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共6篇)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1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而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日渐升温。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主动、高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力地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业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底以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4家银行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督促农业银行稳步推进外部审计、清产核资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等基础性改革。此外,人民银行还协调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并参与研究和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改革方案。
在证券业改革方面,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重组改革,2006年底,人民银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人民银行推动有关监管部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在保险业改革方面,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 1
稳定部门积极参与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改革。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金融稳定部门积极参加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平稳完成了银监会分设时交由人民银行负责处置的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处置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对此,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有关分支行重新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已平稳完成了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任务。其中,10家以破产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已进入法院的破产清算程序;3家以行政清算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行政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3家以其他方式处置的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妥善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稳定。
积极配合银监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部分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几年来,妥善处置了衡阳市商业银行等29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金融风险,承担部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有
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在2007年,积极配合银监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撤销了5家农村信用社;继续配合做好6家信托投资公司、8家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工作。此外,人民银行还加大了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力度,维护了社会和金融稳定。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和稳定评估工作
过去几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根据现有的评估框架,借鉴目前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方法,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开展了金融控股公司监测工作,2005年10月,人民银行系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类型等情况,初步发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方法,2006年起尝试对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风险监测,并撰写了监测报告;此外,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务院领导下,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等方面倡导完善相应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探索功能监管等监管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金融的不稳定,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如何在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使金融的发展既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摆在中国金融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金融时报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2
据统计, 2003年至2009年, 北京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共立案侦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55件、涉案人员59人。其中, 犯罪嫌疑人为一线经办人员或柜台人员的就有20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33%, 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共有18人, 约占总人数的31%。金融部门如何控制风险, 防范金融部门内部人员作案,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已成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落实制度
目前, 有的银行经营管理者仍然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 单纯地认为只要作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部控制教育和落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 这样做只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汇编上,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 但如何执行落实, 体现规章制度的真正作用, 还需要通过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 以及管理层的表率与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保证的, 任何一名员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执行不细不严密的问题, 都会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构成不利影响, 产生业务风险。因此, 必须把内控作为一种思想注入经营活动之中, 把内控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 自觉地行动, 使内部控制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靠操作层员工来完成的, 操作风险也都来源于各业务操作环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必须加强教育和学习。加入世贸组织后, 会计人员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在会计队伍中要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 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 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 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对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努力开发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效监督和控制基层网点负责人
现行的内控制度对业务环节的规定和要求比较详细, 内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 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从近几年的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 对部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考核不严、监督失控是发案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层的业务水平和自律能力成为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 而一旦管理者由于出现疏忽或产生不良动机, 就可能造成巨大风险。部分管理者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片面追求业务扩张, 忽视风险控制, 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执行关键在人, 内部控制只有在具体实施中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就等于废纸一张, 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应建立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 按执行内控制度的好坏划分等级, 与网点的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作为考核网点绩效的指标, 与网点和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四、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职能, 保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面的内控体系,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稽核派驻制度, 将下一级的稽核部门作为上一级银行的派出机构, 稽核人员纳入上级银行的管理, 使稽核部门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 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 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 能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 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 要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检查人员力量, 不仅在人员数量上而且要在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员工应该是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品德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这样才能将稽核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检查的职能作用, 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现定岗、定人、定责, 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协作, 互相监督。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对重点岗位和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一是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三是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办理业务,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六、健全新业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银行广泛开展了许多新兴业务, 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些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在内部控制上也体现了新的特点, 需要有新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目前, 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健全、制度执行上存在风险隐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 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寻找风险隐患和风险控制点
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对高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操作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甚至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清楚在经营、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本切入点。因此, 要细致、全面罗列经营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 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这样, 才能够在业务开展前, 测定出风险指标, 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 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以及重复出现的风险隐患,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3
自6月中旬至7月初,中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暴跌行情。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市场机构自发采取行动,共同救市,并在7月6日取得初步成效。当天,上证指数以红盘报收于3775.91点,上涨2.41%。但是,当天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1.39%和4.28%,股市仍有待稳定。
针对当前中国股市的现状,从监管部门到市场机构及广大投资者都应当高度重视股指受挫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各方需协同努力,尽快稳定资本市场,保护改革开放成果,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大局。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上证综合指数从6月12日的最高点5178点暴跌至7月3日的最低点2629点,跌了1549点,跌幅为29. 91%=期间,深成指从最高18211点暴跌至最低11953点,跌了6258点,跌幅为34. 37%=创业板指数从最高4037点暴跌至最低2458点,跌了1579点,跌幅为39.11%;中小板指数从最高12084点暴跌至最低7825点,跌了4259点,跌幅为35. 24%。在两周多时间内,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损失约21万亿元,使广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受到较大损失。
导致A股此轮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杠杆”的不当加大,即场内融资融券的规模不断放大,场外各路不明配资又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杠杆”融资的规模迅速加大,导致前期许多股票股价暴涨并累积泡沫。此后,场外配资仓惶出逃并引发股价暴跌,短时间内股价暴跌又引发各路配资强行平仓潮,随即酿成股指下跌。
许多投资者看得很清楚,最近两周多数交易日,每到上午10点多钟就会出现一波平仓潮,到下午两点左右又会出现一波。
一些投资专家分析认为,此轮“杠杆”牛市中出现的暴跌,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还有可能引发第二波、第三波暴跌的发生。自去年牛市形成以来,由广大投资者购买形成的公募基金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如果股市再持续暴跌,不排除会引发基金赎回潮,这又会引发股市新一轮暴跌。在各路配资机构中,像“影子银行”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间投融资公司等己深度参与场外配资,其配资规模在监管机构即时监测之外。仅信托公司的资产规模己达十几万亿元,其中不排除有一定规模的资金通过配资方式进入股市。如果大盘指数大幅下跌得不到控制,就可能引发交易日盘中平仓潮。可以想象,如果“影子银行”机构的配资股票出现爆仓并强平,最终会影响到接受其融资服务的实体经济项目,如房地产等,也就是说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因此,如果任由此轮股指下跌程度扩大和深度演化,就可能使股票市场的风险向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延伸。
鉴于股市短期持续暴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现在上至国务院和金融监管部门,下至证券交易所、证券和基金行业协会及券商、基金、上市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都相继出台了救市措施,如中投公司等国家队和市场机构拿出了真金白银投入股市,买进在交易所交易的开放式基金、大盘蓝筹股、几类主要指数成分股等。从7月6日的股市行情来看,救市己产生了初步效果。但是这只是“初步的”效果,要达到股票市场基本稳定,还需要上述各方协同努力,一致行动,将各种救市政策措施和投资资金有机配合,并持续一段时间,方能达到预期目标。
7月6日一大早,传出希腊公投否决国际救助方案的消息,进一步引发市场对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担忧,市场避险情绪上升,随即引发亚洲和港股市场的动荡加剧。港股当天开市之后便断崖式下跌,最低跌幅达到14. 56%,盘中一度跌逾1313点,最低见24750点。截至收盘,恒指跌3.18%,跌幅达827点,报25236点,为2012年5月16日以来最大跌幅;国企指数跌2.99%,报12231点。
各种迹象表明,希腊债务危机不仅可能引发希腊发生金融危机,而且可能造成欧洲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尽管其程度有待观察,但是其有可能引发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市场的波动,并且通过香港市场传导到内地金融市场。对此,香港和内地金融监管当局应及时加以预防,采取有效对策。
就目前的局势看,中国内地政府部门和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加强沟通、协商,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既要防范内地股市波动风险和香港股市波动风险在两地市场之间的相互传递,还要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对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的冲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4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隐患也在积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突出强调要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创新,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人民法院为国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方面。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化能动司法,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制裁金融违法犯罪,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通过审判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制裁金融违法行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改革发展任务的顺利进行。
1.依法惩治金融犯罪活动。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依法惩治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要依法审理贷款、票据、信用证、信用卡、有价证券、保险合同方面的金融诈骗案件,加大对操纵市场、欺诈上市、内幕交易、虚假披露等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切实维护金融秩序。要通过对非法集资案件的审判,依法惩治集资诈骗、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传销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及插手民间借贷金融活动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他暴力性犯罪,维护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要依法审判洗钱、伪造货币、贩运伪造的货币,逃汇套汇、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等刑事案件,努力挽回经济损失。
2.依法制裁金融违法行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金融民商事纠纷案件中,要注意其中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借贷拆借、非法外汇买卖、非法典当、非法发行证券等金融违法行为;发现犯罪线索的,依法及时移送有关侦查机关。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纠纷案件,要及时与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防范少数不法人员煽动、组织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3.支持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精神,高度重视各类交易场所违法交易活动中蕴藏的金融风险,对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所提出的工作部署和政策界限,要予以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政府部门推进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工作。要审慎受理和审理相关纠纷案件,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4.切实防范系统金融风险。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因民间借贷、企业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倒闭、证券市场操纵和虚假披露等引发的纠纷案件,发现有引发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可能的,及时向公安、检察、金融监管、工商等部门通报情况。要正确适用司法强制措施,与政府相关部门一道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防止金融风险扩散蔓延。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理财咨询公司等市场主体融资交易的调研和妥善审理相关纠纷案件,规范融资担保和典当等融资行为,切实防范融资担保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要依法审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担保纠纷,依法规范借贷和担保各方行为,避免财政金融风险传递波及。要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确有必要时,可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协同联动机制。
二、依法规范金融秩序,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直接关涉金融秩序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各级人民法院要通过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各类金融案件的审判工作,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发展。
5.保障信贷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的精神,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等金融案件,保障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的积极补充作用。要依法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要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遏制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审理涉及地下钱庄纠纷案件,严厉制裁地下钱庄违法行为,遏制资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维护安全稳定的信贷市场秩序。
6.保障证券期货市场稳定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从保护证券期货市场投资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出发,积极研究和妥善审理因证券机构、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民商事纠纷案件,消除危害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要妥善审理公司股票债券交易纠纷、国债交易纠纷、企业债券发行纠纷、证券代销和包销协议纠纷、证券回购合同纠纷、期货纠纷、上市公司收购纠纷等,保障证券期货等交易的安全进行。
7.依法保障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因销售误导和理赔等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件,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推动保险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注意协调依法保护投保人利益和平等保护市场各类主体、尊重保险的精算基础和保护特定被保险人利益、维护安全交易秩序和尊重便捷保险交易规则、防范道德风险和鼓励保险产品创新等多种关系,要积极支持保险行业协会等调处各类保险纠纷,维护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功能,促进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8.促进金融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各级人民法院在金融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中介机构存在不实披露或不合理估价等违法违规情形的,应当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相关情况,提高中介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会计机构对复杂金融产品信息的披露,强化中介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估价。要妥善审理违法违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纠纷案件,正确认定投资咨询机构、保荐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努力推动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9.完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金融企业的重整和破产案件,规范金融企业和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合理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夯实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为金融企业破产立法奠定扎实的实证基础。要以优化证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为导向,根据国家关于稳步推进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的部署,加强对上市公司破产案件的受理和审理的调研工作,不断提高审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过程规范有序,促进证券市场法制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努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金融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级人民法院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依法支持金融监管机构有效行使管理职能,担负起保护金融债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职责。
10.妥善审理金融不良债权案件。金融不良债权的处置事关国家利益和金融改革,各级人民法院要继续按照《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等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的规定和精神审理相关案件,保障国家金融债权顺利清收,防止追偿诉讼成为少数违法者牟取暴利的工具,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11.依法制裁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在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中,要坚持标准,认真把关,坚决依法制止那些企图通过诉讼逃债、消债等规避法律的行为。对弄虚作假、乘机逃废债务的,要严格追究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维护信贷秩序和金融安全。针对一些企业改制、破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假改制,真逃债”、“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法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制裁,协同构筑“金融安全区”,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金融债权。
12.继续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各级人民法院要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和部署下,继续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调度、强化力度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在必要时,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各级政府支持下,通过执行联动机制,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确保金融案件的顺利执行。要妥善运用诸如以资产使用权抵债、资产抵债返租、企业整体承包经营、债权转股权以及托管等执行方式,努力解决难以执行的金融纠纷案件。
四、依法保障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自主创新
随着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改革和创新业务引发的纠纷案件显著增多,呈现出案件类型多样化、法律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人民法院要妥善处理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依法保护各类金融主体的合法权益。
13.妥善审理金融创新涉诉案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各级人民法院要关注和有效应对金融创新业务涉诉问题,加强对因股权出质、浮动抵押、保理、“银证通”清算、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托、黄金期货交易委托理财、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外汇贷款利率、货币掉期合约、外汇汇率锁定合约、信用证议付、独立保函等引发的新型案件的调研,上级人民法院要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在审查金融创新产品合法性时,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应当遵循商事交易的特点、理念和惯例,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充分听取金融监管机构的意见,不宜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为由,简单否定金融创新成果的合法性,为金融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成长空间。14.妥善审理金融知识产权案件,保障金融自主创新。随着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领域中投入的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有效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金融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中基础性金融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加大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自主开放的软件和数据库的保护力度。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担保、信托、保险、证券化等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在案件审理中注意金融法律和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衔接与协调,要通过对金融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切实保护金融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励和保护金融创新,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秩序。
15.依法妥善运用各种司法措施,保护金融信息安全。各级人民法院要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认识依法保护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妥善运用各种司法措施,保障国家金融网络安全和金融信息安全。要依法打击攻击金融网络、盗取金融信息、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审理金融电子化产品运用中引发的侵害金融债权纠纷案件,保护金融债权人合法的财产和信息安全,维护国家金融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五、深化能动司法理念,全面提升金融审判水平
化解金融纠纷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延伸能动司法效果,构建专业审判机制,拓展金融解纷资源,不断提高金融审判水平。16.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延伸能动司法效果。各级人民法院要关注金融纠纷的市场和法律风险,加强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充分发挥司法建议的预警作用。要通过对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产品设计。要通过行政审判,探索符合金融领域规律的审查标准和方式,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充分发挥金融商事审判的延伸服务功能,对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查堵漏洞、防范风险提出司法建议。17.加强监督指导工作,回应金融案件审判需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审判工作中密切关注因金融改革和创新而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审判经验。要发挥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件的规范指引作用,通过多种信息披露形式展示指导性案例和其他典型案例的处理模式和思路,引导金融市场主体预防避免类似金融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将加紧制定物权法担保物权、保险法、融资租赁、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质押式国债回购、票据贴现回购、国家资本金、银行卡、以及利息裁判标准等方面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以有效回应金融审判实践的需求。
18.构建专业审判机制,拓展金融解纷资源。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培育和利用专业资源,探索构建高效的专业审判模式。要大力培养专家型法官,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高校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金融专家法官队伍。要针对金融案件专业性强的特点,积极借助外部智力资源,建立专家咨询、专家研讨机制,努力提高金融案件审判的专业化水平。要尝试专家陪审机制,通过聘请金融法律专家作为专家陪审员,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人士在专业性强、案件类型新、社会影响大的金融案件审判中的作用。
19.探索集中审理制度,完善统一协调机制。对于众多债权人向同一金融机构集中提起的系列诉讼案件、金融机构破产案件、集团诉讼案件、群体性案件等,可能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的特殊类型民商事金融案件,相关的不同地区、不同审级法院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在上级法院的统一指导下探索集中受理、诉讼保全、集中协调、集中审理、集中判决、协调执行,以防范金融风险扩散,避免各地法院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同类案件出现裁判标准不统一,以及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多个案件在执行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依法平等保护各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0.加强司法宣传工作,发挥审判导向作用。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金融法制宣传工作,及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专题或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增强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倡导守法诚信的金融市场风尚,努力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交易秩序。
我国金融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范围之广阔,任务之艰巨,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各级人民法院要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贯彻到金融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共同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保障金融改革创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 篇5
进而采用文献回顾对《会计研究》和JMAR在xx到xx共发表的管理会计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前述分析.
最后,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而信息使用者很容易由于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在预测、判断分析甚至决策上出现各种偏差,而这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对于金融会计存在着不确定、可能性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客观存在的金融会计风险,使得银行财务等相关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它的制约,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对于目前金融企业来说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发现、控制和化解,会计监管的加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加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银行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能,改革传统的管理考核体制,建设法制会计,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督范围及监督性能,从而起到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金融会计风险、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作用.
1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在我国会计体系之中金融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会计为基本原则、方法的一种体系,其对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为整个金融机构提高更完整、准确,综合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同时通过金融会计不仅可及时衡量及财务信息,同时还可利用专业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和传送.
其对于促进经营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更准确的做好经营治理及及时的做出促进企业的决策具有关键的作用.
金融治理能否顺利进行与金融会计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当金融得到越好的发展,其会金融会计的依赖性也会更高.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准确的表现出其财务的准确信息,同时起到对整个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人为因素、外围环境等因素也会使金融会计面临着各种形式的风险.
所谓风险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客观上的疑虑,也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其可能出现的损失及机率等情况.
“不确定发生的损失”是当前人们所定义的金融风险.
因此可以把会金融经营治理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决策失误.
如会计信息出错、核算失误、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等因此使得整个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从而金融机构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
2建立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
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与化解金融会计时要结合商业化经营特点建立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将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治理优势.
确实做好跟踪与监控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从而融入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
第一,做好金融会计的基础工作,在会计核算体系上要注意分极授权与统一治理相结合,从而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秩序井然.
特别是要做好防患“三假”现象,所谓三假现象指的是凭证、账薄、报表上做假的行为,从而提高其核算的准确性,要确实落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相关性、可靠性等从而减少其金融会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治理能力.
第二,强化治理体制,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的存在,也使银行金融会计遭受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要注意避免账外经营、违规经营等问题,从而避免整个会计的职能受到影响.
如果金融会计工作中不能及时的获得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失去了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佳时机,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使其存在更大的危机.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当前的金融机构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账外经营等违规现象的产生的话,就要确实落实好会计治理体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3强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偿债能力考核
能否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及控制金融风险与银行内外部能否获得及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有关.
而这就要求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完整、可靠、及时等特点.
首先考虑到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失真、虚假报表等现象,因此建议银行要加强货款申请的批准流程,要求企业提高会计审计师验证过的报表,同时要求相关的会计师事物所要承担相应的无限连带责任.
其次除了要加强对企业的静态财务比率、企业利润指标等方面等方面的考核之外,更要企业财务比率的考核,特别是有与现金流理有关的财务比率指标等方面的考核.
最后一点,还要从体制上改善金融会计体系,避免信息含量过低、过于简化的会计报表等情况的产生,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在接受数额较大的货款申请时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4充分发挥谨慎原则改善当前金融会计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
4.
1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首先可以考虑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案,也就是说在提计呆账预备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货款的风险程度.
用“一般呆账预备金”代替现行的呆账预备金的方法,也就是也就是计提呆账预备金时需要考虑到其每月实际发策的货款总额等因素;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问题的货款,则需要考虑到“非凡呆账预备金”,要充分考虑其发生呆账的可能性.
做到这两点,就可在不提叶酸账预备金的前提下化解可能产生的呆账风险.
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及银行要在税前扣创造呆账预备金.
二是放宽呆账预备金的范围,其呆账预备金范围除了包括信用货款,还应该包括存放的同业款、融资租赁、风险透支等相关的业务.
三在限制条件上要放宽,要废除改善呆账确认中过于苛刻的条件,确保发现的呆账可以及时的核销.
比如说把超过一定期限的货款,以呆账处理.
同时在核销呆账的自主权上还应该简化相关的流程,使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4.
2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当前我国的银行坏账预备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比如其按期末应收的账款余额的3‰计提,事实上这种坏账预备处理制度就不能很明确的反应出发生坏账的损失与各期限、性质的应收利息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坏账预备与坏账损失的协调性.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产生,建议银行要加大计提坏账预备金比例的计算,对不同性质,不同收账款账龄的性质进行分析.
同时为了减少其存在的运营风险,国家还应该强制要求银行每年在其净利润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风险预备基金.
4.
3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
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同时银行还要做好账面价值、公可变现净值、公允市价等的比较,特别是要在每个期末对各投资、货款项目资金的账面价值的整理.
当出现账面成本高于公允市价、变理净值时,这些都说明银行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马上调整其账面上的价值,同时把公允市价、账面价值的差接计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5建立建全完善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只有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的监督工作才能期实落实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所谓事前监督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及货款对象的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等方面.
其中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又包括企业备付金比率;企业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包括逾期货款率等等.
而货款对象财务状况则包括企业资产的收益率、产销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事中监督:要求银行的决策部门要发挥出其监督控制银行经营动态的职能,确实落实到事前监督中所论述的金融风险指标.
同时落实到有关部门.
同时要求会计部分要连同其它职能部门一起建立可随时监督金融风险动态的机制,落实落实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金融风险各指标的对此,同时及时的将相关的情况反馈给各部门.
从而保证各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存在,最大程度的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
另外还要确实落实监督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业务规范,确实保证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严厉性,从根本上避免因为违法违规等操作带来的风险.
事后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在货款后对其所提供的各种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账薄、报表等进行再次检查与分析,对所涉及到的各项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复审.
而执行的情况就是考核各单位的金融风险责任执行情况,同时根据这一情况做出相应的整改及建议,加大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另外对于银行而言,在稽核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上还要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制度,从而避免银行在经营各环节中由于某些细节问题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从而形成天然的防治屏障.
6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在借处会计手段的前提下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比如在账表上做假、乱用会计科目、私设账目等情况,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因此在金融会计部展开制度化、经常化的活动如打“三假”活动.
创“三铁”洗动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7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当前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分散化的特点,因此要想确实将金融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加强责任会计制非常重要.
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小范围内的责、权、利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要真正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责任中心所生的报表信息、凭证等信息做好核算工工作、责任会计工作的话,没有计算机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完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从而建议更完整更全面的会计信息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治理决策型系统的等电算化系统.
完善金融会计治事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强化会计核算水平,从而提高其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能力,提高其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3).
〔2〕李树华.上市公司境内外审计报告税后净利润差异之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2).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篇6
当前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不力、处置化解不当,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酿成经济危机。如何加强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非常紧迫和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并提出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及对策。
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目前金融风险虽然多种多样,但粗略划分,主要集中表现在信贷风险、支付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1、从当前情况看,信贷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占比偏高。以威海市银行业为例,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拨离和核销方式共清除不良资产100.5亿元,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潜在的信贷风险仍在不断暴露,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不良贷款总额为59.1亿元,仍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4%。其中,某行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2.9%。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死滞梗阻,银行资金流动性偏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2、成因: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无力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占压一块信贷资产;二是市场转轨、企业改制,甩掉、悬空一块;三是企业关停、倒闭、破产,损失一块;四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先天不足,挤占、挪用一块;五是行政干预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垫付一块;六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洗钱行为的出现,漏掉一块。
(二)“支付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备付金比例偏低,资金营运困难靠拆借资金过日子。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身上。
2、主要成因:一是超额准备不足,正常支付清算无法保证。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持续不足,支付能力偏低,存款准备金账户透支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上半年,威海市有两家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出现过透支现象;二是长期超比例放款,造成营运头寸紧张。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充分估计自身资金能力盲目发放贷款,存贷比偏高现象突出,一旦拆借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极易产生支付风险;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偏高,资金周转缓慢,流动性差,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过大,营运能力相对较差。据调查,目前威海市某金融机构应收账款、两呆贷款、亏损挂帐、固定资产占款等非生息资金合计占其存款比例高达28%。
(三)“经营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水平总体偏低。
2、主要成因有:一是企业拖欠利息严重,银行收息难。部分贷款企业因效益低下,不但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本金,而且还常常拖欠银行利息,致使银行收息率偏低。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总额仍然高达28.4亿元。众所周知,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利息收不上来,银行必然出现经营性亏损。二是银行低成本资金占比偏低,银行筹资成本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威海四家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中,企业存款及活期储蓄存款各项存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5%,导致农信社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贷资金使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收入的提高。四是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基层行信贷营销积极性下降,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导致银行利息支出增大,利息收入减少。
(四)“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为: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频繁发生。
2、主要成因:一是高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到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达不到防范要求,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对准金融行业,对银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对策
信贷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继续对不良资产加大剥离和核销力度。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逐年坚持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统一进行消化处理;同时,国家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对新出现的不良资产坚决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2、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债权保全力度。要采取措施,区别情况,划分责任,逐步分担和消化现有不良资产。一是属于地方管理责任的,应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消化处理;二是属于银行管理责任的,应由银行注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三是属于国家政策变动或不可抗因素影响的,应由中央财政拨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四是属于资不抵债企业,应通过依法破产和核销呆坏账进行处理。
3、加大业务创新和增收节支力度。一是挖掘潜力,努力盘活存量资产;二是端正经营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短期经营行为”,从长远观点确定经营发展方向;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资金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性中介业务的签发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强增收节支和扭亏增盈工作力度。
4、加强自主经营工作力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协调处理好经济工作与金融工作的关系,避免行政干预,为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的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银行部门要依法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提高抗干预能力,坚持信贷原则,加强信贷管理,增加质押和抵押贷款比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纳社会闲暇资金,努力增加存款余额,提高筹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存款的稳定增长。
2、按规定比例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提高营运能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存款准备金
和备付金在业务营运中的重要作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严格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比例,同时要确保留足备付金,以保障正常的支付清算业务。
3、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杜绝超比例放款现象。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能力,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以保证营运头寸充足;还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把超比例资金压回,使存贷比趋于合理。
4、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和非生息资金占用,以加速资金周转,增强营运能力。
5、加强反洗钱监管,确保银行业资金安全。银行部门要与公安、海关、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特别对大额可疑支付行为,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三)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收息力度,提高收息率,保证经营收入及时入账。
2、广泛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3、努力压缩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加速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银行经营收益。
4、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减少亏损。
(四)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审查、考核、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危机感,增强责任心;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学会科学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杜绝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现象。
3、经常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防范设施,达到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荐阅读: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07-23
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08-26
金融风险防范08-02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08-03
防范控制金融风险08-09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11-28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07-19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10-15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06-12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