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态

2024-08-01

资源生态(精选12篇)

资源生态 篇1

1 现今煤炭资源发展状况

1.1 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

在我国总资源开发当中, 煤炭资源占了绝大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供热度, 煤炭资源占有量为87.4%, 石油主要用于机动车, 占2.8%, 天然气用于做饭等家庭用途, 占0.3%, 水能主要用于发电站等, 占9.5%。

1.2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煤炭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而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内国外市场支持下, 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买卖也是比较平稳的, 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自从2005年之后, 我国煤炭销量超过了22亿t, 大型煤矿、中型煤矿产量为54%。小型煤矿产量较小, 但是数量巨多, 装备较差, 采矿水平一直处于手工回收的水平, 资源回收程度只占了35%。

1.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较多。因为国家企业多, 人口多, 所以要用到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挖掘, 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煤炭的开采, 可是开采后资源回采率、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有时候资源会浪费掉。美洲、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资源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但是煤炭的回收率却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发现,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煤炭浪费量就已经达到了300亿t。我国采煤的手段不是最先进的,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国内采煤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土采法, 这样会直接让资源回收率降低, 也会出现一些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强度大, 缺乏制度。最近这几年煤炭价格越来越贵, 这跟国内国外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地方煤炭生产的量, 已经产出了他们本地资源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 不顾资源情况, 胡乱的开采煤矿, 这导致煤矿安全日益严峻, 事故频频发生, 过度的开采, 还会造成资源短缺, 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 煤炭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问题

对植被和土地资源有着破坏影响。井工开采土地、已经破坏了植被, 更影响到了土地和植被的生长状况, 这对煤炭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大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让土地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塌陷也会引起山丘、山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的更会破坏矿物等资源。经过专家分析, 井工开采量达到上万t, 煤炭会随着土地进行塌陷, 如果有0.1hm2煤炭塌陷, 那么就会有0.2hm2的土地塌陷;其次, 露天开采方法会对植被、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属于挖掘性的毁灭方法。根据统计, 运用露天开采上万t煤炭的同时, 就会有0.08hm2土地会被破坏挖掘。

3 煤炭开采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科学来规划开采的资源, 建立开采环境指标制度, 要有至于的开发煤炭

煤炭资源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它不同于其他资源, 运用广泛, 我们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 合理的开发, 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 节约煤炭资源, 改变传统思想, 将“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一并抛弃, 建立开采煤炭相应的环境指标, 如果在检测中, 指标不合格, 就算有再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3.2 建立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

我国颁发了很多关于资源保护法的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 用来对那些所谓打着开采资源, 胡乱开采的大中型开采企业进行限制。让资源合理化的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 法规当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在资源合理利用上还是很难实施这样的法规, 成效较低。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煤炭开发的发展, 更希望我国在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上能够加强管理力度。

4 结论

煤炭开发中存在着回采率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矿区的环境加强管理, 合理开发。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是供热的主要手段, 由于国内人口较多, 冬季到来, 尤其是北方城市, 煤炭是主要的取暖来源, 因此, 北方城市污染比南方城市煤炭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会破坏到生态环境, 煤炭资源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煤炭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御措施

资源生态 篇2

摘要:生态旅游的第一要素是“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旅游并不完全拘泥于何种程度“自然”,而是更注重于再“自然区域”内我们在干什么。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要求,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此外,生态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准备动态或静态、口述或文字的解说,使游客获得有关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地质、历史、地理演变、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否则,游客很难达到认识自然的全貌从而欣赏自然的目的。这样看来,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旅游不一定是生态旅游。而到自然区域的游客,如果仅满足于到那里休闲、打牌、聊天,而不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旅游者,而非生态旅游者。反之,即使到人工修饰比较明显的自然区域,甚至经过人工加工的自然景观或野生动物园,如果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很多自然的、生物的、地里的、当地人文的信息,那么,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

关键词:生态旅游、持续发展、问题、对策、趋势 正文: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内容的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生态”应是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统称。

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以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为对象,以观赏、了解和享受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不破坏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环境为前提,有益于繁荣地方经济和提升当地社区生活品质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本质的区别。生态旅游最终要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旅游侧重对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的获取与满足,旅游开发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旅游者追求的则是享乐,对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却退居其次,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考虑的较少。生态旅游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旅游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获取与保护、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无烟工业”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认真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旅游业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比如峨眉山,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大量涌入,信手丢弃的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2.2“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产业。”他们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消耗,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环境新创造价值部分。

2.3“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误导。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对其构成威胁。而事实上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和环境资源。泰山后山的赤磷鱼一直是泰山的特产,但是由于近年来游人的不断涌入,对赤磷鱼的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现在赤磷鱼已经鲜见。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度使人浮想联翩,但今不如昔,文中描写的虎山水库,现在已雄姿不在,雨季瀑布业已不存,而且水体污染严重。这一方面是周围的旅馆饭店的污水直接排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低素质游人的“杰作”。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研究者把生态旅游当作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模式、规划方法、管理方法,将其看成是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旅游相关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普遍原则,于是便有了各种冠之以“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规划。实际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将生态旅游混同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造成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

2.不可忽略其他旅游形式

这种错误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是好的,是道德的,是可持续的,而其他旅游形式,特别是大众旅游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很多研究者还详细列出了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种种差异,来说明“好”与“坏”的不同。由于生态旅游这种道德上的天然优越性,使得许多地方和企业对它趋之若骛,想尽一切办法贴上这个道德的标签。实际上,尽管生态旅游是在人们对传统旅游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反思的结果不是用生态旅游替代、消除大众旅游,而是要起到借鉴、示范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之间的最终区别不是好与坏、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差别,而是产品类型和形式的不同。

3.发展大众旅游的观念和方法

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搞生态旅游就要大搞设施建设、铺大摊子、上大项目,这种沿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曲解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特点。实际上,在设施方面,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体会到与自然和原生文化的互动,为此愿意承受一定程度的艰辛,所以生态旅游不需要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不需要建造豪华的宾馆,不需要一应俱全的娱乐设施,甚至不一定需要斥巨资建造高级公路。同时,他们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教育手段、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又极为重视。因此,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4.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5.当成一种营销策略

在现实中,生态旅游经常被当成营销手段、策略、技巧乃至市场标签。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时尚、潮流而趋之若骛,更多地注重了生态旅游的“牌子”,而并没有认真地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这种重形式、轻实质,重标签、轻规范的做法,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危害极大。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趋势

1.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谈不上生态旅游的兴起。反之,没有旅游的开发,也不可能有生态旅游的存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利用好生态环境;只有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通了旅游业的绿色通道,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旅游,既是人们的生活行为,也是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往往是通过经济价值体现出来的,而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又是取决于生态效益的好坏。所以,生态旅游具有自然和经济两重属性。没有好的生态效益,不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只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好的经济条件。

3.生态旅游主要是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层次上,通过培养和教育旅游者“负责任的旅游”,旅游开发商“负责任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是在旅游区的一切相关领域,把旅游者行为从高消耗、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绿色行为,它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广和延伸也帮助生态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得到更大的推广,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系统及更广阔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资源生态 篇3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资源;补偿方式

一、 引言

2016年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激励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遏制生态破坏行为,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生态资源保护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经历主要经历了从污染者付费的惩罚性原则到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保护者受益原则的过程。目前,我国以政府引导为主体,以森林、草原、流域、矿产、海洋等生态资源为主要补偿对象,以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标准,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措施的生态补偿的机制建设已初现端倪。生态补偿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对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措施等现实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不同生态补偿由生态资源的属性差异决定。因此,从生态资源属性的角度出发,剖析生态补偿的根本,从而可以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基础。

二、 生态资源的属性

生态资源与一般的产品资源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生态资源产权属性界定并不清晰,价值确定较为困难,导致交易市场需要人为创建且交易成本明显大于一般产品。

涉及到生态补偿的生态资源产权属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土地等,此类资源的产权界定一般较为清晰。第二类是介于完全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的临界带生态资源,如水、森林、草原等,此类资源一般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实行承包制或者有偿使用制度,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究竟由哪一个组织来行使所有权和怎样行使所有权,容易导致所有权虚置,因此产权界定存在一定困难。第三类是由各种生态资源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产权,此类产权大部分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具有区域外溢性,产权难以清晰界定或者界定成本高。大部分生态资源的产权都不具有排他性,市场机制决定的供给量远小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的供给量,因而会导致出现“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的现象。

生态资源的价值属性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态资源中的自然资源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能够作为原材料直接转化为产品,如矿藏、木材和粮食等;二是生态资源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市场机制仅能体现生态资源的产品价值,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无法体现。同时,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量化存在困难和供需之间存在价值差异矛盾,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大部分都是通过低层次的原材料产品价值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明确,降低了生态服务提供者的效益,最终将会导致生态资源的大量缺失。

生态资源的空间属性包括依存性、层级性、不可替代性和差异性。按照生态资源所在的空间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存在相互依存性。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源的溢出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层级性,应在其“俱乐部成员”之间共同分担成本和共享收益。生态资源在不同地区的生态功能并不一致,多数生态服务不具备空间替代性,而且各地区实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经营管理成本及损失的机会成本差异较大,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生态资源的时间属性是指生态资源发挥其全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周期长。大部分生态资源并不具有在短期内发挥其全部效益的可能性,一旦投入中止,可能因缺乏维护、经济开发而影响其价值的体现,或者因生态效益尚未达到而前功尽弃。

开展生态补偿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态环境的价值具有外部经济和公共物品的属性,导致成本和效益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不对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补偿生态资源保护者是对为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保护成本和为此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成本;生态破坏者和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是对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资源保护者的发展机会的补偿。目前仅对森林、草原、湿地等部分生态资源的生态恢复成本进行了评估,但对其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无法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明确的空间差异性,不同主体之间对同一生态资源的价值标准认定存在偏差,不同地区的主体因为受偿者的受偿意愿、补偿者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等对同一生态资源的补偿标准也存在偏差,如北京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进行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要高于安塞和西安。要建立引導生态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的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引入生态补偿。但是,生态资源的属性差异又决定了不能对所有的生态资源实行单一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提高生态补偿效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三、 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差异比较

生态补偿方式的划分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根据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差异,将生态补偿分为市场补偿和政府补偿。市场补偿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和方法通过市场信号引导行为主体的动机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包括税收、生态补偿费、生态保证金等主要手段,以利用市场力量为主要特征,行为主体在追求其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就能同时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政府补偿根据是否能够在空间上明确定义补偿受益(受损)主体,分为纵向生态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也可以认为,市场补偿是一种区内生态补偿方式,政府通过税收或者市场主体之间自发行为而实现区内的生态资源平衡,而政府补偿更多是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存在的前提是生态利益的依存性,由生态受益地区给予受损地区、开发地区给予保护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

1. 补偿主体的差异。生态补偿主体分为生态服务受益主体和生态服务受损主体。根据生态补偿方式的分类,市场补偿的主体是直接与生态服务相关的主体,包括生态资源的使用者和保护者、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居民等,市场补偿主体都是能够明确生态资源产权的主体。政府补偿的主体是生态服务受益地区或受损地区的政府组织,由于我国森林、湖泊、河流、草地等自然资源产权大部分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是自然资源产权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负有使用、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地方政府作为产权主体代理人进入到生态补偿中。横向生态补偿的主体相比纵向生态补偿的主体更为明确和清晰,能够较好地确定政府之间的生态服务关系。因此,当生态效益外溢涉及的地区政府主体较多时,可由纵向生态补偿来实现,而对于有限受益地区的生态资源,应该主要由受益地区政府来承担。

2. 补偿客体的差异。生态补偿的客体就是指生态补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应该对哪种生态资源进行补偿。在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相关法规制度中,涉及到的生态补偿客体包括森林、湿地、草原、流域、海洋、耕地、矿产和区域等。其中,对区域的生态补偿是为了提高生态受损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和维护能力,所包括的生态资源可以划分到其他类型中,如张家口市和乌兰察布市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主要涉及到森林、草地和流域等。

不同补偿客体的主要生态补偿方式存在差异。以市场补偿方式为主的生态资源主要是矿产、耕地和海洋,对草原、森林、湿地主要是纵向生态补偿方式,流域则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生态补偿方式。我国的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门的补助费用或者补贴费用,向保护自然生态的个体发放,从而鼓励他们采取措施保护所利用土地上的自然资源。流域生态补偿发展较为迅速,以政府补偿为主,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四川等省市主要采取纵向方式,江苏太湖流域、湖北省汉江流域、长沙市境内河流采取横向方式。也有部分地区同时采取纵向和横向方式,如贵州省的红枫湖流域和清水江流域地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资金既涉及上下游地方政府,省政府也在生态补偿金中占有一定比例。福建省建立了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森林生态效益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

3. 补偿标准的差异。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主要根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成本、生态保护者的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但由于生态资源的价值属性和空间属性决定了不同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存在差异,而且位于不同地区的主体对同一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认定存在差异性,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在提供生态服务的成本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的投入远高于东部地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可考虑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水资源价值法等方法核定补偿额度。以矿产、耕地和海洋为主要補偿对象的市场补偿主要是用于生态资源恢复,是直接投入成本,因而补偿标准较低。政府补偿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补偿标准相对较为稳定。由中央政府主导的纵向生态转移支付,为了体现各区域之间的公平,容易导致生态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偏低的情况。如退耕还林补偿全国仅分南方和北方两个补偿标准,在2009年国家级公益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偿中国有的与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标准分别为每年每亩5元和10元,远低于林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标准则要高于中央政府,如2010年北京市新的补偿标准范围扩大到1 010.95万亩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40元/年·亩,远高于国家标准。横向生态补偿一般都是在相关主体范围内的“俱乐部产品”,因而能够较好的内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因此补偿标准较高。政府生态补偿标准除了与生态效益相关外,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也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标准,进一步影响到生态补偿能否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效果。如河南省2010年出台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标准为化学需氧量每吨2 500元,氨氮每吨10 000元,2007年江苏省出台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标准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分别为每吨1.5万元、10万元、10万元,远高于河南省的标准。其原因既与两地的财政收入差异相关,也因为两地分别采取的是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河南省的补偿资金要先上缴省财政然后再划拨,而江苏省则是直接在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补偿,效率更高。

4. 补偿措施的差异。根据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可以将补偿措施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输入部分是指生态受益主体或者生态破坏主体缴纳生态补偿的过程,输出部分是指生态补偿向生态受损主体输出的过程。输入部分的生态补偿措施主要是税费征收和财政扣缴。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税费政策间接地体现出生态保护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税、生态补偿收费和生态保证金三大类。生态税主要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生态补偿收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负外部性矫正的惩罚性收费,主要是排污费;二是对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如水资源费、砂石资源费、耕地开垦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对生态维持、恢复、重建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成本正外部性补偿征收的费用,如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补偿费、草原植被恢复费、土地复垦费、城市污水处理费等。财政扣缴主要用于水环境生态补偿中,当上游地区水质未达标准时需要向上级政府或者下游地区政府扣缴生态补偿金。生态补偿的输出过程的补偿措施主要是转移支付和基金项目支出。在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纵向生态转移支付中,主要由中央政府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北京的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由乡镇财政以直补的方式发给管护人员。

5. 补偿效率的差异。从生态补偿的效率来看,实现生态补偿目的最优的选择是采用市场机制。但是我国生态资源的产权属性界定并不完善,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市场补偿的优势。运用政府补偿进行生态补偿的主要缺点在于体制不灵活,难以照顾到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纵向生态补偿为主的转移支付方式支出责任的边界模糊,不能很好的体现地区之间的生态服务关系,引起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对于区域间生态利益协调问题,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力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从实践来看,以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来协调那些生态关系密切的相邻区域间或流域内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直接有效。

四、 结论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实践手段。生态资源的产权、价值、空间和时间属性决定了生态资源并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自发形成有效的市场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服务系统的价值。从产权方面来说,大部分生态资源的产权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其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资源供给无法得到有效激勵。从价值角度来说,生态资源的产品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价值差距较大,而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困难,从而导致生态资源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从空间角度来说,在不同层级和地域之间,生态资源都存在依存性,而且生态资源在不同空间的存在都不具有可替代性,但是不同地区的主体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认识差异性较大。从时间角度来说,生态资源发挥生态效益的时间周期长,并且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投入。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在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措施和效率之间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生态资源之间的属性差异,适用于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在主要的生态资源产品中,森林、草原和湿地主要适用于纵向政府补偿方式,海洋和矿产主要适用于市场补偿,流域主要适用于横向生态补偿。

要实现生态补偿的目的,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生态补偿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脱贫和环境保护是其中的短板,在生态环境重要但生态脆弱地区,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方式来保护环境,将一部分农民从依靠破坏生态环境来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转移出来,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贫困群众,通过生态补偿分摊其市民化的部分成本;其次,要根据生态资源的产权、价值、空间和时间属性,选择合适的生态补偿方式,合理推进不同资源的生态补偿进度;再次,在生态补偿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补偿、横向政府补偿和纵向政府补偿等多种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最后,我国目前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机制,要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方式中,实现生态补偿资金多种来源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Wang Xuehong, Bennett Jeff, Xie Chen, et al.Estimating non-market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 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Program: A choice modeling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1):114-125.

[2]李国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财政研究,2005,(5):41-44.

[3]李齐云,汤群.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08,(12):35-40.

[4]卢洪友,杜亦譞,祁毓.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4,42(5):23-26.

[5]秦玉才,汪劲.中国生态补偿立法:路在前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 2004,(4):217-220.

[7]王潇,张政民,姚桂蓉等.生态补偿概念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8):161-165.

[8]王翊,黄金玲.东西部地区之间公益林生态补偿负担与分摊[J].生态经济,2007,(3):53-55.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5YJC790019);2015年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号:2015010017)。

作者简介:黄顺魁(1987-),男,汉族,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策、生态补偿。

资源生态 篇4

生态、环保和健康的建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水泥作为重要的建材之一, 其安全、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国家及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了重点开发“生态水泥”等生态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 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能力的经济发展要求。所谓生态水泥就是借助先进的技术, 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资源循环利用到水泥生产过程中, 从而制造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水泥。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要求下, 水泥工业发展生态水泥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如何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成功运用到生态水泥的生产过程中来, 有效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负荷, 达到资源与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是新时代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

1. 发展生态水泥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

总所周知,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 城市化垃圾的数量及增长速度不断攀升, 传统的焚烧和填埋方式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而且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污泥的化学成分与水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这使得生态水泥的发展具备充足的物料支持;再加上水泥窑炉具有燃烧温度高、处理物料量大等特点, 且水泥回转窑在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是具备温度高、氧气足、高温反应时间长等特点, 使得利用回转窑处理废弃物安全、可行[2]。反复的试验和测试表明, 通过水泥回转窑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是完全可行的, 不仅降低了城市垃圾负荷, 节约了天然资源, 而且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 有效保护了环境。

水泥生产回转窑之所以让生态水泥的发展成为可能, 这主要是由回转焚烧窑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回转焚烧窑内较长的停留时间和极高的稳定, 使得危险废物全面热解, 部分低燃点的垃圾基本燃尽, 有害有机物分解率高。回转窑内气体温度在1350-1650℃, 高温区烟气停留时间为6-10秒, 并且窑内物料呈高湍流化状态, 不但使垃圾焚尽烧透, 而且有效分解了二恶英, 废料中的有害有机物成分焚烧率高达99%, 即使稳定的有机物也能被完全分解。

第二, 回转窑内无论是耐火砖还是原料、窑皮、熟料, 均为碱性, 因而可有效吸收和抑制二氧化硫、氯气等废气的排放。同时超高的温度还可将废料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元素转变成难溶的化合状态, 最终固定在熟料中, 这样不但可以免去对焚烧灰渣的再处理, 而且对重金属起到了很好的高温固化效果。

第三,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在焚烧炉中燃烧时, 不仅可以作为窑内废物衍生燃料, 还可以充当部分原料的作用, 节约燃料的同时, 起到了减少废气排放的效果。

2. 我国生态水泥发展现状

我国水泥生态化发展起步晚, 粉尘排放量、成本高、耗能大、环境污染代价远高于国外先进水平, 生态化水平较低, 目前尚处于技术型阶段。水泥生态化发展水平可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粗放型、技术型、集约型、绿色型。其中粗放型表现为设备差、资源浪费严重、产量少、品质差、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型表现为有规范的利用资源, 借助新技术和新设备达到减少资源损耗的目的, 环境污染较以前逐步减轻;集约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 广泛采用新技术, 有害气体排放减少, 对环境污染较弱;绿色型就是建立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之上的最高生态发展水平, 将资源利用和城市、工业垃圾有效结合, 达到粉尘、废渣和废弃零排放的目的, 并有效改善现有城市垃圾负荷[3]。面对我国水泥生态化发展所处阶段需不断研发新技术, 统筹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 实现水泥产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3. 发展生态水泥的具体循环模式

生态水泥的循环模式就是依据生态规律, 在水泥生产环节和环境之间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 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生态循环。

3.1 回收循环模式

回收废旧产品和排放物, 按照其有效成分和用途进行水泥再加工, 这种模式就是回收循环模式, 也是最常见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譬如利用水泥焚烧回转窑废弃低温余热发电, 回收的电能循环利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 大大提高了水泥生产环节的效益[4]。再如利用回转窑排放的尾气二氧化碳为原料, 生产二氧化碳共聚物, 经过一定的技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瓶和快餐饭盒等。不仅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可以让水泥工业生产形成物质循环的良性发展态势, 显著降低了天然资源的损耗, 对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3.2 连续循环模式

在企业之间建立连续循环模式, 譬如A企业的排放物可以被B企业利用, C企业又利用B企业排放物, C企业的排放物最终又被A企业所利用, 企业之间形成连续循环的资源利用模式。不仅企业之间, 同一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之间与可以建立连续循环模式, 以内蒙最大水泥集团为例, 乌兰水泥集团循环生产, 以水泥产业为核心, 加强与周边电厂合作, 电力和水泥两大产业资源互用, 衍生发展与水泥相关产业、形成发电、水泥生产、灰渣利用、污水利用、煤矿等产业一体化新格局, 将采煤、发电直供、供热、污水利用、灰渣生产水泥、熟料生产、余热发电、调频改造、风积沙利用、小水泥重组技改等相关产业发展在一起, 形成了上道生产工序产生的废弃物是下道生产工序的原料, 同时有效结合周边其他企业, 实现资源相互循环和相互支持[5]。该产业循环链使其走出一条独特的、富有乌兰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成为水泥绿色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3.3 反馈循环模式

反馈循环模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环节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连接起来, 前一个生产环节的排放物成为后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后一生产过程的部分产品又可以作为原材料提供给前面的生产过程, 重新参与到生产中来。譬如某化工厂利用磷石膏和硫酸作为原料, 生产出产品磷铵, 同时利用该生产过程的排泄物加其他原料生产水泥和硫酸, 其中硫酸又可用于前面的生产过程再生产磷铵。这一过程就是反馈循环模式, 部分资源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 有效降低成产成本。3.2分解循环模式

分解循环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物质化学元素守恒定律, 其经典案例就是水分子的分解和利用, 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 获取人们需要的能源。分解循环系统随着技术和科研的不断创新, 以后必将在水泥生态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水泥生产过程中因资源损耗大、同时产生大量的粉尘、有害气体及其他固体排放物而成为高污染行业之一, 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及其重要。要想实现水泥生产的绿色发展, 促进资源利用,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产过程中就必须时刻树立环保意识, 将环境因素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同时不断研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 充分利用城市废弃物和工业排放垃圾, 显著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天然资源的损耗, 逐渐改善城市环境, 使我国水泥生产朝着低能耗、高产量和零污染的方向不断前进。

发展生态水泥不仅对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要:水泥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要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水泥, 就要做到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降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为此, 本文从生态水泥发展的可行性、发展现状和具体环保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在生态水泥发展过程中更好的保护环境, 从而促进资源重复利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关键词:生态水泥,可行性,现状,生态循环模式,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志刚.水泥工业物质代谢及生态化转型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2]王焕顺, 矫学成.浅析我国发展生态水泥的保障措施[J].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4, 02:1-4+7.

[3]滕飞, 马成.生态水泥研究现状及趋势[J].建筑与预算, 2014, 05:47-50.

[4]刘成.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篇5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坚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重视建设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实施新课程计划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劳动实验课程等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各地各有关学校特别是四星级高中,要充分发掘老区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弘扬老区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淮剧艺术,开发海盐文化和滩涂文化等不同方面注重收集整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主题系列,形成区域文化建设基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有个性的校园景象,让学生在各种特色文化中接触、感受先进的鲜活的文化滋润,抑制和抵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资源生态 篇6

关键词:生态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19-03

1、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开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球屋脊的喜马拉雅到原生态的青藏高原,还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从绚丽的帕米尔高原到三亚的碧海蓝天,无不充满自然的神奇,令人向往,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基础,所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化历史名城、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休闲区以及特色各具动物园、植物园、四川大熊猫繁殖中心、海南野生植物保存基地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1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域辽阔,纬向跨越近50°,经向跨越超过60°,地域特征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西靠世界欧亚大陆、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大洋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最复杂多样变异的气候特征,因此也为我国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

我国有960多万陆地国土和300多万海洋国土。在广袤的大地上繁育着占世界12%以上的动植物区系,动植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其中裸子植物300多种,被子植物25000多种,蕨类植物2600多种,苔藓植物2100多种。动物资源中,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有2100多种,鱼类约210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则种类更多,由于我们认识世界还非常有限,还有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估计尚有多大几万种之多,为深度探索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国对生态自然的保护也是一波三折,建国以来对自然保护的认识逐步深化,虽然建立了一套自然保护法规,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以及“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等,但限于人财物投入有限,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不足,如何有机的把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是我们值得深思熟虑的命题。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推行以“游”养“保”应被视为自然保护区得以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1.2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某种海洋保护对象划定的海域、岸段和海岛区,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置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至1995年底,共设置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具体设立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以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

1.3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生态系统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可是忽视了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促进人类作用的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MAB强调运用跨学科方法综合研究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强化科研人员、决策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当地居民的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陆地和海岸带或海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环境受保护的区域。鼓励科研人员、决策领导、规划设计人员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创新性合作模式,共同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使当地广泛的人民共同受益,并保存传承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生物圈保护区之间已经组成了国际保护网络。

我国非常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达到26个。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卧龙生物圈保护区,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护区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温带荒漠区博格达峰北麓生物圈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珍禽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茂兰生物圈保护区,丰林生物圈保护区,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南麂列岛海洋生物圈保护区,山口红树林生态生物圈保护区,白水江生物圈保护区,高黎贡山生物圈保护区,黄龙寺生物圈保护区,宝天曼生物圈保护区,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达赉湖生物圈保护区,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亚丁生物圈保护区,佛坪生物圈保护区,珠穆朗玛峰生物圈保护区,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

1993年7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制定了行动计划及章程,建立了网络,开展培训,进行交流,创办了出版物。

1.4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完善的动植物资源库、基因库、土地涵养水库,是山脉、水土及植物、动物的完美组合。其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诱人,空气清新,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的场所;旅游者通过饱览森林生态系统奇异的物种形态、山川的群落结构,吐纳清新空气、畅饮洁净的泉水,从而体验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了解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善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植物、每个动物、每条流淌的小溪,都是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活”教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广泛与最佳场所之一。

中国森林公园从总体上说来,森林公园数量还是少,省市间不平衡,整体品质不高,相关法制不健全,没有建立森林公园统一的管理模式。

1.5国家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也就是中国的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

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其中2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一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一都江堰、三江并流等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其中有1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甘肃敦煌、湖北武当山、安徽黄山、西藏布达拉宫、河北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山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四川九寨沟、黄龙、峨眉一乐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湖南武陵源等。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具美感特质的国土资源,最优美优雅的自然景观与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荟萃之地,有很高品赏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国家风景名胜区类型奇多,自然景观多姿多态,文化内涵深远,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是开展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从事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的理想的圣地。

2、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些生态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但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如何和谐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方式有手段。现在不仅是游客的生态意识浅薄,并且无论是旅游经营企业,政府开发部门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光短浅的经济行为,生态旅游项目的评估、开发及规划无科学论证,超限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漠视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再生,导致环境不可逆转严重污染、旅游资源破坏性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相当多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近功近利,没有深入的全面调查研究和积极认真的论证、评估,规划部门以领导意见为宗旨,项目匆忙开发。这种粗鲁地进行探索式开发,必然是重开发、轻保护,必然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如:

(1)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缺乏因有管理,职能部门执法而不作为,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以野生动物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我国对生态旅游还是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开山铺路盲目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3)多数旅游地往往是贪大求快,经济目标第一,去年游客200万,明年300万,若干年后突破500万,而不是真正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量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游客大量涌入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排放的生活垃圾及污物,都在改变并侵蚀着保护区的原貌。由此产生的“商机”引发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建设更是给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划上了大量有形或无形的伤痕。

2.2游客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基础的。旅游者应该觉醒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自发地宣传普及生態知识,自觉地参与环保,使得生态旅游发展成为较高层次的旅游。目前尚有不少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对生态旅游缺少真正理解,有的仅是为到山林里走一趟,赶一回时髦;有的直奔山珍野味而来,不到口誓不罢休:有的在享受大自然之余,破坏大自然,乱涂乱丢,惊得鸟也飞,兽也走,他们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驰名世界的黄山景区、庐山景区垃圾星星点点,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现已开发的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资料表明:目前已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2.3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年来,生态景区的过度人工化、过度商业化、过度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人为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铺路,自以为是的规划而砍树毁林,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游客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喧宾夺主,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和谐,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整体性。

有的景区不顾生态环境、既有条件,建寺立庙,修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区、古迹文物处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伤害。

资源生态 篇7

1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任务。为生态旅游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依据。

1.1 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 以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农业生态系统, 采取生态友好方式, 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生态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有利于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生态旅游业主要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等产业特点, 具有环境成本低、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等产业优势, 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关爱生态、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 突出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因此,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 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促进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产品向资源利用型产业和产品转变, 促进旅游产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1.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生态旅游最为密切的产业,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不竭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促进农村繁荣发展,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 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原则

2.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严格保护, 各项生态旅游设施和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 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 必须贯彻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防止超过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把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相结合, 寓教于乐, 使生态旅游成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2 坚持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并重的原则。

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两者不可分割。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同样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使之通过生态旅游得到传承和发展。

2.3 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 也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统筹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更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

3 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旅游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1 要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社区参与。

发展生态旅游, 要把倡导生态文明, 普及生态知识,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旅游地要针对各自的生态特点、环境特征、文化特色, 积极开展生态宣传、环境教育, 增强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意识。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 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 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 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

3.2 摆正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关系

3.2.1 摆正产业各要素间的布局关系:通过高

起点、高标准对其包装, 对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的培育, “吃、住、行、游、购、乐”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基本连通。为打造其成为分区更明显、功能更完善、设施更配套、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利、群众更富裕的生态旅游景地, 使自然旅游资源、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各环节严密衔接、良性互动, 辐射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

3.2.2 摆正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产业的根之所系, 保护是发展的立命之需,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理当加倍;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 利用好了资源就发挥了资源的作用, 实现了资源的价值。

3.2.3 摆正原始风貌维持和新景观开发的关系:

生态旅游之所以引领消费时尚, 因其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畜牧瓜果、风土人文等这些相对于城里人稀缺的风物具有观赏、体验美感, 利人养生、舒心的功能。

3.3 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发展生态旅游, 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 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 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4 严格监管, 加强协作。

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 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5 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具体措施:

一是要在观念上大胆“破”。彻底破除一切束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 树立自然资源开发、强产业、立生态、兴旅游、统筹规划五种意识。二是要在政策上彻底“放”。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 让生态旅游经济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激活群众的创造力、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拓展当地城镇的承载力、强化旅游的后劲力上。三是要在资金上积极“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广泛筹措资金, 要充分利用国家优惠金融政策, 尽可能提供生态旅游开发所需的前期资金, 推动生态旅游项目上档次、上水平。四是要在生态上全面“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 扩大封山育林范围等措施, 增加绿地面积。五是要在结构上灵活“调”。要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促使生态旅游业扩容。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尽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抢占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平台。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 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针对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要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以基本原则。

资源生态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进一步加大。一方面破坏了生态资源, 另一方面在低水平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排放, 已经远远超过生态环境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最大限值, 结果导致生态资源的丧失, 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力。我国对生态环境资源极为重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节约资源, 要加大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本研究试图以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为切入点, 探讨如何在保证生态资源不受干扰或者破坏前提下, 合理科学地开发矿产资源, 这将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影响

1.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胁迫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极大地影响了矿区及周围环境资源, 这一活动既改变了原有地质状态与自然结构, 同时引发不同程度上的地质灾害, 严重威胁到矿区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的来说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胁迫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破坏及污染、植被与土地利用的破坏、固体废物、废渣污染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容易使深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所排出的矿井污水由于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及放射性元素, 假如渗入农田及湖泊将严重影响农作物及人畜饮水安全;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破坏了矿区的植被及土地, 容易引起地表塌陷事故, 加剧土壤的沙漠化;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 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渣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同时, 废物渣所夹带的粉尘及放射性物质已经威胁到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1]。

1.2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作用方式

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资源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首先,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矿区生态环境资源、矿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的质量水平、空间布局, 它们决定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与水平, 矿区滑坡、地壳的稳定性及水土流失的状况, 影响到矿产资源开发的未来潜力。其次, 矿产资源开发将会或多或少地干扰或者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资源,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通过渗透影响地表水, 通过扩散迁移方式影响到大气。总体上各种环境资源破坏在时空上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上具有显著的重叠性与一致性。

1.3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矿区综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组成, 两大子系统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人类是这一综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与推动力, 所以与其他的子系统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矿区复合系统中, 人不仅具有保护或者破坏环境资源的能力, 同时也具有控制自身的能力。人类系统与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借助相互反馈, 实现系统间的能量循环与互动。自然灾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活动或者短视行为, 当矿产资源开发速度超过自然环境资源的更新速度时, 综合生态系统有序均衡状态将被打破, 因此, 有效解决矿区生态环境资源问题, 需要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 通过多方参与,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 促进复合系统有序合理地发展。

2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

2.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的运行特征

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主要是由矿产资源采选、矿产资源勘察、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矿产资源利用4个子系统组成, 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方式与利用水平决定子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一定时期内, 保证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基础性前提是系统的输入需要大于系统的输出, 换句话说要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要研发新的资源与替代资源或者从国外进口, 节流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回收率, 降低资源消耗。只有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 提高开采环节中的效率, 严格管理与控制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系统运行, 才能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资源和谐[2]。

2.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框架与机制建立

2.2.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框架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合理与否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一系统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为生态环境、矿产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体系。

2.2.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机制建立

(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战略规划机制。战略规划机制不仅要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 同时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首先, 矿产资源勘探战略是实现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系统运行的基石,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资源勘探潜力急需挖掘, 需要加大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投入;其次, 资源供给的多元市场战略,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源措施”;高效利用与资源节约战略,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整体上粗放式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 所以在构建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中, 资源的集约式开发与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客观上要求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降低“三废”排放, 进而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协调。

(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政策与管理机制。首先, 制定资源开发市场政策。在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同时, 还需有效利用矿产品的市场价格调节, 此外, 以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为计税依据比以矿产品为计税依据更合理;其次, 资源开发的技术政策。环境资源保护技术体现在对“三废”与灾害事故的处理, 以及矿区生态的恢复;最后, 资源开发的消费政策。政府需要把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通过消费水平的控制, 改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来实现可持续性的资源消费。目前,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 存在多头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以及无人管理等现象, 亟待改进。应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促进矿区生态环境资源的恢复, 以及通过税收管理来调节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活动。

3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的借鉴

20世纪60年代, 西方等发达国家均陷入了资源衰竭的发展困境, 但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经济转型, 这些国家都达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双赢的目标。首先, 美国的休斯顿着力培养支柱产业, 延伸产业链, 发展高新科技, 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此外, 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其次, 德国为了实现地区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则在鲁尔地区设立了专门的鲁尔煤管区协会, 并制定了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整治规划;法国在东北工业区则推行了缩减煤炭和钢铁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举措。

3.2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启示

从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 应该在经济转型区域建立专职委员会统筹协调;其次, 重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矿产资源型区域预警机制;最后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3]。

4 结论

因为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损失与其所造成的经济利益相比, 具有间接性及潜在性等特征, 所以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难以全面客观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 借鉴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验, 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谐之路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若皓.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 2009, (3) :49-59.

[2]黄思铭.可持续发展的评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研究 篇9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价值,意义和对策

1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人类的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另一方面, 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从而会影响其生态服务价值, 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是伴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凸现的, 具有时代必然性。所谓的生态价值是指环境价值中无形的比较虚的功能性的服务价值。土地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都具有特定的生态服务功能, 比如森林具有生产有机物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保土的价值、纳碳吐氧的价值、游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净化环境污染的价值。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 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但是由于现实中缺乏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保障, 结果导致天然的生态价值沦为公有资产, 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无偿占用这一资产, 这是生态产权不清晰造成的悲剧。任何一种有形或无形资产, 如果没有明确的产权就会使这种资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甚至由于过度使用而遭到破坏。

可见, 如果一种资产沦为公共产品,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那么就会造成毫无限制的使用, 从而导致公共产品消失个体利益受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现在还未纳入经济价值的范畴, 但事实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偿的使用它, 如果没有一种实现这种无形生态资产的机制, 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公地的悲剧", 最终, 受损害的是人类自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福利, 并且大多是无偿的, 而现阶段土地利用则大多以单纯经济利益为目的, 在这种目标下的土地利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导致了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量减少, 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大幅度减少。因此, 通过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数值化核算, 可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结果, 使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直观的评价, 并以此为据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有效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2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确认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确认其生态价值, 土地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有利于人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而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人们考量经济活动的指标, 就必须建立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 使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真正成为一种资产, 实现资产化管理, 使之脱离公共产品的范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

2.1 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可以量化的, 这些量化的价值是一种服务资产, 它不是以有形物的形式出现的, 而是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上, 因此这种资产应该进入经济活动的内部, 以实现它的资产价值。也只有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才能在实践中建立生态产权制度, 规范生产者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在生态产权不清的情况下, 生态资源的社会再生产与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 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 结果导致少部分人对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损失就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7]。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 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 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入生产成本统筹核算, 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 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 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2.2 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使得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 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 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 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 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应被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而这种生态服务或者说价值的载体便可看作是"生态资本"。生态资本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 即自然资源总量 (可更新的或不可更新的) ;环境消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 即环境的自净能力;自然资源 (及环境) 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 即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 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而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体现它的整体价值。如果随着生态资本的增值, 而生态投资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投资, 因此,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体现在土地上, 就是土地使用者在开发利用土地之前就必须对使用该土地生态资产的行为付费, 政府可以采用税收等手段让生态资产的受益者认识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而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 反之, 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 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3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进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 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 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 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 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 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 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 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 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 但都可以不负责任, 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 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土地是环境资源的一种, 但其作为环境资源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 才导致过度开发或浪费、破坏的现象。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关键就在于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 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提倡树立生态价值观理念是当务之急。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其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只有重视土地资源内在的生态服务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 因此, 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资源生态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生态,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策略

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成败, 成为比其他物资、资金等方面因素, 更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人力资源生态理论为基础, 充分把握此理论, 为规避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造成的风险, 是企业在当前时期发展中必须赋予足够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人力资源生态理论在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优势作用, 同时彻底消除不良影响, 近年来, 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生态的研究大幅度增加。

一、人力资源生态理论相关问题分析

1. 人力资源生态理论的含义。

人力资源生态是从生态学角度为人力资源做出的界定, 在此种理论下, 人力资源被定义为一种有机的整体, 该整体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及功能, 而这些结构与功能便是人力资源运作中具体的规范及限定条件。其中, 结构主要可分为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技能、工资、行业等静态方面, 以及行业流动、职业取向、价值偏好等动态方面, 这种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及规模方面势必会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的特点。

就人力资源生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及管理的影响来讲, 鉴于企业所具有的薪酬与发展条件, 会影响到其对于不同人才的吸引与感召, 某些企业必定只能获得其条件允许范围内的人才, 这就使得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展现出与其他企业所不同的特征。同时, 企业在获得其人力资源之后, 会对这些人才进行优化配置, 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完整的整体, 保证所有人员在企业各部门、职位中进行协调顺畅的运作, 继而使人力资源成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且,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会生发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差异性, 使得其各类人力资源的利用呈现明显的时限性, 其人力资源状况必定会呈现阶段性的整体转变, 或者是, 企业在某一固定的发展周期内, 由于发展背景存在着差异,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会产生出阶段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皆体现出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生态流动性。

2. 人力资源的具体生态。

人力资源生态中可以影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使其投资工作呈现出风险的因素, 主要为动态的结构因素, 即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人力资源的价值偏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氛围, 要想做好对于人力投资风险的有效应对, 就必须对这几方面的生态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 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这种生态所展现的既是各组织单位之间针对人才展开的竞争, 又是人才为了获取某一职位而开展的竞争。它决定着人力资源市场当前竞争的激烈程度、资源的可流动状况、资源的价格以及适宜的投资方式等, 企业只有充分把握住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才能保证其开展投资时, 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高的收益。

(2) 人力资源的价值偏好。这种生态是指企业在选取人才时, 对于个体人才在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 所呈现出的整体素质、技能、潜力的有效把握, 从而能够在选择人才时, 根据企业需求, 选择最适合其条件的人员, 这种人才选择的状况最终体现出企业在选择人员方面对人员价值的偏好。同时, 此种生态还指企业对于其所选人才在自身价值定位、发展需求等方面问题的掌握, 进而能够帮助企业构筑起既符合企业发展利益, 又能够留住人才的薪酬制度, 可以充分降低其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成本耗费。

(3)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此种生态是指企业当前的内部组织状况, 对于人力资源的行为以及效果具有的影响, 比如, 企业的组织目标、性质、管理方式以及薪酬福利政策、企业与人员之间的组织关系等。它不仅决定着企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投资风险, 还直接影响到企业中人才的流动性, 因此, 企业只有不断地顺应时代形势, 对内部组织生态进行优化, 以使人才发展与企业组织充分匹配, 才能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获得最高收益。

(4) 企业文化氛围。此种生态是在企业人力资源在内部组织结构生态的基础上, 经过各种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最终形成的在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思维倾向、行为取向等方面的特征。它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因素, 对于人才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长远, 企业只有切实地把握住个体的观念行为状况, 营造出既符合员工的自我定位, 又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才能够保证其人力资源投资对于价值的有效创造。

二、企业以人力资源生态为基规避投资风险的策略

人力资源生态作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动态特征、复杂程度、能量循环等方面的关键因素, 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平衡性、共生性以及适应性特征, 且各种特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变化状态, 企业必须全方位地把握住各种生态的具体影响, 才能够应对这些特征的变化, 实现对于人力资源投资中各种风险的规避。下面就具体谈论一下企业以人力资源为基规避投资风险的策略:

1. 充分把握资源供求生态

鉴于人力资源的供求生态直接决定着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收益, 企业必须要以该生态为基础, 制定科学合理的系统化投资策略, 采取适当的投资方法与投资内容, 展开具体的投资工作。

(1) 企业必须加强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的密切关注, 定期对其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在供过于求时, 企业针对人力资源展开的竞争力度会迅速缩小, 在这种供求状况下, 企业实施的内部人力资源投资就会呈现出高于其外部投资的特点, 在制定投资策略时, 应当体现出向外部投资的偏重。而供不应求时, 企业的投资则恰好与供过于求的状态相反, 应当更加偏重内部投资。

(2) 企业选择投资方式, 主要就是以各组织之间竞争的具体状况, 以及人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竞争的具体内容, 综合确定其进行优化投资的方式, 进而使其投资工作可以充分应对阶段内人力资源供求状况, 带给企业的影响, 使企业免遭投资风险的威胁。

(3) 企业针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 一般包括通用技术以及专业技

术两个方面的内容, 前者是指企业在行业中各个组织皆通用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对人才展开培养投资, 这种投资可以使企业在未来获得深厚的竞争力, 同时也容易因为人才在获得技术之后做出跳槽行为而造成投资风险。后者则是指企业针对仅仅适合本单位应用的知识技能对人才进行投资, 可以充分保证人力资源技能的专用性, 使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与管理趋于稳定。因此, 企业必须以其当前最为紧迫的需求, 和现有的投资能力、风险承担能力, 确定具体的投资内容。

2. 合理确定价值偏好定位

企业结合这一方面的影响, 优化其人力资源投资、规避投资风险, 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即:选择人力资源的方面以及激励人力资源的方面, 做好这两方面的内容, 才能够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素质与稳定性, 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1) 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之前, 必须要努力做好对于本单位人才需求的分析, 并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人才选拔指标, 推动人才选拔工作的细化, 继而使所选择的人才切实地符合自身需求, 也使人才在本单位中获得满足感, 从而推动二者的优化匹配。其选拔指标既要包括学历、支撑客观方面, 又要包括技能、素质主观方面, 还要包括人才的自我定位及发展需求方面。

(2) 企业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投资, 确保在提升其人力资源素质的基础上, 推动人力资源队伍阶段内的稳定性, 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以及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并且在制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允许个体员工根据其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对激励措施进行灵活选择, 比如, 企业可以将其奖金转变为住房方面的优势条件, 以应对急切需求住房的员工的需求。

3. 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当前时期, 企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环境, 与不断变动的时代环境, 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对于本身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 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充分迎合人才的价值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要求, 从而使企业和人才实现共赢, 避免其人力资源投资由于跳槽等问题造成风险。比如, 在当前时期, 企业要努力开展人性化、柔性、学习组织型的管理, 以满足当前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 企业还要结合优秀的组织结构模式, 做好对于文化氛围的构筑, 以使员工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提升人力资源投资效益。

三、结论

企业在当前时期展开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与管理, 直接决定着其未来的生死存亡, 因此, 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做好对于影响投资的人力资源生态因素深入分析以及把握, 以切实地采取有效策略, 规避资源生态诱发的投资风险, 保证企业在良性的人力资源投资状况中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爽, 宋学锋, 曹庆仁.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纵横, 2008 (01)

[2]赵秀清, 梁嘉骅.人力资源生态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J].科技与管理, 2007 (05)

[3]李玉杰.人力资源生态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06)

[4]盖宏伟.人力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和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29)

[5]刘兵慧, 梁嘉骅, 魏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及其有效治理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01)

整合客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 篇11

一、客运体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的、体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县市级客运“条块分割、公私并存”。一家是以原国营运输公司为主体,地市级以上的运输集团下设的分站———长途汽车站,另一家是改制后地方股份制运输企业。乘客所到之处都有两个车站,例如,北京永定门、烟台的北马路都是地方客车站,而北京的还有个赵宫口、烟台有个长途汽车总站,都是国营车站。类似北京、烟台,全国县以上的城市都有两家客运车站。“两家车站”两路人马,一路是交通行业主管的大客运集团,另一路是受地方政府领导的客运“杂牌军”,其组合形式有参股、挂靠、租赁、等,五花八门都挂企业的招牌,其实企业本身没有一辆“全权车”,说是集约化经营,其实际,集约化只是个美丽的外壳,不论是国营还是股份制企业,两个车站的客车都是不同类型经济实体组成的,即使国营车站的车也有对外承包挂户经营的,由于金钱驱动,利益纷争,再加“两站”的权力受限,分制经营弊多利少。

二、当前客运体制存在的弊端

1.唯利是图,互不相让

争线路、争站点、争客源、争时间的争吵矛盾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出现开车堵站门、半路雇打手、发动业主集体上访的现象,同行是冤家,两家客运站长期不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违章行驶,事故频发

同一条路顺行的两家客车见客就争,你抢我夺,争分夺秒开快车,上车的挤住腿,下车的载倒身,因争道抢行发生了碰、挂、撞、翻车,司乘人员伤亡事故屡见不鲜,不但伤了经营双方的和气,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与建设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3.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重复线路、重复运行、重复消耗,尤其是客运淡季,运力过剩,同路“吃不饱照样跑”;相向空驶照样燃油排污,磨损机件和轮胎加重环境粉尘、废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牺牲了大量经营成本,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与建设生态文明格格不入。

4.条块分割,划地为牢

历史遗留下来大国营汽运企业在县市级都有“分站”,目前这些分站隶属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具有行业优势,而地方股份制客运车站具有地方保护主义的优势,国营车站需改造扩建没有钱,地方又不给地盘;地方车站用地方便,依靠行政资源,盲目扩建,造成一城多站,站客比例失调,新建站长期唱“空城计”,运转不起来。这样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客观的整合,造成该发展的不能发展,不该发展的盲目发展?多不和谐的“怪象”。站设多年闲置,场地荒芜,令人痛心。

5.双重管理,两头受气

两家车站的区域隶属关系、资源优势、利益分配格局不同,同时又都不同程度受到业务主管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的管理,一个是国营的,一个是地方的,一个在上头,一个在下头,下头去上头办事不如国营的方便,上头到下头不如地方的活泛,“两站”都有怨气,“后娘养的”“直系亲属”,天长日久相互抱怨,搞得地方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口难辩,有苦难咽。

三、改革现行客运体制的对策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针对的长期以来客运体制的弊端,经过深入调研,我认为,必须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经营。

1.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空间的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是大势所趋,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2.整合资源是客运行业制约化经营的要求

地方客运本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与国营车站相比,年纪轻、经验少、底子薄、成分杂、素质差,随着集约化力度不断加大,越发展显得先天不足,力不从心。客运市场数十年的风雨变幻,留下了从“放”到“收”,从“多”到“优”,从“快”到“好”,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的发展轨迹。国营与地方客运合并统一是健康发育、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趋势。

3.整合资源是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

“两家车站”长期有苦吐不出口的心声,一城“两站”长期以来的明争暗斗、利益纷争、互不相让,已吃尽苦头,既伤了和气,又浪费资源。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化干戈为玉帛,城市客运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声音说话、一站式办公、一票式通行,对业主、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都是利好的大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笔者认为,整合资源、统一经营是改革客运体制的有效途径。

国营和地方车站的合并涉及到不同体制的法人单位,需要企业为主、政府协调、行业支持,可以按照“三合一改”的操作思路组建一个经营的股份新公司。

“三合”:一是站合。两家车站的不动产及线路、车辆,通过资产评估、折价参股,谁的股份多谁控股,然后重新洗牌,优化布局,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二是车合。不同体制的车辆合为一体,重新编排车次、时间、站点,实行统一指挥调度。三是人合。原有在册人员保持稳定,根据经营发展需要,量才使用,重用骨干,发挥特长,挖掘潜力,调动积极性。“一改”就是改革客运管理运行体制,进行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资源整合,新组建的公司人员与原法人单位脱钩,成为新法人单位的成员。新公司的董事会产生程序的权力分配、职责范围按《公司法》操作。

“两站”合并体制健全后,应全力营造绿色、和谐的客运畅通工程,抓好“五个管理”。

行政事务管理,按照精兵简政、保证运行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行政班子,健全企业规章制度,董事会及领导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位。重大事项、投资方向等,由董事会集体研究确定,监事会监督,并召开取股东大会听取意见。

财务管理,按《公司法》规定产生财务总监等相关人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负责财务收支、经营核算、利润分配等相关事宜。

劳动人事管理,选贤举能,量才使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员工权利,健全落实岗位目标监督机制,落实按劳出酬、多劳多酬的政策,注意发挥原来国营车站干部及业务骨干的作用,扬长避短,凸显优势。

客运经营管理,以站务和车辆运行为重点,以市场为先导,按需定供,不搞重复运行,确保实载率,提升服务质量,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声音说话,一张车票通行,利用最少的经营成本,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劳酬分配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民放在首位,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工资福利要逐年增长并留有积累,然后再进行红利分配,既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要保证企业能持续发展。

亿利资源的生态能源之道 篇12

也正是在布朗发出咒语后的二十多年里, 有一位名叫王文彪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人称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里率领他的雄狮团队, 以敢为人先, 锲而不舍, 艰苦卓绝, 九死一生而不悔的悲壮, 将枯涩单调的治沙过程演变为发展沙产业、利用新能源, 开拓新经济的生动画卷, 硬是在沙海里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富民兴县、综合利用能源的绿色之道, 彻底击碎了布朗的咒语,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治理沙漠的大国形象、昭示了中国正在走向打赢沙漠化战争的伟大征程。20年来, 王文彪和他的团队诞生在大漠中, 跨越在困境中, 崛起在危机中, 由一个负债500万元的小盐场发展成为资产逾百亿元的国家重点企业, 由一个沙漠中的小企业 (手工小作坊) 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生态能源大集团, 以其资源、产业、资本互动发展实践, 不仅将钱老的梦想变为现实, 而且……

旭日醒狮的沙漠生态之旅

王文彪站在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上, 眯起眼眺望远方。炽热的阳光下, 眼前铺展着一块绵延起伏无比巨大的金黄色的绸缎。旁边有人告诉他, 在面前的这片世界最大的沙漠上将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不由地令他怦然心动。

这是2009年的4月, 专程前往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和埃及开罗等地考察沙漠产业的已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文彪感慨万千, 思绪难平……

时光回到1988年, 库布其沙漠南缘的一个叫锡尼的小镇。在距小镇遥远的库布其沙漠腹地, 有一片资源富集的湖泊——哈拉芒奈湖。湖畔, 有一个小盐场。也就是1988年, 这个由当时的伊克昭盟杭锦旗开办的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濒临倒闭。为挽救这个小企业, 政府破天荒的推举年轻的政府副科秘书王文彪前往盐海子, 王文彪也毅然决然地揽过了盐海子厂长这个职务, 开始了他漫长的“拯救”之旅。

当年只有28岁的王文彪雄心勃勃, 带着几件衣服和一箱跟随他多年的书籍, 穿过一望无际的沙漠, 来到了偏僻的库布其大沙漠的腹地——盐场所在地, 开启了他与沙漠的不解之缘。

“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四无三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他, 无路, 无电, 无水, 无通讯, 同时缺人才, 缺技术, 缺资金, 特别是人员思想不统一, 企业缺乏潜在的发展后劲。此时的盐场, 人困马乏, 奄奄一息, 在刚刚起步的市场竞争中已不堪一击。

环顾四周的沙丘, 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跃起, 天地尽头, 金色的沙粒似乎正在熔化, 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面对着起伏的沙漠和沙漠中的那片资源, 天生不甘平庸而又富有激情的王文彪将骨子里沉淀下的智慧作了最大限度的张扬……

要有大的发展, 就必须打破单一的食盐生产格局, 开发沉睡几万年的芒硝资源, 建设日晒硝田。

靠太阳能出产品?人们不相信。

王文彪明白, 原始的封闭意识在人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 遇到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情绪。可是任何事都不能停止不前, 原地踏步只会被历史的尘烟所淹没。盐场必须快速发展,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走出大漠。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带来的大洪水将靠日晒硝刚有起色的企业冲得荡然无存, 在抗洪抢险中筋疲力尽的王文彪望着被洪水冲毁的原料, 眼里噙满悲壮的泪水……

坚定不移发展无机化工产业, 使企业得以生存。“八年抗战”完成了传统化工产业的原始积累, 书写了抗争大漠、绝地求生的艰难创业史。可此时王文彪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到发展的紧迫感, 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 他把这一份忧虑、一份担心以极其悲壮的语言描述出来:“我们仅靠这一点点实力, 何时才能走出沙漠, 走向世界?”

这是一头东方醒狮的仰天长啸!

历史似乎总是眷顾那些敢为人先, 锲而不舍的拓荒者。1995年, 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下, 地方政府作出了“盟旗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这对于王文彪来说, 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选择只有一个, 要么在沉默中死亡, 要么在拼搏中奋进。存亡关头, 亿利资源集团的前身--富水盐化工公司吸纳了杭锦旗三家企业组建了总资产不超过5000万元的伊克昭盟亿利建材化工 (集团) 总公司。当时的集团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单一、竞争力低下。”虽然集团“名不符实”, 但还是踏上了集团化发展的征程, 成为了鄂尔多斯继鄂绒、伊泰、伊化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企业。

然而, 亿利的创业之旅依然充满坎坷。由于库布其沙漠的阻隔, 企业的产品运输需绕道330公里, 运费几乎抵消了企业的利润。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因此极为艰难, 交通运输成为企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亿利资源再一次面临生存抉择。对此, 王文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举债7000万元修建“穿沙公路”, 打通库布其大漠。这是一个被迫无奈的选择, 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下, 历时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 全长65公里的穿越库布其大漠的柏油路建成通车, 盐海子的产品从此走出大漠, 走向世界, 硫化碱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世界第一, 从根本上改善了沙区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穿沙公路的修建, 让王文彪重新认识了沙漠, 也从此拉开了防沙治沙, 发展沙产业的序幕。在修路治沙的过程中, 亿利人确立了“锁住四周, 渗透腹部, 以路划区, 分块治理, 技术支撑, 产业拉动”的防沙用沙战略, 探索出了“路, 电, 水, 讯, 网, 绿”一体化的防沙绿化模式。一时间库布其大漠机声隆隆, 车水马龙。十多年来, 先后修筑了五条全长234公里的穿沙公路;建设了长242公里、宽3—5公里的甘草为主的百万亩防沙护河林草带;打造了库布其沙漠350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化区, 使1.1万平方公里的沙区老百姓受益。

大规模的沙漠化防治创造了沙产业的发展条件。迄今, 亿利资源的沙漠甘草制药每年收入在5亿元以上, 带动医药产业收入在30亿元以上。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旅游也凸显优势, 四年累计接待游客132万人次。

2007年8月, 在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成功举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及多名外国政要参加会议, 美丽多姿的沙漠奇观七星湖成为论坛的永久会址。

王文彪和亿利资源在防沙治沙和的实践中, 走出了一条企业图强、回报社会、造福百姓、恢复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多赢之路, 进而打造了一个以沙漠为载体、以甘草为龙头的沙产业之链……

人类绿色梦想之光, 又一次照亮了世界东方!

东方企业家的循环经济之道

整合资源, 节约资源, 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环境损失的最小化……

进入新世纪的一天上午, 思谋良久的王文彪找来了常务副总裁尹成国, 口气中透着兴奋道出了自己对亿利资源未来发展的设想:“要谋求更大发展, 就必须依托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 发展煤化工产业, 而发展煤化工又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这太突然了, 来不及思考的尹成国既感到兴奋又感到重压。

王文彪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面前的这位伙伴:“要干就从PVC入手, 搞它一个“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尹成国的目光里也透着兴奋:“目前国内最大装置是10万吨, 我们要搞就上20万吨。”

王文彪口气坚定地说:“不, 要上40万吨, 我们要搞世界最大的。”

当时, 确实有许多人捏着一把汗, 刚刚步入能源化工的亿利, 能冲破层层技术壁垒将自己的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之梦变成现实吗?

为了引进技术、人才, 珠江河畔、黄浦江两岸, 都留下了他探索追求的足迹。几经辗转, 多方求索, 亿利资源集团与国内氯碱行业龙头企业---上海华谊集团、国内煤电企业巨头—神华集团结成了战略同盟, 以亿利资源集团为纽带, 强强联合, 充分整合各方优势生产要素, 共同实施PVC循环经济产业, “小兄弟”当上了“大班长”。

最初的合作伙伴是广州的一家PVC贸易商。王文彪几下南国, 终将协议签订。谁料项目开工在即, 对方却拿不出建设资金, 前景令人担忧。

让人欣慰的是, 合作虽然失败, 但通过这次合作结识的在PVC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张立君出于对亿利的钦佩决定加盟亿利, 同意参与亿利PVC项目的建设, 与他同时加盟的还有十几位PVC行业的顶级技术人才。

一个偶然机会, 王文彪与同获“中国石油和化学业风云人物”称号的上海华谊集团董事长张培璋在北京相识, 而上海华谊旗下的上海氯碱公司又恰好是中国当时最大的PVC生产企业。王文彪合盘托出了自己的循环经济之道, 上海华谊被亿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共同的理想使两巨头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此后, 上海华谊几上内蒙古, 亿利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与超前的发展理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文彪也几度率团来到黄浦江边, 眼望浦东陆家嘴林立的巨厦, 憧憬着双方合作的未来。谈判历时半年, 于2004年12月26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与上海华谊的联手, 终使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但交通运输、煤矿开采、配套电厂等却成为项目的最大瓶颈。对此, 亿利资源谋划与中国神华合作煤、电、运等业务, 经过100多天的谈判, 终于2005年7月19日将利用包神铁路专用线运输、1000万吨煤矿开采、4×20万千瓦电厂、40万吨PVC等一揽子合作框架敲定, 使项目曙光再现。

既然是循环经济, 项目的化工固体废料如何处理?所产生的至少100万吨固体垃圾如果用传统填埋, 不仅需要面积巨大的垃圾场且伴有严重污染, 一个重要课题摆在王文彪与亿利的决策者们面前, 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电石渣制水泥技术, 寻找一个一流的水泥制造企业加盟合作已迫在眉睫。

亿利要搞循环经济的消息不胫而走, 而此时正欲扩大规模对电石渣制水泥技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水泥行业数一数二的号称“南海螺北冀东”的唐山冀东水泥向亿利抛出了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 合作了工业废渣制水泥项目。

一流的企业, 一流的技术, 强强联手, 珠联璧合, 使王文彪与亿利资源的循环经济之道越走越宽广。

在与国内合作伙伴谈判的同时, 与国外的设备技术引进谈判也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与当今世界最先进PVC技术的伍德·迪若拉的谈判也十分艰苦, “拉锯战”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旁边的一个小宾馆里进行, 一时间战云密布, 经过多次角逐, 双方合作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与美国GE公司的谈判同时进行, 美方派出强大技术团队展示合作诚意, 与美国GE的合作, 标志着世界最先进的污水零排放装置落户亿利资源, 也进一步显示了亿利资源注重环保的决心。

大建设终于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打桩机巨大的轰响震撼着鄂尔多斯高原、黄河南岸的这片千年沉睡的土地。

2007年9月28日,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项目竣工庆典, 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河北省、神华集团领导为项目竣工剪彩。至此, 首期投资150亿元, 年产1000万煤炭开采项目, 4×2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 年产40万吨PVC项目, 年产36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项目和年产120万吨工业废渣制水泥项目宣告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煤炭—煤矸石—电力—环保电石—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 (PVC) —工业废渣制水泥”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

2007年11月1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园区视察, 对亿利资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循环经济理念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7月10日, 吴邦国委员长考察园区时, 也充分肯定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

王文彪创造的“技术集成, 投资集中, 资源集约, 效益集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创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面向未来, 王文彪的心中仿佛扇动着一双大鹏的翅膀……

睿智者的资本之变

早在创业之初, 王文彪就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企业要真正实现华丽转身, 就必须走上市融资之路, 就必须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

继举全企之力修建穿沙公路之后, 亿利甘草生态建设已经搞了五年, 当时社会各界认为王文彪是走过场, 而亿利恰恰要搞产业化。王文彪感觉到入世以后中蒙医药一定是强势产业。面对库布其沙漠, 怎么变废为宝, 怎么把像“梁外甘草”这样非常珍贵的草药有效利用起来, 怎么形成产业链, 让手里的资源也能参与世界经济?

这是一个睿智者最清醒的思考!

从1998年开始, 集团陆续并购和成立了十余家医药生产、研发和销售企业, 完成了生物医药产业板块的架构, 形成从中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到批发、零售的完整产业链。其中, 原伊克昭盟中药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和甘草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包头中药厂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地区市场品牌;中国第一家蒙药厂库伦蒙药厂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独特的生产工艺和疗效;甘草分公司、丽生中药材、药业分公司充分利用亿利拥有的“梁外甘草”品牌和甘草资源, 生产销售甘草条草、切片、浸膏、甘草片、甘草口服液等系列产品;亿利丽生中药材公司重点开展甘草及高档中药材的销售;信海丰园和陕西华信发展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成熟渠道和物流体系。对国有不良资产的盘活, 无意中给亿利资源拓宽了融合金融资本的道路。

终于, 坚毅和耐力给了亿利资源最好的回答。2000年7月份, 亿利科技5800万A股在沪成功发行上市。

一切豁然。亿利通过资本参与, 把传统化工产业经过高新技术改造, 形成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把传统中药向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开始转移。建立了药品营销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基地和种植基地在内蒙古的产业格局, 并在中蒙药材基地建设 (GAP) 、加工基地建设 (GMP) 、市场网络工程建设 (GSP) 和新产品研发 (GLP) 等各个环节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甘草为主的中蒙药材基地建设规模也已达到220万亩。

2007年能源化工项目投产后, 他们又作出了资产重组的决定, 注入优势资产, 优化突出上市公司能源化工主业, 进而连连做大做强自己的上市公司, 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又是一番劈波斩浪, 2008年6月30日, 亿利能源二次资产重组成功, 优质资产超过百亿元, 产值大幅增加。

而这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亿利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在一些模糊决策和模糊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也走了许多弯路, 但在成长过程中, 以王文彪为首的企业管理团队不仅善于在曲折中自我总结, 更擅长在反思中自我提升, 不仅磨练了意志, 淬炼出了强悍的战斗能力, 而且磨砺出一流的资本运转、整合资源的能力。从最初的被动获取资源、下意识组合资源到有意识的小范围整合资源, 再到有规划、有战略的获取、重组、激活与融合资本, 睿智者王文彪转动资本运作的魔方, 最终开启了亿利二次创业、创建百年企业的大幕……

和谐共进的人类关爱之旗

王文彪和亿利资源高擎的社会责任之旗是一直伴随企业发展高高飘扬的。

社会各界对亿利资源的鼎力相助, 让王文彪一直铭记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感动。而源于社会, 感恩社会, 回馈社会, 和谐共进的理念让亿利资源始终秉承“关爱生命, 善待自然”的发展宗旨……

王文彪经常对员工们说:“众富才是富是亿利的核心价值观,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义利兼顾、德行并重是我们亿利永远的行为准则。”他以身作则, 手把手的教给了他的管理层, 一年一年, 一月一月, 全部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一串串闪光的博爱之心镶嵌在亿利一路前行的路上:

2002年, 积极参与抗击“非典”, 并向自治区、鄂尔多斯政府捐助防价值350万元的非典专用救护车14辆, 捐助药品50万元;

2005年, 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大漠牧民新村, 把居住在沙漠腹地日渐穷困的牧民整体搬迁出来, 使他们通过与生态建设多种方式的合作劳动, 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

2008年5月, 第一时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

20年来, 亿利资源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善款已经达到2亿多元。

2009年7月, 在杭锦旗投资8000万元, 开工建设了一所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亿利东方学校;

十几年间, 亿利人修建了5条纵贯大漠的“穿沙公路”, 建设了长达200多公里的保护黄河的护河林草带, 为地球家园增添了3500平方公里绿化成果, 在蜚声国内外的“库布其沙漠公园”里, 有安居乐业的牧民新村, 有生机盎然的220万亩甘草基地, 更有对沙区3.2万户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改善……

2008年金秋9月, 在亿利资源集团创业20周年庆典的一个大型文艺晚会上, 20名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四川地震灾区孤儿牵手走上舞台, 迎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心灵遭受过重创的孩子, 在这个特殊的场合, 与亿利助养他们的父母相见, 不是亲生父母胜过亲生父母的亲情, 让在场的每一名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有什么还能比人类关爱真情更动人心魄呢?

还有一组闪光的数字似乎能够见证亿利资源善待自然, 关爱地球的决心:亿利资源在发展能源化工产业过程中, 实施了一体化循环模式, 积极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手段和能源替代战略, 每年可节约标煤250万吨, 节水800万吨, 节电8000万度, 替代石油200万吨, 减少工业垃圾填埋50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万吨……, 整个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了废渣和污水零排放。

数字是枯燥的, 荣誉却是有光泽的:创业20年, 王文彪先后荣获“内蒙古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工作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光彩人物”和“全国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等荣誉称号。2008年, 他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了年度“中华慈善奖”。

正在新世纪崛起前行的亿利资源, 是具有强列社会责任感的亿利资源, 是充满爱心与感恩的亿利资源, 是已经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亿利资源, 是在关爱中成长, 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亿利资源!

“绿色文化”的动力之源

“亿利资源, 绿动无限”。这是王文彪面向新世纪的新思考, 也是亿利资源更为高远的百年追求。

王文彪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将亿利资源打造成一支集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于一体的铁军?

王文彪曾这样表白自己内心最质朴的情感:“虽然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是亿利资源的主导产业, 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在我心目中, 库布其沙漠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是我们‘源于社会, 回馈社会’大有作为的天地。绿一方沙漠, 富一方百姓, 永远是我们永远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我们兴一方沙漠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舞台!”。

王文彪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对道德法则的敬重, 构成了亿利人文精神的核心。在此核心精神指引下, 亿利资源培养了一个敢为人先、同谋大业的经营决策班子, 造就了一支忠于职守、百折不挠、敢打硬仗的高效团队, 储备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专业梯队人才, 形成了以“艰苦奋斗, 敢为人先, 锲而不舍, 忠诚执行”为标志的亿利精神, 这种精神同不断创新的观念、资源资本化的圆润智慧一起构筑起独特的亿利资源企业文化。

王文彪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亿利资源对企业文化、精神理念的培植的重视, 使得亿利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 就不断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广纳天下英才。各类优秀人才向这里集聚,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激荡。20年来, 公司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目标, 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弘扬“正德厚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止于至善”的文化, 逐步把公司员工的力量、智慧和行为集中到公司共同的发展目标上来, 一种建立自我而又追求无我的精神无形中扩张在所有亿利人的周围。这些满身散发着“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精神的亿利人, 在发源地盐海子特大洪涝灾害的抢险中, 肩并肩、手挽手;在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在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的危难关头, 同生死、共患难……

这就是支撑亿利资源实现跨越的动力之源!

王文彪不仅仅追求确立亿利资源百年大业, 他更要凭仗自己和团队的坚毅, 坚持正确的理想和原则, 努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 将亿利人的智慧和力量, 融入在瞬息万变中能历久弥新的文化中, 为故土家园、深爱的民族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未来。

他把经营宗旨归口到“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集约”, 并鼓励员工们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和大家一起积极创树着“精彩、安全、健康、快乐, 低调、老实、严谨、谦和”的企业文化氛围, 让公司广大员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带来的温暖、生机与活力。

“选最好的人, 上对的车, 干对的事”, “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坦诚、公正”, “诚、善、勤、俭、慎”……许许多多平凡的亿利人, 组成了一个顽强拼搏、无私奉献、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亿利团队, 一支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团队, 一支永远向着太阳的团队!

一位做了无数企业培训的教授在看到亿利资源的团队后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样一段诗:

就是这样, 我们团结前行,

走过了艰难的岁月。

就是这样, 我们携手并肩,

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在前进的步伐中

我们感受着小草和大树的和谐,

在前进的方向里, 我们满怀着理想和信念的气魄

永远向前!

辉映世界的亿利生态能源之星

波音737正在飞越呼包鄂内蒙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奔腾东去的母亲河与一片金黄的库布其沙漠就在脚下。绿色的草场, 明镜般闪亮的湖泊, 树冠如伞状的森林和崭新的高原城市渐渐跳入王文彪的眼帘……

每一次看到这一片每天都在生长着黄金的热土, 他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呼唤:“鄂尔多斯, 创业者梦开始的地方!”

是啊, 自己驾驶的“亿利资源巨轮”即将又一次从黄河启航, 高扬希望之帆驶向大海, 驶向世界。

要在前进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对航向准确无误的把握。世界金融海啸促使他思考、判断, 一遍又一遍重新审视自己所面临的风险与拥有的优势。他清醒地看到, 由于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将采取更为谨慎的调控政策, 可能使PVC行业的国内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电石法制PVC的成本优势较乙烯法更加明显, 使亿利资源在行业竞争中抗风险又处于有利地位。亿利资源立足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岩盐等矿产的资源优势;与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的专业集成优势;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降低能耗的成本递减优势;节能降耗最大化, 污染排放最小化, 工业垃圾利用最大化, 投资成本最小化的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优势;工业垃圾二次利用、二氧化碳减排和污水零排放的环保优势;2005年, 公司确立并规划构筑了以PVC为主线的“八个一”PVC能源化工产业链的总体目标, 即:1000万吨/年煤炭开采、100万KW煤矸石发电、100万吨/年环保电石、100万吨/年精制盐、100万吨/年PVC、10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100万吨/年煤基多联产项目、100万吨/年工业废渣制水泥等“八个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在这个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目标接近尾声的时候, 亿利人又一次提出更加宏大的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这是何等诱人的发展前景啊!

让王文彪深感欣慰的是, 除能源化工外, 亿利资源的房地产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医药产业板块、沙漠生态旅游板块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亿利·城市花园”, “亿利·城市华庭”, “亿利·傲东国际”等一批楼宇获得了中国品牌协会授予的“城市标志名盘”, “生态宜居名盘”, “中国十大节能示范名盘”称号;制药企业已拥有国药准字481个品种、25条生产线, 且全部通过GMP认证, 在库布其沙漠建设了GAP甘草种植基地, 形成了林草、药材一体化的产业模式;陆续整合了3500平方公里荒漠土地, 为沙漠生态产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届以“沙漠、科技、新能源”为主题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在即, 美丽动人的沙漠明珠七星湖将又一次向世界展示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一场具有亿利资源集团特色的、国际化的、资源与资本紧密结合的、涉及产业更多的、难度更大、领域更广的二次创业序幕已经拉开。翔青云之志, 逾梦想之巅。王文彪清洁能源和沙漠产业“绿动无限”理念必将会得到最大张扬。

昨天的亿利资源属于沙漠, 今天的亿利资源属于中国, 明天的亿利资源一定会属于世界!

上一篇:动物疾病预防畜牧养殖下一篇: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