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视角论文(精选10篇)
独立视角论文 篇1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发展至今, 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本文拟基于教师的视角, 反思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学, 进一步厘清其特点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进而探索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日语教学方式改革, 从而为构建新型日语教学模式提供启示。
关键词:独立学院,日语教学,教师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 在初创阶段,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依靠母体大学派出的教师。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独立学院加大了自有教师的招聘与引进力度, 逐步建立了一支自聘教师队伍, 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 设置日语专业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 相应地, 日语专业专有教师呈增长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 反思独立学院日语教学的特点, 探索新时代网络环境下新的日语教学方式改革, 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日语师资的特点及困境
目前,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母体大学派出的教师;二是独立学院自聘的教师;三是独立学院返聘的离退休教师。 办学初始, 独立学院的教师基本是由母体大学派出或是返聘的离退休教师。 近年来, 由于自聘教师的人数逐渐增多, 母体大学派出的教师和离退休教师所占的比例下降, 三部分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 自聘教师从最初的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 到近几年几乎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 这样的教师构成, 促使独立学院的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征, 而日语师资力量这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则更突出。 笔者认为,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日语教师普遍年轻化, 几乎清一色是讲师或助教, 多为硕士研究生毕业, 少数为本科毕业。 职称和学历不高、科研成果少是独立学院日语教师的短板。 总体而言, 学术研讨氛围较为匮乏, 使得进行真正科研的教师非常少, 进而影响个人职称的进一步提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个人职称的提升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在对日语教学法的认识方面, 有相当部分的日语教师缺乏对教学法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停留在“如何教”的初级阶段, 而不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 日籍外教方面, 一是数量上不足, 一是质量上不高。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往往缺乏外教或外教资源少, 有外教的, 也多为外聘。 除了日籍外语教师普遍人员不足之外, 还存在外教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以江苏省的独立院校为例, 受过系统的语言教学培训的日籍外教并不多, 来中国之前有过语言教学经验的外教偏少, 而学历水平、教学经验、个人素质会直接影响其日语课的教学水平。
第三, 缺乏专门的日语专业教材。 国内有专门面向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的教材, 而针对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编写的日语课程相关教材, 市面上似乎尚未出现。 加之, 图书馆内日文原文资料、相关日语杂志匮乏, 这些大大制约了教师日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日语教师多具有留日学习或研修的经历, 也是一大特色。这一方面是由于日语教师多为青年教师, 有时间、有精力留学或进修,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增加了合作培养或交流项目, 使得新毕业的这些教师有更多机会出国学习。 可以说, 有留日经历的日语教师为学生架起了认识日本现实社会的桥梁, 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现代文化的窗口, 这是年轻教师较之老教师的优势所在。
二、网络环境下的日语教学方式改革
当今时代处于网络大环境下, 信息高速发展, 网络技术广泛开发, 并被引入教学中。 基于以上独立学院日语教师的特点, 笔者认为, 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 年轻教师有充分的理由, 发挥自身长处, 利用网络日语教学环境, 改革旧有的教学方式。 通过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建构起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 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
第一, 年轻化的教师力量, 他们熟悉网络, 可以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网络环境中, 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 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 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 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日语教学更具魅力。 各日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建立属于自己的日语研讨室, 每周或每月一个专题。 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专题, 进入网上研讨室进行在线提问、讨论、辩论等。 通过教师网上专题研讨室,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阅读资料, 通过电子邮件、在线学习与讨论, 进行真实的日语交际活动, 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 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自由度, 使学生放轻松地与教师运用日语进行交谈, 教师也能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二, 教师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如毕博平台等, 采用网上研讨的方式互相交流授课经验, 定期举办 “教学法研讨会”等。 同时, 日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老教师共同讨论更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方法; 还可以制作教学微课上传至网上共享;也可以结合公开课等示范教学的途径, 进一步宣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三, 针对缺乏日籍外教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建立网上授课机制, 邀请日本国内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网上集中授课或以开讲座的形式授课, 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既保证日籍外教的数量, 又保证日籍外教的质量。
第四, 针对教材方面的问题, 年轻教师可以试着摸索、编写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电子教材 (日本称e-learningt ext) , 上传至网上。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补充电子资料, 实现网上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也许不久的将来, 网上教学会成为主流教学方式。
另外,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独立学院要平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 不可将年轻教师只当教书匠使用, 而应从教师长远发展的角度, 为教师创造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使之能“胜任大学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承担起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此外, 还可以借鉴日本等国外高校的做法, 教师每隔几年享受一次研究年, 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 专事研究。
总之, 网络教学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网络环境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相关内容, 进行网上练习, 也可以通过网页教案中挂接的相关网站上网自主浏览学习。 网络日语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 学生成了课堂中的主角, 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 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 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 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 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在这种互动活动中, 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由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再只是管理学生的师长, 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指导者、引路人、帮助者。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可以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实现。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日语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传播渠道, 更新教育观念,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如何高效地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与丰富的网络资源,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日语课程教学模式, 是当前我国本科日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反思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学, 可以发现它有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从独立学院自身运行机制而言, 依然与母体高校、投资方的关系未真正厘清, 难以真正突破母体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 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推动, 给了独立学院的年轻教师新的机遇, 成为推动年轻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宏, 等.网络教学系统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63-66.
[2]林祥瑜.低年级日语精读课教学方法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1:34-36.
[3]娄亚民.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185-186.
[4]胡建华, 王建华, 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93.
[5]林凤英.日语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8:114-116.
[6]刘磐磐.基于TLFU理念的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法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4 (6) :115-119.
[7]钟俊梅.谈日语教学法的变革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8 (6) :64-67.
[8]网络环境下的《高级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 (2) :121-126.
独立视角论文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发展 教学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92-03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4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85所,在校生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生的 1/5。独立学院办学规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其教学质量、人才培养问题也随着其群体的广泛影响而引起了多方的关注。面对学习基础薄弱、家庭条件优越的“三本”学生群体,独立学院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迫切性,也具有研究价值。为更好地了解广西独立学院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笔者以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现状以及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为核心,以广西桂北片区的4所独立学院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并重点对建设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行探讨。
一、研究思路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研究组成员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收集资料,了解独立学院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现状,得出教师发展一般性的结构和内容。在广西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发放320份问卷进行调查,共计收回263份,回收率82.2%。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研究组成员自行编制的“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调查问卷”,主要包含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师培训现状,以及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等内容,据此思路设计出问答题26项,其中多选题7项,单选题19项。本研究的最后统计分析工具是Excel。
二、独立学院教师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性别分布:男性123人(占46.8%),女性140人(占53.2%)。年龄分布:30 岁以下的 116 人(占 44.1%),31~35 岁的 96人(占36.5%),36~40 岁的 28人(占10.7%),41~50岁的15人(占5.7%),50岁以上的8人(占3%)。教龄分布:3年以下的101人(占 38.4%),3~5 年的89人(占 33.8%),6~10年的 58人(占 22.1%),10年以上的 15人(占 5.7%)。学位分布:博士6人(占2.3%),硕士 156人(占 59.3%),学士 97人(占 36.9%),无学位的 4人(占 1.5%)。职称分布:副教授以上21人(占 8.0%),讲师 134人(占 51.0%),助教 89人(占 33.8%),没有职称的19人(占 7.2%)。
从教师基本情况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本次参与调查的广西独立学院教师群体中女性占53.2%,略多于男性;35岁以下教师占80.6%;5年以下教龄教师占72.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1.6%;讲师及以下职称占92%。以上数字分布情况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广西独立学院自有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情况,即教师队伍都很年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学历较高,职称总体偏低等共性。说明样本的选取比较合理,调查结果虽然出自桂北片区的独立学院,但据资料显示,这个结果同样符合广西其他5所独立学院,甚至我国其他地区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说明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独立学院教师战略目标停留在“教师培训”层面
笔者通过问卷对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对培训的参与度,对教师参加多种培训类别的正常性的观点,以及对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关注度等内容做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的调查项目
从表1可以看出,有87%的被调查教师选择重视或者非常重视培训,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关心自身提升。然而却只有4.5%的教师参加职业能力的培训,大部分参加的是资格认定方面的培训,一半的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和学术知识的培训。对于培训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转训的还是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些培训的知识对于自己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教师很关心培训能给自己带来的自身发展,但是,培训的平台不大,能参与的培训范围不广,仅停留在基础表面。
(三)独立学院组织资源较分散
独立学院教师想要得到发展,除自身要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得到高教部门的支持、指导与促进。调查显示,学校虽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培训,但是培训组织都是区域性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有些高校的培训管理由教务部门负责,有些由人事部门负责,还有一些由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大部分教师在寻求教学支持和帮助时找不到合适的组织。调查中认为需要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个案百分比是58.2%(见表2)。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统一教师发展的管理,成立专门组织部门,是有必要的。如何界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是独立学院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见表3)。
表2 独立学院组织资源整合调查
三、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一)明确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目标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所谓大学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内容。
(二)明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三大目标决定了其三大职能,即提供咨询、建立资源平台、构建交流中心。endprint
1.提供咨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会针对教师不同时期的特点,尽力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成长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
2.建立资源平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又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获取在专业提升或者教学技能的提高方面等有利的资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教书育人能力提升遇到的困难进行解决。
3.构建交流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又是一个交流中心,通过这个交流中心,教师可以获取到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师之间的专业信息,促进院内不同专业之间的交融;还可以减少因学缘结构、地域结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有利于构建独立学院教师共同体。
(三)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1.组织机构。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整合院内资源为目的,故需将其设立为正处级职能部门,配备有一定人数的队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应为兼备学术型及管理型的专家,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另外,配备数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同时,由于中心是为全院教师提供服务,因此需要由具备学院办学学科的不同专业知识结构的专家组成,可以建立一支兼职专家队伍,聘请各学科专家和教师志愿者。为调动系部的积极性,还可以在系部设立分支机构。因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还需要教务科研部、人事部、学生工作部、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参与。
2.管理体制。从现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机构的建设过程来看,由于教师分散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工会等,因此,在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时务必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应将有关教师发展相关的职能转移到中心,促进教师发展工作。同时,配备足够的人员、充足的经费预算,创新开展在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上有突破的工作内容,充分利用整合的资源。
(四)健全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
1.学科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创建人才库,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学科专业人才,并且逐步创建绩效评估机制;在校内招聘和储备各层次人才,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2.个性化咨询服务机制。开展由专家指导的教师教学咨询系列工作,通过教学观摩、说课、微课教学等,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教学咨询、诊断与建议,为教师提供个别辅导和帮助。采取“导师制”,为每位新入职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明确导师的职责,即从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和帮助。
3.教学能力培养机制。请教学管理专家、教学名师为新教师提供岗前培训,帮助教师规划教学职业生涯。有计划地组织本校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推出创新教学理念与改革、研究方法、教学技能、教育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系列培训、指导,促进教师卓越发展。
4.教学科研互促机制。以科研、教改课题引导为主线,通过科研教改项目这个平台,以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坊、教学竞赛、教学咨询室等形式开展工作,组建具有共同目标的学术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经验共享。
5.师德建设评价机制。编制独立学院的师德考核目标体系,每年度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师德优秀者方可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以此促进师德建设。
6.网络平台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软、硬件资源,整合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共享资源,如建立有充足资料、教材的数据库,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条件与帮助,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推动全校性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7.教师激励机制。除了通过绩效考核、教学奖励等措施来激励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来激励,诸如设立“优秀青年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学术团队”等,促进教师通过努力创新争优来获得相应的称号。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93页)
8.优良的教学文化创建机制。引领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9.教师利益表达机制。中心应将举办教师座谈会、教师个体对话作为常态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中心信箱来反馈教师的心声,让教师得以表达合理的诉求,从而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诊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明确目标达成的方向。这是保障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的人文条件。
由上述可知,本文对独立学院教师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独立学院教师发展现状,提出通过明确目标、职能,构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建设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希望能够对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林杰.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李新.试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构建——以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例[J].才智,2013(20)
[3]漆艳春.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初探[J].文教资料,2012(12)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桂电信教【2013】65号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JGY02)
【作者简介】谢如欢(1982- ),女,广西陆川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独立视角论文 篇3
那么,独立董事的财权如何划分?目前独立董事制度运作中有哪些缺陷?独立董事应如何协调其与股东会、董事会,尤其是和监事会的关系呢?笔者试图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一、独立董事现状
2006年3月,科龙案,全国12个省的22家律师事务所及30名律师共同组成科龙、德勤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全国律师维权团,并于2006年4月通过上海证券报与新浪财经向社会公布行动宣言,把公司存在失职的独立董事也列为起诉对象。另外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乐山电力案,伊利股份案,郑百文案,其中都涉及到了独立董事。那么独立董事到底怎么了?
(一)独立董事与股东会的财务治理现状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这么一种观点:独立董事是股东的化身。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往往是由大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来任免,独立董事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2010年末,中国证监会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64%的独立董事每年仅参加一次公司会议,有51%的独立董事在与会期间没有发表过异议。不理、不问、不说的独立董事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独立董事仅仅凭借自己的专业领域特长,或专家或教授的身份领取自己的薪酬。这与国家发起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独立董事与董事会的财务治理现状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偏低,或者有的公司根本就没有独立董事。有的有了独立董事,但仅仅是花瓶董事、人情董事,独立董事的监督权或参与决策权无从谈起。
(三)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财务治理现状
笔者较为关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财务治理中的职权问题。当前,我国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尚不完整,实践中,监事会的监督权往往是“放马后炮”。而且,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监督权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设置的,所以,出现问题经常是互相扯皮,互相推诿,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了工作监督成本大幅上升。我国公司法即使有关于独立董事的职责规定,也往往用“可以”,“应当”,“提议”等诸多含糊不清的词语来表述,使得实践中的独立董事监督权和监事会相比处于一种“形式的监督”。另外,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脱胎而来的,产权主体缺位,代理观念模糊。公司法对于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权规定尚不明确,独立董事若参与监督,甚至有监事会成员认为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立法中关于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任职资格、权利义务、激励约束等都尚缺。独立董事本应发挥财务、法律、经济专家作用的领域却不得施展。
二、解决财务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独立董事与股东会财务治理改进措施
1. 要改变以往独立董事是股东利益代表的观点。
原因是独立董事应当代表的是公司整体利益,他们不但代表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代表了国家这一大股东的利益,比如独立董事还要关心社会就业问题。如果独立董事仗义直言,会影响到公司大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
2. 严格保障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
国家应当对独立董事的人选做出资格的认定。任免程序应当由公司外部机构来组织,如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或独立董事协会,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避免大股东带来的人情董事或花瓶董事。加大对独立董事的考核,采取末位淘汰制,如将独立董事分为几组,每年更换综合分数最低的一组。
3. 可以尝试将公司部分股份赋予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持有少量股份,将成为公司的股东利益代表,在参与公司决策时,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配套的是建立独立董事的保险制度。因为随着对独立董事的要求越来越高,独立董事也会变得异常谨慎,甚至会影响到其职业判断,如果没有保险制度,就发挥不了改善公司财务治理的作用了。
(二)独立董事与董事会的财务治理改进措施
要改变文中所列二者的矛盾,一条可行的措施是建立多元化董事制度,可以采取在董事会中建立共同财务决策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均有机会参与公司决策。比如,建立独立董事代表制度,职工代表制度,政府机关董事制度。
(三)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财务治理提高措施
解决文中二者之间的问题,关键在于认清二者的监督权力。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在财务治理中是利用其专业优势与特长发挥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参与决策的监督作用,而监事会的监督权力是日常监督、事后监督以及外部监督。由此可以推断,独立董事应更多关注董事会的决策公正性以及科学性,而监事会更多应关注公司的财务、董事会运作的规范性、经理行为的合法性、信息披露的公正性。
1. 有效的财务治理应当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机制。可以尝试在监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扩大职工监事的比例。引入外部监事,独立董事可以很好的发挥专业优势。
相应地,独立董事制度要日趋强化。日本、德国在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上可以提供很多启示。尤其是德国在1998年强化监事会职能时,就没有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因为其监事会可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我国要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建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如董事会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战略委员会。
独立视角论文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独立学院 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18-02
近日,教育部高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英语教学目标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许多独立学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改革,希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彰显其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定位。本文以笔者单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据,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探讨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以期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总结独立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目标一向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还是技能教学等定位问题,使得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更高,很多学生压力增大,学习目标很茫然,逐渐放弃了大学英语的学习。这些不明确的问题使得独立学院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 教材建设却明显滞后。目前独立学院的教材基本与公办院校一致,公办院校教材重视理论及知识的系统性,轻知识的应用性,不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内容,使得学生对单一的英语教学失去兴趣,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课堂管理困难
独立学院英语以分班或合班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到针对个别学生指导和点评;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互动比较被动;课堂上有些学生选择后排座位,出现前几排闲置而后排拥挤现象,致使课堂秩序更加混乱。
4.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独立学院英语师资力量也得到提高,但大部分为青年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方法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参加培训、学术会议等机会少,很难了解领域内前沿动态,知识结构不能得到升级。另外,独立学院一般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
二、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该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知识被动的灌输者。
基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探索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法设置对应的情境主题,让学生建构兴趣主题,获得更深刻的建构体验。建构主义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层次思考问题等能力。建构主义教学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意义建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1.合理定位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目标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制定科学的、系统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加大专业英语的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帮助他们在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2.选用符合独立学院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独立学院要立足于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重新定位课程设置标准。另外,结合网络教材,增设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取小班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针对意义建构,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引导。方法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因此,独立学院英语课程需采用分专业、分班级的小班授课模式,这有助于意义构建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建构主义教育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挑战,强调教师的职责应该是“给予”,不应把自己看作是掌握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惟一权威。但是,不少学院缺乏师资建设,这要求学院重视英语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力量。独立学院应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重视英语教学科研,并培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通过以老带新、教学督导等方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选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定位学生的基础
建构主义指导的英语教学,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链接;教师可以应采用标准化测试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基础以方便分级教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并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有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及组织工作大大增加,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3.适当地借助教学媒体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讨论,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间互动的场所,是教和学的理想环境。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主导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高校与时俱进的办学态度,不断努力探索英语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独立学院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长青.构建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新模式探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2).
[3]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4]张琳琳.独立学院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独立视角论文 篇5
1. 敢于坚守对真爱的向往, 敢于主宰自己的爱情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人性就是男性, 男人不是根据女人自身说明女人, 而是根据她与男人的相关性给女人下的定义, 没有把她看作自主的存在。”简·爱追求的不仅是一场浪漫的爱情, 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简渴望从倾慕的人那儿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从罗切斯特那里得到了爱, 然而, 罗切斯特仅仅将他视为情妇, 这意味着女性自尊的丧失, 意味着受制于男权。简绝对不能接受这种情况, 她认为爱情应该是平等自由的, 因此决不愿意依附于他,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 离开了罗切斯特。简离开桑菲尔德后, 在莫尔顿给一群穷孩子们当老师, 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在经济上保持独立, 以保证人格独立。后来, 在桑菲尔德遭遇大火之后, 简和罗切斯特重归于好, 试图平衡爱情的天平。
2. 拒绝传教士的生硬说教, 寻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简的一生充满坎坷, 但是“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它既包含客观的真理, 又包括主观的真情, 这是两者的和谐的统一。”简遇到了三个传教士:布洛克赫斯特、海伦·彭斯, 以及圣·约翰, 三者性格各异, 都有各自不同的信仰, 但是都不尊重简·爱的精神世界, 因此遭到简的拒绝。洛克赫斯特的虚伪, 海伦·彭斯的被动与驯服, 圣·约翰野心勃勃、极度傲慢都让她很讨厌。约翰一心只想去印度传教, 试图说服简跟随自己寻求一种男权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他完全不顾简作为女性的真实感受, 而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简, 试图抹杀简的独立人格:“你生来就是为了辛劳, 而不是为了爱情。”简并没有放弃道德、精神以及对上帝的信仰, 但是无法接受这个置女性内心世界于不顾的男人。
3. 坚决保持女性独立人格, 捍卫女性尊严和价值
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认为, 在男权社会中, 男女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 而女性只是被排除在男权中心之外的“他者”。简·爱就是不屈不挠摆脱“他者”的人物形象。简从亲戚那里继承了部分遗产而变得十分富足, 与罗彻斯特在经济上趋于平等, 但是, 在追求女性独立人格的简看来, 她和罗彻斯特之间并没有从精神上获得平等, 这种平等是金钱和财富无法弥补的。面对出身地位相差悬殊的罗切斯特, 简·爱不愿接受不平等的感情, 义正词严地说道:“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 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 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 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 站在上帝脚下, 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她是如此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捍卫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
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这样写道:“我说的‘女人’, 是指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男人斗争的女人;这是一个普遍的主体女人, 她必将使女人感觉到自己和自己在历史中的意义。不过首先必须说, 尽管巨大的压抑使她们一直待在‘黑暗’之中, 人们一直竭力使她们把那‘黑暗’作为自己的属性接受下来……”夏洛蒂·勃朗特无疑就是一个极力推崇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 通过生动而细腻的笔触, 塑造出了简·爱这样一个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 具有鲜明女性主体意识的形象。她所倡导的人生价值即需要爱又要保持尊严的思想, 对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保持自我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王强春,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级文艺学专业文化与传媒方向硕士研究生。
摘要:曾被马克思誉为以狄更斯、萨克雷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的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勃朗特极力推崇女性主体意识, 她通过生动而细腻的笔触, 塑造出了简·爱这样一个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 具有鲜明女性主体意识的形象。简·爱, 自尊、自爱, 具有为正义和原则牺牲的精神, 富于独立自主的女权主义人格魅力, 对于激励女性在男权社会下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具有深远影响。
独立视角论文 篇6
我国独立学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其依托母体高校办学, 在品牌和师资等资源方面相比民办高校具有很大优势。由于其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新颖, 加之国家政策支持, 独立学院的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已经有300余所独立学院, 在校生40多万人,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由于许多家长和考生对独立学院的性质不够了解, 对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的疑惑, 对毕业后就业的担忧, 加之独立学院收费较高, 独立学院在招生中往往主要依靠母体学校来进行宣传和录取, 招生方式传统、单一,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招生效果。独立学院招生宣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不够, 家长和考生对独立学院的认知不够, 加之一些独立学院在开办之初宣传失实, 一味强调学校与挂靠高校的关系, 给出许多空头承诺, 给独立学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社会对独立学院的看法难免有一些微词:花钱混本科学位、私人办的学校、不如好的大专、就业难等等。只有少数的独立学院采取积极的招生宣传应对措施, 不仅详细解释独立学院的性质及自身情况, 而且提前一到两个月就开始招生宣传准备工作;而多数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含含糊糊、不愿意更多解释, 招生宣传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批次录取前的一个月以内, 导致信息过剩现象。为了独立学院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招生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 避免社会的误解。
1.2 宣传模式单一
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模式大多是单向流动的, 也就是说以学校一方宣传为主。学校通过网站、高招咨询会、报刊、移动广告、咨询电话等发布招生宣传信息, 考生和家长属于被动了解, 往往只看到了招生宣传中的学校特色和优势, 对学校的其他信息了解不全, 很容易导致考生和家长对学校形象的认知以偏概全, 直接影响了考生的选择和志愿填报。
1.3 宣传内容不实
一些独立学院为了更好地吸引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度, 让更多的学生报考本校, 在宣传内容上往往夸大自身优点, 例如虚构师资队伍、过度美化校园环境和设施条件等;而对自身缺点却避而不谈, 对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关键问题含含糊糊。例如, 招生宣传内容对考生关注的学士学位是否与本部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与本部的差异、社会认可情况、毕业后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等问题解释不清或不到位。为了追求招生效果而忽略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形象和声誉的不实宣传, 会对招生的后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降低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甚至会产生对招生宣传的抵触情绪。
1.4 宣传渠道不畅
一些独立学院在录取前一个月开展轰炸式招生宣传, 不仅时间仓促而且投入成本也较大, 加上宣传渠道狭窄, 招生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独立学院招生宣传的渠道都是到各个中学, 请相关班主任发放宣传资料, 或者召开招生现场咨询会, 招生宣传的功利性较为明显。而许多学校对网站宣传、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宣传手段应用不充分, 宣传力度很小, 因而宣传效果也微乎其微。传统的宣传模式和渠道, 不仅造成了成本增加, 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反感心理, 影响了招生宣传效果。
2 营销视角下独立学院招生宣传的对策
根据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以及绿色营销理念, 笔者提出独立学院招生宣传的对策建议。
2.1 招生宣传的网络营销策略
21世纪以来, 计算机、互联网不断普及, 信息技术水平日渐提升, 这使得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手段也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学生就成长在信息时代之中, 因此他们通过手机通讯、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这为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应用网络营销理念做了很好的铺垫。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 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而进行的营销活动。独立学院要在传统招生宣传的基础上, 挖掘信息化手段, 最大限度利用网络开展招生宣传。首先,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渠道进行宣传。学校除了利用官方网站开展招生宣传外, 还要开发和利用好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网页广告等方式, 及时发布招考信息, 突出网络营销的快速传播、形象逼真、公众接触程度高等优势, 实现招生宣传的良好效果。其次, 及时更新信息。网络招生宣传和传统招生宣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及时性, 独立学院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宣传工具, 还要注意及时更新招生信息, 让考生和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准确的招考信息。如果学校的招考信息更新缓慢, 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度自然就会降低, 不仅会增加招办工作人员的人力投入, 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考生志愿填报意向。最后, 通过网络加大独立学院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手段, 招生宣传要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和优势, 将办学宗旨贯穿招生工作之中, 招生宣传中首先要突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和办学特色等优势, 突出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以及与民办高校的区别。
2.2 招生宣传的关系营销策略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关系营销要求企业和客户要建立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独立学院要搞好关系营销, 就要和考生、家长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关系营销要求独立学院不仅要在招生期间做好宣传工作, 还要在招生工作以外的时间搞好宣传, 这样才能实现招生预期效果、顺利完成招生任务。那么, 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 独立学院在日常的营销和宣传中要切实转换思路, 开展多渠道合作, 建立维护好各种关系网。首先, 和各个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在招生前期通过校园开放日、专家到中学讲学、联谊活动等方式, 让一些考生在读高一、高二时就对独立学院有一定的了解, 并向家长传递部分独立学院的信息。这样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独立学院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其次, 加强独立学院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统一地域内的独立学院, 要相互配合开展招生宣传, 人才培养中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图书馆、体育馆的共享共用等,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
2.3 招生宣传的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 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营销是在4Ps组合营销策略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更加重视顾客的利益, 增加了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和过程策略。从服务营销的角度看, 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面向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项持续性服务工作。独立学院及其招生工作服务质量的优劣, 主要是由考生、家长和社会来评价的, 因此独立学院只有和顾客建立了稳定、长久的信赖关系, 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根据服务营销理念, 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不能仅仅从学院自身利益出发, 而更多地应从考生和家长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在填报志愿咨询阶段, 独立学院要提供尽可能全面、真实的信息, 耐心为考生和家长解答各种疑问;在录取阶段, 要提供查询录取结果、及时寄送录取通知书等服务;考生报到前, 学校要提供具体的交通路线图、制作新生入学指南, 要求各部门全力做好考生的接待工作, 为他们提供最大的便利。通过服务营销理念的植入, 独立学院才能更好地被考生、家长和社会认可, 学校的口碑和声誉也才会更好地树立起来, 这样的招生宣传效果是最好的。
2.4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 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 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针对传统营销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可以引入绿色营销理念, 在确保招生宣传效果的同时适当降低成本。例如, 宣传渠道拓宽后, 独立学院可以减少纸质招生宣传资料, 一些不必要发放的传单、宣传册等尽量不发, 加大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力度;现场咨询会的参会人员、音响设备等也可以酌情减少, 改为播放立体直观的视频、动画片等;通过微信的二维码平台, 让考生和家长可以直接扫描后就登录学校官方网站, 了解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就业等相关信息;对于考生、家长来信和来电, 尽量增强网络平台处理功能, 例如通过电子邮件回复、学校统一的申明等回复模式, 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多渠道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总之,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之间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招生宣传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独立学院在生存发展日渐艰难的背景下, 只有勇于面对各种威胁和挑战,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各种机会, 同时运用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和绿色营销等营销理论, 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增加招生宣传的效果, 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独立学院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其林.如何做好独立学院招生宣传工作[J].文教资料, 2007 (33) .
[2]张叶.网络宣传在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 2013 (24) .
独立视角论文 篇7
一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
1966年,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工作和人的性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其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 保健因素主要指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外部因素, 如薪金、职务、工作安全、组织政策和管理、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类似于人体的卫生营养, 只能预防疾病, 但是不能治疗疾病, 对人体只能起到保健作用, 所以称其为“保健因素”。在实践中, 没有这些因素, 员工容易产生不满意感, 降低工作积极性, 而具备了这些因素, 可以避免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 但不能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另一类因素叫激励因素, 主要包括成就、晋升机会、领导的认可和赞赏、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的发展前景、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 有利于增加人的满意度, 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但没有这些因素不至于引起人的不满。
另外, 赫茨伯格将员工的工作态度分为四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他认为,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使人由没有满意走向满意;保健因素将不满意走向没有不满意。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会产生激励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将引起很大的不满, 但只具备保健因素时并不会激起强烈的激励, 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提高生产率。
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看出, 组织只有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来全面满足员工的需求, 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率。该理论提出以后, 便受到企业界人士的青睐, 并逐渐被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同时, 由于双因素理论以工程师和会计师等脑力劳动者群体为研究样本, 所以该理论更适用于知识分子。独立学院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将双因素理论作为指导独立学院师资建设的理论依据, 具有天然的适切性。
二从双因素理论看独立学院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保障因素不到位, 让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
1工资收入偏低。独立学院是公立大学申办的,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学校, 实行“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体制, 而办学资金来源单一, 具有不稳定性, 导致一些独立学院教师的收入水平受到很大影响, 其工资、津贴及其他福利待遇难以与公办学校相比。工资收入没有保障, 致使教师产生不满意感, 一部分教师只是把学校当做职业生涯的跳板, 等到时机成熟, 就会毅然离去, 造成人才流失。
2学院管理机制混乱。独立学院起步晚, 建校时间短, 甚至还未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且适合本校的学校管理制度。同时, 很大一部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为个人、家族, 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往往就是投资者, 习惯采用“个人独裁式”“家族式”的内部控制式管理模式, 缺乏民主管理意识。虽然学校也设立董事会, 但是缺少教师代表的参与。教师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 无法保障自身的利益, 致使教师缺乏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和凝聚力, 无法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校, 缺乏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 学校无法为教师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基本问题, 即使解决了, 不是没按法律规定缴纳齐全, 就是缴纳的档次偏低;另一方面, 民办学校没有档案接收、管理资格, 新进教师的档案、户籍只好暂时放在人才市场代为管理或者是挂靠教育行政部门, 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评职晋级、子女入学等个人切身利益问题, 使员工在心理上缺乏依附感与安全感, 致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
(二) 激励因素欠缺, 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尚未建立科学、适宜的考核评价体系。当前, 独立学院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科研工作被忽视, 教师自我成就感不强。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来源多元化 (母体高校教师、专职教师和社会兼职教师) , 其中母体高校教师和其他兼职人员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而专职教师大都是刚毕业学生, 缺乏科研经验, 虽有科研的热情, 但多数学校出于资金和教学的考虑, 科研工作容易被忽视, 也没有建立科研考核评价制度, 造成原本薄弱的科研工作既无专人管理, 又无一定的支持和奖励制度, 科研氛围难以形成。这样, 一些原本热衷科研的教师心灰意冷, 自身价值无法实现, 工作主观能动性也无从谈起。其次, 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多独立学院成立不久, 完全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 殊不知, 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职业特点的差异性、独特性, 二者在某些方面根本就不存在适切性。
2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处于“盲点”状态。独立学院的教学主体是青年教师, 他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 同时其职业生涯刚刚开始, 也急需在事业发展上进行战略规划与计划安排。但是学校人事部门对此没有给予及时、足够的重视, 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机制, 加之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给予科学指导。从而, 致使大多数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而青年教师在缺乏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规划引导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工作热情消退、积极性降低等负面情绪。
3专职教师继续培养机制不完善。在师资建设过程中, 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支援, 往往忽视了对本校专职教师的在职继续培养。同时, 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 导致教师不能安心长期工作, “跳槽”现象频繁发生, 直接影响了学校举办者在师资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在时间、资金等方面投入较少, 很少或者根本不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培训的机会, 造成了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长此以往, 很多教师无法接受新知识, 知识老化, 思想僵化, 个体有效资源枯竭, 严重限制了教师的职业成长空间和阻碍了个人发展前途。
三以双因素理论推动独立学院师资建设
根据双因素理论, 学校只有在满足教师保健因素需求的基础上, 进而满足其激励因素的需要,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实现组织的高效率、高效能。
(一) 转变观念, 优化管理方式, 建立以人为本的师资考核评价制度
要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举办者就要在管理中贯彻“以师为本”的思想, 实行人性化管理, 尊重教师, 关心教师, 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 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
首先, 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各类人员的不同岗位特点, 分别制定考核标准, 增强考核方式的透明性, 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晋级、待遇和奖励挂钩,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另外, 在制定考核制度时, 要积极吸纳教师代表的建议, 使考核实现民主化、科学化、人性化, 这样才能取得广大教师的支持, 减少考核施行的阻力。其次, 要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点设立奖励项目, 要施行教学优秀奖与科研奖的分离。面对独立学院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 逐步适当加强科研奖的比例, 以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从而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再次, 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控制式管理方式, 剔除家族式管理或企业管理弊端, 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团结的组织文化氛围, 以事业留人, 以感情留人, 从而赢得教师的信任和尊重。长此以往, 当教师真正体会到被关爱、被尊重的感觉后, 自然会尽心尽责地工作。
(二) 健全保障机制, 增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
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就要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 而良好的人才环境就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来营造。
为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独立学院工作, 独立学院教师的收入水平应向母体高校看齐, 甚至略高, 或者比对市场同类职业、相近职业收入, 适当提高教师待遇;为使教师安心工作, 学校必须按新颁布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为教师及时、足额地交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解决好专职教师的住房问题, 给予教师住房货币补贴, 或以公寓形式为教师提供住处, 或以团购形式让教师以较低价格购买住房。
另外, 学院还要积极为教师解决其子女就学、人事档案、职称评定等问题, 让教师安心、放心工作, 从而消除教师的不安全感。
(三) 依托“母体“高校优势资源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兼顾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首先, 独立学院要依托母体高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校退休教师等优势教育资源, 在聘用合同中, 可以规定老教师应承担培养、帮带学院青年教师的义务, 并积极开展“青蓝工程”。其次, 做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如加强学院人事部门建设, 招聘具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加强职业指导, 由院领导、老教师或人事处人员组成职业规划指导委员会, 帮助青年教师分析其专业和个性特点, 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另外, 加强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如设立专项资金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教师从中可以了解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习最新的技术和工艺,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知识;独立学院应聘请母体高校或外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术报告会, 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安排学院教师参与母体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 使他们尽快成长;鼓励教师报考母体学校或者其他高校研究生, 并给予经济上或政策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聚华.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8) .
[2]龙怡静.论激励机制在高校青年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求实, 2004 (11) .
[3]周汉清, 黄苓.高校青年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管见[J].江西教育科研, 2005 (2) .
独立性视角下的非审计服务探析 篇8
一、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概述
(一) 非审计服务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1) 知识聚集效应。所谓聚集效应, 是指因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而产生的正面外部经济效益。而知识聚集效应是指知识的集中而产生的正面外部效益。Simunic (1984) 认为管理咨询服务和审计服务的成本函数具有显著的相互依存性, 如果审计产品中产生对管理咨询服务产品有用的知识, 管理咨询服务产品中所获的知识用于减少审计服务的边际成本, 这一被观察到的关系就会出现。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非审计服务或审计服务的购买者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 因而获得经济租金。聚集效应使得专业知识得以积累和发展。由于客户经营和财务结构的复杂性, 致使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实施有效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有赖于多方专家的合理分工和集体合作。非审计服务的开展,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吸引并留住各类专家,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可以充分利用本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的工作, 有利于降低对外部专家工作的依赖性, 同时能丰富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的知识和技能, 也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的政策和程序。 (2) 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的著名理论之一。它是指一种组织战略方法, 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 (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 , 以达到最大化商业绩效。它是由知识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据知识溢出理论, 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获得知识, 可能向审计服务“溢出 (转移) ”, 从而降低审计服务的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同时, 审计服务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正确评估客户的内部控制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公司治理状况, 从而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非审计服务。这样, 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就形成了良好的信息互动, 不但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 而且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生了一种协同效应。 (3) 优势地位。非审计服务可以使注册会计师在双方利益冲突和协调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由于审计服务是日常性服务, 会计报表使用者是直接受益者, 因而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往往处于劣势, 容易向客户妥协, 丧失部分甚至全部独立性。Goldman和Barlev (1974) 指出, 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的非日常性服务越多, 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依赖性就越强, 注册会计师在双方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中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二) 非审计服务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 莫茨和夏洛夫在其审计理论经典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中译文, 1990) 一书中指出:“为了审计职业着想, 审计必须从公共会计师的其他职能中分离出来, 成为单独的职业。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不应向委托人提供其他的服务, 从事其他业务的会计师也不应参加审计, 发表审计意见。原因是审计和其他服务是不相容的。” (1) 影响实质上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对一家公司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业务, 其实质上的独立性可能受到自身利益威胁、自我复核威胁、亲密关系威胁和倾向性威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自身利益威胁。首先, 审计服务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能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和支付审计费用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影响, 从而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是否有业务可做、是否有经济利益可得。而非审计服务的收费使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其次,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二是自我复核威胁。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咨询和管理建议在客户心目中无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旦他们所提供的建议被客户所采纳, 实际上注册会计师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参与了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又代理记账、代为编制会计报表、进行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制度设计、充当财务顾问时, 注册会计师其实就是在自己审计自己了。对于审计独立性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亲密关系威胁。当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 他只需对管理当局负责, 管理当局是唯一与注册会计师有直接联系的利害关系人,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代表一起讨论审计报告;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一起出席股东大会, 向股东们解释审计报告的有关问题;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合作起草年度报告, 并向政府监督机构披露必要的事项;在税务诉讼中, 审计人员也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如此密切的接触, 难免会产生感情, 对审计独立性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四是倾向性威胁。当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成员经营 (或向他人推荐) 客户的股票或其他证券时, 或在客户与第三方的诉讼中充当客户的辩护人时, 审计人员易将客户的地位或意见抬高到一定程度, 使客观性受损, 从而产生倾向性威胁。 (2) 影响形式上的独立。在审计独立性的两个方面中, 有部分人认为形式上的独立重于实质上的独立。因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维持和发展取决于公众对审计人员的认识和接受。形式就如同法律上的程序, 没有程序上的公正, 就没有实质上的正义;同样, 没有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亦会受到影响。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自己头脑清醒, 意志坚定, 在任何微妙的影响下都可以控制自己免受外界对独立性的渐渐的、不知不觉的侵害。可是问题在于, 社会公众是否相信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就目前而言, 还没有实证表明非审计服务与审计失败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美国《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仍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公众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不得提供九大类非审计服务, 日本、丹麦、希腊等国家对个别非审计服务品种也做出了禁止性规定, 而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则全面禁止注册会计师为上市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这表明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持怀疑态度的。独立性是针对整个民间审计职业而言的, 而不是仅看某一个注册会计师或某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遵循了独立性原则。如果在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提供大量非审计服务的情况下, 公众无法判断审计人员实质上是否独立于客户, 他们对审计人员不再信赖, 那么注册会计师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了。况且对注册会计师个人来讲, 如果形式上不独立, 那么实质上是否独立, 他自己作为当局者也难以判断, 所以形式上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前提。西方的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基于我国的国情, 我们都不可能放弃非审计服务的发展, 而且要大力发展, 但西方的研究成果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事物总是有多面性的, 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 显现出不同的一面, 或更加突显其中的一面罢了。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也是在不同的条件下, 有着不同的表现, 所以不应该将其一概论为非审计服务侵害了审计独立性, 或对其没有影响,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应该将非审计服务放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来加以考虑。
二、我国非审计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非审计服务的现状
一是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种类单一。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来看, 其业务范围还主要局限于审计领域, 非审计服务类的咨询业务虽有所发展, 但业务类型狭窄,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种类单一, 有学者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所从事的非审计服务主要有资产评估、验资、咨询、其他也主要是一些代理记账、代编报表等业务。二是非审计服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研究显示我国的咨询服务的收入虽然从1999年的1.5亿上升到2000年的4.3亿, 但是比例未呈明显增长, 评估收入由原来1998年前没有数据, 1999年到2000年收入就翻了一倍, 但这与我国200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与资产评估行业实行统一管理有关, 虽然非审计服务的比重有所上升, 但上升的比例非常小。除了审计服务收入之外, 所有的非审计服务的收入比例约30%,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审计服务收入占有绝对的优势。如 (表1) 所示。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二) 我国开展非审计服务的现实意义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执法水平的高低、政府的介入程度、社会契约的订立和履行机制等都直接影响独立性。注册会计师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并不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生存, 更谈不上逐步盈利乃至发展壮大。但以下情况并不能清晰地为社会公众所知晓, 隐性的交易成本和显性经济成果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来独自承担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非审计服务处于以下几点原因:
(1) 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生存问题, 大力发展非审计服务不但是维持独立性的必需,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开拓非审计服务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必要的收入保障, 从而为提高实质上的独立性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 吸引了更多其他领域的人才加入到注册会计师行业, 形成专门知识的“聚集效应”, 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单一化和专业判断偏执化的风险。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承担的风险较大、发展较慢, 需要借助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的互动关系来推进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其规模小、注册资本低、人员素质不高, 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承接业务, 更需要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年审、税务咨询、验资、代理记账、会计培训等多种非审计服务来实现收入, 发展壮大会计师事务所。
(2) 符合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双方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风险、财务状况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从企业的角度看, 聘请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相关的非审计服务, 与单独聘请咨询公司相比, 由于注册会计师熟知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 并能够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公正可信, 不仅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信任, 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前期调研费用;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看, 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 一方面能够提高其服务的附加价值, 发挥知识“外溢”的效应, 并改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 另外必然会增强其客户知识, 提高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相关利益体。从这一点来看, 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 符合供求双方的各自利益, 是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自然选择。
(3)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了WTO后,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对国内所的最大冲击不是审计服务市场, 而是咨询等非审计服务市场。因此在现阶段, 应该发展非审计服务业务。我国在加入WTO的相关承诺中, 对注册会计师广泛的非审计服务业务范围做出了承诺, 不可能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承诺范围内的非审计服务业务。同时, 入世后境外知名会计公司将以更多、更便利、更灵活的方式进入国内会计服务市场,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会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同程度的冲击, 但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吸收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完整的管理制度与经验, 有利于逐步实现自身的规范化、国际化。
(4) 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的冲突并不明显。非审计服务的存在与审计服务的目标并不冲突。在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审计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守本国的会计准则发表意见。这个目标的实现, 有助于委托人通过审计结论来了解代理人的能力、业绩及努力程度, 从而保护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 实现帕累托最优。而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非审计服务是审计服务的有益延伸, 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经营缺陷, 提高管理水平, 改善盈利状况, 它有助于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而达到帕累托改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两项服务所占比例为7%左右, 且非审计服务收费占审计服务收费的比例很小, 极少出现会计师事务所从同一家企业获得的非审计服务收入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现象, 而利用较低的审计收费吸引非审计业务的现象也不明显, 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现在的非审计业务范围主要是资产评估、财务咨询、业务培训及出具内部控制评价书和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与审计业务的矛盾并不大;社会公众很少对企业聘请事务所同时进行两种服务提出质疑和不满。这为我国发展非审计业务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条件。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非审计服务的建议
(一) 注重发展非审计服务的部分业务
所谓注重发展非审计服务的部分业务, 即大力发展新兴的鉴证性服务, 适当发展管理咨询服务。新兴的鉴证性服务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推出的, 主要包括网誉认证、系统认证、业绩评价与养老服务认证。我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公司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网誉认证、系统认证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和养老服务社会化,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必需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由于管理咨询服务可能影响形式上或实质上的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部分管理咨询服务业务, 进行专业的咨询服务合作, 在不损害独立性的前提下, 此类业务的大力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由监管部门做出具体规定。
(二) 巩固税务、验资服务等传统项目
一般认为, 税务服务不会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税务服务是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公司提供的传统项目。验资收入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 验资收入仅次于审计收入。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可大力开发这样的项目来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 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和外部监管
加强行业自律监管主要包括建立非审计服务的专业管理机构并加强非审计服务的准则建设, 如美国专门成立了鉴证性服务特别委员会, 并和加拿大联合制定有关鉴证性服务准则。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在非审计服务的推广和监管上起到表率作用:加强证监会对非审计服务的管制, 促进一个相对透明的资本市场的形成, 这对独立性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对非审计服务收费的披露做出相关规定, 不仅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的影响程度, 还可以推动学术界对非审计服务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非审计服务做出禁止性规定, 以免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 加强宣传, 培育良好的职业环境
当审计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联合。这里需明确的一点就是审计职业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从事这一职业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共关系和审计宣传, 培育一个充分理解审计工作的良好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并不缺少对关系的关注, 缺少的是对关系的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国家需要一个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审计监督机制, 但充分的独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既需要高度的热情, 需要全面的思考, 既不能因循而畏进, 又不能急就而冒功。
笔者认为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在保证审计职业公信力的同时, 我们国家的审计职业的发展应分两步走:首先, 在适当扩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的比重, 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提高竞争力, 当审计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将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适当分离, 将审计业务做大做强。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是否有影响, 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通过回顾国外对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关系, 指出在我国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现状下,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服务是现实的选择, 进而提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非审计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
参考文献
[1]丁晓燕:《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探析》, 《商业研究》2006年第8期。
[2]莫茨、夏拉夫著, 文硕译:《审计理论结构》,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3]吴波:《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述评》, 《理论研究》2004年第10期。
[4]刘骏:《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 《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5]冉瑾:《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及我国的理性选择》, 《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9期。
[6]Goldman Aand BBarlev.The Auditor-FimConflict ofInterest:Its Implictions for Independence.The AccountingReview, 1974.
[7]Knapp, M.C.Audit conflict: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erceived ability of auditors to resist management pressure.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
[8]Goldwasser, D.L.The tasks awaitingthe ISB.AccountingToday, 1999.
[9]Ulrich Kaiser.Measuring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Research Policy, 2002.
独立视角论文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71-02
艺术设计作为独立学院学科专业中的一部分,其具体的教学实验被赋予一定的开拓责任和引领义务。纵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计划设置,专业大纲与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当下,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正从学术型模式的象牙塔中挣脱出来,步入重视技能训练、走实践性与应用性并重、融合各领域学科知识、培养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道路。
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而言,在当下的语境中,意味着以崭新的思维模式,探索着实操技能与抽象理论并重、整合资源与模糊边界共举、校办工场与公司企业联合的新举措,通过不同的专业教学模块和学科实验手段为学生构建起多维度的专业知识体系,着力铸造出设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双出色的设计及管理专才。21世纪的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势头,艺术设计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契机,专业学科在完成自身形态扩张的同时,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亦在向相关领域延伸与拓展,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在发生改变的同时为艺术设计专业跨界进入更多未知领域解读社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即是专业教育面临的转型与改革。面对被重新解构了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独立学院如何适应全新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语境,调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与方向,需要一个完全系统的理论定义。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新的形式之下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变化,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有效改革是捕捉机遇、迎接挑战的最好方法。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到技能型培训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学,历经十几年的辗转发展,未来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其发展的方向,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艺术设计作为第三类学科的人类文明,应整合与重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经验和教学规律,对人文世界进行再创造与深入研究,实现最终学科专业的原创性、移情性、适度性的价值取向,以适应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更为远大的发展愿景和广阔的专业视野。艺术设计教育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普遍规律,是诱发专业设计学生树立起等量价值体系、学科文化,评价传播现象研究、训练实验所产生的领域内知识的最佳途径。
针对当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内质的转变,应及时评估设计师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的现实要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的教学大纲,尝试和探索艺术设计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倡导以学生为教育核心的育人理念,充分运用多样、综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艺术设计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尤其重点铸造学生准整体、非语言的艺术设计思考和交流能力,形成模块化、符号化组合思维方式的认知发展。新的专业学科构架拟对如下数项内容进行探研式的细化改造,在完善本科素质教育基础构想的前提下,深化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首先,突出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四年制的本科学习改革为“3+1”的办学模式,要求设计专业学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专业教学的学习计划,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最后一学年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公司实习,调动校企双方的不同资源,专业教师负责设计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辅导,公司技术人员则直接指导实习学生的实际项目操作,要求学生按规范要求完成企业具体的设计任务。既达到了专业实习的教学目的,又实现了进岗预分配的隐性构思,为学生毕业就业抢占了先机。同时糅合了学校与用人单位对学生后期学习与工作管理之间的隔阂。
其次,适当压缩四年本科教学中的专业必修学分数量,尽量拓展专业选修课程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实用性课程的学习选择,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自由疆域,尝试为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跨专业整合教学提供一个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桎梏的学术环境。这一教学改革的尝试,宗旨是为了加大学生综合学科知识的跨度,消除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传统隔阂,通过对专业边缘学科知识的补足,最大限度地促进艺术设计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技能训练环节的学习掌握。扩展知识学习的层面,不等于放弃专业训练的重点,淡化学科知识边界追求的是质量根本提升和边缘体积的厚度加成,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毕业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语境之中能寻找到自己的合法身份描述与职场生涯定义。
最后,具体落实校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成立校内实景式模拟设计公司,为学生量身定做成套的艺术设计实验性教学板块,积极与校外各设计装饰企业联合共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训练基地,为学生设计操作和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促进学科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同时,在校内建立中小型的模拟设计公司,完善“模拟企业”内部各个组织部门机构,组建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设计师队伍,形成实战式的运作管理机制,面向社会、服务校园,积极参与和完成社会、学校各项专业设计任务,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好、提前地适应未来即将面对的市场就业竞争环境。
上述三个方向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从成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品牌与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系列探索和协调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改革的真实体验中理解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多元化维度,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领导才能,实现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质性回归。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及竞赛活动,以改革后的优异学科成绩宣传院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力,联合行业协会组织筹办以学院为龙头的相应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同时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抓好艺术设计专业的重点和特色建设,打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品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与探讨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挑战,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构筑起全新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生态圈予以应对,课堂专业教学、创新思维实践、社会交流合作三位一体的微观教学层面链接起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新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核心枢纽,设计了由“专业特色课程+项目实践课程+专业学术报告”等诸多教学因子构建的课堂教育体系;而在另外一个技能培养环节层面,“校外实习基地+企业赞助课程+校内实训工场”共同打造着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社会生存能力。上述两个课程改革的联合共建,极大地赋予学生新的专业知识的认知维度和实践体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有效地整合了认知性学习和社会性学习,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当下深化改革课程体系的语境中,真正实现在强化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应用型人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通过“系列设计竞赛+院校交流+企业顶岗+跨学科公共课程修习”,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社会认知视角,为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实践型、专业管理型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形成院系学科专业独具个性特征的丰富多彩的知识传授模式。
第一,构建公司企业、专业院校、行业团体产、学、研一体的办学体系。在当下艺术设计社会需求与市场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积极探索整合社会各公司企业的人才需求、工艺操作、项目实践及学院课堂理论教学上的优势,创造“工读交替,预就业”的实景办学模式。
第二,整合校外专业学术资源,在跨文化知识领域中扩展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视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自身教学资源的制约,无法形成有序的专业学术体系,借助校外教授、行业学者、企业专家共同构建临时性的学术组织,并将这些教学资源纳入专业教学的课程大纲之中,除了根据时事发展不定期举办紧扣专业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外,每个学年定期组织教授、学者、专家、教师参加教学大纲探讨、专业联合备课、特色课题商议、参与共同授课等教学活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数字系统分析,对实践性教学的成效进行跟踪监控,落实发展过程当中的实效与成果。
第三,紧跟现实社会发展形式,系统整合各门类、跨学科的知识系统,研究和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强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深刻性和社会实用性,讲究多门类知识的融合互补,增设部分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关系密切的学科知识,诸如设计营销学、建筑风水学、营销合同知识、装饰施工监理;设计美学、中外建筑史、中外设计史、文案写作等。通过选修课程的改变,拓展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层面,突破传统技术技能训练模式人才成就的狭隘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健康、饱满。当今艺术设计选题更多集中在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的融合性及设计的地域民族性等前沿领域,设计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设计关注民族文化问题、设计甚至关注到人类历史文明的未来发展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回归到社会创新的核心价值坐标上,格罗佩斯的设计理想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在意义,才能为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造出全新的育人路径。
第四,切实加强院校与社会企业间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及专业理论的联合研讨,融合公司企业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的项目经验及院校专业知识理论教育传统的前瞻优势,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同院校知识的互为补充,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的产、学、研结合的互动转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联合国内各装饰企业、广告公司、家具工厂参与进行项目课题的合作教学,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能得到拓展专业视野的机会,更为宝贵的是收获与专业设计师、项目经理、文案策划人员合作工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吉民,慕军.设计管理 创领未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438)
【作者简介】张少华(1961— ),男,湖南益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教师。
独立视角论文 篇10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文化形态,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是随校园的产生而形成,随学校的发展而丰富,它应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涵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制度文化主要指全校师生应遵循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奖惩标准;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楼宇景观、硬件设施;精神文化主要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是校风、学风、教风的体现。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进行的物质和精神创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大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人成长。独立学院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读。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国内学者总结: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正确的自我定位、坚强的意志信念、完整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
大学生群体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生理角度看已属于成年人,认知能力、自我经营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形成完整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患有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人群比例为16%—25.4%,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自杀、凶杀等极端行为时而发生,这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一)家庭、社会问题
家庭是人成长所接触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关键期在人从出生到10岁左右,这是人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家庭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父母感情好,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的教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常年在外工作或离异家庭,往往无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不当言行和失误引导,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疾患。
社会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人。改革开放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开始盲目地追名逐利,传统的品德标准已经降低,更有甚者失去了道德底线。社会的不正之风,对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在困惑和迷茫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转、心理状态失衡的问题。
(二)学习、就业问题
大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较高。独立学院是第三批录取院校,学生高考分数往往较低,成绩处于下游。这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大学不会全天将学生束缚在教室里上课,大学老师也不会像初高中老师那样对学生“严盯紧管”,学生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却不知如何利用,有人开始沉迷网络,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成绩下滑,出现挂科、留级现象,这让他们极度沮丧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而同时,就业市场的不景气,高校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让大学生举步维艰。竞争的激烈、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低认可度和独立学院学生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下风。上了四年大学,交了高额的学费,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状,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甚至失去人生目标。
(三)社交、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处理不当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往往比较好,他们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没有经历过挫折,逆境商数低,抗压能力差。而这些学生往往心里单纯,思维简单,他们“线上”言笑风声,“线下”沉默寡言,但内心又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巧,不善于表达观点,常因情绪左右对事物的看法,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各种交际困难。另外,处理不好情感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因素。大学期间,青春的懵懂使他们渴望爱情,但他们又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因不会正确处理感情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非常多见,而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首要任务就是优化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便利的校园设施,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独立学院应从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建筑装饰、景观建设、休闲活动场所上下功夫,形成绿化上档次、美化有品位、净化常保持、文化有内涵的校园环境。让学生通过优美自然景观、具有文化氛围及时代特点的宣传栏和从事文体活动的公共场所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并且要树立他们保护、改善校园环境的思想,让他们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来,如建立学生艺术作品长廊、组织学生在校园植树种花并负责养护自己栽种的绿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的宣传栏等,使学生成为美好校园环境的创造者。
(二)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校风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而良好的教风是校风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所以,独立学院应加强“三风”建设,这不仅对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落实学校规划制度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意义重大,还对促进全校师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起着重要作用。抓教风,促学风,兴校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的保障。
(三)打造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涵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学生专业课教师、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及学生社团,对这支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工作有效应用,提升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水平,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
(四)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大学生获得全方面发展,对他们形成乐观、坚强、自信的人生品格很有帮助。独立学院还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和组织,鼓励并支持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启迪、积累经验,让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意志品格。
五、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因素,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实施,也有助于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还能够使独立学院自身的“软实力”建设提升新的高度。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优质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的“软环境”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可以在文化内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提升“软实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文成,成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2]刘国权.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沈群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6.
【独立视角论文】推荐阅读:
外部视角论文07-18
治理视角论文08-02
文献视角论文09-02
求解视角论文09-14
生产力视角论文05-19
司法独立价值论文09-05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11-15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论文07-12
河北省独立学院论文07-16
独立基础常见设计问题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