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2024-05-20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精选8篇)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1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绝对主体,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商业银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也不断发展,逐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现时期商业银行呈现以下特点,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在转换过程中商业银行存在许多了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既大又差”。

1)银行业经营效益指标衡量。

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主要有5个指标:总资产净回报率(总资产/税前利润×100%),资本净回报率(资本金/税前利润× 100%),成本收入比率(总成本/总收入×100%),利息收入比率(利息收入/总收入×100%),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资产×100%)。总资产净回报率(ROA),是衡量银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银行资源利用效率高,总资产净回报率就高,反之就低,也反映银行对资金资源配置不科学。资本净回报率(RoE),是衡量对银行业投资效益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讲究投资回报率,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的。资回报率高,就能吸引投资者增加投资,反之,投资吸引力下降,当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投资者还会选择收回投资。投资回报率高低实际上是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的体现。成本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经营成本与收入比率的指标。该指标高就说明银行成本高,反之,成本就低,也说明经营投入产出比高,反映经营效率高。利息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指标。利息收入比率低,说明银行业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低,收入结构趋好。反之,利息收入比率高,反映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进而调整收入结构。不良资产率(Non-PerformaneeL oan),是衡量银行不良资产与总资产的指标。该指标低,说明盈利资产多,或者称生息资产多,盈利能力高,反之,盈利能力低。常年保持在1%左右。

2)商业银行评级低、效益差。

2003年11月份,国际“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对我国15家

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资产质量、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资本率、盈利和政府支持状况进行信用评级。结果除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获的BBB级信用外,其余13家银行的信用状况均在BBB以下。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1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

行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分别列7,18,21,29位,按资产总额排名分别列15,34,39,31,均排在前40名以内。但是按照资本利润率或者资产收益率排名则都排在730名以后,基本上届于经营最差的20%之列。

3)经营指标差异。

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益指标与国际上先进指标差距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前100银行近10年平均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资本金净回报率24%以上,成本收入比率为35-45%之间,利息收入比率为60%,德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比率才40%。国际上前100家银行的平均指标,是国际中等偏上指标。按此指标衡量,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处于低效运作阶段,巫待改进口第四,不良贷款比率高。

4)资产质量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差已经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硬伤。1999年我国为减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分别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各商业银行也实行了不良贷款下降硬指标考核,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和化解力度,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依然比例高,数额大,居高不下。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时报2004/2/25)公布数据显示:“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9%,比年初

下降4.69个百分点《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比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而国际—亡前100家大银行,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率仅2-30%。先进的银行如瑞典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常年保持在1%左右,2002年12月31日结束时只有0.8%。

针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改革步伐,保证商业银行体系实现良好运转。

1)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是国有银行走出困境,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银行改革的经脸基袖上,寻找新的银行发展道路,来取总行控股的金触控股公司模式可以优化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自然人等分别持股的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重建抓行内部的治理结构,构造新的经营机制。使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各自享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总行作为各家银行的持股公司或控股公司行使其管理权、这

样可以促进银行间竞争,提高银行运作效率,增强银行竞争实力。

2)中国银行业应逐渐走向综合化经营和监管的体制。

从世界各国的银行体制来看,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从顺应市场潮流与促进社会资本的有效分配的角度考虑,企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中国银行业应借鉴美国混业经营的模式.通过设立一种在统一的内部组织机构下以及资金、人员、业务相对分离的形式下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由于中国金融业发展还不成熟,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应采取渐进的方式.从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维护存救者利益、增强公平竞争意识,在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扩大业务相互渗透的比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金融业炸合化发展改革,缩短与发达国家银行业之差距,增强中国银行的竞争实力

3)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积极创新。

21世纪的金融业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金融业的经营将围晓客户雷求为中心而开展。在此金触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直接引进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建立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目标,努力增加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尽快开发和完善电话和网上银行等银行服务应用系统,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触服务和远程金触服务加快电话银行服务、家庭银行服务业务的发展,逐步实现银行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尸服务全面化。

4)大力发展各项代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寻求突破口,增加利润点。积极探索和开展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有关的业务。通过债券回购交易、同业拆借、发放股票质抑货款等果道,加大时外商的触资力度;大力开展与直接融资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基金托管、理对咨询和为资本市场服务的清算、转账、资金汇划等业务;利用人多、网点多优势.办理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保障代理业务:在国内或国际货币市场上负责部分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承销、包销、代销、自销、代理等;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融资顾问、企业财务顾问、基金托管、企业重组与兼并顾问、项目融资顾问、投资顾问等。

5)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金融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以金融工具、机构和经营手段创街为主要内容,当前我国银行业首先要注重金融业务的创断,努力开发一些金融创新业务,从专业化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我国证券市场,改革单一的资产类型增加证券资产的份顺,把资产(如项目贷款、出口信贷、长期的银团货欲等)转换为证券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这样银行可以很快收回货款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用于新的业务之中实现资产结构最优化:这样可以防范、降低风脸,公司增加瓜利,提高竞争能力一加

强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根据中国市场和客尸的特点图绕股权工具、债务工具、衍生工具和合成工具进行产品创新。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特别经过04年以来的4大银行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着自身的竞争力迎接着新挑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所暴露的大量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从体制上,结构上,商业银行的本质上下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有益的调整,由此才能提高商业银行这一金融主体的有效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2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界定

从国际上看,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同,将表外业务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业务。

从国内看,在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10月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基础上,银监会根据会计准则的发展于2011年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在表内核算,却有可能转换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或负债,隐蔽性强,杠杆作用大,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有效地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并向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针对业务类型的不同主要采用单讫记账方式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事项进行披露、说明,多个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均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部分规范,而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及会计报告自成体系,未能体现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客观性、审慎性原则。

(一)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做法各异

从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来看,各商业银行未能达成统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囊括了代理收付、代理保险、代理发行股票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信用证、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衍生产品业务、应收未收利息、贷款承诺、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基于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求、管理理念及会计核算制度差别,在表外业务的确认上不尽相同:部分商业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委托贷款等纳入表内核算,部分商业银行仅做表外披露;部分商业银行将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部分商业银行仅将不计人资产负债表内、但有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并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列为表外业务管理。

(二)表外业务的会计计量过于简单

从表外业务的会计计量来看,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往往利用的是诚信、人员、系统等非资金资源,通过提供服务收取费用,因此,商业银行仅在表外科目进行“收”处理,并对收取的费用进行表内核算,一般按原始本金计量,会计计量只是对金额进行简单的列示,而对于其潜在的风险并未体现,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部分银行仅在表外列示该汇票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等信息,未体现本行的承兑能力、汇票逾期情况等商业银行业务风险。

(三)表外业务的会计记录不规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通常采用表外科目单式记账法、表外科目复式记账法、表内科目复式记账法三种,同类表外业务各商业银行会计处理的方式各有差别,部分表外业务并未在会计报告中得到体现。在账簿设置方面,很多银行对表外业务只设置了登记簿,来记录卡片账或控制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实物等重要事项,并未进行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此外,表外业务科目体系不规范,各商业银行设置不一,核算对象千差万别,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

(四)表外业务的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

现阶段,未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各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要求对表外业务信息进行披露,无明确的表外业务种类划分,无专门的表外反映表外业务信息,导致披露的内容较为模糊、披露的深度不够,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从会计报告中判断分析表外业务现状及风险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式的风险分析

一是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决策有用性较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表外业务日益繁盛,表外业务不健全的会计处理方式或致虚假信息形成,误导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二是表外业务会计处理可比性较差。表外业务内容较为复杂,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市场操作,也可以作为中介机构,还能涉足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表外业务会计记账方法不可比,比如非保本理财产品,有的商业银行未设置表外科目核算,有的商业银行设置表外科目按照理财产品净值登记,自定原则、自立规矩。

三是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监管力度薄弱。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的现状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透明,受时间及能力所限,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业务的内控控制不够健全,统计分析及风险防范难度较高,而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更是无从下手,若商业银行管理层投机心理作祟,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将受到波及。

四、建议

(一)明确表外业务会计确认标准

从制度上明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确认标准,界定担保类表外业务和承诺类表外业务的范畴,仅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业务纳入表外业务进行会计确认,对于非风险性业务,如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均不纳人表外科目中核算,可考虑设置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有权益、或有收入、或有支出、或有利润等会计要素,并结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给予商业银行依据业务的性质判断表外业务确认范围的权利,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规范性。统一表外业务核算口径,将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纳入表内核算,以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二)结合风险因素对表外业务进行会计计量

表外业务发生时,若不能及时确认为表内资产负债,可以采用单式记账法记入表外科目,在对金额进行列示的同时,设置风险指标揭示表外业务的风险状况,同时,将表外业务的动态拨备比例一同包括在内,增提一般准备。当未来某些不确定事项发生时,要及时将或有事项转化为表内项目,纳入表内核算,以便反映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的权利、义务、可能承担的风险、可能获取的受益。

(三)理顺表外业务会计记录内容及流程

一是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表外业务,设置表外科目体系,统一表外业务一级科目,明确各科目名称及核算范围,并给予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具体情况需要设置二级及三级明细科目的自主权,以准确、连续、全面反映表外业务活动。

二是结合表外业务类型,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考虑到咨询服务类业务风险较低,不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此类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为对其收取的咨询服务费按权责发生制在表内对收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考虑或有负债业务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可以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为表外科目单式记账,分业务种类设置表外科目,当业务发生时,借记相应科目,履约期满解除合约,由或有负债变为实际承担的债务时,贷记该相应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该科目仍在期内的表外业务,会计信息反映方面,在试算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予以充分披露;考虑到委托代理类的表外业务引起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可以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为表内科目复式记账,按业务内容设置配对的资产负债对应科目,业务发生时,用复式记账方式在配对的对应科目中平行登记表外业务账务,表外业务账务参与表内科目的试算平衡,纳入试算平衡表底稿的编制内容,也纳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内容,在资产负债表中,采取资产负债配对科目先轧差后汇总方式。

(四)加强表外业务会计报告管理

一是编制表外业务会计报表。商业银行应编制表外业务状况表及商业银行编制并披露表外业表外业务明细表,对表外业务性质、价值、预期损失等情况进行详细披露,并在会计报告中以附表形式对表外业务进行单独披露,全面反映表外风险性业务的发展情况及潜在财务影响,以便财务报告使用者从总体上评价和分析表外业务。

二是细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内容,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透明性,全面披露所有的或有事项,计量和分析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提供相关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采用的会计政策的解释以及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评估等内容,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定期公布相关信息,保证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透明性,提升报表的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耿欣昶,金文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对策[J].北京: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美]Peter S.Rose,Sylvia C.Hudgins.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第七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3

【关键词】出版物流出版发行业供应链管理价值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51-05

【编者按】

出版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是当前出版产业规模化与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一个重要议题和关键问题。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亚太物流联盟年会”上,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和中国物质出版社共同牵头成立的“中国出版业物流产学研基地”进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该基地隶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出版物流的产学研基地。基地的成立对于促进新时期我国出版物流与出版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为此,本栏目在此开辟“数字环境下出版物流业转型与发展’’论坛,特邀产学研各界专家和学者围绕新闻出版总署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方向,集中探讨新形势下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出版产业的转型与战略发展等议题,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兴盛与深化。

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3500亿元,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发行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出版物流作为行业物流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国内出版物市场的有序化、集约化、连锁化,我国出版物流也开始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以下分别从宏观规划、微观运行、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层面对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现状做一分析。

1.1宏观规划层面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版行业形成了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覆盖全国且颇具效率的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在当时的世界出版物流发展史上是屈指可数、堪称一流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社自办发行,不少发行机构实现了公司运作,拥有自己的仓储体系、物流设备和人员。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业开始引入“物流”的概念,实行连锁经营的城市新华书店,是我国现代出版物流兴起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物流基础建设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出版物流开始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我国各省均掀起了建设大型出版物流中心的热潮。新建成的出版物流中心普遍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地域性明显的特点。但出版物流系统建设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突出表现是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和物流中心集中化。

2003年由湖南出版集团投资1.1亿元建设的湖南华瑞物流有限公司提供从纸张、印刷到图书分拣的“一条龙”服务,该物流中心还具备成为第三方物流的能力:同年开始建设的武汉市出版物物流中心,集印刷、发行、销售于一体,并为半径500公里内的各类图书连锁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配送服务: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同样在2003年建成4万平方米物流中心,如今又再次新建一个1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2007年10月开始启用的上海新华传媒图书流转中心,占地38亩,库房总面积3万平方米:2007年11月,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开业;2008年5月,西藏首个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正式开业;2010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的重庆新华书店集团新物流中心实现一般图书年发货16亿元,出版物存货品种可达25万种。此外,以当当网、卓越一亚马逊等为大型网络书店均自建其图书配送中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内形成了网状物流系统。

我国出版物流中心浮躁的繁荣背后显现的却是出版物流体系宏观调控的失衡。目前大多数出版集团规模上的扩大仍然主要是低水平的数量累加,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业务整合,原先粗放经营的色彩也并没有褪去,缺少自身的品牌产品。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全国性的物流政策,亦缺乏对大型物流中心或发行单位进行强有力的宏观指导和引领作用,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建设也尚未真正成熟,产业集中程度不高,国有发行业对市场的控制力不够。自从新华书店的统一物流渠道被打乱后,我国出版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物流企业能承担起全国性的出版物流经营。这一局面使得全国性的图书流通严重滞后,而且缺乏某一强有力的物流中心的宏观调控,也就造成各物流企业之间由于信息闭塞经常做无用功,整个物流体系混乱,效率十分低下。各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协作,进而陷入恶性竞争,行业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出版行业物流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由于多年来我国出版物市场的区域性保护,出版行业实现真正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几乎不可能。各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时多从本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致使出版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割局面。严重的区域壁垒及出版物流系统建设布局严重缺乏整体规划是制约我国出版物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率化经营以及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已成为我国目前出版物流管理的软肋。

1.2微观运行层面

目前出版物流行业在宏观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出版物流行业在微观层面显现出物流配送覆盖面小、物流中心功能单一、物流设施利用率较低、物流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图书出版企业主要采取自办物流的方式,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且大多数都是“小”(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和财务能力)、“散”(资源重复浪费严重,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混乱)。大多数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车辆,而大多数的书商亦都是自己储存、运输:甚至有些物流主体的内部各部门的物流都是独立的。这样不仅因为每次运输量小而影响运输的效益或延长运输的周期,使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并最终转嫁到读者身上增加出版物的成本且延长出版物流的周期,使图书出版物流服务效率低下,并且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出版物流网络布局不合理,因割据经营造成覆盖面局限性大以及配送能力弱,进而导致图书出版企业整体服务能力较弱。虽然各新华书店目前已拥有一万平方米以上的书城十几座、五千平方米以上的二十多座、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近两百座,但其布局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在城市社区以及县以下发行网点的很少,这样不合理的布局不利于图书发行覆盖面的扩大,不利于铺货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不利于向广大农村地区铺货,同时使配送的范围受局限,配送活动受各省店割据等原因大多仅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未能形成全国性的配送服务。这一切均造成图书出版企业服务能力弱小,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因物流弱使得国内图书出版企

业普遍竞争力弱,经不起国外图书出版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出版界肩负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不能很好完成,不利于提高一些偏远地区信息通达度和对新知识的及时获取。

1.3管理模式层面

目前国内出版物流管理模式多为企业自营,物流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实力,其出版物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与自营模式相比,一些大型图书连锁集团的管理模式采用行政区域集中模式,物流具有一定规模,多利用半自动化与区域信息系统,其出版物流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4信息技术层面

目前我国出版物流技术发展相对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偏低;物流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物流服务效率;出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出版物流服务质量与物流人员素质均有待提高。

我国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出版社自办发行各自经营,互不联系,导致出版物流的标准不一致,如货箱、托盘的标准未实现行业统一,图书开本尺寸等不一致,导致在运输时会因标准的不统一,从而造成车厢装不满而被迫等待与其他产品联合运输,大大延长了物流周期,降低了物流效率;有时因物流周期的要求而不得不即时发货,造成车厢空间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出版物流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出版发行供应链上,零售终端书店的POS系统的销售数据和读者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生产信息也不能及时传递到分销商手中,这就导致出版企业库存日益增加而退货率却居高不下,整个供应链上生产、库存等诸多环节成本增加,信息传递延迟、供应链整体响应周期延长,“出书难”和“买书难”矛盾也愈发突出。

1.5在出版发行的供应链层面

从供应链的组织特征来看,全球出版发行行业的供应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企业型,整条供应链围绕一个具备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构建,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就是在其所在的出版发行供应链上获得竞争优势并形成利润核心;二是寡头垄断型,在供应链上至少有两个节点企业具备相当实力,他们相互合作,共同主导供应链的管理,如日本的东贩和日贩;三是均衡链式型,在这样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实力相对比较均衡,同时此供应链与彼供应链之间相互交错与融合,形成竞争与合作始终并存的动态网络体系。目前我国出版发行业供应链基本上属于第三种类型,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出版社、中盘商、零售商各环节实力相当,出版发行行业链中没有强势地位的企业:二是每一个出版社、批发商和规模稍大一些的零售店都同时参与几条供应链,使得整个出版发行业供应链错综复杂;三是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的供应链中迁移,出版发行行业供应链稳定性较差。

我国出版发行行业这种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导致供应链高度分散,市场利润被摊薄,行业效益受到严重损耗,没有顺畅的价值链,出版业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高得难以想象。一方面,上游狂发滥铺:另一方面,下游退货率奇高,导致库存急增。更严重的后果是,上下游之间诚信丧失,上下游企业成了竞争关系而没有合作。同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已经完全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2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正在进行转企改制的我国出版物流发行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新思想新技术的作用,就成为摆在从业者和决策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出版产业的供应链是联系作者、出版社、印刷企业、物流商、零售商、读者的网络,通过有效的管理把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分担的采购、编辑出版、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

要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治理我国出版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打造出版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在全国组建起若干个以国有大型“中盘”企业或大型零售企业为龙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辐射力强、跨地区甚至跨行业经营的发行集团,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连锁经营集团。我们的新华书店有着历史传承下来的网络和渠道方面传统的经验和优势,有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品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优势,对新华书店总店进行股份制改革,增强它的经营活力,建立一个以新华书店总店为龙头的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物流集团,同时在各地方新华书店实现连锁经营,积极开展特许加盟连锁,吸收其他经济成分参加,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华书店以外的其他国有发行企业以及管理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发行企业发展各种业态的连锁经营。在这一体系中,没有行政指令关系,只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获得和协作的基础上。由新华书店从宏观上调控,组织协调各省店各地方店将每一批货物都以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和途径送至客户手中。各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特许加盟连锁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粗具规模,只有各省店地方店在业务上连锁起来,统一的配送才能实现,物流的网络才能真正覆盖全国,铺货才能达到既深又广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这种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符合我国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方向的。

当前我国虽不具备实力特别强大的中盘,但也有一些企业经过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在他们所在的供应链上正起着核心企业的基本作用。如江西新华书店联合公司的物流中心,选择了具有经营连锁书店成功经验并拥有先进物流和管理技术的台湾诚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系统的引进、整合,以较高的系统设计、适当的设备配备、较低的运营成本和投入与产出比来选定引进的系统。该系统包括EXCEED国际专业物流信息软件,用于储位管理和理货,拣货作业的电子标签辅助系统、重点解决退货分理作业的自动分拣系统,以及全场自动化输送系统。再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成功运行了国内首条图书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企业信息系统与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无缝链接,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物流中心,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还有法律出版社建立了强大的书刊发行有限公司,注重与下游客户的合作,从而提高了对法律图书市场的控制。

2.2加强出版企业的品牌设计和宣传推广

在图书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图书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各出版社间的品牌之争。品牌意味着图书市场定位,意味着图书产品质量、性能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出出版社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文化资源优势。

在我国出版业供应链高度分散的体系结构中,我国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辽宁出版集团等)就是凭借传统出版品牌所形成的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来吸引优秀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合同

选择适合自己产品性质的批发商、零售商,或通过合同外包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如装帧美编、印刷制版、物流等,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就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出版发行供应链。在此供应链上,出版集团负责组织建立和维护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信息交流平台,协调和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信息。只有这样,我国的传统出版社才能在出版发行供应链上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2.3出版社或集团应向前或向后整合实现价值链的扩张

供应链的长短,不应受到空间的限制,而应向上游、下游扩张价值链,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型媒体集团,如贝塔斯曼集团、皮尔森集团、新闻集团等,无一不是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他们的跨地区经营并不仅指在外地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开办分支机构,而是运用资本运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在外地开展独立的出版业务。以国外出版集团贝塔斯曼为例,整个贝塔斯曼的发展史就是以图书为基地向四周辐射的历史。目前贝塔斯曼涉足印刷和图书发行、配送,并且在这些领域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在物流方面,贝塔斯曼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欧洲,贝塔斯曼还为微软、诺基亚做物流服务。微软有订单之后,贝塔斯曼替它制作光盘、用户手册、发货、运输、收款等。贝塔斯曼的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向前和向后整合的一体化过程中形成并壮大的。

在现阶段,跨地区经营是我国出版集团发展产业价值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不仅仅因为目前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异地设立分支出版机构或子公司还面临审批等诸多难题,更重要的是,跨地区经营涉及由市场来决定价值链分化、整合问题。中国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集团正在做这样的尝试,然而传统地方保护主义的条块分割严重,如果不出台一系列打破条块分割的政策,则集团化建设无疑将导致新一轮的产业组织结构同构化、低级化,全国统一大流通市场下的产业链经济则无从实现。

2.4提高出版业的信息化水平

要建立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作者、编辑、出版、印刷、中盘商、零售商以及读者的各类信息共享起来。对图书实现从选题策划、编辑、印刷、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并根据这一过程伴随的信息反馈,来实现对书店进、销、存、调、退的状况、节拍和运作的优化控制。从美国出版发行行业来看,其信息的流动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推行行业信息标准,将不同供应商的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到同一个信息链条中。要推行行业信息的标准化,关键是保证内部各类信息的编码标准化、营业数据标准化、文件格式标准化。另一个途径是公司以自己的技术为主来承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无缝集成”。

出版业利用信息化网络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全程营销。这就要分析读者需求,为选题、审稿和印发做准备,在此基础上确定营销策略,建立良好的读者和客户关系,解决市场信息分析和预测及进货决策问题,并为出版社提供优化选题、量化印数决策所需信息,缩小图书选题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使出版与发行紧密衔接,共同构成良性循环体系。此外,出版业利用信息化网络还可在物流仓储上实现节拍式送、退货制,从而降低基层书店每种图书的备货册数,使其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可供品种的规模。通过节拍式送、退货,加速图书流转,提高货款结算频率,以加快资金周转。通过节拍式送、退货,为基层书店扩大经营品种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零库存”的运行环境。

2.5传统出版社应引入数字出版进行跨媒体出版

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查询、海量的存储、不断创新的文化内容和更加环保等特点,有着传统出版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从全球来看,传统印刷品销量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各大出版传媒商的数字产品销量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其主要营业收入的来源,鉴于此,他们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已运用于全球出版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因此,一批拥有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企业也向内容产业进军,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已显雏形。相对传统出版供应链而言,数字技术提供商成为供应链的新环节,在数字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传统出版发行企业若要发挥数字出版的优势,就必须对数字出版供应链进行重组和整合,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系统。从出版业的实际现状来分析,以出版集团或大型专业出版社作为核心企业构建数字出版的供应链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易文网、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数据库等数字出版供应链系统。这种在大型出版集团中独立运行的数字出版公司,既可以继承传统出版业的优势,又具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市场开发。在数字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构建完成后,数字技术商和运营商则将传统出版物转化为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电子期刊。因此,在数字出版供应链各环节上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形成有效的运营系统,从而产生最佳整合效益。

此外,针对我国目前形成的以国有批发和零售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的流通体系中存在的出版物流资源分散、重复性建设和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的出版物流发行企业还应采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物流资源整合的手段,对客户资源、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网络化运营,达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林放.浅析出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10(9)

【3】李小明.中国出版物流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翟丽丽,赵聚洁.第三方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模式【J】商业研究,2010(2)

【5】高诚毅.对出版集团供应链功能的分析【J】出版广角,2004(10)

【6】张美娟.出版企业敏捷供应链:环境、模式与运行【J】出版发行研究,2007(9)

【7】张美娟.出版业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4

(一)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从1998年中国第一笔网上支付在中国银行成交,网络银行在我国涨势迅猛。随着银行业务的全面开放,网络银行快速发展的各项条件日趋成熟。网络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网络银行一网通,向客户提供包括公司银行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在内的各种网上金融服务,办理信息查询、银企对帐、代发工资、定向转帐、网上购物等业务,继储蓄通存通兑、消费终端全国联网之后,又推出支付业务全国联网。中国银行的网络银行与其1000万张长城卡相结合,推出“支付网上行”,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集成效益。中国建设银行则在其总行成立网络银行部,统筹经营,逐步实现可以日均处理业务130万笔,同时允许5万个客户访问和交易的网络银行,投入巨大。目前,招商银行一网通日处理业务400笔,中国银行“支付网上行”日均处理500笔,中国建设银行日均处理700笔。由此产生的各家银行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其广告费,入不敷出。然而,各家银行仍然花大力气推广,看中的是它的发展前景,目前加大宣传和开展力度,目前在于抢占这个前沿市场。应该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银行业务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总体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业务也才是刚刚起步。

从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如下特点 :

(1)网络银行业务持续增长。有关报告表明:在2007年调查的我国10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有37.8%的个人正在使用网络银行服务,较2006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有31.7%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银行服务,较200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2007年,各收入人群的网络银行成长指数均上涨。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和2000-2999元的人群增长幅度最多,分别为14.45%和10.36%。个人收入在7000-9999元/月的群体网络银行成长指数最高,为68.91;个人收入在500-999元/月的群体成长指数最低,为54.96。除安全指数外,其余一级指标基本呈现出收入越高、指数越高的趋势。可以看出,个人网络银行成长指数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

(2)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络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3)网络银行发展空间广阔。有关报告表明:2007年中国个人网络银行成长指数为62.07,比2006年增长6.4%。企业网络银行成长指数为58.84,比2006年增长0.2%。目前,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需求指数在所有指数中都是发展最好的,而通过个人与企业指数比较,个人网银的认知指数得分排名第一,企业网银的需求指数得分排名第一,说明在现阶段的环境下,企业比个人更加需要网络银行。

(4)网络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但目前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络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除了覆盖传统银行柜面业务外,还包括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对私业务和对公业务,其中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B、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还开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网络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一些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的主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传统客户,而将网络 1

银行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和稳定客户的手段。网络银行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投入高,效益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存在一下问题: 1.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安全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是网络银行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据《中国计算机用户》所做的调查中,47%的受调查者没有用过网络银行,其中68%是因为感觉网络银行不安全。2.法律问题。由于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新的针对网络银行交易规则的法律制度及相关标准尚须制定。比如,进行交易需要签名,而在网上数字签名在我国还不具有法律效力,使网上支付受到很大阻碍,对这种签名的效力应该做出法律上的规范。3.监管问题,我国网络银行要发展,相关的监管问题无法回避。网络银行的监管不是网络监管和银行监管的简单叠加,而有其自身新的内容,如对网络银行推出的虚拟金融服务品种、价格的监管等问题。这类监管有行业级与企业级两个层次。行业级监管主要解决网络银行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问题,企业级监管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网络服务的行为规范问题。更复杂和又艰巨的任务还在于对跨国、跨境的金融数据流的监管问题。4.社会信用环境问题,近几年,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相对滞后,经济活动中失信现象比较严重。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我国目前还基本属于空白,这也是绝大多数客户对网络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原因之所在。5.规划问题,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具有承载性、扩展性、不间断性、低管理性和高性能的平台,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一道坎。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依靠银行业、软件开发商、硬件供应商、系统集成企业的相互配合,因此需有统一的标准以保证各方兼容。我国网络银行刚建立时虽有查询、转账等基木功能,但未考虑未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整合后可能出现的业务量增加、品种增多的新形势。6.业务品种单一,客户对网络银行缺少依赖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网络银行基本都是定位于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个营销渠道,因而提供的服务也都是传统的银行业务,只不过是在网上实现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能在网络银行完成的业务,一定可以通过柜台、电话、ATM来完成,对网络银行没有依赖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的原因

银行运用现代通信、电子、软件技术发展网络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的稳定性。另外,我国银行运用网络开展金融业务,还缺乏经验,操作不当会引起客户对银行的网上服务不满。作为网络银行识别用户身份的一个重要手段,数字证书的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首先应该清楚地向用户说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多数网络银行已经提供了数字证书的使用,但事实上大多数用户很难了解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数字证书的完整含义。在大多数使用数字证书的网络银行网站上,只有在类似“热点问题解答”的网页中才有客户证书的介绍,而对其重要性、法律效力等却未充分说明。这样,一旦银行与用户之间因为安全问题发生纠纷,网络银行将会因为没有明确告知用户数字证书的重要意义而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而那些没有使用数字证书的网络银行,并没有充分提醒用户单一密码认证的安全性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值得各家银行反思。各家网络银行应当从为用户服务的角度出发,切实保障用户资金转移的安全性。比如,今年8月份发生的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两大诈骗案,对网上交易支付安全提出了严重警告,为此,我国某大银行悄悄关闭了其在淘宝网上的支付功能,这种治标不治本的作法,严重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形象。

(二)客户方面的原因

网络银行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源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根据《电子签名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电子签名的持有人应当妥善保管电子签名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

以IE浏览器作为介质存放数字证书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相关法规的要求。网络银行应尽量减少数字证书的下载而采用较为安全的以IC卡或USB-Key为介质的数字证书的存储方式。目前很多家网络银行提供以IC卡和USB-Key为介质存储数字证书,由于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加上很多客户对数字证书的安全性认识不足,广大的个人客户极少采用。

(三)网络系统方面的原因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如何通过网络真实表达交易双方的意愿,即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可*性是网络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网络本身的脆弱行和隐秘性又使得银行在处理网上安全问题时更加棘手。

(四)法律方面的原因

网络银行在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的新商业法律法规的保护。它先进的信息技术也要一系列的法规相配套。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网络金融立法还处于酝酿和发展中。目前,网络银行采用的规则都是协议,出现争端时责任的认定、承担、仲裁结果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问题是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各银行、高科技企业势必为争夺市场和客户展开激烈竞争。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电子商务立法首先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以及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网络银行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内部解决措施

1.加强网上支付安全

为了解决网上交易和支付中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组建切实有效的建立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此外,商业银行通过与在线支付公司以及国际信用卡组织合作,为各种行业的网络商户提供安全而快捷的网上支付解决方案,通过采用数字签名(DS)、全球互通付款的安全技术、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国际通用数据安全传输认证SSL128位加密保护等国际先进安全措施确保网上支付安全,从而提供了快速、简单的安全验证服务。

2.规划发展策略,提高软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加快培养技术人才

我国银行应加速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核心技术。在硬件方面, 要大力研发功能强大的服务器等先进设备;在软件方面, 要大力研发网络安全系统、电子转账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集成;同时需要严格的规范操作和管理,积极培养适应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加大网络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和创新力度

由于网络银行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比较强烈,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打破传统的批量化和标准化经营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确立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争取达到同客户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

4.进行网络创新, 发展网络银行业务

建立联网通用的网上支付系统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最有效的竞争策略之一。网上支付系统的建立, 将提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在预见到另建系统将会付出高昂成本的情况下, 外资银行将会倾向于依赖这个系统代理支付、结算和与国内银行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向所有利用该系统支付和结算的外资银行收费而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核心环节的控制, 中国银行业就能够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商业银行外部解决措施

1.强化网络银行的立法和监管

一是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作为安全认证机关, 并确定网上支付、数字签名的法律依据,二是借鉴美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有关法律,建立我国的电子资金划拨法或电子支付法, 以明确电子资金划拨或使用电子货币实现在线支付的风险责任负担;三是加强金融、司法、业务等部门的联系合作, 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四是要加强网络银行监管和风险防范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银行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保险等部门关系,实现信用资源共享,培育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采用同一种规划平台、同一种标准手段、同一种技术流程,建立统一、高效、客观、公正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

3.加强与外资金融服务公司的合作

管理理念的更新需要技术实力的支持。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网站设计理念和技术上,还是在网上产品研究开发和市场推广上,或者在后台整体管理技术及流程再造计划等领域中都与外资网络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果只依靠自身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来缩小差距,在客观上存在不少困难,并且从行业竞争角度分析这是非专业化、非理性化的策略。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在构建网络银行系统的技术上已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国际化的金融管理服务来提高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实现网络银行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浅析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篇5

广义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了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方方面面的业务,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是指证券承销商和证券经纪人业务,即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与投资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

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它却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投资银行,就不可能有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精巧而又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当然也就不会有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近10年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银行产业在中国逐步脱颖而出,在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一下三个方面浅析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机制不成熟。与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还属于起步阶段。首先,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色彩浓郁,市场化运作不足。这种管理方式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有利于对证券市场总体风险进行控制,而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具体体现为:政府对市场风险承担主要责任、投资者过度依赖政府、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监管层次过多造成效率低下;投行业务由多个政府机构共同监管,造成投资银行过分依赖政府进行风险管理,自身缺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动力。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规模、业务在扩大,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但中国企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计划转变,企业管理制度不成熟;另一方面,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对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现代企业经营所有机制界限模糊,监管困难,企业风险意识单薄,内控失效。

国内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经营能力、业务能力、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查阅数据资料可知,我国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规模一般都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抗风险能力低下。此外,国内券商相较于国外,业务结构呈现单一化,业务创新明显不足,进而使得券商的成长空间和创新动力普遍缺乏。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是券商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体现。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6

题目_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__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个人金融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术及广泛的信息资源等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需求,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除提供一般性信息咨询外,还利用储蓄、融资、银行卡、个人支票、保管箱、保险、证券、外汇、基金、债券等各种理财工具,提出合适的理财方案,指导客户如何安排收入和支出,通过个人资产的最佳配置,以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得深入发展,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中外银行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已经开始,国内银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个人金融业务具有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及利润增长点。据有关资料统计,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已占国外银行总收入3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70%。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007—2009年间,美国的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从国内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挑战,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随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纷纷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个人金融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第二十一世纪,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速度增快,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居民的资产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居民目前拥有约35万亿元人民币的财产,年平均增长率在16%以上。随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个人资产管理需求的增加,并开始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根据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74%人对个人金融服务感兴趣,41%的人表示对个人理财的需要。上述数字显示,个人金融管理业务的时代已经到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突出。

由于受到国际次贷危机影响与国内市场环境、银行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且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入手,对照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提出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 业务的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从个人金融业务的基本理论与所面临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局限与不足,分析为何出现这些制约因素,然后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

本文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从银行面临的外部条件跟自身发展条件出发,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从现状到趋势,从问题到对策,并积极参照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的理论系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剖析个人金融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深层次的原因,着重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可考虑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文章更清晰明了。在论述本文的内容时,遵循(陈述现状一发现问题一找出原因一提出措施)的严密逻辑进行,使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至达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文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安排进度。

初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19-20周选取论文题目

2013年寒假期间搜查该论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

中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1-4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5-8周修改论文

后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9周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徐进前.《金融创新》[M].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蔡建宁.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金融,2005.[4]张莉莎,聂露,汤翔.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5]成正邦.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l.金融与经济,1999.[6]谢芸.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7] 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J].金融研究,2001-7.

[8] 刘玉华.个人金融服务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李恒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3.[10] 王方华.金融营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指导教师意见: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篇7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防雷意识还比较薄弱, 并且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绝大部分还是发生在农村等旷野地带,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防雷宣传普及防雷避险知识。在雷击死亡案例中, 绝大多数是缺乏防雷基本知识而遭雷击身亡。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自身防护能力, 防雷知识进农村的任务非常迫切, 需要做很艰巨的防雷宣传和教育普及工作。

为了节省资金, 农村住宅大多自建, 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 基本没有防雷装置, 乡镇住宅的建筑物防雷设施也往往被忽略, 很多没有防护装置。农村不少农民在屋顶上安装铁皮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架设电视接收天线等, 由于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设施损坏及人员伤亡。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电视天线等由于线路长, 裸露架空, 又无雷电防护措施, 是雷电波侵入的主要通道。

2 农村房舍的防雷

2.1 首先是房舍位置的选择

从减少遭雷电袭击的角度来看, 应该将房舍的位置选定在不易遭受雷击的地区。雷击有个选择性, 叫“雷击的选择性”, 就是容易发生雷击的地区, 这样的地区的几个主要特点是:地形位置较高的, 比如土山顶部, 邻近潮湿和水草地区, 水和陆地交界处, 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 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等。

2.2 建筑材料中结构钢筋的接地处理

农村的房舍, 多是较低矮的建筑, 通常不需要安装避雷针。目前在新房舍中, 广泛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从众多雷击事件的调查分析中发现, 主要事故原因就是这些水泥预制板中的钢筋没有接地, 没有接地的预制板钢筋将成为雷电的帮凶和杀手, 而接了地的预制板钢筋就会成为防雷保护的最佳屏障。因此, 凡采用水泥预制板建筑的房舍, 都必须进行接地处理, 简易做法是采用直径12mm以上圆钢或钢筋4~5垂直打入地下, 距地表1m深, 顶部用钢筋连接, 并与需接地的金属焊接起来, 有条件的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2.3 屋前屋后的树木

树木是最好最便宜的天然避雷针, 特别是笔直高大的树, 能起到很好的避雷效果。树的保护范围可以按普通金属避雷针计算, 或者稍缩小一些。房舍周围和学校宜多栽树, 只不过这些树应保持与房舍的距离至少在5m以上, 并且要注意, 人们在雷击时不要到树下避雨, 至少要离开树杆3m以上, 特别要注意的是, 不能用手触摸树干。

2.4 电视天线的防雷问题

很多农户都在房顶架设电视天线, 这是很不安全的。需要架设电视天线时, 一定要在它的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 避雷针需接地处理, 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否则, 当天线遭雷击时, 不仅电视机将受损, 还有可能伤及室内人员。2008年东陵区某村就发生了一起因为电视天线引雷的雷击事故, 造成人员受伤和电气设备损坏的灾害。

2.5 太阳能热水器防雷击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节能环保产品, 近年来逐渐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但在雷雨天气环境下, 这种热水器却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采热需要, 太阳能热水器通常安装在屋顶高处, 但这一点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在雷雨天气里更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会使大的雷电流沿着电源线路、输水导管等直接通入室内, 使室内人员或家用电器遭到雷击。如何保证太阳能热水器在雷雨天气里的使用安全呢。首先, 一定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防雷装置 (包括避雷针、带、引下线、接地装置) , 使热水器处于避雷针 (带) 的有效保护范围内, 并对太阳能热水器做好接地;其次, 遇雷雨天气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3 人员如何避免雷击伤亡

1) 在雷雨来临的时候, 当我们在建筑物附近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不能停留在楼 (屋) 顶等高处, 要立即走到低处或进入室内。

第二, 要注意关闭门窗。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是可以防避雷电的, 关闭门窗可以免遭雷击, 并且可以预防球雷的侵入。大多数球雷会沿建筑物的烟囱、窗户、门等孔洞进入室内, 易引起爆炸造成伤害。

第三, 在雷击时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 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更应远离专门的避雷针引下线。

2) 在雷暴天气条件下, 当人们在建筑物的外面、旷野当中时, 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一, 遇雷雨天气应尽量避免到旷野、水面、湿地和迎风坡等易受雷击的地区, 以及楼顶、房顶等突出部分, 暂停高空作业;当雷雨来临时, 外出的人们应就近寻找相对较为低洼、干燥、背风处躲避, 切勿冒雨劳作或赶路。

第二, 遇到雷雨, 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 也不要在空旷、水边的窝棚、瓜菜棚避雨。寻找躲避处时, 尽量选择有防雷设备的建筑物、金属顶盖的车辆、封闭的金属船只、有建筑物等高大物体屏障的公路等, 进入上述掩蔽处后要注意不要紧靠墙壁、车壁和树木, 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地点, 又感到情况比较严重时, 应就近找一处较低且无积水的地方迅速蹲下, 等雷雨过后再走, 切记不要跑动, 以免球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

第三, 不宜在旷野中使用金属骨架的雨伞、携带金属物体。雷雨天气外出的人们, 尤其是农民和乡村学生应带雨衣为妥, 而不能用金属骨架的雨伞;当雷雨来临时, 身体应与金属器物脱离接触并保持3m以上的距离, 以免引雷烧身, 事实证明很多人就是因为携带了金属物体而遭受雷击。

4 雷电伤人的急救方法

万一发生了不幸的雷击事件, 同行者要及时报警求救, 同时为伤员或假死者做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雷击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很多的伤者并不是真正的死亡, 可能是暂时没有了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体征, 经过抢救大多数往往还是能够苏醒过来的。

雷击对人体可造成巨大的伤害, 强大的雷电流使人的心脏、大脑麻痹, 呼吸心跳停止, 或者死亡, 甚至能把身体击穿、烧焦。所以, 不论何时何地发生雷电事故, 都应该积极的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 能够尽量减少死亡。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体制;监管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4-01

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经达到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近91%。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完善银行业的监管体系是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通常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或者专门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主体和经营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从更广泛地意义上来看,银行监管还包括银行内部的自我控制和银行间自律组织的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当局主要有银监会,其外部监管是强制性监管;内部控制则主要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

(一)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银行业本身的脆弱性,以及一家银行的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等问题。因此银行的监管首要目标是保证银行业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由于银行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其总资产中自有资产比重较小。银行的这些经营特点都使其存在较高的欺诈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提高行业效率、保证公平竞争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相似性较高,因此竞争也异常激烈。通过监管,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从2003年04月开始,银监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监管机构,而中央银行保留了检查建议权等部分的权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监管。虽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时,采取了多项积极的措施,在应对房地产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理财产品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制度、体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是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模式。然而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交叉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因此这种“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了缺乏管理的区域的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控股集团也营运而生。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一种中央集权形式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它一般以一个金融企业或者非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然而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因此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制度较少。同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不能够充分的共享,这也引起了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率的低下。

(二)监管内容较狭窄

银行监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内容。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主要是对市场准入和日常经营的合规性监管,主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考虑较少。在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中重前者轻后者,因此在银行监管的持续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实现经营目标为基础,正确的贯彻经营决策,维护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以及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内容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较差,监管技术和机制上比较滞后;第三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不能够很好地与机构风险相适应。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建议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对银行监管的持续性出了要求,加强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之间的协调,这是监管制度上的一个很大进步。同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应该在部门合作、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技术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及信息共享

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方面应该做出更进一步的合作。加强控股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其母、子公司同时监管,从而保证整个集团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监管当局在对市场准入退出、资本金充足率、偿付能力以及存款准备金等做出具体要求外还应该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并表监管,做到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的最大利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及技术创新

首先,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充分利用退出机制来降低市场风险。第二,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银行的全方位监管,提高其信息的透明度,做到持续的监管。第三,学习先进国家的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研究水平,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金融综合型人才,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对风险的控制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加强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体系。从而确保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快速的發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卫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2011,3.

[2]彭金龙.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3]雷程伟,盛征.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浅析[J].财税金融,2009,10.

[4]程永杰.论金融稳定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明星柜员”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送客之江西》郑锡唐诗鉴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