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控制体系(精选10篇)
防范控制体系 篇1
摘要: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 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要求企业经营者经常地进行财务分析, 防范财务危机, 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实施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策略。
关键词:财务风险,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 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按可控程度分类, 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债而带来的还不起本息因而破产的可能性。目前, 针对企业所存在的此类风险, 大部分文章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并提出了防范方法, 但这些方法多从筹资渠道的选择和降低负债这两方面来论述。其实负债筹资是许多企业采用的筹资方式, 一方面是筹资渠道有限, 另一方面可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 促使企业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的到期债务, 储备必要的现金, 以应对不能偿付的风险。
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一) 上市企业集团应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虽然不少企业集团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但处于救火状态而没有从企业集团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在各类风险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上市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着重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将财务风险管理加入到企业集团的价值链中, 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 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三道防线, 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二) 协调企业集团和控股子公司的目标, 合理进行资本运作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集团是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 同时企业又有盈利的天生要求。这样,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政府要求等原因, 会非理性地争夺企业集团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目标通常会与企业集团的要求相离相背, 而这往往会给企业集团带来财务风险。因此, 为确保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企业集团应将财务管理目标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
(三) 化解筹资风险的主要措施
当企业的经营业务发生资金不足的困难时, 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所需资本。
(四) 化解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 投资风险主要应该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投资品种来降低。一般来说, 投资期越长, 风险就大, 因此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短期投资。而在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 应该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 选择若干种股票组成投资组合, 通过组合中风险的相互抵消来降低风险。在对股票投资进行风险分析中, 可以采用系数的分析方法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不同证券组合的风险。系数小于1, 说明它的风险小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 因而是风险较小的投资对象。
(五) 化解汇率风险的主要措施
(1) 选择恰当合同货币。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 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为了避免汇率风险, 企业应该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 在出品、资本输出时使用硬通货, 而在进口、资本输入时使用软通货, 同时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等措施。 (2) 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保值操作。主要方法有现汇交易、期货交易、期汇交易、期权交易、借款与投资、利率—货币互换、外币票据贴现等。 (3) 对于经济主体在资产负债表会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折算风险, 一般是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来化解。这种方法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相等, 从而使其折算风险头寸为零, 只有这样, 汇率变动才不致带来折算上的损失。 (4) 经营多样化。即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及原材料来源地, 通过国际经营的多样化, 当汇率出现变化时,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生产、销售和成本的变化趋利避害, 增加在汇率变化有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 而减少汇率变化不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 (5) 财务多样化。即在多个金融市场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去向, 实行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 这样在有的外币贬值, 有的外币升值的情况下, 公司就可以使绝大部分的外汇风险相互抵消, 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六) 化解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措施
企业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项目。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是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应该确定最优的现金持有量、最佳的库存量以及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等。我们都很清楚持有现金有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 手中持有现金过多, 显然会由于较高的资金占用而失去其他的获利机会, 而持有现金太少, 又会面临资金不能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确定一个最优的现金持有量, 从而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七) 化解经营风险的主要措施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越稳定, 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确定, 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因此企业在确定生产何种产品时, 应先对产品市场做好调研, 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销售价格是产品销售收入的决定因素之一, 销售价格越稳定, 销售收入就越稳定, 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 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参考文献
[1]张子姣, 路世昌.多元化战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
防范控制体系 篇2
一、强化公司领导人及项目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法制的健全,公司领导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高。但是,也有些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决策的时候忽视或者轻视法律风险,仅注重于速度和规模,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建立项目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不仅是加强项目部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还要强化公司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事务机构。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国有公司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集团的要求,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积极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培养和充实一批高素质的法律顾问人员。同时公司通过制定制度,明确法律事务机构、总法律顾问及法律顾问的职权和职责,强化和提升法律事务机构的服务职能,把公司经营活动置于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之下。
三、建立和完善与项目有关的规章制度。
我们将借鉴总公司的有关制度和办法,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承包管理办法”、“联营项目监管办法”、“项目经理部印章管理办法”、“优先权放弃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旨在强化项目管理、防范项目风险的规章制度。
四、强化诉讼案件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法律事务管理办法”、“诉讼事务管理办法”,建立重大案件的会诊制度,案情分析,过程跟踪,结案总结,实现诉讼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争取好的办案结果,强化办案质量。
五、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人追究制度
必须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人担保制度,对于无视规章制度,置公司利益于不顾,导致项目重大损失的项目负责人必须进行责任追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以内部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法律追究的多手段、多方式的责任追究机制,以达到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另外,我们将对项目责任人建立信用登记制度,并根据其信用情况做出合作与否,以及是否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的决定。
六、重视和加强公司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如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体制也不断地深化了市场化改革,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金融会计风险,如果不及时进行防范、构建相应的体系,就会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阻碍,影响我国金融秩序,还会影响我国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金融会计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所运用的也是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方法和原则,从而准确地监督、核算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还要衡量、加工以及传送其财务信息,总而言之就是专业的会计,金融会计可以为相应的金融活动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其进行正确地决策。
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核算以及经营管理两方面的重要职能,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实际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和管理中,金融会计由于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复杂的主客观的因素,因此就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所谓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由于会计核算以及审核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了名誉、或者是财产以及资金上的损失,当然风险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那么我国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就会很容易地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发展,我国也顺势加入了WTO,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金融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与国际接轨的经济中给金融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国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将自己的会计制度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谨慎会计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一个标准,它有力地体现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并且还提醒了金融企业要有谨慎性,要清醒地、谨慎地认识和防范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
金融企业要想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要保证所要进行核算的资产的质量,保证其真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体制,这一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加强监督和管理金融企业会计工作,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所评估的信贷资产的质量,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企业对每项资产所潜在的风险进行清楚地分析,从而减少金融会计所面临的风险。
(二)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加强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加强监督需要依靠各级的监管部门的共同合作,为了做好监督工作,彼此之间要不断地交流与沟通,从而真正地落实对金融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掌握好相应的监管与处罚的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要切实地交流与沟通,从而掌握彼此所获取的信息,避免对同一信息的重复获取,浪费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从而有效地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此外,金融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积极地、及时地做好会计风险发生的前、中、后各个环节的工作,在金融会计风险发生之前要仔细审查所有的信息,将错误的信息进行剔除,确保信息的科学与准确,一旦发现了重大的问题或者是风险,监督管理部门就要及时地进行报告,尽量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大的风险事故的发生;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要加强账面信息的确认工作,仔细地核对和审对;在风险发生之后,要寻找风险发生的根源,并根据其剖析具体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改革金融会计管理体制。同级别领导管理体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束缚了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具有独立性,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阻碍了金融会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想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实行金融会计经理委派体制,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给予金融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独立性,激发其积极性,从而加强对金融会计的管理,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结语:金融会计在复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给其带来很大的风险,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必须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企业的金融会计制度、改革金融会计管理体制,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管理,从而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研究 篇4
关键词: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标准体系
1 引言
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1]指出,在众多国家安全威胁中,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反恐怖斗争成为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心工作,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反恐怖防范涉及面广,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也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而标准化是新技术推广和优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制定和实施反恐怖防范相关标准,有利于提高反恐怖防范的有序化程度,可以为反恐怖防范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管理决策支撑。
2 我国反恐怖防范的现状
2.1 机构建设
为了应对暴力恐怖袭击,加快反恐体制建设,2001年我国成立了反恐怖协调小组,2002年公安部成立了反恐怖局,2013年国家成立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公安部反恐局[2]。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地方领导小组并启动相应工作。
2.2 立法
我国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3],标志着我国反恐怖工作正式纳入法治轨道。
2.3 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
恐怖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恐在以公安机关为主要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全民参与,建立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3]。2014年,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4],并免费向群众发放。各省市地区也在开展《反恐怖主义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应对暴恐的防范意识。全社会反恐、防恐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2.4 涉恐信息收集
情报信息是反恐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纯依靠传统侦查模式开展涉恐信息收集工作显然不能有效防范恐怖主义活动,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报收集工作[5]。2014年11月,国家反恐怖情报信息平台联合坐席制启动。情报信息平台自运行以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大力加强涉恐情报信息整合共享和综合研判,及时发现预警性情报信息,坚持情报与行动高效联动,将大部分暴恐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3 我国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公安部2007年发布了反恐怖信息管理数据及代码相关标准,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基本要求》,规定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的基本要求。地方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已有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杭州市发布实施重点领域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内蒙古也已将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纳入2016年标准制定计划,将在党政机关、化学行业、生物行业、通信行业等19个领域研制反恐怖防范标准。
4 标准化在反恐怖防范工作中的作用
4.1 保障反恐怖防范工作更合理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管理、技术方面的标准或规范,能够有效保证反恐怖防范工作方向明确、要求科学、配置合理,真正起到引领和约束作用。
4.2 提高反恐怖防范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规范,明确重点目标、重点部位的人力防范、技术防范、实物防范要求,提高反恐怖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例如: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了公共供水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反恐怖防范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管理体系、检查、监督和监管的要求。
4.3 提升反恐怖防范工作质量
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人防、技防和物防管理措施、主体和职责、责任人员要求和工作质量要求,为开展反恐怖防范工作提供了非常明确和具体工作要求。
5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是围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开展的,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实施、标准化试点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地理位置等基础条件和反恐怖防范形式、反恐怖防范环节建立,反恐怖防范内容和标准化对象广泛,要素丰富,涵盖人力防范、技术防范、物理防范、情报信息、戒备状态防范、紧急状态防范等方面(见表1),具体标准化对象主要包括但并限于表1中的内容。
6 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构建
6.1 本标准体系的内涵和编制原则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7]。标准体系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征。按照标准体系的上述含义及其特征,反恐怖防范体系的内涵可确立为:
(1)由保障反恐怖防范技术系统、管理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和规范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确保反恐怖防范管理相关的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制定的各种标准;
(2)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并用体系表的形式表达。
本标准和规范体系的编制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下进行。基本原则包括:
(1)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化的最基本原则,是采用所述标准的有关应用系统和技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
(2)系统性。系统性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之间内部联系和区别的体现。在编制标准体系框架过程中,在内容和层次上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按照标准体系的编制要求和组成原则,恰当地将具体类目的标准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到层次合理、分明,标准类目之间体现出互相依赖、衔接的配套关系。
(3)完整性。充分地将反恐怖防范管理所需的各类标准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位置,并使其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
(4)兼容性。充分体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
(5)开放性。开放性又称前瞻性或可扩充性,它要求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见,使之能够根据科学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
6.2 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及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对我国反恐怖防范工作和标准化对象的分析,遵循编制原则,构建覆盖反恐怖防范形式、防范环节和标准类型等方面的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根据体系结构要素,构建了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1)防范形式要素
应包括常态防范、应急防范和其他3个标准子体系。
(2)防范环节要素
应包括反恐怖过程中重点目标和重要部位2个标准子体系。
(3)标准类型要素
应包括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3个标准子体系。
7 结语
研究和构建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反恐怖防范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随着反恐怖防范工作深入发展,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对反恐怖防范工作的要求也将更高。因此,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要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慧,赵晓春.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乔顺利.我国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5(3):16-20.
[3]汪凯.从《反恐怖主义法》解读全民反恐[J].法治博览,2016,5:149-150.
[4]郝英兵,靳高风.公众反恐防暴被害预防对策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
[5]皮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恐怖活动及其犯罪立法研究[J].政法论丛,2015,1:68-79.
用质量管理体系防范企业风险 篇5
本文作者根据COSO研究报告的思路,参照物流企业营运风险控制的实践写就此文,希望能为广大物流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提供借鉴。
质量管理的作用:控制内部风险
在谈风险管理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某货运公司,多年经营业绩良好,虽然期间也有过几次经济纠纷和诉讼,但因标的不大,妥善处理后没有引起公司足够的重视。公司管理层面临着持续增长的经营业绩的压力,业务增长成为公司考核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对风险防范意识渐渐让位于市场的压力,对部分重要客户,无单放货也成了业务员维系客户关系的常用方法。
,公司突然接到法院传票,因无单放货被收货人告上法庭,最终被判决赔偿超过一千万元,数年心血付诸东流。
案例二:
某空运代理公司,接受委托,为一客户代理空运出口一批化工品,客户声明为一般化工品,并出具了书面说明,但货物抵达目的地后被发现是危险品,且发生泄漏,造成飞机全损,被航空公司以欺诈的名义与发货人一起告上法庭,此时公司却找不到那张证明自己免责的书面说明,最终被卷入巨额诉讼当中。
案例三:
某货运代理公司,在近洋航线进出口业务中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在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个别业务人员长期私自从事违法行为,却一直未被公司察觉,终于东窗事发,被主管机关勒令停止经营相关业务,整改达数月之久,使业务量下降一半以上。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上述因风险控制不力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案例不胜枚举。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际运输行业会有如此多的风险产生?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避免吗?
如何规避营运风险,保持基业常青,是每个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物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质量管理体系对物流企业最有价值的作用,即通过流程的标准化,总结管理知识和经验教训,并保证管理意志的贯彻实施,最终实现提高客户满意水平和控制内部风险。
物流企业的风险
对物流企业而言,所谓的风险,即业务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户服务。由于企业只重视销售,不重视客户服务,导致营业额下降。
2. 人力资源。岗位人员从业资格和能力不够,造成违规或低水平操作,有经验的人员流失,造成业务的中断,给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 效率。企业效率低下,令成本升高,用较大的投入换来业务的上升。
4. 表现差异。企业的运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能力弥补甚至忽视这种差距,造成业务开拓不利,客户资源流失。
5. 时间拖延。业务流程耗时过多,单证处理速度过慢,解决问题时间过长等。
6. 廉正风险和财务风险。
7. 采购管理。企业可能由于对供应商管理不善,如错误地选择了供应商,或选择过多的供应商,造成采购成本偏高,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
8. 授权风险,
因监督控制不力造成的业务人员越权操作,如擅自为客户代垫费用,确认付款,无单放货,出具法律文件等等。
9. 信息技术风险。如IT系统的崩溃,数据的丢失,备份计划的缺陷等。
风险控制流程至关重要
在案例一中,“企业有林林总总的管理规定,但那么多的诉讼和索赔事件出现,迄今没有任何违规,是因为企业没有相关要求和规定,或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某大型物流企业总经理如是说。
在案例二中,“纵观物流企业发生的所有商业风险事件,没有哪一件是因为企业事先不了解其危害性造成的,但规定是一回事,实际情况是另一回事,往往是事后才后悔当初细微的疏忽,但为时已晚。”一位资深法律顾问如是说。
在案例三中,“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管理层对业务运作缺乏了解,只知道业绩指标,更没有相应的制度能够从内部进行风险控制,是造成企业出现违法问题的根源。”,一位国家主管机关官员说。
为什么有的企业有那么多的红头文件,组织了法律知识培训,希望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却仍然存在众多违规造成的风险事件呢?为什么同样是经过 ISO9000认证的大型物流企业,有的企业每年因风险控制不力造成数千万元的损失,而有规模更大的跨国物流企业,每年类似损失却能够控制在10万元以内?
我们的解释是,风险控制流程的不力,是造成类似问题的根源。
ISO9000强调的是业务流程管理,企业的部门服从与业务流程的要求,以满足客户要求和风险控制为最低标准。从流程的规划、执行、监督和改善的各个环节中,风险控制都是重要的一环。
风险管理的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
1. 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企业管理者是内部环境的重要部分,其职责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营造企业的风险文化,并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相关的初步行动结合起来。
2. 目标制定
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发展方向,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方案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3. 事项识别
有时,管理者不能确切地知道某一潜在事项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及造成的结果,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识别。
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风险评估应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进行。
5. 风险反应
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选定某一风险反应方案后,管理者应在残存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评估风险,即从企业总体的角度,或者从组合风险的角度,重新计量风险。
6.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控制活动是企业为实现其商业目标而执行过程的一部分。
7. 信息和沟通
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有效的沟通也是广义上的沟通,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
8. 监控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中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
内部审核日趋重要
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研究 篇6
一、农业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关于农业风险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 其中有很多是研究农民的风险认知和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厌恶”的。涉及农业风险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革命”技术、降雨量的变动、农村信贷、农业补助金、多样化种植、灌溉、农作物保险、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农村贫困、干旱的影响和风险管理。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 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 还有其自身特点。1.自然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2.突发性。自然状态的变异性往往造成人们始料不及的结果, 市场的千变万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 而生产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 更助长了风险发生的突发性与随机性。3.不对称性。在通常情况下, 高风险是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然而, 农业并非如此。作为弱质产业, 农业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市场本身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4.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 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的, 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多灾多难的历史。中国的农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业依然是高风险产业。就中国的国情而言, 所谓农业风险, 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 因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中国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农业风险的来源有许多, 主要来自地理环境、气候和生物系统本身的内在不确定性。在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农业风险的来源、风险与技术采用、风险管理等问题值得在政策设计、项目规划时认真考虑。
二、垦区农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 垦区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 资源风险
此处的“资源”, 特指农业自然资源, 它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前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主要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垦区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 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垦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侵蚀, 质量严重退化。垦区农业土地的贫瘠化问题不可小看。耕地风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垦区农业水资源短缺。近年来, 垦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垦区农业生态恶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 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 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耕地。
(二)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 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 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垦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 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 直接影响到垦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垦区农业基础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垦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抗御自然灾害, 长期以来垦区农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 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 垦区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 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 垦区农业市场风险增加, 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四是遭遇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当前垦区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程度等。垦区农业落后的农业装备水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造成了大部分粮食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 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 仍然属于高风险产业和脆弱行业, 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亟待加强。建立和完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防范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 保证垦区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 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资源和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 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垦区农业体系。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要坚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举的方针, 把节约放在首位, 提高垦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垦区农业林牧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展方向各有侧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两个中心, 从资源状况和经济目标出发, 在较大范围内, 结合垦区农业的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 着力搞好垦区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 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同时结合经济林、草山、草坡建设进行。在不断提高垦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根据垦区农业生产地域特点和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降低各类灾害对资源环境破坏的能力。
(二) 建立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就要建立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手段, 通过整合后的组织和社会协作, 对灾害进行全过程管理, 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灾害管理与防灾减灾能力, 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自然灾害,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模式。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包括建立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制定有效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有效防范垦区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了降低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经济补偿制度。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农户家庭的合力作用, 并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体制来保障, 由此可以实现农业风险转移的社会化, 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也为受灾地区农村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提供制度保证。我国农业救灾应从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救助的“一线式”模式向“网状式”保障模式转变。一是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农业自然灾害合作保险制度;三是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集团。
(三) 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要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应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降低现代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市场为依托, 以风险利益为纽带, 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 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的典型手段是通过保险形式。风险单位作为投保人事先以少量的、可以确定的风险费用的支付, 来换取对未来不确定的、巨大经济损失补偿的保证。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必须正视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灾害管理和补偿问题。现代农业本身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产业化和高市场化率的特点, 又需要全面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通过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以转移和分担等多种方式化解出去。
摘要:防范农业风险, 保证农业安全,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本文阐述了农业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分析了垦区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提出了建立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对建立垦区农业风险进行综合防范管理以促进垦区农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垦区农业,农业风险,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善毅.我国现代农业的风险管理[J].皖西学院学报, 2003, (2) 47-49.
防范控制体系 篇7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界定及类别
(一)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人力资本, 然而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 利用和引导不到位, 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能补偿投资成本的可能。
(二)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别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
其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完全认识和预料人力资本投资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作用, 因此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必然会面临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 因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突发性变化认识不足而导致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类风险一般因不可抗力作用而产生, 具体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调整、产业政策调整、市场变化以及科技进步等;管理风险是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因对人力资本的特性认识不透、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损失的可能性。又由于人力资本还具有依附性、可变性、非可视性等其他属性, 如果企业对这些属性认识不足或利用不合理就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又可分为管理者行为风险和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两类。管理者行为风险潜存于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包括预决策风险、人力资本形成风险以及人职匹配风险等;而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是被管理者对出资管理者或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和情感投入的反应行为所导致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职业道德风险、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风险以及人力资本流失风险等。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一) 创造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支持环境主要有:
(1) 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培养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默契心理,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减少费用支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研究员工的思想状况, 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的成果, 制定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另外, 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因为在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 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 在企业内外获得广泛认同的过程中, 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二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在实践过程中, 企业应首先树立学习理念, 使全体员工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学习、创新、变革的理念, 从而达成学习共识, 矢志构建学习型组织, 不断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 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传播机制。企业应对组织学习进行投资, 鼓励全体员工、所有部门都积极参与学习, 形成开放、自由、浓厚的组织文化氛围, 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快捷流畅地传播, 使其被更多的人掌握, 从而使部门和员工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员工履行本职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企业增强凝聚力的手段之一。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 可以节约强制实施制度的费用。另外, 只有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的员工才能衷心为企业服务, 才能与企业患难与共。企业要通过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使其对不道德理念形成自我抵抗力。这需要企业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 确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包括:
(1) 科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一是规划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为了明确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避免盲目投资, 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关注国家的政治倾向和政府的产业政策, 研究法律法规, 在宏观政策引导下把握政府施政行为, 制定中长短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 满足企业在未来政策环境变化时在数量和质量上对人力资本的新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实际状况, 确定人力资本需求量及投资力度, 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避免投资方向的偏差;在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上积极追踪本地区、本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前沿, 避免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影响企业正常发展或由于投资过度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遵循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要确定适宜的人力资本投资目标。企业要在了解自身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研究市场情况, 认真分析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结构, 并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确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状态, 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规模和力度做出决策。要设计并选择可行的投资方案。在决策前要对投资进行充分地论证和经济分析, 然后设计和选择可行的投资方案。要结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加强对投资决策的监督和反馈, 不断修正决策内容。
(2) 控制人职匹配风险。首先, 制定科学的岗位配置计划。企业应在进行岗位分析评价后制定岗位配置计划, 做到因事设岗。其次, 做好人事测评工作。企业应在做好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了解每个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 通过心理测验、履历分析、面试等技术, 准确了解员工的情况, 然后根据岗位要求, 将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最后, 做到与时俱进。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当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对岗位和在职人员进行调整,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协调和适应。
(3) 完善企业培训机制。包括:一是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基本依据。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综合运用人员测评和工作分析等技术, 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层面、工作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 结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调查, 全面深人展开。只有经过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员工的不足之处, 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 同时降低培训投入导致的经济风险。二是谨慎选择培训对象。倒二八原理指出企业80%的收益由企业20%的关键员工实现, 所以企业管理者应通过测评获取这20%关键员工的信息, 对其进行培训。企业在选择培训对象时, 最好不选处于试用期的员工。此外, 为了减少受训员工的流失, 企业可以通过向求职者提供相对较低的现期工资但是份额相对较大的退休金福利, 从而选择那些时间偏好较低的员工进行培训。三是建立培训风险管理机制。要构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共担机制。在这种机制下,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企业可借鉴两期工资模型来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和补偿, 双方既承担了培训成本又分享了收益, 又有利于员工和企业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还要制定经济约束制度。在企业内部制定风险储备金制度, 参加培训的员工每年只能拿到应发工资总额的一大部分, 其余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等以后视情况予以兑现。若员工有不努力工作或外流的情况, 企业按不同比例扣除其风险储备金。另外, 企业还可定期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培训基金, 员工工作的年数越多贡献的基金就越多, 则参加培训的机会也越多, 从而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 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4) 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建立激励机制, 对员工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激励政策主要包括:物质激励, 具体方式有制定薪酬政策、改善福利待遇、配套各种保险等;情感激励, 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 尊重员工, 使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等;精神激励, 包括荣誉激励、目标激励、自我实现激励、参与管理激励、竞争激励、成就激励、文化激励、差别激励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衡量个人对企业所做的贡献, 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员工合理的奖惩, 这样自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 构建防范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约束与转移机制包括:
(1) 风险约束机制。企业应从社会约束 (外部劳动力市场约束, 资本市场约束, 媒体约束, 社会团体约束等) 、制度约束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 加强审计和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 制定劳动人事制度, 签订劳动合同等) 和自我约束 (传统道德约束, 公民道德约束, 职业道德约束等) 等方面着手, 利用约束机制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发生。
(2) 风险转移机制。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来源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无法完全避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发生, 这就需要企业通过风险转移方式来减少损失。签订担保合同和保险合同是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转到企业外部的有效方式。担保合同是保证人对被保证人行为不忠、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的承诺协议。保险合同是企业为转移员工流失造成的损失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
参考文献
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探讨 篇8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 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 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 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 (结果) 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 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 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 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 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 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 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 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时, 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 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 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 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而有效的事先防范, 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 防风险与未然, 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 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 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 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 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 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 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 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 让一些代理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 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 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 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 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 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 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3.1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 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3.2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 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 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3.3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 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 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4.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 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 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4.2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 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 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 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3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 拟定有关风险评估报告, 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5.1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 具体有以下十九个: (1) 资产管理; (2) 采购业务; (3) 工程项目; (4) 资金活动; (5) 合同管理; (6) 销售业务; (7) 人力资源; (8) 生产运营; (9) 信息系统; (10) 组织机构; (11) 内部信息沟通; (12) 安全运行; (13) 企业文化; (14) 财务报告; (15) 全面预算; (16) 发展战略; (17) 业务外包; (18) 社会责任; (19) 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 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5.2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不断调整, 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 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 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公司法进行大幅修改后, 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 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 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 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 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 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 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6.1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 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 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 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6.2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 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 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 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6.3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 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6.4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 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6.5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 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 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 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 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 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 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 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 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 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航空公司通过建立事件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后期弥补的风险防控机制, 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把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统一纳入法制化管理, 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 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 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庆光, 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8) .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 2009, (6) .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 (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6) .
[4]美国COSO制定发布, 方红星, 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9) .
[5]胡杰武, 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9) .
物联网安全体系和防范措施研究 篇9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 物联网Io T(Internet of Things) 已成为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热点。目前, 对物联网的定义尚未在业内达成一致意见, 但总体意思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和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 将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 给物体赋予智能, 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即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 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与传统网络不同, 物联网涉及的硬件设施多、范围广, 且设备通常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区域, 安全性较低。随着物联网的应用不断深入, 其安全问题将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 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和经济的有序运行。
针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 文献[1] 中从个人、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2] 从物联网中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设计了一种安全的遗传算法; 文献[3] 对物理网的三层体系结构分别进行安全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文献[4] 从数据分析、处理和融合等方面研究了物联网的安全技术, 并展望了未来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出要建立一种模块化、自组织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和物联网隐私保护的中间件技术。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分别从信息安全、物理安全和运行安全的技术维度以及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理念的非技术维度,对物联网进行安全分析,构建了物联网安全体系,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并对物联网的安全发展进行了展望。
2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过程的角度分析, 物联网的核心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5]。
全面感知: 利用各种信息传感、捕获和测量等设备,实时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可靠传送: 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 通过网络通信,进行可靠的信息实时交互和共享。
智能处理: 通过各种智能算法, 对获取的海量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整个物联网信息功能如上图1所示。
(1)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感知和信息的识别。信息感知是指对事物状态和变化方式的探测和先觉; 信息识别是指能把所感知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以特定的形式表示出来。
(2) 信息传送
信息传送包括信息的发送、传输和接收等环节, 实现事物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在时空上的迁移。
(3) 智能处理
智能处理指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过程, 也是自学习和决策的过程。目的是获取知识, 实现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利用获取的信息生成新的策略。
(4) 信息施效
信息施效是指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 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 使其处于预期的运动状态。
3 物联网安全体系
物联网公认的三层体系架构为: 最底层是感知层,是物联网形成的基础, 该层通过信息感知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控制技术等) 获取物体的详细信息, 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 中间层是网络层, 该层依托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和各种通信网络, 完成感知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传输到应用层; 最上层是应用层, 该层利用获取的有效数据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
针对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 构建整个物联网的安全体系如图2 所示, 分别为技术安全维度和非技术安全维度。技术安全维度包括: 物理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 非技术安全维度包括: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理念等。
3.1 物联网技术安全维度
(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指物联网中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所涉及的所有硬件设施的安全。如: 感知层中的各类传感设备和感知终端; 网络层中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主机等; 应用层中的各种智能终端等硬件设备的安全。
(2)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对物联网中的数据和软件系统的安全。包括: 感知层中采集和获取的感知数据信息; 网络层中传输的数字信号、存储的数据和网络操作系统等;应用层中涉及的各类智能终端软件等。
(3) 运行安全
运行安全是指保证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各种协议和规则的安全。具体包括: 感知层中获取信息的感知协议( 如: 获取信息权限和等级)、网络层中的各种通信协议、应用层中的应用等级协议( 如: 访问等级权限等)。
3.2 物联网非技术安全维度
非技术安全维度主要包括国家对物联网安全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用户在物联网使用时的安全理念等方面。
4 物联网安全防范措施
4.1 技术安全防范措施
(1) 物理安全防范措施
物联感知节点的数量庞大, 并且分布在很大的区域内, 缺少有效监控。对于物联网的节点等硬件设施, 主要通过采取物理安全机制来保证其安全性, 主要的物理防范方法包括阻塞标签、静电屏蔽、Kill命令机制以及选择性锁定等。阻塞标签采用标签隔离机制, 通过模拟多种标签, 可切断指定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静电屏蔽安全机制通过静电屏蔽技术可屏蔽掉某些标签, 使这些标签处于未激活状态, 保证这些标签不被非法读取。Kill命令机制和静电屏蔽安全机制类似, 也是通过禁用某些标签, 确保这些标签无法被追踪和读取,不同的是,Kill命令机制中的标签禁用具有不可恢复性和永久性的特点[6]。选择性锁定使用一种特殊标签( 锁定者) 模拟出无穷标签的某个子集, 从而有效阻止这个标签的子集被未经授权的阅读器非法读取。
对于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中的物理设备安全, 应采用物联网网络防火墙技术( 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等), 提高这些物理设备的安全性, 避免遭受攻击。此外, 还应对关键的物理设备进行冗余和备份, 在设备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保证系统能继续正常运行。
(2) 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信息将以海量形式存在, 这些信息将更加具有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特点, 信息的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对于物联网中的数据信息和软件系统, 应采用加密技术、可靠的密钥管理机制、入侵检测和病毒检测、恶意指令分析和预防、访问控制及灾难恢复机制、文件的可备份和恢复技术、数据销毁技术等措施, 保证物联网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3) 运行安全防范措施
为了保证物联网运行的各类协议、规则不受到攻击和非法篡改, 在物联网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础上, 应对物联网各层的运行协议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感知层安全运行的密码保护技术包括: 轻量级密码算法、轻量级密码协议、可设定安全等级的密码技术; 网络层安全运行的防范措施有: 端到端( 或节点到节点) 的认证机制、密钥协商机制、密钥管理机制和机密性算法选取机制等; 应用层安全运行的防护办法包括: 访问控制、匿名签名和认证、数字水印和指纹技术等。
4.2 非技术安全防范措施
(1) 搞好顶层设计, 建立物联网安全防御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国家设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从国家层面高度统筹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 不仅要从经济领域研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而且要从国家政治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对覆盖全国的物联网信息安全应建立实时监控、分析报告、紧急处理、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等制度,统一部署, 联防联控, 严禁指挥不当、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发生, 真正实现从问题发现到处理的全过程无缝化智能防御体系[7]。
(2) 完善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 物联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国家还没有针对物联网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 一些不法分子就能轻易窃取物联网信息, 尤其是个人隐私信息和国家、机构等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 物联网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 为了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国家要根据物联网的特点, 对物联网三层架构中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为物联网信息安全保护提供法律支持。
(3) 增强对物联网的安全防范意识
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时, 需用到大量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经数据化处理后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由于用户缺乏物联网的相关知识, 在使用物联网的过程中, 无意间就泄露了个人信息。近些年, 因贩卖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为此, 用户要不断增强对物联网的正确认识, 提高对物联网的安全防范理念。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物联网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知识, 对刚使用过物品的电子标签要随手销毁, 如: 实名制车票、快递单等。要定期删除Cookies等上网记录, 这将有效遏制个人信息的泄露。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国家经济提供发展机遇和个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其安全问题却无法避免。因此, 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将其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从技术、法律、用户三方面协同合作加强全过程的监管, 提高对物联网的安全防范能力。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物联网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已构成了严重威胁,必然会影响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分别从物联网技术安全维度和非技术安全维度两大方面,对物联网进行了安全分析,构建了物联网安全体系,最后针对物理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体系,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MARIA FAZIO,ANTONIO CELESTI,ANTONIO PULIAFITO,et.al.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Advanced Multi-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Cloud for Io T[C].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Springer,2014:253-268.
[2]DAN BOGDANOV,KEITA EMURA,ROMAN JAGOMAGIS,et.al.A Secure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Subset Cover Probl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ivacy Protection[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Springer,2014:108-123.
[3]QI JING,ATHANASIOS V,VASILAKOS,et.al.Securi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J].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2014.(6):2481–2501.
[4]SABRINA SICARI,CINZIA CAPPIELLO,FRANCESCO DE PELLEGRINI,et.al.A securityand quality-a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of Things[J].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2014.(11):21-30.
[5]徐小涛,杨志红.物联网信息安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9):1-2.
[6]梁俊坚.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1):222.
防范控制体系 篇10
一、奥特曼 (Altman) 及多变量模型分析
奥特曼提出多变量 (多变量旨在通过一组财务比例的线性组合来描述公司的财务状况) 财务模型对公司进行预警。实证研究用五个财务比率的判别式对公司进行预测, 其判别式如下:
X1= (期末流动资产一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此函数把五个主要的财务比率联系在一起:资金结构、获利能力、资金利用效率、变现力和偿债能力。Z分数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奥特曼通过对Z分数模型的研究得出:Z值越小, 发生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企业的Z值临界值为1.8, 若Z≥3.0,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若2.8≤Z≤2.9财务失败的可能性较小;若1.81≤Z≤2.7, 财务失败可能性很大;若Z≤1.8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
据对在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 其准确率令人满意, 而且分析的资料越新, 准确率越高。若财务报表是真实、准确、完整的, 如依据临近财务报表资料预测其准确率达到96%, 依据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达到72%。由于Z分数模型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上述探讨财务危机预测的单变量方法和多变量方法都是根据财务比率进行预测的, 而且, Z分数模型认为指标数值越大就越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二、构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
(一) 人性化管理
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 企业要创造财富不再是由简单的物质资本就可以完成了, 而是更多的倾向于知识资本的积累。企业的理财观念也必须进行改变, 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在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产品的寿命周期也就随之大大缩短, 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二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现在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处理方式。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企业的会计控制管理不管是方法体系还是系统建设都是以网络为平台, 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三是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建立, 企业会计活动其实也是人的活动, 知识是推动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人是掌握知识的主体。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已经远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 所以, 以人为本, 重视人性化管理方式已经是现代企业会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 完善企业会计的预测和监督机制
完善企业的会计机制, 包括了其风险的预测和监督管理的机制, 这也是使得企业会计的相关法规制度得以实现, 使得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一个有效的机制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也是避免出现资产损失以及弥补出现的技术、设计等方面的风险的重要手段。因为网络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特点, 使得进行财务风险预测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也就使得对风险的管理由静态变为了动态, 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增强了风险的防范能力。
要使得会计行为得到有效的优化, 就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障。监督评价系统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考核等管理制度都是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系统强化, 以及加强部门间的制约, 并且不断完善外部会计的监督机制。
(三) 网络信息安保系统
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保系统不仅需要相关的信息技术支持, 还涉及到许多方面, 例如政府机构的支持, 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并且完善法制法规的建设, 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还有企业管理上的支持, 要想网络信息安保系统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就要企业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且对于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的操作规范进行严格的限定, 尤其是需要进行会计记录的修改时必须有必要的手续才能得到授权;技术上的支持肯定是最重要的, 企业的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预警装置, 使得网络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对于黑客和病毒的攻击都要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处理, 加强对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敏感数据的保护。此外, 在电子商务中, 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也已经越来越广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企业会计的风险, 在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发展, 及时进行策略调整, 加强企业会计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 不断完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文燕.赵素君.浅谈企业会计的风险分析与应对[J].现代商业.2009. (14) .
[2]、刘敏.企业会计防风险[J].企业导报.2009. (12) .
[3]、林芳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会计风险分析[J].科技信息.2009. (11) .
【防范控制体系】推荐阅读:
风险控制与防范07-10
防范控制金融风险08-09
分析与防范控制09-18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05-15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08-09
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防范07-01
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1-03
企业委托代销商品风险的防范与控制08-25
富太镇防范控制邪教包保责任状06-25
浅议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