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化利用(共12篇)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1
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不但可以生态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 而且降低了畜禽粪便处理成本, 并可以高效利用处理后得到的蚓粪和蚯蚓, 一方面提高畜禽粪便处理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又保护生态环境。
1 研究背景
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较高, 其产值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2以上, 因此该产业的发达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农业发达程度。我国的畜禽养殖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 特别是自1988年实施城市“菜篮子工程”后, 畜禽养殖规模和产值每年的递增速度超过10%, 2002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畜产品生产国。畜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 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12 173.8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3.6%。畜禽业的规模化发展, 极大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 带动了农村经济, 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环境污染, 成为环境污染三大源头之一。统计资料显示, 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排放量达到19亿t, 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相比, 相当于其2.4倍左右, 畜禽粪便中的COD超过生活和工业废弃物中COD之和, 达7 118万t之多。畜禽养殖产生恶臭和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其直接排放或者通过径流进入水体后造成富营养化;带来的有害虫卵、病菌, 危及人体健康。
蚯蚓消解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生物处理技术。蚯蚓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产量的重要作用已经为许多研究工作所证明。这一作用是蚯蚓通过对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 促进碳、氮循环, 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通过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对土壤结构的改善来实现的。有关研究表明, 蚯蚓具有增强土壤中氮、磷循环的作用。在有微生物参与的情况下, 蚯蚓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物质及植物残落物质中的碳、氮的循环转化, 增加土壤中的可给态碳、氮。由于蚯蚓具有惊人的吞噬能力 (日吞食量可达其体重的数倍) , 且其消化道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甲壳素酶、淀粉酶等多种酶类, 对绝大多数有机废弃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质被蚯蚓摄食后少部分被直接同化利用, 大部分经蚯蚓体内的磨碎和挤压作用后以颗粒状排出, 起到类似于挤压造粒的作用, 从而达到物理改性的目的。同时, 蚯蚓能促进微生物的活性, 它们之间的联合作用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并能有效除去或抑制堆制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此外, 蚯蚓代谢活动还可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品质改善;蚯蚓本身又是优质的饲料和生物医药原材料。因此, 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 可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1,2,3]。
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 一次性投资少 (根据畜禽粪便产生量确定投资规模, 消解床最少投资不到7.5万元/hm2) , 有效降低畜禽粪便处理成本, 并高效利用处理后得到的蚓粪和蚯蚓, 提高了经济效益。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 可以把废弃物中的氮、磷提取出来, 蚯蚓和蚓粪作为饲料蛋白使氮、磷从新进入畜禽养殖循环体系, 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区域内氮、磷的投放总量, 缓解了区域内氮磷对环境压力, 这对环境治理, 特别是水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4,5]。
2 畜禽粪污处理技术
2.1 技术路线
先对养畜场的粪、尿、冲洗污水进行三质分流分贮的前处理。对粪、尿、冲洗污水进行不同方法处理。以深池设施养殖商品蚓, 人工气候室批量孵育幼蚓, 机械运粪为关键技术, 集约化养殖蚯蚓消化畜粪;畜尿与蚓粪均匀混合制作蚓粪复合肥基料;冲洗污水通过物理、生物处理后循环利用。产出的蚯蚓供制药公司提取蚓激酶。蚯蚓提取蚓激酶后的下脚料以鲜浆形态作原料生产特种水产配合饵料, 蚓粪不制颗粒而保持其原始形态, 直接配制复合肥;特种水产饵料采用水上湿润投喂法, 减少粘合剂使用;开展蚯蚓粪便高吸附机理、蚯蚓粪便中有益酶类和激素作用机理、蚯蚓粪便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等研究工作。
2.2 工艺流程
畜禽粪污处理工艺流程:畜禽粪、尿、水分流分贮→加入蚯蚓→商品蚓养殖→蚓粪→晾干→粉碎→分筛去杂→蚓粪生物有机肥+氮、磷、钾化肥→混合→制粒→烘干→包装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 蚯蚓→提取蚯蚓蚓激酶→蚯蚓浆或其冰冻粉→饲料→特种水产养殖。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年投入支出:用饵料 (牛粪、猪粪均可) 100 m3, 10元/m3, 计1 000元;自繁蚓种20 kg, 按成本20元/kg计, 共400元;占地333 m2, 0.9元/m2, 计300元;水电工等计500元;合计2 200元。年收入:蚯蚓1 000 kg, 6元/kg, 计6 000元;蚓粪20 t, 150元/t, 计3 000元, 合计9 000元。纯利润为9 000-2 200=6 800元。实践证明, 每天30头牛所产的粪可养蚯蚓667 m2, 可年产蚯蚓30 t/hm2, 蚓粪60 t, 可增收入21 000元。
3.2 生态效益
一是对农业生态的修复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而且蚓粪可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蚓粪是有机质在蚯蚓体腔内经微生物作用生成的微小颗料, 酷似土壤的团粒结构, 长期坚持施用蚓粪, 必然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 恢复肥力, 提高保水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蚓粪是速效有机肥, 可为作物提供平衡养分, 保证品质。二是促进绿色产品生产。蚯蚓是环节动物, 体内含有促进动物生长的未知因子。用蚯蚓浆作营养强化剂的水产饲料, 能保证水生食肉动物 (甲鱼、黄鳝等) 生长迅速, 不必再用化学激素也能高产, 从而保证了水产品品质。三是保护生态环境。首先, 改善养殖周边环境。畜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 用上位带土接种法, 用蚓粪覆盖畜粪, 无异味, 无蝇蛆,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畜尿被及时由蚓粪吸附或除臭, 无异味, 不乱流, 不污染周边环境。其次, 减少淡水养殖对水体的污染。畜粪养殖蚯蚓, 经济效益高于畜粪喂鱼养蚌, 所以将畜粪直接投入水体进行淡水养殖的做法就会显著减少, 从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再次, 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畜粪尿得到及时的清洁处理处置, 不遭雨淋不流淌, 阻断了其直接流入地表径流或通过浸透到地下再逐渐污染水源的通道。最后, 减少化肥流失的面源污染。蚓粪复合肥, 由于蚓粪的高吸附力, 使其中化肥变成缓释性的, 减轻直至避免了流失, 从而减少了化肥中氮、磷等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
3.3 社会效益
一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蚓粪中的养分具有速效性, 可以替代相当部分化肥, 减少化肥施用。同时由于蚓粪复合肥中的化肥流失较少, 就使化肥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可达45%以上。蚓粪复合肥提供的是平衡营养, 植物生长发育正常, 体质健康, 抗病害能力增强, 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减少农药使用。二是促进就业。蚯蚓处理畜禽粪便养殖场的从业人员, 从事蚯蚓加工、蚓粪加工、销售的人员则是一个可观的就业数字。三是促进上下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奶牛场、养猪场通过变末端处理为综合利用, 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而且因为环境质量提高, 可以减少治污防病的成本, 利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绿色蔬菜需要优质有机肥, 绿色水产需要优质动物蛋白, 本研究衍生产业可以提供这方面的物质条件, 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
摘要:叙述了畜禽粪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国内外现行的畜禽粪便处理手段以及蚯蚓消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蚯蚓消解畜禽粪便生态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的路线和工艺流程, 并分析了该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蚯蚓,生物处理,畜禽粪便,生态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成帅, 赵丽莉, 朱远航.河南省养猪场清洁生产思路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12) :117-118.
[2]马再强, 薛晓玲, 李小珍, 等.天水市秦州区畜牧业污染及治理对策[J].畜禽业, 2010 (2) :32-33.
[3]张俊德.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畜牧业污染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21) :56.
[4]时景璐.畜牧业污染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25) :128.
[5]夏伦斌.降低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污染的营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 :125-126.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2
现代农作物废弃物的生态效应及资源化利用
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的现状,阐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生物技术、绿色工艺及开发节能环保建材等无害处理农业废弃物新途径,指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即建立生态农业多途径循环开发模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的绿色新型农业,建立和推广生态型家庭经济模式,为推进农产品高效流通,促进农产品深度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作 者:王星敏 李虹 范昆仑 作者单位:王星敏(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33)李虹,范昆仑(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25(11) 分类号:X712 关键词:生态效应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3
德庆县青山绿水,生态资源丰富,其中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3.82%。生态是财富,是品牌,也是打造后发优势的最大推力。该县把“生态资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总领主题。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着力引进生态资源型项目,办好工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全县借力新型工业化和高速路网架构加速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县城及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实行县城扩容提质与建设幸福村居并举,重点加快规划建设香山宜居新城,再造一个新德城,力争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城镇化指数达到55%。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德庆县积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工业产业的整合提升的发展中来,实现工业产业的绿色转身。依据县域实际,德庆以示范性产业园区为标杆,大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吸聚优质资本和重大项目的良好载体,重点打造林产及精细化工、木材深加工、风机及不锈钢、新型建材和特色稀土五个集聚基地,力争到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目前,重点推进的风机产业基地9家企业建设已有6家建成或投产;悦城工业集约基地信和陶瓷、东光陶瓷相继投产;精细化工基地扬光油墨、明亮树脂、中元高新材料3家企业已投产,大道化工等5家企业加紧建设。德通、泰禾等技改项目顺利投产,石井公司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事业。
有特色才有比较优势,才有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主要体现在特色产业上。德庆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目前全县形成80多万亩南药种植规模,该县成为广东中药GAP产业化基地;柑桔病园改种大肉山楂、甜脆梨超3000多亩;建立“猪—沼—果”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点达112个,带动发展果园养猪336户;发展优质蔬菜3.8万多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6.5%。
立足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德庆县唱响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厚重的龙母文化、孔子文化、六祖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底蕴,推进盘龙湾奥威斯休闲基地、悦城龙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孔圣文化园、大广山六祖文化景区、香山公园、花世界温矿泉六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同时大力打造悦城“岭南文化旅游名镇”和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名村,积极进行旅游开发,不断提升德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据了解,德庆通过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打好“四张牌”,使县域经济发展显现活力。2012年,全县实现GDP91.7亿元,增长9.1%,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综合增长率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65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4
生态、环保和健康的建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水泥作为重要的建材之一, 其安全、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国家及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了重点开发“生态水泥”等生态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 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能力的经济发展要求。所谓生态水泥就是借助先进的技术, 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资源循环利用到水泥生产过程中, 从而制造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水泥。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要求下, 水泥工业发展生态水泥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如何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成功运用到生态水泥的生产过程中来, 有效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负荷, 达到资源与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是新时代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
1. 发展生态水泥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
总所周知,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 城市化垃圾的数量及增长速度不断攀升, 传统的焚烧和填埋方式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而且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污泥的化学成分与水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这使得生态水泥的发展具备充足的物料支持;再加上水泥窑炉具有燃烧温度高、处理物料量大等特点, 且水泥回转窑在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是具备温度高、氧气足、高温反应时间长等特点, 使得利用回转窑处理废弃物安全、可行[2]。反复的试验和测试表明, 通过水泥回转窑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是完全可行的, 不仅降低了城市垃圾负荷, 节约了天然资源, 而且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 有效保护了环境。
水泥生产回转窑之所以让生态水泥的发展成为可能, 这主要是由回转焚烧窑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回转焚烧窑内较长的停留时间和极高的稳定, 使得危险废物全面热解, 部分低燃点的垃圾基本燃尽, 有害有机物分解率高。回转窑内气体温度在1350-1650℃, 高温区烟气停留时间为6-10秒, 并且窑内物料呈高湍流化状态, 不但使垃圾焚尽烧透, 而且有效分解了二恶英, 废料中的有害有机物成分焚烧率高达99%, 即使稳定的有机物也能被完全分解。
第二, 回转窑内无论是耐火砖还是原料、窑皮、熟料, 均为碱性, 因而可有效吸收和抑制二氧化硫、氯气等废气的排放。同时超高的温度还可将废料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元素转变成难溶的化合状态, 最终固定在熟料中, 这样不但可以免去对焚烧灰渣的再处理, 而且对重金属起到了很好的高温固化效果。
第三,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在焚烧炉中燃烧时, 不仅可以作为窑内废物衍生燃料, 还可以充当部分原料的作用, 节约燃料的同时, 起到了减少废气排放的效果。
2. 我国生态水泥发展现状
我国水泥生态化发展起步晚, 粉尘排放量、成本高、耗能大、环境污染代价远高于国外先进水平, 生态化水平较低, 目前尚处于技术型阶段。水泥生态化发展水平可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粗放型、技术型、集约型、绿色型。其中粗放型表现为设备差、资源浪费严重、产量少、品质差、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型表现为有规范的利用资源, 借助新技术和新设备达到减少资源损耗的目的, 环境污染较以前逐步减轻;集约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 广泛采用新技术, 有害气体排放减少, 对环境污染较弱;绿色型就是建立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之上的最高生态发展水平, 将资源利用和城市、工业垃圾有效结合, 达到粉尘、废渣和废弃零排放的目的, 并有效改善现有城市垃圾负荷[3]。面对我国水泥生态化发展所处阶段需不断研发新技术, 统筹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 实现水泥产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3. 发展生态水泥的具体循环模式
生态水泥的循环模式就是依据生态规律, 在水泥生产环节和环境之间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 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生态循环。
3.1 回收循环模式
回收废旧产品和排放物, 按照其有效成分和用途进行水泥再加工, 这种模式就是回收循环模式, 也是最常见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譬如利用水泥焚烧回转窑废弃低温余热发电, 回收的电能循环利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 大大提高了水泥生产环节的效益[4]。再如利用回转窑排放的尾气二氧化碳为原料, 生产二氧化碳共聚物, 经过一定的技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瓶和快餐饭盒等。不仅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可以让水泥工业生产形成物质循环的良性发展态势, 显著降低了天然资源的损耗, 对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3.2 连续循环模式
在企业之间建立连续循环模式, 譬如A企业的排放物可以被B企业利用, C企业又利用B企业排放物, C企业的排放物最终又被A企业所利用, 企业之间形成连续循环的资源利用模式。不仅企业之间, 同一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之间与可以建立连续循环模式, 以内蒙最大水泥集团为例, 乌兰水泥集团循环生产, 以水泥产业为核心, 加强与周边电厂合作, 电力和水泥两大产业资源互用, 衍生发展与水泥相关产业、形成发电、水泥生产、灰渣利用、污水利用、煤矿等产业一体化新格局, 将采煤、发电直供、供热、污水利用、灰渣生产水泥、熟料生产、余热发电、调频改造、风积沙利用、小水泥重组技改等相关产业发展在一起, 形成了上道生产工序产生的废弃物是下道生产工序的原料, 同时有效结合周边其他企业, 实现资源相互循环和相互支持[5]。该产业循环链使其走出一条独特的、富有乌兰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成为水泥绿色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3.3 反馈循环模式
反馈循环模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环节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连接起来, 前一个生产环节的排放物成为后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后一生产过程的部分产品又可以作为原材料提供给前面的生产过程, 重新参与到生产中来。譬如某化工厂利用磷石膏和硫酸作为原料, 生产出产品磷铵, 同时利用该生产过程的排泄物加其他原料生产水泥和硫酸, 其中硫酸又可用于前面的生产过程再生产磷铵。这一过程就是反馈循环模式, 部分资源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 有效降低成产成本。3.2分解循环模式
分解循环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物质化学元素守恒定律, 其经典案例就是水分子的分解和利用, 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 获取人们需要的能源。分解循环系统随着技术和科研的不断创新, 以后必将在水泥生态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水泥生产过程中因资源损耗大、同时产生大量的粉尘、有害气体及其他固体排放物而成为高污染行业之一, 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及其重要。要想实现水泥生产的绿色发展, 促进资源利用,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产过程中就必须时刻树立环保意识, 将环境因素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同时不断研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 充分利用城市废弃物和工业排放垃圾, 显著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天然资源的损耗, 逐渐改善城市环境, 使我国水泥生产朝着低能耗、高产量和零污染的方向不断前进。
发展生态水泥不仅对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要:水泥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要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水泥, 就要做到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降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为此, 本文从生态水泥发展的可行性、发展现状和具体环保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在生态水泥发展过程中更好的保护环境, 从而促进资源重复利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关键词:生态水泥,可行性,现状,生态循环模式,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志刚.水泥工业物质代谢及生态化转型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2]王焕顺, 矫学成.浅析我国发展生态水泥的保障措施[J].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4, 02:1-4+7.
[3]滕飞, 马成.生态水泥研究现状及趋势[J].建筑与预算, 2014, 05:47-50.
[4]刘成.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5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艾来提江·库尔班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结合新疆水资源的概况和分布情况,对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了环境保护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
水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否可以高效保护水资源以及对于水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事业的成败。
一.新疆水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
新疆境内大小河流总共有570多条,其地表可利用量为617亿立方米,在平原地区下水天然补给量为65亿立方米,包含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在内总共可以利用的水量为6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大约占全国人均的2.2倍,在我国排在第四位,从此角度而言新疆的水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仅从新疆的土地面积平均水量却只有4.8m3/km2,在全国仅排在倒数第三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疆的水量又是一种非常紧缺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匀。我们从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新疆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情况。然而,根据时间季节的不同,虽然新疆河路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是年内的水量分配却又是非常的不均匀,呈现出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现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的经济的发展之间也十分的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资源环境恶化
由于河流上游大量的开荒,将流域水流大量引走,导致下游水量严重减少,一些河流甚至出现了断流的情况。由于河流流程减短,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恶化,河流断流断面逐渐的向绿洲移动,破坏了天然的水盐平衡,将土壤中的积盐和地下水流的矿化得以加重,造成了土壤盐渍化。人们只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将环境保护问题抛诸脑后,导致了水资源恶化严重。
(二)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衰竭
新疆的自然气候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条件下自然植被难以成长生存,但是由于内陆河的滋润,以胡杨为主的绿色植物成为了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有效的防止了沙漠化的,胡杨的有效防护稳定了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少了胡杨等自然植被赖以生存的水分,直接导致绿色防护植物大量的死亡。
(三)沙漠化威胁
沙漠的形成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又因为新疆气候干旱而水源缺少,绿色植被大量的死亡,没有新的植被覆盖,使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正朝着一个严重后果恶化。水源和绿色植物的减少与沙漠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疆很多地方的沙漠化扩散十分迅速,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恶化。
(四)湖区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要调节器是湖泊,湖泊的水量和质量不管是湖泊的自然资源还是整个生态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生态结构本身就非常的脆弱,如果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对于生态的平衡和资源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制定全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对于新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水资源和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跨流域的调水都需要做好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够全面将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对于地表水需要适度利用,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采,将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机的统一进行调配;对于各州的用水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满足经济用水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用水进行有效的保障,努力将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行全面提高。
(二)强化流域资源的统一管理
要强化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对水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于相关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经营权都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全面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要的水量,要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地位,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得以加强,明确管理机制,更好的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管理规划。
(三)依法加大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水利行业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于水资源污染较大的中小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没有实现污水处理标准的坚决不允许其经营,全面将新疆内部企业污水处理达标量进行提升。对于一些不符标准排放污水的企业单位和责任人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惩罚,全面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督管理,为了强化遏制土地利用中地下水位下降与水质污染的出现,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时候必须保证是采补平衡的情况进行使用,在发展城乡经济产业的时候,对于没有达到污水处理标准超标排放的污水,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严格禁止,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四)推广先进灌溉技术
利用水流进行灌溉,新疆对此应当做出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将宣传力度进行有力的加大,有效的在人们思想中增强节约用水意识。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将灌溉区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使其能够在灌溉方面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农业的节约用水,首先就是从灌溉着手,根据灌溉渠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广节约水源的方式灌溉,例如采用渗灌和大田喷灌以及膜上灌等节水技术,避免水量在灌水过程中的损失。
(五)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各流域的水体进行有序功能区规划,对于规划区域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对于区域之内的水质做出相应的评价,针对出现的主要污染物,进行有效的防控和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水质,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最佳化利用。各级政府要将水土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写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总结:对于新疆的水资源要高度重视承载问题,全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新疆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广.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味、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野猪、野兔肉质鲜嫩香醇、野味浓郁,人人爱吃,是纯天然的绿色滋补保健食品,市场十分紧俏。
招宝农庄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生态法饲养野猪、野兔模式,极大地降低饲养成本,且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全面增值。
野猪、野兔的饲料主要来源于农庄饲养的珍禽粪便,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在我们招宝农庄却能变废为宝。利用珍禽粪便加入EM菌和麦糠、玉米,经发酵、杀菌、除臭后就成为野猪、野兔极富营养价值的饲料,其蛋白质水平可提高20%。这样,一方面处理了珍禽的粪便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野猪、野兔的饲料问题,使整个养殖场看不到一个蚊蝇,闻不到一丝臭味。
在野猪、野兔粪便的处理上,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循环利用,将野猪、野兔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而沼气可以用于农庄照明、做饭、洗澡以及小动物的保温等等,仅电费一项每年就可为农庄节省六七万元。另外,沼液、沼渣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我们又可以把它用于种植一些名优水果,水果下面又可以套种鲁梅克斯等牧草,用这些高蛋白饲料喂野猪、野兔,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使野猪、野兔的肉质更加细嫩、鲜美。这样一来,我们既有饲养野猪、野兔的收入,又有名优水果的收入,通过一次次循环利用,我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了一次次的经济增值,到哪里去找比这更赚钱的模式呢?(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农科教基地 张平 邮编:364116)
果园养鸡有讲究
在成林果园中养鸡,果园可为鸡提供部分食物和虫子;鸡粪又为果园提供有机肥,减少果园虫害,真是一举两得,省工省料,对鸡和果树的生长都有利,养出来的鸡肉质更好。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合适场地 果园养鸡应选择向阳、平坦、高燥、取水方便、树冠适中、果树稀疏的地方。鸡苗品种应选择对环境要求低、活动量大、肉质好、抗病能力强的优质肉鸡(如江村黄鸡、三黄鸡等优质肉鸡)进行果园养殖。
2.饲养规模要适当 规模大小取决于劳力、场地、资金及销路。以一个整劳力每批饲养1000 ~ 1500只为宜。每只挣2 ~ 3元。规模太大难以管理,风险大;规模太小,容易造成劳力、场地浪费,不划算。
3.饲养期要适中 饲养期太短,鸡的肉质太嫩、风味差,影响销售;饲养时间长,成本高、效益低。最佳出售时间看鸡而定,鸡的羽毛丰满、色泽光亮,鸡冠肉垂充分发育、色泽红润,叫声有力,体重达2 ~ 2.5公斤即可上市。
4.多个场地轮流放养 果园养鸡的时间太长,场地污染大,影响鸡的成活率,且鸡会将果园中的草根、树叶啄尽,影响果树生长。一般以2年左右一轮为宜。
5.注意鸡群密度 鸡群之间应保持200米距离,以防疾病传播。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绿色生态意识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运动的理念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生态体育观成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范式。所谓生态体育, 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与活动, 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 具有三大特征, 即生态体育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 生态体育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 生态体育以人与自身的和谐为目标[1]。本文基于对衢州地区生态体育环境和资源优势的分析, 提出开发衢州生态体育资源和项目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2 衢州地区基本概况
2.1 衢州地区界定
衢州地区大体是指现今浙江衢州市所辖两区四县 (市) , 即衢江区、柯城区、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和江山市所在区域。本文也把研究范围确定为这一区域。
2.2 地质地貌特征
位于衢州的衢州市, 地处东经118°0l′-119°20′, 北纬28°14′-29°30′。东西宽127.5公里, 南北长140.25公里, 总面积8836.52平方公里, 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 华夏古陆北缘, 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中部为钱塘江凹陷地带。
3 衢州地区生态体育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3.1 衢州森林生态体育资源
衢州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 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 也是浙江西部的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达71.5%, 是林业部确定的国家级林业示范基地之一。
3.2 衢州山地生态体育资源
浙江自古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占全省总面积的70.4%, 耕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衢州位于衢州山区, 平原占15%, 丘陵占36%, 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9%。衢州的山地资源最适合多种体育项目。
3.3 衢州水体生态体育资源
《衢州市2008年水资源公报》指出:2008年, 全市平均降水量1667.2毫米,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市年总水资源量为86.540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478立方米。全市13座大中型水库, 年末蓄水总量为11.9909亿立方米, 比上年末增加2.2%。全市总供水量为14.5723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4.4009亿立方米, 占98.82%。借助衢州地区丰富的水体资源可以开展水上摩托艇、滑水、漂流、垂钓等体育项目。
3.4 衢州地质地貌生态体育资源
衢州有十分丰富的地质风光遗迹资源, 岩溶、丹霞等各种地质景观千姿百态;地层、岩石、火山等遗迹遍布全区;古生物化石、古代采冶遗址, 丰富而珍贵。柯城区华墅乡境内的乌石山, 有自然造化的沧海石城, 是衢州境内独特的丹霞地貌。江山江郎山, 被誉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 “围棋仙地”烂柯山、龙游湖镇的三叠岩、衢江区全旺的和尚山等, 均为红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 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衢州地区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地质地貌资源, , 最适合开展探险、探奇、理疗、保健、观光考察等体育项目。
3.5 通达的地理区位
衢州南接福建省、西接江西省、北临安徽省, 省内与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邻, 是衢州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
4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4.1生态体育理念滞后, 对生态体育资源及其开发认知度不高
4.2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畅是制约衢州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
4.3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特色未挖掘, 产品无市场
4.4缺乏系统生态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5 衢州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5.1 开发原则
5.1.1 特色性原则
在项目选择上应突出特色和地域优势, 避免简单的雷同和低水平的重复。同时, 也要在“新、奇、特”上下工夫, 用独特的方式来显现该区域资源的优势, 从而提升资源开发的品位和档次,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1.2 生态性原则
衢州地区在生态资源开发中, 应遵循寓保护于发展之中, 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生态保护理念。在开发生态资源时, 还应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措施, 健全法制并强化监督管理及环保教育和宣传, 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
5.2 开发途径与对策
5.2.1 调研论证
5.2.2 培训休闲体育旅游专业人员
5.2.3 走生态产业与休闲体育体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5.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分层开发衢州生态体育资源和项目
5.2.5 加强监督机制, 重视安全保障
6 结语
衢州市地里位置独特, 拥有浓郁地里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具备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 衢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口号, 地区应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 积极实施与建设“衢州生态体育特区”和“生态旅游带动发展”的战略, 将富有竞争力的生态体育产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切入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模式, 并以此为桥梁和纽带促进衢州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8
一、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秸秆资源状况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秸秆资源大省。据测算,四川省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常年稳定在4250万吨左右,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7%,相当于2125万吨标准煤。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分,全省秸秆资源分项比例依次是:稻草占33%、玉米秆占21.9%、麦秆占12.3%、油料秆 (油菜和花生)占12.1%、薯类秆占9.8%、杂粮秆占7.3%,其它占3.4%。
2.秸秆利用现状
(1)从利用方式看,四川省秸秆利用与国际国内利用方式同步,主要途径为 “五化”利用,即 “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农业循环利用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大致占总量的60%以上。据2014年统计测算,全省秸秆综合利用 率约78%,肥料利用量 (包括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机械还田)1343万吨,占31.6%;饲料利用量978万吨,占23%;能源利用量 (含生活燃料和能源化利用)638万吨,占15%;食用菌等基料利用量213万吨,占5%;工业原料 利用量145万吨,占3.4%;野外焚烧和弃置乱堆935万吨,占22%。
(2)从作物季节看,大春作物的利用率普遍高于小春作物。四川全省水稻、玉米、薯类等秸秆利用途径较多,利用率相对较高,为64.7%以上;而在小麦和油菜秸秆处理利用上,因小春收获期间农时打挤、抢收抢种,劳力紧缺,其利用率仅为24.4%,野外焚烧比例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
(3)从区域分布看,平原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利用率较高,盆周丘区和贫困山区利用率较低。据有关部门测算,2014年地处平坝区和经济发达区的德阳、成都、绵阳、乐山、广安5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地处盆周丘区和贫困山区的达州、阿坝、凉山等市州为60%左右。
3.秸秆焚烧情况
据对全省秸秆资源调查和环保卫星遥感焚烧火点监测显示,2014年度,全省秸秆焚烧和丢弃量占比22%,野外焚烧为最主要的浪费性处理方式,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5%以上。结合全省种植布局和禁烧区面积,在季节茬口紧张的情况下,秸秆焚烧的隐患耕地面积有1600万亩以上,潜在焚烧秸秆量达650万吨以上,涉及97个县、1359个乡镇。具体面积见表1。
二、焚烧秸秆的原因分析
“十二五”期间,四川全省各地加大了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力度,采取区域联防联控,划定禁烧区,严格逗硬执法,全省秸秆野外焚烧现象大幅好转,火点监测数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秸秆综合利用率也明显提升。然而,秸秆露天焚烧仍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从农民方面看,农民使用秸秆洁净处理技术首次投入一亩增加成本至少20元以上,在抢种抢收、劳动力缺乏的农忙时节,露天焚烧只需放把火,几乎 “零”成本就可快速省事的处理掉秸秆,在不能直接将秸秆售卖变 “现”的情况下,农民多选用了 “便利快捷”的焚烧方式。二是从企业方面看,一方面,由于秸秆密度低,体积大,分布分散、季节性强,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成为了制约其规模利用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企业又面临着原材料供应、收储设施、日常管护、经济适用技术转化难等成本较高的窘境,造成一些企业 “望秆兴叹”,以致秸秆产业发展缓慢。三是从政府方面看,许多地方政府将解决秸秆焚烧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相关强制性政策的出台上,注重禁烧中的 “堵”和 “禁”,试图用行政强制监管 “以罚促禁”。但事实上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不但监管难度骤然增大,还易造成农民不满,很多农民更是有意避开监管时间,在夜晚大片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影响。
三、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专家分析,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是造成严重雾霾天气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全国十余个大中城市近年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排除工矿污染因素,在秸秆露天焚烧高峰期5月~6月和9月~10月,湖北、安徽、河南、陕西、江西等地连续多年6月中上旬集中时段出现PM10、PM2.5双 “爆表” (局部峰值895微克/立方米,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TSP)中有机碳、元素碳、钾离子快速上升了8倍,这与卫星遥感监测秸秆露天焚烧火点位置数据相一致,这也说明空气质量的确受到了焚烧秸秆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秸秆燃烧会排放出SO2(二氧化硫)、CO (一氧化碳)、CH4(甲烷)、PM2.5 (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等有毒有害气体和悬浮物,其中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有碳质颗粒和水溶性钾,碳质颗粒的成分含量可以高达73%,碳质颗粒在总悬浮颗粒物 (TSP)重量中约占10%~15%,在PM10 (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中占20%~30%,在PM2.5 (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中约占40%~60%。根据秸秆燃烧组分含量测算 (见表2),四川全省每年被焚烧的秸秆可向大气排放PM2.5约13.18万吨、排放一氧化碳45万吨、排放甲烷2.28万吨,这些排放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
此外,从不同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系数和四川省秸秆露天焚烧情况来看,小麦秆排放PM2.5的强度最大,为30.05g/kg。可见,小春收获季秸秆露天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
另据专家对大气颗粒物样品水溶性钾进行分析测试后显示,秸秆在未干透、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同时,秸秆焚烧造成的浓烟遮天、灰尘悬浮又是形成酸雨、“黑雨”的主要原因。
2.秸秆焚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秸秆焚烧对PM2.5的升高较之PM10更为敏感,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PM2.5其中携带的重金属和硫酸盐、多环芳烃等许多致病因子,可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和肺泡,易引起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基因突变,甚至癌变,影响青少年和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英国专家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物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因。
3.秸秆焚烧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秸秆焚烧会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到700度以上,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有机质被碳化,地表微生物被烧死,土壤结构被破坏,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下降,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损害。焚烧残留物如燃油残留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遗留在土壤中,又会导致土壤新的污染。
4.秸秆焚烧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秸秆焚烧时产生的大量浓烟,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减少了太阳光的辐射强度,使大气变得浑浊,空气能见度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航运构成潜在威胁。飞机因不能清楚识别机场跑道和指示灯而无法起降;高速公路因能见度太低而关闭;汽车因驾驶员的视线受到影响,容易酿成交通事故。同时,每年夏收、秋收期间,因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火灾隐患大幅增多,威胁群众生命健康,每年全国因焚烧秸秆引起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四、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益分析
秸秆成分丰富、养分价值高,用途广泛,是宝贵的农业资源。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源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2吨秸秆燃值相当于1吨标准煤;秸秆是丰富的天然绿色饲料,有机质含量约15%,碳水化合物约30%,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四川省秸秆养分相当于化肥施用总量的四分之一;秸秆也是一种天然的纤维素,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纸、板材和活性碳生产,还可作为苗木花草和食用菌的主要培养基原料,其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从经济效益来看,秸秆还田可为农民节肥节水省工增产。据试点项目测算,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秸秆基料转 化生产食 用菌,亩平增收8000~10000元;秸秆原料收储运,每吨可创收150元左右。若秸秆通过产业化发展,其经济价值还将成倍增长。
从社会效益来看,因秸秆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也为社会供给了如沼气能源、有机农牧产品、天然纤维材料等清洁安全的秸秆附加产品。因秸秆禁烧,遏制了农村火灾频发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PM2.5、致病菌、病虫害等引起的群众患病风险,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从生态效益来看,秸秆资源化利用后,可减少因随意丢弃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改善河沟库渠水质,营造干净优美的农村环境。秸秆禁烧变宝,能够季节性降低生物质燃料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 “灰霾”发生天数。
五、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思考
四川省应总结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成效,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分析秸秆焚烧的根本原因,找出破解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从强化禁烧监管、完善利用模式、建立补贴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为秸秆综合利用 “找出路”。
1.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考核体系,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全面防控与生态补偿相结合,行政推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科学配置秸秆资源,强力推进产业扶持,建立政府调控、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2.制定和完善补偿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如若用GDP的1%投入应对气候变化,就可以避免未来气候变化可能造成5%~20%的GDP损失,这个观点适合当前我们在农村环境治理尤其是秸秆资源利用,应当将秸秆综合利用和产业化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推广PPP模式等机制,建立收储运环节、秸秆还田作业技术推广、秸秆气化固化、秸秆食用菌/苗木栽培、秸秆饲料利用等循环利用奖补政策和管理模式,并同时完善运输过路过桥费减免、土地征用、加工用电和信贷保险等优惠政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3.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上海、西安等先进地区经验,四川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利用、多种途径的原则,坚持 “多途径利用、分作物推进、多部门联动”推进,抓好以秸秆粉碎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的 “五化”利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拓展秸秆资源利用领域。
4.建立秸秆资源管理法制体系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四川省应制定地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让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法可依,使秸秆产业化走上规范有序的法制化轨道。
摘要:秸秆焚烧是指将农作物秸秆用火烧从而销毁的一种行为。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所以现今通常禁止秸秆焚烧。本文通过分析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资源化利用的见解。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9
1 林业生态工程
1.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就是一种以生态系统的形式而展开的工程技术, 它的主要基础为林业、生态学以及生态控制理论, 在此基础上大力的建设、调控和设计生态系统, 将木本类植物作为主要的建设体系, 采用人工复合的方式而形成的工程技术,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1.2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主要内容
首先,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向为生物之间群落的建设和改造;其次, 它对环境方面的改良, 有效地改善环境方面的整体情况, 目前, 不仅我国, 全世界都在面临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其中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的危机、土地退化、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荒漠化、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最后, 对生物群种之间的食物关系链进行了工程建设。
2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建设效益和存在问题
2.1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建设效益
20多年来, 我国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益, 这些效益包括:生态方面效益、经济方面效益和社会方面效益, 其中, 以保持水土资源作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效益, 在3种效益当中尤为突出和显著[1]。
2.1.1 有效地改善了农业方面的生产条件, 促进了粮食方面的稳定产量和高收入。
林业方面生态工程的建设为我国构建出了一片绿色的屏障, 平原方面的绿化工程已经完成的造林面积约为2000万hm2, 并且让3400万hm2的农田得到了林网化, 大大的减少了干热风、昆虫、风沙、寒露风等多种因素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与此同时, 随着危害的降低, 农作物的最终生产量有所提升, 一般提高了15%~28%, 农作物实现了稳定生产和高效率生产两个方面, 除此之外, 还有效地缓解了诸多矛盾, 例如, 农村的材料不足、农村的饲料不足等, 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1.2 保护的同时还可改良土壤的质量, 减少了土壤方面的侵蚀情况。
以四川省的长防林工程为例, 该工程自启动至今, 森林的覆盖面积由最初的14.42%增加到如今的28.7%, 而水土流失的面积, 由原先的356.2万hm2下降到如今的216万hm2, 土壤的侵蚀量更是从最初上亿的量降低到如今的0.82亿t/a,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森林建设对土壤的保护效能十分的显著。
2.1.3 明显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为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方面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例, 该工程的建设将该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提高了20%左右, 有65%的荒漠地区进行了绿化, 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水土流失的面积比原来的面积减少了18%, 而洪涝之类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大大的降低了, 如今, 每年的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仅有0.78次, 由此可以判断出, 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与森林的覆盖面积成反比。
2.1.4 增加了绿色植物的面积, 有效地保护了水土方面的资源。
以我国重点开发的10处林业生态工程为例, 10处林业生态工程自建设以来, 营造出来的林业面积累计为351.6万hm2, 有50多万km2的区域中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保水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 如今可以多达181亿吨的水, 土壤的侵蚀现象每年都在进行减少。
2.2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整体上不高, 建设后取得的效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诸多地方都受到市场方面经济的利益影响, 所建设的防护林系统并非以生态方面的最终效益作为主要的目的来进行建设的, 经常出现用材林多、人工纯林多和经济林多的现象, 建设的过程中, 并没有按照生态林在建设当中的需要而进行建设, 因此, 防护林体系中的生态效能无法得到发挥[2]。
其次, 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 并且和投资总量的不足之间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我国的10项大型林业生态工程, 中央按照规划需要每年都给其投资12亿元, 然而, 实际的统计下来, 每年所得到的的投资平均为2.5亿元, 这样使得实际的造林成本与规划中的相差了很大。每一个生态工程在建设中都有相关方面的规划,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约。
最后, 目前, 将群众作为建设的主体的行为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主义中市场方面经济的最新条件, 更无法适应林业生态的工程建设在相关条件下的建设要求,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给未来大型的公益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工程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应该由国家来主要承担, 然而, 国家在这个方面并没有承担起该项责任。我国生态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数为经济方面较贫困的地区, 地方的财政都比较困难, 相关方面的资金很难做到落实, 为了完成相关方面的治理内容, 就会加大农民身上的负担, 这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大。
3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到的作用
3.1 让有机物和无机盐不被流失
森林对降水有着分配的作用, 它的林下灌草层、林地土壤层和林冠层等都会由于吸收降水、蓄积降水等而涵养了许多的降水, 首先, 森林对降水分配方面需要的第一步就是林冠的截留。通过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定位后进行监测的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的多个气候带中, 有13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 其林冠的截留降水总量处在135~632.4mm之间, 其中, 热带的森林年截留比较小;第二步是对枯枝落叶层的截持, 该层的吸水能力十分强, 所持有的水一般都大于300%, 也就是自身的3倍重量, 我国4种气候带中的13种森林枯枝落叶所含有的持水量都在0.71~0.15mm之间;第三步就是林地土壤的蓄水。一般, 森林中的土壤表层会对枯枝落叶进行分解, 土壤中的细菌等菌种会将其变成腐殖质, 形成了土壤当中的有机物质, 使得森林中的土壤具有团粒的结构。
3.2 调节径流
在森林当中, 森林的生长和蒸散等对水都要进行消耗, 森林中指被量的增加有可能使得河川中的径流量会减少。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表明:灌木丛林、硬木的落叶林以及草本类的植物都对相关流域的径流量产生影响, 一般都会形成递减的趋势, 同时, 森林的覆盖面积增加2%的时候, 就可以减少1%的洪峰灾害, 当森林的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 也就是100%的覆盖面积时, 洪峰的发生值也会降到最低点, 相关方面的研究表明, 那个最低点可以有45%左右。森林的增加, 有效地减少了雨季中洪水的流量, 同时也增加而来平水时期水的流量, 以此提高了河川中径流的平衡程度[3]。
3.3 保护土壤, 净化水质
植被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了水利方面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保护了土壤不被流失, 有效地减小了河水或者湖面由于淤泥的堆积而最终消失不见的现象, 而森林中的优质土壤对水资源进行吸收, 同时还吸附了大气里的降水当中所含有的多种物质, 其中包括了诸多重金属的污染物以及有机的污染物, 大大的减少了污染物的存在含量, 同时,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会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有效的净化了空气的质量, 同时也提升了大气中水的质量。
4 提高林业生态方面的工程建设, 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的建议
4.1 制定相关方面的规划
首先, 国家需要制定出明确的土地分类进行利用的规划, 有效地改善目前我国在土地资源方面的混乱现状, 将土地的资源化管理法制化, 加大相关方面的治理力度;其次, 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山与水之间的治理关系和标与本之间的关系, 在相关规划和发展中突出植被对水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确定相关方面的最终战略, 将水利方面的工程和生物方面的工程相互结合, 把开发利用与保护相互结合, 达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接着, 根据因地制宜的方法, 确定规划当中的目标以及内容, 对高海拔地区可以营造出专门的水源涵养林区, 对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 将减灾防灾做为建设的主要目的, 对于雨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将保土和节约水资源做为建设的主要目的。
4.2 处理好河流中不同地段的关系, 实施综合性的治理
在河流的不同地段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需要将中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区以及水土方面的保持最为突出项目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的源头处, 高山、陡坡、滑坡等发生的概率也比较高, 因此, 需要规划出一个地段, 将其进行水源涵养林区, 保持70%以上都是森林的覆盖面积。除此之外, 还要有效地加强护岸林的建设, 有效的固定岸边情况, 起到保土护坡的作用, 需要对相关库边和主要的直流两边规划出一个地带, 并且对其进行封禁式的管理, 建立起护岸林地带, 防止起波浪造成冲击性的破坏, 同时固定了堤岸[4]。
5 结语
如今,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共有4种类型, 分别是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和改良型, 不同类型的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有效的建设相关林业生态工程, 有效地提高生态方面的环境, 减少多种污染, 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 提高了环境的质量。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后, 林业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呈现出显著的效益, 与此同时, 生态工程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我国需要加大林业方面的研究深度和研究成果, 大力的发展相关方面的资源开发, 有效地提高林业方面生态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我国整体绿色植物覆盖面积, 减小我国沙漠化的情况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林业方面生态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二者互存的重要性, 同时, 针对我国在林业方面生态工程的建设现状, 提出相关方面的建议, 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在林业生态工程方面建设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水资源的开发,水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莽, 胡文杰, 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9 (4)
[2] R.M.Argent, R.B.Grayson.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rs:an example using interface prototyping.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2009.
[3] Mejia-Navarro M, Wohl E E.Geological hazard and risk evaluation usingGIS-Methodology and model applied to Madelia.Bulletin of Association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2010.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10
1 生态环境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 工厂排除的废气, 流通到空气中, 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 流到河中, 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灭亡, 人们在引用了受污染的水后, 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容易产生疾病, 胎儿容易产生畸形或早产。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 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 导致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的特大泥石流, 由于连续降水而引发泥石流,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 财产直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 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 应该给人们提了一个很大的醒,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 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人口的不断增加, 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 大量的砍伐树木, 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 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口的迅速增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制造的生活垃圾也不断的增加,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 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 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 垃圾的堆积,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还污染土地, 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 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 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产生刺鼻的气味, 发散到空气中去, 从而污染空气, 而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的物质就会渗入土地, 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会引发人体疾病, 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 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 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 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私家车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 空气污染不断的增加, 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 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 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 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 如航空业的发展, 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生态环境的防护措施和规划
2.1 大量的植树造林
人类人口的增加, 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如沙尘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减少全球变暖等, 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 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 众所周知,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减少空气的污染, 可以对工厂内排放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 从而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气体, 如氧气, 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 植物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让人们的呼吸更加的通畅, 还可以美化环境, 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 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 心胸更加的阔达。植树造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2 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 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 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 使的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所以, 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3 做好工厂垃圾的处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 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废水过滤器, 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 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
2.4 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们去商场购物时可以使用布袋, 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 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 但是, 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 如果遇到刮风天气, 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 随风起舞, 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 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 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 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 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 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导致农作物减产, 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 导致动物死亡, 因为羊比较喜欢吃塑料袋中的油性残留物, 在吃的过程中却连塑料袋也一起吃了, 由于被吃的塑料袋堆积在羊的胃中难以消化, 所以羊再也不能吃其它食物, 最后只能被饿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 但是, 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 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 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 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 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 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 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 汽车废气的处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 汽车在制造的过程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也会产生噪声污染, 还会造成交通堵塞,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 目前解决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的少乘汽车, 提倡改乘公共汽车。
中国人民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 尤其是多年来, 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 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 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 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 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 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来,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 还在延续这个传统, 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 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宣传部门也可以在农村进行宣传动作, 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对人们进行讲解, 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3 结语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但是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了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标。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 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 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侦查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不法分子, 对他们进行劝解和教育, 情节行为严重的要对他们进行罚款和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吴俊勤, 凌利.规划师[J].试论城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综合性规划.2000 (4)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11
关键词:鹿衔草;嫩江流域;人工栽培;生态保护
Search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Herba Pyrolae in Nenjiang Valley
Wang Guojie
【Abstract】Nenjiang Valley is the main growing areas of Herba Pyrolae. In recent years, the medical functions of Herba Pyrolae are continuously being developed. However, the quantity of the the wild Herba Pyrolae is limited,so it's difficult to meet the common needs, and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Herba Pyrolae are als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In the case,it's necessary to develop artificial cultivation for Herba Pyrola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wild Herba Pyrode and the factors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of wild Herba Pyrolae,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concrete methods of artificial growth for Herba Pyeolae instead of the wild Herba Pyrolae, and, as well,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wild resources of Herba Pyrolae.
【Key words】Herba Pyrolae Nenjiang Valley artificial cultiv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1 概述
鹿衔草(Herba Pyrolae)又名鹿含草、秦王试剑草,其植物学名称为鹿蹄草。鹿衔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状茎细长横生,斜生,连同花葶高20~25厘米。叶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宽各2~4厘米。花深蔷蔽色至红色,宽钟状,直径12~15毫米。蒴果扁圆球形,直径7~8毫米。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红花鹿蹄草的全草。茎很短,根状茎细长,近圆柱形,稍具棱条,棱间并有细纵皱纹,红棕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澤。基生叶数片,具长叶柄,略弯曲,叶柄扁平而中央凹入,两则变薄呈膜状;叶薄革质,常稍破碎,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或钝尖,全缘或有疏细锯齿,上面紫红色,少有棕绿色,叶缘向叶背略反卷,主脉向两面同样突出。偶可见花葶,长12~25厘米,紫棕色有光泽,常具三棱。总状花序顶端有9~13朵卷缩的棕色花或棕褐色扁球形的蒴果。
2 鹿衔草资源利用现状
鹿衔草在黑龙江主要分布于嫩江源头向南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和加格达奇、鄂伦春旗、牙克石、阿荣旗、扎兰屯、额尔古纳右旗、讷河、克东、孙吴、嫩江等地。
野生鹿衔草生长于林下或岩石阴湿处,生物学特性喜较冷凉阴湿。采收期在6月中旬。药农采下来晒至叶片略有抽缩时,堆积发热,使叶片两面变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再晒干。药材以紫红色或紫褐色、无杂草者为佳。
植物学家朱有昌先生在《东北药用植物》中写道:“东北地区有9种鹿蹄草均有药用价值。”本文所析主要为鹿蹄草科中生阴性植物。红花鹿蹄草生长针叶林下,主要分布于讷河茂山林场和克东周边。圆叶鹿蹄草生于林下,海拔800~1800米之间。日本鹿蹄草生于落叶松林下,海拔800~1200米之间。以上品种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北缘、孙吴、嫩江东岸。干燥后全草入药,有祛风湿、强筋骨、解毒、补虚、益肾、活血、止咳、止血、调经等功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收载有鹿衔草,谓其主治:“金疮出血,捣涂即止。又涂治一切蛇虫犬咬毒。祛风湿中药。”
在一些制药企业、饮片厂、中医院原有汤剂基础上,有些药厂又用鹿衔草制出抗骨增生类药和传统的鹿衔草膏,鹿衔草软胶囊,中成药颈康片,抗骨增生片等用于临床治疗。
鹿衔草属植物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它不仅在医学上,在食品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除此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鹿衔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基生,春季叶色嫩绿,夏季叶色油绿,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20-30厘米,花瓣白色或粉红色,也有红色、绿色等花色,还有的叶上具斑纹,花期6~7月,果期7~9月,兼具耐寒性强、耐阴、夏季开花等特点,是良好的园林地被植物材料。
近年来,鹿蹄草属植物还被用来提取某些有益成分生产美容香皂、美白乳等。一些研究表明,鹿衔草在作为防腐剂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苹果的保鲜试验结果表明:鹿衔草对根霉、黑曲霉、青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鹿衔草0.20%酒精浸提物的抑菌效果优于0.50%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两种化学防腐剂。鹿衔草对于导致酱菜败坏的酵母菌、细菌、霉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使低盐酱菜在室温下的保质期延长2d左右,抑菌圈实验表明,100mg/L的鹿衔草水煎液具有同浓度的山梨酸钾和丙酸钙溶液相近或更好的抑菌效果。
鹿衔草的广泛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使鹿衔草的多方面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鹿衔草市场愈发紧张,这就进一步彰显了鹿衔草野生变家植的迫切性。
中药鹿衔草目前的市场状况是严重的供不应求,并伴有价格持续走高。调查显示,全国鹿衔草需求量每年在五百吨左右,去年河北安国药市连一吨货源都很难组织,供需出现严重不平衡。面对当前中药鹿衔草产、供出现偏差的具体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保护措施不力。近年来,森林遭受了大规模的砍伐,野生鹿衔草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产量受到影响。二、过度开发利用。随着鹿衔草的市价不断攀升,导致药农盲目地采挖,目前鹿衔草野生群正逐渐减小。为了解决鹿衔草的供需矛盾,鹿衔草的野生变家植已迫在眉睫。
3 嫩江流域鹿衔草的人工栽培
鹿衔草之所以至今还未能完成人工栽培,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鹿蹄草属植物长期生长于野生环境,许多人认为它只不过是野草,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其二,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虽研究得较多,但很多工作还只是初步和探索性的,仍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三,引种驯化方面的研究很少,只有赵霜红、赵耀等新对红花鹿蹄草、鹿蹄草的引种驯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因此,今后应加大对鹿蹄草属植物利用价值的宣传,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开展鹿蹄草属植物的分类学、引种驯化、遗传改良、栽培生产与加工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为鹿蹄草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嫩江流域是鹿衔草主要的生长区域,在此区域内开展鹿衔草人工栽培可最有效地保证鹿衔草的成活和繁殖,对于未来开发利用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嫩江流域目前还没有开展人工栽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栽培。
鹿衔草在室内四季常绿、叶色蓝绿、叶脉明显,初夏开花,带有芳香,是理想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而且鹿衔草耐寒,耐阴、因而在嫩江流域园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园林植物中较有发展前景的的野生植物药资源之一。
鹿衔草的具体栽培方法如下:宜采用分株繁殖,可在林下大量栽培。5~6月,连匍匐茎一齐采收,分成单株,每株都要带有部分匍匐茎和须根。在选好的林下,将灌木杂草除去,不要翻动土层,开1.3米宽的畦。按行距22~26厘米开小沟,沟深约七厘米,把幼苗放到沟里,株距十厘米左右,斜靠沟壁。先盖腐殖质士2厘米厚,再盖枯枝落叶,使与畦面齐平。栽好后,叶片要露出地面,最后浇水。应用于室外园林绿化时,需要避免将其栽植于局部高温地区,如楼体南面或广场、道路旁,或者栽种于没有林木庇荫的环境中。栽植时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保证灌水,遇高温、干旱时,可以采取叶面喷水、遮阴的方法降温、保湿。
8月末至9月,鹿蹄草也可室内盆栽,因为它喜寒冷、阴湿的环境,以使用有较多枯朽落叶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为好。
鹿衔草是重要的中药资源,解决资源供应不足,必须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再生。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黑龙江省野生藥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第三条提出了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要求坚持动物药材猎捕与饲养相结合,草本药材采挖与培育相结合,木本药材利用与营造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扩大药源、发展生产和永续利用。
4 鹿衔草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最终造成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开始逐步递增地反作用于经济建设,这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人们对生态建设呼声的增高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在某些地区甚至抵消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因生产活动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而祸及子孙后代,那么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鹿衔草的人工栽培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内,人工栽培的鹿衔草还不能完全取代野生鹿衔草的重要作用。在这段时间内,如何在快速发展人工栽培的同时保护好现有的野生鹿衔草资源,如何既能满足人们对鹿衔草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使其永续发展,生生不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这既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用生态保护的思想教育人民、统领经济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拒绝掠夺性、破坏性采挖。另外,还需要用科技引领发展,下大力气加快人工栽培鹿衔草的步伐,多措共举,合理安排鹿衔草的生态保护和利用,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冰雪的融化,春天的到来,鹿衔草资源经过生态保护,将会对人类康复保健产生积极的意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熙明,张立平.中国药物大全[M].城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08 .
[2] 柏松林,吴德成.中国大兴安岭植物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4年.
[3] 朱有昌.东北药用植物[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
[4] 赵霜红.红花鹿蹄草引种驯化初探[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
生态资源化利用 篇12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态工程
1 引言
当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位于世界100多位,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之一。为解决当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从管理上、政策上、方法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党的“十八大”上, 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强调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为此, 生态工程的资源化、清洁化生产特征,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前的多数文章都是针对水资源的某一问题提出生态工程措施,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提出其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 以期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
就目前来看, 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2.1 洪涝灾害频繁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我国几大江河流域频频发生洪灾, 19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 造成全国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hm2, 死亡4150人, 房屋倒塌685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这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较低等问题。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入, 一些重要河流的防洪状况得到了改善[1]。
2.2 水资源短缺
农业方面, 现有的0.44亿hm2灌溉面积中尚有0.067亿hm2灌溉保证率低, 不能满足干旱年份的灌溉要求;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 230个被调查城市中, 严重缺水的有40多个, 占17%, 一般缺水的140个, 占63%。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五大淡水湖, 面积已缩小1/4甚至1/2, 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
2.3 水污染严重
中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 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占25%, 符合3类的占27%, 属4、5类的占48%。具有监测资料的200多条河流中, 有850条受到污染, 230条受到严重污染, 有60%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有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 有6%的毒物含量超过污水排放标准[2]。
3 生态工程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工程定义有不同的认识。Teal (1991) 认为生态工程是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设计而非传统的工程技术。美国H.T.Odum将生态工程定义为“人类利用自然能源对环境进行控制”, 20世纪80年代后, 生态工程在欧洲及美国逐渐发展起来, 提出了生态工程技术, 即“依据对环境生态的了解, 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对环境损害最小的一些技术”。我国生态学家、生态工程建设先驱马世骏先生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借助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 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 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3]。
4 生态工程的应用实例
4.1 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污染中的应用
4.1.1 湿地生态工程设计
湿地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水位接近地表, 或以浅水形式覆盖地表。湿地中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终年饱和的土壤水分和不透水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使湿地中污染物降解[4]。
刘鹏[5]指出可以通过自然人工湿地减缓水流的速度, 增加水力停留时间, 吸收输入湿地的营养成分, 湿地植物如芦苇和水葫芦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 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截留了68%的氮、43%的鳞;除此之外, 还指出人工湿地利用可以吸收氮磷的经济作物, 一方面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一方面, 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朱棣[6]等以山东南四湖为例, 进行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 利用不同植物种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状不同, 吸收水体中的特定污染物质, 分别设立了浮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三级处理污水工艺, 对BOD5处理率为90.8%, COD为80.9%, 悬浮物为91.1%, N和P的处理率为80%和75%。
4.1.2 缓冲带截留技术
缓冲带, 全称保护缓冲带, 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发布。缓冲带是指利用有一定宽度的植被与受纳水体隔开, 减少污染源和河流、湖泊之间的直接连接并且能够控制土壤侵蚀伴随的养分流失[4,5]。
刘鹏[5]指出水体岸边的缓冲林带通过控制侵蚀, 减少径流中氮、磷浓度, 防止流失泥沙、养分进入河道水体。毛战坡[4]等指出氮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作用主要是随泥沙沉降、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磷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主要是磷随泥沙的沉降及溶解态磷在土壤和植物残留物之间的交换, 以及缓冲带土壤中植物根孔的形成有利于过滤作用的增强和吸附容量的扩大。
4.1.3 水塘系统
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塘, 通过其间歇性的雨与河流进行水、养分的交换, 同时降低流速, 使悬浮物得到沉降, 增加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 水塘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滞留和净化能力很强。
刘兴国[7]等以水塘系统技术为基础, 设计了一种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通过水质交换, 使水体水质变好, 同时还起到节水、减排效果。刘鹏[5]利用多水塘系统, 以水塘为点、沟渠为线的流域系统, 表明多水塘系统能截留来自农业的氮、磷污染负荷94%以上。
4.1.4 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是将土地处理技术与多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技术整合成一个系统, 实现区域污水的循环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刘明辉[8]等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转化和植物吸收等来净化污水。刘鹏[5]利用高分子如PAM能与水相互作用增加入渗、减少径流的特性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加土壤中团聚体的稳定性。
4.2 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中的应用
当前最主要的就是雨水的资源化, 不仅可以减轻区域洪涝, 还能够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
汪毅[9]将生态工程应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中, 指出利用南方院区普遍存在的水塘和鱼塘, 配以必要的钢筋混凝土调节池, 利用天然防渗材料, 实现了利用自然条件来为工程服务的初步设想。王一钧[10]等采用了自然回收净化、部分间接利用的雨水回收利用生态工程, 指出利用雨水生态塘调蓄雨水净化的同时, 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上;另外提出水保耕作技术如带状间作技术、粮草等高带状轮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拦蓄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5 展望
本文结合水资源的现状,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水问题, 总结归纳了生态工程措施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 由于现有资料的限制, 本文未能总结当前水利生态工程的措施,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生态工程在水利建设上的应用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左其亭, 窦明, 马军霞.水资源学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2]雷川华, 吴运卿.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节水灌溉, 2007 (4) :41~43.
[3]杨京平.生态工程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毛战坡, 彭文启, 李贵宝.利用生态技术治理农村水环境[J].中国水利, 2004 (7) :32~33.
[5]刘鹏.浅谈生态工程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 (6) :123~126.
[6]朱棣, 聂晶, 王成.一种新型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以山东省南四湖为例[J].生态学杂志, 2004, 23 (3) :144~148.
[7]刘兴国, 刘兆普, 徐皓.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1) :237~244.
[8]刘明辉, 左丽丽.生态工程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 34 (3) :16~18.
[9]汪毅.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生态资源化利用】推荐阅读:
生态资源利用效率06-28
资源生态08-01
水资源生态10-09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10-30
水资源生态效益07-27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06-12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09-28
原生态旅游资源10-09
森林资源生态保护措施06-26
试析林政资源管理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