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共8篇)
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 篇1
0 引言
虽然自然界水资源能够通过降雨和蒸发等形式循环、补充和恢复,但对某一区域、某一时段来说,水资源总量不会增加。而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往对洪水影响评估主要考虑有害影响;但洪水也存在有利影响,如回补地下水,作为自然循环的重要部分也有利作物生长[1]。对雨洪资源利用,已成为水利部门治水思路的延伸和发展,是面临的新课题,其经济社会效益需进一步探讨。
1 研究区域概况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和黑龙江毗邻,幅员面积2.56万km2。全市辖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五个县(市、区),总人口2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干旱是白城的主要气候特征,据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料统计,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为77.9%,秋旱为79%。而且在发生干旱的同时,常常伴有外洪内涝发生。1999年以来,白城市旱情越来越严重,不仅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每年的1至6月几乎没有有效降水过程,致使严重的春旱连接严重的夏旱发生。春天抗旱播种出的苗,因无后续水补充,凋萎、干枯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灾害。几年来的连续干旱,使全市地下水水位下降1.5~3m,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除月亮泡和团结水库引蓄了部分洪水外,其余水位都在死库容以下,300多个自然泡塘几乎全部干涸,除嫩江外,其它河流全部断流。
2 雨洪资源利用实践
解决干旱需要用“水”,但白城地下水承载能力有限,开发利用地上水,扩大水资源,实现雨洪资源化,关系着白城国民经济的发展。嫩江与洮儿河为白城地区的主要河流,对两河水文特性进行比较,可发现两河具有有利于雨洪资源利用的补偿特性[2]。2003年[3],白城市引嫩江洪水7亿m3入月亮泡水库、莫莫格湿地;实施了“引察济向”,从察尔森水库放水6600万m3,为向海湿地补水,使湿地水面增加了9000多hm2。2004年5月,嫩江出现了较大的春汛,白城市利用嫩江沿岸引蓄水工程,为水库、泡塘、自然保护区湿地共引洪水3亿多m3。2005年汛期,嫩江等几条主要河流都发生了较大的洪水,白城市从7月18日至9月上旬,共计引蓄洪水近10亿m3,使全市多年干涸或者缺水的水库、湿地和泡塘蓄上了水,同时也补充了地下水。
3 效益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模型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
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涉及定性和定量指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结合雨洪资源利用特点,本文提出多层次(目标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考虑白城市具体情况,根据指标数据的便于获得和真实可靠性,构建如表1所列的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其中包括20个定量指标和4个定性指标。
3.2 评估模型
雨洪资源利用利用是一个连续动态、逐步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对其效益评价优劣,还需要对利用方案进行等级评价。因此,评估模型采用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4]:
注:以上数据摘自《白城市水资源公报》和《白城统计年鉴》。
式中:h—级别;aj—决策j的级别下限值;bj—决策j的级别上限值;sih—级别h指标i标准特征值的相对隶属度;dhj—决策j与级别h之间差异的广义权距离;uhj—决策集(j=1,2,…,n;n为决策数)综合相对优属度;α—优化准则,α=1为最小一乘方准则,p=2为最小二乘方准则;p—距离,p=1为海明距离,p=2为欧氏距离。
通常情况下,α和p可有以下四种搭配:
4 评估结果
4.1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
在模型计算中,通过二元对比[5]计算定性指标的优属度矩阵;考虑定量与定性指标相对优属度计算标准的统一性,越大越优和越小越优型定量指标分别采用对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指标层指标繁多,将定性指标量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增加了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对准则层和亚目标层各项指标,考虑研究区域不同背景及雨洪资源利用对其影响的差异,参考专家意见、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调研和社会认知,采用二元对比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各指标相对优属度及指标权重见表2。
将指标数据代入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计算通过参数α和p的变化组合构成的四个模型,分析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前后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趋势。其中,级别取值为5,即根据五级相对优属度标准向量取值S=(1.0,0.8,0.6,0.3,0)对应的优、良、中、可、劣,从指标层开始,逐层计算,求得各年的相对优属度,并对序列年进行评判。计算结果如表3所列,并做出白城市序列年相对优属度图,如图2。
由表3和图2,根据方案相对优属度最大的优选原则,白城市序列年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由大到小排序如下:2006年,2005年,2003年,2004年,2002年;对其综合评判依次为:良偏优,良,中偏良,良,中。
5 结论
白城市严重的干旱不仅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而且还造成全市人口和牲畜饮水困难,困扰全市生产生活,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在建立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白城市具体情况,构建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四个模型分别计算白城市序列年2002~2006的相对优属度,并对其进行综合评判。
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可见:
(1)白城市经济社会效益逐年递增,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验证了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以及模型的正确性。2004年与2003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比2002年增长显著,考虑其是因为2004年白城大旱的影响;
(2)2002~2003年度白城经济社会效益增长速度最快,说明雨洪资源利用效益显著;
(3)2006年评价结果为良偏优,白城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雨洪资源利用措施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乔纳森·帕金森、奥尔·马克:《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20-21。
[2]刘建卫、许士国、张世博:《白城市河流洪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7(25):7-10。
[3]张世博、杨名亮、夏立军:《洪水资源化在白城市的实践及其启示》[J];《水利水电技术》2006(37):93-95。
[4]陈守煜:《可变模糊集合理论与可变模型集》[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8):146-153。
[5]陈守煜:《防洪调度系统半结构性决策理论与方法》[J];《水利学报》2001(11):26~33。
发展天津城市雨洪利用的建议 篇2
关键词:雨洪利用 雨水入渗 政府监管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25-01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球总储水量估计为13.9×1017 m3,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1017 m3。除去冰川和冰帽外,可利用的淡水总量不足世界总储水量的1%[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地表水源污染也日趋严重。“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我国城市化建设由于忽视了水文生态循环,引发了各种城市水问题:(1)内涝严重:径流系数快速提高,径流量成倍增大[2],排水设施压力增大,汛期一遇暴雨就积水成灾,影响城市生活,堵塞交通,甚至淹没城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雨水径流污染严重:随着点源污染治理率的提高,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逐渐凸现,成为城市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3)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地表不透水面增加,影响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加之有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加剧地下水位下降。(4)天然湿地退化萎缩严重,进而导致物种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大力发展城市雨洪利用。
1 我国城市雨洪利用情况
我国雨水利用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是最近二十年才逐步在部分大城市和一些试点地区展开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果的。2001年北京正式启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工程”;2003年上海出现了具有雨水利用功能的生态住宅;天津建成了第一座节水型水利科技大厦,并成功进行了“城区雨洪利用”应用实验。北京市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要求所有奥运场馆和新建工程都要配套雨水利用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也都考虑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北京市自2000年有规划、分步骤地实施雨水利用工程以来,已建成城乡雨水利用工程1200处,2012年又新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230处,新增蓄水能力1500万m3。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2009年组织编制了《深圳市雨洪利用系统布局规划》。该规划提出深圳城区雨洪利用目标应以减少洪涝灾害、控制雨水径流污染为主,增加水资源为辅。针对此目标,提出引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理念,强调源头雨水利用,尽量通过一系列多样化、小型化、本地化、经济合理的景观设施来控制城市雨水径流的源头污染和洪峰流量。
大连、西安、成都、昆明、合肥、无锡等市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实情的雨洪利用法规,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雨洪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发展天津城市雨洪利用的建议
2.1 制定城市雨洪利用管理法规
城市雨洪收集利用要根据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城市发展建设情况、城市经济条件和雨洪利用技术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考虑我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市的特点,合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到因地制宜,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城市雨洪利用管理法规。对城市雨洪利用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对雨洪利用标准作出解释说明。只有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和规范城市雨洪利用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市城市雨洪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在更大范围内推行雨水的收集利用
目前天津市政府部门的雨洪利用仅限于水利部门的调水预案,其主要原则是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抬高水位,以蓄代排,将来水频率较高、调水可能性较大的北三河山区(蓟县北部的山区)、北四河平原(北三河山区以南,南遥堤、永定新河以北)的雨洪资源调往南部大清河淀东平原(南遥堤、永定新河以南),以缓解我市南部缺水现状。即便如此汛期我市出境水量仍然较大,应采取多渠道、多目标雨水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利用汛期洪水。
2.3 加强雨水入渗,涵养自然水体
我市企业或投资人雨洪利用更多的是以小区或单体建筑为单位,采取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直接利用理念,而对雨水的环境效益关注不够。笔者以为:应通过控制建设区域开发后的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的雨水外排量来加强雨水入渗。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通过各功能区间接利用雨洪,如建筑小区屋顶绿化、透水透气路面、河流水坝景观工程等,使建设区域硬质地面变为渗透性地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通气性,改善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水环境,缓解“热岛效应”,使流经建设区域的河流旱季维持景观水面,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同时,建设小区雨水花园、低势绿地、公园雨水调蓄湖等,可大大消減洪峰流量,雨水综合径流系数也随之降低,增加现有排水设施的安全性,减少排水系统设施的投入,减轻城市内涝,缓解地面沉降。
2.4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为了调动相关各方参与雨洪利用的积极性,应通过政策界定建设方(政府、社会投资人)、管理使用方(企事业单位、居民区)和服务方(社区民众)的责权利关系,让各方有权可用,有利可图,有责可问;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等),应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其必须进行雨洪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对已建设中水利用设施的新改扩建设工程,必须同时考虑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对于旧有建筑,包括小区、公共服务区等,应鼓励建设雨洪利用设施,逐步将已有的城市人行道、广场、停车场改造为透水地面,将城市公共绿地改造为雨洪滞蓄地;雨洪利用设施建设施工期间,需要有相关部门对施工技术加以指导和监管,确保雨洪利用项目的建设质量。同时加强对“三同时”的审批和监管,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保证雨洪利用工程和设施的正常运营,落实雨洪利用的运营监管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44-151
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篇3
一、我国城市雨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1.城市水危机严重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使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激化。其主要表现为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供水状况趋于恶化、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3]。我国城市在面临严重内涝的同时,面临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据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资源型或水质型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其中西北、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城市雨洪灾害加剧
每年进入汛期以后,全国各地因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道络绎不绝。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区域地表径流条件, 也是造成城市雨洪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城市下垫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材料比郊区自然下垫面的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白天城市下垫面吸收的辐射能比郊区多,日落后城市下垫面降温比郊区慢,形成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4]。同时城区由于人多、车辆多,工业企业多,向大气中排放的固体颗粒物多,导致城市凝结效应比郊区显著,加上城市高层建筑对空气流动的阻碍效应, 导致城区水汽凝结降雨的可能性显著增加[5]。
3.雨洪径流污染严重
城市里广泛使用的沥青油毡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磨损的轮胎、融雪剂、杀虫剂、农药、建筑工地上的淤泥和沉淀物、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等等,会使径流中含有大量污染物:油剂、重金属、病原体、有机物、悬浮固体等。这些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城市水体,对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此外,城市雨洪口普遍被当做垃圾和污水口,排水井口充塞垃圾的现象非常严重,经常出现暴雨过后,道路雨洪淤积、交通堵塞的现象。例如山东省2010年城市污水排放量约为35.78亿t,2013年上升到48.217亿t,同比增长了35%以上 ,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1/3[6]。
4.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伴随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下垫面硬化、排水管网化,原来天然的水循环途径被阻断,原本渗入土壤的降雨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例如多年平均降雨量50mm的降雨通过黏质沙土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系数为0.02~0.07,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的降雨通过黏质沙土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系数为0.13~0.21。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阻碍了降雨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另一方面人们在超额开采地下水,结果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海河流域年均超采地下水40多亿m3,形成2万多km2的地下漏斗。
二、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近年来,在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自觉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变废为宝,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城市雨洪资源化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城市雨洪产生的根源,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变水害为水利。在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可行性方面,我们应主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探讨。
1.技术可行性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雨洪资源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色列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已经达到98%以上;日本利用雨洪作为生活用水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并利用雨洪补给地下水;美国建造了大量渗滤田,用于补充地下水或在暴雨洪水时进行汇集和调节雨洪[7]。城市雨洪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屋面雨洪集蓄利用系统、屋顶绿化雨洪利用系统、园区雨洪集蓄利用系统和各种渗透集雨设施。国内在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方面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如武汉天河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的一些新建建筑采用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我国在雨洪资源化利用方面要加大研究力度, 同时要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
2.经济可行性
雨洪资源的利用是一项公益事业, 其不仅具有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小区雨洪利用可以减少由政府投入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线和排洪设施的资金。有力将雨洪就近收集,不仅可以减少雨季溢流污水,改善水环境,而且可以减轻污水处理厂负担,减轻城市洪水压力。截止2014年,北京市已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967处,雨水综合利用能力达2153万立方米, 今年一年即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立方米,相当于14个昆明湖的蓄水量[8]。
三、结论与讨论
城市雨洪具有厉害双重性,我国城市在面临严重内涝的同时,面临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洪水灾害, 而且是解决我国城市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应总结国内外在雨洪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大雨洪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城市消减雨洪灾害、实现雨洪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9]。
摘要:城市雨洪是导致城市洪水灾害的罪魁祸首,然而,如果利用得当,则城市雨洪是缓解城市水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现状,对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 篇4
黑龙港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地面坡度上陡下缓。黑龙港河系除涝排沥河道纵横交错, 历史上承担着本河系及相邻河系沥水、洪水渲泄任务。
黑龙港流域分为南、北排河两大支系, 均分别直接入渤海。
南排河系控制流域范围为滏阳河、生产团结渠以东, 南运河、卫运河以西北, 魏大馆排水渠以北, 老盐河及南排河干流以南, 控制流域面积13730km2。
北排河系控制漳卫南运河系南运河干流以西、子牙河系子牙新河以南、老盐河及南排河以北地区, 流域面积1498km2。
运东地区除南、北排河干流、捷地减河穿过直接入海外, 其余均为本区发源直接入海的河流, 多属潮汐河道。骨干排涝河道为宣惠河、沧浪渠。控制流域面积7216km2。
黑龙港流域占河北省总面积的11.96%, 人口占河北省总人口15.01%, 水资源总量占河北省9.94%。同时, 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区域大多数污水均经黑龙港河系除涝排沥河道下泄, 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一、水资源现状
(一) 水文、地质
黑龙港流域 (含南运河) 属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与滨海平原区, 多年平均气温在12℃~14℃之间, 多年平均降雨量450~600mm。由于受季风影响, 全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大约90%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
本区土质情况, 黑龙港流域上游老沙河、索芦河沿岸为沙土及沙壤土, 间有很多沙丘带, 中上游地区多壤土, 中下游江江河、老盐河一带, 为粘土和壤质夹胶泥, 大部分为低洼易涝区。运东地区土质, 以壤土和壤质夹胶泥为主, 间有粘土。
(二) 水资源状况
1. 地表水资源
全省统计45年, 黑龙港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5768亿m3, 折合年径流深19.1mm。
1) 入境水资源。河北省1956~2000年平均入境水量49.8亿m3。其中以漳卫南运河为最大, 平均入境量25.8亿m3, 占全省的51.8%;其次为子牙河平均11.9亿m3, 占23.9%。入境水量年度变化亦呈衰减趋势。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99.8亿m3, 至八十年代, 由于各水系上游外省市、自治区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入境水量急剧减少到27.8亿m3, 衰减幅度达47%。九十年代入境水量29.9亿m3 (包括引黄) , 与八十年代基本持平。
2) 出境水资源。河北省1956~2000年平均出境水量57.9亿m3。其中, 以海河南系平原为最大, 平均出境水量30.3亿m3, 占全省的52.3%;另外, 引黄入津出境总水量9.06亿m3。
3) 入海水资源。河北省1956~2000年平均入海水量42.7亿m3。其中运东平原各河年平均1.86亿m3, 仅占4.4%。
4) 水质。通过以用水为主体的典型年水质水量综合评价, 在全省1998年98.36亿m3地表水资源中, 有34.84亿m3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约占总水量的35%, 在受污染的水量中, 有23.93亿m3由于污染严重失去利用价值, 占我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4%。
2. 地下水资源
河北省中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地下水污染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1) 污染物入渗;2) 农田灌溉及污水灌溉入渗;3) 地下水开采加速了地下水污染。
根据现状水资源供需条件及现状分析, 在不含生态环境用水条件下, 按平水年 (P=50%) 缺水状况分析, 黑龙港流域缺水率在38%以上, 属严重缺水地区。
(三) 水资源演变分析
导致水资源形势变化的原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大类。近二十年来, 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形态, 改变了产汇流规律, 从而导致地表产水量的减少。
河北省属资源型缺水省份, 为适应经济与生活的需要, 过度的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及长期超采地下水资源, 不仅使水环境条件恶化, 带来不少生态环境问题, 而且造成水资源情势的急剧变化, 水资源的量与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演变, 尤其是黑龙港流域。
二、雨洪资源的利用
暴雨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 同时它也具有资源、环境、生态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是减轻洪水灾害, 增加可用水资源量, 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
1) 截蓄利用雨水, 减少洪涝灾害。加强传统抗旱措施与现代抗旱技术结合, 积极植树种草, 增加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土壤的入渗能力, 减少暴雨产生的径流。充分利用林草植被、水池、水窖、塘坝、地埂等截蓄利用雨水, 减少洪涝灾害。
2) 建立相对独立的雨水储存系统, 使雨水储存与城市污水排放分离。防止蓄存雨水的污染, 并将其简单处理后, 用于园林绿化、景观用水等, 降低了使用成本, 更节约了水资源。在城区利用透水型建筑材料铺设, 并在透水面下设置渗沟、渗井、以增加雨水入渗量。
3) 充分利用现有河渠、自然洼淀等储蓄雨洪资源。可结合河道清淤治理工程, 增加河道深度, 提高河道、干渠雨洪资源的拦蓄能力。
4) 对现有河渠、排干、水利闸涵加以改造治理, 增强各主要河道连通能力, 对雨洪资源进行综合调度。根据目前工程环境, 黑龙港河系有条件利用现有的工程引用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及大清河水系及黄河流域的洪水、汛期水库弃水及河系沥水, 利用平原洼淀及河道存蓄、排污, 实现中小洪水资源利用, 缓解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状况, 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的现状。
三、结语
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 篇5
1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的现状和问题
1.1 大汶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大汶河是宁阳县境内唯一一条大型河道、黄河下游最大支流,是全县主要的地表水源地和雨洪水资源储备地。大汶河流经宁阳经济开发区、磁窑镇、蒋集镇、堽城镇、伏山镇、鹤山乡等1区5镇,在鹤山乡琵琶山北麓出境,总长49km,县内流域面积360km2,现有堤防35km,主要支流有柴汶河、海子河、漕河、苗河、王家河等。
宁阳县境内现有汶口1号坝、汶口2号坝、堽城坝3座拦蓄工程,其中汶口1号坝、堽城坝及相应的东西两大引汶灌区,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程质量标准较低,运行多年来库区上游淤积严重,引汶干渠坍塌淤积严重,拦蓄调水能力大幅度降低。汶口2号坝于2013年建成蓄水,没有规划建设配套灌区,对大汶河雨洪资源的利用有限。
1.2 其他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宁阳县共有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3座、小(2)型水库83座,虽然水库数量较多,但是以上水库配套引调水工程40%以上严重老化失修,灌溉工程实际灌溉能力不足设计的60%,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益,部分工程的骨干工程已经完工,但配套不足,致使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如:东引汶灌区、月牙河水库灌区、直界水库灌区、贤村水库灌区建成投入运行以来,由于国家投资少、工程不配套,再加上设施、设备老化、自然损坏,工程效益未能得到全面发挥。
2 建设中的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鉴于生产、生态用水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大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缓解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地下水位,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周边区域工业生产、生态环境提供水源保证,近年来,借着全国加大水利建设的东风,宁阳县申报了一批雨洪资源利用项目。2014年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成功将桑安口水库工程、月牙河水库增容工程列入2015年度全省雨洪资源利用重点项目。
2.1 桑安口水库工程
桑安口水库工程选址于大汶河中游、宁阳县鹤山乡桑安口河段(桩号KM39+780),上游距堽城拦蓄坝6.6km,下游距济宁市汶上县琵琶山拦蓄坝5.3km,右岸为肥城市,左岸为宁阳县。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南支橡胶坝、北支橡胶坝、护岸工程和管理设施等,工程总投资6426万元。工程南、北支橡胶坝均采用枕式双锚固充水式橡胶坝,正常蓄水位62.00m。
大汶河在桑安口河段分为南、北两支,工程处位于南支和北支,河床较窄,回水区域河面宽阔,河床比降较小,工程建成后对大汶河雨洪资源拦蓄效益显著。工程建成后,可形成长5.6km、面积4420亩的大水面,总蓄水量可达1200万m3[1]。
桑安口水库工程的建设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大汶河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可有效缓解宁阳县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地下水位,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同时为周边区域工业生产、生态环境提供水源保证,经初步测算,工程年均供水效益427万元。
2.2 月牙河水库增容工程
月牙河水库位于宁阳县堽城镇后望峰村,始建于1960年,1972—1973年对水库大坝进行了加高,重修了放水洞和溢洪道。水库汇流面积21.8km2,除该流域自然来水外,主要通过东引汶干渠引蓄大汶河的雨洪资源,每年引水量1200万~1500万m3。水库经过多年的运行,淤积严重,汛期水位抬高,对下游防洪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水库蓄水。为保障水库安全运行,有效发挥水库蓄水效益,加大雨洪资源利用率,经省市批准,于2015年成功实施了月牙河水库增容工程,工程总投资6812万元。
工程原设计总库容1006万m3,兴利库容548万m3,死库容15万m3,此次增容工程对水库东北部1100余亩的库区进行疏挖,平均开挖厚度为2.75m,总开挖量为220万m3。
月牙河水库增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增加对大汶河雨洪资源的引蓄量,水库兴利库容增加220万m3,提高了雨洪资源利用能力,缓解了宁阳城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为宁阳县现代水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经计算,年均供水效益307万元,灌溉效益480万元,防洪效益300万元。
3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规划探讨
3.1 加大河道拦蓄工程建设
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首先要留住地表水资源,特别是对流域面积大、来水相对有保证、属季节性河流的大汶河,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就是实施河道拦蓄工程建设。目前大汶河宁阳段现有拦蓄工程有汶口1号坝、堽城坝、建成不久的汶口2号坝。针对汶口1号坝、堽城坝的库区淤积和部分干渠坍塌淤积问题,宁阳县已进行针对性的清淤疏浚和渠道整修,并由此形成了针对已有拦蓄工程日常维护和提升利用效率的长期机制,对于汶口2号坝也正在规划建设配套提水泵站,以提升大汶河雨洪资源的利用水平。
为实现对大汶河雨洪资源的层层拦蓄,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宁阳县在大汶河干流规划了桑安口坝、辛庄坝、高桥坝、大周坝四处拦蓄枢纽工程,其中桑安口水库工程已获得省市有关部门批复,目前正在进行紧张施工中,预计2016年下半年即可建成蓄水。辛庄拦河坝、高桥拦河坝、大周拦河坝借着此次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申请列入到相关规划中。
3.2 加大城乡雨水收集系统建设
在宁阳县城乡建设中引入雨洪水资源化和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区规划建设了以复圣公园人工湖和河滨公园人工湖为中心串联县城各河道水域的城市水网,建设中配套渗水砖、草皮砖的使用,加强雨洪水渗透至地下的能力;在乡村,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清浚道旁排水沟和村中田中的蓄水沟渠、塘坝,变“垃圾场”为雨季蓄水工程,实现雨洪水资源收集的普遍化。
3.3 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建设
宁阳县位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交界区域,东部山区河流属于黄河流域,西部平原河流属于淮河流域,其中黄河大汶河水系流域面积660.0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465.2km2,占全且总面积的41%。所有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以泄洪排涝为主。其中大汶河雨洪资源是宁阳县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均雨洪资源10.7亿m3,现有东、西两大引汶工程年引水量不足1亿m3,通过规划水系联通工程,将大汶河汛期来水串联调配至各个中小河道、水库、塘坝和各类水利工程,形成资源互为调配补给的工程体系,构建成现代水网[2],水系联通工程是统筹优化全县水资源分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保障,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工程规划依托大汶河的雨洪资源,以东、西两大引汶工程以及拟建的桑安口水库引汶工程为引水干线,利用现有的引汶干、支渠道,串联洸河、宁阳河、月牙河、罗河、赵王河、南泉河、石集河等河道及现有的坑塘、废弃沙坑等,形成水网。为了水网内水流畅通,达到旱引涝排的效果,对水网内的河道、沟渠进行清淤疏浚,对现有坑塘进行开挖整治。在分水节点处新建拦河闸坝实现水资源的拦蓄调配,联通工程跨交通道路处维修、新建交通桥。
水系联通工程的建设实施将实现以大汶河水资源为依托,以河道沟渠为纽带,将黄河、淮河两大流域连成一片,构建成“九坝一库拦蓄、千里河渠输送”的现代水网体系,实现“河道相联、蓄排结合、丰枯相济、余缺互补”的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3.4 提升雨洪资源信息化调度水平
加强雨洪资源信息化调度建设,突显已建成的宁阳县大汶河信息化管理中心的作用,利用好水情测报系统、雨情测报系统、防洪大堤水位测报系统、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的作用,同时在主要河流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及工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运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境内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雨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根据对雨洪水资源的监测、分析和统一调度情况,对于水库和蓄水河道,改一级控制为多级控制,实施水库初汛、主汛、后汛分时段汛限水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蓄水,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对于工程设施与安全设施完善的水网蓄滞洪区,在保证安全防洪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运用概率,进行分区分级运用,增加湿地面积,回补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
4 结语
沈阳市城区雨洪利用潜力分析 篇6
关键词:雨洪利用,潜力分析,径流量
1 沈阳规划城区下垫面状况的研究
城区雨洪利用潜力是指实施雨洪利用措施后, 所能开发利用的当地雨洪资源的最大量。雨洪利用潜力的分析是评价实施雨洪利用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规划市区下垫面类型分布是进行城区降雨径流关系研究、雨洪利用潜力分析和制定雨洪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沈阳市规划市区总面积按沈阳市三环以内的面积算是440km2, 其中绿地面积占37%, 水面面积占5.6%, 农田 (包括土面) 面积占15%, 硬化路面面积占42.4%。见表1。
2 沈阳规划城市区域的出境径流量
规划市区的城市出境径流量, 对于实施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区域主要排洪的河道调查清晰, 降水径流资料观测较好, 可以根据规划市区的各条排水河道的观测出境水量, 经过分析得出长系列市区各条河流的径流深成果, 经乘以规划市区面积得出规划市区长系列历年的出境径流量, 经统计参数分析计算得出均值、Cv、Cs及各频率的径流量。另外, 对于雨污合流的城市, 城市区域主要排洪的河道调查不清, 资料条件不好, 可以根据调查的下垫面分类统计结果, 得出规划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 结合城区降雨径流关系的分析结果, 根据降雨资料推求出径流量。事实上, 以上两种计算规划市区出境径流量的方法可以互相验证互相补充。
沈阳城区城市排水系统雨污没有完全分流, 没有城市排洪区域主要的排洪河道排水流量调查数值, 本次采用沈阳市东陵区东陵水文站的长系列 (1968~2005年) 的径流成果观测资料, 东陵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7.1km2, 对其径流进行长系列的径流频率分析计算, 其径流均值为1039万m3, Cv=0.64、Cs=2Cv。径流深为182.0mm。
沈阳规划市区的径流深成果本次采用东陵站的径流成果推求, 并根据城区下垫面的差别情况进行修正。沈阳规划城区的面积本次为440km2, 硬化路面占42.4%, 其余全部都是绿地、农田和水面;而东陵控制站57.1km2以上的面积范围内基本为农田、土面、绿地、水面等, 只有不到10%的硬化路面。硬化路面的径流系数在80%, 而农田等土面地面的径流系数在20~30%左右。由此可见, 沈阳规划市区的径流系数要比东陵以上的大, 经综合考虑下垫面因素, 沈阳规划市区的径流深采用东陵站径流深推求, 其径流修正系数采用1.15, 这样沈阳规划市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10.0mm, 440km2规划市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924×108m3, Cv与东陵站一样采用0.64、Cs采用2Cv。见表2。
单位:108m3
计算规划市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924×108m3, 也就是说规划市区440km2的范围内平均每年约有9240万m3的降雨量被排放掉, 它就是雨水可以利用的资源量。
3 沈阳规划市区径流可利用量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规划城区的年径流量——即年出境水量就是雨洪可利用的资源量。从下垫面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来达到增加降雨入渗量, 减少径流的产生。
(1) 利用绿地增加降雨入渗量。根据项目的实验研究成果, 沈阳城市近郊区表层土壤稳定入渗率一般为0.25mm/min, 日入渗能力达到330mm~360mm, 另外, 绿地土壤较相同裸地土壤条件的稳定入渗率大15%~20%。因此, 充分利用绿地拦蓄可有效减少降水产流量。
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绿地高程高于地面高程的做法, 绿地高程低于硬地面高程5cm, 可以最有效地滞蓄硬化地面的雨洪。
(2) 利用透水性地面砖铺装道路增加降雨入渗量。通过试验可以得出, 采用透水性地面砖铺装的道路在降雨强度小于90mm的时候可以不产生地面径流。
(3) 利用储蓄设施拦蓄雨洪, 增加雨水利用量。不但可以暂时滞蓄用于回灌地下水, 而且可以在需要的地区用于灌溉绿地和市政杂用。
综上所述, 通过改造绿地、铺装透水砖等措施, 可使硬化地面减少约40%左右, 加之修建雨洪拦蓄工程等, 通过统计分析, 在一般年份可减少径流系数50%左右。依此估算, 沈阳市规划市区440km2范围内, 不同水平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 多年平均的雨洪资源可利用量为4620万m3, 相当于规划市区内城市生活用水量的20%左右。可见城区雨洪利用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加强城市雨洪利用建设生态型城市 篇7
阿拉善左旗地处西北内陆腹地, 属亚欧大陆腹地、中温带干旱荒漠区, 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水资源贫乏。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地表水较少, 除过境黄河外, 基本无地表径流, 但在三大沙漠区有许多湖泊和时令湖。是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阿拉善左旗, 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 经乌素图和巴彦木仁北下, 由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出境, 行程85公里, 流域而积30.9l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过境径流量315亿立方米, 最大年径流量556亿立方米 (1967年) , 最小年径流量166亿立方米 (1929年) , 是阿拉善左旗的主要水资源之一。阿拉善左旗境内黄河水利用潜力巨大, 但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 旗内对黄河水利用很少, 只是利用黄河水发展饲草料基地灌溉, 已开发巴音毛道自流引黄灌区、巴彦木仁乌素图黄灌区、漫长滩、孪井滩扬黄灌区等几个黄灌区, 每年由黄河取水2000万立方米左右, 占过境水量的万分之六。
阿拉善左旗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水问题,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现象。由于缺乏对城市雨水收集及综合利用的研究, 缺乏诉规划设计和工程设施, 没有形成城市集雨的理念和做法, 天然降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不仅给城市防洪带来压力, 也增加了排水设施的费用。
城市地表水主要是汛期降雨, 高强度、短历时的降雨, 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 使地表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径流, 这部分降雨主要是通过城市排水管道排掉了。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雨水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地面径流, 减少排水系统投资, 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的状况, 减轻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还可以回灌地下水, 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城市雨洪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而且也是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一条有效措施。
二、城市可利用雨水量测算
城市可利用雨水量可采用下公式计算
式中:A为城区面积 (m2) ;α为城区不透水面积比;β为多年平均降雨量 (mm) ;ρ为径流系数, 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等不透水表面一般取0.9。
阿拉善左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8.5mm, 已建城区面积达13×106 m2, 城区不透水面积比按0.7计算, 则W=13×106×0.7×208.5×10-3×0.9=1.71×106m3。
三、城市水资源利用措施
1. 雨水蓄积措施
(1) 利用城市道路、广场收集雨水
城市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地面均是良好的径流收集面, 雨后地面均会产生径流, 只需修建收集和蓄存工程, 即可将雨水资源化, 用于城市清洁、绿化、维持城市水景等。
(2) 利用屋顶收集雨水
屋顶在城市的不透水下垫面占较大比重, 在50%以上, 设计屋顶蓄水, 可蓄积大量的雨水。把屋顶排水与暴雨下水管或蓄水池相连, 也可实现雨水资源化。将收集好的雨水经处理后即可用于日常的生活及庭院绿化等。
2. 雨水利用过程
(1) 雨水就地入渗生态利用
城市绿地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入渗性。将雨水径流拦截入渗于此, 就可以减少进入到排水管道中的径流量, 进而减轻了排洪压力。同时避免了路面积水, 路基破坏, 又能节约灌溉设施。降低城市绿化成本。
城市雨水生态处理技术主要依靠土壤、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净化雨水, 避免了人工处理雨水带来资源及能源消耗, 降低了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性, 构建的生态处理系统创造了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雨水生态处理技术好的将雨水利用工程同城市已有的水体系统相结合, 在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同时处理并利用雨水, 从而促进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2) 雨水回灌地下水
雨水人工回灌, 是补充地下水, 提高地下水位, 增加孔隙压力, 增大浮托力, 使土层产生回弹, 起到控制地面沉降, 回灌储能, 改善地下水水质, 降低矿化度的作用。进行雨水人工回灌, 是保护和扩大地下水资源的有力措施。其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量, 减少径流的流速, 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的有效调控, 改善区域的地下水循环系统, 而且可以保持地面清洁、干爽, 方便行人, 美化环境。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 增加生态用水, 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其利用的途径:对于城市的部分地段, 如人行道, 其面积相对较小, 分布较分散, 收集雨水较为困难, 可以采取铺设透水性铺装材料, 增加雨水入渗设施。增加雨水回灌量。
(3) 雨污分流、集中蓄水
目前城市中将雨水与污水排在同一沟渠或排水道, 这些渠道得不到足够的清水补给, 在不断的污水补给下, 使水质相对较好的雨水出现流失及浪费现象。大暴雨期间会出现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与雨水混合后直接排走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利用雨水资源, 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 城市排水应实施雨污分流制, 分流后的雨水经排水管道排至集中排泄点, 用于维持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 雨水的处理
由于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 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 而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屋面材料、道路路面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水质变差。在产生径流的过程中会携带地面物质, 因此雨水初期径流水质较差, 含有一定量的悬浮颗粒和杂质。如果雨水利用为生活杂用水, 则在用前必须经过处理。主要处理措施为:对房屋屋顶蓄积的部分污染严重的雨水进行弃除, 在地面蓄水池的上方设置沉沙池, 入口处设置过滤设施, 同时对雨水进行消毒处理。
收集雨水的水质比一般回收的水质好, 水质比较稳定, 且悬浮固体含是量较低, 因此比一般的水处理过程简单。其过滤的形式, 一是压力滤池过滤, 二是利用人工土壤自然净化。通过沉淀、过滤、消毒后的雨水, 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四、结语
东营市雨洪利用与防洪排涝分析 篇8
1 东营市城区概况
东营市城区远期规划范围为西起郝纯路,东至渤海负2米等深线,北起垦利县城北界和永丰河,南至南三路(包括新火车站区域),规划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城区内有广利河、溢洪河、东营河、广蒲河等4条主要排水河道及五干排、六干排、老广蒲沟、五六干合排、八支排、利二沟、东七路水系等20余条较大支流,大部分由西向东汇入广利河后排入渤海。这些河道承担着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与农村的排水及为工农业输水的任务。
广利河是贯穿东营市城区的主要排水河道,是连接黄河与渤海的唯一河流,河道西起黄河南展大坝王营闸,向东南流经城区,与溢洪河汇合后经广利港入海,全长约60公里,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在供水、排水、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东营河汇入溢洪河,广蒲河汇入支脉河,后入海。
2 东营市雨洪资源分析
2.1 降雨状况
东营市中心城年平均降水量613.6毫米,多集中在主汛期(6月至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近几年,城区出现暴雨的几率明显偏多。不仅降雨强度大,而且空间上分布不均。例如2010年,自8月1日至24日,东营平均降雨达26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4.1%,比历年同期(105.4毫米)偏多157.6%,河口城区达331.4毫米,在主汛期降雨强度之大,雨量之集中,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8月19日19:00时至20:00时,1小时降雨超过17.4mm,城区防汛工作遇到了极大挑战。
2.2 降雨径流状况
东营市于1983年建市,经过近30年的建设,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排水管网,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文特性在逐渐改变,城市雨洪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胜利油田所驻地(西城)由于建设时间相对久远,地下管网配套不完善,城区不透水面积比重较大,排水能力低,产汇流速快,如遇较大暴雨,则形势极为严峻,低洼地区的积水往往会到灌入居民家中或地下室内,使交通中断;(2)城区河道防洪任务重,目前,东营城区仅广利河及环城水系存在调水功能,对洪水调蓄能力有限。
3 雨洪利用情况
东营市年平均降水量613.6毫米,形成地表径流量4.47亿立方米,但由于存在雨污混排现象,雨水收集率极低。2007年,东营市政府实施了“黄河水城”开发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雨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改善了城市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关系。
3.1 黄河水城建设情况
3.1.1 广利河改造情况
广利河是东营市最重要的行洪河道,原为一条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排水河沟,1950年,为解决地区的排涝行洪问题,开挖广利沟,196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并正式更名为广利河,实现入海口处“5年一遇”排涝流量81立方米/秒,“20年一遇”防洪流量175立方米/秒。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将其作为“黄河水城”建设的起步工程,对河道进行拓宽加深、淤泥进行清理,广利河的行洪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1.2 清风湖建设情况
清风湖规划范围北起南一路,南至南二路,西起东二路,东至东四路,东西长约4.9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平方公里,可蓄水300万立方米。是一处集休闲、娱乐、旅游、防洪、蓄水的综合性工程。
3.2 近年来城区雨洪工程建设情况
通过河道、内湖等各种途径合理利用城市的雨洪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还可以减小城市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减小城市防洪压力和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极大地减轻雨洪灾害,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度以来新建了4处较大的雨洪利用工程。
3.2.1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
全长6500米(广利河-东营河),宽40米。河道采用自然护坡,建成生态河道。在东一路水系与广利河、东营河连接处建设节制闸2座,加强广利河水系的蓄水、行洪功能。
3.2.2 东城水系循环工程:
建设沂州路水系橡胶坝1座,新建增氧设施8处,维修东三路橡胶坝1座,开挖疏通东三路水系并与东营河进行连接,建设与东营河连接处节制闸及北二路涵洞,完善城区水系循环利用功能。
3.2.3 东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对现状水系进行清淤,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设施,实现水源补给,建设水系净化设施,实现循环净化,实施水系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3.2.4 广利河北部区域排水设施完善工程:
建设西三路、烟台路、嵩山路雨污水管道和西三路雨水泵站,解决西二路至西四路之间,广利河北部区域内雨污水排放问题。
4 雨洪管理运用
4.1 确保城市度汛安全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当有明显降雨时,利用现有工程资源,合理调度,及时开启闸门,实行前期行洪;暴雨期间,根据雨量的大小,实施城区中的错峰调度,合理布置河湖蓄水,减轻城区河道分洪压力,尽量避免洪峰叠加,从而减轻广利河的行洪压力。
4.2 加强雨洪管理
加强对城区水系的疏导、调度,在保证城区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利用水系的节制闸、橡皮坝等设施对雨洪进行管理。充分利用暴雨行洪,重点清除污染水体,同时对广利河进行生态补水,确保排水系统发挥最大功效,城区水系污染降到最低。同时,利用现有河道及湖泊拦蓄雨水,从而使雨洪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3合理利用雨洪
利用拦蓄的雨水,较好地解决了园林绿化、生态补水水源问题;利用暴雨行洪,对城市河流及水系进行水体置换,做到了抑制洪灾爆发和改善水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雨水收集工程,解决部分绿地用水问题。
5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东营市充分利用城市雨洪资源化这一有效途径,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有效回灌地下水,很好的留住了雨洪资源,真正做到将雨水带回家,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缓解了城市缺水压力,减轻了城市防洪排涝重担,有效的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王美荣.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北京水务,2006(03).
【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推荐阅读:
雨洪资源化利用09-08
雨洪资源10-15
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研究11-19
水环境容量资源最适度利用研究10-05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11-13
《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小专题研究报告08-16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11-16
污泥资源化利用06-05
资源化综合利用07-31
秸秆资源化利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