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共9篇)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1
摘要:美国和中国都正步入一个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时期,其老年护理产业也面临着由此而来的巨大挑战。基于美国的老年护理设施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借鉴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美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出发,就其老年护理建筑的分类、定义及发展状况、相关理论、设计原则、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中国老年护理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老年建筑,长期护理,助护型护理院,特护型护理院,老年护理产业
中国正步入快速老龄化时期,而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还极其贫乏。最近,笔者应美国老年环境发展协会的创始人之一——David Green博士之邀,为中国的一个老年护理院项目作咨询。这一合作的经历及笔者之前的研究促成了这篇文章。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为尚在“襁褓”中的中国老年服务和护理产业注入活力。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美国老年人口(1)数量将由2000年的3 500万增加到7 150万,约占总人口的20%。自2010年起,“婴儿潮一代(2)”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将加速老龄化的趋势,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削减庞大的老人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的家政医疗服务以及建设适合老人需要的生活环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提及老人的社会福利,要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说起。1965年美国政府签署法案,以社会医疗保险的形式建立“医疗照顾”(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制度。医疗照顾制度面向65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制度则为低收入及伤残人士支付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由于计划不周和两种福利的过度使用,每年的相关开支使在财政上已捉襟见肘的各级政府不堪重负。在2009年,医疗照顾制度的花费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3%。由于现行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在各方面的弊端,总统奥巴马推行了大幅度的医疗改革。2010年初通过的相关法案将对老年福利的有效分配及不同层级的老年服务护理机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促使人们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削减医疗开支。新法案的影响也将直接反映在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设计中。
二、美国老年服务及护理建筑概述
1. 基本概念
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日常生活活动)和IADL(l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功能性日常生活活动)是用以界定护理等级的重要指标。ADL衡量一个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包括洗澡、穿衣、吃饭、移动(如上下床)、上厕所和控制大小便。IADL是指与家常事务及出行相关的活动,在生理和心智能力上有较高要求,包括使用电话、购物、备餐、打扫房间、洗衣、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吃药和管理个人财物。
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是指为生活上无法完全自理的人提供各种长期医疗和非医疗性(ADL和/或IADL)服务,并为其健康与安全提供监护。
2.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的分类及定义
美国医疗照顾和补助中心(简称CMS)列举了多种长期护理的形式,包括以独居家庭为基础的分散护理单元及较大规模的集中护理机构。本文主要介绍集中护理的两种形式: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与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由于自护型公寓(lndependent living facility)不提供大部分涉及ADL与IADL的服务,笔者不将其划归长期护理机构。
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也称养老院(nursing home),为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和所有ADL与IADL的服务。相关法规要求此类机构保证注册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和医生定期探访。此类护理院诞生于20世纪初,自60年代起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而快速增加,并在90年代末达到发展高潮。根据2008年CMS的统计,美国有特护型养老院15 531所,为近140万人口提供护理。这些人当中,40%丧失了行走能力,70%需要5项以上ADL的服务,一半以上患有老年痴呆、抑郁和(或)精神分裂等疾病。
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集居住单元、家政服务及简单医疗护理为一体的集中养老机构。与特护型不同,助护型护理院里没有护士值班,而由护工负责患者24小时的护理。除了药品分发和简单的身体检查外,护工不提供复杂的医疗服务。美国现有助护型护理院39 600家,服务对象近90万人;其中47%患有关节炎,38%有抑郁症,33%有老年痴呆症,大部分在2~3项ADL上需要协助。
另外,常见的老人护理机构还包括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简称CCRC)和托老所(adult day care center)。CCRC的产生基于“无迁移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集自护、助护和特护三种形式为一体,使老人在健康状况变差的时候不需要离开原来的社区就能从低等级护理转到较高等级。托老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与助护型护理院相似(托老所只在日间提供服务)。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对CCRC和托老所展开讨论。
三、相关理论
涉及老年医疗及护理建筑设计的理论繁多。其中影响深远的两个理论是Powell Lawton的老年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和Roger Ulrich的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
1. 老年生态学理论
Lawton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能力和空间环境对人产生的压力共同制约的。个人能力是指适应环境和处理事务的生理和心智能力,环境压力是指环境对个人完成任务所产生的挑战或提供的支持。生理和心理能力强的人,能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且适度的挑战性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能力较弱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需要环境为他们的行为提供较有力的支持(图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诸如听力、视力、嗅觉、记忆和行走能力都逐渐退化,以至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由此而来的挫败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躁症和自闭症。为老人设计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挑战:一方面应尽量为老人完成各种任务提供支持,使其尽可能长时间地做到全部或者部分生活自理;另一方面应提供适度的挑战性和多样性,以激发老人的兴趣,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为“无迁移养老”创造条件。
2. 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
Ulrich的理论以健康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紧张的情绪会使人免疫力下降,易被疾病侵入,加重患者病情,延缓康复时间。医疗环境中的噪音、不舒适的温度和过于工业化的设计等都可能增加紧张情绪。因此,设计者应尽可能消除这些紧张源,创造舒适和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环境。Ulrich认为好的医疗环境应做到:给患者提供掌控和支配环境的机会(诸如控制噪音、室温,窗帘开合);促进患者、家庭成员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创造缓解紧张情绪的环境条件,例如窗外优美的自然风景。
四、设计原则
美国早期的特护型护理院采用和医院一样的管理模型,即所谓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追求高效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但缺少人文关怀。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的管理模型——社会学模式(social model)应运而生,它摈弃了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方法和过程的决策。美国现有的大多数助护型护理院和一部分特护型护理院采用了社会学模式,力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Victor Regnier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护理院设计的12条原则,如今被设计者广泛采用。笔者合并了其中一些概念相似的原则,将其简化为以下10项原则。
1. 保护老人生活的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在美国文化中尤其重要。人在私密的空间里能完全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受打扰。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想在状态差的时候让人看见,因为那会有损自己的尊严。所以,护理院的设计与规划应尽量为老人提供单人房间,并提供半私密的公共空间以保证病人和护理人员谈话的私密性。
2. 促进社会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能力的丧失,老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相对于家庭个人护理来说,集中护理在促进老人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积极的社交活动能有效地减轻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在设计方面,护理院的入口部分是老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图2),可以为老人提供与外界接触、和探访者交流的机会。因而在这些地方应多设置驻留休憩的空间,安置舒适的座椅以支持相关行为。与家人的互动也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所以护理院中应有小型的公共空间供家庭聚会(图3);单人病房里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设施供家属短期逗留。
3. 提供多样化的空间
护理院中的不同老人会在体力和健康状况上有较大差别,完成一件事可能对某个老人轻而易举,对另外一些老人却很困难。设计者要为老人提供多种环境条件,由其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选择。以室外供老人栽种花草的花园为例,设计者应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体条件界定各种花坛的高度,使老人无论是坐在轮椅上,还是站着或蹲着,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4. 提高空间的导向性
在护理院中老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多种设计因素,诸如长排的房间、毫无特色的走廊和不知所云的导向标志,都可能是他们迷路的原因。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衰退也使他们难以记住自己的房间及周围的环境特征。笔者发现一些设计措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卓有成效:在关键地方设立地标,如插花、雕塑等(图4);在不同楼层或同一楼层的不同部分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每个房间的入口留出一定的回旋空间,或设立一个架子供老人陈列私人物品,如照片和玩偶等(图5)。另外,使用单面走廊,其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窗户,也可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
5. 保证老人的安全
老人由于腿部力量不足,身体平衡能力弱而极易摔跤,继而可能导致骨折甚至体内受损或死亡。笔者最近的研究发现,延续、易握的扶手能帮助老人在行走或是站立时保持身体平衡(图6)。在没有扶手的地方,老人也可以借助一些低矮的家具部件,如沙发背和桌面。同时,地面材料也非常重要。老人通常害怕走在磨光的大理石、花岗岩或水泥地面上。地毯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老人不幸摔倒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6. 提高空间和视觉上的可达性
在助护型护理院中,一半以上的老人使用助步器或轮椅;特护型护理院则有大部分老人使用轮椅。就空间可达性而言,护理院的门应足够宽,以便轮椅通行;走廊的宽度也应允许至少两个助步器或轮椅轻易通行。同时,由于部分老人容易疲劳,无法较长时间持续步行,走廊或室外走道上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休息座椅以帮助他们走到目的地(图7)。视觉的可达性同样重要,会影响老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频率。例如,老人如能在室内经常看到室外精彩的庭院,会有出去走一走的想法和行动;如果在走廊上能看见活动室里有趣的活动,他们也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开放式的活动空间既有利于轮椅通行,也保证了视线的通达和空间的高效使用(图8)。
7. 创造如家的舒适环境
为了与医院冷漠、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相区别,大部分护理院致力于创造“如家”的环境,以使住客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相关的设计原则包括:使用小尺度的温馨空间,采用家居常用的家具和装修(如沙发,地毯和窗帘),以及让住客参与一些问题的决策。助护型护理院还鼓励老人自带家具、自行设计和安排房间内外的摆设和装饰(图9)。研究表明,如家的环境能提高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
8. 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空间
依据Ulrich的理论,自然景观有助于分散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护理院中的老人不但喜欢窗外的自然风景,还喜欢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以及人来人往。这使他们真切感觉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消除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这一点对长期居住在护理设施中、较少与外界沟通的老人极为重要。在规划与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可充分利用场地所具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根据老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独特、有趣的景观环境。
9. 提供适度的感官支持与刺激
护理院中的老人一般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个好的环境可以综合各种媒质对不同感官产生有效的适度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是花园中的浓郁花香、厨房里的饭菜香、装修上适度的颜色和材质对比(图10)、悦耳的音乐和谈话中的笑声。这些适度强化了的刺激能使感官能力逐渐弱化的老人重拾在正常世界生活的信心和愉悦。
10.提高环境空间的可调节性
对于老人来说,如果由于健康状况及所需护理层级的变化而不断地搬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抛弃长时间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是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因而“无迁移养老”是很好的选择。对于护理院而言,他们所接纳的老人在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中应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保留空间的可改造性。例如,在房间里预留安装医疗仪器所需的空间、管道和电源,以便在住客病情恶化、需要强化医护级别时不必搬离熟悉的房间。再如,厕所留有足够空间,为轮椅使用者保证回旋的余地。周到的考虑会为以后潜在的改造节省大笔资金。
五、近期研究的热点
目前美国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热点。
1. 特护型护理院的“家庭模式”
“家庭模式”(household model)是“社会学模式”的延伸,强调小型的护理单元,即6~8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住在一起,与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各种活动与部分事务的决策。其空间组织就如同一个大套间,里面有客厅、公共厨房和带卫生间的单人卧室。学者们认为“家庭模式”更能促进老人和护理人员的交流,提高护理质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2. 通过环境设计鼓励老人多到室外享受自然
Susan Rodiek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一些护理院中的庭院设计精美,老人也极少到这些庭院活动。前文也提及,室外的自然景色、清新空气和适度的阳光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极有裨益。Rodiek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虽说有老人个人的因素(如身体条件不允许)和护理院自身的考量(如担心老人在室外摔倒受伤而使自己担负法律责任),但更应归咎于环境设计的不当为老人到室外去设置了重重障碍:门往往很重,使虚弱或使用轮椅的老人无法方便开启;室外没有适合老人行走的铺地;没有足够的、供人逗留的座椅和空间;没有充足的设施和树荫遮挡午后或者是夏日的阳光。如果能清除这些障碍,室外环境会吸引更多的老人(图11)。
3. 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2000年时发布了《公共健康导则》,提倡人们每星期至少活动锻炼5天,每天至少30分钟。长期适度的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慢性病,减少医疗开支。但是在护理院中,只有少部分人参加有限的体育活动。因此,学者们也开始考虑如何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促使护理院里的老人摒弃消极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六、美国经验对中国护理建筑的启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老龄办的调查报告,2005年全国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1亿,占7.69%。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目前,中国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约2 700万人,但民政局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全国仅有老年福利机构35 632个,服务对象189.6万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再者,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许多家庭出现了一对夫妇照顾四个老人的状况,使这些家庭不堪重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增加了对护理机构的需求。
美国虽然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在长期护理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对中国的相关行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到护理建筑,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细化护理层级
由于中国尚未对老年护理层级进行明确的划分和定义,国内的大部分护理院和福利设施处于一种“大而全”或是“小而全”的状态,类似于美国的持续护理型退休公寓,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但设施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不同护理层级的不同需求。由于不同的护理层级对环境、仪器和护士(或护工)技术水平的要求不一,国内设施的现有空间和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老人生活品质。因此,参考美国对护理层级和机构的划分,制定相关法规和设计导则,是目前护理行业甚至整个老年产业的当务之急。
2. 体现人文关怀
笔者曾问起Green博士参观中国老人院后的感受。他说,要不是亲眼目睹,简直不能想象中国的老人们是如何七个人在一个大房间里长期共同生活的。目前这种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文关怀的缺失,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尊严、隐私、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美国老人护理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发展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前文提及的社会学的护理模式是这种理念的集中表现。国内相关行业人士有必要深入学习,在护理方法和环境设计上对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有助于扭转养老院的负面形象,使老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度过晚年,促成从家庭个人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
3. 采用科学的设计观和设计方法
循证建筑设计理论(evidence-based design,简称EBD)在美国已广为医疗建筑设计师所采用。其实质是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中借鉴研究成果,与研究人员合作,甚至参与研究过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研究表明,基于EBD原则设计的医疗护理建筑能通过环境手段预防医护事故,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康复时间。国外的老年护理建筑研究已有多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亟待开拓。这需要国内的学者和建筑师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学习EBD的理论和原则。只有通过多方合作与研究,科学地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才能创造出与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符的老年护理建筑的设计法规、导则、方法和作品。
结语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服务内容、管理模式、建筑类型和设计理念方面已自成系统。笔者此文只能管中窥豹,但希望以此投石问路,引发更为深广的讨论,以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9.[2010-05-01].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1762.shtml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010-05-0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
[3]Hamilton,K.D.,&Watkins,D.H..Evidence-Based Design for Multiple Building Types.Hoboken,NJ:John Wiley&Sons,Inc.2009
[4]Lawton,P.M.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applied to elderly housing.Environments and Aging,1997,31(1):8~10
[5]Regnier,V.Design for Assisted Living:Guidelines for Housing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rail.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2002
[6]Rodiek,S.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Outdoor Access for Elderly Residents at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Unpublished Dissertation,Cardiff University,Cardiff,Welsh.2004
[7]Ulrich,R.S.A 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Journal of Healthcare Design,1997(9):3~7
[8]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2000[2006-11-26].http://www.healthypeople.gov/Document/pdf/uih/2010uih.pdf
[9]U.S.Census Bureau.Projected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by age and sex:2000 to 2050.2004[2006-04-10].http://www.census.gov/ipc/www/usinterimproj/natprojtab02a.pdf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2
美国宪法对司法的有关规定
受欧洲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eu)和洛克(JohnLocke)的影响,美国宪法的缔造者把司法独立作为美国建国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等人看来,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於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与自由。美国的缔造者之所以如此看重司法独立,也是由於乔治三世迫使殖民地的法官服从於他的旨意,使他的压迫政策畅行无阻。推翻英帝国统治后,美国的缔造者便将司法独立写入宪法,希望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
美国宪法对司法的规定相当简明扼要。在第一章将立法权授予国会、第二章将行政权授予总统之后,宪法第三章将司法权授予联邦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并规定了法官的任期、工资待遇、司法权的范围等等。除第三章专门讲述司法之外,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有少量涉及司法与立法、司法与行政之间关系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
一、联邦司法权属於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设立的若干下级法院。法官只要行为端正,得终身任职并领取薪酬。该薪酬在其任职期间不得削减(美国宪法第三章第一节)。将司法权交给最高法院,至少在文字上界定了司法与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使国会和总统不得插手司法领域。这样,美国的建国者用宪法的前三章分别规定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明确了三权分立的政府结构。在将司法权授予法院之后,宪法马上谈到法官的任期和工资等相当琐碎的问题,这种安排初看起来令人费解,实际上却是出於维护司法独立的根本考虑。在殖民地时代,乔治三世可任意决定法官的任期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官对行政部门的依从。所以,在宪法缔造者眼中,法官的任期和工资待遇构成了司法独立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规定法官的终身制并给予他们稳定的、较优厚的工资,宪法试图杜绝法官为了保全职位和薪水而在处理案件时屈从於外界压力,有失独立与公正。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审议和认可后,由总统正式任命(美国宪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二条)。这一规定体现了宪法的缔造者要求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在相对独立的同时,又要彼此制约的意图。由行政和立法部门掌握联邦法官的来源,使行政和立法部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司法部门的意识形态,彼此协调工作,同时也防止由不称职的人员掌握司法权力。这条规定也说明联邦法官不由民选产生。这种安排同法官可以终身任职的规定一样,都是为了司法活动的独立与公正。倘若法官由民选产生,他在判案时就不免要考虑其选民的利益与态度。倘若他没有终身职位,就更要自觉不自觉地照顾其选民的利益,以求再次当选。规定法官由总统任命和参议院认可,并享有终身职位和固定工资,可以消除法官的后顾之忧,维护司法独立。因为总统和参议员都是经民选产生,由他们任命和认可联邦法官,基本上也属於民×程序。
所有弹劾政府官员(包括总统、副总统或联邦法官)的案件须由国会(而不是司法部门)负责。弹劾案件必须由众议院发起(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二节第五条),由参议院审理(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三节第六条)。弹劾的依据必须是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各种重罪与轻罪(美国宪法第二章第四节)。
(一)法官的任免
在任何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如何任免法官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美国政治实践中,对法官的任命更多地体现了行政和立法部门对司法部门的制约;而对法官的罢免,则更多地体现了司法部门相对於行政和立法部门的独立。
如前所述,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由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的审议、认可,再由总统正式任命(美国宪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二条)。在美国历史上,总统对法官的任命权一直被行政部门当作控制司法部门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历届总统在任命法官(尤其是最高法院法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偏向本党党员或至少在意识形态上接近自己的人。例如,现任最高法院法官中的共和党人都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而民×党人则都是民×党总统任命的。虽然过份地偏向本党成员会招来反对党的批评,但这一作法已为美国各方所接受,而国会也极少反对总统对法官的提名与任命。
在美国历史上,利用自己对法官的任命来积极干涉司法部门的总统并不少见。因为美国宪法并未规定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数,总统在理论上可以任命无数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从而使最高法院成为本党的一个堡垒。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来自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
当他的“新政”在连续几个案子中遭到最高法院的抨击后,罗斯福试图任命六名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希望藉此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九人增到十五人,从而使亲“新政”的人成为多数。罗斯福与最高法院这一次较量的结果是最高法院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新政”;罗斯福也因而放弃任命新法官的打算。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今,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一直限定在九人;只有现任法官因年老或死亡等原因退位,才有等额的新法官加入。但从上述例子来看,这一既成事实也并非铁板一块。
如果说对法官的任命权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那么对法官的罢免权则由立法部门所执掌。如前所述,对联邦法官的弹劾权属於国会(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二节第五条)。众议院弹劾一名法官,必须是由於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与轻罪(美国宪法第二章第四节),如联邦法官克莱勃恩(Henry Claiborne)在1983年因受贿、偷税漏税等被国会弹劾。弹劾的目的是因为该法官不愿自动辞职,所以需要弹劾程序剥夺他的职位。
因为对弹劾有这种严格的要求,更因为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法官只要行为端正便可终身任职(美国宪法第三章第一节),国会并无可能通过弹劾对法官具体的司法活动造成制约。众议院发起一件弹劾案必须由多数票通过,参议院要判决被弹劾者有罪,也必须由出席议员的三分之二通过(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三节第六条)。这些严格的程序都保证了国会虽然有权罢免触犯法律的法官,但却无法干扰法官正常的司法。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总统在任命法官时试图影响法院的政治倾向,法官在就任后基本上不会失去职位或薪酬。美国司法界的一个著名说法是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在回顾他的总统生涯时,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两个错误是任命了两个上任后就与他的意见一贯相左的最高法院法官。
但即使如此,总统(或国会)也对该法官无可奈何。因为法官可以相对独立於立法和行政部门,他们在审理案件时应更能做出公正的判决。
(二)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监督
由於法官非由民选产生,所以不需对选民负责,同时也很难说对国会负责。
因此,如何对他们的司法活动进行质量监督,就成了美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总统对法官的任命和国会对法官的弹劾,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从背景、阅历、专业知识与能力上讲,被总统任命的法官通常都能胜任工作。他们的道德品格在任命过程中也已通过审查;如果在任命后出现违法行为,国会可使用弹劾手段,解除他们的职位。
但是,总统和国会对法官的监督又是有限的: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不由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
由於同样原因,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将对他进行弹劾。
国会对法官的罢免权因而对他日常的司法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对法官更有效的一种质量监督来自美国的判决体例与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的大量报导。作为习惯法国家,美国的判决体例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传统:法官判决任何一个案子都采用判决书的形式。判决书的体例通常是:
一、首先对案件所涉及的重要事实做客观的描述与总结;
二、评介原告与被告(或其律师)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三、根据有关法律、适用先例、立法部门的立法意图、对公众利益的考虑等等,对具体案情和法律条文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做出判决。在理想情况下,判决书就是一篇完整、严谨的论文,它把法官对一个案子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使任何人都能据此对他的判决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感到信服。一件案子判决后,判决书通常马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在图书馆查询、借阅。近期的案子和判决书更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在互联网上检索和阅读。这种判决体例给司法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透明度,成为对法官判案质量的一种有效监督和促进。
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活动的质量也有著重要的监督作用。司法案件在美国一直是传媒报导的重点。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案件,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全国各大报章、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会有详尽的报导。近年来,更有摄像机进入法庭,对案件的审理过程作现场实况转播。轰动一时的辛普森(O.J.Simpson)
案是近期最明显的例子。据称全美有近亿观众从电视上观看了该案的现场审理和判决。目前,全美各大电视台都设有专门的司法节目,邀请司法界人士评论时下的重要案件。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专门的“法庭电视”频道,全天播放美国各地的司法新闻,报导和分析重要的案件,等等。一些地方性的案件,也常有当地媒体做详细报导。
美国老人的“中国梦” 篇3
2013年4月28日,96岁的她在山东聊城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这片土地,千百名当地民众自发为老人送别。这位美国老人的中国的故事开始广为传颂。
“我想回来做点事”
“我小的时候,在中国看到很多人饿死了,还有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灾难。我想回来帮助他们做点事情。”牧琳爱生前曾说。
1917年8月11日,在中国河北省北戴河,美国传教士牧鸿恩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娃,她就是牧琳爱。从此,她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年的牧琳爱与父母在山东聊城居住了13年,之后随父母返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路易斯城。在轮船上,父亲对她说:“中国人善良、勤奋,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希望你将来能再来这里,给他们帮助。”从那时起,牧琳爱一直铭记着父亲的这句话。
1992年,牧琳爱给山东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请求查找她童年在聊城的小伙伴周仁杰。聊城市政府回信告诉她周仁杰已过世,并告知周仁杰子女的联系方式,牧琳爱深受感动。这一年,牧琳爱和丈夫艾德温来到中国旅游,60多年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周仁杰女儿周宝玲说:“牧琳爱非常感恩,她说自己从小在中国长大,受到过中国人的帮助,有机会一定要来回报。”
1999年,在艾德温去世一年后,82岁的牧琳爱不顾子女反对,变卖了在美国的房产,独身一人来到中国,实现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定居中国的梦想。之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聊城市政府根据牧琳爱想去农村定居的心愿,将她安排在阳谷县刘庙村。她在这里一住就是14年,直至去世。
“老人走得很安详,她永远留在中国的梦想实现了。”牧琳爱老人的翻译王玉青说。
“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快乐。”牧琳爱曾说。
在刘庙村定居后,牧琳爱听说村里的小学没有计算机课,便捐出3万美元,帮学校建起了正规的微机室。后来,她又相继捐款近2万元,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并义务担任学校的英语教师。
刘庙村村妇联主任李雪英说:“老人生活非常节俭,但热衷慈善事业,她为刘庙村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刘庙村的老人买老花镜。”
不仅如此,牧琳爱还应邀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她曾率领该院一个医疗小组赴刘庙村为所有老人做眼睛保健义诊,5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在她的资助下,完成了晶体手术。每到周末,她都要赶到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给医生护士们讲专业护理知识,或教英语。
“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让美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美国;加深友谊,共发展,共分享”,是牧琳爱多年的心愿。
王玉青说,多年来,牧琳爱通过书信等多种方式,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还带领来看望她的外国朋友到全国各地旅游。她还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书,初步定名为《探索精神和物质的和谐世界观》,其中专门有一部分介绍中国。
牧琳爱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遗体将捐献给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山东力明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晓光表示,学院有我国第一个人体标本博物馆,每年接收遗体捐献20多例。牧琳爱老人的遗体经过相关处理后,将制成标本,遗体可以保存至少100年。我们非常感谢牧琳爱及她的家人,这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美国独立电影英雄母题的消解 篇4
在美国独立电影中, 由于其受后现代文化影响和自身独立美学的要求, 一方面不再强调“神圣”与“崇高”, 另一方面也不再把英雄作为叙事的主体, 不再叙述英雄的故事。对于英雄母题, 在美国独立电影中要么不受重视, 要么由于在主题上丧失了英雄主义的建构功能, 从而被解构掉。
在独立电影中, 主要形象以边缘人 / 弱势群体为主, 不再讲“非凡的出身”, 更多是讲述边缘生存、底层生活或平凡生命的故事。这些边缘人 / 弱势群体、普通人和“懒鬼”多半面临着现实和幻想的冲突——一方面现实生活是极端沉重、乏味和真实的, 另一方面主人公对这个现实多半是逃避、反抗或者认识不清的。因此, 其“宏伟的目标”经常是滑稽可笑的。这种目标的错位直接导致了“伟大的历险”要么是以失败告终 (《欢迎来到娃娃屋》、《25小时》等) , 要么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变色龙大街》、《星期天》等) 。即使是死亡也不再具有崇高意味。在独立电影中, 死亡来临得都相当突然、相当意外、相当偶然 (如《血迷宫》、《法戈》、《低俗小说》等) 。正如利奥塔所说, 在后现代语境中, 叙事“失去了自己的功能装置 :伟大的英雄、伟大的冒险、伟大的航程以及伟大的目标”[ [ 法 ]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告》, 三联书店 (北京) , 1997年版, 第2页。]。在独立电影中, 由于这种叙事功能装置的丧失, 英雄作为叙事的主体已经被消解掉。
下面, 我们以影片《低俗小说》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谈及这部影片时昆丁觉得不论从外观、方式还是视觉风格和愿望上看, 按计划都要将它拍成一部史诗片。只是这个“史诗”已经不同于自荷马以来关于帝国的宏大叙事和对英雄及其伟大功绩的歌颂的传统, 而是后现代语境下对英雄缺席的增补和衍生。
1、伟大英雄的丧失
在影片中, 英雄形象遭到了极大的嘲弄和反讽, 最终在这种反类型的塑造中被消解。仅从三组主要人物的职业身份来看, 他们具备成为“英雄”的要件 :杀手 (文生和朱丝) 、黑帮老大 (马沙文) 、职业拳击手 (布奇) 。这些身份的角色都曾在经典的类型片中成为英雄, 如《天生杀人狂》中的杀手、《教父》中的黑帮老大、《洛奇》中的拳击手。但在《低俗小说》中, 这些人物却最终丧失了英雄的地位。
2、伟大冒险的丧失
作为一个英雄最重要的经历是要进行伟大的冒险。而在《低俗小说》中, 这种冒险以一种滑稽的姿态被解构。拳击手布奇虽孔武有力, 却只能为了躲避追杀而一路仓皇逃命 ;杀手马沙文因误杀不该杀死的人而无路可去, 在路上四处求人洗脱罪名, 最后又因失误而被自己要猎杀的对象杀死 ;黑帮老大马沙文更是与自己恐怖的外表、尊贵的地位不相符合, 在追杀别人的过程中不但狼狈不堪, 最后还被变态分子关进地下室惨遭强奸, 毫无伟大冒险可言。3、伟大的航程的丧失 :
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仿, 《低俗小说》也叙述了两个“英雄”一天的游历, 对应英雄原型所应具备的“英雄的受难和选择”要件, 但显然, 影片主人公未能承受起磨难的考验,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未能表现出英雄气魄和英雄气概。相反, 他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如同梦游一般被动接受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结果, 不知所措也不知所终, 让人哑然愕然的行状完全消解了“英雄受难”这一母题的崇高性。
3、伟大目标的丧失
伟大的目标是英雄原型的要件之一, 作为一个英雄, 应当为追求理想或完成使命勇往直前, 不怕挫折和牺牲。而在《低俗小说》中, 杀手没有明确的目标, 一路游荡找不到任务对象, 甚至误杀无辜, 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而拳击手即使作为逃亡的人来说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始终在几个地方兜圈, 不知自己该去往何方 ;整个故事中不见人物明显的行为动机, 遑论英雄的伟大目标。
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英属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原因和意义;
2、了解美国建立过程(前提、开端、建军、建国、转折点、结束、理解其双重性质(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
3、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表面去揭示实践本质的能力(正义之战必胜)教学重点
美国独立战争战争的过程、性质、意义。教学难点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美国为和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投影片,中国和美国国旗)让学生辨认并请学生对他们的认识(中国国旗同学门很熟悉颜色和大小星的意义,对美国的国旗(星条国旗)学生较为陌生,教师引导十三条和五十颗星的含义)十三颗星为独立前的北美十三洲,五十颗星为现在的五十个洲。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美国有关的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美国当今的政治、经济地位)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在国际事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200多年前,美国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枷锁而独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课(出示投影)美国独立战争。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回答以下问题:
1:十三块英属北美殖民地上都生活着什么人呢?
(板书:欧洲移民、非洲贩卖来黑人奴隶、本土印第安人)
2: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板书: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独立战争的前提)
3:是什么原因使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呢?
(可以根据书上的材料学生讨论)
教师(北美殖民地上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各国,其中大多数是英格兰人,英语成为殖民地人民长期生活中共同使用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美殖民地形成两种经济形态,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黑人奴隶种植园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各殖民地间贸易频繁,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正是这种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市场,促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4::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日益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便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发展,英国会任由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去,它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榨取北美人民的劳动果实,从中获取更多的财富。
师:是的,英国只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基于这个目的,同学们想一想英国会对北美殖民地制定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呢?
生:英国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滥收苛捐杂税,税重且广。用来阻止北美经济的发展。
师:北美殖民地的经济要发展,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这样双方在经济矛盾上,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5: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屏幕展示)(英国---压迫---民族矛盾)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
生:战争、武力夺取,(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枪杆子里出政权)。
6:独立战争的过程(大屏幕展示练习题。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呢?(波士顿倾茶事件)学生复述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基本经过、b: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来克星顿的枪声)学生给大家简要讲述这一事件过程。
c:北美十三洲建军和建国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代表云集费城召开大陆会议。确立建立大陆军及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的国庆日)
师:(出示表格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进行对比)生:双方的综合力量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师:就在这样实力的对比之下,殖民地的人民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
生:得到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师;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主要是看战争的性质,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战争是正义的,因此它激发了全体殖民地人民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战。师:除此之外,美国还利用国际其他力量来援助自己。
师:不仅条件艰苦,战争初期,美国还连连吃败仗。但是美国人民没有退缩,顽强的战斗着,战争终于在1777年有了转机。d: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生:萨拉托加大捷。(师板书:1777)并请学生复述这一战役。
师;萨拉托加大捷后,美国越战越勇,这一战更让那些与英国有矛盾的欧洲国家站在美国一边进行支援。1781年华盛顿领导美军在约克镇大败英军主力。1783年英军看到大势已去,同美国签定合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了,美国为自己赢得了什么呢?
生:自由、独立、尊严。。。
7:美国以弱胜强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联系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法西斯、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二:华盛顿的正确领导,三得到了法国、荷兰的援助
8: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生:自由分析.一为独立,二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师:请大家记住,为进行民族解放和独立而进行的战争,从性质上说叫做民族解放或独立战争,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战争,叫做资产阶级革命。所以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师: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不同呢? 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而美国则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我们说,美国既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美国独立战争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任务,是一场双赢的战争.它不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师: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了,但还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为此他们制定了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行政首脑。
师:还记得是谁领导美国人民打胜了这场伟大的战争吗? 生: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对美国贡献很大。
9:如何评价华盛顿:(教师引导: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
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1、领导了美国人民进行了独立战争,战胜了强大的英国,不失为战争中的第一人2: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外部发展障碍,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和平中的第一人3: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与失从平民到总统再到平民不失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
教学反思:1: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较好,对课堂有很大的帮助,节省了不少时间,对材料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示,直观性很强。对有相同作用、意义的事件可以很好的比较。
2: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很容易理解,也很感兴趣,容易接受
教学小结:
1:同学们对国旗感兴趣,通过国旗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和掌握了课外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学生在对中国和美国国旗的含义时发言相当的积极,学习热情很浓。
2:结合美国在当今世界中的政治、经济时,使历史回到了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当的浓厚。小组讨论相当的激烈。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3:教师布置问题给学生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在课堂上布置的一些问题既能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回答问题相当踊跃。
4:这一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教学中如果通过教师的讲叙,教师肯定是很辛苦,但教师使用远程教学设备,把知识点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点也很快。师生互动也比较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方向。但也因此束缚了学生,有点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在这一方面有待进行提高。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6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按照美国高校的教学理念,具备独立探究和沟通表达能力是一名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其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参与丰富的、个性化的研究活动来实现。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宜于个人需要和兴趣的多种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打下坚实的、能够终身开展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基础。[1]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目标驱使下,美国高校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创设了“独立研究课”,直至今日,这门课程仍然受到各校的高度重视。
从美国许多高校对“独立研究课”的描述来看,该课程主要面向学业成绩优异的高年级本科生,普遍要求学生的专业平均成绩(GPA,grade poin average)高于3.0(范围是1.0~4.0,一般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学校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让那些具有良好创造潜质的学生获得更为充分的培养和指导,体验其他常规学科课程不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和研究经历。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或交叉领域中探索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可以对某一已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承担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研究任务。这一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有益补充,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优秀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去开展有兴趣的探究活动,从而实现潜能的充分发展、探索精神的全面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成熟发展。[2]
二、课程的过程管理
虽然“独立研究课”是以大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用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会对这门课程放松管理上的要求。美国高校从多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采取了如下措施。
1. 进行选课资格审查
为了避免课程深度不够或流于形式,学校要求每名准备选课的学生找到一位本专业的、与自己研究兴趣相符合的指导教师,汇报自己在课程学习、课外专业活动或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意向,以得到教师的深入指导。经过与指导教师的认真讨论和磋商,双方共同确定出该课程的研究主题。在决定选题之后,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向院办公室上交一份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不少于4,000字,并必须有导师的签名。其研究计划通常包含8个部分:(1)课题的目标和任务;(2)学生的学籍资格、能力和专业背景;(3)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相关资源;(4)师生共同研讨的问题;(5)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形式;(6)研究的日程计划;(7)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8)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期望。[3]这份报告不仅需要院级负责人的仔细检查,还需要经过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看其课程的研究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是否具备开展独立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通常要求一些前期相关课程和研究体验),指导教师是否具备适宜的学术背景和辅导经验。只有经过两级的正式批准之后,学生才能在学校课程管理办公室得到“课程控制号”(course control number),到电子网络系统中进行“独立研究课”的注册。如果学生选择该课程的意图被认定是为了尽快毕业,或者是为了临时填补学期学分的空缺,那么将被拒绝注册这门课程。
2. 建立学分管理制度
由于“独立研究课”属于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校对该课程都建立了相应的学分制度,以提高师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例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与进度情况,在一个学期内选修1~3个学分,但不能超过3个学分,以确保开展独立研究的时间和效果。[4]一些高校还对学分所对应的研究时间做了具体要求。俄克拉何马州中部大学规定:1学分相当于45小时;2学分相当于90小时;3学分相当于135小时。[5]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可以通过选修“独立研究课”获得8~15个学分,约占专业课程学分的10%~25%。[6]
3. 规定教师工作方式
为了提高“独立研究课”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防止由于该课程的灵活性而导致的拖拉或应付现象,学校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指导经历进行审查,而且还对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从美国许多学校对教师指导的规定来看,每个星期都要与学生会面,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研究进度进行监控和督促,定期审阅研究过程纪录和分析笔记,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了每一项研究任务,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定。为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学生,每名教师在一个学期里最多只能承担三个独立研究课题的指导工作。[7]另外,如果学生的选题是跨学科领域的,学院还要根据需要选派多名教师共同参与课题指导。
三、课程的内容要求
美国高校开设的“独立研究课”以学生自我发现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的研究课题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某一课程知识的深入或延伸,也可以是在课外广泛阅读中或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到好奇的问题,还可以是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与观察活动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之,该课程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选题是千变万化的,冲破了传统专业课内容的桎梏。同时,课题的研究任务也有很强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完成。
为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在“独立研究课”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美国高校对学生独立研究的内容属性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即学生所从事的课程活动必须具有专业性和研究性,能够促进他们在独立研究与创新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哈佛大学课程管理委员会指出:“学生在‘独立研究课’中应最大限度地运用个人的分析、综合与创造能力,必须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独立承担该课程的研究任务。其他以班级学习、小组合作或校内外工作等形式而开展的学习活动,都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8]例如:学生去考察和研究某个公司的财务系统的管理机制,可以作为一个适宜的独立研究课题,但如果学生只是在那个公司的会计室里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就不能获得“独立研究课”的学分;学生通过在幼儿园中进行观察来研究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或者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都可以作为合适的研究课题,但如果只是在幼儿园里看管儿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就不能作为课题研究而获得学分;学生去研究某个大型社团组织的人员结构和功能,可以作为符合要求的研究课题,但如果只是去组织或参与那个社团的活动,就不能得到该课程的学分。由此可见,“独立研究课”明显区别于通常的实习、见习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它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体现学习收获和经验本身的内在价值与教育作用。
从美国大学生在“独立研究课”中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其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研究性,能够真正将他们带入自由的探究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探寻对于某个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历史学领域,学生可以寻找和利用学校及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去分析和审视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经济学领域,学生可以去访谈当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人士和居民,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文学领域,学生可以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总结和评论一位知名作家对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贡献;在医学领域,学生可以在获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去某个国家开展一项关于公共医疗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在计算机领域,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技术,设计、分析和试用一个电脑程序软件。[9]显而易见,在这门课程中,美国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利用已有的才华和能力,在广阔的研究空间里探索,大胆地攻克那些一直令他们感到好奇但又尚未破解的“科学之谜”。
四、课程的资源保障
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研究条件是大学生能够成功地独立完成研究课题的必要前提,也是美国高校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为帮助学生获得研究必需的资源,斯坦福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做法。其一,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分担一个具体的部分,这样他们就能按照研究的实际需要使用教师的科研经费或仪器设备来开展研究;其二,学生可以向院系提出利用相关资源的申请,在获得支持和批准后,便能自由地使用学校的公共设施,如实验室、电脑房、电教室等;其三,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本科生科研基金或项目经费(美国高校都设有此类基金),获得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其四,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向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申请科研基金,或者直接向有关企业或国家与地方的基金会提出课题资助申请。[10]通过这些途径,美国大学生能够得到从事研究的资源保障,使研究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
五、课程的成果展示与成绩评定
美国高校不但非常重视“独立研究课”的选题内容、过程管理和资源保障,而且还对课程的最终成果给予高度的关注,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完成该课程之后,学生要向学院递交一项正式的研究成果。由于课题所属的学科不同,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不同,但学生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来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案例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美术作品、音像制品、电脑设计或个人表演等。许多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提交的成果是科研论文,其篇幅要与课程的学分相对应,内容也要充实而且具有重要价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倘若学生所修的“独立研究课”为1个学分,那么至少要完成一篇10页的专业论文,并且严格遵守学术写作规范。
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美国高校表现出十分珍视的态度。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将个人作品发表在校园网上或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供全校师生阅读和欣赏,特别是为同专业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还有一些学校选定春季学期中的某个星期五作为“科研成果交流日”(一般停课一天),在校园中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让毕业班的学生宣讲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同师生一起分享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收获和经验。除了在校园内进行成果汇报以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相关领域的全国或地区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与更为广泛的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其中,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发表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11]
尽管“独立研究课”不同于常规专业课程,具有灵活、弹性和个体化等特点,但美国高校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并没有降低标准,各校都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波士顿大学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独立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努力程度、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科研能力与工作技巧、预期研究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最终成果的质量和特色等,对学生的表现及成就给予全面而客观的评价。[12]通常情况下,“独立研究课”的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于成绩评定的严肃性,许多高校明确指出,不允许任何教师放松对该课程学习结果的要求,坚决杜绝人为抬高学生的分数,将其作为提升平均成绩(GPA)的手段。在评价学生所达到的专业水平时,教师要像评定其他课程的学习结果一样,坚持科学的评分标准,甚至应当更加严格一些。有些学校除了规定学生提交一项正式的研究成果以外,还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笔试或口试。在所有评定环节结束之后,指导教师最终要针对学生开展独立研究的总体情况,写一份综合性评语,并且把它与成绩单和研究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科研档案。
参考文献
[1]The College of Wooster.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www.wooster.edu/Academics/Areas-of-Study/Chemistry/Independent-Study,2010-04-10.
[2]National University.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www.nu.edu/OurPrograms/StudentServices/AcademicPoli-ciesandP/IndependentStudy.html,2010-04-15.
[3][6]The Fairhaven College,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Independent Study in the Fairhaven Curriculum[EB/OL.]http://www.wwu.edu/fairhaven/academics/isp/,2010-03-28.
[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Independent Study andResearch Assistantships[EB/OL.]http/:/www.berkeley.e-du/search/index.shtml?q=independent-study&cx=005819902514904969462%3Ag_ef7-0cl6u&cof=FORID%3A11#880,2010-03-26.
[5]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Undergraduate Indepen-dent/Individual Study[EB/OL.]http://www.busn.uco.e-du/students/independent-study.html,2010-03-29.
[7]Centenary College.Independent Study-Policies and Regu-lations[EB/OL.]http://www.centenarycollege.edu/cms/en/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studies/independent-study/,2010-04-16.
[8]Harvard University.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ugrad_handbook/current/chapter2/credit_without_grades.html,2010-04-12.
[9]Knox College.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s/:/www.knox.edu/Academics/Distinctive-Programs/Independent-Study.html,2010-03-28.
[10]Stanford University.HowtoGet Credit for Research or 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www.stanford.edu/dept/psychology/creditforresearch,2010-04-10.
[11]Hanover College.Independent Study[EB/OL.]http/:/www.hanover.edu/academics/programs/independent,2010-03-27.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7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美联储,金融监管,启示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货币当局, 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 中央银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它的独立性是指独立于国家的权力。同时,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建立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大都未能解决好中央独立性问题。美联储作为根据有关法令由政府直接组建的中央银行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其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 对于解决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困难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美联储的救援行为, 银监会的监管状况入手, 分析保持独立性的必要性, 同时得出对我国中央银行的启示。
一、分析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救援行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4月, 征兆有商业银行开始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信贷市场出现萎缩;资本市场流动性告急, 大量员工下岗等征兆, 从而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世界经济显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情景。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 其中央银行制度颇具特色, 除个别情况下总统可对其发号施令外, 任何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干涉。另外美联储享有资金和财务独立权并且独立自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从2007年夏天开始, 美联储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2007年8月, 美联储下调了贴现率, 9月开始放松货币政策, 把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50个基点。到2008年春天为止, 联邦基金利率一共下降了325个基点。从历史角度来看, 采取这些政策是极为迅速而有前瞻性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所谓的“逆向反馈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政策在危机的第一年在就业率和收入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 前景进一步恶化。委员会继续采取措施, 在去年10月又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了100个基点, 其中的50个基点是为了配合全球六大央行在10月8日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一致降息行动。委员会在12月又继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把利率限定在0到25个基点的范围内。
政府观察员一度担心这种做法是否会推动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但是美联储委员会认为2008年的原油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是由于需求过大, 原材料不足。当经济放缓后, 需求自然下降, 价格就会走稳。美联储的做法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小, 缓解了处境。
美联储在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 还增加了一些政策工具来协助缓解金融危机。比如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直接向关键的信贷市场提供流动性、购买长期证券等。政策沟通为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具。美联储发表声明时将政策预期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在隔夜利率几乎接近为零时, 美联储仍采取通过告知公众对未来货币走势来影响长期利率。
此外, 美联储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保证金融机构能得到充足的短期贷款。比如为信贷拍卖提供新的安排;使得证券交易商从联邦贴现窗口获得贷款的资格。美国中央银行在履行自己职能的同时, 如何协调与宏观政策的关系也是引起中央银行独立性争论的原因之一。
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是相会独立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的社会职能范围广, 政府承担着政治、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平衡的职能。在美联储作出自己的应对的措施后, 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包括财政部向银行机构注资2500亿美元。政府的措施, 美联储的措施以及其他国家的各项政策一起, 阻止了可能在去年秋天发生的金融体系的大崩盘。
二、给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启示
经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十分有必要。货币政策有别于其他公共政策, 且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 不仅要考虑经济, 还要考虑社会因素, 经济目标不仅仅是物价稳定, 如果中央银行不受政治因素干扰, 依赖于市场机制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必要的判断, 更符合市场的要求, 更易取得政策的成功。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具体实施受到一些原因的制约。中国人民银行并非是独立制定货币政策, 而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这就难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多指中央政府内部与地方政府内部的独立, 而没有独立于所有的政府。这就使中央银行的决策受到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监管的时间短, 方法不成熟, 困难也较大。这体现在金融政策的一致性与地方执行的差异性。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作出的迅速的政策回应, 得益于美国中央银行一直重视相对独立性, 不受政府的牵连, 完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这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1) 我国中央银行应该被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我国在出台货币政策是时滞过长, 中央银行没有独立的发言权。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隐患。中央银行至少应能独立选择和制定货币证测, 决定银行贴现率、政策工具。
(2) 建立新型的监管模式。我国是公有制国家, 中央银行体制是按市场经济要求设计的, 商业银行又处于高度垄断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找到冲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 为中央银行的监管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我们可以采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加强金融监管。或者设立定期会议, 这不仅能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也可以增强监管机构的有效性。
(3) 合理看待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我国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政府, 但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独立于政府的短期经济增长目标。
总之, 我国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避免中央银行受地方政府干预, 确保中央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 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在适定的情况下, 我国可以通过立法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以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亚辰,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监管问题的几点思考》, http://www.cqvip.com/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8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1年美国盛行的“麦当娜热潮”。当时人们对于女性性欲的看法似乎瞬息万变。在美国国内进行着一场围绕性欲、性别认同的巨大的辩论。但在诸多声音中唯独缺少年轻女孩的声音。导演蒂娜说, 希望借此片探索女性青少年的性欲望, 同时展现女权主义对新一代年轻女孩的影响。
一、影片主题
1. 揭示社会问题
短短一个小时的影片浓缩了四个女孩四年的成长, 记录下她们褪去稚嫩走向成人的过程。虽然四个女孩有着不同的肤色、信仰, 但她们却面临着同样的青春问题和社会问题。女孩面对镜头真诚的诉说成长中的困惑, 黑人女孩的音乐梦想, 越南女孩的恋爱问题, 信仰天主教女孩对性的困惑以及少女妈妈的遭遇, 同时包括因受虐待而离家出走的女孩肯特琳的故事, 这些都是大部分美国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家庭暴力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始终影响着美国年轻女孩的成长。苪琳娜是四个女孩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苪琳娜的母亲十六岁怀了她, 之后长期沉迷于大麻和烈酒, 无暇照顾家庭。苪琳娜就是在这个缺乏温暖的单亲家庭里长大。从小练习舞蹈的苪琳娜十二岁便开始与男生交往, 性、男友似乎占据了她生命的全部。14岁的苪琳娜因为受不了男友的暴力殴打选择分手, 成为了一名单身妈妈。15岁, 苪琳娜辍学, 母亲对苪琳娜的一切不以为然, 认为不上学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除了照看女儿, 苪琳娜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跟男孩约会。但碰上的男孩似乎都不如意, 他们常常纠结于苪琳娜的过往, 伴随而来的是对苪琳娜的辱骂。苪琳娜认为女孩比男孩活的累得多,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施行一样的教育, 那男女不公平的现象会少很多。大部分美国中下层家庭的女孩们正在经历像苪琳娜一样的不幸, 受着诸多现实问题的桎梏, 她们成长地并不轻松。
2. 女权主义运动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始于上世界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旨在消除两性差别, 将女性从男性附属地位中剥离出来, 体现女性的自身价值。运动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了一股对于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的飓风。本片便是在这种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四个女孩高调的面对摄影机谈论着自己对婚姻、性的理解, 坦诚地讲述各自各式各样的男友以及性体验。年轻的女孩们对于性有自己的选择和期盼, 不再是男性的性客体和性工具。片尾, 安娜和丽萨最终离开了男友, 上了大学继续深造;黑人女孩迪恩成为了单身妈妈, 在麦当劳找到了工作, 开始赚钱养家;苪琳娜最终寻觅到幸福的归宿, 苪琳娜说:“我虽然没能完成学业, 不能读大学, 但是我毕竟有所成就, 因为我有三个漂亮的孩子, 我过上了我想过的生活。”女孩们或是迷惘或是彷徨, 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方向, 渐渐接近各自心目中意愿的理想女性角色。
二、视听语言分析
1. 以时间为序的叙事线索
影片以时间为基础分为四个叙事板块。每年作为一个板块, 在每一板块中又分四条线索讲述四个女孩的故事。同时它不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大批量记录女孩的生活, 而是围绕性和家庭两个话题对四个女孩进行访问, 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表现四年间女孩对于性、婚姻看法的变化。影片对四年中影响女孩成长的事情进行精简筛选, 错落有致地组织影片节奏, 在一种较欢快的影调里展现了女孩敏感迷惘的内心世界。片中对于需要省略或者提示的部分往往以字幕的方式简明扼要的提出, 赋予了影片清晰的脉络以及较快的观影节奏。同时, 导演采用慢动的画面配以女孩心理独白以及抒情音乐来实现过度, 使得影片四部分之间的衔接顺畅、自然。
2. 真实的表达
本片是一部以采访为主跟踪拍摄的纪录片, 力求真实的纪录、客观的展现。影片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四个女孩四年面对各种困难时的重要抉择以及这些决定背后对她们各自人生的影响。正如导演简·瓦格纳所说:“我们保持客观的立场, 不对她们的观点和行为进行任何纠正干预, 假如成年人参与其中, 会避免孩子们犯许多错误。但相比之下, 成年人更该允许青少年犯错误同时鼓励他们发现错误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困境。”摄影机在片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以尊重耐心的镜头安静地在一旁记录女孩的心事。
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访谈, 本片采用了亲密直白的采访方式,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采访则是被访者对编导的完全信任。导演与女孩们随意亲切的交谈, 女孩对着镜头诉说着心事, 摄像机仿佛消失不见, 观众与女孩们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片中丽萨抱怨母亲的管制, 认为母亲不支持自己与男友交往的原因是自身三段失败的婚姻所致;安娜表达了对恋爱的渴望, 羞涩地叙述着与男友的性体验;单亲妈妈苪琳娜诉说着对女儿的期盼, 不止一次地表达对性别歧视的不满。女孩对着镜头的态度那么放松、那么真诚。她们叙述自己的男友、怀孕、青春和爱, 这种态度使得拍摄不仅在于记录, 而且是和四个女孩共同探讨青春、共同完成一段美好的时光。
本片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 不平稳的摄影机运动贯穿全片, 为了满足采访需要摄影机镜头随时推拉、变焦, 以尽可能的达到真实记录, 消除影片主体与观众之间障碍的目的。片中安娜与两个朋友坐在门口的石阶上聊天, 她们认为家长对于男孩女孩的恋爱看法是非常不公平的, 男孩恋爱被看作有本事, 女孩恋爱却被认为是放纵, 摄影机镜头如女孩的闺蜜般参与其中, 在女孩中间自由穿梭, 尽可能捕捉到每个发表看法的女孩的神态。虽然摄影机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了话筒穿帮的镜头, 但导演并未在后期做出处理, 保持了采访的真实和完整。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 篇9
1996年,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颁行以后, 美国各州根据各地的实际, 编写了众多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下面我们就其中某一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分析其具体的编写方式及其中所包含的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我们选择以该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独立战争”这部分内容为例[1], 尝试进行分析与探讨。翻译成中文后, 该节课文字数约有2万字, 限于篇幅, 课文从略。
一、美国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1. 翔实的学习内容。
一般而言, 一本美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厚达八九百页, 绝不似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每册只有二百页左右。美国独立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为了帮助美国中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该教科书以9节的篇幅介绍独立战争的内容。目录编写如下:
前沿
a.美国和英国的优势和弱势
b.反对独立者、骑墙派和爱国主义者
c.列克星敦和康科德
d.邦克山
e.内部的战争
f.华盛顿在瓦利福奇
g.瓦利福奇的战争
h.法国的联盟
j.约克镇和巴黎条约
与此相比较,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场战争, 时间也是长达八年, 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以人教版的八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为例, 该教科书对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的目录编写如下: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美国教科书中的每一节课内容所占的篇幅与教科书中每一节课内容所占篇幅差不多。仅从上面的目录来看, 美国教科书中独立战争的内容比我国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内容多了六节课的篇幅。美国的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涉及更多的历史细节, 比如, 从军队的供给、装备、士兵的心理等因素描述两国战争中的优势和弱势;从心理、行为两个方面对反对独立者骑墙派和爱国主义者的革命态度进行详细描述。这样便于学生从细节之处感受什么是战争、战争的复杂性、战争中的人民的不同态度、影响战争的因素等, 这种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智看待历史上的战争事件, 形成自我的历史认识观与评价观, 从而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由于担心过多的历史细节会增加知识点, 给学生的考试和复习带来巨大的负担, 因此采用概述式的叙述方式。由于缺乏历史细节,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历史, 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 另一方面不利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注重探究式学习, 转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学习目标的实现。
2. 充分的前言。
在美国教科书中独立战争这节课的正文之前, 有一段篇幅很长的前言。前言包含了独立战争发生的过程、主要的战役、相关内容的网上衔接等内容。通过对前言的学习, 学生可以大体了解独立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主要战役, 同时激发思考:战争难道就这么容易发生了?战争中人们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在主要的战役中, 士兵们是怎样取胜的?战争中士兵伤亡情况怎样?如果学生们带着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然就可以激起对独立战争深入探究的欲望, 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前言还提供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网站链接, 通过阅读这些相关网站里提供的资料, 学生们既可以解决自己思考过的问题, 又可以加深对独立战争的了解, 有利于形成自己对独立战争的认识, 提高自我对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关于该部分的前言只提到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几个主要的历史事件, 再没有任何语言对其阐述。读到这样的前言, 学生们心里会产生如下的困惑: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是什么?是不是本节课就主要讲这几个战争?这些与本节课有联系吗?为了解决这些疑问, 只有学完课本内容后, 才知道这节课的主线和主要内容, 解决上述问题。由于课文没有相关资料的出处, 学生们对抗日战争的看法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和教师, 不利于形成自己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容易形成唯教科书式和唯师式的思维。显然, 这样的前言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 体现能力标准的要求。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具体能力标准内容如下表[2]。
我们试以该历史教科书《美国独立战争》这节课的“a.美国和英国的优势和弱势;b.反对独立者、骑墙派和爱国主义者”两部分为例, 分析其是怎样体现能力标准要求的。教科书在b中关于三个主要派别对美国革命的态度及其各自原因的分析, 体现了上表中标准3历史分析解释的A、B、C的要求;在a中对美国和英国革命的优势和缺点的分析与论述, 体现了上表中标准3历史分析解释的C的要求。两部分中的信件、照片等多种多样的历史资料, 体现了上表中标准4历史研究能力的要求 (标准4的具体要求是从各种各样的资料获得历史内容, 这些资料包括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收藏品、历史遗迹、历史照片、报刊、日记、目击者记录、刊物和类似资料;文献类电影、还在世的目击者的口头证词、人口普查、税收记录、城市地址录、统计资料的汇编和不同的经济指标) 。
为了更清晰地让大家理解上述内容, 请看如下表格:
详细、明确、可操作的美国历史思维能力标准要求, 为教科书内容、编写方式、编写原则的选择, 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依据能力标准编写出来的教科书, 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的要求, 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科书, 有助于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层面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要求概括、模糊, 难以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对教科书编写提供明确的指导。
4. 开放的编写方式。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独立战争进行了描写。不仅有美国在战争中优势的叙述, 对美国在战争中的劣势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不仅有对爱国主义者的态度行为的叙述, 而且有对反对独立者、骑墙派的态度和行为描述;不仅有对爱国主义者的赞成, 而且有对反对者的同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美国独立战争, 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 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宽广胸怀。
教科书对抗日战争这节课更多的是强调我军英勇抵抗场景和描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学生从中容易感受到日本的可恨、我军的强大, 继而产生出对日本满腔愤恨的心理。但是, 抗日战争的发生、经过、结果真是这么简单吗?我们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多少?国民党不抗日的吗?等等, 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这种单角度、定论式的教科书, 一则使学生对抗日战争理会不深, 二则容易形成思考问题鲁莽的心理,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对我国编写教科书的启示
1.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细节的描述。
建构主义认为, 任何知识均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知识的传授与获得, 必须考虑情境互动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需要走向“思维的具体”, 主张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 才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历史教科书展现出详细的细节, 有助于学生进入到历史事件具体情境中, 可以更加清晰理性地认识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只有拥有理性的历史思维的眼光, 才能“理性地看待前人, 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 认识前人的价值, 看清前人的局限, 由此生发对前人的评价也才能更加客观。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可以使学生积聚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智慧, 建立在怀疑前提下的评价更有利于建构对事物的客观公正的认识”。[3]P61-62
2. 教科书编写应增加前言这部分内容的篇幅。
前言不应只是对本课主要内容的概括, 还应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相关资料的出处等内容。学生通过前言, 可以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主线, 同时积极思考一些问题, 激起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增加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法、相关资料的出处, 为那些善于思考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本节课内容的学生, 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3. 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能力目标的要求。
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都应以能力目标的要求为指导, 使课程内容与能力目标结合起来。由于我国历史课标中三维目标要求的模糊性、不可操作性, 致使能力目标要求在指导教科书编写时, 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只有在细化的能力目标要求的指导下, 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才有可能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
4.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采取开放的姿态, 避免定论式的编写方式。
定论式的编写方式会阻碍学生的思维, 束缚老师的“手脚”,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老师的进步。历史教科书应该怎样变革呢?我主张, 应将评价中的所谓定论删去, 代以增加史料, 以创造出历史情境, 利于学生“用一种新眼光来观看所谓的事实。他要对自己说:‘我的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 如此这般都是真的;但那是真的吗?他们有什么理由认为那是真的, 这些理由合适吗?’另一方面, 如果他脱离学生的地位后就不再继续追索这个题目, 那么他就永远不能使自己摆脱教条主义的态度。”[4]P35
摘要: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内容翔实、前言充分, 能够体现能力标准的要求, 采用开放的编写方式。其对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是:增加前言部分内容篇幅, 加强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描述, 避免定论式的编写方式。
关键词:美国教科书,独立战争,编写
参考文献
[1]U.S.Historyonlinetextbook[EB/OL].http://www.ushis-tory.org/us/index.asp.
[2]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 Basic Edition, 1996[EB/OL].http://nchs.ucla.edu/standards.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独立的美国老人论文】推荐阅读: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201010007-27
论华盛顿和美国独立战争06-13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和反思10-18
美国文学论文老人与海08-11
老人在美国07-07
老人与海和美国精神07-24
美国名著《老人与海》读书心得2009-07
美国名著《老人与海》最新读后感07-24
独立视角论文07-20
司法独立价值论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