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2024-08-09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共12篇)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1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责任的重大。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运用抽样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大量的审计实务问题。因此,审计风险必然存在。那么如何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 (即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避免造成审计损失呢?本文提供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一、强化社会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刚刚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与一些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均为政府办理,他们对政府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审计能否做到独立,显然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1. 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

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2. 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

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即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3. 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三、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1. 树立风险观念。

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才能在审计中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3. 提高执业水平。

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五、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六、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1. 签订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委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保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因此,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尽管这不能排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损失。

3. 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

当前的诉讼中也暴露出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如“深口袋”责任,“集体诉讼”方式,对证券法的理解上的分歧等等,极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败诉。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2

摘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期望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 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减少经营风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有着积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防控和治理,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各项经营及投资活动一并纳入到了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借助专业、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全面、具体的财务分析以及详实、可靠的评估与预测,并针对企业经营与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防控与管理,由此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效性有所增加,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收益和利润。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投资的全过程当中,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和控制风险,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风险管理范围确定中的作用。企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于经营和投资活动,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内部审计是企业把控全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除了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外,还能通过对内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对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并就风险可能存在的范围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在风险识别与分析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为风险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依据。三是在风险评价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制定的政策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估,有助于经营决策的完善。四是在风险处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风险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对风险处理方法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企业风险处理水平的提升。五是在风险反馈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反馈各种风险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这一前提下,为确保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减轻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其立足于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的管理,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处理等环节,将审计的协调、监督作用融入风险管理的审计程序当中。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企业应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强化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风险防范。

(1)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全权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同时辅助外部审计师开展相关工作。可由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协调内审与外审之间的关系,为董事会使用和披露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过程中,应当本着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确定风险容忍度

所谓的风险容忍度具体是指企业经营、投资时,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存在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风险的容忍度越大,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内审人员可按照本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资本结构等条件,对风险容忍度进行确定,同时找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威胁的所有风险,分析风险的权重,确定出威胁最大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进行容忍度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出企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影响,提高企业效益。

(3)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关键环节,它是对企业潜在风险的判断及对风险性质的鉴定。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先要对风险进行定性,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应当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并以风险的评估分析为立足点开展具体工作,从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该计划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市场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人事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会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以及其它风险管理审计计划。此外,审计委员会应当对风险识别的完整程度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就是企业经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确认没有遗漏后,便可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频繁度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进行分别评估,进而确定出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委员会还应当对评估结果进行复验,看结果是否恰当,并对不恰当的情况进行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做好风险应对与监督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好风险的应对与监督工作。首先,内审人员可依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制定出来的策略能够有效规避、转移、缓解风险。其次,审计委员会应当认真检查各部门针对风险采取的行动,看是否充分、得当,如果发现某些风险缺乏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借此来强化风险管理防范,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再次,由于风险本身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其数量及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为此,应当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这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审计委员会可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持续监控,使企业明确风险处理中应重点加强的环节,由此能够使企业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这不但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三、案例分析

A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2日,主要经营业务为建设与维修电厂、电力行业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电力与热力、生产销售电力仪器等。9月,A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由B集团公司持有21.15%的A公司股本。A公司于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但是未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范围内,使得A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较大风险。为此,应当建立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A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从A公司内审委员会的人员结构、规模设计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来看,全部符合内审委员会的设立要求,但从具体职责和权限上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可将企业风险管控加入到内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当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在A公司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经营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2)识别A公司风险

通过风险调查法和财务报表法,审计部门对A公司当前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得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外部经济形势。因中央政府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从而给企业资金流量带来了压力,影响了企业对长期项目的投资计划。二是原材料价格。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经营空间缩小,同时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未再实行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电力产品销售。由于煤电联动政策没有实施,致使煤炭涨价增加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

(3)确定A公司风险容忍度

审计部门在对A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后,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企业目前的风险容忍度确定为较低水平,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已经无法再容忍错报的发生。于是向审计委员会建议A公司必须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规避和转移风险,审计委员会采纳了审计部门的这一建议。

(4)落实A公司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和容忍度的确定,审计部门针对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识别到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其一,在外部经济风险的应对中,在审计部门的建议下A公司采取了缩短应收电热费的回收期;减少陈欠电费积压;多举借短期借款,抛售中长期借款;创新融资渠道等措施。其二,在原材料价格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实施一把手工程,对燃料管理体系进行了规范,同时加强与煤矿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协调,并加大对来煤结构的调整,确保了充足的煤量,煤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三,在产品销售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发电量计划,落实电量指标转移,向有关部门反映电价偏低等问题,争取提高电价。

四、结论

企业应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框架,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既有利于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风险的监督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栾姗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9):121-123.

[2] 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2 (8):39-42.

[3] 杨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2(10):84-86.

[4] 张秀英.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2):124-126.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3

【关键词】审计  质量控制  风险方法  内部控制  监督

一、引言

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影响审计顺利进行,导致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防范,审计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认识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

二、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

审计质量是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最后有效程度,该项工作贯串审计工作全过程,受到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目前在审计过程中,一些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不合格,对存在的风险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随着对审计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内容进一步增加,审计任务也越来越多,压力进一步增大。但一些审计部门在这样的趋势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一些部门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审计,没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日常工作中难以发现审计风险存在的领域,无法从整体上评估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一些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专业知识,难以很好胜任审计各项工作。实际工作中往往应用会计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审计局面。或者责任心不强,难以客观公正开展审计工作,影响审计风险控制和质量提高。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难以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些工作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没有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难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四)现场审计及监督不到位

开展现场审计时,收集审计证据,应用审计技术开展各项业务时,缺乏科学、完整、细致的方法,搜集的资料和证据可用性不高,影响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落实到位,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难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三、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为应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有效方法风险,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和防范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审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提高审计质量,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水平。相关领导要高度认识审计的重要性,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准备条件。健全审计程序,突出重点,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以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审计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水平和审计质量。

(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范要求,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工作,培养高素质审计专业人才,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选派技术资格强,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断充实审计队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加强审计人员及他们工作量的考核,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将其与职称晋升、待遇等联系起来,调动工作人员热情,使他们出色完成审计各项工作。

(三)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审计质量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设置,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制度、控制流程、质量检查考评标准等,处理审计质量问题,组织审计经验交流活动等。审计质量标准应该科学合理,并严格落实到位,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并在审计过程中落实各项规定。建立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和部门的职责,确保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落实到位,当发生偏差时,应该分析偏差的原因,做好调整工作。另外审计部门还要落实内部管理及控制工作,遵循各项规定进行内部审计,实现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有效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四)做好现场审计工作,加强监督工作

进行现场审计时工作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走好各项工作。全面收集审计证据,综合采取审计技术措施,保证资料收集完整和可用性,为预防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落实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和纠正,控制和预防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提高。

四、结束语

对审计单位来说,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具体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从工作人员、制度、监督等方面入手,推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审计质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各项工作水平提高,实现全面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4),263-264.

[2]王谦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J].财会通讯,2013(4)上,77-78.

[3]吴英文.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探析[J].时代金融,2014(8)下,127-128.

[4]张舒.对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7),213-214.

[5]王宏伟.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J].财经界,2014(3),261.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4

1、私利风险。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 部分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 由此带来私利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少数人员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审计风险在我国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特别是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风险已高度重视, 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中出问题往往在基层。如果领导者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 就谈不上对审计风险防范控制。领导者的认识风险不同于审计人员的认识风险, 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产生的风险是局部性的风险, 是可以通过领导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是可控风险。而领导认识问题带来的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失误。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是最大的审计风险, 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要只看到发展的机遇, 而看不到审计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现实的挑战引起的审计风险。

2、责任风险。

从审计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是否全面, 是否存在超越职权范围, 在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时是否有预见性、科学性,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否与宏观决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全面、可行, 对审计事项和主要内容是否少审、漏审, 审计资料的归类整理是否完整、符合逻辑, 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三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有效, 每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对审计情况和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 使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对问题处理处罚是否妥当, 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文字表达是否确切, 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四是审计工作方法是否得当, 工作作风是否深入, 是否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 在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 隐瞒事实真相, 以审谋私, 以权谋私等。

3、体制风险。

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 甚至不了了之, 由此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4、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固有审计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否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内部控制系统健全, 就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检测差错所在, 为审计工作的防范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如果审计人员检测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 则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将判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 从而不再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 可见内控制度不严, 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 是否严格符合会计准则, 选择和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流动做出完整的会计记录, 是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等。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 银行账户、现金、会计凭证和账簿有无疑点。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树立审计机关全员风险意识。

审计工作实践说明, 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如果忽视审计风险控制, 不断出现审计质量事故, 轻则引起复议, 重则上诉讼法庭,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损害审计形象, 危及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维护审计生命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 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作为审计机关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2、坚持职业怀疑审计观。

职业怀疑又称正当怀疑, 是指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 没有理由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 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 审计业务逐渐复杂化,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当怀疑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假定所需要证明的认定中可能存在不实、不合理或不合法之处 (只不过目前还不知道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环节) , 并以专业怀疑的眼光进行审查、分析、判断, 及时、敏锐、准确地捕捉可疑点。

3、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提高防范审计风险能力。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 篇5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集团的出现都将审计推向了国际化的高度。我国的审计从最初的国家审计开始,逐步建立内审制度,如今内部审计已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步凸显。国外在审计风险方面拥有比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较好的发展,内部风险研究在大多企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对比起拥有健全法律和控制体系的国外来说,仍然有很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传统观念上企业总是将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认为审计是对经营的`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然而,近些年,不断出现的“ST郯百文”、“银广夏”等事件,却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的审计缺陷和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审计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法律环境尚不成熟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企业向着多元化发展,经营管理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过程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的内部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审计,而是作为一种经济职能开始向企业管理延伸,只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这不仅要求企业审计人员对现有运行状况进行评定,还需要依据其审计结果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评估,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审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也变得很高。法律环境不成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法律在经济社会中,既为企业的审计提供强制保障,同时也对其进行约束。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至今依然不够成熟,和国外成熟的审计法律体系相比,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法律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难以用标准统一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审计法律的不成熟,缺少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审计难以保持其职业的独立性,才会爆发出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事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巨大危害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

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运行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指导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也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相反,没有制度的保障,难以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难以用统一的规范去进行审计活动而增加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目前大部分企业依然缺乏完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审计人员多以单纯的记录为主,很少去记录有效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审计的目的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挖掘,停留表面。总之,没有制度的约束,审计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审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审计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丰富程度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大多都是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无法做到全面的掌握,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审计经验。并且,加上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心。总之,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应对企业越加复杂的经济状况,这无疑为企业的审计又增加多一分危机。

三、防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环境保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宣传,让社会对审计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特别让企业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切实执行,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脚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统一标准的法律解释,并且依据现实情况和借鉴相关先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的审计制度。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审计发挥评估、监督的作用,大大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落实企业内审工作,减少企业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内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参考内审法律法规,借鉴成功企业的内审经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并严格执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减少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误差,提高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降低审计误差带来的审计风险。同时,为保证审计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坚持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的原则,企业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内审法律法规,不因私利,做出违背法律的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内审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的工作操作,其次,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不弄虚作假,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多学习审计、会计包括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审计相关法律的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审计人员培训的投入,使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地接收和掌握新的审计知识,不断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踏实地对待审计工作,富有责任心,客观公正的处理审计工作遇到的一切情况,如实反映审计结果。其次,要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风险要多思考,不可盲目草率的下结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论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 篇6

摘 要 审计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客体在财政财务的收支活动中存在重大检查风险和错报风险却未被审计人员发现而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称为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

1.客观性

采用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方法的一个鲜明特征,即根据整体中的部分样本特征去推断整体的特征,但是总体的特征和样本的特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出入,这种误差虽然可以控制却不能消除。因而,在审计活动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对审计人员不构成实质性威胁,或者并未产生严重后果而已。

2.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通过预期的偏差和审计的最后结论表现出来的,审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导致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因此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风险因素综合产生的。不同的审计风险在与之相应的审计活动中产生,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产生风险的因素在总体上有以下几种:重要的数字遗漏,内部控制执行力差,项目的虚假注释和错误评价,抽样技术局限性等。每一个具体风险都是有多种因素组成。

3.潜在性

若审计人员在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行为后没有形成不良后果、无需承担审计责任,则这种风险没有转化成实际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只有在错误形成后经过证实才可能体现出来。

4.偶然性

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纳了审计风险且又承担了审计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非审计人员有意所为。

5.可控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审计活动中固有的现象,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去降低、控制或者抑制审计风险,称为可控性。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确保审计工作公正、客观的基础,即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前提,执行好审计纪律,审计经费保障,实施审计回避制度,可最大限度地回避审计风险。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防范审计风险发生的根本前提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对审计工作产生作用和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和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审计实施程序以及审计法律法规是不同的因素。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自觉接受审计,做到理解审计、支持审计。审计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工作要求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需要各级领导和部门的积极协助、配合。因此,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包括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新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内的单位和相关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财经法纪意识,充分认识审计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审计,做到理解審计、支持审计。通过创造外部条件,使审计人员能够为实施审计判断重点、界定范围,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被审计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该单位的业务流程、财务状况、管理制度、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以及人员配备情况等,审计人员获取的财务信息能够反映出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相关联的各种真实情况。

3.强化风险意识,转变观念

在人们对审计期望值不断的提高中,审计人员所具有的责任和承担的风险也随着增大,在有效避免审计风险和损失,高质量完成审计的任务的同时,降低审计成本。因而,在思想上、观念上审计人员要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冲破传统的审计思维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寻找到有效积极的措施和方法去抑制审计风险。

4.依法实施审计工作,严格审计程序

审计工作不能够按照主观臆断去自主评价和操作,必不可少地拥有一套完善、严格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业务规范去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施查询账户和存款、封存资料和资产、扩大可以公布的审计结果的范围、特殊情况下直接审计等审计权限时,一是要分清问题性质,选择行使相应措施,二是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完备手续,三是要依法掌握尺度、范围和期限。

5.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应该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出发,制定出一系列与被审计单位相符合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让审计风险有效地抑制在一定范围内。

6.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作为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点,使大家的风险意识提高,并且积极配合必要的职务分工,能够有效防范和预防审计风险。第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有利于审计人员准确选用合理的审计依据,执行审计的操作规范,更加适当地执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第二,明确划分审计人员职务,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第三,在对审计人员的职务清楚划分后,要把各自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对在审计工作中违反规定、玩忽职守的审计人员给予批评和处罚,并且要追究过错责任;对项目完成优秀、尽心尽责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

参考文献:

[1]包汉良.审计浅议.江苏内部审计协会.2001.4.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7

一、审计风险概述

(一) 审计风险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 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审计准则中, 审计风险不包括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认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将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审计风险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多发环节, 才有利于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形成因素, 采取有效对策, 提高审计质量, 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监督作用。

二、审计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很多, 以下是常见的审计风险形成因素:

(一) 审计外部环境因素

1、经营风险因素

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 (或不作为) 而导致的风险, 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

2、公众期望因素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值变大。由于审计本身的固有局限性, 使得审计结论所起的作用往往达不到人们心理赋予它的期望值。尤其是审计报告的潜在使用者, 不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固有的局限性, 一旦投资者投资受到损失或发生其他经济纠纷时, 往往将被投资单位与注册会计师一并提起诉讼, 力争取得最大的利益补偿, 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公众期望会引发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 审计内部环境因素

1、审计组织因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是有限责任公司制、普通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制三种组织形式并存, 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制问题比较多, 一股独大, 一人说了算, 忽视审计风险普遍存在, 尤其是有限责任制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不相适应, 以为是有限责任而疯狂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顾审计风险, 甚至明知却默许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造假行为, 形成审计高风险。众多类似东方电子虚假财务报表案都足以说明了有限责任公司制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 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2、审计人员因素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中, 存在没有保持足够职业怀疑态度的问题, 如轻信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而满足于说服力不够的审计证据, 把审计中发现的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 未对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比较, 出现管理层的某项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矛盾问题也不进行进一步调查等等, 都会直接产生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案, 往往是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必然结果。众多类似东方电子虚假财务报表案和中注协对紫鑫药业项目审计质量调查结果都充分证明存在没有保持足够职业怀疑态度的问题。

(三) 非审计业务因素

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非审计业务在经济利益和自我评价及密切关系方面, 形成对审计独立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些威胁可以造成注册会计师丧失审计独立性, 而增大审计风险。尤其是当非审计业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重较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审计业务收入时, 会计师事务所对非审计业务收入的经济依赖性加大, 进而损害审计独立性的程度加大, 审计风险随之加大。世人皆知, 非审计业务威胁审计独立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安然事件, 当年美国安然公司支付给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为2500万美元, 而同时支付非审计业务的费用为2700万美元。

(四) 审计手段因素

审计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三种模式, 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 而且要针对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评价, 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审计证据;二是风险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贯穿于审计的整个阶段。

三、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建议

(一) 改善审计外部环境

1、应当正视经营风险

尽管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 但是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无法推卸各自的责任。建议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 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对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正视经营风险意识教育, 促使他们履行各自的责任, 包括保证财务报表恰当披露经营风险导致的财务结果的责任, 否则应当予以严厉惩处。

2、适当认识审计工作

人们知道医生的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某种固有局限性不会使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得到确切的诊断, 更不可能通过治疗都能够免于死亡, 更不能因为患者死在医院里就必须诉讼医生。对待审计也是如此, 审计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 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

(二) 完善审计内部机制

1、改善审计组织建设

建议尽快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法》, 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是无限责任组织形式, 分为特殊普通合伙制、普通合伙制、个人独资制三种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制、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必须是执业注册会计师, 合伙人对审计项目的工作及其结果负责;规定个人独资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是执业注册会计师本人承办, 对审计项目的工作及其结果负责。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2009年10月14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注册会计师行业用近七万字的篇幅, 基于三十年的实践积淀, 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 充分体现了行业自身对公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职业道德要求,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向全社会的庄严承诺。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勤勉尽责的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具体业务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获取和客观评价审计证据, 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3、适时分离非审计业务

安然事件后, 思科公司购买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19.9%的股权, 促成了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顺利分离, 后更名为“毕博管理咨询”;安永咨询被正式卖给法国凯捷集团, 组成IT咨询公司凯捷安永;德勤咨询公司宣布与德勤会计师公司分离, 更名为博敦;普华永道宣布以35亿美元将咨询部门整体出售给IBM, 与IBM全球服务部门合并成为IBM的附属部门;安达信的子公司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 安达信咨询从安达信分离, 后更名为埃森哲。从中预示出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 (尤其是管理咨询业务) 与审计业务分离是一种必然。

4、创新审计手段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很快, 云计算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了实质性应用, 比如网上歌曲、视频、杀毒软件等等。云计算可以在审计领域应用, 其本质是将数据和程序放在云中, 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加密和维护,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审计数据运用“云”技术进行处理。审计人员无需关注采用何种计算机程序, 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问题, 审计人员惟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云审计与现实审计相比, 更有利于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一是, 云审计可以更充分地的关注审计风险, 并积极地采取相应对策。二是, 云审计审计人员不能随意删减审计程序, 审计更具客观性。三是, 云审计是集全行业的审计经验, 用大智慧解决大问题。

综上所述,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 必须加以控制和防范。坚持改善审计内外部环境, 尤其是要完善审计内部组织形式, 创新审计手段, 能够有利于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我们相信注册会计师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赋予的经济责任, 不会不辜负广大社会公众的信任,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忠实卫士。

摘要:正确认识审计风险,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 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在阐述审计风险含义、特征、分类和成因及高发环节的基础上, 提出了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建议, 其中:建议修改《注册会计师法》, 取缔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更符合行业特点要求;建议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 创新审计手段的“云审计”思想, 是运用行业团体“大智慧”降低审计风险的探索性新见解。

浅析政府审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 篇8

关键词:政府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审计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过程中, 加之一些利益因素的诱导, 各种随之而来的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案件屡屡发生, 审计面对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对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研究,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 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审计人员在经过审计程序后, 据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的一种风险, 即审计主体发表的意见与审计客体事实相偏离的可能性。根据《审计法》规定, 政府审计的任务是对审计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意见, 因此, 政府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或者应当揭示而未能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重大失真或违法事项, 给审计机关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除了一般的审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时效性、潜在性、可控性外, 还具有社会性、复杂性、长久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政府审计风险的存在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均有其原因, 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 而是受到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

(一) 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大了政府审计风险的可能

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到微观经济管理, 从政府管理机关, 到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人员, 对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成分的多元化, 各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确定性, 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 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 也就加大了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由于社会对国家的高期望与政府审计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社会期望差, 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 审计法律环境不健全引发政府审计风险

首先,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不规范行为, 已出台的《审计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及《刑法》等有关法律, 分别对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做出了规定, 由于违规操作或对问题落实不清, 损害了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就可能引起行政复议, 或被推上法庭, 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 当前的审计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 审计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使审计人员面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可依, 也形成了审计风险。政府审计的体系尚待健全, 对有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再次, 政府审计多年来对行政性规定依赖较大部分行政规定缺乏细致性和可操作性, 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人为地提高了政府审计风险。

(三) 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加大政府审计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计算机技术引入审计领域成为历史必然, 这也是政府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主要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造成高风险的项目审计不足。审计抽样基本沿用经验抽样法, 有可能出现样本项目测试的结论有别于总体所有项目测试结论, 即样本性状无法体现总体形状。我国现在电算审计技术亦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审计机关由于财政状况和思想理念的差异, 还未能普及电算审计技术, 从而加大了政府审计风险。

(四)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导致了政府审计的风险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知审计法律法规、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工作责任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审计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但是, 在我们的审计人员中, —部分人没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 一部分人学历较低, 审计专业知识欠缺, 此外, 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等情况较为普遍, 更有极少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 对工作缺乏责任心, 这必然影响审计质量, 同时有些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 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比如判断的失误、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 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防范与控制政府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 加强审计立法, 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要保障政府审计的公正性, 首先必须解决审计机关的组织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要通过立法, 摆脱政府对审计工作的不适当干预, 确保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不受可能影响其公正立场的行政干预。立法机构应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及时发现和总结有关审计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改变审计机关对协调法律关系无所作为的观念和现状, 营造良好的审计法律环境, 破除狭隘的部门观点和地方观点, 真正做到从社会发展、完善法制的高度出发, 主动改善审计法律环境和法律体系, 降低政府审计风险。

(二) 综合治理审计环境, 提高政府审计风险意识

这是防范与控制政府审计风险的基础, 由于审计机关在旧的体制下对政府审计风险意识较弱, 审计机关应广泛开展风险教育, 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要自觉遵守《审计法》, 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 提高审计质量, 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实践证明,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效果要远胜于“亡羊补牢”, 正视政府审计风险, 才能有效降低政府审计风险。此外, 做好对政府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分析、学习, 也是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 实行政府审计公开, 建立政府审计外部监督机制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不同, 其具有一定执法性质, 属于政府行为, 政府审计的公正性如何, 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建设和经济监督威信。随着近年来政府审计影响的扩大, 人民法制观念的提高, 公众对政府审计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实行政府审计公开,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可以减少政府审计工作的片面性、随意性, 增强政府审计人员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借助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减少不正当权力因素对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的影响, 降低政府审计的风险。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修养直接关乎审计事业的成败, 是防范政府审计风险的重要一环, 一名高素质的合格审计人员,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源动力, 也是审计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审计风险呈反比关系, 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对新颁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倡新技术手段的开发运用, 以有效降低政府审计的技术风险。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对新颁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倡新技术手段的开发运用, 以有效降低政府审计的风险。

(五) 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实体”的出现, 会计操作更多地在计算机上进行,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充分采用现代审计技术,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抽样审计的方法, 对会计资料进行快速的处理, 在完善网络审计技术的前提下, 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被审单位的数据进行下载, 转换为审计需要的会计资料, 抽取重大金额和疑点问题, 进行分析判断, 确定风险点, 进行实质性测试, 争取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最充分的审计证据,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总之, 政府审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十分重大, 而造成其风险不断加大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为此, 我们要从意识上高度重视, 要深入实际工作中, 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 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奇.论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7) .

[2]、顾奋玲.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审计, 2008 (3) .

[3]、陈月坤.政府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及其防范[J].公共支出与采购, 2007 (7) .

[4]、胡月亮.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 (2) .

[5]、杨转转.对国家审计的反思及其风险防范[J].北方经贸, 2004 (9) .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9

(一) 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本质原因, 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仅仅具备会计知识, 没有系统学习审计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需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会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 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相对单一, 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比较弱, 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专业的审计人员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按照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不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和风险。

(二) 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为了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 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管, 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这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管理的难度。由于工作任务量大, 人手少的缘故, 审计部门的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审计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例如, 很多审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忽视了约谈这个环节, 只是简单通过检查账簿的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纪律, 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降低了审计的质量, 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缺乏强有力的管理

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管理, 只有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 才能避免出现审计质量问题, 审计质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目前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 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并没有按照责任管理制度进行, 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从实际出发来解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在提高风险系数的同时也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 重视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主要是提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规范, 对自身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要想真正提高审计质量, 需要从审计人员抓起,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审计人员应该重视日常工作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指导开展工作, 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到工作的质量, 将风险意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二是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观念,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是基本的要求;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审计知识, 还需要结合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1.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增强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高效的组织体系,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对于审计工作有明确的奖惩说明, 一方面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为, 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建立评估体系, 评估的主要对象是审计的内容以及方式, 审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审计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2. 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要始终贯穿整个工作。

首先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合理调配资源, 实现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和知识性, 审计人员之间要学会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其次是项目的选择, 制定审计计划之前应该仔细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确定审计的项目、内容以及目标, 便于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计划中应该明确指出工作的重点, 这样才能调配资源, 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工作重点的要求进行, 审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加强审计人员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分享工作想法和建议, 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审计办法, 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具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是报告的质量, 审计工作结束后需要以书面的形式阐述审计的具体情况, 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关键。审计人员要反复核对报告中的问题、数据是否属实、调查依据是否全面、采取措施是否得当以及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 加强内部的管理

加强内部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制, 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控制程序、评估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处理质量等进行正确的指导, 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制定的标准来检测自身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一旦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要落实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奖励制度来限制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审计单位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重视审计过程中法律和法规的应用, 适当时候还可以实行跟踪检查的方式, 直接到被审计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相互影响,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手段, 还是工作人员思维观念的转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需要高标准、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得完成审计工作, 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 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创新审计办法, 全面控制和规避风险。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审计人员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将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观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6) .

[2]段海蓉.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10 (8) .

[3]王昌令.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与及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4) .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10

1.1 审计部门介入项目建设管理

通过采取跟踪审计模式,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是跟踪审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施工现场进行审计,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和工作改进。但是采取该审计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越位项目管理者的职权范围,造成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审计,利用跟踪审计解决本该应由他们自身解决的问题,事事要获得审计确认,把审计当作“安全盾”。而时常审计人员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他们的参谋,又因为事实上很难对监督和管理进行明显区分和把握,督促权容易演化为管理权,造成审计的缺位和越位,给审计工作埋下风险隐患。

1.2 审计人员疏忽或遗漏了重大审计事项

(1)审计人员介入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而参与审计人员未对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在没有详细了解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草率签字认可。

(2)审计人员专业判断不够准确。部分建设项目,工程量复杂、涉及金额巨大,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项目管理不规范,或者公司管理松懈,项目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加之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提供的被审资料不真实或不完整,使审计员不能全面掌握工程情况和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做出不全面的审计决定,将增大审计风险。

(3)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所涉及的建设项目业务环节繁多,对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范围要求更高。而且对比传统审计,跟踪审计业务量更大、时间节点要求更紧凑,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繁重、审计时效要求高的状况下,易出现实际操作不熟练、失误率高,也容易造成审计疲劳做出习惯性结论。同时因审计人员工作不到位、取证不完整、未严格落实审计方案忽略或省略了重要的审计工作程序和审计内容,致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遭受质疑,造成审计风险。

2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2.1 跟踪审计要定位准确,谨防越位和错位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较传统审计大不同之处就是实际参与到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容易让审计人员对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范围产生错误判断。这需要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和内容,区分项目过程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界限,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通过项目建设流程的审计监督,从而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审计部门应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明确审计人员职责范围,对过程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管理进行详细区分,防止越俎代庖,避免减少因审计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2.2 适时介入,把握重点

提前介入建设实施项目各环节,已经成为有效实施跟踪审计、提高项目建设管理形成共识。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编制跟踪审计方案,合理选择审计介入时间。同时,在跟踪审计介入之后,审计部门应把握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审计重点,紧盯“风险点、发热点和出血点”。

2.3 完善工作机制

(1)有效整合审计资源。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借助专业人士提出专业的意见建议,避免因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遇到专业不熟悉、不了解的事项做出不准确审计意见所产生的审计风险。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与效果,强化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形成集约化管理模式。同时,要与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签订《审计服务合同》,在合同中对审计质量、信息保密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有效规范外聘审计人员行为,实现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2)制定跟踪审计相应制度和完善审计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采取主动出击,结合实际跟踪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借鉴传统审计管理办法,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审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防止越俎代庖。同时审计操作规程能较好的给审计新手提供审计指引,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主要措施有:(1)改进审计工作作风,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敢担当、敢碰硬,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2)通过专业调考的方式,积极打造和锤炼高素质审计专家团队,培养一批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的审计骨干,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提供人力保障;(3)加强各层次各类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有效提升审计队伍实战能力和整体素质。

3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处理方式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通过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或者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保证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三种。

3.1 风险回避

考虑较多的风险因素对审计目标实现影响,以及审计机构承受审计风险的能力,放弃审计项目或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放弃原审计方案、调整审计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使用风险回避方式来处理审计风险的优点是,它可以在风险产生之前对其进行化解,这大大地降低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避免了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但是,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审计负责人员能够对审计风险类型和风险的大小有准确的认识,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有偏差,采用风险回避的方式可能会造成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消极防范心理。

3.2 风险转移

审计风险承担者通过某种方式将审计风险转移给其他承担者。在审计中,审计组经常要求被审单位出具一份对其提供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所负责的承诺书,如果被审单位未履行承诺向审计组提供的审计资料和数据不真实完整,造成审计结论错误的审计风险,审计组可以转移给被审单位承担,这就是风险转移处理方式。

3.3 风险自留

全方位识别和全面总体评价审计风险,并对审计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在可接受范围就将审计风险保留的处理方式。

4 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风险大。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建设功能和建设投资各环节管理,达到投资的最佳效果,也让审计风险大大增加。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同时,也要采取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审计工作要不断发展创新,找到跟踪审计与审计风险防范的最佳融合点,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提高审计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责任意识,让审计结论做到客观、公正、有效,使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天职(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陆惠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11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拟就审计风险的含义、影响因素及防范进行探讨。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期。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所谓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二)客观原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不理想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原因。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展毕竟只有20多年,同国外300多年发展历史相比缺乏成熟的理论、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同时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景依然不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同时也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

3、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臼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活动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对其产生依赖。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不仅是审计人员应尽的职责,也是审计职业界努力的方向。仅靠审计人员的力量,而不注重对审计执业环境的净化,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的。因而,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既涉及到审计人员,也涉及到审计职业界,以及整个社会。

(一)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

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二)强化约束机制,加大连规经济成本

政府应运用其国家机器所拥有的手段,强化约束机制和制度建设,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正确履行其职责,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淡化行政责任,有限度地引入刑事措施。民事赔偿责任不仅给“违规”的注册会计师明确了经济上的赔偿责任,而且通过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可以有效地迫使“违规”者退出非法所得,还可以鼓励广大受害者依法请求赔偿,积极地同“违规”行为作斗争,既能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使“违规”注册会计师形成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规”的冲动。

(三)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建设包括政企关系的调整、整个社会诚信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诸多内容。

重点强调的是政企关系的调整,我们应当完善体制改革,彻底断绝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有一个较宽松的便于执业的政治环境。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增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注册会计师风险;另一方面在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会计监督功能的同时,应由代表股东利益的审计委员会来聘请注册会计师,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环境建设优化还包括注册会计师判断标准的建设,其中重点应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

审计准则是开展审计业务应遵循的规范,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如果审计准则这个标准或尺度本身存在缺陷,审计的结果必然是不恰当的。

四、结束语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篇12

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审计风险不包括注册会计师 (CPA) 认为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 但实际上该财务报表不含重大错报风险 (即误据风险) ,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由于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日益提高, 任务日益加剧, 以及由于考虑到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因此, 决定了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的审计风险。即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 (CPA) 不仅要注意风险, 更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的去避免、尽量去控制审计风险。所以, 如何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如何进一步去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 已成为审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概括地说, 本文所指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 注册会计师认定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事实上,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第二是, 支持会计师认定为错误的会计报表, 但是事实上, 这种错误的会计报表却是公允的, 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都被包括在内。由此可见, 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一样。因为审计目前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 面临着各种各样非常困难的问题, 成本效益更加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种种因素都决定了审计过程的风险。对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首先对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过相关研究分析之后他们认为, 设计风险的模型为: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由此式可知,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检查风险、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2.1 固有风险

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 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在会计报表中, 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敏感的舞弊决定了固有风险的水平。如果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越来越多, 固有风险的水平就越高, 相反, 固有风险的水平就越低。另一方面, 如果经济业务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会导致固有风险的水平越来越高, 相反, 固有风险的水平就越低。总而言之, 业务不同, 固有风险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2) 审计单位决定固有风险的产生, 并不是会计师决定固有风险的产生。会计师无法在现实工作中采取任何手段来改变固有风险的现状, 只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来对固有风险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2.2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存在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但是没有第一时间进行防止或者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直接影响到控制风险的高低。如果一个审计单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导致审计单位没有办法正常工作, 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中出现的错弊进入到财务报表系统中, 最终形成控制风险。

(2) 注册会计师无法直接影响控制风险, 这一点, 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是一样的。注册会计师无法在现实工作中直接改变控制风险的发展方向和现状, 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对控制风险的性质及其相关水平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控制风险具有独立性, 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存在。值得注意的是, 固有风险的水平和控制风险的水平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审计单位内部制度直接控制控制风险的函数有效性。有效的内容会适当地降低控制风险的水平, 无效的内容中则会提高控制风险的水平。但是, 在现实工作中, 内部控制不能够无时无刻都对控制风险进行控制, 因此, 控制风险无法被彻底消除掉, 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是必然性的。

2.3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是指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检查风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它在审计过程中单独地存在, 和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部存在直接的联系, 不会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而改变。

(2) 注册会计师能够直接改变和影响检查风险的现状。注册会计师的运用审计程序和审计程序是否具有效果都是由检查风险决定的, 检查风险就是它们的有效性函数。事实上,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是能够直接影响到检查风险的实施水平的, 检查风险也对最后的审计风险目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现实工作中, 注册会计师经常都会想方设法地来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区降低检查风险的水平, 这种做法将审计风险的总体水平大大地降低了, 总审计风险处在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理想水平状况。检查风险和重要水平共同直接对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聂荣进行影响, 包括实质性的测试性质、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范围和在工作中需要收集到的各种数据。

3 审计风险的特征

3.1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 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 这种误差可以控制, 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 不管你在你推断总体的时候选择的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误差, 也就是说, 审计人员要对所产生的错误审核承担起一定的风险责任。相反, 即使选择的是详细抽样, 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问题, 导致审计结果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因此, 风险无时无刻都是存在审计活动中的, 有些风险只是暂时看不见, 暂时没有对审计活动产生危害, 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这种灾害就会爆发出来。所以, 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掉的。人们只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一些有效手段来对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 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 适当减少风险的发生次数。

3.2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 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从总体来看, 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 项目的交易量大;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仔细地观察每一个风险, 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风险都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普遍性是风险的特性, 它无时无刻都存在审计过程中, 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失误, 都很有可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因此, 想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 首先要对上面介绍到的每一种风险进行控制。

3.3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 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 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 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 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 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例如, 某些审计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发生了一些错误, 但是这种错误并没有直接对整体造成影响, 这种错误就称为一种潜在性的风险, 处在一个潜在阶段, 还没有转变为一个实在的风险, 这个时候还不属于审计风险。一旦这个风险进入到一个错误的形成阶段, 就会转变为审计风险。因此, 审计风险只属于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它造成灾害后果是需要一个变质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还由很多经济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和社会公众等因素共同决定。

3.4 审计风险的无意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 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 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审计人员才会努力避免审计风险,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如果一个审计人员假公济私, 在工作中作假制造出一些假的审计结论, 最终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种责任是不能被称为审计风险的。因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故意性舞弊行为, 违法的人需要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到的谴责。

3.5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 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 审计职业界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 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一旦其发生, 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 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 而不敢承接客户。反而, 如果我们的风险降低到一个客户能够接受的乐观程度, 企业依然是可以对客户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的, 除此之外, 我们都知道, 审计风险是具有可控性的, 也就是说,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 提高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

4 中国的审计风险现状

现阶段, 中国的审计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部分CPA对风险存在和所肩负责任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部分CPA在审计工作之中, 工作态度不严谨, 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具体、不深刻, 认为风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没有认识到如果在审计工作中不够认真和谨慎, 就有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和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风险则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除此之外, 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 曾有一位专家这样评说:“一年两年是客户, 两年三年是朋友, 三年四年是同谋”。这就说明, 会计师事务所若是忽略了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则这种来自内部的审计风险则是更为可怕的。

4.2 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事务行为差异导致控制审计风险的难度增加

经济利益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各个事务所之间由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竞争会造成审计时间的缩短, 进而导致审计程序的简化, 最终则增加了审计风险。在现实状况中,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机构存在权职划分不清, 各自的职权和行使职权的方式和程序在具体事项上区分不清或是直接没有明确划分的问题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的时候, 有时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承接一些自身无法胜任的业务, 又不能在审计程序实施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 这些不安定因素, 都会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4.3 审计方法的滞后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一是, 审计方法模式存在滞后陛, 仍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 而国外目前已经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 抽样方法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都是根据审计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 所以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 审计操作程序不规范, 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 而随意主观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选用的审计方法不科学以及编写的审计报告不明确、不公允等。

4.4 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和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增加审计风险

部门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根据新的法规和新的工作实际情况完善和修订, 使不符合现行法规、规章、现实情况的工作流程难以有效控制, 从而导致审计控制风险的产生。部门企业在工作还存在刻意的舞弊行为, 加大审计工作难度, 进而增加审计。

4.5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审计风险的避免难度增加

审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也是约束审计行为的重要根据。如果这个法律体系不健全, CPA就会失去统一的衡量标准, 增加风险机会。鉴于我国审计行业起步较晚, 目前正处于调整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案件不断发生, 已经逐渐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

4.6 会计职业界管理存在的缺陷导致不必要风险的产生

会计职业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非有力约束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乏导致风险的增加。在现实中,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机构存在权职划分不清, 各自的职权和行使职权的方式和程序在具体事项上区分不清或是直接没有明确划分的问题。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的时候, 有时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承接一些自身无法胜任的业务, 又不能在审计程序实施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 这些不安定因素, 都会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5 审计风险防范的控制与对策

5.1 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注册会计师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执业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执业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才能够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从而保证审计质量。新《会计法》的颁布与实施, 使企业的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 从而大大的遏制了企业会计造假现象的蔓延, 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而提供了先决条件。

5.2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加强审计的独立性

在选择审计方法的时候, 应根据具体的审计对象与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审计类型, 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在整个审计程序中选用的单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审计的要求, 例如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时采用审阅法、核对法等, 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采用经济活动分析、数学分析等。目前, 很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以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 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 这样提高了审计效率与效果, 控制审计风险。

5.3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及政策,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遏制舞弊的力度, 从而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条件。

(2) 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审计机关要以规范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为目的,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行政为抓手, 以程序控制为重点, 全面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审理工作。建立报送审理、审计现场审理制度, 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针对性、合规性, 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 以及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果类文书格式、反映情况和问题、适用法律法规规章、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等重要事项实行审理监督。

(3) 真正确立审计机构“独立法人、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促使各审计组织真正走人市场, 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和经营。

5.4 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强化风险意识

(1) 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对其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传达恪尽职守的职业理念。

(2) 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已颁布的审计准则, 以及其他规范进行审计工作, 履行审计义务, 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 可以推动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降低审计风险。

(3) 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低而使得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很薄弱。审计职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 必须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 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技能, 以独立的身份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 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孙珊.浅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l3.

[2]张洁.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 2013.

上一篇: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下一篇:腹板斜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