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2024-05-18

金融风险防范心得体会(共9篇)

金融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篇1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学习心得

如今银行案件防控风险形式日益严峻,各种案件屡发不止,不仅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还对客户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迫害。所以在分行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认真学习了银行案件防控文件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下面就我这次的培训学习心得做以下汇报:

通过这次学习银行案件的形式主要有:

一、押钞车接送库时,不法分子利用押运员不注意时抢劫库箱。

二、中午及下班,客户较少时实行劫持客户抢劫。

三、周末值班人员及临柜人员较少时发生的抢劫。

四、夜间不法分子对自动存取款机实行的盗窃,破坏,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在存钱或取钱时实施的抢劫。

面对日益猖獗的不法分子及各种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银行的资金安全及控制各种金融风险是我们银行职员必须要背负的责任。为了让我们的银行长久的经营下去,下面我就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做一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制度是们做一切事情的准绳,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就没有统一的做法,大家就会自由散漫,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进而在面对各种银行案件突发时,没有一个正确的流程去处理该案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正确、有效、可行的制度。而且要对该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定和完善覆盖所有机构和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有章可循,又规可依。

二、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当有了制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确保触犯了制度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违规制度的处罚制度,做到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制定详细的责任追究方法,对领导责任人,办案责任人,连带责任人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制度,防范案件及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同过对各种银行案件发生视屏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到银行员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案件主要发生在那些防控风险意识薄弱,心里素质不强,领导管理不严的金融机构。而那些风险意识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之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防止案件发生于未然。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落实责任后,更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把风险防范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上,提高员工在突发事件上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有的风险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有的时候不注意,不谨慎,太大意,就会导致案件的发生。我们时常应该留意身边的不法分子,对一些比较可疑的人员要进行监督,防止案件的发生,进而确保我们银行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篇2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 篇3

一、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要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等,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三)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四)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突出大案要案的新内涵,要求金融审计能够及时揭露金融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发挥警示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普遍,财经领域中造假和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审计机关理应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遏制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警示作用。

二、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

(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2)金融资产运营状况。(3)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金融衍生品,如代理咨询、消费信贷、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又是信息科技应用最早、普及最广、应用水平较高的几个领域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四)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揭露和查处当前金融领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线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的突出标志。其次,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的意识。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从中揭露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三,要严格执法,敢于突破。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查寻违法犯罪线索的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对发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

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 篇4

金融科技风险是指金融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实现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本身(和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而导致的风险。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给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金融科技风险。据统计,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仅计算机犯罪给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就达数百亿美元。我国近年来由各类金融科技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已成为一项紧迫、艰巨、复杂和长期的任务。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从我国的现行情况来看,金融科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银行计算机管理工作薄弱。以商业银行为例,大多数县支行只配备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有的至今还没有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其次表现为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计算机犯罪提供了可能。

2、环境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运行环境中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其次是计算机实体的物理环境不符合安全要求。仍以银行为例,目前省市地行计算机机房设置标准较好,物理环境的安全威胁不突出,而基层行各营业网点的计算机设备安装环境较差,安全威胁较大。

3、由于应用软件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在编制程序时不够严密,出现应用系统在超级用户下运行、文件权限设置不正确、业务数据以明码形式存放、容错能力差等现象,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账务错乱,数据信息被破坏,系统崩溃。

4、某些“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窃取银行用户密码,以合法身份联人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破坏活动。由于网络系统分散在各地,侵害行为的发生极不容易察觉,所以造成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跟不上高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步伐,银行科技支援服务部门对网点服务响应不及时。

二、金融科技风险防范金融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防范金融科技风险:

1、增强安全意识。加大计算机安全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各级员工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认识。

2、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银行自身开发的软件要注意采取可靠的加密技术,比如采取比较先进的三级密钥管理体制(密钥、主密钥、交易密钥),确保计算机网络间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在柜台应用系统中,设计五级用户权限(操作员口令、复核员口令、业务主管口令、部门负责人口令、系统管理员口令),重要交易和操作实行分段分人控制,并且由系统硬性要求用户密码定期更换。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篇5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1.立题依据(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立题意义)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不再单纯的表现在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中,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全球性,更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行性。我国加入WTO时的5年期限承诺已满,自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金融出现动荡、危机,势必危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次级信贷危机是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球蔓延的危机事件,各种话语表达不一,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后续走势形成了两派:乐观派和悲观派;国内经济学家均对此次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研究,大多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半封闭,对我们国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国内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的半封闭,因此,此次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业防范自身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2.研究内容及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论文提纲、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完成论文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参考文献等)

研究目标、内容:列举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启示,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关键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启示,开放经济

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策略。

提纲:前言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分析

2.1 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

2.1.1 信用风险

2.1.2 流动性风险

2.1.3 利率风险

2.1.4 汇率风险

2.1.5 干预风险

2.2 宏观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3.2 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3.3.1 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

3.3.2 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是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

3.3.3 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

3.4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5 加强金融监管总结

特色与创新之处:

(1)不同视角分析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借鉴别国救市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机制的应对方案。

(3)通过影响分析,列举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庆庚.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沛.开放经济下金融稳定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暨南大学,2002

[6] 谷小青.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7] 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进度安排(完成时间及撰写阶段计划,要求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相一致)

(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评议: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金融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篇6

互联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其参与度高、成本低、协作性好、透明度高、操作方便的特性,使互联网金融成为当下发展最快的金融模式之一。巨大的资金交易额和互联网自身安全性低、可控性差等特点相结合,又使互联网金融在高发展背后潜藏着高风险。因此,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势在必行。

一、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传统金融业搭载上互联网这趟快车融合而成“互联网金融”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国是人口大国,不论是互联网金融的参与度,影响面还是渗透力都令世界为之刮目相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发展本就有大堤之势,蚁穴则是相关法律的滞后性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伴随存在的危险性和局限性。未雨绸缪,针对互联网金融衍生的风险制订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已十分紧迫。

(二)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2011年,央行首次为非金融机构支付颁发业务许可证,时至今日,其得到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以及所涉及的业务总额已十分庞大。2013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下简称《存管办法》)明确规定,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代付货币资金属于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只能专款专用。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在满足办理日常支付业务需要后,可以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非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同时,支付机构应当按季从客户备付金利息中计提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客户备付金相关损失。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专注于线上支付,线下则主要是银行卡收单。随着阿里和腾迅推出应用于移动支付的二维码支付,将线上支付与线下的银行卡收单无缝结合,打破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2014年3月14日,由于二维码支付的安全问题,央行下发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的意见函。此外,《管理办法》指出,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2.余额宝。余额宝全名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货币基金。截至目前,投资人数超过股民人数,天弘基金也进入世界前十大基金行列。余额宝兼具商品和金融的属性,可实现消费与理财的功能。当网购时,余额为支付宝的负债,当将余额转入余额宝时,开始计算理财收益。因为银行协议存款利率较高,提前支取不罚息,且安全性高,余额宝现约9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其余是购买短期国债和高级别的金融债和信用债等。随着三大行宣布不接受余额宝的协议存款,余额宝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风险防范。因其90%以上资产配置在银行协议存款,协议存款的波动足以扼住其命脉。不论协议存款收益因流动性宽松或是监管收紧而下滑,余额宝的收益必将随之下滑。一旦这种下滑形成趋势,则余额宝的净流入减少,投资规模及议价能力受到冲击,则会进一步拉低收益率,产品将进入低收益水平的恶循环。此时,机构投资资金集体逃离,加剧赎回潮,使得余额宝的T+0承诺,无法兑现。余额宝采取网上申购与赎回,便捷的同时更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目前,阿里对天弘基金控股51%,为防止流动性风险,余额宝对每日净申购和净赎回都有明确的规定,单日单笔赎回不得超过5万元。与此同时,余额宝的安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余额宝的惯例是每天早上准时公布收益情况,但在2014年214月12日,收益栏上却显示“暂无收益”。据称是由于余额宝用户快速增长而紧急升级系统,导致收益显示时间出现延后。可见系统性安全风险,也会迅速蔓延恐慌。为余额宝类产品的安全起见,证监会拟对货币基金的风险准备金提出更高、更严要求。

3.P2P网贷。P2P网络贷款指的是通过网络实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我国最早出现的P2P平台是上海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其采用了欧美典型的中介形式,平台不提供担保。利用网络便捷优势、P2P网贷门槛较低且公开透明,主要面向借款额度低、大银行不能惠及的小微人群。使得来自富裕地区的资金向较为落后的区域流动,增强了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同时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了有力驱逐。但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为获取投资人的信任,我国的P2P平台大多采用保本模式。如果出现账款逾期或坏账,先由担保机构向投资人偿还,担保机构再向借款人追偿。正因如此,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大规模倒闭。约有七、八十家平台跑路,引发很多刑事和民事案件。

4.众筹。众筹,指通过互联网个人或小企业向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根据众筹的筹集目的和回报方式,可分为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两大类。

一个众筹项目是由筹资人、平台运营方和投资者完整运作,这三类角色缺一不可。筹资人负责在众筹平台上创建项目介绍自己的产品、创意或需求,设定筹资模式、筹资期限、目标筹资额和预期回报;由平台运营方,负责审核、展示筹资人创建的项目,提供各种支持服务;最后投资者选择投资目标,根据项目设定的投资档位进行投资后,等待预期回报。众筹网站的收入源于对筹资人收费。盈利来源可分为四个部分:交易手续费、增值服务收费、流量导入与营销费用。众筹融资的蓬勃发展在全世界都遇到了共同的问题,即众筹交易的合法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商品众筹多以产品预售形式开展,遇到的法律问题较少。股权众筹的问题主要是不同的国家监管待遇不同,不得不采用各种变通方法来规避风险。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风险

1.主体资格与经营范围突破现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专有业务。但从实际业务运行来看,支付中介服务实质上类似于结算业务。此外,在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平台上积聚了大量在途资金,表现出“类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储值功能、接受银行卡的资金充值、支付交易),超出了有关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且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监管范围,会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

2.在途资金和虚拟账户资金沉淀的风险。在支付过程中,当吸收的资金达到相当规模以后,就可能产生资金安全和支付风险问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中,沉淀下来的在途资金往往放在第三方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中,这部分在途资金,可能发生的风险有:(1)在途资金的不断增加,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信用风险指数加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交易双方提供担保,那么谁来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担保?(2)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有大量资金沉淀,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引发支付风险。此外,在内部交易模式下,涉及到虚拟货币的发行和使用。这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无法纳入正规银行体系,不能得到监管的资金流是潜在的危险。

(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货币基金的市场风险。虽然货币基金的风险发生可能性最小、发生的风险后果也最小。但由于中国经济下行的可能一直存在,正在进行着经济结构性转型,加大了货币基金投资的一些投资产品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增加了余额宝的市场风险。即便没有突发的经济事件,在利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货币基金收益也会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

2.余额宝的金融监管风险。互联网企业一般不具有金融行业主体资格。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当与天弘基金结合才能成为基金发售主体。但是在一般支付宝用户投资余额宝的过程中,无从了解天弘基金的角色。所以余额宝在规避监管时打了一记擦边球。除此之外,不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类“宝宝”产品存在着不正当竞争的情况。为招徕客户,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开出并保证高收益率。证监会曾发文禁止这一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余额宝的安全漏洞风险。余额宝里的资金被盗用、被恶意转账的新闻随处可见。黑客可以通过余额宝、支付宝应用设计的缺陷,获得余额宝、支付宝账户密码,窃取用户余额。因余额宝本身的功能强大,成为了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诸多安全漏洞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资金始终出入不安全的境地,对于余额宝的自身发展也形成了束缚。

(三)P2P网络贷款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信誉风险。由于缺少必要的信誉监管,许多网络信贷公司都会在资金充裕或资金链断裂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跑路,由于此类案件涉案金额大且影响恶劣。截至目前,国内已发生数十多起网络信贷公司“跑路”事件。2.法律及政策风险。在2013年11月25日举行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对P2P网络借贷行业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主要有三类情况:资金池模式、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以及“庞氏骗局”。但在网络借贷平台的实际操作中,如果监管不当很有可能会构成事实上的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一些P2P网贷公司也正是通过参与资金的运作从而打破了网贷的法律界线,使得公司性质转化为吸储和放款的金融机构。使得P2P网贷公司沦为犯罪的工具。

3.征信系统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都没有跟网络借贷行业的信贷信息共享。很容易造成借款者信贷信息的巨大差异,从而打开了同一借款者多处借贷、多处违约的便利之门,出借者对风险识别和控制会受到交易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影响,更有甚者会阻碍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网络借贷平台在实际运营中,不但没有来自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息,也缺乏对借款者有效的违约制约。但在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旗下的上海资信推出了全国首个用于收集P2P网贷业务中产生的贷款和偿还等信用交易信息,并向P2P机构提供查询服务的互联网专业化信息系统。

(四)众筹平台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是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有网贷平台为其母公司融资,网贷平台自身当天借当天还这种形式。二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有:(1)没有依法吸收资金的资格;(2)通过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宣传融资项目;(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付回报;(4)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此外还涉及集资诈骗的风险。这种诈骗主要体现在一些P2P网贷领域,比如创下史上最快“跑路史”的元一创投上线一天即卷款30万跑路。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势在必行。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系统化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对应制定管理办法,从而进行监管。为防范虚拟平台交易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应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并定期监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详细可行的自律规范,加强金融交易信息的披露,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自律组织的会员合法权益。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修订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以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准入条件、业务模式、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范。尤其需要尽快将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纳入监管范围。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安全等互联网金融配套法律体系,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系统构建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商、出资方、借款方等参与者进行规范引导。

(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侵害。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权益保护办法,要求互联网机构加强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以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局面已经显现,所以更应完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协调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制度。在维权渠道方面,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设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利用社交网络,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警示信息的扩散,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互联网金融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的便捷优势无异成为金融界炙手可热的新兴宠儿。在不久的将来,如若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法律及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兼顾了效率与安全,那势必将会发挥它更大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添注强大的动力。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研究 篇7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上, 被用户所接受的网络金融活动, 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展用户所需的新模式或新业务。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更迅速、中间成本运用更低, 拓展了金融领域范围, 丰富了金融业务, 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对方的信息, 根据彼此的利益需求, 制定合适的交易定价、交易内容等, 实现资金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 可以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 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金融产品, 这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促进了金融产品的销售。

1.2 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支撑, 可以为用户快速地进行金融产品计算、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等, 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业务快捷便利地进行。

1.3 覆盖广

当下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 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 用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 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产品查询、购买等行为, 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较广。

1.4 风险大

之所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大, 是因为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存在一定缺陷, 因而网络诈骗、金融违约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 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并不是非常高, 容易遭到黑客、病毒的侵袭, 使得互联网无法正常运作, 这会给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业务范围, 降低了金融成本, 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它存在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依托, 在开展和执行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保证各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序、合理、快速地实施。然而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问题, 致使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受到影响。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有三方面。

2.1.1 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否合理、有效有很大关联。目前常见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 (1) 加密技术不完善。依靠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金融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和执行。但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如若加密技术不完善, 一旦黑客攻击或病毒侵袭, 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金融信息将会被破坏或盗取, 系统终端可能被攻击, 致使互联网金融受到重创。 (2) 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目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 此种协议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沟通流畅, 但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安全程度低。这使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效果不佳, 信息传递、资金转移过程中容易被盗取。

2.1.2 技术选择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所以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是系统维护者需要仔细考虑的, 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选择也存在风险。如若互联网金融技术设计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 可能引发信息传输低效、技术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致使互联网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危害。

2.1.3 技术支持风险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受技术限制或运用成本有限等因素的困扰, 互联网金融所应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地更新或更换,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进行某些高端服务的过程中技术难以满足要求, 如若强制应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 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技术支持风险。

2.2 业务风险

2.2.1 操作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来看, 互联网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与互联网安全操作有很大关联。如若互联网操作过程中交易主体出现操作错误, 可能会导致业务风险产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操作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不够了解, 交易主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 极大程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 给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2.2 市场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如若出现市场选择风险, 其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柠檬市场”。所谓互联网业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下, 金融业务主体为用户提供不准确、不恰当的信息, 这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 可能使用户丢失资金, 此种情况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柠檬市场”是指在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 金融产品定价低、服务质量差的金融业务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而金融产品定价高、服务质量高的金融业务不被接受。这种不良的市场选择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选择风险。

2.2.3 法律风险

虽然我国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立法比较落后和模糊, 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 即监管空白, 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 一些不良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开展不正规的金融业务活动,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关键。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行的安全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1 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效地实施, 应当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强化, 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避免其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袭, 以此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3.1.2 加强数据管理

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或数据不被盗取、破坏, 以及丢失, 应制定统一、合理、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 按照此标准规范, 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并且设计制订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 科学地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 加强互联网金融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

3.2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 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整风险管理制度、约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环境等, 监督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时, 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控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等来有效的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 促使金融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地实施;其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通过信用评估体系对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个人信用进行评估, 确定个人或企业信用良好的情况下, 允许双方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

3.3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约束互联网金融业务,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 可以通过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填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 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等, 以此来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和法律法规,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而努力。

4 结语

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可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其存在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威胁。对此, 应当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等措施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为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庄博丞, 王智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4) .

[2]吴书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4) .

[3]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 2013 (10) .

[4]郭秀清.负债筹资的风险和防范[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5]丁茂胜, 张增远, 杨伟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和防范策略[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6]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 2013 (08) .

安起雷:防范共享金融风险 篇8

一些品牌比较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投资、完成业务转型升级以及建立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而另外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由于坏账率高企,竞争能力下降,仅仅依靠高收益产品诱惑、扩大用户规模的方法难以持续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监管层的监管理念和路径逐步清晰,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告别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靠拢,结合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大背景和监管部门相关政策和意见相继出台并首次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在行业继续做大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面临优质资产稀缺、风险显现等一系列挑战。

防范和甄别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依然良莠不齐。一方面行业规模继续扩大,另一方面P2P平台“跑路”现象不少。比如网贷行业是继第三方支付之后,另一个发展较快且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整体规模已达万亿元水平,给金融服务市场带来了活力,在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流转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门槛较低,竞争日趋激烈,一旦宏观经济和市场出现变化,比如2015年年中出现的股市震荡和货币市场利率下滑,金融风险就会开始释放。

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已经初步显现。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及市场风险导致的资金“挤兑”风险需要警惕。二是企业抵押资产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过于依赖。三是随着客户规模的增长,企业社会征信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四是由于技术运营和推广成本持续升高,各类投资人支持的网贷企业很难在市场升级推广层面大范围投入,只能从技术、运营等角度升级团队,整体行业的运行成本会不断提高。五是互联网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差距较大,一些企业依然不够重视内部风险控制,也缺乏认识和专业人才。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还处在探索和梳理阶段。在监管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情况下,如监管层对网贷行业划出了红线,如不能搞“资金池”等,但现实的问题远远比“资金池”等问题要复杂得多。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规模已经堪比微型银行,由于风险投资和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参与,一些网贷企业已经具备了开拓商业银行业务的资金和团队实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走向细分和金融化,最终将互联网变成一种工具,实现对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定价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作用,监管方需要给互联网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以防止形成恶性循环,否则受到影响的依然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声誉和效率。

金融的核心能力依然是风险甄别和防范。而金融风险甄别的基础则是信息处理。大数据改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可以甄别风险,还可以更好地洞察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更好地处理风险与回报的取舍,进而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当然不同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本质不同,所需要的风险控制技术也不同;不同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历史不同,能力也相差甚远。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监管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寻找增长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绝对安全,而是在助推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这之间的关系不可割裂,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现有行业的一定冲击,衡量其效果的标准是通过改革引入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遵循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风险本质并不相同,应当考虑分类、分级、适度监管。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顶层设计对推进消费与金融改革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消费金融规范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包括法制的基础,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体制、机制的配套,以及消费者法治理念的不断成熟。同时金融机构也要防范消费者不熟悉金融产品导致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二,控制和规避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相关风险。消费与金融改革的宗旨不是政府扶贫,也不同于政策性金融,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消费与金融制度的主体功能是向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部分资金使其增加消费能力,属于消费行为的转移或者属于提前消费。如果在运营过程中消费者无力还款金融机构就会出现财务恶化的风险,既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将对经济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制度建设上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类金融机构局部风险的“点状爆发”,做到未雨绸缪。在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信用体系、抵押品管理、担保规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三,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均衡匹配。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埋下制度缺失和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规范金融创新活动,及时预警和消除风险隐患。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和监管规则,包括明确市场准入机制,完善金融创新业务运作框架,加强金融创新的监测和预警,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管手段之间的协同,形成稳定市场的合力,努力探索消费金融全球化经营的监管模式。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消费金融业务必将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其作用也将逐步加大。消费金融事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强化业务创新,并注意发挥不同金融工具间的协同效应,健全风险分散、转移和管理机制,提升消费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偿和技术扶持等方式,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县域、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消费与金融服务。同时完善消费金融外部环境,加大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政策的扶持、引导力度,推进社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夯实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制定有关消费金融业务合同的格式文本,规范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救济程序,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对成员单位的监督、评价和引导作用,促进成员单位之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引导成员单位规范其对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承诺,推出具有示范性的格式条款,限制使用对金融服务与消费者明显不公平的条款。

第五,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和弱势群体保护机制。保障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亟需建立一套公正、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高度技术化、专业化,使得司法救济在效率和实质正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在有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内部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建立投诉受理、服务监测、质量评估、监督检查等规范体系,明确受理调查、纠纷处理、意见反馈、内部整改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程序和时限。

此外,要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交易规则,抑制非法金融投机活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超出合法经营范围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以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金融套利活动甚至金融欺诈行为,是导致消费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对此,消费与金融法律制度应当赋予有关监管部门各项职权,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地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活动,对各类市场主体违法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甚至金融欺诈的行为要及时从严查处。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互联网金融从综合性工作平台向细分市场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基于各类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餐饮、黄金珠宝、农业、教育等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便捷以及大数据方面,互联网金融最终的落脚点是“共享金融”,以实现社会金融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渠道和资产的共享,最终都是为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循环服务。

多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有益的经验,也面临着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专业人手不足、信用信息采集难等问题。金融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在明显加快,移动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无疑对消费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消费金融体系进行构建,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可持续、适度竞争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研究互联网金融及消费的关系实际上是理解技术、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对应关系,对广大消费者、金融从业者、政府监管者都意义深远。

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9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固,必将会严重危及到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特别是现在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工作,夯实金融会计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决策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等等,其中金融会计风险便是各类风险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风险。事实上,在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金融会计的核算与操作,由此导致的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现阶段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核算风险

如对资产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对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对利润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盈亏等;

(二)决算编制风险

如在决算报表的编报中,随意调整有关利润、资产质量等数据,导致决算报表反映失实;

(三)结算编制风险 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四)会计监督风险

主要反映为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的资金损失;

(五)是会计操作风险。如因操作失误或者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情况,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财损失;

(六)是人员管理风险。如因金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品行不端,而发生的会计差错事故或经济案件等。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谨慎性是金融会计核算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会计核算制度中,对谨慎性会计原则体现的不够充分。如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核算,长期沿用“一逾两呆”的划分标准,不能反映信贷资产真实的风险状况;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与银行发生的不良债权比例相比明显过低,不足以弥补资产损失;加之,贷款核销条件过于严格,即使是有限的呆账准备金也用不出去,高估了资产总量;对应收利息的核算,核算期限长,将不确定收入,提前计入损益,导致了利润反映严重失实。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企业应收未收核算期限为3年,1997年调整为2年,1998年-1999年调整为1年,2000年起调整为半年,但仍高于国际上通行的应收未收利息三个月的核算期限。以上核算制度规定上的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风险的政策性原因。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新业务层出不穷,但与之配套的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也是形成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普遍实行的是受同级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下,会计工作独立性差,会计人员常常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会计人员除少数挂冠而去,大多数则是随大流。特别是在行长负责制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对行长几乎是惟命是从,或是逆来顺应,结果造成利润不实,不良资产大量出现,个别机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管理因素

目前,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人民银行的监管、社会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和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但上述监督管理的特点:一是事后监督多;二是检查模式化,往往是年初制定检查计划,年中为落实计划而组织检查;三是检查内容往往雷同,重复检查多;四是检查手段落后,不适应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效率低。由于会计监督检查的上述特点,致使对事前、事中的会计风险检查防范远远不够,事后监督检查内容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目前对金融会计的监管中,普遍存在着重检查,轻处罚现象,致使会计监督约束力不强,难以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起到必要的惩戒作用。

(四)技术因素

现代金融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相配套。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带来的会计风险防范任务日益繁重。从近年来金融部门发案情况看,利用电子计算机作案明显增加。分析其原因:一是目前金融会计软件开发不够完善,跟不上实际需要;二是电子防范工作仍较薄弱。

(五)人员因素

一是部分金融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未经过系统的上岗前培训,日常操作中,防范风险意识差,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风险;二是个别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品行不端,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及牵制。目前,有些金融网点业务量达不到相当数量,人员配备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合理科学,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潜伏着较大操作风险隐患。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防范措施是不要的。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谨慎会计标准,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标准的需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真实核算资产质量。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对其它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二是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由目前的六个月缩短到三个月。同时,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际逐年税前冲减政策;三是改进固定资产拆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拆旧法;四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作出规定,即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三年将营业税率从8%降至5%。但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3%相比,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在金融机构存在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的情况下,税负重,形成了金融机构垫付税金,财务信息失真。因此,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五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会计风险。

(二)改革现行金融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主要包括: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力;重大经济事项研究的参与权;重要业务审核权;对下级行会计经理任免的专业审批权等;四是明确委派会计经理的义务和职责。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积极支持、配合、协助单位负责人合法依章经营,尊重班子的意见,维护单位的经济利益,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严格执行各项会计制度规定,并根据本单位实际,补充制定会计工作单项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报上级批准后组织实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和核算各项业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会计内控建设;及时完成单位领导和上级会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等;五是建立对委派会计经理的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定期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考核为称职的继续留任,对考核为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六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定期轮换制度。凡在同一单位担任会计经理3-5年的,必须进行轮换,这样有利于防范会计经理在一个单位呆的时间较长,而引发道德风险,有利于会计委派制度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金融会计各监管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发挥合力作用。金融机构内审部门及社会监督审计部门应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各监督管理部门充分掌握金融会计工作情况,又能够有效防止各部门检查内容雷同,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各监督主体根据各自监督管理需要,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检查效果;二是坚持对金融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的原则。从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看,加强事前监督,关键是要强化“接柜制”职能。即:单独设置接柜岗位,对客户提交的一切凭证,必须经过接柜员审查,验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后,分类传递给各个业务柜组进行下一步处理。对有重大疑点的票据凭证及时向会计主管汇报,以便作出准确判断,予以正确处理。比如对票据诈骗风险的防范,这一环节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加强事中监管,关键是要强化核对监督职能。即:计账员对接柜员提交的记账凭证审核监督,复核员对记账员处理业务进行再监督,会计主管负担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批管理,综合员对当日全部业务进行监督,这样形成层层监督,相互牵制机制,可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加强事后监督,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增强增对性。特别是对一些会计风险多发机构和易引发会计风险的项目,要集中力量,解剖麻雀,真正把产生风险的原因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以便完善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外部监管看,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关键是要建立符合金融会计特点和适应金融会计发展要求的一整套会计内控评价制度,检查手段和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比如:建立对金融机构会计内控制度的定期评价制度,对评价不合理的机构下达会计内控整改意见书,督促其纠改存在问题,就可以达到事前防范会计风险的目的。改进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检查手段,有利于进一步适应金融会计工作电子化要求,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建立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有利于实现对金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加大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金融会计数据造假行为和形成案件的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单位进行处罚,而且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

电子技术在金融会计中的普及推广,对金融会计操作规范、核算程序、风险防范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金融会计工作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金融会计特点、客观需要和安全性要求,进一步统一规范金融机构会计软件开发管理,实行金融会计软件标准化,促进金融会计电子化进一步发展;二是按照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健全完善会计基本制度和操作流程。在健全会计基本制度方面,重点要明确有关会计电子化的管理模式、岗位设置、电子凭证、支付依据、磁介质档案等规定;在完善操作流程方面,应以业务实现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计算机系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劳动组合形式、信息传递方式和分级授权模式;三是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重点要抓会计基本制度执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及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授信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加强日常检查指导,定期总结推行会计电子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首先,金融行业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上、人员配备上对会计工作适度倾斜。特别要改变那种会计工作只是简单劳动的错误认识,要真正把那些热爱会计工作岗位、德才兼备的干部配备到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数量要符合内控要求,坚决杜绝混岗、兼岗等现象;其次,重视对会计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教育、培训的重点要突出基本会计制度、基本操作程序、电子计算机知识等应知应会内容。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政策法纪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发现异常行为,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会计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要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同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进取,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行业规范,提高遵守会计制度的自觉性,弘扬“三铁”精神,不做假账,在金融行业构筑起防范会计风险的牢固防线。

(六)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必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七)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上一篇:乾坤湾博物馆讲解词下一篇:春天来了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