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的风险

2024-09-23

独立审计的风险(共12篇)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1

一、独立审计概述

审计是指政府部门对相应的机构或人员予以授权, 并要求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票据凭证的客观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监督, 及时发现会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并予以完善和修正。为保证审计的高效性,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是关键,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质量, 力争将会计事务所的职业责任落实到位。另外, 审计单位强化自身审计风险意识, 准确认识到抵御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 审计单位需抽掉一部分资金成立风险防范基金, 由其弥补审计风险损失。根据《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之规定, 会计事务所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构建职业风险基金, 用于辅助注册会计师转嫁风险, 除此之外, 向保险公司投保也是转嫁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独立审计现存风险分析

(一) 信息技术下的独立审计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不断普及、在市场经济主体中, 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被应用起来, 从而对作为独立审计客体的称被审计单位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要求。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目标不断扩充, 需要接受审计的对象迅速增多, 随着而来的是审计方法上的信息化变革。同时由于审计规范缺失、审计法律法规不到位等原因, 都使得独立审计风险因为信息化的变革为增多, 审计的复杂性更大, 更加难以把握。审计工作从来都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而信息化环境更是加剧了这种风险因素, 独立审计风险成为了注册会计师要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 作为注册会计师, 首先就要了解和控制独立审计风险问题。

(二) 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广泛性导致审计风险

能对审计工作者的审计业务造成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企业经营上的规模化程度、多元化方向、高科技化趋势、国际化进展, 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电算化程度、网络化趋势, 也包括许多的关联交易、表外业务等因素。

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还来自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过去的十年里, 会计信息失真已达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由于将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申请配股的一个依据, 很多上市公司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明显的数据操纵。巨额亏损持续发生、企业债务无法偿还、企业破产等原因, 往往使注册会计师被起诉。

(三) 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的舞弊、弄虚作假也会导致审计风险

所谓的“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最让注册会计师难以防范的审计风险就是来自被审计单位有目的有意识的的弄虚作假, 因此, 一些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给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最大的风险因素。

(四) 公司在治理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的情况下缺少治理结构、管理权和所有权混淆在一起、出资者空缺等情况, 会导致企业的审计关系严重失衡。此时, 公司聘任注册会计师尽管需要由股东大会批准, 然而因为内部人员管理上的混乱, 股东大会无法发挥作用, 导致实际权力掌控在管理层手中, 注册会计师很难做到独立执业。

三、独立审计的风险的相关对策

(一) 增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确保审计委员会各项职能高效行使, 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以维护的前提条件。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着企业内、外部审计的监督、核算等多项工作, 其主要由两名企业独立非执行董事和一名执行董事组成。为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需要要求审计委员的全部成员均是企业内部核算人员, 这些人员不能够从企业中收取任何费用, 以防止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二) 提高审计委员会的反应能力

审计委员会承担着挖掘企业会计和审计薄弱环节的职责, 因此必须保证审计委员会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 所以需要企业选拔高素质、高质量人员组建审计委员会, 并定期对其成员予以培训和再教育。同时构建一套完善的关于审计的体制, 审计人员可依据该体制执行审计工作。另外, 企业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予以相应的奖励或惩处, 以此充分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

(三) 防止企业管理层与审计师之间舞弊串通

审计师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与管理层发生分歧, 一旦发生分歧, 审计师必须第一时间向审计委员会汇报, 由审计委员会组织予以协调或处理, 以此将有助于预防企业管理层与审计师之间舞弊串通行为的发生;另外, 会计事务所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或审计服务时必须经客户审计委员会审批, 待审批通过后方能予以实施。

(四) 仔细审核和采纳CPA提出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CPA有权向企业提出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但是这种建议具有非签证性质。CPA是注册会计师的英文缩写, 其主要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值得注意的是CPA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企业提出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以帮助企业挖掘和解决会计方面的漏洞, 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在分权、监督的委托代理原理推动下, 企业采取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实现审计委托

在审计委托执行过程中, 由于委托管理层代行委托权, 以至于审计结果极易被企业管理层所操纵, 从而影响到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企业探究如何推进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方式改革实质上是探究如何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由董事会来执行以及研究如何维护董事会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常可采取下述措施:首先, 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提高董事会会议对通过委托审计事项的要求;其次,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更换会计师, 并要求前任会计师置于董事会上做出相关说明;最后, 不断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名额, 适当削弱大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权利, 防止其过度集权。

(六)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加大对审计项目的现场管理力度, 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独立审计准则指出, 会计事务所需建立健全的三级复核制度, 为增强审计质量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 会计事务所需明确三级复核内容, 把握其复核重点, 规范复核程序, 严格按照三级复核制度予以执行, 同时, 待复核工作完成后需要求复核人员制定书面复核报告, 以此切实将三级复核制度落实到位, 确保其高效性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七) 推行审计第四关系人

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平台, 委托人和审计师可置于该组织平台之上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此时的组织平台便为本文中所述的审计第四关系人。国内外诸多学者立于制度安排方面解决审计师独立性受损问题, 其中美国纽约大学罗恩教授建立健全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该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 而保险公司可聘请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予以审计, 以此将能够预防会计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过度依赖, 大大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此背景下保险公司便为审计第四关系人。

参考文献

[1]徐玲玲.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中国外资, 2012 (2)

[2]宋丽妍.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产生与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

[3]王伟.试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规避[J].企业导报, 2011 (11)

[4]孙红岩.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防范[J].企业研究, 2011 (14)

[5]李秀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与相关防范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30)

[6]徐咏梅, 李建忠.浅议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 2012 (1)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2

1 审计独立性的涵义

审计独立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要对审计独立性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由曾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的托马斯G希金斯提出来的。他指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即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袒护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或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其信赖与否的标准。

2 独立性对审计的意义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而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希望通过审计的独立来达到审计报告的可靠与真实,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独立性是审计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反映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

会计师能做到独立执业还不够,要使投资者对审计质量有信心,公众必须相信会计师是有独立性的。能够表明审计师是为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为管理层的利益而工作;表明审计师不能与所审计的公司有财务利益关联,它还表明审计师的工作与其客户的业务是分离的。

3 当前审计独立性面临的困扰

3.1 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局限性影响独立性

目前,我国事务所规模小,所处地区分散,审计市场上仍是“僧多粥少”,有的事务所甚至5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客户。迪安诺研究认为,大型事务所比小型事务所更有可能抵制不许报告虚假行为的压力。这是因为跨地区、多元化的大型事务所因其经营规模较大,使得它损失某一客户的代价远远小于因不报告舞弊行为而付出的信誉代价。而对于小型事务所,一方面其收入少,当承接大客户所得收入占其总收入比重较大时就会迎合客户的要求,如对客户的违法违纪情况视而不见,对客户提供的经济资料不进行认真审查或干脆不审查,甚至在没有与客户见面的情况下就出具审计报告等,这种迎合的同时便丧失了独立性;另一方面,为了揽到业务有些事务所在收费标准上采取就低不就高或以各种名目打折的办法大搞杀价,甚至不计成本大幅度降价。这样必然导致事务所对客户的依赖心理,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现在我国在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造假处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惩戒方面远不如发达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因发生审计失败破产的有限责任事务所的会计师们在财产、信誉方面并未受到过多影响,他们会在很短时间内带着原有客户资源加入到另一会计师事务所。另外,目前我国的监管是重审批、轻监管。存在监管主体多元,政策软化无力,使审计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从而导致会计师市场上疯狂作假,审计市场上加劲压价的恶性循环。可见,我们不加大违规成本,尽快完善我们的监管制度,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就会为了丰厚的回报不考虑较小的代价而丧失独立性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于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极大地威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审计业务的扩张威胁审计的独立性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关著名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大规模重组的报道。其目的是用公司的咨询业务盈利,通过重新重视会计与审计,有可能促进公众利益。然而,这些咨询业务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审计行业,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在其商业抱负与对公众利益的承诺间存在冲突。他既要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又要保护自己的商业竞争力。由于全球化、经营形式的不断扩张,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转变,内在压力又使其向客户提供一系列审计以外的业务。事实表明,审计业务已不再是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业。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顾问与其他管理咨询业务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占据了总业务的一半左右。所以今天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多种类专业服务组织”的定位确认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不再是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了。他们除了提供传统的会计、审计、税务服务外,还拓展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评估、兼并收购分析、网络与数据库设计、资产管理等业务。

业务的扩大是市场扩张的结果。但当这种业务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时便埋下了一种内在的冲突隐患。按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只对委托人负责的。但是一旦审计师涉足与审计毫不相关的多种服务项目,他们就必须为管理层服务,在这种双层角色中,本应捍卫数字真实性的审计师现在既要监管管理层,又要听命于管理层。这种两难的境地只能是顾此失彼。

4 维护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当今,企业的利润来源多样化,使商业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前所未有地复杂,我们应该有效地评价这种趋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那么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怎样才能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呢?笔者认为,增强审计独立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4.1 控制客户管理当局的权力

于客户管理当局负责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注册会计师的选聘、付费、续聘和更换,许多国家已在国家立法和职业道德准则中作出严格的规定。在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并在有关的报刊上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更换原因,并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这种权利可以防止管理当局任意更换审计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4.2 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结构,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资产雄厚,使其有更大的能力来抵制客户施予的经济压力。而且,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的客户,故某个客户随意更换会计师造成的损失,很可能小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报告客户舞弊行为所导致的信誉损失和失去其它客户的收入损失,使事务所有可能保持其独立性。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会计师事务所现状是规模小、数量多。脱钩改制以后,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上的独立性得到加强。但应该看到,改制后,失去了挂靠单位的保护伞,在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从财务来源看,事务所的独立性很让人怀疑。所以,改制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合并改组,扩大事务所规模,以减少影响其独立性的因素。

4.3 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应由不同的注册会计师承担

职业内部业务分开,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应由不同的注册会计师承担。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由于注册会计师实施与委托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相一致的管理咨询业务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西方国家,大中型会计事务所一般在其内部,将审计部门和咨询部门分开。在美国,则不允许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担任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通过业务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业务扩张而产生的对审计独立性影响。

只有努力维护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报出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才有保证,投资者也才可以放心大胆地依据注册会计师报出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向丹.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独立性环境探析[J].云南注册会计师,,(5).

[2]张俊瑞,李力,赵婧.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环境比较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7).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3

关键词:审计需求;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保险理论;独立审计市场

一、理论概述

独立审计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保险理论。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最早有瓦茨和齐默尔曼在《以市场为借口的会计理论的供求》一文提出,认为审计的起源不是外部推动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成本的共同需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包括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前者认为通过定期传递财务报告以及对其审计,可以有效传递相关公司信息,减轻逆向选择问题;后者假设利益关系人依据财务信息作为决策,但利益关系人不具备有甄别财务报表公允、真实的能力,从而聘任审计师做出鉴证和报告。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转移角度来探究审计需求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使用者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降低投资风险,认为审计有助于降低财务信息风险并且更加强调审计的风险转移。

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欧洲大量移民来到美国,美国殖民地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但两权分立只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有委托代理关系并不一定形成对审计的需求。当委托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与代理人签订严密的契约以及对代理人实施严格监督来限制其行为形成代理成本,而独立审计成本低于其他代理成本,委托人才会对审计产生需求。

起初美国的审计师均来自于审计行业成熟的英国,美国公司所有者一般都会运用独立审计方式监督和限制代理人的行为。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普遍采取由股东大会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公司。而与之相匹配的是股东对审计需求的增多,从事独立审计的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增多,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壮大。通过分析,美国审计市场的发展以及独立审计的需求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需求。

与美国不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因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私人所有,所以没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不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没有独立审计需求,以至于独立审计行业停滞。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引进外资为了解决遇到合营企业资本确定、利润分配和税收等问题,才恢复独立审计。由此产生的委托人是中外双方股东,代理人是被委托人聘任的管理者,中外股东委托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行为进行鉴证。中国的独立审计需求不是来自于社会需求,而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外合营企业的问题而产生的审计需求,是一种政府经济改革、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由于中美的独立审计需求不同,导致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方向,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式发展方向。

三、信息理论分析

在二百多年的美国资本证券市场历史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严重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使得社会产生对独立审计的需求。例如, 1933年《证券法》颁布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多数公司的财务报表已经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1926年82%的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注册会计师,其中79%接受第三方独立审计。这证明了美国对独立审计需求是在法定审计前就普遍存在,美国政府对其管理是放任于独立审计市场的行业自治。

中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企业与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所以不存在社会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改革开放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发展的,而中国起初对上市企业的法定审计就是对欧美国家的“复制”,上市审计是迎合法定要求和证监会管制的产物,并不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所以作为独立审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是为了满足非市场需求而产生发展的。

假设存在对独立审计的需求,那么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明被审计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因为审计的质量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审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美国独立审计市场开始也是存在自身缺陷的,但是行业自身不断完善,事务所之间的优胜劣汰形成声誉机制,法律的不完备产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虽然从自我管理体制转变成了由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监督的独立管制体制,但是行业自身发展始终来源于独立审计市场的需求,而政府只是场外监管者非主导者。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大多来自于政府推动,例如事务所的合并重组是政府对行业的“小、散、乱”和过度竞争时推动的。法律方面,注册会计师违法成本较低,且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代替法律手段。可见,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力量薄弱,面对市场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有效调节,也无法利用法律手段,所以只能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

四、保险理论分析

审计会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审计市场中参差不齐的审计质量会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损失,当公司出现经营失败时会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赔偿来弥补。

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以及集体诉讼等法律制度均允许被审计企业报表的报表使用者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例如1980年到1985年安达信支付了大约1.4亿美元的法庭和解费。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减轻合伙人的诉讼压力曾采取公司制以及有限责任合伙,而有限责任合伙被延续到现在成为各国事务所效仿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相比美国法律的严苛,中国虽然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都规定注册会计师违规需要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但相关信息使用者通过法律诉讼获得损失补偿,因为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面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撑,投资者也可能会因行政处罚滞后而导致赔偿受阻。中国目前关于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方面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以及无法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不存在保险理论下的独立审计需求,法律的不完备暂时只能由行政手段进行填补。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变也并非来自于诉讼压力和行业自利行为,从事业单位制有限责任制再到现在政府部门推动的特殊普通合伙制,都是由政府强制行政手段来填补法律缺失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先天缺陷。

五、总结

通过对中美两国独立审计需求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美国尽管美国政府在审计市场出现问题或相关法律不完备时进行干预或控制,但是美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力量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可见,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以独立审计市场需求为主导,行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在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以及间接管理和场外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比美国,中国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审计需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是产生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而是政府在体制改革下强制性推动发展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尽管中国独立审计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自身需求受限于根深蒂固的政府行政权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间接管理和监督来完善独立审计市场环境,从根本上发挥独立审计市场主导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仲藜.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事件的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陈毓圭.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EB/OL].

[3]文硕.世界审计史[M].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4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风险,企业,独立审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大行业争相运用的新宠,信息化在企业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尤为常见,企业的业务运行、财务报表制作、会计审计工作都对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然而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起到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足,如存在安全漏洞、数据信息作假、审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致使监督管理困难等。

一、审计信息化背景下独立审计风险内容

1.审计目标增加所带来的审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只需要对于财务报表内容进行审查,只要不存在财务问题就可以接受,审计目标非常明确,同时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也仅仅是对于待审计的企业各项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就此发表意见。但是在实施审计信息化之后,企业的财务大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财务报表数据资料载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企业的审计工作内容也就相应增加了很多,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对于财务报表资料进行审查,同时还要对网络系统、信息技术、数据库等各种信息载体的安全与否加以判断,致使审计目标有所拓展,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也增加不少。

2.审计对象增加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审计目标的增加间接使得审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在没有运用信息化技术之前,企业的审计对象仅仅为“账、证、表”三者是否统一,而在实施信息化之后,就需要对这三者的载体进行判断,主要有数据信息库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即便是在企业的财务审计中实时网络传输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审计工作,提高了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也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往来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审计,因此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审计对象极大地增加了,而由审计对象所附加的审计风险类型与内容都无形之中变得更加复杂[1]。

3.信息化背景下审计人才的缺失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审计中所采用的审看、查阅等应用于纸质资料的方法已经难以继续运用于电子数据资料,同时也无法保证数据资料审计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网络审计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模拟等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有更高质量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审计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审计数据资料变得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还要查阅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与技术标准,从而找到审计线索,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审计数据类型来选择合理的数据处理模型,并对于所收集到的数据加以筛选处理。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审计师整体综合能力较弱,审计人才不足,长时间内我国的信息化审计因人才问题而存在风险。

4.审计准则欠缺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我国当前的企业审计工作依据准则尽管对电子商务有专门的规定,详对注册会计师在电子商务业务中要承担的审计责任与风险有详细论述,然而这远远无法达到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与标准。所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审计准则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审计准则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致使审计内容难以有权威性,审计风险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审计信息化背景下独立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与内部控制制度。在国家方面,要不断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根据审计信息化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不断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各行各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工作,促进我国的整体审计信息化发展。

2.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系统的风险预防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动,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企业面临的整体环境形势也非常严峻,之前仅仅考虑企业内在运营环境的运营模式显然已不能再适用于新环境下的企业发展,企业要想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水平,强化内部控制审计系统的风险预防与识别能力,预测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有效避免各种潜在风险,提高企业的全面预防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发展[2]。

3.加强审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在企业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的缺失是造成审计风险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不但让他们掌握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企业内部还要引入激励措施,促使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争取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结论

在企业运营中实行审计信息化已成为适应社会潮流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企业审计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完善的必由之路。审计信息化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使企业的审计风险有所增加,因此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相信随着我国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企业的审计信息化发展定会取得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潘国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02):96~98.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研究 篇5

108135012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研究

摘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优化内部控制、改善企业风险管理、避免舞弊和浪费,这些不仅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又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改革使其发挥其应有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措施

1. 独立性的概念框架

1.1独立性的内涵

1.1.1实质上的独立性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内心状态,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不受损害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和公正原则,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1.1.2形式上的独立性

形式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外在表现,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后,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项目组成员没有损害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或职业怀疑态度。

1.2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

1.2.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互不隶属,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企业高层领导负责,或向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负责。

1.2.2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专职,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企业应当向审计人员适当授权,以使其能独立行使职权。

会计0801 夏青

1081350121

1.2.3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就是实行专职审计监督和服务,不能经办企业的采购、生成、销售、财务等业务,只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进行审计监督。

1.2.4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出具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受任何个人或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能够独立、客观、公正的进行工作。

2. 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2.1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颁发了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按照法律规定,审计署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决定人选,国家主席任免。组织上,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系统,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由一个行政领导人负责,因而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提名和任选受到本级人民政府的左右和决定,严重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民间审计按照《注册会计师法》执业,但近年来的一些事件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蒙羞,失去了信任力,使审计独立性受到质疑,也使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专门、具体的法律规范,没有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这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在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产生了两种后果:(1)内部审计人员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由于缺少行业规章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可操作性较差。

2.2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和前提,它是内部审计人员自主的开展工作的保证,是提高内部审计效果的基础。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设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指出,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主要有三种类型:受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裁领导;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受本单位董事会领导。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有保障。

内部审计归属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能够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容易得到管理层和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是在企业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经济待遇等都是由企业决定的,其独立性不可避免的受到管理层的制约。

会计0801 夏青

1081350121 2.3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完整的独立性

根据《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对内审人员的认识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单位掌握,即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法人)直接领导下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内部人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的客观性受内部因素影响较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在管理层领导下展开工作,不可避免的手管理层意志所左右,是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有些单位领导为了本单位、小集体或个人利益而不信任或限制使用坚持原则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依法办事的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高压政策,迫使内部审计人员听其指挥。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客观公正地发挥监督评价职能。

2.4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有些单位未能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而兼职审计人员因为分管的其他工作本身任务重,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挤出时间完成。这样,审计的人员、时间得不到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势必受到一定影响。其次,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电算化审计技术,处理复杂审计问题的能力较弱,也不太具备职业的预见性和对风险的敏感性;有时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威信。

2.5内部审计职能过于狭窄

中国现行的内部审计范围狭窄,主要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范围。从空间上讲,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此外,从时间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内部审计绝大多数都是事后审计,几乎不涉足事前审计。少数涉及事前审计的,也仅仅是做做表面功夫,起不到任何作用。

3. 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3.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

随着内部审计范围和职能的扩大,不仅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尽快抓紧制定、颁布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宪法赋予审计独立性的精神,由立法机关制定具体、明确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等,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部门才能更好地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其监督评价的作用。单位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一个具

会计0801 夏青

1081350121 备优秀道德品质和卓越才识的领导,能通过自身的德、能、勤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身边的干部和群众的行为,乃至影响社会风气,并能营造出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是这样,主要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劣。

3.2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效率与其独立性相关,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又与其隶属关系的层次相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取决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如何,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而应该直接对单位中具有足够领导权利的领导人负责。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也使单位能对审计报告做出迅速的反应,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就国际范围而言,内部审计机构通常知己隶属于企业董事会或总经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拥有最高权威;总经理作为企业决策执行系统的最高领导,也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实验研究还表明,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审机构,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可见,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中的地位越高,并且能与所依靠的领导保持该厂密切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以,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处于较高的地位,而且受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

3.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有关审计事务做出判断时不能依附于他人的意向,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然不受个人感情、偏见、舆论和利益的影响。为此,内部审计必须有专职的审计人员,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人员兼职。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职权,完成规定的任务。为使审计人员保持审计中的客观性,必须切实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确保广大内部审计人员都遵守以诚信为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虚假审计信息。加强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可采取这些措施:(1)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并在组织内部广泛宣传;(2)在确定审计项目、分派人员时应充分考虑潜在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偏见,不应该使内部审计人员处于他们无法或难以做出客观判断的环境之中;(3)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实行定期轮换,以免可能因长期审计同一单位而导致客观性的损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勤奋,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提高其工作的熟练性、效率和质量。

3.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竞争的激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因此,会计0801 夏青

1081350121 首先,要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学习,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除了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以外,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外贸、税收、统计、基建、企业管理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业务能力;再者,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因长期审计同一单位而导致客观性的损害。各主管单位应在工资福利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实施等方面多考虑内审人员,其待遇不应低于本单位的财会人员,以稳定内审队伍,吸引高素质人才,用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审计队伍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3.5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强化审计监督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也称为代理内部审计,即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来实施,其形式有两种:一是内审部门及人员与外审师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内审控制,可称为内审外部化;二是企业不设内审机构,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合格机构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可称为完全外部化。内外审计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有助于提高内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两个方面来体现。我们应根据不同单位和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件: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篇6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中的建立,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内部经营过程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要让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做得更好,就必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关键词】 内部审计;独立性;优化设置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涵义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具体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处于超脱地位,不参与被审计者的经营活动。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是能科学有效的审计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其次,内部审计能促使企业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职员对有没有履行自身职责,廉洁自律都有监督职能。最后,也是对内部审计机构要求最严格的,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一些经营管理活动不合理,效率不高提出建议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独立性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并能作出公正判断和评价的必备条件,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的关键因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确定内审部门的性质是:“内部审计是组织中的一个控制部门,它独立于管理当局。”内审部门的这一性质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它是一个控制部门,是在管理者的授权下对各级管理层实施控制和监督,通过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来为领导层服务。其二是说它要独立于它所实施控制的管理层。如果将内审部门设置在其他管理部门之内或平行于其他管理部门,这种控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就必然受到影响。

从上述内部审计的作用看,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审查、测试和评价,它负有评价管理绩效的职责。内审部门要履行这一职责,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才能使这种审查、测试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有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的业务开展。根据资料显示,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从业务范围来看,已从过去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延伸;从审计领域来看,从过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扩展到非国有企业及乡镇审计。

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延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但是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延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得不到保证,越来越受到更多的要素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人说内部审计是领导者的“眼睛”和“监控器”,内审部门要真正发挥好这种监控作用,就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

首先,内审部门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应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它只接受最高层如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和授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利来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它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具有对下的权威性,才能不受干扰地实现有效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客观性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客观性是真实性的前提。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控制的全过程必须做到审计目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为领导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要实现这种客观性,就必须首先具有独立性,使审计人员独立于被审单位的活动,以便客观地完成工作。试想,如果没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去审计财务收支情况,就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公正。

二、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明显落后。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由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能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

2.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审计的层面上,使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

3.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力单薄,很难发挥作用。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从内部审计队伍的组成来看,一方面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财务审计人员对会计知识比较熟悉,对管理领域则不太了解,工程审计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熟悉,对其他专业则很少涉足,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很少,提出管理上的建议、撰写大型的专题调查报告明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作业流程不熟

悉,对管理上不完善的环节把握不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加强内部审计思考

1.坚持独立性首要的是加强机构建设。合理定位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及设置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它会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其他部门下面,会在很多方面受其制约,将会很难在其他部门的管制下对其他部门而且更难的对其管制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部门机构的设置应该直接独立于其他部门,最好能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公司领导人甚至是股东大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给予内部审计机构权利,才能真正激发的动力;才能真正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才能使单位能对审计报告作出迅速的反应,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2.坚持独立性还要人员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建设。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为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也必须尽快抓紧制定、颁布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宪法赋予审计独立性的精神,由立法机关制定具体、明确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等,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很好地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其对本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评价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廉洁,才能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在好,但是人员自身有问题的话,任何优势,任何独立都是空谈,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还应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直接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凭行政手段从外界强加的内部审计,由于不是因企业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具有先天的制度性不足,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实践。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普遍缺乏独立性,主要问题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独立,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做好,导致不被重视,缺乏独立性。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从两方面来下手:一种是通过企业自身对内部审计机构要合理定位,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建设;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做好自身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公司的管理,保持廉洁,才能保持独立性

参考文献

[1]石峰.审计实务[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7

(一) 抽象的“道德人”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许多研究对审计独立性的概念采用了抽象的定义方式, 把审计人员看成是超然独立的道德人, 因此把审计独立性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 它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诚实、正直、勇气和品格, 要求审计师不受经济利益或感情因素的影响。审计师不能让自己的判断从属于他人, 也不能受私利杂念的支配, 而应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考察和判断。

这种定义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包括:道德的败坏、经济利益的驱使、感情态度的错误支配、利害关系人的影响和施压。

(二) 现实的“经济人”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有些研究从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 认为审计人员的行为也应当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特征相一致, 审计人员是预期效用最大化者, 判断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高低是看其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一致性程度。有些学者将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经济代理人纳入模型进行分析时, 又进一步定义了审计独立性的层次。如果审计人员与所有者合作, 此时称审计人员具有强独立性;如果审计师既不与所有者合作, 也不与管理者合作, 此时称审计师具有独立性;如果审计人员与管理者合谋 (合作) , 此时称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对于所有者来说,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其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选择顺序是强独立性、独立性和无独立性, 在审计人员保持强独立性的情况下, 所有者效用最大。

这种定义方式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的威胁有:审计人员自身利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合谋。

(三) 结构化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有些学者从审计实务的角度对审计独立性构建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审计独立性包括实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职业的独立性。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指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检查业务和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保持适当态度的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计计划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技术、审计程序和确定其应用范围时不受控制和干扰;二是实施审计检查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选择应检查的范围、活动、人际关系和管理政策方面不受控制和干扰;三是审计报告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陈述经检查明确的事实对检查结果提出建议和意见时不受控制和干扰。

这种定义方式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是审计人员保持适当态度能力的缺失:屈从外界压力、易受外界影响改变自身的态度立场、自查自纠时马虎或不愿意自我揭短等原因都可以引发上述结果。

(四) 其他形式的独立审计定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颁布的《审计暂行标准》指出, 独立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这种定义与第一种定义方式近似, 但它又将审计的独立性进行了分类:审计独立性包含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 是指审计人员在判断时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超然独立地对事实做出客观判断, 公正地出具审计意见;形式上的独立, 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也在《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 审计师承担报告任务时, 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后来AICPA和SEC在有关独立性的规定中又更进一步对形式上有损独立性的因素进行了明确规定, 禁止审计师在缺乏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执行审计业务。AICPA的白皮书规定: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与客户存在经济上的联系;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存在利益冲突, 以避免损害与财务报表事项有关的客观立场;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和客户在管理决策方面或其他有损审计人员客观立场方面存在联系, 或卷入此类事务。

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包括:外界的压力和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关联关系的存在等。

二、审计人员面临的独立性威胁

审计人员独立性面临的威胁分成两大类:内在威胁和外在威胁。内在威胁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道德败坏, 受经济利益驱使, 态度立场不坚定, 丧失了保持适当独立性的能力, 是审计独立性面临的首要威胁;外在威胁主要是审计人员可能屈从于外界各种压力, 受制于关联方关系而丧失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外在威胁与内在威胁的合力作用使审计独立性的保持越发困难。

(一) 内在威胁

1. 道德败坏。

审计人员道德败坏, 则将使其有违起码的为人处事道德标准。审计独立性的保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标准较一般道德要求层次更高。所以, 一旦审计人员道德败坏, 审计独立性所要求的精神境界是无法达到的。道德的败坏可能使审计人员唯利是图, 放弃自己保持审计独立性应有的立场。

2. 经济利益驱使。

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审计人员因为某审计业务将给自己带来额外的、非正常的、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济收益而放弃原有的独立性立场, 降低自己对被审计对象财务等方面错漏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判断, 减少提出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次数。这就是2000年11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性准则委员会 (ISB) 在公布的《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所谈到的自利威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也谈到了这一点。

3. 态度立场不坚定。

自我纠错中的盲目自信、马虎或者自我掩盖。现在的很多情况都是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既承接被审计对象的非审计服务, 又反过来对自己提供的财务工作结果进行审计, 存在广泛的自查自纠现象。一旦自查自纠, 可能就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盲目自信, 认定自我工作质量高而疏于查漏差错, 丧失应有的警惕性;二是自查自纠中一旦发现错误急于维护自身声誉, 自我掩盖错误而损伤审计独立性, 因为发生错误的审计单位通常会影响其业务的拓展和维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性准则委员会 (ISB) 的《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的自查威胁、拥护威胁、信任威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的自我评价威胁也是类似的意思。

(二) 外在威胁

1. 屈从影响压力。

外界的施压往往使审计人员左右为难, 从而伤害审计独立性。比如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有关关系人施压, 让审计人员调查取证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奖金、工资施压, 甚至于以“工作职位不保”相威胁, 审计人员就可能丧失独立性。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提及的外界压力威胁以及《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提及的胁迫威胁。

2. 受制关联方关系。

审计服务提供者与被审计对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经济上的, 或是行政管理关系上的, 或者其他方面的关联方关系。想要在这种境地中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极度困难。因为被审计单位利益受损, 审计单位也会受影响, 所以审计单位完全有动机包庇、纵容被审计单位, 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谈到的关联方关系威胁即是此意。

三、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途径分析

(一) 内缮修为———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

职业道德指导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 从心理上克制了审计人员不当的个人欲望膨胀, 从而尽量保持审计人员道德上的超然、实质上的独立性。

(二) 外建制度

1. 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是附带着违规的惩处,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制定规则以更好在实践中起到奖惩衡量标杆的作用。因为规则约束的不清晰直接导致绩效、后果的难估计、判断, 指导和监督的失效直接带来实施过程的混乱和结果的难如人意。同时, 对于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亟待加强, 因为处罚力度不够是一种间接的纵容, 很多审计服务部门因为权衡利弊, 违规风险过低而选择铤而走险, 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2. 激励机制的同步跟进。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8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客观的审计事项的识别和比较, 并对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进行断定或选择, 为最终审计意见提供基础和依据。审计判断的内容既包括审计事项判断, 也包括审计人员的自身行为, 审计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估计。审计判断的主体是审计人员, 审计判断的事项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其本质是专业的思维过程和最终形成的专业意见。审计判断具有以下特征:

(一) 较强的主观性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知识和经验所作的判断, 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这决定了审计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反映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 乃至性格、偏好和特定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反映到审计判断中。

(二) 具有一定风险性

审计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审计人员判断的非程序性、判断过程和内容的复杂性、判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环境信息的影响, 使审计人员作出完全正确的审计结论几乎变得不可能,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审计判断的能力, 判断能力较低必然会造成审计结论的偏差或错误。

(三) 审计环境影响审计判断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审计活动时的周围相关情况和条件统称为审计环境。事实上, 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产生和发展了审计判断, 并使审计判断在审计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计环境的发展对审计判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独立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影响审计判断的影响很多, 既包括审计人员的自身的因素, 审计任务的因素, 也包括审计环境的影响。独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审计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结构复杂的体系, 是指在一定时空状况下, 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之和, 主要包括审计外部环境, 审计自身环境和审计客体环境。

(一) 独立审计外部环境

1. 经济环境。

独立审计的经济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对于独立审计工作绩效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判定独立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是相同的, 但是, 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 对于独立审计判断质量的具体要求又是不同的。

2. 政治环境。

独立审计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下, 一个国家的政党或集团在实施治理国家的措施中, 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对独立审计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的地位的确认程度。它不仅是独立审计工作的基础, 而且还决定着独立审计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 民间审计 (独立审计) 属于自由职业, 国家不直接加以干预。但由于历史原因, 独立审计仍有可能依附于政治权力机构,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不能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另外, 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否也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

3. 法律环境。

独立审计的法律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对于独立审计工作的干预指导程度和对进行独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自身权益的保障程度。

(1) 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对审计判断的影响。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审计, 法律、法的健全程度对于审计人员做出高质量的审计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反之, 如果法律缺陷就会提高了审计判断的难度。审计判断应依照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进行, 因此, 两种准则的完善程度都对提高审计判断质量至关重要。但是会计准则、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完善, 及其不断地被修订, 给会计人员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从而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审计判断的难度。

(2) 社会审计法规观念对审计判断的影响。整个社会法制观念的强弱同样对审计判断产生影响。企业、投资者及公众对审计法律地位的清晰共识有助于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公正的审计判断环境, 有利于产生高质的审计判断。我国公民的法律观念正在逐步得以加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审计法律观念意识仍然不够强, 审计界亦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风气, 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或受逼于竞争压力, 做出了不恰当的审计判断。

4. 科技环境。

独立审计的科技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手段对于独立审计操作技能和独立审计内容的影响。独立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并且有很强的技术性, 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科技知识。随着审计手段的不断创新, 不但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也提高了审计判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审计方法的日新月异, 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 独立审计自身环境

1. 审计人员自身条件。

审计人员自身条件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心理、职业道德、思维方式等自身因素。大量研究发现, 有经验的审计师与新手之间无论是在知识结构、知识的组织方式方面, 还是判断绩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在分析性复杂任务中, 有经验者的判断绩效要好于新手。此如果审计专家不但掌握审计领域的知识, 还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知识, 无疑会提高所作出审计判断的质量。此外, 审计人员的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审计判断密切相关, 存在问题的审计人员一般是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审计判断。

2.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独立就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 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应当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 审计人员由于受自身利益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威迫利诱的影响以及不恰当地降低必要审计成本等因素, 较难保持应有的独立,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判断的客观、公正。

(三) 独立审计客体环境

1. 被审计单位的任务复杂性。

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方式、机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和管理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等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做出判断的准确性。

2.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模式与风格。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风格是重视内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的作用, 他们会建立一套严密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判断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意识较强, 能够正确理解与看待审计, 并给以支持, 这将有助于审计判断质量的提高。

三、改善独立审计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审计判断的质量很大程度受独立审计环境的制约, 因此应该改善独立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一)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 提高审计判断能力

一方面, 加强审计判断培训, 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审计专业知识, 还需要不段接受后续教育, 提高职业水平, 提过培训学习审计判断的成功经验和技巧。同时加强法制教育, 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保证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判断。

(二)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审计法律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需要有健全的法制来加以保障。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活动, 尽管当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都明确了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应做到有法必依并不断完善。对不同部门指定的法规中相互冲突的地方。要进行修正。对实际执行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要加以完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还要考虑国际惯例。

(三)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虽然我国关于会计、审计的法律不断健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审计法律观念意识仍然不够强。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或受逼于竞争压力, 做出了不恰当的审计判断。企业、投资单位对审计认识不足, 没有按照法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对审计工作配合不足, 影响审计判断的质量。因此应该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各界对于审计法律观念的认识, 有助于社会审计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的公正性和质量。

(四) 确保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审计时的独立性

要有一个不受干扰能独立进行独立审计执业的条件, 坚持独立性原则, 保证独立审计在执业过程中, 能独立思考, 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扰, 这是独立审计执业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要解决当前还存在的某些“长官意志”、行政干预等情况, 而这种情况在一些按地区、按行业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 其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情况相对得比较突出。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不受干扰、公平竞争的机制。

摘要: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遵照一定的法律法规, 对审计事项进行识别和比较, 并对自身的行为所做的估计进行判断和选择。独立审计环境直接影响着审计判断, 本文分析了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判断,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独立审计环境,审计判断,审计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瑾审计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西安金融》2007年第3期

【2】姚建民对我国独立审计环境的思考《经济视角》2006年第9期

【3】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9月

论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篇9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在研究审计收费这一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之前, 先对审计收费和审计独立性等概念进行界定。

(一) 审计收费的概念

会计师事务所所取得的收入就是审计收费 (审计费用) , 其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收入主要来自于客户。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组织, 它自身必须维持生存与发展, 以取得的收入去弥补发生的成本, 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审计收费的外延包括审计费用的数额、审计费用支付方式、审计费用的支付时间和审计费用的降低。

(二) 审计独立性的概念

审计独立性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精神独立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独立。从独立对象上来研究, 本文的独立性既包括独立于被审计人, 也包括独立于审计委托人, 而且是指审计全过程的独立。同时,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 通常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 而形式上的独立性则是有形的和可观察的。社会公众通常是透过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来推测其实质上的独立性。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实质上的独立性的载体和重要前提。

二、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费用是注册会计师和委托客户之间联系的“经济纽带”。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 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还要接受社会监督, 保持职业独立性, 树立良好行业形象。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产品”, “产品”的供方和需方必然为其价格进行“讨价还价”。审计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常常使注册会计师采取一些不正当的价格策略。当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之间就审计费用不能达成一致, 上市公司可能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切都有可能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一) 审计费用的数额对独立性的影响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标准,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 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土浮动%”、固定价格、固定下限或上限等方式确定, 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确定。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等原因, 实际收费普遍较低。

我国目前缺乏一个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 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定价没有权威收费标准来规范, 这些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大大增加了其按照标准收费的难度, 从而使审计收费明显偏低。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规定, 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 减半收取审计费用。关于审计收费标准, 国家计委于1999年12月22日颁布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方法》, 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要求,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审计收费是执行政府指导下双方协商定价;第二, 审计收费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 并结合市场的供需进行分析;第三, 审计收费应体现服务的复杂性、资质等级和事务所的社会信誉。由此, 我们知道, 审计收费包含审计成本和审计利润两部分。

(二) 审计费用支付方式对独立性的影响

长期以来, 审计学术界对现行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给予极大批评和怀疑, 通常认为, 现行收费方式导致审计人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 与被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在审计关系中, 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经济关系被诸多学者认为是独立性的天然障碍:它影响了审计关系的平衡, 使注册会计师从一开始就在经济上受制于委托人。

我国现行的民间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客户收取审计费用, 现行收费方式导致审计人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 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这种依存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谈判时缺乏力量, 担心收不到预期的审计费用甚至失去客户。审计费用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支付, 这种经济上的依存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权衡利弊后, 往往会牺牲自己的独立性。

现行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主要弊端是审计人取得报酬的来源, 即与委托人合约中的报酬。委托人是审计人员报酬的索取对象, 两者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审计报酬的多少取决于重复博弈的结果。作为审计人, 为了取得稳定的收益来源, 力图保持合约的稳定性。而上市公司则通过提供合谋报酬或信号胁迫, 使审计人甘冒审计风险, 做出审计失败的行为。在上市公司与审计人的博弈中, 经济利益决定了他们的策略选择, 特别是在重复博弈中, 委托人与审计人的预期相应的放大了各自的收益, 如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收费潜力可达1亿美元, 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证券市场与审计制度的致命危害, 其中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扮演了最不光彩的角色。

(三) 审计费用支付时间对独立性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 上市公司支付报酬, 这似乎和普通商品的购销一样。一般的购销活动, 尽管也有预付款的行为, 但大部分货款都要等货到验收后才支付, 所以“先出审计报告然后再付款”似乎天经地义。但审计的一个特点是, 非但独立性无法通过审计结果来体现, 就连审计的工作量和质量好坏也无法从审计结果中反映;另外一个特点是, 尽管审计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是被审的客户公司, 审计报告直接服务的对象却是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外部群体, 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结果也不应该由被审的客户公司自己来评判。

既然审计结果无法反映审计工作质量, 加上被审的客户公司无权自行判断审计质量和审计结果, 那么审计费用的全部或大部分还是要等到审计结果出来后甚至再拖后一段时间才支付, 说明了什么问题?被审的客户公司自然不会是想通过延期支付从而多获得利息, 只是表明支付时间可为被审的客户公司利用来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虽然被审的客户公司 (或者委托人) 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方式有许多种, 但最终都体现在经济利益上;支付时间是现象, 所引起的支付额才是本质。

(四) 审计费用的降低对独立性的影响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以降低收费的方式招徕客户。降低收费标准, 意味着要以更小的成本完成审计任务, 必然对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质量构成威胁。但在实际中, 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均可为自己的低价位找出种种理由。此外, 相互竞争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增加他们的客户名单和他们的收益才是感兴趣的, 那些坚持自己客观意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将被那些将独立性屈从于业务利益的审计人员所淘汰。由于降低收费标准带来的严重危害, 各国审计职业界均制定了有关条款加以禁止。

我国一般把降价收费看作是价格竞争, 是违反职业规范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审计职业规范中都禁止降价收费行为, 理由是降价收费会导致不正当竞争, 降低审计质量。我国有些规范研究中也把降价收费看作是独立性的损害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降价收费行为。一是降价收费是一个市场竞争行为;二是降价收费是一种市场竞争的结果, 会降低审计人的声誉价值。审计市场竞争 (包括不正当竞争) 加剧, 会降低审计人的谈判力量, 所以损害独立性。审计人的声誉价值是审计人的一种机会成本, 也是审计人保持独立性的一个基本激励, 所以声誉价值的降低会损害独立性。两项效应相加, 降价收费必然损害审计独立性。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在前面对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目前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从审计收费的角度, 在本部分提出以下改善和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一) 发挥政府规范和社会监督作用

各地注协应监督会计师事务所遵循最低收费标准, 严禁各事务所搞不正当的低价竞争, 使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脱离与企业的经济关联,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同时, 必须进行供需调整, 使供需达到平衡, 由市场自主决定价格。如何使注册会计师的供求达到平衡呢:这个市场有别于一般市场。它的供给要素—注册会计师是社会监督体系的主力军。对这一市场不易让其完全自由放任, 自由竞争。在供过于求时, 靠供方压价竞争, 要素流失, 求得平衡。这样会使注册会计师执业不稳定, 特别是在目前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流失的要素不是劣等的, 反而可能是优等的, 因此政府应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失衡问题。

(二) 完善审计市场供需平衡机制

从市场需求方面, 注册会计师市场潜力巨大。要使注册会计师们以完全市场化的观念来认识自己的职业, 要自己去拓宽市场, 只有不断进取才能生存。但单靠注册会计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政府需给注册会计师法律上的支持, 对于有些业务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示范。在市场供给方面, 同将来巨大的需求相比, 注册会计师规模要大大扩充。但增长应是严格的、渐进的。同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建立能力与独立性的信誉机制, 组建自律性行业组织, 采取风险较高的合伙制, 使得委托人了解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其执业质量状况, 乐于支付高价委托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 这就可以使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留在了行业之中, 也可使注册会计师摆脱丧失独立性与客观执业的两难境地, 有助于提高审计执业总体质量水平。

(三) 改变审计费用支付方式

审计费用支付方式对独立性的影响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被审单位收费, 因此,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必须改变现有审计费用支付方式, 引入第三方的监督机制。

(四) 避免拖欠支付审计费用的现象

对委托人支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的时间应该给出明确的规定。应该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及付费方式和时间, 委托人应该按照约定的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摘要:本文针对近些年审计实务界的热点问题即审计收费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先结合我国及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现状对审计收费对独立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改善审计收费制度, 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审计费用,审计独立性,委托代理,审计关系契约

参考文献

[1]李桂荣, 岳凤霞.审计独立性与政府监管[J].财政监督, 2009, (06) .

独立审计的风险 篇10

独立审计制度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也是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承担着防范会计信息风险、降低会计信息识别成本的责任,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负有重要责任。但是, 近年来由于独立审计环境中存着各类不法行为和违规行为, 独立审计判断质量不容乐观, 投资者也对独立审计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目前, 我国独立审计制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独立审计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首先, 我国法律对于审计问题的起诉主体规定不明, 投资者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到法院提起诉讼。其次, 对法律责任缺乏明确界定。在开展审计业务过程中, 一旦出现问题, 注册会计师往往与被审计的企业一起列为共同被告, 承担法律责任。但是, 在具体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错综复杂, 其责任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再次, 诉讼取证难度较大, 审计过程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性活动, 要求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证明注册会计师履行审计的过程中存在行为不当现象,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而法院办案人员普遍缺乏这类专业知识, 使得审计案件难以获取到有力的证据。此外, 没有明确的民事赔偿标准。目前我国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责任只作了一般规定, 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和赔偿数额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标准, 违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审计违规行为。

2、审计市场混乱, 审计违规行为大量存在

目前, 我国审计市场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采用低价策略排挤同行承揽业务, 导致了行业内部无序恶性竞争。其次, 注册会计师往往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向投资者隐瞒审计风险,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再次, 审计人员往往出于降低审计成本的考虑而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 导致审计质量低下。上述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当前审计失误和审计失败事件的大量存在, 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的公信力, 使独立审计环境长期处于低信用状态。

二、独立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审计收费过低影响审计质量

当前, 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 使低价策略成为审计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但采取恶意低价竞争, 甚至还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收费过低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会最低限度的降低审计成本, 从而导致审计程序执行不完整, 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收取到充分的审计证据, 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

2、缺乏审计职业道德

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道德。目前, 我国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 但是并未对注册会计师违背道德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很难按照职业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师教育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较少,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职业道德, 从而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违法违规操作。

3、监管体系影响审计质量

目前, 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 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结果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 多头监管造成协调困难, 最终导致无效监管。

4、审计违规处罚过轻, 不足以遏制审计违规行为

我国法律对审计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时, 往往只注重对事务所的处罚, 而对注册个人的处罚相对较轻, 更没有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相关规定。收益和风险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行为。

三、完善独立审计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对策

1、明确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 完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

(1) 从立法上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按照《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行审计, 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 一旦发生审计报告信息不实, 注册会计师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在修订《刑法》、《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时, 应结合《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并在法律条文中对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过失责任、重大过失责任、欺诈责任予以规定, 从而为法院判决提供法律依据。

(2) 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裁定和实施归属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 而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的裁定和实施权归属人民法院。在诉讼案件专业性较强、技术相对复杂的情况下, 法院方面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很难对案件做出合理界定。为此,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鉴定机构, 由审计专业人士来界定注册会计师在案件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为庭审提供有力的证据。

(3) 保障中小企业在民事责任赔偿中的权利。我国在修订有关法律条文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审计案件的民事赔偿责任, 采取合理的诉讼形式, 确定合理的举证原则。首先, 有关部门要鼓励案件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法院方面应积极受理投资者诉讼案件, 提高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自律性。其次, 采用合理诉讼形式保障中小企业利益。对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 出于降低诉讼成本的考虑, 可采用集团诉讼和代理诉讼形式, 选举合适的代表或代理机构进行诉讼, 使投资者在状告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过程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再次, 实行举证倒置原则。举证倒置原则是指作为原告的投资者不需证明其依赖财务报告或审计人员是否存在失职行为, 只需证明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有重大错误或遗漏, 而将举证归咎于被告注册会计师或上市公司。这样可以有效保护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增加上市公司的造假成本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舞弊成本, 从而有效遏制审计舞弊行为。

2、建立独立审计职业道德体系

目前, 我国涉及审计职业道德的准则主要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基本准则》和《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这三大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但是在实践中, 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 在审计高等教育中, 未单独设置有关职业道德的科目, 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较少。另一方面, 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也缺乏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对此, 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应设立相应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 从而提高独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促进其规范执业, 从而减少审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3、政府部门要倡导建立无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 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而其效益 (审计结果)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目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采用有限责任制, 法律规定起点较低, 其收入和相关责任很不相称, 注册会计师极易因追求眼前利益而出现审计失信问题。而在有限责任制下, 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在民事诉讼中败诉, 其付出的赔偿金仅为事务所的有限资产, 这部分赔偿不足以对会计师事务所起到足够的惩罚和警示作用。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法规中倡导建立无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无限责任制由于要求合伙人在发生审计失败时承担无限责任, 其一旦出现审计问题, 将付出包括审计收入、个人财产在内的全部财产, 这样可以对会计师审计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保障独立审计的诚信度, 遏制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行业素质的提高。

4、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职能, 引导和监督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规范执业。一方面, 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评估, 并按其信用等级、营业规模和营业额划分不同的等级, 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行业操守和收费标准规范执业, 遏制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依靠行政手段和降低收费标准招揽业务的现象, 规范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民.对我国独立审计环境的思考[J].经济视角, 2006 (09)

[2]、袁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与治理[J].职业圈, 2007 (01)

[3]、王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5

[4]、张继勋, 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09)

[5]、张锋.改善审计判断效果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11)

关于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

一、 审计独立性的定义

在审计中,独立性意味着在执业审计测试、评价测试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中,审计师应保持正直无偏的立场。审计独立性分为实质上独立和形式上独立。若审计师能够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确实保持了无偏的态度,则其就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其他人对这种独立性的理解的结果,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这种独立性的信任。

二、 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关于行业竞争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从市场占有率角度对市场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可以说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状态,市场集中度较低,价格竞争激烈程度大,这会导致各会计师事务所纷纷采取低价策略去承揽业务,从而形成行业内低价竞争的不良格局。同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己保持真正公正的义务,并越来越多地接受顾客主张的态度,这显然严重危害了审计独立性。

2、 关于委托人问题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理论上说,在大型的上市公司应成立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决定委托谁来对公司进行审计。然而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从降低审计成本的角度出发,一般简化为由公司的经理人直接决定审计委托人。这种委托模式无疑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会计师事务所过多的在经济利益上依赖于被审计单位;其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容易存在恶性竞争。

3、 关于相关法律规范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审计独立性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性错误和舞弊等丧失了独立性的行为虽做出了罚款等行政处罚,但并未制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很少有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如果对违背独立性的违规行为仅仅进行罚款、警告、通报等措施,其惩罚力度是不够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低,在利益面前,收益明显高于风险,就有可能出现再次违规的情况,长期以往,会严重危害审计独立性。

4、 关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其积极影响体现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会计师事务所有更坚实的财务基础等。然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也有比较明显的消极方面。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效率,如果因提高效率而节省的成本归事务所所有而不是转移给客户,那么,同时提供两种服务就可以为事务所带来超额利润。在如此大的利益面前,会计师很难继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很可能违背审计的独立性。

5、 关于与审计客户关系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与审计客户之间非正常的经济关系及人际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非正常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来源于一个或较少的几个审计客户;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是按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向客户收取费用;三是,接受审计客户或其董事、经理等能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的馈赠。非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审计小组中的个人、能够影响该审计业务的个人、向该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合伙人或经理等与被审计客户的主要管理层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在这些经济关系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是可能会为了获取较高的审计收入以赚取额外经济利益或是为与客户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很可能放弃自己应有的独立立场,而出具偏向审计客户利益的审计报告,从而有损审计独立性。

三、 增强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1、 培育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

一方面,应该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准入标准,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增强其保持独立性的实力以及实现其规模经营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证监会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这些具有审计上市公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为之建立一套执业评价体系,从市场占有率、资历情况、同业复核情况、事务所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对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

2、 改进审计委托模式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比较流行的审计委托模式主要有财务报表保险制、审计委员会制和证券交易所招标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证券交易所招标制比较合适,可以加强审计的独立性。证券交易所招标制既能割断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客户之间的经济联系,又能通过招标这种形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竞争。在我国这种招标制度的安排对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不会招致公司的严重抵触,可以达到较好的执行效果,并且这种审计委托模式将会极大促进审计师职业谨慎的加强,有利于审计师执业质量的提高。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应该进一步健全有关审计行业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审计行业民事责任的规定尚不健全, 所以,进一步完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使之更加具体化,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其次,我们亦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违规事务所及会计师的有关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力度, 改变长期只是单纯以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为主的情况, 使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成为更加主要的惩治手段。

4、 适时剥离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

虽说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可能带来的更大程度的消极影响。所以,需要适时对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进行剥离。就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来说,发展审计业务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内部控制的状况,从而规避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在短期内应该主要发展审计服务,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静仪,审计独立性的探讨与分析,中国知网

[2]徐元玲,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思考,财会通讯,2006(11)

[3]许庆高,辛金国,邢小玲,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研究,2002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业务的影响分析 篇12

关键词:独立性,影响因素,审计失败

随着经济环境日趋多样化,多变的环境使得各类企业得到了快速腾飞的机会,这也为审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国际审计行业发展迅速,不论是理论还是实务均突飞猛进,我国审计行业也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审计途径和方式,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审计行业尽管日益与国际趋同,但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国内企业财务舞弊案的不断曝光,银广夏事件,科龙事件等等,使得外界对审计行业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为了促使审计行业更好发展,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公众利益,本文将对审计独立性与审计业务之间关系的分析。

一、审计独立性与审计业务

1、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对于审计独立性的探讨,中外不少组织和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截止现在,托马斯.G.希金斯的观点是业界所公然认可的,他曾经指出: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的同时还应当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这两种独立性都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制的2013年CPA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将独立性定义为:“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其中,实质上的独立更侧重于一种内心状态,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不受损害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原则以及公正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独立性在形式上的表现则更加侧重于外在表现,指的是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在不损害诚实信用原则,不损害客观原则以及公正原则并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前提下,作为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能够掌握充足的信息,利用自身的理性思维,在比较所有已获取的资料信息后,做出恰当的判断”。从本质上讲,独立性是为了帮助和指导注册会计师识别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 从而评价其严重程度,更好的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避免执业过程中的风险。

2、我国审计业务的特点分析

结合审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类型的差异,各个国家对于审计工作的范围、要求、主体均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审计。参照国际审计的分类惯例,并结合我国社会制度及经济类型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审计主体以及业务类型进行分析。

首先,从审计主体的角度分析,审计可以分为三大类, 分别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者共同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其中又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最为特殊,注册会计师审计贯穿于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始终。尽管三者在审计目标、审计运用的准则、执业过程中对独立性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在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会利用到其他两种审计的工作成果,借以提高工作效率,为被审计单位节约审计费用等。

其次,从注册会计师业务类型来看,《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并可以根据客户的委托,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的服务业务。审计业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分为财务报表审计, 验资,企业的合并审计、分立审计以及企业破产清算审计, 办理法律、法规规范允许范围内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3、独立性与审计业务的关系

审计本身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因而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能过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更是保证审计成果权威性的重要基石和保证。结合我国审计业务的特征,审计独立性要求是审计工作质量得到认可的保证,缺少独立性作支撑审计工作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存在价值。

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由经济利益引起的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各种因素。通过总结,既有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外部因素,也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内部因素。从安然事件到银广夏事件,凸显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陷所带来的弊端。透过对这些审计失败案例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会计界只有严以律己,提高对独立性的认识与要求,审计行业的诚信才能得以重建和保持。

1、直接影响因素

(1)与审计客户存在直接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业务工作时应独立于审计客户及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合营、联营企业,当注册会计师或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或重大间接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经济利益时,应当视为对审计独立性的损害。这里的直接经济利益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及其亲属包括其直系血亲和近亲, 拥有审计客户的公司股票或其他权益成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在业务聘约期内或者在发表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或者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过去曾经或将来可能从审计客户处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就会被视为是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

所谓间接的经济利益,是指项目组成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有十分密切的而又并不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可具体细分为:一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而作为资产的管理人,而其同时还在被审计单位中拥有了经济利益;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客户单位的关联实体中拥有经济利益;三是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的非客户单位中拥有经济利益,但该非客户与客户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2)审计业务的收费问题

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审计收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之一,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的收费模式、收费额度等都是对独立性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另外,关于审计收费的时间及结构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收费,是指审计服务的提供方 (注册会计师) 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审计服务的接受方 (被审计单位) 收取的用于弥补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服务提供方(注册会计师)付出的成本的一定数额的费用。在我国,审计服务作为一项特殊性的产品由会计师事务所有偿提供,因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后所取得的报酬,就是审计收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但收费的多少应当以服务性质、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等为主要依据,按照规定的标准合理收费”。可见,审计收费是会计师事务所为弥补其审计成本,维持持续经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3)与审计客户发生雇佣关系

如果审计客户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特定员工, 曾经是审计项目组的成员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又或者审计项目组成员过去或现在时间就职与审计客户中的某个重要职位,而该职位有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 此时就可能因为密切关系或外在的压力产生不利影响。与客户发生雇佣关系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组前任成员或者前任合伙人担任审计客户的重要职位并与事务所保持重要的联系;审计项目组前任合伙人加入到某一个实体,而该实体在随后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户;审计项目组某一成员在参与审计客户的业务后将有可能加入到审计客户中。

2、间接影响因素

(1)家庭和个人关系

审计项目组成员如果与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成员、管理组成员,亦或是所处的公司职位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在编制过程中加以控制或者产生重大影响的员工存在十分密切的个人关系或者家庭关系,则可能因为彼此之间的利益、密切联系或者外在的压力对本次审计业务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中,该负面影响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严重与否要取决于该成员在审计项目组的角色、其家庭成员在客户单位中的职位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等多种因素。

如果审计项目组成员的主要近亲属或者其他近亲属处于客户的重要职位,并可以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施加重大影响,又或者是审计项目组成员与审计客户重要职位的人员具有密切的关系,以及非审计项目组成员的合伙人或员工与审计客户重要职位的人员存在家庭或个人关系等都有可能导致审计独立性被损害,这就需要事务所采取有效措施将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

(2)与客户长期存在业务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的过程中既需要开发新客户的同时也会对某一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某一客户进行连续审计时,就可能会存在长期委派同一名合伙人或者高级员工来执行该客户的审计业务。由于该合伙人或高级员工多次主持或参与审计客户的审计业务,在审计过程中会因为密切关系或自身的利益产生不利于独立性的因素。

(3)其他事项

影响到独立性的不仅仅包含以上两种情形,由于我国审计市场的不完善,可能存在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薪酬或业绩评价与其向审计客户推销的非鉴证服务挂钩,事务所或审计项目组成员接受审计客户的礼品或款待的情形,如何处理好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与审计客户的关系这都会影响到审计独立性。

三、保持审计独立性的主要措施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这个职业的灵魂所在,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是诚信产品,为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的措施。

1、禁止审计项目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助理成员与被审 计单位之间直接经济利益以及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存在

如果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或者高级合伙人,在参与审计项目期间或之前在客户公司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者可能涉及有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则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本次业务时应当考虑到该名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并非事务所的合伙人,仅作为事务所的一般员工,如果其在被审计的公司拥有经济利益关系,项目组应当采取回避措施,避免该注册会计师参加本次审计工作。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消除或者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措施主要包括:(1)将拥有直接经济利益的项目组成员调离该项目组; (2)其他近亲属尽快处置全部经济利益,或处置全部直接经济利益并处置足够数量的间接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3)抽调审计项目组以外的注册会计师参与对该成员已执行工作的复核。

2、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收费管理规定执行 收费,规范审计业务收费

会计师事务所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事务所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必要的经济来源,而审计业务收费就是其合法合理的收入来源。然而,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客户源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对现有审计客户的依赖性较强,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会因为这种依赖关系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在新的客户开发过程中,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都会采取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所谓的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初次签订审计合约时将审计收费确定在审计成本之下,并期望通过长期的审计合约来弥补初次定价时的损失)。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收入来源单一问题而影响到审计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积极拓展业务,开发新客户,降低对现有客户的依赖程度,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外部质量控制复核,并就关键的审计判断向第三方寻求咨询。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新客户的开发定价应当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收费管理规定来执行,以此来规范审计业务收费问题。

3、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人员与审计客户之间的关系,委 派恰当的审计人员

尽管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客户在审计业务开展的前后产生雇佣关系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这方面的警惕。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员与审计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委派恰当的审计人员完成本次审计工作。如:在得知委派的审计人员与审计客户之间有可能发生雇佣关系时,将该审计组成员调离该审计项目组,由审计项目组以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该成员在审计项目组中作出的所有重大判断,以此消除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或者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4、对长期存在业务关系的审计客户采取项目组成员轮 换制度

如何将因与审计客户长期存在业务关系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消除或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是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务所长远发展。主要的防范措施包括:(1)将涉及到的人员轮换初审计项目组;(2) 由审计项目组以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该人员已执行的工作;(3) 由技术负责人定期对该业务实施独立的质量复核。

四、案例分析———德勤在科龙公司审计失败

1、科龙事件全程回眸

1992年,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地为广东省,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科龙电器涵盖空调、冰箱、冷柜、小家电等多个产品系列,并于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A股成功上市。2001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股权变更,格林柯尔迅速成为科龙最大股东。

2001年科龙电器出现亏损,大股东科龙集团占款出现15.6亿元巨亏,致使科龙被戴上ST的帽子。德勤在2002到2004年间承接科龙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在2002年德勤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3年则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在接下来的2004年德勤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在2005年5月科龙公司发布正式公告称, 公司因为涉嫌违法证券法而受到中国证监会的正式调查, 至此科龙危机终于爆发,随后德勤宣布不再担任科龙的审计机构。

2005年8月2日,证监会经过对科龙公司5个月的调查,公布了《关于广东科龙电器涉嫌证券违法违规案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通过销售造假、减少坏账准备的计提、掩盖诉讼赔偿的实际金额等手法,科龙从2002年至2004年虚增利润合计达到3.8718亿元。从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科龙通过利润的虚增,将其亏损的实际情况予以掩盖,尽管德勤对科龙2002年度报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保留意见,但其在事实上同意了科龙2002年是盈利的;德勤对科龙2003年度报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同样是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并没有能够发现科龙在2003年财务报表中出现的现金流量表在披露中存在重大虚假, 少计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量达21.36亿元,将8.897亿元多计入现金流量中经营活动项目,科龙公司未将多起会计政策的变更作为重大事项进行披露,也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之间存在的多起关联交易。德勤尽管在2004年度审计过程中对科龙公司的收入确认问题出具了含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却没能揭示科龙有巨额的资金存在被挪用或被侵占的事实,也没有要求对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05年年底,证监会对此事件的调查告一段落,报告认定德勤在对科龙公司的审计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德勤未采取完整的审计程序,未将科龙在现金流量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差错揭示出来等。

2006年1月,通过毕马威对科龙的重新调查,其报告结果指出,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间,科龙及其29家主要关联公司与大股东格林柯尔公司之间存在的不正常并且十分重大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 不正常的重大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调查期内涉及的非正常的大额现金流共计达到75.5亿元。然而德勤在对科龙公司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审计意见中,并未将这一实情阐述出来,使得公众遭受欺骗。因此,德勤因为审计质量不高在06年3月被大规模的投资者组成的律师团起诉。

2、德勤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德勤之所以在对科龙公司的审计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失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只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德勤与科龙之间因为审计收费而存在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德勤甘愿冒风向为其出具问题报告,并最终引发科龙危机。从2002年到2004年科龙公司支付给德勤的审计费用数额便可看出,正是因为高额的审计费用诱使德勤出具不实报告。2002年到2004年科龙公司向德勤支付的年度审计费分别为350万港元、420万港元、550万港元,合计高达了1320万港元。然而, 正是由于高额的审计收费这种重大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存在,使得德勤并未在之后出具的的审计报告中,按照其应有的职业立场发表恰当且公允的审计意见,其发表的意见也未揭示出科龙公司原本已经存在的诸多的财务问题。这不免让人心生怀疑德勤是否卷入了科龙管理层的舞弊事件。

(2)科龙公司在2002年之前的审计业务一直由普华永道承接,从2003年开始德勤从普华永道接过科龙公司的审计业务并由其进行连续审计,直到科龙事件之后德勤宣布解除业务。连续审计这种长期业务关系的存在加深了事务所与审计客户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的情形。

五、结论

审计独立性是资本市场得以良好运作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公众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有效保障。然而,审计独立性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并且要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需要各种外部治理机制的协同作用。

上一篇:旅游安全系统下一篇: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