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产业(共12篇)
科技金融产业 篇1
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是适应全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广东省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科技有效支持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搭建融合发展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
(一)金融资本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省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双提升”战略,推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撑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高新区呈现质升量增的变化。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 的工业总产值、1/6 的出口额、1/3 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其中,深圳市以316 亿元/ 平方公里的高产值超过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另一方面是高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广东省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圳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广州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惠州市规模超千亿的智能终端及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以及稀贵金属集成电路设计等12 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2 年,广东省高新技术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6 699 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 万亿元,增长12.4%。2012 年,全省21 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5 万亿元,增长19.0%。其中,9 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7 935.76 亿元,增长18.9%;12 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 569.46 亿元,增长19.6%。
(二)科技攻关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对广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把握发展主动权尤为重要。2012 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了广东先导产业的培育发展。2012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 651.41 亿元,增长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从行业领域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球的1/4 强,LED规模约占全国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超万辆。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省有望在MOCVD超材料等60 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例如,LED产品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成功进入市场巨大的室内照明领域,拉动LED产业新的增长;新一代通信云计算核电风电光伏等技术日臻成熟,也进入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可以说,科技攻关突破使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建立多种创新要素间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LED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应用示范实现“两头突破”。 一是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研发出MOCVD国产化样机,成功突破了LED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MOCVD样机等一批战略性产品成功研发,LED芯片制备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近1 700 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连续3 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引领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加快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及推广,全面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全省已新安装的LED路灯近60 万盏,超过历年总和;新增应用路段超过1 万公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据统计,2012 年,广东省LED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2 170.36 亿元,同比增长44.7%,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三)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在技术和服务上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专业镇从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推动专业镇的转型。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指导专业镇科学发展,全年完成50 多个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调研,确立了从技术服务层面开展专业镇的提升建设。二是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以专业镇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需求,先后制定30 多个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陶瓷、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等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指导企业开展创新。
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2 年底,全省省级专业镇数量增至342 个,创造的GDP约1.8 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的31.6%,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9.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专业镇经济雄踞1/3 强,已成为广东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广东省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带动下,专业镇通过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打造销售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使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玩具礼品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专业镇抢抓机遇,积极培育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会展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深层次问题初探
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融资需要。由于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企业资金、政府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资金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调互动,存在着功能缺失和政策失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其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流充足或抵押品丰富的大中型企业而设置的。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更新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发挥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合力,为金融资源更好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尽管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创业板股票高溢价发行的“造富”运动,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赚快钱”,热衷于投资Pre-IPO(即将上市的企业)项目,缺少对早中期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成熟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我国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市场规模近些年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业投资发展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
创业投资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1/3 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国家出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是惯例,如美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SBA),主要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担保债券和参与证券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英国也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A),通过小企业贷款担保方案提供信用担保;德国政府也出资建立相关担保机构等等,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整体设计上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就使得科技金融的融合仍显力不从心。另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除了提供资金要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更有效率的使用。目前,这种深层次的结合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因此,尽管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还远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策的普适性和普惠性没有预期得好,更没有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益的局面。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果科技与金融对接好,就可以促进提高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效率。审视现实,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是关乎创新型广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重视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广东省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
1.制定中长期融资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政策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2.健全融资风险担保机制
建议通过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完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职能,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
3.加大确保优先安排科技创新资金
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汇、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呆坏账拨备及核销等措施,加大对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引导力度。而在国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则要为科技创新留出足够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制
风险投资对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风险投资对广东科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风险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高科技项目融资的需求,偏小的风险资本既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又无法发挥风险资本“助推器”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撤出渠道,难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拓宽科技融资空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在利率、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扩大风险资本规模。二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本权益、债券、商业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吸引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三是设立并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同时,要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增加资产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共同拓宽科技融资空间。
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能够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将激发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广东省的建设。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70%以上。因此,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银行应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信贷制度
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制度,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调整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2.探索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科技融资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浮动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
3.强化风险监控与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科技产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的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目前,90%的欧美跨国公司将创新融入了企业战略,80%以上的企业有研发中心,企业10%以上的利润投入研发,苹果、微软、三星和思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之比)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20%以上。企业竞争就是创新竞争。近年来,柯达公司破产,诺基亚、索尼等大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在创新竞争上出了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竞争还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的层次,技术上“凑合”+ 营销上“忽悠”成为一部分企业的市场常态,特别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依然偏低。据统计,即使是2009 年全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最多的100 家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5%,与美欧日等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从长期看,科技与金融结合就是完善对企业创新的发现、评价、决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根本要义和制度保障所在。当前,特别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配套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撬动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技金融产业 篇2
2018年8月3日,猎云网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国内领先的专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涌泉金服CEO张椿受猎云网邀请出席此次峰会并作主题发言。
峰会上,张椿与诸多行业大咖共同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困境与未来趋势。张椿指出,2018年,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既是一场追逐挑战赛,又是一场淘汰赛,必须在合规、技术、风控、资产的考验中,不断锤炼自身,才能在新变革中抓住新机遇。
图为:涌泉金服CEO张椿参加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并作主题发言
据了解,此次峰会由猎云网主办,以“智变新金融”为主题,由50余位行业大咖、100余位行业精英、50余位VC大佬、1500余位从业者参与,共同探讨前沿科技,洞悉金融趋势撞。峰会议程包括智变,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变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式的创新与挑战等一系列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以及专题对话等。
图为:涌泉金服CEO张椿作主题发言
探讨前沿技术,洞悉金融智变。当前,看似遇冷的金融科技企业实则暗藏汹涌,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走向何方?涌泉金服作为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领导企业,积极参加猎云网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与业界大佬、精英共同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引领新金融未来趋势,是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
逆境中锤炼自身,激流中勇于担当
在猎云网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圆桌论坛“互联网金融困境与重生”环节中,张椿与诸多行业大咖共同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困境与未来趋势。
图为:涌泉金服CEO张椿(中)作主题发言
张椿指出,虽然严监管的到来,让方兴的金融科技出现夭折的迹象。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互金平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合规、技术、风控、资产的考验中坚守初心,坚定不移地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
过去,涌泉金服领先行业一步,引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全线上“一站式”智慧供应链金融系统,已相继完成布局石化、汽车、商贸批发、建筑装饰四大供应链金融板块。未来,涌泉金服将立足供应链金融,继续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优势,探索金融智变新趋势。
图为: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现场
张椿还进一步指出,2018年,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既是一场追逐挑战赛,又是一场淘汰赛,互金平台必须在激流中勇于担当,突破自我,方能在行业变局中抓住新机遇,为行业走出困境搭桥铺路,树立典范。
逆境中锤炼自身,激流中勇于担当。涌泉金服一直用自身行动践行使命,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领域,涌泉金服依托中东控股集团,深入到国家重点工程人民大会堂、海外示范性工程埃塞俄比亚宝丽机场、央企重点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具体项目中,一端链接优质项目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借款需求,另一端链接优质投资用户,然后通过涌泉金服全线上“一站式”智慧供应链金融系统高效匹配两者需求,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又能帮助广大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
立足供应链金融,涌泉金服引领新金融智变新趋势
金融智变,全面赋能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全社会都能获得平等、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这与涌泉金服一贯坚持通过深耕供应链金融践行普惠金融发展愿景相吻合。
图为:涌泉金服CEO张椿作主题发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经过野蛮生长,最终迎来监管大洗牌,互联网金融逐渐向金融科技过渡。虽然,严监管的到来,让方兴的金融科技出现夭折的迹象。然而,金融科技未艾,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金融也越发成为技术的“试验田”。甚至,在日渐成熟的技术中,金融开始智变,势不可挡。
“发展金融科技的意义在于为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广大投资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张椿表示,“尤其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为新金融向智能金融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为:2018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现场
在金融科技领域,涌泉金服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凭借强大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实力,涌泉金服已斩获近十项核心专利和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并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为科技金融行业少数获得双料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之一。
基于产业视角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体系;产业;构建;产业链;融资;服务
1、前言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进入,在市场经济结构中科技和金融得到整合和统一,科技金融成为当前科技与金融工作相互结合的重要途径。科技金融体系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基础和财富源泉,有了科技金融体系产业现代化和商业化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当前科技管理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科技金融体系建立的重要价值,纷纷开始了对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但是由于科技金融体系的相关理论处于落后和停滞的局面,出现了科技金融体系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得不到提升的实际问题。新时期应该从科技金融的定义出发,在明确科技金融体系的结构特点基础上,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构建出适应市场和产业的新型科技金融体系,以达到对社会、经济、科技等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作用。
2、科技金融的概述
科技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科技与金融两者的关系统一于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和手段,既是科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金融工作的不断创新。当前对科技金融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市场经济学者认为科技和金融需要在市场上得到统一,这样才能使产业和社会得到整体性发展;另一些金融学者认为科技和金融有着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关系,科技金融就是利用二者间双向的发展与需求而形成的新型金融创新;还有一些科技管理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一个崭新的整体概念,不能片面地割裂和分开,职能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深入理解和探析。本研究从体系的角度将科技金融定义为:以科技和金融创新为建设基础,以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为导向,组建起为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平台,通过资源的整合、系统的调整完成科技金融的建设,达到对产业和企业科技金融的支持,进而推进金融资本和高新技术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达到实现企业、社会、科技金融共同发展的目标。
3、科技金融结构体系的产业视角解读
通过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完善,发挥科技金融服务于产业的作用。在关注金融服务于产业的同时,必然会带动科技、金融实体元素自身的发展,最终两者将会以双螺旋结构结合,进而对产业资源(即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实现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科技金融体系持续不断地朝向有序状态发展,将会催生出新的产业———科技金融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构建产业视角下科技金融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4.1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融资体系
融资是科技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科技金融体系运作和功能发挥的动力源泉,構建科技金融体系中要结合科技产品和成果的生命周期,建立起科学的融资体系,在做到对产业发展不断支持的情况下,开发出科技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产品和成果处于研发阶段时融资体系要做到对风险的控制,尽量开发企业内部的资金做到对研发的支持。在产品和成果处于初创时期,科技金融体系要给予产业和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做到对风险的防范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在产业和陈国处于稳定时期,科技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证券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容易,以确保产业和企业得到快速地增长与扩展。当产品和成果处于衰退时期,科技金融体系应该力主通过并购和重组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更新,使其顺利进入到下一循环。
4.2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创新,要建立起政府、产业、科研、金融四为一体的联盟方式,采用积极的策略鼓励科技金融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要在取得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的理论突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科研、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技金融中展现的结构和体系,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市场产品,做到对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的有力支持。
4.3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科技金融第三方,包括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就是为了科技金融第三方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机制,要在服务市场和服务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科技金融中介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信用体系等体系,提高科技金融的服务质量。
4.4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要力主由政府负责搭建、为科技金融参与各方进行综合服务的平台,如金融创新平台、研发孵化平台、技术共享平台、人才培育平台等,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反馈、资源共享等,以创新来实现科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5、结语
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产业视角,要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对产业重整和产业创新的服务,扩大科技金融体系的服务空间和领域,在加速产业转型和产业链壮大的基础上,实现科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而做到科技金融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建设科技金融体系要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实际,遵循产业、科技和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计科技金融体系服务产业、发展产业的步骤和环节,进而形成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提升的重点,将科技金融体系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统和起来,做到对科技、金融、产业全方面的发展促进。
参考文献
[1]龙云安,李泽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突破的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2,30(1):109-112.
[2]王建中,田云,高祥.基于DNA双螺旋原理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5-39.
[3]李心丹,束兰根.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耿中元,王雅杰,惠晓峰.黑龙江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3):49-52.
科技金融产业 篇4
文献综述
在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范畴,与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围绕其相关内容展开。在银行金融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Stulz、Alessandra、Stoneman、Luigi、Fabio和Alessandro等,通过对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企业的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不利于创新,如Weinstein和Yafeh、Morck和Nakamura等,他们认为银行遵循稳健经营原则,将导致那些创新程度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在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方面,Kortum、Lerner、Hall、Kaplan和Stomberg、 Casamatta、Keuschning等均认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少数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和创新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使技术创新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在资本市场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从国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来看,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与产业发展所处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关系。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金融、市场金融等理论研究的诞生,以及科技与金融结合实务的发展,诞生了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范畴。
在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与金融相关研究以及科技与金融结合实务发展的基础上,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才逐渐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赵昌文和房汉延等对科技金融的理解。随后,国内学者游达明和朱桂菊、 李兴伟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对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丰富了科技金融相关理论成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方面,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研究,对于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相对当前处于快速发展势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理论研究仍比较匮乏和滞后。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科技金融也正是当前科技、金融、产业等融合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结论,都对研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目前科技金融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但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空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技金融内涵分析
科技金融的产生及类型。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与科技、产业发生交互作用,并不断融合。在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基本范式下,科技金融诞生,从内涵和外延上来说,科技金融的范畴更加复杂和系统,更具创新性,包括了与技术创新发生交互作用(即能够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资本形态、要素及其组合。以逐利性质为依据,科技金融可以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以技术创新的公共价值和资本的保值为目的,如科技财政投入、科技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首购、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政府创新基金等各种政策性、制度性金融安排。市场科技金融主要以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以及资本增值为目的,主要包括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债券、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当然,在实际中二者经常组合或联合,进而形成科技金融的第3种形态,即混合型科技金融,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并通过不同模式运作。
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交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更加系统复杂,且更具创新性。正如Carlota Prez关于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一样,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在新技术领域产生高度融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从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两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存在一种耦合互动关系。这种融合互动关系基于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二者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3点:
价值创造和实现方面。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建立在科技金融资本之上,离不开公共科技金融的支持以及市场科技金融的滋养;而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生产效率和科技产业是科技金融,尤其是市场型科技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科技金融成长与市场空间拓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
风险分担和分散方面。技术创新借助不同类型的科技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尤其是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市场培育阶段,在资本逐利过程中,科技金融同样可以通过不同参与主体、资本类型在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交叉组合,实现风险分担与分散。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驱动的两翼。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设计
依据科技金融的内涵,在各种资本形态(财政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组合与交互作用,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路径。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质导致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主体还是公共科技金融,尤其是在产业研发期和成果转化期。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安排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度创新的利益驱动作用, 使各种社会资本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及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使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发期、成果转化期、市场导入期、产业化期)、不同科技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创新团队、自主创新产品)和不同的科技金融产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债券、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实现交叉和互动,形成资金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立体化和开放式的科技金融支持网络和路径(如图2所示)。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交叉型、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关键要做好资金供给、政策安排、制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5个方面的工作:
资金供给。相对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好,银行、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资金较多,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也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关键,不仅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各种科技金融政策措施, 还包括与科技金融服务配套的产业规划、中介服务、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
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保障。由于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市场培育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因此,要想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成为影响市场科技金融资本主体决策的首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包括投资模式、退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分散机制等。如政府、银行、保险公司、 担保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必须创新现有金融制度,才可能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和投资方式,完成科技金融转型,驱动其投资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前移和多样化。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府引导,联合有关中介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 各种金融主体等成立网络,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和纽带,提供科技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综合性服务,包括资金供求信息、信用评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技术咨询及交易、资本市场上市服务、担保服务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与科技金融主体之间的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交互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使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必须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在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与交互作用下,商业模式有了创新空间。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推广的“EMC+供应链+ 金融”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过程中的产物。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必须充分调动相关的科技金融主体,结合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围绕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资本要素的互动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生态。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内各省市做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以及科技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金融资源和有关政策,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如图3所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科技金融体系、混合科技金融体系和市场科技金融体系。
公共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又可分为政策性科技金融、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以及市场导入阶段。政策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即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完善和细化采购目录、制度、准入条件等;全面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减免等。 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科技投入(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创新工程等)、 产业专项资金(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国家及地方政府创新资金)以及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应当加强创投引导基金的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
混合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属于公共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与属于市场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通过参股、投资、贷款等方式, 形成的一种以市场运作为前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科技金融演进为根本的科技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引导牵引和市场利益的驱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除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期和市场导入期的支持外,不断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实现科技金融路径的演进与循环。具体形式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一般创投基金以及科技银行等。
市场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各种科技金融资本形态和要素,可以分为直接科技金融体系和间接科技金融体系。直接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多层次资本市场, 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及其他场外交易市场。除了主板、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资项目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外, 还要加快新三板扩容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转板体制改革与机制设计。间接性科技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资本主体,通过自身组织结构、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组建科技银行、科技支行或科技担保公司, 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有关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 如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资组建的浦发硅谷银行;2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产业链融资服务;3专门设计针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和保险产品,如上海、 杭州等地的“科灵通”、“投贷宝”,研发团队人身险、研发技术损失险等;4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
科技金融 篇5
科技金融含义
科技金融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无线技术的发展都是在金融的支持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境。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较迟,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摸索。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科技金融产业 篇6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融合;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7;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82
1 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科技产业化,除了科技研发本身,还涉及现代金融、产业企业、园区平台、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政策引导等一系列发展要素。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本质是科技的产业化。科技研究有其自身规律,科技的产业化同样有其内在发展机制,离不开一系列发展要素的支撑和配合。事实证明,科技要实现产业化,需要通过科技园区、科技平台、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科技创投和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载体和机制的推动才可能实现。国内包括深圳、苏州、无锡、天津等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并摸索出许多经验。其中,深圳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主导,通过构建以政策资金为引导、以现代金融机制和创新平台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吸引创新型企业在深圳集聚和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融合,推动了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做到了“4个90%”,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苏州、无锡等城市,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主要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力量,通过打造科技城(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科技服务中心)和发展科技创投公司等方式集聚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创新型经济。
我省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其研发环节主要在外,内源型企业普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在资本市场、科研人才、创新环境各方面都无法与辽宁、黑龙江相比,目前创新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国内先进城市。当前,我省要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无锡等追赶发展经验和跨越式发展路子,以科技园区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以企业主体,以专业镇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为支撑,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推进本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2 加快金融与科技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
加强科技和金融紧密合作,建立科技与金融互动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尤其是金融要素、资本要素向科技园区、科技平台和科技型企业集聚,推动创新型经济提速。科技与金融关系,科技企业是基础,金融资本是主导。科技金融,主要涉及科技贷款和风险创投两种方式。其中,科技创投,源于美国硅谷,后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相对较迟,但1998年国家出台创投管理办法以来,从中关村开始,深圳、杭州、苏州、无锡、重庆、天津等先行城市学习硅谷、新加坡等地发展经验,已逐渐探索出一套以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创投主体进行股权投资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吉林省过去30年习惯了加工制造,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尤其在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方面明显滞后。究其原因,涉及精神意识(创新意识、金融意识、冒险精神)、发展模式、科技金融政策及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科技金融政策不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政府和社会资本运营能力不强,无法引导庞大的社会资金服务于科技创新,进行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间接原因,则与吉林省习惯了加工制造,包括政府决策和管理者、企业家到社会舆论,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意识,缺乏承担风险、敢于冒险创业的精神,缺乏以创投为主导的资本运营氛围。
为此,吉林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应立足吉林产业实际,借鉴苏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的经验,着力提高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意识,加快完善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科技金融工具,重点建立一套以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担保基金为引导,以金融机构、科技创投公司(子基金)、科技孵化器和科技企业为主体,以上市融资和产权交易(企业并购)为支撑,推动社会资本(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
3 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
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是贯彻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助推创新型经济的提速器。吉林省当前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林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沈阳、大连、哈尔滨相比已相对滞后。2013年末,吉林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885.94亿元,比年初增加2066.9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805.22亿元,比年初增加1525.99亿元。农合机构人民币贷款1346.51亿元,比年初增加197.47亿元;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1432.93亿元,比年初增加336.22亿元。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吉林省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吉林省加快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要加快建设两大金融基地,推动金融资源整合,打造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的示范区;发展创新型金融组织,增加地方金融供给,加强金融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科技金融产业 篇7
1 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的 关系进行 理论与实 证研究。Rome( 1990) 提出了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内生影响因素。科研部门在现有知识与人力资本等条件下完成科技创新,最终用于实际生产以提高经济增长。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投入越 多,所获得的 创新产出 也就越多[1]。韩廷春 ( 2002) 通过计量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提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王天营 ( 2003) 指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的潜力,通过对其进行测算,有助于发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优化经济结构[3]。徐玉莲等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2008年中国25个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各区域总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偏低,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发展[4]。曹颢等计算了中国各省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呈下降趋势,科技金融产出效率有待改善[5]。王宏起等采用2000 - 2010年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有序度模型与协同模型分析中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协同发展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
现有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未涉及到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相关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对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模型及变量、数据说明
2. 1 模型介绍
( 1) 面板数据
面板数据模型 ( panel - data model) 相对于截面序列和时间序列而言,是结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功能,并且涵盖指标、时间、区域的三维模型,与时间和截面或时间序列数据相比,面板数据模型更适用于多时间、多维度、多指标的样本,可以对样本总体和样本单元进行多重观察。面板数据模型是可以满足动态与静态的多样本观测,并且对研究截面数据同一时期内多个个体指标特征与集合连续时间序列中个体在时间变化规律的观测。因为研究中样本数据体现在多时间、多个体、多指标体系,因此面板数据模型更适用多区域、多时期和多指标样本的实证研究,从而丰富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经济在研究时期内的各指标发展情况。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考察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 2) Malquist指数模型
Malmquist指数是建立在DEA模型的基础上,最早由Malmquist提出,在后期的研究中Charnes等将Malmquist建立在DEA模型并与之结合对生产效益进行评价。[7]本文将我国30个省市区 ( 我国西藏、香港和澳门地区除外) 作为一个决策单元,使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来各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效益,将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益与最前沿面的进行比较,得出个单元在2004—2013年期间的科技金融效益。在本文主要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根据根据Fare等人 ( 1994) 的研究,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2. 2 指标解释
本文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选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指标变量。其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级指标为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综合能耗产出率; 科技进步环境指标含有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3个二级指标和8个三级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可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2个二级指标和7个三级指标 ( 见表1) 。
表1科技进步环境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万人R&D活动人员数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科技人力资源
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
科研物质条件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
科技进步环境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科技意识
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
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重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产业化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化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科技金融效益指标,包含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资本投入指标和科技产出指标,在其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投入指标有3个子指标,产出活动有9个子指标 ( 见表2)[8 - 10]。
一级指标
科技
金融效益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 西藏、香港和澳门特区除外) 为研究对象,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分别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 2004—2013年) 获取相关数据,科技金融效益指标,采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 2004—2013年) 中的投入产出数据,使用Malquist指数法通过DEAP2. 1软件,得到各省 ( 市、区) 科技金融效益指标。
3 实证分析
在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已然有大量的经验分析和理论铺垫。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背景,本文以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各自起到作用。在变量的选取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模型变量设定上,将其选定为因变量,记为EGM。自变量则分别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分别记为STP、HTI和STF。研究对象则是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 西藏、香港和澳门地区因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样本不全,予以剔除) 为面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 Panel Data Model) 。本研究中,构建模型如下:
如上所示,模型中,n表示面板的横截面,具体指的是研究对象中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t为时间单位,表示各变量的时间弹性,时间长度为2004 - 2013。其中,EGPnt表示的是在时间t上,样本n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同理,STPnt表示的是在时间t上,样本n的科技进步情况;HTInt表示的是在时间t上,样本n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情况; STFnt表示的是在时间t上,样本n的科技金融效益情况; C为固定常数,是模型估计的截距项; δ、ρ、θ分别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的回归估计参数,εnt为随机干扰项,反映的是模型的系统误差。
3. 1 样本的描述统计
在对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西藏除外) 各变量进行全样本回归之前,首先对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各变量样本中观测值数量为30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 ( EGPnt) S在所有样本中方差最大,为217. 657,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分布差距最明显。其中,极大值为北京市的76. 59, 最小值为 新疆的12. 48, 均值为41. 1662。在科技进步环境 ( STPnt) 上,最大值为浙江省的91. 14,最小值为贵州省的26. 84,均值为49. 9441。就高新技术产业化 ( HTInt) 而言,均值为40. 2158,最大值为北京的76. 74,最小值为贵州省的17. 19。就科技金融效益 ( STFn) 而言,该变量方差最小,为0. 044,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技金融效率值基数小,方差数值只是相对较小,并不能反映我国科技金融在地区上的巨大差异,最大值为上海市的2. 1,最小值为青海省的0. 19。
3. 2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
在面板数据模型的回顾估计中,可根据截距项的类型不同,分为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两种。在模型选择上,常用的选择标准为Hausman检验,按照Hausman检验的结果,决定是否采取固定效应模型。一般而言,在5% 的显著水平下,当P值小于这一显著性界限时,则推翻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反之,当P值大于显著性边界时,应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根据Eviews 6. 0提供的实验结果可知, 对各变量进行hausman检验的结 果如下表 所示。结果 表明, 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形式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在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形式后,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该模型回归的各项检验表明,R2值为0. 957976,说明样本数据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就F统计量而言,模型各变量间的关联性较强,模型总体稳定性较好。其次,就系数估计值而言,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各变量系数直接反映了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其中,科技进步环境系数为正,且最大,表明科技进步环境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最大,系数大小为3. 14。而科技金融效益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度分别为1. 98和0. 66。计量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科技进步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拉动程度最大,其次分别为科技金融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化。
3. 3 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面板数据分析
在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之间关系实证研究后,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分布,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首先,对各自经济区样本进行huasman检验,决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形式 ( 如下表6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应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而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均选择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此外,东北地区由于变量数大于面板数据模型中横截面的个数,因此,Hausman检验不存在,面板数据模型的选取无固定( fixed) 和随机 ( random) 的区别。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系下表7所示。首先,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从系数上看,东部地区科技进步环境与科技金融效益的回归参数明显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益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系数为负,表明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抑制作用; 东北地区除高新技术产业化外,其他变量表现出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科技进步环境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贡献最大,单位贡献值达3. 1586,其次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1. 2575和科技金融效益的0. 7167。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作用最大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拉动系数为1. 0137,其次分别为科技进步环境的0. 9246和科技金融效益的0. 0325。就西部地区而言,出现了变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呈现抑制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最大,达到- 1. 1336,其次为科技金融效益的 - 0. 2462,此外,仅有科技进步环境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 8524。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单位抑制程度为1. 0124,而科技进步环境与科技金融效益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持度分别达到0. 5263和0. 2558。
3. 4 误差修正模型 ( ECM) 分析
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协整检验后,对面板数据模型中各变量进行动态分析,因此,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验证变量间短期波动对均衡的影响。首先,将模型中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即εnt。其次,构建满足各变量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其中,d2表示二阶差分,d为一阶差分项,μnt为随机干扰项。该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旨在证明经济结构转型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金融效益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之间在短期波动中的各自影响,同时,验证了面板模型中残差项的短期影响大小。在对我国及四大经济区2004—2013年面板样本数据进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后,得出各系数的估计结果如下。
注: * 为 5% 的显著性水平,**为 10% 的显著性水平
3. 5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分析
表8结果表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在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以及残差项的系数均在10% 的显著水平下有效。其中,就全国而言,科技进步环境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说明在全国层面科技进步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在短期上呈负相关关系,中部与西部地区科技环境系数的负效应是导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短期负相关的重要原因,从计量结果上证明了我国科技进步环境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同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回归结果可知,科技金融效益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全国及各地区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的短期积极作用。
4 结论与对策
4. 1 结论
本文以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的相关指标数据,对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 1) 从全国总体来看,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的培养。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科技金融效益的提升,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 2) 从我国四大经济区实证结果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环境的优劣,对于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各指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的大小。虽然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抑制了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我国四大经济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阶梯性的差别,并且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匹配。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金融效益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各指标明显优于东北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各指标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从提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资本投入,将科技创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 3) 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各指标呈正向相关,主要原因是东部和中部聚集着我国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资本能够有效的促进科技产出,并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东部和中部经济发展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方式明显。东部地区的各指标正向相关性最高,说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科技创新,聚集着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能够促进知识与技术的生产与转化应用,已经有着发展较为成熟的优势产业,在培育其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上具有加大竞争优势。中部地区的崛起,对于科技进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以及科技创新资本的有效应用提升科技融资效率,都显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 4) 东北地区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整体较小,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负相关。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现正处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阶段以及调整产业结构阶段,许多产业沦落在了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东北地区科技活动的市场化导向弱,利用科学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能力不足,对经济方式转变贡献度不大。
( 5) 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环境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金融效益抑制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人力资源匮乏。现阶段,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还是处于粗放型经济的阶段,经济的增长还主要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作用小。而由于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投入的基础条件较差,资金投入有限,科技研究人员流失严重而造成的恶性循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占工业总产值比值低,科技投入未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并且抑制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 2 对策与建议
( 1) 加强政府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和服务作用,进一步把握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规律,合理配置财政科技资金,深化科技资金改革。加强资金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科技载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科技服务平台与孵化机构,引导孵化机构提升产业培育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完善科技贷款补偿金、担保准备金、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入股、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自主创新融资体系。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人力资源和资金的市场配置体系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 2) 聚集创新资源,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紧密围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吸引和聚集高新技术人才、科技创新研究院和高科技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成熟、配套体系完善的地区可以通过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推进企业与国外各类创新机构合作,提升国际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开展跨国技术转移,相互开放创新联盟机构间已有的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联盟内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等,引导和支持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向区域集聚。加大与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服务。重点建设专家人才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项目信息库,实现技术、人才、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资源全方位共享。
( 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加强科技研发过程中的产业化制度安排,通过产、学、研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引导科研人员的兴趣转向为产业发展服务,推进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加大力度落实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等政策,从立项到研究过程和产业化组织,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满足产业需求进行产业化安排。各省 ( 市、区) 以高新技术产业区为基础,聚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充分利用产业需求和企业的中试条件,把企业纳入到科研开发中,实现创新主体的适时转换。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不断完善区域技术评估、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转移等中介机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
( 4) 畅通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市场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政策与法规加大银行及其他融资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组建科技银行,解决企业融资困境。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逐步推进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创新。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环境,引导两大板块上市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行业,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着力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支持经济效益好、信誉度高的科技型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快建设区域性非上市科技企业产权交易中心,鼓励非公开上市的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质押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S71-S102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02(1):31-34
[3]王天营.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5):49-52
[4]徐玉莲,王玉冬.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6-122
[5]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3):134-140
[6]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129-138
[7]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3-47
[8]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2):67-72
[9]骆世广.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评价及最优金融结构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4(1):158-161
科技金融产业 篇8
相关研究指出,两岸产业科技交流合作存在各项优势,一方面台湾可运用中国大陆充裕的研发人力和研究机构,执行更大量的研发活动;同时,透过中国大陆与其它国家的产业科技合作,有机会与国际研发系统接轨。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也需要台湾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商品化的经验,以助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动力。不过,在两岸政治气氛趋缓下,仍需拟定相关产业科技合作机制,以突破现有的合作限制。
本文首先掌握中国大陆所运用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与经验,进而分析两岸产业科技的现况与障碍;最后,提出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相关建议。
中国大陆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
中国大陆甫由低阶制造业跃向高科技领域,无论在技术、研发或管理经验等层面皆缺乏长期累积,面临高阶研发人员严重不足,而研究体制上亦有缺失与限制,急需学习科技管理与执行经验,加速科技系统的重整。据此,国际科技合作,尤其是与西方各国广泛的合作,遂成为中国大陆接触全球顶尖科技,得到全方位的科技管理示范经验的便捷途径。另,透过国际合作可吸引海外人才参与中国大陆科技及经济建设计划,培养中国大陆的高层次研发人才,以增进中国大陆研发能量。最后,中国大陆正全力扭转“世界工厂”的形象,加入国际产业科技合作,并顺势提高中国大陆在国际科技界的能见度,活络中国大陆技术贸易市场,积极转型生产大国为科技强权。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近年中国大陆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多、双边技术合作方面皆呈现出新局面。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跨国公司作为世界技术转移的主体,转移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主;为营造安心的研发环境,智财权已成为强化技术贸易和竞争的有效手段。在多双边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大陆透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技术合作连结,并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口交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来源国与地区,引进各种层次的技术,以满足企业多元的技术需求。
在中国大陆的科技体制下,国际产业科技合作资金的主管单位为科技部与财政部。2001-2006年期间,中国大陆政府投入国际产业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经费,已由1亿元(人民币,以下均同)扩增至3亿元。为维系国际双边产业科技合作的互信关系,推进合作深度,中国大陆政府多以合作基金作为策略工具。以合作层次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产业基金、共同研发基金、科学交流基金等三种形式。
首先,产业基金通常是由双方国有银行或政府单位出资成立,并由两国共同成立的创投公司负责管理,如“中瑞合作基金”,或委由创投公司或中国大陆国家开发银行托管,如“华亿创业投资基金”、“中国大陆-东盟投资基金”与“中非发展基金”。第二种基金形式为共同研发基金,开放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申请研发经费,亦即以政府力量协助民间机构从事技术创新研发与商品化计划,例如“中加产业科技合作基金”,“中以产业科技合作基金”、“中以农业研究基金”。第三种科学交流基金,亦即NSFC与各国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资助特定领域合作研究,双方人员互访与举办研讨会。
两岸产业科技优劣势分析
为促进两岸产业科技合作,首先应了解两岸科技资源的优劣势,方能就资源互补之处加以调合。刘常勇教授认为,以中国而言,科技活动背后,有相当强力的科技政策支持,加之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庞大,科技人力资源不仅充沛,成本也具有优势,有利于扩充研发广度及细分研发任务,在研发活动的后续发展上有较大的施展空间,未来增长潜力大;且经过与西方国家的产业科技合作,中国大陆实已拥有部分世界级技术及自主研发能力,专利与发明数量亦相当多产。
但相对地,中国大陆众多的研究机构与研发人员,亦对财政造成不少负担,使得研发经费出现短缺的现象,而研发机构的技术移转能力,也因缺乏经验而有所不足。虽然中国大陆极力将企业塑造为科研系统的中心,但企业技术引进的能力却仍旧偏弱,企业转型的包袱相对沉重。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因此在企业的整并上及创新思想的灌输上均面临考验。此外,中国大陆的体制仍较封闭,技术讯息不易流通,由于缺少市场运作的长期经验,导致中国大陆企业缺乏技术商品化的能力,研发成果无法有效利用。
而台湾的优势,除了利技政策支持之外,因科技产业已发展多年,产业链配套完整,且财力资源与市场经验丰富,对于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能力强;再者,台湾企业拥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化营运机制已行之有年,科技产业国际分工合作完备,拥有熟练的技术引进能力,并擅长结合海外技术人力。
然而,不可否认,台湾的制造业多以中小企业起家,资本小、风险承受度低,多无法投入大量研发成本,以蓄积创新能量,致使中小企业欠缺研发能力,而以OEM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亦相当薄弱;另外,台湾不如中国大陆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虽然人力素质较高,但总体研发人力不足,而较高的工资水准也导致高科技人力成本过高,加上专业研发机构的数量亦较少,研发活动的广度与细分度显然落后中国大陆。
两岸产业科技合作模式
两岸厂商的产业科技合作向来非常活跃,主要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两岸厂商可能采取合资形式,例如海尔透过与宝成集团旗下的精诚集团合资,取得精诚集团的研发及技术;智邦更与上海广电合资成立上海广智科技,建立产销、研发、通路、制造等全面性合作,由智邦提供企业管理技能及网路通讯等生产技术,搭配上海广电集团于大陆地区所建立完整的销售通路及制造设备等资源。
二是由两岸厂商组成策略联盟,诸如智邦与TCL的策略联盟,合作在台湾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深圳设立研发部及制造中心,并成立华中研究所,建立软件技术等多重研发体系;大唐移动与明碁的策略联盟,便签署了TD-SCDMA终端技术合作协定。有些厂商则选择成立联合实验室,完全专注在研发活动上的合作,如TCL与友讯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晶片级的研究及开发,并在深圳成立生产基地。
由于政治因素,两岸科技交流最大的阻碍便在于政策法规的限制,两岸目前无法签订合作协议或租税协定以保障投资安全与收益,导致大型合作计划难以执行;且纵然实行合法技术转移,厂商尚需面临课征20%的税捐,导致合法技术移转意愿降低,有向中国大陆进口技术需求的厂商多转向地下化交易。
而且,台湾现行法规对于引进中国大陆技术或人才的限制过多。根据《大陆地区产业技术引进许可办法》,经许可引进大陆地区产业技术者所支付的技术报酬金,不得在台湾地区作为股本投资,此项限制可能减低中国大陆厂商的技术转移意愿。在引进人才方面,引进的中国大陆人才须具备大专毕业学历,并从事该项技术研究发展或生产连续两年以上的经历;即使得到延期许可,其总停留时间亦不得超过6年,此类人才引进相关的学经历与停留时间限制仍过于繁琐。
另一窒碍为两岸缺乏全面性的产业科技合作媒介平台。从现状看来,台湾推动两岸技术交流的中介机构主要为民间机构,均有其个别领域,缺乏足够资源整合的能量,亦即两岸尚未有足够规模且专业的技术中介组织,没有适当的媒合平台,协助合法的技术买卖及提升其成功率;现有中介机构的规模,亦难以因应中国各地推动国际产业科技合作的需求。特别是台湾多为中小企业,无法独力承担引进中国大陆科技资源的成本,需要技术中介组织的辅助,甚至处理后续的履约问题;但中介机构却多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较难顾及中小企业的需求。
加上一般台湾厂商对于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认知不足,未能了解两岸科技优势的所在与合作的潜在效益。一般台湾厂商可能对于中国大陆的经济扩张有所恐惧,认为技术转移至中国大陆,会使自己丧失竞争力,造成台商的技术移转意愿不高。事实上,中国大陆的研发擅于基础研究,台湾擅于技术整合及商品化,两岸的合作可取得互补效果。
最后,台湾的政府管理体制与配套措施仍稍嫌不足。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需求日增,但台湾当局并未设有专门的统一管理单位,仅由投审会、海基会经贸服务处等分散处理相关事宜。而现今两岸技术交流的环境亦不算健全,关于产业科技合作过程中所需的周边产业,包括处理资金的金融业、原物料运输的物流业等,两岸尚无法完善配合;由产业科技合作所衍生的商务纠纷与智财权保护等议题,亦仍有待两岸司法的合作,强化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意愿。须注意的是,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将可能影响台湾未来产业加值链的布局,例如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可能使台湾厂商扩大外移,对台湾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然相关议题的配套措施仍未见完整规划。
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建议
根据前述分析,我们由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内容和科技中介机构模式两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在两岸产业科技合作模式方面:在合作方式上,前瞻性的主要合作内容包含共同设立研究园区及共同技术引进与分享。可依循中国大陆创建海外科技园的模式,在台湾设立产业科技合作园区,更进一步两岸共建或入股现有的海外科技园,两岸研发资源可即时互通有无,发挥自创新至商业化的综效。至于共同技术引进与分享方面,两岸产业可成立团队,凭借集体谈判的优势,有效地自海外引进先进技术,并透过共同研发机制分享技术;面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倾销控诉或技术侵权等问题时,两岸亦可共同因应。
另为奠定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基础,可思考设立共同基金,为产业科技合作提供稳定且充裕的资金来源,而共同基金可以“合作基金”、“创投基金”或“交流基金”任一种形式推动。
两岸可设立共同基金
此外,为建设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完善环境,首先必须于各层面建构科技交易合作的配套措施。除了建议就健全两岸技术进出口等相关产业科技合作统计为合作项目,帮助企业做相关决策,其它如在税制上,两岸技术交易难以进行税捐稽查,可思考免除税赋,取得交易透明化;在交通运筹上,两岸开放三通直航,以利人或物的交流,扩大技术交易的效益。
另一备受关注的议题为智慧财产权,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应协商纠纷排解机制及智慧财产权保护以确保权益。以上配套措施及合作环境的种种改善,将可大幅提高企业投入两岸产业科技合作的意愿。
同时,有鉴于两岸技术交流往来日趋密切,但现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两岸政府应建立专职的产业科技合作管理部门,并订定如技术出口与合作管理办法等对应法条;其次,有鉴于未来可依循中欧产业科技合作基金(CTIBO)模式,支持中介机构成为推动两岸及企业间技术合作的主要管道,两岸政府除了必须与技术中介机构密切合作以辅助产业发展之外,也应制定相关法令以管理其运作,甚至设立标准以进行定期的审核,避免其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可能从中图谋不当利益,对两岸科技交流品质造成损害。
在两岸产业技术合作内容上:技术合作内容可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前瞻分析未来两岸科技交流的重要议题,并作为往后两岸谈判交涉的依据。除了目前最为热门的共同标准研发之外,其它科技领域的拓展,可参考中国大陆科技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比对台湾“技术处”《2015台湾产业新愿景》中的关键技术部分。
中国大陆列出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资通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等1 1个重点领域;而台湾则以生物科技、前瞻材料、新兴能源、半导体、新兴资通讯系统及综合项目等6大重点领域。其中,能源及资讯为两者明确重合,建议可将其编入两岸产业科技合作初期的首要合作领域。
台湾亦可考虑以参与中国大陆众多大型国家计划为合作开端,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但因其多由官方部会主导且以中国国家发展业务为重心,关于参与形式及实质效益仍需评估协商。
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曾表示,两岸积极推动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主要在于两岸科技具有高度互补性,尤其目前两岸在3G产品以及能源科技是可加强合作的项目。2008年迄今,两岸已经完成9项协议、1项共识,现在正积极推动ECFA洽签工作,台湾在资讯科技、创新研发的能量特别强,如果能结合中国大陆的广大市场,对两岸都是有利的发展。此外,两岸也正在积极发展手机应用科技,中国大陆目前全力发展TD-SCDMA,如果能推广成为两岸共同标准,进而成为世界共同标准,将可争取更大的3G商机。除手机合作外,能源科技也是两岸可加强合作的项目。由于全球暖化日益严重,节能减碳的绿色能源科技也在发展中,两岸可以针对能源科技,寻找合作空间。
两岸产业技术合作宜纳入技术中介机构。关于两岸产业技术合作架构中宜纳入技术中介机构,主因有三:一是此模式符合中国大陆半官方或非官方合作模式的趋势,降低政治敏感性,提高双方合作意愿;二是由于中国大陆内部资讯难以取得,中介机构可作为汇聚中国大陆多方资讯的管道,确保资讯的正确性,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扮演促成技术合作媒合的角色;三是两岸法规不尽相同,中介组织将有肋于企业掌握合作模式,加速磨合过程。
以民间组织型态执行两岸科技交流,预期可发挥三大功能:(1)在推动两岸科技交流时,汇整相关资讯与法规障碍,提供政府政策建言,再者透过资讯的累积与整合,中介机构可提供政府拟定两岸产业科技政策的依据,成为政府在两岸政策上的咨询对象;(2)技术交流中介机构可因应厂商需求,系统化地推动两岸科技交易,并集结两岸专业人才,提供产业全方位的资讯及相关服务,内容可包括技术、市场与法律等层面,掌握技术合作的后续回馈资讯,提供未来技术合作的参考;(3)作为仲裁机构,对两岸企业因技术交流或交易所产生的智慧财产权的归属与侵权纠纷进行调解。
科技金融产业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为目的, 其代表产业为新能源、纳米技术、电动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这是转变各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尽管我国在过去30多年进行了改革开放, 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 这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无法持续, 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政府启动了跨越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 加大对战略性技术的投入。如深圳市计划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5年达到6500亿元的规模。武汉市计划6年将15种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提高到6000亿元。各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 对其发展高度重视。
虽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薄弱, 尽管理论界对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是,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许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从外国引进;基础配套政策有一定的缺陷,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机制并不健全,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进行新兴产业的发展, 但是和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上依旧存在差距, 我国缺乏健全的融资体系, 专业化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缺乏, 几大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
二、发展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积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展基于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既有科技的特征, 也具有金融的属性, 其重点在于科技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提升的空间;金融市场的繁荣, 资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基础。科技和金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源泉, 资金支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 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 探究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对于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体系
在新的时代发展形势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科技、政策和资金投入, 因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统筹协调作用, 整合当前的科技和金融资源, 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帮助科技引导资金, 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 初步形成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帮助社会资金向科技金融方向转移。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科技银行, 促进科技银行考核体系的创新, 实现科技银行和科技企业间的共赢。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
科技金融具有专业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科技和金融的专业优势对相关项目进行甄别, 在长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下, 高投资回报率的创新项目可以帮助成功率的提高, 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缓解。产业化利润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科技金融的趋利性帮助科技创新快速向产业转化, 大大提高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并且还可以激活当下的科技创新存量和创新活力, 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3.增加资金供给, 规范新兴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金融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 如果其不能够有效利用并形成有效供给, 就会变成热钱, 涌入到某个国家, 对其经济的发展造成隐患。我国要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 规范金融市场。在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下, 必须对高回报的金融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出现实体产业空心化, 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金融管理团队, 规范金融市场的行为, 打击各种金融投机行为,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而能够增加真正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要合理把握科技创新和资本积聚之间的关系, 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配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或单独重视金融支持都无法最大限度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两者相互促进, 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并通过科技创新的发展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样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相互协调和配合, 才能帮助我国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娜.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8) :94-97.
[2]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合肥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产业经济学[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科技金融产业 篇10
1 广东省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 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地、有关职能部门把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来抓, 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助推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
1.1 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
2011年12月,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广三资融合建设模式促进广东民营科技园发展的意见》, 总结推广番禺节能科技园建设发展的经验。2012年9月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着力发展科技金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3年8月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目标要求, 并在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14年2月召开的全省科技金融工作会议印发了《广东省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5) 》和《2014年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 对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作出具体部署。省内各地市也积极推出实施意见, 出台了相关文件。
1.2 开展试点示范, 创新体制机制
2009年, 省科技厅与中山、珠海、东莞市联合设立1.5亿元的“联合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 开始了科技金融试点探索。2011年, “广佛莞”地区和深圳市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省科技、金融、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和4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省市联动方式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国家试点工作。佛山市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和佛山高新区为依托, 成立一支30亿元的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基金, 创建“科技街”、“民间金融街”、“文旅街”3个创新集聚区, 建设“企业信用平台”、“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投资退出平台”3个服务平台,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在科技银行试点方面, 成立了中行番禺科技支行和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等面向科技型企业的新兴科技金融机构, 实行独立的客户评级和准入机制、独立的拨备制度、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独立的风险管理措施。省科技厅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信贷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方面, 引入信用保险等机制, 分别形成了财政资金补贴知识产权评估费、银行利息的“佛山南海模式”和财政资金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的“深圳模式”。同时, 科技保险试点也在一些市开展。
1.3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探讨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包括:项目研发资助平台;风险投资对接平台;企业上市辅导平台;贷款融资服务平台。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 全省共有242家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4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组建了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 建设了广州、前海和广东金融高新区三个区域股权交易中心, 累计挂牌企业数量已超过4 000家。此外, 广东金融学院成立了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搭建科技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开发科技金融服务信息数据库和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价值评估体系, 与佛山共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 为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支撑。
2 广东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据广东省金融办透露, 2013年, 广东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经达到17万亿元, 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的2.74倍, 但是存贷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3], 企业融资利率水平不断上涨, 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因为风险高、成本高, 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型企业动力不足。目前全国已累计设立102支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 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28个省市, 其中广东仅设立9支基金, 仅占全国的8.8%。说明广东省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还面临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2.1 各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 信息源“孤岛”缺乏有效联通与共享
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是系统工程, 需要科技、金融、发展改革、经济、财政和银行、保险、证券监管等部门协同合作, 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园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资本市场等主体的共同参与, 需要国家、省、市、区 (市、县、区、高新区) 、镇各级政府上下联动, 但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政府的优势和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有关领域的工作各部门各有分工, 如科技归口科技厅、中小企业由经信委负责、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在“一行三局”、地方金融发展与服务工作在金融办, 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对各行业的监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数据, 也形成了众多信息的“孤岛”, 直接相关的信息“孤岛”有广东地区科研院所创新数据、广东地区知识产权交易数据、广东地区高新企业认定数据、广东企业信用促进会相关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部分相关数据等。这些信息“孤岛”的存在影响到全流程融资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使得需要使用这些信息的部门与机构无法共享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每个部门都自行搜集信息、自建信息库, 难免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因此, 加强这些信息“孤岛”联通十分迫切。
2.2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
调研发现, 科技比较发达、资本较为雄厚、产业相对集聚的珠三角地区的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较快, 但这一地区的各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深圳市科研实力雄厚, 资本活跃, 市场化程度很高,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在全省一枝独秀, 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效应凸显。据初步统计, 广东的风险投资机构有2万多家, 其中深圳就聚集了6 000多家各类风险投资公司。虽然近几年广州、佛山、珠海等地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有一些发展, 但是体量仍然不大, 与深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 粤东西北地区科教资源较少, 经济相对欠发达, 产业基础薄弱, 科技、金融、产业等各项基础工作仍需努力加强[4]。
2.3 科技金融政策创新力度不大
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其中, 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5]。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作成立了浦发硅谷银行, 引入硅谷银行业务运营模式, 致力于打造科技企业的风险银行, 在全国科技金融领域领先一步。汉口银行也借鉴硅谷银行经验与模式在武汉光谷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苏州市将经营性财政资金放进基金池作为母基金, 制定优惠措施, 4年来吸引全国各地36支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前来落户成立投资基金公司, 投资当地800多个科技项目, 积聚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相比之下, 广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但创新力度和对境内外投资机构的吸引力度明显不够。
2.4 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机制体制不健全
据了解, 目前广东的产权评估机构有1 000多家, 但较少开展知识产权评估业务, 因为知识产权评估的标准较难把握, 许多评估机构不愿或无能力开展该项评估业务。而银行方面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过程中, 往往因为缺乏权威机构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而难以开展纯粹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只能以实物抵押为主、知识产权质押为辅, 导致了缺乏实物抵押的小微科技企业贷款难。
3 推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条块结合、内容丰富的科技、金融、产业的服务体系
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服务网络。从条条即纵向来看, 要充分发挥粤科集团和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带动作用, 同时发挥各地市级相关机构的服务功能。从块块即横向来看, 要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镇等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各种科技服务机构, 通过这些机构的就近、主动服务解决科技企业急需的申报、咨询、信息、贷款、税收、上市、知识产权、地方行政事物等面临的繁琐问题, 从而提高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加速企业成长。这方面, 番禺节能科技园在政府引导下, 以市场为导向, 引进大批科技服务机构, 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做法具有普遍的借鉴与推广意义。从服务内容来看, 建议重点抓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为科技服务的水平, 科技企业应该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 争取获得支持;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也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在与科技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把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作为“富矿”来开采, 在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信息服务。由于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往往难以及时提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证券化服务, 使得许多好的科技成果无法及时实现产业化。在这方面, 政府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收集和发布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的相关权威信息, 建立信息平台, 为金融机构提供重要参考;同时, 金融机构的信息也可整合、汇集到平台, 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建议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重点来抓。
三是专业服务。科技小微企业人员少、涉及面窄, 开办初期在引入风险投资、组织项目申报、争取政策支持、做好上市准备、申报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因为缺乏专业人才而受到限制, 因此为企业提供这些专业服务十分必要。要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 为科技企业提供质优、价廉、方便、高效的专业服务。当前, 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建设。建议借鉴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的做法, 引入一批资质水平较高、服务功能齐全的社会评估机构, 对各类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解决知识产权质押难这一困扰小微科技企业贷款的问题;同时对现有的机构进行分类、评级, 加强政府部门对这些机构的监管, 探索一套符合实际的评估方法和程序。
3.2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规范各地科技支行建设
当前, 旧有金融体制机制短期内难以有重大突破,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希望在于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金融机构, 风险投资是十分重要但目前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广东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深圳一枝独秀的现象持续了多年, 虽然佛山、珠海等地有一些发展, 但是影响都不大, 可以借鉴推广深圳的经验, 把发展风险投资作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点来抓。深圳目前成立了创投同业分会, 该会联系企业500多家, 累计投资超过3 000亿, 至今已经帮助300多家企业上市。在科技型企业中, 创办初期70%企业有创投背景, 这些生机勃勃的创业投资热潮是深圳科技创新旺盛活力的深厚源泉, 也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推广深圳经验, 一是应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在创业初期政府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 深圳创投等一批骨干企业因此而得以发展, 但鼓励支持更多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发展, 对于形成良好的创投大气候更为重要, 深圳创投同业分会500多家会员企业中, 有政府背景的不足20家。二是引导深圳骨干风投企业到省内其他城市投资。不少深圳风投企业在国内其他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但是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却不多,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以政府的引导资金参股, 吸引较多的风投企业到珠三角地区落户, 设立分支机构;同时, 鼓励区域内私募风投基金的发展。三是省政府牵头在深圳召开全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现场会, 总结推广深圳的经验, 形成重视、支持、推广风险投资的氛围。
在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同时, 要完善和规范科技支行建设。建议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做法, 提高科技支行的运作水平。硅谷银行是创新金融手段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典范, 现在已服务过3万多家企业, 而作为创业投资银行, 本来风险较高, 但其坏帐率仅1%。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是与风险投资机构的深度融合:首先, 只有风险投资进入的企业它才会考虑贷款;其次是自身大量参股风险投资公司, 结成利益共同体。广东可以借鉴这一思路来完善、规范科技支行的营运, 在目前尚不能参股风险投资公司的情况下, 通过与风险投资公司的紧密合作, 共同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 以此增强科技支行的影响力。
3.3 建立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加快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中, 资本市场是连接三者的重要纽带, 也是实现三者融合的基础条件。
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抓住国家相关政策放宽的机会, 加快发展场外交易 (OTC) 市场。目前, 国家对“新三板“挂牌的要求不高, 这对大批处于初创期、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政府可以加大辅导和支持的力度, 让科技中小企业源源不断上市, 接受市场检验。
二是支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对于小型科技企业来说, 能够进入主板上市的毕竟是少数, 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交易是这类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土壤。目前, 前海、广州和佛山金融高新区等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在前海挂牌的企业已经达3 000多家, 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规范交易,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并购优质小微企业, 这方面潜力很大。当前家喻户晓的微信业务原是广州的一家小企业开发的, 后被腾讯公司收购, 这是成功并购的典型案例。
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和其他融资形式的规模。依托资本市场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 这是解决科技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在这方面试点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建议扩大试点范围, 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辅导,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3.4 发挥“四个作用”、完善“三种机制”, 提高对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保障与支撑
在推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即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金融机构的主动作用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就是坚持科技企业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始终是企业的首要任务, 融合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 企业应积极进取, 发挥主体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加强调查研究, 制定发展规划, 出台引导政策, 完善资本市场, 加强沟通协调, 做好相关服务, 营造良好环境。金融机构发挥主动作用, 就是要主动出击, 积极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广阔市场, 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机构在企业创业前期的主动参与、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企业的成长期也应积极介入, 有所作为。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牵针引线, 提供信息服务, 开展专业服务, 降低交易成本。
在发挥四个作用的同时, 要完善“三种机制”, 即风险分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 这是实现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
一是风险分担机制。这是实现三者融合的一个核心问题。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 从企业方面看, 不确定性大, 承担风险也最大。通过股权转让分担风险是常用的做法;同时, 也应该承担相对高一些的贷款利息, 为银行分担风险。从金融机构方面看, 风险大、收益也大[6]。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专业的团队分析筛选, 确定有前景的投资对象, 从而减少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对科技企业的贷款往往拿捏不准, 这就需要从政府的引导中分散风险, 包括了解政府项目资助对象、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风险基金的使用分散风险。另一方面, 应该重点加强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把风投是否支持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 从而降低风险。从政府方面看, 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分散风险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建议把专项科技资金中的一部分参股到较好的风投公司, 但不控股, 支持一批风投公司做大做强;同时, 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制度, 如对试点的科技支行, 广州市建立风险池资金制度予以支持, 深圳则采取政府资金配存到科技支行的间接支持做法。总之, 政府在风险分担方面可以探索多种方式, 但应该把握好发挥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度。
二是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借鉴佛山南海金融高新区的做法, 依托广东金融学院的研究力量, 建立企业法人数据库, 所有数据各部门均可以分享;同时, 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以及中介组织的信息都统一录入到平台中, 各方面都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对方情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逐步消除“信息孤岛”障碍, 做到各个方面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协调配合机制。作为一项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 同时也存在某些程度的市场失灵状况的重要工作, 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十分必要。首先是政府相关部门与一行三局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等四家金融监管部门的简称) 、各大银行之间的协调配合, 协调的重点在于研究、出台相关的引导和支持政策, 扎实推动三者融合。其次是金融机构之间, 尤其是银行与风投、股权投资机构之间, 以及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这是纯市场化运作的层面, 但各方面的主动沟通、协调十分重要, 很多著名的科技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7]。
3.5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社会环境
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制度化、正规化、法制化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 要通过深化改革, 突破一些不利于创新的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碍, 引入市场机制, 搞好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 如对于银行不能够参股风投机构的问题, 可探索在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进行试点, 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对三者融合中面临的政策问题、法规问题要及时总结, 不断完善。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大力宣传创新的典型, 宣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及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汇聚广东, 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的路径[8]。
摘要:广东省十分重视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探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 但是, 这项工作还面临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主要表现为:政府、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协同联动有待加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创新力度不大;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未来, 注重建立条块结合、内容丰富的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与科技支行建设,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三种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是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联动
参考文献
[1]李兴伟.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的举措、问题及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 2011 (1) :56-60
[2]崔毅, 赵韵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1) :36-37
[3]广东省金融办.推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专题座谈会汇报材料[Z].广州:广东省金融办, 2014
[4]王宝运, 冯怡.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 :110-113
[5]吴维力.加快科技、金融、产业融合, 促进广东转型升级[J].广东科技, 2011 (12) :1-4
[6]卢金贵, 陈振权.科技与金融结合问题研究:广东视角[J].南方金融, 2009 (6) :68-70
[7]许崇正, 官秀黎.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J].金融研究, 2004 (9) :86-91
聚焦科技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 篇11
10月24日至25日,来自政界、金融界、科技界等数百名社会精英齐聚东湖之滨,共襄武汉金融博览盛世。24日上午,第七届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
中心开幕。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并宣布开幕,省长王国生致辞。王国生在致辞中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武汉金博会已成为银政企合作的桥梁和科技金融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极大提升了湖北金融业的
综合实力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品牌效应。今年的金博会以“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增效”为主题,紧扣改革新要求,顺应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拓展了科技与金融同步创新、融合发
展的新空间,必将为传播金融文化、促进金融改革,推动湖北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王国生指出,近年来,湖北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
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201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600多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入全国三甲。湖北科技金
融改革创新既任重道远,又潜力巨大。我们将以本届金博会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快湖北金融业改革发展步伐,推进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自主创新战略的能
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科技金融:已成为湖北金融业重要名片
会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空间,需从四处着手:一是要完善多元化金融业态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机制;三是健全科
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四是进一步构建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体系。“科技金融已成为湖北金融业一张重要名片。”潘功胜认为,湖北科技金融创新卓有成效,科技信贷资金的投放稳步增长,科技金融
产品与服务模式日益丰富,科技金融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他向湖北提出希望:“我们正与湖北探讨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试验区的建设,希望武汉能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保监会主席助
理梁涛认为,保险业在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强融资能力、化解创新风险、分散经营风险、为从业人员提供保障等方面都大有作为。其中,在助推科技企业抵御创新和经营风险方面尤为突出。以
湖北省出口信用保险为例,保险机构与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搭建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托管平台,省政府专项支持300家小微企业参保。根据海关统计,投保小微企业出口平均增幅28%,其中46家实现
80%以上增长。
5年左右:实现武汉城市圈金融服务一体化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广晶在武汉金博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效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汉城市圈科技金
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方案提出,我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金融服务一体化,基本形成有效支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科技金融紧密
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实验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的“资本特区”。曹广晶认为,为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通过金
融杠杆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新技术集聚。其次,要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构建功能完善、机构健全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同时,打破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区域金融协同效应,深化和扩大区域科技金融合作。
科技金融:要诞生符合自己规律的产品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邓天佐表示,当前急需建立一个平台把分散的资金与项目联成链条。“建立平台是第一步,但科技创新项目和金融工具不是‘拉郎配’。”邓天佐说,科技金融只有诞
生了符合自己规律的产品,才能谈科技金融创新。这种创新过程,既是对科技企业的挑战,也是对金融行业的挑
战。邓天佐建议,像武汉这样高智力集聚的城市,应促进烽火等领军企业搭平台,积极探索帮助院校原始创新产业化,实现从跟踪创新到引领创新。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副主任杨晓军表示,银监会将
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杨晓军说,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应积极发展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组织。此外,建立
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企业改制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防伪专业化和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杨晓军表示,银监会将鼓励金融机构根
据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动态分享相关收益,完善科技贷款审批机制,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作为证券行业的一名“老兵”,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葛伟平坦言,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将是深化市场体制
改革的必然要素,其中,证券业有效服务了不断增强的直接融资需求。谈及湖北证券行业,葛伟平表示,除传统业务外,将支持湖北券商积极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探索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实
施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此外,他还指出,将支持证券经营机构拓宽并购融资渠道,“尤其是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促进湖北加快行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将鼓
励券商全方位参与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重点支持长江证券柜台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证券机构通过报价系统开展业务”。
nlc202309041726
一种事实: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美国史带战略伙伴集团总裁钮小鹏表示,目前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资本的流动走向开始出现多选的情况,中国目前如果希望引资进来的话,必须要存在很强的差异化,在差异化的过程中,“双向”
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以前我们讲国际化,在招商引资中,都是外资引进来,而现在是让中资走出去,全面超过外资引进来的数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钮小鹏表示,当GDP需要下行的时
候,很多传统的行业、中小企业,也包括国企,都可能会面临业务上的一些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在海外的一些市场去发展,是整个业务发展的必要范围。钮小鹏提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不光
是一种现象、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事实。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投资已经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在这种新的金融所驱动的中国企业全球性发展的新生态链发展之下,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企
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了资本更多的“引进来”。不光是资金方面,不光是人才方面,不光是企业本身落地方面,还有很多的技术方面。钮小鹏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新金融非常重要的
一个环节。从湖北、武汉未来发展的角度讲,金融作为支撑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实体经济最终都要靠金融推动。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有非常大的实力和机遇能够乘着这个“东风”做大做
强。
辜胜阻:给科技金融开“药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科技+金融’,而是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产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价值叠加效应,以创新为本、双向融合、相
互促进。”他首先承认湖北是传统的科教大省,但却指出湖北与科技强省存在着差距,也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人才和成果“东南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湖北如何从科技大省转
变成科技强省?
辜胜阻认为,关键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支持创业创新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显著提高股权投融资比重,改变金融“短板”。“支持高科技企业,不能只靠银行贷款,因为银行往往厌
恶风险,只有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才能承担高风险、分享高回报。”辜胜阻用数据来论证:2011年,VC新增投资额对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拉动系数为1:7,远高于同期银行
贷款对经济1:1.02的拉动系数。又一个问题是如何发展“科技金融”?辜胜阻给了一张“药方”:首先,要吸引投资机构的集聚,大力发展VC和PE,培育更多天使投资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
转化。其次,要推进湖北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天使投资、VC和PE退出渠道。用好新三板的全国扩容机遇,争取打造新三板的“湖北板块”。此外,构建多层次信贷体系,大力发展类似美国社
区银行的“草根金融”,推进政府金融担保回归公益性,解决“担保难”和“抵押难”问题,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并以东湖高新区作为载体打造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营造良好发展的“小环境”
,打造技术企业“蔬菜大棚”,让科技型企业在冬天也能“活得好”。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有五大金融风险需要警惕: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使信贷风险上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能过剩领域的贷
款已经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缺乏透明度给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流动性错配形成“钱多”和“缺钱”并存的结构性金融风险。辜胜阻还表示,长
江经济带与中部城市群面临发展机遇,近1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约四分之三以上的城市和9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
经济规模。在此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超过1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如果能达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平,将可以增加
2万亿元的消费内需。他说,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采用T型战略或弓箭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将成为战略支点,有着其他一些城市群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将成为落实和推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
撑。武汉得“水”独厚,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得“科”独厚,科教资源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得“中”独厚,中三角地区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3小时高铁圈内,聚集着数亿人
口;成本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水运优势十分明显,水路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本届金融博览会暨创业投资大会由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联合主
办。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为大会支持单位。开幕式后,举办了主题论坛。全国189家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领导出席开幕式。在为期2天的时间里,举办了多场
专题论坛和地方金融发展专题研讨班等系列活动。
科技金融产业 篇12
经济学经典理论证明,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要素。然而,将科技和资本融合为一个变量,来探讨其和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变化关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改变经济粗放增长的模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创新和进步的程度和效率,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和金融的融合能够加速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进程,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发展的利器。
目前国内学者对科技金融和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主要聚焦于科技金融和产业发展二者关系的定性描述,以及如何制定科技金融创新的政策,开发科技金融产品和工具等。国外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过“科技金融”的相关概念,虽对金融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未见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变量的研究。因此,我们的问题是,能否构建“科技金融”这一变量,并且衡量其推动高新产业发展的效率?科技金融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效率由什么因素决定,它与科技金融的结构有着怎样的关系?
下面将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一个回顾;然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型,以及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根据;根据以上的模型和指标体系,对浙江嘉兴市的科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实证分析;文章的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和启示,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1 文献回顾
1.1 科技金融的涵义
“科技金融”一词,相关资料显示源于金融发展的高地——深圳,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其本意是科技和金融的缩写。有众多学者认为理论界的首次定义是由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撰写的《科技金融》一书中界定的,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钱志新教授的《产业金融——医治金融危机的最佳良药》一书中将科技金融界定为在科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融资过程,该过程包括融资工具、融资制度、融资政策以及融资服务,融资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房汉廷指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 是由科技创新动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行为[2]。李建伟提出“技术金融一体化”的概念,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金融发展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客观现象与动态过程[3]。李颖构建了初端、中端和高端三个层次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路径[4]。王海,叶元煦构建了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5]。曹颢,尤建新等构建了科技金融发展状况的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6]。
国外学者没有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与此较为接近的概念是技术资金。技术资金是科技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和金融所提供的资金的结合体。对技术资金雏形的研究散见于关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文献[7,8,9]. 从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的历史来看,技术资金应当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但到目前为止,其发展在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进入十分成熟的阶段。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科技金融”的应有之义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具。
1.2 科技金融与产业发展关系
国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的论述。牵涉到定量分析,则多是科技进步的监测分析[10,11,12],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史诺平、廖进中、杨炜娜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长期相关关系, 而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13]。张登国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发展的影响[14]。
国外少有直接对二者关系的直接研究,但金融影响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颇丰。Binh、Park 和 Shin研究了不同金融结构对不同技术特征产业的影响[15], Fisman 和 Love 分析了金融配置资本和社会资源的效率如何影响产业发展[16]。
1.3 科技金融的来源与形成效率
科技金融的来源主要归结为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三大供给主体。其中企业科技资金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率;政府以财政拨款、引导基金或者税收减免等形式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机构对科技金融贡献形式主要分为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学者们认为发展高科技需要的投资中,相对于财政手段的有限性而言, 金融手段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市场化的特点[17,18]。
本研究认为,科技金融的形成效率受来源结构影响,企业积累科技创新资金效率不如金融机构和政府拨款,后二者可以快速筹集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所需资金;金融结构对比政府拨款的优势在于后者不受财政收入影响,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资本,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因此,金融机构占科技金融来源比重越大,可能预示着其形成效率越高。
1.4 科技金融的去向和使用效率
Odedokun研究认为信贷比率可以衡量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效率[19]。刘梅生的研究应用了金融发展规模( FIR) 、金融发展效率 ( FE) 。文章采用了戈德史密斯的观点,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用全部金融资产比 GDP 来衡量。以非国有经济获得的银行贷款的比率与非国有银行提供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之和表示金融发展的效率[20]。
本文认为科技金融的使用效率同其去向相关。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是不同的,并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中小企业或者大企业得到科技贷款的比重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
1.5 科技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效率
慕海平论证了产业、科技和金融三者关系,指出产业、科技和金融的协同发展是国际竞争力的支点[21]。连燕华,石兵,刘学英等探讨了用于描述国家科学技术产出的定量方法,设计了科学技术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并利用这两组指数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初步的评价[22]。李兵, 王铮, 李刚强等在C- 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变量构建生产函数模型。采用 1990- 2005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和部分省市生产函数, 并通过所估计的生产函数确定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23]。
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对比科技金融规模发展的快慢来衡量科技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效率。构建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和科技金融增长效率的对比关系。
2 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
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模型表示(见图1)。科技金融的规模和使用结构影响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并将进一步影响科技金融的来源结构和规模。两者互相影响,周而复始终。
2.2 科技金融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2.2.1 科技金融规模增长指数。
科技金融规模指标FS:科技金融投入经费占GDP比重。科技金融规模增长指数:表示科技金融规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其算法和公式为
其中,i表示年份,2001—2008年,FFSi 为第i年科技金融规模。
2.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H):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表示高技术产业发展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其算法和公式为
其中,i表示年份,2001—2008年, Hi 为第i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指标值。
同理,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N: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表示新技术产业发展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其算法和公式为
其中,i表示年份,2001—2008年, Ni 为第i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指标值。
2.2.3 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YHi(YNi)/Xi 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表示科技金融增长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对比的变化趋势。其算法为
其中,i表示年份,2001—2008年,YHi(YNi)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Xi 为科技金融规模增长指数。
3 浙江嘉兴市的实证分析
3.1 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的分析
根据2中指标体系的5个计算公式,得到浙江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见表1)。
根据表1绘制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图(见图2)。
由上图,可以看出除个别点(2002年数据),科技金融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始终大于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指数线始终位于新技术指数线的上方。
高新技术产业指数在2006年同时达到最大值;且2006——2008连续三年保持在100.00以上,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表示2006年开始,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稳定地保持在1倍数以上,相比2006以前年份,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更高;2001-2005年,除个别点数据外(高技术产业2003,新技术2002),各年指数大于均小于1,也就是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较为稳定地保持在1倍数以下;
无论是科技金融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还是促进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2种指数始终在1左右变动,没有出现成倍增长(除个别点2006数据外),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以下将从科技金融的使用结构上加以分析。
3.2 科技金融使用结构的分析
3.2.1 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嘉兴市2001-2008科技金融使用相关数据,编制科技金融使用结构分析表(见表2),资金单位均为千万元。
根据表2绘制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变化趋势图(图3)
以上图表显示,中小企业融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始终在20%左右徘徊;并且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有轻微下降的趋势。
3.2.2 比较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和科技金融影响高新产业的效率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指数
其中,i表示年份,2001—2008年,Ki表示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指数,Fri表示第i年中小企业融资比重。
运用公式(6)计算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指数,列出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指数和科技金融影响高新产业的指数比较表(见表3)。
根据表3绘制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和科技金融影响高新产业效率比较分析图(见图4)
由图可见,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指数线与其余2线呈现交错穿插,表示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变化趋势和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变大,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效率变低;表明就嘉兴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而言,中小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低于大企业,它们对产业的影响可能是更多偏向于粗放式的影响产业和经济增长。
3.3 科技金融来源结构的分析
根据嘉兴市2001-2008科技金融经费来源相关数据,编制科技金融来源结构分析表(见表4),资金单位均为千万元。
续上表
根据上表绘制科技金融各来源资金比重变化趋势图(图5)。
由图,企业资金比重从2004年起一直保持在80%以上,同年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在10%以下;并且政府资金比重和金融机构等的比重都呈现稳中略有下降趋势,而企业资金比重稳中略有上升趋势。说明企业一直是科技投入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且三者投入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4 结论与启示
从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分析,科技金融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指数一直在100%,1倍数附近变化。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产业成倍增长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表明嘉兴市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嘉兴市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升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
根据科技金融使用结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占总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且稳中略有下降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浙江省和嘉兴市的数据还要高于国家的平均值。因此嘉兴应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并辅以政策性金融手段,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开发集合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以化解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因素。
将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变化趋势和同时期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作比较,发现二者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即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增加,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减小。表明目前阶段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低于大企业,嘉兴应统筹规划整体的科技创新方向和进程,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的甄别机制和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继续重视对大中型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提升科技金融的使用效率。
科技金融资金来源的结构分析表明,企业资金、政府和金融机构三者所占比重比较稳定的保持在8:1:1上。金融和科技融合,金融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推动科技产业化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嘉兴应积极探索和使用各种科技金融创新工具和手段,完善科技创新资本化运作机制,金融机构贷款、债券和股票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迅速地增加科技金融的规模,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提高科技金融来源和形成的效率。
5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只是个初步的探索。其合理性有待检验,相关概念和指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比如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数的构建是否恰当需要实践检验。虽然提出科技金融的来源结构影响其形成效率,科技金融的使用结构影响科技金融的使用效率,具体科技金融的形成和使用效率如何定义还没有确定。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实证检验和深化。
只收集到嘉兴市2001-2008的科技金融和高新产业的相关数据,用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数比较简单地来衡量前者推动后者的效率。没有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因数据所限既没有作时间序列分析也没有用面板数据。未来研究可用计量模型来展开实证研究。
科技金融的来源结构本应使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占企业融资总额的比例反映,由于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数据收集不到,文中使用了中小企业融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来替代。二者之间必定存在偏差。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改进。
摘要:借鉴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科技金融规模、形成效率、使用效率,以及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等概念。构建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模型,建立科技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作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