决, 突出问题就是师资短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是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不足, 教师外语语言能力尚有欠缺, 外语教师无专业知识, 专业教师外语能力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所以, 应尽早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体系。目前, 随着海归人才的增加, 问题逐步得以缓解。

教学教材资源不足时双语教学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双语教材是双语教育的重要保障, 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原版教材的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等院校各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丰富, 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较为匮乏, 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 再用外语授课, 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 课上和课下脱节, 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因此, 高等院校应不断致力于推动国家交流, 不断补充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教材资料及信息, 逐步累积外文原版资料资源, 改善信息交流瓶颈。

高校学生英语接受能力不足也是双语教学的一个路障, 高校在推行双语教学是不能操之过急, 首先应使用外语语言来读和写, 通过视觉汉语和英语, 帮助理解和沟通, 使用双语语语言来听和说, 逐步过渡到在课堂完全使用外语语言沟通, 用外语开展理论学术研究, 确保双语教学语言目标、专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互动与发展。

目前, 高等院校利用现用教材, 结合外国高等院校专业教材, 编制双语教学课本及教学大纲, 在教育过程中, 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 促使学生在整体学识和两种语言能力上均衡发展, 双语教学并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而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种充满活力的面向大众的教育创新。

将大学双语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是片面的, 还要完成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是片面的, 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紧密联系起来, 注重创设语言环境, 不断强化教学语言, 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的发展, 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用双语授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采用双语教学应该是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 先进教育教学形式的借鉴, 以及学科国际惯例的掌握。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 强调综合性知识的传授, 即强调语言、又强调知识的传授。以知识传授为主, 语言能力培养为辅。如果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培养而忽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将会对以专业为基础的后续课程造成影响。

二、双语教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 迫切需要大量精通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才, 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 用英语教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发表论文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 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 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8

总的来说,教师应注重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过渡,从忽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向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转变,从远离学生的学者形象向走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者形象转变,从传授经典知识为主向注重传授学术前沿知识转变,从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多样的教学方法转变。

一、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一味地讲授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不如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研究型大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更加重要。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整理知识并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科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或争议较大的问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教师应是学生科研能力的指路者

以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集中的优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换言之,教师在教学的思路和其自身角色的转化上,需要从传统的重知识教学向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转变。

三、教师应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模范者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不仅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效果也有非常大的帮助。课堂教学就是将一般性教学与实践融合起来,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教师应是学术前沿知识的传道者

“学术前沿知识”是代表本领域或者是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这个也是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忽略的重要内容。这时教师就需要教给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学术前沿知识,并不意味着否定经典知识,而是认为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经典知识所占课时,并加入学术前沿的知识,要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

五、教师应是教学方法的活用者

从“板书加讲授”到“ppt加讲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得益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教学方的多样化,不单单是采用何种的教学方法,即到底是采用板书还是粉笔,而是多种教学形式,即在两学时的课堂中,教师会分别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事实法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并能从深层次上接受教学内容,形成印象深刻的知识体系。

教师是提升学校声望和增强学校实力的基础。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因为教师,学术思想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发扬光大;教师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快、更直接地掌握知识;教师还是学生做人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判断。所以,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对于一个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

參考文献:

[1]苏博,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潘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3]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J].教育科学,2001(5).

[4]石中英.当代知识的状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

[5]陆俞静.新人本主义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

[6]王英杰.美国研究型大学辨析[J].清华教育大学研究,2008(2).

[7]陆俞静.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师角色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8]杨鹄,倪军.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9]杨帆.论高校教师角色定位[J].文学教育,2011(6).

普通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探讨 篇9

普通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音乐钢琴教学强调了教师不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教学目的,关键就是如何适应未来素质型人才在质与量方面的要求,改革钢琴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

作 者:蒋青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红河,661100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00921(12)分类号:G424关键词:高等院校 钢琴 教学 改革

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利弊 篇10

姓名:王晓迪

学号:33090832(转专业)

现如今,在各大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已成一大趋势,所谓国防教育,即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军事训练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精神素质,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思想上、组织上为进行国防建设和开展国防斗争做好充分准备。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战争对人的精神、知识、技能以及体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在提高人的国防素质方面正越来越 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国防领域内无论物质建设、精神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与国防教育密切关联,都要依靠国防教育为之奠定思想基础。同时,国防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武器发展、人和武器的科学编组等等,也都要依靠国防教育为之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次,国防教育是关心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中外历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国防教育对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 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中华民族的古训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忽视国防教育必然导致国家危亡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重视国防教育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安全系数大还是安全系数小的国家,几乎都把加强国防教育是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最高的社会公德来培养,并以法制措施加以保障。毫无疑问,我国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应注重通过法制的手段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国民素质。而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的主力军,更应从严要求。

另一方面,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思想认识上未形成统一,致使组织机构设立和管理体制方面缺乏健全的功能。目前,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思想认识有偏差、不统一,加之目标不明确,因而使得其综合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之所以这样,归根结底因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教育内容不够统一规范。目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对象,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国防教育体系,缺少针对各个层次和对象的规范化教材。没有注重教育效果和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开展国防教育,仅仅满足于讲了几堂课,组织了几次活动,没有更多地注重教育效果。

三、经费保障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对经济建设投入力度大,而安排用于国防教育的经费却十分有限;有些没有把国防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适当增加。

以上问题都会成为国防教育的绊脚石,我们应在开展国防教育的时候努力避免这些弊端,开展真正有用的、有教育意义的、有军事精神的国防教育。

2010

年12月16日 军事理论论文

商学院09级08班

高等院校教育的现实与思考 篇11

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成败关键在自身、环境两个方面存在原因。从自身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得出当前院校是实施创新教育为主体,如何在高校开发学生的创新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得创新能是值得思考的。

一、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成败的归因

影响人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也很多。但就受教育者本身而言,成败的归因从两个方面找:一是自身,二是环境,因此,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就取决于能否找到与解决阻碍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外各种因素。

(一)学生的内因是创新教育成败的根本

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决定其发展的根本因素。由于早期教育的影响,这是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世界观基本形成;学习上已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一套学习、记忆的方式、方法和习惯;智力特征趋于稳定和成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更全面、更深刻。思维的个性因素除了上述早期教育的影响外,大多体现在感情、心理方面,如处理问题的态度、怕批评、缺乏信心、错误观念、比较的倾向、缺乏自省精神、缺乏正面的感觉与情绪、强迫顺从等。

(二)教育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条件

人是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创造力发展的第一优先是支持性的环境条件,在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容忍分歧的观点,才能燃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各方面来讲,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条件与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相比,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观念上,对创新教育的内涵认识肤浅,理论和实践大多停留于模糊的概念阶段,许多人也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而已。在教学管理、创造民主与自由的环境气氛上,军事管理与社会教育的管理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比如:高度的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严格服从与创造性人才所需要具备怀疑心、自负、不墨守成规、不从众、非理性等个性特征就存在冲突,怎样使两者和谐统一同发展,无疑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开辟适宜的院校创新教育环境也许是比教育方法创新更为更好的一个任务。

(三)构成院校创新教育环境的主要因素

院校是实施创新教育为主体,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也比较多、比较复杂,但人是一切之本,因创新教育不是无中生有,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的教师都是从传统走来的,如果说不具备任何创造力,又怎能指望他们能用创新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去培养人呢?我们认为:制约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因素,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法、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社会需求和社会传统的制约,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体制,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不能说现在提含量倡导新教育,应试教育就应全盘否定,就院校和教学而言,应该认真总结,合理继承过去成功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逐步发展和完善具有我军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教育的基本目标还是广泛传授知识

学校生活也是学生最宝贵的学习时间,正是长知识的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的积累成正比,“无知必无能”,认识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科学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又是他们认识能力的结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认识方法。列宁也曾指出“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所以,我们在创新教育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的思考。指挥院校首先应该反省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看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先进,容量是否充足,能否和同等地方高等教育相比,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没有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改进方法、更新手段、创造条件去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或认知策略。

(二)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他们会读书读好书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新学科层出不穷,知识的增长呈指数形式,更新周期明显缩短,学习将贯穿人的一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飞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学到什么,更着重要求人们学会怎样学习。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日趋多样化,但是读书还是修身养性、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手段,因此,培养他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还是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目前的学科科目设置比较呆板,缺乏选择性,应该在课程之外增加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社会学、美学等书目,扩大知识面,也迫使学生养成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学术科研要关注教育科学

上一篇:暑期记者工作实习报告下一篇:标准兼职劳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