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共9篇)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1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 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 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 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 近年来, 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 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 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 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 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周知, 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 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 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 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 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 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 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 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 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 而是一种信用, 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 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 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 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 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 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但在我国, 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 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 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 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
在国外银行, 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 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 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 一方面, 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 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 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 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 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 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 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 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 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 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 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 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 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 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 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 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如信用风险管理中, 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 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 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 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 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2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第一, 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 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 通过资产负债管理, 可以有效地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 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 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 自我平衡, 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 自觉控制资产, 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 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 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第二, 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 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 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 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 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 在转移风险的同时, 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 而不是创新本身, 如果没有创新, 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 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 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 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 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 改善资产结构。
第三, 加强银行业的监管。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 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一, 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规制性监管模式很容易与现实情况产生缺口, 尤其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 即使再详尽、再科学的监管规则, 也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 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 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其二,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 根源于信贷市场, 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 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 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 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 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 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管控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控是村镇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村镇银行是我国的基层金融机构,是服务于农民的基础性行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切实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其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针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的,在其他的大型国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类型之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农民和社会上的微小企业,而发放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经济业务。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等有效的信用管控措施才致使村镇银行在金融信贷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农民不认账、拖欠贷款的恶劣现象。
(二)經营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认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来自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的村镇区域,农业还是作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以此同时,作为直接金融管理机构的村镇银行也在经营上反映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在某一区域内新开业的村镇银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三)市场风险
我们这里讲述的市场风险既包括了市场上的利率风险也包括了同等银行间的市场竞争风险,要区别对待。其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常见手段,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盈利和业务开展情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恰好作为货币流通的中转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上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荣俱荣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上同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也会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确实递增的。拿农村信用社来说,两者的服务人群以及市场定位也大致相同。储户选择银行的关键就在于存储风险和存储利率,因此,同等类型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
村镇银行存在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春、秋季节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黄金时期。但在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其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其二,业务流程及限制形同虚设,缺少必要的管控制度与限制条件。其三,信用政策等必要环节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
为了更好的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我们的村镇银行在注册之初就要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政府作为保障,带头进行股份投资。政府的积极参与既是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其他的小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起到了定心丸的功效。2、资本开放,积极吸引投资,广泛的吸引当地和异地的投资,注重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地的村民和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微小股东,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吸引其进行资金注入。3、将注入的资金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做到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会拉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重大。另外,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民,要想切实的发展与壮大,村镇银行必须要做到业务完善。具体的经营完善模式有以下几点:1、创新信贷模式,村镇银行要将银行、贷款客户以及担保人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三方协议来分解金融风险。另外,为需要贷款的种植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将龙头企业作为贷款客户的担保人。2、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要遵循“股东参与、科学有效、精简干练、制衡协调”的工作原则,明确董事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意义。处理好业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环节与流程,在相关业务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协调。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在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对各项经济业务做好监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遵循“监管一切风险与管理,真正实现透明与公开”的原则。对银行内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分类与审查,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控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风险监管,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大基层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四)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注入与市场退出环节的完善。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不符合条件以及会对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的金融结构裁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来给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村镇银行实行“刚性”退出机制管理,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五)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利防范金融风险的辅助性措施,村镇银行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是是业务规范化、操作精准化、环节紧密化和相互制约化。
三、结语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完善,我们通过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关于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上述内容能切实的实现金融风险监管,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
参考文献:
[1] 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2,(6).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3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为迎接入世的挑战正在加紧进行机制转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行、中行、工行都已成功上市,农行也正在加紧准备。但是在银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银行业内部的风险防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近年来几乎家家银行都发生过大案要案,而且涉及的金融都相当大。这些案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健全的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管和良好的市场约束是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而其中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内因。因此,目前银行业在加紧改制和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注重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是我国当前银行业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管理者主观重视不够,现有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形成约束力。
有些银行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措施,制度落实流于形式。对规定、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力,缺乏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使监督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有些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满足于应付日常的会计核算,账平表准,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内部控制建设。有的对未执行制度,违章操作的行为,认为没有影响大的问题,从而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变形,失去应有的刚性。这些都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
(二)内部控制手段落后
各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也是近年来导致银行风险损失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各项内部进行适时的调整,使内部控制能够适应新的变化的情况。然而,许多银行的内部控制明显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形式,相反,常常反映为一种一成不变,机械僵化的形式,陈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不能被新的、更科学的制度所替代。特别是在目前新的金融业务品种、金融工具不断推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补充内部制度,必然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由于一些员工纪律制度观念淡薄,执行制度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即在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制度和流程要求,而是以习惯、信任或感情代替制度。有的基层行为维护和争取优良客户,迁就其不合理要求,甚至放弃基本制度规定,如在客户信用评级中人为调整有关数据,加大定性指标分值故意抬高企业信用等级,有意避开严格的信贷管制;有的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或人情关系,有意回避制度执行形成操作风险,如有的基层行在经营数据反映方面和财务费用列支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弄虚作假,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当然,有的员工违规操作并非本人意图,或是碍于情面而不顾制度规定,或是按照上级要求和暗示而不敢按章办事,以服从代替制度,盲目操作而酿成风险,有的虽未形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但是带来的风险却不容忽视。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案件的原因看,几乎都是由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看似小事造成的。
(四)相互制约的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既包括业务内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还包括内部审计的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职能监督部门,的地位不超脱,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难以进行超前监督。另外,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还比较有限,甚至在部分银行成为一种摆设。突出表现在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面没有覆盖所有业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执行,审计力量不足等等。由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缺陷就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制约,往往形成潜在的风险。
(五)银行特殊业务内部控制中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原有的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而且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此外 国际业务、中间业务 电话银行 客户终端 网上银行 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 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犯罪案件有许多是高科技犯罪比如利用网上银行作案、制作假卡等,都对商业银行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对策(一)改善内控环境,强化内控文化建设 坚持“ 以人为本”,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内控管理文化包括商业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银行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持续不断地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确保全员都具有内控管理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形成全行齐抓共管的内控建设文化。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风险文化教育形势教育和警示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执行制度意识和程序至上意识,形成“违规就是风险”的共识,养成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恪尽职守的职业习惯,从根本上解决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问题,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内控环境。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各级行、各部门领导要经常关注员工的思想变化,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排除员工的焦虑心态和低落情绪,认真解决好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员工自警、自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防范道德风险。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经常开展以业务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新业务、新技能和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和多渠道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执业水平,以适应内控管理的需要,努力减少因不熟悉岗位工作和操作规程而产生的“能力风险”。
(二)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应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自我评价、风险监测与计量和风险报告为核心内容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构筑起面向全行系统、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风险点的内控管理体系。二是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商业银行总行应统一制定若干业务管理制度,按照统一模板,建立符合风险控制标准的操作规程、风险控制要点、岗位设置、相应的内控职责要求。各分、支行及其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对现行内控制度和程序进行梳理、补充、修订,进一步完善 信贷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三是加快机构改革,强化内部制约。各级行要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使其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实现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行、全员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推进内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构建内控制度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制度。根据内控制度评价标准,监管部门应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经常性开展对各级行、各部门、各岗位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及时发现、堵塞和消除新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
(三)强化内控监管,防范操作风险 为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认真落实,有效防止各类业务操作风险,各商业银行从上到下必须对内控管理实施有效监督,强化风险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分析与评估。一要坚持全方位监督、全过程控制,保证内控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防范各类业务操作风险,确保安全经营无事故。二要围绕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加大实时监控和重点排查力度。如对重要岗位的人员应加强考察与管理,建立员工行为排查制度,认真执行对内设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积极推行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制度,杜绝岗位操作风险。三要对高风险领域与业务实行持续监控和跟踪。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管理,认真执行会计主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会计内控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在信贷风险的监控上严格落实信贷第一责任人和经营主责任人问责制,督促做好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贷前调查、项目审查、贷后管理工作,增强信贷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四要切实发挥“ 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基层网点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加大业务条线自律监管的力度;内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特作用,促使全行逐步建立起经营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处理服从操作流程、绩效考评服从统一标准的内控管理制度。
(四)健全银行会计制度 1.加强财务控制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依据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当前,银行会计电算化使综合核算与明细核算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计算机内部完成,大多数银行为了减员增效纷纷实行综合柜员制,不仅取消了原来记账与复核的老模式,还将会计与储蓄合起来办公,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久而久之,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制度(同一笔业务由两名柜员经办)逐渐被人们忽略,加强财务控制要求会计人员仍然必须掌握双线核算的基本原理及制度,恢复并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2.设置科学的操作规范
目前,各银行的内控制度都已基本建立,但内控制度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联系不紧密,业务环节不够连续,风险防范必须业务操作规程入手。应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并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严禁独自一人操作业务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不漏项、不空白。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性业务,要求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必须综合管理、动态控制。因此,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就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在开展时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3.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例如:银行在给客户办理汇票及本票时要求银行人员对于印章、凭证、押数三分管即是针对一笔业务设的不同岗位。因此应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责任和权利,避免一手清的情况出现,造成业务风险。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制,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4.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的控制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4
一、此次金融危机之“新”
对于金融危机.我们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O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贷危机、9O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到21世纪的科技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而爆发,同时引发衰退.代价高昂。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它只是历史的重复.并无不寻常之处.其中Reinhart和Rogoff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此次危机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与过去3O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所发生的危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注定了此次金融危机在形成原因特点、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以往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新型金融危机”。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新原因
历次金融危机虽然形成原因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货币政策失误、金融体系内生不稳定、经济内外部均衡冲突、金融过度扩张的风险累积、泡沫过度膨胀.道德风险、监管不利等。对此次危机的原因,也有专家提出了如国际金融市场结构改变、监管失效、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美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等多种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原因都只从单一的视角出发,解释了危机的表面原因。事实上.从更深层次看,此次危机是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必然结果。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结构失衡和国际资本流动失衡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表征,恰恰是此次危机的祸根。
首先.美国经常账户巨额赤字和中国,中东等石油产出国的经常账户巨额盈余并存的结果就是顺差国不断增加外汇储备,逆差国(主要是美国)大量举借外债。高度自由和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通过吸引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美国.满足了美国逆差的融资需求。顺差国积累的美元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资本账户流向美国.使美国能够较长时期内保持低利率政策。而这种低利率政策又进一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的畸形上涨,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之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美国住房价格的急剧上升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良率和资不抵债率下降.刺激银行发放了大量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间,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增加了48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繁荣源于房地产泡沫.又反过来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加剧。更为关键的是,银行还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出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其初衷是转移风险,但客观上导致风险逐渐在美国金融体系内聚积,成为危机爆发的温床。当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时.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率大幅上升,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二)此次金融危机的新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此次金融危机的独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创新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金融创新既带来了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又使市场参与主体在数量和类型上均有突破。
首先.此次危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及其衍生品为投机对象.其中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债务担保债券(CDO)、信用违约互换(CD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大受欢迎。由于结构性投资工具是住房抵押贷款等基础产品经复杂的设计、组合和拆解形成的,融合了多种投资工具.其实际风险往往难以准确、有效地计量。事实证明,这些结构性投资工具的流行使得风险成几何级数被放大,对此次危机的扩散产生了相当强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次,与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猛增和类型多元化。各种机构为逐利而生,除了次贷贷款人和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还有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特殊目的机构(SPV)等。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将危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众多从虚拟经济领域到实体经济的危机传导机制。
2.此次危机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不同于以前的银行业危机如北欧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如拉美债务危机,此次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已然成为了一场影响范围极其广、程度极其深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
所谓”全球性”.是对影响范围而言的。虽然此次危机源于美国,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美国,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金融全球化使众多外国投资者深度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给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导提供了顺畅的渠道。
所谓”系统性”,是指危机爆发后.各个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问题.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遭殃等相继或同时发生。首先.此次危机源于次贷市场,但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以雷曼兄弟、美林、最大保险公司AIG、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受到牵连。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深入至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全球范围内的需求萎缩、制造业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口剧增等等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都不容乐观。
3.此次危机是美国一直倡导和推行的自由金融体系的危机
近30年来,美国在全世界宣传和倡导金融自由化。在此次危机之前.可能很少会有人怀疑自由金融体系的好处,自由金融体系成为了巨大经济效益和非凡收益的代名词.尽管它曾经在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多场金融危机然而.如决堤般洪水的危机彻底动摇了自由金融体系的根基整个体系摇摇欲坠.原本被奉为“完美的体系瞬间成为“存在内在缺陷的体系.自由金融体系的可信度严重受损。
(三)此次金融危机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新机制
在此次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诸如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如贸易和直接投资等传统渠道发挥了一定作用外一些新的渠道或机制的出现也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损失可能成为危机传导的新渠道此次危机中.我国蒙受的损失中很大一块来自对外金融投资这其中包括我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和计划或已经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股价暴跌的损失。
其次,我国在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作为危机传导的又一渠道.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海外投资者的盲目追捧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们察觉到其中的风险,开始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旦他们放弃投资,房地产公司即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
第三,此次危机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失衡来影响中国经济。
浅议银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 篇5
浅议银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
近年来,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建设银行2004年—2006年发生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分析,85%的案件和80%的涉案金额在基层机构,每一案件的发生无一例外都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因此,如何强化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案件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基层机构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操作风险是我们实现安全性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近年来,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例如:国际上的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国内的中农信、银广夏等,相继因严重的操作风险酿成大祸而带来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日趋增多的诉讼、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以及交易量的提高等,都增大了我们面临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基层机构防范操作风险有助于进一步防范案件发生。
2、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是我行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内部控制能力的强弱、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关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我行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对照新巴塞尔协议和国际先进做法,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
建成具有国际水平、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以风险管理促进客户营销与价值增长的目标。
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操作风险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思想还存在。另一方面业务操作人员思想麻痹、侥幸心理依然存在。每天面对大量的客户,有的柜员就只顾低头办理业务而防范风险的意识就有所放松,导致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漏洞。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不但造成对操作风险理解上的误区,也制约了我们对操作风险的具体实践。
2、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增强
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险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点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
3、操作风险内控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如:业务偏重事后监督,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不力,还未形成全过程、立体化有效防控体系;内部岗位、业务的制约、制衡机制亟需加强,一些相对重要的业务仅靠
柜员间授权审查易形成隐患,微机操作程序还不尽完善;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风险评估不足;一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
三、加强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始终贯穿在业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基层机构来讲,防控操作风险任务重,责任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治理违规操作当做案件防控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强化基层机构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基层机构的管理人员,要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沟通,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传递给员工。还要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内容全面、足够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带头防范,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
基层机构作为操作风险的最前端,要注重员工思想道德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不给任何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通过制度、培训、交流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抓好整肃各类案件的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在思想作风、经营作风和
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要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培养员工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增强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大自查和检查力度
制度执行如何,要靠监督检查来检验。一是要严格落实履职要求。各级检查人员、特派员、会计主管、专职监控人员、安全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二是要加强自查工作力度。要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员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自查要深、细、实。三是要切实做好非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威慑力大,对防控操作风险特别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利用审计模型,定期提取数据,查找风险。四是要严肃检查纪律。对应检查未检查、应查出未查出的,要严格追究检查人员及管理者的责任,同时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严格落实整改。
5、认真落实问题整改
对在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对发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整改,如何防范和控制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要定期分析问题库中的问题,实事求是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并做好举一反三,真正杜绝屡查屡犯的情况。
6、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6
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 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是资金融通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 整个资本主义出现了“滞涨”的社会现象。面对“滞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基本丧失了解释力, 国家干预的政策基本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 新自由主义应运勃兴, 并借助“撒切尔革命”和“里根革命”, 不仅上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而且占据了国家宏观公共政策的制高点[1]。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成果化的典型体现, 金融市场的开放则是个顺理成章的步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 国家的过度干预必然导致社会的普遍的过分的理性预期, 是导致滞涨的根源。解决这一状况的办法就是放松管制。
1989年的《华盛顿共识》正式将金融市场的开放作为美国为主的国际垄断资本推进全球一体化的三位一体的具体措施而正式登场。分析资本主义的属性, 全球化是其本质需求与客观需要。因此, 开放的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的市场, 就是开放的国际市场。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国际的, 他的产生不是一个单独的来源, 而是全世界十分国际化的诸多因素, 激烈碰撞的随机耦合。他是前世界体系裂变的结果, 所以产生是国际的, 结果也是国际的[2]。
那么什么是开放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开放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指的是个体的地方 (本国) 金融市场融入整体的全球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 是地方金融市场从封闭发展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广义的金融市场开放是双向的开放, 即货币资本、证券资本和借贷资本跨国双向流动, 它是金融开放的最终形态。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 金融市场开放除了短期货币资本、证券资本流动自由化外, 还包括国际借贷活动的自由化, 如在国际债券市场借贷、向国外商业银行借款等等, 其中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是明显标志。
由此我们对开放的金融市场与其背后的理论背景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虽然金融市场的开放是全球化的必然步骤,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鼓吹金融开放的诸多好处, 然而观察世界各国金融开放的结果却不尽相同。英美等世界强国通过开放的金融市场经济愈加腾飞自不尽言, 而拉美、东南亚的诸多国家却或有苦有甜, 或苦不堪言, 同样的我们中国面临这样十字路口, 必须以史为鉴, 通过对其经验的总结, 来明确一个国家到底具有了什么样条件才可以做到对于金融市场健康的开放。
然而时不我待, 我们首先要承认或者被承认一个现实:就是当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局面下, 已经不允许我国的金融市场“遗世而独立”, 加之我国秉承着对外开放的的国策, 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个必然的趋势, 而且全面开放的时间异常紧迫。
二、拉美国家金融市场开放与反思
关于金融市场的事例有很多, 我们仅从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分析, 来以一斑窥全豹。
关于自由开放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莫过于拉美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 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借开始改革之名, 并利用贷款附加条件, 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方式, 推销“财政纪律”、“税收改革”、“金融自由”及“贸易自由”等十项主张的“华盛顿共识”。强制性的推动拉美国家进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 使拉美成为新自由主义最大的试验田。客观地来说, 这一阶段一定程度上使拉美国家经济繁荣。然而好景不长, 1982年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先后爆发了国际债务危机,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的国际资本通过“贝克计划”与“布雷迪计划”强制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措施实施“改革措施”, 否则则不提供美元贷款。拉美国家被迫全盘接受。在此期间, 拉美国家民族工业实力受挫, 更有甚者, 外国资本鼓吹的“非国有化”实际成为了“外国化”;1980—1990年间, 国民收入下降幅度最小为2.4%, 最多为37%, 近一半的国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拉美国家遭受了第一个“失去的十年”[3]。
在分析拉美国家的开放历史后, 由自由主义主导的开放市场没有成为经济的救世主, 反而成为了引诱夏娃的撒旦, 当拉美国家吃下开放这个苹果时, 地狱之门便悄然打开了。
分析拉美国家金融失败的原因, 有这几点是值得思考的的。
1. 完全不加控制的市场开放是金融市场开放失败的根本原因。
辅之其政府没有做好市场的内部控制与监控, 对市场放任自流,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地市场规则。就连世界知名的投机家乔治·索罗斯都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鼓吹的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理论和主张嗤之以鼻。他说:“公正地说, 赞成市场不受限制的观点很少表现得如此粗糙[4]。
2. 绝对的私有人企业制度致使国际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经济
命脉, 由于这些国际资本家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与目的使得他们在主观上不希望拉美国家经济发达, 所以人为地使拉美国家经济进入泥潭。同时, 绝对的私有制度并没有给西方国家带来绝对的好处。第一, 私有化使一些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其表现为, 首先是大规模的私有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其次是私有化使居民的一些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贫富差距拉大。第二, 资本的自由流动、出售和购买债券的自由、新的金融产品的创立, 导致金融投资人的赢利超过生产性投资, 资本投资主要是投向不动产和金融业。第三, 尽管新自由主义者采取了一切压缩社会开支的措施, 但由于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并未大量缩减。总之, 这一时期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复兴发展始终停留在脆弱和摇摆不定的状态[5]。
3. 政府的过度举债, 使得国家经济在沉重的利息之下难以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之后。从表面层次上看危机是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的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平衡状况, 导致财政收支赤字、物价上涨、外债负担加重以及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因此, IMF认为, 要缓解拉美的债务危机, 首先必须降低总需求。这之后才可能着手解决结构上的问题IMF督促拉美各国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措施。拉美国家在调整国内经济时分为应急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应激性调整的主要措施包括: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调整金融政策, 以促进出口, 防止资金外逃;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 以改善国际收支。战略性调整包括:修改发展计划, 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加强农业部门, 使经济在部门关系协调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实行能源多样化措施, 以避免只依赖一种能源所带来的危害;整顿国营企业, 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 并关闭部分长期无经济效益的企业, 以减轻亏损与国家的债务负担。但这些对策不过是延长偿债期, 实施起来有其局限性, 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套用英国阿克顿爵士的句式: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金融开放导致绝对的经济失败!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 新制度的建设与市场的规范刻不容缓。为什么是制度的重建呢, 因为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今天来看仍是在过渡时期, 说我国有成熟的市场还为时尚早, 因此必须有一套规则来符合我国转型期的特征, 而面向金融开放又是一个新的局面, 所以一个新的面向金额市场开放的规则亟需建立。
三、我国转型期的市场规则建设
由于本文的篇幅与作者水平之限尚提不出一个可以面向实证的金融市场的规则, 但却可以勉强描述一番。翟山鹰曾经说过:当一个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后, 其企业的目标便从盈利变为了防范风险。当我国开放资本市场后, 其目标也必须转向防范风险。因为在国际大资本市场中, 只要风险得以防范, 盈利是迟早的事。相反一味的盈利, 却会带来我们国家承受不起的风险, 就像曾经的拉美、日本、东南亚一样陷入持久的经济泥潭。纵观拉美、日本及拉美国家金融市场的历史, 不难总结出, 有两大风险是必须防范的:第一, 举债过度。第二, 汇率风险。因此我们的规则的核心即是要避免这两种风险。
那么到底这个市场规则是什么样呢, 可以借鉴当今行政法学界的某些思想与精神。
金融市场简单来看由四方构成, 前三方分别为买方、卖方和代理方。可以将这三者定义为直接参与者。第四方监管方, 为间接参与者。那么规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证性中的“行为动机一致性”否则难以解释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与道德风险。对于直接参与者来说, 市场规则必须具有纳什均衡即: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 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 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 而在市场中唯一的策略就是守法。否则其中一方一定不会按规则办事。对于间接参与者来说, 他们的任务既要调节直接参与者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同时也要调节市场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还要确保其克己奉公。所以严格行政法, 来避免其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防止权力的设租与寻租现象的出现。
而对于直接参与者与间接参与者的关系而言, 市场规则要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原则的法律规则与表现民主的方式, 迫使监督者无论有没有独立的个人利益取向, 都将在制度约束下沿着公共利益的方向做出选择[6]。
对于市场法律来说其要具有“平衡性”的特点平衡理论在价值选择上对于社会多元利益上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合理的节制, 因此在民间与官方都易于达到普遍认同的合法性。具体来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 使金融市场中的个人与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维持其和谐稳定;二是使公市场中的参与方与监督方相互制衡;三是使市场的激励机制与协调机制协调运作。
四、结论
在应对金融市场风险时, 必须把握我国国情即我国的市场与政治都位于改革的转型期这一特征, 在这个现实条件下, 必然有许多问题是许多市场完善的发达国家没有的, 我们不应该去漠视这些问题。而我们的任务正是针对这些特有的问题来制定规则。“均衡性”的市场规则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手段。在市场中的各方唯有在承认其利益并制定符合其利益又不损害他方利益的规则, 才会使市场正常的运作。这其中肯定不免要借“鉴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等西方先进的政治与经济学理论。因此对于尖端理论的研究, 又是我们规则建设的必要功课。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 以上只是作者对于金融市场规则妄自揣度, 不免缺乏新意与实证性缺陷。然而科学本来就是个不断论证与否定的过程。同时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实践理论的双重支撑缺一不可, 完善的市场建设必然需要具体的实验行为。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之下, 必然会提炼出使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规则与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 我国越来越需要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大格局, 对于我国与世界金融市场来说, 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开放就有风险, 有风险就必须防范。本文正是以开放为基本视野基点, 通过三个部分:导言即金融市场开放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拉美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事例反思以及我国转型期的市场规则建设来论述我国如何走好金融开放的每一步。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木生.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淑梅.新自由主义与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J].理论学刊, 2005 (05) :13-15.
[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 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 2005 (03) :38-41.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7
关键词:银行业 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1 银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
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主要的金融风险就是来自于信贷风险和体制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在银行的逐年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两方面的风险防范和规避一直是管理工作的重心,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贸易往来和外资企业的引进,中国的银行业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并且原来的金融风险以新的形式出现在银行的业务往来过程中。
1.1 信贷风险。在银行这类金融机构中,主要的业务就是资金的往来,简单点说,就是储蓄资金和信贷投放,这是银行的两大支柱性业务。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过信贷的投放实现资金的流通,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是由于国家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外资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融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减少冲击,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进行对冲,实现中国国内市场资金流动的平衡状态。由于现在的企业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信贷的需求比较大,所以银行的信贷业务一直是比较“火爆”的,即使是央行调高了贷款利率,加大了贷款利率准备金,但是银行的大量现金还是流向了工程建设和基础建设之中,这些建设项目时间比较长,贷款回收的时间就会被拉长,所以银行大量的项目工程贷款因为回收比较慢,在银行的资金流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银行的储备金不足,整个银行的资金链条就会断裂,整个银行的业务就会瘫痪。
1.2 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主要是来自于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形象比喻。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中,房地产成为整个金融危机里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原来被看好的房地产经济瞬间都成为泡沫经济。在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寻找优质的客户资源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工作项目,房地产由于自身的信贷风险较少,能够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看到回报,所以一直是银行业务中的优质客户,同时也导致了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度提升,但是随着金融危机里泡沫经济的出现,人们意识到房地产经济对于银行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在房地产的项目建设中,一直都是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后期的投入和建设具有不确定性,回报和投入往往也不能实现平衡,所以银行的贷款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分阶段性的楼盘开发对于资金投入和回收有一定的限制,所以银行在房地产经济这类泡沫经济中会增加金融风险的发生比例。
1.3 资金储备。银行的资金储备主要是对于社会上闲散资金的收集和回笼,以高利润和稳回报的方式将居民的闲散资金实现收集,扩大银行的资金储备,实现银行的信贷业务往来,同时在资金的收集和资金的投放过程中,实现银行的收益。但是资金的收集往往都是比较小数额的居民资金,投放的却是大数额的项目工程建设,在收集和投放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造成银行资金储备的不足。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但是资金的流通是整个金融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银行的储备资金不足,那么银行的信贷业务就会面临停业,整个银行的业务往来就会终止,甚至是金融危机的时候,银行会发生挤兑风险,对于整个银行的信誉造成严重的损害。
2 应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主要是两个方面,加强金融体制的健全,提高银行的金融监管,从制度和意识两个层面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2.1 加强金融体制的健全。加强金融体制的健全主要是进行金融改革,通过创新金融体制,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制度,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和主要的竞争机制实行改革,通过完善的市场金融竞争机制,增加市场的活力,同时在竞争机制的改革过程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对于主导型产业实现扶持,增加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最终增加市场的活力。第二,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实现统一的管理和限制。现在银行业中很多的银行都是跟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兴起的,对于整个银行业的管理制度不熟悉,并且在业务往来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中国金融业体制的要求来进行,所以会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资金流通的阻塞,在金融机构的管理中制定统一使用的规范,这样保证金融机构自身的建设,也能防范金融危机。
2.2 提高银行的金融监管。银行的金融监管是减少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有效地金融监督制度,实现金融业务往来的综合监管,对于银行的业务实现一定的制度管理,建立检查评估机制、业务评估机制、违法行为的监管机制,这样就能够实现银行内部的监管,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也能对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实现限制与管理。央行对于外资企业的建设和施工实现一定的限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贸易往来,以完整的市场立法来保护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对于银行的风险规避提出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比如说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对于流动资金的掌握,对于储备金的处理,对于银行收支的平衡,通过这些来实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监测,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于银行金融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主要的防范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相信对于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一定能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我国金融保险集团风险和防范倡议 篇8
1.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1)金融保险集团(母公司)的股权多元化
金融保险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股权结构会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当股权过于集中时,小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力的积极性减弱,从而使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内部会议。股东大会对公司治理作用非常微弱,不足以约束经理层的道德风险倾向,从而出现经理层的内部人制约现象,控股股东通过一些不当的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
(2)完善金融保险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治理关系
金融保险集团要想发挥协同效应、进行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就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很强的制约力。然而,母公司与子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母子公司治理模式,既实现协同效应、又不存在侵害子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建立金融保险集团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公司内部制约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理论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垂直一体化的风险管控和审计模式,一种是双重风险管控和审计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垂直一体化的模式下,金融保险集团直接参与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审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风险集中管理、集中制约,控股公司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公司的风险状况,有利于实现金融保险集团架构下特殊风险的管理,但可能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配合不够紧密。而双重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模式下,金融保险集团间接参与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审计,控股公司行使控股股东的职责,通过影响子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间接实现对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
这种模式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具体业务的配合,子公司风险管理职责完整,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控股公司对子公司风险管理制约力度减弱,协调难度增加,控股公司管理金融保险集团特殊风险的难度加大。不管采用那种模式,都必须明确母子公司各自的风险制约职责,将风险制约落到实处。
(2)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尤其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可以结合公司经营指标分析体系的`建立一并进行实施。在经营指标体系中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确定这些指标的安全底线,对异常波动的指标值及时分析理由,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策略。
(3)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制度
明确的制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制度是国际上大型保险集团在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做法,而我国目前这方面还还比较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制度约束,必须明确强调保险集团规章制定和业务行为的核心原则及价值观,对各级员工在遵守法律、道德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并针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准则提出了指导性规定。
二、从监管的角度,对防范和化解金融保险集团风险的倡议
1.加大法制建设,加强立法监管
一是要尽快清理现行金融法律、规章,查找法规真空,通过类似“司法解释”的办法填补“漏洞”;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体系,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法》,及相关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行政法规和规章。三是确保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前瞻性和稳定性。
2.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对保险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必须制定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对内部交易予以明确的限制,超过一定金额的交易必须经相关部门或监管机构的审批;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保险公司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当期关联交易的全部情况,增强信息透明度,也便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督与管理。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场外交易市场的规范,完善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
3.加快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步伐
我国的三大金融监管当局已经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理由进行磋商,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弥补行业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病,堵塞监管漏洞。但是,从前文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并非常设的办公机构,并不能实现对金融事项的及时监管,并且这种合作的结果往往缺乏强制力。虽然在我国金融保险发展初期,这种制度基本适用,但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扩大,这种监管力度明显是不够的。
而且,在合作监管中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主监管制度,这种监管容易产生由于子公司的权利结构、资本结构变化,而使得监管归口也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监管真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倡议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管金融集团的机构,该机构成员由三大监管机构抽调工作人员组成。该机构的规模可以比较精简,但可以随金融集团的发展适时调整。这一模式兼具了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的优势。独立的集团监管机构设立利于从整体上评估集团风险,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监管机构的专业优势,达到规范金融保险市场,推动行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制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2]张莹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制约体系的建设[J].会计之友,06期.
相关阅读:
热能工程项目施工经验
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的技术要点与理由防治
支撑PBL课堂教学的网络资源平台设计与研究
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篇9
摘要:加入WTO后,网络银行的创建和发展是大势所趋,防范与化解网络银行的风险,保证国家金融运行的安全是一大新课题。网络银行具有电子扒手、网上诈骗、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信息污染等风险类型。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对策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快发展网络加密技术,发展数据库技术,建立网络银行大型数据库,加速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学习和掌握国际上有关网络银行的标准等。
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E―Bank(ElectricBank),即是在Internet上的电子银行。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E―Bank上的强大优势,必将给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挑战。网络银行业在发达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和繁荣同时,给世界银行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即金融风险也是空前的,这就是金融高科技的双刃剑。因此,在创建和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防范与化解网络银行的风险,保证国家金融运行的安全是一大新课题。
一、网络银行的风险类型
网络银行的风险类型呈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国际国内主要的网络银行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网络地址,这类窃案近年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一些窃贼盗取银行或企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或因商业利益,或因对所在银行或企业不满,甚至因好奇盗取银行和企业密码,浏览企业核心机密。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电子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六分之一,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2、网上诈骗。网上诈骗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常见的网络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吸引人的免费资料等引诱互联网用户,当用户接受他们提供的电子邮件或免费资料时,不法分子编制的病毒也随之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中,并偷偷修改用户的金融软件;当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进入银行的网址时,修改后的软件就会自动将用户帐号上的钱转移到不法分子的帐号上。网上诈骗包括市场操纵、知情人交易、无照经纪人、投资顾问活动、欺骗性或不正当销售活动、误导进行高科技投资等10种互联网络诈骗。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网上诈骗每年估计使投资者损失100亿美元。
3、电脑黑客。称非法入侵电脑系统者为“黑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首先提出的。克罗地亚的3名中学生在操纵电脑遨游信息高速公路时,进入了美国军方的电脑系统,破译了五角大楼的密码,从一个核数据库中复制了美国军方的机密文件。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全球企业界1995年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由于对“黑客”闯入国家安全防务系统的担忧,甚至担忧未来的“电子珍珠港袭击”。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具有制造电子炸弹的能力;这对国家金融安全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4月26日的CIH病毒的爆发,就使中国4万多台电脑不能正常运行。大多数电脑的C盘数据被毁。中国民航的20多台电脑也被感染,部分航班时刻表数据被毁。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
5、信息污染。正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存在工业污染,信息时代也有信息污染和信息过剩。大量无序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随着互联网络用户数和网络业务量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大量“商品广告”等网上“垃圾”。美国在线公司每天处理的3000万份电子函件中,最多时有三分之一是网上垃圾,从而占据了很多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互联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银行发送和接受网络信息的效率,更严重的是风险也随之增加。
总之,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网络银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鲜花和蛋糕。更有与之相伴生的沼泽和险滩,我们不仅要有冲破激流险滩的勇气,更要有化险为夷的策略。
我国政府与金融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创建和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防范和化解未来网络银行的风险。
1、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对网络系统进行事前防护。主要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打基础和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
2、加快发展网络加密技术。近年来,世界加密技术的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几十亿美元,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美国在加密技术电脑软件的开发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较其它在加密技术方面先进的国家如以色列、瑞士、俄罗斯和日本等还略胜一筹。我国应尽快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
3、发展数据库技术,建立大型网络银行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存储和处理信息来支持银行决策。要防范网络银行的资产风险,必须从解决信息对称、充分、透明和正确性着手,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工作。(1)网络银行数据库的设计可从社会化思路考虑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分析,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科学管理。(2)不同银行可实行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不良借款入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3)对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统计,统一授信的监控。
4、加速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金融工程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高科技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运用各种有关理论和知识,设计和开发金融创新工具或技术,以期在一定风险度内获得最佳收益。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应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马柯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价格等理论,并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和自动化网络技术,不断创造、设计、开发各种新的组合金融工具,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得以加强。
5、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
现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电子商务立法首先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以及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推荐阅读: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10-15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8-07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12-02
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07-2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11-25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12-19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07-2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08-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