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2024-11-25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共8篇)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2008-12-31 10:21:32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中经评论·北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金融行业竞争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的日益严重,使商业银行即便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量与监管范围,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仍然问题颇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案件层出不穷,损失相当惨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007年1月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与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及具体形式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组织风险包括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外包、持续经营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此类风险主要由于管理层的变化、项目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和沟通等方面原因引起。

2、管理风险。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3、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

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在银行业的应用,在便利普及用户同时,风险也不断增加。

4、法律及制度风险。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

5、外部风险。包括实际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导致的风险。风险来源于欺诈或外部机构对本公司的起诉以及机构及其代表缺乏人身安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因素分布

综合来看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风险,国内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违法行为(31%)、流程设计不合理(26%)、外部欺诈(22%)和操作失误(10%)这四个方面,其中最大比例的是违法行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分布除此四个之外还有越权行为、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可见,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产品、所有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机构和岗位的人员都是操作风险的控制对象。操作风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的管理、对流程环节的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紧随这种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尚未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的边界。将操作风险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从未量化计算度量。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风控机制,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目前采用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三)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完善

大多数银行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当前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须逐步构建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接受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最后,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这其中,银行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往往在于其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所以,首先要健全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每一种业务都有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其次,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报告系统,对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在有效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银行应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相对于监管资本而言的,是一种最后的保障机制。它需要对风险精确度量,但在实践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目前银行的实际风险管理水平,要求使用初级度量法提取监管资本。伴随着对操作风险研究的深入,度量法应用的拓展,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及管理程序的特点,建立使用的模型,是自己的历史数据,计算出自身操作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以抵补损失,这样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缓解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或者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是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等。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

(华北金融,齐国宝)

本篇文章来源于 黑客基地-全球最大的中文黑客站 原文链接: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4-0115-C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背景下, 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稳定金融市场秩序, 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必须高度重视的难题。根据2003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 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 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 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 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 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 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操作风险管理。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 并于2004年6月发布了新的资本协议, 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 在银行业的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

(一) 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 世界金融环境面临又一重大考验。巴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长期资本基金、雷曼兄弟、AIG等个体事件, 到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部分国家出现的金融动荡、华尔街金融风暴等系统性事件, 处处透漏出操作风险的阴影, 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上面, 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内部管理层都开始认识到操作风险监管对于银行安全发展的重要性。 (孙鹏, 2010)

在巴塞尔委员会的推动下, 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视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监管。2002年7月, 英国金融服务业管理局 (FSA) 发布了《关于操作风险系统与控制》的咨询文件, 在咨询文件中, 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记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FSA认为银行应该规避、转移、防止或减少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或潜在的冲击。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本行的风险文化、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与系统, 来促进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执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采购和保险等机制来转移和改变操作风险暴露;还可以通过提取预期损失准备金, 维持充足的金融资源以应对非预期损失, 控制银行的操作风险。

在美国银行业, 董事会对本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 负责审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 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风险管理部门则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 确定资本比例情况, 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 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 以保证公司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

德国商业银行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 只是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上略有不同, 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 考虑到诸方法的优缺点, 德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则着重考虑采用内部衡量法, 因为该方法能较好地结合绝大多数德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类别和范围等自身情况, 对风险的衡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并且还不断地熟悉与完善内部衡量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不断积累经验, 为将来使用更为精确、更加灵敏的度量模型做准备。 (孔繁利, 耿玉新2007)

(二)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近几年, 国内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发。2005年1月,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河松街支行发生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 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2006年2月,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四马路支行4亿元巨款下落不明。2007年4月, 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被盗窃现金人民币近5100万元。纵观这些案件, 不是和银行员工越权交易、操作失误有关, 就是流程或系统存在漏洞, 或者就是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 这些风险属于操作风险。

伴随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和银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处理涉案人员的人数、发生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数, 我国业界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关注程度也日趋深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 还是金融从业机构, 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也说明银行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 因此, 操作风险广泛存在, 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领域, 而操作风险研究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成熟的研究方法而罕见报道。此外, 操作风险的研究较为匮乏, 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积累也十分贫乏。因此, 研究操作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都与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监管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在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及管理框架的基础上, 讨论保险在操作风险缓释方面的作用, 要从确立资本配置观, 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及良好的内控制度出发,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二是通过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与激励不足。要减少和杜绝管理层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 就必须从银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同时, 改革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三是在深入分析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操作风险主要计量方法的内容及其适用性规范文本, 并针对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 推进高级风险计量模型开发与应用。

四是以各类操作风险数据为基础, 根据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区别风险, 并逐步进行统计分析, 以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 更精确地计量此类风险与银行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程度。通过抽取事件、事件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流程, 在进行风险计量和数据收集的同时, 还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以及监测、检查等功能进行有机的结合, 更加科学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和管理。

三、结语

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人文环境不断变化, 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操作风险管理适当, 将会保证商业银行正常顺利地运营, 以获取利润。相反, 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 甚至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基本保障, 加强对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利, 耿玉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中外对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7) .

[2]李海红, 徐思云.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0) .

[3]栾淑彦.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9) .

[4]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篇3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系列因为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如国外的如巴林银行案、大和银行案,国内的1995年华夏银行案、2004 年山西票据诈骗案等。目前操作风险已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在银行的监管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很早就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但是,操作风险的概念虽然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金融技术逐渐变复杂, 银行的风险特征和活动越来越复杂多变,操作风险越来越明显。有时商业银行就算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也很可能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经营困难,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并且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操作风险定义

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对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界定。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权威机构,长期以来及时和深入地关注操作风险。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颁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并首次运用“操作风险”这一定义。2001年1月,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次意见征求稿中,初步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运行失当或者不充足,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损失。2001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重新修订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不完善或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删除了,排除了系统风险。2004 年6月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人员、程序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叫做操作风险。这一定义虽然涵盖法律风险,却没有包括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定义由引起操作风险的潜在原因引申出损失会发生的原因,并从各种角度分析。金融界普遍认同这一定义,大多数银行也欣然接受。

2003年,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的良好做法》中,操作风险共有七种事件类型,分别是外部欺诈,涉及执行、内部欺诈,交易及交割过程管理的风险客户、产品、事件以及商业行为造成的风险因素,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工作状况及雇用合同引起的风险,损失了有形资产。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有: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一般是风险低则收益低,风险高则收益高,而一旦发生操作风险银行就必定受到损失,必须加强内控管理。②内生性。主要指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活动中,主要用来区分其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是由操作风险的内生性决定,内部控制是其核心。③可控性差。操作风险中人为因素引起的所占比例较高,操作风险来源复杂,较难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总之,操作风险涵盖了银行经营的所有领域和业务流程,而且不易控制、不易识别、不易转移、不易计量。因此,管理操作风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自我斗争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目前,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科技成分高、防范难度大等新的特点。由于在管理实践上经验的不成熟,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尚处于认识、深化阶段,在风险管理理念、思想、制度以及管理工具等方面与国际银行业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现把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概括为:

(一)操作风险理念偏差和管理架构不健全。①看重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②重视个案的查处,看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性质案件屡次发生,相同的诈骗手法屡次得逞,关联企业骗贷频频发生;③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精力集中在基层操作人员,而对高层管理人员仅有离任审计,没有日常稽核监督,近年很多银行高官纷纷落马与这种错误风险理念的指导是分不开的;④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二)操作风险监控机制落后。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不强,监督效力低。内部稽核是一项独立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活动为宗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本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协助组织实现各项经营目标。通过经常性地对内部业务、财务和人员的稽核,可以防患于未然。但目前我国稽核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独立性、超脱性、制衡性和全面性,稽核部门只是对已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是事后监督,并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开始与过程中进行监督,且稽核手段落后。

(三)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文化软约束力度不够。如果说规章制度是硬约束的话,那么文化理念就是软约束,在操作风险的防范方面,软约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在业务经营上,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甚至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在业务管理上,重制度建设轻检查监督;在文化培育上,重表面文章形式等,在商业银行内部尚未形成人人重视风险以及全员参与风险控制的风气。

三、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操作风险的定义并结合银行的实际工作,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环节,银行几乎所有事情都与操作风险息息相关。银行高层管理者对操作风险所带来损失的担心、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统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因金融全球化操作引发的操作风险增加等原因,使得人们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

(一)操作风险涵盖广泛的银行风险。操作风险涵盖了商业银行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其广泛的覆盖面是任何一种风险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尽管大家意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对其投入的重视并不够。虽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在为之做出努力,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截至现在,操作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一个全球认可的度量标准,没有可供获取的数据库,也没有相应的系统软件。所以如何对操作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重点。

(二)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从操作风险引发起的种种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损失的发生往往来自于制度因素、人员因素以及系统因素等,而这些因素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很难在操作风险发生前对其充分预知,比如员工蓄意犯案、交易员操作失误以及系统突然故障等等。所以说,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即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操作风险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更加难以度量和评价。首先,操作风险涉及道德、不可抗力等领域,这些因素是没有一个衡量标准的。与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数据不同,我们很难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和建模。其次,类似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之类的事件发生是没有规律和端倪可寻的,这也给操作风险的度量带来一定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巨大。众所周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而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巨额损失事件更是一个由银行操作风险引发的经典案例。据有关研究统计,在过去10年内,仅美国金融机构蒙受的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事件就超过100宗,代表性案件有:阿尔弗斯特金融公司的流氓交易损失达6.91亿美元;家庭金融公司因误导销售遭受损失达4.84亿美元;“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纽约银行损失1.4亿美元。由此可见,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借鉴行业内经验和结合内部信息,风险度量适当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度量,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度量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三种方法:高级衡量法,银行在符合协议规定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衡量体系[4]。基本指数法,衡量操作风险时,将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分析其构成,应对操作风险需要做的资本准备是以操作风险资本金等于过去三年平均总收入乘以12%来确定的标准法,是按不同的业务类型来计算银行的操作风险。

(二)建立风险数据库, 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披露 。有协议显示,根据统一的业务、风险和损失的定义,完善地收集和分享行业内的风险数据。不仅如此, 银行不断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对市场参与者监督银行的操作风险更方便,更加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三)风险流程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开始,商业银行应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数据化分类管理已经发生的风险。每个部门详细了解所需承担的风险责任,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且以各项指标控制。最后,各部门详细反馈应对各自的风险识别、控制结果等信息。而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的风险策略,与其业务目标一致称为外部环境管理。以各自的目标和偏好指定详细的措施并在不同时期不断进行调整。

(四)采取风险转移措施缓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企业通过改變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或者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叫做风险转移。主要包括对冲、互换、合约、担保、保险、项目融资和证券化几种形式。实施风险转移技术操作风险缓释的手段主要以金融机构采取如担保、金融衍生品、抵押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融资保险。

(五)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必须承担的,并非业务流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产品。要明确操作风险与银行成本、收益以及股东价值之间的关系,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让大家明白,实行风险控制行为对他们的好处。要得到高层的理解,指定各种方案,向高层证明银行的价值很大部分是因为操作风险管理,将波动性降到最低。

(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5]。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是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因此,内控制度一定要健全,使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不管什么业务都要规范管理,逐渐形成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独立建立风险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部门,实时监控银行的各项业务。之后针对各种意外事件详细制定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其成因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5,( 7) : 10 -15

[4] 罗平,冯文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思考[J].金融研究,2006,(11):23-28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4

一、绪论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二、本论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1、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

5、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2、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防范对策

1、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 【提要】:

商业银行是组成现代金融业的重要部分,以经营货币为主要行业,是个风险较高的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巨型化、衍生化、表外化和混业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各国频频爆发操作风险事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进行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现状,同时在不同角度分析了操作风险的成因,最后结合国情实际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关键词:高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防范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信息科技不断变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银行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发展背后却存在很多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频频出现操作风险事故,对全球范围金融机构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此外,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同时也引起了各国银行业和监管局的极高重视,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的研究以及防范对策具有高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构建合理有效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操作风险伴随银行与生俱来,但由于它本身性质复杂、诱因较多等因素,世界上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引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下的定义: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与声誉风险。”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面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控制和组织机构设置的低效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失职以及管理职能的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得实际管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现象。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错误呈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管理技能降低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低效或失效,产生操作风险。

(三)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的控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可能是由于技术工

艺、手段及设备等不完备或失效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四)人员风险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及外部相关人员之间相互联系,有意的进行有目的地舞弊或其它违纪行为,或者由于内部人员缺乏责任心和判断失误等原因产生操作风险。内部职员舞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和员工自身素质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主要是利益驱使,使外部不法分子通过相关手段勾结内部人员,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或利用商业银行存在的漏洞进行诈骗,导致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

(五)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法律及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及他人的产损失。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环境、运作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可以把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业治理结构存在很大弊端,而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比如说所有者虚位导致的对代理人监督不足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从而出现对银行高管人员控制弱的现象,加上国有银行多级组织构架和委托代理的情况,商业银行总行下分一级、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使得总行对下层分支控制力的层层递减。这样就很容易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高管人员创造条件,利用政府的“弱控制”导致,实现对“内部人员”的操控,进行违法乱纪行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管理漏洞较多,资源配置、考核奖惩、认识任免都集中在上级行,基层行的经营行为一律围绕上级行,当上级行出台的有关考核激励政策同风险控制目标出现冲突时,基层行往往会为维护自身利益从而隐藏进行隐藏损失或者从事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引发操作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纳入管理过程的制度和活动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中监督评价与纠正是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造成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内控体系两大层次上:

1、业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① 在进行监督检查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发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按要求处理,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

② 业务主管部门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工作上不能协调、配合,从而影响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③ 内部审计部门体制不完善,制约审计在监督智能的有效发挥。

2、内部稽核机制不健全

① 内部稽核独立性不足、人员偏少、素质较差。

② 稽核方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主要的稽核方式为非现场稽核,现场稽核非常薄弱,从而导致稽核效率不足。

③ 后续稽核薄弱。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前期稽核不能够了解问题机构的整改情况,后续稽核的检查才是稽核效果的保证,(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下面主要谈下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① 对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主要对于基层行,对操作风险不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内核和特征缺乏真正的了解,往往错误的认为操作风险就是业务差错和操作性风险,而不知道系统漏铜、流程缺陷、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操作风险。比如说银行看不到信贷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贷后管理不足等操作风险,而将信贷损失归结于债务人身上,造成信用风险。

② 忽视自身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没有认识到,自身应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从而造成了前台风险频出,后台风险管理疲惫的现象。

③ 不能妥善处理操作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出现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忽视操作风险管理;强调操作风险管理时又放松业务发展的现象。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根据以上对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我认为防范操作风险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一)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发的有关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文件,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角度考虑,加强对利益相关人员的管理,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人员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防范操作风险。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更新观念。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有效合作。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特别对于一些基层机构人员,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还停在事不关己的阶段,缺乏责任感。其次,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通过进行改革,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次,总行审计

部、地区审计分部、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和审计办事处卡战神级监督活动。同时健全审计规范制度。最后,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和人员的监督,实现岗位制约、职责分离。健全授权体系,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授权,对不同业务分配不同权限。同时,对关键岗位任职人员要求轮换或强制休假,通过人员的轮换,很容易发现前任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另一方面对关键岗位人员形成无形的威慑力。防范操作风险,需要对基层机构岗位人员重点监督和管理。

(三)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端正对操作风险理念上认识的错误,弘扬谨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其次要构建责权明晰的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大体包括三个层次:

1、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政策及执行程序。

2、操作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的评估、检测、识别、报告、应对和预警制度以及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的建立、分析和建立计量模型等事项。

3、业务条线部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本部门操作风险的评估和识别,同时对发现存在的操作风险事件、隐患及状况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总结: 总的来说,由于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探讨如何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策略做了研究,对于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减少国有资产的不必要的流失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5

(2)债券市场投资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要求,银行可投资的债券类别有限。国债、金融债是最合规的,但是,鉴于企业债的发展,更高收益率的企业债以及可转换债券,也应当放开这种限制,毕竟,我国能够发行企业债的企业或者公司一定是大规模的企业,资信条件良好,盈利性也有保障。通过债券的评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债券的评级都是AAA级,主体信用都非常良好。

(3)各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能力参差不齐。小规模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的重要性高于大规模银行。这可能是由于竞争能力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在贷款业务方面,小规模银行难以有实力和大规模银行竞争,因此,他们更多的致力于发展其他创收项目。因此,在债券投资业务上,小规模银行有着更充分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

(1)定期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商业银行应定期出具研究报告,就宏观经济景气状况、金融运行态势、利率趋势变动等情况进行详尽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方案。

(2)资产负债管理总规划。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进行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和比例控制,达到预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债券资产作为银行资产的一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之一,必然要受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债券资产的规模还应进一步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当务之急的是处理好规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克服盲目扩张。应首先考虑流动性,综合考虑安全性、盈利性。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6

内容摘要: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将进一步凸显。长期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本文通过介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类型及测量方法,希望能为商业银行识别利率市场化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字: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测量

当今世界正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为重要特征,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利率定价权由政府转移至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同时也使得利率变得难以预测和富于变化,大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利率管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这种形势下,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测量工具,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利率市场化的名称和定义多种多样,尚未给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参考《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中的定义,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是指金融主管当局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的趋势。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率形成机制是市场主导的;(2)利率的数量、期限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由选择形成;(3)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只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利率水平;(4)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指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来源多样,根据风险持续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1、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初期,经济主体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利率水平不规则波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一般会出现利率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应的贷款利率也会上升。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贷款合同的拖欠概率也会提高。此外,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还将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风险项目的贷款人仍然可以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而风险低的贷款人因为收益率低,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放弃从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贷款。

阶段性风险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由金融监管制度、企业融资制度、法律制度等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带有系统性,没有可预测性,没有合适的对冲工具用以减轻或消除。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渐趋消失。

2、恒久性风险

利率自由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就必然伴随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基本的利率风险有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内含选择风险等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固定利率)或重新定价期限(浮动利率)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为基础发放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产利率到期日长于负债利率到期日,属于负债敏感型缺口。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净利息收入减少和市场价值降低。

(2)基本点风险(basisrisk)

基本点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或者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本点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点风险指名义利差风险,多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导致。以12月23日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例,一年至三年期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0.27个百分点,利差水平没有变化;六个月、三至五年以及五年以上存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而相同期限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存贷利差由2.79%增加到2.88%,扩大了0.09个百分点。

(3)收益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

收益曲线反映的是证券到期期限与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利率走势和进行市场定价的基本工具。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假设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为期政府债券的`多头进行保值,那么,如果收益曲线变陡的话,即使已经对收益曲线上的正常变动做了保值,多头的10年期政府债券的内在经济价值也会骤然下降。

(4)内含选择风险(embeddedoptionrisk)

内含选择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贷款的提前偿还。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

对于以上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除了传统的敏感性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外,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遍使用VaR风险价值以及压力测试方法对利率风险测量与控制。VaR,即ValueatRisk,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及置信度内,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价值所面临的最大潜在损失。用公式来表示:

probability(ΔP>VaR)=1-α。其中ΔP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变化,VaR为在置信水平α下处于风险中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将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潜在损失,能直接比较面临不同风险的不同工具间的相对风险程度,可以综合度量受不同市场因子影响的多种金融产品组合的市场总体风险。

目前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采用了VaR方法,以年报数据为例,如下表:(置信度99%,观察期为1个交易日,单位:百万人民币)

利用以上VaR的方法,就可以对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波动进行统计,其核心在于构造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概率分布,利用证券组合价值的历史波动信息回归模型推衍未来的情形,以此来测量利率风险,并作为管理风险的决策依据。

上文简要介绍了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测量的一种有效工具。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抛砖引玉,使商业银行积极识别、测量利率市场化风险,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从而削弱和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胡曙光,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D]人民邮电出版社,20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篇7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和资金损失数额的不断上升,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通过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操作风险内控管理制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力度。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经验相对欠缺,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仍然很高。

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一些商业银行,部分高级管理层及员工对操作风险的概念认识不到位,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导致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范畴不是很明确,在银行内部没有形成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的企业文化。有些部门负责人对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只重视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管理工作;注重对个别案件的查办处理,轻视全面监测管理;甚至有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轻视领导决策高层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1.2 商业银行缺乏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还要设立专门协调和执行风险管理的执行委员会来管理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是对各种风险的管理大多由一个部门来完成,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操作风险,而且大多数风险管理者都是由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组成,没有形成相对的独立性、相互监督的作用。另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欠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经验不足,无法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队伍,不能对各项操作风险指标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

1.3 操作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统一协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是操作风险防范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巴塞尔协议指出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方法。目前,相比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监测手段和计量方法还很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中,问责制没有完全落实,高科技电子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于业务发展速度。由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对基层管理职能缺乏了解和忽视,导致在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广过程中,只注重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没有严格的会计核算手续,这种缺乏统一协调直接带来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相分离以及做业务时的风险责任分不清。

1.4 操作风险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充分

目前,一些银行主要以披露银行财务信息为主,对本行经营现状、资产质量、风险管理、银行未来战略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相对较少。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利己的目的在向上级汇报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损失时,通常采取隐瞒部分真实情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化、弱化风险事实及风险损失,这导致上级部门无法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尤其是那些损失小,但性质及影响恶劣的操作风险。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提高操作风险重视程度

(1)建立自上而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对每个部门和岗位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培训,提高银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尤其要提高高层管理者对操作风险的认识程度,视操作风险管理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

(2)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并非只是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要做的事情,人人要规避风险,风险管理人人有责,要让所有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也存在风险。

(3)全面落实和执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全部落实到位,能够得到有力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知晓制度是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并能够得出制度本身的弊端和需要改进之处。

(4)责任逐级落实,提升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确保事后控制的反馈渠道畅通高效,落实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人制度,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时,追究相关责任人失职责任,以利于及时改进制度。为提高内控制度整体水平,要从各方面经常性地评估内控制度。

2.2 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专门管理部门来识别、评估、防范、控制各类风险并及时上报高级管理层。操作风险的管理比较复杂,商业银行管理者须加强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分析内外操作风险形式,根据本行的风险偏好、内部控制要求,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应包括以下内容:有专门人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全体人员参与各项控制措施的审批和实施,识别、评估本行操作风险,实时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并定期及时向部门领导上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状况。

2.3 提升操作风险计量水平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分布不平衡性等特征。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在计量操作风险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操作风险计量时,应重视技术方法创新,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积极采纳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根据操作风险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计量模型,实现操作风险的高效精准计量。

2.4 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

应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规范银行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必须要在遵循事实真实性、准确性、完善性的原则上披露本银行财务会计报告、各种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情况、年度重大事项等内容。对于操作风险状况的信息,银行应从工作人员失误、内部管理程序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披露,并对本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作出详细说明和解释。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操作风险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操作风险计量水平、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威.浅议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J].西安金融,2007(5).

[2]吴桂修,吴先聪.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建议[J].特区经济,2008(2).

[3]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网上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技术并将客户的终端与银行相联,实现了客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终端电脑前进行相关的银行业务办理的服务系统。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正常的开、销户,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查询、对账、转账、网上证券等传统银行业务,它打破了空间与实物媒介的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银行更多的服务功能。网上银行不但代表着银行业务的全新拓展,也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网上银行操作效率,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预防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带来的风险,并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强化网上操作系统的可行性,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 概述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带来的风险

1.1 网上银行操作技术风险现状与分析 目前在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流程过程中,大部分网上银行操作流程只需身份数字验证,即可进行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由此导致伪造客户身份进行交易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并且由于客户在网上银行操作时,互联网的防御系统被攻击,造成客户身份资料泄露的现象也颇为严重。

总的来说,网上银行风险主要有三大种类:首先,黑客、病毒等。此类风险主要是黑客或是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通过不正当手段加载至客户的计算机终端,利用其程序非法盗取客户的银行账号及密码,并加以利用。一旦受到黑客攻击,计算机中的密码、文件、个人资料等都会被盗取,严重的还会导致计算机整个系统瘫痪。其次,钓鱼网站。不法分子或是集团化的犯罪伙团利用与网络银行极其相似的网址、网页,制造出虚假的钓鱼网站,以骗取客户的银行帐号及密码,进行疯狂盗用。第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聊天或是其他通信设备在赢得客户的信任之后,并从客户手中骗取相关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密码等,对其网上银行内的资金进行非法盗用。除了上述情况,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资源数据信息防御系统不强,网络安全存在隐患,客户身份认证系统有缺陷等原因都会为网上银行操作带来风险。

1.2 网上银行的第三方风险现状与分析 网上银行操作的第三方风险,主要是服务提供商所造成的。近几年我国虽然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但是由于第三方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安全意识浅薄,导致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无法得到保障,还造成网上银行交易存在漏洞。与此同时,部分的商业银行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分包给服务商进行管理,虽然专业技术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一旦管理存在漏洞,就会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1]。

1.3 网上银行客户操作风险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还处于发展期,很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操作技术水平较低,并且由于用户个人安全防范意识的欠缺,特别是文化水平相对低的客户人群,更是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象。这样不仅会为个人带来财产安全,还会为商业银行带来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客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对于个人的保密密码都是设置一些较为好记的数字,如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节日日期等,这些用户密码过于简单的现状,导致在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使其造成用户密码的泄露。

1.4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银行交易的数据进行审计和核查,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合理管理与监督,对网上银行产生的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所以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网上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督控制能力,相关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自身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了网上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导致岗位职责处于混乱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网上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还会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管理水平。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绩效考核存在漏洞与不合理,导致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没有作用。

2 完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有效对策

2.1 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 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是用来构建网上银行业务安全网络的基础。在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要对网上银行业务所有环节都进行控制,并采取先进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不仅形成科学合理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结构,且还能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督管理体系[2]。

2.2 优化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员所重视,为了完善银行业务,促进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成效的提升,作为农信社的网银操作风险监管人员,就必须优化商业银行工序中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模式,并通过设立或更新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指标和评估体系,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体系得到优化。这样不仅会降低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还可提高网上银行运行的专业技术水平。

2.3 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管体系 为了确保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网上银行新开办的业务,就应进行严格的审批,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新开办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估,使其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对网上银行系统的电子数据要进行合理的统计,并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督体系,使其确保电子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效率。此外,还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组织职业技能进行完善,并强化工作人员在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可提高工作人员的判断力和实力,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水平。

2.4 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 为了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是关键部分。为了使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得到优化,首先应对相关数据的审核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并要详细的做好每一笔的数据记录,从而可确保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对网上银行内部结构进行简化,使其可提高信息资源传递的效率。再次,完善网上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核对、优化系统维护、系统开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操作安全性能。最后,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事前、事中流程的管理工作,使其可确保网上银行操作流程顺利开展,这样不仅可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还可降低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

2.5 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和更新阶段,导致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从而影响到网上银行相关数据传递的效率,增加网上银行操作安全风险。通过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可有效的解决操作风险问题的发生。欲想让网上银行更安全、健康的发展与运行,则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内部操作及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对网上银行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决其安全漏洞问题,还可以避免引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具体来说,首先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防范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风险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该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查,确保网上银行操作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对主要的网上银行风险部门,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风险防御效率,培训风险判断与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可对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样不仅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工作效率,还可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3]。

3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有效的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并可对商业银行内部活动和传统操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以上通过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现状进行讲解,对商业银行操作流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来优化商业银行网上操作系统的对策,希望能够使网上银行业务客户的个人资料得到维护,降低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45-49.

[2]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3]朱日莫图.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19:95-96.

上一篇:家长会表彰优秀同学下一篇:后勤综合服务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