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通用4篇)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1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维权、行政监察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成为摆在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一种风险,是指因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行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承担或被追究有关责任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在税收执法的任何岗位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领导干部和执法管理一线的关键岗位,岗位风险尤为突出。
(一)税收执法风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于风险主体来说是独立存在的,不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只要风险的诱因存在,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就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客观性提示我们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面临潜在的风险;而且,职务越高、责任越重、风险越大。而且,损失往往与风险相随,风险的危害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连锁性损失。
二是隐蔽性。风险都是以一定的概率存在的不确定性危险,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准确预见从而有效控制的危险,就称不上是风险。税务人员之所以容易忽视身边的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就是因为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即隐蔽性。在国税工作中,执法和管理风险也潜藏在日常工作的大量细节中,从萌芽、发展到演变成显性问题,往往都有一个过程,但很容易被人忽视。如在一般纳税人认定环节,审核把关不严就埋下了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隐患,这一隐患未必一定爆发,但一旦爆发就与此管理疏漏直接相关,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是可控性。尽管风险是客观的,但它是可控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的识别和预测、事中的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风险防范工作程序,分析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辨别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为控制风险提供前提。可以根据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和概率统计,建立各项风险的技术参数,为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规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而把风险纳入制度控制的轨道。
(二)新形势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大意义
一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实现税收工作的根本宗旨。依法治税的过程,既是实施法律赋予的税收管理职权的过程,也是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工作宗旨的过程。防范执法风险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税收违法行为,降低税务人员受到法律追究的机率,促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从而深化依法治税。
二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减少涉税争讼的发生。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可以通过明晰税收执法各环节存在的执法风险形式及其法律后果,警示税务人员时刻遵循法治原则,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树立良好的税收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形象,减少各类涉税争讼的发生,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公民维权、行政监察以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潜在的执法风险演变为现实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能否准确判断、识别、预防并有效抵御各种执法风险,不仅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可以减少税务人员的执法压力,激发其工作潜能,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更有助于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有益于税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提升征管质量,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即:管理水平越高,管理漏洞越小,税收执法风险也越小;反之,执法风险也就越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理念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建全风险内控机制,合理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因此,专业化管理对税收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唯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二、新形势下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一)内生性原因
一是税收立法本身的缺陷会导致风险。税收法律中很多要素不确定,一旦把握不准,则存在“渎职”的风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应的税收征管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会埋下引起争议的隐患,税务机关将不可避免地承担由此造成的执法风险。
二是“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目前“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在税务机关比较突出,但过多地强调“行政本位”往往与法治的理念相左,可能会形成执法风险。比如有些基层税务人员为了片面追求考核指标的正确率,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弄虚作假,甚至有干部代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为税收执法埋下了隐患,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三是系统内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频发。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都开始关注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也积极探索建立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但很多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依然较淡漠,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从整体上讲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成果有限,再加上多数是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不足以抵制各种复杂的执法风险。
(二)外部原因
一是日益完善的监督机制带来的压力。众所周知,执法风险与执法行为及结果受到监督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整体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关注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执法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大。与此同时,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加强了对税收执法与执纪
行为的监督检查,新闻及社会舆论也成为较强的监督力量,使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违法行为转变为实际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
二是日益增强的公民维权意识带来的压力。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能力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在寻求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法律途径,包括复议、诉讼、控诉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为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采用,纳税人逐渐从人际关系维权转化到法律维权,给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是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并为引进项目,留住客商投资,制定出台一些与现行税法规定冲突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务部门难以应对,出现问题税务机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给税收执法带来风险。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力,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将始终存在。然而,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当务之急,是在全面、彻底、深入地落实好现有工作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将依法治税工作推向深入。
(一)建全税收法律,提高税收执法依据的统一性
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是规范税收执法和降低执法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制度建设质量,增强执法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定,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充分揭示和反映税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避免文件、制度与上位法相冲突;制定的制度要具有操作性,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承受能力,既要避免制度陷阱,又要防止制度泛化,不成熟或者不必要的制度不宜出台。其次,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再次,深入推行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制度,并探索建立涉税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
一是强化法制观念。税务人员对于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自己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二是转变执法方式。要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税收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税务部门是政策业务很强的部门。因此,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干部主动学习钻研税收业务,提高执法水平,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按照人员的不同层次或工作需要,安排干部分期分批接受专业培训或知识更新教育,为干部应对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
(三)规范执法程序,健全各项执法管理制度
一是优化分解税收执法业务流程。要进一步梳理流程,对运行制度过于复杂、操作手续繁琐、要求不切实际、超出职责范围的项目予以调整;对执法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制约的部位适当分权控制,同时,要避免执法监督的交叉重复,使各部位、各项执法监督制度、流程、职责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具体执法事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三是重视涉案证据的搜集和论证。真实、合法、有效的税务涉案证据能够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认定和适用规则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执法人员收集与制作证据的能力与技巧。四是进一步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加强整改,消除隐患。同时通过落实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依法履责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纠错能力,降低风险概率。
(四)强化内外监督,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三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四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合力
一是与司法部门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协调和配合。基于提高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能力这一共同目标,税务、公安、检察院和法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过程中,相关执法部门能够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要建立案情通报机制,及时交流涉税违法案件情况,研讨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共享办法和合作制度,形成日常化的信息交流渠道。二是加强与政府以及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明确外部监督部门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内容及评判标准,减少因内外认识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执法风险。认真做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积极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不适当干预。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2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建议,以县为单位,由人民银行牵头组建“银团”,结成信贷风险防范联盟,实行银行联席会议制度,集中各行业务精英,发挥“银团”集体的智慧,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信贷资金不受或少受损失。
一、联席会议由人民银行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参加人员应是各行的业务行长、信贷科长、储蓄科长、会计科长和营业部主任等。
二、各行在联盟过程中应做到“六个联手”,设立六道防线。
1.联手评估新老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老贷款企业开户多少、信用程度、负债情况、产品市场前景等进行审议评估;对新上项目和新办企业自有资金、产品市场预测、业主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这些企业的业务主办银行可根据“银团”集体的意见,因企施策,及早采取相应的扶持或限制措施,为信贷资金安全设立第一道防线。
2.联手执行“贷款证”制度。各行之间不能为一行之私利而允许企业多头开户、多行骗贷。根据各行的业务范围,其他行要向业务主办行及时通报有关企业的贷款和账户情况,对多行贷款情况进行清理,为信贷资金安全设立第二道防线。
3.联手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无序竞争是害人也害已的消极行为。一些企业就是借银行间无序竞争之机而骗贷、逃债的。各行之间都要严格按照国家利率政策开展存贷业务,严禁联盟成员的“地下活动”,不给新老企业留下可钻的空子,为信贷资金的安全设立第三道防线。
4.联手审查贷款企业资金流向。多头开户、账外账、小金库等,是企业逃避银行资金监管的惯用伎俩。联盟成员之间相互联手清查企业多头开户、账外账、小金库情况,可有效地促使企业把银行贷款真正用在经营和偿还银行债务上,为信贷资金安全设立第四道防线。
5.联手打击金融犯罪。金融犯罪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犯罪分子利用金融机构间各自为政的管理缝隙作案。因而,各联盟成员要结织打击金融犯罪网络,建立大额汇款、划账结算、信用卡透支询问制,及时沟通信息,不给信用卡犯罪、票据诈骗等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设立打击犯罪共同基金,消除打击犯罪增加个别金融机构开支的顾虑和遇事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现象。对内部人员利用联行汇兑作案,缴现少张、兑假作案,应从严从快查处,彻底堵实同行业之间的管理缝隙,为信贷资金安全设立第五道线。
6.联手参与企业破产评定和清偿。企业假破产已经给各家银行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各行要缔结反破产、逃债务联盟,参与企业破产,监督企业破产,依法阻止企业的不法行为。对不具备破产条件的,坚决抵制其假破产、真逃债行为。对必须破产的企业,要联手作好企业财产价值评估、登记和债务划分,确保清偿资产不流失,保证银行债务优先偿还和兑现,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把企业破产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为信贷资金安全设立第六道防线。
三、各联盟成员行之间如果发生纠纷,不要向社会和企业扩散,由人民银行协调和仲裁解决。
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要抓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出售、拍卖、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资债转换。二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资产增值机制,扩大企业积累,提高自有资金比重。三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约束和监督,防止继续侵蚀国有资产和信贷资金现象发生。四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引导企业按照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摆脱经营困境,从而活化信贷资产质量。
2.规范信贷操作程序。要明确信贷人员的责任范围,建立规范各级信贷部门和经办行处的考核指标体系,达到岗位责任目标明确,使信贷业务的操作有章可循。建立分析决策信息咨询系统,成立专门的调查分析信息机构,负责对开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行业政策及经营水平
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手段逐笔审定企业贷款。要严格坚持三级审贷制度,贷款审批部门依据信息部门提出的贷款方案,经过严格的复审、优选方案,提供给领导以便决策。要强化行长负责制,确定行长在贷款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
3.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要建立以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转化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控制制度,便于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使风险控制纳入有序的规范化轨道。同时要逐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对信贷资产运行情况定期监测监控,及时提供预警信号,随时采取措施,消除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商业银行要提取足额的呆账准备金作为补偿信贷风险的自留资产。
4.加大催收力度,盘活清收不良信贷资产。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可区别情况“一厂一策”、“一户一策”,坚决清收。金融部门抽调得力人员组建讨债队伍,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奖罚激励机制。赖账的企业或个人,由政府、银行、法院统一认识,进行依法起诉,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令其依法偿还。对于一次性还款有困难,且又保持一定收入的借款大户,促其制订还款计划,限期归还贷款。对因暂时生产经营困难占压资金,拖欠贷款,但产品有销路的企业,在看准行情的情况下,可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帮助其起死回生。对产品无销路,信誉差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坚决限制其贷款规模,以体现择优限劣。对关、停、并、转企业贷款按照企业转制、重组的不同形式采取相应对策,银行要介入转制全过程,掌握主动权,认真落实债权债务,借助企业隶属关系变更,将原有债务移交新的法人,保全信贷资产。对破产出售企业,进行全力清收,尽量减少贷款损失。
5.强化金融立法,维护信贷资产的安全。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金融法规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信贷业务。
6.转换政府职能,减少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不正当干预,实现政府行为从强制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纳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地方政府要全面了解辖区金融资产质量现状,牵头组织各有关经济部门搞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
所采取的一系列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形成政府和金融机构合力防范金融风险,实现信贷资产质量的良性循环。
7.加大金融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金融意识。事实求是地宣传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的重要性,使各级政府、企业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增强金融意识,充分了解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银行支付不保,将会直接影响社会安定,给经济建设带来不利。从而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研究制定适应本地区处理“双呆”贷款的对策方案和具体措施。并求得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产生一种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资产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的社会氛围,增强贷款企业和贷款户的还款意识,使逃赖银行债务者失去社会基础。
8.提高全员素质,强化职工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批懂经济金融基础理论,有较强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信贷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善于防范信贷资产风险,并对已产生的信贷风险,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出改善和转化风险的新途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信贷人员责任心、廉洁性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其反腐倡廉的自觉性,提高防范金融资产风险的能力。
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对象仅限于资金筹集与经营过程中存在和发生的风险,其它风险不在管理之列。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一)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来划分,它包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等等。
(二)按照金融风险的成因来划分,有客观金融风险管理与主观金融风险管理。
(三)按照金融风险波及的范围来划分,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微观金融风险管理。
(四)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主体来划分,则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大,各种重点项目建设的全面启动,切实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也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对各种利益的需求也不变增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矿产资源开采、土地征用补偿、城市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也越来越多,纠纷种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诸多的压力和问题。在这个社会发展形势严峻、社会问题增多、群众利益需求高、社会稳定压力大的情况下,全面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深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一、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
当前,我县矛盾纠纷发生与去年同期相比较;2008年上半年发生纠纷690件,调解成功657件,成功率为95.21%。2009年上半年发生纠纷704件,调解成功648件,成功率为95.29%,纠纷化解成功率同期相比上升了0.08%,但纠纷发生总数却呈现上升趋势,疑难纠纷化解难度较大,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山林水土、城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补偿、生产经营、婚姻家庭等纠纷发生频繁,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纠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当前,由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矿产资源开采步伐的加快,虽然拉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为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同层次的负面影响。因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农民房屋开裂、地面塌陷、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诱发了矿群矛盾纠纷。这些矿群纠纷若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和解决,就会导致矿群纠纷、群体上访、非正常上访等现象发生,甚至激化为群体性事件,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生。截止6底,我县64个合法煤矿中,因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就有19个煤矿,牵涉11个乡(镇)25个村27个组,涉及群众842户3611人,影响1所学校769人的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纠纷具有灵活的可变性。
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民间矛盾纠纷的发生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争地争水纠纷、邻里纠纷就日益突出。同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大部分农民工返乡滞留,给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因农民工引发生的矛盾纠纷也较为频繁。
3.纠纷类型突出多样性。
由于全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纠纷的发生已由过去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纠纷的类型已由原来的传统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山林水土、赡养抚养等邻里小纠纷转化为当前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补偿、企业改制、职工工资、合同、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煤矿开采地质灾害、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等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矛盾纠纷,且成上升趋势。
二、诱发纠纷发生的原因
引发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也有理解程度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理解认识不深入。化解矛盾纠纷关键是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一些村级领
导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好,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不到位,村务公开不落实,对群众及需办理的事有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独断专行等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严重引起部份群众的高度不满,从而诱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一些工作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重视不够,对化解矛盾纠纷的认识不到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不主动、不及时、不到位、不落实,使群众及需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和落实,从而加剧了群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纠纷,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二是多方协调不到位。目前,因煤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矿群纠纷较多。随着当前市场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到位,群众在经济条件差、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购买高价的生产、生活用煤,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群众“坐在煤山上无煤烧”的现象。只要煤矿业主与矿区周边群众发生小矛盾、小分岐,若解决不及时,群众就会以此为导火线,严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发矿群纠纷,稍有不慎,将进一步激化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甚至出现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是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虽然普法宣传工作已深入推进,但由于边远村(寨)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群众知识面不广,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解决生产、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纠纷时,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主要是靠私力解决问题,轻则骂、重则打,从而使小矛盾变为大纠纷,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是调解不规范引发纠纷反弹。目前在村级调解工作中还存在重调解结果、轻调解程序现象。很多调解方法还停留在说教、依靠年龄、人情、辈份高的基础上,大多数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调解,没有调解协议,甚至有调解协议的又无调查笔录和调解笔录,调解不规范。在适用法律、责任认定、赔偿金额等方面不够准确,调解质量不高。
三、矛盾纠纷发生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关键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使纠纷化解有制可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力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形成预防机制,搞好法制宣传。加强法制宣传,筑牢合理、合法的思想防线,是预防矛盾纠纷发生的关键。法制宣传部门要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农忙季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开展经常性、时效性、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各辖区内的法制宣传员要发挥宣传职能作用,结合中心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树下村头、屋里坑头与群众交心谈心,用耳倾听群众的心声,用心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用嘴宣传法律法规,用行动及时解开群众心结,做到法、理、情三结合,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法律知识在群众心中生根,让法律知识不断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必修课,全面实现群众“时时学法、常常用法、办事合法”的和谐目标。
二是形成排查机制,抓好纠纷登记。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关键是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要将纠纷排查工作与各乡(镇)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隐患苗头进行及时排查、登记,逐一疏理、化解,定期分析纠纷的新情况和新动向,逐步形成小排查小调解、大排查大调解的排查工作机制。
三是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调解效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机制,是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根本保障。社会的稳定需要各部门的齐心协办、全民的共
同参与、全社会的共努力。关注民生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立足这一点,万事以民为先,及时调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格局,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提高调解效率,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形成培训机制,完善调解档案。提高调解社会公信力关键是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全面完善调解档案。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座谈和业务培训,不断建立健全基层调解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调查笔录、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定期对调解成功的纠纷进行跟踪回访,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有效防止纠纷反弹现象发生,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五是形成激励机制,落实调解报酬。人民调解工作根生于基层,人民调解员来源于基层。“晒着头皮、厚着脸皮、说破嘴皮、饿着肚皮、磨破脚板皮”、“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进千辛万苦、受尽千咒万骂”就是基层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要提高各级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是要结合纠纷化解的难易程度,建立健全调解包案调处制和调解激励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员工作报酬。要把各乡(镇)的纠纷化解列入干部考核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和指导,根据检查的结果兑现调解工作报酬,对成效显著的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差的给予批评,切实增强抓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4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监管执法一直是工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机构改革和职能划转,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实现对市场主体从“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的转变,认真履行监管执法职能尤为重要。结合基层县局执法办案的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执法办案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执法办案力量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工商队伍人员组成复杂,全局执法办案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工商执法工作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从未办过案、不懂办案、办了案不能成卷的大有人在。有的工商所,法制员不在的情况下,就无法完成办案工作。特别是为了强化执法监督,确保办案程序规范,推行网上办案、核审以来,很多执法人员又遇到了新的工作瓶颈,不会网上作卷走流程的大有人在,影响了案件查结的质量和效率。
2.办案专业水准不高。从查办的案源来看,除了专业办案的执法大队外,其他办案部门主要靠举报、投诉获取案源的多。从案件查处的范围来看,领域不宽,特别是基层工商所执法办案以查处无照经营、假冒伪劣行为等简单案件居多,对于反不正当竞争、商标广告案件查处较少,商业贿赂等案件甚至不敢涉足。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对执法的目的缺乏正确认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不透彻、运用不娴熟,执法办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对市场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缺乏研究,很有查处超过5万元以上的大要案。
3.执法办案程序粗糙。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办案中“重实体、轻程序”,凭经验办事,往往只注重证据的收集,认为只要案件的定性和处罚合法,程序无所谓,对办案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在立案、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告知、听证、结案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规范行为,从而忽视了程序合法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证。通过每年的案卷评查和执法检查发现,在制作询问笔录、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等法律文书时,格式书写不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案情交待不清楚、证据衔接不紧密等情况也都不同形式的存在。4.行政执法缺乏应有力度。现行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执法手段和采取的强制措施不多,案件调查取证中遇到当事人拒不配合或有意阻挠的情况时,就无法获取相应证据,难以保证工商监管职能到位。此外,一些执法人员在办案时,重处罚轻纠正,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违法行为不够重视。加之由自由裁量权弹性较大,在遇到干预、查处难度大、需要“碰硬”的案件时,往往造成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难以树立工商执法权威。
二、新形势下深化和拓展执法办案途径初探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形势需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
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着眼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提高履职尽责能力。由此可见,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清,监管执法是工商部门的第一职责,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同时,在当前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执法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群众观念,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做到“万事民为先”,在执法中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认清规范执法行为不仅是保证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因违法造成经济、名誉、工作乃至生活上的损害,从而在思想上奠定严格执法的基础。
(二)加强业务培训,增强综合素质。为根本扭转工商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当根据目前干部队伍的不同需求,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更新在更多领域方面的打假技能和综合业务知识,提高准确执法、高效执法的能力。学习培训要有针对性,突破以法条学法律的模式,加强法理和案例教学,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一线的执法骨干现身说法,以案释法,答疑解惑,做到培训内容言之有物,执法人员学有所得。同时,构建执法培训的奖惩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县局可合业务建设年活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逢学必考,以考代训,把考试结果作为奖惩的标准,激发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夯实业务基础。此外,加强学历教育迫在眉睫,按照市局的要求,加快干部知识更新速度,营造竞争进取的良好
氛围,始终保持执法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促进执法办案质量提高,重在制约“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等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从规范执法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高度,严格规范执法办案工作,积极营造公正廉洁的执法环境。要依托网上办案系统,对每起案件从执法程序和违法事实的认定、法律法规适用到处罚幅度的科学掌握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办案程序合法,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执法检查和案件评查,加强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使其真正起到工商执法“安全阀”、“透明镜”的作用。县局也可与法院建立起联系点制度,不定期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到法院行政庭旁听庭审,加强行政诉讼风险防范的同时,也起到了共同探索提高执法办案技能的新途径的作用。
(四)突出执法重点,深化办案效果。执法办案是工商部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打击和惩处经济违法行为的本领和水平,不仅要看办案的法律效果,还要看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效果。要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充分研判监管执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情况,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监管执法工作。要借助12315投诉举报网络,建立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市场状况的预见能力、对市场秩序的反应能力,及时发现并查处市场中表现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同时,最
大限度地争取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部门的支持,借用外部措施和手段,扩展执法效应,改善执法环境,使行政执法能够起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让执法办案具有社会公信力,让工商部门建立起执法权威。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风险以及防范对策12-15
新形势下电费回收风险防范措施10-28
完善税收制度防范税费执法风险05-12
关于举办新形势下医疗纠纷防范处理实务与精细化管理研讨会的通知12-14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探索和思考08-22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06-02
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12-19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12-14
新形势下纳税服务理念的思考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