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资产重负

2024-08-04

央行的资产重负(精选5篇)

央行的资产重负 篇1

一、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账实不符、账证不符

由于种种原因, 基层央行仍然存在一些账实不符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1998年之前, 按房改政策将部分宿舍出售给本单位职工, 其资产仍在人行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反映, 而且目前职工的房产均已转让出售, 即基层人行账面职工宿舍资产实为“物非原主”, 形成事实挂账。二是由于历史原因, 原利用专项资金购建支出进行的房屋维修改造也要求按照固定资产入账, 且此类固定资产在后期的重建中已被拆除, 但因未到报废年限未作提前报废处理, 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反映的房屋面积与房产证上的不一致。

(二) 处置不及时, 造成一定的浪费

部分固定资产虽未到达报废年限, 但由于使用频率高、实际折旧过快, 而且继续使用维修费用较大, 导致该类资产存在闲置不用的情况, 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费负担。另外, 执行调拨任务的护卫车按照公务用车的折旧年限 (15年) 计提折旧不尽合理。

(三) 入账不及时、核算不够规范

固定资产核算虽有明确规定, 但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过程中, 财产管理部门填制验收入库单与资产实际入账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且实际工作中季初购置、季末入账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 上级集中采购的固定资产往往是实物先到, 发票及清单滞留时间长, 导致会计部门需要隔季甚至隔年进行账务处理。

(四)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存在局限

一是窗口控制存在缺陷。体现在:没有设置强制签退和修改密码功能;错卡冲正功能内容单一;原有的资产分类归属表没有细化归类;系统档案管理不完善;打印功能存在缺陷。二是适用制度存在矛盾。《人民银行车辆管理办法》与《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在车辆的分类上不一致, 前者将车辆分为业务用车和公务用车两类, 而后者将车辆分为运钞车、护卫车、公务用车、其他交通工具4类, 可能会对固定资产入账类别产生歧义。

二、对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明确职责, 规范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的职责,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 管理有序。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置专职固定资产管理岗位, 在使用部门设置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 进一步提高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使用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按季进行核对, 按年度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 确保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物相符。

(二) 规范处置, 确保效益

定期清查固定资产, 将清查结果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 发现差异或已处于不能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 或虽还没到报废期限但修复不经济或实物已不复存在的, 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处理。资产管理部门应盘活存量, 建立灵活的固定资产调剂调配机制, 最大程度地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三) 沟通协调, 强化核算

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财务部门的工作, 还涉及财产管理和使用的各个部门。一方面要建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力度。同时基层人行会计财务部门要严格固定资产核算程序, 做到核算手续到位。

(四) 完善系统, 高效管理

一是及时完善相关功能, 使之与新出台的各种制度、办法相匹配;二是提高系统固定资产卡片录入过程中的提示功能;三是增设模糊查询功能, 改进系统的查询设计;四是增加使用部门管理模块。

央行的资产重负 篇2

一般来说, 出于对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危害的严重性的认识, 各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将控制通货膨胀当作其重要或者说是首要的任务。经过各国的努力, 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理。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在过去20多年的运行中有一个显著特点:金融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和急剧下跌发生在消费物价下降并且宏观经济稳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 过低的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助长金融资产价格的膨胀。20世纪80年代, 英国和日本在低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忽视同期金融资产的大幅非理性上升, 最终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90年代, 美国同样经历了与上述两国相似的资产价格急速膨胀过程、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泡沫破灭,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经济学界开始对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以及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联系日益加强, 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会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而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1996年以来,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 我国GDP已超过20万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759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587元, 资产规模大幅扩大。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 资产的规模还将继续快速增长, 资产价格波动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可见, 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具有非稳定性, 使央行难以及时的建立稳定的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会因资本市场深化而失去有效性。那么, 当前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选择呢?

二、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实体经济

金融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金融资产价值则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样, 随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围绕着其价值上下波动, 人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具有名义货币收入的金融资产的价格。根据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信贷观点”, 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在对消费、投资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金融资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跨国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去”。[1]

1、资产价格波动会对投资产生影响。

托宾 (Tobin) 的“Q理论”就提出了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Q是指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的重置资本之比。如果Q值高, 相对于重置资本则公司的市场价值就高, 这时公司就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较高的价格, 公司的Q值就会提高。[2]由于公司只通过发行少量的股票, 就可以购买新的投资商品, 公司就会增加投资。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市场利率就会降低, 投资者就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 从而最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较高的股票价格就会导致更高的投资需求, 最终增加经济的产出水平。另外, 股票价格的变动也预示着未来的经济增长, 能对当前的投资产生影响。

2、资产价格会对消费产生影响。由于金融资产价

格的变化会影响当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 因而会影响到总消费水平。资产价格的上升能够提高预期的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水平, 最著名的就是“财富效应”, 即较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水平, 从而增加消费, 导致总需求的上升, 如果总需求的上升超过总供给, 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增高的通货膨胀预期, 可能会在实际上真正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并会影响中央银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Case、Quigley、Shiller等经济学家和IMF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财富效应的存在。而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近两年的不断发展, 开户数不断增加, 影响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相对来说, 房地产价格上涨给家庭消费带来的财富效应大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发表评论, 认为股市的价格上涨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互相联系的, 所以很难将二者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完全分开来验证。

3、资产价格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信贷用以购买实物资产, 在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过程中, 这些实物资产的价格会逐渐偏离其实际价值, 国民经济也会随着它们的升值而产生非理性的繁荣景象, 即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 整个金融体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资产市场价格的重大波动, 特别是迅速的下跌对于人们的经济信心打击很大, 信心的突然崩溃和在全世界金融市场范围内的传染, 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最终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 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现实的金融结构。我国是以银行为基础的融资结构, 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小。但结合我国目前股票市值、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大量“热钱”的进出、由于体制而存在的特殊的金融脆弱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等综合因素, 资产价格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资产价格波动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 在外部压力下我国人民币稳步升值的预期被强化, 资本加速流入。股市高涨时, 出现股票市值20天增加3万亿, 甚至一天一万亿的巨额增长;基金一天销售400亿, 日开户数一天增加15万;银行信贷, 包括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流向股市;房价上升, 屡调不下。对于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 其影响货币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机制与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 尚未能完全被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们所认识。

1、市场的透明度低, 影响资产价格的有效增长, 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要实现资产价格的健康增长, 就要让实际增长因素在增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而实际增长因素主要是资产的内在价格因素。当资产价格在上升, 其内在价格也不断上涨, 从而对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起到非常有力的支持的作用, 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值也将会增大。但是, 这必须有一个基础和前提, 那就是市场的透明度。市场的透明度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内在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因为较高的透明度意味着当资产内在价格变大或变小时, 投资者能够根据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做出调整, 从而对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透明度低, 使得资产价格不能实现健康增长, 金融市场出现非理性动荡特别频繁, 这往往会给货币政策的调控增加难度。

2、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冲击, 也会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 (包括我国) , 一直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采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即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成有规则的正比关系。但是, 随着金融市场深化与金融工具创新, 货币数量不再简单与物价和收入成规则的比例关系, 而是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要货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致使企业与居民的货币需求动态发生变化, 削弱了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可测性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定的联系, 将会使中央银行对控制货币总量、并对经济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差。

3、资产价格波动, 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破裂形成

金融脆弱, 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资产泡沫在形成和持续阶段, 能够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和股票负债表效应等影响居民、企业的消费投资, 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和通货膨胀率。资产价格不断上扬, 不仅会对货币供应产生结构性影响, 而且会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往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传导给实业经济, 而当资产价格不断上扬时, 货币政策的意图则更多地为资产市场所吸收, 实业经济部门所受到的实际影响便相对较弱。这样, 货币市场已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之间调节流动性的场所, 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四、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选择

严格来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明确提出将要调控资产价格的水平。这是因为资产价格除了基础因素的变动外, 还存在非基础因素的变动, 主要在于:一是金融监管部门不到位, 往往出现政府实施过多的金融担保等现象, 这会助长贷款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分膨胀;二是人们不完善的投资理性, 导致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度乐观主义、短视主义、羊群行为和非理性繁荣, 使得金融资产价格频繁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到目前为止, 经济学家并不能预测人们的信心何时会发生逆转, 而经济信心的逆转主要是通过资产泡沫的崩溃来表示的, 即事后才能确认泡沫的存在。事实上, Bernanke和Gertler的研究已经表明, 对股价泡沫进行太积极的干预将对整个经济有害。因此, 当前的股价还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决定变量, 以割断银行部门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播, 在实践中各国对资产价格的直接调控往往采取保守态度。[3]所以依据股价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实际上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反而可能会加剧物价与产出的波动程度, 极有可能造成政策偏差, 导致更大的福利损失以及央行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由于在稳定物价和稳定资产价格的目标上可能存在冲突, 将资产价格作为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会产生“道德风险”。而且从实践来看, 一方面中央银行对股市的预测经常是不成功的, 另一方面它未必真正能够调控资产价格的发展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 我国央行的工作任务是多目标的, 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但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保持低通货膨胀, “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关注资产价格。但什么叫做‘关注’?只是注意到资产价格的变化, 但没有当成调控的依据, 也不可能以资产市场价格为主进行货币政策调控”。这与世界各国的主流央行的做法是一致的。但是针对西方一般性的观点, 即中央银行等待资产泡沫破裂后, 采取措施恢复资本市场稳定的做法, 在我国可能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 不直接调控资产价格市场, 而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仍是目前我国央行对付资产价格波动比较稳妥的制度安排。笔者不主张将资产价格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央行对资产价格变动做出反应。如果资产价格的变动预示着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 则货币政策应当做出反应, 以缓解这种压力。笔者认为, 央行应该以微调政策代替强控政策, 通过表达政府对资产价格变化的态度, 来间接影响资产交易行为, 避免风险和泡沫的过度积累。

如何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 这取决于中央银行如何选择资产价格中的信息。因为资产价格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对中央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测与评估资产价格在决定投资、消费和总需求方面的作用;获取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的信息, 理解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了解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尽可能地衡量、估计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或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 央行不仅应该利用市场的预期来完善、检验自己的经济判断, 发现、研究资产价格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做出宏观经济决策。另外, 还应该通过有效的金融监管, 减缓泡沫的形成过程和减轻资产价格崩溃的代价。

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 必须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宏观经济模型, 把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纳入其中, 以检验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结果。尤其是应将股价泡沫作为内生变量和资产价格下跌加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 对各种政策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 以评估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

五、结束语

自上世纪中后期金融自由化迅速推进以来, 资本市场对各国经济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由于资产价格形成过程较复杂, 决定资本市场态势的因素太多, 货币管理部门也缺乏可操作的调控工具。对于央行而言, 要准确知道资产的价格并进行干预纠正变得十分困难。笔者认为, 我国央行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 虽不直接作用于资产价格, 而是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不动、缩小银行的利差、搞好货币供应、协同有关部门坚决管住境外违法违规外资的流入、完善股市的相关监管制度, 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其着眼点仍应是对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需求量的准确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1]曹伟龙: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70-74;

[2]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第二辑) (M) ,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57;

央行的资产重负 篇3

据央行网站10月10日消息, 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 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 (市) 推广试点。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 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支持实体经济。

央行的资产重负 篇4

一、基层央行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目前, 基层央行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一般由设备管理部门 (科技科) 、综合管理部门 (会计财务科) 、财产管理部门 (后勤行政) 负责。这三个部门通常按各自的职能分工履行设备的入库发放登记、设备的财务核算、设备的卡片登记。由于实行多头管理, 且缺少协调沟通, 在现实管理中, 这三个部门之间常常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指责的情况, 导致管理失当、信息有误。

二、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基层央行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 设备来源多与杂。

基层央行通常每年都会添置不少种类不同、功能各异的电子类固定资产, 它们的来源除了科技部门采购、分行集中采购、后勤行政部门购置、上级对应处室配置外, 还有某些科室自购、外单位赠送等。在上述诸多设备来源中, 自购、外单位赠送或特殊情况临时购置的设备往往出现不报、缓报或漏报现象。即使报告, 也因相关人员的疏忽、经手人的大意或一些不便说清的因素, 造成登记信息不全。

(二) 设备登记缺少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多方参与的工作, 如果没有统一的要求或标准则容易出现混乱, 令人不知所措, 由此容易引发诸多“乱象”。基层央行在电子类固定资产登记方面并没有制订专门的登记条例细则, 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设备需要登记, 什么情况下需要取消或更改登记。由于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缺少统一的准则, 无章可循, 所以常常出现价值小、信息不全、暂时不用或不适用的不报的情况。此外, 一些虽已登记但多次变更、调整的设备也没有及时变换其新信息。因此, 经常会出现一些电子设备漏报、电子设备登记信息与实物不符的问题, 造成管理信息失真。

(三) 设备价值登记失真。

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内容一般包括数量、来源、使用部门 (或个人) 与金额, 而金额往往是反映设备价值的依据。然而, 某些上级调拨的、有关部门赠送的设备往往不标明价格或未及时附上价格凭证, 这些情况常常造成登记时价值缺失或不清。此外, 一些设备虽已登记但更新升级后其价值已变, 也没有及时改正, 使其价值数据有误, 难以真实反映电子类固定资产的价值。

(四) 报废处置滞后。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 已经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的或废旧残缺的电子设备应及时退回实物管理部门, 作调整或报废处理。然而, 电子类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常常滞后, 其原因有:已经退库不能再使用、准备报废处理的电子设备由于其编号无法确定, 延迟处置;信息登记要素不全, 难以实施;缺少登记卡, 无法办理;工作效率低, 未能及时处置。

(五) 统一协调缺失。

协调或合作是现代企业或部门管理工作中倡导的一种精神, 是团队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关系工作的成功与否。在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要做到登记准确、工作有效、管理无误, 协调工作、沟通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目前会计综合管理部门、后勤资产管理部门与科技实物管理部门在设备信息登记方面有时协调不够、合作欠佳。因此, 经常会出现有些信息一方拥有, 另一方缺少, 或一方的信息与另一方的信息不相符, 造成信息时有错误。这种因缺少协调、合作造成的失误, 每年都给账卡与实物核查带来诸多麻烦, 大大地增加了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

三、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 成立由设备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财产管理部门三个部门各出一人组成的专门小组, 其目的在于加强电子类固定资产管理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信息畅通无阻、登记准确、管理有效。

(二) 制订一个电子类固定资产登记细则, 明确以下登记范围:哪些设备必须作固定资产登记, 哪些设备不入固定资产账, 升级后的电子设备如何管理, 达不到建账卡的电子设备又如何管理。

(三) 不管何种来源的电子类固定资产, 只要进入本单位或部门, 一律要向专门小组通报, 再由其成员按各自部门的职责履行登记手续。除规定的专门设备外, 其余设备应由实物管理部门统一调配使用。

(四) 对某些价值不清或已升级改造的电子设备, 可由专门小组负责核查、审定、如实登记其价值, 避免价值登记随意或与实际不符。

(五) 为了便于年度工作清查以及电子设备用户的责任认定, 基层央行电子类固定资产登记卡上的责任人应分为2类, 一是部门责任人, 其使用的设备特征为专用性强、流动不大、数量不多, 例如服务器、网络设备、机房设备、电视电话会议设备、UPS电源等;二是设备使用者, 其使用的设备特征为通用性、兼用性、便携性较强, 例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

(六) 规定每年报废设备时间, 确保不适应业务系统使用的、落后的、废旧的电子类固定资产能顺利处置, 及时注销其登记信息, 避免电子类固定资产登记失真。

央行的资产重负 篇5

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 (以下简称人民银行) 资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贴现及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和外汇储备以及其他资产。至2012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31万亿美元, 占人民银行资产总额的80%以上, 是最主要的资产配置。巨额的外汇储备来源于持续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强劲的资本净流入, 在现有汇率管理机制下, 央行被动采取大量的对冲措施, 产生相应的成本。据统计, 我国的广义货币 (M2) 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146%。资产负债表不断被动膨胀致使资产配置严重外化,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同时形成了货币错配风险。

货币错配 (currency mismatch) 是指一个经济体的资产和负债由于用不同的币种计值而使未来的净值存在潜在的汇率风险。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分析, 前者是汇率变动对资产负债表 (净值) 的影响, 后者是汇率变动对其损益表 (净收入) 的影响。货币错配让该经济体的金融系统变得脆弱, 易被国际金融波动冲击。在新兴市场国家, 货币错配问题普遍并且长期存在,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形成了债权式的错配, 即拥有的外币计价的资产远大于负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旧存在、外币持续走弱的背景下, 货币错配问题是央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按照蒙代尔的三元悖论, 在开放经济中, 货币独立性、资本开放、固定汇率三者中只能选择两个目标。中国当前正在走向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更有弹性的汇率的进程中, 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交易的扩大, 将倒逼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整体进度, 部分外汇流入以本币替代, 降低央行储备的贬值压力。因此, 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储备损益和货币错配三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资本项目可兑换背景下的央行资产储备情况

(一)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储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实力的指标, 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 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和地位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导致我国国际收支的总水平一直维持在顺差的状态, 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进入21世纪后, 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 随着经济进一步开放, 对外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2001—2010年十年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加快, 年平均增长率32.9%。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85万亿美元, 为2000年的17.2倍, 储备资产的累积速度远远超出理论合理水平。2012年又增加到3.31万亿美元 (见图1) 。

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净流入的反映,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吸引外资的发展战略并保持了固定汇率体制, 必然导致储备资产增长。具体来说:一是我国近年来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高储蓄率, 构成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导致目前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 存在着制度上的诱导因素, 这是FDI尤其是加工贸易占据顺差主导地位的根源。三是中国经济相对强劲的基础面和人民币渐进升值策略, 异常资金通过贸易等渠道流入我国。

数据来源:CEIC, 野村全球经济研究

(二)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1996年12月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 资本项下的直接投资、跨境证券交易、跨境信贷、个人资本项目交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国际经验表明, 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偏低的国家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 严格的资本管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低估汇率, 保证出口稳定。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加快后,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完全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状态下, 境内外资金、资本市场或外汇市场不存在市场分割, 境内外资金价格水平和变动趋势基本趋于一致, 投机性资金的规模会明显下降。

其次, 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境外流通、利率市场化、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互为充要条件。我国金融对内自由化阻力重重, 有控制地先开放资本账户管理中某些内容, 会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化改革。在渐进可控的可兑换过程中, 由于市场化的浮动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相对滞后, 套利资金短期内存在大规模流动和资本外逃的风险, 有必要对短期投机资本流动实行严格管制, 减少短期投机因素。长期来看, 均衡的汇率回归至有效的价格杠杆, 经常项目顺差会收窄甚至出现逆差, 相应出现储备双向波动并整体减少的趋势。

第三, 人民币国际化加剧外汇储备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计价、结算等基本功能, 最终成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政策和监管套利机会, 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在此背景下,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从2009年末的35.8亿元增至2012年末的2.94万亿元, 占贸易结算量的9%左右, 而且进口结算量明显大于出口结算量, 实际上加剧了外汇占款的形成。如果境外人民币可以从贸易渠道顺利回流, 即跨境人民币进出口结算量实现均衡, 央行的外汇储备量可得到有效控制。

三、我国经济部门承担货币错配现状

从总体看, 货币错配分为债务型货币错配和债权型货币错配两种类型。当一国 (包括官方与非官方部门) 所需要偿付的外币负债资产大于所拥有的外币资产时, 其风险在于当本币贬值时偿还债务要付出更多本币, 这属于债务性货币错配;反之, 当一国所需要偿付的外币负债资产小于所拥有的外币资产则为债权型货币错配, 其风险与前者正好相反, 本币升值会直接减少外币资产的本币计量价值。根据定义, 央行的货币错配表现形式为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的为债权性敞口。

本文将经济部门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公共部门, 即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包括经营外汇储备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二是由各个银行组成的金融部门;三是个人与企业组成的私人部门。

(一) 公共部门承受较大的货币错配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 债权型错配根源于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人民币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接受、资本仍处于管制状态也是持有外币债权的主要原因。非公共部门的货币错配风险转移至公共部门, 实现了微观个体福利的改进, 保持了汇率的稳定。外汇资源集中于货币当局, 由其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形成固定汇率、资本管制、高外汇储备的风险防范体系。

(二) 金融部门承担一定的债权型货币错配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 也承担着债权型货币错配的风险。究其原因:第一, 监管政策变化导致银行部门的债权型敞口扩大。如近年来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结合起来, 对外汇存款准备金连续上调至5%。企业通过结售汇业务, 将汇率风险转移给银行, 后者依靠银行间市场进行风险对冲。2005年以后形成的外汇交易做市商制度, 商业银行作为央行代理人, 履行做市商义务, 即使市场出现单边走势, 仍需承接客盘交易, 可能无法顺利进行平仓和风险对冲, 持有市场交易的最终净头寸。第二, 银行对外负债受到限制。从2004年7月起, 国家对中外资银行对外借款实行了统一的严格数量控制, 抑制短期跨境资本大量流入。第三, 外汇对冲市场仍不成熟。商业银行对结构性外汇头寸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能力较弱。

(三) 境内私人部门将自身货币错配风险转移至公共部门

2007年8月, 外汇管理局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 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 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8月, 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留或者卖给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 强制结售汇的政策取消, 此后出口收入留存境外等鼓励企业持有外汇的政策先后出台。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 企业习惯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方式, 不断调整外币资产负债结构, 导致国内外资产大量向央行集中, 客观上形成了与货币错配调整直接相关的潜在风险。

企业的外币负债主要是贸易信贷行为和外债两个口径:一方面, 银行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摆布偏好, 开发了各类具有预收与延付性质的融资性产品, 扩大了结售汇顺差;另一方面, 当前的外债管理政策相对宽松, 企业通过增加投资总额的方式扩大借债规模, 充分利用自身的“投注差”, 从而导致大量境外资金以外债形式流入境内。与公司部门外币负债扩大意愿强烈对应, 由于受境外融资担保限制、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滞后、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境外投资企业与其他国外投资者处于相对竞争劣势, 制约了企业“走出去”步伐和外币资产的扩大。

四、结论与对策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由于我国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运用, 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兑换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之分。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均衡汇率形成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外汇储备的存量会有所减少。第二, 由于中国目前“藏汇于国”的汇率制度, 汇率风险在向公共部门转移, 导致央行的储备风险有所扩大。

针对外汇储备面临的汇率风险, 从宏观层面应当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提高消费率, 降低储蓄率, 并取消形成国际收支顺差的一系列扭曲性政策。建议货币管理部门在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同时, 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审慎评估, 稳步推进多元化投资。在保证货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 适当推进投资多元化, 提高投资的收益率。由于国债的收益率比较低, 可以考虑在储备资产中加大收益率较高的股权、企业债券的比重, 这不仅能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 还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欧美国家股票市场多年低位运行, 投资价值明显上升, 适当购入一定比率的非金融类蓝筹股股票相比继续购买国债, 收益率会进一步提高, 而风险则不会有太大变化。另外, 坚持在“安全、流动、增值”经营原则的指导下, 运用储备支持企业“走出去”, 以及将债权性金融资产转变为股权性金融资产, 实现外汇储备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是强化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由于巨额外汇储备本身存有潜在风险, 因此, 打破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大体结构为, 8%日元资产、22%欧元资产、70%美元资产。为降低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元资产的比例, 提高欧元、日元、澳元、加元的比例, 实现储备币种多元化。同时适度增加黄金储备的比重, 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结构。这样既可以降低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同时也可以适应我国日益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

三是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我国对外经贸合作提供便利, 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波动的冲击, 分散国际储备货币, 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因此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不能以本币计值是货币错配的主要原因, 打破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货币错配困境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本币计价结算可减少外币资产积累, 减少宏观和微观经济受汇率波动的不稳定影响。摆脱盯住现有国际货币的模式, 稳步推进人民币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和银行同业拆借等市场间接开放, 加快发展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 积极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扩展人民币回流渠道, 推进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 。人民币国际化也带来风险与挑战, 因此, 现阶段要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是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汇率对市场经济的双向调节功能, 加大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市场力量, 特别是争取商业银行的参与, 这有助于减轻货币错配的压力。消除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过度预期, 提高境内机构、居民个人持有外汇的意愿, 渐进放开个人境外投资项目。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出口的大幅增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 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在此基础上, 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断被动膨胀致使资产配置严重外化,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同时形成了货币错配风险。通过研究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储备损益和货币错配三者之间关系, 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视角, 提出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多元化投资, 加强外汇储备多元化,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合理并有效规避外汇储备资产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央行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错配,资本项目可兑换,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与路径[J].金融研究, 2012 (1) .

[2]Baek, I.Portfolio Investment Flows to Asia and Latin America:Pull, Push or Market Sentiment?[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6 (17) .

[3]朱超.汇率冲击下的货币错配[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4]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J].中国金融, 2012 (9) .

上一篇:费尔巴哈哲学下一篇:感染性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