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共10篇)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 篇1
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新趋势
近年来, 外资在华并购速度不断加快, 并购规模不断加大。即使在金融危机蔓延, 世界经济已进入衰退的特殊时期,跨国并购在华却逆流而上。据路透社报道, 由于信用贷款紧缺、股市暴跌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削减了公司收购能力, 2008年全球并购额下降了近1/3, 结束长达5年的全球持续增长。2008年世界主要地区的并购额都在下降, 美国全年并购额下降了38%, 第四季度更是下降55%, 欧洲全年并购额下降29%, 亚太地区下降12%, 只有中国和巴西并购额分别增长25%和93%。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时都奉行“斩首”策略,即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等。对此,从来势汹汹的达能收购娃哈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中就可见一斑。
跨国公司“斩首行动”体现出外资在中国实施并购的“进攻性”,将导致中国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逐渐消失,形成对我国若干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外资对我国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和高附加值业务的战略性控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指出:当前外资趋于强势而内资趋于弱势的局面正在形成,对中国产业安全是极大的威胁。
2 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2.1 造成过度竞争和垄断。
跨国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控制我国市场, 取得行业垄断地位。近年来随着外资进入速度加快, 我国局部领域已经形成了外资相对或绝对垄断的趋势。如按销售收入计算, 2006年外资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等5个行业中所占比重均已超过50%。外资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局面后, 不仅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 破坏市场秩序, 损害消费者利益, 而且压制民族企业技术进步, 制约国内幼稚产业发展, 可能引致产业安全风险。
2.2 抑制民族产业发展。
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曾经一统天下的民族经济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冲击,我国一些民族产业的安全受到了巨大影响。
技术方面,跨国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摧毁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一是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 锦西化机在被西门子并购中, 西门子轻易拿走了该厂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二是限制被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 外资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 大都取消企业原有的研发机构, 减少研发费用, 限制研发活动。
价格方面,由于我国的企业普遍劳动率低下,相比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而言,明显缺乏价格优势。甚至许多跨国公司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有时不惜一切代价,宁愿降低产品价格赚取边际利润,加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这样,跨国公司就凭借领先于我们的技术方面等优势,以及产品销售的国内市场取向,决定了他们在竞争中有利的地位,在国内市场上对中国企业形成了排挤之势。
2.3 危及产业生态系统。
一个国家的产业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的。我国现有的产业和行业布局, 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 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进程, 产业与产业之间, 行业与行业之间, 逐渐形成了共生相融的产业生态系统, 企业之间的横向交流 (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知识, 甚至模仿和约定俗成的行规等) 以及与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关联, 都使产业本身在特定的技术轨道、成本结构、供销网络和顾客群体之间稳定运行。在市场竞争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保持中国龙头企业不能被外资收购收购,否则的话这个产业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突变,会殃及这个行业中所有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3 防范跨国并购威胁我国产业安全的建议
3.1 明晰产业发展战略。
资本的趋利性必然导致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向和我国产业导向的不一致。目前,跨国并购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东部,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十分需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从产业结构上看, 外资并购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积极协调好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 引导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目前亟需发展的现代农业, 改造传统产业,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提高竞争力;引导外资对中西部地区投资, 给予外商优惠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性开发,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战略产业, 整体规划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 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 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对于涉及到战略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并购重组, 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 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 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
3.2 完善跨国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 我国《反垄断法》已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8月1日正式施行。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了必须禁止的三种垄断行为: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当的经营者集中。并且特别规定,对于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同时反垄断法也特别约束,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但是与《反垄断法》一大法的配套法规却不完备, 至今只出台了一部《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很明显我们不能依靠一部光秃秃的《反垄断法》就能有效制止外资并购的垄断行为的形成。相关配套法律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反垄断法》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建议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 制定与《反垄断法》相配套的各个行业的部门规章, 真正使得我国的《反垄断法》成为一部维护市场竞争, 有效规制垄断的大法。
3.3 建立跨国并购审批机构。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应设立一个具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跨部委的, 跨国并购审批机构,比如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 该机构拥有相应的调查、审核批准权、行政处罚权, 不仅要具有行政权, 还具有准司法和立法权限。同时, 在这一机构下设顾问委员会, 由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 如欧盟委员会是专门负责实施反垄断法的执法机构, 下设23个总局, 其中竞争总局是具体负责竞争事务的, 共有四百多名人员, 有一半的人员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不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 它只是为反垄断执法部门提供企业和垄断的报告和建议。
3.4 充分发挥国际合作。
从国际上规制跨国并购的形式来看,双边与多边协调是当今国际社会试图谋求在WTO框架下建立国际性并购管制制度的一种主要途径。
3.4.1 双边合作管制。
跨国并购活动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国家反垄断机构的合作得以解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间就存在两国间缔结的反垄断法实施相互合作的行政协定。如美欧、美加、美澳、德法等国缔结的协定即属此类。
3.4.2 多边合作。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竞争法领域的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除进行反垄断审查外,多边协调趋势也日趋明显。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和美洲自由贸易区制 (FTAA) 成员国之间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反垄断合作。经合组织 (OECD) 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UNCTAD) 是两个长期热衷于在国际反垄断领域发展国际合作的国际组织。此外,联合国贸发委员会则一直积极致力于为计划订立或正在起草反垄断法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3.4.3 WTO框架下对跨国并购的国际协调。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最广泛的国际贸易组织,在相当程度上,WTO体制下已经实现了贸易自由化。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减少了,但是如果国际市场上没有统一的竞争规则,政府间为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而取得的谈判成果就会被国际贸易中的私人限制竞争行为所抵消。因此,只有统一的贸易政策而没有统一的竞争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目标和法律体系就是不完整的。在现有WTO框架下对并购问题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国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现有WTO竞争规则体制下建立起国际性并购管制制度应进行下述工作:第一,要使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接受一个统一的和最低标准的反垄断规则;第二,世贸组织应以这个规则为基础积极推动成员国的反垄断立法和反垄断机构的建立,推动各国国内反垄断法规趋向统一。这方面,欧洲联盟的法律制度近似化的方法可以借鉴。目前在WTO所有成员国中,只有大约82个国家通过了某种形式的竞争法。世贸组织在协调其成员国的反垄断法方面仍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第三,成员国之间应就反垄断的合作程序如信息交流和通报等方面达成协议;第四,扩大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权限,并逐步发展出一套程序使之能够对产生争议的国际性合并案件进行审查。
摘要:近年来, 外资在华并购速度不断加快, 并购规模不断加大, 并且大都提出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 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等苛刻的条件, 即所谓的“斩首策略”。由跨国公司奉行“斩首策略”引致的产业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本文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 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垄断
参考文献
[1]康学芹, 任志新.跨国并购新趋势及其宏观背景[J].商业时代, 2006, [6]:74-75.
[2]马蓉.跨国并购对国家产业与经济影响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04, [6]:22-24.
[3]王前超.跨国公司战略性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亚太经济, 2006, [4]:92-96.
[4]卫新江著.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
浅析金融风险防范 篇2
一、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监管的协调
银行监管者掌握着银行风险管理、财务资料以及遵守谨慎规则的情况,从而负有保证整个银行体系健全的责任。为了使监管切实有效,监管当局必须拥有充分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能力。当然,监管的独立性需要和法律责任相结合,不受政治影响,并有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监管的目标。独立性问题通常与执行监管职能的部门有关。在许多国家,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有时候由中央银行里单独的一个委员会来执行。对于是否应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存在争论。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是最合适的,因为这可以使监管职能与其它职能相联系,比如与最后贷款者的职能、支付系统监督者的职能以及宏观金融资料收集者的职能相联系。而且,监管者能够由此获得权威、金融独立和经验。金融体系的不同部分容易在一些方面与银行体系相互作用,任一个部门的动荡都容易影响到银行。在许多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通常由不同的机构来监管,这就要求监管措施相互协调,尽量降低相互抵消的程序和规则套利的发生。对金融百货公司进行联合监管的需要使得一些国家指定一定监管机构作为主要的机构来协调所有监管机构的工作。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还应该进行国际协调,这样不仅方便了联合监管以及各国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提高了监管效率,并可能给国内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带来不断改进的压力,在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国际化容易在许多方面破坏各国谨慎监管的有效性,包括使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离岸衍生工具来逃避国内的金融限制,这就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完善银行的内部管理。防止银行经营不善的第一道防线是有效的管理。为保证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得到落实,防止特殊的利益集体对决策的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极其重要。银行董事会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高效地履行其职责。
增强银行全员内控意识。内控机制是针对风险提出的,风险意识的不足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全员都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自控观念。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坚决贯彻与落实,改变重制度建设轻工作落实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每位员工都要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观念,不再凭经验工作,使内控机制真正起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提供组织支持。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各级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进行认真监管,定期与管理层讨论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时审查各方提供的报告,督促管理层行为。管理层应制定全面、系统的业务规章制度,以及统一的业务标准与操作程序,并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内审部门要全面履行内控综合管理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确保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信息通畅,使其了解本行风险状况。业务部门作为基层单位,应当在工作中坚持标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与纠正。
金融机构要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去审查贷款项目,监督贷款使用,减少贷款风险。加强对职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要扼制违规经营现象,建立健全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和工作规程,明确金融监管的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分工协作要求,确保金融监管依法、合理、适度、高效地运作。
加强内控的定量分析与过程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科技水平。随着商业银行创新步伐加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出现。科技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商业银行业务内容与广度进一步增加,要求运用更新的方法与内控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应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实时的监控,对重要业务环节要加大审计力度。
建立严密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要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安全谨慎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会计部门只接受其主管领导,会计主管不参与具体经营业务,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与有效性。
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商业银行应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及功能,建立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授信为主要特征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各种授权均应以书面形式确认并逐级下达,各项业务均应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特别授权业务要经过特别审核批准,一定要把其业务纳入总行的有效控制之下。合理确定分支机构的贷款和授信额度、审批权限,并严格按授权、授信管理。建立垂直领导和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监察体制,对分支机构进行经常性稽核和检查监督,从事后查处违规行为为主转向事前防范为主。
严格严厉查处违规现象和个人。严惩金融犯罪,制裁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司法部门的保驾护航。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担负起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严格检查、严厉处置种种悖于内部控制要求的人和事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措施。
三、实行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用于当个别银行倒闭时对某些类型的存款人进行补偿。绝大多数有效的保险都仅限于保护小存款人,而不对大存款和其他债权人,包括其它银行提供保险,以便使市场约束对银行施加压力,保险的涵盖范围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但都必须要有利于抑制风险。存款保险系统应该有充足的资金,以便及时对存款人进行赔偿,并能使丧失清偿力的银行得以迅速关闭,虽然按照保险基金承担的可能风险来确定保费是理想的做法,但实际上由于很难对风险进行客观的测量,因此,通常还是不得不收取统一的保费。
四、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 篇3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遵循“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 使得金融业务更具过去不同的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透明度强、参与度高等特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对外发布的《2015年至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到2014年年底,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元;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 半年成交金额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额, 全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P2P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约为39万人, 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 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000万人。目前, P2P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无抵押贷款、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等多元化的模式已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
面对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的挑战, 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加紧向互联网金融靠拢。例如, 建设银行推出了“善融商务”;工商银行推出了电商平台“融e购”;浦发银行推出了“中移动浦发手机支付地铁应用”服务, 把中移动和上海地铁作为战略伙伴, 进而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支付三而合一;交通银行开发应用的远程理财服务, 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客户的大数据优势, 采取呼出式的理财服务新模式。可以看出, 各商业银行都在尝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模式发展和完善经营渠道和经营模式。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开始融合并行发展。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表现
据统计, 截至2013年末, 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迅速攀升, 市场规模逼近16万亿元, 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额度高达60%;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支付业务交易笔数150.01亿笔, 涉及交易金额8.96万亿元, 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攀升43.47%和30.04%。
但同时也发现, 2013年我国74.1%的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遭受过信息安全问题, 其规模高达4.38亿人, 平均每人损失509.2元。据统计, 全国范围内因信息安全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196.3亿元, 其中占比从低到高依次为, 发生账号或密码被盗的占比8.9%, 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占比13.4%, 发生中病毒或木马的占比17.6%, 发生假冒网站或诈骗网站的占比21.6%, 可见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期, 互联网巨头接连陷入“宕机门”, 继系统性重要机构“支付宝”因“光纤被挖断”大规模服务中断之后, 携程网也因故障“瘫痪”, 网页和手机App均无法正常使用。
不仅是支付宝、携程, 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时常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当前一些黑客组织利用网贷系统的技术漏洞, 攻破互联网金融公司, 进而侵入平台系统, 通过修改客户信息资料, 将客户的资金流向侵入者的账户中。除此之外, 因为平台管理机制的缺陷, 用户隐私泄露的事件也常有发生。2013年有近70家网贷平台因为黑客事件倒闭, 2014年超过160家P2P平台由于黑客攻击系统瘫痪、数据被恶意篡改、资金被洗劫一空等。拍拍贷、网贷之家、人人贷、有利网、翼龙贷等P2P行业相关公司受到黑客的攻击, 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或影响。芝麻金融就是由于有关数据资料泄密造成逾8000名用户资料泄露, 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邮箱、银行卡信息等, 涉及金额高达3000万元。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的成因分析
首先, 来自征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资金需求方, 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通过网络确立关系, 在互联网金融没有对接国家征信系统前, 在客户身份认证, 征信信息报送和查询等方面存在困难, 由借款人提交资料, 网络平台进行风险评估, 还存在风险评价指标不够规范, 各个平台之间缺乏信息数据互通等问题, 不利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金融中介平台, 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金融管理不善, 或者通过虚假征信和虚假债权等手段也会增加信用违约, 如果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倒闭带来系统性风险, 行业稳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将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 来自信息科技安全方面的原因。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但其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效率, 但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由于互联网金融是线上操作, 一旦网络系统因被攻击而瘫痪, 其后果比较严重。
再次, 来自操作方面的原因。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新行业, 大多数企业处于初创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企业与员工也缺乏管理上的磨合, 大部分员工甚至缺乏适当培训。对于风险的危害、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防范都做得远远不够。
最后, 来自政策方面的原因。以P2P为例, 其优势在于时空限制小、效率高而成本低、网络覆盖范围广而受众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行业目前在法律方面存在一定空白。一是现行法律制度对P2P网贷的定性难, 尽管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双方的借贷行为, 但实质上又是直接融资行径, 直接导致难以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二是P2P网贷从法律方面很难充分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为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 P2P网络借贷通常要求客户提供个人详细的信息及有关资料, 但由于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相关保密制度和规程跟不上, 加上法律处罚难界定及处罚力度小, 极易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滥用, 甚至被贩卖以谋取暴利。
四、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尽快对互联网金融加大法律法规的规范, 进一步约束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等新型业务, 从源头上加大规约。二是进一步界定和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的性质, 各自的监管主体要明确且职责分明, 防止出现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三是为了从源头防范系统性风险, 应提高准入门槛和资格, 对申请开办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单位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一定的行业标准, 并严格执行。
2.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需进一步创新
一是转变传统的监管模式, 加大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与联系, 对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的诈骗、洗钱、、黑客攻击、资金非法转移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二是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系下, 根据企业风险特征实施分类监管, 并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打造全口径的社会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健全个人征信信息, 同时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P2P网贷公司等进行信用评级, 并及时披露各自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风控程度等指标信息, 从供需双方加大信息披露, 以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3.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
一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 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挖掘技术, 也可利用第三方的咨询服务等,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机制, 并予以实时监控和风险识别, 将风险防控前置, 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二是通过充足的拨备和提取较高的风险准备金, 对冲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
4.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增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协调联系机制, 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预防, 加快与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和规范对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数据库, 以实现数据的归类整理分析和实时监控业务流程。国家可指定权威机构尝试建立规范化的标准, 试点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开。
5.大力培育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一方面, 在存量上下功夫, 即对现有的从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再培训。例如: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方面, 将金融运行与互联网技术能够高效整合, 以利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优势, 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 在增量上做文章, 即高校应及时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将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有机的整合, 培养交叉学科的应用型高精尖人才, 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的专业人才。
6.加大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培养和风险教育
互联网金融将改变整个社会运行的轨迹, 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 在提供快捷方便的同时, 也增加了运行风险。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 投资者要努力培养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防控的技术和能力。与此同时, 金融监管机构要通过各种途径, 加大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必要时提供公益讲座或培训, 让他们再影响周围其他的民众, 让风险自担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不能让政府成为风险的最后埋单者。
参考文献
[1]Shahrokhi.E-Finance:Status, Innovations, Resour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Managerial Finance, 2008 (6) :365-398.
[2]Agrawal, et a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Big Data[R].Cyber Center Technical Reports, 2012.
[3]李珮.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刻不容缓[N].金融时报, 2013-12-11 (3) .
[4]赵立志, 朱建明.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电子商务, 2014, (10) :1~7.
[5]陈磊, 史晓红.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转移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 2015, (4) :82~84.
[6]新华社《金融世界》,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概述[J].互联网天地, 2014, (10) :1~3.
安起雷:防范共享金融风险 篇4
一些品牌比较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投资、完成业务转型升级以及建立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而另外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由于坏账率高企,竞争能力下降,仅仅依靠高收益产品诱惑、扩大用户规模的方法难以持续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监管层的监管理念和路径逐步清晰,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告别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靠拢,结合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大背景和监管部门相关政策和意见相继出台并首次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在行业继续做大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面临优质资产稀缺、风险显现等一系列挑战。
防范和甄别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依然良莠不齐。一方面行业规模继续扩大,另一方面P2P平台“跑路”现象不少。比如网贷行业是继第三方支付之后,另一个发展较快且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整体规模已达万亿元水平,给金融服务市场带来了活力,在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流转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门槛较低,竞争日趋激烈,一旦宏观经济和市场出现变化,比如2015年年中出现的股市震荡和货币市场利率下滑,金融风险就会开始释放。
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已经初步显现。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及市场风险导致的资金“挤兑”风险需要警惕。二是企业抵押资产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过于依赖。三是随着客户规模的增长,企业社会征信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四是由于技术运营和推广成本持续升高,各类投资人支持的网贷企业很难在市场升级推广层面大范围投入,只能从技术、运营等角度升级团队,整体行业的运行成本会不断提高。五是互联网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差距较大,一些企业依然不够重视内部风险控制,也缺乏认识和专业人才。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还处在探索和梳理阶段。在监管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情况下,如监管层对网贷行业划出了红线,如不能搞“资金池”等,但现实的问题远远比“资金池”等问题要复杂得多。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规模已经堪比微型银行,由于风险投资和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参与,一些网贷企业已经具备了开拓商业银行业务的资金和团队实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走向细分和金融化,最终将互联网变成一种工具,实现对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定价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作用,监管方需要给互联网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以防止形成恶性循环,否则受到影响的依然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声誉和效率。
金融的核心能力依然是风险甄别和防范。而金融风险甄别的基础则是信息处理。大数据改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可以甄别风险,还可以更好地洞察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更好地处理风险与回报的取舍,进而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当然不同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本质不同,所需要的风险控制技术也不同;不同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历史不同,能力也相差甚远。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监管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寻找增长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绝对安全,而是在助推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这之间的关系不可割裂,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现有行业的一定冲击,衡量其效果的标准是通过改革引入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遵循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风险本质并不相同,应当考虑分类、分级、适度监管。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顶层设计对推进消费与金融改革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消费金融规范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包括法制的基础,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体制、机制的配套,以及消费者法治理念的不断成熟。同时金融机构也要防范消费者不熟悉金融产品导致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二,控制和规避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相关风险。消费与金融改革的宗旨不是政府扶贫,也不同于政策性金融,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消费与金融制度的主体功能是向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部分资金使其增加消费能力,属于消费行为的转移或者属于提前消费。如果在运营过程中消费者无力还款金融机构就会出现财务恶化的风险,既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将对经济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制度建设上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类金融机构局部风险的“点状爆发”,做到未雨绸缪。在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信用体系、抵押品管理、担保规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三,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均衡匹配。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埋下制度缺失和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规范金融创新活动,及时预警和消除风险隐患。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和监管规则,包括明确市场准入机制,完善金融创新业务运作框架,加强金融创新的监测和预警,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管手段之间的协同,形成稳定市场的合力,努力探索消费金融全球化经营的监管模式。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消费金融业务必将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其作用也将逐步加大。消费金融事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强化业务创新,并注意发挥不同金融工具间的协同效应,健全风险分散、转移和管理机制,提升消费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偿和技术扶持等方式,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县域、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消费与金融服务。同时完善消费金融外部环境,加大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政策的扶持、引导力度,推进社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夯实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制定有关消费金融业务合同的格式文本,规范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救济程序,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对成员单位的监督、评价和引导作用,促进成员单位之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引导成员单位规范其对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承诺,推出具有示范性的格式条款,限制使用对金融服务与消费者明显不公平的条款。
第五,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和弱势群体保护机制。保障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亟需建立一套公正、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高度技术化、专业化,使得司法救济在效率和实质正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在有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内部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建立投诉受理、服务监测、质量评估、监督检查等规范体系,明确受理调查、纠纷处理、意见反馈、内部整改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程序和时限。
此外,要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交易规则,抑制非法金融投机活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超出合法经营范围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以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金融套利活动甚至金融欺诈行为,是导致消费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对此,消费与金融法律制度应当赋予有关监管部门各项职权,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地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活动,对各类市场主体违法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甚至金融欺诈的行为要及时从严查处。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互联网金融从综合性工作平台向细分市场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基于各类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餐饮、黄金珠宝、农业、教育等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便捷以及大数据方面,互联网金融最终的落脚点是“共享金融”,以实现社会金融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渠道和资产的共享,最终都是为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循环服务。
多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有益的经验,也面临着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专业人手不足、信用信息采集难等问题。金融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在明显加快,移动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无疑对消费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消费金融体系进行构建,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可持续、适度竞争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研究互联网金融及消费的关系实际上是理解技术、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对应关系,对广大消费者、金融从业者、政府监管者都意义深远。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 篇5
关键词:金融行业,背景,计算机,网络安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金融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 网络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的利益。就目前而言, 我国金融领域的安全管理绝大部分都是停留在数据应用的层面, 对整体网络安全的考虑不够全面, 金融管理方法并没有与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因此, 无法体现整个金融领域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思想。
1 金融领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的现状
1.1 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指金融行业在计算机网络
上的信息安全, 要保证金融行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以及金融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够受到保护。目前, 金融行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信息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了目前金融行业主要考虑的问题。
1.2 目前, 我国金融行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从宏观上分析受到
两种威胁, 一个是人为的威胁, 另一个是自然的威胁, 所谓的人为威胁指的是人为的恶意攻击或者是有目的的破坏, 从事安全破坏人员大多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往往这些恶意的攻击不仅仅造成资金的损失, 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人为的恶意攻击具有很强的隐蔽型, 一般情况下, 犯罪人员的犯罪证据存在于软件的数据和信息资料中, 其侦破的难度也很大。
1.3 目前的金融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对网络安全系统不够重视
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技术人员的自我制约, 安全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 计算机的安全监督功能还比较的薄弱。
1.4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最大威胁就是病毒及黑客的攻击, 目前
世界上有上万中病毒都在威胁着计算机网络, 而且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速度快, 危害程度也再进一步的加深。
2 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2.1 运行系统的安全
指的是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安全性, 主要是保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 避免信息的泄露。
2.2 保证网络系统上的信息安全
主要包括鉴别用户的口令, 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安全问题加以控制以及对安全问题进行跟踪等。
2.3 保证网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主要侧重防止和对非法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避免网络上的自由传输上的信息失控。
3 金融行业防范计算机网络系统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在我国的金融行业中, 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重视, 几下是几点应该实施的措施:
首先, 要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小组。要重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对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应该要有个专门的部门进行负责, 并且成立安全管理监督小组, 从而加强对网络安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并且督促其他各个部门对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 对网络按图案管理制度进行监督, 对一些违法行为要严格处理, 严重的, 造成犯罪的行为要交给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其次, 要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安全方案。一套合理完整的安全方案是整个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有力保障, 因此, 要结合实际的网络状况, 进行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这样才能够保障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
最后, 要用安全的管理软件和先进的技术巩固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只有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进行一些列的处理, 才能够达到网络系统安全的目的。
4 金融行业防范计算机风险的措施
计算机安全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需要兼顾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法律问题, 还要研究犯罪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共同配合, 通力协作,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金融行业必须及早将计算机安全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依法办事、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原则, 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技术防范等方面建立健全金融行业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4.1 完善金融电子化的相关法律基础建设
金融电子化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之中, 因此, 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能适应金融电子化发展、保障金融业计算机安全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并保证严格执行, 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处罚力度, 使法律真正起到威慑犯罪分子, 防止犯罪、维护社会安全、保障社会秩序、防治犯罪的作用;改革传统的司法制度中的取证、举证、质证等司法过程以适应金融交易的瞬息万变;同时要通过提高广大司法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来提高他们的办案水平, 以便准确打击计算机犯罪。
4.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考核制度
领导要高度重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安全一票否决制", 将计算机安全工作列人重要项目来抓;规范内部人员行为, 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 实行要害岗位管理制度, 实行运行、维护、开发严格分离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机房管理制度;严格密码管理制度, 禁止共用密码和公开密码, 对于重要密码和改帐程序要专人分管、定期更换、授权使用、并作好使用记录;加大计算机稽核的范围和力度;定期进行计算机安全检查, 防患于未然;定期模拟突发性事故处理, 完善各项应急措施;建立健全备份制度, 备份介质要异地存放, 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灾难备份中心, 实时备份数据;建立设备保养和软件统一管理制度;银行核心程序和数据结构要严格保密, 防止外流和泄密;废弃报表和存储介质要及时销毁;金融行业科技、保卫、稽核、监察、纪检等部门要齐抓共管, 中央银行要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委员会, 各金融机构也应成立相应的计算机安全工作机构。
5 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加人WTO后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越来越明显, 金融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发展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社会生活和政治局面的稳定, 所以, 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 特别是由于金融日益电子化而带来的计算机风险, 已成为当前金融工作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炎涛, 胡均华.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第2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周炎涛, 胡均华.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第2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艇.网络安全与认证[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2]李艇.网络安全与认证[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如何防范银行金融风险 篇6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金融法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 篇7
一、金融风险和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由于社会企业之间的债务衍生机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货币制度。由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社会上产生了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就使得全社会范围内发生金融危机。
1、企业间的债务衍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之间的分工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企业交易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 从整个交易活动的过程来看, 企业间的付款过程与实际的生产活动本身的顺序颠倒了, 这一原理与银行存贷款关系颠倒的原理有类似之处, 这一付款顺序的颠倒以及企业交易活动中付款时间的滞后,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积极作用而且有消极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支付风险, 为潜在的债务危机创造了条件。其二, 在时间上, 企业之间的付款大都晚于实际成交时间, 这就使得从企业之间的交易存在一个负债时期。
2、现阶段的货币制度
现在世界各国都实现了不兑现纸币制度, 这一制度的施行使得货币供应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货币本身并无价值企业之间的交换是以一种价值符号为中介进行的, 而企业却因此付出了代价。而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的发行权由中央银行掌握, 但是, 中央银行并没有直接将纸币投入市场流通, 而是通过贷款等方式提供给银行, 再由银行放向企业和个人。这一货币供应体制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因为银行是以资金的形式对待货币, 企业在获取流通货币的过程中便出现了负债的过程, 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成为造成金融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
二、我国金融法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对策
相关研究人员内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时指出, 由于多数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金融风险意识, 银行片面追逐经济利益, 金融机构内的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丧失职业道德, 导致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害。为此, 世界各国应该建立完善的金融立法体系, 确保金融机构的各项行为都可以有法可依, 建立严密的金融法制系统, 金融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发生。
1、提高金融决策透明度
提高金融决策的透明度是保障金融业有效监管的基础, 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运营, 相反, 如果缺失了金融决策信息的透明度建设, 市场的运作将会混乱无序,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增加。就现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 信息的透明度规范化建设还不完善, 信息的公开度不充分, 为此, 相关部门应该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 进一步加强立法, 比如严格要求公开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严格利用法律制度维护商业机密, 确保金融机构与政府可以共同管理和监督金融市场, 进而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改革投资融资体制
金融法要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必须要对投资和融资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投资融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 必须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担风险”的投资融资改革原则, 制定《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除了重大经济项目之外, 政府不再对项目进行审批, 给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3、加强金融监管
现阶段我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最高层次的刚性监管形式,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保监会构成了监管体系。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形式监管职能, 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不断强化监督管理功能;中国证监会则主要负责建设证券期货的监督管理体系, 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跟随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改监督管理政策, 防范证券期货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中国保监会主要负责查处违法的金融行为,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高返还、告手续费以及低费率等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严格执法, 建立严格的保险业风险评估体系, 以化解金融风险。与此同时, 在加强国家金融监管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个行业的同业规范和公约, 进而提高企业日常运作中的自律性。比如, 对于证劵市场来说, 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校融资的功能, 建立一个有效公平的证劵市场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 证劵市场必须由行政性干预向适度监管的方向转化, 在市场经济范围内首先依靠行业自律, 以国家监管作为辅助手段, 建立系统化体系化的证劵监督管理组织。
4、强化金融执法
完善的金融法是确保金融执法正常运作的基础, 但是, 现阶段, 我国在金融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区域, 为此, 加快完善金融立法, 尤其是期货、信任立法等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步骤, 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 为了确保立法正常的严格执行, 必须加强金融执法, 国家必须给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以重大权力, 并通过具体的立法政策确保其严格实施, 大力整改金融秩序, 严格取缔各种非法的金融机构, 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金融从业人员, 必须严格处理。
5、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有效结合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政策, 然而, 国内经济一方面因为对外开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保护国内企业, 发展我国经济, 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势在必行。所以, 我国在加强金融开放的基础上, 一定要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与时俱进的新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 及时有效的制止国际游资在国内的国度投机, 以不断提高国家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6、普及金融法知识
金融法律常识对全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金融法知识的普及, 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人员乃至社会公众都应该学习一些金融法律常识, 与此同时, 加深对国家金融法规以及金融政策的理解, 提高维护社会金融秩序的自觉性, 对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加强对其金融法治意识的培养, 确保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办事,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健全的法治环境。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持续发展, 对推动国家市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 中国现行的很多金融政策使得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隐蔽性, 对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此,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我国的金融立法, 提高金融决策透明度, 加强金融监管, 普及金融法知识, 强化金融执法, 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有效结合, 以便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 维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思宇.对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88 (04) .
[2]姜洪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J].理论学刊, 1989 (02) .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 篇8
1 农村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金融风险
1.1 城乡“二元”金融风险
1.1.1 农村金融需求的抑制
一是信贷需求的抑制。家庭承包经营改革以来,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从过去的生产集体变为单个农户。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户对农业信贷的需求极其分散。二是农业保险需求的抑制。农业保险需求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保险需求。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基本上把农业保险纳入商业保险的轨道,而收入保险则没有开展。因为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农业保险的试验遇到了一系列的矛盾。如,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低的矛盾;农业和农业保险的较低预期收入与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的矛盾等。
1.1.2 农村金融体系的落后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功能不健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较窄,功能单一。一段时期里,农业银行主要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作用趋于弱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农业银行出于追求效益的冲动,资金投放已从服务农业为主转为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为城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步履艰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不完善。县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层面,农信社的主要业务品种为存、贷款,缺少消费贷款。结算环节较多,结算渠道不够顺畅。三是农民金融意识淡薄。如,有的农民受高利息的诱惑,盲目把钱交给他人使用;有的农民持有的有价证券被不法分子以低价收购,从而遭受损失等。
1.1.3 农村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农村资金流动的不平衡主要指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其主要渠道有: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安排,曾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有限。
1.2 农村信用社营运风险
1.2.1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积累的问题比较深,人们对深化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一是老百姓对改革的目标不明确。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追求市场化经营的目标与服务三农的矛盾,追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与近期股东分红的矛盾时有发生。二是地方政府对依法管理的职责不清。按照中央的精神,农信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作为地方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很难。三是信用社工作人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缺乏信心。
1.2.2 增资扩股难度较大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储蓄后劲不足。二是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用社支持,吸收法人股困难。三是股本金来源结构单一,稳定性难保障。
1.2.3 不良贷款盘活难度较大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农业种、养户面临价格风险,致使贷款沉淀;基层政府搞形象工程无效益,贷款在信用社长期挂账;企业破产,逃废信用社债务等。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其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当前要引起注意的是,村级集体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清收难度大。
1.3 民间借贷风险
1.3.1 民间借贷的法律约束缺乏专门的规定
一定条件下,民间金融为农户获得贷款提供了便利,但是,这里潜在的风险较高。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合法的民间借贷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在民间借贷具体操作方面,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实际生活中,因为凭证的名称问题、还款的时间问题、债务人的身份问题等经常发生纠纷。
1.3.2 民间借贷的秩序比较乱
民间借贷具有回报率高、诱惑大、风险高的特点。与正规金融业相比,民间借贷没有监督机制、保障机制。没有监督、保障的民间借贷不利于国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信息;容易引起农村经济的不稳定,诱发社会矛盾。
2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
2.1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2.1.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构建农村资金流出、流入平衡机制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良好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为此,要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其县级机构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要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并抓紧制定管理办法。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实事求是地认识民间借贷作用,合理引导民间借货。要稳定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2.1.2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构建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关系
信用的基础是有借有还。为此,要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企业改制不规范,逃废贷款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改制的审批和登记手续。要创造条件,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要科学设计农村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村,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罚。
2.1.3 明确服务三农宗旨,构建支村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消除歧视性政策,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增强资金实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可以由省级财政部门出资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资金,用于抵御各类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要探索多途径,逐步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2.2 抓住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机遇,努力提高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1 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
转换经营机制是信用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要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2.2.2 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要发展基础性信贷产品。通过拓展贷款对象,扩大贷款额度、调整贷款结构,延伸农村金融纽带。要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针对农民的金融需求,实行贷款、理财、咨询等综合信贷产品服务。要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可以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以采取信用、抵押、担保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贷款支持。
2.2.3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社整体素质
加强内部管理是实现自我约束的重要制度建设。要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严格业务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的监督检查。每一项工作结束后,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预先规定的章程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要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员工培训。
2.3 抓住“强县扩权”的机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3.1 明确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完善农村金融运行,政府要转变职能,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提供条件。要加大政府支农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要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要建立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信息平台,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2.3.2 加强自律,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合规经营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9
关键词:金融风险;成因;防范与化解
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会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1]金融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其产生既有金融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业之外的原因。应该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入手,改进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水平、强化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化解。
一、金融风险及特性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金融风险越多越大,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损失肯定也越多越大遏制出现损失或弥补损失所付出的努力就更为艰巨,当金融风险累积到无法控制程度时损失就不可避免地出现。[2]只要存在金融交易就必然会存在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全金融系统风险的失控状态,是整体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是金融风险经过量变过程发生的质的巨变
(二)金融风险的特性。第一,金融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是源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导致的该行业总有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的趋势,引发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第二,制度性因素成为金融风险的最大诱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在新兴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历程均比较短,其金融机构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利扶持较多,风险自律也弱一些,市场容量有限,国家金融监管效能较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第三,政府财政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到最后,都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
二、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体制性因素。(1)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2)过分倚重于银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而且发展较快,但至今也未改变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格局。(3)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
(二)制度性原因。(1)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赶超型发展战略。(2)国家垄断信贷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3)经济主体信用道德沦丧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化。(4)银行体系缺失,规章制度不健全,信用基础脆弱。
(三)其他因素。除了体制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有:(1)企业经济效益低下。(2)金融机构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意识差。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内部管理混乱,违规经营比较普遍。(3)金融机构粗放经营,管理疏松。此外,经济结构失衡,金融法规不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等
三、防范与化解
(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精神来进行。为使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二)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我国国有银行名义上具有法人地位,实际上却无法人所必须具备的财产经营权,其经营活动也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有效监督约束,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不能回避政府干预的状况,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国有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即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居民也可以直接将结余货币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对银行的高债权。
(四)弘扬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道德观念。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金融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重新培养全民的信用道德观念,优化信用环境,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
结语: 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因此,我们当前首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防范科技风险推动金融创新 篇10
与此同时, 广东省金融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各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
广东金融系统科技人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 借广东金融电子化学会这一平台, 广东金融系统科技界的精英们在此隆重集会, 对近年来广东各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很有必要, 也很有意义。我相信, 这将对广东金融科技人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并将有力地推动广东金融信息化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广东金融信息化建设持续走向深入。当然,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逐步推进, 金融风险也在逐步加大, 我们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认真贯彻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切实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推荐阅读:
网络金融安全风险防范09-19
金融风险防范08-02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08-03
防范控制金融风险08-09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11-28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10-15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06-12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06-18
农商行防范金融风险09-06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