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2024-05-15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共12篇)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1

一、引言

一般认为, 柔性是系统对未知变化的战略反应, 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系统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当这些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 系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和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柔性的基本特征

从柔性的定义可以演绎出柔性的基本特征, 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相对性。柔性相对性是指柔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 刚性是指系统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与制度等内容;柔性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时自身调整变革的能力。二是多维性。柔性本身作为一个系统, 是由范围维、成本维、时间维构成, 其具有多维性的特征。三是系统性。柔性的系统性是指柔性其本身构成一个系统, 由多个要素构成, 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呈现系统的特征。四是时效性。柔性是注重快速且经济地处理环境变化。当环境变化时一个系统能快速地做出反应, 发展有利局势, 则能获得重大价值;否则, 时过境迁, 很可能失去良机, 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柔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及其特征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即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人员流”, 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涉及的所有人员汇成的流动;“资源流”, 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的各类资源汇合而成的流动;“信息流”, 即由任务和信息资料汇合而成的指导公司内部审计过程的信息流动。“信息流”对“资源流”的有序运行起到主导作用, “人员流”是“信息流”和“资源流”畅通的保证。公司内部审计这一复杂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 承担帮助公司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其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四、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刚性的内涵以及互动关系

(一) 柔性的内涵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是内部审计系统有效适应环境、控制审计风险及实现目标的一种内在行为调控能力。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拥有的实际与潜在能力的多样性及其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公司内部审计柔性架构内, 公司可以更好地识别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审计战略调整, 从而快速并且经济地确立需要关注的重点项目和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 刚性的内涵

内部审计系统刚性是与柔性相对的概念, 它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和内部管理准则都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另外, 公司内部审计过程包括确立目标、监测环境、评价自身能力、寻找和评价备选行动以及建立用于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整体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有序的过程中,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刚性的一面, 它们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系统的设计能够达到各相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当然,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柔性的执行和管理来实现。

(三) 柔性与刚性的互动关系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对立统一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公司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发生变化, 需要重新制定方案、配置资源等等, 是否能够顺利做出调整, 就取决于该系统的柔性, 同时这种调整也必须受到约束与引导, 必须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作为其调整与转变的边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互补性。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需要柔性的填充,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柔性需要刚性作为支撑。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应当制定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实现柔性的支撑, 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基于审计系统柔性视角下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是改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二是改革传统审计方法, 注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约束原则来实现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

四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相机管理机制。

摘要:审计系统柔性作为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 控制审计风险, 确保审计质量及提高审计决策效率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方法。内部审计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审计系统柔性, 探讨审计系统柔性在审计系统中的作用, 详细分析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进而提出基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以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系统柔性,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华, 束继东.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机理与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 .

[2]、刘仲英, 吴冰, 徐德华, 张新武.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柔性与环境的战略匹配[J].同济大学学报, 2004 (6) .

[3]、王光远.内部审计在世界[J].财会月刊, 2003 (3) .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2

作者:穆建亚

河北学刊 05期

在审计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审计质量与审计效果,在特殊环境下还会败坏审计职业形象,危害审计事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审计工作最终失败。按照信息经济学原理,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存在,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是审计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审计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责任义务,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便有可能形成判断失误风险与道德风险。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存在较多的层级,其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在这种内部约束机制下,审计道德风险会变得更加严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越来越明显的障碍。因此,有必要防范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提升审计绩效。

一、道德风险与审计道德风险

在公民社会中,社会和谐是社会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人的行为需要和社会秩序相契合,社会则要借助有效途径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要发挥调控作用。比如,为控制主体进行合法性辩护,对可能引起冲突的价值观念加以阐释和引导,借以形成良性的道德氛围。而当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对于社会发展的把握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公民社会或和谐社会的构建便会逐渐实现。但不可避免的是,道德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陷入风险之中,给社会进步造成一定阻碍。

(一)道德风险及其成因

1.道德风险释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随着媒体、法律、制度等要素的介入,道德风险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但即便如此,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场景之中,道德风险仍有可能形成现实破坏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存在着大量“委托一代理”关系,用以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提高社会组织的运行效率。但是,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样一来,道德风险就成为“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直接产物,当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或疏于监管时,代理方就会围绕自身利益作出有损委托人的行为,伤害委托人的利益,道德风险由此产生。而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道德风险具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代理人会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放大自身的效用。

2.道德风险的成因。首先,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前由市场经济所主导的经济文化也是如此,它一方面使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和开放,另一方面使道德人格更加多元。一些个体的道德心理出现了“分歧”,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冲突时刻困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方面对个人道德极度维护,一方面对社会公德逐渐漠视,在一味地构建服务于自身的道德体系之时,对公共道德的构建袖手旁观。其次,按照意识论的逻辑,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增长认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断裂也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事实。从原则上看,两者是对称、协同和一致的,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不对称性和矛盾性正日益凸显,两者的反差在部分大学生群体身上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再次,自我道德修养的“放任”和外部道德教化的缺位。这样一来,个人道德体系逐渐扭曲,其道德行为只为利益诉求服务。

(二)审计道德风险的表现

审计是经济行为的一种,指的是依照经济原则和委托人的要求,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进行的专项活动,其职责在于完成受托任务、履行受托责任。从理论上讲,审计道德风险系指从事审计活动者(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在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的不利于他人(比如委托人)的行为。这些问题源于以下情况: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或限制性的合同中,负有责任的一方(经济行为者)由于未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此也不承担行为的所有后果,不获取行动的所有好处。在审计工作中,道德风险亦称“审计败德行为”,是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假陈述。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但是,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对非法利益的追求,在审计报告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主观上的隐瞒,以达到与利益相关者“合谋”的目的――这明显违反了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2.市场寻租。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会向被审计单位释放“特定信息”,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向其寻租,以便完成审计造假,出具一些应付性、包装性的审计报告以欺骗委托人――这种审计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强化了不正当竞争,而且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增加了社会成本。

3.职业怠倦。在委托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在审计工作中“偷懒”,比如,通过简化程序或省略必要的审计环节减少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消减审计精力,甚至因此获得额外收益――这种行为与审计职业道德直接相悖。

(三)审计工作中引入道德风险的必要性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构建的法律体系都是不完备的。因此,社会规则的建立除了要强化法律的作用之外,还须注重道德的约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特定案件时,依照法律和道德作出最小偏差的推断和研判。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所采取的任何审计方法都要以职业道德为基础和支撑。也可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是“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的二元函数,单纯依靠专业技术或职业道德进行审计都是不恰当的,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消除审计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审计失误。所以,有必要在审计活动中引入道德风险因素,在关注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之外,还要对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和因此而产生的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加以思考和度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对人的约束比制度更为深刻,这也是审计风险因道德而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想降低审计风险,通常要寻找道德风险的成因和可能爆发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设计和审计行为取得良好效果,保证审计准则、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按照既定的路径推进。当然,在审计活动中,在审计管理和审计技术层面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只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部分影响。对于这些微观层面的事件,只要借助制度规范等对应措施就可以有效化解。相反,道德风险对审计绩效的影响是宏观的,由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会使社会信用陷入尴尬境地。从这个角度讲,在审计活动中引入道德风险变量,具有明显的检验意义。

二、审计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

在传统审计模型中,不道德行为产生的风险是难以描述的。所以,在研究审计风险时引入道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的成因是十分必要的。总体而言,审计道德风险的成因主要有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不正当竞争压价诱发审计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

(一)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还应对因审计道德而造成的损失作出明确认定,并给予其极具威慑力的惩罚。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虽然中国的审计环境不断向好,但与法律相关的约束机制却一直处于软化状态。比如,民事赔偿机制缺位,监管力度不足等。这种状况的存在直接推高了审计师行为失当发生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监管和惩处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行为被起诉的概率也越来越低。实际上,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低风险行为或高风险行为被容忍,极易诱发新的道德风险,风险的级别也会越来越高,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比如,审计师会出于对“显著利益”和“隐性惩罚”的考虑,签发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也可能为了“迎合法律”,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加以粉饰,以增加结果的模糊性。当然,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越来越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类人群和组织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不颠倒“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的状况,其道德风险就会不断提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二)不正当竞争压价诱发审计道德风险

按照行业要求,审计师在履行审计合同所规定的责任之后,会从委托人处收取约定的审计费用。这样一来,审计行为就成为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审计收益三者之间就构成了制约关系。如果审计师追求较高质量的审计,就会因此增加审计成本,而审计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审计收费不断走低、竞争环境不断激化的情况下,较高的审计质量势必会降低其收益。这样一来,对于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审计师来说,出于对既得利益的考虑,要么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其市场份额,要么放弃更高层次的审计独立性与职业道德,以换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当然,这种出于不正当竞争而出现的压价行为,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审计主体被迫接受和履行审计合约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另一方面,也因这种“理性选择”而造成了“偷懒行为”,审计道德风险由此而产生。

(三)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紧密相关。在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承担主要的审计任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存在提供失真审计信息的可能,并以此提升自身效用,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此外,审计作为一种专家服务,审计事故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是否违背了审计准则、是否违背了审计道德、存在造假行为,是很难判定的。但是,一旦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高额回报,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合法审计信息失真与非法审计信息失真,作出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审计行为。

三、审计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道德冲突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常见的矛盾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处于复杂阶段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德冲突最终导致道德异化和道德选择,而在道德实践中,基于道德异化的道德选择又成为其他道德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由此可见,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活动的根源,它关乎人类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的生成与规范。从这个角度讲,防范和治理审计道德风险需要按照这一逻辑进行:注重审计道德的内化教育――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

(一)注重审计道德的内化教育

对道德教化主体而言,道德人格是其道德体系的.重要表征。在对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重塑教化主体的道德人格是提升其道德教化水准的基本维度。为此,在选择道德教化主体时,应注重其是否具备足以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关键素质,比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有效的沟通力和驾驭局面的引领力等。此外,还应进一步提升道德教化主体的人生价值系统,充分认识到与道德教化相关的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当然,道德教化主体还须具备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教化客体表现出来的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应对其进行重塑和道德教化与内化,将道德教化多主体下的养成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化模式加以实施,使之能够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和遵循道德准则,将道德人格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理诉求。

(二)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严肃对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认真落实审计意见与建议,对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师应保持独立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利益关联,严格按照审计原则和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的职能完成审计,在法律和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对被审计客户予以正面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投资者对审计师和审计活动的担心与质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利润及经济利益,不能为了较多的咨询服务而降低审计服务收费,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审计师的独立性。

(三)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

经验表明,在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时,政府或当局即便再强大也难以控制住每一个人――这是管理学中“破窗理论”屡试不爽的定律。在审计活动中,为了降低因道德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除了提高法律本身的效力外,还要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加大惩处力度,通过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消除审计行为主体的违规意愿。为此,需要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社会认知度,让更多的审计师认识到审计道德缺位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无论是审计师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要熟悉和钻研审计法律法规,通过公平执法、公正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纠正,增加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赖与热情。比如,培养通晓审计业务的法律专业人才,加强对法官独立审判的教育,提升审计职业的社会公信力等。

(四)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审计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计技术和审计经验对审计结果的准确和客观会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会增加经济价值,否则,不仅会降低经济价值,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道德风险,还需要在审计领域内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号召社会或社会组织为增加价值的审计活动支付更多报酬或社会认可。如此一来,技术到位、经验丰富、道德水准较高的审计师就会拥有更好的声誉与审计收费,并会为其事务所带来更多未来收益。同时,审计师也会主动抵御那些“有利可图的诱惑”,自觉完成既定的审计程序,综合衡量审计成本和收益,服务于更多的客户。

(五)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审计行为能否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风险因素,还对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运行状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做好各项制度构建”,有必要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以经营管理权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为起点,构建更为严密的审计监督体系,防范审计道德风险的发生。现代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都扮演着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认定代理行为是否合法和有效,必须借助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才能完成。从这个角度讲,在保证被审计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应以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处罚制度,合理利用和处理审计报告,以防“只审查、不处理”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消除违规、违纪等不道德审计行为。

审计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存在的,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审计活动在对外经济往来、协调国内和国际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其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倾向、道德倾向对中国审计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各种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道德培训和道德约束,使之能够从职业道德出发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主动践行职业道德行为,为消除审计道德风险、规范审计市场作出更多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升审计职业形象,促进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

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控制 篇3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而美国审计准则界定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为之;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变。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财产委托人要了解财产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审查、如实报告的责任。而在审计人员与财产受托人员之间,财产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财产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员对财产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义务。

2.审计对象十分复杂,审计内容特别广泛。审计的对象是一个渐进扩大的过程。从早先的对现金职员的诚实性审计到资产负债表的证明,再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进而扩展到对企业及其全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政策的诸问题进行审查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现代审计的对象已变得越来越复杂。

3.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固有风险大,审计人员必须采用更多的检查测试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审计成本,而且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对象不能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审计机关掌握的信息资料总是比被审计单位少,有的甚至是故意遗漏或恶意作假,以此为基础依据做出的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的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应用到具体的审计中,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足把握断定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2.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审计是一门技术性、社会性高的职业,审计人员应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审计队伍技术水平偏低,而会计行业近几年培训力度加大,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已使不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资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对工作难以适应。审计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审计质量,素质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

3.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因素。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明确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那么如何做到防范审计风险并对其进行控制,达到降低审计风险,以下笔者就内部审计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论述如下:

1.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队伍的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通过以上措施使公司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①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用制度来确保审计质量,通过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度、项目组长负责制度、审计事项内部两级复核制度、审计质量考核制度及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来确保审计质量,从而减少审计风险。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②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审计评价、送达审计决定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审计规定程序办事,做到环环相扣,不漏不乱,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保证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

③合理估量审计风险,慎重评价审计结果。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必要的审计调查,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存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便计算出检查风险。收集与检查风险相适应的审计证据来证明恰当的审计意见。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严格执行审计证据准则,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和合理性。对审计过程中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的审计事项,只作披露,不作评价。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或难以把握的问题,在作出审计结论时更要十分谨慎。审计评价要留有余地,避免使用绝对化语言。审计人员要敢于正视风险,正确估量风险。在审计执业中认真贯彻谨慎原则,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

3.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

4.建立交互审计机制

在大型企业集团中,所属的控股子公司以及设置的分公司或分支部门众多,为适应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内部经营关系、财务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需要建立多级内部审计制度,并形成交互审计机制。在整个企业集团中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使审计真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避免因行政干预而无法审计或审计结果不实的现象发生,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篇4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影响审计质量、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由于医院多重视医疗工作者专业知识的提高和培训,而对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医院现有审计人员中业务水平不高且知识结构单一,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作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比较明显。由此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的不够规范,深度不够,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

(二)审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医院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医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医疗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医院基建审计和采购审计项目增多,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审计人员少加之任务重等因素,部分审计人员“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有的审计人员只审计表面上的问题,按程序化模式去审计,而不能做到“由点带面”或抓不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往往匆匆“走过场”,写好审计报告就应付了事。这种面上的内部审计监督,不能起到对医院发展“保驾护航”作用,为审计工作留下了风险隐患。

(三)内部审计的制度缺陷导致的审计风险

首先,内部审计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审计署制定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度规定层次不高,导致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低、威慑力不强。其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窄,主要是监督为主,导致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工作协调性差。再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单位内设机构,隶属性强,很难有效的对单位其他部门或领导进行审计监督。

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其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建议,主要目的是防范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质量管理是其前提。如何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不断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首先,要提高医院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让其认识到审计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以便从人力、物力上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其次,审计工作千头万绪,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抓住重点领域的审计,这样不但符合审计工作的经济原因,也可以通过重点突出,来最大限度的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再次,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用正确的导向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2、加强关键环节的审计工作。一是要加强采购审计工作,采购是医院资金支出的重点。获取采购项目的供货渠道、产品价格等信息,形成可靠审计补充资料,从而提高审计的效果。要加强招投标的审计监督,现在医院一般都实行了采购招投标制度,如果完全遵循了采购程序的规定,一般不会产生人为的违反规定的行为。因此,审计的监督重点,就是审核有关职能部门是否按采购程序执行采购。二是要加强基建审计工作。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实现对基建工作的全过程的动态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和堵塞基建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三是要加强其他重点领域的审计工作。要不断加强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不断强化医院的内部监督。同时还要开展奖金发放的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通过审计工作“重点突出、全面防范”,来不断提高单位的审计工作质量水平,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三、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水平,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能独立进行分析,提出的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论。二是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近期,审计署把审计报告由内部文书定位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这就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提出新要求,所以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已成为评价审计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三是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中心环节。要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并分担风险。要明确参审人员的职责,审计组长、主审、一般审计人员,都要各负其责,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不断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努力促进内部审计取得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财会月刊[J], 2009年(3)

[2]郑锦花,浅谈如何做好医院基建修缮项目审计,中国科技信息[J]2007年(1)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5

0     引 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全面应用。目前,ERP系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部分,被企业广泛应用,为企业内部管理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ERP系统作为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成为企业制度推广的有效工具,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

1     ERP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1   控制环境

在互联网的辅助下,企业可以有效掌控内部资源和信息,提高移动办公效果,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处理各种信息,让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此外,ERP系统具备很强的分析和预算处理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预警机制,并根据内部实际库存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出现材料大量堆积等问题,影响资金使用率。

1.2   信息与沟通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6

关键词: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由于中小企业的涉及行业的广泛,以及各自特点的不同,因而在审计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审计准则颁布已有几年了,但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每一个审计人员来说还是新事物,具体如何实施,大家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作为审计实务工作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新审计准则下的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准则下风险导向理论

新审计准则体现的是风险导向审计。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两者的综合风险。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注册会计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或者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风险最高的环节与部门,以便重点审计。

二、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情形

(一)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缺陷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或者产权关系不明晰、或者所有者与经营者没有分离,使得不存在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往往凌驾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上,而且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出资人一般都较少,可能就是独资企业,这就更加便于人为操纵利润等。

(二)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很多企业,一是由于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素质偏低,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对内控认识有偏差或者完全无认识,甚至管理工作全凭老板或几个人的临时决定,使得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但得不到有效执行,造成企业财务工作混乱、核算不实,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三)缺乏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

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竟然与财务人员是同一部门,而且即使设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在一些实施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或者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里,其职能也被弱化,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四)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可能不纯

由于民营企业中普遍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相分离,就不存在所有者委托独立第三方审计的必然要求,那么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一是应付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工商年检、税务检查等;二是经营过程中的需要,比如向银行贷款、发行融资债券等。企业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为其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等提供佐证,由于存在强烈的利益需求,企业就会对审计报告的结果有明确想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中的具体防范及实施

(一)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审查程序

分析性程序是通过计算特定的项目和比率,以发现异常趋势和波动的程序。在审计计划和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整体状况,并发现异常情况,即把握风险因素,以便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但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以降低成本为幌子,只是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象征性进行一下分析性复核,这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确定了重大错报的风险水平以后,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对策,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特别是针对舞弊的行为,因为舞弊行为通常比较隐蔽,但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管理层舞弊。评估管理层逾越内控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同时管理当局具备舞弊的动机时,审计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发生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根据风险评估程序得出的结果拟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本身就有可能发现很多的舞弊事项和舞弊领域,这些舞弊事项有的稍加追溯就可以得出应调整额,还有一些是需要结合实质性程序进一步核实的事项。当然风险评估程序也可能证明某个领域不存在舞弊可能,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提供保证。在对中小企业审计的有限时间里,根据高风险领域,针对性地实施进一步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三)必须完成报表项目余额的实证性程序

余额实证程序即是对财务报表项目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存在性和完整性所做的实际审核,具体的实质性程序包括:现金盘点、银行函证、存货监盘、存货计价测试、存货减值测试、应收款项函证、应收款账龄分析、长期投资协议、固定资产监盘、在建工程监盘、资产所有权证明、累计折旧计提测试、资产减值测试、借款合同检查、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卡信息核对、应收票据盘点、工资政策了解和测试、纳税申报表核对、税务优惠政策的了解、成本结转过程检查、费用相关协议检查测算等程序。即使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得非常好,风险理念体现得非常充分,如果没有认真实施实质性程序,一旦审计失败,就可以被认定为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四)简化审计程序

针对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极不健全的企业,以及业务内容极其简单、业务量很小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进一步简化审计程序。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高风险舞弊领域,财务报表审计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是高度集中,造假的方式与思路基本不变,仍然还是损益表项目的事项。如何把握损益表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重点。换言之,对高风险的小企业审计,完全可以跳过风险评估程序单刀直入,不再僵化地按部就班。需要指出的是,对判断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高风险或业务简单的过程,同样是属于广义的风险评估程序,只不过是可以较容易的直接得出结果。

四、结束语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7

1、私利风险。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 部分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 由此带来私利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少数人员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审计风险在我国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特别是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风险已高度重视, 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中出问题往往在基层。如果领导者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 就谈不上对审计风险防范控制。领导者的认识风险不同于审计人员的认识风险, 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产生的风险是局部性的风险, 是可以通过领导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是可控风险。而领导认识问题带来的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失误。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是最大的审计风险, 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要只看到发展的机遇, 而看不到审计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现实的挑战引起的审计风险。

2、责任风险。

从审计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是否全面, 是否存在超越职权范围, 在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时是否有预见性、科学性,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否与宏观决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全面、可行, 对审计事项和主要内容是否少审、漏审, 审计资料的归类整理是否完整、符合逻辑, 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三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有效, 每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对审计情况和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 使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对问题处理处罚是否妥当, 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文字表达是否确切, 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四是审计工作方法是否得当, 工作作风是否深入, 是否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 在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 隐瞒事实真相, 以审谋私, 以权谋私等。

3、体制风险。

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 甚至不了了之, 由此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4、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固有审计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否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内部控制系统健全, 就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检测差错所在, 为审计工作的防范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如果审计人员检测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 则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将判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 从而不再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 可见内控制度不严, 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 是否严格符合会计准则, 选择和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流动做出完整的会计记录, 是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等。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 银行账户、现金、会计凭证和账簿有无疑点。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树立审计机关全员风险意识。

审计工作实践说明, 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如果忽视审计风险控制, 不断出现审计质量事故, 轻则引起复议, 重则上诉讼法庭,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损害审计形象, 危及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维护审计生命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 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作为审计机关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2、坚持职业怀疑审计观。

职业怀疑又称正当怀疑, 是指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 没有理由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 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 审计业务逐渐复杂化,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当怀疑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假定所需要证明的认定中可能存在不实、不合理或不合法之处 (只不过目前还不知道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环节) , 并以专业怀疑的眼光进行审查、分析、判断, 及时、敏锐、准确地捕捉可疑点。

3、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提高防范审计风险能力。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8

(一) 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本质原因, 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仅仅具备会计知识, 没有系统学习审计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需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会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 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相对单一, 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比较弱, 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专业的审计人员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按照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不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和风险。

(二) 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为了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 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管, 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这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管理的难度。由于工作任务量大, 人手少的缘故, 审计部门的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审计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例如, 很多审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忽视了约谈这个环节, 只是简单通过检查账簿的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纪律, 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降低了审计的质量, 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缺乏强有力的管理

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管理, 只有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 才能避免出现审计质量问题, 审计质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目前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 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并没有按照责任管理制度进行, 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从实际出发来解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在提高风险系数的同时也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 重视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主要是提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规范, 对自身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要想真正提高审计质量, 需要从审计人员抓起,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审计人员应该重视日常工作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指导开展工作, 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到工作的质量, 将风险意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二是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观念,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是基本的要求;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审计知识, 还需要结合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1.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增强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高效的组织体系,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对于审计工作有明确的奖惩说明, 一方面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为, 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建立评估体系, 评估的主要对象是审计的内容以及方式, 审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审计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2. 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要始终贯穿整个工作。

首先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合理调配资源, 实现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和知识性, 审计人员之间要学会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其次是项目的选择, 制定审计计划之前应该仔细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确定审计的项目、内容以及目标, 便于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计划中应该明确指出工作的重点, 这样才能调配资源, 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工作重点的要求进行, 审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加强审计人员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分享工作想法和建议, 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审计办法, 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具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是报告的质量, 审计工作结束后需要以书面的形式阐述审计的具体情况, 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关键。审计人员要反复核对报告中的问题、数据是否属实、调查依据是否全面、采取措施是否得当以及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 加强内部的管理

加强内部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制, 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控制程序、评估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处理质量等进行正确的指导, 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制定的标准来检测自身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一旦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要落实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奖励制度来限制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审计单位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重视审计过程中法律和法规的应用, 适当时候还可以实行跟踪检查的方式, 直接到被审计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相互影响,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手段, 还是工作人员思维观念的转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需要高标准、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得完成审计工作, 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 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创新审计办法, 全面控制和规避风险。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审计人员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将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观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6) .

[2]段海蓉.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10 (8) .

[3]王昌令.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与及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4) .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9

一、审计风险概述

(一) 审计风险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 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审计准则中, 审计风险不包括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认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将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审计风险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多发环节, 才有利于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形成因素, 采取有效对策, 提高审计质量, 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监督作用。

二、审计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很多, 以下是常见的审计风险形成因素:

(一) 审计外部环境因素

1、经营风险因素

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 (或不作为) 而导致的风险, 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

2、公众期望因素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值变大。由于审计本身的固有局限性, 使得审计结论所起的作用往往达不到人们心理赋予它的期望值。尤其是审计报告的潜在使用者, 不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固有的局限性, 一旦投资者投资受到损失或发生其他经济纠纷时, 往往将被投资单位与注册会计师一并提起诉讼, 力争取得最大的利益补偿, 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公众期望会引发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 审计内部环境因素

1、审计组织因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是有限责任公司制、普通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制三种组织形式并存, 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制问题比较多, 一股独大, 一人说了算, 忽视审计风险普遍存在, 尤其是有限责任制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不相适应, 以为是有限责任而疯狂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顾审计风险, 甚至明知却默许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造假行为, 形成审计高风险。众多类似东方电子虚假财务报表案都足以说明了有限责任公司制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 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2、审计人员因素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中, 存在没有保持足够职业怀疑态度的问题, 如轻信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而满足于说服力不够的审计证据, 把审计中发现的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 未对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比较, 出现管理层的某项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矛盾问题也不进行进一步调查等等, 都会直接产生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案, 往往是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必然结果。众多类似东方电子虚假财务报表案和中注协对紫鑫药业项目审计质量调查结果都充分证明存在没有保持足够职业怀疑态度的问题。

(三) 非审计业务因素

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非审计业务在经济利益和自我评价及密切关系方面, 形成对审计独立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些威胁可以造成注册会计师丧失审计独立性, 而增大审计风险。尤其是当非审计业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重较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审计业务收入时, 会计师事务所对非审计业务收入的经济依赖性加大, 进而损害审计独立性的程度加大, 审计风险随之加大。世人皆知, 非审计业务威胁审计独立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安然事件, 当年美国安然公司支付给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为2500万美元, 而同时支付非审计业务的费用为2700万美元。

(四) 审计手段因素

审计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三种模式, 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 而且要针对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评价, 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审计证据;二是风险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贯穿于审计的整个阶段。

三、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建议

(一) 改善审计外部环境

1、应当正视经营风险

尽管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 但是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无法推卸各自的责任。建议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 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对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正视经营风险意识教育, 促使他们履行各自的责任, 包括保证财务报表恰当披露经营风险导致的财务结果的责任, 否则应当予以严厉惩处。

2、适当认识审计工作

人们知道医生的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某种固有局限性不会使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得到确切的诊断, 更不可能通过治疗都能够免于死亡, 更不能因为患者死在医院里就必须诉讼医生。对待审计也是如此, 审计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 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

(二) 完善审计内部机制

1、改善审计组织建设

建议尽快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法》, 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是无限责任组织形式, 分为特殊普通合伙制、普通合伙制、个人独资制三种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制、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必须是执业注册会计师, 合伙人对审计项目的工作及其结果负责;规定个人独资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是执业注册会计师本人承办, 对审计项目的工作及其结果负责。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2009年10月14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注册会计师行业用近七万字的篇幅, 基于三十年的实践积淀, 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 充分体现了行业自身对公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职业道德要求,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向全社会的庄严承诺。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勤勉尽责的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具体业务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获取和客观评价审计证据, 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3、适时分离非审计业务

安然事件后, 思科公司购买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19.9%的股权, 促成了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顺利分离, 后更名为“毕博管理咨询”;安永咨询被正式卖给法国凯捷集团, 组成IT咨询公司凯捷安永;德勤咨询公司宣布与德勤会计师公司分离, 更名为博敦;普华永道宣布以35亿美元将咨询部门整体出售给IBM, 与IBM全球服务部门合并成为IBM的附属部门;安达信的子公司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 安达信咨询从安达信分离, 后更名为埃森哲。从中预示出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 (尤其是管理咨询业务) 与审计业务分离是一种必然。

4、创新审计手段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很快, 云计算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了实质性应用, 比如网上歌曲、视频、杀毒软件等等。云计算可以在审计领域应用, 其本质是将数据和程序放在云中, 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加密和维护,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审计数据运用“云”技术进行处理。审计人员无需关注采用何种计算机程序, 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问题, 审计人员惟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云审计与现实审计相比, 更有利于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一是, 云审计可以更充分地的关注审计风险, 并积极地采取相应对策。二是, 云审计审计人员不能随意删减审计程序, 审计更具客观性。三是, 云审计是集全行业的审计经验, 用大智慧解决大问题。

综上所述,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 必须加以控制和防范。坚持改善审计内外部环境, 尤其是要完善审计内部组织形式, 创新审计手段, 能够有利于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我们相信注册会计师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赋予的经济责任, 不会不辜负广大社会公众的信任,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忠实卫士。

摘要:正确认识审计风险,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 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在阐述审计风险含义、特征、分类和成因及高发环节的基础上, 提出了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建议, 其中:建议修改《注册会计师法》, 取缔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更符合行业特点要求;建议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 创新审计手段的“云审计”思想, 是运用行业团体“大智慧”降低审计风险的探索性新见解。

浅析政府审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 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审计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过程中, 加之一些利益因素的诱导, 各种随之而来的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案件屡屡发生, 审计面对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对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研究,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 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审计人员在经过审计程序后, 据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的一种风险, 即审计主体发表的意见与审计客体事实相偏离的可能性。根据《审计法》规定, 政府审计的任务是对审计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意见, 因此, 政府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或者应当揭示而未能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重大失真或违法事项, 给审计机关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除了一般的审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时效性、潜在性、可控性外, 还具有社会性、复杂性、长久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政府审计风险的存在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均有其原因, 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 而是受到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

(一) 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大了政府审计风险的可能

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到微观经济管理, 从政府管理机关, 到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人员, 对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成分的多元化, 各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确定性, 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 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 也就加大了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由于社会对国家的高期望与政府审计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社会期望差, 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 审计法律环境不健全引发政府审计风险

首先,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不规范行为, 已出台的《审计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及《刑法》等有关法律, 分别对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做出了规定, 由于违规操作或对问题落实不清, 损害了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就可能引起行政复议, 或被推上法庭, 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 当前的审计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 审计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使审计人员面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可依, 也形成了审计风险。政府审计的体系尚待健全, 对有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再次, 政府审计多年来对行政性规定依赖较大部分行政规定缺乏细致性和可操作性, 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人为地提高了政府审计风险。

(三) 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加大政府审计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计算机技术引入审计领域成为历史必然, 这也是政府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主要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造成高风险的项目审计不足。审计抽样基本沿用经验抽样法, 有可能出现样本项目测试的结论有别于总体所有项目测试结论, 即样本性状无法体现总体形状。我国现在电算审计技术亦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审计机关由于财政状况和思想理念的差异, 还未能普及电算审计技术, 从而加大了政府审计风险。

(四)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导致了政府审计的风险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知审计法律法规、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工作责任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审计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但是, 在我们的审计人员中, —部分人没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 一部分人学历较低, 审计专业知识欠缺, 此外, 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等情况较为普遍, 更有极少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 对工作缺乏责任心, 这必然影响审计质量, 同时有些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 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比如判断的失误、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 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防范与控制政府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 加强审计立法, 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要保障政府审计的公正性, 首先必须解决审计机关的组织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要通过立法, 摆脱政府对审计工作的不适当干预, 确保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不受可能影响其公正立场的行政干预。立法机构应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及时发现和总结有关审计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改变审计机关对协调法律关系无所作为的观念和现状, 营造良好的审计法律环境, 破除狭隘的部门观点和地方观点, 真正做到从社会发展、完善法制的高度出发, 主动改善审计法律环境和法律体系, 降低政府审计风险。

(二) 综合治理审计环境, 提高政府审计风险意识

这是防范与控制政府审计风险的基础, 由于审计机关在旧的体制下对政府审计风险意识较弱, 审计机关应广泛开展风险教育, 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要自觉遵守《审计法》, 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 提高审计质量, 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实践证明,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效果要远胜于“亡羊补牢”, 正视政府审计风险, 才能有效降低政府审计风险。此外, 做好对政府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分析、学习, 也是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 实行政府审计公开, 建立政府审计外部监督机制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不同, 其具有一定执法性质, 属于政府行为, 政府审计的公正性如何, 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建设和经济监督威信。随着近年来政府审计影响的扩大, 人民法制观念的提高, 公众对政府审计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实行政府审计公开,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可以减少政府审计工作的片面性、随意性, 增强政府审计人员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借助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减少不正当权力因素对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的影响, 降低政府审计的风险。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修养直接关乎审计事业的成败, 是防范政府审计风险的重要一环, 一名高素质的合格审计人员,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源动力, 也是审计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审计风险呈反比关系, 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对新颁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倡新技术手段的开发运用, 以有效降低政府审计的技术风险。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对新颁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倡新技术手段的开发运用, 以有效降低政府审计的风险。

(五) 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实体”的出现, 会计操作更多地在计算机上进行,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充分采用现代审计技术,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抽样审计的方法, 对会计资料进行快速的处理, 在完善网络审计技术的前提下, 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被审单位的数据进行下载, 转换为审计需要的会计资料, 抽取重大金额和疑点问题, 进行分析判断, 确定风险点, 进行实质性测试, 争取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最充分的审计证据,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总之, 政府审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十分重大, 而造成其风险不断加大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为此, 我们要从意识上高度重视, 要深入实际工作中, 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 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政府审计风险,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奇.论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7) .

[2]、顾奋玲.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审计, 2008 (3) .

[3]、陈月坤.政府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及其防范[J].公共支出与采购, 2007 (7) .

[4]、胡月亮.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 (2) .

[5]、杨转转.对国家审计的反思及其风险防范[J].北方经贸, 2004 (9) .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 效益最大化 风险控制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基于商业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所以又称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大小“算出来的”,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的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经济资本计算的前提是对风险的掌握和把控。

二、经济资本与风险控制联系

(一)二者关系相辅相成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和风险控制就像人的两条腿,为保持身体平衡,行动起来要协调配合,步调一致。否则很容易导致摔跤。看银行的投入产出比就要看经济资本,看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就要看风险管控能力。经济资本管理水平高,其中一条腿就强健,开篇第一步迈的坚实;风险管控能力高,另外一条腿与之保持必要的呼应,促使商业银行甩开臂膀,奋力向前。

(二)二者反映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要看风险管控能力,也要看经济资本管理水平。而经济资本是风险管理的通用语言,是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比较、交流的依据。所以,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要着眼于资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经济资本是衡量风险的标尺,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综合及其配置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提升银行价值和竞争力。

(三)二者必须保持适度平衡

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当经济资本少于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风险抵御充分,但资本利用效率不高;当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持平时,说明银行出于安全临界状态。在国内银行业,这两种情况都很少见,当经济资本大于实际资本时,意味着银行资本不足于抵御非预期损失,银行的风险水平正在超出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是经常见到的情况。银行惯常做法:一是通过某些途径补充银行资本金;二是限制资产增长,压缩资产规模,控制收缩其风险承担行为;三是调整结构,优化存量,减少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把高风险的资产转化为低风险的资产;四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本,保持经济资本适度增长。

三、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主要风险表现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信用风险,其形成主要受社会信用环境、借款人的信用观念、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二是操作风险。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数字化时期,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和APP平台运用,控制操作风险成为各家银行工作的重点,它不仅涉及到各部门、各环节,还涉及到来自外界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考验,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近年来金融业发生的案件,基本上都与操作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只要有经营,其风险就不可能是真空状态,它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业务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不无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资本充足率低。资本充足率较低,与8%的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脆弱性。二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主要表现就是不良贷款率高、亏损挂账数额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尤为明显。这会严重削弱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三是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弱。对于那些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有限的商业银行收入依赖利差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面临被边缘和被淘汰的风险。四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车辆的发动机和引擎,强有力的转动才能助推商业银行这艘大船扬帆远航。

四、经济资本条件下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如何在经济资本条件下采取有效风险防控措施成为摆在各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工作实践思考如下: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全体员工要意识到,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概念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融入到具体岗位职责中。具体:一是正确认识风险本质。风险与银行发展共存、不可分割。二是以认真态度对待风险。选择发展就等于选择风险,但风险是可以规避、选择的,甚至可以为我所用。三是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培训和教育,结合审计案例,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二)确立阶段战略发展定位

目前阶段,经济下行、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重点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满足投融资需求。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启动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三)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建设

一是严格落实不良贷款管控责任,多管齐下,控新降旧,想方设法把不良减下来。二是抓好高风险客户的提前化解,把化解潜在风险作为向风险宣战的主战场,做好资产保全。三是防范各类案件和操作风险,针对信贷、财务、运营、票据等重点领域,扎实开展案件风险排查,把案件发生率降下来。四是严控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强化客户履约保障管理,防范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演变。

(四)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破除劳动用工和职务终身制,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彻底取消机关化的行政级别和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解决人员结构性矛盾。

(五)营造以收益和成长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管理层必须有清晰的有效发展战略,合理权衡收益和成长的关系,采取适度的贷款策略。二是坚持从严治贷,做实信贷“三查”重塑良好的信贷文化。三是寓风险管理与业务全过程,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开展每项工作都要牢记风险管理的观念。

(六)建立以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和绩效考评模式

业绩考核要尽快解决双轨考核办法,防止为完成计划而不顾成本和风险的行为,尽快过渡到以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审慎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单一的绩效考核机制上来。

参考文献

[1]孙玉波.《经济资本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新文秘网.

[2]史金凤,王晓宁,徐以霞.《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框架构建》.当代经理人,2006年5期.

[3]武剑.《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与配置》.投资研究,2004年第7期.

[4]章莳安.《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思考》.中国金融,2006年5期.

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和控制 篇12

一、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医院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 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 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 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却未能发现, 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一) 内部审计风险与医院的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相一致

医院的内部审计一方面要对医院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 保证它们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另一方面要对医院领导层负责, 以促使医院改善其经营管理状况和提高其经济效益。作为医院组织的构成之一, 内部审计部门的利益与医院的整体利益紧密相联, 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与医院的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致性。

(二) 医院内部审计的广泛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领导的统一领导下, 实施内部经济监督评价活动。医院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不再是从前单纯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 当今的医院内部审计涵盖了从基本建设投资、修缮工程项目、药品和医用耗材购销、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到预算执行、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医院的经济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在更多的领域可能产生。

(三) 医院内部审计的复杂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

首先, 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员工都是同事, 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感情和利益上的联系, 遇到具体审计事项可能会影响到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 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 当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很难调查取证。由于以上两点原因, 最终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 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和持久性

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这种风险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怎样也不可能将其降到零。同时,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还要帮助、监督管理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处理, 这就使得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了一项持久性的工作, 增加了医院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 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不少医院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 而是迫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 甚至有些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财务部门或者检察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同时, 有些医院领导不明白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 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 没有把它有机地融入医院的管理体系中, 使其真正担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责任, 这些都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各种感情和利益上的联系, 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 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也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同时,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受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 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 职能界线划分不清。久而久之, 内部审计机构便失去了独立性和权威性, 进而不能保证审计质量, 也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三) 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现代医院的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活动, 要想胜任这项工作, 内审人员不仅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包括会计、审计、工程、法律、定量分析、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医院管理要求, 并且医院内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当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能适应当今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风险便产生了。

(四) 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市场经济在进一步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 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却相对滞后, 致使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难以认定判断并解决。这一情况导致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借助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解决某些审计问题, 而个体主观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五) 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着审计风险

由于虚假的会计资料被掺杂在被审计部门所提供的大量的会计信息中, 所以内部审计人员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当, 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一是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 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 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二是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人员可能会选择认为对审计结论影响较大、成本较小的审计程序, 而这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的程序被放弃, 使审计结论出错, 引起审计风险;三是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 这种审计方法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本身就蕴藏着较大风险。

三、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

现行政府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数量有限, 有的甚至是空白, 难以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应抓紧制定并尽快完善审计准则及其实施细则, 使审计行为有法可依, 以统一审计职业规范, 降低审计风险。

(二) 让领导重视内部审计, 保证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因此, 一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医院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医院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 医院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体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三) 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审计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 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提高其专业水平, 并且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其次,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教育。鼓励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内审工作, 努力控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第三, 合理配置审计人员, 强化分工负责制。审计部门要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审计事项复杂程度的同时, 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实行主审负责制, 合理分工, 明确责任。

(四) 规范医院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内部审计方法

首先, 医院应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对审计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制定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选派合适的审计人员等等。其次, 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第三, 认真编制好内部审计的工作底稿,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五) 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医院的内部审计应建立对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 即先由其他审计人员复核, 再由审计组长复核, 最后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同时, 还应建立内部审计的讨论制度, 不仅要讨论审计的重点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且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讨论, 这样有利于降低医院的内部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3]叶新宇, 李海洋.走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误区[J].财会月刊, 2010, (3) .

上一篇:腹腔镜下切除术下一篇:雷达固态调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