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2024-12-10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精选8篇)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1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经过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庞大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外资企业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营造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氛围,更在促进投资、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生产率增长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外资企业概况今年以来,根据泉州市局关于贯彻落实省工商局《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十项制度》的精神(泉工商[2005]92号),对外资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作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一定要先做到心中数。通过这一两个月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辖区内外资企业的基本状况,现辖区内共有外资企业44家,总投资额约6.75亿元,这些外资企业其中有34家是在九十年代申请设立的,而最近五年,新申请设立的外资企业只有10家,投资总额只有1.22亿元。而据相关资料表明,近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相对于全国经济增长来讲,近几年磁灶镇的外资企业发展是比较落后的。陶瓷行业作为磁灶镇的经济支柱,经济总量80%以上,唯一的一枚中国驰名商标 “九牧王”却是服装类的,而整个磁灶镇没有一枚陶瓷类的驰名商标。另外还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企业老板是土生土长的磁灶人,但是他的公司却是外资企业。还有部分企业虽然每年按期参加年检,但实际上已停止生产,有个别企业已不知去向,但是经济户口中仍然存在,没有办理注销登记。

二、存在问题分析 1.脱离基层监管 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以来,外资企业的登记权限直属设区的市工商局,而且一年一度的年检工作,为了方便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工商部门与外经贸委等部门进行联合年检,取消了年检回访这一环节,年检工作只是进行形式审查,有的企业的申请登记全部由中介组织一手包办,甚至包括资金流入,都是由中介组织代劳。另一方面,为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外资企业进行特殊照顾,除了专项检查以外,必须先报市局领导批准后才能对外资企业进行检查。基层工商所对外资企业另眼相看,普遍存在一种“管不了”或“不属于我们管”的态度,对外资企业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动态没有进行及时跟踪监管服务,因此外资企业也就逐渐成为属地基层工商所的监管“真空区”。而现在,虽然实行属地管辖,但是外资企业直接向泉州市局申请设立登记,之后由属地工商所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由于基层工商所与泉州市局日常业务联系较少,存在沟通反馈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现象。2、品牌意识薄弱,发展步伐跟不上 磁灶镇的陶瓷产品,是一种耐用品,不同于其它日用品,可以试用,等用过这后,不适应再更换其它品牌。陶瓷产品不管是对于工程建设,还是对于自建房屋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质量保证才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现在市面上的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而“品牌”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信誉,一种质量保证。困此,企业要发展,就要走品牌战略,打出自己的知识度,用信誉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九十年代磁灶镇的陶瓷行业,可谓是辉煌腾达,但是近几年,遇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广东的名牌陶瓷产品,因此发展步伐一直跟不上,甚至走下坡路。因此有些企业选择打“价格战”,一再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有些企业选择为广东的名牌产品加工生产“贴牌”瓷砖,赚取加工费,而相对于机器设备的投入资金来讲,区区的加工费,根本无法让企业走上发展的轨道;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牟取利益,做起了假冒厂商、厂址、仿冒商标的生意。企业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最终是要靠企业的掌舵者来指明方向,也就是这些企业老板,一定要认识发展局势,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3、政策偏差造成“假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九十年代,磁灶的陶瓷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内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是却有许多门槛。相反地,外资企业在中国不仅在税收方面可以享受优惠待遇,而且在用地、引进机器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因此这些内资企业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傍外资”,与外商挂靠申请设立外资企业。如,某企业老板吴先生,先在国外注册一家公司,再与原先的内资公司合资,这样原来公司就成了外资企业,那么企业在税收、用地、贷款、机器设备以及工商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由于内外资企业待遇存在较大差别,或出于其他目的,国内资本到境外“留学”一圈后再回来投资的现象,在我国招商引资中越来越多。按照目前学者研究中比较一致的估算,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中,约1/3是国内资本‘留学’后回流形成的‘假外资’。4、中介组织一手包办,虚假注资 由于中介组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些企业的申请设立、增资、年检等手续均由中介组织一手包办。而企业的设立登记、年检等方面都只是采取书面审查,中介组织就是钻了这一空子,只要企业有需要,只要能盈利,就能采取各种形式为企业注入资金,等领取营业执照后,就立即抽走资金,造成有些企业注册资本与实际投资额相差甚远。5、外资企业退而不注、注而不销 经过调查摸底阶段的逐户情况统计,发现有些已经停止生产经营的企业退而不注、吊而不销,而有些企业没有参加年检,但却继续从事生产经营的现象。这些企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成因:(1)、法律意识淡薄。有的退市企业抱着反正不搞了,办不办法律手续无关紧要,无所谓,更多的是对退市规定也不知晓,缺乏退市后应按法规缴回证照、印章和办理注销登记的概念。(2)、嫌麻烦。少数外资公司停办后,对规范办理注销认为太麻烦,要组织清算,要出费用,要填许多制式表格,耗时费神。所以,普遍对规范退市缺乏热情。(3)、逃废债务。企业开办者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债台高筑,为废掉债权人的利益而采取人去楼空、一走了之,包括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偿还也是如此对策,以逃债避责。(4)、有意规避拒不办理。这些企业,辖区内共有 家。其主要是担心未及时按规定办注销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因为证照管理、注销手续及费用等而不愿办理注销。

三、基层监管对策 1、加强基层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1)、信息收集管理 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调查摸底,对现存的市场主体历史档案进行逐件清理。建立外资企业专门的调查摸底手册,做到一户一册,其主要内容有:登记注册基本信息、出资情况、前置审批情况和注册商标、企业合同管理、分支机构、企业奖励表彰等情况记录以及日常巡查、回访、违章违法行为处理等记录情况。经过全面调查摸底,我辖区共有外资企业44家,其中36 家已通过2005年检,还有8家未按期参加年检,有6 家还在0从事生存经营。有2家已查无下落。(2)把好一年一度的年检审查关 企业在设区的市工商局申请设立登记这后,每年一次的工作是把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关键环节,应该在企业年检时由基层工商所负责对企业进行实地回访,了解企业一年为的经营运作情况,有正常运作的企业才予以通过年检,这是落实外资企业基层监管的基本保障。(3)、信用分类监管 依法对所掌握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信息进行内部信用评价,并以现有局域网络为基础,构建企业信用建设监控评价网络体系,不断加强对涉企的相关部门,如金融、税务、政法机关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然后按不同评价划分不同的监管类别,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并据此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即:对于诚实守信的A类企业,与之“保持距离”;反之,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或不良倾向的B类或C类企业,则盯住不放;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严重失信的D级企业,则与之进行“零距离”接触。(4)设立外资企业专管员,完善内部工作机制 辖区内外资企业只有44家,数量较少,且分布不集中,为解决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监管脱节问题,争取在短时间内做好调查摸底→发现漏洞→做好监管与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设立外资企业专管员,与片长责任制相结合,并纳入绩效考评,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由外资企业专管员负责:一收集资料,建立动态监管手册,完善经济户口;二与各个片区的片长互相配合,对外资企业进行回访和日常监督检查;三及时向外资科传递外资企业的各类监管信息资料;四是为外资企业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服务。(5)设立“三点一线”的外资企业联络员制度 充分发挥企业工商联络员的桥梁作用,给基层工商所的监管服务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借鉴于企业联络员制度的实行,若设立泉州市局、工商所与外资企业,“三点一线”的外资企业监管联络员制度,则能够及时传达监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信息及时反馈,有请示能够得到及时答复,解决沟通反馈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现象。以保证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工商联络员制度,引导企业走品牌战略 通过工商联络员制度,开展联络员培训班,多做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参加各种品牌战略的知识讲座、座谈会以及各种名牌产品博览会,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指导企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不受侵犯,同时督促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积极支持企业运用商标、广告战略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知名、驰名和著名商标。至目前,我辖区内共有注册商标155枚,其中包括驰名商标 1枚,著名商标9枚,知名商标 4 枚。

3、调整相关政策,消除“假外资”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这种做法,在改革开放时对外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的条件下,为我国经济发展吸引到了大量宝贵外资,进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入世前内资企业具有市场准入的优势,但现在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已大幅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不利于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实际是对内资企业的‘逆向歧视’,其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从各方面减少直至最终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给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

4、严密监控出资行为 我辖区内共有外资企业44家,其中40家企业资金全部到位,尚有4家企业只有部分出资。对于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的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出资监管力度,对企业的出资行为进行动态监管。对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如2005年9月29日新登记 “福建省耐迪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同章程规定的缴资期限还没到期,我所将在企业离出资期限到期前半个月时,及时向企业发出“提醒出资通知书”,提醒外商投资企业按期出资到位;对于另3家出资期限到期仍未按期出资的企业,上门发出“限期出资催缴通知书”,督促企业资金到位,确保外商投资企业规范运作、合法经营,进一步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引导退出市场(1)通过行政指导,做好市场主体信息、准入、退出政策宣传指导、监管法规等,灵活采取指导、引导、辅导等一系列柔性手段,让退市企业主了解企业并不是停止生产就可以什么都不管,真正认识到办理注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未办理注销登记的危害后果,引导那些已停止生产的企业,或已被吊销的企业主动清算,办理注销登记。(2)充分利用年检监督,加大基层所的监管责任,加强对企业的定期巡查和对预警企业的重点监控,督促市场主体随时退市,随时督办注销。把退市监管工作纳入市场巡查的重点内容。(3)建立网上锁定机制。结合全市、全省联网,及时对不按规定办理而无法注销的退市主体,通过网上设定程序,对其法定代表人及股东名单纳入工商行政系统违法企业和人员黑名单,予以上网公示,限制其在3年内不得在本地和外地开办企业或进行投资当股东。

[1]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改革

农产品安全监管是指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所进行的监督管理活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为了保证有效的农产品监管活动而建立的组织机构、配置的职能及人员、建立的制度、运行的方式及方法的有机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问题思考,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问题,减少因基层农产品质量问题对人们身体所造成的伤害。

1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

1.1 各部门之间对接过程易产生问题

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的建立涉及到较多的监管部门,在工作对接的过程当中,较易出现差错,此外,由于各个部门对基层农产品的认识及理解不同,在对接工作的过程当中,各部门之间的对接工作就较难形成一定的体系,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造成不良的影响。

1.2 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仍处于不够完善的阶段,所拥有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不够先进,无法达到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所规定的水平,故无法从源头对基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保障。

1.3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基层农产品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人员也较为复杂,因此在管理上相对困难,责任划分不清的状况,有些部门制度不够完善,在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时,就相对困难,易形成不了了之的局面,严重影响基层农产品在检验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2 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措施

2.1 加强对各部门交接工作的管理

在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应对各部门之间的交接工作进行完善,各部门之间应进行相互的了解,明确自身及其他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以免在交接的过程中因找不到正确的交接人,而延长交接的时间;对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对基层农产品有统一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其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将推进基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思想灌输给每个工作人员,使其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减少交接过程中所发生的失误,保障基层农产品交接过程可以顺利进行,使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快速的进入到流通环节,同时,避免因基础农产品过期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 加强县级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准

由于基层农产品的主要来源为县级地区,因此其作为基层农产品的源头地区,其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对基层农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县级检测机构不够完善这一问题,应加大县级检测机构的密度;提高各县级地区检测的水平,并配有相应的工作人员以便能够更好的对基础农产品的安全进行检测,这是因为基础农产品的种类较多,在检测时,不同的农产品所需的设备及检测方式方法具有较大差异,那么,在检测的过程当中,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应配备不同的机器设备和专业的检验人员,对基础农产品进行严格检验,以保证检验过程及操作能够符合国家标准;应对县级地区基层农产品生产较为密集的工厂、基地,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力度,以减少基础农产品所发生的质量问题。

2.3 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的制度

基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所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上较为复杂,为了更好的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就必须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制度,以减少体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麻烦,那么在制定制度时,应将各个部门的职能及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并对这一结果进行公示;将工作具体到人,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防止以次充好的现象及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产生;定期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减少工作中的食物情况。

3 结束语

基础农产品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必须产品,其质量安全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提高监管的力度,以减少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问题,进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3

那么,在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基层商务部门该怎么对外资企业监管与服务?是不是该“一放了之”?我认为:放权不是放任,减权放权之后,基层商务部门不是管得少了,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在坚持“放”字当头,应放尽放后,基层商务部门要坚持 “管”字同步,加强监管;坚持“服”字跟上,优化服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政府职能重心从以审批为主的事前监管向以监督管理为主的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一、正确把握加强监管与服务的关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正确理解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将监管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监管之中有服务,服务之中有监管。服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监管,我们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业务素质,企业愿意规范生产,合法生产,这无形中也会减轻我们监管的压力。在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基层商务部门更应正确把握加强监管与服务的关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推动外资监管由过去的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

二、以促进外资企业发展为目标,创新监管与服务方式

基层商务部门要根据新形势,积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着力推行人性化监管和个性化服务:一是事前及时提醒;二是事中指导规范;三是事后指导到位。我们只要把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监管与服务方式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和推广网格化监管模式,健全网格化监管执法的运行工作制度,推进精细化监管、网格化执法,实行专业分工、协同配合、相互衔接,确保监管范围全覆盖、监管责任无盲区。

2.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通过地方政府政务网站、基层商务局网站等企业信息平台加快外经贸信息化建设,宣传与外资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引导外资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加强与银行、人力资源、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等合作,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3.做好外资企业年度经营状况联合申报管理工作,完善外资企业信息数据库。将外资企业细化分类,引入诚信管理,实施分类监管,建立监管诚信档案。依据监管对象的信用情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违法情况、风险能力等,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惩戒机制和淘汰机制。对守法经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进行激励,对生产经营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外资企业,协调联合年报各部门沟通情况并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处理。对生产经营状况不正常、海关信用等级下降、有较严重欠薪现象的企业,加强预警监测。

4.建立健全基层商务部门属地监管与服务工作机制。明确基层商务部门监管与服务工作内容和责任,解决基层商务部门对外资企业“管什么”、“怎么管”的难题。实行外资企业基层属地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外资企业基层监管与服务台账并实行全程跟踪。完善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建立定期走访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外企服务环境恳谈会制度等,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建立外资企业热线受理和督办制度,畅通外资企业问题困难反映渠道,及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问题困难,尤其要做好对困难企业的行政指导和帮扶。

三、加强行政指导引导外资企业自我管理

通过发挥行政指导职能,引导外资企业自我管理,最终实现依法经营,是新形势下基层商务部门以较少的行政监管力量实现对众多外资企业的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法律法规培训,是引导外资企业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基层商务部门应加强与海关、商检、财税、金融及其他政府部门的联络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有关部门所涉及的与外资企业相关的最新政策,联合相关部门共同举办面向外资企业的法律法规及业务宣讲培训,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送到外资企业。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外资企业自觉规范,依法经营。从而既实现了外资企业的自我管理,又缓解了基层商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监管与服务队伍建设, 提升综合素养和整体履职能力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在于加强队伍建设,稳妥有序推进监管与服务队伍的重新整合与综合素养提升。为此,基层商务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外资企业监管与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法治素养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完善待遇、选拔任用等激励保障制度,强化业务考核,提升监管与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综合素养和执行力,促进综合性与专业性互补,进一步增强综合监管和整体履职能力,以适应简政放权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4

(一)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全程监督企业财务总监通过列席参加相关会议、开展调研、查阅报表、实施质询、专访谈话等方式对企业重大的财务情况、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及经营者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基本环节,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1、以“三重一大”为重点开展事前监督。在企业决策前,财务总监可对有关决策项目提前介入并调研论证,着重从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进行判断,向公司高层决策者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决策时,可以对企业决策过程进行审查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以重大经营活动为重点开展事中监督。要紧扣企业中心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监督检查,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检查目标和检查工作方案,有选择地对企业重大投资、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等经营活动深入了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建议。

3、以企业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为重点开展事后监督。要对企业财务运作、投资担保、经营效益、资产运营、利润和薪酬分配等重点问题进行审查,对已发生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要督促进行整改,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持续、规范运行。

(二)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的监督企业董事会要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监督,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有效性的评估,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效性,督促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总监行使财务监督职能的途径

(一)强化重要信息传递流程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监督,财务原始及基础资料的获得相当关键。财务部门向董事会报送重要信息应纳入到企业正常的信息传递工作流程,做到及时、完整、有效。还应建立知晓企业重要信息范围的工作规范,将企业需提供的重要信息列出明细,并分解到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在送企业领导的同时,送董事会成员阅知。这样就能及时获悉企业的大额资金流向、重大财务会计信息。

(二)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

财务总监要借助企业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工作,有效整合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加强与财务的沟通,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作为监督参考;加强与纪检监察的沟通,及时获悉效能监察情况,执行情况及违法违纪情况。

(三)实现与企业外部的“协同”

财务总监要实现与企业外部各方监督力量的协同配合。一是加强企业财务决算审核机关协同;二是加强企业审计协同;三是加强社会审计协同。通过与社会审计机构关于审计情况、存在问题的沟通,利用社会审计的成果,有效的来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浅谈彩妆企业基层业务人员的职责 篇5

彩妆与护肤品不同,护肤品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的积累,企业对业务的管理相对成熟,而彩妆的业务人员起步较晚,而要求却更高。那么企业没有给业务人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内容,对业务人员不但是个人力的浪费,也对市场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企业要给业务一个清晰的定位,那就是找出业务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你的品牌和产品要想在一个日化店的销售额高,要具备什么条件?终端化妆品在门店是作为门店的利润品牌的,也是店主非常重视的产品,但是现在市场太多品牌,零售商可以选择性的余地非常之大,他可以选美宝莲、可以选铂金、也可以选择卡姿兰、巧迪尚惠等等,那么我们想在他的店里要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必须要让门店愿意卖、会卖和努力卖。

那么要解决这三个层面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代理商和店主搞好关系,要店主给我们企业面子能彻底解决的,也不仅仅是通过促销人员下店能完全解决的,整个工作是一个系统,那么业务是整个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业务就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每个层面,笔者认为彩妆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 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我们知道,把合适的产品放到合适的门店销售是取得好业绩的基础,要销售彩妆品牌,对于门店的要求也比较高的,不光要求门店形象好,而且人员的专业性也要强。那么选择好一个合适门店就显得尤为关键,对彩妆来说,目前它的主力消费群体是20-35岁左右,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女性,所以彩妆在城市的销量要大于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要大于经济落后的地方,

我们不难发现,某些门店一年护肤洗护品的销量很大,但是销售彩妆就很吃力,这是因为门店产品的销售是与其顾客群的消费所决定的,什么样的顾客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就像我们现在把咖啡馆开到农村猪圈旁,可以想象生意多么惨淡。所以业务主管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选择好门店,选好门店就一定要了解好当地市场情况和门店经营情况,这样才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门店状况把合适的产品放进去。“选择大于努力”这句经典的话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一些业务为了冲销量拿提成,胡乱选择门店就容易给代理商和品牌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有些店面在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很难把品牌卖起来,而门店卖不好,就会撤柜,这样容易把品牌和代理商的名誉弄坏,于是进一个门店由企业和代理商投入柜台、运费、试妆架、培训费用、服务费用、时间和精力等,随着门店的撤柜全部都会付之东流,不仅如此,撤柜处理不好,还容易留下问题,为品牌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所以搜集准确的第一手市场信息和门店资料,是业务最为关键的基础。

2. 有效沟通,攻下目标网点:有些代理商把开网点的压力全部压在业务身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要店主之接受品牌,是要靠品牌的影响力、代理商的信誉、服务实力、再加上业务人员的有效沟通才能实现,所以打造好样板店,形成良好的口碑,是开网点的首要条件,业务人员在这个环节的工作就是有效沟通。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监管

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强化财务会计监管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因此,如何加强与提高财务会计监管,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便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的总和,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重要性、明晰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这些质量要求相互依存,共同对会计信息以至整个会计体系发生作用。会计信息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呈现,如果表述不清晰或虚假,将影响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在信息时代,决策有用性常常被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和价值判断标准。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2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决定了委托———代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为其代理,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虽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但在作出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拥有信息优势专业能力,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双方的冲突,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权造假牟取私利,使造假成为可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和知识、掌握新法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准则的要求与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

2.2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扬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2.3 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2.4 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环境不够优化,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得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造假成本,更加剧了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造假。

3 加强会计监管的几点做法

3.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账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造假者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就会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3.2 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对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首先,政府要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单位与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单位与个人的执行结果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损失,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3.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造假代价大于造假收益。

3.4 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对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财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3.5 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一个完善和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有效市场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治理机制,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为此,要促进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使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化,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要大力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坚决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和风险意识,实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恢复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3.6 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法律监管;资产证券化;证券信用交易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含义

对于资产证券化,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指主要由现金流支持的,这个现金流是由一组应收账款或其他金融资产构成的资产提供的,并通过条款确保资产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转换为现金以及拥有必要的权力,这种证券也可以是由那些能够通过服务条款或者具有合适分配程序给证券持有人提供收入的资产支持的证券。

目前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等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2005年8月中金联通收益计划、2005年12月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元2005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的成功发行拉开了资产证券化的大幕。我国目前已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银行信贷资产类,目前主要是国开行和建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另外一类是针对企业资产类,如中金公司的联通收益计划、广发证券的莞深高速公路计划等等。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将企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以“资产支持证券”(ABS)的方式销售出去,从而将未来的现金流变现,获得融资。这里的证券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收益率的“优先级债券”,占ABS的大部分,这部分债券一般由公众投资者购买(在我国以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主),甚至可以上市挂牌交易(如浦建收益);另外一类证券是所谓的“次级债券”(在我国也称为“次级收益凭证”)。

资产产生的收益,先用来偿还“优先级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剩余部分都分配给“次级债券”的持有人,而且“次级债券”的持有人往往就是进行证券化的企业本身。所以从这点来说,作为证券化发起人的企业,只需通过持有占证券化资产总值约5%-20%的“次级债券”,就可以获得资产获得利润的很大一部分。

如果把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公司,那么优先级债券就相当于公司的债务,而次级债券就相当于公司的股权。企业通过持有次级债券,利用了财务杠杆,运用少量的资金拥有了大额的资产,解放出了现金流,当然资产的风险也主要由企业承担。

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现状和相关监管法律法规

自2007年以来,刚刚起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几乎处于停滞阶段,整个2007和2008年,我国没有任何新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美国爆发的次债危机引发了蔓延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这其中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以银行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以莱曼兄弟为代表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过去大量购买了此类产品并从中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但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7年的下落以及利率的走高产生了大量的次级按揭贷款坏账,而这其中的损失主要由购买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金融机构承担,导致了许多大型投行的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受之影响,全世界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在2006年资产证券化的全盛时期,美国发行在外的资产支持证券总额达到8万亿美元,仅次于国债成为了最大的债券品种。但是这两年市场大幅度的萎缩。受之影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2年以来先后12次升息,其中自2006年升息2次,2007年升息6次,这都大幅度的增加了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这也从负面影响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我国证监会鼓励证券公司对五类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第一,水电气资产,包括电厂及电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公司等;第二,路桥收费和公共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大型公交公司等;第三,市政工程特别是正在回款期的BT项目,主要指由开发商垫资建设市政项目,建成后移交至政府,政府分期回款给开发商,开发商以对政府的应收回款做基础资产;第四,商业物业的租赁,但没有或很少有合同的酒店和高档公寓除外;第五,企业大型设备租赁、具有大额应收账款的企业、金融资产租赁等。

根据《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政府将鼓励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化发展,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近来,监管层推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脚步明显加快,这意味着停滞已久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即将再次开闸。

该征求意见稿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管理者提出更严格的风险控制要求。与此前业内讨论的旧版征求意见稿相比,新的《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计划管理人的职责,对证券公司的职责、宗旨、移交、风险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新版征求意见稿,计划管理人必须履行七项职责:发行受益凭证,设立专项计划;为受益凭证持有人的利益,受让、管理专项计划资产;按照约定向受益凭证持有人分配收益;按照约定召集受益凭证持有人大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聘请专项计划的托管人、基础资产服务机构及其他为证券化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定及计划说明书约定的其他职责。

征求意见稿还对基础资产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可以为债权类资产或收益权类资产;可以是单项财产权利,也可以是同一类型多项财产权利构成的资产组合;基础资产的收益可以来源于基础设施收入、交通运输收费收入、租赁收入、应收账款等。

从征求意见稿对投资者的规定来看,该市场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但也不排除个人投资者。资产证券化产品最低认购金额为100万元。而此前该市场并未对自然人开放,也没有对认购设置较高门槛。

nlc202309050006

与此前的只有创新类券商才可以开展此项业务不同的是,未来大部分券商都有机会开展此项业务,而个人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券商推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受益凭证的收益率和发行价格,可以由计划管理人以市场询价等方式确定;同一计划中相同种类、期限的受益凭证,收益率和发行价格应当相同。而同一专项计划,可以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及收益分配顺序,发行不同种类的受益凭证。

根据征求意见稿,受益凭证可以通过担保等方式提升信用等级。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金融机构的,应当获得国内资信评级机构最近一年AA级或者相当于AA级及以上的主体信用评级。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非金融机构的,评级机构应对其进行主体评级,未获得国内资信评级机构AA级或者AA级以上评级的,不得作为担保人。

证券公司办理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应当设立专项计划,并担任计划管理人。专项计划资产为信托财产,专项计划财产独立于原始权益人、计划管理人、托管人、受益凭证持有人、基础资产服务机构及其他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服务机构的固有财产。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企业资产证券化是指证券公司面向境内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管理人身份发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按照约定用募集资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资产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活动。

三、监管和信息披露

根据《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对证券公司办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情况,对原始权益人(新长宁集团)、推广机构、托管人、基础资产服务机构及其他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关的部门和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还可以查阅、复制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电子设备予以封存;约谈证券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事项作出说明;要求计划管理人、原始权益人、推广机构、托管人、基础资产服务机构及其他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就有关事项作出说明、在指定期限内提供有关业务资料、信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在发生可能对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价值有实质性影响的临时性重大事件时,受托机构(证券公司)应在事发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向同业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提交信息披露材料,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重大事件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1)发生或预期将发生受托机构不能按时兑付资产支持证券本息等影响投资者利益的事项;

(2)受托机构和证券化服务机构发生影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价值的违法、违规或违约事件;

(3)资产支持证券第三方担保人主体发生变更;

(4)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发生变化;

《工作指引》第四章“信息披露”规定,计划管理人应当指定一名信息披露联络人,负责专项计划的信息披露。

计划管理人应当按照本指引的规定及计划说明书的约定,履行定期披露、临时披露等信息披露义务。

定期信息披露应当包括下列内容:自专项计划设立日起,每三个月披露最近三个月的资产管理报告及托管报告,每十二个月披露年度管理报告、托管报告、信用评级报告;受益凭证每次收益分配前,披露收益分配报告;计划终止时,披露清算报告等。

计划存续期间基础资产发生超过受益凭证未偿本金余额5%以上,或者当期分配金额10%以上的重大损失;基础资产涉及法律纠纷或者担保等重大或有负债,可能影响受益凭证本息按时足额偿付;基础资产现金流预期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形时,应当进行临时信息披露。

计划管理人应当保证受益凭证持有人能够按照计划说明书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查阅披露的信息资料。

四、加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监管

(1)加强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的原因市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市场丧失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证券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外在性和非公平性等问题,存在着缺陷。并且,由于证券市场面临更大的风险因素和不稳定性,一旦对其缺陷监控不力,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将会极为严重。证券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为稳定证券业的正常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国家对证券业的监管就势在必行了。有学者认为,证券市场绝非纯然自律不受外界干涉的私人俱乐部。其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证券市场不但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而且要保护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证券市场需要由国家授权一个权威性证券监管机关实施监督管理,以协调和解决由证券市场缺陷所产生的各种矛盾。

(2)监管模式的选择。美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属于政府型监管,是由政府设立的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依据法律授权对整个证券市场实施监督与管制。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是对联邦证券法的实施和管理负责的主要部门。SEC以其较高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统一的机构管理程序而著称,因而受到广泛赞誉。但是,SEC的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也受到指责。因此,1966年联邦证券法在修改时就规定除贯彻保护投资者的原则外,SEC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也应认真考虑在促进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政府型监管强调国家对证券市场的强制干预,因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监管人员往往因利益驱使而放松监管,容易滋生腐败。政府型监管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情况,因而对这一监管制度的有效性也曾引起强烈的质疑。

为更好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律型监管和中间型监管则应运而生。自律型监管强调证券行业的自律管理,通过证交所或证券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这一监管模式更强调监管的灵活性,然而仅仅依靠行业自律的做法缺乏强有力的立法及制裁措施,容易造成无序竞争,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综合分析几种监管模式的情形下,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我国的证券业监管采取了政府型的监管模式。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政府直接介入,自由度相对不高,政府型监管较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同时,由于我国的自律性组织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也不能进行有力的监管,因此只能在证券市场中发挥辅助职能。我国与美国在监管模式方面虽然都采取的是政府型监管模式,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各有优劣之分的。

参考文献:

[1]林声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模式与风险聚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张锦宏.《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期.

[3]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变革———〈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4]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论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浅谈外资企业基层监管 篇8

[摘要] 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很难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企业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至关重要。基层企业可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使内外素质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其能从长远的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为生产力的提高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方 向 特 色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近几年,我们在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上下功夫,通过文艺演出,各种球类比赛,举办青工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不仅使各族干部职工提高了各项文化技能素质,也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应。这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然而,从现状来看基层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基本处于摸索前进。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负责全局物资供应,服务单位理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领跑作用,然而,事实上,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单位离企业文化到底有多远?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尽管也在基层单位进行了初步尝试。但从整个现状来看,却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而幼稚。很少能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干部职工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搞文体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职工的娱乐文化等等。这一切,导致在行动上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搞两层皮。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没有营造出企业文化氛围。

3、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往往被看作工会这样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现实中基层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缺乏本行业工作特色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由于企业文化的普遍缺失,导致职工素质有待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降低,专业人才流失。影响了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敢问建设基层企业文化路在何方?

1、加强领导,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一是要切实摆正位置。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和实施。二是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年终考核评比兑现等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必须有重点、分层次,结合实际,逐步推进。可根据单位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模式框架,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拟定后,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完善,做到首尾呼应。五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重要活动做出总体部署,等等。六是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有一个调研、分析、摸索、提高的过程。应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将技术能手奉为职工楷模,以此培植职工价值观,先进人物不但应拥有崇高的荣誉,受到全体干部职工的尊敬,还应在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要建立荣誉室,集中展示历年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图片。

2.宣传与传播企业文化。一是利用一切可以动用的传播媒介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策划宣传攻势,将总体规划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不留死角。二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加工,重新传播执行。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如团体研讨,领导与群众对话等途径,扩大宣传和影响,重点开展认同感活动,团队活动,形象塑造活动。四是成立企业文化执行与协调组织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企业文化工作的开展并解决执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3.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培养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部分。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营造员工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一是有计划的引导员工参与管理。在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把企业的工作重点传达给员工,要注意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我们每个月都要召开生产会,生产会不能仅仅只是会议的传达。是否也可以先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一些问题。二是通过员工自我发展计划实施员工自我管理。可以要求每个员工每年写一份自我发展计划,简明扼要的阐述自己在一年中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需要,希望得到什么帮助。自我发展计划,一方面是员工实行自我管理的依据:另一方面也给每个员工的上级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计划。三是通过合理化建议引导员工参与。每个员工应有随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并作为管理部门主动了解意见和建议的基础。四是通过把同事当成朋友的方式促进协作。促进协作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工作后的聚餐,郊游等形式来增进同事之间的私人感情和协作精神。在日本的企业界,很多领导几乎每天都要和年轻的员工一起聊天,聚餐,直到深夜,已成为日本各公司的普遍做法。五是通过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协作。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如以小单位为团队组织球赛,拔河,跑步等。

4.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一是要重视职工的满意度。满意的职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二是各单位要为职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当每一个职工跨入公司的大门时,他都会被告知: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而通过他的努力,在若干年后,他又会达到什么样的前景,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三是要重视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方面,可分层进行。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5、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一是鼓励不断学习。鼓励“终身学习”。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鼓励“全员学习”。学习不是某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要需要学习,基层员工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基层员工的素质代表着整个企业的素质,基层员工的形象代表着整个企业的形象。基层员工更需要学习。二是推行快乐工作。让组织成员在工作中鹈鹕到生命的意义。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能够实现快乐工作,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实现个人的生命意义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只有这样的快乐,才能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企业努力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让每个人都深感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员工能够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让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三是持续创新。企业的学习一定要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只有形之于物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所以一定要注重员工的创造能力,使这种能力和学习力,快乐工作完美结合,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前途的企业。使创新成为主旋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如何突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特色?

上一篇:ktv开业营销方案下一篇:保洁部员工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