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2024-06-05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通用8篇)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1

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润浩(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基层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履行金融监管职责的执行者,在履行金融管理职责中发挥着具体实施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困扰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对策建议

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管理人才缺乏,实战经验不足

一是员工年龄结构老化。以某地市中支为例,全行员工平均年龄达到42周岁,其中44一55周岁职工占总数的48%。二是知识结构老化。以人民银行某市中支为例.具有本科学历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只有28人,占23%。三是高素质人才匮乏。某地市中支全辖仅3人具有高级职称、1人为研究生学历。一方面.近几年新招录入行的大学毕业员工普遍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多数在工作中还需长期培训。另一方面,现阶段金融业务发展较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现有地市中支员工又由于忙于自身业务.很少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商业银行的具体金融实务,加上缺乏横向流动机会,致使金融管理的感性认识和操作本领受到限制,缺少真正的实战经验,基层央行加强金融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

(二)管理手段退化,执法力量分散

金融管理长期以来是人民银行的执法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银监部门分设后,基层人民银行侧重金融服务工作,在相当长时间内,金融监管意识逐渐淡薄,对金融管理工作的监管理念、方法探索也停顿了。即使遇到处理监管事务也是回到过去的片面式合规性监管方式中。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施监督检查,普遍做法是“各自为政,分头出击”,由各职能部门分别进行单项检查,征信管理、金融统计、反洗钱、国库管理、外汇管理等各项执法检查的对象、程序、内容、方式各不相同,没有整合监管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监管平台,未能 形成稳定的执法监管工作体系。监管手段退化,监督检查权力度不足,难以引起监管对象重视。

(三)职能定位模糊,内外环境不相匹配

从法律层面来讲,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被赋予反洗钱、征信业等新职能,但实际上这些新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加之未能区分履职层次和区域差异,统一以“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的标准来定位自身的履职模式,结果产生了地市中支履职定位不准、方向偏移等突出问题,以致丧失或弱化了地市中支原有的金融管理功能作用。(四)立法滞后

1.金融机构营业管理方面,法律文件长期实施,内容与现实差距太大。如《现金管理条例》、《国家金库条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规定的内容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以国库为例,1985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及其1989年颁布的《细则》,整个思路和框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没有体现国库风险防范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库核算业务的变化,以及国库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库条例的滞后性与新业务的不匹配性逐渐暴露。一些重要的国库业务如国库监管、国库退库、国库拨款,以及一些新的国库业务,如支付系统往来、国库内部往来和横向联网等,没有明确的管理操作规定,使国库业务陷入制度肓区。国库对预算资金的监督权规定得过于笼统,职责分工与监督范围界定不具体,对财政预算单位的监管流于形式。国库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感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综合执法检查方面。一是个别监管职责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其制度已日趋完善,但关于应缴存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却不明确。如果发生金融机构拒绝上缴财政性存款,人民银行依据何程序如何检查、有违规行为依据什么法规处理,均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层面的规定。二是有的法规未及时修订。如对于金融机构为无贷款卡(无效卡)企业发放贷款的违规情况,处罚依据是人民银行总行1999年颁布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但目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升级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之相适应的《贷款卡管理办法》在2006年11月向社会征求意见后至今未正式颁布实施,使基层央行缺乏有力的监管依据。又如在保障金融统 2 计信息及时、准确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方面,真正可供基层人民银行运用的执法依据不足。三是行政处罚依据缺失。如金融统计数据科目乱归属、漏统等问题,虽然问题突出,但落实到行政处罚,却无法归结到瞒报、数据虚假上来进行处罚,削弱了人民银行依法监管的威信和形象。

3.配套性规定未能跟上立法进程。对于一些新增监管职责的履行,如金融稳定、管理信贷征信业务等职责,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导致基层央行面对金融机构的一些行为难以准确定性,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辖区日常金融监测上位法只是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的实体法律、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章监督管理,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导致难以实行;又如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尚未制定有关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了人民银行的建议检查权,目前尚未得以制度化,导致上述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一些新的职能没有规定,根据国务院确定和人民银行 “三定”方案,人民银行被赋予了新的职责,这些职责有的已经在运作,有的仍然在设计之中,但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基层央行与银监部门的监管信息缺乏共享,缺少互补性监管

据统计,目前91.72%的基层行未与属地银监部门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难以有效提高监管信息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在监管上缺少有效的互补,致使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特别是交叉性监管业务,如民间借贷等.双方均未实施监管。基层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形无实,监管主体权责不清,如地市级人民银行对基层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负有反洗钱监管责任,但却无法与只设到省一级的保监、证监机构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

(六)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流于形式,不能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 目前对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是从日常检查和风险监测人手,体系不完整,由于人民银行的监管与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金融业务的增长脱节,风险评估机制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金融机构问题、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报告多数是各职能部门对有关情况进行整理,牵头部门汇总,缺乏对金融机构站位高、有价值、前瞻性强的评价。

二、加强基层央行金融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金融监管意识,树立监管地位和权威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进对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深度认识,坚定做好新形势下金融管理工作信心,为更好推进金融管理工作提供思想保障;二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履职思路,以管理促服务,以服务带管理,在当好金融服务者的同时,勇于当好金融管理者,在管理与服务中寻找平衡,促进履职水平提升;三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高度重视监管工作,把握金融管理工作的新定位,落实好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基层央行的监管权限和工作职责,丰富监管内涵,努力实现与其它工作职能的有机结合;四是坚持“监管树权 立维护基层央行履职地位和权威。

(二)持续推进制度建设,扎实金融管理基础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推动金融管理工作归口管理。根据地市中支金融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加强金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搭建金融管理平台,单设金融管理科,统筹安排辖内金融管理丁作。县支行应设立金融管理部,作为全辖金融管理资源整合的平台。二是深化制度建设,规范和理顺金融管理工作。继续完善《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办法》等金融管理制度办法,试点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以金融管理制度为执法监管框架,规范好具体实施程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好人才保障。继续做好按管理、检查、调研分类建立金融管理人才库工作,为金融管理储备人才;完善好金融管理人才库管理办法,规范好突出业务专长和综合素质的人才选拔程序,筛选出一批业务骨干入库。拓宽选才用才视野,改革行员录用办法,重点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选调一批优秀金融管理人才充实到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中去,为基层央行有效提升履职水平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完善现有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人民银行履职的变化,现有的法律体系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民银行履职的需要,需要对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进一步梳理、完善,并通过基层央行在监管中的实际情况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如《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中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对金融机构的执法检查中易造成适用条款的混淆,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征信条例》、《金融统计管理条例》、《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条例》和《支付系统管理条例》;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和《国家金库条例》等。同时,建 4 立健全与《国库管理条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和具体办法,如《预算收入管理办法》、《财政税务部门开户管理办法》、《国库款项拨付管理办法》及《国库款项退库管理办法》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进一步明确国库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责,规范国库业务的操作和管理,使国库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建立健全人民银行金融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2009年以来,新一轮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央银行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等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人民银行结合自身履职中存在的法律障碍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上赋予央行较大监管权的实际,推进金融业改革,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管理,拓展金融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银行金融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不断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对人民银行整体履职提出的新要求,确保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权力和金融机构的义务都有足够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

(五)强化监管信息沟通共享及监管协调

在基层央行间建立金融监管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沟通及数据共享。与属地银监部门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监管联合及协调,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的发生,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与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强化人民币反假等监管工作,有效提升监管效果。

(六)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履行职责的保障

充分应用人民银行九项金融监管现场检查权,加强对反洗钱、国库、人民币流通、支付结算和结算账户等业务的监管,加大查处力度;整合金融监管职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综合业务执法检查,提高金融监管合力;发挥中央银行金融业务平台作用,优化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强化金融业务准人备案审核,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探索建立辖内金融风险集中评估防控工作机制,强化对新设金融机构和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加快建立对新兴涉金融产业的管理监督机制,做到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掌握金融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参考文献:

[1]郭徐荣.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9):55.

[2]吴德军.如何加强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敖缴存的监管[A].中国金融学会国库专业委员会.2009国库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2.

[3]杜斌.论中央银行的纵向一体化与基层央行职能[J].金融研究,2006(09).

[4]周武.基层央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海南金融.2006(08). [5]王家进.提升基层央行履职水平要发挥好六个作用[N].金融时报,2011.

作者简介:张润浩(1992),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学生。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2

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困难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职责定位不清晰,金融监管效能弱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作用发挥不到位,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一)法律依据不清晰,金融监管效果受影响

其一,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项职能,在实践中缺乏操作细则,对征信管理等新职能实施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办理贷款卡年审还得求着人家办,征集各种信用信息数据时,受到其他政府部门的消极对待无能为力;金融稳定职责定位宽泛,基层央行履行职责缺少有效抓手;信息调研、金融统计等工作缺少相应的管理手段,基层央行很难从证券业和保险业机构获得所需统计资料,对报送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等行为缺少有效制约。第二,基层央行实施信贷征信管理职能法律效力不足,不为社会公众所熟悉。第三,中央银行建议银行业监管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的规定流于形式,给基层央行及时把握风险带来困难,也加大了维护金融稳定的成本。

(二)配套措施不到位,金融监管职能受制约

第一,撤掉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管理职能被削弱,金融监管只停留在协调和劝说的层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第二,过度强调金融服务,一些金融机构对基层央行安排的工作不积极配合,甚至敷衍拖拉、消极应付。第三,基层央行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难以处理,实践中常常不了了之或难以作为。

(三)人员更新较慢,整体素质急需提高

第一,基层央行特别是市县两级支行,人员年龄老化、思想老化,素质下降,人员状况难以适应发展要求。第二,人员只出不进,流动缓慢,普遍缺少复合型人才,内部机制僵化,制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第三,年龄老化导致基层央行员工接受新知识、新业务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提高。

(四)监管效率比较低,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第一,监管资源配置不科学。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二,非现场监管收不到应有效果,对数据的真实性缺乏制约手段。第三,监管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适应金融机构电子化办公、无纸介质档案业务发展时代要求。

二、提升基层央行监管效能的对策建议

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作用更加突出,提高基层央行的监管效能,是全面履行央行职责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基层央行职能定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模式

第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就应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牵头管理权,推动中央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形成。第二,改革现行分业监管模式。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要求,改革现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建立以中央银行为牵头部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执行机构的综合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效能最大化。第三,全面恢复县(市)支行发行库。中央银行具有天然的“发行银行”职能,是法律赋予的职责,恢复县(市)支行发行库,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对在辖区强化权威、提高地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法律地位,强化监管职能

第一,加快修改现有法规。建议人总行加快完善外汇、国库、统计、人民币、支付清算等现有相关法规,修改开户和贷款卡行政许可办法,为市县两级支行有效开展金融监管提供法定标准依据。第二,加快新法规制定工作。建议人总行加快征信管理等法规建设,提高其法律层次,健全征信服务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市县两级支行履行职责的权威性。第三,完善内部授权机制,建议人总行赋予基层市县两级支行一定的业务监督检查和处罚权,提高市其行政级别及管理权限,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

(三)加强内部建设,整合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模式

第一、按照“综合服务部”、“综合监管部”模式改造县支行。将纪检监察、宣传群工、人事劳资等职能上收到地市中支,县支行实行“外支行、内科室”的管理模式。第二,资源分类整合。一是整合服务职能组建综合服务部,建立营业大厅,提高窗口指导效果,加强辖区经济金融运行分析,突出服务作用。二是整合业务监管职能组建综合监管部,集中负责信贷、结算、反洗钱、征信、金融稳定等管理职能,为宏观调控提供支撑。第三、探索提高监管效能的措施。实践经验表明,综合执法检查可促进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法律规定,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执法效能。

(四)强化管理与服务,提升基层央行依法监管效能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3

关键词:基层央行 金融监管 问题及对策

In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exists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Wang LuWang Yuanlong

Abstract: Joins WTO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form and the content unceasingly are also changing,the goal lies in enhances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But 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overall effect is bad,coexists in the low efficiency,the inefficiency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question.For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question,on the one hand proposed how the basic unit People’s Bank does apply the existing method suppor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on new times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new measure,the new conception,this regarding 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ystem consummation,as well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continually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48-03

基层央行处于金融监管的第一线,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一方金融平安、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任务。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直接困扰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本文立足于这样一些问题,对基层央行的缺陷与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为提高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适应这种局面,中央在协调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但我国的中央银行仍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特别是基层央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管理论,从而导致监管理念上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监管效果。

1.1.1 监管理念较为单一,对市场约束、行业互律、内部自律理念的认识不足,存在把监管简单等同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倾向,偏重于运动式的监管、整顿式的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办法滞后,对新业务的监管走不出“先发展、后规范”的怪圈。忽视了金融监管的本质是事先性、预防性的监督管理,而化解风险是事后的解决问题处置工作这一本质原则。

1.1.2 主要通过非现场的检测,如分析报表、事件报告等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检测,其检测手段单一,时效性、完备性和准确性都存在着滞后,就问题查问题的情况多,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金融机构内在经营素质情况。如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市场定位、内部控制、内部治理结构等整体状况缺乏全面把握。使央行在防范系统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难以及时作出决策,采取有效措施。

1.1.3 是对辖区金融机构监管定位不准,对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时有超越范围行使监管权力,而对非法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实际上处于无作为状态。

1.2 金融监管责任制度滞后。

按照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要求,监管对象的第一责任人应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制度的落实还很不到位。

1.2.1 监管主体角色冲突。随着人民银行监管职能的调整,基层人民银行包括中心支行和支行两级机构对辖内国有银行只进行行政性管理,即只对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进行管理,不再承担监管职能。但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仍然肩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平安、创建区域性金融安全区的责任,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职能没有了,责任却仍然存在,从而使基层人民银行在角色定位上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说明人民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1.2.2 基层央行内部存在着责、权不对应的问题。中心支行实际上承担着金融风险属地管理责任,由于启动风险处置预案权在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处理风险时要层层上报,待总行及分行批准后方可实施,从而使风险处置错过最佳时机,加大了风险处置成本,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1.2.3 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大监管”是多个监管部门协同实施监管的一种新形式,是人民银行加大监管力度的主要措施。但目前,作为央行监管主体的基层人民银行内设监管部门较多,出现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金融机构被动应付检查的局面,同时造成监管力量分散,无法准确地把握监管工作重心,削弱了对监管政策的实施力度,没有发挥大监管的合力效应和作用,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和疏漏。

1.2.4 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影响其可操作性。突出表现在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奖惩无法兑现。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虽然规定了监管人员的具体责任,但未建立就如何进行奖励尚无统一的政策,影响工作积极性。并且,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上也缺乏有效性,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在对各种违规现象的处理中,人在违规事件中占主导地位,而监管部门在查处违规行为时,往往只有经济处罚而无行政处分、纪律处分。

1.3 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1.3.1 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手段的运用推进金融发展的前进,基层央行监管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但这些现代化工具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应用状态,主要是一些打字或人工采集数据的加减求和之类,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网络化监管,时空同步监管,监管数据自动汇总,预警信号的自动提示等等相去甚远。监管人员以原始手段去处理大量的繁复的电子化数据和业务流程,不但费时费力,其效果也是事倍而功半。

1.3.2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现场检查仅限于完成某项检查任务,没有从发现的问题中再深入检查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落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整体效果。此外,长期以来,基层央行开展的非现场监管仅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和掌握情况上,在现场检查中,通常的方法是查帐看表,而且往往是检查之前由被检查单位自查自纠,这样使被检查单位有应付检查的准备,待到现场检查时,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失去了检查的真正目的。

1.4 金融监管信息流通滞后。

信息调研使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使在金融业深化改革时期,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反馈。但是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机构中的权威相对弱化,难以获得准确、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导致调查研究工作难以展开。一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对获得监管信息呈非对称性,弱化了非现场监督。由于目前被监管对象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还不具备公开性,监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受到质疑。基层人民银行用这种不能反映客观真实的银行报表资料去进行监管,势必影响监管效果。二是相邻区域基层人民银行,同一区域内的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信息彼此独立,特别是地市级以下还没有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基层央行很难获得两家机构的监管信息,不能账务其风险状况?也制约着监管效率的提高。

1.5 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考核办法的缺乏和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金融稳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即拥有丰富的监管知识、法律知识、高度的洞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前瞻性。但是,现阶段基层央行监管人员的监管知识和法律知识较为有限,知识结构陈旧,有关部门组织对监管人员系统性知识更新几乎空白,特别是县级支行,大部分监管人员属操作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的监管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盲点,要让监管人员去发现监管对象越来越变化多端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效果可想而知。

2.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加入WTO后,基层央行不但面临金融全球化的挑战,而且面临如何适应国际金融业监管模式的发展要求。首先,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使金融监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检查处理的风险指标系统、金融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反映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处理报告系统,及时进行预测及预警,不断提高风险监管水平效率的监管体系。其次,向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对金融机构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再者,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使非现场监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频率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高非现场监管的预警功能,变被动的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使日常监督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2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

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一是合理设置监管机构,尽快建立基层央行的大监管格局,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方法灵活、效率较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监管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使监管工作有目标,绩效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对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中成效突出的监管人员给予重奖;对监管不力、被监管机构风险加剧的给予重罚。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体、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发挥新闻媒介、社会公众、中介机构等部门的作用,提高基层央行监管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2.3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完善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转变。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及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监管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提高监管效能。其次,要深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的有机结合,在加强现场检查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计算机信息为核心的非现场监管信息体系。通过二者结合,建立金融信息监管系统。主要通过建立月度、季度、年度监测报表的形式,及时全面地搜集监管信息。对被监管对象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及变动趋势定期向本行及上级行有关部门进行汇报。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非现场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使非现场监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2.4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金融监管信息的透明度。

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区域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及时了解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做好应对突发性问题的预案,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其次,打破条块分割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地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试行对辖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会计报表年审制度,逐步推行中小金融机构年终会计报表经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的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弥补基层央行在及时识别金融风险方面的不足。

2.5 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监管能力为目标,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从商业银行和社会招聘精通金融业务、政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金融监管队伍,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中,要注意新老搭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使所有的监管干部都能积累扎实的监管工作经验,胜任各项监管工作;以激发敬业精神为根本,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4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做好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要全面做好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工作任务抓实、抓好。

第一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抓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做思想工作,要放眼长远,高瞻远瞩。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义,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进而打造和谐的基层央行干部职工队伍。一是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二是以身作则,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魅力;三是把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及时沟通,提倡敢于思想交锋;五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思想工作必须做到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整合力量、协调推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尽而不断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创造力,切实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开展得有声有色,确实起到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稳定人心,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源泉。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必须坚持创新。没有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凝固的、僵死的,只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才富有生机与活力。首先,要创新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由“围绕”、“参与”变为“深入”、“融合”。倡导创造性思维,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单位实际、职工思想、金融业务紧密结合,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思想政治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坚持把支持业务工作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基层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专业、各个岗位。其次,要创新机制。建立起领导和职工共同谋划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让思想政治工作统领全行决策的形成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全行范围内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析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考核到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信息反馈、处理和督促考核机制。第三,要创新方法。避免空洞说教,从脱离实际讲大道理向贴近职工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转变,从单纯强调“我讲你听”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转变。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达到效果。一是形象载体创新。加强基层央行领导干部的形象建设,塑造教育者的形象,树立典型的榜样,给广大职工做出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表率,为全行职工提供示范作用和行为价值导向。二是央行文化载体创新。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能使干部职工产生归属感,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工作的热情。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和践行“八荣八耻”,培育行业精神,塑造行业形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取得实效。

谈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及监管 篇5

谈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及监管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有益选择,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选择、构建途径以及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进行了分析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

作 者:尹栋梁 卫静芬 Yin Dongliang Wei Jingfeng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00刊 名:金融理论与教学英文刊名:FINANCE THEORY & TEACHING年,卷(期):“”(4)分类号:F8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模式选择 构建途径 监管

基层央行推行金融标准化探讨 篇6

(一) 金融标准化是基层央行依法履职的重要保障。2003年,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 有必要建立金融标准化管理体系, 按照一定的标准制式进行汇编整理, 制定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与服务的行为规范, 为人民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责提供可靠保证。

(二) 金融标准化是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客观要求。推行金融标准化, 将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的业务要求和规范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汇编, 对金融机构应履行的职责, 从内容、标准、时限等提出具体要求, 使金融机构执行起来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合规经营, 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避免违规处罚案件的发生。

二、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对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金融标准具有专业性强、涵盖领域广泛等特点, 同时金融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 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造成部分金融机构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设置专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 出现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工作相互推诿以及协调不畅等现象。

(二) 行业交流渠道不畅。基层央行对辖内商业银行进行培训, 以及利用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是金融标准化的主要宣贯方式。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维护和行业竞争的考虑, 部分金融机构不愿公开和共享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和成果, 造成行业内部交流渠道不畅。

(三) 标准化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匮乏。金融标准化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系统工程, 对专业技术和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 部分金融机构, 特别是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尚无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 缺乏既懂技术熟业务、又懂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推行金融管理与服务标准化措施

(一) 梳理成册, 组织培训。金融标准化是基层央行履职方式的创新, 干部职工从认识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要将金融标准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梳理成册, 分别组织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二) 以考促学, 保证效果。为达到培训效果, 金融机构从事具体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和人民银行从事金融监督管理职责的岗位人员需参加测试。同时人民银行应协调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标准化工作的专门管理部门, 负责标准化的宣贯实施。

(三) 严格检查, 推进落实。按照金融业务规范的要求, 对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进行检查, 并通报检查结果, 对因执行不到位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 依法予以处理, 并抄报金融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对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业务的予以通报表扬。

(四) 信息共享, 强化交流。一是定期发布标准化工作动态信息, 组织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和论坛等形式促进金融企业标准化经验的沟通交流。二是定期组织各家金融机构开展经验交流, 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工作的交流平台, 畅通金融机构获取标准的渠道, 实现信息技术共享。四是积极探索综合标准化方式, 组织有关金融机构组成编制标准联合工作组, 梳理和汇编相关标准, 增强各机构间的交流和协同合作。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7

201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金融IC卡要努力实现“2011年打开局面,2012年扩大应用,2013年规模发卡”的目标。由于金融IC卡在全面提升我国银行卡风险防控能力;扩展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一卡多用、便民利民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金融IC卡顺利推广将有利于我国银行卡的全面提升。要使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应用,就必然涉及到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商业银行、有关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部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服务和金融稳定的主管部门,要完成对电子支付和银行卡管理的履职,从战略高度主导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努力将金融IC卡推进工作围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全面展开。人民银行地市级中心支行作为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IC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多向地方政府沟通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做好督促商业银行加快推进金融IC卡工作;以及金融IC卡的宣传工作等,从而有力地推进金融IC卡的全面应用。

一、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IC卡工作中的组织作用

人民银行曾主导银行卡的全国联网通用工作,推动了银行卡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当前社会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基层央行在开展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中,多次组织各商业银行开展联网通用测试和机具改造安全性检查工作,改变了以前的各行POS机具只能刷本行银行卡,从而一个特约商家要布设各行的POS;以及ATM机不能跨行刷卡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推进金融IC卡工作要充分采纳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成功经验, 基层央行要组织各参与方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减少“搭便车”的机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分析了解各家商业银行金融IC卡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各商业银行通过本地区金融机构科技工作联系会议等形式开展工作部署和有关情况及问题讨论;组织探讨形成本地区金融IC卡发展规划、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目标;组织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IC卡应用宣传等,基层央行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形式来推进本地区金融IC卡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IC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金融IC卡顺利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能全面应用那么消费者就有用卡积极性,才能有力推动金融IC卡的发卡。然而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必然涉及到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等。目前社保、旅游、高速公路、石油等公共服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IC卡的广泛应用为这些行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支付工具,但各行业自主发行的IC卡存在不能通用,要到指定地点充值等诸多不便;在快餐、自动售卖、地铁、公交等小额快速支付领域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而钱包中的IC卡越来越多;有些消费者还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和担心安全问题而不办IC卡等情况,使得IC卡在小额快速支付领域中的推广一直是比较困难的。金融IC卡非接触式的支付功能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实现了一卡通用,降低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有效满足了小额快速支付领域的应用需求,拓展了银行卡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利地促进了银行业的业务发展。目前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是央行努力提升金融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实践,作为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应用的一个突破,通过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立足社会民生、为老百姓提供便利的一件好事和实事。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远不止如此,要开发一个新的公共服务领域就涉及到相关部门,甚至涉及到有些部门的利益,因此需要基层央行开展协调,最大程度保护好各方利益,更好地实现金融IC卡在各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

三、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IC卡工作中的督促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进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多次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发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的行业领域,以人民币为结算的银行卡应该都为金融IC卡,同时还要求2013年1月1日起,境内所有受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终端都能受理金融IC卡。各商业银行也正积极地响应人行的号召,纷纷建立地方性社保、交通、公共服务、石油石化等项目,努力拓展金融IC卡市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IC卡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系统的升级、制度的制定、业务管理、流程再造,而且涉及到设备采购、受理环境的改造、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利益分配等诸多的环节,金融IC卡制卡成本也远远高于磁条卡,改造的成本非常高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量非常大。由于上述原因有些商业银行采取观望和应敷,宣传不到位、发卡不积极,基层央行应通过调研掌握这类情况,对这类商业银行开展针对性督促检查,让这类商业银行认识到金融IC卡在预防盗刷、遏止金融欺诈等方面的优势;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收入;金融IC卡是当今世界银行卡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细致说教推动这类商行金融IC卡工作。同时基层央行积极主动推出好的金融IC卡应用,通过这些应用让商业银行业务得以发展,多鼓励商业银行参加地区性市民卡工程,形成通报和奖励机制,在坚持市场主导、政策推动、规范业务、促进应用等方面督促商业银行推进金融IC卡工作。

四、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IC卡工作中的宣传作用

谈基层央行金融监管 篇8

目前, 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已经充分认识到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展较快, 并在实战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一) 预案涵盖种类较为完备。绝大部分基层央

行都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预案涵盖范围较广, 涉及公共事件、自然灾害、金融风险、会计业务、支付系统、货币发行等诸多方面。

(二) 预案体系相对完善, 主要表现为, 一是应

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较为完善;二是上下联动的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各单位根据基层央行的职责和业务特点, 制定了预防、预警突发事件工作制度, 对异常情况的跟踪、监控制度及评估标准,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预警网络;三是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各基层行普遍建立了应急处置责任制和应对人力、物力、财力、交通、通讯等应急救援保障机制, 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形成突发事件的救援合力。

(三) 效果初步显现。通过预案的制定、演练和

人员的培训, 基层央行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 应急效果也初步显现。

二、当前基层央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 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存在偏差, 学习和总结较为欠缺

部分基层央行和部门负责人对金融突发事件的灾害性和防范突发事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突发事件偶然性强, 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 在正常情况下, 部分基层央行和部门负责人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考虑得不多, 经验也明显不足, 对成功防范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和查漏补缺的工作不到位, 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 才实施补救措施, 事后总结教训也不够全面和有效;加之平时对应急预案演练次数少, 对预案内容和操作程序不熟悉, 而且往往是演练一结束就将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不知该如何迅速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

(二)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基层央行多数专业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大多是对上级行下发的应急预案复制, 并未在总结其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 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方案, 因此造成许多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忽视与实际工作结合;重书面预案的制订, 轻应急措施的落实。少数机构的预案形同虚设, 考虑问题和情况假设不全面、不具体, 重点不突出, 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制定得不够清楚、明确, 有的在部门职责和相关人员调整后, 也未对实施方案及时修订, 调整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

(三) 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机构职责划分不明确, 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根据国务院应急管理规定,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督和处置工作由银监局负责, 对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人民银行、银监局的职责在总体上进行了划分, 但是对于某些边缘领域防化风险的具体职能的划分却不够明确, 如系统性风险如何界定, 在处置金融风险中各相关机构的责任如何明确等, 这些都容易造成双方在管理上的越位或缺位, 贻误应对和救助时机。同时, 对于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信息获取的速度, 阻碍了各机构对突发事件应对的合作, 也增加了应急成本。

(四)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不健全, 应急处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 虽然基层央行的应急预案均规定了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 但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量化指标体系, 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大多靠个人的主观判断, 容易产生预警不力和预警过度的问题, 不利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和解决。同时对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这也不利于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总结和完善。

(五) 应急处置后勤保障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 各基层央行的应急处理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 许多相关部门的配套管理工作还未跟上, 如后勤保障工作等。后勤保障方面虽然按照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购置了一部分应急处置物资, 但因未建立专门有效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发生突发事件时就容易出现应急物资短缺、变质、丢失等状况;且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过后如何进行管理也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模式。同时, 由于除了部分常备应急物资可事先购置, 许多物资都必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殊需要临时购置, 这给集中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带来新的课题。

三、完善基层央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议

(一) 全体动员, 深刻认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发动基层央行的全体员工深入学习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知识, 深刻认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领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从思想的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树立风险意识, 常敲风险警钟, 做到面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金融风险等突发事件时有备无患, 处置措施及时稳妥, 确保辖内经济、金融工作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二) 细化应急预案内容, 做到应急预案重点突出

各机构、部门在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结合自身实际, 注重可操作性, 多设想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根据风险点细化应急预案的措施, 区分突发事件危害程度, 突出对重点位置、重要部门、主要系统的安全保障。

(三) 在辖内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联合演练和信息共享制度

1. 建议与当地政府和银监部门、金融机构等

进行协商, 对职能划分、沟通协作等达成共识, 并选择适当时机和金融突发事件种类, 组织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以解决在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协调难、实施难的问题。选择金融突发事件种类进行演练时, 应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工作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预案, 开展突发性, 非预知的应急演练, 突出内外协调、上下联动, 以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检验、提高实战应变能力。

2. 打破应急信息分散和垄断的局面, 改变目

前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以部门为单位逐级上报信息的体制, 建立条块结合、快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四) 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应急处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 通过对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 综合评价风险状况, 确定风险等级, 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 预警。建立应急处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处置措施和处置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和不足, 并进行推广和预防。

(五) 建立内部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 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建立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保证应急救援需要。

1. 合理确定应急处置物资最低库存量, 根据

突发事件事态的发展情况, 及时添置应急处置物资以备用, 这样既可避免浪费, 又可保证应急物资供应。

2. 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应

上一篇:《丑小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下一篇:坦然面对烦恼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