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

2024-10-02

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共6篇)

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 篇1

一、金融霸权主义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近几十年来, 美国在全球大量地寻求国际借贷, 引起了世界主要经济区域之间国际资本运动分配的深刻变化, 而且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人们目睹了金融全球化过程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国际资本主要以南北为轴心流动, 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赤字提供大部分资金。由于石油危机, 资本的这种运动在1974-1982年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通过国际银行体系回收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积累的石油美元, 为非产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这一时期, 发展中国家出现负债过度。1983年之后, 继利率急剧上升, 美元全球泛滥之后, 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在停止偿还债务的情况下, 因为利率上升与美元的泛滥不堪重负, 压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为此, 资本的国际流向从此按北-北的逻辑改变了方向, 欧洲和日本的盈余为美国的庞大赤字提供资金。与此同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行调整政策, 以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赤字数额。与之相应, 进入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并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国际资本的借贷主要是经过银行的媒介, 遵循某种国际银行债务的逻辑, 美国财政与贸易赤字的上升、债务危机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北-北变化使国际金融体系向直接金融的逻辑发展。从此, 国际投资、贷款往往是直接进行, 而不是经过银行媒介, 这种活动的新方式是适应作为金融活动主体的借贷要求的。

新的金融逻辑的发展, 机构投资者, 主要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国库、银行与跨国公司的财务部门, 都更喜欢在证券市场上借贷或投资, 因为这种方式更加灵活, 并且去掉了中间成本而变得便宜。这样, 投资或借款人寻求通过股票、币种的变换与支付方式, 从欧元债券到美元债券, 从股票到期权合约, 从期权合约到期货交易, 这些方式被投资者择优选择, 以实现最大的收益。这些特殊市场的金融投资、外汇交易、期权合约和期货交易, 成为世界性的整体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一个巨大、统一的市场。

统一的全球金融市场, 实现了金融自由化, 由于有了现代的通讯网络, 各个市场都互相连接起来。无论全球任何地方, 跨越了时空, 把亚洲、欧洲和美洲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 全球24小时金融开放, 交易不间断。国际金融体系这一深刻的变化, 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的结果。各国政府都逐渐取消对利率、贷款和资本流动的各种控制, 这种控制的取消是旨在发展金融市场。很明显放宽金融管制, 进入全球化得到迅速的推动, 同时也是危机产生的源泉。资本的国际循环加快了, 投机者也找到了许多冒险的新契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 首先开放了金融体系, 而后由于1990年资本统一市场的开辟, 欧洲外汇市场控制体系被解除, 又在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促进下, 新型工业化国家也跟着开始进入自由化的进程, 这样便出现了新兴的金融市场。

更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是, 美国国债是当前全球市场投机最为活跃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国债市场获得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国债市场业务大大超过了其他金融市场的规模。在美国的主导下, 其他工业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靠持续性的公共财政赤字维持了债券市场的繁荣。债券二级市场的增长则由于投机的影响而更加惊人, 交易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为保证全球债券市场, 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 已成为今天从事投机的主要手段。

二、金融自由化是美国束缚全球经济的锁链

长期以来, 一直作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美国, 如今已经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并且日益陷入贸易和金融失衡的泥潭之中, 难以自拔。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间, 美国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经济行为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由一个过去积聚、生产并创造可观财富的社会, 一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 如今却放弃了储蓄并从制造业让出市场无奈地转向服务业。在债务方面, 不管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 美国经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程度, 他们负债累累, 仍然沉浸在非生产性进口商品的过度消费的狂潮之中。从国家层面讲, 美国现在的处境同那些继承巨额财富的富家子弟非常相似, 从表面上看似乎非常风光, 但他们这种风光实际上是建立在其祖辈所积累的财富之上的, 一旦这些财富被挥霍, 先前那种高雅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消失。

然而问题就在于, 大多数美国人包括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投资顾问在内, 都忽略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危害。以消费为主的GDP增长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的标准, 相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破坏了多少财富的标准。造成的结果是, 美国现在是每年高达80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 3000-40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以及8.5万亿美元的国债, 如果再加上无资金准备负债、社会保障金, 那么美国的国债将超过50万亿美元。在过去20年间, 如果美国经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繁荣, 那么它现在还会继续保持贸易顺差, 并仍是世界上最大债权国, 而不是最大债务国。令人预想不到的是美国正经历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

在这样的背景下, 全球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金融资本大大优于生产资本的发展, 美国企业不再被激励去进行生产投资的拓展, 而是在利益的趋动下以各种形式购买有价证券进行金融投资。美国企业从传统的债务型经济, 即通过向银行借贷进行生产投资的经济, 过渡到一种“依靠自有资金型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 企业千方百计通过减少负债和进行金融投资来实现利润, 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状况。

过去,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 银行控制着经济的命脉, 银行发放生产性贷款以支持投资。此外, 在衰退和不景气的条件下, 银行还通过提供替代性信贷促进复苏起缓冲作用。现在, 银行似乎再也没有能力起这种作用了, 因为它被近期的金融动荡搞得十分“脆弱”, 这次金融危机就连美国的花旗银行的股市市值都仅剩下十分之一, 有些小银行顷刻之间就倒闭了。然而可怕的是, 美国的金融危机传染性是极强的, 仅欧盟就拿出2万亿欧元救市, 甚至连世界最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 经济增长也严重下滑。我们的沪深股市在2008年也严重受挫, 美国一家的问题却让全球都不得安宁。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 确有它的进步作用, 但美国在主导这一模式时, 不仅仅是利用他的进步作用, 同时也在巧取豪夺, 把一个很好的模式又破坏掉了。

三、全球必须加强金融合作

进入21世纪, 自由主义政策走入了死胡同, 不仅美国自己, 甚至使很多国家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束手无策, 由美国主导的金融规则仅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框架上, 因而导致在判断上的错误, 甚至让美国的一些大银行也倒掉了, 为此, 全球必须重新调整金融整合的方向。

(一) 重新规范金融市场

金融自由化使美国的市场“权力”过度膨胀, 连华尔街自己的货币政策作用也大大降低, 今天, 自由化和技术革新使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和交易以光速变化, 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则由于性质不同要缓慢得多。因此, 当一种货币遭到投机活动进攻时, 各国的央行首先要建立强大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把主要经济和金融强国联合起来, 在主要政策措施上协调一致, 使人们对货币政策增加信心, 让投机者无空子可钻。到目前为止, 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 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一直不很成功, 这次金融危机美国自食苦果, 因此美国会有所悔改,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新环境。

(二) 抛弃货币主义的市场教条

近30年来美国一直奉行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 既优先考虑美国的货币稳定和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主张反映在机构建设方面强调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其实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所谓的独立性, 实质上是要求所有国家都放弃干预经济的权力, 但美国政府自己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独立性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一个要素。现行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机构不利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因为中央银行的独立很不利于其政策与政府权力机关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衔接。这次金融危机人们曾普遍质疑货币主义政策, 主张回归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干预政策。

(三) 制定经济政策的新原则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使人们不再对近20余年的政策有信心, 它表现为金融的不稳定上升, 以及市场对现行政策解决如失业和公共赤字问题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是, 市场机制是很难做到完美, 正是市场自己不能解决它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也正是在市场的压力下, 货币权力机构或者说其他国家的货币权力机构, 被美国主导的市场机制限制住了。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首要目标是降低利率, 使其回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水平上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 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被开始采用, 但是至今还很不够。这方面唯独中国表现的最有信心, 这次金融危机刚一影响中国, 中国政策立即出台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政策, 同时迅速降低利率, 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基本未受影响, 甚至这场危机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大, 而且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

(四) 突破传统规则管理公共财政政策

今天发达国家制定的财政政策, 如果按照传统观念, 财政行为应当完全服从减少公共赤字的目标, 以缓和人们对市场的恐惧心理, 赤字的性质和减少赤字的方式也许不重要, 这次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不论以何种途径摆脱困境, 都有助于经济。当前, 重新阅读凯恩斯主义使人突出感到, 凯恩斯的财政政策思想仍不同寻常。凯恩斯曾区分两种预算, 第一是日常的或一般的预算, 其理想状态是完全由税收来资助, 第二是投资预算, 它包括长期公共投资计划, 靠货款投资。这样管理预算的好处很明显, 它可以使国家在公共投资以及使用投资手段方面提出数年内优先考虑的内容。这样一种政策可以就国家的意图向全球经济主体传递一种明确的信息。这样会使政府的财政管理更为严格;可以向市场提供保障, 由此带来良好大后果, 还会增加人们对预算的信任;另外也会在保持国家在公共投资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面对这次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需要协调合作金融在管制的政策, 同时也要对美元主导的市场经济规则进行反思。

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 篇2

关键词:化解金融危机就业影响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采取“变”数,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化机遇为发展。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的新情况下,中职学校不断采取“变” 数,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卢龙职教中心始建于1993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阳光工程”品牌培训基地。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总计600多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达100%。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变不利为有利,顺势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现在农村职校的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以及家里大多娇生惯养和全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等原因,对就业的要求近乎挑剔。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很直接:工作环境要好的,劳动强度要低的,工资福利待遇要高的。即使就业只要稍微对企业不满意,没工作几天就不干了,学校还要给他们再次甚至多次推荐就业,对此企业也很无奈。以往学校虽然三番五次地给学生讲,创业艰苦、要珍惜就业机会、“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等等,但学生就是听不进去。2008年下半年时,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安管理、电子电工、焊工等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看新闻、读报纸、回家调查农民工返乡情况,以及请部分毕业生返校作报告、请个别企业领导到学校介绍企业用工情况,给毕业生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深入进行了正确的职业、就业观教育,并与就业单位联手进行岗前的教育与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很多毕业生纷纷表示:我们赶上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就业难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给我们找到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就是再苦再累也应该坚持下来。目前,这批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标准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用人单位的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较以往提高近20个百分点。学生树立了就业危机意识,懂得

了珍惜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有较大好处。

二、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开拓就业领域

卢龙职教中心多年的办学成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得到了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凭借学校良好的办学声誉,企业大多是直接到学校“定购”毕业生,且毕业生时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较大的主动权,形成了优越感,但实际上却削弱了在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中的主动意识和危机意识。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或停产或裁员,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岗位锐减,原有的一些“订单”协议被迫取消,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情况。在这种新形势下,学校多方进行调查论证,对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及时作出了调整:一是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作调整。目前,我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是出口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所以,我们的就业方向由外向型企业转向内需型企业,由沿海企业转向内陆企业,特别是北方企业。二是进一步做好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确保就业准确率。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原有毕业生企业订单的同时,把就业关注点投向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影响或受到冲击不大的企业。比如天津精密电子机械、山船重工、唐山宏冶集团等企业。三是把目光投向以往没有关注到的新兴产业。比如北京新能源等新能源产业或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四是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多方收集就业信息。凡是京、津、冀地区召开的人才招聘会,我们都要派人参加,从中遴选就业单位。五是通过与各地有资质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新的就业领域。我们与京、津、冀地区的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组成了就业信息网。以上这些措施,既保证了就业率,又保证了成功就业率,防止了因急于找就业单位而发生上当受骗的情况,掌握了就业的主动权。

三、变定数为变数,灵活毕业生就业安置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必须打破按部就班的模式,以非常规的办法加大推进力度。方法有:一是变批量安置为分量安置。以往在企业用工量较大的时期,学校主要与能够批量安置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合作,对于一次性用工不多的企业,基本上是婉言谢绝。目前这种大批量的就业形势已经不存在,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在不放过批量安置机会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用工量减少、很难争取批量订单的实际情况,将以往毕业生批量安置变为小量安置甚至个体安置,化整为零,逐一解决。二是变定时、定式就业为灵活就业。在时间安排上,以往都是在第三年顶岗实习的时间安置就业。现在,我们打破以往的硬性规定,变为随时就业,只要有适合的就业机会,可提前或错后3个月时间就业。在就业形式上,我们大力推行半工半读的就业形式。通过与企业洽谈,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以谋求在企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推动就业安置工作。三是变对口就业为“错位”就业。在就业渠道十分拥挤的情况下,对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安置就业的毕业生,学校进行“不求对口先就业”的错位就业教育,让毕业生“先生存,后发展”。

四、变单项选择为多项选择,缓解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虽然不会太长,但也没有人能够确定其具体的时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缓解就业压力应从长远考虑,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学校可以把以前单纯的就业教育拓展为就业、升学、创业三个方面,即保证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鼓励一小部分毕业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自主创业。2009年春季招生时,学校开设了电气焊、数控车工、钳工、电工、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财会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制作、畜牧兽医、航空票务、公安管理等专业。其中在前8个专业中开设了两个类型的教育班:一是就业班,侧重技术技能教育;二是对口高考班,侧重专业对口升学教育。毕业时,升学班中没有考入大学的学生,学校也一律安置就业。除此之外,学校还同时渗透创业教育,鼓励学员积累创业知识与技能。

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 篇3

第一,要牢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时刻不忘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经济弊端再一次暴露出来,这种弊端的要害就是有违以人为本。正如英国《独立报》商业版主编玛格丽塔·帕加诺所说,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政府有责任,因为它允许人们负债累累,金融监管者有责任,因为他们不对银行过度放贷进行严格控制;公众也有责任,因为他们过分依赖贷款度日。”显然,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没有把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为了刺激消费而连续25次降息,还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连续17次提高利率,着眼都是企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大众的承受能力。若是坚持以人为本,心系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就不会滥发金融产品,就不会为刺激消费而不计后果地鼓励大众依靠贷款度日,就不会放松对银行放贷的监管,就不会允许银行资本家不受政府法律限制地领取高出普通员工上百倍的“工薪”,乃至面对金融危机给民众带来恐慌时,华尔街花旗银行的巨头还要购买一架价值4200万美元的私人飞机。近日,纽约股市刚刚上扬,花旗银行的25名高管中有14人的年薪就加到达500万美元到800万美元。美国民众对此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华尔街同政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奥巴马大马华尔街“无耻”,但只要美国现行制度不改,奥巴马也无可奈何。事实上,只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保持旺盛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才能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杠杆。因此,为抵御和化解金融危机,首先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我们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期所以社会经济稳定,那是因为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第二,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得很精辟:“目前全球金融海啸中隐含着全球化的核心真相:我们彼此相关,但没有人负责。”这一观点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成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有违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考量。我们党的高明就在于,不是仅就金融谈金融,而是为保证金融稳定,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施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以扩大内需。二是大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并制定振兴规划,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十个重大行业。三是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后劲。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述措施已经明显见效。为了更好地吸取美国的教训,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讲全面,既要考虑东部发展,又要考虑中部、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发展;既要考虑城市发展,又要考虑农村发展;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发展。讲协调,就要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相互支持、相互策应、相互补台、相互促进的全局去谋划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管理。不能仅就经济谈经济,更不能仅就金融来谈金融。讲可持续,就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追求发展的永续性。因此,在制定发展的思路、布局、政策、措施时,不能只图权宜之计;不能为了“医得眼前疮”,却要“剜去心头肉”;不能杀鸡取卵,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为了应对眼前的金融危机而作出短视的决策。

第三,要遵循“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然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那么,它必然影响经济布局、产业格局、产品结构,进而影响能源、材料、生产、交通、运输、市场、贸易。反过来,所有这些经济环节和要素的运行又必然会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对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统筹兼顾,这样才能使整个经济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经济发展中体制、机制、所有制、分配制,又不可避免地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方面相联系。这同样需要统筹兼顾,避免单打一或顾此失彼。毫无疑问,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绝不能认为化解金融危机只能在金融上、经济上想办法,何况“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从来都是有隐患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甚至可以在金融经济危机海啸中逆水行船。例如,美国1929年至30年代的经济危机,却为新闻出版、影视娱乐业发展带来机遇。因此,在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了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既要统筹经济内部各产业、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的发展,又要统筹经济与经济外部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只有具备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和整合全局、统筹一切的视野,才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应对得法。

应对金融危机 加快科技创新 篇4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重大成功经验,就是注重发挥科技的核心作用。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都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20世纪80年代未爆发的石油经济危机,造就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通过颁布实施《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了28个知识型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使得经济率先开始复苏。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

现今,面对全球比较惨淡的经济现状,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科技创新上来,都期盼用科技创新这把利剑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呼吁要加强自主创新,强调以保持美国的世界创新中心地位来带动经济增长。奥巴马指出,美国有走出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他的经济计划将加强新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投入,这不但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新能源带来新的技术岗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全新的产业。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法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使自身受益匪浅,并有望在未来重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法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1月在担任总统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经济的重点是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认为,鼓励科技创新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欧盟、日本等也把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选择。除了新能源之外,在国际科技领域中,新一代互联网、干细胞医疗、航天工程等也迅猛发展,宛如腹中躁动的胎儿,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突破。实践也反复证明,科技创新是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共同举措。加快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国能不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快速实现经济复苏;决定着我们能不能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没有投入的创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投资分别增加了140%,而美国只增加了34%。到了2004年,美国的海外投资总额比外国投资到美国的投资总额少了3 万亿美元。当时美国人曾骄傲的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科技技术的发达,知识产权的回报率比较高,但是在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海外投资收益首次出现了逆差,说明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和输出的知识产权的能力出现了萎缩,美国在科技创新的领域内保持了半个世纪的领先地位,如今已经开始动摇了。过去的20年里,美国在全球高科技方面的出口从占全球比例的31%迅速下降到18%,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科技出口从占全球比例7%上升到25%。1989年到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出只增加了一倍,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出却上升了8倍多。研究表明,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的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的5%,才可能有竞争力,国外的很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10%。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普遍现象,除了资金紧张的因素外,主要还是认识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占胜危机,并保持长期持续发展,苦练内功,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是创新要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核心因素,科技人员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在企业摆脱危机、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直接支持。把人才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决胜力量,要坚持靠真情凝聚人才,依靠政策吸引人才,依靠事业发展人才,依靠培训提升人才。广泛实施能力关怀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科技人员建立从专业技术骨干到资深专家的发展通道,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另外,我们们还要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裁减部分科研开发人才的重大契机,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物质报酬,实现持续性、大力度、大规模、高层次地引进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库,为新一轮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建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产业联盟

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在教育、科技领域的优势和研究院(所)在项目研发、技术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优势,建立与企业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发挥三方在生产和科研中联合优势,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组成生产联合体。

4.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先进学科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要积极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拓展在华业务,鼓励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其在中国的研发力量;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5.坚定信心,勇于科技创新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我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勇于解放思想,敢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要以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地推动科技创新。

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带有根本性的依然是制度创新,因为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了新技术,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可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制度,使经济得以发展。

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 篇5

1 当前中国经济的需求缺口与过剩难题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看, 2009年1~8月份, 中国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出现大幅下滑, 其中出口7307.4亿美元, 同比下降22.2%, 实际利用外资558.7亿美元, 同比下降17.5%, 因而与2008年的平均增幅相比, 出口和外资下降导致需求减少了3万亿元人民币, 而国内投资增幅同比提高约5个百分点, 多增加7千多亿, 消费增幅下降约5个百分点, 少增加3千多亿, 二者使国内需求扩大不到5千亿元, 因此, 综合来看, 1~8月中国国内存在近2.5万亿元的巨大需求缺口。也就是说, 如果2009年1~8月份GDP继续保持2008年9%的增长率, 则2.5万亿元的巨大需求缺口是应该补上得。

然而, 2009年1~8月份, 中国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57.67万亿元, 同比增长28.5%, 增幅比2008年末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多增加了12.8万亿元。1~8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 同比增长34.1%, 增幅比2008年末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多增加了5.04万亿元。

因此, 显而易见的是, 12.8万亿元货币供应量扩张和5.04万亿元贷款余额扩张, 并没有形成相等数量的国内需求的扩张, 相反, 国内实体经济中, 作为内需扩张重点的投资仅多增加了7千多亿, 并且因消费增幅下降和出口额大幅下降, 而使得1~8月国内存在2.5万亿元的巨大需求缺口。这必然使得, 一方面出口转内销不断加剧国内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 使国内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另一方面大量流动性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导致各种资产泡沫的膨胀。

再从微观层面看, 当外部需求不足时, 企业往往首先是减产或停产而出现产能过剩, 而不是继续生产而表现出大量产品过剩, 因而即使在没有出现大量产品过剩但存在大量产能过剩时, 也是出口下降和消费增缓的结果, 也将随之存在就业难恢复和收入增缓等难题, 成为经济再次“下行探底”的巨大风险和重要起因。因此, 从这一意义和角度说, 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在结构形式和危害性质上是相同的。①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中, 不能因为没有看到大规模产品过剩, 不能仅仅看到2009年前三季度产销率仍保持在97%的高水平上, 就认为实体经济不面临由过剩和需求不足引起的下行风险与危机。

同时,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以促进消费增长来化解当前过剩, 其作用和效果是很有限。因为, 一方面, 由财政转移支付转化成的绝对消费扩大量, 与在出口转内销不断增加之后所形成的需求缺口相比, 只是“杯水车薪”, 并且其对财政的巨大消耗是目前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所无法承受的;另一方面, 当前就业压力大、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下降等因素, 都在抵消增加转移支付和刺激消费增长的努力。因而, 短期内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来刺激消费, 既不现实也无可能, 不应当成为主要的突破口。

2 投资需求扩张政策中的结构矛盾

当前, 依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巨额信贷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这一成果的取得是以实体经济中过剩加剧为代价的, 当前各种资产价格泡沫的急速膨胀就是一个直接结果和有力证据。那么, 从根本上说,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会导致过剩愈来愈严重呢?

这是因为, 出口生产部门的产品结构与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产品结构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前者主要包括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轻工产品如纺织、服装、鞋类、家俱、箱包、塑料制品等, 而后者则主要包括建筑及工程用钢材、水泥和工程机械等, 按2008年中国海关数据看, 基础设施建设所消化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合计只占到2.14% (表1) , 因而,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需求以弥补出口下降所减少的需求, 必然产生供求结构错配问题。也就是说, 由于在产品供求结构的上天差地别, 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需求仅能够消化钢铁、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库存, 而不能消化出口部门也即当前经济中实际存在的大量过剩供给, 即使能够实现投资需求扩大与出口需求减少在数量上的相等, 但也只能消化当前大量过剩中的比重很小的一部分。因而, 对大量过剩行业来说, 当前则仍无法恢复生产经营, 更不可实现投资增长, 大量信贷只能投机于股市或流向房市以规避风险, 结果导致相关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泡沫膨胀。因此,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扩张性需求政策, 根本无法有效化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根源, 无法有效拉动民间投资, 其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网站, 并经过计算得出

实际上, 与十年前相比, 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已有很大下降, 2000年投资产出弹性为0.86。十年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新增投资和扩建, 但这些相关产业在后来基础设施建设放缓后已出现大量过剩产能, 现在基本上是在消化过剩产能, 再带动相关产业新增投资的规模很小。这也就意味着, 置大范围过剩于不顾, 仅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另起炉灶”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已不再很可靠, 遵循传统凯恩斯主义手法和过去经验可能会误事。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真正起因是出口下降、过剩严重所导致的大量企业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 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则是置过剩和企业减产倒闭于不顾, “另起炉灶”或“另辟蹊径”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然而, 如果过剩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那么, 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企业减产倒闭也必然导致经济总量的下降。2008年, 投资产出弹性和出口产出弹性分别为0.35和0.52, 并且从变化趋势看, 前者在变小而后者在变大, 因而, 投资需求扩大在数量上必须高于出口需求的减少, 才能使2009年经济增长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但是, 2009年1~8月份投资仅多增长7千亿, 而出口一项就少增长了2.5万亿元, 更有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和消费增幅减缓, 因而, 2009年经济总量增长将难以回到原来的水平, 除非投资和消费的产出弹性有显著提高, 而这是需要和依靠经济增长的方式大转变和内涵大提高来实现的。

3 过剩化解和内生动力激活需要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

尽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拉动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但就中国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和迫切性而言, 目前还需要注重解决两方面问题, ①尽可能消化严重的过剩, ②激活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内生动力。

(1) 如果出口部门的过剩不能在短期内消化, 那么产品滞销的压力就不仅存在于出口企业, 也必然殃及其它行业的企业, 从而使更大范围内的行业和企业出现利润下滑、减产、裁员甚至倒闭, 进而将很快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 使企业和经济再次进入恶性循环的下行通道。因而, 对当前中国企业和经济来说, 支持政策的设计和运用是否准确得当, 政策的效果是否足够大, 都是非常关键的。只要支持政策运用得正确, 并能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 则不但能够阻止经济再度下滑, 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质量。

(2) 在经济运行与增长中, 生产与消费、总量增长与结构升级等具有长期的内在互动关系, 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都是内含于上述经济互动关系和互动机制中的内生性动力。例如, 消费结构随收入增长而不断升级后, 将增加对新产品的需求, 进而带动生产技术升级、产品结构升级以及生产规模扩张, 相反, 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创新又会带动对新产品的消费和创造新的消费群体, 使社会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和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知识创新、重大科技突破、尖端人才供给增加等将推动生产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而结构调整将带来效益提高、市场扩张和总量增长, 效益提升反过来又将增加研发投入, 有助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再生产, 相反, 经济总量增长也能为结构调整赢得更大空间和为效率提升准备更充足的后劲, 等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当出现经济波动和增长放缓时, 不是说经济的内在互动机制和内生性动力消失了或没有谈论的意义, 而是在当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后, 经济的内在机制的功能被阻断了, 内生动力受到抑制和削弱, 因而, 要使经济恢复到原有的良性发展状态, 就需要清除经济的内在机制和内生动力发挥正常功能作用的阻断因素, 使其被重新激活, 而不是忽略经济的内在互动机制和内生性动力, 把政策重点放在“另辟蹊径”或“另起炉灶”式的去发展一些领域或少数经济部门, 以求此推动经济的总量增长。

就当前中国经济问题而言, 不应当把有限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 因为恢复经济增长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这一种, 不应当忽略经济内在互动机制和内生性动力的功能作用。更何况正如上文分析的, 即使把全部的财政支出都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也不可能使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增长水平上去。因此, 这就需要分析, 在财政支出适度、适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之外, 其余财政支出应如何使用以消除经济的内在机制和内生动力发挥正常功能作用的阻断因素, 以为经济寻找到一条更为良性恢复增长之路。

从根本上说, 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应当是财政金融政策的结构化, 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化, 把需求数量扩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刺激, 与过剩的化解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刺激结合起来, 把长期内由市场调节和激励创新转变为短期内由政策激励和推动创新, 促进供给与需求的有效互动, 既化解当前保增长的约束, 又把经济的短期保增长与长期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效地平衡与协同起来。

4 对当前实施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的具体建议

所谓财政金融政策的结构化, 就是针对当前经济各领域的不同情况, 把财政金融政策按化解过剩、激活经济运行与增长的内生机制和动力的思路和要求, 进行全面细化和分类指导, 从而形成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和政策建议。实施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 是当前经济中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必然要求。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4.1 在需求刺激方面的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的建议

4.1.1 对投资需求刺激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需求紧缩和宏观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 企业投资意愿明显下降, 政府投资将是投资拉动的主体。用好政府投资的关键是寻找更好的投资领域, 既扩大全社会投资规模和拉动经济增长, 又要提高投资配置水平和投资的产出弹性、带动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有助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 同时也尽可能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目前, 除了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 政府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投资领域: (1) 积极规划和投资一批科技含量很高的重大工程项目, 包括大飞机、空间探索、核能利用、大型国防装备制造和储备基地建设等, 通过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带动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中的研发能力升级、技术和设备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以及经济总量增长; (2) 如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 城镇和乡村交通医疗生活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改扩建, 社会资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等, 也是政府应当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 (3) 重视对国家和省市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的投入, 加大运用财税、金融、科技等手段帮助一些支柱产业和低利润行业提高产品创新、技术和设备升级、控制污染和能耗的能力和水平; (4) 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生产、科研、管理和高等教育等急需的和领军的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投入,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对城乡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对企业和私人投资者的刺激, 除了需要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之外, 还需要辅助以其它政策, 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组合。对有市场前景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和项目, 如现代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开发、高精尖加工和装备制造以及其它新兴产业等行业和企业, 以及钢铁、化工、机械、家电等新项目和新产品, 应充分运用产业规划、信贷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和措施, 促进其投资建设和合理扩大规模;对城镇个人投资创业, 对农民种植养殖新型农副产品, 对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农民投资高科技农业生产和加工项目等, 应发挥价格、市场和信息的引导作用, 大力提供政府金融、财税、行政的支持;对极大多数处于困境中的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和企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行业, 如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皮革制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 首先应通过需求政策来促进企业开拓市场和恢复生产经营, 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其在设备升级、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投资, 但对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即产品创新能力强和技术升级快的企业, 出口退税和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则应当是重点。

另外, 政府对重大科技创新和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典型的如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动力汽车、“龙芯”个人电脑、3G手机、手持移动电视、红光高清NVD等, 不仅应在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拓展、人才使用等方面, 给予信贷支持、政策优惠、制度革新、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帮助与扶持, 鼓励一些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参与投资和给予支持, 还应当对其产业化的尽快顺利实现和其成果进一步研发升级给予大力支持。因为, 这些确实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效益提升、恢复经济快速、稳健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前提条件。

4.1.2 对消费需求刺激的政策建议

除了政府需要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和理顺市场价格等方面增加投入, 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之外, 通过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来扩大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经验和思路就是, 对具体的消费项目进行补贴或税收减让, 以减少消费成本, 也即以较少的财政成本来带动较大的消费需求增长。

一般来说, 确定具体项目时应当有两方面关注, (1) 关注不同行业的库存压力、行业带动性、行业发展前景和产业结构调整一般趋势与现实要求, (2) 关注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取向, 兼顾考虑和形成一个结构对应的项目组合, 促进消费与生产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关联、互动与协同。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和选择标准, 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问题, 我们选择汽车、住房、家装、耐用消费品和服装鞋帽玩具等五项消费, 并对具体的刺激措施给予分析和建议。

(1) 汽车消费及刺激政策。

汽车是中高档次产品, 对它的消费刺激将扩大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 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并将大大缓解汽车业的库存压力。同时, 由于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很强, 涉及钢铁、电子产品、仪器仪表及庞大的汽车配件产业等, 因而扩大对它的消费还将大大缓解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生存压力, 更对当前促增长和保就业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是我国当前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计划的主要原因。但对汽车消费的刺激应当重点放在购置环节, 如免征小排量购置税、降低车贷利率、补贴旧车提前置换等, 并且这些优惠和鼓励政策和措施的力度应足够的大。在使用环节上, 则主要是加增公共服务、规范公共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

(2) 住房消费及刺激政策。

房地产行业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大, 目前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房价显著高于主要购房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 以及地方政府的托市政策不当, 使房地产市场不能走出价格博弈的焦灼状态。实际上, 从政策的投入产出看, 促进房地产行业的消费需求释放和健康稳定发展, 主要是理顺价格, 所需投入的不过是规范和透明的市场制度及制度运行成本而已, 而真正投入的财政成本是极其有限的, 如增加税收优惠和降低交易收费等。在当前财政赤字压力愈来愈大、刺激住房消费投入产出效率如此之高、在所有重要拉动力中其起效很快等情况下, 各级政府都应当认真思考和拿出应有的魄力, 坚决防止房价不合理上涨, 尽可能使房价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合理降幅, 然后释放出“价格已降至合理水平并且波动将会很小”的市场信号, 改变和打消消费者的预期心理, 使住房消费需求顺利释放出来, 对经济产生稳定高效的拉动作用。

(3) 家用电器、电脑、手机等耐用品和服装鞋帽玩具的消费及刺激对策。

前者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大, 后者则就业弹性大, 并且二者的库存压力都很大, 都是出口转变内销的重点行业。当前推动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能够消化一部分库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建议一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售后服务以增强消费信心;二是还应加大补贴力度, 因为补贴对消费的带动效应, 往往随补贴程度的提高而呈几何级数增大, 也就是, 提高补贴水平的方式不仅对财政的消耗相对较少, 同时对消化过剩产品效果却很明显, 因而应当成为当前化解过剩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途径。

(4) 可补贴城乡居民的家庭装修。

装修业涉及很多行业, 带动性很强, 也是一项改善民生的工程, 既包括新房装修也包括旧房装修, 收入约束较小, 因而起动较快, 可以作为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 装修业还能带动大量民工就业,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江苏省为例, 江苏共有约2000万个家庭, 如果有100万套房进行装修, 并在一年内完成, 就可以增加1000亿元消费, 相当于江苏2008年消费总额的10%, 并让300万民工在这段时间内实现就业, 每个民工将获得3000~5000元的收入。

4.1.3 出口需求刺激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 我国经济中围绕出口已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 因此, 出口稳中有升对当前保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是认清目前出口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前者主要是世界经济衰退和需求低迷, 后者如海运输成本处于低位, 部分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等。再次应认识到我国经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之间的互补性没有变, 因而只要刺激政策得当, 对出口规模扩大仍应抱有信心。最后应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到了从低价竞争向优质优价转变的重要关口, 必须以创新、优质优价和新形象来赢得更多的世界消费者。

当前, 保持出口规模稳中有升的政策措施有, (1) 对鼓励类出口项目和品种, 增加出口退税力度; (2) 引导和支持企业努力提升产品质量, 并加强海关检测; (3) 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提高产品附加值, 逐步实现出口结构升级; (4) 结合政治、外交等有利因素, 努力消除出口贸易中的各种磨擦, 扩大对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有增长潜力地区的出口规模, 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区域和市场; (5) 增加相关信息服务和简化各种业务程序, 以提高企业出口便利、降低相关成本和及时扩大相关产品生产规模。

4.2 在生产方面的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的建议

当前, 对生产体系的刺激, 关键或着力点是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大趋势中促进生产恢复和规模扩大, 即首先根据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要求来确定哪些企业是要救活的, 哪些企业是要扩建的, 哪些企业是要淘汰的, 哪些企业又是要升级的, 然后现针对具体的行业来设计不同的政策。

4.2.1 对生产恢复和规模扩张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大力救助和救活非淘汰的、劳动就业弹性极大的企业和行业, 如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皮革制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 以及那些项目好、发展有潜力的企业和行业, 如现代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开发、高精尖加工和装备制造以及其他新兴产业等, 动用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手段给予全面支持, 使其恢复正常经营和发展,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并适时适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其次是鼓励和支持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增加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 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无论是高科技产品和新产品生产企业, 还是一般加工制造企业, 只要符合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趋势, 都给予支持。再次是引导和协助一些行业和企业, 如房地产行业, 寻找思路和实施自救。最后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一些社会有需求、发展有潜力的项目和行业, 尤其是对农民种植养殖新型农副产品和进行农产品精加工, 以及城市工商个体户的自主创业等, 提供技术、信息、金融和税收等支持, 努力扩大政策支持的广度和覆盖面。

4.2.2 对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运用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手段, 帮助一些支柱产业和低利润行业, 如钢铁冶炼、机械加工、电子通信、纺织服装、农产品等行业和企业, 加快实现技术、装备、产品、品牌等升级, 合理调整过剩产能、积极升级落后产能和严格淘汰低劣产品, 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以降低成本, 尽快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重点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实现产品结构升级, 以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促过剩产能调整和落后产品淘汰。其次是运用财税、金融、人事、制度创新、政府购买等手段, 鼓励和支持尤其在电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增加研发投入和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力争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加快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最后要引导和支持一些企业和行业实施自救和渐进式调整, 如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政策手段, 支持企业添置污染处理设备, 对污染处理过程暂时出现亏损的大型项目和企业应从其上缴税额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补贴或抵扣,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能耗, 坚决加快小化工、小造纸、小印染、小皮革、小冶炼等高污染且治理无望的企业的淘汰, 坚决加快规模小、能耗高且升级和转型无望的企业的淘汰。

4.3 对要素供给方面的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的建议

(1) 技术供给的政策建议。

对当前中国经济能尽快起到作用的技术供给而言, 重点应当是就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一些低利润行业如何实现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提升、有利于节能减排等目标, 寻求国内现有专利技术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首先, 短期内技术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加快促进与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提升、有利于节能减排等有关技术的或国内现有相关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或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加快开发等。这一政策重点的确立, 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些相对简单和适用技术在短期内的可得性和产业化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是这些技术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的同时, 能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 实现结构升级与需求扩大之间的互动。对技术的产业化, 开发和应用, 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 应给予有力的激励和更多的服务, 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投入和服务投入来带动企业的更多投入和实践。尤其在当前企业处于困难和转型时期, 更需要政府在信贷、税收、信息、人才选用、专利保护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优惠和服务。其次是在长期内, 政府应继续推进国家或地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具体的对策安排有, 如深化和完善产学研的分工与合作, 既促进合理分工, 即高校更多的从事世界前沿知识、重大基础科学的创新,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专业研究机构等从事实验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 而企业主要从事应用技术、专利技术和商用技术的开发, 进而三者之间又进行充分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转移与合作;支持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完善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度和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只有大中型企业真正从事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真正加快专利技术利用, 技术供给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对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可联合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技术创新与开发联盟, 形成合理的人才调配、成本共担和成果共享的运作机制;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军工技术的民用化, 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研究机构与地方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资源整合, 促进军工技术体系与民用技术体系的有效衔接和互动, 等等。

(2) 人力资源供给的政策建议。

首先, 应鼓励开发和积累人才, 如支持为工业和服务业培训紧缺的专业技能人才, 为农业培训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检测、贮藏、营销等专业人才;如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和奖励基金, 为县乡农村和农业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 以及专业接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为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研发和科学管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 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或重大科研项目等引进国际一流和顶尖人才, 等等。其次, 应充分激活我国现存大量初中等科技研发人才, 通过人才派遣、人事交流、项目合作等灵活的人事管理和用人制度, 使之在全社会范围内如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 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 在城乡之间, 在不同城市之间等, 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与事、人与项目的有效组合与互补, 促使人才发挥更大效能和作用, 并使人才在高效的流动与配置中得到合理的收益与激励。

(3) 资本与货币供给的政策建议。

当前, 货币扩张转化为资本扩张的条件是企业和私人投资需求的扩张, 因此, 扩大资本要素供给的政策重心则是刺激企业和私人投资, 而这在前文中已作过阐述。因此此处主要分析货币供给扩张, 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货币扩张的渠道选择方面。因为不同的货币释放渠道和流向, 体现了社会资金配置的有效程度, 也根本地影响收入和消费增长、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效益提升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速度。

以下渠道和流向是值得关注的:对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组织和机构进行引导和投入, 以加快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的放贷;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和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行奖励;对技术引进和创新、产品和设备升级进行补贴和奖励;对环境治理、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广、新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等进行补贴;对产业带动性强的消费品或投资项目进行补贴;对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 对农民相关技能培训进行持续投入;对城乡交通医疗生活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改扩建进行投入, 对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进行投入;对城乡社会保障、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体保障进行投入, 等等。

4.4 对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财政金融政策的建议

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工业整体利润偏低。服务业利润来自对工业利润的分割, 当工业利润被挤压得很小后, 尽管对服务业有需求, 但分割出的利润却不足以使服务业快速成长。当前印度和我国部分城市的服务外包能得到快速发展, 恰恰从另一面支持了这一观点。

因此, 当前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当是, 对与工业生产最紧密相关的服务业, 降低其发展成本和提供更良好的发展条件。如以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提供更完备的车站、码头、机场等基础设施条件, 以及仓储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如以政府补贴、奖励及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设计、品牌建设等;特别是应鼓励和大力支持独立于工业生产体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摘要:出口下降和过剩严重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需求扩张措施将产生供求结构的错配, 不可能有效地化解当前的增长约束, 财政金融政策的结构化是必然的选择。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化, 把需求扩大、过剩化解与结构升级协同起来, 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和动力激活起来, 以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恢复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过剩约束,需求扩张,结构错配,内生机制和动力,财政金融政策结构化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张超.经济结构动态均衡理论的初步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3)

[3].张超.保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平衡与协同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狠抓民生科技助力危机化解 篇6

2008年, 太原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主战略,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攻坚年”活动, 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科技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科技进步成就瞩目。太原市跻身中国综合创新能力50强, 太原市科技进步指数和科技进步水平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连续五年荣获山西省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山西科伟通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太原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太原市塑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太原市26个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共取得359项自主知识产权,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385项, 其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占太原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均达到40%以上。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达到61项, 是2007年的2.4倍。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获奖项目之多、级别之高、种类之全, 均为历史最高水平。14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 占全省奖励总数的77%, 比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 太原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奖8项, 比2007年翻了一番, 特别是通过公开招标列入市科技计划的太原贝特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去除热轧不锈钢材料氧化皮技术”, 荣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利申请量达到3 012件, 其中发明专利1 205件, 分别比2007年增长68.5%和68.8%, 125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事业发展成绩斐然。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916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 争取科技资金1.92亿元, 比2007年增长20%。全社会R&D经费投入30.6亿元, 比2007年增长18.63%, 占GDP的比重达到2.063%。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实施的30余个科技项目申请发明专利6项, 6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有效降低100余家联盟企业的创新成本, 新认定204家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网两库”为2 000余个注册用户、33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检索、传递等数据服务。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申请专利40项 (其中发明专利33项) 、授权专利1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 (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 新增技术服务机构30家, 太原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3%, 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太原市2008年技术发展预测研究报告》对能源与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6个领域、866项备选技术进行评价分析, 该研究在全国省会城市尚属首次, 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实施1 019个农业技术承包项目、31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培训农民15.2万余人次,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 科技促进农民增收1.8亿元。

当前, 加快自主创新, 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 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经济建设一线, 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平台建设, 为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是科技界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大家认真分析形势,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新阶段, 科技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科技创新已进入又一新的跃升期,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空前强烈, 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空前热切, 科技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层面空前广泛, 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空前严峻。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实际, 进一步推进太原市科技改革发展, 正视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进一步研究谋划对策, 着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 不断增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真正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

二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金融危机, 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对科技工作也将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直接影响财政增收和企业的研发投入, 低端产业和传统企业普遍遭遇“寒流”, 而高新技术产业凭借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 这说明加快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太原市上下要形成“早觉悟、早突破、早得益”的共识, 以战略眼光审时度势, 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应对危机的关键举措。要紧紧抓住金融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的有利时机, 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 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把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

三是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太原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进而扩大就业、培植税源, 这是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对太原市科技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力推进太原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其本质要求就是要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促进转型、优化结构、打好基础上来, 积极有效地破解多年来制约太原市发展的难点、重点、瓶颈和短板问题。落实好这个中心任务和具体要求, 科技工作就必须先行一步, 迎难而上, 负重奋进, 充分发挥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认真落实科技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2009年, 是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民生科技促进年”。太原市科技工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 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开展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自主创新关注民生和条件建设改善民生三大专项行动, 实施一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科技项目, 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找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着力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一要在装备制造、镁铝合金加工、不锈钢深加工三大基地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 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二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风险投资规模, 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促进产业素质的提高。三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太原市专利申请量的目标任务是4 000件, 这项任务的完成,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必须担当重任, 政府也要向承担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企业选派专利专员、向中小企业选派专利特派员, 帮助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四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培育特色优势农业, 促进高效农业产业化。

二是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要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把国家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到实处,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二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技术创新资源中的核心作用,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不断创新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三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四要着力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派专利特派员”等鼓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太原市中小企业要切实把握机遇, 用好用足政策,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对民生发展的支撑能力。一要加快人居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二要认真组织落实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了解掌握民生最前沿的科技需求, 组织实施一批涉及社区居民的科技项目, 使科技真正服务于百姓生活。三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富民强县等重大项目,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科技服务业为重点, 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在技术引导和产业促进等方面推动太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要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重点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 消化吸收, 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二要巩固和发展两个联盟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建设,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要结合县域经济特点, 重点在镁及镁合金深加工、醋酿造、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建立技术联盟, 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要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一网两库”要提升服务功能, 开展增值服务;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要开展行业技术需求调查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 要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四要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 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 有效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是着力提升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一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主的项目申报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机制,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 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二要创新科技融资方式和渠道。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创新科技投融资形式, 发挥科技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三要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努力实现各级政府科技资源与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 形成合力。

六是着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一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不断培养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工程吸引吸纳人才, 促进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三要健全激励机制, 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落实到分配中、体现在报酬上。四要有的放矢, 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 确保能引进、能留住、能用好, 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有识之士自主创业,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领导, 落实政策, 推动太原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技工作是太原市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好科技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太原市科技创新的合力。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科技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只是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事情, 更是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程。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增强科技意识, 加强调查研究, 掌握科技动态,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找准科技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强化目标督查。目前,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围绕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已经连续五年把科技投入、人才培养使用、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等任务指标量化, 纳入对各县 (市、区) 、市直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目标, 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建设等指标纳入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内容。2009年, 太原市人民政府以及太原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办法”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 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是要营造创新环境。要依法保障科技投入, 确保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达标;要继续规范科技管理, 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要不断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顾问建言献策、评审论证的主动性以及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紧密结合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 举办科技论坛、科技讲座, 营造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

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太原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服务。科技管理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方式, 着力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放眼长远, 苦干实干, 努力拼搏, 勇攀科技高峰。

上一篇:煤矿岩石巷道下一篇:证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