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2024-09-02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精选12篇)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1

摘要:由政策监管、建设单位负责、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负责三个层次构成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是多因一果的问题, 影响因素非常多, 涉及方方面面。但总的来说, 要把工程质量管理好, 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一、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不外乎三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管;二是建设单位 (业主) 负责;三是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负责。从政府这个层次来说,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监督, 又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就是政府通过立法、建制, 构造一个市场的运行规则。作为政府宏观控制职能, 控制工程质量就是要构筑一个市场运行规则, 并保证这个规则的正常实施。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 市场运行的规则还不完善, 实施中的问题也很多。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较普遍。一方面, 建设市场的混乱直接地危害工程质量, 所以, 政府要下功夫, 要构造这个市场, 健全运行规则, 保证这些运行规则的实施。另一方面, 健全市场运行规则要在政府对质量进行控制、监督的层次上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二是制定《建筑施工许可证管理办法》, 施工许可制度是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合同管理, 要制定新的合同示范文本, 制定合同管理当中的担保制度。

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大课题, 风险管理中包括保险、担保。保险涉及的问题比较多, 但是担保是有基础的, 因为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在实施这种制度, 比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保修保函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这还不够, 特别是另一面, 业主履约要不要担保。我们主张在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 因此, 作为建设单位也应该担保。同时, 总分包之间也有一个相互担保的问题, 总包对分包要担保, 分包对总包也要担保。这些环节, 按照现有工作的基础往前推进, 还是有条件的。另外, 在这方面, 出现纠纷怎么办, 有合同就必然有纠纷, 这是正常现象。那么合同纠纷如何进行调解, 如何进行仲裁, 如何在法院进行诉讼, 对这套管理办法我们还要进行研究, 加以规范。

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还有微观的一方面, 就是政府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在这方面, 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从80年代开始就抓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 通过多年的努力, 在全国形成了很可观的监督力量, 地区以上城市都建立了质量监督站, 90%县以上的城市也建立了质量监督站, 一些专业部也建立了质量监督站。据统计, 全国有2, 600多个质量监督站, 从事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达4万多人, 其中70%以上人员都具有工程技术专业职称。从统计资料看, 质量监督的覆盖面达88%。应该说初步形成了全国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网络。与此同时,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机构, 目前全国有质量检测机构600多个, 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达6, 000多人。这些机构和人员, 为保证工程质量, 防止劣质建筑产品流入社会,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 为了开展政府质量监督, 我国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法规体系。这些工作都是在履行政府对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能, 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的。世界各国政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不外乎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程序性的监督, 一种是实物性的监督。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实物性监督, 目前这种实物性监督符合中国国情。

二、政府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存在的不足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质量监督的地位, 在实际把握上不够准确。监督工作有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混淆。如, 由质量监督站去组织质量验评、竣工验收, 进行过程检查等, 这等于成了企业质量检查员了。二是政府质量监督重点监督什么, 不够明确。现在是全面在做, 如三到位、五到位等。三是现有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人才结构有缺陷。政府质量监督必须对设计文件进行监督, 因为设计文件最重要的是结构安全问题, 如果设计有问题, 结构受力就不合理, 安全系数不够。但现有的监督人员中大量还是施工方面的人员,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改进这些不足的总体思路是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 以结构质量为重点, 以建立使用许可制度为手段, 以保证使用安全为目的, 实施政府质量监督。当前, 政府最关心的是结构安全问题, 是不要出现倒房子、塌桥这种恶性工程质量事故, 从而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我国实行使用许可制度以规范施工建设市场, 提高并保证工程质量。

三、政府质量监督制度的要点

第一, 政府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审查设计文件, 重点审查有关结构安全、建筑物消防方面的内容, 包括地基的承载情况、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 通过审查这些内容, 证明结构设计方面没有问题了, 由审查单位出具设计文件审查报告。二是监督结构施工方面的关键环节, 包括结构施工中的建筑材料, 必要时还要对材料进行检测。这个环节的监督不是去对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像旁站监理那样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的客体主要是在建设活动中的各方责任主体, 施工单位是不是按规范进行施工, 材料供应商供应的材料是不是合格, 监理单位是不是履行职责, 建设单位有没有要求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使用不合格材料来降低工程质量的行为, 重点在这些方面。施工过程完了, 审查机构出具关于结构安全的报告。整个工程完工后, 建设单位进行验收, 政府要对是否符合验收程序进行监督。最后, 由政府出具使用许可证。

第二, 谁来实施监督。

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美国的办法, 由政府官员直接进行, 检查后记录, 最后验收要看有没有记录, 记录全不全;另一种就是政府委托第三方来实施质量监督, 典型的就是德国。政府通过委托第三方来进行质量监督, 这个被委托的机构, 必须是经过政府严格审查, 有条件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

第三, 监督的费用问题。

费用应由建设单位交, 但不是交给直接监督的第三方, 而是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交给政府, 政府收取费用后再拨给由政府委托去进行该项目质量监督的机构。政府雇人去监督工程, 但是费用是由建设单位交给政府, 使得监督机构和建设单位之间不要形成直接的经济关系。 按照这种政府质量监督的模式, 政府是否对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承担责任呢?不是的。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是通行的:谁的工程谁负责, 谁施工谁负责。建设单位要对工程质量负总责, 因为这个工程是建设单位的, 是最终的受益者, 或者是最终的直接使用者, 建设单位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建一个好的工程。当然, 尽管建设单位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真正的工程质量建得怎么样, 还是靠设计、靠施工。因此, 谁设计的谁负责, 谁施工的谁负责。对谁负责?对建设单位负责。所以, 不存在政府又去监督, 又发使用许可证, 最后又不负质量责任的问题。当然, 如果政府委托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 玩忽职守, 弄虚作假, 那么它要负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 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严肃处理。这是就政府对工程项目如何进行质量监督提出的一些思路, 是经过调查研究, 包括学习国外的经验, 才形成的。这里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要建成能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 必须有一些技术上、管理上的带头人, 在国外叫认可人士, 我们要逐步对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执业资格的管理, 这些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水平来适应政府质量监督的需要;二是要研究如何把质量监督站转化为市场上独立的运作实体, 而不再是附属于政府的事业机构。

四、工程监理要点

关于工程监理,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树立监理的权威。现在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 他干什么, 权威性不够。当然, 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 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 当然要听业主的。但监理公司还有另一面, 他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 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对社会负责。因此, 监理公司既要对建设单位负责, 也要对社会负责。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保证工程质量来说, 这两个负责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分歧和矛盾, 恐怕多数是建设单位有问题了。所以, 我们要强调监理公司在工程监理中独立行使职能。我们要再次强调, 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 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 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 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要把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作用强化起来。二是推进监理公司提高素质, 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要自觉进行调整, 自己缺乏的人才要尽快补上去。现在大多数监理公司从事施工工作经验多的人比较多, 对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一些以设计单位为基础成立的监理公司, 懂设计的人多, 有施工实际经验的人少。监理公司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监理公司应该是有综合能力的, 有各种人才。当然, 还有一种出路, 一定要成立专业监理公司的话, 那么就受雇于综合型的监理公司。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2

赣抚平原灌区2011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措施 §1.1综述 我公司是一支具有丰富的施工质量管理经验的队伍,已按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按九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施工质量的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已建工程施工质量大部分被评为优良工程。本公司郑重承诺:把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2011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视为生命;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优良目标,除严格按合同文件和有关国家、行业验收的优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我司还将严格按照本部制定的ISO9001:2008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规定)开展质量活动,严格控制工序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将质量活动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使ISO9001: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在本工程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运行。§1.2工程质量目标 本工程全部施工项目质量满足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要求,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1.3质量目标管理体系 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详见图1-1所示。§1.4项目质量管理机构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见图1-2。

质量管理机构是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体系运行的组织保证。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项目部建立与质量体系和工程项目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项目经理任委员会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副主任,质量安全组、工程技术组、财务组、物资装备组以及测量队、试验室和各施工队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部队各项质量工作的计划、布置和实施,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加强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1.5项目部各级人员及职能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按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各部门和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将最终影响到工程质量,只有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对质量管理承担义务并积极参与,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和获得期望的工程质量,因此,除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外,项目部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都是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必须明确各级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理顺彼此间的工作关系,使工程质量真正得到全员、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质 量 目 标 管 理 体 系 组织 思想保技术 物资 经济 施工 保证 证 保证 保证 保证 保证 项目部质量管 质量 技技材材最质技奖 理委员会 优教育 术术料料 量术施优 培交采检 工检指罚

训底购验

查导法劣

作业队 质量小组 创 建 合 格 工 程

图1-1 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图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工程技术组 质量管理组 物资设备组 安全管理组 财务计划组 土方施工队 砼施工队 砌体施工队 设备安装队 图1-2 质量管理机构框图 1.5.1 项目部领导质量管理职责 1.5.1.1 项目经理(1)本项目质量、进度及全面履行合同的第一责任人;

(2)负责本项目部贯彻落实本公司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本部和业主的各项管理规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在项目部有效运行;(3)组织制定并审定本项目工程质量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目标的实现;(4)负责审批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重大项目施工方案;负责审批大宗物资、设备采购计划;(5)组织项目履约期合同评审、督促并掌握各业务部门监测业主、监理工程师的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寻求改进措施;(6)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部队市场竞争力;(7)配合公司内部质量审核,组织项目部支持性管理评审。1.5.1.2 项目技术负责人(1)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贯彻执行上级及业主的有关技术管理规定,为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第一技术责任者;(2)组织编制并审核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并督促实施,解决施工中技术难题;(3)主持项目部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4)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本工程中实施和应用;组织监测并掌握业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质量的顾客满意程度和指导或改进措施;(5)参加项目履约期合同评审;(6)参与项目部支持性管理评审。

1.5.2 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质量管理职责 1.5.2.1 工程技术人员

(1)在项目技术负责人指导下,编制施工技术措施及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2)解决工程处、施工队、班排施工生产中质量问题;(3)掌握分管工程施工质量动态和业主、监理工程师满意程度信息,积极寻求改进措施;(4)做好工程施工全部技术和质量资料的管理、归档、上报工作;(5)参加单元工程、分项工程验收、编写分管工程的竣工报告。

1.5.2.2 质量检查人员(1)熟悉掌握工程施工质量国家、行业验收标准,深入施工现场,掌握质量动态;(2)监督班排自检、互检、施工队复检,组织终检,联系监理工程师(业主)检验、签证;(3)对不符合项责令整修,返工乃至停工;(4)认真作好质量统计报表,及时向领导通报质量缺陷。

1.5.2.3 操作(作业)人员(1)努力学习本岗位本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岗位职责,做遵章守规和遵纪守法的模范;(2)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操作,学习掌握规程、规范和标准要求,努力提高工作质量;(3)积极参加班排、中队组织的质量安全活动,认真学习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知识,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安全意识;(4)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 做优秀员工。

1.5.3 职能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1.5.3.1 工程技术组(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指挥生产调度,主持调度会并负责记录,制定、布置、落实月施工生产任务;(2)在项目技术负责人指导下,根据合同文件、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督促实施,做好技术交底,检查指导作业;(3)负责监测、收集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编制质量和实施情况的顾客满意度信息,寻求改进措施;(4)负责施工期间与业主、监理工程师所提问题的处理,组织落实生产协调会上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力争顾客满意;(5)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项目工程中的推广和应用;(6)做好施工日志的记录,配合质检员做好质量检验工作;(7)在项目技术负责人指导下,做好技术资料、图纸的收发、归档管理工作,负责准备竣工技术资料、编制竣工报告,做好竣工项目技术总结;

1.5.3.2 质量安全组(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项目部质量管理工作,对项目部承建工程施工质量负责检查、监督、指导;(2)负责检查指导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本部和业主的相关管理规定在项目部的运行及贯标工作;

(3)督促、检查、指导施工队自检、互检、工程处复检,主持“三级质量检查”的终检,必要时联系业主、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证,做好单元工程、分部、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统计、上报、编写质量安全简报;(4)负责监测业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部施工质量的满意程度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制定改进措施;(5)参加施工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并作记录,按规定要求即时上报;

1.5.3.3 物资装备组 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项目部物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月生产计划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施工机械设备器具采购计划、业主提供物资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1.5.3.4项目试验室(1)根据承担的检验试验任务,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检验试验设备计划;(2)建立检验、试验设备台帐,编制检验、试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3)严格遵守试验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如: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原始记录填写与检查制度、检测报告整理审批制度、检测质量保证制度等,保证检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1.5.3.5 测量队(1)承担本工程施工测量任务并满足工程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

(2)做好测量记录,及时提供原始及验收断面,满足工程施工和结算的要求;(3)执行测量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制定测量仪器周期检定计划,定期送检率定,以保证测量仪器的精度;(4)实施测量前,应对所用仪器进行校准,认真填写测量手簿,建立测量报告整理审批制度;(5)负责测量标识的保护和移置。§1.6质量管理制度 1.6.1质量评定制度 ⑴凡经检验合格的工程,按规定填写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检验评定表,进行评定,作为考核质量成绩和验工计价的凭证;检验不合格的工程,按未完工工程处理。⑵项目经理部不定期组织抽查,对不符合《验标》的,予以纠正,并追查责任。1.6.2验工签证制度 验工计价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未经质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计价、拔款,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1.6.3质量奖罚制度 发现违反施工程序,不按设计图纸、规范、规程施工,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成品和设备时,各级质检人员有权制止,必要时向主管领导提出暂停施工进行整顿的建议。制定严格、细致的质量奖罚制度,完善工程质量约束机制。1.6.4质量事故申报制度 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按国家和建设单位现行的有关规定执

行。⑴建立工程质量事故逐级报告制度,坚决杜绝隐瞒不报、擅自处理事故。⑵工程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后,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施工现场。⑶工程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后,在规定时间内用电话、传真或电报等方式报告上级安全质量监察部门、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两天内提出书面报告,并逐级上报,报告内容包括: ①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工程项目; ②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损失情况; ③发生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 ④采取的应急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⑤处理方案及工作计划; ⑥事故报告单位。⑷根据事故情况,组织研究事故处理方案,并报批准执行。§1.7质量保证控制措施 1.7.1工艺过程控制措施 ⑴单位工程开工前,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⑵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编制施工方案,科学地组织施工。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落实情况,以确保施工生产正常进行。1)严格做到“三级交底”,并组织施工生产。2)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自检、专检、交接检。

自检:一道工序结束后,由班组质量员按质量标准对本班组的质量进行检查,填写工序自检单,如发现问题整改后再进行检验。专检:项目部由具有上岗资质的专职质量员对各道工序按《设计文件》、《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同时对工序质量的好坏予以评价。交接检:由施工技术人员组织本道工序及下道工序作业班长和质量员参加检查和验收。3)严格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用工序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每道工序完成后由班组进行自检,然后由施工员组织交接检,合格后由质检员填写质量记录,并报请建立工程师进行隐蔽验收或分项、分部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工序。4)严把材料进货关,未经检验、试验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5)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以工序施工过程为质量控制点,监控每个部位、每道工序、每项工艺,使施工的全过程均在质量监控之下。6)执行项目经理与作业队负责人质量负责制度,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工程质量。7)严格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质量合格后转入下一道工序。项目部内部质量检验程序见1-3 所示: 工程施工过程 不合格 自 检 合格 1-3项目内部自检程序 图专 检 不合格 交接检 合格 下道工序

1.7.2工程材料控制措施 工程材料和辅助材料(包括构件、成品、半成品),都将构成建筑工程的实体。保证工程材料按质、按量、按时的供应是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前提。因此,对采购的原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材料,建立健全进场前检查验收和取样送检制度,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⑴水泥、钢材等其它外购材料必须三证(出厂证、合格证、检验证)齐全,进场后按规定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⑵地方材料先调查料源,取样试验,试验合格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料。⑶现场设专人收料,不合格的材料拒收。施工过程中若发现不合格材料及时清理出现场。1.7.3施工操作控制措施 施工操作者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工程质量的好坏,单就工序质量来说,施工操作者是关键,是决定因素。⑴施工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特别是重点部位工程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种,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工种岗位的实践技能,必须做到考核合格、持证上岗。⑵施工操作中,坚持“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所有工序坚持样板制;牢固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坚持做到不合格的工序不交工。⑶按已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检查落实操作者的落实情况,各工序实行操作者挂牌制,促进操作者提高自我控制施工质量的意 识。⑷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施工操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贯彻工前有交底、工中有检查、工后有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方法,确保施工质量。1.7.4工程款支付控制措施 为保证工程质量,避免或减少工程返修损失,对已完分项工程款的支付实行严格的控制。1.7.5处理质量和进度关系措施 实施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生产指标(任务)进度(任务)完成后,必须检验质量是否合格。坚持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严格按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组织、指导施工。1.7.6保证隐蔽工程质量的措施 1.7.6.1把好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关 做好隐蔽验收记录,对于隐检中提出的质量问题进行认真处理,经复验符合要求后,方可办理签证手续,进行下道工序施工。⑴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由工班长在隐蔽验收记录中填写工程的基本情况,由施工队技术负责人签字,并邀请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和建设、监理单位现场代表,重要或特殊部位还邀请设计单位和质量监督单位派员参加,共同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⑵参加检查人员按隐检单的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后,提出检查意见,由质量检查员在隐检单上填写工况,然后交参加检查人员签证。若检查中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整改时,施工工长在整改后,再次邀请有关各方进行复查,达到要求后,方可办理签证手续。⑶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技术负责人方可安排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⑷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在隐蔽工程验收后,及时将验收记录送项目部内业技术人员审核无误后归档,同时由项目部内业技术人员送建设单位一份。1.7.6.2把好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关 坚持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先由施工质量检查员检查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检签证,不经签证的工程不得进行隐蔽和下道工序作业。1.7.6.3把好隐蔽工程检验关 实行工班自检、工序互检、质检人员专检的三级检查制度,按质计价,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重做,并对交接人员进行追查,按照奖优罚劣制度,做到奖罚分明。1.7.7不合格品控制 不合格品控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确保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项目部具体负责对不合格品要及时进行标识、记录、隔离,防止不合格品的使用、安装和交付。对不合格品实行分级评审。轻微不合格品由项目部组织评审;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处组织评审;严重不合格品由计划部组织评审。不合格品的处置由项目部根据评审结果组织实施返工处理,以达到规定的要求;不合格品返修或返工后,必须重新检验和试

验,并形成相应的检验记录和试验报告。§1.8为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 为确保施工现场的各种原材料与混凝土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我单位欲采取以下检测试验手段和措施: 1.8.1对所有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说明书进行检查,并登记记录; 1.8.2对有合格证的原材料进行抽检,抽检合格者才能使用; 1.8.3经抽检不合格的原材料,书面通知物资部门做出标记,清理出场,防止误用,及时退货。1.8.4对进场钢筋必须进行抽检,抽检其强度、脆性及韧性等,出具试验报告,合乎设计要求者方可使用。1.8.5安排专人负责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每次浇注混凝土前,要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查,并做好记录。⑴ 检查混凝土配合比单,检查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和料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有变化要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或禁止拌制。⑵检查原材料数量(含外加剂、掺和料数量),每班抽查不少于5次。⑶记录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⑷检查塌落度是否符合要求,随机抽样每班抽查不少于3次。⑸记录运送时间和搅拌时的温度。⑹检查监督试件制作的全过程。⑺检查养护条件以及试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1.8.6指定专人负责现场混凝土的检测、试件工作。⑴混凝土浇筑时,跟班检测、检查。⑵测量混凝土坍落度,每班不少于3次,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调整配合比并重新拌制。⑶记录混凝土运送时间,防止使用停留时间过长的混凝土。⑷按规定在现场留取试件,试件组数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⑸混凝土浇筑期间若因特殊原因造成浇筑中断达2小时以上,须及时报告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人员并采取相应措施。1.8.7按有关规定对整个工程中采用的全部建筑材料,如土方、石料、粗骨料、水泥、掺和料、钢筋进行取样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拒绝不合格填料、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场。用于本工程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质量规定,并具有材质证明和合格证件。无材质证明的材料,必须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补做材质试验,递交材质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1.8.8施工所使用的各种计量检测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鉴定,确保计量检测器具的精度和准确度,严格计量施工。1.8.9所有影响工程质量的工程建筑材料,无论是业主指定的或是自行供应的均需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对各种材料、器材、设备按规范进行检查,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器材、设备用于工程。1.8.10加强工程试验,建立台帐和施工记录,优选工程施工配合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1.8.11按照招标文件有关规范的规定,对石料、现浇混凝

土进行取样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查。焊接材料试验按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1.9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本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特点,通过设立质量控制点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点设置详见表1-1: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一览表。表1-1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一览表

分项工程 质 量 控 制 点 土方开挖 测量放样、开挖边线、高程、基础处理、坡面整修 测量放样、填筑边线、高程、填筑料检查、摊铺厚度、接头处理、土方填筑 坡面整修、碾压夯实、检测指标 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原材料控制、配合比、混凝土搅拌质量的抽样检查、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表面平整度、检查验收 钢筋工程:材料检测、钢筋加工制作、出场检查、钢筋绑扎、焊接、钢筋混凝土 安装质量检测 模板工程:测量放样、仓位尺寸、模板材质、模板制安、模板安装检验 混凝土 原材料检测、配合比、混凝土搅拌、混凝土取样、振捣、养护、尺预制块 寸 预制混凝土 垫层: 材料的质量、垫层铺设标高,摊铺厚度 铺设 预制块安装:平整度、咬合情况 浆砌石施工:测量放样、材料质量、砂浆配合比、砂浆拌制、砌体浆砌石 尺寸、平整度、饱满度、搭接、勾缝、养护 1.9.1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本标工程主要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见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主要有以下项目: ⑴土方开挖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1-4; ⑵土方填筑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1-5; ⑶混凝土预制件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1-6;

⑷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1-7; ⑸浆砌石施工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1-8; 图1-4 土方开挖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

施工现场清理 开挖前地形测量 开挖轮廓测量放样

施工排水 土方开挖

检查、验收

提交工作面

图1-5 土方填筑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

制定碾压施工方案和试验方案

N 碾压试验

确定碾压施工参数

方案报批

测量放样

坡面入基面处理

料场选择 N 检查验收

回填料 回填分层碾压施工 检测 N 取样

检查

报监理工程师签证 记录存档 上一层填筑

图1-6 混凝土预制件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

制定施工方案

N 原材料检测

报 批 配合比试验 N 施工准备

模板制作安装 检查 砼浇筑 N 检查

养护 验收

图1-7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

清预埋件材料质检 检 查 加 工测量放样(控制点及高程)检 查 钢筋检测 模

加 工 工 检查 检查

预埋件安装

钢筋安装

模板安装

检 查 检 查 检 查 三 级 质 检 后 报 监 理 工 程 师 审 核 骨料检验 开仓证 砼 标质检员跟班 砼拌制 砼浇筑 水泥检验 号检查 级 配收仓养护、保护 取 样 水质检验 浇筑后检查 进行处理 计量检验 下一层浇筑 检 查

图1-8 浆砌石施工质量控制程序框图

原材料检测

制定施工方案

N 配合比试验 报 批 N 块石运输 检查

测量放样

块石清洗

砂浆拌制

N N 检查 检查 块石砌筑 N 检查

养护 验收 1.9.2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1.9.2.1 确保测量放样的精度(1)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按施工图放样,施工人员按操作

规程施工。(2)检查测量放样点,每仓要求用全站仪测量校正验收,并加固至浇筑混凝土时偏差≤5mm。没有进行测量放样或发现放样有误时,补测或重测后施工。1.9.2.2模板制作安装的保证措施(1)质检人员着重对模板安装的结构,钢筋架立结构进行验收,根据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许可标准,利用有效的检查手段,检查模板、钢筋、止水片施工缝、预埋件等位置、型号、数量施工工艺。(2)模板拉筋间距、模板围囹根据混凝土浇筑速度、高度、混凝土凝结时间、振捣等因素经计算确定。(3)模板安装过程中还应经常保持足够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倾覆。(4)构筑物分层施工时,底脚模板应紧固,浇筑时不挂帘不漏浆,拆模后模板下端没有错台。(5)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满足施工规范及标书技术规范的要求。(6)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后,开始拆除模板并注意对混凝土面的保护,承重模板及非承重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均应达到规范规定的拆模强度要求,拉筋螺丝杆在模板拆除后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并做防锈保护处理,不使用乙炔割刀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被高温碳化。

1.9.2.3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进场钢筋应具有生产厂家出具的质保书,外观符合技 术规范的要求,并按钢筋试验规程取样试验,如拉伸试验、弯曲试验、搭焊试验等。(2)所有进场钢筋应按批次或数量抽查检验,凡检验、试验不合格的,一律清退出场,以切实保证钢筋质量。(3)为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必要厚度,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强度不低于结构物设计强度的混凝土垫块,垫块埋设铁线与钢筋扎紧。垫块互相错开,分散布置。在各排钢筋之间用单肢箍支撑以保证位置准确。(4)露天堆置或结构预留钢筋的时间不应太长以免严重锈蚀。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沾留在上层钢筋上的砂浆或混凝土块应及时清除干净,以保证混凝土和钢筋间的粘结力不受影响。且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钢筋或弯曲的钢筋均矫直后方允许使用。(5)单元工程钢筋加工与运输到现场的临时堆放不应变形,必须挂牌标识。(6)钢筋工程都是隐蔽工序,每项工程钢筋架设完毕后需经严格检查、认真清洗干净、报质检部门、监理工程帅签证后方能浇筑混凝土。(7)在钢筋扎完施工后,应有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未浇筑前,须按照设计图纸和SWH107-82的标准进行详细检查,不优良不开仓浇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派专门人员旁站值班,经常检查钢筋架立位置,如有变动应及时矫正。

1.9.2.4 混凝土浇筑及成型后的质量保证措施(1)每一个浇筑仓位和浇筑班次都有施工单位带班人员及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3

关键词:核安全;质量计划;质量控制

核电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人员能力、设备状况、环境等均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目前在三门、海阳正在建设的AP1000核电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设计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采用了模块化建造技术、非能动冷却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给核电工程施工带来新的挑战。

1 质量计划与质量控制体系

结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GB/T 6583)、《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核电工程施工质量计划可定义为“针对核电工程各项施工过程规定专门的资源、工艺、程序、工作细则、检查和试验顺序的文件,是指导和控制施工活动过程和质量的文件”。

2 质量计划制定与质量控制点

2.1 质量计划制定

质量计划的制定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质量计划必须在施工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应该在对工作或活动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或活动的工序、要采用的工艺、试验或检查的流程等进行明确。②质量计划的编制应根据施工阶段、施工任务、核安全级别确定,选择施工最优路径为质量计划的主线。③一份质量计划应尽量具备如下相同条件:相同核安全级别、相同质保等级、相同系统、相同材质,必要时可以分开编制。④质量计划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a概况:电厂名称、部件名称、买方及文件号等。b顺序列出制造操作、检查和试验的工序;确定全部待加工和检查的物项并列入计划中。c每一制造操作、检查和试验所遵照的程序、工作细则及标准(或适用的特定部分)。d标明从事检查和试验的单位(制造厂、买方、独立检查机构或其他有关单位)。e必要时,标明所有停工待检点和见证点。f每一种检查或试验需编写的记录类型。

质量计划的格式可以有多种,HAD003/08从核电厂物项制造角度描述了三种典型的质量计划格式,目前核电工程施工主要采用的格式如下图(各项目不一致)。

2.2 质量控制点

设置控制点的目的是保证质量形成的过程处于受控状态,重点在于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进行控制,因此要合理的设置控制点。一般情况下,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对质量有严重影响的重要部位或关键工序;②对有特殊要求的工艺或后续工序有严重影响的关键部位;③对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或不合格品的工序或有关部位;④必须验证的先决条件。

《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监督管理规定》(HAF601)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质量控制点分记录确认点(R点)、现场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等三类。

①停工待检点(H点),对物项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重要工序进行专门的控制,要求停工待检行动未采取或停工待检行动相应的可接受的结果未产生之前,不得进行超越停工待检点的活动。因此,在这种检查未实施或未表示工作结果可以接受的判断产生之前,该停工待检点后续的工作就不能进行。②现场见证点(W点),对于质量产生取决于工艺过程且不便于形成记录的重要工序,需要在各方的见证下开展施工活动,该类控制点在各方放弃见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后续工作。③记录确认点(R点),通过对过程产生的文件记录与有关标准或验收准则进行核对的方式以验证工序质量。

3 质量计划在施工各阶段的应用

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建立在质量计划的高效运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审核、质量计划的设点以及对质量计划先决条件的检查,落实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准备工作充分有效。

施工先决条件的验证是对施工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包括人、机、料、法、环等确认性检查,只有各个方面的条件均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设点各方在质量计划上签字确认,方可开展施工,因此多数先决条件验证作为H点。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从事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质保、安全培训且合格,必须经过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且取得上岗资格;②特种作业人员如电焊工、起重工和电工等需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许可证,电焊工还应通过国家、项目规定的相应种类焊工考试,并取得合格证;③施工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已准备就绪且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其中测量工具和测量仪器需标定合格,有相关的检定、标定材料,并且在标定有效期内;④施工用的各种材料已准备就绪,材料已经物项验收合格并放行,具有材料质量的相应证明性资料;⑤施工的场所已满足各专业施工的要求,无影响安全的因素、无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等;⑥用于施工的图纸、技术文件齐全,且均为有效版本,施工方案及相关的记录表格齐全,已完成有效的安全、技术交底并有记录。

3.2 事中质量控制

各专业施工人员在每道工序自检合格、签字确认后,提前规定的时间通知质量计划中对应工序的设点各方进行该点的检查、验证、消点。只有设点各方均在质量计划上签字确认或同意放行该工序后,专业施工队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在质量计划各工序执行过程中,专业工程师、检查员还将采取巡检、旁站、平行检验等措施对各专业施工队的施工过程进行检查、监督、验证,控制施工过程质量,对发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或可能影响质量的行为、工序等进行及时的处理、修正。

3.3 事后质量控制

施工后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质量计划关闭时、关闭后的质量控制。

质量计划关闭时,设点各方应验证施工是否已有效完成、质量计划控制点消点是否已完成、施工记录是否齐全、质量文件是否关闭、质量计划关闭资料包是否满足要求等,只有确认上述活动全部完成后,才能最终签字确认关闭该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关闭后,检验人员仍需对施工完成物项的成品保护情况进行巡检检查,对成品保护有问题的各类物项要求各施工队予以修正、处理。

4 质量计划执行过程的思考

质量计划作为质量控制的很重要的手段,其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核电工程施工质量,在实施质量计划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疑问,本文提供一些看法可作为探讨的内容。

4.1 质量计划与工程交工的对应

由于国内核电站的堆型较多,对核电站建设的分布分项工程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因此在质量计划的设置时,不同的施工单位对质量计划的设置不一致,无法与竣工要求实现对应关系,不利于项目的中间交工。因此,需要在核电站开工之前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交工要求,并将此作为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之一。

4.2 对H点的实施的不同见解

作为质量控制点的目的,是确保该工序质量合格,签点是代表对工序完成情况的确认,并且HAF003亦描述“未经指定的单位批准,不得进行停工待检点以后的工作。如果进行规定的停工待检点以后的工作,则必须在开始该工作之前,以文件形式批准”,因此,H点应根据工序情况选择是否全程见证,但必须在H点完成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 结束语

质量是核电建设的根本和生命线,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保证核电站的建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质量计划的方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已经在核电建设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但是,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仅仅依靠质量计划这一手段实现质量的目标还不能满足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创新的施工工艺方法、利用先进的设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实现质量的上台阶。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GB/T6583).

[2]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4

一、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2012年, 学校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检查。我院在自查过程中分析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源类别及特点, 对已毕业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资料完整度和质量以及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了检查, 总结出以下问题。

1. 开题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选题可行性不高。比如工程硕士中的软件工程领域, 选题必须与软件设计和开发相关, 若选题不规范直接导致该论文不能称其为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在职学习的工程硕士而言, 选题更多与自身实际工作结合, 但缺乏对题目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认识, 研究的意义易受质疑。开题报告撰写不规范, 研究内容重点不突出, 尤其是关于技术路线等的阐述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得并不充分。学位论文各阶段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不合理, 工作计划的时间分配不科学。文献综述撰写不规范。主要是两类问题, 第一类, 只是对文献观点的堆砌, 并没有加入自己的分析;第二类, 对要综述的对象不明确, 不理解文献综述的意义。

2. 中期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加强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控制, 加入了中期检查环节。但中期检查组织专家评审常流于形式, 中期报告的形式也无法反应学生在开题之后的论文实际工作量。在开题阶段遗留的选题可行性不高等问题也集中到了中期检查的阶段爆发出来, 更换选题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3. 论文评审和答辩阶段存在的问题。

从论文本身来看, 论文形式和格式不规范, 论文学术水平偏低, 内容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 论文章节分布不合理, 逻辑层次混乱, 论文的写作方式存在较多问题, 学生不明白如何通过论文形式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英文摘要语病多、中文味浓, 反映出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偏少[1]。从论文审核和答辩的各过程环节来看, 各环节缺乏闭环的办法, 即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没有检查是否改正的机制或办法, 造成可能评阅环节已经发现的问题并没有修改而在答辩中被重复提到;没有固定且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工具, 各审核环节的职责不明确, 造成在形式审查阶段就开始发现论文是否有深度的问题而没有从论文结构、写法等论文形式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或评判意见。

二、影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贯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暴露的问题, 发掘出了影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1.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所涉及的角色影响因素。

(1) 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自身因素。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学术基础、学习方式、学术意识等[2]。完成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需要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果对学位论文认识度不够, 研究过程偷工减料, 再加上先天论文写作基础较差, 会从根本上影响整个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 (2) 导师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效用。a自身素质。导师的学术水平决定着学位论文起点的高低, 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上。高素质的导师对于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许多的资源, 不仅能够区分哪些是重要问题, 哪些是研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而且能够教学生如何进行研究。b指导效用。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指导范围也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在整个论文的科研与写作过程中, 选题、文献综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析、论文提纲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都需要导师进行指导。如果指导效用发挥充分,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率。相反, 将不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3) 培养单位提供的研究条件和培养过程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由于工程硕士有其在职学习的特点, 来校集中学习时间有限, 不能充分享受高校研究资源, 影响论文研究进展。此外, 由于涉及远程教育学生, 若学校或培养单位管理工作混乱, 缺乏流程, 学生更难按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从而影响论文过程的进度和质量。

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需要经历的监控过程影响因素。

(1) 论文选题的适用程度和开题报告的质量。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撰写的方向和工作量。开题报告的撰写有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 明确研究方向, 把握研究重点, 熟悉研究方法[3]。 (2) 中期检查的规范力度和执行程度。中期检查是确定论文选题之后保证论文按计划成稿的重要检查阶段, 但往往因为其不具备特定的检查形式而形同虚设。因此是否具有实用性强的中期检查形式和规范, 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地执行对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影响非常大。 (3) 论文审查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健全程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有其写作特点, 不同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评价标准不能套用, 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影响学位论文质量[4]。其次, 无论是形式审查、专家评阅还是答辩会, 学生从专家那里得到的建议和意见是否指向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也会影响到最终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构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明确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之后, 抓住影响质量的控制关键点, 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质量控制体系, 保障整个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 从而保障最终学位论文的质量。

1. 建立指导质量控制体系。

(1) 落实“双导师制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5]。落实“双导师制度”关键就是必须明确校企导师双方的职责, 校内导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科研平台, 为在职学习的学生提供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细节指导, 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的把关, 企业方导师充分利用自身工程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就论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相关技术作指导, 让双方导师熟悉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要求和论文工作各个环节的要求。每学期借举行答辩会的契机, 定期组织导师指导经验交流会, 为校企双方导师建立沟通桥梁和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促进合作指导工作的开展。 (2) 成立论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培养单位对每个导师的监督力度有限, 导师之间的学术水平有差异。成立由指导经验丰富、擅长工程硕士论文指导的导师组成的论文专家指导委员会, 对有争议的论文或论文选题进行审议, 一方面对导师的指导质量进行了监督, 另一方面巩固了论文指导质量。论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将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进行抽查, 重点关注开题评审专家、中期检查专家、论文评审或答辩专家指出的问题论文, 通过对有问题的论文进行“专家会诊”及时发现隐患, 尽早纠正论文质量缺陷, 严格控制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

2. 建立论文研究过程评审环节质量控制体系。

根据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必须建立贯穿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各评审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控制整个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以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 在论文选题阶段, 严格要求选题必须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领域, 同时必须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联, 在实际工作中寻找与软件领域结合的选题。由于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具有固定的基本框架构成, 在论文评审环节引入论文形式审查, 检查论文应有的基本框架体系是否完整, 检查每个章节内容是否完整等, 并提出便于学生修改的可行性意见, 在论文评阅之前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有基本的评判, 是否符合学位论文的相应基本要求, 来决定是否让论文进入下一个审核阶段以控制论文的质量。在论文评阅环节引入专家意见反馈表, 要求评阅专家在论文评阅环节中除了评议书以外, 针对学生论文的学术水平将便于学生修改的可行性意见记录在专家意见反馈表中, 学生根据意见修改之后, 也逐条说明修改的内容, 并在论文答辩时交由答辩专家进行闭环检查。此外, 要求学生在每个评审环节结束后, 除了根据每个评审环节的修改意见修改论文之外, 需同时提交针对修改意见逐条说明修改内容的论文修改说明, 让每个审核环节都形成闭环, 切实起到评审和控制论文质量的效果。

3. 建立论文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体系。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 除了导师起着把握学术质量的关键作用, 教学秘书、学位秘书等的管理工作质量, 也会影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是否连贯和通畅。因此, 建立适合工程硕士论文研究的过程管理流程和制度, 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 建立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非常必要。

由于部分工程硕士还具有远程培养的特点, 学生的分散性以及外省培养点工作人员本身素质的局限性对校方管理规范和制度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从管理层面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来强化学生论文研究过程的规范, 保障学校对学生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监控。笔者设计了论文研究过程的管理流程图、论文研究过程管理工作操作手册, 将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各论文研究过程及其中的各项二级环节流程化和规范化。用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文字清晰表达出在每个论文研究过程环节, 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进行规范操作。

摘要:文章通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发掘影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设计和构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为保证最终学位论文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乔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监控[J].研究生论坛, 2008, (10) :121.

[2]鄢洪平, 吴小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前沿, 2009, (8) :9-10.

[3]王利敏, 吴玉程.研究生开题报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中国研究生, 2007, (8) :56-57.

[4]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8) :72-74.

SIM卡座相关质量控制体系 篇5

1、以“零缺陷”为生产目标,设置SMT贴片加工质量过程控制点。

2、质量过程控制点的设置

达到“零缺陷”生产是不现实的事情,在全厂推行“零缺陷”生产目标,大大提高全厂员工品质意识,并及时规范地解决生产中品质异常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保证SMT加工能够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各工序的质量检查,从而监控其运行状态。因此在一些关键工序后设立质量控制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上段工序中的品质问题并加以纠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下道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生产工艺流程有关,我们在加工过程中设置以下质量控制点。1)PCB来料检查

a.印制板有无变形;b.焊盘有无氧化;c、印制板表面有无划伤; 检查方法:依据检测标准目测检验。2)锡膏印刷检查 a.印刷是否完全;b.有无桥接;c.厚度是否均匀;d.有无塌边;e.印刷有无偏差; 检查方法:依据检测标准目测检验或借助放大镜检验。

3)贴片后过回流焊炉前检查a.元件的贴装位置情况;b.有无掉片;c.有无错件;d.有无移位;

检查方法:依据检测标准目测检验或借助放大镜检验。4)过回流焊炉后检查

a.元件的焊接情况,有无桥接、立碑、错位、焊料球、虚焊等不良焊接现象.b.焊点的情况.检查方法:依据检测标准目测检验或借助放大镜检验. 5)插件检查

a.有无漏件;b.有无错件;e.元件的插装情况; 检查方法:依据检测标准目测检验。

所有检查点都必须填写详细及真实报表,不断反馈及改进影响品质不良因素,直到接近“零缺陷”生产目标。

2、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了进行有效的品质管理,我们除了对生产质量过程加以严格控制外,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元器件或者外协加工的部件进厂后,入库前需经检验员的抽检(或全检),发现合格率达不到国标要求的应退货,并将检验结果书面记录备案。2.质量部要制订必要的有关质量的规章制度和本部门的工作责任制。通过法规来约束人为可以避免的质量事故,赏罚分明,用经济手段参与质量考核,企业内部专设每月质量奖。

3.企业内部建立全面质量(TQC)机构网络,作到质量反馈及时、准确。挑选人员素质最好的作为生产线的质检员,而行政上仍属质量部管理,从而避免其他因素对质量判定工作的干扰。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6

因此,这两年,我们狠抓了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以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为龙头,以审计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台为纽带,形成了全员抓质量,全过程控制质量,全力打造审计精品的工作局面。

具体地说,主要是建立规范、严格把关、加强监督。

建立规范,就是制定完善各项审计业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关系,并切实抓好落实,不走过场。这两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三级复核制、审计业务务会制、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廉洁从审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规范性运行。这些制度的执行,对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严格把关,就是严格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入口关就是审计项目计划关,我们改变原来在审计项目计划中一上一下的做法为现在的两上三下的做法,由局业务会根据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重点、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实际以及审计力量与资源的现状等多种因素,向下提出审计项目计划的主导思想,由各业务科室向上提出初步的具体的项目安排意见,再由业务综合部门汇总后根据情况向下作出调整意见,经业务科向上反馈后,提交局业务会研究决定,向下下达计划。这两年,我们这样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审计立项的科学性,避免了计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充分整合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成果利用率。

出口关,就是三级复核关和审计业务会议关。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三级复核,未经复核或复核五环节不到位的,一律不提交到局业务会讨论。审计业务会议由局班子成员和业务综合部门负责人组成,凡涉及到审计业务方面的重要问题都必须经过审计业务会,所有审计项目经过三级复核后,都必须经过业务会议讨论、研究并作出决定,才能对外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加强监督,就是坚持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回访。为了全面掌握和控制全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情况,我们坚持对县级审计机关和市局机关各业务科室进行审计工作质量检查,年初制定方案,年中督促检查,年末集中考评打分,检查考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执法行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公文处理、审计档案管理等,考评方式是对以上内容进行细化分项、量化分值,实行百分制打分,检查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并评选出先进单位和优胜单位进行表彰,通过这两年的审计工作质量检查,对提高全市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水平,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审计回访工作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这两年,我们进一步明确审计回访工作由独立于审计业务部门之外的纪检监察部门来承担,按照不少于年度审计计划项目的30%比率进行回访。实践证明,审计回访工作对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树立廉洁从审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7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客观的评价, 是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面检验, 其结果直接标志着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培养体系是否合理。但是由于各高校的综合情况不一, 无法找到一个与所有高校都能匹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科特色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评估体系。

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1.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一方面, 对培养单位或学科点应从规模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因此针对现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发现的问题, 基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在自我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设置规模指标和质量指标。 (1) 规模指标。规模指标反映了被评对象的规模水平、覆盖面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规模指标对于任何评估指标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从不同方向进行研究, 规模较大的学科的知识覆盖面与研究覆盖面相对就大, 其研究效果往往是1+l>2。规模指标一般包括导师中教授人数、副教授人数、授予硕士学位数、授予博士学位数等。 (2) 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学科点自评指标体系中的重心所在, 通常这类指标数量多, 权重大, 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指标类型。由于质量涵盖面很宽, 需要从成果、水平、效益和社会反映等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衡量。为此, 质量指标又分为三类。第一类质量指标。学科点的规模为学科点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但学科点规模的大小显然不能代表学科点水平的高低和成果与效益的大小。学科点的水平应体现在科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 包括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 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数、获得各项奖励的研究生数、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数等。将这类以绝对数字反映培养单位和学科点水平和成果的指标称为第一类质量指标。第二类质量指标。这是一种应该受到重视, 但又往往易被忽视的指标类型。这类指标, 如具有博士 (硕士) 学位的教师比例、师生比、教师发表论文的人均数、教师获奖的人均数、教师研究经费的人均数、研究生发表论文的人均数, 将这类以比例数和人均数反映培养单位和学科点成果和水平的指标称为第二类质量指标。第三类质量指标。以上两种指标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以一定统计数字为基础, 是量化了的质量指标。这些指标的数值通常可以在学校和有关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直接查到, 或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 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而另一种指标则与上述两种指标不同, 它是一种具有较强主观性且不能量化的指标, 他们是由专家、学科负责人以及专家, 根据他们对学院学科点的了解以及有关书面材料而给出的评价。另一方面, 将自评指标体系的各项二级指标分为目标指标、过程指标、条件指标三类。 (1) 目标指标。目标指标是反映评估对象水平与质量本质特征的指标, 用来检查和评价学位点学位授予质量。这类指标与评估的目标紧密相关, 主要指成绩、成果和效益的数量与质量。重点检验学科点的办学成果。该类指标包括科研成果、论文优秀率、毕业生社会评价等。 (2) 过程指标。过程指标是反映达到评价目标的工作实现程度的指标, 用来检查和评价研究生培养过程。该类指标包括学科建设经费增长情况、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等。 (3) 条件指标。条件指标是反映实现评估目标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的指标, 用来检查和评价学科点培养条件。条件指标主要检验获得学位授权点后, 是否重视学科建设, 培养研究生的条件是否逐年有所改观, 是否有发展后劲及可容研究生培养规模。该类指标包括科研经费、科研课题、实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等。

2.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就是对评估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认识的过程, 是对评估对象的总体性认识转化为对客体某些局部方面的认识过程。自评指标体系是开展自评活动的内容, 指标体系的构成直接影响到整个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自评指标体系是自我评估工作的基础。本课题参照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试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次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及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对国家教育部学位办及其他工科兄弟院校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进行了调查访问, 以及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结合工科院校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数十年来的实践, 确定了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并将二级指标下细化出三级指标。 (1) 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和学术声誉五个指标。首先, 高校学科的发展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且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尤其是要有中坚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有很强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并带有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务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课题将该一级指标下设置了职称、学术地位、年龄结构情况三个二级指标。并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 设置了三级指标, 包括长江学者人数、教授人数、副教授人数, 具有国家评选优秀人才资格的人数、担任国际学术组织职务人数,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所占比例、具有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例等。其次, 科学研究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建立健全学科体系, 发展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学科, 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学科建设需要反映学术水平、科研成就的客观性、可比性强的指标, 科研项目、经费及科研成果可作为评价学科建设客观和科学的指标。再次, 高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研究”然后出成果, “教学”然后出人才。“成果”和“人才”是学校学科发展的见证和标志。因此, 高校该学科的教学与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状况, 故构成了高等学校中学科的一个内涵特征。学位授权学科往往是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在校研究生成为科研主力军的当今高校中,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的课程建设、论文发表情况、学位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因此, 高校学科自我评估的内涵也就包含了教学与人才培养这一一级指标。再次, 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研究教学经费和设施设备 (如图书资料、实验室等) 。尽管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以及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学科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研究教学经费和基本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 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它的研究工作。为此, 经费和设施等培养条件也构成了高校学科自我评估的一个方面。最后, 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强化学术民主、开放办学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 在对学科、专业进行评估时也应考虑学术声誉的内容。而且, 学术声誉的调查工作应不仅限于学术界内部如对学科专家和管理者的调查, 还应该再增加些来自学生家长等社会不同方向的声音, 会更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 及时优化和调整学科结构。 (2) 该评估指标体系的精确及简化。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型的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 评价指标体系决定了评估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调查方法, 因而在评估模型的简化中, 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评估模型的完备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 指标体系的简化也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内容。一般情况下,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的具体操作: (1) 去掉与评估目标不一致的指标变量; (2) 抓住能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 删减目标信息反映较少的指标; (3) 避免指标变量间存在多重线性关系, 从而避免由于信息的冗余而增大评估的工作量和影响结论的合理性; (4) 去掉存在不可操作的指标变量。指标体系模型的简化,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指标变量个数的减少, 二是组合方式的简化。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 它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不断发展, 在新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 研究生教育评估已经逐渐受到研究生教育各界和社会各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加入WTO后, 中国教育市场将融入整个国际教育市场,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一级学科评估的经验, 制定我国一级学科评估的长期战略和发展规划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科建设具有指挥定向、督促激励的作用。但是, 国家不可能对全部学科点开展定期的、经常性评估, 因此, 各学校、各专业进行自我评估成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建立一套适合学院学科特色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估工作, 就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概述当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和阐述的几个问题, 探讨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8

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 建筑企业行为不规范

建筑企业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主体,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是靠建筑企业来完成,建筑企业行为不规范,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首先,建筑企业质量控制意识薄弱。很多企业为了多赢得利润,往往在建设速度上抓得比较狠,过于注重建设速度,忽略了建筑质量,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百出。其次,建筑企业违反操作流程。建筑企业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效益,为此,他们往往违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操作流程,例如,不进行仔细分析工作环境,仓促进行开工,不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建筑,甚至有些企业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升。

2. 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关于施工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不是很健全,甚至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估缺乏权威性。加上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人员权责意识不明确,责任意识不强,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容易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事故性发生率很高的行业,由于缺乏一定的安全预警机制,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事故百出,不仅仅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形象,而且还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以及效益产生消极影响。

3.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毕竟建筑原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一些建筑原材料的选取如果不合格就很容易留下隐患,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一些建筑原材料问题,如水泥受潮、过期、结块、砂石级配不合理,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密实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出现裂缝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以及企业效益,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系统与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应注意原则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总体来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实用性原则。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化、有效化。第二,逐步推进原则。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它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企业应该抓住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大好时机,实现企业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步前进。

第三,效益原则。企业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旦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企业应该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同企业的短期以及长期效益相结合。第四,全面协调发展。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同其它部门其它人员进行相应的合作,必须与企业的建设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2. 加强绿色安全管理,以质量预防工作为主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安全是建筑业的生命线,安全问题无小事,建筑施工绿色安全不仅仅关系到施工企业形象、施工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绿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做好建筑施工绿色安全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施工思想灌输,让员工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绿色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做好绿色安全施工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建筑绿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全体员工在规章制度下进行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企业施工绿色安全管理水平与能力。加强建筑绿色安全管理,以质量预防工作为主,做好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

3. 加快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制定

标准规范以及规章制度是施工企业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是企业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制度保障,只有在一定的标准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约束下,才可以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增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人员管理的责任意识,强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其次,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执行力.

使得企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依,从而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化。

三、结语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依然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最强有力的武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区域和国家对企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弱化,其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项目施工管理,要站在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质量问题,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做到效益最大化。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现状,创新质量控制系统构建,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城市化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事业发展也是如日中天,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速度上,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施工质量控制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方面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秋丽,毛芳莉.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控制措施[J].河南建材,2011(02).

[2]蔡泽文,李鹏飞.浅析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05).

[3]傅驰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析[J].山西建筑,2009(15).

[4]申莉娟,黄冠烨.关于结构理论在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10(18).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 篇9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 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 强制性也较弱, 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 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 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 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独立于财务部门, 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 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 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 急待调整。

(二) 独立性难以保证

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 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 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 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 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 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 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 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 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作为一项控制体系, 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 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等, 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 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 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 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 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 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 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 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 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 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 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 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 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 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 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 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 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 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 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 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 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 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 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 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 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 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 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 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 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 在实际应用中, 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 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 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 给出示范 (参考) 数值, 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 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 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 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 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 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 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 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 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 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 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 分值如何分配, 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 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 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 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 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 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 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 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 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 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 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 (简称“监察委员会”) , 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 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 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 可以用图1表示。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 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可建立类似于SAP (标准作业程序) 的操作规程, 其主要结构如图2:

图2风险评估业务标准流程

(1) 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 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 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 分清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 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 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 分级复核, 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同时明确到人, 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 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 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 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 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 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 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 参照ISO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 其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 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 可将ISO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 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 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 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 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 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 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 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 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 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 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 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 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与ISO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 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 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 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 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 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 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 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 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 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 (融) 资五大组成模块, 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 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 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 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如表1。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 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 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 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 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 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具体可见表2。

(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 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四) 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作为一个完善的内

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纠错防弊, 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 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 并张榜公示, 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如表4、表5。

(2) 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 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如表6所示。

(3) 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晋升制度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监审委员会应当综合评价系统, 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晋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 应当进行破格晋升;同时对一些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 应当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的修养, 内外兼修,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相应的晋升制度体系如表7所示。

综合评价的一个根本目的, 是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强化经济责任,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于内审部门而言, 需要长期进行有规划的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 一方面鼓励年轻有能力的员工去进行深造研修, 另一方面可邀请内审方面的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 并将培训的时间不短于一个月作为年度学习的任务, 引导内审人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2004年。

快递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篇10

目前我国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管理都处于初级阶段,快递行业也不例外。只有极少数快递企业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由于近十年快递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快递市场丰厚的利润,很多传统物流企业纷纷加入了快递业务市场竞争。同时由于快递市场业务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快递都忙于扩大市场份额,赚取利润,而忽略了快递服务的质量建设和管理。

我国快递行业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

①快递企业对服务质量根本不重视,忽视质量。这一类企业属于投机型企业,没有致力投身于快递行业的发展愿望,而只是看准目前快递市场准入门槛、利润丰厚的特点,想抓住这个时期获取利润。

②快递企业对服务质量较为重视,但是没有能力投入相关资源,造成服务质量低下。这类企业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快递企业,虽然有提高服务质量的强烈愿望,但是关键设备、人才、资金的缺失,导致企业没有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③快递企业对服务质量很重视,但是由于企业体制、组织结构的问题,导致企业很难监控服务质量,导致企业服务质量不稳定。

④快递企业视服务质量为根本,有相关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企业服务质量水平到达较高水平。当然这一类企业凤毛麟角。

目前我国快递行业属于前两类情况的比较多,后两类的企业较少。整体来看,我国快递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与质量管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2影响快递服务质量的因素分析

快递服务质量的取决于快递运作系统的综合作用。影响快递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设备水平、业务流程、外界环境五个核心要素。这个五个核心要素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快递服务质量。这五项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伟大的企业都有成功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期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基石,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了。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服务业更是如此。快递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两点,一是快递企业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较大,而且员工分散,集中度极低,没有企业文化约束,将很难管理。二是快递企业提供服务性产品 ,质量很难具体测量和检验,也要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来提高产品的质量。现代社会,企业文化确定了员工的质量,员工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企业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2.2 企业人力资源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产品质量的好坏与员工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员工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质量,影响到企业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在起步阶段,物流快递企业更是如此。很多快递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的观念,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对员工依然是粗放式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反观国际四大快递巨头,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不能不让国内企业警醒,企业不应该只把“重视人才”作为宣传的工具,更应该实事求是的落到实处,而且要更新“人才”的观念,切实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2.3 技术设备水平

技术设备水平对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快递服务质量也是如此。物流行业、快递行业都是机械设备、高科技技术密集行业,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可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提高作业速度、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技术设备包括物流各项装备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适应性、维修及保养状况及设备配套能力等。

2.4 业务流程

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快递企业运行效率、服务质量。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决定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快递企业除了考虑企业业务流程合理性和稳定性外,还要考虑企业业务流程的可控性。快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大,有很多企业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和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代理和加盟业务,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失控。所以快递企业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2.5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经济水平、法律因素、消费习惯等。这些因素从宏观上影响快递服务质量。

2.5.1 国家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水平

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和行业质量水平。虽然近十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进步很快,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建设水平还是较低。另外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建设较好,中部一般、西部较差。这些直接接影响了我国快递业的发展,限制了我国快递业的服务质量。

2.5.2 经济水平

经济和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对物流发展有促进作用,物流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物流发展水平。我国经济总量很大,但是人均水平还是较低,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物流总量很大,但是物流发展水平较低,还是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快递行业更是如此。另外由于我国相关体制,我国经济分布较为不均衡,具体体现在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地区经济点状分布。这些经济特点直接影响到我国快递行业的运作效率。如快递去程时飞机、车辆不够用、回来的时候没货运。

2.5.3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程度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快递企业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快递市场,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相关的市场制度、准入制度、管理制度、物流金融制度、保险制度、赔偿制度都较为完善。而我们国内刚刚起步,整个快递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国家管理部门混乱、征收税费过高、企业准入制度、保险制度、赔偿制度、物流金融制度的缺失等,都阻碍我国快递业的发展。

2.5.4 消费习惯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快递的服务质量。消费者消费习惯与快递服务有互动的影响,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可以提升快递服务质量。

3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思路

3.1 构建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就是由消费者来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构建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就是要准确的度量顾客对企业快递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顾客的评价可以确定快递服务质量水平,同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快递服务存在的问题。在第三章已经构建了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构建内部营销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内部营销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监控企业的内部服务质量水平。本文在第三章已经论述了企业内部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外部服务质量。通过分析内部服务质量问题来找出外部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从内到外的质量管理通道,使质量水平可以有效的传递和跟踪,减少质量信息失真的问题,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构建内部营销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是:真实的体现企业内部状况;评价指标能真实反应企业各层次员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关注重要节点部门的想法和意见;关注员工较为普通的观点和意见;合理的赋予相关意见的权重。

3.3 构建快递服务质量追踪体系

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快递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快递质量追踪功能。通过快递质量追踪体系,企业可以有效的监控,追踪快递服务质量,同时可以很容易查清问题快件的原因和责任人,可以有效的避免无法界定责任。快递质量追踪体系可以保证企业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保证性。

3.4 构建快递服务质量预警体系

企业在发生非偶然性质量水平下降前,一般都存在相关的征兆。服务性企业更是如此,快递行业也不例外。构建快递质量预警体系目的在于提前发现质量危机,为企业干预赢得时间,减少相关损失。

3.5 设定质量管理目标

设定质量管理目标的目的在于为质量管理的内容设定参照物。每个企业对质量的标准要求不同,提供的服务标准也不同,所以每个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质量管理目标。当快递企业实际服务质量低于设定标准时,企业就应该分析相关原因,找出原因并修正。

3.6 构建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快递服务质量标准相当于给定值,企业内各个要素综合运作相当于调节器和执行器,快递服务产品相当于被控对象,快递服务质量外部评价信息传递相当于变送器。根据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构建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4快递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框架设计

依据上述的质量控制体系框架设计思路得到快递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如下设计。快递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5构建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原则

质量控制指标是用于反映质量现状的数据,用于判定质量控制水平的标准,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快递企业通过对服务过程的监视与测量,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消除不能达到质量目标的因素。构建质量指标体系的原则如下。

5.1 系统性

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系统的反映冷链物流质量状况,有效地监督、控制和掌握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快递服务质量受各种因素及其组合效果的影响,对物流企业的质量控制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冷链物流质量状况。

5.2 合理性

各项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计算范围要明确。建立快递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从服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出发,认真的检查和核对。

5.3 易操作性

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操作性,过于复杂的操作程序和数据采集难度大的指标体系很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体系的实施效果和控制目的。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的实现易操作性。

5.4 针对性

本文是快递行业为研究对象,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快递服务区别于其他行业特征、专业技术等特点。

6构建快递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构建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内部营销质量评价指标。

6.1 外部快递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①快件完好率

undefined

其中λg表示快件完好率,a表示快件完好送达件数,b表示快件业务总量。

②快件准时率

undefined

其中λt表示快件准时率,c表示快件按时送达数量,b表示快件业务总量。

③服务响应率

undefined

其中λr表示服务响应率,d表示服务请求响应数量,b服务请求总量。

6.2 内部营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①员工满意率

undefined

其中λs表示员工满意率,h表示满意员工人数,n表示员工总数。

②薪资增长率

undefined

其中λd表示薪资增长率,p表示薪资增长额,q表示上年度薪资基数。

③员工离职率

undefined

其中λq表示员工离职率,q表示某时段离职人数,n表示某时段员工总数。

参考文献

[1]姜波.我国快递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12,(05).

[2]王芬.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10).

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篇11

关键词:粉末冶金制品 质量体系 建立和实施

粉末冶金是用金属粉末为原料制取各种机械零件的新技术。由于它具备不需要或需要很少机械加工的特点,可以节省大量原材料、工时和能源,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粉末冶金已被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亦已逐步迈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行列。

陕西华夏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机械研究院下属的专门从事粉末冶金制品的开发和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家电、机电等行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必须完善质量管理,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而用户也期望得到满意的产品,要求供方通过第三方认证。为此,在“管理者推动”和“受益者推动”两种驱动的共同作用下,陕西华夏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贯彻ISO/TS16949:2009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1 选择合适的质量保证模式,必要时编制质量计划满足特定的产品和项目要求是建立质量体系的前提

在合同环境下,用户要求供方的质量体系包含一定的质量体系要素,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粉末冶金零件一般产品的“规定要求”,已由确定的设计图或规范书阐明,故不需进行产品设计,但必须具备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向用户提供产品符合性方面的信任。为此,我们选择ISO/TS16949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从采购物资至产品交付服务全过程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

2 设计“产品流转卡”,实现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是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方法

粉末冶金产品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大,生产过程时分时合,实施标识和可追溯性相当困难,但通过标识来追踪某批产品的原始状态和生产过程曾发生过的不合格情况又相当必要。尽管在合同号条款中不一定有可追溯性要求,但出于内部管理的必要,必须对每批产品实施可追溯。为此,我们进行多次改进。首先要确定“批号”。根据产品的批量大小,及产品包装要求,从原材料的混合开始,确定“批”,给定一个批号。据此设计了“产品流转卡”,把“批号”填在“流转卡”上。“批号”随着“流转卡”跟踪生产全过程直至成品交付。“流转卡”上有工序名称、生产数量、操作者、检验状态标识、检验员等。如发生过不合格,把不合格品评审和处置的有关凭证的编号填在“备注”栏里,最后,成品包装时,把“产品合格证”编号填写在“产品流转卡”上。“产品流转卡”有四大功能:①反映了投入与生产;②标识了检验和实验状态;③记载了产品生产和检验全过程的历史;④有利于开展质量成本活动。当需要实施追溯时,可以通过包装盒上的日期和合格证编号找到相应的“产品流转卡”,从而追溯全过程和全部质量原始凭证。

根据标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质量体系文件,并通过贯彻执行这些文件来保持体系有效运行。

3 确定过程控制目标,确保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是实施质量体系的一大重点

“过程控制”是质量体系中最大,最重要的要素。首先要确定控制目标。我们把影响过程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工艺参数、人员、设备、材料、加工和测试方法、环境等作为控制目标,然后使这些因素处于受控状态。在这里我们突出两个重点,即:质量控制点控制和特殊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点是指对产品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关键过程。在控制点工位上用文件化的程序来指导操作和规范工艺方法并规定必须的硬件,包括车床、工装模具、工卡量具、工位器具及采用必要的统计技术,如测定工序能力指数(Cp、Cpk)、设备能力指数(Cm、Cmk)、缺陷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等。操作者在这样适宜的工作环境中,事事处处感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粉末冶金产品经压制成形后必须经过烧结和后续处理。在控制压制、整形等满足产品几何尺寸的同时,还须对“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以后产品的检验和实验完全验证”的特殊过程加以控制。公司把混合、烧结、蒸汽处理作为特殊过程。

①混合是粉末冶金制品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混合的成分配比和均匀性对制品质量有重要影响,我们对混合料中每种金属粉和添加剂的重量采用不同人重复称量的办法,对于混合设备,除日常维护保养外,定期通过测定混合料中碳粉偏析来测定混合设备的设备能力。②烧结是把粉末压坯在低于其重要成分熔点的温度下加热,以达到提高压坯强度和各种物理性能的过程。该过程对产品最终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此过程连续监视,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速度、气氛等工艺参数。对于烧结炉除日常的设备点检、维护保养外,还定期对高温区进行连续测温以测定烧结炉的设备能力。③蒸汽处理是对粉末冶金产品进行的一种表面处理,目的是使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提高抗腐蚀能力,但并非所有产品都要进行蒸汽处理。当需要时,我们也会像对烧结过程一样进行全过程的连续监控、控制工艺参数和测定设备能力等。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过程控制一定要对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加以控制,才能保证连续不断地生产出一批批顾客满意的产品。

4 严格检验把关是实施质量体系的关键

尽管质量控制的重点是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但一定数量的检验和实验在质量体系中仍不可缺少,它对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合格品起重要作用,故它仍为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手段。对于粉末冶金行业而言,就是要抓好粉末、炉子、模具的检验。粉末是粉末冶金的原材料,公司所用铁粉都是外购的。公司在质量手册中明确规定:未经检验和实验或未经检验和实验合格的粉末不准投入使用。炉子是重要的生产设备。在炉子中粉末压坯经过烧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组织结构变化,对产品最终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对烧结产品的外观、硬度、密度、金相组织、化学成分等严格检验和试验,一旦发现不合格及时发出报警,避免继续加工不合格品。烧结后的产品在规定的检验和试验完成或必需的报告收到和验证之前,产品不得放行。生产实在急需时可以“例外放行”,但必须有可靠的追回程序并按规定对其进行检验、试验和标识。模具本身不是粉末冶金产品,但它决定粉末冶金产品的几何尺寸、精度和密度,为此对模具的加工全过程进行检验把关并对模具的使用制定了一套管理办法,如模具的试模、借用、维护、保养、维修、模具寿命卡等,目的是控制模具质量。由于原材料、烧结和模具决定产品的最终性能,所以对其严格检验把关,产品质量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此外,检验和试验记录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实性材料,是供方实施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质量符合质量要求的证据。由于粉末冶金产品生产批量大,品种多,不可能全数检验和全数记录,为此采用GB5957-86《烧结金属材料-抽样》标准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5 质量体系认证以覆盖大部分产品为宜

在贯彻ISO/TS16949:2009标准,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同时,公司向第三方——上海申请质量体系认证。体系认证覆盖的范围可以是全部产品,也可以是部分产品。由于粉末冶金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产品用相同的设备混合、压制、烧结和后续处理,只覆盖几个产品得不偿失。而覆盖面大,控制难度、工作量、风险及认证费用都大。出于内部质量管理需要和向用户提供足够的信任,尽量满足所有用户及潜在用户,公司选择的覆盖面是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的粉末冶金产品和服务全过程,几乎包括所有产品,涉及所有工序。经过一年努力,公司通过了上海审核中心的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并获得认证证书。专家们认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严格,高标准。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获得质量认证作为开拓市场,发展贸易,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认证的通过是与国际接轨在质量管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和其他同行一起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使顾客、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都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李亚平等.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9).

[2]张智勇等.ISO/TS 16949五大工具最新版一本通,2013(6).

烟叶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 篇12

1 以科技创新推动烟叶质量的提高

1.1 烟叶生产科技创新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烟叶质量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动态概念是指以消费者主观喜好作为质量评价的最终标准, 即烟叶的质量应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综合性概念则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评吸性、安全性、经济性状等几个方面的评价[2]。烟叶质量主要受烟草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烘烤技术、分级标准等因素影响。综合考虑烟叶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来看, 要获得高质量烟叶并使其生产适应不断变化的烟叶质量标准和烟草工业需求, 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1.2 烟叶生产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烟叶生产科技创新总的来讲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烟草品种的选育技术、育苗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烘烤技术等。

1.2.1 优质烟草品种的选育

烟草品种的选择对烟叶质量提升有着基础性作用, 因此选育符合卷烟工业需求的烟草品种至关重要。以往我省烤烟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烟叶原料同质化, 烟叶收购纯度不高, 缺乏特色。从2006年开始, 玉溪市为了满足卷烟工业企业的需要, 联合云南科研部门引进和培育新的栽培品种, 选定K326、红花大金元、NC297等3大主栽品种, 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基本上实现3大主栽品种种植的全覆盖。据研究, 在进行烟叶质量评价过程中, 玉溪市的3大主栽品种表现良好[5], 优良的烟草品种为玉溪卷叶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2 育苗技术创新

育苗是烟草生产的第一个环节, 育苗质量的好坏从源头上决定了烟叶原料的质量。玉溪的育苗技术也在不断摸索,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先后经历了漂浮育苗、托盘式漂浮育苗、漂湿育苗几个发展阶段。漂湿育苗属于技术创新的新一代育苗技术, 与前两者相比具有土壤适应性好, 抗病性强, 耐旱性强, 生长能力的恢复强, 出苗速度快等特点, 而且前期的优势在后期仍能发挥作用。这都是科技工作者利用不同育苗方式的优点, 不断进行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结果。

1.2.3 田间管理技术创新

烟叶的大田管理是烟叶生产的中心环节。田间管理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了施肥技术创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和其他田间管理技术等。

1.2.3.1 玉溪市公司结合烟草品种、土壤类型、气候等因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肥方案。适当减少基肥和干施肥数量, 增加追肥, 浇施肥和中微肥, 注重平衡肥的施用, 施肥准确称量定量到株, 做到“定量定位定株定时”精准施肥。

1.2.3.2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 烟叶的安全性越来越受重视, 农残是安全性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玉溪市公司为了减少农残, 开发和推广了生物防治和仿生学除虫等绿色除虫技术, 对提高烟叶产品安全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3.3 除受上述技术影响外, 中耕培土技术、封顶打叉技术、合理密植技术等都影响烟叶质量, 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断的实践创新, 制定合理的技术规程, 保证烟叶质量的提高。

1.2.3.4 烘烤技术创新。烟叶烘烤具有技术要求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程序最复杂、烟农不易掌握等特点, 且烟叶烘烤技术直接决定了烟叶的最终质量。传统的烘烤方式存在技术规程不完善, 烘烤技术到位率低, 成烟质量差等问题。近几年玉溪市主要采用密集烘烤方式, 逐步完善烘烤技术规程, 制定了密集烤房技术规程标准, 大大提高成烟质量, 增加经济效益。2010年玉溪市又通过技术创新摸索出一套简易的烤房烟叶回潮技术, 解决了困扰玉溪市多年的烤后烟叶回潮技术难题, 提高了烤房利用率。

2 构建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稳定烟叶质量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对于推广和规范实用烟草生产技术, 稳定烟叶质量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包含了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现代烟草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和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控和监督体系3个重要组成部分。

2.1 健全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是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基础部分和文件部分。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依照生产过程、生产所需要素等分为如下类别:

2.1.1 现代烟草农业环境质量标准。

2.1.2 现代烟草农业烤烟品种标准。

2.1.3 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方法标准。

2.1.4 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

2.1.5 烤烟产品标准。

2.1.6 烤烟包装和贮藏运输标准。

2.1.7 其它标准。生产设施设备标准, 检测标准, 试验方法标准等。

各类标准之下还有更加细化的标准, 例如在烘烤技术标准中有分级技术标准、扎把技术标准等, 技术标准一般要细化到直接可操作的层面。

玉溪市根据实践发展先后制定了《玉溪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玉溪市优质烟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玉溪市优质烟生产技术规程》, 使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有了具体的标准, 对玉溪市烤烟生产起到指导意义, 也为制定新的适合玉溪市的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玉溪市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加紧制定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 并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 更要使修订制度成为长效机制。

2.2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的实施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是标准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各项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

2.2.1 要全面有效的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 就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

2.2.2 充分发挥烟草公司现有的技术推广网络资源, 快速推广烟草农业标准的实施。因此, 只要烟草企业发挥好其作为烟叶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和示范作用, 就可以推动烟草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控和监督体系

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控和监督体系就是指要对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做出全程的追踪和管理, 确保烟叶生产质量;并根据实施效果反馈于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的修订和完善, 实现从烟田到车间的全程监控, 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改善和提高烟叶质量。所以说, 完善烟叶质量追踪体系是确保不断改进烟叶质量, 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标准体系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动态发展, 我们只有不断完善标准反馈体系才能有效、及时的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3 建立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控制烟叶质量

烟叶收购是烟草商业部门在烟叶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传统烟叶收购管理模式存在等级纯度低、混级较为严重、非烟物质混入情况比较普遍、易霉变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烟叶等级、质量的提升, 迫切需要对收购模式进行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国家局安排了6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试点, 玉溪市红塔区被列入6大试点之一, 实现了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设计

3.1.1 准备工作

3.1.1.1 烟叶制样

(1) 由红塔集团会同玉溪市烟草公司烟叶收购管理部门协商根据国家烟叶相关标准, 参照国家基准样品及2010年烟叶收购指导样品, 制作烟叶收购及工商交接样品, 便于“对样收购、准确验级”, 提高收购质量和效益。 (2) 烘烤工厂收购设施建设。在烟叶烘烤工厂收购单元建设原则指导下, 把烘烤工厂分为烘烤区、专业化分级区、收购过磅区, 以实现烘烤、分级、收购一体化。

3.1.1.2 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流程设计

(1) 专业化分级流程设计。散叶收购模式必须建立专业化分级服务组织进行专业化分级。在烟叶工作站指导下或由合作社自行成立组建专业化分级队, 为合作社提供成熟采收、编竿、装炕、烘烤、下炕及分级服务;每条专业化分级工作线设立四个工位, 1号工位下杆除杂, 2号工位分正副组, 3号工位进行对样专业分级, 4号工位进行检验。整个专业化分级流程按照“下竿除杂-分正副组-正组分级-检验”进行操作, 专业化分级完成后进入收购流程。

(2) 收购流程设计。每一条散烟收购线同样设有4个工位, 1号工位对烟叶进行预检, 合格的进入下一流程, 不合格的重新进行分级;2号工位对检验合格的烟叶进行等级确认;3号工位过磅;4号工位最好由工业企业派驻人员, 与1号工位平衡眼光, 最终确认散烟等级。收购按照“收购评定等级-合作社代表确认-过磅-工业确认等级-成包调运”流程操作。

3.2 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运行取得的成效

玉溪市烘烤收购一体化试点运行成功, 体现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的优点, 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3.2.1 提高了烟叶的质量。

按制定标准分级收购, 有效避免了烟叶级别混乱、以次充好、把内纯度底等问题, 有效提高了烟叶的等级纯度和等级质量。

3.2.2 降低了工业企业成本。

防止非烟杂质混入, 缩短解把时间, 提高经济效益。

3.2.3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费用。

散叶收购是烘烤收购一体化, 工业企业全程参与确认质量, 简化了收购调拨程序,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3.1 散烟收购行业投入较高, 需要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 从而增加了收购成本。如果要进一步扩大散烟收购规模, 需就如何减轻行业投入、扩展投入渠道进行进一步探索。

3.3.2 收购效率可进一步提升, 由于散烟定级方法属于试行, 定级员对此方法不熟悉, 导致验级效率偏低, 收购效率底。所以尚需进一步探索散烟检验技术, 提高定级员的散烟定级能力, 完善散烟的定级方法, 进一步提升散叶收购效率。

3.3.3 烘烤工厂专业化分级队伍服务费的交纳问题, 对于玉溪市红塔试点区合作社这个问题不大, 但是,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烟区, 烟农宁愿自己投工采烤和分级, 也不愿意交纳专业化服务费, 这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摘要:烟叶生产是整个卷烟产业的基础, 现阶段的烟草工业要求烟草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烟叶原料。要使烟叶原料保障上水平, 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建立烟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要在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和烘烤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 推动烟叶质量的提高;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稳定烟叶质量;要探索烟叶烘烤收购一体化模式, 控制烟叶质量。

关键词:烟叶生产,科技创新,质量控制,散叶收购

参考文献

[1]刘春奎, 朱杰, 郭松等.烤烟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9) :169-170.

上一篇:提升学生英语的能动性下一篇:竞争优势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