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通用8篇)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 篇1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而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日渐升温。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主动、高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力地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业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底以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4家银行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督促农业银行稳步推进外部审计、清产核资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等基础性改革。此外,人民银行还协调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并参与研究和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改革方案。
在证券业改革方面,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重组改革,2006年底,人民银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人民银行推动有关监管部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在保险业改革方面,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 1
稳定部门积极参与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改革。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金融稳定部门积极参加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平稳完成了银监会分设时交由人民银行负责处置的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处置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对此,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有关分支行重新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已平稳完成了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任务。其中,10家以破产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已进入法院的破产清算程序;3家以行政清算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行政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3家以其他方式处置的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妥善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稳定。
积极配合银监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部分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几年来,妥善处置了衡阳市商业银行等29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金融风险,承担部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有
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在2007年,积极配合银监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撤销了5家农村信用社;继续配合做好6家信托投资公司、8家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工作。此外,人民银行还加大了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力度,维护了社会和金融稳定。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和稳定评估工作
过去几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根据现有的评估框架,借鉴目前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方法,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开展了金融控股公司监测工作,2005年10月,人民银行系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类型等情况,初步发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方法,2006年起尝试对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风险监测,并撰写了监测报告;此外,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务院领导下,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等方面倡导完善相应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探索功能监管等监管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金融的不稳定,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如何在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使金融的发展既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摆在中国金融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金融时报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 篇2
一、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面临的挑战
当前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既有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积聚,又有识别和化解风险的低效率,还有受金融改革和创新节奏加快的新冲击。
(一)当前基层地区隐藏着众多风险隐患,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一是部分领域和行业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大,风险突出。受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一些地市县域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融资平台贷款偿付风险加大。在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部分控制成本能力较弱、资金实力不强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恶化。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订单减少,生产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船舶、光伏、纺织等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出现停工、半停工情况,生产经营较为困难。
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农村法人机构管理不够规范,信贷台账缺失、贷款手续不全、合同管理不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依然存在,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态势。一些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客户、行业贷款集中度、存贷比偏高,流动性风险较大。另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资金最终大都流向信贷政策限制领域,隐含风险不断积聚。
三是证券行业经营风险加大。受宏观经济下行,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市县域上市公司出现持续经营亏损。基层地区证券公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模式单一,经营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部分中小证券公司采用不正当竞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个别营业部违背监管规定,使用过低佣金争夺大客户,部分经纪人无执照展业或多人挂靠一个执照开展业务、代客理财。
四是保险市场秩序混乱。部分保险公司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人员变动过于频繁,险种结构不平衡,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业务增长不容乐观,违规经营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保险公司不严格执行审批备案条款,费率、手续支付不规范。还有一部分公司不履行告知义务、高保低赔、银保销售不规范、给予客户佣金回扣和代客户签名。一些寿险公司因“保单受益低,到期给付慢”等,而引发的满期给付客户吵闹事件时有发生。
五是非银行融资机构蕴含风险隐患较大。近年来,地市、县域非银行融资机构获得快速发展,违规经营现象较为普遍。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外放贷违规募集资金,有的办理完注册验资手续后立即抽走资金,有的担保资金使用不规范,用于投资固定资产或民间借贷。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违规募集资金,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股东关联交易多、贷款集中度高。部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跨区域经营,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制度,未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抗风险能力较差。一些典当行超范围经营,变相吸收存款或高息集资,违规发放贷款。
(二)基层地区监管体系不健全,降低了及时识别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效率
当前基层地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远落后于金融业实际发展。不够健全的监管体系,致使基层央行难以及时有效掌握风险信息,降低了及时识别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效率。目前绝大多数地市和县一级没有证监会、保监会派出机构。银监会派出机构也仅设立到地市一级。跨行业、跨地区、跨机构的金融监管更是处于“真空”状态。同时,对于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受人员、专业经验和法律地位的限制,导致部分机构违规经营行为难预防、难调查、难取证、难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基层地区金融风险。
(三)金融改革与创新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带来新冲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力度明显加大。随着市场规则、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必将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活跃程度,但同时也必然给现有的金融体制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利差收窄、盈利空间缩小,冲击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和生存空间。二是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银行业,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新型银行和金融组织可望得到加速发展。民营资本大量进入金融领域,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及时跟进,加大基层地区风险隐患。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影响传统金融。信息科技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带来新兴金融主体的企业性质、资金来源、授信依据、准入门槛等多方面与传统金融较大差异,以及网络本身的风险,会加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二、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面临的困境
地市县域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能,但由于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履行职能时面临众多困境。
(一)现行金融稳定立法不够完善,增加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难度
一是现有金融稳定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但并没有相应地规定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有效、完备的配套措施或手段。人民银行内部也没有出台维护金融稳定的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当前各级人民银行的金融稳定工作都在自我摸索,各具特色,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这加大了基层央行依法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难度。
二是融资性组织机构的市场监管信息共享严重滞后。目前,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准入完全受制于地方政府行政监管,缺乏法律层面上信息共享和沟通的规定,导致基层央行难以及时准确掌握这些与金融业关联度极高的行业运营状态。
三是金融机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基层地区不健全。基层央行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凭借以往的监管经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和识别。这种粗略的工作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准确地反馈风险信息状况,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形势要求。
(二)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增加了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协调难度
维护金融稳定是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领域广,需要协调的部门多,工作难度大。由于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基层央行与当地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凭借“地缘、人缘”关系开展协调协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一是部分地区基层央行与地方政府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还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地方经济建设,关注信贷资金对当地的投放量,而对金融业本身的发展没有建立有效规划,没有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相融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为牵头,各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
二是基层央行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困难。只有微观审慎监管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做好严格监测、预警约束、措施到位,宏观审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才能保证。但在基层地区实际工作中,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分析难以有效结合,定期信息沟通共享不到位。
(三)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务与松散的联合监管机制矛盾,难以促成基层地区形成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合力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力度持续加强,区域性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在基层地区分布增多,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经济金融发展的跨区域性、交叉性加剧。这对金融风险联合监管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稳定联合监管机制。而目前联合监管机制松散,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管理信息交流和风险预警通报不健全,难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合力监管的工作局面,难以形成多部门联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工作合力。
(四)金融稳定工作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与基层央行工作人员素质结构存在矛盾
金融稳定工作不仅要分别对单家金融机构、单个行业风险开展风险评估,还要对各个领域监管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研判,而且要对金融创新业务的关联性风险及其传导影响进行整体把控,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当前基层央行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无论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还是在人力配备方面,均无法满足这一需要。一方面,由于基层央行履行金融稳定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是货币信贷管理部门,没有单独设立工作部门,对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人、财、物投入不够,使金融稳定工作处于兼职、分散、非独立状态,难以达到应用效果。另一方面,基层央行干部队伍,尤其是县支行,年龄老化,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三、新形势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推动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对策选择
基层央行要在上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树立宏观金融管理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加快完善金融稳定立法,为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金融稳定法律的建立健全对金融稳定体制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一是完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构筑全面、系统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在为维护金融稳定工作中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理清涉及金融稳定的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具体权责,并作出法律性规定。使各级人民银行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依。
二是加强金融稳定制度建设。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可在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或面临破产时,提供债务清偿保证,维护存款人信心。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明确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手段,降低道德风险,缓解中央银行压力。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规范市场退出的程序和方式,弱化政府行政干预,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
三是增强金融稳定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明确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具体工作要求,对职能进一步细化。赋予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必要手段。明确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律责任,既要对人民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也要对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监管当局、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等在金融稳定工作中的失职、渎职、不配合甚至犯罪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给予明确,便于形成金融稳定工作合力。
(二)构建一个平台、两大制度、三项机制,完善基层金融稳定工作框架
基层央行要争取地方政府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实现区域金融稳定地方政府负责制,逐步将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中。
一是致力于金融稳定工作平台建设。构建一个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把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地方经济主管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媒体等各方人员联系在一起的金融稳定工作平台。能够开展定期化、制度化高层会议,交流对辖区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协商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分析金融风险状况,研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在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尤其是跨部门、跨市场风险时,各成员单位能够进行联合检查、调查,避免监管真空。
二是建立金融稳定工作信息员制度和季度例会制度。通过信息员制度定期了解金融机构改革、运行和风险情况。如本年度出台的重大金融改革措施;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隐患;金融机构安全性、流动性等主要风险指标的变化及原因。通过季度例会,定期共同研判形势,交流沟通各自领域的情况,讨论下一步工作措施。
三是要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激励约束、打击非法金融工作机制。在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方面,及时识别并化解处置各类金融风险,对重点金融风险实施严格监控,有效防止风险传递和蔓延。在金融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运用财政奖补资金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督促和引导金融业自觉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方面,推动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牵头、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履行监管职责。
(三)加强经济金融风险监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基层央行要从国家金融安全高度加强对辖内经济金融整体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报告,及时分析研究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关注担保、典当、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经营及风险状况。评估和研判非银行融资机构与银行存贷款及其表外业务、房地产市场、民间融资以及非法集资等之间的业务交叉和风险传导,以及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夯实金融稳定基础
基层央行要致力于健全“地方政府领导,人行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开展。推动地方政府不断丰富创建工作机制和内容,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和帮助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发展与稳定运行。杜绝行政干预,强化司法保护,形成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合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净化金融发展环境。
(五)健全工作机构,整合资源,增强金融稳定工作的保障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也需要加强人民银行自身内部建设,健全工作机构,提升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尽快批准基层人民银行设立独立的金融稳定部门。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调整充实到金融稳定工作岗位,承担日常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风险预警及提示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运用和发挥“两管理两综合”作用。基层央行通过“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开展,加强内部协调整合,提升中央银行系统合力。适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综合执法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帮助金融机构规范业务经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统筹运用金融统计、征信、支付结算、账户管理、反洗钱、经理国库、反假货币等人民银行相关金融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金融运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各国央行纷纷加大力量维护金融稳定。当前作为我国央行分支机构的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时,仍然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困境。如何提高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履职能力,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完善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体系 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服务意识;服务效率
一、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是基层央行立行之本
(一)金融服务职能是基层央行的基本职能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调整后,基层央行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逐步明确了服务立行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金融服务项目,提升技术含量、畅通支付清算渠道,升级国库集中核算系统,提高经理国库水平,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反洗钱工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二)金融服务是基层央行连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金融业是服务业,人民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社公众。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和活动,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收集、整理和反映有关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经济资料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为有关方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三)金融服务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客观需要
目前基层央行的大量工作都是为实施货币政策服务的,尤其是金融服务工作,更能贯彻货币政策提供强力支持。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及时了解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各方对人民银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参考。如在金融统计工作中,就可以了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状况,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是否有效,应该怎样去进行调整;在人民结算账户管理中就可以有效遏制逃债、洗钱等违规违法行为,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营造一个高效、先进的支付结算环境,提供多样化、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作,更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速度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对强化人民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干部职工思想滞后,金融服务意识不强,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总是意识不强,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调整,总是把眼光放在监管和管理上,关心资金安全多,关心如何搞好服务少,没有认识到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二)责权不对等,金融服务工作推广难度大
基层央行是金融服务的第一线,对金融服务工作最为敏感、面临问题最为直接,非常需要政策支持和上级部门的指导。目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责任去推广,无权力去约束”,在工作开展上“管理放不开手脚,执行上要瞻前顾后”,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取得共识、加强服务赢得支持,工作进展和效果都不能尽如意。
(三)信息技术力量薄弱,金融服务沉不下去
人民银行金融服务信息化特点非常明显,现代化支付系统、人民币账户管理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外汇账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在这些现代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我们才谈得上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对于金融服务来讲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基层央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信息系统本身不尽完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给基层行金融服务的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四)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金融稳定协调体制不完善。维护金融稳定不仅是基层央行的重要职责,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司法部门等机构也应当有责任和义务维护金融稳定,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反洗钱机制不完善。虽然基层央行与各金融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协调机制,但机制成员大都一人多职,不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征信管理机制不管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支持作用不充分。外汇管理机制不完善。基层央行外汇管理工作薄弱,员工外汇知识缺乏。
三、对基层央行改善金融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基层央行要切实抓好金融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要树立服务立行、服务兴行的理念;以良好的金融服务来树立形象,提升影响。在履行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方向转变,基层人民银行要强化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职能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要把金融服务列为工作重心,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部门之间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格局。
(二)准确做好定位,加强组织落实
领导班子要树立起服务意识,主要任务就是抓落实,起好助推器和方向盘的作用,统筹安排金融服务的各项工作,加强监督指导,责任层层落实,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加强服务部门的横向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提高效率;发挥监督部门的风险控制力、协作配合,各有分工,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健全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率
加强制度建设,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的切实到位。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服务行为,着力塑造基层央行良好形象。要建立科学、量化、公开的金融服务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内部协调,提升服务合力,本着机构设置精简化、职工分工专业化、整体运作高效化的原则,对内部服务力量进行整合。完善激励体制,严格按行员职位和实际工作的绩效决定工资收入与奖励高低,调动员工在金融服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要
改进和完善“窗口”指导方式,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争取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金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铺平道路;适时召开银企座谈会,进行信息沟通,了解不同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需求和对政策执行的敏感度,研究分析和反馈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终端的作用和效果;建立信贷征信、反洗钱、反假币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通报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的信息共享、风险共防、良性互动机制,共同维护辖内金融稳定。
(五)建立基层央行金融服务的社会监督机制,树立央行社会化大服务的品牌
建立金融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就是要把各类金融服务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让社会公众参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支付结算社会监督机制,将银行结算纳入社会监督之下,建立畅通的结算渠道,服务地方经济。建立人民币管理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做好残损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反假防假的群防群治工作,加大社会反假力度,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 篇4
近年来,襄城县司法局始终把司法所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着“高起点、规范化、严管理”的原则,及时制定下发了《襄城县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对司法所的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被确定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年”,全县16个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仅用一年时间,全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16个司法所均设置了接待室调解室、资料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一应俱全的办公设施,并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实现了全县“一片红”,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
襄城县是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80%以上,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县的稳定。司法所作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是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服务、解决基层农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为此,县司法局领导班子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对基层司法所财力、物力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形成“要想村镇不起火,重在建好司法所”的共识。
按照《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实施意见》(豫司文
[2004]16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并研究具体建设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司法所办公用房的建设工作,并强调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和标准建设,较大的乡镇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较小的乡镇不低于100平方米;建设资金除国债资金外,我们还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进行支持,圆满完成了国债资金的建设任务。县委书记苏建涛在全县司法所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司法所建成我县的阳光工程,要求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外墙颜色、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资金标准;达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基层司法所建设的“三个到位”。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到位。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双重管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6个司法所全部立户列编,每个司法所有3名以上财政全供人员,并且至少有1名公务员,县司法局没有挤占司法所编制现象。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到位。为确保全县司法所办公用房如期建设,县发改委、国土局、城建局、供电局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把抽调人员、设计图纸、减免建设费用、通电通水等工作提前安排好,各乡(镇)政府还与县司法局签订了无偿划拨土地承诺书。三是建设资金保障到位。保证司法所建设资金及配套资金提前到位,为我县司法所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全面完成司法所的建所任务,我们严格推行“四定三包”责任制。即: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奖惩,包划地、包建设、包规
范。司法所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拟定了“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日程安排表”,从建所选址,办证开工,施工队的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划拨,竣工验收,均作了详细安排。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局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做好选址工作,并协同县发改委一起申报新建司法所项目。2005年8月,第一批国家投资的丁营、双庙、库庄三个司法所建设项目批下来后,我局积极参与由全市统一组织的招投标工作,并及时做好“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为司法所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一批建设的丁营、库庄、双庙三个司法所经检查验收后被评为优质工程。自2006年起,我局又陆续申请了第二批国家投资建设的范湖、山头店、王洛、颍阳、颍回、十里铺等6个司法所。经过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县16个基层司法所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经局党组研究,还为司法所高标准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并加强了对司法所软件的检查落实,为争创全省司法所建设先进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管理,规范运作
为使司法所建设规范化、上档次,局党组多次下乡征求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司法所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立足“建一个规范一个”的原则,建立了以“四化”为内容,以“五统一”为载体的建设工作机制。“四化”即:制度建设规范化。司法所承担着多项职能,我们围绕司法所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了多项工作的制度规定,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
服务、综合治理以及来访、咨询接待,学习、会议、廉政建设、档案管理、重大情况报告和考勤、奖惩、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司法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目标管理责任化。围绕如何发挥好司法所的职能,我们具体明确了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依法治理、安置帮教、法律服务等主要业务的工作目标。通过做好这些工作,以实际行动树立和维护了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文书制作格式化。针对司法所各项业务工作,我们规范制作了业务文书,统一格式,规范填写。档案管理标准化。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各司法所的资料分类装订,及时归档,摆放整洁。“五统一”:统一司法所名称、标牌和印章;统一工作人员公示牌;统一上墙刊板内容;统一规范性法律文书;统一工作必需的设施设备。“六有”:有电脑、有电话、有办公桌椅、有调解桌、有宣传栏、有档案书橱。通过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确保了司法所工作从程序到实体都严格、规范。
四、彰显职能,成效显著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步入正轨,关键是要彰显司法所职能,使其成为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与开展工作结合起来,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并强化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使司法所的职能得到了全面履行和发挥。
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县司法所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481件,成功调处478件,调处成功率99%;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164件;开展大型矛盾纠纷大排查12次;指导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642件,防止群众性上访14件,制止群体性械斗9次;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得力,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衔接工作到位,全县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开展法制宣传60余场次,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司法所为维护一方稳定,保护一方平安,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 篇5
---曙光镇政法委
一、基本情况
曙光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部,镇驻地距县城45公里,东与百兴镇,张家湾镇相接,西与水城县比德镇相连,北与阳长镇相邻,东南与骔岭镇接壤。辖25个行政村205个村民组12421户48682人,全镇主要居住汉、彝、苗、佈依、蔡家人、穿青人、蒙古等民族。
1、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本镇下辖党总支1个,党支部28个,村委会25个,党员有913人,其中农民党员686人,有团支部、妇代会、民兵、治保等配套组织各70个,团员1360人,我镇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治安状况比较好的镇镇之一,基层组织相对得力,村党支部战斗力较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相对缓慢,突现出一些和现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治安现状
目前曙光镇社会治安总的来说比较稳定,矛盾纠纷主要是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比较突出,矿群矛盾纠纷较多,盗窃现 象相对突出,对社会稳定形势带来了一定威胁。
3、维稳力量情况
目前曙光镇有公安干警6名,义务治安联防队员281人,有偿治安联防队员9人,治安信息员240人,协警42人,煤矿企业自招保安55人。镇建有调解组织1个,25个村均建有调解组织,13所中小学建有调解组织,基本建立了稳定工作队伍,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法部门和村具体抓,党政、警民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彻底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坚持从抓基层组织建设入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来抓,治穷先治乱、致富先治愚。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摸排工作,找准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创建“五好”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活动为龙头,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推动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落实基层组织和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抓基层、打基础逐步制定和完善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并逐一得到落实,为实现曙光镇社会政治大局的持续稳定,加快我镇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做法
(一)积极探索村级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下大力气提 高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自开展“四查四整治”活动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村级规范化管理的路子,理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健全了村级事务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了村务、财务的公开,使村级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是通过“四查四整治”对部分村干部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调整了部分村支部书记,对个别软弱涣散的村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也为村级组织增添了新的活力;三是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将村干工资从800元提高到1000元,极大地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以镇党委学习中心为阵地,每年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以党员干部及群团组织为主,培训内容以党章及党中央、省、地、县重要会议精神为主,党政主要领导就党的建设、计划生育、农业科技以及政务公开等内容分别授课,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领导讲课与讨论座谈相结合,个别抽查与统一考试相结合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也为今后的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经验。
(二)以“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按照“三级联创”的原则和要求,从各村实际出发,制定我镇每“三级联创”工作实施意见,完善各项措施,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求各村党支部明确责任,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积极拓展“三级联创”活动范围,确保“三级联创”活动取得实效,大力开展 “五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起来。二是想方设法解决村委会无地方办公的问题,通过向上级争取,投资建起了猴儿关村委会办公楼,解决了长期无地方办公问题,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四查四整治”成果,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学教中的具体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对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不断充实整改内容,防止反弹,真正取信于民。
(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无钱办事问题
一是从选贤任能上下功夫,发挥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的作用,镇党委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层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10名经济发展带头人,选配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二是盘活集体经济资产,充分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耕地综合开发利用;三是积极发展规范化种养殖业。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进而认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条件并加以解决。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首先组成了调研组,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分析会,梳理归纳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基本根源:一是镇、村两级干部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农忙季节把精力主要用于抓生产,稳定工作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稳定工作长抓不懈的意识和氛围;二是村干部对影响本村社会稳定的隐患认识不清,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抓社会稳定工作;三是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好,配套的治保、民兵等组织也不健全,调解组织未发挥作用;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范的意识十分淡薄,没有形成群防群治、自我防范的工作机制,给犯罪分子遗留了可趁之机;五是维稳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广度和力度均不够,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认识不足;六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相当部分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的观念也相对落后;七是维稳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存在难追究、追究难的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责任追究办法,难以在实践中操作,造成本辖区案件发生后,而追究不了责任人的责任。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经常性的教育
镇党委、政府与基层党支部,机关站所层层签订维稳责任状、从镇党委书记到各村支部书记人人肩上有责任,并多 次召开专题会议,组成专门的工作组深入全镇25个行政村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了“以人为本、建章立制,切实抓好群防群治”的社会稳定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制作维稳工作宣传牌,安装在镇、村群众聚居的地方,使群众认识到稳定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做到警钟长鸣;二是充分利用镇广播的优势,经常性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三是印制、发放维稳宣传单和村规民约,使曙光镇每户都有一套完整的宣传材料,为巩固宣传效果,镇、村干部还定期检查村民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对维护稳定的认识;四是利用镇中心学习阵地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培训内容,已培训党员、干部、团员、妇女、民兵4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五是落实了定期对“两劳”释放人员的谈话、帮教措施,从帮助和感化入手,使他们成为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的有用之才。
通过以上措施,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维稳意识得到提高,稳定状况明显好转。
(六)建章立制,使维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为进一步做好我镇的社会稳定工作,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影响本镇社会稳定的诸多隐患,建立健全维稳各项制度,制定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实行副科级以上领导轮流坐班接访制,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使本 镇的维稳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制定奖罚措施,对基层组织抓稳定工作不力的领导及时调整,坚持不懈地抓住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和信访接待制度,严格落实了重大敏感节日和中央、省、市、县“两会”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重大情况上传下达,坚持落实不定期的对重点地段监控制度,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隐患和苗头,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七)进一步完善各项维稳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保一方平安的职责。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配齐配强班子,带好队伍,发挥基层组织在群防群治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二是各村都有专职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负责本村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信息报送工作;三是各重点村组建治安联防队,由村治保主任带领维持本村的治安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建立“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明确职责,奖罚分明,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群防群治工作新格局;五是继续保持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经常性的对重点场所,重点监控人员进行清查摸排,及时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立足发现得早、控制得住、控制得好的要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基层组织建设和维稳工作取得的实效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 篇6
稳定中的作用
农村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就我乡而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和谐稳定中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排查、化解、处臵了许多矛盾纠纷,确保了我乡社会政治稳定,但我们也看到,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维稳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党员先锋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维稳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我乡是盐津的北大门,东一宜宾凤仪连界,南靠落雁,西邻普洱,南接水富两碗,人员往来、经济、文化频繁,加之是产煤大乡,燕子坡电站重点工程落户我乡,在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社会维稳工作自然也就成了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乡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无群体性上访案件发生,确保了社会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我乡以“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秩序”为工作方式。一是切实落实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助抓,乡村干部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党委政府成立了维稳工作领导组,信访工作领导组,制定主要领导带头大接访、大下访,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村,党员干部所片驻社工作制度。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站)联系会议制度和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工作制度。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乡党委与各村(社区)总支,各站所签订了综治维稳相关目标责任书,明确综治维稳工作责任,要求各有关单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各村相应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把工作细化到村组、个人。
(二)深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维稳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维稳中心(站)联系会议和开展矛盾纠纷月排查,我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管理原则,各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处臵,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其恶化升级,对于较大的矛盾纠纷,按“认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包案领导,安案单位进行调处,对重点案件和重点信访人员实行“包”“保”“盯”“访”“拦”“疏”“防”“控”的维稳措施,做到包案到人,保证调处,盯死对象,入户随访,跟踪预防,车站拦截,思想疏导,防备及时,控制得住,有效防止了超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乡一是通过乡村干部利用走村串社之机,对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二是赶集利用音像、图片、传单进行宣传;
三是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进行宣传;四是通过专栏、板报、标语进行宣传;五是通过培训活动进行法制宣传。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维稳意识,营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以09年为例,我乡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80人次,领导接访96人次,和下访17次,回访8次,息访5次,排查矛盾纠纷件,乡村两级调解委员会共调处矛盾起,其中村调解委员会起,乡调解委员起,有效防止了陈宗银、李永贵等重点人员越级上访和煤区姜开柱等村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我乡维稳工作现状
当前,我乡面临几大矛盾纠纷难于调处,一是煤区因房屋受损,饮水泄漏等引起的矿地矛盾纠纷难于调处;二是电站建设因房屋受损、洪涝安全隐患引起的矛盾纠纷调处较难;三是集镇建设居民对宅基地的权属争执历史遗留问题较难解决。
三、制约基层党组织、党员维稳作用发挥的因素
制约我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维稳作用发挥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分析:一是边界因素,我乡东连凤仪,南靠落雁,西邻普洱,南接两碗,人员往来繁杂,形形色色的人进出给我乡社会维稳工作增加了压力。二是煤区因素:丰富的煤资源促进了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乡社会维稳带来了隐患。矿地之间因占地补偿,房屋受损,人饮水源泄漏等原因导
致的矛盾纠纷由来已久。基层党组织已是身心疲惫。三是重点 工程建设导致的征地拆迁,房屋受损,河道阻塞安全隐患等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基层党组织处在夹缝中,左右为难。四是价值取向和道德偏差导致部分群众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问题上越来越向后者偏移,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基层党组织的调处结果难随其愿。五是不同时期的补偿政策不一,补偿标准的不同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六是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观念,部分群众养成“吃穿不靠你,平时不理你,政策不搭理,有事就告你”的处世观。七是基层工作者千头万绪,基层党组织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大,精力有限。
主观原因分析:
一是发挥作用的动力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干部报酬待遇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县乡财力不强,农村干部养老、离任补助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干部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干部在一些棘手问题和群体事件面前徘徊不前,怕惹众人、怕遭报复、怕卸任后遭人唾骂的后顾心理严重,导致农村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潜在动力不足。
二是发挥作用的能力低下。通过在实践中综合分析,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急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强,对“三农”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急难事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有效的时间内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强,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在第一时间解决。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善于学习,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有关政策和知识学的不透,把握不够,导致当前问题没解决又引发新问题,甚至使事态扩大。不会办事、办不成事、办不好事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不清形势,把握不住方向。
三是发挥作用的素质偏低。全乡农村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农村维护稳定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全乡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60岁以上老党员达%,农村党员的“老龄化”导致作用的“削弱化”。同时,农村党员比例偏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全乡共有农业人口人,农村党员名,在维稳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力量薄弱。
三是发挥作用的意识淡化。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先进性意识弱化,在关键的时候看不出来,急难险重的时候站不出来,“不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意识模糊,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在维稳工作中徘徊观望,停滞不前,甚至“拖后腿”,“唱反调”。有的农村党员大局观念、集体观念淡薄,在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等利益冲突矛盾中,个人利
益“先考虑”的思想比较严重,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老好人”思想严重,对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制止,不向组织汇报,“不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是发挥作用的堡垒不强。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基层党组织搞“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仍然存在,决策前不善于听、不愿听群众意见,决策中不让群众参与,决策后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引发影响稳定的群体事件,缺乏凝聚力。在处理一些群体事件时,难免遇到群众质问、围攻或漫骂,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便经不起“风浪”,一推即倒,躺下不干,缺乏战斗力。取消农业税费以后,乡村两级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特别是维持村级运转最基本的费用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党组织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被削弱。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多元化和跨地区、跨区域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依照原有设臵模式,已很难覆盖到农村二、三产业,党组织维护稳定工作的触角没有得到及时延伸。
中共滩头乡委员会
基层央行运用二维码普惠金融探讨 篇7
一、二维码简介
二维码 (Two-dimensional code) 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是在一维码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 自诞生日起就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 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拓宽了条形码的应用领域。经过20年的推广应用, 已被广泛应用到物流、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安防、票证等行业, 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以及信息处理的速度, 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 在传统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维码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低、易制作等特性, 其重码率为二千万分之一, 因此基本上每一个二维码都可算是唯一的, 信息可靠性高。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终端的发展, 二维码应用日趋火爆也更灵活, 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维条码/二维码可以分为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和矩阵式二维条码。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形态上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矩阵式二维条码 (2D Matrix Code又称“棋盘式二维条码”) 是一种由中心点到与中心点固定距离的多边形单元所组成的图形, 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矩阵式二维条码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等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码制。
二、基层央行业务与二维码技术的有机结合
(一) 拓宽思路优化服务
人民银行基层行业务种类众多, 包括征信业管理、账户管理、贷款卡、外汇管理、出口收汇等。在以往, 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或查询信息须在大厅排队、等候, 与业务人员面对面交流, 但这样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办公手段传统落后, 导致工作效率低、过程耗时长, 即便是最基本的查询也需要费时等候, 如涉及跨种类业务更是费时费力;二是依赖纸质文件作为宣传信息的主要介质, 不但利用率低, 还很容易丢失、不易保存;三是仅凭业务人员的口头讲解以及纸质宣传资料, 信息难以整合, 无法覆盖相关业务的所有内容, 有可能出现疑点、盲点。此外, 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无法优化, 客户体验度不高, 有时业务人员会提供电话和网站的方式让客户自助查询, 人性化不足。以上种种直接导致客户很多时候无法一步到位完成咨询或业务办理, 获取信息不全面, 满意度不高, 为人民银行基层行构建服务型央行增加阻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环境, 人民银行现有的服务手段和监管理念受到了挑战, 只有突破传统的理念以及模式, 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导向, 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才能促进服务型央行高效履职。近年普及的智能手机终端中不断出现的二维码应用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二维码的出现不只是简单地取代传统纸质凭证, 而是通过节省物料成本达到信息量最大化, 借此实现信息快速获取, 进而节省业务处理需时, 提高工作效率。那么, 是否可以将二维码特有的优势与人民银行的政策宣传结合?是否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庞大的移动用户基数, 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实践,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封开支行决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面立足实际, 先行先试。
(二) 制作流程
二维码技术制作成本低且易获取, 封开支行决定将其应用到支行日常业务中。制作步骤是先登录生成二维码的网站, 利用二维码编码软件, 录入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外汇政策业务、征信、贷款卡等业务须知及相关表格下载的网站链接地址, 进行二维码的编码制作, 生成矩阵式二维码图案。接着嵌入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补充业务名称注释, 整个二维码的制作便可完成。下一步就是将二维码图案分割成一个小正方形后打印出来, 制作成亚克力二维码牌, 置于支行对外营业大厅业务柜台的显眼位置。
只要在网络环境中, 客户就可通过智能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扫描二维码, 自动跳转到相应的链接, 快速便捷浏览人民银行网站对应的公开信息, 过程简单、流畅。
(三) 措施务实成效突显
封开支行自2014年5月在对外服务大厅推出二维码便民服务至今, 已有超过500名民众使用, 占办事民众总数的80%以上。此项服务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民众更是对封开支行主动升级、主动优化服务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均认为此举有效简化了服务流程、拓展了服务深度, 对比过往单调死板的机械办理流程, 个人能动性和可控性得到了提升。而快速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相关内容对接也使得信息的获取更直接、信息量更完整更丰富, 方式更灵活, 避免信息办理时的盲点和遗漏, 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正向惠及老百姓, 是真正快捷、贴心、便民的服务。
三、结束语
封开支行借助创新的信息载体完成业务办理环节的优化升级, 通过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图案加快信息的传递, 提高办事效率以及政策的透明度, 有效降低人力以及时间成本, 使现代科技力量与央行政策成功对接, 有效促进基层央行履职。当地传媒报道了二维码技术在封开支行的成功应用, 该项技术的突出成效也得到上级行的重视, 目前已在所在辖区人民银行系统推广应用。
为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个载体, 建议将人民银行相关业务内容的宣传范围扩大到商业银行, 如将反假货币、反洗钱、账户管理、贷款卡、外汇政策等业务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置于商业银行, 方便民众一步到位获取信息, 无须特意前往人民银行服务大厅, 既可以提高人民银行信息的时效性, 也能够增强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间联动, 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从而减少信息采集的人力及时间成本, 真正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此外, 目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繁多、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人力物力投入重、办事群众基数大、业务办理需时长、人性化服务措施跟不上, 二维码技术带来了多维度的便利以及节约, 通过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的信息传递渠道, 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效率, 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大大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完善金融监管 维护金融稳定 篇8
从行政性监管向依法监管的转变
我国的金融监管起步于金融行政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恢复和建立了各种金融机构。随着经济货币化加快,为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经济基础,融资渠道多样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应运而生,金融市场十分活跃。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开始关注处于改革发展中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的变化。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金融管理司”,承担金融监管职责。金融监管的初期,主要是用行政手段进行监管,实际上属于金融行政管理。但随着在市场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体现出其弊端:监管不规范,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行为缺少独立性,监管者往往带有主观性、非公平性等缺陷,造成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效果不强。这种行政性监管理念,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直接影响了金融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与一般行政性监管存在的问题相比,运用法制手段依法监管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可预见性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针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中央银行从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入手,实现从一般行政性监管向依法监管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立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证券法》、《贷款通则》等金融业基本法律,这些法律作为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完善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成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1995年以来,在金融基本法律的基础上,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条例和制度,基本形成了金融法律体系框架,金融监管基本达到了有法可依。实现了从行政性监管向依法监管的转变,使金融监管更具有强制性、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从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转变
实行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由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金融业的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所决定的。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逐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金融市场发展初期,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对金融市场监管的要求,金融监管体制开始从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转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证、保”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1997年提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后,到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终确立了中国金融业由银行、证券、保险和央行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
银行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和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是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标志着银行业监管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银监会行使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金融监督管理的职权,包括对银行、金融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银监会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我国实际并总结以往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四条监管理念、四个监管目标和六条良好监管标准。通过加强银行监管的基础工作,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评估,加大监管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
证券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1992年10月国务院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期货监管体制也在逐步的发展完善。一是逐步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证券市场的发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出台了《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了证券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逐步完善证券期货监管体制。如实行按行政区域设立监管局,并初步建立了与地方政府协作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查审分离”制度,形成调查与处罚权利的相互制约,以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三是加强监管和防范市场风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建立和完善保险业监管体制。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后,开始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建立保险业风险监管体系。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保监会在深化体制改革、探索保险业股份制改革和保险业内分业经营,推动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分离,提高保险监管透明度,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加强保险业监管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断健全保险业监管和保险经营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依法监管和依法经营。
金融监管体系转变的影响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较大冲击,金融秩序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加大了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银行收益风险加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相当多的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股票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重,许多证券机构弄虚作假,挪用客户保证金。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安全。金融监管部门转变监管理念和方式,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1997年3月,为了保护投资者合利益,中国证监会加强对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和市场外的非法交易,促进建立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规范市场秩序。2000年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努力减亏增盈,提高经营效益。2001年2月15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增资扩股、债转股、托管、收购兼并、合并、关闭、破产等多种方法,及时、坚决、稳妥地化解了一些金融机构风险。例如,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撤并1700多家城市信用社、撤销100多家高风险信托机构等,这些有力的措施,消除了当时的金融风险隐患,维护了我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nlc202309040715
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在金融监管从行政性监管向依法监管转变的过程中,适合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的各项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使监管有法可依。如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达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第一次监督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例,并提出把不良贷款比例从当时的20%左右下降到17%;1995年7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审慎经营的要求;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比率等四类十三项指标,涵盖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主要方面;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在各类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水平和贷款质量。
实行分业监管制度以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针对三个行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健全和完善了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如银监会为了推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8年、2009年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了三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指引,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2011年4月,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管理办法》,确立了我国银行业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监管的总体框架;证监会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监管的需要,先后出台了《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了证券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监会在加强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监管过程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中介业务非法行为处罚办法》、《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保险业监管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行依法监管依法经营。
在未来的改革中,金融监管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一是不断更新监管理念。面对世界金融不断向全球化、集团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机构要适应金融业市场经营的转变趋势,及时更新监管理念。二是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从注重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转变,从注重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使金融监管能起到防患于未然、随时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运用市场原则进行监管,加强金融信息披露,使金融监管做到公开、公正、有效。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在继续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各自业务领域独立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重视发挥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对金融监管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推荐阅读: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06-05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06-02
基层央行12-06
基层央行廉政文化05-28
基层央行计算机安全12-17
基层央行征信管理调研对策05-19
如何加强具有基层央行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08-08
对基层央行业务系统审计信息化的思考08-20
新时期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