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高等院校

2024-10-12

独立高等院校(共11篇)

独立高等院校 篇1

摘要:独立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本科人才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展“双证”培训, 不仅可以促进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条件建设, 保障独立院校长效发展, 而且可以为毕业生创造出良好的就业平台。本文从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意义出发, 对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作用进行阐述, 着重提出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步骤, 力图为高等教育独立院校长期、健康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双证”培训,意义步骤

引言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有特定的意义, 不仅打破了院校“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而且有利于全面评价独立院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应用情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意义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广大毕业生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它既反映了毕业生在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水平, 又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的主要依据。同时,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的标准, 以后也将成为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另外, “双证”培训并非人们认为的简单的学历教育加上国家资格证书, 它包含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训基地的改革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独立院校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 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是实现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对接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从学生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 还是从独立院校长效发展的角度来看, 均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高智能、高技能、知识型的复合型岗位越来越多, 必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更高, 文凭已不再是就业的唯一依据, 只有具有大学文凭和一种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因而, 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凸显。

二、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思考

(一) 开展“双证”培训推动专业教育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许多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含金量越来越多, 由于行业转换, 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 使得独立院校需要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跨职业能力、跨岗位能力, 同时会生存、会工作、会做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院校实施“双证”培训,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获得毕业证书, 而且可以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更加强调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的实践掌握能力。

独立院校在开展“双证”培训过程中, 学校必须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及考试, 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理论、设计、实验、技训四个层次的教学。

(二) 开展“双证”培训促进育人教育

独立院校在开展“双证”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把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紧密联系起来。“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及客户的关系, 如何学会沟通、共处。

目前, 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使得独立院校的育人任务更加艰巨。所以, 在开展“双证”培训的过程中, 要不断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教育, 并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三) 开展“双证”培训加深社会认可

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 能体现出独立学院的教育特色, 避免与普通专、本科学校的重复的教学培养模式。独立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需求, 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以在竞争中体现出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优势。

换而言之, 毕业生的就业目的性明确, 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要, 自然就会增多就业机会, 从而增加社会的认同程度。

三、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步骤的思考

(一) 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首先, 独立院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贯穿到日常专业教学中, 让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

同时, 开展“双证”培训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也应当集中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主要是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得在校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 还完成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

在构建“双证”教学体系过程中, 应体现出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性

国家已颁布的职业标准是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部分, 必须让“双证”教学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更好地融通。

同时, 对国家还未颁发职业标准的职业, 独立院校与用人单位要一起携手进行职业分析, 然后确定其职业的具体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等, 一起确定符合该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 并为国家后续制定职业标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 教学设计与实际工作的对应性

独立院校教学设计要以职业岗位的现实状况与发展态势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及技能点, 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3. 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一线流程的一致性

独立院校的“双证”教学组织管理必须吸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氛围, 这是因为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的目的, 是为企业输送生产一线所需要的人才。所以, “双证”培训过程中的实训设备要与企业生产一线一致, 使“双证”教学组织管理与实践生产组织管理同步。

4.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真实性

独立院校的“双证”培训要符合职业岗位需要, 这就需要“双证”教学方法及手段要贴近职业岗位, 具有高度真实性, 以实现学生毕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 抓好“双证”培训试点工作

独立院校的“双证”培训应从重点专业、强势专业抓起。因为, 重点专业、强势专业不只是独立院校的“造血”专业, 决定着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在于教学资源配置及与社会实践接轨条件上, 都比较成熟, 易于开展试验。

所以, 只有优先支持重点专业、强势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研发, 才能让其真正成为重点, 且具有强势, 这样才能走得更长久, 才能更好地推动“双证”培训进程。

(三) 实行“双证”培训的考核

独立院校在“双证”教学体系中, 必须积极引入社会的评价, 尤其是在毕业实践环节中, 要着重引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机制, 进而完善独立院校“双证”教学评价机制。

由于职业教育部门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部门因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 导致“双证”培训的考核方式也不同, 因此, 考核方式要分情况来具体解决。

首先, 与国家职业标准完全不能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就完全不能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独立院校应当协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 然后仿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程序进行院校内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 发放独立院校与行业协会共同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 与国家职业标准部分相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就可部分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之后, 院校再通过补修来完成其不包容部分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双证”培训的考核方式除了可以利用前一方法外, 还可对职业标准以外的教学内容采用口头与书面总结、专题报告、模拟测试及实物制作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最后, 与国家职业标准基本相对应的专业, “双证”培训的内容可以完全包容职业标准的课程。此时, “双证”培训考核可以采用课程认证方式, 经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审核批准, 纳入学分管理, 不再单独实施职业技能鉴定。但是, 如果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审批不了, 就需要向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报职业技能鉴定, 不再单独实施学历考试, 用鉴定成绩来认定学分。

结语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开展“双证”培训, 就必须准确把握其定位, 先从培养模式入手, 充分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然后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也为独立院校长期、健康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玉丰, 敬代和.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2]王建国.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04) .

[3]聂瑜.独立学院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3) .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独立院校;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传授技能,尤其是独立院校。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要放在实践能力上,使其在学校就有一身熟练应对工作的本领,出了校门就能很快地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这样的需求下,校企合作就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使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消化书本知识,将其转化为技能。

一、独立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

1.独立院校综合实力不足,寻找合作企业较难

独立院校限于自身的特点,缺少开展校企合作的平台。因为此类院校多为民办性质,在资金上倚靠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很多企业在选择合作高校的时候会审视学校的综合实力,因为他们担心在合作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一些企业每年在实习生岗位需要固定人数的学生,但是因为有些独立院校招生情况不稳定,相应专业人数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数,就会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样企业就会考虑要不要继续与这个学校合作。

2.社会的偏见使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缓慢

因为独立院校是小众院校,有别于传统院校的新型院校,加之独立院校的“独立”性质,很多社会人士对它存在一些偏见。很多人认为独立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传统院校的高,这也是独立院校在寻求校企合作时的一个绊脚石。

3.独立院校科研能力較弱,是不被选择合作的主要原因

独立院校缺少自己的研究机构,而企业要有技术创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会产生更多的价值。独立院校因为缺乏科研成果,提供不了可以使企业转化为价值的核心技术,使得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二、独立院校校企业合作发展道路的探讨

独立院校要从实际出发,走出适合独立院校自己的校企合作之路。

1.分别对待文、理科专业

文科专业主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其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出“总结、记录、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作用。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院校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一些企业的文职工作,最好是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企业做些不同的工作,以了解各种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在工作中为自己定位。

而对于理科,独立院校的校企业合作是不占优势的,因为独立院校的科研能力有限,没有雄厚的科学研发能力,但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基础岗位的实习生,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让学生在岗位上得到锻炼,增强企业和独立院校彼此间的吸引力。

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实习生的加入能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带去新的思维。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企业从每一届学生身上都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工作的人大多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这对提高员工的求知欲也有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和学校都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益。

2.独立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独立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场所、仪器和信息及时等优势来弥补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加快自身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利用企业的知名度打响自身的知名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学校的发展。

3.邀请企业人员来院校讲课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独立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来学校讲授相关课程。虽然工程师在教学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但其具备丰厚的行业经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将这些工程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为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指南针,独立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不同于学术型大学,大多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地方性院校,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结合地方经济特征,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折射出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独立院校应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改革,按照企业职位需求来设置部分课程,使得课程培养目标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让企业资深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此外,在教材方面,学校教师在编教材的时候,可以邀请企业的资深人士一起,因为企业的工程师往往具备现今最实用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经验,这样的教材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知识。

校企合作使独立院校不仅成为认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阵地,更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独立院校要克服困难,努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独立院校英语分级教学初探 篇3

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分级教学针对学生在认知基础, 个性特征, 认知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使学生全面发展, 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发挥空间。心理学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帮助, 学生就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分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 (LW安德森, 2009)

二.具体措施

1. 目标

2008-2009学年, 我校公共英语教学部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将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分为三级, 即艺术类学生的基础级, 非艺术类学生的普通级和提高级。艺术类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 争取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基础级要求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提高级的学生则要重点学习应用类知识, 技能和学习方法, 并要求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中规定的较高要求。

2. 教材和教学进度

2008级新生入学后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考试, 并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提高班、普通班和艺术班。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45%, 普通班约45%。艺术班10%。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一致, 均为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 但所设定的教学进度不同。同一单元, 设定提高班3课时完成, 普通班4课时完成, 艺术班6课时完成。所有学生在第三学期参加全国英语四级统考。

3. 课堂内容提高班学生基本功

扎实, 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 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和讨论的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教师以引导为主。普通班学生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基础较薄弱, 教师课上精讲, 起到主导作用。艺术类学生基础较差, 对英语缺少兴趣,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通过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关。课堂上教师以语法词汇为重点, 课文理解以翻译为主,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4. 考核测试

考试为笔试, 最终成绩要与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笔试分级别统一测试、统一阅卷, 达到考、教分离。试题中主观题, 艺术类为翻译, 普通级和提高级为写作。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 三个级别学生数量不变, 按成绩重新编排。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竞争意识。

三.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一年, 我们在2000-2008年第一学期分别对采用自然班教学的2007级和采用分级教学的2008级的法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机械专业, 工业设计和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调查人数2007级为314人 (包括普通班252人, 艺术班62人) ;2008级为339人 (包括提高班123人, 普通班146人, 艺术班70人) , 收回问卷651份, 有效数据为632份。也对既教授过2007级也教授过2008级的16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的学生达到86.7%。而83%的教师认为分级教学有利于师资合理分配,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针对问卷的分析也表明改革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级标准上, 以入学分级考试成绩一锤定音不足以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也忽略学生个体意愿。其次在考试测评标准方面, 一些学生认为采用不同的期末考试试卷, 有失公平。再次, 班级调整。教师反映分级组建的班级中同学关系不如自然班亲密,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统一管理也有困难。而且频繁的调整需要师生双方都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互相适应。

四.完善措施

分级教学反映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首先, 学校要在学生中对分级教学进行充分的讲解。分级教学不是分等级进行偏重教育, 师资分配会保证公平配置。其次, 针对教学管理, 任课教师应加强与各院系领导、辅导员的联系, 相互配合, 保障分级教学的顺利进行。再者, 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完善考试标准, 使考核更科学。

五.结论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分级教学, 适应了外语学习的规律及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 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更是独立学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当然实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这也促使我们对改革进行完善,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Lyle F.B.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安徽独立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 篇4

安徽独立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

一、独立院校

所谓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原则是“积极支持、规范管理”。而独立院校的招生计划则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安徽省独立院校每年招收大约在20000人左右,探究独立学院的所处环境,必然要从独立院校的整体环境来看。

二、优势条件

1.相对于重点院校来说,安徽省独立院校自然是不能相比的。然而三本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之余,通常会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求职时的实践经验,以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工作。

2.在发展潜力方面来看,独立院校的学生因为持有本科学历的证

书,因此他们将来在考研究生时会比较方便,而根据现行的考研制度,学生们可选择在本校继续升读研究生或者考到其他一些更为著名的大学升读。

3.一方面有着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只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在经费、学费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管理上也都是按照民办大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在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配备上有了资金的保障。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和社会力量的优质资源。

4.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技能人才”也就是应用型和实践型的结合。同时能够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利于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弥补了我过在高学历与技能型之间的横沟,是对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健全。

5.多元化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的趋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同样安徽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安徽独立学院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劣势条件

1.与公办以及其他二本院校相比,许多安徽的独立学院实行的是

股份制、提出的是公司经营的观念;出资人又来自教育外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有些出资人要求对学费按一定比例事先进行分配,所以说独立院校的资金是相对充裕,但是也正是由于部分独立院校商业性过重,在某些方面容易导致教育的失衡,使教育的本质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安徽独立院校教育的走向以及学生的目标培养,包括在招生发面盲目。

2.在安徽独立院校中出现着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况。由于教职工特别是管理层面负责人较少,往往一个学校才十几位职工。人力缺失也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会存在疏忽,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同时在师资上也欠缺。

3.所谓独立院校自然是具有独立性,但是对于安徽部分独立院校来说并不具有独立性,如此,有利有弊,优势在于能够依托母校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弊端就是限制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受到学院和母校双重管制,也容易导致独立院校与母体学校同学产生矛盾。

4无论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公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优势不言而喻。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大,容易忽视独立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安徽的独立院校还面临着考验或者考公务员的压力。

5.由于独立院校的学费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安徽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子来说,难以承受。这样就导致生源的不足也给独立院校发展带来致命的问题。因此有专家指出降低学费才是安徽独立院校的出路。

四、发展前景

独立学院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既享受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承载着社会资本的期盼,还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如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进行全面的分析的结论一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试办”二字,独立学院的未来还未有定论,但通过分析已经一个清晰的思路:

1.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2.由于内生机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甚至还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独立学院举办各方失之于对形势的正确估计,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3.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办学体制,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才是其应有的归宿。

五、解决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

独立高等院校 篇5

【关键词】高等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数学(微积分)是理工科(经管类)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数学课程,其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也作为后期大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其内容也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但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们学习起来普遍反映难,学习效果较差。

而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惊喜的发现,在高中课本中开始出现导数、导数应用等高等数学中的内容;本以为随着高中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可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的期末考察说明问题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好转。

虽然出现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高中的课程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内容下移并没有改善高等数学学习情况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如何将已下移的内容利用起来,将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对接起来就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着眼于西北地区独立院校来讨论上述问题,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上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原因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来改进高等数学的教学。

二、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选取甘肃省某独立院校的5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被试。该校共有大学一年级学生3000人左右,其中涉及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者2000人左右,抽样率达到25%。该校招收学生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被测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者比例达到60%以上,所以选择该校的学生具有代表性。此外,本测试选取大一新生的原因是大一学生初次接触高等数学且刚经过高考对高中数学仍有印象,据此认为大一的学生具有代表性。

(二)方法

由于本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可利用的量表,故本测试采取自编量表的方式进行研究(自编量表见附录)。该量表针对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较为紧密的预备类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应用设置三大类共14道选择题并附加两道开放性问题。每类包含若干道选择题,各有四个选项,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被试总体在某个选项的集中度越高,越说明该选项是被试者认为的衔接方式。以随机发放的方式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别发给他们调查问卷,要求客观真实反应自己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4份,回收率为82.8%。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用EXCEL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预备类知识类的结果

(二)极限和连续类的结果

(三)导数及导数应用类的结果

四、分析与结论

表一的正割、余割、反三角函数一项中选择高中阶段仅提过的有67.87%,而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的课程中仅在第一章预备知识中提及,且一般作为常识性结果在后期直接使用。从此处即可发现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一大因素就在于高中阶段与本科阶段知识的错位性,本科阶段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阶段并未提及,或虽有提及但并没有达到本科阶段所需要的高度。

表二的极限和连续学生选择高中未见过和高中仅提过的比例之和高达70%左右,而这部分内容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和核心的内容。但由于一般的独立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学时都偏短,无法做到细致讲解,而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知识的掌握速度和拓展能力不强,就会造成错位出现,这也就是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二大因素——自学能力的要求。高中数学学习时间长讲解细致,并不需要太强的自学能力,但本科阶段的课程需要介绍大量内容,许多内容无法做到像高中那样详细讲述,这就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自学能力要求错位,造成基础不牢,或理解不到位,就使得后期内容无法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从表三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导数与导数应用类中的衔接要求并不一致,八个相关内容中在高中内只有隐函数的导数和高阶导数两类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高中从未接触过,而其他六类选择高中学过的比例达到72%以上,但这72%中要求从头再讲一遍的选择均达到50%左右,而往往在这些方面高校教师发现有相关基础后会提高教学速度,忽略学生真实反映和情况,从这也可以看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三大因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在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中一名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中途调换教学班级,这样也就使得教师对所授课班级情况较为了解,反观高校教学,教师除了上课期间一般不和学生接触,而且一般一门课程仅持续一个学期,这样就造成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无法做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速度,也就无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相关建议

(一)知识的错位性方面

在面对知识的错位性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需要高校高等数学授课教师了解高中具体的讲授内容,避免知识的断层。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高等数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将视野向下衍生,及时了解高考动态,了解高考大纲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衔接,不造成知识断层。

(二)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

在面对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前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以往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法占主体地位的局面,适当插入研讨,自学汇报等授课方式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

在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进行中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除上课时间外,应利用课下答疑,课间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可以防止学生知识断层、能力不足等方面造成的学习困难,也可以防止由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造成的学习障碍,对教与学都有较大的意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现有研究成果掌握不足,仅做出了很有限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促进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1-1(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2-2(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赵树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3):30-36.

[5]宋红伟.关于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 教育反思,2011.endprint

【摘 要】以西部某独立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被试500人,对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在衔接上存在知识错位、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等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结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数学(微积分)是理工科(经管类)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数学课程,其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也作为后期大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其内容也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但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们学习起来普遍反映难,学习效果较差。

而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惊喜的发现,在高中课本中开始出现导数、导数应用等高等数学中的内容;本以为随着高中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可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的期末考察说明问题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好转。

虽然出现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高中的课程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内容下移并没有改善高等数学学习情况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如何将已下移的内容利用起来,将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对接起来就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着眼于西北地区独立院校来讨论上述问题,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上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原因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来改进高等数学的教学。

二、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选取甘肃省某独立院校的5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被试。该校共有大学一年级学生3000人左右,其中涉及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者2000人左右,抽样率达到25%。该校招收学生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被测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者比例达到60%以上,所以选择该校的学生具有代表性。此外,本测试选取大一新生的原因是大一学生初次接触高等数学且刚经过高考对高中数学仍有印象,据此认为大一的学生具有代表性。

(二)方法

由于本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可利用的量表,故本测试采取自编量表的方式进行研究(自编量表见附录)。该量表针对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较为紧密的预备类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应用设置三大类共14道选择题并附加两道开放性问题。每类包含若干道选择题,各有四个选项,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被试总体在某个选项的集中度越高,越说明该选项是被试者认为的衔接方式。以随机发放的方式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别发给他们调查问卷,要求客观真实反应自己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4份,回收率为82.8%。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用EXCEL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预备类知识类的结果

(二)极限和连续类的结果

(三)导数及导数应用类的结果

四、分析与结论

表一的正割、余割、反三角函数一项中选择高中阶段仅提过的有67.87%,而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的课程中仅在第一章预备知识中提及,且一般作为常识性结果在后期直接使用。从此处即可发现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一大因素就在于高中阶段与本科阶段知识的错位性,本科阶段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阶段并未提及,或虽有提及但并没有达到本科阶段所需要的高度。

表二的极限和连续学生选择高中未见过和高中仅提过的比例之和高达70%左右,而这部分内容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和核心的内容。但由于一般的独立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学时都偏短,无法做到细致讲解,而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知识的掌握速度和拓展能力不强,就会造成错位出现,这也就是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二大因素——自学能力的要求。高中数学学习时间长讲解细致,并不需要太强的自学能力,但本科阶段的课程需要介绍大量内容,许多内容无法做到像高中那样详细讲述,这就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自学能力要求错位,造成基础不牢,或理解不到位,就使得后期内容无法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从表三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导数与导数应用类中的衔接要求并不一致,八个相关内容中在高中内只有隐函数的导数和高阶导数两类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高中从未接触过,而其他六类选择高中学过的比例达到72%以上,但这72%中要求从头再讲一遍的选择均达到50%左右,而往往在这些方面高校教师发现有相关基础后会提高教学速度,忽略学生真实反映和情况,从这也可以看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三大因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在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中一名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中途调换教学班级,这样也就使得教师对所授课班级情况较为了解,反观高校教学,教师除了上课期间一般不和学生接触,而且一般一门课程仅持续一个学期,这样就造成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无法做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速度,也就无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相关建议

(一)知识的错位性方面

在面对知识的错位性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需要高校高等数学授课教师了解高中具体的讲授内容,避免知识的断层。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高等数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将视野向下衍生,及时了解高考动态,了解高考大纲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衔接,不造成知识断层。

(二)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

在面对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前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以往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法占主体地位的局面,适当插入研讨,自学汇报等授课方式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

在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进行中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除上课时间外,应利用课下答疑,课间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可以防止学生知识断层、能力不足等方面造成的学习困难,也可以防止由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造成的学习障碍,对教与学都有较大的意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现有研究成果掌握不足,仅做出了很有限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促进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1-1(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2-2(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赵树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3):30-36.

[5]宋红伟.关于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 教育反思,2011.endprint

【摘 要】以西部某独立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被试500人,对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在衔接上存在知识错位、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等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结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数学(微积分)是理工科(经管类)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数学课程,其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也作为后期大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其内容也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但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们学习起来普遍反映难,学习效果较差。

而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惊喜的发现,在高中课本中开始出现导数、导数应用等高等数学中的内容;本以为随着高中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可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的期末考察说明问题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好转。

虽然出现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高中的课程内容的加深,高等数学内容下移并没有改善高等数学学习情况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如何将已下移的内容利用起来,将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对接起来就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着眼于西北地区独立院校来讨论上述问题,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上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原因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来改进高等数学的教学。

二、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选取甘肃省某独立院校的5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被试。该校共有大学一年级学生3000人左右,其中涉及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者2000人左右,抽样率达到25%。该校招收学生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被测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者比例达到60%以上,所以选择该校的学生具有代表性。此外,本测试选取大一新生的原因是大一学生初次接触高等数学且刚经过高考对高中数学仍有印象,据此认为大一的学生具有代表性。

(二)方法

由于本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可利用的量表,故本测试采取自编量表的方式进行研究(自编量表见附录)。该量表针对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较为紧密的预备类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应用设置三大类共14道选择题并附加两道开放性问题。每类包含若干道选择题,各有四个选项,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被试总体在某个选项的集中度越高,越说明该选项是被试者认为的衔接方式。以随机发放的方式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别发给他们调查问卷,要求客观真实反应自己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4份,回收率为82.8%。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用EXCEL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预备类知识类的结果

(二)极限和连续类的结果

(三)导数及导数应用类的结果

四、分析与结论

表一的正割、余割、反三角函数一项中选择高中阶段仅提过的有67.87%,而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的课程中仅在第一章预备知识中提及,且一般作为常识性结果在后期直接使用。从此处即可发现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一大因素就在于高中阶段与本科阶段知识的错位性,本科阶段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阶段并未提及,或虽有提及但并没有达到本科阶段所需要的高度。

表二的极限和连续学生选择高中未见过和高中仅提过的比例之和高达70%左右,而这部分内容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和核心的内容。但由于一般的独立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学时都偏短,无法做到细致讲解,而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知识的掌握速度和拓展能力不强,就会造成错位出现,这也就是造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二大因素——自学能力的要求。高中数学学习时间长讲解细致,并不需要太强的自学能力,但本科阶段的课程需要介绍大量内容,许多内容无法做到像高中那样详细讲述,这就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自学能力要求错位,造成基础不牢,或理解不到位,就使得后期内容无法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从表三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导数与导数应用类中的衔接要求并不一致,八个相关内容中在高中内只有隐函数的导数和高阶导数两类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高中从未接触过,而其他六类选择高中学过的比例达到72%以上,但这72%中要求从头再讲一遍的选择均达到50%左右,而往往在这些方面高校教师发现有相关基础后会提高教学速度,忽略学生真实反映和情况,从这也可以看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误差的第三大因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在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中一名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中途调换教学班级,这样也就使得教师对所授课班级情况较为了解,反观高校教学,教师除了上课期间一般不和学生接触,而且一般一门课程仅持续一个学期,这样就造成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无法做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速度,也就无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相关建议

(一)知识的错位性方面

在面对知识的错位性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需要高校高等数学授课教师了解高中具体的讲授内容,避免知识的断层。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高等数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将视野向下衍生,及时了解高考动态,了解高考大纲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衔接,不造成知识断层。

(二)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

在面对自学能力的要求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前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以往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法占主体地位的局面,适当插入研讨,自学汇报等授课方式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

在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所带来的衔接问题时,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进行中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除上课时间外,应利用课下答疑,课间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可以防止学生知识断层、能力不足等方面造成的学习困难,也可以防止由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造成的学习障碍,对教与学都有较大的意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现有研究成果掌握不足,仅做出了很有限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促进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1-1(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2-2(选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赵树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3):30-36.

独立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创业教育,独立性院校

1 独立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引导独立院校转型发展是湖北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在需要。湖北有的高校还存在办学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科专业趋同化、服务经济社会意识不强能力较弱等问题, 推动和支撑地方经济更快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 迫切需要推动独立院校服务地方和行业需要, 引导一批独立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

相比目前的独立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将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按照社会的需要适时修改大学生培养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 使在校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 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 并考虑以下因素: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不一致, 要求除科学的安排理论学习外, 还注重结合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的提升, 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合理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并深入研究两个体系的关系与衔接, 探讨两个体系如何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实验教师的辅导时间, 在实验体系中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应用技术大学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使毕业设计 (论文) 的选题充分结合企业实际, 充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使毕业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在企业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

1.2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将以前独立院校的教育观念“以理论为主导”改变为“以实践为主导”, 在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体现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和能力, 将创新和创业教育体现在整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中,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 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合适的环境。

1.3 办出特色

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要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必须开设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除此之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向、人才知识结构、实践动手技能等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企业的对人才的需要应该办出特色, 多开设灵活多变的选修课, 培育学校的差异化, 学校核心的竞争力。

2 独立性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创业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当前, 独立院校管理层和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 从而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部分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 创业教育只是大学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 学生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由于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对创业教育的忽视, 导致许多大学校园的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不仅如此, 不少独立院校管理人员对于学校创业教育本身的内涵也缺乏必要的认识。有些独立院校的管理人员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宏观形势分析、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和创业政策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满足于请成功人士搞一些创业讲座、举办一些创业计划大赛等, 却忽视了创业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环, 即对创业者的个性与能力培养。

2.2 创业教育知识的结构不完善

首先, 创业教育的知识内容不符合要求。其次,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融合。

再次, 创业教育的师资不足。理想的创业教育师资应该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实战经历。

2.3 为学生搭建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够

一些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在校内开辟了创业园或者是创业孵化器, 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免除一切设施费用, 收益归己, 派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由于创业实践设施面积有限, 导致了参与的学生人数受限, 很多有创意、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无法进入创业园。另外, 很多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作为重要的学生参与的创业活动之一, 但是, 由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属于高级别的大赛, 允许参加的团队数有限, 大多数学生无法参加这个赛事, 得不到锻炼。

2.4 缺少必要的社会环境

创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不是一项“封闭的工程”。除学校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外, 还需要获得社会、政府的支持, 要形成以独立院校教育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保障、以全社会为支撑的互动式发展局面。然而, 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从独立院校的体制机制、社会文化环境、政府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来看, 都是不利的。

3 独立性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路径思考

3.1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创业的必备要素之一, 一个大学生想要创业, 必须具备一种打破传统、突破常规、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要敢于对现有的事物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思维方式的阻力与障碍, 因此必须要创新才能突破, 创新思路、创新观念、创新策略和创新模式。这就要求独立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 要适时地采用各类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举措。

(2) 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因此, 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 创业精神, 诚信品质,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创业属于高风险的活动, 如果成功, 会带来丰厚的收益, 稍有不慎会带来失败, 因此, 创业教育应该教会学生选择创业应该要有思想准备, 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各种风险, 如何规避各种风险, 遇到风险如何解决, 这样才能在创业实践中能进能退。要加强对学生的承担社会责任教育、创业精神、社交沟通能力、诚信品质、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经典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教学, 让学生清楚辛勤创业有时候不仅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在挫折中分析失败的原因, 重新站起来, 培养“跌倒了再站起来”的勇气。

3.2 加大创业计划书指导力度

首先将大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作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后期的一门综合课程设计, 创业团队的组成应该是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在学校层面成立创业计划书指导小组, 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专业“双师型”教师和优秀校友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各级别“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以应用技术或者商业服务为背景, 选择近年内已经创业的项目为蓝本, 是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

3.3 开展校园创业过程指导

在独立院校内组建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该中心主要的职责是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制定创业教育工作计划、组织、控制、部门间的协调等, 指导学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环节。建设和管理好创业园的日常工作, 联系社会工商、税务、金融、企业等部门为学生创业创造好的环境, 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服务;联系全校的实验中心全天候向学生开放;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社会小企业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 推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

3.4 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营

创业教育要整合专业理论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 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创业者的创业讲座、成功创业案例的学习、赴企业的参观学习、各种岗位的见习、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 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逐步培养出未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创业领军人物。独立院校要成立创业协会、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创业基金会等创业组织机构,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所。运用勤工助学方式搭建起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 增加学生们的创业体验,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5 加强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独立院校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适当的增加工科的基础课, 增加工商管理类基础课, 与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 与创业实践环节有机融合, 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增加作业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打破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 灵活安排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3.6 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独立院校的创业教育中,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作为教师的基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知识, 动手能力强。为此, 学校应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 将创业践知识不足的教师送到企业中锻炼, 顶岗实习,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 还应当多渠道积极引进双师型人才,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从企业中聘请既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又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创业投资家、高层企业管理者、优秀校友和咨询师等担任学校的创业教育兼职教授, 与独立院校内部的创业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

3.7 确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质量如何进行正确的评价, 是关系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是确保创业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 对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对学生团队的创业是否完成预期目标进行评价;其次, 对创业教育的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 认真研究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并形成教学文件,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长期执行。再次, 组建学校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 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 组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使创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3.8 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建学校的创业园或者创业孵化器, 将学校的资源与校外资源整合进来, 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挑选, 选拔创业成功可能性大的项目入园, 为学生创造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条件。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面向社会的、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学形式, 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创业过程,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独立院校的理论力学教学初探 篇7

一、因材施教, 修订教学大纲, 注重案例式教学。

我们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写的第七版《理论力学》作为教材, 该教材总体反响不错, 知识点讲解透彻, 但是针对三本学生而言难度可能过大, 相应例题缺乏一些[3]。因此, 我们修订教学大纲, 将总学时定为68学时, 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案例式教学, 在举例工程案例中介绍分析, 以增强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简单举例说明如下:

1.静力学中受力分析方法与大学物理课程中相关内容有所区别, 学生对此易混淆而造成困扰, 故建议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弱化受力分析一章节的讲解。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也应有不同侧重点。 如针对汽车工程专业学生可选讲碰撞和振动内容,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选讲空间力系内容。

二、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 理论公式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任课教师, 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使之精益求精, 但多媒体的使用也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具体做法一般如下:在新概念的引入和工程实例的介绍上, 尽量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短片, 在讲解例题时, 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题目和插图, 以减少用于写板书的时间, 母体讲解过程则需要写板书, 因为一步一步地推导更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跟着板书走, 让学生有思考和动手验算的时间。 此外, 讲解步骤应因学生而异, 如果学生对题中涉及的微积分问题不理解的话, 则需要仔细推导此过程。

此外, 在课堂上相关的理论公式推导和实践课中力学实验相结合, 二者可以相互印证,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对力学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启发式教学, 并以力学竞赛为契机, 促进力学教学创新

作为任课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归纳类比, 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 根据学生和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 教学实际中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 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合适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堂互相讨论回答, 同样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调上由教师给予归纳[4]。 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适用于点的任意运动, 而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要对牵连运动是平动还是定轴转动不同条件下区别对待。 对于科氏加速度的引入, 可以“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对于定理的推导和证明可以粗略一点, 可以运用特例简单证明, 然后引入大量生活案例和常识举证。此外, 启发式教学可以举一反三, 对于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运用, 需要各个量在规定的方向在等式两边分别投影, 而不可以类似力的平衡的求法, 这点在课堂上务必注意。

近年来,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受到学校和系部的高度重视, 积极组织学生参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5]。 2015年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 我校学生发挥出色, 共获得省一等奖一项, 省二等奖一项, 省三等奖三项的良好成绩, 这成绩的取得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为了切实推动竞赛工作的开展, 学校特聘同济大学的富有赛事指导经验的老教授前来辅导答疑, 并举行多元化的上课形式, 以此培养创新性力学人才。

总之, 对于独立院校的理论力学教学工作而言, 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方位入手。 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牢牢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注重案例教学, 理论联系实践, 同时“以赛促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中将是任课老师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立红, 吴云鹏, 刘宝良.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8.25 (3) .

[2]李力, 刘新乐, 孙旭光.独立学院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1) .

[3]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何燕, 聂宏飞.独立院校理论力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5) .

独立院校教师激励的机制与措施 篇8

一、独立院校的概念及其特征

独立学院,即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二、独立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质量是独立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提高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各独立院校都把教师队伍管理当作大事来抓,并落实了相应的待遇。但是,在许多教师中仍存在情绪不顺、干劲不足、状态不稳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独立院校没有正确理解和认真考虑教师的需要,没有切实做好教师的激励工作。

1. 独立院校教师的人格、情感得不到尊重

同公办院校的教师一样,独立院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其被理解、受尊重的需要也非常强烈。但是,目前有些独立院校的办学者片面地认为学生和家长才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因而把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唯一准则。[1]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形成一种优越感,视独立院校的教师为“打工仔”,对他们不尊重甚至轻视他们的人格。结果使得教师不仅在内心容易产生失落感,而且其品行学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也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有效地发挥。

2. 独立院校教师的待遇、权益得不到尊重

独立院校起步较晚,由于受到办学资金及学校知名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少独立院校为节省成本,对教师编制控制很严,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远远高于公办高校(一般公办教师的工作量为每周12课时)[2],更有甚者是公办院校的两倍以上;再加上独立院校各方面条件多不完善,使得教师生活、作息的环境比较简陋。比如教师住宿问题,相当多的独立院校不为教师解决住宿问题,或者住跟学生一样的宿舍。教师的待遇、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导致教师身心俱疲。

3. 独立院校教师的劳动及其成果得不到尊重

独立院校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关注教师的核心利益,关注教师的劳动及其成果。目前独立院校普遍实行的是保密工资制度,同等学历、同等职称的教师即使教学效果差不多,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工资差距。这种工资制度是难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的。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行为要按照《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所以独立院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把其作为第一考虑对象,而对学术、科研方面除极个别院校外都很少问津,这就导致独立院校的教师安于现状,学术水平很难提高。

4. 独立院校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得不到尊重

让教师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与管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不仅是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也是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民主管理、取信于教师的体现。但现实恰恰相反,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团体,大多数实施由董事会领导的体制,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中几乎没有参与决策权。同时大多数独立院校的领导也很少听取教师提出的合理化意见或建议,当学校取得成绩时,领导者就把成绩归功于自己,使教师感觉不到学校是自己的学校,学校集体的一切活动都与自己无关,也体会不到主人翁的自豪感。

5. 独立院校教师的学习权、发展权得不到尊重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既有圆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追求,又有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强烈愿望。但是,不少独立院校的办学者认为让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继续教育要花费太多的金钱和时间,而独立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又大,培养的人才最后不一定留得住,因此不愿意投入资源去支持教师进一步深造。这就使得独立院校的教师不能像公办院校的教师一样有参加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的平等机会,长此以往,独立院校教师的知识就容易老化,对其未来的发展很不利。

三、独立院校教师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从人的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其工作动机,使其处于认知活跃、情绪兴奋、态度积极、意志努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目的。[3]激励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独立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样适用。目前独立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主要有:

1. 目标激励

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4]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为教师设置的工作目标要合理可行,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 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在组织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对动机有激发作用,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能增强组织成员的心理内聚力,能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集体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如用福利、晋升、表扬、奖励、认可等方式来维持和鼓励竞争,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3. 情感激励

人们都知道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更开阔、思维敏捷。因此,情绪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尊重教师,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加强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情感激励的有效方式。

4.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对榜样自己以及对先进人员、一般人员、后进人员都有激励的心理效应。[5]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让教师明白提倡或反对什么思想和行为。学校要鼓励教师学先进,帮后进,要善于及时发现典型、总结典型、运用典型。

5. 考评激励

考评是指各级组织对所属成员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定。通过考核和评定,及时指出职工的成绩、不足及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评具有导向、反馈、调节、强化等作用。

四、独立院校教师激励措施

1. 了解教师需要,实行人文关怀

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应当深入了解并满足教师的各类需要,尤其是人格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通过公开表扬、鼓励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职称或职务晋升等形式予以实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应实行人文关怀,处处以人为本,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这将会使教师从感动到感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薪酬结构

健全的分配制度既是教师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激励教师的重要手段。高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教师是学校工作人员的主体,因此学校收入分配改革需突出教师本位,这也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而且,许多独立院校的师资较为薄弱,更有必要改革分配制度,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

3. 关注教师成长

一直以来,独立院校对教师成长关心不够,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独立院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委培、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等形式,使教师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其次,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和培养品行好、学术水平高、精力充沛、有较强学术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总之,独立院校要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政策激励人、用机制稳定人”的人才建设思路,树立“人才是财富,人才是资源”的观念。队伍建设要以稳定、培养和开发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以发挥人才最佳绩效为目的,通过人才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实施,建设一支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队伍,带动和促进学校师资水平的全面提长。

参考文献

[1]李春霞, 李玉春.尊重教师是民办院校师资管理的关键[J].教育导刊, 2006 (7) .

[2]徐敏.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1996 (S1) .

[3]李明.激励理论在高校师资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 1998 (6) .

[4]莫华, 符少辉.论高校师资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独立高等院校 篇9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温州某独立院校的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全日制在校生, 在全院学生中按系、年级、专业进行分层抽样, 涉及3个系、4个专业。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538份, 实际收回518份, 回收率为96.3%。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 同时, 我们还通过与学生访谈、深入学生了解情况等方式对本次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518份有效问卷, 其中, 男生223人, 占43%, 女生295人, 占57%。工商管理本科264人, 占51%;广告学本科76人, 占15%;物流管理本科69人, 占13%;人力资源管理本科69人, 占13%;市场营销本科40人, 占8%。2011级202人, 占36%;2010级183人, 占32%;2009级133人, 占32%。学生干部为211人, 占41%;非学生干部307人, 占59% (见下表) 。

2. 受访者自身因素对学风的影响

调查显示,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以来, 仅32人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表示满意, 占6%, 有1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 绝大部分人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度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在学习中遇到最大的问题, 290人次选择了“所学内容过于枯燥, 陈旧, 学习兴趣不浓”;233人次选择“只掌握了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能力”;160人次选择“学习方法不科学, 效率不高”;122人次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 很迷茫, 不知道未来在哪里”;91人次选择“自控能力比较差, 进取心不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把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归结于外在因素。那么,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是否充足呢?据数据显示, 对于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 有63%的学生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准备”;17%的学生选择“为了掌握一技之长, 为今后找工作做准备”;7%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获得文凭, 以及尽可能获得一些证书”;11%的学生选择“为了今后的继续深造”;只有2%的学生选了其他选项。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其中10%的学生不仅目标清晰而且有书面计划, 但仍有33%的学生目标模糊和3%的学生目标缺失。可见, 90%的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目标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却不付诸努力。

调查中发现, 对专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缺失也是造成学风建设的难点之一。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把握, 仅73人选择“充满光明, 很有信心”, 占14%;62%的学生选择“有信心, 但是有些担忧”;14%的学生选择“未作考虑”;10%的学生选择“前景暗淡, 些许堪忧”。对于采用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 即临考前才复习, 学生对此的态度是:坚决反对, 注重平时积累的学生占5%;反对, 短期有效但不利于知识掌握的学生占31%;不反对, 但是认为存在一定风险的学生占39%;不反对, 有效且能应付考试的学生占25%。大学考试方式的特殊性让六成多的学生不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 这对学风建设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 校园活动对学风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 从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只有3人, 占1%。14%的学生选择“积极参加”;74%的学生选择“感兴趣就参加”;11%的学生选择“非强行规定就不参加”。学院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 66%的学生认为“非常多但缺乏创意”;18%的学生认为“非常多且具有创意”;仅9%的学生认为“不多但具有创意”;7%的学生认为“太少又缺乏创意”。当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学习冲突时, 选择“先学习, 放弃活动”和“先参加活动, 空余时间再学习”的学生人数几乎一样, 都占了参与调查学生总数的43%;有6%的学生选择“和辅导员或班主任协商过了之后再做决定”;8%的学生选择“参加活动不理会学习”。这是一组非常残酷的数据, 当学业和校园活动发生冲突时, 居然有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校园活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对学生充满了魅力, 但过多的活动不仅会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 还会分散他们对学业的专注力。

4. 教学情况对学风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 虽然有近六成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课件设计合理, 但仍有四成的学生认为需要改进。4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治学态度和讲课内容丰富性一般;39%的学生表示满意;6%的学生表示很满意;9%的学生表示需要有所改进。47%的学生选择当老师课堂教学不吸引人的时候“心不在焉, 随便做做笔记”;28%的学生选择“干脆不理, 自学或者看其他的书”;4%的学生选择旷课;但也有21%的学生选择“加倍集中精力, 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

在学生旷课的问题上, 有54%的学生认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 偶尔旷课也情有可原;16%的学生认为旷课与否不重要, 不影响学习就好;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这是个人自由;只有25%的学生认为要以学业为重, 绝对不能旷课。就旷课原因调查来看, 32%的学生认为旷课的原因是学生会、社团、兼职工作忙;29%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学习动力;23%的学生认为是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10%的学生认为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只有6%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

5. 现阶段学风制度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根据数据显示, 对于分院学风建设中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被调查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 272人次; (2) 学习纪律意识差, 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229人次; (3) 浮躁不踏实, 考试突击, 212人次; (4) 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实践能力, 172人次; (5) 满于现状, 进取心不强, 161人次; (6) 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迷恋上网络游戏, 148人次; (7) 抄袭作业, 时有考试作弊, 108人次。

40%的学生认为学风的好坏决定因素在于学生自身;33%的学生认为是由学校文化氛围造成的;17%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教风的原因;10%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是重要原因。

对于老师在上课时点名或学生会纪检部查课的必要性, 55%的学生认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1%的学生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只有1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此外有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分院学风方面的规章制度是完善的, 其中有71%的学生认为基本完善;6%的学生认为很完善;15%的学生认为很不完善;也有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情况。

对于如何看待目前的请假制度, 53%的学生认为严格但有待于完善;33%的学生觉得比较严格且合理;11%的学生认为非常严格且合理;只有3%的学生认为不严格。

对于如何改善学风, 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 (1)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提供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 301人次; (2) 学生自身素质要加强, 299人次; (3)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273人次;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上课水平, 246人次; (5) 加强学生管理, 严肃课程纪律和考勤, 193人次; (6) 有高额奖学金, 184人次; (7) 组织课外学科竞赛、兴趣小组等, 149人次; (8) 改善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128人次; (9) 加强学术交流, 多开选修课、讲座, 120人次。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1. 明确阶段目标, 做好生涯规划

明确学习目的, 规划好大学生活, 端正学习态度。此次问卷, 反映出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无目的的现象, 这其实只是一种综合表象, 其深层原因错综复杂,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大学生活计划,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2.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

优良学风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学改革。高校应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科学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前景、发展空间、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设置专业内容、创建专业课程,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高校要重视实践,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革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 给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

3. 科学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能够将校风、教风、学风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激发学生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过多、过繁的校园活动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更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高校要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熏陶、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巨大的育人功能, 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 加强思想教育, 完善制度建设

从理论上讲, 制度建设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 但这些只是影响学生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并在主观上自觉地接受,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及行为上的动力和指南。培养这种自觉性和能动性, 只依靠管理本身是很难办到的, 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两者相结合。

摘要:本文以当前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的教学三个方面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资料为基础, 通过分析, 得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的基本结论, 同时, 提出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独立院校师生关系的独特性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师生关系 独特性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为活跃主动的因素,是一切活动的倡导者、实施者和担当者。要组织举行相应的活动并保障其成效,就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活动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关系,一直被教育界当作重要的研究课题。教育的归宿是促进每位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而其发展则是在师生共存、共创、共乐的互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和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师生关系对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坚持,常常以教育上的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和学生交往” [1]。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对独立学院师生关系独特性的分析,为独立学院师生和谐相处提供参考。

一、独立学院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引导居于相对主要的位置

经历封闭而枯燥的中学时代来到大学校园的学生们,自由时间充裕,好奇心强,个性独立,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开放式的校园生活中开始接触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稳固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会生存》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2]然而,相较于大多数的公立高等院校,学校性质的差异,使得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表现出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对知识探索的主动性不够强烈;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没有稳定的心智,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对各种社会现象极其敏感,容易情绪波动。教师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是先知者,在年龄、社会经历、心智等各方面也都相对优于学生,此时教师的引导便有了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独立学院师生关系中学生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特征的总和。”3独立学院的学生愿意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新事物而非局限于书本,他们乐于张扬个性,注重人际交往,虽然造成成绩普遍较差,但较之一般本科院校只注重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说,其个性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强,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的技巧。避免了传统教育理念下,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教育,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涉足各行各业,从一般的酒店到大型公司;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层次较高,但相对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才智,就业面较窄,主要从事知识理论要求高的教师等职业。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应该承认个体的区别,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独立学院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

大学的自由氛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自己需要怎样的教育,应培养哪些必备的能力以及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当下的大学生几乎都生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他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从小接触面广,积累了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拥有了独立的个性和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自尊心强,有自信,自负自爱,有着独到的观察能力和爱护自身的能力;桀骜不羁,张扬胆大,不拘小节,拒绝被操纵,极力争取他人的尊重、理解,力争获得民主、平等、自由,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一切活动的意识增强。单一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并不能使之满足,他们渴望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方法与更多的教师进行校园生活方面的沟通交流,学习生活的自由度更高,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在是单纯的教学关系,而涉及校园生活的多层面,学生表现出要求成为大学校园主人的强烈愿望。

四、独立学院师生关系中师生期望呈现落差 

独立学院教师普遍趋于年轻化,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经验还不充足,还不能完全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学生期望过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水平偏低,对自身的学习不报太大的期望,要求也相当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混日子,最后能拿文凭就行。因此,师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无法形成共同的目标,致使师生期望形成瀑布式的落差。换言之,教师过高的期望,在面对学生因过低期望而得到的结果前,就好比自由落体,一下子被降到了水潭。在访谈中一位英语听力老师讲到:“学生在做段落听写时,她会发现有学生整页都写满了,对其正确率满怀期待,结果在批改中发现写满整页的学生和只写了几句话的学生得分一样。”这样的结果使教师之前的希望荡然无存,感到无比失落,而学生却能欣然接受。可见,师生预先的期待已存在明显的分歧。

可见,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其师生关系也存在自身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其独特性,有利于师生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相互交往,使独立学院师生关系尽快步入和谐、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1(苏)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9

[2] 转引自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4

[3]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4

独立院校汽车构造课程改革探讨 篇11

1 独立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

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偏重汽车理论与实践) 、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能力, 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可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的产品规划与开发、性能检测、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汽车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从事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汽车试验等工程领域的工作, 成为这些专门领域的高级工程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 有《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这些理论性强的课程, 也有《汽车营销与策略》、《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技术》这些实践性强的课程, 从而培养出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汽车构造》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 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 课程内容改革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构造》的教材选用的是吉林大学陈家瑞主编的《汽车构造》第3版, 教材系统地阐述了汽车总体及其各总成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包含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内容阐述条理清晰, 富有启发性, 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汽车结构的一般规律, 但是教材内容也有不适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地方。首先, 教材部分内容、部分结构图比较陈旧, 跟不上汽车行业发展的脚步, 对于这些内容可以选择不讲。例如汽油机供给系统中的化油器, 由于无法满足发动机性能的提高, 已经逐渐被汽油喷射系统取代。在讲授时, 就直接讲解汽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 对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 某些部件的工作原理不建议研究的过于深入, 例如要把单十字轴式万向节传动的不等速性的原理讲清楚, 很费时间, 学生听的也不是很明白, 如果改成直接讲结论, 即使省去了繁杂的推导步骤, 学生也能理解不等速性的意思。再者, 一些以往并不重视汽车新技术、新构造, 教材介绍篇幅较短, 讲课时总是一笔带过, 然而行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新技术、新构造在许多新车型上运用的越来越多, 例如可变配气定时-升程系统 (VTEC) 能够提高进排气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汽车行业的技术人员也在积极推进这些技术的发展, 该技术现已得到大规模普及。对于汽车服务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新技术、新构造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接触到, 因此在课堂上, 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讲授, 不能局限于教材。还有一些内容在后续课程里面会仔细学习的, 例如汽车电器方面的汽车仪表、照明及信号装置, 在汽车构造这门课上只作简要的介绍。总的来说, 对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 《汽车构造》是一门基础专业课, 课程内容关键在于“广”, 而不在于“深”, 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汽车构造的新知识。

3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老师讲, 学生记, 学生很被动的从老师这里接受知识, 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须的, 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旨在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的去习得知识, 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3.1 开放式课堂教学

运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重要, 而是要将讲授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两者相辅相成, 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把两者相结合运用于汽车构造课程上, 能够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 每次正式授课前提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 老师讲完课后, 再留出5到10分钟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一上课就被问题吸引住, 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答对了问题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正面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者, 有些课程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讲, 让学生上讲台, 体会做老师的感受, 讲完之后, 其他的同学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 这样的方式, 讲的学生可以更清晰牢固的记住知识, 听的学生可以查漏补缺,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共同完整知识结构体系。最后, 可以布置一些开放式作业, 例如, 让学生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车型, 把车型的构造、拥有的最新的配置, 与其他车型的区别等等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 让大家一起认识这个车。学生由于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型, 课下查阅资料的时候会更积极, 准备的会很充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汽车构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讨论课, 让大家把较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 在课上分小组讨论, 老师从旁指导, 然后选出小组长, 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分享, 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程内容,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多媒体教学

汽车构造教材上枯燥的文字介绍、复杂的结构图已经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这门课难学的第一印象, 要是再加上老师大量的板书、长篇大论的介绍, 估计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已经没有了。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简要的文字课件, 复杂的结构图变成形象的图片, 零部件间的运动关系变成生动的三维动画, 再加上一些仿真视频, 能够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还能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搭配老师激情详细的讲解, 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味的去追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会让学生产生无聊厌烦的感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学生既不会感觉疲惫, 课堂教学氛围也更好。

3.3 实践教学

由于独立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 汽车构造课程的拆装实验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上完之后统一到实验室进行, 这就使实践环节相对于理论环节有一定的滞后性, 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实践教学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并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部分课程的讲授搬到实验室进行, 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 讲解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老师利用实验室的实体发动机, 自己示范如何拆装发动机。将发动机的零部件拆下来的过程中, 讲解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并让学生对照课本, 找出实体结构与教材内容的异同;将零部件装回去的同时强化一遍教学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 老师从旁指导。这样直观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的汽车行业人才, 这对于汽车服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 汽车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会越来越高, 这就对汽车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构造》作为一门先修的专业基础课, 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 要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 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广阔的汽车就业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结合独立院校汽车服务工程实际情况, 从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汽车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适应汽车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院校,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构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邱卓丹, 李春青.应用性本科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6) .

[2]聂规划, 党林杰.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 2007, (9) :27-29.

上一篇: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下一篇:坚守生态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