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2024-10-15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精选7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篇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摘要】: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业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适应竞争,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发展壮大。由于本文研究内容的要求,将仅对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块进行论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流动性它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只有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才能更好的满足提款者的要求和贷款者的适当贷款要求,才能确保其安全,才能谈的上盈利。但从目前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令人忧虑。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负债、资产,以及对宏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实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分析。首先,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分别从表面成因和深层次成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结合成因分析,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度,并且分别利用了静态指标法、相关系数法、计量模型等方法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加以量化确认。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风险决策人员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缺口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33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2第一章导言12-181.1研究的目标与意义12-131.2相关概念的界定13-151.2.1商业银行的流动性13-141.2.2流动性风险14-151.2.3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151.3论文的框架结构及内容15-161.4研究方法16-181.4.1静态指标分析法161.4.2相关系数法161.4.3回归分析法16-18第二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18-232.1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分析18-212.2流动性风险的表面成因21-222.3流动性风险的深层成因222.4总结22-23第三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基本现状23-303.1信贷质量低,流动性差23-253.2流动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25-263.3资本充足率不足,过度依赖负债经营26-273.4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27-293.5入世的现实,使流动性风险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29-30第四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度30-474.1流动性风险从微观角度的测度30-384.1.1从资产结构分析流动性风险30-344.1.2从负债结构分析流动性风险34-364.1.3从资产负债总量的对应关系分析流动性风险36-384.2流动性风险从宏观角度的测度38-444.2.1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38-394.2.2从中央银行政策的角度分析394.2.3从预期市场利率变动的角度分析39-404.2.4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角度分析40-414.2.5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不断改革的角度分析41-424.2.6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角度分析42-444.3从外部宏观环境角度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回归模型的建立44-47第五章结论和建议47-545.1研究结论475.2政策建议及防范措施47-545.2.1政策建议47-505.2.2防范措施50-54参考文献54-56致谢56-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58 眉网站。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篇2

关键词: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兴业银行概述

2013年发生的“钱荒”危机, 其中一个导火索便是广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 不能偿还兴业银行到期的同业拆借资金, 进而兴业银行的65亿到期资金无法收回[最后央行“故纵钱荒”, 采取了“用好增量, 盘活存量”的方案解决了此次事件]这一事故正式引发了金融市场关于流动性的恐慌。

兴业银行成立于1988年8月, 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商业银行之一, 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 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注册资本190.52亿元。

那么,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 其流动性管理存在那些风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流动性管理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为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又该怎样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

二、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引发兴业银行此次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贷款信用不足

在金融业日益发展的今日, 企业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日渐扩大,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挤占, 还有类似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 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抢占业务的同时, 贷款信用审查不足。在2013年兴业银行发生的流动性危机中, 就因对光大银行的信贷审查不足而盲目贷款, 最后因其头寸紧张而损失了几十亿的资金。据统计, 2012年、2013年、2014年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兴业银行实际数据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 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会打击公众的信心, 也会降低兴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

2. 资本金相对不够雄厚

兴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福建省财政厅, 其资本金的来源并不充足。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若资本金来源不足, 当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时, 资本金可以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资本金也是树立公众信心的重要保证。资本金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 而社会公众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来源, 因此会引起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同时, 兴业银行的前十大股东还包括恒生银行有限公司等外资银行, 外国资本存在不稳定性, 一旦出现外资撤资现象将会引发振荡, 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3. 存在“借短贷长”的状况, 引发流动性不足风险

所谓的“借短贷长”就是银行的短期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流动性负债的数量大于流动性资产的数量, 一部分流动性负债用来支撑非流动性资产, 资产错配, 存在流动性不足风险。可能出现流动性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性负债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而且一旦发生贷款坏账, 则更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根据兴业银行2012年、2013年末的资产负债, 其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及流动性缺口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兴业银行实际数据整理。

由以上数据得出结论兴业银行存在“借短贷长”的资金错配现象。

三、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对策

1. 加强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是指银行为保证借款者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做的工作。信用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在贷款给客户时, 做好信用调查, 对抵押品做好价值评估, 在贷款给客户后, 做好信用跟踪, 严格控制贷款的资金流向, 保证企业与个人不会挪作他用, 必要时可以终止对客户的贷款, 从而降低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的不良贷款率会树立公众、股东对兴业银行的信心, 那么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银行的流动性来源———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融资, 或者吸引大量公众存款。

2. 扩大资本金来源

兴业银行目前的资本金来源主要有福建省财政厅和外资银行, 但民营资本和中央国有资本所占比例较少, 民营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因此兴业银行应该积极探索寻找资本雄厚的民营战略投资者。当然, 只有民营资本的参与是不够的, 兴业银行更应该获取中央国有资本的支持, 可以尝试着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中央直管的特大型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同时, 作为一家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再次发行股票募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

3. 加强流动性缺口管理, 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做好银行流动性需求预测, 将一定区间的资产和负债按到期日的长短和金额的大小, 进行“递次”排列, 而后进行分析监测, 以便到期的负债可以顺利地由到期资产偿还。如果到期负债不能偿还, 需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 以出售未到期的贷款或者向央行进行再贴现获得资金, 还可以增加存款或者发行新股。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03) .

[2]熊璞娴.也说流动性风险——从兴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出发[J].时代金融, 2014, (03) .

[3]王滕.试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J].金融研究, 2013, (09) .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因与防范 篇3

易诱发流动性风险因素分析

一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易导致流动性缺口。如果商业银行错配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将给流动性风险埋下隐患。以“短存长贷”为例,所谓“短存长贷”是指商业银行把流动性需求很强的短期存款运用到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上,负债流动性高于资产流动性。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导致挤兑,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是新兴业务易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新兴业务发展较快,各种表外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代客业务等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新兴业务虽然并不直接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但却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商业银行客户在进行直接投融资(包括购买理财产品)时,由于其通过银行运作的资金数额大,通常是集中支出或回流,“大进大出”,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是其它风险易诱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存在很强相关性,流动性风险实质上是这些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些风险没能得以有效控制,最终将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个别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将会引发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四是负债业务的流动性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其一,贷存比率的适度性问题。如果商业银行单边一味快速增加贷款量,存款并没有同步增长,便会导致银行业的贷存比过高,潜在的支付压力加大。其二,存款稳定性问题。在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公司存款、机构存款和同业存款,虽然单笔金额大,成本低,但稳定性较差,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的敏感性较强。如果宏观政策或市场稍有变化,就会出现波动,存款就会即刻减少,显然这类存款占比过高,易引起流动性波动。其三,存款质量问题。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银行间的存款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各银行季末相互竞争冲存款时点数,市场资金面一旦趋紧,一些中小银行有可能为完成存款指标,被迫采取人为手段,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虚拟交易来派生、衍生存款。这种存款不仅稳定性差,而且潜在风险大。

流动性风险预判能力

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沿袭了以存贷款为主的模式,流动性风险问题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加之国有商业银行为强大的国家信用所支撑,所以人们总是认为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一切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意识,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有待强化,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待改进。现行衡量和反映银行流动性状况指标比较单薄,只能监测某一时点上银行流动性状况,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完整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同时,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全程监控流动性风险的机制,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缺位。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对银行业流动性监管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既包括正常环境下的日常管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管理,也包括极端情景下的预防管理,如压力测试等手段。前两者更多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管理,后者体现在事前的分析预判,而流动性风险来势凶猛且为银行预留的反应时间极少,同时其爆发的低频率也为管理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商业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流动性动态监管尚有细化的空间,对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也有待进一步常态化。

预防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风险管理文化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政策、制度和培训等方式,学习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理念和技术知识,提高预防风险的实践效率。

二是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各种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贷款业务。严格控制申请贷款、发放贷款和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再次,保持负债的流动性。主动增加大额存单、债券、拆借、回购、转贴现、再贴现等主动型负债,创新品种,进行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或流动性上的合理适度匹配。

三是构建科学的流动性风险预警甄别和监管体系。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资金使用部门和筹集部门的活动,并协调这些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的活动;第三,必须连续分析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和流动性供给,以避免流动性头寸过量或不足。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篇4

目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对

策》

学生所在单位

广州市民生银行

于凌晨

教育层次

***41

金融

指导教师

高冬梅

密山电大分校

目 录

内容摘要„„„„„„„„„„„„„„„„„„„„„„3 关键字„„„„„„„„„„„„„„„„„„„„„„„3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3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潜在的信贷风险过高„„„„„3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方式单一,致使信贷风险过高„„4

(三)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4

(四)房地产过热转而增加了信贷风险„„„„„„„„„4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4

(一)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扩大„„5

(二)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5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重大隐患„„5

(四)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5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6

(一)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6 2

(二)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6

(三)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7

(四)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7

(五)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9

(六)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10

(七)、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 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10 参考文献„„„„„„„„„„„„„„„„„„„„„„1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对策

[内容摘要] 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经营转制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现状,剖析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方法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 信贷风险现状;信贷风险产生原因;防范措施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显而易见,在国有银行中防范信贷风险尤为重要。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商业银行有效、有序地营运。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潜在的信贷风险过高

对于我国而言,信贷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虽然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非常注意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各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任务仍面临不少的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方式过于单一,致使信贷风险过高

许久以来,我国国有银行主要实行分业经营,其资产投向主要集中于贷款,而证券等投资所占比例过小。据资料显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而这一部分收入的取得主要受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直接影响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

许多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和盲目对外投资的同时,忽视了其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产品在市场上仍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使资金链条日趋紧张,财务问题突出,如遇风险,就会使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最终导致银行资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四)房地产过热转而增加了信贷风险

近年来,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中央及地方已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并将房地产项目的巨大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而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没有认真制定稳健的信贷政策,也未能科学地把握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出现盲目跟风现象,致使房地产的贷款风险扩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信贷风险存在,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的内在因素,也有银行外在因素;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也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扩大

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在某些省市地区,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运营行为变形,致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也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些产业飞速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却关、停、并、转,其结果就使这些企业丧失了偿债能力,极大地形成不良贷款。所以说,政策性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重大隐患 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调查表明: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会造成有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就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环节薄弱,间接地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2.企业管理层人员不稳定,使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常常会发生变动,直接地影响到贷款的按时偿还。

3.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采用联营、转让、并购、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四)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银行管理体系不健全不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改革,而且更诱发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人民币存贷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管制限制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市场利率对负债状况进行有机地调整,使风险与收益不能合理配比。

在我国,构成银行资产道德风险的主要是社会信用的缺失,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间相互拖欠,赖账现象严重,使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无法偿还贷款。这都对银行资产构成严重的道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银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二)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

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三)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商业银行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参考西方一些商业银行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 8

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1、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2、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

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五)、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1、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以前由于银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银企间的矛盾。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现在,商业银行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2、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资本金,并存入主办银行账户,实行监督。凡 10

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

(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3、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六)、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七)、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划清资金性质,保障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07(6).2.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1年11月

3.王晓宇.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3).4.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2年2月

5.乔纪法:《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1年3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 篇5

2(1、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要】 无论是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金融动荡时期,流动性问题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

一。本文根据银监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监管要求和相关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关于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方法,包括流动性指标法、现金流分析法和久期缺口分析法等,进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商业银行日常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范围内许多银行由于流动性危机倒闭,让人们见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之大。鉴于此,近年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指引文件。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于去年提出了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求。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取得资金的成本以及取得资金的时间。

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质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如果这些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进而引发商业银行的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存款人对同行业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进而发生连锁效应引发国家范围内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贷款和投资中,并倾向于期限长、收益大的资产;另一方面,负债经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又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以避免发生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因此选择恰当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把握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指标法

流动性指标法是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确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并进行估值,然后确定合理的比率或指标并用于评估和监控。以下介绍指标法中常用的指标和比率: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是财务分析中分析流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率,衡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目前我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反应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该比率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健。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根据银监会在有关文件中的解释,核心负债是指那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负债,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较小;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的核心指标之一,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10%。

(4)存贷款比例。存贷款比率是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是一种传统的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该比率越小则表明商业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为不得超过75%。

(5)流动性覆盖率(LCR)。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

求意见稿)》中引入的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且将最低限设置为100%。

LCR=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这一指标的计算指定30天为期限,而引入这一监管比率的目的在于强化短期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控,确保单个银行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6)净稳资金比率(NSFR)。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引入的又一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低限也为100%。

NSFR=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

这一比率的计算以一年为期限。引入这一比率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机构的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根据银行在一个内资产和业务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

除以上介绍的比率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比率,如超额备付金率、现金头寸指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易变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大额负债依赖度等。

使用流动性指标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实用,可以直观地理解当前和历史的流动性状况。其缺点在于属于静态分析,无法描述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业务特质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必须综合多种比率、指标以及相关的内外因素,才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变化趋势做出评估和判断。

2、现金流分析

通过商业银行对短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商业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一般表现为流动性剩余或赤字。当流动性出现“剩余”时,商业银行必须考虑这种流动性剩余头寸的机会成本;若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赤字”,则必须考虑这种赤字可能给自身运营带来的风险。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剩余资金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预警。

实践证明,为了合理地预计流动性需求,可以将流动性“剩余”或“赤字”与融资需求在不同时段进行比较,其目的是预测新贷款净增加值、存款净流量以及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净流量。然后将上述流量预测值加总,再与期初余额相加,获得未来时段内的流动性头寸。

现金流分析有助于真实、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在未来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日渐复杂,现金流量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随之降低。在实际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通常一起使用互为补充。

3、其他评估方法

除采用上述的流动性比率法和现金流分析法以外,商业银行还广泛利用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来深入分析和评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1)缺口分析法。该法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是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好的方法。缺口分析法是针对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判断商业银行特定时间内流动性是否充足。

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所谓的融资缺口,如果缺口为正,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为了实现盈利目的,商业银行的短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为负数,但商业银行必须确保此项差额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有足够能力在需要时迅速补充资金。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期限很短,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活跃在同业拆借市场和易于在短期内筹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具有较短的流动性管理时间期限;而活跃在长期资本和负债市场的商业银行则需要采用较长的期限。

(2)久期分析。由于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造成流动性状况发生变化,因此久期分析经常被用来分析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影响。

用 表示总资产的加权平均久期,表示总负债的加权平均久期,表示总资产的初始值,表示总负债的初始值,R为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变动时,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久期缺口可以用来衡量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其流动性的作用效果:

久期缺口=资产加权平均久期-(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加权平均久期

当久期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动性也随之加强;反之则反。

当久期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流动性也随之减弱;反之则反。

当久期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影响。

总之,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影响越大,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目前最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商业银行同时采用多种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来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程可以表示为图1:

图1 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

1、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属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因此在银行确定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时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与缓释,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分散性原则和审慎性原则,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要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对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影响,从流动性风险的源头开始密切关注不同风险间的转化和传递。

(1)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的是资产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变现需要的时间以及变现的成本。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基础建设还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变现能力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深度、交易对手信用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对资产交易和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要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在于资产本身的性质,还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和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足。

(2)负债的稳定性。商业银行应关注负债的稳定性,即融资来源的稳定性。提高负债稳定性的方法包括:提高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提高流动性来源的稳定性,并减少对市场波动较大的债务依赖;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与资金提供者的关系,并持续关注大额资金提供者的风险状况。

2、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管理是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有助于发现融资缺口和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

现金流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现金流的预测。现金流的预测主要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目的在于评估商业银行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短期现金流的预测主要服务于头寸管理,主要针对1—7天内发生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预测比较有经验,因而比较准确,对应的是流动性管理。由于现代商业银行交易的产品日渐复杂,预测长期现金流则较为困难,与此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对应于现金流预测中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现金流期限错配分析可以针对短期,也可以开展中期乃至长期的期限错配分析,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最好的做法是保证每一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低于对应期限内的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的计算步骤可参考图2。

图2 流动性期限错配限额计算的步骤

商业银行在设定现金流限额时应尽量保守,并通过返回检验确定该限额的有效性,同时对所有超限额情况作书面记录并分析原因,必要时还需要调整现金流预测的方法和模型。银监会在这方面的监管要求为“现金

流限额测算期至少为一个月,鼓励商业银行按更长时间段进行测算。”

3、压力测试及情景分析

由于现金流预测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其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商业银行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是多久,与此相应的监管要求为“商业银行在压力情况下的最短生存期不得少于一个月”。

考虑到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压力情景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单个机构和整个市场,还要结合本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使假设条件涵盖来自于市场、信用、操作、声誉等多个风险类别的市场波动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反映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高度相关性。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包括核心资本金和附属资本金的比例,持有充足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用以缓冲流动性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计划。

4、应急计划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吸纳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流动性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同时,制定不同情况下的应急计划。

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方法主要包括资产变现和负债融资。资产变现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变现,其中要加强备付金的管理。负债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发行金融机构债券。

商业银行在制定应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因素,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危机、长期性危机和压力的情景,并预设触发条件和实施程序。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中,按照监管指标测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并不理想,甚至有时处于流动性比较紧张的状态,而实际上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一直非常充裕,因此说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做得并不够好,需要在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首先,加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严防表内和表外双重风险。

其次,将流动性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

再次,健全金融市场基础建设,形成良好的融资和变现的环境。

最后,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

根据银监会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的时间表,第一批新资本协议银行将于2010年进入实施阶段,国内银行备战新资本协议的进程也进入冲刺阶段。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新资本协议中第二支柱的组成部分,必然将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可以预见,更加严格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将成为银行业日后经营的重要准则。

【参考文献】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篇6

银发[2006]第84号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一些不法分子以“银行中介代理公司”、“贷款中介”等名义,为客户代办信用卡并利用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和免息期,通过虚构POS机刷卡消费骗取高额手续费和银行资金,扰乱了信用卡发卡和受理市场,破坏了社会诚信环境。为规范信用卡发卡和受理行为,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维护持卡人对信用卡支付的信心,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现就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信用卡发卡机构应严格审核申请人的资料,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做好对持卡人的安全用卡宣传教育

(一)信用卡发卡机构应对申请人的资料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核,尤其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申请人资料的真实性。对于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或单位批量提交的申请资料,发卡机构应加大资信审核力度。发卡机构要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严格审批信用额度,加强发卡源头的风险控制。

(二)信用卡发卡机构应慎重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并严格约束与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外包关系。

1、发卡机构在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前,应充分审查、了解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实际的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

2、发卡机构确定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后,要与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对申请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申请成为特约商户,不得将代理营销业务再转包其他单位。

3、发卡机构应针对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其建立完整的人员档案以及制作相关营销宣传材料。

(三)发卡机构一旦发现信用卡申请材料属于未与其签订发卡营销外包协议的中介公司递交的,不得受理相关业务。对于代领卡、邮寄卡等非本人领卡的卡片发放方式,发卡机构应通过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等相关业务规则防范业务风险。

(四)发卡机构应加强对持卡人用卡情况的监控,对于已确认存在套现行为的信用卡持卡人,有权采取降低授信额度、止付等措施。

(五)发卡机构发现不法中介、个人骗领信用卡或违规使用信用卡的,应立即与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协助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打击和处理。

(六)发卡机构应对公众加强有关信用卡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使公众了解信用卡申请和使用的基本常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诚信观念。

二、收单机构应加强特约商户管理,强化对特约商户的风险控制,防范特约商户套现等风险

(一)收单机构应加强对特约商户资质的审核,实行商户实名制,防止拓展不合规商户。收单机构拓展新特约商户时,应对特约商户进行现场调查,认真核实特约商户资料,商户资料至少应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或相关纳税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收单机构不得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设置为特约商户的单位结算账户。

(二)收单机构要规范商户签约行为,在有关收单协议中,至少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

1、特约商户不得将签购单、签购结算单、银联标识牌及POS机具等专用于银行卡受理的资源用于收单协议范围以外的用途,也不得转给第三方使用,不得将其他特约商户的交易假冒本特约商户交易与收单机构清算。

2、特约商户不得协助持卡人进行信用卡套现、交易分单等违法经营行为。

3、特约商户出现虚假申请、侧录、套现、恶意倒闭等严重风险行为的,收单机构有权立即终止银行卡交易并撤除机具。

4、对违反上述协议内容的行为,收单机构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及造成损失的情况,追究特约商户的相关责任。

(三)收单机构应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和POS机具的管理机制。

1、收单机构应在完成与特约商户的签约后,再布放POS机具,对于特约商户提出的新增、更换、维护POS机具的要求,应履行必要的核实程序,以避免不法分子冒充商户人员利用POS机具进行欺诈活动。

2、收单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业务规范设置商户编码、商户名称、商户服务类别码、商户地址等关键信息,为发卡银行对交易风险度的判断和对交易的正常授权提供准确信息。

(四)收单机构应

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对商户的交易量突增、频繁出现大额、整数交易等可疑、异常现象,收单机构应及时监控和调查处理,对于确认为套现等欺诈情况的商户,收单机构应及时终止其交易。

(五)收单机构对于发卡机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提交的商户套现等风险协查要求,应积极配合,共同防范信用卡套现等风险。

三、中国银联应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协助成员机构和相关单位做好有关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的风险防控工作

(一)中国银联应配合收单机构加强对特约商户交易进行监控,对同一终端、同一商户出现的异常交易进行预警,并提示收单机构立即调查。

(二)中国银联要进一步加强“银联”标识的管理,协助收单机构对不具备资质的特约商户进行清理,对未经中国银联授权而特约商户私自违规张贴、使用的“银联”标识进行全面清除。

(三)中国银联应加强与成员机构、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协助成员机构、公安机关做好银行卡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

(四)中国银联应联合各成员机构开展持卡人安全用卡教育、特约商户收银员培训,提高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风险防范意识。

四、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在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的过程中,要及时沟通,充分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

(一)各商业银行应对有关信用卡套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并在行内通报或建立档案,防范不法中介和恶意申请人反复作案;同时要与其他银行加强合作,互相通报相关信息,共同维护银行卡诚信环境。

(二)中国银联在协查成员机构和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扩散性、典型性的风险事件,应及时通过风险提示的方式通报给各成员机构,帮助其预防相关风险,防止同类风险在各行间扩散。

(三)鼓励各商业银行利用中国银联建立的“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和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提高对高风险持卡人和商户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1、“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是中国银联建立的包括不良持卡人、黑名单商户等银行卡重要负面信息的系统,已在各行信用风险控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应积极利用该系统。

2、发卡机构寻找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之前,应统一查询“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进行风险审核,对于已列入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的“可疑营销代理机构”或“可疑商户”,发卡机构不得与其合作代理发卡。对于已确认存在套现行为的信用卡,发卡机构在采取止付措施的同时,应将已止付套现信用卡持卡人信息报送至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以实现不良持卡人信息共享。

3、收单机构拓展新商户前,可统一查询“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进行风险审核。对于已被作为“可疑商户”或“可疑营销代理机构”列入系统的,收单机构应禁止拓展其为银行卡特约商户。对于商户负责人已被作为“不良持卡人”或“欺诈嫌疑申领人”列入系统的,收单机构应从严审批、谨慎拓展。对于确认有套现欺诈情况的商户,收单机构在终止其银联卡交易的同时,应及时将商户信息报送至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以实现不良商户信息共享。

4、对于未经发卡机构委托而从事代办卡业务或利用信用卡实施套现的,发卡机构一经发现,应立即将相关信息报送至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

五、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应加强对信用卡资金交易的监测,对于具有大额、异常和可疑支付交易特征的交易,应严格按照反洗钱的相关规定报告人民银行。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 篇7

关键词:净头寸,随机性,稳定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维持合理的流动性, 以满足合理的贷款需求和存款的提取。理论与实务界均认为, 流动性缺乏常常是商业银行陷入危机的最初表现。因此, 要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定地运行, 实现“三性”目标的统一, 必须对其流动性供给及流动性需求进行深入的剖析, 即对其净头寸的变动规律进行研究。通常认为, 商业银行的时点头寸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可用资金, 它是根据一定时点上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有关项目的扎差计算出来的可用资金的余缺数额。在科技跃进和制度变迁的双重推动下,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和发展, 而金融全球化又在反馈性地促进着科技和制度的共同演进。这种金融经济和金融制度的互动性发展背景, 既为金融市场主体提高自身的金融自由度创造了种种有利的条件, 也增加了行为主体所面临的金融不确定性。基于这种复杂多变的现实性特征, 协同学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 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 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鉴于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对这样一个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的系统而言, 总是局限于传统线性的科学研究范式, 缺少非线性刻画是不全面的。因此, 以金融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为研究的切入点, 用协同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的变迁, 对于分析净头寸的变动规律、完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净头寸系统的非线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这三个目标中的任何一个均离不开净头寸的管理。因为对商业银行而言, 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流动性供给和需求, 这两者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商业银行实时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一方面, 为了保证安全性, 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的差额;另一方面, 过高的流动性剩余必然会削弱盈利能力。因此,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置换的关系, 而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净头寸及其演化进行客观分析, 减少资产和负债的单方面暴露。

(一) 净头寸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商业银行的净头寸系统由其所面临的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需求差额所构成, 非线性经济学认为头寸系统属于复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该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数。影响头寸系统运行的因素众多, 但可以归结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 一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然会对银行的头寸系统产生影响, 因为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态势货币当局会调整货币政策, 而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微观的角度看, 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 其单独或联合的需求变化会对净头寸系统的运行产生相同或相反的作用力。然而, 无论是在宏观方面, 还是微观方面, 影响净头寸系统变动的因素数目都不是非常之巨大, 还不足以产生宏观的、超高维的简单性程度。

2.开放程度。净头寸系统对内是一个相对封闭, 而对外开放的系统。相对封闭是指其仅由商业面临的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的差额所构成, 对其管理服务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而开放系统则指无论是流动性供给还是流动性需求, 都是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获得的。由此使得头寸系统成为非平衡、非有序的耗散系统。耗散是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因为耗散而使系统自由度归并, 产生诸如吸引、分岔、突变、混沌等复杂的系统动态行为。

3.远离平衡。头寸系统的内涵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多层次的综合体。因为, 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还是流动性需求而言, 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各影响因素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角色极为不同, 有各自的目的、任务、行为规范等。这些因素相互耦合产生错综复杂的系统整体行为, 难以长期维持在一个均衡水平。

4.组元特征。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与一般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一样, 其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 正是由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活动, 才使得构成头寸系统的流动性供给与需求不断变化。通常, 人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局限于所收到的信息量,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行为, 以及“蝴蝶效应”, 使头寸系统的微小动荡以几何级数的倍数放大。

5.有限性。头寸系统的演化, 依附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商业银行而言其所运作的货币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及其变化速度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时, 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受制于金融法制、法规, 以及道德准则的约束。这种有限性, 形成了头寸系统的相应机制, 也直接导致了相应的非线性作用产生。

6.相互作用。头寸系统置身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 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些因素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然而, 这些影响与作用却不具备线性系统所具有的简单叠加效应, 由此使得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 头寸系统的动态行为一方面受制于环境的非平衡约束, 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的非线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其运行状态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可能产生完全新型的行为特征, 因而需要把协同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头寸系统演化的研究。

(二) 净头寸系统的协同学描述

协同学, 即协同作用的科学, 是Haken提出的解释非平衡系统相变和自组织现象的科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协同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 其研究的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 即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 自发地出现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协同学突破传统科学研究范式, 不是将对象分解和还原成各部分之和, 而是立足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原则是, 系统的行为并不是其子系统行为的迭加, 由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调节和组织起来的系统宏观性质和宏观行为就是它的各个子系统的合作效应。协同学既能抓住不同系统在临界过程中的共同特征, 又能结合具体现象描绘出它的转变规律, 因而有广泛的适用性。

协同学从“内因是根据”这一哲学原则出发对系统演化行为进行研究, 用“序参量”来描述宏观整体的系统量, 认为它是全部微观量贡献的产物, 却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诸微观量的机械组合, 而是各组成要素协同作用创造出来的;反之, 各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又是被参量支配的, 即部分与整体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的净头寸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动力学起着关键作用, 当对该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时, 必须考虑“时间”参数, 也即必须研究与其有关的时间演化以及一些有关的方程结构。于是用一组状态变量{Q}m来描述该系统, 此处Q是子系统i的状态变量, 而子系统i的特征可由其运动方程来描述, 在此情况下, 对净头寸系统的分析变为处理一个偏微分方程组, undefined。进而, 研究该系统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问题、相变临界状态、自组织的形成等。

对净头寸系统的具体分析可以分三个步骤: (1) 作线性稳定分析, 确定稳定模态和不稳定模态; (2) 设法消去稳定模态, 建立序参量方程, 所谓序参量就是决定模态形式的有序程度的量, 序参量突变意味着宏观结构上的质变; (3) 解序参量方程, 可以得到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 并由此决定系统的新的宏观结构。

二、净头寸系统的状态变迁

(一) 银行净头寸系统波动的随机性

1.转移概率。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 净头寸系统的演化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时间连续, 是状态离散的纯不连续马尔科夫过程 (Markov process) 。记Qij为系统从i到j的跳跃强度 (Qii是系统向自身跳跃的强度) , 则Kolmogorov-Chapman方程为:

undefined

当h→0时, 由Fatou引理得:

undefined

此为Kolmogorov前进方程, 同理可得后退方程, 其初始条件为:Pii (0) =1, Pij (0) =0, i≠j。若i>j, 当固定状态为i时, 采用前进方程, 当固定状态为j时, 则采用后退方程。

2.变动次数分布。

以N (t) 表示在[0, t) 内系统跃迁的总次数, 此时N (t) -N (s) (s

undefined

由式 (3) 知, N (t) 服从强度为λ的泊松分布。

由此可见, 在时间T内, 系统从状态i向j跳跃的概率为CundefinedPij (t) (1-Pij (t) ) λT-1, 其中Pij (t) 由Kolmogorov前进方程决定。

(二) 银行净头寸系统波动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子系统, 影响其跃迁的因素众多且复杂, 但可将归结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当宏观因素稳定时, 由于众多的微观因素的作用较小, 且方向不一致, 因此总体合力较小, 可忽略。设银行净头寸系统状态为, 则有:undefined, 对于F (v) 的一般表达式:F (v) =-kv-k1v3-k2v5-…-knv2n+1-…。于是, 系统的稳定点可能具有2n+1个, 由于涨落力的原因, 系统在稳定点间跳跃, 但其轨迹既不是杂乱无章的, 也不是清晰地围绕着某一稳定点在波动。记随机力为Γ, 则有:undefined (当F (v) =-kv时, 即为Lagevin方程) 。

(三) 净头寸系统波动的自组织现象

1.熵的变化。

熵通常用以度量系统的有序程度。商业银行净头寸作为一个系统, 其熵的变化表征着系统的演化方向。设系统处于状态i的概率为Pi, 则得熵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对均匀分布, Smax=q·lnn, 对极不均匀分布, Smin=0, 对于其他分布:Smin

2.稳定性与分岔。设净头寸系统为:

undefined

将n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组, 一组i=1, 2, …m是具有小阻尼甚至可以变成不稳定的模;另一组i=m+1, m+2, …, n是稳定模。当参数改变时, 稳定模与不稳定模将发生变化, 通过方程之间的迭代, 将具有稳定模方程的序参量用不稳定模的序参量替换, 则可求出不稳定模新的稳定点的解, 整个求解的过程体现着子系统间自组织运动而产生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非线性经济学认为, 由于系统在趋于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 子系统间不仅有正反馈, 也存在着负反馈。正反馈促使系统向新稳态跃迁, 而负反馈则对系统跃迁起阻碍作用, 并通过阈值使系统状态变化表现出突变性, 而这种突变性与涨落密切相关。

3.涨落导致稳定性的变化。

净头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开放是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之一。非线性经济学在对平衡相变的研究中, 发现相变过程是由于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使得原来无序的均匀态变得不稳定的结果。一旦在临界点上某种微涨落被放大为影响系统整体运动的巨涨落, 系统就会失稳。如果此时巨涨落能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而稳定下来, 就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临界点当然不只一个, 而这恰好都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 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系统演化的多样性。

由于, 涨落是系统对于稳定态的偏差, 其是偶然的, 随机的。对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而言, 通常情况下, 较小的涨落很快会被耗散掉, 系统会回到稳定值附近。但在临界点附近, 则情况有所不同, 可能存在不能被耗散的巨涨落, 导致系统发生宏观的变化, 此时涨落对系统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结语

由于任何层次上的经济系统, 都是一个服从耗散结构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 是由一个有人参与的、开放的、具有信息反馈功能的功能系统, 是一类重要的、典型的非线性系统, 自然成为复杂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复杂的社会子系统, 其发展变化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因此, 通过协同学理论对商业银行净头寸进行理论分析, 有助于认识净头寸的变动机理, 把握变动规律, 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商业银行净头寸系统的协同学分析得出:其波动过程是一纯不连续马尔科夫过程, 一段时间内状态变动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其波动的稳定性在共同和个体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可通过微分方程来表征;从宏观层面来看, 其波动过程是一自组织过程。

参考文献

[1]赵晓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杨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3]施兵超, 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H.Harken.Advanced Synergetice[M].NewYork:Springe Verlag, 1987.

[5]H.Harken.Synergetice, An Introduction[M].NewYork:Springe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7.

[6]H.哈肯.协同学[M].徐锡申, 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4.

[7]王勇.英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机制分析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12) :24-30.

[8]孟昭华.关于协同学理论和方法的哲学依据与社会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7 (6) :10-13.

上一篇: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综合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合规竞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