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2024-07-17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精选12篇)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1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资国家, 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弥补了我国长期发展中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还为世界资本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使世界能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果实。

一、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和现状

从1978年我国开展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以来, 经历了一个曲折和漫长的过程。目前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对外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 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利用外资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 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采取借外债和和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FDI) 两种方式, 然而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借外债不仅有还本付息的沉重负担, 而且还受资本输出国政府的种种苛刻条件的限制, 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技术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通过直接投资 (FDI) 方式引进外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充足资本, 还能相应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1979-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7453.45亿美元, 而其中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投资总额为5621.05亿美元, 占整个投资总额的75.02%。可见,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FDI) 乃是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外资的大量引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制度转轨和经济体制创新。首先是大量的外资被运用到国民经济生产的薄弱环节上面, 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方面, 随着一些大型的基础项目的建设和完成, 大大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限制, 为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利用外资重组国有企业, 通过吸收跨国公司参股或者并购国企, 这样不仅改变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还完善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 从而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更好地发挥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另外, 我国的“三资”企业产值在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 不仅生产了许多我国紧缺的重要商品, 还增大了我国出口规模和我国产品出口结构。最后,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创办了很多工业企业,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

三、引进外资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运用外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有些出于追逐利润的外资大量流向一些回报高、风险相对小的行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出现了污染生态环境、排挤内资企业、垄断部分市场的现象。

首先大量利用外资造成了我国国内资金的相对闲置, 造成投资利润甚至企业的控制权拱手让外资, 导致资源配置率低下。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10月末, 城乡居民的存款总额约为16.8万亿元。200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如果能将以上内资其中部分转化为投资, 就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因此, 要利用外资先要利用好内资。

其次, 外资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分布上面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面, 特别是工业部门, 而对本来就落后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 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原来不均衡状态不仅没有改善, 在某些方面还加速了我国产业畸形发展;地域分布上面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些发达城市, 而对中西部和农村的投资相对较少, 逐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因此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

第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 在大量引进外资的时候, 应该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面来考虑, 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防止外资的冲击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金融部门要防止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所引发的国家金融危机, 通过健全经济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第四,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 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 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外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 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 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 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 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因此在引资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法制建设和税收制度建设, 严堵国有资产和税收的流失。

第五, 我国在最开始引进外资时, 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这对引进外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的今天来说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使国内企业, 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 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 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

最后, 由于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跨国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 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妨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另外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消化不足, 重复引进现象也比较严重,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制度上着手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投资;技术引进上面要鼓励先进技术的引进, 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同时注意消化仿造先进技术, 直至技术创新, 推进我国的技术出口战略实施。

综上可见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应该从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上来, 继续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 吸引一些高质量的外资进入。相信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一定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外资进入中国, 将中国的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焦继文.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结构优化 (理论·模型及检验)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2]、丁冰等.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肖勤.国际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概论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2

2011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1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同比下降5%。利用外资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利用外资的结构看,大项目是利用外资的主导力量。今年我区新批外资企业108家,其中500万美元以上51家,合同外资额达到10.06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93 %。

二、从外资的来源国别和地区看,港澳台等传统地区仍是外资主要来源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外资规模下降,拉非等新兴市场的利用外资增多,利用外资渠道朝多元化发展。今年港澳台地区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外资额达到65070万美元、25324万美元,分别占比60.2%、66.5%,继续支撑我区利用外资的半壁江山;欧美日合同利用外资23948万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22.2%,实际利用外资仅2299万美元,占实际外资总额的6%,比去年下降16个百分点;拉非等新兴市场实际利用外资占比10%,比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

三、从外资投向的行业分布情况看,第二产业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有新的成果,全区外资结构逐步优化。今年我区第二产业合同利用外资95016万美元,占合同

外资总额的87.9%,实际利用外资22522万美元,占实际外资总额的60%;第一产业利用外资实现了零的突破,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外资额分别达到1050万美元、1020万美元;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11523万美元,其中40%投向现代服务业;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招商引资难度加剧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实际利用外资比去年增长5.5倍。

芒硝资源及利用情况 篇3

我国的芒硝资源及利用情况

我国的芒硝矿资源(不包括各种副产芒硝)主要有两类:盐湖芒硝和钙芒硝,其在全国芒硝总储量中各占近半,盐湖芒硝主要集中于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四省区,钙芒硝主要集中于四川、青海、湖南、云南、湖北、江苏等省区,全国探明的Na2SO4储量约200亿吨,预计总储量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全国已探明四个十亿吨以上的超大型矿床,分别是四川新津县金华矿区普查区,青海互助县硝沟钙芒硝矿,青海茫崖镇汗斯拉图芒硝矿,青海茫崖镇大浪滩矿田梁中矿。资料显示,我国的无水芒硝生产企业大大小小有几百家,生产能力数百万吨,近年来,全国Na2SO4的产量每年以7%-8%的速度增长。但是,据200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全球Na2SO4总产量约550-600万吨,其中还有150-200万吨是副产硫酸钠。近年来,美国芒硝用量逐年下降,因此,Na2SO4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大力开发芒硝资源新用途,迫切而重要。

国内外芒硝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芒硝制碱

尽管Na2SO4的用量有限,但全球纯碱和烧碱的需求量都很大,仅纯碱全球年用量就达3,000多万吨,因此,若能开发出经济可行的芒硝制碱法(纯碱或烧碱),将为芒硝的利用找到了广阔的出路。据文献记载,芒硝是最早用于化学制碱的原料,早在1764年,俄国化学家就开始用天然芒硝制纯碱供玻璃厂使用。曾经为化学工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路布兰制碱法也使用了芒硝,但它不是用天然芒硝。后来由于质量和经济的原因,路布兰制碱法被索尔维制碱法所取代,目前,索尔维制碱法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化学制碱法。但是,索尔维制碱法也有其无法克服的缺点:原料利用率低,废液排放量大。因此,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都一直在探索芒硝制碱的新途径。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国内近年来申请的芒硝制碱专利就达二三十份之多,但大多还集中于传统的方法。国外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于电化学方法,这大概是由于国内外电力成本及制膜技术上的差异所致。

芒硝制硫酸钾

我国有丰富的芒硝资源,也有丰富的钾资源,可硫酸钾却长期短缺,因此,研究将芒硝转化为硫酸钾很有意义。近年来,国内有多家科研单位从事芒硝转化生产硫酸钾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原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开发的芒硝和KCl制硫酸钾工艺和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开发的以芒硝和光卤石为原料制硫酸钾工艺均已通过万吨级工业规模试验。相信通过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会是一条芒硝利用的好途径。

芒硝用作储热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住宅、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已广为人们所接受,像太阳能这样的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关键之一是要解决能量的储存问题。芒硝及无水芒硝作为一种价廉、高效、无毒、无腐蚀、使用寿命长、来源丰富的储能材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芒硝的熔点是32,138℃,熔化潜热约240kJ/kg,很适合作一般的储能材料,主要问题是解决其熔化过程中的分层现象,保证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硫酸钠和水的均匀混合。无水芒硝具有较高的比热和密度,因此有较高的热容量,再加上它有较高的可逆晶型转变潜热和较高的熔点,很适合作为高温储能材。据称传热速率可达115×107kJ·m-3·h-1,床层空隙率30%时储能量可达117×106kJ/m3,最高使用温度可接近Na/S04的熔点温度(884℃),与欧洲成功使用的镁砖相比,单位体积储能量大25%,成本只有镁砖的四分之一或更低,在200-300℃之间,热容量比镁砖大72%。

芒硝制其它化学品

以芒硝为原料可以制其它多种含钠化学品,芒硝制硫化碱至今仍是其主要用途之一。前苏联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研究过用芒硝、石灰和二氧化硫制亚硫酸氢钠以及用芒硝、石灰、二氧化硫和硫黄制硫代硫酸钠,若能将上述过程与烟气脱硫结合起来也许就有了现实意义。前苏联也研究过用芒硝与含钙的硼矿石反应制硼砂,国内也有人研究用芒硝分解硼镁矿制硼酸,若能将硼资源和芒硝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人研究芒硝制硝酸钠、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等,以及将Na2SO4和H2O2做成复合材料,替代过碳酸钠、过硼酸钠等作为漂白剂或灭菌剂等。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4

一、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可见, 高等学校占用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相比具有价值大、使用时间长、种类多且占学校资产比重大的特点。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却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 而财政拨款及其决算对高校资产配置、变动、效益等情况又没有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

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中, 资产意识淡薄, 重购置轻管理, 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淡薄。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中, 使用基本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 一般没有成本观念和效率观念, 用多用少, 用好用坏没有差别。这致使学校在建设中, 使用单位争经费、争投资, 购置以后不用或用好用坏则并不重要。固定资产配置劣化, 经费投入不足与使用低效并存, 由于高等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或者制度约束的软化, 造成固定资产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忽略教学与科研的主次关系, 致使购置的一些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或半闲置, 使得资产使用效益很低, 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三是在管理上没有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评价体系, 难以促进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名义上属于学校所有, 实际上为个人、部门、单位所有, 没有明确的制度去制约, 一些单位占用较多, 闲置或占用不合理的固定资产调剂不出来, 而缺少的单位又得重新购置。缺少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的有效评价, 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是综合利用率低, 缺少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受政府办学体制的影响, 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 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必要的评估。部分高校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没有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同时, 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闲置资产漠不关心, 使国家花钱购置的教学、科研设备形同部门的私有财产, 甚至局限于个别人使用, 造成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

因此, 如何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 做到物尽其用,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构建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性。

鉴于上述情况,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高校对资产管理需要更注重使用效率, 节约资源。建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地进行分析与评价, 客观反映高校财务的全面状况, 既符合高校自身管理的需要, 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改善宏观财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管理要求。所以, 建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有利于正确分析学校的固定资金运行和管理状况, 促使单位全面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状况, 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决策层正确把握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利用状况, 为高校固定资产投入提供评价依据;有利于促进学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找出薄弱环节, 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节约办学成本。建立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是对高校占有、使用固定资产的效果进行评定, 主要评定其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通过构建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把高校资产纳入考核范围, 以此来推动高校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 促进高校改善资产管理工作。

但是, 目前关于高校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面, 涉及到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的内容只是整个高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一部分, 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研究的问题不够具体, 也不够详尽, 特别是对于目前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需求来讲不够完善;另一方面, 只是对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指标:一是指标数量比较少;二是设计的指标不够合理;三是没有阐述各个指标在评价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时的比重。另外虽然国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但由于各个专家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甚至截然相反, 因而其建议也就千差万别, 对于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和高校的管理层决策不能很好地起到导向作用。因此, 有必要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管理层需要的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二、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含义[1,2,3]

要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必须首先了解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分类及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含义。

(一) 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

高等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机构, 其占用的固定资产门类齐全、品种繁多, 这些资产在学校营运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发挥不同的作用。对其做出科学分类, 有助于管理者真正掌握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属性和功能, 可以反映各类固定资产之间的构成和变化情况, 以便考核和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挖掘其使用潜力, 促使高校合理配置固定资产, 充分发挥其效能。由于高校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而决定了其分类的多样化。高校固定资产按不同标志可作如下划分: (1) 按经济内容, 可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等六类; (2) 按性质, 可分为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高校在保证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前提下, 按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这些资产能直接为学校创造物质财富, 具有增值性的特征;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学校为发挥基本职能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使用的资产。其特点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过程和创造物质财富, 但能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又可按用途划分, 分为教学用、科研用、行政办公用、后勤生活服务用[4]; (3) 教学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产出率=合同科研经费÷与科研经费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 其中:与科研经费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指为完成签订合同的科研所要用到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价值, 包括外借科研设备所支付的酬金; (4) 教学科研设备著作、获奖、专利产出率= (论文数量+著作数量×权重系数+获奖数量×权重系数+专利数×权重系数) ÷与论文、著作、获奖和专利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

(三) 一般设备利用效率指标。

一般设备即指高等学校的通用性设备, 如办公用的家具、交通工具等。可参照专用设备利用效率指标设计, 不再赘述。

(四) 文物和陈列品利用效率指标。

文物及陈列品, 即指高等学校拥有和接受捐赠的供教学、科研或收藏、展览、陈列用的各种古物、字画、纪念物品等。反映文物及陈列品利用效率的指标有: (1) 文物及陈列品开放率=博物馆实际开放时间÷博物馆可开放的最长时间, 其中, 博物馆可开放的最长时间指一年中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的时间; (2) 每天参观人次=年累计参观的人次÷博物馆实际开放年累计天数。这两项指标必须同时应用, 否则不能反映文物及陈列品的利用效率。

(五) 图书利用效率指标。

图书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和下属其他单位阅览室储藏的、统一管理使用的各类书籍。图书利用情况的指标主要有: (1) 图书周转率=年出借本次总量÷藏书总量。图书周转率越高, 说明利用率就越高; (2) 生均图书量=藏书总量 (或藏书总价) ÷折合在校生数。生均图书量的大小, 说明图书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 该指标越大, 说明满足程度高, 但也可能反映利用率低, 所以必须与图书周转率指标一起使用; (3) 图书更新率=年新购图书总量 (总价) ÷藏书总量 (或藏书总价) , 反映图书满足师生更新知识的程度。此外, 还应对学校的图书根据考核的需要进行不同分类, 反映图书的构成, 如纸介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中文图书、外文图书;图书、报刊、杂志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各种图书的利用情况, 以及时调整图书经费的使用方向,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

(六) 其他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

其他固定资产, 是指没有包括在以上各类中的固定资产, 主要是指土地, 例如校园土地利用率 (生均标准占地面积÷生均实际占地面积) 和占地面积利用效果 (效率) , 即全日制在校生数÷占地面积。

四、几点建议

除上述基本指标之外, 还需要作以下几点说明: (1) 还应在基本指标基础上计算其他相关指标, 才能全面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如根据考核范围的需要, 按不同口径计算全校、各院系、各机关处室等; (2) 分析计算固定资产的结构和各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以及校内各院系处室所占固定资产的结构, 反映固定资产的类别分布、院系分布和用途分布是否合理, 以利于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 (3) 运用对比法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通过纵向与以往年度对比, 横向与兄弟院校对比, 找出差距, 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挖掘潜力,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效率的指标只反映了一部分情况, 有些更实质的内容还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例如对实验课也应象对理论课一样重视, 经常督导检查, 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打分评估, 以防放羊情况的出现; (5) 制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 大多情况下是事后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完善高校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 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 保持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实物财产的安全完整, 合理配置, 坚持综合利用, 减少积压和闲置, 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资源重组和共享; (6) 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的考核制度, 考核教学系部和其他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和效益, 并与使用部门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 从而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成本意识,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12:51~52

[2].黄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12~13

[3].孙慈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27~28

[4].教育部.教发[2004]2号——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对我省利用外资情况的分析与建议 篇5

吸引和利用外资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紧抓中部崛起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等机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但依然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后劲不足等问题,努力扩大和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仍需狠下功夫。

一、发展现状

1、外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7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86.4亿美元,年均增长23.6%,高于全国年均增幅17.4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6.6亿美元,是2008年以前各年累计之和的2.8倍。2012年底,全省共有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415户,投资总额400.4亿美元,注册资本207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154.2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比2007年稍有下降,但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年均分别增长11.1%、8.2%和8.7%。

2、外商投资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全省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单个项目平均合同金额达1306.6万美元,是2007年的1.9倍。实际到资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共计21个,实际到资17.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20.7%,比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同时国际上一些大跨国公司、大财团纷纷来皖投资,五年新增2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省,截止到2012年底累计已有6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设立了88家企业。

3、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2012年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为2.1:69.7:28.2。与2007年相比,一产和三产分别上升1.3和1.7个百分点,二产下降3个百分点。制造业仍是外商在皖投资的主要领域,五年间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外资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步伐明显加快,家乐福、易初莲花、沃尔玛、乐购、大润发等跨国商品零售企业纷纷入驻,金融、研发中心、医疗卫生、融资租赁等领域取得突破。

4、外商投资来源显著增多。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来皖投资兴办企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2012年已达109个,比2007年增加16个。利用香港资金占据较高份额,所占比重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均在40%以上,2012年达53%。欧美发达国家来皖投资增长迅猛,2012年达12.4亿美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其中美国4.7亿美元,年均增长29.1%。

5、投资区域向开发区集中。2012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62.2%,比2007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贡献突出,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27.5%。同时,全省县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猛,2012年达31.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36.9%,比2007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引资规模仍显偏小。2012年底我省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数、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资本分别占全国的1%、1.2%、1.1%和1%,均低于GDP占全国的比重(3.3%)。除投资总额居全国第17位,其他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16位,均低于GDP居全国位次(14位)。在中部六省中,我省投资总额仅高于山西居第5位,其他三项指标均仅高于山西和湖南居第4位。

2、区域发展仍然不均。长期以来,我省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皖江示范区特别是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等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利用外资明显偏少。2012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三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亿美元,占全省的48.6%;皖北六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亿美元,仅占全省的24.7%,明显低于该地区人口(42.7%)、经济总量(28.4%)占全省的份额。

3、发展后劲仍较不足。2008年以来反映外资发展后劲的指标出现下降。其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由2007年的506项下降到2012年的194项,年均下降17.5%;合同外资额由2007年的30.8亿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25.3亿美元,年均下降3.8%。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2012年我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数(仅相当于首位江西的24.6%)和合同外资额(仅相当于首位河南的21.6%)均居第5位。

4、经济贡献仍较不高。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6%,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规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企业的12.2%,下降2.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25.3%,下降9.1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2012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外资企业占比低13.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低23.7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在注重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和了解其发展动态、投资意向等,建立投资意向项目库;全力抓好再谈项目跟踪促进和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工作,积极支持、鼓励在皖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资扩股;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合作,鼓励其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2、在围绕产业招商上下功夫。根据我省的产业优势,将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省八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行重点突破,突出产业链招商;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实现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的互促双赢、跨越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培育完善的产业链。

3、在加快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用足用活用好开发区的载体优势,进一步提升各类开发区开放承载能力,积极创新园区共建模式,加强与省外、境外园区合作,通过发展飞地经济,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结合主导产业确定园区建设中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外向型大企业;加快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

4、在创新招商方式上下功夫。建立各级外商投资促进中心,加强外商投资主体的调研、地区发展优势的宣传、投资项目的推介,对来皖投资外商合理引导;紧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重大机遇,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开门“抢客”;积极发展专题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项目推介招商、上门招商、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产品集成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招商模式。

5、在优化政府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简化招商审批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落实服务责任,做到每个招商项目都有工作组、有负责人、有全程跟踪服务;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设立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和投诉协调中心,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外商提供高质量的法律、金融、保险、环评等中介服务;加强管理监督,规范市场秩序,落实外商政策待遇,为外资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级综合档案馆3161个,占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①总数的79.3%;共保存档案2.3亿卷(件、册),占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总量的92%;2007年档案利用量为1244.9万卷件次,占各级各类档案馆全年档案利用总量的80%②。可见,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与提供利用服务的主力军。

一、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开放情况

首先,档案开放范围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为更好满足机关工作查考、史学界历史研究及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央确定了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1985年国家档案局又决定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从“历史档案”扩大到“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这一政策成了法律条文。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需求从历史档案逐渐向近现代以及当代档案转移,为此,各级综合档案馆根据1991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开放了新中国建国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同时还加大了建国后档案的开放力度,使档案开放范围逐步从历史档案扩大到近现代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一些省市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规章,国务院也于2007年4月5日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已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行政法规规章的实施对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政府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和现行信息,而政府的历史信息主要保存于各级国家档案馆,因而各地综合档案馆在开放档案时除要遵守档案、保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外,还要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法规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③

随着档案开放政策的实施,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的范围逐步拓宽,从开放各朝各代的历史档案逐渐延伸到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档案,从政治领域不断深入到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公共事业领域,从党政机关的管理档案扩展到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民生档案。档案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可利用档案的范围更宽广、信息更丰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需求。

其次,档案开放方式更加多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主要通过设立档案阅览室,出版发行报纸、刊物、图书、档案史料全文或者摘录汇编、档案馆指南,开放档案目录,举办档案展览等形式公开档案。新世纪以来,政府网站的建设催生了各级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创建,于是档案网站正逐步成为开放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在档案网站上公开档案馆案卷级、文件级开放档案的目录,提供开放档案的全文查阅,举办有声有色的网上档案展览等。国家档案局网站从2009年1月1日起推出了系列专题视频“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一周一专题,全年共52个专题,每个专题围绕一个重大事件公布若干份文件、照片、录音、录像、报刊资料等,图文声像并茂,真实生动,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综合档案馆从开放档案目录到开放档案全文信息,从提供开放档案的原件到提供开放档案的二次、三次文献,从开放档案的馆内查阅到馆外远程网络查阅,从利用平面媒体向利用多媒体公布开放档案,档案开放方式不断丰富,并正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格局,为利用者自主查询、获取、使用、传播已开放的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

第三,档案开放数量不断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开放档案的要求,各级档案馆采取各种措施对馆藏档案进行调查分析,熟悉馆藏内容与成分,开展馆藏档案整理,编制各种检索工具。以编研工作为例,1984年全国各档案馆编辑的各种专题档案史料和丛编就达500多种30多亿字,④不少档案史料还公开出版发行。也正是这一阶段大量开放档案,推动了80年代档案利用高峰期的形成。90年代档案开放数量继续增加,1991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数量达到2094.3万卷件。以1991年为基点,1992年~2000年各级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数量分别增长了-3.6%、2.2%、17.2%、33.2%、40.3%、57.8%、69.8%、81.8%、94.4%。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政治民主、政务公开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的步伐。2001年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数量达到4129.7万卷件,将近1991年档案开放量的两倍。以2001年为基点,2002年~2007年全国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数量分别增长了4%、11.8%、17.9%、24.3%、39.1%、42.3%,呈逐年上升趋势。

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数量的增长,使更多古老的、珍贵的、重要的档案文献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服务,这不仅仅是一项档案业务数量的增长,而且也是当前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推行公开、公正、透明行政的政治理念在档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国、尊重维护公民信息权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利用情况

首先,馆藏档案利用主体走向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级档案馆主要服务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其工作查考提供利用;而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社会组织、学术研究者、公民个人等利用者也纷纷加入到档案利用的队伍中来。利用者群体不断壮大,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编史修志的利用者。1987年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达23380328卷件次,其中有15569800卷件次是为编史修志提供的,占利用总量的66.6%。二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利用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撰写学术论文或著书立说。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与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者对档案文献的利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02年,全国综合档案馆为学术研究提供档案利用249429卷件次,2007年则达到767850卷件次,5年时间增长了207.8%。三是个人利用者不断增加。为平反“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解决下乡知青返城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管理与处理自身事务,个人利用者走进了档案馆。2000年以来,随着政务公开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知情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维护自身权利、个人利益为目的而到档案馆查阅招工、知青、婚姻、占地、房产、个人任免等档案的个人利用者不断增加。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2003年以前,社会组织利用者数量远远高于个人利用者数量。2003年,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档案分别为50.6%和49.4%,二者大体持平。2004年以后,个人利用者开始超过社会组织利用者。2004年至2006年,个人利用者利用档案人次占利用总量的比例分别是62.3%、73.6%和66.3%。⑤

其次,提供利用的档案内容日益广泛。

改革开放以前,各级综合档案馆主要是为党政机关提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司法、人事等各方面档案,旨在为决策者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依据、思路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档案利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建国前各历史时期及建国初期的历史档案文献;90年代,综合档案馆不断探索档案社会化服务的途径,注重提供经济、科研、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档案;2000年以来,围绕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综合档案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等理念,大胆创新服务方式,主动整合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婚姻、公证、房地产、城市拆迁、招工、独生子女、社会保障、医疗、失业保险、户籍、个人任免、出国等等)内容的档案。2007年10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分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档案系统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⑥。2008年12月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杨冬权局长又强调指出全国档案系统要继续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上传更多档案内容,或发布各种利用指南,加快建立和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与档案利用体系,丰富档案利用服务的内容。

第三,档案利用方式更趋便捷。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多数综合档案馆主要以手工检索、提供档案实体服务为主的利用模式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档案目录卡片检索等因素的制约,利用行为难以摆脱“档案馆”这个物理环境。80年代末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推行的办公自动化工程以及90年代末政府实施的上网工程推动了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工作。当前,各级综合档案馆基于网络平台积极探索档案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在线阅读、异地查询和档案传递等在线服务,如一些综合档案馆网站开始推出“馆藏介绍”、“查档指南”、“档案目录检索”、“档案全文检索阅览”、“档案网上展览”、“档案编研网上公布与出版”、“珍档荟萃”、“预约调卷”、“档案网上咨询”等服务项目。长春市档案馆把与民众生活有关档案的信息化放到了优先位置,其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包含了350万条目录数据,其中有150万条目录数据、20万页档案全文供利用者在互联网上查阅。这些档案虽然只占其馆藏总量的10%,但其利用却占到总利用量的90%。⑦

档案利用方式不断出新,越来越多样化。利用者既可到档案馆查阅感受其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可在办公室、家庭或其他任何地点的任何时间利用档案网站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还可借助其他方式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查阅利用档案。这样有利于利用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更丰富的、更人性化的、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第四,档案利用数量呈波浪式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利用数量经历了“增长—降低—增长”三个阶段的变化。

1983年~1987年,为编史修志、解决“文革”中各种历史问题及开展学术研究等,大量组织与个人利用者涌入档案馆查找利用档案资料。1983年综合档案馆利用档案总量为662.7万卷件次,1987年达到2337.1万卷件次,4年时间档案利用量增长了252.7%,1987年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的一个高峰。

1988年~1998年,由于地方编史修志工作陆续完成,“文革”中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档案利用者从1987年的利用高峰点开始逐年下降。至1998年,档案利用总量降为446.5万卷件次,比1987年下降了80.9%。

1999年~2007年,各级综合档案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改善馆藏结构,扩大档案开放范围,加强民生档案的整理和提供利用,较好地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档案利用数量也逐步回升。1999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数量为508.5万卷件次,2003年、2005年、2007年档案利用数量在1999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8.5%、70.7%、144.8%。2002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达到1465454人次,2003年、2005年、2007年档案利用人次在2002年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5.6%、48.6%、120.9%。可见,这一阶段综合档案馆的提供利用工作富有成效。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的对象更加广泛,档案利用与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数量不断增长,方式也更加多样。但是,在信息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清醒的头脑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和潜在的问题。例如开放率偏低问题,1991年~2007年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年均开放率仅为27.9%,与国外一些公共档案开放与利用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欧美多数国家档案开放率已达到或超过60%,美国档案开放率达90%以上,俄罗斯档案开放率大约在80%~90%之间⑧)我国档案开放率还相对较低。此外,馆藏档案资源结构多样化发展问题、期满档案开放的及时性等问题均需给予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不断提高的档案利用要求,从而推动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与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档案馆”包括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

②文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国家档案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档案资讯网,或者根据这些网站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计算得出。后文不再注释。

③马素萍:《论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原则》,《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2期。

④中国档案学会档案馆学术委员会:《论档案馆开放档案》,《档案学研究》,1989年第3期。

⑤⑦傅华:《档案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中国档案报》,2008年11月26日。

⑥“两个转变”、“两个体系”是指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落脚点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⑧黄项飞:《档案馆走向开放》,《北京档案》,2005年第5期。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篇7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按粒秆比1∶1.2估算, 大安市秸秆干物质生产总量为130万吨左右, 其中:玉米秸秆生产量为104万吨, 水稻秸秆生产量为14万吨, 杂粮、豆类等其它农作物秸秆量22万吨。秸秆资源比较丰富, 用途广泛。

一是用作烧料, 投入柴灶作燃料, 这部分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50%左右, 约65万吨。

二是用作牛、羊等家畜饲料, 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10%, 约13万吨。

三是用作肥料, 主要用于秸秆还田等, 这部分约占秸秆总量的30%, 39万吨。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和高留茬还田, 推广面积最大的高留茬还田, 约占秸秆直接还田总面积的80%, 机械粉碎翻压和覆盖还田分别占3%和17%。同时部分秸秆堆沤肥料间接还田, 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5%, 约6.5万吨。

四是焚烧, 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5%左右, 约6.5万吨。

五是用于草编, 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2.5%左右, 约3万吨。

六是用作沼气发酵原料, 这部分用量占秸秆总量的0.5%, 0.5万吨, 丢弃浪费的占秸杆总量的2%, 3万吨左右。

二、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低。根据调查, 大安市有近60%的秸秆被农民用于炊事、取暖或在田间直接焚烧掉, 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的环境质量, 而且影响交通, 导致公路无法行车, 甚至引起交通事故,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此外焚烧秸秆还破坏土壤结构, 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燃烧掉, 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 这部分秸秆不仅被白白浪费, 而且还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还有3万吨的秸秆被丢弃和浪费, 亦对环境、水质等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低。从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看, 在已被利用的秸秆中, 有50%左右直接用作燃料, 秸秆利用附加值低;有30%左右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而用作牛、羊等家畜饲料的占10%, 沼气发酵产生沼气的占0.5%, 草编的占2.5%, 这部分利用附加值较高, 但只占秸秆总量的13%左右。总体而言, 大安市秸秆利用的附加值偏低。

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优势。秸秆用于畜禽饲料的主要是一些零星散户养殖的牛和羊;沼气建设在我市已全面展开, 全市已建成沼气池5000余户, 目前我市农民户用沼气源料主要是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 但较分散。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在全市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

总之, 目前大安市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规模小, 较零散, 不集中, 特别是大型秸秆气化站、秸秆发电站、秸秆燃料乙醇、秸秆人造板等都还处于空白状态, 利用较单一, 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许多适用技术还未能转化应用。

三、解决对策

根据大安市秸秆资源分布特点, 确定秸秆综合利用要因地制宜, 协调发展。

一是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在全市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应用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腐熟还田、堆沤还田技术。

二是推广秸秆编织技术。主要依托两家子、新平安、月亮泡等乡镇, 大力发展草制品编织, 扩大草制品编织的品种和提高以稻麦秸秆为主的利用率。

三是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在新平安、海坨等乡镇, 应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 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四是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广清洁能源, 保护环境,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直燃发电等技术模式。

五是推广秸秆生物转化食用菌技术。主要以安广镇、大赉乡两个中心乡镇为重点, 发展以栽培磨菇为主的秸秆利用。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8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的三个区县,对其进行函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的收集。

(1)函调数据源自北京市郊区3个区县32个乡镇,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治共三十六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服务人口以及免费情况。

(2)入户调查数据,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区县中选出6个乡镇17个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认知情况。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利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表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情况。

数据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函调数据,涵盖了三个区县共32个乡镇,区县分别用字母A、B、C来指代。其二为入户调查数据,在5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217人(42.4%),女性295人(57.6%);25岁以下10人(2%),25~35岁61人(11.9%),35~45岁78人(15.2%),45~55岁111人(21.7%),55~65岁162人(31.6%),65岁以上90人(17.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1人(35.4%),初中194人(37.9%),高中99人(19.3%),大专及以上38人(7.4%)。

2.2从供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对三个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乡镇开展比例、受益人群比例(实际服务人口/应服务人口)和免费开展乡镇比例这三个指标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方面,三个区县的开展程度差异明显(P=0.014,P<0.05),并且三个区县在开展服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总的来说,预防接种的开展情况最好,计划生育的开展率最低;就地区来说,A区的儿童智力检测服务和妊娠合并症转诊服务的开展率较低,B区的儿童智力检测和两癌筛查服务的开展率较低,C区则是两癌筛查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的开展率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受益人群方面:无论是就地区而言还是就服务项目而言,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和0.000,均小于0.05),绝大多数地区虽然都已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受益人群确达不到100%,甚至很低。如C区所辖乡镇都已经开展了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的接种服务,但是接种率分别仅为36%和26%。又如A区所辖乡镇虽然都已经开展了早孕检测服务,但是早孕检测率只有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方面:虽然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提供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区、C区和B区,但三个区县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就服务项目而言,则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其中,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免费率最低,预防接种基本全部免费,而儿童保健服务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服务项目的免费率介于中间。

2.3 从需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到A、B、C三个区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我们从需方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三项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代表,调查居民的利用情况和认知度。

2.3.1 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接受过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4%,46.7%以及49.6%,可见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均未达到50%。性别在过去一年内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筛查(X2=3.952,P<0.05)、糖尿病筛查(X2=5.558,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098,P<0.001)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这三方面的利用程度均要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糖尿病筛查(X2=16.865,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476,P<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而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高血压筛查的利用上无差异(X2=11.589,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是否接受过这三方面的服务无差异。

在过去一年内接受过这三项服务的人群中,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能保证至少三个月一次的农村居民分别占37.8%,19.8%和35.3%(表3)。在接受高血压筛查和糖尿病筛查这两个项目上,C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更加积极,A地区农村居民则比较滞后,A地区农村居民定期检查身体的良好习惯有待培养和形成,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健康教育上,则A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和C地区更加积极,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反映了在当地人们对于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观念深入人心。

2.3.2 卫生服务机构首选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卫生室/站在农村居民首选服务机构中占据了五成以上,这种情况尤其在相对容易检查和宣传的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更为突出,分别高达74.4%和69.9%。对于诊断条件要求较高的糖尿病筛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

2.4 认知度分析。

要了解需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还要结合分析需方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其二,是否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其三,必要性与意愿度的相关性。

我们将调查表中必要性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有必要、必要、不必要到非常不必要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服务必要性分值。从表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的分值1-2之间,介于非常必要和必要之间。

接下来,我们将调查表中意愿度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到非常不愿意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意愿度分值。从表6可以看出A、B、C三地农村居民意愿度评分基本上均在1.5以下,都非常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来看,B地区的意愿度分值为1.507,高于A地区和C地区的1.326和1.364,意愿度明显落后于后两者。而在不同服务项目上,健康教育的意愿度分值为1.358,受调查地区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

我们还对必要性与意愿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正相关(检验P值小于0.001),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及健康教育这三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712和0.796。说明提高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服务的意愿。

3 讨论与建议

3.1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任务。从所调查区县情况来看,存在“供给不足”和“享受不均”的问题[1],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已得到不同程度开展,但是不同区县间以及开展的服务项目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服务利用程度不同。可能和制度不健全,基层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有限,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为医务人员所兼职,并且卫生人员学历均不高[2]、以及没有明确把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等原因有关[3]。基于这些实际问题,国家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培训和交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管理,定期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督导,细化考核指标,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评估;还需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等[4]。

3.2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存在“意识不强的问题”[1],可能和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因此要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可以考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4],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可以免费提供相关材料,也可向辖区内群众公示免费服务项目,从而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并使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寻求公共卫生服务,从而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3.3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65岁以上的人群虽然服务需求较高,但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显著下降。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针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应综合考虑就诊距离、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5]。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不同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意愿度不同,因此,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卫生服务,才可能较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4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村卫生室/站是农村居民的首诊机构,在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村卫生室相对于乡镇卫生院及县医院有着就医便捷、收费低廉、服务态度好等优点,更贴近农村居民[6]。而糖尿病筛查则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糖尿病筛查需要必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实施妇幼卫生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EB/OL].(2009-08-10)[2009-09-06].ht tp://ww w.gov.cn/gzdt/2009-08/10/cont ent_1387790.htm.

[2]吴雯,王玲,张翔.浅议新医改形式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J].医学与社会,2010,23(5):33-36.

[3]黄艳玲.浅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676-677.

[4]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0):58-60.

[5]高红霞,徐娟,冯珊.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免费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48-50.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9

1 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基本情况

2014年在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上重点研究三个问题, 多层次、多品种、多用途的进行二次利用。一是发挥主体作用, 重点解决谁来种的问题。原则上鼓励集中育秧小区组建水稻大棚综合利用合作社或将育秧小区整体外包由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大户经营, 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规模经营实现节本增效, 2014年我镇育苗小区整体发包, 由合作社种植的有4个, 由种植大户承包种植的有5个;大棚所有或使用者自己利用大棚的, 要调配好时间与劳动力, 把握住市场脉搏, 发挥好自身的种养专长, 搞好大棚综合利用。二是选好种植品种, 重点解决种什么的问题。我们深入到水稻育秧小区与种植户一起研究种什么, 选择什么品种的问题。科学安排好时间的衔接和劳动力的衔接, 如果大棚所有者自己利用, 就要考虑在稻苗移栽后再利用所产生的时间延后问题和劳动力不足问题, 这种情况适宜延后栽培, 种植黄瓜、西甜瓜和晚豆角, 还可以栽培食用菌, 2014年我市长安镇务本育苗小区10栋水稻大棚种植黑木耳、香菇、平菇和榆黄蘑等;其他几十栋大棚对外发包综合利用, 有的种植观赏花卉、西红柿、草莓, 有的提前育苗移栽粘玉米, 还有的承包后种植西芹, 有的大棚成为农家菜园子, 可以说种植作物五花八门, 三是探索创新模式, 重点解决怎么种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订单种植业, 长安镇务本村育苗小区600平米立体育秧温室培育了橄榄菜、韩国英菜、荷兰福星等20多种名贵蔬菜。大棚所有或使用者自己利用的, 原则上要求种植黄瓜、西甜瓜和晚豆角等。

1.1 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长安镇多次组织市、镇级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博览会, 实地参观学习, 由技术人员现场解说, 种植户现身交流, 让参观者大开眼界。2014年共组织田间博览12次, 参加农民近1.5万人次, 周边农户自发到育苗小区学习的1万人以上, 同时, 长安镇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认可, 得到省长王宪魁、副省长吕维锋的高度评价。

1.2 种植模式、效益情况

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中种植大豆、玉米等粮豆作物的占50%, 600m2大棚每栋纯收益300~400元;种植黑豆、豇豆、高粱等杂粮的占25%, 每栋大棚纯收入在400~500元;种植西甜瓜等经济作物的占10%, 每栋大棚纯收入4000~5000元;种植秋豆角、白菜等占到10%, 每栋收入3500~4000元;种植食用菌、草莓等占5%, 每栋大棚纯收入在10000~15000元, 全镇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纯效益超过100万元, 效益可观。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 长安镇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发展进程缓慢主要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1 农民观念问题

一是有的水稻种植户种植水稻这么多年, 一直以来水稻育秧大棚插完秧就不管了, 杂草重生, 闲置荒废, 从来没想过要利用起来;二是以前育秧田不集中, 各家育各家的, 一家一小块, 有的农户认为这点地不算什么, 也挣不了几个钱, 没看到效益, 也就对这个事不上心, 三是有的农户认为自己家里又不缺粮食, 还抱着观望的态度。

2.2 技术问题

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学科, 技术不完善, 各项种植技术还应该继续组装完善, 同时农民对这项技术更陌生, 完全没有经验可谈。

2.3 时间问题

水稻育秧大棚起完秧后到能整地种植有一个时间间隔, 整地早了, 地起坷垃, 不便于后期种植;整地完了, 又延误农时, 这是一客观原因。

3 工作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成果, 不断扩大影响, 提高了人们对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的认识。二是要加强宏观管理。要成立镇、村、合作社 (水稻种植大户) 三级领导机构, 进一步健全三级管理网络, 做到了有人管事, 有人干事。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我市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及时捕捉在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中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典型事例, 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 由科技人员讲技术, 农户现身说法, 介绍自己的种植经验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 激发、带动水稻大棚二次种植上一新台阶。

3.2 加强技术培训, 提升农民二次利用的技能

对全镇稻农、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因地制宜进行了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的技术, 采取田间课堂、电视、QQ等多种方式, 培养急需的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人才。

3.3 建立长效机制, 使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实现科学化

一是继续给予政策支持, 引导育苗小区农户成立合作社或引入合作社经营育苗小区, 实现水稻育苗和二次利用同步进行;二是继续给予技术支持, 每一个集中育苗基地由一名技术专家负责, 进行技术指导, 提供品种、农资和市场信息等。

3.4 扩大投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促进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快速发展

一是采取股份制, 采取农民自筹或以土地、生产资料等投资入股, 实施股份制管理;二是引入企业进行投资, 订单生产,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三是吸引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投入技术或资金;四是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做大做强我市的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工作。

摘要:总结了今年富锦市长安镇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情况, 5月末水稻秧苗移栽本田后, 育秧大棚可以种植黄瓜、西甜瓜、晚豆角、西芹等, 可以移栽粘玉米和草莓, 还可以栽培食用菌, 种植香菇等, 效益可观, 即可实现大棚的二次利用, 又可以创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且可实现水稻育苗基地的培肥与管理, 是一项发展前景广泛的栽培领域。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0月3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71例,女129例;年龄48~83岁,平均(65.5±17.2)岁;病程1~21年,平均11.8年。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组有关药物利用研究提出的药物限定日剂量(DDD)为药物利用的检测指标,以药物利用指数(DUI)评价药物利用的合理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并结合我院相关临床医生临床实际用药量确定DDD值。DDDs为总用药量与该药DDD的比值,DUI为DDDs与总用药时间的比值[4,5,6]。

2 结果

2.1 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

常用抗糖尿病药物中,以磺脲类和双胍类制剂使用最为频繁,总计占到各类抗糖尿病药物的58%以上,为抗糖尿病常用药物(见表1)。另外,新型抗糖尿病药物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也占到相当一部分比例。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原因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亦符合用药目的要求。

2.2 各类抗糖尿病药物利用药频度(DDDs)与药物利用指数(DUI)

我院抗糖尿病药物利用情况DUI均在0.8~1.0范围内(见表2),各药物利用情况较好,符合推荐使用范围。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磺脲类和双胍类制剂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分别占药物使用的32.7%和26.0%。磺脲类(以格列苯脲为主要主要治疗药物)主要机制为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治疗特点为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不能通过饮食控制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患者,同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患者均有降糖作用。双胍类(以二甲双胍为主要治疗药物)主要机制为减少G来源,增加G去路,其主要特点为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但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另外,餐时血糖调节剂的使用量也较大(21.7%),其主要机制为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类似于磺脲类药物,但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不同受体,其主要特点为吸收快,起效快(0.5~1.5h),作用时间短(1~1.5h) ,餐前即刻服,即可达到较好的降糖作用。此外,新型抗糖尿病药物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胃肠道激素,是对摄食反应所释放的一种激素,其中最重要的是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前者是由远端消化道(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合成,后者是由近短消化道(十二指肠)的K细胞合成。GLP-1 和 GIP 是两种主要的肠促胰岛素,在营养素被吸收到体内时胰岛素反映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药物利用度方面,我院所使用的抗糖尿病的DUI均接近于1,在我院使用的抗糖尿病均在推荐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使用范围内。各药物利用较好,其中磺脲类和双胍类制剂因其对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的幅度较大(为1.0%~2.0%)而成为临床常用药。我院2008年~2012年糖尿病患者抗糖尿病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抗糖尿病药物利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0月300张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处方,分析药物利用情况,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我院所使用的抗糖尿病的DUI均接近于1,均在推荐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使用范围内。结论 我院糖尿病患者抗糖尿病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利用指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张金凤,田绍丽,等.我院抗糖尿病药物用药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4):267-269.

[2]杨佳丹,陈庆宪,欧阳净,等.重庆地区40家医院2008~2010年抗糖尿病药利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6):2751-2754.

[3]张娟.2008—2010年北京大学医院抗糖尿病药物使用统计分析[J].中国校医,2012,26(1):64-65,67.

[4]吕彩莲.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利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85-86.

[5]赵大贵,杜伟.社区医院2008~2010年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6):121-123.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11

针对全市旱地面积大、旱灾频发、秋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特点,科学选育、引进示范、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抗旱、耐瘠农作物优良品種,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开展秋作物高产示范田创建活动,是实现全市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从2010年开始,我市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大了适应我市农业生产气候特点的耐旱、高产、稳产作物“红薯、谷子、花生”等秋作物的种植面积,压缩了产量波动较大的旱地玉米种植面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大改善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保证了全市农业生产在201 1年大灾之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现将201 1年我市秋作物品种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以阐述,并提出2012年我市秋作物品种利用建议。

一、主要秋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一)粮食作物

秋粮总面积391万亩,平均单产270kg,总产11,67~'Lkg。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65万亩,平均单产328kg(其中:全市6/j,-3~,米万亩高产示范方,平均单产600kg),总产8,70,~Lkg;大豆种植面积38万亩,平均单产140kg,总产0,58~'Lkg;红薯种植面积50万亩,平均单产400kg,总产1,8"l'Lkg;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平均单产350kg,总产10,1 H'Lkg;杂粮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单产160kg,总产0,55~'Lkg。

(二)油料作物

油料总面积58万亩,平均单产200kg,总产1,15~Lkg,其中: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平均单产210kg,总产1,05~kg;芝麻种植面积8万亩,平均单产126kg,总产0,55"l'Lkg。

(三)棉花

棉花种植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48公斤,总产0,03亿公斤。

二、秋粮生产的特点

(一)前期干旱,积温高,日照好

我市冬、春持续严重干旱,4月28日测墒,0~50cm,土层含水率仅为7,8%~14,4%,干土层5~13cm,影响秋粮春播。5月中旬、6月上旬,我市局部地区有较明显降雨,有利于秋粮播种。但大部分县区直至7月上旬没有有效降雨,致使全市丘陵山区旱地秋作物播种偏晚或没有播上。受小麦收获延迟及干旱影响,今年我市秋作物播种较长年偏晚10~15d,且播期持续1月之久,导致秋播早晚不一。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我市气温偏高,干旱加剧,对丘陵旱地秋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作物营养体偏小,不利于后期生殖生长,产量提高。但由于日照好,气温高,为水地作物前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后期降雨量大,日照少,积温低

中后期,我市降水充足,为秋作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阴雨寡照,积温低,使玉米受粉不良,造成部分玉米品种秃尖、结实不良,影响玉米、大豆灌浆,使玉米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红薯块根膨大及花生果实生长受阻,尤期是8月28日至29日,全市大部分地区遭遇9,3m/s强阵风和50~81mm的强降雨天气,造成部分玉米倒伏,对产量降低产生一定影响。

(三)气候因素

据市气象部门统计,今年我市6-9月份降雨量为342mm,与历年持平,总体情况为前旱后滞,灾害濒繁,积温2930,6~C,比去年增加31,7℃;日照时数576,3h,比去年减少66s]~时,整体表现为前多后少。从5月21日至6月20日,各县市降水量为8,2~49,4mm,除栾川、偃师外,其它各县降水均未超过20ram,全市平均降水量仅17,1ram,创1969年以来的同期最少记录,和历年同期相比偏少7成。8月下旬以来,持续阴雨、寡照、低温,秋作物生产期延后。据气象局统计,从9月3日至18日上午四点,全市平均降雨量280mm,累计降雨长达14天,刷新了自1961年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纪录。9月27日28日全市平均降雨15ram。期间温度下降到20度以下。而玉米的灌浆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度,气温过低,导致子粒灌浆不良,造成大面积减产。

三、主要秋作物品种利用情况

(一)玉米品种利用情况及主要品种的田间表现

1,玉米品种利用情况

全市玉米种植面积265万亩,其中50万亩以上的品种一个:浚单20,57,9万亩;20万亩以上的品种一个:中科4号,24,3万亩;十万亩以上品种四个:郑单958,15,6万亩;洛单248,15万亩,洛玉4号,12万亩,洛单6号,10万亩;5万亩以上品种十个:中科11,9,6万亩;先玉335,9,5万亩;蠡玉16,8,6万亩;先行5号,6,3万亩;浚单22,5,7万亩;鲁单981,5,4万亩;豫单998,8万亩;安玉12,5,4万亩;洛单668,5万亩,郑单17,5万亩。3万亩以上品种四个:正大12,3,5万亩;济单7号,3,3万亩,蠡-~,35,3,2万亩;武科2号,3万亩;2万亩以上六个:科大16,3万亩;滑玉12,2,5万亩;郑单035,2,5万亩;中玉9号,2,4万亩;淦玉178,2,3万亩;2万亩以下品种有:浚单26,振杰1号,济单8号,张玉9号等。

2,主要品种的田间表现

浚单20:株高270cm,穗位1 lOcm,穗长1 8cm,无秃尖,每亩3890穗,每穗488粒,千粒重310g,折亩产529,6kg;郑单958:株高260era,穗位1lOcm,穗长16cm,无秃尖。每亩3753穗,每穗490粒,千粒重303克,折亩产501,5kg;中科4号:株高270em,穗位115em,穗长19em,秃尖2em,每亩3085穗,每穗532粒,千粒重340克,折亩产502,2kg;洛单248:株高250cm,穗位105em,穗长17,5era,每亩3852穗,每穗617粒,千粒重314,3克,折亩产565,8公斤;先3~,335:株高278cm,穗位1lOcm,穗长18cm,秃尖2cm,每亩3385穗,每穗504粒,千粒重333克,折亩产511,3kg;中科11:株高250cm,穗位1lOcm,穗长16cm,每亩3775穗,每穗490粒,千粒重306g,折亩产509,4kg;洛单6号,株高260cm,穗位lOOcm,穗长1 6cm,无秃尖,每亩3500穗,每穗507粒,千粒重325g,折亩产519kg。

(二)油料作物品种利用情况

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万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054Lkg。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有白沙1016、远杂9102、豫花15、郑农花7号四个品种。白沙1016品种种植面积超20万亩,总产达0,44Lkg。

(三)红薯品种利用情况

利用外资情况研究 篇12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比,住院服务,公平性

根据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1],健康保险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以人群覆盖率衡量的覆盖广度,反映服务包复杂程度的覆盖深度,以及考虑到经济风险保护的覆盖高度。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已经评价了新农合覆盖广度的影响,然而较少研究关注新农合覆盖深度和高度[2,3,4,5,6]。到2010年底,96%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农合,新农合覆盖广度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其覆盖深度和高度仍有待增强[7]。我国评价新农合补偿水平的指标有两个——名义补偿比和实际补偿比,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包括了新农合不予报销的服务和药品。前者单一测量保险覆盖高度,后者则能综合测量新农合的覆盖深度和高度。本文试图通过新农合实际补偿比例来评价其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新农合政策知晓情况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影响。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欧洲联盟资助的“在中国和越南农村地区建立公平和可持续健康保障制度”研究,所使用的资料是2006年和2008年家庭调查数据。家庭调查在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在山东选择了章丘、昌乐和东阿等3县(市),在宁夏选择了永宁、青铜峡和中宁等3县(市)。在上述6县(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县(市)随机抽出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出6个行政村,每个村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出居民家庭进行调查。本文选取16岁及以上成年人为研究对象,2006和2008年样本量分别为18303和10535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条件logit模型来分析新农合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模型如下:

logit (yit)=λt+αv+Xctβ+zitγ+εit

在上述函数中,yit表示个体i在时间t 是否住院。模型中包含时间效应λt,捕获住院服务利用在两年间的总体发展趋势;村庄水平的固定效应αv,用以消除不随时间变化的村庄特征的影响;变量xct测量县c在时间t的新农合政策;zit是居民个体特征;εit是误差项。为了获得稳健估计,模型中还包含了县级水平的聚类效应。新农合对住院利用的影响用xct的边际效应β来评价。

2 结 果

2.1 描述性分析。

表1给出了住院服务利用及居民个体特征的描述性分析。样本参合率为91.2%,从2006年89%提高到2008年的95.1%。总体来看,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率为5.3%,2008年比2006年高出0.7%,参合者住院率明显高于非参合者(5.4%和4.2%)。参合者和非参合者的健康状况指标相当,但是非参合者接受教育程度更高,倾向于村干部、教师等非农职业,更多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从表2可见,2006年住院实际补偿比在20%左右,2008年提高到30%。居民对新农合补偿比的知晓程度也从2006年的38.1%提高到2008年的47.9%。

2.2 多因素模型分析。

2.2.1 新农合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

从表3第一列可以看出,是否参加新农合对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具有积极的显著性影响,其边际效应是0.0308,这表明参合者比非参合者住院概率增加3.08个百分点。第二列表明,实际住院补偿比对于参合者住院服务利用是显著的,其边际效应(0.0035)表明补偿比提高1%,住院率将增加0.35个百分点。第三列列出了补偿水平效应在不同收入组之间的分布情况,尽管最低收入组住院率低于高收入组,但是新农合补偿比对住院服务利用的积极影响在低收入组中更为显著,补偿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改善低收入组住院概率的效应要高于高收入组0.26个百分点。为了确认补偿比的效应,作者同时分析了补偿比在非参合者中的影响(见表3第四列),结果表明新农合补偿比例只对参合者有显著影响,在非参合者中没有显著效应。

样本县新农合门诊补偿有两种模式:家庭账户和门诊统筹,这两种模式会影响门诊服务的利用进而可能影响住院服务,但表3第五列表明门诊补偿模式并未对住院服务利用产生影响。表3最后两列的居民新农合知晓情况模型结果显示,参合者中知道补偿水平居民的住院利用率要显著高于不知道者,但是在模型中加入知晓情况与补偿比的交互作用后这种显著性消失了。

显著性水平:***p<0.01,**p<0.05,*p<0.1。

2.2.2 其他因素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

从居民个体特征来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及30岁以下女性住院服务利用相对较高;已婚者相对经常使用住院服务,规模较大的家庭其住院服务利用也高,较高文化程度和非农职业者较少使用住院服务。从卫生服务需求来看,疾病严重程度和慢性病是住院服务利用的重要决定因素。另外,商业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住院服务利用水平。

3 讨 论

新农合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这提供了自然实验来评价不同新农合制度特征的影响[8]。本文主要从新农合覆盖高度出发,评价不同新农合补偿水平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参加新农合能提高60%的住院利用率,其实际补偿比提高1%,住院率提高6%,这说明新农合及其补偿水平对住院服务利用的效果明显。低收入组住院利用率较低,但是从补偿比和低收入组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补偿比对住院服务的提高作用在低收入组中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农合的公平性。同时,新农合政策的知晓情况能显著改善住院服务利用。

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启发是,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增强居民政策知晓程度,可以增加住院服务利用。新农合政策需要通过供方卫生服务提供行为和需方就医行为来最终影响农村卫生服务,农村居民只有了解新农合政策信息才能做出合理的就医决策,实现新农合政策目标。近几年,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补偿水平也在不断增长。在此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宣传新农合的各项政策信息,使民众了解新农合政策动态,合理使用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Health Report.Health Systems Financing:The Path toUniversalCoverage[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2]Yu,B.,Q.Meng,et al.How does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Scheme Influence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A Study in Two Prov-inces in Rural China[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0,10(1):116.

[3]褚金花,于保荣,孟庆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山东和宁夏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公平性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6):28-32.

[4]Babiarz,K.S.,G.Miller,et al.New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and its Implicationsfor Rural Primary Healthcare:Multivariate Difference-in-differenceAnalysi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0,341(2):5617.

[5]Wagstaff,A.,M.Lindelow,et al.Extending Health Insurance tothe Rural Population:An Impact Evaluation of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9,28(1):1-19.

[6]Lei,X.,W.Lin.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RuralChina:Does More Coverage Mean More Service and Better Health?[J].Health Economics,2009,18(S2):S25-S46.

[7]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公共财政与税制改革下一篇:学困生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