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旅游资源(精选12篇)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1
呼伦贝尔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蒙古族以及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三个少数民族的牧猎文化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较好地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作为华俄后裔的俄罗斯族,仍保持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也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呼伦贝尔市政府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本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也高度关注,并开发成特色的旅游产品加以利用。根据近年当地旅游业发展实际和相关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呼伦贝尔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繁荣旅游市场、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呼伦贝尔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之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等,殊荣众多,也使其魅力倍增。上到国家下到各级政府,在对待民族留下的优秀遗产时,充分强调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在传承中保护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呼伦贝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所关注,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但在旅游业实际运作过程中,旅游的经济性使得这种呼吁还是令人遗憾。总体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异仍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政府从立法的角度上加以保护还是学术界的关注,这种保护都要落到实处才会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
一、传承与消退
呼伦贝尔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它对于物质生活的联系更为直接,它的传播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它们的存在方式不是书本和固定形式,主要是依附于某一群体或个体的传承人,因而表现形态也具有个性化和不确定的特征,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这种不可替代性特征,也是其难于保存的原因。
呼伦贝尔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旅游开发较晚,旅游经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还不足以使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面目全非,许多民族民俗仍保持了原汁原味。在呼伦贝尔的民俗旅游中,最大亮点就是蒙古族的民俗。蒙古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草原游牧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现在游客到草原做客,会观赏到蒙古人的祭敖包、赛马、射箭、摔跤,会喝到甘淳的马奶酒,还有可能有幸看到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如果到牧民家中做客,还可以见到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等等。无论是经济、社会民俗,还是信仰、游艺民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得以保留与发展,并能在今天通过旅游活动得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但是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然要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精神生活的改变。相对封闭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被打破,与外界的接触逐渐增多,生活方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作为华俄后裔的俄罗斯族,到了第四、五代,虽然面孔仍然是欧洲白种人所特有的特征,但许多人已经不会讲俄语了,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俄罗斯族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很多游客吃惊不已。2003年8月,中国最后一支狩猎部落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在政府组织安排下,从世代居住的森林深处迁出,短时间内从“原始”跨越到“现代”。生长在草原上的许多蒙古族、鄂温克族,走进城市,已与汉族人的现代生活趋同。游客在旅游景点中所见到或者是亲身体会到的一些民俗,许多内容也大打折扣,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本真性。
现代经济活动对原生态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可以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提供物质条件,为原生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实践。也就是说会有利于原生态文化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对原生态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今天的经济生活使人们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可能使人们慢慢疏远原生态文化。经济生活本身可能对原生态文化造成直接破坏,现代文化亦可能对原生态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文化需要多样性,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应该并行不悖,二者各有千秋,因而应各有其地位。但这是理论上的推断,实践中只有很好地处理了二者关系,才会有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惠。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现代文化不断进逼挤压着原生态文化,这使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前景变得暗淡。尤其是基于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的变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喜爱和倾向于现代文化,这就更使原生态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
就目前呼伦贝尔的旅游现状来看,实施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所说的保护,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封闭式保护,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保护与利用
如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代表性,使其永续地传承下去,又能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文化部提出了“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上做文章,在“继承发展”上下功夫。原生性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记忆、更是文化基因,是需要保护的文化种质资源,最理想的保护方法是活态传承。
对于如何保护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文化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但是它同时也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因此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问题上,我们不应该被动,要充分认识其价值,进而采取措施挖掘、保护,使其传承与发展。
从保护的主体上来说,大致有三类:其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二,旅游企业即民族旅游的决策者和开发者;其三,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这几个主体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就是民族文化保护能否实现的大致走向。
传承和发展民族原生态文化,首先应从政府部门做起,政府的作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包括法律和行政措施,积极推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如制订有利于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原生态文化抢救工程,建立原生态文化博物馆,开展对原生态文化的研究收集活动,加强原生态文化的展示和交流等等。其次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一般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作为民族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普通民众,他们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参加者,更是民族文化保护至关重要的主体。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民族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着较大的落差,前者对传统文化保护观点的形成要早于后者。这就造成各级政府和民族精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保护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总是和一般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不自觉丢弃形成极大的对比,使得已有的一些民族文化复兴景象多与民间社会生活脱节。这就说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果只是局限在上层的政府部门或社会有识之士,而得不到原生土壤上的文化创造者或主人公的支持,要想实现民族文化保护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动员原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积极主动自觉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呢?除了一般的宣传教育,还要提高其认识水平。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使人作为个体可以生存,如果普通民众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连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不具备,这种与贫穷落后相伴的民族文化有什么保护价值呢?那些宏观、抽象的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又从何体现?因此,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寻求一种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实施民族文化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使下层的普通民众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而不只是旁观者。被开发者和消极影响的受害者只有将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切入市场经济发展的环节中,培植民族传统文化自身保存、发展的造血机能,才能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再次,旅游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摘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呼伦贝尔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以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价值昭示旅游者,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实现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呼伦贝尔,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仕民.原生态文化摭谈——兼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张在德.保护和合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J].四川戏剧,2004(4).
[3]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1).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2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并就其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景观生态设计和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作 者:徐幸福 刘华斌 XU Xing-fu LIU Hua-ping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江西九江,33刊 名: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520(4)分类号:F590.3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正在威胁海洋生态 篇3
在所有的海洋生态旅游项目中,乘船观赏海洋生物是最流行的一种,尤其是观赏海豚或者鲸鱼,人们对于这两种动物始终怀有好奇之心,能近距离观赏,甚至接触它们,在普通人看来堪称奇幻之旅。
但是,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在这样的观赏过程中,游轮撞死、撞伤鲸豚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在周围徘徊的游轮,还可能改变鲸豚们的生活习惯,增加它们在海洋中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格拉斯哥国际海洋保护协会(IMCC)的一些科学家还提到,这些动物当中,有一些种类更容易受到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否长期存在,还需要长期观察。
根据可靠的数据显示,乘船观赏鲸、豚的生态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其游客来自31个国家,每年高达数百万,到了2008年,游客范围则扩大到119个国家,人数增加到了1300万,据伦敦一所名叫“国际动物爱心基金会”的慈善机构估计,2008年这项产业的产值就高达21亿美元。
伴随着游客增多,撞击事件也频繁发生。研究表明,鲸、豚和游船撞击后并不仅仅是受伤,受伤之后的鲸豚可能没有力气游动,再也不能避开其他船只的碰撞,也不能进食,这终将导致其死亡。美国马里兰州地质调查研究所的野生生物学家莱斯说:“乘船观赏鲸、豚本来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但那也可能打扰鲸、豚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打扰对它们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折磨,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在新西兰的神奇湾,大量游轮将宽吻海豚逼出了它们的家园,为了躲避游轮,它们惊慌失措,无暇捕食,最后不断死去,数量从1997年的67只下降到2005年的56只,现在已濒临灭绝。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柬埔寨和老挝交界的湄公河上,在这个河段,有大约70只伊洛瓦底海豚被游船追逐,很可能因为这些游船的影响而灭绝。太平洋鲸鱼基金会的执行官格雷格·考夫曼认为,这些海豚属于极度濒危动物,亟待保护,因为“基本上他们每观赏一次,就会杀害一只。”
这种生态旅游威胁海洋生态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一些自然环境舒适的地方,即便是在环境恶劣的南极,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据统计,全球每年前往南极观光的人数超过4万,其中仅英国人就超过了7000,而乘坐巡游船观看冰盖和企鹅之类的动物,已经成为南极游的重点项目。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南极造成了影响,船舶泄漏的燃油和游客带来的垃圾,正在污染南极。荷兰研究员迈克尔·拉莫斯接受科研机构的委托,研究了生态旅游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极地生态旅游正在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每年来南极参观的4万多游客,会造成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
更可怕的是,自1969年以来,由于人类在南极的持续活动,南极洲已经发生多次企鹅集体死亡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企鹅成群死亡,死亡原因大多是传染病。如2006年蔓延的鸡痘症就造成了400多只巴布亚企鹅死亡;2008年,六成死亡的企鹅同样是因为鸡痘症而丧生。南极洲原本是一片封闭的大陆,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类传染病,正是人类将这种致病菌带到了那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格里麦尔长期研究企鹅,通过比较,他从1947年开始记录的数据发现,游客已经把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鸡痘等病菌带到了南极,给当地动物带来了巨大隐患,而气候变暖,更是让企鹅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因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传播。
无论如何,生态旅游都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这种行为不可能根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制定相关法规,约束人类行为,降低影响,比如确定游船与海生生物的间距、游船行驶速度和禁游区等,而南极洲旅游经营者国际协会,已经实施了严格的生物安全协定,阻止种子和昆虫的侵入,保证尊重当地的环境。但是只有38%的规定具有约束力,其余的都是自愿遵守,而那些模糊的协议的作用已经不大,然而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4
1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任务。为生态旅游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依据。
1.1 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 以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农业生态系统, 采取生态友好方式, 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生态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有利于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生态旅游业主要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等产业特点, 具有环境成本低、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等产业优势, 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关爱生态、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 突出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因此,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 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促进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产品向资源利用型产业和产品转变, 促进旅游产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1.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生态旅游最为密切的产业,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不竭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促进农村繁荣发展,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 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原则
2.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严格保护, 各项生态旅游设施和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 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 必须贯彻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防止超过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把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相结合, 寓教于乐, 使生态旅游成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2 坚持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并重的原则。
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两者不可分割。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同样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使之通过生态旅游得到传承和发展。
2.3 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 也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统筹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更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
3 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旅游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1 要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社区参与。
发展生态旅游, 要把倡导生态文明, 普及生态知识,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旅游地要针对各自的生态特点、环境特征、文化特色, 积极开展生态宣传、环境教育, 增强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意识。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 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 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 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
3.2 摆正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关系
3.2.1 摆正产业各要素间的布局关系:通过高
起点、高标准对其包装, 对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的培育, “吃、住、行、游、购、乐”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基本连通。为打造其成为分区更明显、功能更完善、设施更配套、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利、群众更富裕的生态旅游景地, 使自然旅游资源、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各环节严密衔接、良性互动, 辐射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
3.2.2 摆正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产业的根之所系, 保护是发展的立命之需,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理当加倍;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 利用好了资源就发挥了资源的作用, 实现了资源的价值。
3.2.3 摆正原始风貌维持和新景观开发的关系:
生态旅游之所以引领消费时尚, 因其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畜牧瓜果、风土人文等这些相对于城里人稀缺的风物具有观赏、体验美感, 利人养生、舒心的功能。
3.3 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发展生态旅游, 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 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 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4 严格监管, 加强协作。
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 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5 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具体措施:
一是要在观念上大胆“破”。彻底破除一切束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 树立自然资源开发、强产业、立生态、兴旅游、统筹规划五种意识。二是要在政策上彻底“放”。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 让生态旅游经济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激活群众的创造力、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拓展当地城镇的承载力、强化旅游的后劲力上。三是要在资金上积极“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广泛筹措资金, 要充分利用国家优惠金融政策, 尽可能提供生态旅游开发所需的前期资金, 推动生态旅游项目上档次、上水平。四是要在生态上全面“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 扩大封山育林范围等措施, 增加绿地面积。五是要在结构上灵活“调”。要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促使生态旅游业扩容。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尽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抢占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平台。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 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针对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要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以基本原则。
原生态探险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篇5
营销策划书
日期: 2011年11月8日
二0一一年一十一月八日
目录
一、任务概要„„„„„„„„„„„„„„„„„„„„„„„„„„03
二、营销现状分析„„„„„„„„„„„„„„„„„„„„„„„„03
(一)市场现况的试分析„„„„„„„„„„„„„„„„„„„„„04
(二)目标市场分析„„„„„„„„„„„„„„„„„„„„„„„04
(三)中国探险式旅游潜在市场的分析„„„„„„„„„„„„„„„05
(四)营销环境分析„„„„„„„„„„„„„„„„„„„„„„„06
(五)主要竞争对手分析„„„„„„„„„„„„„„„„„„„„„08
三、商务生态休闲山庄SWOT分析„„„„„„„„„„„„„„„„„ 09
(一)优势分析„„„„„„„„„„„„„„„„„„„„„„„„„09
(二)劣势分析„„„„„„„„„„„„„„„„„„„„„„„„„11
(三)机遇分析„„„„„„„„„„„„„„„„„„„„„„„„„12
(四)威胁分析„„„„„„„„„„„„„„„„„„„„„„„„„13
四、营销目标„„„„„„„„„„„„„„„„„„„„„„„„„„09
(一)提升品牌„„„„„„„„„„„„„„„„„„„„„„„„„09
(二)提高经济价值„„„„„„„„„„„„„„„„„„„„„„„09
五、营销策略„„„„„„„„„„„„„„„„„„„„„„„„„„09
(一)市场定位„„„„„„„„„„„„„„„„„„„„„„„„„10
(二)产品战略„„„„„„„„„„„„„„„„„„„„„„„„„11
(三)管理策略„„„„„„„„„„„„„„„„„„„„„„„„„12
(四)服务策略„„„„„„„„„„„„„„„„„„„„„„„„„13
五、具体行动方案„„„„„„„„„„„„„„„„„„„„„„„„14
(一)宣传方式„„„„„„„„„„„„„„„„„„„„„„„„„14
(二)活动宣传„„„„„„„„„„„„„„„„„„„„„„„„„15
(三)经营方式„„„„„„„„„„„„„„„„„„„„„„„„„17
六、费用预算„„„„„„„„„„„„„„„„„„„„„„„„„„17
(一)宣传费用预算„„„„„„„„„„„„„„„„„„„„„„„17
(二)活动费用预算„„„„„„„„„„„„„„„„„„„„„„„17
七、效果预测„„„„„„„„„„„„„„„„„„„„„„„„„„18
(一)经济效益预期„„„„„„„„„„„„„„„„„„„„„„„18
(二)社会效益的预期„„„„„„„„„„„„„„„„„„„„„„18
八、附录
原生态探险旅游营销策划方书
一、任务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探险旅游发展迅速, 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旅游方式。探险旅游是以寻求一种新的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形式,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特殊环境着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
探险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末阿尔卑斯山的登山运动。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旅游兴趣的多样化, 探险旅游已不再是专业探险者的专利, 而渐渐成为公众特别是年富力强、富有冒险和探求精神的中青年旅游者的可能性选择之一。在美国有近1/2 的公民在一生中至少参与过一次探险旅游, 而尼泊尔、不丹等国的探险旅游已成为其获取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在上世纪90 年代才传入我国的,近十年内才渐渐为公众了解和接受。沙漠徒步、登山、攀岩等旅游项目已吸引了一批高消费层次人士的参与, 以探险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也相继出现。而我国的探险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 当前对旅游项目的类型的认识以及管理方面还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中国探险旅游是个朝阳产业,前景广阔。
探险旅游是一种预消费产品,消费者不能像传统型的消费活动一样可以直观的挑选商品并在付款后形成快速消费。因此购买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显的尤为重要。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因此如何塑造旅游品牌和形象并向消费者充分有效的传播成为目前旅游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此次策划项目主要以下几点为点策划:
一、围绕游客“探险、休闲、娱乐、保健”四个环节,完善探险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提升了建设档次。
二、对探险旅游的定位。具体说来就是想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以商务和休闲度假的综合型为主导的,所以说定位是最主要的,也是出发点。
三、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利用原环境的尽量利用,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让客人有天人合一的感觉,在加上超星级的服务括展更是让游客产生品牌忠诚。
通过对原生态探险旅游营销策划,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营销策划基本宣传原则是能充分的体现产品独俱特色,讲究档次,自然人文景观充分融合与统一.让带动原生态探险旅游的消费和发展.二、营销现状分析
(一)市场现况的试分析
随着人民对旅游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探险式旅游在中国初露锋芒。旅游开发商意识到探险式旅游的开发将带来极大的商机,探险式旅游产品包括其附属产品顺势而出,并初见成效。探险式旅游的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旅游产品极不完善。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探险式旅游在中国开发程度极不均衡,西北部地区发展较迅速。
(二)目标市场分析
1、市场潜力
探险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人民一种开拓进取的探险精神、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文化、一种积极无畏的生活态度。这种探险旅游的发展潜力比较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西部和东北部的探险旅游开发比较多,2011年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华东地区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以深圳、广州、珠海、港澳台为重点客户群; 2012年以京津地区、西北地区、国内回族穆斯林为主要日本、韩国目标客户群,以北京、天津、山东为重点客户群;
2013年—2015年以国内其它地区和港澳台、东亚地区以及南亚、西亚穆斯林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以欧美为重点客户群。
2、探险旅游的消费者分析
(1)总体消费态势(未调查证明)(2)旅游消费人群
社会名流、高级官员、白领、企业单位团体、商务族中的富裕群体、工薪族中的知识群体、银发族中的高收入空巢家庭
(三)中国探险式旅游潜在市场的分析
1、消费者心理分析
对于探险式旅游的快速发展,专业人士认为,这类更刺激、更具挑战性甚至蕴涵一定风险的特种旅游方式的形成,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原因。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人们更希望借助特殊的旅行方式来释放压力,暂时避开拥挤和竞争的环境;同时,探险式旅游,正好符合了人们通过体验新奇的变化来抵消日常生活的平淡和心理紧张,满足了“探奇”心理。时下流行的户外探险,也是人类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比如长时间徒步、风餐露宿、负重等,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另外,户外探险让参与者具有成就感,在挑战自然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团队、友情、互助等现实中逐渐淡漠的东西。
2、消费群体分析:
户外极限运动的兴起、自助式旅游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发展迅速,说明中国消费者旅游意识的提高,越来趋向旅游带给他们深处的文化享受。随着人民对更健康的追求,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新奇刺激的探险式旅游迎合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对旅游的文化层面更深度的心理需求,有巨大发展潜力。
3、旅游资源:
我国的探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碧绿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由于偏远与艰险,许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广阔人迹罕至的区域,被外界称之为“净土”。依托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能够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游、海底旅游探险、沙漠旅游、斗兽娱乐旅游、狩猎旅游、体育观战旅游、激流探险、洞穴探险、矿井探险、高山探险、森林探险等。我国西部和东北部自然环境恶劣。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成为亲身体验式的探险旅游资源。
4、旅游装备:
中国旅游用品的市场前景广阔。虽然中国消费者在单次旅游总花费上略低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在购物上的支出却已经位居第一位。对于世界旅游业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全世界有6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中国旅游用品企业在国际产业链条中仍然处在比较“低端”的位置,自身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瓶颈,改变这种现状,使中国礼品企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走上品牌化发展,将为中国带来无限商机。对旅游的方式和分类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可让我们在旅游用品设计的使用及功能要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设计的盲目性。
(四)、营销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① 政治方面
:我国目前只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开办了专业的《拓展培训师》和《户外运动领队》从业资格培训班。此外, 我国在探险项目方面的社会服务体系也十分匮乏。虽然探险正在成为时尚, 人们却很难找到相应的专业服务机构。因此有关部门亟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探险旅游市场的秩序, 使其健康发展。
业界分析,“高端旅游不是奢侈、炫耀,而是一种品质、品位的提升,一种个性实现,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夏威夷旅游局中国地区总经理,周宇)“高端产品既有很高的服务,又有标准化的服务”(中国旅行社总社总经理,宫万春)“高端市场是面向中产阶层的产品,是区别于一般消费标准的产品,包括公务、商务、会议、展览、奖励、特色、专项、调研、考察等等”(中国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李继烈)② 经济方面:市场广阔,需求在不断的增加,银行放贷宽裕;第三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也就拉动了生态旅游的经济增长。
③ 社会因素:长期研发国际旅游岛高端化、特色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体验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引领中国探险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崭新的运营整合模式迅速发展,成为最具生命力和成长性的以探险旅游为核心的综合性新型企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探险旅游的一面旗帜。
(2)微观环境分析
探险旅游的特点:① 对刺激的追求,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
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
②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五)、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就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在不断的发展,近几年来,生态旅游正在不断的发展中,市场呈现不同的旅游竞争,但在中国对于探险旅游的极少数,主要有一部分在西疆与新疆一带发展,竞争对手几乎没有对手吗,有一定的市场。
三、原生态探险旅游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
(1)项目稀缺优势。中国探险旅游处于萌芽发展状态,在行业中竞争对手极少。(2)旅游产品优势。原生态国旅将长期研发国际旅游岛高端化、特色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体验产品,原生态探险资源及风情小镇、文明生态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内外旅游度假养生及探险旅游客源的组织;休闲露营、越野行走、旅游拓展、会议拓展、素质拓展、婚庆拓展、联谊拓展、军事拓展、探险旅游及常规旅游;为国内外游客代购、代订国内外交通客票,并提供行李服务、旅游商品中介服务和个性化旅游专项服务;热带雨林、热带海岸和热带岛屿探险旅游、生存训练及健康养生项目的旅业开发;策划、运作原生态主题公园。
(3)文化优势,回归自然高品位的休闲文化(4)品牌优势,探野人传世之谜
(二)劣势分析(1)市场知名度不高(2)基础设施薄弱。
(3)缺乏专业人才。探险旅游的专业人才不仅是旅游的发起者、倡导者,而且是旅游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目前, 市场尚未大规模开发,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匮乏,因而政府还未制定出一套系统科学的规划。此外,探险旅游对导游和领队的要求较高,就目前而言,工作者的服务态度、解说内容和讲解技巧质量仍有待提高,指导人员技术还不够熟练,经验不够丰富,容易造成失误和恶性事故。
(三)机遇分析
(1)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探险旅游作为国际旅游的潮流,在世界各地迅速兴起,吸引着大批高收入群体、白领、高校学生参与。它既满足了人们休闲观光的欲望,又使人们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那么,以探险、健身、娱乐、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探险旅游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海南省的区域优势,客源市场可辐射至珠江三角洲、浙、沪、京,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海南省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各地的探险旅游资源做进一步考察,对于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可以考虑以建立国家公园或者省级公园的形式进行开发管理。进一步做好探险旅游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四)威胁分析
(1)空间竞争激烈。近几年,珠江三角洲、浙、沪、京等地都在大力发展户外旅游业,可以说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其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对海南
旅游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加之部分旅游内容存在严重雷同,如以“括展训练、野战运动、观自然景、会议括展”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产品等。面对着同一客源市场,竞争激烈。
(2)生态环境压力大。探险旅游要求自然旅游资源的“原生性”和“奇险性”。大部分景点开发程度不高,原生性较浓。发展探险旅游将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消极作用。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3)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目前探险旅游投资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表明,探险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急需加强。
四、营销目标
打造探险旅游休闲企业价值链,为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前期形成独特的休闲场所,后期承休闲产业价值链,融合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综合了商务活动、旅游度假养生、休闲露营、越野行走、旅游拓展、会议拓展、素质拓展、婚庆拓展、联谊拓展、军事拓展、探险旅游及常规旅游;代订国内外交通客票,并提供行李服务、热带海岸和热带岛屿探险旅游、生存训练策划、运作原生态主题公园于一身的综合性探险旅游休闲。原生态探险旅游主要是以“现代鲁宾逊”为主题的机构。这里可以让你逃离城市的喧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让你亲近自然、极度体验、激情挑战、感悟人生。
(一)提升品牌
提高探险旅游的人群吸引力,让顾客在精神上丰富起来,至此对品牌忠诚,从而提升品牌。
(二)提高经济价值
要提高经济价值主要的是提高营业量,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营业,要提高探险旅游的消费力,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给政府带来高的税收。
五、营销策略
(一)市场定位
1、企业定位
原生态探险旅游主要是以探险旅游与旅游、会议括展、婚庆括展形式经营。长期研发国际旅游岛高端化、特色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体验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引领海南乃至中国探险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崭新的运营整合模式迅速发展,成为最具生命力和成长性的以探险旅游为核心的综合性新型企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探险旅游的一面旗帜。
这里让你亲近自然、极度体验、激情挑战、感悟人生。
2、产品定位
综合了探险旅游、旅游与会议括展、婚庆括展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公司。
3、竞争定位
由于目前市场竞争者状况都是生态休闲旅游竞争为主,其次是传统的旅游形式。本探险旅游是专门将商务和生态休闲探险旅游结合研发的,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得到企业的认同,不少企业也愿意以这样的销售方式来进行商务活动。相信可以许多企业的的亲睐,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消费者定位
主要是针对群体:有消费能力的中高挡消费人群,对生活刺激的追求,现实美的向往的群体。(二)产品策略
设立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主题活动
1、核心产品:探险旅游、旅游、会议括展、婚庆括展
将探险旅游的活动和括展结合起来,企业可以组织来公司来进行商务的洽谈,在度假的同时又可以将商务洽谈结合在一起。
其一,用于公司进行某种会议的开展时,原生态休闲旅游是一个好的选择。环境十
分适合会议开展的情景,休闲和工作的结合方式,那么会议括展是最好的选择。其二,企业基本活动时,是一个好的选择。目前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带有某意义性质的。无论是休闲场所还是商务场所都具备,而且设施齐全,形式多样化。有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活动,也是围绕商务活动而定的。
2、不同人群的不同活动
(1)自助式游园活动(???)
针对的主要的是喜欢观光的游客。趣味性的游园活动便于营造其乐融融的活动场面,特别是和家庭成员一起参加的游客,为其享受天伦之乐提供了平台,更容易使客户对项目价值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乐于传播项目价值。自助式游园活动是与会员自由参与的活动,所以在活动设置上都是一些老少皆宜、难度适中的活动。品味生活中的忙里偷乐。
(2)过大年活动(旅游括展)
针对想体验探险旅游过年的氛围的和过年不回家的人群。每年的过年时节你可以带上全家来这里过大年,同时也可以以个企业来这里享受特殊的春节,让你过上不一样的节日。
(3)度假休闲活动(休闲露营、越野行走)针对那些想要度假休闲的人群或团体(4)忆苦思甜活动(健康养生)
针对中老年人群。旅游改造而成的“忆苦思甜园”,再现了往昔的艰苦岁月。柴火灶、煤油灯、稻草的床垫子、深蓝色的老布被套„„,一幕幕仿佛进入了那饥饱不定的年代,蓦然回首方知:自己原来是身在“忆苦思甜园”。物质的极度丰富,精神生活却非常贫乏,在“忆苦思甜园”里,忘却了过去的、不知道过去的、老的少的都能得到熏陶,心灵受到洗礼„„。
(6)果园采摘活动(??)
(三)管理策略
1.独特的管理团队
(1)管理体制的特效化: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
(2)管理方式人性化:重视调员工节的情绪,发挥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3)用人标准:专业人员
员工:大中专毕业,道德品质优良、责任心强、努力工作。关心老人,热爱儿童。(4)建立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职责、待遇、考勤奖罚、晋升、财务、安全防火。
(5)管理团队 管理模式
a.总经理→部门经理→职员的直接指挥方式。
b.实行分级管理:由上至下: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职员服从部门经理工作分配;
c.信息反馈半分级管理:职员有问题向总经理和部门经理提出。d.在公司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该项目实施,人员编制 :。。。。(四)服务策略
1、主题:生态的极度体验,超星级的享受生活
创造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体验,让您在服务上有新的体验。
2、服务人员的培训
让每个员工牢记我们以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顾客,提升服务质量。
3、服务承诺
服务主题:你们舒心,我们放心。
我们的服务目标:让服务成探险旅游的产品之一。
我们的理念: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利益。
4、服务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而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成分,也含有相当大的无形服务成分,并且服务的优劣往往是决定旅游者是否回头的关键因素。旅游业中的服务由其从业人员提供,主要包括企业后台管理人员、维护设施与活动秩序、清洁人员、面对游客提供服务的人员、为游客表演的人员以及任何可以与公司品牌相关的人,提升服务质量最终还是要从员工着手。员工应为游客提供充满亲情的、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因此,应培训员工与游客沟通、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服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品牌策略
1、以打造探险休闲旅游精品,塑造品牌。
按照探险式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乃至全国生态休闲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特色,确定探险旅游为主题,组织开发探险旅游产品,塑造品牌形象。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塑造良好品牌的形象。
2、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建立探险休闲度假品牌
海南即将成为国际旅游岛,有着浓厚的旅游文化。有着丰富人文景观资源。因此,探险式旅游的开发可以依托海南南已有的乃至全国的旅游资源,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需求构筑不同的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人员推销
招聘少许销售人员,以直接去企业里的管理者进行合作的洽谈,企业的推销员把探险旅游的详细情况告知给企业人员,最好订立长期合作的意向对我司产生长
期的合作。这样大量的固定消费群体,并且对不同企业的商务活动安排好时间,奖励我们的忠实客户,进一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五、具体行动方案
(一)宣传方式:户外,互联网,媒体三种方式并行。
户外:主要在海口以及各省市级中心地带进行户外LED灯箱广告,主要的建筑物上进行宣传;中高档社区墙体广告在海口选择十个大型的社区
网络广告:在家具生活有关的网站和旅游网站上进行宣传,预计每天的浏览数量达一万;
媒体上主要是对省城的交通电台就行广告播放。在海南电台投放一个广告,在每天的上下班期间主要是对有车一族进行宣传,并附带的为那些做的士的人群宣传。
节假日后促销:在网上发布促销消息。
原生态探险旅游卡发行促销
旅游卡是全国通用旅游卡,旅游卡既有原有的充值、取现、消费功能,也有餐饮、宾馆、旅游景点打折刷卡的功能,旅游卡不仅实用,还有很大的炒作价值。
1)旅游卡与名片一般大小,首次运用先进的现代数码多媒体技术制作,正面为有效的风光卡使用卡面(此面可以发布广告),背附旅游资料信息的数码光盘,内含景区图片文字,背景音乐(内置企业点击广告窗口),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全方位的对探险旅游的推广宣传。
2)此卡的发行制作采用合作签约方式,通过广泛征集合作景区、景点、酒店、旅游社等旅游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凡签约合作机构,将被纳入本光碟风光卡的数据信息内,进行宣传与推广。消费者可持卡消费,享受签约景点、酒店、旅行社约定折扣。本卡使用期为一年,使用过程中,不记人名,不计次数,可反复使用,每卡享受折扣优惠限定为每次最多三人,而且凭此卡及折旧补差可更换次年新卡连续使用。此特点可以保证游客消费的连续性和为签约企业保障稳定客源,增加消费次数和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
3)省、市各级探险旅游代理者、旅游行业协会、各景点、景区、省内和目标市场的大旅行社以及三星级以上酒店、银行、超市等都可以作为该旅游卡的发行销售渠道。同时,还可以利用旅交会、景区推介会等旅游贸易活动,与各景点景区进行充分接触,并达成合作协议。
4)旅游卡的面值可暂定为 ?元。终端零售商以发售、随消费赠送等销售形式,旅行社可以以参团赠品的方式实现销售,规定持本社所赠卡片消费可以实行再报名折扣优惠政策;酒店发售以VIP方式进行配送,注明持卡在本酒店享受折扣优惠,吸引再次消费;景点景区按游客数量进行赠送或发售,宣传景点,赠送保险,并提供门票折扣优惠;大型商业机构可单独发售也可与促销商品捆绑销售的方式。
5)旅游卡充当高级礼品进行赠送。
(二)活动宣传
(1)、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结合当地文化、名人名事组织开展的推广活动
创意策划思路:推介探险旅游独特的旅游资源及产品;提高探险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友人来参加,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中国回乡风情旅游节
1)创意策划思路
海南是我国黎族(本地)、苗族自治区,保留着完整的黎族和苗族人民的礼仪和风俗习惯,通过旅游节,将古老民族的特色展示给游客。
2)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赞助企业及广告代理单位
3)活动内容
★ 开斋节旅游
★ 回乡娶亲游
★ 民俗表演
★ 走访回民,深入了解回民居家生活
★ 安排游客在回民家作客,品尝回族菜肴及各种地方风味小吃
4)举办时间:每年——月-—日至—日(教历)
5)参加人员:特邀嘉宾及国内外游客
(三)、旅游公关营销活动策划(旅游形象天使选拔活动)
创意策划思路: 配合旅游形象的传播,为旅游形象的启动造势,在全区范围内选拔形象天使,不仅起到新闻炒作的效果,还可以提高探险旅游的知名度。
(四)、万人裸身穿越沙滩
创意策划思路:万人沙滩裸奔,充分体现了奇特、雄浑、浩瀚、神秘、淳朴的特色,使健康、生命、自然浑然一体,真正达到天地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崇高境界,通过举办本次参与性较强、具有轰动效果的重大体育健身活动,迅速提高探险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
(五)、中国健美先生、健美小姐大赛;重大旅游营销活动——“四个一工程”;百名残疾儿童游海南
(六)1、活动主题:——
2、组织形式
主办:——
承办:__——
协办:——
3、主要活动---举办风景摄影大赛 作品征集时间:—— 评选时间:—— 展示时间:—— 展示地点:——
4、活动形式:
像各界人士征集有关于探险旅游的摄影作品,在作品中选出20副具有探险旅游代
表意义优秀作品,并对其进行评奖。评选评委由摄影协会和探险旅游协会联合组成。对于获奖的作品将其用框架装好,并且放在所在地址进行展览,打上横幅,并且对其当地晚报和当地电视台进行报道。获奖选手在晚报上进行发布,并且对获奖选手进行电话通知。
5、活动宣传:此活动由当地晚报和当地电视台共同宣传。
评奖:选出20副优秀作品,分别为一等奖1名,奖励现金3000元和探险旅游协会费券;三等奖3名,奖励现金1000元和探险旅游100元消费券;特色奖2名,奖励现金500元和探险旅游免费一日游;最具代表意义奖4名,奖励现金500元;最具生动传神奖2名,奖励现金400元和探险旅游日历一本;最真实奖2名,奖励现金300元和探险旅游日历一本;优胜奖4名,奖励现金200元和探险旅游消费指南和宣传日历各一本。
另外所有活动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送探险旅游消费券100元和探险旅游日历及消费指南各一本。
(三)经营方式
1、直接经营:顾客自行选择灵活的时间,前来探险旅游协会。
2、电话预订:确定时间,提前预定,参与人数,活动安排。
3、网上预订:开设网上预定。在网上建立一个消费指南和预订服务。采取网上预定围拢不同的消费者,让工作学习忙的人群灵活的选择时间,不但可以合理的安排活动,还可以避免人多拥挤的情况。
4、联合经营:与代理商合作,扩大旅客范围,增加市场份额。
项目合作方式:——
六、费用预算
(一)广告宣传费用
户外广告:LED灯箱宣传、社区墙体广告费用? 互联网;媒体;海南电台广告预计费用?
宣传费用合计:?
(二)活动费用合计:?
七、效果预测
(一)项目经济效益预期
1.企业的收益 2.政府收益
(二)项目社会效益预期
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大规模的探险旅游的生活区的建立,加大了人们对环保,绿色生活的重视。对资源也是一种大大的充分利用,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国内的各色各样的生态休闲旅游的服务也也会充分的带动起来,甚至还会慢慢形成良好的服务规范。政府的管理力度也会随之发生偏移。能更好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缓解当地政府解决就业压力,并可促进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加快信息传播,提高博望的知名度,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望成为海南甚至是全国第一个探险旅游基地。当然探险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才能慢慢为政府造血,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农民增收。
八、附 录
(一)问卷调查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做这份我问卷调查,这份问卷是关于探险式旅游的调查。请您按照您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问卷结果只供研究用。另外我们绝不泄露您的个人
信息,您填写完后将会得到我们赠送的小礼物。再次感谢!1.您的性别 男 女 2.年龄段
15岁-20岁 20岁-25岁 25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50岁 50岁-60岁 3.你的职业是什么
学生 个体经营者 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
技术人员 人事行政 退休人员
金融专业 老师 其它 4.车
有 没有 有车开,但不是自己的 5.你的家庭情况
未婚 已婚,无小孩子 已婚,孩子已成人
已婚,有10岁以下小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已婚,有10以上小孩子 其它
6.你的家庭月收入情况
1000-3000元 3000-5000元 5000-8000元 8000-10000元 10000-15000元 15000元以上 7.您了解探险式旅游吗?
完全不了解 了解不多 非常了解 8.您参加探险休闲旅游活动吗?
有去过 正有打算去 没有去过(问卷结束)9.您关于探险式旅游方面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是 旅行社 报纸杂志 电视广播 旅游宣传手册 互联网
10.您去或希望去探险休闲旅游的时间一般会选择在平常日(周一至周五)周末 一般节假日 较长的假期 11.您希望的探险旅游景区距离您家多远
一小时车程内 1-2小时车程 两小时以上车程 距离长短无所谓
12.您去或希望去探险旅游,一般会或打算停留游玩多长时间? 一天以内 1-2天 1周左右 更长时间 13.您最喜欢或希望参加的原生态探险旅游的项目是什么? 探险旅游产品 旅游括展 会议括展 婚庆括展 其他 14.您认为探险旅游发展需要提升的方面是什么? 产品 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 游玩质量 服务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原生态;包装设计;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1 我国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也相应的发展起来,每一个出去旅游的游客都希望把各个地方的民俗特色带回家中。诚然,一件小小的纪念品可以囊括最质朴的民俗风格,但是近几年的旅游市场及其产业化趋于热销,各种营销方式已经不再追求小小纪念品的实质含义,而是将它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以过度的包装修饰提高纪念品的外观美,一味地追求外在而忽略了本质的内涵,使得旅游纪念品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风情、风味、风韵、风俗),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
1.2 我国旅游纪念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1)地方民族性特色的缺失。旅游纪念品包装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而许多旅游胜地的纪念品过于追求外表的华丽而变得没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和符合当地地方性特色的包装风格,失去了包装宣传的当地民族特性。
(2)地方文化性特色的缺少。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旅游胜地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一些旅游胜地为了更多地开发旅游市场,从而夸大一些不切实际的文化知识来符合旅游消费者的兴趣,使得最原始的文化本源被埋没,旅游纪念品包装宣传的文化成了一种商业性的文化。
2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研究
2.1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概念与内涵
(1)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概念。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既不能单纯考虑原生态包装技术理论,也不能仅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艺术表象,它是一种既注重包装原生艺术面貌、实用功能,又充分挖掘传统原生态智慧与民族地域特色,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的原生态物质,一种重视原生态环境适应性并考虑旅游消费者的感受,一种基于原生态成长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优化纪念品包装。
(2)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内涵。1)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材料。推崇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天然环保的包装材料、简单明了的包装结构、完美生动的造型语言以及精炼和准确无误的信息传达。2)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形态。主张用清晰、明确、纯粹的天然面貌和仿生样式,利用原始生态的资源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以及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等特点融入包装元素中,最终达到追求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雅的效果。3)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理念。强调“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旅游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人们聚集的地方,而将旅游纪念品包装形式变成这种简洁、豁达,且无需任何繁琐装饰、充分保留原生面貌与美感,从而有效避免了纪念品包装历经多道工序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4)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原则。把握“适度”设计准则,确保设计意图的表达直观、真实,并通过原生态的人文精神将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更趋合理化。
2.2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特色
(1)美学思想指导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特色化。1)自然之美。原生态包装的特色之一是大自然的美,它合乎生命本身运动规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必须依附于自然界中特定的色彩和形状而加以表现。2)和谐之美。原生态包装的特色之二是彰显出自然本身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原生态的自然本质与人的生命本质因共生同构达成的和谐一致,是原生态自然生机和人的生命的一种天然契合,也是和谐本质在人脑中的直接映现。3)纯洁之美。原生态包装的特色之三是纯洁美既繁复又自足,其以圣洁纯朴的状貌昭示着宇宙万物,以天然的光辉演示着天地之道。
(2)文化阐释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特色化。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类型概念,本质上更是一个蕴涵丰富原生智慧的文化概念。旅游纪念品包装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诠释,更多地也体现当地风格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外观的包装彰显出当地旅游文化的意境,更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将原生态包装的文化内涵和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更能彰显出具有当地风格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我们只有从它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入手,对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行深层挖掘,才能较为准确地对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艺术予以精确的定位和研究。
3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第一,以旅游纪念品名称、标志为主要设计形象展开构思,用名称、标志反映原生态产地的特色,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当地精准的生态气息。
第二,以旅游纪念品的原生态地貌为切入点。引用具有地方特征的原貌风景、民风民俗、民族图案等,以达到包装“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表述效果,既体现旅游纪念品的异地风貌特征,同样也是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最佳点。或者用具象图形(包括摄影)直接体现旅游纪念品的本身形象和品质。
第三,以原生态联想与旅游胜地的故事或传说为切入点。联想是构思的基本形式,可通过以此物联想彼物的特点,且每个旅游纪念品都有自身特定的本质内容,如一些旅游纪念品本身就包含一个美丽的传说。
第四,运用与本旅游纪念品相互关联的原生态色彩(比如地域环境色彩﹑民族服饰色彩)等,同样也能达到人们对某种理想和愿望的要求。寓意包括比喻和象征的含义,此手法用于一些不容易直接表现的旅游纪念品。值得注意的是,寓意所选择的表现形式在内涵上应采用为大众所熟悉或认知的形象图形。
第五,以旅游纪念品当地特有的原始自然形象(比如市花、市树﹑古建筑形象)等为切入点,借以旅游者喜欢的旅游胜地的原始自然形象来展开构思。例如,皖南一些地区,当地特色性的草编等作为原生态的包装,用自然的方式倡导人们节能环保、爱护资源,这种绿色包装的同时给人们带来地方性包装特色的亮点。
第六,以原生态纪念品系列化包装为切入点。这种手法主要针对旅游纪念品系列包装,对于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编排、材料的运用。既要考虑所有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整体感,也要体现产品的多样性、产品的个性。
4 总述
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从大自然的风土人文中汲取美学力量和智慧源泉,对现有原生态包装设计理论系统进行丰富延伸,探讨原生态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推广问题。通过深层挖掘原生态旅游文化艺术传承机制中的审美要素与生态智慧,提出全面、发展的“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概念、内涵与设计原则,这正是一次重新反思人类、自然与艺术同生共融关系的过程,是借自然和谐特征思考人类旅游活动与原生态探索体悟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人类、自然、设计艺术的共性,也为探寻原生态旅游包装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閆森.原生态景观元素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2] 官汉蒙.原生态艺术与现代审美表达[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03).
[3] 马春东.生态·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7
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繁华都市”。数百年后, 这座淮滨古城迎来了发展旅游业新的历史机遇。《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 》将淮安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淮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淮安生态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1. 得益于政府引领, 坚持“先保护, 后开发”的政策
在淮安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分布着1/4的水面, 1/10的湿地及1/5的绿地, 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9.9%、37.26%和10.67平方米;拥有包括河流景观、湖泊景观、湿地景观、水利景观、农田景观、森林景观及生态美食在内的丰富生态旅游资源。
2. 通过项目推动, 抓好生态旅游载体建设的可行性
围绕淮安市旅游战略规划, 淮安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通过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撬动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如在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位于清河新区, 总规划面积约3.3平方公里。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古淮河岸边的地形地貌及植被, 利用并修整原有水系,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挖掘地域文化建成一批体现不同“淮”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休闲娱乐和服务配套设施。
三、生态旅游教学的方法:
1、首先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1993年,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我国好多城市为了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使生态环境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局面。应清楚地人学生知道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 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 保护环境, 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 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 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 实现与自然的交流, 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 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 对管理者, 游客, 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2、其次通过图片、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介绍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概况
(1) 美国将生态旅游定位为公益性质, 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区。在2000年时就投入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 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
(2) 新西兰的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 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 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 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 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3) 韩国, 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因而拒绝商业运作, 不以盈利为目的。
(4) 日本法律规定, 砍伐一棵树都要政府批准。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 高于我国的黄山、泰山和张家界多数游览胜地, 但是不但不设缆车, 就是上山公路也只修到两千多米, 剩下的路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自己去爬, 连台阶都不修筑。这不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富士山的本来面貌, 恐怕还有一种民族感情的因素, 即对日本这座圣山的敬仰与尊重。同时, 徒步登山更能体现生态旅游的真谛。
3、最后让学生从小事、从具体的行动上进行讨论, 如何去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 让学生了解思想观念和行为比法规更重要, 我们的不自觉的行为都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也可能带来保护。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 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全民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 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 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 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计划, 把淮安市情介绍增设到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 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 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 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 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 体验大自然和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 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 从每一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
摘要:生态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 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 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 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 即融入了环境教育, 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 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 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以下笔者将从淮安生态旅游的建设谈旅游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生态旅游,建设,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
[3]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8
随着永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旅游环境意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新术语,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界定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旅游形态。理想的生态旅游特质应考虑以自然为取向、生态的永续性、具有意义的环境教育、当地获益、以及游客满意五大要点。提倡生态旅游的学者最终目的乃在旅游行为发生时,对当地环境的干扰可降至最低,并对当地经济环境的贡献最高,同时借助旅游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引发居民自动自发的保育环境,至于游客,可因此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以及生态教育知识。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主要差异在于游客不再只是消极的消费以获取刺激,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态旅游并非追求游客数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小众旅游形态。
2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
2.1生态旅游之游客特征
Colvin(1991)系统的描述一位生态旅游者所具有的独特典型特征:想要一种深度、正真的经验;欲求一个深切的、个人的、值得的旅游经验;在旅游中厌恶大旅行团;寻求身体上及精神上的挑战;期望与当地居民及当地文化有所互动;如果能够适应,通常偏好简朴的环境;可以忍受不便利的旅游环境;主动探求环境事物的相关性,并非采取被动的学习态度;宁愿得到经验而非各项便利等特征。
2.2生态旅游之游客动机
生态旅游游客着重在参与自然活动或拜访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在吸引动机中,热带雨林、鸟类、湖泊、溪流、树林、野花、哺乳动物、山脉、海岸等皆为生态旅游者排名前十五项的旅游动机。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体验动机、学习动机。生态旅游者多半具有“自然或文化环境体验动机”及“学习动机”。
2.3生态旅游愿付费行为
观光资源具有无形性,因此无法透过市场机制给予估价,生态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的结合,通过收费制度的建立,筛选较适合的游客,因为那些经常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亦是那些不认同收费制度的游客,透过收费制度,提升生态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质量。
3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陕南位于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南依秦岭,北屏巴山,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区域内现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3个,国家级风景区40多个。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生态旅游的兴起,陕南三市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1.1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根据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点,陕南各地本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现有山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不断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创新生态旅游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汉中市为例(见表1),2009年至2014年,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增长率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3.1.2旅游市场开发成效显著。陕南各地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通过举办生态旅游节、传统文化节、制作生态旅游广告片和参与网络大营销等活动,吸引关中、陕北、四川、重庆、湖北、甘肃、北京、青海等省内外游客。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省市已经成为陕南生态旅游的重要市场。俄罗斯、美国、韩国等新兴客源市场正在逐步拓展,从而为陕南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客源保障。
3.1.3生态旅游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满足生态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陕南三市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示范与检查整顿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品质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活力旅游、品牌旅游,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3.2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生态观念比较落后。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高度重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唯此,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陕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旅游的观念介绍和宣传相对不足。
3.2.2缺少生态旅游体验设计。通过上述对生态旅游游客的动机进行分析,不仅要满足游客的体验动机,同时还要满足游客的学习动机。陕南现有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所开发项目可参与性不强,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对农耕、乡土文化的挖掘开发不深入,展示不强。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旅游体验的产品又没有设计出来,仅仅是简单仿效、粗放经营,产品市场定位不明,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无法吸引游客的重复游玩。
3.2.3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目前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人,基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也亟待提高。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从业人员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到位,在旅游点的规划中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在日常的经营中,也无法做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游客。
4陕南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4.1开发体验项目,打造精品品牌
生态旅游与游客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陕南生态旅游主要模式是农家饭加采摘、垂钓、销售土特产等形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利用层次浅,对旅游者旅游度假的满足度也低,甚至出现了旅游者想消费,景点却没有项目消费的情况。要围绕给旅游者带来愉悦感受、获取知识、体验文化、享受休闲这一中心进行高品质、差异化的体验旅游策划、开发,提升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培育和打造功能强、文化深、档次高、有规模和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拳头产品,培育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目的地。
4.2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生态农业旅游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就无从谈起。要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农业技工和管理行家、经营里手。对农民的培训要实际,既要通过培训获得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有实效。旅游从业人员除了要对游客进行服务之外,还要在服务过程中,将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传递给客人,让客人获得愉悦经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认同及进步。
4.3适当建立生态旅游区额外费用收取制度
生态旅游游客都希望从旅游的体验中获得情绪与精神上的成长,且愿意对当地的保育活动贡献较多的资金与费用。同时,通过收费制度的建立,作为筛选较适合的游客的手段,以此来提升生态旅游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质量。
加强旅游宣传与讲解。恰当的旅游宣传信息,能有效地引导和转变旅游者的旅游观念,指导其有目的地选择旅游行为。广告、媒体宣传有助于人们建立新的旅游行为和观念,尤其是生态旅游在陕南地区的发展,一定要通过宣传达到相应的目的,否则会误导旅游者做出不当的行为。
摘要: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应建立在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态旅游的永续发展。在对生态旅游者的分析基础之上,分析了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陕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行为,体验
参考文献
[1]赖晓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
[2]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从原生态旅游到原课堂 篇9
我曾去过很多风景名胜, 沿着那条被人踩烂了的路看到摩肩接踵的游人, 耳边只有喧哗和嘈杂, 跟逛上海南京路似的。会旅游的人另辟蹊径, 不会旅游的人跟人脚步, 赶人多的地方去。风景在不被人炒作之间, 会带上人的感情, 那是另一种别样的美。以游趣为上, 与探索同行, 我想这就是原生态旅游之所以令我神往的原因。就像练功之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我忽地想到了那堂与旅游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开课。
一、预设的精彩
带着以往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些经验走进课堂, 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桥》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 所借的班级是平行班中最好的一个班级。
《桥》是一篇小小说, 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 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的老汉形象涉及人性与党性、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课前我的预设是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 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使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美妙的境界。
新课伊始, 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洪水画面, 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揣摩“危急时刻”的场面描写, 分析人物逃生时慌不择路的心情, 成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教学极其顺利地推进, 我运用自己速写的基本功, 在黑板上唰唰几笔, 依次呈现窄木桥和桥上斑驳的印痕,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还原想象和文字的感情朗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百多号人过桥之难, 最后桥身断裂往上延伸绘成一个巨大的“山”字, 老汉“像一座山”的人格之美昭然若揭。这一步被听课的老师认为是“神来之笔”, 有没有那么神我不知道, 只知道当时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的眼神中都流露出对老汉的由衷敬佩。
二、走出困境再现精彩
当预设的精彩一一呈现, 我的心中一阵窃喜, 急着想在凄美的音乐中如泣如诉地朗诵大段的独白, 迎接酣畅淋漓的高潮到来……突然看到前排的一个小男生犹豫了良久举起了手。
我柔声请他站起来, 他定了定神, 小声地说:“老师, 这里面的党支部书记是真的吗?我可不希望有他这样一个爸爸!”
“为什么?”我心里一阵发毛, 眼看就要成功的课, 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他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 连儿子的生命都不顾, 他还是个好党员吗?”一盆冷水把我淋了个透心凉。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怎么会有缺点?我始料未及, 小小年纪竟然敢在公开课上摆出有悖于备课资料和教参的观点。如果正面回答他, 那么我花费了大半节课塑造起来的英雄形象就毁于一旦, 我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怎么办?面对50多位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 如何度过余下15分钟的“宝贵时光”?如果避而不谈, 按原计划行事, 又显得我无法灵活应对学情。我呆呆地站在讲台旁, 半晌说不上话来, 真想找个地洞钻下去。
我的大脑顿时白茫茫一片, 一分钟、两分钟……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 等待着我扭转乾坤的“壮举”。突然间, 我的脑海中跳出了“小小说”这三个字。突然意识到这个意外是多么值得珍惜, 或许能成为让学生领悟“小小说”文体特点的教学契机, 于是我决定冒险改变课前的预设, 果断地将原先安排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上。
我激动地握住了这位小男生的手, 真诚地表扬了他对人物形象理解的与众不同的看法。紧接着, 我问:“还有谁和他想的一样?”陆续有孩子举起了手。那好, 接下来就请你们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孩子们立刻找到了两句话:
1.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观察学生的情绪, 我知道此时此刻他们一定在猜测我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咱们分两组来辩论一下老汉对儿子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这场激烈的辩论持续了10分钟, 很快同学们取得了共识: (1) 小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可能头在山西, 身子在山东, 脚又在辽宁…… (2) 这一“揪”, 一“推”虽然矛盾, 但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丽的教学故事还在延续:“你们还能从文章其他的地方看出小小说的创作特点吗?”
一个女孩说:“我觉得小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 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那个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 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告诉我们。”“看来, 一个成功的小小说家, 最大的功力就是讲故事。”我说。
在我的鼓励下, 孩子们越说越带劲:
“前面写洪水的时候, 通过短句突出一种危机紧张的气氛。”又一个孩子说。“结尾的短句呢?”我顺势而导, 让一个孩子把结尾的几个短句读一读。读完之后, 他若有所悟地说:“结尾的短句, 寄托了老汉死后一种缓慢、哀伤的情绪……”
“同学们能领会小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小说家同样伟大!”看到自己的发现被实验证实, 看到老师将自己与小说家相提并论, 全班同学群情激昂!一位听课的老师课后告诉我:“这堂课出奇的成功, 尤其是那个未经预约的结尾!”而我似乎还未从惊魂未定的课中走出来。
三、对“原课堂”的思考
对课文的预设源于我对教材的崇拜情结, 把课文奉若神明, 不能以平视的眼光看待教材。如此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 只会架空他们的认知水平。课堂上的我为什么被小男孩的问题问得不知所措?原因就是预设太过于完美, 一味地把学生当成听众或是为教师当挥洒、抒发的配角, 一心只想着引他们上老师“教训”的吊钩。其实儿童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看教材的, 要让孩子们学得更加感性一点, 浅近一点, 轻松一点, 教学应由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 这里, 我想到了“原起点”的教学。
反思了上课过程中自己陷入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前排小男孩的模样我至今历历在目, 他为什么会有此一问?为什么有十几个同学赞同他的观点?原来, 只有原问题才能引起真思考。真正的求知欲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没有答案就让你寝食难安, 就像牛顿关于苹果落地的疑问, 就像瓦特关于跳动的茶杯盖的困惑。教师的诗意语言和激情渲染, 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矛盾, 看上去顺顺当当, “情意浓浓”, 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男孩的问题出现以后, 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与学才真正融合到了一起, 课堂的气氛空前地高涨起来。这里, 我想到了“原问题”的教学。
我对那一次冒险的辩论做了大胆的假设。假设充满火药味的辩论, 直到下课也无法得出标准化的结论, 这一场辩论是否将失去意义?孩子们不断从课文中寻找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不断地追问、求证、再追问、再求证。在理解、运用、体验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并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了解小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课堂就是我们和学生携手共游的一次旅行,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 终其一生, 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最后的那个所谓的结果, 还是在意沿路看风景的心情?一堂课的深度是孩子攀爬出来的, 他们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合适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的人。这样一堂“没有标准”的课是每个孩子真正追求的。我把上述思考总结如下:
“原起点”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上, 要以儿童视角作为出发点, 不要刻意以成人的视角引诱他们上“教训”的吊钩。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担当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的使命。它是追求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必要准备。
“原问题”是指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以后又确实想不明白的问题。它可以真正激发孩子们求知追索的欲望, 在原问题的诱导下, 将不会有“不想说”、“说不上来”的尴尬场面。它是“原起点”的现实目标。
“原生态”的理想状态是:艺术形象鲜活本真, 作者身影悄然走来, 师生自我思绪万千, 文本解读层出不穷。沁出的语文味会以其厚重浓郁的精神气味与芳香引领师生踏上温馨幸福的精神之旅。它是“原问题”指向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可以有”的精彩结果。
我们天天说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在课堂上, 我们却早早地定下了我们要去的方向, 鲜有人问一问这些“主体”他们自己真正想去哪儿?我把具有“原起点”、“原问题”、“原生态”这三个教学特点的课堂统称为“原课堂”。在“原课堂”的指引下我的内心开始感到恐慌, 为自己曾经对教材理解的狭隘而恐慌, 为自己曾经对文本思考的浅薄而恐慌, 为自己曾经对学生的无视而恐慌。不过, 经过冲击和历练, 我想, 至少我的思考不会被那么多想当然所阻碍。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不再纠结成长和分数孰轻孰重。
[鲁玲华浙江省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312000]
摘要:一次至今难忘的原生态旅游, 触发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思考。其中“原起点”指教学必须回到儿童本位, “原问题”指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又确实想不明白的问题, “原生态”指课堂平实简朴, 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 丢弃一切对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 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我把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称为原课堂。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10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 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 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 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仍、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 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作出选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 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 (David A.Fennell) 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 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 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 是一种低影响, 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 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1]十几年来, 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 平均年增长率为20%, 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出现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 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中国自199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 到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短短的几年时间,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 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球兴起。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问题
1. 最不生态的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 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 开发者急功近利, 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1982年, 中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 到1997年底, 中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并没有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以较好的保护, 反而使这些地方声名鹊起, 引来游人如织, 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 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 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 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 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2]68倍;树林大片枯黄, 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张家界、南岳衡山大规模的路面硬化, 虽然提高了可进入性, 但造成了快餐式旅游的烦恼, 以前需要两天才能游完的南岳, 现在有观光车进入南天门, 有观光电梯登顶, 已经很难找到昔日还要在禅寺寓宿一宿的乐趣了, 更不用说和方丈谈经论佛的荣耀了。另外, 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 欣赏水平低, 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 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 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 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 不能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 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 生态法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规章制度, 缺乏从立法的高度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只由开发者自觉自愿的保护, 难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中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 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 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 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 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 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 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有的保护区违反《条例》规定,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 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 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1. 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1916年, 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 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 日本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中国由于没有具体可行的生态旅游法案, 致使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 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 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 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 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 776米, 公路只修到2 000多米, 游人再多, 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中国, 有些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 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 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 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 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2. 制订发展计划和战略。
在发达国家, 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 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 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 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 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 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新西兰也是如此, 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 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就是韩国, 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因而拒绝商业运作, 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 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立法和管理, 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 均在禁止之列, 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 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山上游, 山下住”, 即功能分开, 把旅游服务设施安排在区外, 使区内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 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 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 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 000万澳元, 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 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 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自然景观多姿多采。有壮美的大森林;有扎龙, 神农架, 西双版纳, 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 吉林向海, 青海鸟岛, 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中国有60亿亩草地, 约占国土面积的40%, 其中83%的面积分布在中国西部。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
3. 进行旅游环保宣传。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 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 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 日本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加拿大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生态旅游了, 进入生态区的外国旅游者都会得到生态旅游导游册:“生态旅游是由加拿大林业部为作为旅游者的您准备的, 旨在帮助您了解加拿大全国各地您所能看到的风景, 包括对景区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和说明。生态旅游线路将涉及各种主要的风景类型和生态区, 每个生态区的图标上都标明了观光点 (由序号标出) 。大部分景色您可以驾车观赏, 有些地方则建议您停车观赏。各观光点的距离都标明了公里数, 如果要进入支路观光, 在高速公路路口上都有路标标明距离。如果您能记录好旅行的距离并在达到每个观光点前阅读有关说明, 您就能从生态旅游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1]这种生态旅游以跨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为中心, 沿途划出几个生态区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边划出若干个生态旅游区, 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联系起来, 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 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作最小化处理, 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 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 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 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使人类能到大“自然 (Nature) ”中, 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 (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 (Nirvana) ”最高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邓爱民.浅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BE/OL].www.lunwenwang.com.
[3]罗清.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BE/OL].论文天下论文网, 2009-10-22.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浅析 篇11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功能
1、生态旅游的特点
(1)生态旅游活动的普及性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大众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从参与旅游活动的游客量上看,是大众参与;游客不仅仅只限于经济和地位上的上层人士,普遍的职员、工人、学生等均可成为生态旅游者。在中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还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2)生态旅游活动的保护性
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大众旅游对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其保护性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应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旅游者需要约束自己的行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对开发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其纳入成本核算,并谋求持续的投资;对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使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
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性为前提,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规划、活动项目的设计及管理等均要有专业性,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这也是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所决定的,这样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是真品,才能真正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生态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生态旅游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多样旅游需求。从传统大众旅游中脱胎而出的生态旅游,其活动方式不只是观光、度假、娱乐等,还根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出现了如探险、科考、滑雪等一系列的特种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将日益丰富多样。
2、生态旅游的功能
(1)旅游功能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旅游。它是用原始的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来吸引游客,尤其是城市游客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并不主张一味满足游人旅游的需求,而是对其实行一定的限制,主要为保护的限制。
(2)保护功能
保护功能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其特征功能。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因而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人的方面看,保护既体现在人的意识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从一个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来看,保护既体现在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利用过程中。正是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才使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待完善。
长白山旅游区横跨两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延边州的安图县和白山市的抚松县、长白县这3个县级行政单位,并且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如何协调各方面,各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利益、功能、权限等。是开发长白山旅游潜力的关键。
2、生态环境日益退化
在保护区内由于修建高速公路,破坏了境内的大片苔原植被,至今尚留有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后果;在第二号电站引水渠道工程兴建中,仅因选线不合理就造成6359m2的绿地破坏,其中,破坏岳桦64棵,破坏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牛皮杜鹃1150m2;在海拔2590m的高速公路两侧,1983年样品调查,植被覆盖率为30%,植物种属7种,1996年再次调查时,植被覆盖率降至10%,种属降至5种[8]。受经济利益驱使对高峰期游客数量不加控制,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环境监测措施,导致环境污染和退化。
3、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开发
目前,长白山西坡、南坡的特色旅游资源(景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游人主要集中在北坡天池上下,造成该区环境容量超载,给本来生态比较脆弱地段的植被保护带来严重隐患。
上述可见,生态旅游开发中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没能很好的进行全面的规划,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盲目的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含义,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保护策略
1、打造长白山特色品牌
长白山生态旅游要在立足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的品种组合、时间组合、空间组合,促进转型,营造绿色、纯朴的旅游环境,要广泛来用横向联合、整体联合、联合促销、打造品牌、共同受益,提高旅游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以吸引游客,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2、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保护系统
在保护区建立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生态旅游开发的科学性是当务之急。
保护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设立自上而下的保护系统,制定保护目标和措施,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具体对策为:①积极宣传引导,提高环境意识。②认真科学规划,保护重于泰山。③增加环境投入,完善治理机制。④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
3、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实行定点、定时、定量旅游
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游客容量应限制在6000人/日之内,最高不宜超过7000人/日,并规定旅游时间不要全年或全天都开放,减少保护区的压力。
4、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
保护区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建设、文物等多门学科。要发展旅游,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培养大批的管理、服务、营销、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骨干。首先加快人才培养,并为这些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其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三,加强“企、学、研”联合,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发挥旅游理论前瞻性的指导作用;第四,开创多样化的生态旅游游程,满足不同层面游客的游憩需求。
原生态旅游资源 篇12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地形秀美。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西南部, 地处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 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素有“浙江的西双版纳, 华东香格里拉”之誉。景宁属浙西南山区, 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 峰峦耸立, 地形复杂,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 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 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 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 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 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长期以来, 浙西南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 这一地区环境受污染程度较低, 生态保持良好, 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二是山峦众多,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8.8%, 位居浙江省前列, 其中草鱼塘是省级森林公园, 是全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三是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 分别是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 湿地总面积约1, 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是望东洋高山湿地, 海拔1, 230米, 面积达600多亩, 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 绝无仅有, 国内也属凤毛麟角。四是境内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表现为山林密布, 灌木丛生, 水草丰茂,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全县有植物178多科, 691多属, 1, 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 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竹林, 灌丛, 草甸等。全县林相种类众多, 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五是水文景观丰富。境内是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发源地之一, 小溪流更是不计其数, 源短流急, 水流冲刷出许多鬼斧神工的瀑布景观, 特别是景宁的大际雪花祭, 每年都会吸引上百名摄影家前来采风。
(二) 畲乡文化独树一帜。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一张“畲乡文化”的金名片, 民族风情在这里尽显风采。畲族文化自成体系, 特别是在歌舞服饰、婚俗、饮食、手工艺品等方面都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畲族山歌曲调高亢, 假嗓发音独树一帜;以悠荡步为基本动作的畲族舞蹈动作优雅欢畅, 表现力强;以手编彩带为代表的畲族工艺品技艺精湛, 色彩协调, 深受人们喜爱。畲族风情则体现在婚俗表演上, 畲家婚礼集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之大成, 其表演性和群众参与性强, 游客可作为婚礼上的任何角色参与活动, 在娱乐中充分感受畲乡风情的文化魅力。[2]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被现代文化同化的程度较低, 景宁包括畲乡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外, 景宁还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古建筑和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比如大际乡时思寺, 建于宋绍兴十年, 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江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式布局的古建筑群, 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 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3]
(三) 区域政策优势凸显。
景宁县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其周边的省、市经济均较发达。景宁离杭州市的直线距离259公里, 具有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离您最近的民族县”等区位优势, 对发展旅游产业极为有限。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旅游资源相比, 景宁县更具有丰富的客源市场。[4]同时即将在2013年全县贯通的云景高速, 将使景宁县完全纳入浙江省四小时交通圈,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景宁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近年来, 景宁县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并且加大了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2000年, 景宁县委、县政府从时代要求出发, 提出了“创畲乡生态优势, 建风情旅游名城”的战略思想, 并成为景宁县指导工作的一个主流思想。2011年景宁县、县政府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 每年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 000万元 (占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 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 用于全县旅游项目前期、规划编制、行业管理、人才培训、商品开发、信息化建设、招商引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旅游市场开拓和景宁旅游形象宣传等, 优惠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将促进景宁进一步掀起旅游发展热潮。
二、景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景宁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一方面有利于机制、体质创新, 找捷径、低成本地实现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也存在后发地区普遍存在的服务设施、资金、人才品牌和机制等“瓶颈”问题, 及旅游开发中心面临的其他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接待能力低。
景宁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近年来设立了专门用于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 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入为主。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不全,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少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 如道路路况差, 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简陋, 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卫生状况差, 旅游旺季住宿床位紧张等。
(二) 生态旅游整体营销不足。
对外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 投入少, 形式简单, 专业水准差, 没有突出畲乡的特点, 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 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 品牌意识不足。同时, 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 在家坐等顾客上门, 缺乏主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多数农家乐缺乏对于乡村节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 品牌意识匮乏, 很难保证持久稳定的客源。
(三) 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景宁, 很多乡村旅游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 用人唯亲, 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我国农村的长期相对闭塞, 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 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上的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
(四) 旅游产品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品牌不强, 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创新, 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大。旅游产品目前尚局限在以大际雪花祭、大均“畲乡之窗”观光及纯表演式的畲族文化观光, 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景区虽有旅游商品, 但发掘还不够。近年来, 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 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 项目内容较为单一, 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 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5]
三、景宁县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快速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较快升级, 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对此, 应该顺应潮流,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 大力宣传, 打造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景宁生态旅游要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 必须开辟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一方面可以申请设立 “浙江景宁民族旅游试验区”, 同时还可以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试验区和示范区及自治县的特殊优势, 搞好旅游开发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 对现有的旅游品牌进行系统整合, 抓住龙头, 积极建好和宣传“华东民族城”和“双际黄金线”这两个精品工程, 让“民族风情、天然氧吧、特色农家菜”等关键词不断吸引潜在游客, 提高畲乡生态旅游知名度, 打造集畲族为主的各民族风情展示和“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休闲景区, 结合大均“畲乡之窗”较为成熟的漂流项目, 与民族风情项目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努力构建畲族文化品牌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二) 完善机制, 多元投入。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额大, 效益长久的项目, 应由政府主导, 营造环境,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是政府每年要拿出专款, 继续用于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丰富旅游景观, 开展宣传。二是县里要做好生态旅游统一规划, 整体设计, 并按“谁开发, 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各部门在景区的景点建设任务。三是要争取市场性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按照“思想上放胆、领域上放开、经营上放活、税费上放宽”的原则, 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要运用市场手段, 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生态旅游开发。[6]
(三) 完善硬件, 培育人才。
加强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业等建设, 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交通上大力发展快客和旅游专线, 利用金丽温高速和云景高速, 解放思想, 超前规划落实。多渠道吸纳和培育人才, 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依托丽水市大专院校和挂钩单位搞活用人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纳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推行许可证和农家旅馆评优制度, 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农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 以规范行业准入。加快星级农家旅馆建设, 改善乡村接待设施, 组织农家旅馆开展星级创评, 提高服务水平。
(四) 健全法制, 保护环境。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但是在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毁坏和污染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同时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也是在推进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7]因此要尽快实施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 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而且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 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 做到有法必依。要清理整顿旅游管理队伍, 定期、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政策、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方面的专门培训, 并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岗位任职条件,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 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查, 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查, 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查, 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按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都有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 并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2].柳向阳.乡村旅游:浙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J].浙江经济, 2004
[3].麻益军.论景宁县旅游品牌的创建与营销策略[J].旅游经济, 2002
[4].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1
[5].任三英.关于应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山西林业, 2011
[6].附敏.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J].当代江西,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