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

2024-05-09

央行货币政策(共12篇)

央行货币政策 篇1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 首先是大的环境, 美元是一定要退出国家霸权, 国际结算货币呈多元化,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及后来的经济体货币将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储备货币。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出口行业受阻, 经济增长放缓, 为了防止经济过冷, 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下, 央行推出的货币政策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中。

二、近五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1.2007年到2011年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状况

近年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 金融机构面临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以中国、韩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为应对经济金融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发达国家在充分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 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目前多数国家央行均以稳定本国币值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及国际收支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总体上看, 近年来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变化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发生的, 近几年来, 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手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加强中。就拿近几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化而言, 本文要对自2007年到2011年的央行货币政策做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变化分析。

2007年,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主要特点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减缓,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加快, 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总体看, 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2.2007年到2011年货币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

(1)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 从政治形势来看, 2007年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不定的因素也潜伏在内, 伊朗和朝鲜的核武器成为了关注的主要对象, 经济上美欧加大跨大西洋的经济一体化, 次贷危机及美国的降息的影响, 都使我国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因此我国在2007年货币政策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2008年金融形势复杂, 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都交织在一起, 受美国资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形势出现了分化, 接着美国推出了拨款7000亿美元的保尔森救市计划,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酿成了全球金融大风暴, 因此为了经济平稳发展, 央行在2008年的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出来, 加快了国际体系变革进程。

其次从原油的价格来看, 2007年以来随着伊朗核局势的不确定性, 美国炼油厂事故频发, 影响了美国石油库存,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冲高;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波动、特大自然灾害以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原油价格起伏很大, 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2009年油价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全球需求量下滑, 导致原油价格下跌, 但从2010年到2011年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 油价开始温和上涨, 油价的上升可能将导致全球通货膨胀超出原先预计的水平, 从而对各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并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最后从金价来看, 黄金价格在过去的五年中总体是呈上升的趋势, 人们开始以买入黄金当做一种投资方式, 黄金的不断买入, 使得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增加, 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央行采取加息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 在加息和通货膨胀这两股的压力下, 金价反而在上升。

(2) 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影响通货膨胀的的因素很多, 例如外汇储备的增加、货币量、农产品价格还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首先我们从外汇储备来看, 外汇储备越来越多, 对人民币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多, 人民币不受干扰就会自动升值, 但在固定汇率制的情况下, 中国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就会不断地向市场发行人民币, 货币多了很自然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 国家将以中央投资拉动国内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同时安排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政府投资4个万亿是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府投资这4万亿就相当于把钱一下子放到市场中, 钱多了, 物价就会上涨, 一方面是扩大了内需, 拉动了经济增长, 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3) 国内经济增长情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巩固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货币政策执行的基础,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4) 政府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7年初, 根据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中央三个月内继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调控目标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单一目标向既控制投资速度又要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双重目标转换。调控重点相应调整:一是有效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二是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以及信贷、税收等方面, 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改善住房供给结构。三是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房地产的价格上涨, 使得贷款人越来越多, 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也在加快,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 国务院确定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的策略, 其策略一方面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谨慎性, 另一方面也清楚的传达了货币调控的方向, 为央行进一步做出完善的货币政策打下了基础;2008年年初, 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 并在2006年突破11%, 去年达到11.9%, 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三、今后几年货币政策的趋势分析

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在我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 我国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是必要的, 同时适度的宽松政策要配合积极的财政, 货币政策的基调不改变, 节奏力度应不同, 从而保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货币政策和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复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 货币政策的制定, 在未来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 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非常密切, 甚至有时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未来几年内, 经济可能都处于潜在增速下降的趋势之中, 这使得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组合恶化, 货币政策操作面临两难, 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 未来几年中我们要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地财政政策为主, 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解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将出现较长和曲折过程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可不确定性, 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有利也有弊, 但, 总而言之, 利大于弊, 有利于巩固经济的发展;消除了通货紧缩;稳定了资产市场等有利因素, 但在未来的几年中, 我们不难看出, 市场流动性宽松, 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综上所述, 在未来的几年里, 要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 并要在不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 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 央行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继而不断地调整货币政策, 本文主要从四个大方面来简述央行货币政策的的变化,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一个概述, 第二部分概括了央行自2007年到2011年货币政策的变化, 第三部分是对其变化的一个原因分析, 最后对央行未来货币政策趋势的一个分析, 但是就央行从2007年到2011年的货币政策来看, 还存在的不足, 央行对有些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监管其实施情况, 有些如利率执行情况则需要间接通过银行业监管部门的信息反馈, 这又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 在新的形势下, 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以市场的经济分析为基础, 总结出创新的货币手段, 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央行在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在未来几年中, 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 可以在原有的货币政策上, 提出创新的货币手段, 以期更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尧秋根.中外资并购市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 (美)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8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高连奎.中国大趋势[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2.

央行货币政策 篇2

摘 要:近年来,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指数和股市成交金额作为相应的代表变量,在建立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价指数;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一是货币政策。主要指标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虽没有定论,但大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自1996年以来,政府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控制指标,每年提出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预期目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也可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我们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可用GDP相应指标来表示,但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月度数据不可得,而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至2007年股价的变化情况,时间段较短,季度数据不够,因而我们采用了另一些相关的指标代为表现,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之所以选取这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在于两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特别近两年CPI和RES成为人很十分关注的指标,颇具代表性。三是股票市场本身。股票成交量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将它引入模型自然无可厚非。

至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总体回归方程如下:CISH=C+M2+RES+CPI+STV+ε

LOG(CISH)=C+LOG(M2)+LOG(RES)+LOG(CPI)+LOG(STV)+ε

其中,CISH:上证股票综合指数,由每月末的收盘指数得到;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CPI:消费价格指数;RES: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STV:上证A股成交金额。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共20组数据,数据来源:金融界网站数据中心和搜狐财经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拟合优度,参数显著性水平及自相关性等各种检验,选取了以下方程作为分析对象:

CISH=-32846.920.024558M2+156.0565RES+98.91914CPI+2.32STV

N=20, R2=0.9749, Adjusted R2=0.9683, D.W.=1.8517, F=145.8596

CISH=-34926.3+0.0281M2+259.9868RES+2.36STV

N=20, R2=0.9737, Adjusted R2=0.9687, D.W.=1.8344, F=197.0963

LOG(CISH)=-59.0654+3.9049LOG(M2)+3.1036LOG(RES)+0.1414LOG(STV)

N=20, R2=0.9863, Adjusted R2=0.9837, D.W.=1.8091, F=384.2491

从以上回归模型的结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货币供应量M2与股指CISH呈正相关关系,M2每增加1亿元,股指上升0.028个点,M2每增加1%,股指上升约3.9%。

(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与股指CISH也呈现出正向关系,RES每增加1个点,股指CISH

上升259.99个点,RES每增加1%,股指CISH上升约3.1%。

(3)上证交易所每月成交金额STV也是股票指数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成交额每增加1亿元,股指增加约2.36个点位,成交额每增加1%,股指增加0.14%,这个影响是很显著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VAR模型。在进行VAR模型分析之前,先要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ISH对数的一阶差分,M2对数的一阶差分,CPI对数的一阶差分和M2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于是用EVIEWS对LOG(CISH),LOG(M2)和LOG(CPI)进行VAR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于股指CISH,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其影响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正,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股价上升;上期物价CPI的变化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且也呈正向关系。这与我们之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相同。

接着是脉冲响应图。

结果显示,M2的变化不能引起格兰杰的股指变化的可能性为0.04815,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原因;而股指CISH变化不能引起M2变化的可能性高达0.84699,因而我们认为只存在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单向影响关系,这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类似。3 原因分析

3.1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股指:

(1)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资金比较充裕。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便流向了股市、房市等投资领域,带来了投资过热(经济过热)的现象。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而紧缩银根并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于是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国家不得不向经济体系发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当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而新股上市的速度跟不上资金的增加速度时,在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大量的资金追逐相对少数的股票,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即出现了由经济过剩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标志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全线升值,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当然应该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上对其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资性资本产生巨大吸引力,吸引它们流入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而在股市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房地产及金融券商便是金融资本短期内流入的最好投资平台。于是,金融资本在短期内流入,这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大M2,进而刺激股票市场行情上涨。具体关系为: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M2增加→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3.2 通货膨胀

近年来,CPI不断创下新高,尤其是今年8月份CPI指数更是达到6.5%,创十年来新高,更显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央行近两年虽不断加息,但加息幅度不大,至今为止,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不到6%,无法改变银行存款负利率的现象。另外,加息主要是对于工资影响的物价产生效果,而导致此次CPI上升过猛的主要因素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涨,推高整体CPI,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息会抑制需求,但现在供求没有问题,所以加息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不会很显著。通胀的压力加上在牛市的背景下,投资股市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息,使得居民更热衷于投资于股市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所以加息并不会使居民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而转存银行。

3.3 楼市

房价的居高不下推动房地产板块一路上升,进而对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3.4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的滞后作用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于央行的如此频繁地采用货币政策,市场已经习惯,甚至预期的加息幅度还大于央行实际的调整幅度,外加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所以央行采取的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市场来说,就像是温水里煮青蛙,就算有作用,也不会立刻反映出来。政策建议

(1)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和贸易结构,逐步减少或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使出口主要由低成本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过渡,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第一,鼓励合法合规资金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改变现今散户撑盘的局面,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二,加快批准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投资者的选择,这样集中炒股热钱也会相对减少。第三,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与金融秩序,建立统一有效的全国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

(3)通过加薪等手段提高居民收入,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冲击,并通过冻结房价来解决三大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价格失衡和配比失调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月晓.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全息经济学解释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校,2007,(1).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大换血 篇3

更新后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共有15人,除了委员会主席、央行行长周小川,还有14名委员,分别是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易纲;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肖钢;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教授樊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益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白重恩。

其中,连维良、史耀斌、张晓慧、田国立、樊纲、黄益平、白重恩是新加入的7人。

而原来担任委员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胡怀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等7人,则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

在本次委员会中,3名体制外的委员樊綱、黄益平和白重恩备受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樊纲曾于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期间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是他第二次入选。樊纲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黄益平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国际金融和农业发展。他于2000年5月至2009年2月先后担任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其后还曾担任巴克莱亚洲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

白重恩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以及中国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这3名专家近一年来对货币政策的观点时发现,他们均主张宽松货币政策为主。其中樊纲去年年底曾表示,政府应对与化解当前面临的经济与金融风险问题,措施不够积极。目前中国经济已呈现正常发展,许多紧缩政策如住房限购等应暂时退出舞台。

黄益平今年5月则曾在《证券日报》发表题为《当前货币政策仍有放松和扩张空间》的文章,指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看起来都在扩张,但实际上扩张的程度不够,甚至还在紧缩,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篇4

一是货币政策。主要指标为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虽没有定论, 但大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自1996年以来, 政府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控制指标, 每年提出货币供应量 (M1和M2) 的预期目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 也可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 我们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

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可用GDP相应指标来表示, 但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 月度数据不可得, 而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至2007年股价的变化情况, 时间段较短, 季度数据不够, 因而我们采用了另一些相关的指标代为表现, 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之所以选取这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在于两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 进而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 特别近两年CPI和RES成为人很十分关注的指标, 颇具代表性。

三是股票市场本身。股票成交量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将它引入模型自然无可厚非。

至此, 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总体回归方程如下:

CISH=C+M2+RES+CPI+STV+ε

LOG (CISH) =C+LOG (M2) +LOG (RES) +LOG (CPI) +LOG (STV) +ε

其中, CISH:上证股票综合指数, 由每月末的收盘指数得到;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CPI:消费价格指数;RES: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STV:上证A股成交金额。

2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共20组数据, 数据来源:金融界网站数据中心和搜狐财经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拟合优度, 参数显著性水平及自相关性等各种检验, 选取了以下方程作为分析对象:

CISH=-32846.920.024558M2+156.0565RES+98.91914CPI+2.32STV

N=20, R2=0.9749, Adjusted R2=0.9683, D.W.=1.8517, F=145.8596

CISH=-34926.3+0.0281M2+259.9868RES+2.36STV

N=20, R2=0.9737, Adjusted R2=0.9687, D.W.=1.8344, F=197.0963

LOG (CISH) =-59.0654+3.9049LOG (M2) +3.1036LOG (RES) +0.1414LOG (STV)

N=20, R2=0.9863, Adjusted R2=0.9837, D.W.=1.8091, F=384.2491

从以上回归模型的结果,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货币供应量M2与股指CISH呈正相关关系, M2每增加1亿元, 股指上升0.028个点, M2每增加1%, 股指上升约3.9%。

(2)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与股指CISH也呈现出正向关系, RES每增加1个点, 股指CISH上升259.99个点, RES每增加1%, 股指CISH上升约3.1%。

(3) 上证交易所每月成交金额STV也是股票指数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成交额每增加1亿元, 股指增加约2.36个点位, 成交额每增加1%, 股指增加0.14%, 这个影响是很显著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采用了VAR模型。在进行VAR模型分析之前, 先要做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CISH对数的一阶差分, M2对数的一阶差分, CPI对数的一阶差分和M2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于是用EVIEWS对LOG (CISH) , LOG (M2) 和LOG (CPI) 进行VAR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对于股指CISH, 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其影响是显著的, 并且系数为正, 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股价上升;上期物价CPI的变化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且也呈正向关系。这与我们之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相同。

接着是脉冲响应图。

最后为考察M2和CISH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果显示, M2的变化不能引起格兰杰的股指变化的可能性为0.04815, 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原因;而股指CISH变化不能引起M2变化的可能性高达0.84699, 因而我们认为只存在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单向影响关系, 这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类似。

3原因分析

3.1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股指:

(1) 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 通俗地说, 就是资金比较充裕。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 于是便流向了股市、房市等投资领域, 带来了投资过热 (经济过热) 的现象。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 而紧缩银根并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 于是美元储备越来越多, 国家不得不向经济体系发放人民币, 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当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 而新股上市的速度跟不上资金的增加速度时, 在供需关系的推动下, 大量的资金追逐相对少数的股票, 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 即出现了由经济过剩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2)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标志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全线升值, 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当然应该上涨。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加上对其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会对国际资本, 尤其是投资性资本产生巨大吸引力, 吸引它们流入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而在股市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 房地产及金融券商便是金融资本短期内流入的最好投资平台。于是, 金融资本在短期内流入, 这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 增大M2, 进而刺激股票市场行情上涨。具体关系为: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M2增加→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3.2通货膨胀

近年来, CPI不断创下新高, 尤其是今年8月份CPI指数更是达到6.5%, 创十年来新高, 更显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央行近两年虽不断加息, 但加息幅度不大, 至今为止, 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不到6%, 无法改变银行存款负利率的现象。另外, 加息主要是对于工资影响的物价产生效果, 而导致此次CPI上升过猛的主要因素来自国际, 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涨, 推高整体CPI, 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息会抑制需求, 但现在供求没有问题, 所以加息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不会很显著。通胀的压力加上在牛市的背景下, 投资股市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息, 使得居民更热衷于投资于股市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所以加息并不会使居民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而转存银行。

3.3楼市

房价的居高不下推动房地产板块一路上升, 进而对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3.4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的滞后作用

最后,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对于央行的如此频繁地采用货币政策, 市场已经习惯, 甚至预期的加息幅度还大于央行实际的调整幅度, 外加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所以央行采取的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市场来说, 就像是温水里煮青蛙, 就算有作用, 也不会立刻反映出来。

4政策建议

(1) 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和贸易结构, 逐步减少或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 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 使出口主要由低成本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过渡, 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

(2)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第一, 鼓励合法合规资金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 改变现今散户撑盘的局面, 培养机构投资者, 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二, 加快批准上市公司的数量, 增加投资者的选择, 这样集中炒股热钱也会相对减少。

第三, 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与金融秩序, 建立统一有效的全国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

(3) 通过加薪等手段提高居民收入, 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冲击, 并通过冻结房价来解决三大资产 (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价格失衡和配比失调问题。

摘要:近年来, 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 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指数和股市成交金额作为相应的代表变量, 在建立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的基础上, 又建立了VAR模型, 利用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 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 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价指数,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参考文献

[1]胡月晓.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全息经济学解释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校, 2007, (1) .

[2]叶冬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海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界, 2007, (2) .

[3]黄秀海.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脉冲效果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1) .

加拿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前瞻 篇5

法国农业信贷(Credit Agricole SA)周五(9月4日)发布下周加拿大央行(BOC)会议前瞻,大部分市场分析人士预期加拿大央行将保持利率不变。不过隔夜指数掉期(OIS)市场预测显示,加拿大央行有20%的`可能会再次降息25个基点。

法国农业信贷认为虽然加拿大央行在10月中旬大选前会尽量保持克制,但依然预期加拿大央行将在10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再次降息,主要驱动因素是油价和经济数据。

首先,加拿大央行曾在7月的货币政策报告中预期油价前景良好,预测油价将回升至60美元/桶,同时加拿大WCS原油期货价格和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价差也将逐渐缩小。但目前走势显示,油价在一定时间内仍将维持在低位。

其次,加拿大近期的经济数据整体表现不佳。其中第二季度GPD数据更是显示加拿大经济正式进入衰退期,同时加拿大经济意外指数也显示整体经济形势自7月来表现疲软。

加拿大央行将于北京时间9月9日晚上22:00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宣布利率决定。

★ 人力资源管理师养老保险前瞻

★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原文及赏析

★ 网络灰色文献控制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进展与前瞻

★ 明年工作计划

★ 学年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最新工作计划

央行货币政策 篇6

关键字:欧洲央行 欧债危机 货币政策 利率走廊

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计划,这表明欧央行对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及通货紧缩的担忧日益严重,迫切希望采取进一步措施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状况日益恶化。欧央行作为全球重要央行,在应对欧债危机、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过程中,货币政策调整和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国新形势下改进和完善既有货币政策架构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案例,值得研究与借鉴。

欧央行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欧央行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定期融资工具和最低存款准备金等三种。在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中,欧央行确定三大政策利率,分别为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the interest rate on the main refinancing operation) 、隔夜贷款利率(the rate on the marginal lending facility)和隔夜存款利率(the rate on the deposit facility),这三大利率走向表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金融危机以来,欧央行多次下调三大利率,当前三大利率分别为0.05%、0.3%、-0.2%,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4年至今欧央行三大利率走势

(一)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欧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决定利率走势、传达货币政策信号、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欧元区公开市场操作采取分散化的方式进行。欧央行管理委员会制定货币政策后,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负责实施并与交易对手作交易,欧央行起协调作用,且欧元体系所有的交易对手都可参与。

按照操作目的、操作方式的不同,欧央行体系公开市场操作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主要再融资操作(main refinance operation),二是长期再融资操作(longer 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三是微调操作(fine-tuning operation),四是结构性操作(structural operation)。这四种交易方式既可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也可吸收市场上的流动性。

1.主要再融资操作

主要再融资操作是最重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也是欧元体系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市场利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和表明货币政策立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再融资操作用于向市场提供一周以内的流动性支持,操作频率为每周一次,融资期限为一周,利率为主要再融资利率。

2.长期再融资操作

除了每周的主要再融资操作,欧元体系还进行长期再融资操作。长期再融资操作主要用于向银行体系提供长期的流动性,起初期限为3个月,欧债危机发生后,其期限不断延长,目前最长为4年,操作频率为每月一次,利率为主要再融资利率加10BP。长期再融资操作也是分散进行操作,所有满足条件的交易对手均可参加。

3.微调操作

微调操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欧元体系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与主要再融资操作和长期再融资操作相比,微调操作的实施频率与利率都是非标准化操作。在特定的情况下,管理委员会可以决定不经过各成员国体系,直接与交易对手进行双边操作,降低操作环节,提高调控效率。

4.结构性操作

结构性操作主要是为了调节欧元体系的结构流动性。融资期限可以是标准的,也可以是非标准的。其主要是通过反向操作、无抵押购买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通过无抵押出售和债务凭证吸收市场流动性,无明确的融资期限。

在欧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时,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欧央行根据抵押品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折扣率向金融机构融出相应金额。欧央行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央行票据、国际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危机过后又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产品纳入到抵押品种类中,这类抵押品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转让和流通,流动性好,容易定价;另一类是银行贷款等不易通过市场定价的资产,包括各类抵押贷款或信用贷款。

(二)定期融资工具

为了控制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特别是控制其波动性,欧元体系还推出了定期融资工具,为其交易对手即信贷机构提供隔夜融资服务。与主要再融资操作中欧央行占有交易的主动性不同,在定期融资工具中,欧央行的交易对手,即信贷机构掌握着交易的主动性。

这一操作有两种工具:一是隔夜贷款,信贷机构通过抵押的方式从欧元体系的中央银行获取隔夜贷款;二是隔夜存款,信贷机构向欧元体系的中央银行存入隔夜存款。信贷机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两种工具。

正常情况下,隔夜贷款的利率要比相应的市场利率高很多,而隔夜存款的利率则比相应的市场利率低很多。这样,隔夜贷款设定了货币市场隔夜利率的上限,隔夜存款设定了隔夜市场拆借利率的下限,形成了欧元隔夜平均利率指数(EONIA)波动通道,这就是欧央行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见图2)。

图2 隔夜存款、贷款利率和隔夜市场拆借利率

(三)最低存款准备金

欧央行要求欧元区信用机构必须在各国中央银行开立最低存款准备金账户。各信用机构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取决于其储备基数和储备比率的高低。欧央行规定了信用机构纳入储备基数的负债种类,以及不同负债的储备比率。1为了避免最低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体系的负担,更加有利地分配资源,欧元体系为最低存款准备金支付利率,利率为主要再融资利率。

欧央行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欧央行应对欧债危机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加强信贷支持和证券市场计划(SMP) 两大政策措施系列。2012 年9 月,证券市场计划被欧央行新推出的货币直接交易(OMT)取代。

欧央行于2008年9月雷曼破产后首次采取了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即加强信贷支持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在常规3个月长期再融资操作基础上,延长操作期限,从最初的3个月逐步延长至6个月、12个月;在所有再融资操作中采取固定利率全额分配的招标方式,完全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与金融机构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满足金融机构对外币流动性特别是美元的需求;扩大再融资操作中银行机构合格抵押品的范围,其中包括资产抵押证券;实施担保债券购买计划,对欧元区银行发行的经政府担保的债券工具进行购买,为银行提供长期融资支持。

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演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欧元区政府债券市场急剧恶化,债券收益率飙升,利差不断扩大。2010年5月10日,欧央行宣布实施证券市场计划。该计划旨在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帮助欧元区政府恢复融资功能,以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运转。

2011年底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到欧元区核心国家,银行体系面临较大的融资缺口,欧央行加大了政策干预力度。2011年12月21日和2012年2月29日执行两个3年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发放了多达10187亿欧元的3年期贷款。2011年12月8日、2012年6月22日、2012年9月6日,三次放宽对再融资操作中抵押品的要求,增加了可作为抵押品的国债和资产支持证券种类。2012年9月6日,欧央行推出货币直接交易,取代证券市场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国家,欧央行将不受限制地从二级市场购买该国政府债券。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与美联储、英国央行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央行相比,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相对较小。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为4.4万亿美元,英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为4049亿英镑,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为2.04万亿欧元,较危机前分别增加381%、416%、103%。与其他央行持续增长态势不同,欧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在2012年初达到最高峰后逐步下降,未来欧央行逐步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购买国债、MBS的空间依然较大。

当前欧元区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

欧债危机之后,欧央行采取了多种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主权债务危机暂时缓解,但未根本解决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等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部分欧元区国家银行资产质量仍不甚乐观,资本补充和去杠杆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传导受阻。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例,两国银行的坏账率分别为14%和16%,显著高于欧元区5%的平均水平,资本充足率也相对较低,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8%和11.1%,低于欧元区13.0%的平均水平。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资本受到侵蚀,新的监管标准对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提高,导致银行惜贷情绪高涨,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因金融体系信贷投放不畅,即使央行降低利率、注入基础货币,但这些资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信贷投放。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白井小百合对欧洲、英国、美国、日本基础货币投放和信贷数据比较后发现,尽管大量流动性流入市场,但私人部门的信贷增长仍然相对缓慢,欧元区甚至仍处于负值区间。

其次,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滞后,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来释放资本金,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截至2013年末,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约2万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5;从发行量来说,欧洲2013年发行量仅为2397亿美元,与美国的2万亿美元相差甚远。市场规则不同,是导致欧美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欧洲银行发放的房贷抵押债券被称作“覆盖债券”(covered bond),即使抵押债券发行成功,如果基础资产发生违约,银行仍要承担损失,通过证券化基础资产很难将其彻底移出资产负债表,因此尽管抵押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但释放的资本较少,风险并未完全转移,欧洲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将风险彻底转移,资本完全释放,市场广度和深度较高,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高。从美国市场的产品类别来看,不但有房贷抵押债券,还有以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杠杆贷款等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

欧央行的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将进一步降低银行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市场流动性更为充裕,股票和债券价格有可能进一步走高,企业信用利差将进一步收窄,但这些资金能否最终进入实体经济还有待观察。

对于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率走廊”式的利率调控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换的重要时期,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央行目标与市场预期不一致容易导致利率大幅波动,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像欧央行等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均建立了一套清晰透明的“利率走廊”式的利率调控机制,将短期利率变化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从而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并通过长期再融资计划,量化宽松政策,控制长期利率,促进经济增长。

201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要走“利率走廊”模式。在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人民银行也在逐步为建立“利率走廊”模式作前期准备。比如,人民银行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工具,在市场利率大幅攀升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逐步发挥稳定市场利率的作用;2014年9月,人民银行通过SLF工具向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放了5000亿元资金,期限3个月,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中国版“利率走廊”雏形初现。

根据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的经验和我国客观实际,我国“利率走廊”模式可选择7天回购利率为目标利率,形成以SLF工具利率或者再贷款利率为上限,超额准备金利率为下限的“利率走廊”,以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和短期流动性调节操作(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LO)稳定短期利率波动的操作模式。与此同时,以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作为控制、引导长端利率的工具,并可用于基础货币投放。PSL是指人民银行以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与欧央行的长期再融资工具(TLTRO)操作相似,目标均通过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和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并降低贷款利率。未来我国需要完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向市场表明“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基准利率所对应的目标。

(二)多元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2014年以来,我国央行先后实施的定向降准、PSL等货币政策工具与欧央行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类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货币政策大基调下,PSL、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可能成为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此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发展有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对银行的融资依赖,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稳定。结合欧美发展经验,我国应继续完善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资本市场建设,从欧洲资产证券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来看,应支持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建立稳定的投融资基础条件。

(三)加强市场沟通,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

从全球来看,央行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是大势所趋。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都拥有相对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比如,欧央行、美联储、英国央行、日本央行都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虽然所跟踪的通胀指标略有差别,但给了市场一个长期稳定的通胀预期。其次,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都拥有一整套完备的信息沟通和披露机制。金融危机后,这些央行都制定了前瞻性指引,引导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进行合理预期,避免大起大落。欧央行、美联储定期召开议息会议,并在会后及时公布会议声明及会议纪要,央行行长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或接受国会质询,就宏观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展望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这些举措能够及时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最新动态,保持公众预期与央行意图基本一致,避免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

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也逐步提高,但相比欧央行、美联储来说仍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不甚明确或摇摆、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和会议纪要等信息公开程度有限等。未来我国央行应当继续加强与市场沟通,进行前瞻性指引,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披露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最新数据,清晰明确地阐述下一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措施,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比如,可以明确我国的长期通胀目标,而非根据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中,设定物价稳定作为最核心的货币政策目标,当各个目标相互冲突时,央行能够不受其他目标影响,果断行事。

与此同时,大家也应该认识到,央行并不是全能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经济中的所有问题,深化改革是解决经济中深层次问题的主要手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获得更高独立性和灵活性的条件下,为改革创造稳定金融环境,树立市场参与主体对央行的信心,是经济长期繁荣,改革取得突破的重要保证。

注:1.欧央行对信用机构最低准备金采取平均额度管理的方法,不要求每天都达到最低准备金要求。具体方法是:欧央行确定了储备保持期,从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主要再融资操作结算当天开始,到下一个月对应的结算当天,在这期间,要求信用机构持有的平均存款准备金高于最低存款准备金。

参考文献:

[1]李亮.欧债危机中欧央行货币政策应对和实施效果[J].国际金融研究.2013(3):12-21.

[2]胡彦宇、张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合格抵押品制度框架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3(5):70-79.

[3]比托尔·康斯坦西奥.欧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12(2):14-16.

[4]田昇.欧洲央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选择及启示[J].经济观察报.2014-07-19.

[5]任晴,李松梁.央行内部信用评估体系:欧洲经验及启示[J].金融市场研究.2014(6):29-34.

[6]白井小百合.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面临的挑战(下)[J].金融市场研究.2014(7):128-138.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

央行筹备数字货币 篇7

从2014年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 启动数字货币研究, 到2015年形成系列研究报告, 再到今年1月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工作正一步步踏进。特别是近日央行筹备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以及招聘专业人员的消息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表示, 虽然国内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还未有明确的时间表, 但相关的原型系统研发正在进行中。这些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了国内数字货币正渐行渐近。

什么是数字货币?虽然目前人们常用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也是非现金支付方式, 但都不属于数字货币, 而现有较为流行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等属于私人数字货币, 不具有国家主权属性。当前央行所筹备的数字货币则不同, 它是基于人民币的数字化货币, 是法定货币及国家主权货币, 具有唯一性。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就目前而言主要用以替代实物现金, 一方面可以降低大量纸币发行和流通的成本, 另一方面将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便利性。这也有利于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流通的控制力, 从而助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为我国支付体系和支付清算效率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打下基础。

由此看来, 央行研发数字货币是顺应货币数字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决定, 但发行新的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使用方式的转变, 更是对原有货币供给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这也是发行数字货币最大的挑战。数字货币的发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重点放在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上, 这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基础力量, 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或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业内普遍认为, 在技术和制度问题解决后, 数字货币或将在部分场景先行推广, 结合当前大热的区块链技术, 票据市场或许会成为首批试推行的领域。

央行货币政策 篇8

一、阻碍基层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

(一) 传导主体方面的因素分析

1、基层央行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束缚了其职能的发挥。

由于体制原因, 我国多年来一贯实行大集中和大统一的货币政策。这种高度集权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增强央总行的调控力度, 但却忽视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对基层央行来说, 作为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举措上显得苍白无力, 有时是束手无策, “望洋兴叹”, 从而制约了基层央行职能的有效发挥。

2、商业银行原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载体, 是具体化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信贷政策, 也间接地贯彻落实了货币政策, 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较为严格, 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一是贷款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目前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存款、利润等指标上, 这使得基层行经营意识上“重存款、轻贷款”的倾向比较明显, 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偏少于存款激励机制;而风险防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却比较系统、完善, 责任和利益明显不对称,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大城市、大企业”的信贷策略严重背离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信贷投放逐渐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转移, 对“三农”和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持明显不足, 甚至出现“马太效应”, 使央行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得不到有力贯彻。

3、农村信用社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 难以发挥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作用。

虽然农村信用社有比较灵活的信贷管理体制, 但由于其内控制度不健全, 资金来源有限, 导致资产质量较差, 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受到弱化;加之社会意识薄弱, 货币政策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使农村广大的贷款需求方对货币政策知识的掌握极为有限, 造成农村整体货币政策素质偏低, 这又大大降低了农村信用社通过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 传导工具方面的因素分析

由于基层央行可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少、权限小, 且操作的灵活性不高, 滞阻了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近年来, 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但相关政策工具的运用权限及效果具体落实到基层央行, 却受到层层削弱。再贷款的操作主要限于支农再贷款, 并且要经过严格的审批, 现实可操作空间比较小, 并不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扶持与引导作用。再加上业务地区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由于利率的倒挂, 在部分欠发达地区还呈现出萎缩的状态, 因而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利率政策对经济的震荡作用, 也因为县城经济发展不完善, 严重缺乏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票据市场而大打折扣, 远远低于政策出台时的预期。至于窗口指导这一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下发的窗口指导性意见受时间和层级的阻滞, 实施难、见效慢;而基层央行近年来虽然也尝试运用这一工具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 但由于所颁布的指导意见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使得窗口指导的作用更显乏力, 因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

(三) 传导环境方面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社会的整体经济、信用环境存在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确立, 整体资产负债偏高;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 银行支持的信心不足。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障碍较大,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 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预期。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下岗和失业因素的增加使超前消费受到抑制, 消费信贷难以达到有效规模, 促进消费一时难以实现。四是政府部门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导致货币孤立和有效供给不足;居民缺乏现代金融意识, 对货币政策反应迟钝。五是商业银行内部对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政策贯彻力度不够,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强化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 解放思想, 树立货币政策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 促进经济发展。基层央行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的“神经末梢”, 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为此, 基层央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全面理解监管体制改革, 正确看待职责调整, 尽快树立货币政策观念;要坚决转变由总行直接调控和管理的观念, 严格抛弃那种依靠监管权力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依赖心理;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基本职能, 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研究, 把“执行货币政策”与“提供金融服务”有机统一起来, 为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先决条件。

(二) 完善引导机制, 构筑执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系体系

一是要建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考核评比机制。为保证货币信贷政策及窗口指导意见落实到实处, 要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情况的督导和考核, 制定相关的奖惩办法, 通过定期通报来防止窗口指导意见成为“一纸空文”, 并督促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和协调机制。基层央行要围绕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 构建一个政府、企业与银行三者之间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向政府和企业传达总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通报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 以实现信贷供求信息的“双向对流”, 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具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加强与银监会各分支机构的沟通、协调, 实现监管资源共享, 但必须注意避免演变成为指令性的干预机制。

(三) 深入调查研究, 为上级行科学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基层央行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把调查研究作为本行的首要任务, 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运行情况, 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悼念反馈机制, 为上级行科学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基层央行只有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 才能从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地方经济发展中捕捉线索, 从信贷投身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金的变动等环节中发现问题, 据以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执行意见, 并对金融机构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窗口指导”, 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能。同时基层央行要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上级行, 提高上级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并为上级行制定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四) 深化商行改革,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轨道

一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推动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 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并促之加强成本管理和利润考核, 提高商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敏锐性。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意识,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创新, 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正确处理贷款营销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改变目前贷款集中“垒大户”的局面,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上下联动的金融创新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实行差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色的信贷评估体系, 加强与抵押担保部门的协作, 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 提高与业绩挂钩工资的占比,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 灵活运用工具,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地区性经济基础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 适当赋予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内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 给予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的典型示范贴现业务办理权限等, 以增强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同时, 要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以一个功能完善、发展全面的金融市场来支撑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 提高货币政策的动作效率。

(六) 推进诚信建设, 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消除逃废银行债务、防范金融案件、强化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有效举措。为此, 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与当地政府一道, 加强信用宣传, 推动辖内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大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作, 不断更新银行信贷登记系统, 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采集管理和披露机制, 为各种服务对象搭建信用平台。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合作,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 对失信者进行联手金融制裁, 对守信者给予信贷和金融服务上的支持, 从而不断推进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提供通畅的外部渠道。

(七) 提升员工素质, 为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多年来, 由于各方面原因, 基层央行难以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专业人才, 基层员工普遍存在低学历、老龄化现象, 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业务培训跟不上, 使得精通货币政策、擅长宏观分析研究、熟练掌握中央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缺。因此, 如何提升现有员工整体素质、工作水平和专业化技能已是当务之急。一要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 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应给予破格提拔。二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鼓励员工自觉“充电”, 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深造等形式的学习, 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要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及时调整心态, 积极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对实施货币政策带来的新的挑战和要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基层央行在贯彻实施货币政策时, 要坚持稳健和高效的原则, 要体现发展支持的全面性、政策指导的灵活性和监测调控的科学性。文章从阻碍基层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入手, 提出了强化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基层央行,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邢辉.提升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绩效的思考[N].金融时报, 2009-02-24.

[2]、贺绎奋.新时期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研究[J].浙江金融, 2005 (10) .

[3]、宫云美, 迟克幸.基层央行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梗阻与建议[J].济南金融, 2004 (11) .

[4]、周俊才.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现实思考[J].甘肃金融, 2004 (2) .

央行货币政策 篇9

一般来说, 出于对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危害的严重性的认识, 各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将控制通货膨胀当作其重要或者说是首要的任务。经过各国的努力, 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理。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在过去20多年的运行中有一个显著特点:金融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和急剧下跌发生在消费物价下降并且宏观经济稳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 过低的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助长金融资产价格的膨胀。20世纪80年代, 英国和日本在低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忽视同期金融资产的大幅非理性上升, 最终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90年代, 美国同样经历了与上述两国相似的资产价格急速膨胀过程、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泡沫破灭,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经济学界开始对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以及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联系日益加强, 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会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而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1996年以来,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 我国GDP已超过20万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759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587元, 资产规模大幅扩大。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 资产的规模还将继续快速增长, 资产价格波动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可见, 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具有非稳定性, 使央行难以及时的建立稳定的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会因资本市场深化而失去有效性。那么, 当前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选择呢?

二、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实体经济

金融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金融资产价值则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样, 随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围绕着其价值上下波动, 人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具有名义货币收入的金融资产的价格。根据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信贷观点”, 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在对消费、投资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金融资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跨国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去”。[1]

1、资产价格波动会对投资产生影响。

托宾 (Tobin) 的“Q理论”就提出了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Q是指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的重置资本之比。如果Q值高, 相对于重置资本则公司的市场价值就高, 这时公司就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较高的价格, 公司的Q值就会提高。[2]由于公司只通过发行少量的股票, 就可以购买新的投资商品, 公司就会增加投资。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市场利率就会降低, 投资者就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 从而最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较高的股票价格就会导致更高的投资需求, 最终增加经济的产出水平。另外, 股票价格的变动也预示着未来的经济增长, 能对当前的投资产生影响。

2、资产价格会对消费产生影响。由于金融资产价

格的变化会影响当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 因而会影响到总消费水平。资产价格的上升能够提高预期的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水平, 最著名的就是“财富效应”, 即较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水平, 从而增加消费, 导致总需求的上升, 如果总需求的上升超过总供给, 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增高的通货膨胀预期, 可能会在实际上真正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并会影响中央银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Case、Quigley、Shiller等经济学家和IMF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财富效应的存在。而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近两年的不断发展, 开户数不断增加, 影响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相对来说, 房地产价格上涨给家庭消费带来的财富效应大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发表评论, 认为股市的价格上涨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互相联系的, 所以很难将二者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完全分开来验证。

3、资产价格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信贷用以购买实物资产, 在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过程中, 这些实物资产的价格会逐渐偏离其实际价值, 国民经济也会随着它们的升值而产生非理性的繁荣景象, 即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 整个金融体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资产市场价格的重大波动, 特别是迅速的下跌对于人们的经济信心打击很大, 信心的突然崩溃和在全世界金融市场范围内的传染, 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最终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 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现实的金融结构。我国是以银行为基础的融资结构, 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小。但结合我国目前股票市值、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大量“热钱”的进出、由于体制而存在的特殊的金融脆弱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等综合因素, 资产价格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资产价格波动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 在外部压力下我国人民币稳步升值的预期被强化, 资本加速流入。股市高涨时, 出现股票市值20天增加3万亿, 甚至一天一万亿的巨额增长;基金一天销售400亿, 日开户数一天增加15万;银行信贷, 包括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流向股市;房价上升, 屡调不下。对于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 其影响货币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机制与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 尚未能完全被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们所认识。

1、市场的透明度低, 影响资产价格的有效增长, 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要实现资产价格的健康增长, 就要让实际增长因素在增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而实际增长因素主要是资产的内在价格因素。当资产价格在上升, 其内在价格也不断上涨, 从而对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起到非常有力的支持的作用, 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值也将会增大。但是, 这必须有一个基础和前提, 那就是市场的透明度。市场的透明度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内在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因为较高的透明度意味着当资产内在价格变大或变小时, 投资者能够根据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做出调整, 从而对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透明度低, 使得资产价格不能实现健康增长, 金融市场出现非理性动荡特别频繁, 这往往会给货币政策的调控增加难度。

2、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冲击, 也会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 (包括我国) , 一直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采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即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成有规则的正比关系。但是, 随着金融市场深化与金融工具创新, 货币数量不再简单与物价和收入成规则的比例关系, 而是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要货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致使企业与居民的货币需求动态发生变化, 削弱了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可测性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定的联系, 将会使中央银行对控制货币总量、并对经济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差。

3、资产价格波动, 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破裂形成

金融脆弱, 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资产泡沫在形成和持续阶段, 能够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和股票负债表效应等影响居民、企业的消费投资, 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和通货膨胀率。资产价格不断上扬, 不仅会对货币供应产生结构性影响, 而且会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往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传导给实业经济, 而当资产价格不断上扬时, 货币政策的意图则更多地为资产市场所吸收, 实业经济部门所受到的实际影响便相对较弱。这样, 货币市场已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之间调节流动性的场所, 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四、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选择

严格来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明确提出将要调控资产价格的水平。这是因为资产价格除了基础因素的变动外, 还存在非基础因素的变动, 主要在于:一是金融监管部门不到位, 往往出现政府实施过多的金融担保等现象, 这会助长贷款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分膨胀;二是人们不完善的投资理性, 导致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度乐观主义、短视主义、羊群行为和非理性繁荣, 使得金融资产价格频繁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到目前为止, 经济学家并不能预测人们的信心何时会发生逆转, 而经济信心的逆转主要是通过资产泡沫的崩溃来表示的, 即事后才能确认泡沫的存在。事实上, Bernanke和Gertler的研究已经表明, 对股价泡沫进行太积极的干预将对整个经济有害。因此, 当前的股价还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决定变量, 以割断银行部门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播, 在实践中各国对资产价格的直接调控往往采取保守态度。[3]所以依据股价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实际上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反而可能会加剧物价与产出的波动程度, 极有可能造成政策偏差, 导致更大的福利损失以及央行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由于在稳定物价和稳定资产价格的目标上可能存在冲突, 将资产价格作为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会产生“道德风险”。而且从实践来看, 一方面中央银行对股市的预测经常是不成功的, 另一方面它未必真正能够调控资产价格的发展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 我国央行的工作任务是多目标的, 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但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保持低通货膨胀, “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关注资产价格。但什么叫做‘关注’?只是注意到资产价格的变化, 但没有当成调控的依据, 也不可能以资产市场价格为主进行货币政策调控”。这与世界各国的主流央行的做法是一致的。但是针对西方一般性的观点, 即中央银行等待资产泡沫破裂后, 采取措施恢复资本市场稳定的做法, 在我国可能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 不直接调控资产价格市场, 而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仍是目前我国央行对付资产价格波动比较稳妥的制度安排。笔者不主张将资产价格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央行对资产价格变动做出反应。如果资产价格的变动预示着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 则货币政策应当做出反应, 以缓解这种压力。笔者认为, 央行应该以微调政策代替强控政策, 通过表达政府对资产价格变化的态度, 来间接影响资产交易行为, 避免风险和泡沫的过度积累。

如何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 这取决于中央银行如何选择资产价格中的信息。因为资产价格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对中央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测与评估资产价格在决定投资、消费和总需求方面的作用;获取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的信息, 理解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了解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尽可能地衡量、估计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或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 央行不仅应该利用市场的预期来完善、检验自己的经济判断, 发现、研究资产价格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做出宏观经济决策。另外, 还应该通过有效的金融监管, 减缓泡沫的形成过程和减轻资产价格崩溃的代价。

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 必须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宏观经济模型, 把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纳入其中, 以检验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结果。尤其是应将股价泡沫作为内生变量和资产价格下跌加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 对各种政策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 以评估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

五、结束语

自上世纪中后期金融自由化迅速推进以来, 资本市场对各国经济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由于资产价格形成过程较复杂, 决定资本市场态势的因素太多, 货币管理部门也缺乏可操作的调控工具。对于央行而言, 要准确知道资产的价格并进行干预纠正变得十分困难。笔者认为, 我国央行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 虽不直接作用于资产价格, 而是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不动、缩小银行的利差、搞好货币供应、协同有关部门坚决管住境外违法违规外资的流入、完善股市的相关监管制度, 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其着眼点仍应是对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需求量的准确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1]曹伟龙: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70-74;

[2]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第二辑) (M) ,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57;

央行货币政策 篇10

关键词:中国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流动性

1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十分复杂,经济增速放缓、总需求疲软、通胀压力增大,各种矛盾集中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经济内生动力不强

传统的“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过快的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经济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内需求受限于通货膨胀的环境,居民消费能力缩水并持续疲软,经济内生动力不强。

1.2 国内消费市场不成熟

外部环境依然动荡,尚未全面复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从2008—2009年底出现明显衰退,2008-11—2009-02出口增速同比、环比双双下降,最高时接近30%.此时,在国内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投资拉动成为唯一的选择。

一边面对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要求收紧银根;另一边出口下降,急需投资拉动来补缺,稳物价、调结构与保增长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

2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

存款准备金是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具有规模可测、资金可控的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灵活的操作,既可以调控过热,又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存款准备金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拿出来作为准备金,放在中央银行或以现金形式库存,这样做不仅有效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且还借此间接调控市场流动性。

针对这一时期经济运行的复杂情况,央行大胆突破,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通过系统使用工具,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下行和滞涨的双重风险,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先配合4万亿计划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随后在确保稳增长的同时,及时调整信贷规模,防止通货膨胀。

2.12007-2008-0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期

2007-01-05,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轮上调宣告开始。截至2008-06-07,金融机构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5个百分点,达到了17.5%.

查看这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采购经理指数(PM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数据可以发现,2007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4%,CPI也从2006年的1.5%猛增到2007年的4.8%,再到2008年的5.9%,经济增速明显偏快,经济增长转向过热。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采取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预防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时适当调整经济增速,防止泡沫出现,为经济转型发展创造条件。

此轮调控后,GDP增速逐步放缓,由2007年2季度的14.5%下降到2008年2季度的1 1%;PMI指数向50点移动,调控的主要目标初步实现,经济增长回到合理区间。但CPI的调控并不理想,由2007年年初的2%飙升至2008-06的7.1%,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经济压力持续增大。

2.22008-09-2008-1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期

2008-09-15,央行首先下调了小型金融机构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降准由此开始。这次降准历时3个月,大型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至15.5%,小型存款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至13.5%.

本轮降准期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严重下滑。到2008-11,PMI指数已经跌至谷底(38.8%),制造业衰退风险增大。GDP增幅也由当年1季度的11.3%跌至4季度的9.6%,CPI指数在经历2008上半年的快速上升后一路下泻到2008-12的101.2,同比增幅由最高时的8.7%降至1.2%.

这一时期的经济下行反映了在适度抑制投资拉动、排除泡沫干扰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真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为配合4万亿计划出台,央行采取了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分批次、不同程度地释放了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有两个特点:①比起上一轮连续15次的调整,此次调整历时较短、总体规模不大,但单次下调力度较强,这充分显示出局势的严峻和政策的果断、坚决。此外,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通过政府对交通、基建、民生、生态和创新发展等领域投资、购买服务和转移支付实现的。这表明,本轮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起配套作用。因此,在当时市场上流动性较为充足(2007-2008年M2同比增长都保持在15%以上,2008年M2/GDP为1.51%)的情况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大于实际作用。②这一轮调整更加灵活,货币政策重点是鼓励向小微企业释放流动性。事实上,小微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受危机冲击最早、受困时间最长,抗风险能力也最弱。此外,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4万亿投资计划难以惠及。

此轮连续较大幅度下调小型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极大地提高了小微企业过冬的信心。

2.32010-01—2011-06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期

存款准备金率经过历时18个月的13次上调,中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5%,小型机构为18%.

2009-2010年经济的快速恢复也带来了以下问题:①国际资本来华避险,导致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引发流动性过剩。②信贷投放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情况重现,实体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③流动性从制造、生态环保、高科技产业流入地产开发,推高了房价、物价,偏离了政府调控目标。

为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利用危机倒逼结构转型,缓解投资冲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二次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的特点是:①继续遵循“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采取大、小型机构区别对待、分别调整的方法,小型机构首次上调直到2010年底才启动。这一原则兼顾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大企业流动资金过剩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型企业流动性不足的特殊情况,增强了资金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②“财政积极,货币从紧”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个典型特征。这一反向操作实现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丰富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此轮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的GDP增速放缓趋稳,从2010年2季度开始,GDP增速被控制在10%左右,制造业指数经过小幅波动也平稳下降,有效避免了经济过热的现象。但与第一次升准一样,CPI调控并不理想,2010年CPI一路猛冲5.1%,到2011年初增长势头才趋于平稳。这主要是因为同期市场流动性过剩,未得到根本遏制。

2.4 2011-11-2012-05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期

2011-11-30第二轮降准政策开始,大型机构连续三个月累计降准1.5个百分点至20%,小型机构降至16.5%.

进入2011年,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明显减弱。同年底,投资基本被市场消化,经济增速明显下降,9%,8%的警戒线不断失守。

与上轮为财政政策降温的调整相反,此轮降准恰恰是对政府投资淡出后的补缺,通过增加流动性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扩大投资。

此次降准后,尽管GDP下降到8%左右,但制造业基本保持在荣枯线(50%)以上,在经济运行中缓中求稳,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后续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赢得了信心和时间。

3 结束语

与西方不同,存款准备金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之一,它对保障国民经济科学、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运用。

利用存款准备金率调节信贷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对抑制经济偏快、偏热有较好的效果。在投资需求疲软、经济低迷时期,使用降准来刺激市场,需要经过较长的传导环节。此外,降准这一手段相对温和,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建立理性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此次危机中两轮降准的使用,在稳定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保护和培育重点产业和特殊行业、保障经济软着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可以很好地配合财政政策发挥效用。财政政策对推进经济发展作用直接、效果明显,但财政政策(特别是政府直接支出)往往会带来经济发展偏快、经济过热的问题。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反向调节,可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压力和投机行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此外,随着财政投资边际效应的递减,升准可以有效拉动政府投资淡出后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研发,扩大民间投资,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成功调控经济,坚定了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逐步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金融管理的经验和办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谷秀娟,张自广.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分析[J].理论探索,2008(1):82-84.

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SLO SLF

近期,有消息称央行结合“利率走廊”机制的设计,正在酝酿引入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中期市场利率。由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及其货币政策实施框架和路径等,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国内经济在平稳运行中存在风险隐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必不可少。

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多采用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对存款准备金率等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谨慎态度。而我国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外汇占款造成货币发行数额巨大,数量型工具更有利于冲销过剩的基础货币、保持汇率稳定。然而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贸易顺差趋势性下降,外汇占款作为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将使得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理财渠道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原有的诸如信贷额度管理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过去由数量型政策工具发挥主导作用的调控框架需要尽快调整,并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这是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及金融创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确保央行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定价权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现有的央行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逐步淡出,未来将赋予商业银行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市场利率的形成也将更加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将由过去的确定法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逐步转向确定基准利率体系、锚定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其他利率定价转变。即央行确定隔夜或7天拆放/回购基准利率,并作为银行的最终借款人,保证市场的最终流动性;商业银行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情况和市场供求,进行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定价。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央行牢牢掌控货币市场利率的定价权至关重要。

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交易,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于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央行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具有可控性、可变性、可行性、关联性等特征。而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控性:公开市场操作每周都有,单次操作的金额有限、影响面相对较小,操作引发的负作用通常较低。即使偶尔单次操作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在再次操作时及时调整和纠正。

可行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的经验已经证明,其作为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图1展示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可以看到,央行7天回购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明显的指示和引导作用。

精确性:央行可以通过市场整体超额存款准备金情况,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每次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更加精确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灵活性: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的变动频率有限,央行对其调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进行的;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为每周两次,操作频率较高,央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较为灵活地进行调控操作,而且采用的方式被公认为更加市场化。

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主动、速度快,有利于央行更加精确、灵活地调控操作规模、市场资金量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等,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关联性:我国央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近年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不断完善,一级交易商的机构类别也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证券公司等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市场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的关联性日益紧密。以央行票据为例,在其集中发行的几年间,已成为债券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券种,其利率水平接近市场基准(图2)。

有效性:央行主要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引导公众预期来实现其政策目标。央行的政策意向变化被公众认知,将有助于实现其政策目标。公开市场定期操作、及时公告,透明度很高,有利于及时向市场传递央行政策意图与导向。我国央行通过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成员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互信与默契。因此,从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适合国内市场现状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模式。

简洁性:“大道至简”,央行的操作应以简洁清晰为上。从交易方向上看,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既有回收货币的操作,也有投放货币的操作;从交易品种看,主要包括债券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期限上看,基本已经涵盖从短期到中期等核心期限。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基本能够满足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引导市场基准利率的需要。

适度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用

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开展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2013年1月,立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央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这一工具的及时创设,既有利于央行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13年,根据市场情况,央行创设了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以更好地一对一定向解决金融机构的个别问题。日前,有消息称央行还将推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PSL。这三种新增货币政策补充工具与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将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总之,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央行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灵活调控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宏观审慎管理的作用。不过,作为非标准期限品种,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相对复杂、透明度较低。因此,建议央行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灵活操作,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以公开市场为主,以包括定向工具在内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为辅,多种工具并用,由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共同发挥作用,可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单位:汪宁 中国银行总行司库

张靓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颖 印颖

央行货币政策 篇12

所谓综合经营,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按照狭义的理解, 金融综合经营是指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 则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可以相互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 跨业经营。综合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主要区别在于, 混业经营的范围比较大, 不限于金融业, 包括实业, 而且混业经营往往是一个法人机构同时经营几类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混业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发展趋势, 因此用“混业经营”来指导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于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而“综合经营”强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 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获得协同优势等作用。综合经营能够更大程度上容纳金融创新、满足金融需求, 还会为未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金融综合经营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2.1 金融综合经营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经营综合化,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愈发难以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发挥有效作用。原因在于, 要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发挥有效作用, 必须满足一个外部经济条件, 即货币当局必须能够有效地控制, 使商业银行不能轻易获得额外的准备金来源, 否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将难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从而就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随着金融工程技术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创新的手段和空间大为扩展。筹资者可以通过组合各种金融工具, 使发行的筹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点更符合自身需要, 创造出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新型负债种类, 逃避计提法定准备金, 从而改变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比例, 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大为减少, 由此导致实际缴存的法定准备金随之减少, 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力度和范围趋于弱化。

2.2 金融综合经营削弱了再贴现机制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 通过提高或降低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 影响其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 进而达到减少或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作为一种间接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通过金融市场间接影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 最终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与其作用的大小成正比, 这种依赖程度取决于其他替代途径的成本、风险、收益和便利程度等。而由金融业务综合化推动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的补充拓展了更多的渠道。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筹资的风险、成本, 提高了借入便利程度, 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下降, 必将削弱再贴现机制对货币政策运行的调控作用。

2.3 综合经营夯实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作用

首先, 综合经营拓宽了中央银行业务操作的市场环境。综合经营正在孕育一个发达有效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以此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率。其次, 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为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金融机构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工程技术对金融产品、金融技术、金融交易方式进行融合创造, 为中央银行和市场投资者、金融机构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推向市场, 增加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 从而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操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灵活选择的手段。最后, 综合经营将有效地提升货币市场的运作效率。金融衍生市场所具备的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的独特功能为货币市场的运转提供了良好的辅助运作机制, 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参考数据。

3 央行政策面临新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 在我国金融乃至经济的平稳和顺利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导向是我国金融以及实体经济走向的一面旗帜, 而支撑旗帜飞扬的暖风之一即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调控, 因为这样调控, 人民银行可以把握整体经济的货币供给, 从而实现调控物价、稳定经济等目标。金融 (下转P57) (上接P53) 业实现综合经营以后, 商业银行的借款来源大大超越了人民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范围, 新的金融产品的陆续问世必将使商业银行的大量负债可以逃脱法定准备金等的禁锢。届时,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行面临挑战。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中的两个在新形势下逐渐失灵的困境中, 中央银行应该更加握紧和打磨在综合经营中被磨砺得越加有效的另一大法宝, 及公开市场业务机制。中央银行也该在新背景下与时俱进, 创新金融产品, 把握金融市场各个方面领域的微妙动向, 深刻理解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与经济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测性, 灵活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 更加审时度势地进行公开市场交易, 在更加有效和对称的金融市场中, 发挥应有的经济调控作用。

摘要:金融业综合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区别是什么, 综合经营的实践将会对央行的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一一剖析。

上一篇:不同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下一篇:企业道德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