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共11篇)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1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资国家, 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弥补了我国长期发展中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还为世界资本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使世界能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果实。
一、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和现状
从1978年我国开展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以来, 经历了一个曲折和漫长的过程。目前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对外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 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利用外资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 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采取借外债和和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FDI) 两种方式, 然而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借外债不仅有还本付息的沉重负担, 而且还受资本输出国政府的种种苛刻条件的限制, 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技术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通过直接投资 (FDI) 方式引进外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充足资本, 还能相应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1979-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7453.45亿美元, 而其中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投资总额为5621.05亿美元, 占整个投资总额的75.02%。可见,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FDI) 乃是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外资的大量引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制度转轨和经济体制创新。首先是大量的外资被运用到国民经济生产的薄弱环节上面, 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方面, 随着一些大型的基础项目的建设和完成, 大大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限制, 为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利用外资重组国有企业, 通过吸收跨国公司参股或者并购国企, 这样不仅改变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还完善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 从而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更好地发挥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另外, 我国的“三资”企业产值在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 不仅生产了许多我国紧缺的重要商品, 还增大了我国出口规模和我国产品出口结构。最后,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创办了很多工业企业,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
三、引进外资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运用外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有些出于追逐利润的外资大量流向一些回报高、风险相对小的行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出现了污染生态环境、排挤内资企业、垄断部分市场的现象。
首先大量利用外资造成了我国国内资金的相对闲置, 造成投资利润甚至企业的控制权拱手让外资, 导致资源配置率低下。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10月末, 城乡居民的存款总额约为16.8万亿元。200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如果能将以上内资其中部分转化为投资, 就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因此, 要利用外资先要利用好内资。
其次, 外资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分布上面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面, 特别是工业部门, 而对本来就落后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 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原来不均衡状态不仅没有改善, 在某些方面还加速了我国产业畸形发展;地域分布上面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些发达城市, 而对中西部和农村的投资相对较少, 逐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因此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
第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 在大量引进外资的时候, 应该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面来考虑, 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防止外资的冲击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金融部门要防止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所引发的国家金融危机, 通过健全经济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第四,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 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 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外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 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 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 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 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因此在引资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法制建设和税收制度建设, 严堵国有资产和税收的流失。
第五, 我国在最开始引进外资时, 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这对引进外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的今天来说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使国内企业, 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 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 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
最后, 由于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跨国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 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妨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另外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消化不足, 重复引进现象也比较严重,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制度上着手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投资;技术引进上面要鼓励先进技术的引进, 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同时注意消化仿造先进技术, 直至技术创新, 推进我国的技术出口战略实施。
综上可见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应该从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上来, 继续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 吸引一些高质量的外资进入。相信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一定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外资进入中国, 将中国的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焦继文.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结构优化 (理论·模型及检验)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2]、丁冰等.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肖勤.国际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概论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2
为了解全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省统计局近期对全省482户企业进行了一次重点调查。当前黑龙江省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中小微企业总数为10.5万户,比上年增长2.7%;参与调查的482户中小微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7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资金来源多元化。2011年,全省10.5万户中小微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92.1%;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2864.4亿元,拉动全省中小微企业增长7.6个百分点。全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以自有资金为主,银行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财政补贴等渠道筹资并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企业新,规模小,创新水平低。全省中小微企业大多发展时间短。在参与调查的482户中小微企业中,2001年至2011年成立的企业有312户,占被调查企业的64.7%。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03户,占被调查企业的62.9%。2011年,482户被调查企业中,有科研投入的企业只有38户,38户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被调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4%。科研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3
1 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优势
中小企业是繁荣市场经济的主体, 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 承担着提供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的责任, 是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1.1 就业准入门槛低
中小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 对学历、职称等要求较低, 求职者择业回旋余地大。到中小企业就业手续简便, 不受身份、籍贯限制。同时,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 工种繁多, 有利于求职者对号入座, 择优选择就业岗位。
1.2 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据调查, 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为1000~1600万。同时, 国企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在1000多万。具体到我省, 全省劳动力资源年均增加51.65万人, 到2012年, 劳动力资源总数将达到5800万人, 占到人口总数的80.63%, 劳动力资源总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届时我省面临的就业压力将不言而喻, 急需增加大量就业岗位来缓解就业压力, 而中小企业的成立注册资本低, 大多属于劳动密集性企业,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1.3 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的影响, 增加岗位十分有限, 国有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 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 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极其有限。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看, 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已占从业人数的75%以上, 吸收的就业容量是大型国有企业的14倍, 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1.4 繁荣地区经济
中小企业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企业群体, 成为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创造的最终价值占GDP的60%左右, 上缴国家税收占到税收总额的53%。因此可以说, 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是市场繁荣的根基, 是一个地区经济兴盛的支柱。
2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为了保持中小企业创造就业的优势, 应从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2.1 鼓励创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政府为主体, 降低注册门槛、减免初期税费等措施, 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设立成本。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形成社会服务网络。通过企业自建、政府资助的方法, 创办公共技术平台, 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这种技术平台能够使中小企业信息渠道通畅, 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2 建立信保体系, 加大融资力度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 增强服务功能,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 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 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
2.3 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 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 形成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文化和旅游、现代服务等方面培植一批创业成本低、就业空间大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在数量上扩张、在质量上提升、在结构上优化,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从而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要通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 首要任务是发展吸纳就业能力的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如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形式, 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落实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鼓励中小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促进就业机制。
2.5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通过实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程, 鼓励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 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 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 对中小企业现有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训技术骨干。培训形式可以采取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岗位培训等,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2.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包容性大, 企业除了提供正式工就业机制外, 还提供季节工、劳务工等非全日制、季节性和弹性较大的用工形式。因此政府需结合当地情况, 制定用工制度管理、工资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 确保临时工与企业正式职工同工同酬, 享受与正式职工同等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把每个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3 提高中小企业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它意味着企业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优厚的社会保障和更高的福利水平等。就业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就业质量的提高。虽然中小企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还存在薪资报酬低、就业环境差、就业状况不理想等就业质量问题。因此, 在实现促进就业的基础上, 企业还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3.1 改善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在签约、劳动时间和福利待遇等就业环境方面还存在缺陷, 这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就业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 不应只是关注中小企业解决了多少就业岗位, 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如将主要职业病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规范参保单位缴费行为等。政府还可以将给与企业的一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的就业环境挂钩, 强制性地规定应给劳动者提供的最低就业环境标准。
对中小企业而言, 就业环境差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流失, 甚至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的外泄, 有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停滞, 陷入困境。而且现时招新, 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导致企业费用的增加, 因此, 中小企业要权衡利弊,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 落实劳动环境保护, 降低职业危害, 力争使每个劳动者做到体面就业。
3.2 培养中小企业经营者长期发展的意识
据2011年“中国企业金融高峰论坛”调查, 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为3.7年, 这一现象虽然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有很大关系,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长期发展意识造成的。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也是所有者, 导致其更多的关注眼前利益, 实现的利润大都分给所有者, 不注重资本的积累, 更不愿在人力资源和就业环境上投资, 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动力。所以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并逐步壮大,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有长期发展的意识, 有长短期规划, 逐步加强对就业环境方面的投入,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3.3 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提高劳动者收入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人员的工资与企业实现的利润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利润的增加会使职工工资增加;另一方面职工工资的增加也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工资和利润相协调的稳定增长机制, 参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中小企业经营者也应认识到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是长期趋势。
3.4 加强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 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它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现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只注重利润的增加, 不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结果导致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削弱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而良好的企业文化, 能激励员工的参与意识, 重视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提高就业质量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应该成为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 不断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多下功夫, 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有提高就业质量, 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推动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头等大事,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就业方式, 缓解了就业压力, 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确保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数量增加的同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增强中小企业经营者长期发展的意识、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就业数量,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萍, 黎志键.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 2011 (3) .
[2]陈晓.广东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6) .
[3]刘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4
一、企业董事会的基本架构及运行状况
2020年,户企业共召开董事会次,形成决议项,审议事项涉及“三重一大”、企业重要经营活动、财务预决算、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人员招聘、重要人事任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分配系数确定、工资薪酬调整方案、股权投资、股权转让、公开招标、工程改扩建、融资贷款、贷款担保、贷款偿还、基本制度建设、公司章程修订、公司战略方针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内容。
各企业为了规范董事会运作,制定和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董事会议事规则、企业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财务内部核算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招标管理制度、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子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
二、企业董事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董事会制度不够健全。董事会基本制度体系一般包括:董事会的规模与构成、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董事和董事会的职责职权、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董事会的会议与议事规则、董事会会议制度、信息与报告制度、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等。从调研的企业看,董事会制度尚不够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制定与完善。
二是董事会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个别企业对董事会的职责、职权的掌握与理解不够透彻,哪些是董事会的权力,哪些是经理层的权力,划分的不尽合理,董事会的权力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比如,有的公司审议重大事项时召开的会议,以领导班子会议或者是联席会议代替董事会会议,未能体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三是董事会的会议决策机制不够规范。有的企业召开董事会次数较少,不符合公司法规定;
有的企业涉及“三重一大”事项未召开董事会进行集体决策;
有的企业召开董事会会议,未通知监事会成员列席。
四是董事会会议准备工作不够细致和完善。有的企业董事会会议议程的安排、资料的准备不够充分,会议通知和会议资料不能提前送达全体董事及监事会成员以便充分调研、酝酿后发表意见;
提案资料、会议记录、董事会决议等相关资料不规范、不完整。
五是董事会成员空缺时间较长。有的企业董事退休或调离后,长时间未进行补选,未及时调整班子成员。
三、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建议
一是规范董事会会议机制,提高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公司法规定董事会会议包括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一般情况每年度应当至少要召开四次定期会议,定期会议计划应当在前一年年底之前确定。临时会议是企业出现紧急和重大情况,需要董事会做出有关决策召开的会议。董事会会议议程的安排、会议议题及相关资料应当在会议召开之前送达全体董事和监事会成员。会议纪要、投票的结果以及决议的表述要完整、清楚、准确的记录,一人一票制,并由出席董事签字确认,董事会会议记录要保存完整。同时,董事会制度需要不断创新。首先,应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这就是要求把企业董事会做“实”,让董事会真正成为代表出资人利益的决策主体,实现董事会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其次,应该建立保证董事及时了解企业情况、获得决策必要信息的责任制度,应当保证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实际问题,为董事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三,应该从制度上规范董事的履职行为,提高董事的履职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完善董事会报告制度。董事会通过工作报告制度接受国资委的监督,国资委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企业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要求在进行报告的时候,既要肯定工作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年度工作报告应当需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董事会制度建设与运转情况、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活动的主要指标、公司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情况、经理人员的选聘情况、企业改革情况、企业职工收入与分配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全面风险管理或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情况、董事会决定的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调整以及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情况、董事会的主要工作设想等。
三是建立健全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制度。评价董事会工作的重点是董事会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董事会的工作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日常运行、决策科学性和效果以及对经理层的监督管理等情况。评价周期为年度评价,采取多维度评价的方式,分别由董事、党委班子成员、经理层成员、董事会秘书、部分职工代表和国资委进行评价,董事会评价工作还要听取派出监事会主席的意见,之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形成董事会年度评价的意见予以反馈。
四是结合实际设立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下设审计和风险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用来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审计和风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议公司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督导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对企业审计体系的完整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督导,与监事会和公司内、外部审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对风险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结果。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公司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并依据考核结果,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五是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落实和监督职能。董事会应加强对经理层贯彻落实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掌握执行决策过程中的实践动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建议,保证公司战略规划、预算计划和各项决议等得到有效落实。制定经理层业绩考核办法,对经理层严格考核、有效激励、约束到位。
六是探索选聘外部董事机制。引进外部董事充实到董事成员当中来,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外部力量对于企业内部运作的监督问题,本质上要看董事会对于管理运作和业绩考核能否进行独立监督。另外一个目的是董事会中有成员来自企业外部,他们能为董事会带来新的信息、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新的资源,也就是说,外部董事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过程中来,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体现其作为“决策专家、经营顾问”的角色效能。
七是加强董事会秘书队伍建设。董事会秘书,主要负责董事会事务上工作的管理,是促进董事会合法合规、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是衔接董事与董事之间,沟通董事会与国资委、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极为关键。为了保证董事会秘书能够有效地对董事会会议的效率和决议质量负责,应规范董事会秘书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包括:董事会秘书的选聘、任用与评价办法,以及董事会秘书的履职指南。
八是保障监事会的监督权利。企业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支持配合监事会工作,确保监事会列席企业重要会议。应当及时向监事会报告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动态,以及出资人关注事项等重要情况。企业下发的重要文件应当传达到监事会;
监事会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需要各类文件资料也要及时提供,充分保障监事会的知情权、调查权、质询权和建议权。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民营企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18-2
0 引言
“民营企业”是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量的60%以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民营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本文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学生家长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在校学生对民营企业的认知程度、到民营企业就业意向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不愿意主动到民营企业就业,即使选择到民营企业也是就业难的无奈选择。出现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但作为培养方的高校来说,分析学生不愿去民营企业就业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尤为重要。
1 大学生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对民营企业缺乏深入了解
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了解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媒体宣传和亲戚朋友介绍等。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学生们缺乏对民营企业深入了解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感性认识。90%的学生认为民营企业就是所有权不属于国有的企业,企业员工达到200-300人以上的企业才算是工作,人数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去的工作就不算是工作。对民营企业缺乏深入理性的了解。
1.2 学生对在民营企业就业存在很多的忧虑
调查中,不去民营企业就业和拿不定主意的学生比例为60%,说明很多同学对去民营企业就业还存在顾虑。通过访谈和座谈会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就业的首选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无法在更好单位就业时的无奈选择。主要原因有:第一,在民营企业工作薪酬及各种福利水平较低,失业风险较大,给个人生活带来沉重负担,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可以避免以上问题。即使无奈之下选择了民营企业,也只是做个跳板,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会马上跳槽。第二,不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大学生止步于民营企业的重要原因。招聘企业许多是家族企业,任人唯亲,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及选人、用人制度,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由于山西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发展,目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虽然很多,且大多为中小企业,工作性质与专业不对口致使学生不愿放弃自身专业去就业。对于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学生,60%的学生看中的是民营企业灵活的岗位轮换,能快速拓展知识面,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到单位实习后急于求成,急于想做专业技术工作,对单位刚开始安排的工作不满意直接就辞职了。
1.3 学生青睐于到大中型规模和大中型城市民营企业就业
调查中,选择大型民营企业(2000人以上)的学生比例为37.6%,选择中型民营企业(300~2000人)的学生比例为49.8%,选择小型普通民营企业(300人以下)的学生比例为12.6%。选择大中型城市的学生比例为56.5%,选择小型城市的比例为18.3%,选择县、乡、村的学生比例为6.6%,选择离家近的学生比例为18.6%。大部分学生选择到中型或大型民营企业,认为大中型企业管理相对规范,破产风险相对较小,自己面对失业的风险也较小。大中型城市信息广,就业机会多,如果在民企工作不好的话,可以很快找到其他工作。当然也有部分同学选择离家近的地区。
2 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对策
2.1 增强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出茅庐的学生自主工作能力差。而国有企业的“导师带徒制”、“岗前培训制”、“职业资格证考试免费培训制”等制度为提升学生工作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对学生自主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招聘来的学生拿来即用。对此,我们要在学生培养中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辅导员及教师在思想上要加强对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不仅加强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学习,具备综合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工作的计划和过程中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2 增强对学生就业应聘能力的培养
民营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在应聘时学生应对难度大。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就业指导课,采取模拟面试、案例分析、亲身体验、信息收集演练、分组讨论式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收集整理近年来学生参加招聘面试时的问题、面试形式类型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班委组织,在就业指导课上模拟面试,以便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面试礼仪及面试题型,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进自信心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事例进行教学引导、教育学生。形式可以是老师举例,设置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注意案例与问题的选择应注意本土化,即以本地本校的事例为主,要有时新性,要真实合理,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积极组织学生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去亲自体验、亲身感受、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紧迫感。当然亲身体验前辅导员要明确目标,绝不能走马观花。事前应让学生设置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分组、分项,有侧重点地去现场考证, 最后组织汇总分析,各小组介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换位思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培养自身能力。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特别是收集本地就业部门发布的信息,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发布,然后一起探讨本专业在当时当地的就业形势与求职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锻炼其信息收集的能力,促使其顺利就业[2]。
2.3 增强对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引导
针对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乡土观念较重,缺乏创新精神;偏重专业对口,轻职业对个人发展等问题。一是要加大对学生宣传政策的力度。更加深层的为学生解读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使大学不愿去基层或西部地区的想法有所扭转。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着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一年级重认知和规划,二年级重培养基本能力,三年级重定向指导,四年级重就业指导与服务。四个阶段要有机连接,相互贯通 ,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应首先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优劣势应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确自我定位,扬长避短,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同时也要勇敢面对现实,增强受挫能力,以正确心态对待挫折。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要引导学生降低择业要求,先就业后择业,要引导学生在就业中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赵宁.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12.
国外企业就业者培训模式研究 篇6
现如今, 我们要认识到, 对就业者实施积极培训的重要性, 当然也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我们也看到, 部分企业由于培训管理方面不够得当, 在认识和操作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致使许多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就业培训效果。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所以, 我们要认真摸索出一套适合国外企业的就业者培训模式, 尽量减少对企业资源的浪费。
1 培训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理论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的, 所以授课者要充分考虑到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知、明、行、习”的培训模式值得企业考虑, 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传授知识, 而且还将这些知识在很好的运用在企业运转过程中, 这样就培养了就业者的实践技能。它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不一样, 传统的教学是简单的由老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得不到正真的锻炼, 知识听完课就直接走人了, 这是不可取的。而“知、明、行、习”培训模式就考虑到了实践的环节, 是企业做到了“知行合一”。
2 企业对就业者培训可从“知、明、行、习”四个方面做
“知”, 是指对全体就业者, 首先建立起理论框架, 并且让他们思想统一。要让就业者在培训的一开始, 了解培训模式的相关环节的定义, 并且对培训的意义和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一步为以后的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相当于带领就业者先入门。
“明”, 是指分组进行实践演练, 教授企业的管理知识, 并用相关的原则与方法解决演练中的各种问题。企业所聘请的专业的教学人士, 要设计相关的就业者培训的案例, 并且结合就业者的实际情况, 提出难易程度一般的问题, 对就业者进行初步的摸底。然后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 来引领参加培训的就业者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然后要求就业者分组进行讨论, 得出相应的答案。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 要尽量增加过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的老师要和就业者充分互动, 要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并且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 巩固所学的内容。要通过实践, 对那些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由一个新的体会和认识, 同时还要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行”, 是指就业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带领下, 从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理论, 提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就业者自身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全面细致的考虑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并让就业者自己通过讨论或者其它方式, 提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办法。实践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通过自己认真思考出来的方法是记得最牢的, 所以就业者要珍惜培训过程中的实践机会, 充分发挥企业就业培训的作用, 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为以后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习”, 是指培训的过程中要有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 约束接受培训的就业者的行为, 让他们一切按照规矩做事。企业对就业者的培训, 要想做到不浪费资源, 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用来对接受培训的就业者行为进行制约, 提高企业的培训效率。美国有关专家研究表明, 对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 硬件投资和人本投资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这项研究充分说明了人才的投资对一个企业来说也很重要, 因此企业要做好对就业者的培训工作。企业对就业者的培训如果成功, 那么企业就为日后培养重要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有了人力资源, 就可以在科技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 从而为企业创造一流的业绩, 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屹立不倒, 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3 培训过程要落到实处, 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
针对就业者的培训工作, 有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后, 行动起来必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培训过程中要有专门的监督人员, 负责培训过程落到实处。就业者要严格按照国外企业的相关要求进行学习和工作, 同时他们的行为表现要能通过各方面的考核,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监督人员要督促参加培训的人员, 认真负责的完成培训内容,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就业者, 外国企业要果断的对其做出相应的惩处或者直接将其淘汰出局, 因为一个连就业培训都做不好的人, 以后是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的。
总之, 良好的企业就业者培训模式, 是对就业者从业前很重要的教育, 让他们提前对以后的工作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业者培训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和规范来, 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此看来, 国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就业者培训方面的努力, 尽量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好的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强, 毕和平.劳动就业及其出路问题初探[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83, 2.
[2]孙慧民.上海市中学毕业生就业培训的情况和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 1984, 5.
[3]冯若霓.美国职业教育点滴[J].比较教育研究, 1986, 3.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 篇7
为了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 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势必要重视中小企业, 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将在对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阐述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并基于此分析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中的重大意义, 并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做简要阐述。
1 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实现就业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来源, 满足个人和家庭生存生活需要, 促进家庭和谐, 与此同时, 劳动者通过就业发挥自己的才能, 学到了新的技能, 有利于劳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感, 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另一方面, 劳动者通过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增加社会物质生产资料, 劳动者获取劳动收入又能反过来刺激消费增长, 对于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势态还在持续中, 除了受固有经济周期的影响, 还与我国劳动力总量大, 劳动力素质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对接的就业现实有关, 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处于日益严峻的状况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 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加, 下岗职工人数增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使得我国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有关就业问题的突出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知识群体, 是社会的宝贵人力财富资源,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 这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再加上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更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压力, 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2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势必要首先弄清楚中国境内到底有多少家中小企业。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近统计, 截至去年底, 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 此外, 还有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目前,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对GDP的贡献超过60%, 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 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 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1)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目前, 大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资本集约化和高度机械化方向发展,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趋势, 能够向全社会供应的就业岗位自然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与此相反, 中小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仍旧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 对于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中的贡献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2) 加强市场竞争,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人类文明史本质上也是一部竞争史,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 正式竞争的存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展现出新的形态。竞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中, 则更多地体现为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共识, 全球化竞争趋势也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各企业之间存在的正当合理的良性竞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企业竞争本质上对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社会分工效率, 提升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间的竞争促使彼此不断追求优势, 对于技术、资本、服务、价格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 推动企业乃至全社会技术进步。此外, 企业竞争符合“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企业进化精神, 能及时淘汰不合格企业, 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 使社会资源真正物尽其用, 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也是推动全社会经济和企业良性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关于推动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议
(1) 打造良好企业文化, 助益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在灵魂,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上级与下级, 同事之间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对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对工作热忱, 且对外自觉维护公司形象, 自然也萌生了团队意识, 增强企业凝聚力,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企业文化不仅对于企业内部有助益作用, 且对全社会具有辐射作用, 对于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增强企业领导人自身素质, 做好企业的带头人。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演讲中曾提到过, 好的企业领导人要有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 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多掌握几门技能, 尽管现阶段企业业务洽谈免不了要各方应酬, 仍旧要把有限的时间一压再压, 挤出时间学习, 多参加企业讲坛, 多听相关的经济学讲座, 活到老, 学到老。此外, 合格的企业领导者, 不只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更要坚守道德底线, 要在心里有一杆秤,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能做,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坚守诚信, 做到对员工负责, 对企业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 惟其如此, 才能领导企业乘风破浪, 立于不败之地。
(3) 加大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纵观我国经济社会, 仍旧存在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因素。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现有经济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这其中, 自然包括建立完善的金融机制,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在资金方面尽可能解决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4 结语
本文在对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上, 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经验具体阐述了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并基于此分析中小企业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1)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 (2) 加强市场竞争,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并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做简要阐述, 也即打造良好企业文化, 助益企业发展;增强企业领导人自身素质, 做好企业的带头人;加大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由于本人阅历有限, 仍有许多不到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977ec77f46527d3240ce09b.html?from=search
[2]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千万户[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5/14/c_12102294.htm
[3]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演讲[EB/OL].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11105/103610761039.shtml
企业养老保险断保情况研究 篇8
截至2012年年底, 淄博市企业中参保的人员一共有88万多人, 其中断保的人员一共有10万多人, 主要占到参保总人数的12.2%。从这些断保人员的身份信息来看, 其中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没有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有98000人, 而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断保人员有10900人, 还有由于企业的注销而断保的人员有1400人;从这些断保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 断保人员中40岁以上的有2万多人, 占到总人数的20%, 30—40岁的断保人员有3万多人, 占到30%;而30岁以下的断保人员有54万多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50%;从整个断保人员的断保时间来看, 中断了养老保险关系有5年以上的人有将近2万多人, 占到人数的17%, 中断关系在5年以内的有9万多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80%, 也可以说在最近的5年之内企业出现了一大批断保人员。
二、企业养老保险断保的成因分析
1、没有能力接续保险而造成断保
一是伴随着近几年来企业缴费的基数呈现大幅度的提高, 企业中的在岗职工平均的工资都以每年10%以上的比例增长, 灵活的就业人员和下岗的失业人员其缴费的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在岗的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统计的对象是城镇单位职工工资的收入, 并没有包括有灵活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 以此来作为灵活就业人员进行参保的缴费基数, 很明显的, 对于多数的灵活就业人员和下岗的失业人员来说都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和能力。二是企业中对于社会保险的补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我国国务院将个人的缴费基数统一地调整到了当地上个年度在岗职工平均条件之一, 主要是落实国家有关下岗失业人元的特殊的照顾政策。对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在进行了灵活的就业后所参加的社会保险, 都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但是对于这项优惠政策来说到现在还没有落实到位, 由于我国企业的个人缴费基数增长的太快, 个人的收入又十分的有限, 职工们并不能够负担日益增长的缴费。三是由于整个企业的改组、改制以及企业资产的重组或者是破产等一系列的原因, 职工的工龄被买断, 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员的年龄都比较大, 技能又偏低, 一时间难以再就业, 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经济来源, 生活都成了问题, 所以根本不可能缴纳养老保险, 因此导致了大量的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合同人员并没有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2、企业职工不愿意接续保险而造成断保
一是某些企业经过了改组和改制之后, 实行了承包、创收自养以及租赁和托管之后, 出现的新的承租管理者不愿意承担为企业的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法定义务, 使得部分以及参保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悬空搁置。二是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有并没有为企业的职工参保的意识, 并且是一种无刚性措施的制约, 企业的职工只能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进行参保, 但是受到收入的影响, 导致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时断时续。三是一部分人对于养老保险在政策方面的认识存在有误区, 认为自己还很年轻, 不急于参保, 只要今后参保缴纳费用满15年就可以拿到养老金了。还有不少的企业下岗失业职工们只是片面地认为“视同缴费和缴费年限满15年就可以不用缴费”, 对于今后对养老保险待遇的影响认识不足。
3、企业的职工不知道接续保险而造成断保
企业中的一些职工因为解除并终止了同企业的劳动合同, 使得保险关系一时间没有着落, 或者是因为辞职和停薪留职, 忘记了对企业保险费用的缴纳时间, 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接续保险, 从而造成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暂时中断。
4、多缴纳费用不能多得养老保险金
企业中参保的人员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年限不再按照零进行指数的计算之后, 没有中断参保人员的退休金反而要低于已经中断了缴纳费用的参保人员的退休金, 例如在淄博市中的同一家单位的两名职工在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合同之后, 按照自由职业者进行参保, 其中的一个人自2005年的1月份到2009年的年底一共中断缴纳费用是5年, 在2011年的4月份退休, 所缴纳费用的年限一共是33.42年, 平均的指数是1.7527, 每个月的养老金是2916元;另一个参保人员并没有中断缴纳费用, 在2011年的7月份退休, 所缴纳费用的年限是40.5年, 平均的缴费指数是1.269, 每个月的养老金是2600元。后者养老金待遇降低的主要原因:2005年到2009年平均缴费的指数是0.7, 低于原来在企业期间缴纳费用年度的平均缴费的指数, 从而使得总的平均指数要低于中断缴纳费用的参保人员, 虽然说职工缴纳费用的年限增加了5年, 但是不足以对平均指数降低计划发出的养老金进行弥补, 从而导致了职工多缴纳了13778元的养老保险费用, 但是其养老金却相应的降低了315元。在企业取消了零指数之后, 原有的企业职工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按照自由职业者进行费用缴纳的接续人员退休的养老金待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5、企业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对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职工的续保造成了影响
例如个体的工商户、自由择业者对于养老保险的费用都要由个人所承担, 账户的全部储存额都要由个人所拥有,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仍然有个人和单位的比例之分,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进而就会引发不少矛盾, 对企业职工的续保积极性和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企业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危害分析
众所周知, 职工若在在职期间出现断保现象, 那么就意味着将来必然会面临养老危机,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 实行“统帐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之后, 企业的职工在退休之后的基本养老金的多少, 主要是与职工的个人在在职期间所缴纳费用的高低和所缴费年限的长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职工在断保期间, 由于个人不缴纳费用和企业的不划转同时也不再计算年限, 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会使得职工在退休之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水平有所降低。很明显的, 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长时间的处于中断的状态, 这不仅仅同国家所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险的既定的政策相违背, 使得企业的职工在我国老有所养的法定权益中遭受损害, 同时也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造成一定的压力。有个别的企业职工和一些用人单位仅仅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 而不顾及企业职工们的未来, 这些企业职工们一旦达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也同时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就必然会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十分严重的隐患。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职工的在职养老断保问题不可小觑, 我们不能够等闲视之, 要从实际出发, 改变现状。
四、对企业养老保险断保现象的对策建议
就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 企业断保的人员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这不但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维持平衡的难度, 同时又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企业断保的问题进行解决, 从而为企业参保的人员构筑起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 企业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的力度, 并增强参保人员的参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 并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对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 不断对企业的参保人员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使得广大企业职工能够像关心自己的职工工资发放一样, 对自己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以及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情况进行关心, 从而有效消除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不可靠、没必要、不划算”等一些错误的认识, 更好地提高企业职工进行保险接续的自觉性。
第二, 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职工断保的漏洞进行堵塞。一是要加大企业社会保险的稽查力度, 要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依法进行费用的征缴。三是要努力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私营企业职工的断保问题, 应将其纳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年检的范围之内, 或者在其进行年检时由工商行政管理的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共同进行职工养老保险的检查, 对于不参保的人员不给于办理年检的合格手续。
第三, 对于灵活的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缴纳费用比例给予适当的降低, 从而减少职工参保缴费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提高他们进行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四, 企业要完善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多缴费能多得养老金的原则, 不仅要让计算指数的方法更加合理, 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地体现出缴费的年限在计算养老金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基础性的养老金进行计算时, 按职工的缴费年限长短对系数的增加进行调节, 从而加大缴费年限在养老金计算中的重要性。
第五, 企业应当尽快落实社会保险的补贴政策, 使得弱势群体能够有能力进行参保, 企业还应做到促进参保人员应保尽保。
五、总结
总之,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职工在参加养老保险时, 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足额及时的缴纳保险,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参保者在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时, 能够从社保经办的机构中按月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因此, 只有全面地对企业断保的成因进行剖析并就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政策才能够有效提高对职工和我国社会人民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卢延平:企业养老保险断保人员情况调研[J].当代经济, 2013.
[2]刘正民、赵彦斌:养老“断保”忧思录[J].当代矿工, 2002 (2) .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就业压力
0 引言
总所周知, 陕西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每年向社会上提供的就业人数众多, 随着高效的扩招, 人才市场的供应量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 因此造成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难、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近年来,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 收入在不断增加, 并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积极寻求解决措施, 缩小就业瓶颈, 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
1 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 陕西省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多达24.68万人, 还有2008年未就业的4万人, 截至2009年6月底, 高校毕业生签约率80%, 实际签约人数为19.7万人, 虽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水平68%的十多个百分点, 然而, 仍有9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据统计, 2010年陕西省应届毕业生将达26.5万人, 大学生就业任务较去年更为艰巨。
2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现状分析
面对就业难题的问题, 可以有很多解决途径, 比如, 从现有企业中挤出工作岗位来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但即使能增加就业, 从根本上也解决不了失业率会很高的局面。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的诸多优势, 决定了中小企业能够在就业方面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各国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现在的校园招聘也更具特色, 除了以往的名企招聘外, 很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到校园去吸纳鲜活的血液。
2008年,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10万个, 从业人员616万人, 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 占全省GDP的39.5%。据了解,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陕西省中小企业在2009年仍提供新增就业15万人, 实现就业达650万人。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整体上吸纳劳动力比大企业要多, 安置就业的能力较强;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大企业, 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根据数据分析, 陕西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大于公有制经济, 但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包括自身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其就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中小企业工资、福利水平, 低于大型企业水平;企业在招聘和解雇职工时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 人员的稳定性差、流失严重。
3 陕西省扩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对策
国外政府为了促就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所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鼓励, 税收优惠, 人员培训, 解决融资困难, 给予就业补贴等。根据陕西省的现实就业压力大和中小企业难于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两方面的矛盾, 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 特提出以下策略。
3.1 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方面的对策
政府要放宽政策, 在金融、技术、市场准入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 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3.1.1 自主创业鼓励与支持
政府可以鼓励创办中小企业, 从增量方面保持中小企业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充分挖掘它们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新办企业相对较多, 就业形势就好, 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 美国人把这种效应称之为溢出效应。具体做法有:鼓励大学生和下岗职工创业;同时, 引导中小企业向具有就业优势、就业潜力大的产业、行业发展, 比如第三产业;劳动保障部门帮助弱势群体开办小企业, 并为小企业提供劳动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会化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
3.1.2 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政府可给予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以此来鼓励和激励中小企业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政策倾斜主要是: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政府及各服务机构应为其提供便利和服务。资金支持主要包括:给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从而最大限度地刺激中小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可减免部分税收;为了调动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减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帮助一部分不具备通过常规渠道获得商业贷款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而开展担保贷款服务等。
3.1.3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使本来就占据优势的传统产业吸纳的就业量继续呈上升趋势。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中小企业在一些新兴产业中创办和吸纳就业方面同样显示出很强的优势。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 要求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技术创新步伐。中小企业的优势, 如在发挥创新人才的特长及其确定就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而同样能够吸引高知识水准的人才进入中小企业, 从而使它们能够较快进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产生, 为吸纳就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另外,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新型服务业, 这样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3.2 针对中小企业的建议
积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聘用应届毕业大学生, 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 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也有利于促进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妥善安置。
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是中小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帮助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是中小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届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一旦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 往往将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小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身价值的平台。首先, 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性的工作符合年轻人的性格和心理, 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其次,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是实现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新员工的培训到定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使员工职业生涯的工作能力有较大提升。企业在招聘时应转变思想, 不能在招聘学生时过于注重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 因为这些能力是通过企业的培训和岗位的工作培养出来的, 没有工作就没有经验。
3.3 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如某些专业人才过剩致使部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 而有些专业如软件人才短缺;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上, 由于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因此,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调整教育结构, 缓解目前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3.4 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只看工资水平, 而应该从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出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不应该只看重大企业, 而忽视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机会, 工资水平主要看行业地位, 与企业规模相关性不大, 在中小企业, 新员工承担重大项目的机会较多, 具有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使新员工能力提高得更快。因此, 在中小企业里成长迅速, 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华, 提升自身的价值。
另外, 在大学期间要培养自己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工作的能力, 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首先, 在工作中调整知识结构, 及时补充岗位业务知识技能, 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其次, 要尽快让自己融入公司文化, 提高应变能力, 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三,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踏实勤奋, 切忌浮躁, 用工作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政策建议的实施, 有利于缓解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提升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为社会和政府解决失业问题, 是一件“多赢”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寿生.美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经贸探索, 2002年第5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页-最新文件栏目, http://www.molss.gov.cn/gb/zxwj/2007-08/31/content_194642.htm
[3]王力.借鉴美国经验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就业促进中的作用, 金道期刊.
[4]中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专家提九大举措缓解矛盾, 中国新闻网, 2005.09.09.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现金流;经营
现金流是财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主要有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现金流入与流出总的趋势。在本文中,结合现金流量状况分析,更加客观的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分析与构成
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每个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也显示流入流出总额,可以了解到企业资金的状况,从而会计信息更清晰和实用性。公司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大小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现以某企业年度现金流量表(表1)进行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①付出劳务以及商品的销售收到的现金61426.8万元,而接受劳务和购进商品的现金8224.53万元占13%。表明企业销售绿润大,销售的回款比较好,创现能力好。
②付出劳务以及商品的销售收到的现金61426.8万元,占企业经营活动流入现金总额的100%。数据表明营销状况良好,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收入。
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7万元,同上期 -33.18万元增长3.37倍,增长率高说明企业成长性良好。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随着公司发展壮大,现金的流出小于现金的流入,企业利润增加。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流出4319万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且没有现金流入。说明经营规模发生大量现金流出,对于以后的盈利水平和现金的流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从表格中得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4319万元,没有流出,表明当前企业的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筹集来满足固定资产的投资。
(4)现金流量构成分析。
从整体的现金流量构成分析,现金总流入的93.43%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为零、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6.57%,这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93.43%支撑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而筹资所得现金为现金流量的6.57%,对企业的发展有补充性作用,说明该企业在经营方面有发展前途。
从流出结构来看,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占现金总流出的93.42%、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占现金总流出的6.58%、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占现金总流出为0。经营所费全部来源于经营所得,投资、筹资所费来源于经营与投资和筹资所得。从构成来看,企业经营状况较好。
2.结合现金净流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客观的分析盈利能力
只从企业的利润来看是无法看出企业的经营能力。而通过现金流量可以全面客观的分析出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可以用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的相关指标做对比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比较。通常,比率越高,利润质量越好。本期净利润为35647.66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70万元,比率为0.22%。也就是说,企业每实现1元的账面利润中,实际有0.0022元现金支撑,比率极低,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较低。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该企业实现的利润首先要用于偿还借款,且当期该企业预付账款1361.33万元等款项较大。因此建议该企业加强预付账款的清理,勒紧资金,以保证资金流通,降低资金风险。
(2)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较。本期主营业务收入128341.91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61426.800万元,比率为47.86%。收现数所占比重一般,说明销售收入实现后所增加的资产转换现金速度一般、质量一般。
3.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现金流量,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持有企业的债券,其目的在于保证债权能按期收回,关心企业的信誉和偿债能力。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作为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补充。而仅用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通常不够全面。
全部债务的比率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析,此比率表明企业偿债的风险高低,反映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偿还企业债务的能力。通常比率值越大,代表企业偿债能力越大,风险越小;其值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小,风险越大。该企业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70万元,负债合计132488.66万元,比率为0.059%。从此数据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较弱。
4.通过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的潜能
通过上述分析,反映出该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结构合理,相对比较正常的比例。企业经营中的现金流量比较平稳,主营业务突出,经营活动正常。从各主要技术指标反映的数据看,虽然该企业有潜在的盈利能力,但碍于如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虽然具有资产的性质,但暂时不能变现,导致变现能力低,表面上反映为企业偿债能力较弱。
然而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高,说明企业的销售利润大,销售回款良好,创现能力强,属于成长型企业。但现金流出较大,通过深入了解,該企业处于筹建、生产同步运行期间,且刚进入生产经营期,为拓展经营发生大量现金流出,因此造成现金净流量较低。另由于前期筹建时所需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导致该企业前期筹集大量借款,目前企业刚进入生产经营期,当期实现利润主要用于偿还借款及利息支出,随着生产步入正轨,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企业经营情况将会明显好转,盈利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偿债能力会增强。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建议该企业在目前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开拓思路,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催收其他应收款项,尽量减少坏账;加强预付账款的清理等,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柳煤矿)
参考文献:
[1] 翟苡辰. 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判断企业经营情况 [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 蔡斌. 透视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J]. 齐鲁石油化工,2004.
[3] 谢林海,徐禹.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现金流状况评价[J]. 商业会计. 2014(24)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 篇11
1 企业样本数据来源及创新情况综合评价指标
1. 1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将在深圳、上海、香港等地上市的企业都纳入初选范围。在收集完毕各地企业的名单后, 首先将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或者其主营业务产品被省级科技管理机构认定为 “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纳入研究样本; 其他企业则参考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进行二次筛选, 若企业主营业务和产品鲜明度较高, 且未出现极端的财务数据异常或数据缺失, 则纳入分析样本中。除特别注明外, 本文有关企业的数据均来自各上市企业2012年的年报, 主要反映企业2010 年和2011 年的财务状况和创新投入情况, 其中专利产出统计数据则来自知识产权局出版社网站的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1. 2 创新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型上市企业的主要特征, 本着针对性、专业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本文从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资源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建立如表1 所示的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两个年度数据的对比结果对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研究。
表中,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不增发新股并在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 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该指标与实际增长率相比较, 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 则说明企业的可用资金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扩大生产;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 反映了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
2 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的总体情况
粤、苏、浙地处我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截至2011 年底, 三地的GDP之和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6. 4% , R&D经费之和占全国近36. 1%[5], 分别有215 家、135 家和151 家科技型上市企业, 约占各省上市企业总数的63. 2% 、61. 8% 和71. 9% 。
2. 1 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按注册地统计, 三地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江苏的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的东部和北部经济发达地区, 集群 ( 块状) 式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其中, 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型企业最为密集, 集中了广东全省87. 4% 的科技型企业; 苏南地区则集中了江苏近76% 的企业; 而浙北地区则集中了近一半的企业。
2. 2 企业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按企业主营产品的技术类别划分, 三地多数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两大领域, 其中广东有36% 、江苏有21% 、浙江有24% 企业的主营业务与电子信息产品有关, 在这两个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就已接近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 如图1 所示。
注:根据企业年报数据整理所得, 下同
2. 3 研发人员投入情况
研发人员方面, 2011 年, 广东每家企业平均拥有研发人员658 人, 远高于江苏省的432 人和浙江省的443 人; 粤企的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4. 3% , 江苏增长了31. 0% , 浙江则基本不变为1. 1% 。然而, 从研发人员占企业所有员工总数的投入强度看, 广东在2011 年的投入强度仅为15. 5% , 分别比江苏和浙江低了3. 5 和1. 5 个百分点。如图2 所示。
2. 4 研发费用投入情况
研发费用投入方面, 与江苏、浙江相比, 广东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投入强度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最大, 强度也最高。2011 年, 粤企的研发费用投入总量达到171. 16 亿元, 远高于江苏的35. 39 亿元和浙江的55. 32 亿元。从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看, 广东、江苏、浙江三地分别是4. 6% 、3. 3%和4. 1% , 说明粤企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明显高出其他两地。如图3 所示。
2. 5 专利成果产出情况
从专利产出量看, 粤企在2011 年全年共申请超过17 000 件专利, 各企业年均专利申请量为81 件, 远高出江苏和浙江的23 件和19 件。这主要是由于广东有中兴通讯、美的电器、TCL等 “专利大户”, 这几家企业的专利年申请量均超过1 000 件, 大幅拉高了平均数; 而如果不计入上述几家大型企业, 广东企业的年均专利申请量仍然可达到33 件。同时, 广东在发明专利产出量上也占有优势, 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53. 2% , 该比例明显高于江、浙两地。若考虑几家 “专利大户”, 平均每家粤企申请发明专利43 件, 是江苏的5 倍、浙江的6 倍。如图4 所示。
3 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创新情况比较分析
截至2011 年底, 广东、江苏、浙江三地在电子信息 ( IT) 领域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9家、32 家和33 家, 与上一年相比, 广东共新增5家, 江苏新增3 家, 浙江省则没有变化。对比三地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运营情况, 粤企的规模较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总量较高, 而创新投入总量虽然较高但是同比增速已经低于其他两地。
3. 1 主营业务收入分布
三地电子信息领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分布在1 ~ 5 亿元和10 ~ 50 亿元两个区间内, 营业规模分布比较接近, 大致呈 “M” 字型分布, 如图5所示。
从均值看, 2011 年广东平均每家IT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两地, 为58. 05 亿元, 约为江苏省的3 倍和浙江省的4 倍; 而从同期的增速看, 江苏和浙江两地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要比广东高出许多, 分别为11. 6% 、24. 3% , 广东只有一位数为7. 2% , 说明了苏、浙两地企业同比增长较快, 而广东的IT企业增速较缓。
3. 2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情况
从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排名看, 广东省在2011年排名前五位企业的固定资产值要远高于其他两地, 有4 家企业的固定资产超过50 亿元。从固定资产的均值看, 三地IT上市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分别为8. 39 亿元、5. 84 亿元和3. 47 亿元, 粤企的均值要高出其他两地许多; 而在无形资产均值方面, 粤企同比增速达43. 0% , 远远超过江苏和浙江的28. 9%和29. 8% , 三地企业平均无形资产分别增至1. 21 亿元、0. 79 亿元和0. 77 亿元, 说明了广东的IT企业比较注重创新软环境的营造, 企业也拥有较为丰富的创新软资源。
3. 3 研发费用投入对比情况
2011 年, 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型IT上市企业年平均研发费用分别为2. 13 亿元、0. 53 亿元、0. 58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了24. 1% 、 54. 8% 、27. 3% ( 如图6) 。广东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量明显较高, 均量分别是江苏和浙江的四倍左右。三地中, 江苏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明该省科技型上市企业在2011 年更加重视企业的研发活动; 而粤企之所以增长较慢, 是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化比较明显, 有8 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几倍到几十倍, 而有15 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减少。
3. 4 研发人员对比情况
2011 年, 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型IT上市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分别为1 097 人、893 人、610 人, 粤企的平均研发人员投入最多, 表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研发需求。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 广东、江苏和浙江同比分别增长了15. 9% 、65% 和19. 9% , 其中江苏省增长最为迅速, 如图7 所示。
3. 5 营业利润率变化情况
与2010 年同期相比, 三地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广东、江苏、浙江较2010 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2. 5% 、0. 6% 、2. 3% 。2011 年广东IT领域79 家上市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1. 6% , 为三地最低, 全部企业中有46 家企业的营业利润较2010 年出现下滑。上述两个指标综合表明2011 年广东企业在三地之中的盈利能力最差, 该现象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如图8所示。
4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企业创新情况比较分析
截止2011 年底, 广东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共有24 家科技型企业上市, 江苏有15 家, 浙江有14 家。从总体上看, 粤企的资产总量和增幅均最高; 粤企和浙企的盈利能力较强, 年平均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较高。
4. 1 净利润对比情况
从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看, 除了粤企下降外, 江苏、浙江两地企业的平均净利润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其中, 增幅较大的为浙江省, 2011 年浙江企业的净利润平均值为3. 40 亿元, 比2010 年的3. 10 亿元增长了9. 6% ; 另外, 浙江省2011 年的平均净利润位于三省之首。相比之下, 广东省的平均净利润出现了8. 9% 的降幅, 有9 家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下降, 降幅最大的达到71. 83% 。具体如图9 所示。
4. 2 总资产及无形资产对比情况
从整体上看, 三地在该领域的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广东省, 同比增长26. 4% , 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为20. 3% 和24. 2% , 两年三地企业平均总资产增长情况如图10所示。从三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平均值来看, 粤企的平均无形资产增幅最大, 为30. 9% , 而其他两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幅均不到20% 。
4. 3 可持续增长率变化情况
与2010 年相比, 三地企业的平均可持续增长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其中, 降幅最大的为广东省, 企业平均可持续增长率从2010 年的23. 8% 下降到2011 年的9. 2% , 降低了将近14 个百分点; 其次是江苏省, 降至11. 9% ; 变化最小的是浙江省, 仅下降了0. 2% 。说明该年度广东和江苏有部分企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可持续增长率明显下降, 企业用于扩大生产的资金较为紧缺。如图11 所示。
4. 4 研发费用投入对比情况
考察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均值, 2011 年浙江省该领域平均每家科技型上市企业投入了6 930. 5 万元, 粤企为4 008. 70 万元, 而江苏则为2 103. 37 万元。从增长趋势上看, 三地企业的研发费用均有所上升, 但粤、苏两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 相比之下, 浙江省的平均研发费用在2011 年增加到了6 930. 5万元, 增幅为58. 91% , 说明该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
4. 5 研发人员对比情况
从企业研发人员的投入均值看, 2011 年浙企平均研发人员数量位居三地之首, 为594 人; 广东省居于其次, 为368 人; 而江苏省仅为291 人。三地企业研发人员的投入与研发费用投入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而从增长趋势上看, 三地企业的研发费用均有上升, 其中粤企的增长幅度最大, 同比增长了31. 9%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 1 主要结论
从以上结果可见, 广东科技型上市企业与其他两地企业在地区分布上都不约而同地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不同技术领域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也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部门应适当跟进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 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给予适当引导。根据上述各指标的监测结果, 粤企与其他两地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 1) 创新投入方面, 总体而言, 粤企的资金投入总量较高, 但是人员投入没有跟上, 企业虽然在研发经费总量上占优, 但是人员投入强度比江苏和浙江都低。说明粤企在增加研发投入时应适当注重人才方面的投入, 以应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 2) 创新产出方面, 广东科技型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要高于其他两地同类企业许多。说明广东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已成为省内专利申请的主力军, 应更好地依托这些科技型上市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3) 创新环境资源方面, 总体上看, 广东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比江苏和浙江高出近1 倍, 但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却低于其他两地1 到2 个百分点。说明广东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而在无形资产上仍缺乏优势, 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广东企业 “软实力”方面的缺失。从可持续增长率看, 2011 年三地较多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均要高出可持续增长率。这一结果表明了三地多数企业还处在增长扩容期, 而用于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却相对吃紧, 这一特征在粤企中更加明显。
( 4) 创新绩效方面, 同时考察广东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个指标, 由于粤企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是正增长的, 而平均利润总额却是负增长, 说明广东有部分上市企业在去年出现 “扩容但不赚钱”的情况; 而且从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平均营业利润率看, 只有广东企业这两个指标同时下降, 表明广东IT上市企业的整体盈利有下滑的迹象。
5. 2 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三地科技型上市企业的对比分析, 结合广东目前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目标,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 引导全省不同地区企业协调均衡发展。首先, 要依托珠三角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上的辐射带动效应,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其次, 在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科技项目支持力度的同时, 要注重引导当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投入; 再次, 通过专项资金鼓励粤东西北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全面提高当地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 有效解决粤企研发资金投入较高但是人员投入没有跟上的问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广东以往靠 “拼资源”为主的驱动方式将逐步转向 “拼知识” 和 “拼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 各企业内部的研发储备力量也必须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和省外研究机构,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架起桥梁; 更好地利用高校资源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培育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以满足各类企业的创新需求, 特别是在基础优势相对薄弱的生物医药等领域, 要依靠省市联动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各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才。
第三, 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力度, 在省内选择电子信息等基础较好的行业领域推广专利池和专利交叉授权试点工程, 利用知识产权联盟的形式用专利工具覆盖产业链条, 特别是对于那些即将被国外构筑起专利地雷池的领域要建立起长效的专利预警机制, 利用专利工具保证企业的有效盈利空间。对持有一定数量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申报各级科技项目时要给予适当倾斜, 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创新氛围。
第四, 更好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 助力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及时抓住融资机会, 全力支持企业重大项目上马和重点设备设施购置, 在业务范围内通过合理引导,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重大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金融服务。做大做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 拓宽企业证劵融资渠道, 除了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外, 适当发展债券和基金市场, 为更多科技型企业营造融资机会。同时,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打通企业透明化信息机制, 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规范信息报送机制, 严厉打击借助上市企业有关重大事件的跟风投机炒作行为, 增大投资者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珍, 梁秀霞.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建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2) :4-5
[2]李文辉.基于SEM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6) :12-15
[3]房汉廷.上市公司科技板块分析报告 (2005)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9
[4]黄鲁成, 江剑.关于开展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6) :85-89
【外资企业就业情况研究】推荐阅读: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07-17
外资企业党建07-16
内外资企业05-31
外资一人企业章程01-12
外资企业存在问题05-24
外资企业出口论文10-26
外资企业内部控制09-30
外资企业股权变更流程07-02
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汇报09-27
外资企业背景墙设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