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

2024-05-29

原生态(精选12篇)

原生态 篇1

原生堂蜂蜜产自深山,保障自家原蜜,只经过初步过滤,瓶子底部可能有一点点的蜂巢或者花粉碎屑或者是一点点的蜂蜜结晶,最大程度的保质蜂蜜本身,也是只有真正的深山原蜜才会特有的现象。无添加、无加工、真实的蜂蜜,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原汁原味,家里老人、孩子、孕妇都可以放心吃,保证亲们购物无忧,收到后先尝后验证,有任何不满意的都可以退货,我们报销路费。

蜂蜜味甘,性平,入肺、脾、心、胃和大肠经,有润肺补中、润燥滑肠、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及缓中止痛的功效。蜂蜜所治的疾病非常广泛,从内科到外科,从皮肤科到眼科,从妇科到小儿科,蜂蜜都可以大显身手。蜂蜜还是传统中药炮制原料,常用做蜜灸或炼蜜为丸,不但是极好的矫味剂,还可以使中药起“补中润燥”和“甘缓益元”的作用。

不满意包退货

原生态 篇2

最近有报道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正忙于用传统的田园方式来喂养家禽,以抵制日益泛滥的用饲料催生催长家禽的行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球另一边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由于过于钟爱油炸鸡(可能是饲料鸡)正饱受心脏疾病的困扰,可见总统的健康也得从食用天然食物开始呀!

当方便油炸食品和软饮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角,当我们的饭碗里只剩下饲料喂养的鸡鱼鸭肉和错季的温室蔬菜时,我们可怜的味蕾早已感觉不到曾经的美好滋味。纯自然的、天然的消费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变成了一种奢侈,原本追求高尚的“吃、喝”再一次回到果腹的地步,这难道是工业文明的悲哀?或是人类消费水准的退步?这也许成为现代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最大忧虑。

崇尚“原生态”

当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一鸣惊人;当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以自然的舞姿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开始发现“原生态”的歌唱和舞蹈是如此的动听和美丽。用某些专家的话来说“感受原生态,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普通老百姓说“我就喜欢那种朴实、自然的感觉,很舒服。”

何为“原生态”?“原生态”来自大自然,没有经过太多的人工改造,以天然的真实面目示人。

就以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而言,“原生态”的消费也是最健康、最受欢迎。就像老百姓总是愿意以更贵的价钱买放养的土鸡,因为这更健康、肉味更香。随着人们对“原生态”消费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原生态”的市场价值也开始放大。紧跟而来的必然是以满足“原生态”消费的各种商业活动的渐次展开,而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活动中取得竞争优势,“原生态”产品则成了继品质、品牌之后最具市场价值的一大议题。

“原生态”产品的属性

“原生态”产品必须把“原生态”生产和“原生态”营销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品价值和消费者价值的有效对接,

对于“原生态”生产的理解并不难,就是要求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改造,保证产品的天然性和整体性。饲料催肥的家禽、错季蔬菜、油炸食品以及添加了人工材料的各种饮料都不属于“原生态”生产范畴。

这里所指的“原生态”营销要走出一个误区,不是说广告语和产品标识中有“原生态”三个字就算真正的原生态营销。“原生态”营销要求以简约而不简单的传播方式引领“原生态”消费潮流,以朴实、自然的产品价值来引发消费关注从而促成“原生态”消费行为的完成。总之一句话,就是以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实现产品和消费最“原生态”的对接。

发现“原生态”产品

“原生态”模式在食品行业中的成功运作典范要数农夫山泉。农夫山泉的“天然矿泉水”就是一个“原生态”产品的大标签。农夫山泉最有卖点的产品优势就是它的水源地,不管是千岛湖还是丹江口,农夫山泉一直强调是“天然的活水”,“天然活水”是消费者饮水消费的最高需求。从原来的“农夫山泉有点甜”到今天“用PH值测试得出农夫山泉是弱碱性天然水,即是健康的水”,它所有营销宣传的基础都是在表达“水与人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是原生态营销的手法,不花哨但有效!

其实,中国的白酒和黄酒是最接近“原生态”产品的,绿色的粮食、清洁的泉水湖水、生态优良的酿酒环境。可在企业费尽心思挖掘所谓的假历史伪文化时却忽视了白酒、黄酒最具生命质感的“原生态”属性,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其实对消费者而言,“原生态”属性比那些牵强的、人造的历史文化诉求来得更实际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个关乎他们的健康也关乎他们的心理感受。

酒的酿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滴好酒必须经过几十道工序,这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时间是最大的成本,比如好的酱香白酒和黄酒在储藏上就得花费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酒是有生命的,年份酒更是如此,“年份酒”的过滥难免让人感觉酒的年龄也能借助技术和营销手段加以改变,这无疑是在毁灭白酒、黄酒赖以生存的“原生态”价值根基。

“原生态”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它的存在保证了世界万物的和谐共荣;“原生态”不是只追求原始而放弃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呈现事物本身的纯洁;“原生态”也是一种创造生命质量的态度。

当传统的竞争手段逐渐乏力时,“原生态”的消费理念必然会给现在商业竞争格局带来全新的冲击。把握“原生态”的财富机会需要高度的商业智慧,不知您准备好了吗?

浪漫原生态 篇3

职业 通信行业工程师

爱好 旅游

城市:福州

户型:四房两厅两卫一厨

面积:138㎡

我们每天都在思索着如何从繁杂的现实生活中逃离,真正享受一花一天堂式的美妙生活,所以,在返璞归真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简约与实用,需要享受自然本真的赐予。不过分强调形式,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介入打破了高贵的环境氛围,也不用将家饰仅仅视为某个外观奇特却毫无用处的设计。

最实用的返璞归真,是可以走出人为的制造和无端的堆砌,然后拥有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橄榄绿的壁纸绘制出平衡、和谐的简单,一切纯净的色彩、天然的质地和具有实用功能的简约家具配饰,才应该是房间的真正主角。纯纯的白色窗帘、藤编制品、毛毡地毯、粗布质地的宽大沙发、多功能纯木墙架取材天然、功能实用渗透到居室的各个角落,才是居室原生态最重要的语调。

居室与家居产品,之所以一直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活重心,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它们能“满足心灵”的情感价值。返璞归真,所表达出的温暖、和谐与亲切,才是我们向往居室原生态的真正原因。

无论是忙碌一天后,选择坐在雨后初晴的庭院中闻着泥土特有的芬芳;抑或在草药蜡烛旁,真正拥有一天中什么也不想的宁静片刻,对于现代人来说,都会是精神层面上的某种奢侈感受。而纯棉纺织物、陶瓷制品、毛线编织靠垫,这些简单却常见的自然制造品同样可以赐予你清新脱俗与静谧温情。

是的,原生态家居带给我们最温情的返璞归真,不仅仅是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个人感受,即便是家居设计师们,也正将这一精神层面上的原生态故事讲述得更加完美 “坐在这个位子上,你可以逃离一切。”或许,这才是我们内心如此需要家居原生态的根本原因。

业主采访录

问:你从事什么职业?你和家人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答:我是通信行业工程师。和大自然全身心的亲密接触是我们的大爱。

问:你是怎么与设计师磨合的呢?

答:将自己喜欢的图片发给设计师,并填写了设计师的一份需求问卷后,便将自己的家完全交给了充分信任的设计师。

问:当初装修时的预算是多少?最后结果和预算相符吗?

答:没有具体的预算,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钱花的愈少愈好。

问:梦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子?

答:梦想中的家天为被,地为床,在早晨睁开眼的第一刻,小鸟啾啾,树叶和小草上的露珠对你微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在风格的选择上,是怎么考虑的?

答:大自然的气息越浓越好。

问:哪里是最满意的?哪里是觉得有遗憾的地方?

原生态 篇4

近年来, 对原生态音乐一直颇有非议, 尤其是在声乐演唱艺术中。当国内声乐界颇有权威性的“青歌赛”中加入“原生态唱法”这一类别时, 就为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载体。在中国知网以“原生态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并无涉及, 这说明原生态声乐艺术并未得到声乐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据专家介绍, “原生态”这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 “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歌曲是一种结合民间艺术、民俗, 未经过商业化、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歌曲, 乡土味十足。所以, 对原生态音乐的研究, 不只是对其唱法的研究, 更可以从其文化背景、民族情怀中去研究。

一、对“表演”与“表达”的界定

“表演, 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表达, 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 (语音语调) 、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 以物、事、情、理为内容, 以语言为工具, 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这是百度百科上显示的关于“表演”与“表达”的词条, 二者涵义其实并不等同, “表演”侧重在“演”字, 强调的是表情和动作, 是一种动态的、具体的, “表达”侧重在“达”字, 更强调以语言为工具, 在听觉上更为直观, 表达是为达到需要的一种情感, 是理解性的。

二、原生态演唱中“表演”应服从于“情感表达”

把一首声乐作品完整、清晰的传递给观众、听众, 这是声乐演唱者最基本的艺术追求, 在强调情感是声乐作品灵魂的同时, 如何将情感充分而深刻地传递给他人, 则成为了表演者一直探讨的话题, 那么, 对作品歌词、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元素, 原生态音乐传递的是一种朴素、天然的情感, 人们随性而歌、率性而舞, 只为表达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并不是为表演而作, “表演”在其作品情感表达中是从属的。好的声乐作品在于遵从曲作者、词作者的真实反映, 而原生态民歌的词、曲作者正是我们真真切切的人民大众, 对情感的真实表达是表演的目的所在, 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表演太过, 则失去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及内涵, 成了“带着面具的演唱会”。这种建立在生活体验基础上所产生的演唱, 无论如何唱, 它都味道十足。

以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为例, 当他站在星光大道舞台上唱着“上去咯高山, 望平川……”听众震惊。从歌曲本身来看, 节奏自由、旋律多跳进、音高较高。节奏的自由延长体现了人们无拘无束、想唱就唱的生活追求, 旋律的跳进和高音的嘹亮仿佛表现着人们在那片黄土地的恶劣的环境下滋生出来的勇敢和力量。全曲洋溢着浓郁的陕北气息。阿宝用他那陕北汉子独有的豪放、粗犷的嗓音, 把原生态的韵调和味道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时候的阿宝, 很简单, 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和做作, 尽显出一个农民歌手的自然, 亦或是拘谨。只可惜, 商业化快速消磨着这位淳朴农民追求音乐自然的原貌, 使之变为了一名所谓“歌手”, 站在舞台上摇摆, 还唱着英文。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 对这种流于现实和商业化的演出要表示警惕, 因为这并不表示是一种进步;而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对于这种特色文化者的丧失更表示惋惜, 因为在强调个性艺术的今天, 民间艺术和文化确实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播撒。

三、原生态声乐艺术“情感表达”中的“表演”

歌唱者是音乐的解释者, 如何能够表达情感, 表演是必不可少, 在笔者看来, 声乐演唱时的“表演”是为表达作品情感而作的一个艺术显现过程, 是服务于“表达”, 而在原生态歌曲表演中, 它所追求和传达的是各民族人们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向往, “表演”达到歌曲表达的最初目的就是好的。本文所论述的也并不是排斥舞台艺术。

就原生态歌曲表演中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一说, 给原生态唱法的定义是:“原生态唱法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 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 而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对于这个定义的科学性, 笔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舞台毕竟不是田野, 我们是不可能完全还原成最原始的状态, 难免程式化, 那么这个定义是从发声方法还是表演形态来论述的?“原生态”概念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理想化的观念。歌曲是高兴还是悲伤, 都是要从演唱者的表情表演中看到, 那么“未加工”的又如何定义?笔者浅见, 可能只是以是否经过专业的发声方法训练、歌唱基础知识训练来区别, 能不能“表演”和怎样“表演”, 并不是关键。以2010年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组中, 湖北撒叶儿嗬组合演唱的《巴东石工号子》为例, 一出场, 演出画面拟建的是石工们抬石头的劳动情景, 号子本就是劳动者为协调劳动一致性、鼓舞加劲的歌种, 一唱众和的形式, 简单有力。这首劳动号子是典型的湖北民歌音调和语言特点, 字多腔少、语言以和声字为主, 旋律多级进, 便于演唱, 把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表现的贴切。这场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这时候歌唱发声技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表演不过分也不夸张, 追求的就是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四、专业声乐中对“原生态唱法”的思考

在声乐教学中, 对原生态唱法也有吸取的地方, 可能有人觉得诧异, 正统的声乐教学需要学习乡野俚曲?这是有必要的, 正统的声乐教学主要是围绕发声训练、呼吸气息训练、歌唱基础及技能的训练进行, 间或缺少对生活真实的感触, 而歌唱艺术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和理解表达, 最需要的就是生活素材。原生态歌曲植根于生活土壤, 贴近群众, 表演者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风格和特殊潜能, 都是非常可贵的。

首先, 要有兼容并包的态度。专业的声乐艺术不应排斥原生态唱法, 这是对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某一人群的的尊重, 态度决定一切。这不是“学院派”与“土气派”之争, 也不是“雅”与“俗”之争。早在西周《诗经》“风、雅、颂”中, 采风而来的“风”它就是民间歌曲, 受到人们的重视, 被世代传承着。

其次, 民间音乐是巨大的文化宝藏, 当代许多创作型歌曲, 吸取民间艺术的元素创作而成。 (1) 在歌曲旋律的创作上, 有的吸取民间歌曲的音调, 这样的创作型歌曲更有亲切感, 更有群众。有的结构形式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从“原生态音乐”中吸取了自由元素, 令歌曲风格多变。 (2) 演唱技巧上。我们并不能否认原生态唱法是有发声方法、呼吸训练等, 原生态艺人在运用时, 只不过是叫不上专业的名字而已, 何况,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来源于实践基础。比如, 蒙古长调的双音演唱, 如何让人的嗓音同时发出两个声音, 令许多声乐专家惊叹。在练习气息时, 有甚多的原生态艺人, 他们有其独特的训练方法, 有人肚子顶石头练习, 找丹田用力的感觉, 等等。从这些民间艺术中挖掘出来的精华,

浅析勃拉姆斯奏鸣曲Op120 No.2中的情感

王德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 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汉堡。小时候的勃拉姆斯就有过人的音乐天赋, 在1848年首次登台公开演奏, 显示出他那不同寻常的钢琴技艺。1853年开始勃拉姆斯巡回演出的生涯, 期间结识了李斯特和舒曼, 并在舒曼的褒奖下被欧洲音乐界所认知。19世纪60年代末期, 他的《德意志安魂曲》首演成功, 确立了勃拉姆斯杰出作曲家的地位, 随后他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名声的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度过了他平静安逸的晚年, 1897年3月他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勃拉姆斯虽然处于浪漫主义时期, 但他在19世纪文学化、标题化音乐主张中却坚定地走自己崇尚古典传统音乐, 崇尚德奥城市及民间纯朴美好旋律的道路。勃拉姆斯的创作广泛涉及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多种音乐体裁, 他以其激情涌动但又深思熟虑的作品, 证明了属于19世纪浪漫时代的古典风格所具有的生命力。

Op120 No.2是勃拉姆斯晚期的作品, 写于1894年, 是勃拉姆斯为单簧管或中提琴所创作的两首奏鸣曲中的一首。它体现了作曲家在生死哲学方面的态度, 含蓄的抒情, 淡淡的忧伤。勃拉姆斯晚年不能忍受像小提琴和长笛那样尖锐的音色, 他渴望在音乐中寻找安宁, 寻觅低沉的音响。而像单簧管、中提琴恰恰最理想地适应了他的这种情绪, 最适合去描绘他的人生。

这首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llegro amabile, 愉快的快板, 奏鸣曲式。曲子的主部抒情柔和, 娓娓道来, 使人联想起舒伯特的歌曲。副部的旋律和主部类似, 但因为加入了一些八分休止符, 演奏出来后有了一种迟缓, 表现出了一种犹豫。在后面的继续发展中, 作曲家大量的运用了八分音符和三连音, 并让两者相互交织。这种交织给听觉带来了很意外的惊喜, 仿佛两个人的对话, 八分音符细语婉转, 而三连音则是铿锵果断。从演奏的角度来说, 我认为此处的八分音符一定要演奏的平均, 而三连音则可以打破惯有的紧迫感, 适当的悠长舒缓一点, 以达到和八分音符的呼应。

第一乐章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我认为应该是它的展开部和最后的结束部。大量三连音的叠置, 使乐曲出现了“转折”, 似乎和本身的主题不大搭调, 但后面很快又回到了乐曲本身的主题, 好似人在沉静中, 心里的一丝波动。这段“转折”既不影响曲子整体旋律的流动性, 又恰如其分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二乐章ma non troppo Allegro, 热情的快板, 相当简单的三段式曲式, 近似谐谑曲。乐曲的主题果断、扣人心弦, 并在主奏乐器和钢琴上交替出现, 形成优美的二重奏。用不同的声音“唱”出相同的旋律, 好似作曲家在把他想说的话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吟唱。所有这些艺术的细节造成一个和声的整体, 使音乐充满着激动不安。进入三声中部后, 音乐的舒缓与前后的“激情澎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其中绵长的三六度双音 (单簧管版本是单音) 更增加了这种对比感, 把情感的冲突做到了极致。此后乐曲又重复了第一段, 增加了两种情景的交融, 仿佛年迈的作者都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 在声乐教学中, 在对民间歌曲进行演唱训练时, 学生要多模仿, 学着那种味道和神韵, 在进行专业声乐训练中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行声乐教学时, 应博取众家之长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结语

对于多彩的音乐生活, 笔者的视野很开阔, 原生态音乐作为珍贵的民间艺术, 对其进行研究和学习是很有价值的, 同样,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存在也点缀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何理解原生态音乐可能仍存有争议, 但这并不是妨碍它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原生态唱法作为新提出的歌曲“唱法”, 它应是衍生在民族声乐唱法中, 在新兴文化产业下应用而生必有它的朦胧中看到了过去年轻的自己。其实演奏起来, 把前后两部分和中部的对比做好, 本乐章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从宏观上看, 第二乐章似第一乐章的继续, 它带着一种如火冲动的激情, 打破了第一乐章的沉稳, 把第一乐章的乐思继续发展到新的阶段。然而这个乐章更像是全曲的中央部分, 对第一乐章的温柔以及末乐章的轻松平静都起到了平衡作用, 对比中彰显统一。

终曲Andante con moto.Allegro, 由行板加速进行到快板, 古典曲式的主题变奏曲。主题开始时形式匀称, 旋律优美, 仿佛从第二乐章的激情中又拉回到先前的平静中。主题还呈现出勃拉姆斯作品的特色——非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 而是六小节的乐句, 这“沉默中的幽默”可以算是他的精华之体现。

主题后面三个变奏, 作曲家运用了逐渐缩短主要因时值的古老技术对比出现, 过度的极为巧妙。这既体现出他对古典时期音乐的崇敬, 又揭示了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一种心情, 沉默内敛中蕴含着内心的激动。其中第二变奏又引用了第一乐章中大肆发挥的三连音, 在一种萌动的不安中把主题推向第三变奏更短小的时值。第四变奏是本乐章戏剧性的中心, 由缓慢的过渡徒然进行到快速的旋律之中, 打破了先前平缓进行的印象。第五变奏作为转换节拍后对前三个变奏的综合再现, 把整首曲子带到了结尾第六变奏——能量最终短暂的爆发, 仿佛是作者酝酿已久的一种发泄。从后来者的角度看, 也应该是勃拉姆斯最后的呐喊, 最后的挣扎, 此后他的生命之火真的开始渐渐熄灭了。从演奏的角度来看, 演奏者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随着变奏的深入不断释放应该远大于对于技术上的要求了!

Op120 No.2做为勃拉姆斯晚期的代表作, 可以说是他写作手法和内心思想以及情感的集大成。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勃拉姆斯交响曲里的凝重、深度, 又可以看到匈牙利舞曲等源自民间的音乐里的轻快、明朗, 还能看到他声乐作品里细腻、真挚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人生的一个缩影, 融入了他的快乐、悲痛、智慧、执著……他的多种情感恰到好处的融入了一首作品中, 也是他的情感让这首曲子更富有生命力。可以说, 勃拉姆斯在一个最赋予情感的时期用最充满情感的方式创作出了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2003年7月第三版.264~269.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10月.270~271, 273~274.

[3]格奥尔格·科内普勒著;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4月.652~654.

[4]《中提琴艺术史》123~127.

[5]Ivey Keys著.杨韫等译《勃拉姆斯室内乐》石家庄.化山文艺出版社, 1998.115~116.

合理性, 既然它有存在的价值, 那我们探讨的就是如何去保护并发展它。笔者并不提倡商业化对其侵染, 这也是笔者本文中的观点, 原生态歌曲演唱要遵从最自然的情感表达, 是一种随性的和谐, 不能过度的表演, 望人们对它的思考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支持。

参考文献

中考满分作文原生态佳作 篇5

点评人:潜山中学高级教师 葛满玲

(一)我们的心近了

经常徜徉于书山文海中,历览前贤,学习他们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中,我们的心近了。

――题记

屈原愤而沉江

汨罗江边,一个双目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老年人迈着坚定的步伐缓缓走来。他是什么人?他要干什么事?他是楚国大夫屈原,不是本应与楚国君臣过着灯红酒绿般安逸生活吗?形容怎会如此枯槁?原来他厌倦了官场,看清了世俗;他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做《离骚》,赋《楚辞》,发《天问》,痛斥楚国君臣等封建黑暗势力;他看到了楚国亡国的命运,可自己却不为楚王所信,高呼“举世混浊我独清”。他对楚王彻底失望了,终于迈出了让人震惊的一步――怀石沉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因爱国而不朽。我开始欣赏他的心,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杜甫心忧天下

落败的长安街上,一个失魂落魄的中年人缓缓走过。他痛心,他在悲痛地吟唱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又在伤心地阐述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他也在悲伤地高呼“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同情劳动人民,留下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公私仓廪俱丰实”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历史变迁的痕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更是伴着他走过余生。

他是诗圣杜甫,他心忧天下,为国为民。我读他的诗,接触了他的心,我心中的爱国种子发了芽,开了花。

毛泽东泽润东方

新中国的成立与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息息相关。青年时,他自信地高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抗战前夕,他更加自信,唱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他不光是指点江山,更是问天下之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代伟人毛泽东那一篇篇气吞山河的诗词,像爆发的火山一样红光冲天,像奔流的巨瀑一样浪花飞溅。读他的诗词,我豪情万丈,有了冲天的革命斗志。

我欣赏屈原的心,接触杜甫的心,领会毛泽东的心,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不知不觉中,我心中的爱国种子业已发芽开花并结出硕果。

我们的心近了!

我们的心融合在一起了!

【点评】我们的心为什么近了?小考生在“题记”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前贤们的爱国之情让我们的心近了),起笔不凡,一下子吸引了阅卷老师。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回放了屈原、杜甫、毛泽东人格中最精华的部分,并旁征博引地说明:在他们的心中,爱国热忱占据了首要席位。最难能可贵的是,小考生用两条清晰的线索驾驭了全文:一是前贤们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二是“我心中由种下爱国种子到爱国之情发芽开花并结出硕果”的过程。结尾处深化了主题:我们的爱国之心不仅近了,而且融合在一起了。文章注重过渡照应,段与段之间连接紧密。语言简练,厚重又不乏文采,确实是一篇上乘之作。

(二)我们的心近了

凝眸远处的山,倾听潺潺的水,走到高大挺拔的松树下,我们的心近了。我的心与山,与水,与松相连。

山,你雄伟挺拔,傲然屹立。

多少人,在你的脚下臣服,仰望你,使他们望而生畏,这些人,你对他们摇头;又有多少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征服了你,这些人,你为他们自豪。

我来到你的身旁,感受到一股力量,催我奋发。于是,我开始踏上征服你的路途。你陡峭崎岖、荆棘密布,我不怕,我有一颗不败的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我登上了山顶,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闭上眼,我感受到我们的心一起跳动。我与山的心近了:我感受到了山的稳重与巍峨,山也在为我的不屈与勇敢叫好。

水,柔。

你的柔情,多少人为你倾倒。

静谧的夜晚,漫步林间,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水像一条银带。此刻感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美好。

水,猛。

我站在黄河岸边,吟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咆哮着,气吞大地;你冲击着两岸的沙石,让我感受到了壮阔。

我们的心近了:我感受到了水的柔美与汹涌,水也告诫我要经得起风浪的考验!

松,你不屈不挠,无所畏惧。

当秋风卷走最后一片黄叶,树林只剩下一棵棵光秃秃的枝杈,而你却依然茂盛,绽放着青春的光彩。你不畏风霜雨雪的.折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翩然而至,树木被压折了,你不屈不挠,如刚强的士兵,笔直挺拔。

我们的心近了:你傲视着严寒,用自己挺直的脊梁向我诉说着――人生要永不言败!

我静静地坐在考场上,望着远山,用心倾听着流水,欣赏着青松,我的心与他们更近了。我知道:我会成功的!

【点评】小考生巧妙地采用拟人手法,化虚为实并托物言志,“我要有征服高山的勇气,要经得起风浪的考验,要像松一样傲视严寒,永不言败”,有创意地诠释了“我们的心近了”这一文题,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一亮。本文情感化的叙写,使内容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结构明晰,结尾处看似轻轻一笔“我知道:我会成功的!”,但意蕴颇丰,耐人寻味。

(三)我们的心近了

掬一束清凉的月光,捧一把芬芳的泥土,撷一片火红的枫叶,茫茫书海中,我追寻着一种美丽。渐渐地,我与文学的心近了。

――题记

心灵孤寂

我是一个喜欢清静的女孩,那些到一块就喜欢叽叽喳喳、评头论足的女生常常用吵闹的语言打乱我平静的思绪。渐渐的,我远离了喧闹的女孩堆,我觉得我们似乎不是一个世界的,她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谁更美丽的话语使我有些不畅。于是我悄悄地来到湖边,夕阳下的湖面荡起的层层涟漪,就像我心中滋长的少年愁。夕阳下湖光山色的美景不能让我释怀,我的心寂寞了,我拷问着自己:你到底需要什么呢?

走近文学

在一个清凉的午后,我与文学邂逅了。

它似乎是我久别的朋友,让我找到了共鸣。于是,我开始靠近它,渴望了解它。一有空闲,我就拿来一本文学读物,如饥似渴地拜读着。在这里,我找到了让自己心灵飞舞的异度空间。渐渐的,我也拿起手中的笔,写心中的冷月清秋,写时代的莺歌燕舞。那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筝音让我文思泉涌,我欣喜地感到我的心与文学近了。

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光弹指一挥,如白驹过隙。

我的心与文学真的近了,它为我打开了信念之窗,智慧之门。在文学的殿堂里,我可以朝谒曹子建,暮访李太白;我悲白娘子永压雷峰塔,叹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我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扇踟蹰杏花江南。文学之光在我心中闪耀。

我与文学大师牵手。我可以让朱自清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我可以让余秋雨领我去寻找那敦煌的奥秘;我可以让三毛带我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那羊群悲惨的鸣叫;我可以让张爱玲点燃一柱沉香,在香烟缭绕中回到那个人力车穿行旗袍裹身的旧上海-------文学开启了我思想的大门,我的心与它偎依了。

文学,像那雨后的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文学,像那三九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文学,是我诚挚的朋友,在我孤寂失落时给我慰藉。我与文学的心近了,近了!前方的路上,有它与我为伴,我快乐,我无悔!

(本文在语言、小标题上都做了大量修改,原文得49分的原因是构思上有特色。考场作文在解题准确的前提下只要有一处能吸引老师就能得高分)

【评分依据】拿到作文,首先要反复读题,在构思上下功夫。我们的心是如何一步步靠近的?我们的心近了后,我有哪些收获?小考生解题到位,不仅写出了自己一步步走近文学的过程,而且用大量的文学名人和其文学作品为例,写出了自己走近文学的收获,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读罢此文,一个有个性,有追求的青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四) 我们的心近了

从小,我就有许许多多的理想和梦想;长大后,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愿望更是迫切。我渴望和名人交游,渴望与自然倾心,渴望跟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的心一天天地近了,一个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阳光少年也快乐地成长起来了。

孔子是我的老师,《论语》字字珍言,教导我学、思和做人之道。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无法向别人启齿时,夫子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指明了做法,让我获得了新知;在我挑灯夜战不见成效时,夫子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懂得了思和学的辨证关系;在别人误解我使我生气发怒时,夫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豁然开朗,使我能够正视别人的言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总之,夫子的教导使我获益匪浅。渐渐的,我觉得自己开始拥有了夫子那样的思想深度,甚至还能提出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我觉得我与夫子的心近了。

我喜欢在空闲独自一人拿着钓竿、椅子、鱼饵,在那杨柳树荫下、鱼塘边垂钓,欣赏自然的风光。这时,微风在水面吹过,泛起了层层涟漪,在日光的照耀下,煞有“盛光凌人”的感觉;抬头望望天空,悠悠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呀飘,是那么地惬意、迷人,那是仙女撒下的花瓣吧?那阳光如同宙斯王冠上的宝石射出的万丈光芒,刺得人只有眯着眼看他,这大概是王权的威力吧?再眺望远处的群峰,宛如翠绿的屏障,又像刚出笼的馒头,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之情。我陶醉在这幅山水画中------“快快,鱼儿上钩了,怎么还不拉上来?”弟弟一边嚷着一边向我这边跑来。呀,原来我只顾欣赏风景,忘了自己的目的――钓鱼啦!我发现我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更不能没有诤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考前,我与好友小明比学赶帮,共同进步。当我被大量的习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小明耐心地对我说:“后阶段,我们不能做难题、怪题、偏题,要有选择地去做。最近我把各科错题登记本上的题目认真地复习了一遍,这样对症下药,我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你不妨也试试!” 对呀,时间紧急,把自己没弄懂的知识点、容易错的题目拿出来重新学习,效果肯定好。于是我“温故而知新”,把自己从大量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了。中考,把我和小明的心一步步地拉近了。

我们的心近了,所以我的思想一天天成熟起来;我们的心近了,所以我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好中;我们的心近了,所以我珍惜友谊,更加感谢生活、热爱生活!

回归“原生态” 篇6

“原生态”,狭义地讲,指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广义地讲,指那些未经加工、训练、雕饰、改造,原汤原水、本色自然的东西。或歌或舞,或曲或调,或作文或心灵,都有“原生态”。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原生态”的特征是原始美、天然美。可包括以下类型:(1)自然界的“原生态”——没有污染、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植物、风景、生态等。(2)食物的“原生态”——没有施加化肥、农药,未添加色素、防腐剂的果蔬等。(3)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歌声吸引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单纯、发自肺腑)。(4)寫作的“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毫不做作。(5)社会生活的“原生态”——纯真、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不设防备,和谐相处。(6)心灵的“原生态”——质朴、平和、善良。

构思作文时,可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拓展思路,可考虑“原生态为什么受欢迎”“原生态的反面是什么”“原生态事物的现状如何,发展前景怎样”“破坏原生态的危害有哪些”“原生态与现代化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等等。参考立意如下:

1.莫把“原生态”当时髦。

2.辩证对待“原生态”:心存敬畏,但不迷信。

3.人们期待“原生态”的心灵,渴望重建、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期盼“真、善、美”的回归。

4.找回“原生态”的生存方式。

5.真正的原生态是顺其自然。

6.正视“原生态”与改革创新、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

原生态 篇7

一、学生的原生态习作素材无处不在

我们班有个学生,调皮,爱捣蛋,特别爱拿同学的笔,这让同学们很不喜欢他,尤其是女同学,不爱搭理他。发生了很多次类似的事情,我气势汹汹地把他找来谈话都没有什么收获。他总是口口声声地说:“我没有拿。”我真是拿他没办法了。这一次改变方法,我心平气和地把他请来,先用餐巾纸帮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然后和颜悦色地对他说:“陈严,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你了,全班只有你扫的教室是最让我满意的。刚才有同学说你拿了她的笔,我不相信,一定是你想和她开玩笑吧?”没想到我的这番话让这个小调皮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时我顺势递了一支笔和一张纸,让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老师,其实我妈妈为我准备了很多的笔。你说的没错,我不是小偷,我不想要他们的笔,我只是想和他们开一个玩笑。同学们都不理我,不爱跟我玩,只有我拿了他们的笔,他们才会跟我说话,说‘陈严,你又偷我的东西了,把笔还我,要不我告诉老师了’。我说不还,他们还会追着我跑,我觉得很开心,老师……”一打开这个话题,他道出了心中的委屈。平时我总是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我也有点像学生那样认定他是个坏孩子。是原生态习作这个课题的给了我启示,它的理念让我有了让学生表达心声的强烈意识,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吗?课题理念让我感悟到了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轨迹,把学生的真实表达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多么重要。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应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流。这就是原生态习作所倡导的。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生活,贴近自然等,让学生把习作作为释放自我、真实感悟的一个平台,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情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习作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轨迹,展现出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二、学生是原生态习作的主人

原生态习作的教学,意在彰显与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习作)的主人”的理念,在习作教学中去关注、去唤醒、去利用孩子的“原生态”资源。我总是有意识地带着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落实“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想想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让自己驻足的、最想写的一个场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最后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下来。当有了这样的关注、唤醒,其中有一个学生想起自己喜欢跟妈妈上超市,有一次被超市中的杀鱼的摊点给吸引了。他在描述完超市那热闹的场面之后,就聚焦到了杀鱼的摊点:“那叔叔手脚真麻利,很快把鱼捞上来,再用棍把它一打就死了,接着拿刀飞快地把鳞刮掉,取出内脏”。从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在这个理念的唤醒下,他已经对今天的习作充满了自信,也为自己的留心观察有内容写而感到自豪。这时,其他学生也急了,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之中,不一会儿他们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有一个学生也想起了他在厦门动物园所看到的场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虎骑马,只见老虎的前爪搭在马背上,后爪一蹬,跳上了马背,马还在慢慢地走,渐渐地快了起来,速度跟风一样快,人们常说骑虎难下,今天虎是骑马难下,真是有损百兽之王的面子。”学生被他那声情并茂的描述吸引住了。又有一个学生讲到了他在街头看到的艺人。接下来还有第四个第五个同学讲了自己的生活见闻。“原生态”资源就这样在原生态习作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逐渐被唤醒,崭露头角,展现了出来,看来学生并非没有“原生态”的资源,而是缺少我们的关注、唤醒。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语言流畅,表达自然,真实感强,是真正的原生态。让这与生俱有的“原生态”资源成为注入“习作园地”的涓涓细流,学生的习作就能像一颗野草的种子,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孕育,彰显生命的本真与活力。

三、原生态习作之美

学生习作中的“原生态”之美,是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率真、烂漫、情趣,一种单纯的,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美。他们总是用自己明亮的双眸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过去,我经常能读到儿童幼稚、率真的文章,但有时却没有给予这些充满纯真情愫、闪动智慧灵光的习作以合适的评价,相反却以“语言不够美”“意义不够深刻”“写得太简单了,篇幅也不够长”等评价学生,使那些“原生态”的习作被改头换面,致使儿童习作的“原生态”之美荡然无存,更严重的是使儿童习作兴趣大大受到影响。“原生态”的习作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让我知道了要珍视儿童习作中情感的质朴美,要珍视儿童通过习作所传递的真、善、美。在生活中,当孩子用自己直白的语言传递着自己朴素的情感,我们要珍视这种质朴的美。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写作情感,使他们写出一篇篇洋溢童真、童趣充盈着“心之美”的习作。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过程充满兴趣。

四、引领学生走进原生态习作

“‘原生态’习作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理念认为:教师应去关注、去唤醒、去利用孩子的“原生态”资源,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原生态习作的主人。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在习作前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的记忆,激活孩子的兴奋点,打开孩子的思路,他们写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涌,走笔如飞。在教学实验课《校园难忘的事》过程中,我在课前先播放《课间十分钟》歌曲视频,在课堂内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气氛。然后,我组织了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听着这声音,透过这画面,猜这里发生了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唤醒,为写校园生活做铺垫。课中让学生伴着美妙的钢琴曲看课件播放的校园画面,以及一些简单的提示语,唤醒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回忆,让他们再现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然后进行了四人小组交流,利用同学之间的唤醒,使他们对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越来越清晰。为了让学生回忆得更完整、细致,我还运用了范文引路,来唤醒他们对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的每一个细节的记忆,紧接着才让学生以“那天……”作为片断的开头,动笔边回忆边写。写好了之后,我又用鲁迅对自己的文章是如何修改的故事,来对学生的自改意识进行了唤醒,让他们先自改,再互评,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我用“激励、唤醒、引导”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了原生态。

论柞蚕原生态放养 篇8

在现今条件下,为什么要提出柞蚕的原生态放养?柞蚕的原生态放养可行吗?柞蚕的原生态放养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柞蚕的原生态放养前景怎样?对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分述如下。

1 柞蚕原生态放养的必要性

柞蚕业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品销路好,比较效益高等特点。但由于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已有的正在使用的柞蚕场在有些地方树龄稍大一点,就不允许砍伐更新了,搞退蚕还林,封山育林。林业政策和蚕场开辟的矛盾,使柞蚕业规模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致柞蚕放养面积逐年减少。从长远观点看,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柞蚕产业,以这样的速度萎缩下去,若干年后将要消亡。如果能利用野生天然、无需砍伐修剪的柞林放养柞蚕,将是挽救古老的柞蚕产业、解决林蚕矛盾以及蚕产品供需矛盾的极好途径。

2 柞蚕原生态放养的可行性

柞树养柞蚕,柞蚕吃柞叶,是大自然的秉赋,和蚕场的生态功能是高度统一的,和柞树的爆发性生长规律是相符合的。截至5月下旬,柞叶的生长量也占全年的生长量90%以上,吉林的秋蚕大多在7月下旬开始,9月份才到柞蚕食叶高峰期,此时柞树叶龄已达150 d,叶肉已经老化,光合作用微弱,被蚕取食后,不至于影响柞树的营养输送和储存[1]。何况,养蚕的技术规程一直要求,养蚕时每墩树要留下1/2或1/3的树叶,以保证蚕茧的质量和保护柞树正常生长。

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2000多年柞蚕历史中,其中1500年中人们都是在采集利用野生柞蚕。

和柞蚕同一个属的天蚕,目前除科研单位有少量放养外,大宗的还是靠收集野生的为主。

笔者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期间,在日本信州大学曾看过日本学者去印度考察时拍摄的印度原生态放养柞蚕的录像片。

在现实的柞蚕放养实践中,有个别蚕农直接在10—15年生的柞树上收蚁放养柞蚕,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也有个别蚕农在窝茧时由于蚕场不足,不得不将大蚕放到蚕场周边的多年生大柞树上做茧,对蚕茧质量和产量也都无大影响。

综上认为,利用天然多年生柞树放养柞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3 柞蚕原生态放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据《吉林省蚕业区划报告》,吉林省有宜蚕柞林125.5万hm2[2],主要分布于吉林、辽源、通化、延边、四平等地区。据最新全省蚕业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放养柞蚕8826把,利用蚕场面积4.38万公顷,只占宜蚕柞林的3.49%。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蚕柞林占96.51%,就是说,还有121.12万hm2宜蚕柞林尚未开发利用,如按每把柞蚕使用柞林面积5 hm2计算,则还可放养柞蚕24.22万把,是吉林省目前放养量的27.44倍。可使24万多户农民受益。按每把蚕收茧277 kg(吉林省2007、2008两年平均产量的1/3)计算,则可收柞蚕茧6708.94万kg,按每 15元/kg 计算,则可获得产值(社会效益)10.06亿元。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如果按全国计算,全国四大柞蚕区(千山昆仑山柞蚕区、兴安岭长白山柞蚕区、伏牛山大别山柞蚕区和大楼山柞蚕区)有宜蚕柞林面积1314万hm2,目前,全国放养柞蚕的省份主要有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十几个省区。年放养柞蚕约10万把。现用于养蚕的柞林只有78.6万hm2,占宜蚕柞林面积的5.98%。从业人员约15万人,年柞蚕茧的平均产值约达15亿元。尚未开发利用的1235.4万hm2宜蚕柞林尚可放养柞蚕247万把,可收茧6.84亿kg,则可获得产值(社会效益)102.6亿元。

4 柞蚕产品的市场需求

柞蚕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大,产品的生产场所(柞蚕场)却逐年减少,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大,柞蚕原生态放养将会显示广阔的前景。柞蚕业给人们提供的可能利用的产品主要为蚕丝、蚕蛹、蚕蛾、幼虫等。

4.1 天然纤维需求增加,蚕丝纤维比重很小,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全世界柞蚕茧产量约为7万多t,约可出生丝0.46万t。世界人均柞蚕茧只有10.77 g(约1粒茧),人均柞蚕丝不到1 g( 0.71 g)。根据日本人造纤维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量达到6080万t,其中,天然纤维的生产量为2643.7万t,人造纤维则为3463.6万t,就比重而言,天然纤维(棉41.3%、毛2%、丝(包括桑、柞蚕丝0.2%)占43.5%,人造纤维占56.5%[3]。也就是说,柞蚕丝只占纤维总量的0.0076%。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穿衣要穿布(天然),吃饭要吃素”。据台湾学者李信宏资料,人造纤维产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对纤维总量需求呈增加趋势。减少的是人造纤维,增加的是天然纤维。由于目前柞蚕丝在纤维总量中的比重极低,产量再增加100倍,比重也还不到1%。蚕丝素有纤维皇后之美誉, 蚕丝织品历来属于“阳春白雪”,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其光泽柔韧、滋润肌肤、吸汗透气、抗紫外线等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自古常被当作贡品和国际交往的上品,古丝绸之路,便是明证。

柞蚕茧人均占有量很少,属稀缺产品。全国年产6万多t柞蚕茧,按国内人口计算,人均也只有不到50 g(人均不到5粒茧)。据中新社北京消息(记者:闫晓虹),迄今,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7.5 kg增长到2006年的14 kg[4],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年产3900多t的柞蚕丝,人均只有2.98 g。只占纤维总量的0.02%。

天然纤维需求增加是必然趋势,因此,蚕丝等天然纤维发展空间很大。

4.2 柞蚕蛹销售渠道顺畅,产品供不应求

现全国年产6万多t柞蚕茧,可出柞蚕蛹4万多t。全国人均30.59 g(约3个蛹)。随着对柞蚕蛹营养成分分析研究,柞蚕蛹食用评价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食用柞蚕蛹的好处的认识在提高,在人们崇尚天然绿色的今天,柞蚕蛹的食用人群在扩大,食用总量在增加,柞蚕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扬。目前柞蚕蛹的主要去向为供应北方市场食用,销售势头看好。

4.3 柞蚕蛾食用、药用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柞蚕雄蚕蛾和雌蚕蛾因营养成分略有不同,功能用途也略有差异。

柞蚕雄蛾的粗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0.49%。柞蚕雄蛾的脂肪酸品质很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8.6%,必需脂肪酸达43%,超过了《食物成分表》中任何一种动物的脂肪酸含量[5]。柞蚕蛾体内还含有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含有雌二醇、孕酮、睾丸酮、促卵泡释放激素、垂体泌乳素等类人类激素。这些类人类激素类物质可以调节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壮阳补阴,延缓衰老。蜕皮激素有促进胰岛细胞更新再生能力。柞蚕蛾体内还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尤其是具有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的硒的含量丰富。

雄蚕蛾的药用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中:“主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雄蚕蛾为“神虫国宝”。

艾永循等(2000)研究发现,柞蚕雄蛾口服液能增加雏鸡冠重量,促进正常大鼠精囊、前列腺和睾丸的发育,增加去势大鼠和去势家兔的精囊、前列腺重量,增加正常大鼠和去势大鼠的提肛肌、球海绵体肌重量,减轻氢化可的松造型的肾阳虚小鼠的阳虚症状,显示出雄性激素样作用和对肾阳虚的预防作用[6]。

聂晶石等采用长白山独有的珍贵野生昆虫“天蛾”和未交配柞蚕雄蛾为主要原料,配以人参、红景天、肉苁蓉等十几种长白山野生名贵草药,利用传统工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的“天蛾精口服液”,对阳痿早泄、遗精、精冷不育、性机能衰退、腰酸腿痛及中老年前列腺肥大等症状有标本兼治之功效,产品无副作用,长期服用能调解人体生理机能,延缓衰老[7]。

姜义仁等(2006)研究表明,柞蚕雄蛾具有降血糖作用[8]。

胡善宏等(2006)试验认为,柞蚕雄蛾浓缩液能明显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及甘油三脂水平,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和范围[9]。

于恒础等(1996)用柞蚕雄蛾水悬液灌胃家兔,结果表明柞蚕雄蛾能显著降低肝脏过氧化脂质含量,增强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表明柞蚕雄蛾可减轻过氧化脂质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促进机体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10]。

曲香芝等(1997)用柞蚕雄蛾精液乙醇提取物对半乳糖所致的豚鼠白内障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作用[11]。

鞠岩等(1997)将柞蚕雄蛾精液乙醇提取物用于临床治疗,结果表明,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老年性白内障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产品有“雄蛾精液乙醇提取注射液”[12]。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1987)用柞蚕雄蛾与优质白酒经科学加工配制而成的滋补营养酒,酒色金黄,清彻透明,口味纯正,无异味。经动物试验表明:该酒具有明显的促进代谢、增加免疫力、抗衰老等滋补作用。对肝脏RNA、DNA的合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金杯奖[13]。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雄蚕蛾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还有雄蛾酒王、雄蛾三鞭酒、虫草养生酒、北方鹿酒等,畅销省内外。

都兴范等(1998)用柞蚕雌蛾提取液配伍茯苓等中草药,研制出中药新药“九如天宝液”,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总有效率达88%[14]。

辽宁丹东市东兴制药厂以柞蚕雌蛾体的类甾体激素为原料,生产出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凤蛾龟令液”,产品远销东南亚。

鉴于柞蚕蛾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具有滋补强壮等特殊功效,目前,柞蚕蛾食药用量激增,制种后乏柞蚕雄蛾售价60元/kg,经纪人敞开收购,供不应求。现在,在柞蚕制种地区,鲜柞蚕雄蛾常被作为一种极特殊的珍贵昆虫食品,用来招待亲朋好友。有理由预言,柞蚕蛾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4.4 柞蚕幼虫、柞蚕卵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刘勤等(2004)报道,用柞蚕4龄幼虫培养冬虫夏草获得成功[15]。

柞蚕5龄幼虫作为一种特殊的昆虫食品,可以通过煎、炒、烹、炸、熘等烹调手段直接食用或做包馅食用,吉林省通化地区就有食用柞蚕5龄幼虫的习惯。

柞蚕卵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4.5%,粗脂肪8.37%,还原糖0.75%,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A,含有辅酶Ⅰ和辅酶Ⅱ等生理活性物质,含有丰富的甘氨酸、亮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柞蚕卵粒大,营养丰富,是防治农林业害虫的赤眼蜂的极好寄主,每粒柞蚕卵可寄生60~70头赤眼蜂。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发育良好,生命力强。柞蚕卵易制取,使工厂化繁蜂成为可能。近年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农林害虫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国内已有提取蚕卵内活性物质、制成胚胎素,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报道。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柞蚕胚胎(发育卵)研制出了一种具有显著抗疲劳、提高免疫力及抗肿瘤功效的保健食品。

这些研究的成功,会产生对柞蚕业初级产品的刚性需求,进而会对柞蚕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柞蚕原生态放养,解决了蚕业和林业的多年来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改变林相,不砍伐柞林,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配套放养方法,不会影响柞树正常生长。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大型国有林业企业职工再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柞蚕原生态放养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生态上环保。

诚然,本文只是提出一个宏观设想,作为一项产业开发推广,还有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要做,要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获得有用数据,包括选育适合原生态放养的优良(抗逆性强)品种;探讨蚕期防治鸟虫兽害的有效方法;研究根据不同树龄、树冠大小破蚕方法(包括破蚕数量等),研究摘茧方法(包括研制专用柞蚕茧采收工具)等,制定出原生态放养柞蚕的技术规程。积累经验,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有关柞蚕原生态放养技术研究,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已经着手开始研究,现已获得了初步的试验数据,广泛深入地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中。

课堂教学呼唤“原生态” 篇9

一节课就是一段鲜活的生命, 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真实。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 “活而不实”、经不住品味的现象愈演愈烈。所以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状态, 即回归到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那种自然、和谐、真实的生命状态。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原汁原味, 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铅华洗却见本色”。

原生态课堂强调师生交流、互动的真实过程, 首先就要做到情感的真。既不以冷漠之心、防范之心处理交流障碍, 又不以虚情假意廉价激赏学生;无论是情感温和或严厉、外显或含蓄, 都应以真情对待学生。然后做到知识的真, 即提供给学生认知冲突的机会, 关注学生认知障碍, 及时以恰当的方式疏通被阻塞的认知通道, 不能为了环节的顺畅而不顾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真实的课堂过程不掩饰学生的认知矛盾与冲突, 因为有着学生欲知而不达、教师欲施而不至的“缺憾”与艰难的互动摩擦, 课堂才有了精神的力度与文化的厚重之感。还有氛围的真, 课堂氛围是师生交流中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气息的流动, 它因交流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而给人的感受各异。或者说,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是轻松、愉悦、热闹的, 我们除了欣赏氛围愉悦的课堂, 还应认可“表情”严谨、气氛“沉闷”的课堂。

有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是课堂教学回归真实的根本方法。一节课想要真实, 那就要敢于同学生的思维去碰撞, 在碰撞中才会有自然的生成。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他自己得出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 不要假生成!要有价值取向, 生成不是你想出什么就是什么, 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文本, 挖掘它内在的审美价值, 挖掘它的真、善、美。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 出现认识偏差是正常的, 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课程的“真”。

真实, 是新课程的起点, 也是新课程的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 以“真”为贵, 这样的教学才会呈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真美。

二、教学宜简不宜繁

当前不管是公开课, 还是调研课, 抑或评优课, 课堂上必有电教媒体, 动作表演更是频繁更换, 看得学生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教学目标繁多, 东抓一点, 西抓一点, 各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 一节课下来, 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其实一切改革, 其终极目标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教育改革同样如此。真正的课程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驱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 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 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俗话说, 大道至简。简约是最美的, 课堂教学不宜搞得太花, 啥都有的时候其实往往一无所有。课堂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也许一节课只要有一点深刻的东西就足够了。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 是精要, 是智慧;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平实简朴, 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 丢弃一切对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是教学手段的简单化, 能范读的绝不用录音代替, 能板书的绝不用投影替换, 能讲清楚的绝不用媒体演示;二是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 学习目标简单, 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教得也轻松;三是教法设计求简, 要大线条, 不要太多的学科整合。在原生态的课堂中, 我们的教法设计一定是尊重学生实际, 尊重教学目标, 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华丽与氛围的热闹而费尽心机。过于烦琐而花哨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使得教与学的重心发生偏移, 甚至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因而原生态的课堂设计是基于凸显教学本质内涵、“质”胜于“文”的实践思考。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气度, 领异标新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智慧。

三、教学宜实不宜虚

以现今有些语文课堂为例, 为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 强化“人文的感悟”, 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 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理解上, 美其名曰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给了学生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其实, 这种忽略语言学习、偏于人文性开掘而抛开语言文字本体的倾向, 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 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 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落得两败俱伤。

其实, 就语文学科来讲, 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 所以, 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即“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我们在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 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 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 就要反复玩味, 细嚼慢品。

事实上, 在语文课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也并不等于否定学科包含的人文性, 不等于用机械的习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 不等于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关键是我们要积极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 在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 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同生共构, 促进着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让我们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 让师生的真、教学的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一次次地邂逅美丽。

打造“原生态”的语文课堂 篇10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 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九色鹿和调达相遇了几次?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两次。

生:第一次是2~5自然段, 第二次是6~8自然段。

(评点:抓住一根“相遇”的主线, 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为学生顺利研究故事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1.研读第一次见面, 了解“救命之恩”。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2~5自然段, 思考:他们第一次在哪儿相遇?当时的情景怎样?

生:第一次在河边相遇, 当时调达生命危险, 是九色鹿舍身相救。

师: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调达生命的危险?

(评点:及时抓住“挣扎”、“立即”、“纵身”等词语了解“调达遇险、九色鹿毫不犹豫出手相救”的事实。)

师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 调达的表现是怎样的?小黑板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

师:对照书上的插图, 想象一下, 当时调达还会怎样表现自己呢?

生:调达会痛哭流涕着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的。”

生:调达会不停地罗嗦着同样的话:“您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

师动情的说:他可真是感激涕零啊!

师: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何况这是救命之恩啊!想想调达刚才生命还是危在旦夕, 此刻已经平安脱险, 这怎能不让他激动, 怎能不让他感激涕零呢!

师:让我们一起替调达感谢善良的九色鹿吧!

生深情朗读。

师:可是面对叩头感激的调达, 善良的九色鹿却只要他 (生读) ———不向任何人泄露自己的住处。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 调达更是感激万分, 瞧他, 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一生认真朗读第五自然段, 重点突出了“郑重起誓”、“千恩万谢”。齐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他发什么誓?再想象他“千恩万谢”的画面。

几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表演非常逼真)

师:从他的这一系列表现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小结:他们俩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调达的千恩万谢中结束了。

(评点:课堂上紧紧抓住调达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展开研究, 使调达这一人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鲜明的形象, 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师:学到这儿, 你觉得他们会有第二次见面吗?为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建议。

师:他们真的又见面了, 这回他们又是怎样相遇的呢?

(评点:这一环节的安排, 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故事内容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故事内容, 凸显人物个性。)

2.研读第二次见面, 了解“恩将仇报”。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6~8自然段, 思考:他们第二次见面在哪儿?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找出文中关键语句。

生有感情朗读“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师激情:同学们, 这是谁给九色鹿带来的厄运? (调达) 想想这个厄运是因为调达的什么目的而来的?

生不约而同:贪财!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调达很贪财?找出关键语句读读。

生读“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

师:指名读, 想想“发财”哪儿来的财?想象“重金”?

生:我想“重金”也许是调达一辈子享用不尽的钱财。

生:我想“重金”可能是调达从未见过的很多的钱。

……

师:是啊, 就在这重金的诱惑下, 调达忘记了———

生: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郑重起誓!

生:忘记了自己当初对九色鹿许下的诺言!

生:忘记了自己的千恩万谢!

……

师:可见, 他可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多名学生回答)

师:看着这样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小人, 你的心情怎样?如果此刻调达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会怎样?

生:我非常愤怒, 真想好好的揍他一顿!

生:我非常惊讶, 怎么会有如此不讲信用的家伙!

生:我想痛斥他!

生读九色鹿的话。学生一齐来痛斥调达。

师激情:善良的九色鹿非常愤怒, 他愤怒什么?

生自由想象。

师:九色鹿的痛斥和愤怒使国王震惊了, 也使国王感到非常惭愧。他最后是怎么做的?

生激情朗读第九自然段。

师:同学们, 可恶的调达终于受到了严惩, 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又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山林中了。学到这儿, 你的心情又怎样呢?为什么?

生:痛快!为九色鹿得到了自由而高兴!

生:过瘾!因为可恶的调达终于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师:这可真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啊!

让我们再次痛快朗读最后一小节。

(评点:记得马克思曾这样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我们的课堂应是激情四溢的课堂。教师一次次激情的语言在学生的心中泛起情感的波涛, 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故事精彩的情节之中, 在一次次学生的朗读与想象中, 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同时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及阅读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情感延续, 激情结语。

师: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一定还不能平静, 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 做人就应该像九色鹿一样。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学会守信, 学会报恩!

……

师:同学们, 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课后再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如果你喜欢讲故事, 那就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如果你喜欢表演, 那就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和好朋友演一演。

(评点:这一环节的设计只为了延续孩子们心中那份情感。最后的作业是课文的再现, 也是课文的再拓展。这也更显示了课堂的真实自然。)

(二) 反思

这是一堂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学情而精心设计的原生态的课。课堂上没有先进的多媒体的参与, 有的只是教师情智性的语言和学生灵动的思维。记得窦桂梅老师说:“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 从很大程度上讲, 就人文教育而言, 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 疏于深思的‘工匠’, 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也许我们并没有丰厚的底蕴, 但我们有努力的积淀;也许我们还没有高深的理论, 但我们在不断实践。”

不要破坏“原生态” 篇11

数年前,国际上有一次民歌比赛,据悉中国参赛者“全军覆没”,评委们称其“不是地道的民歌”,多有“创作”和“流行”等因素。(大意)

“‘原生态’民歌,作为‘原生的生态环境’中的伴生物与一定的民族、地域、生活状况、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见《音乐周报》,2006.6.23,杨仲华《“原生态”民歌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歌唱者与山川、河流、村寨、旷野的地理环境和歌唱自己的心态紧密相连而浑然融为一体,且发自内心的自然歌唱。若改变了这种环境,又是被人“逼”着歌唱,“它不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民间歌曲了。离开了特定的生存环境,无论在舞台上将原生态民间歌曲形式模仿得如何惟妙惟肖,也只能是在原生态民间歌曲上变异的次生态或再生态的生态还原,不可能完全不走样的”。(见《音乐周报》2006.8.18,冯光钰《“原生态唱法”三议》)此说极是。

中国音乐(歌唱)优了一个“活”字,无论歌唱、民间器乐,时变时新,而令人百听不厌、情趣盎然。《江南丝竹》,新音乐工作者的演奏总感到“味道不足”,何也?因为把原来“活”的音乐演奏“死”了。《江南丝竹》的“花音八法”和一些“艺诀”,新音乐工作者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运用了。他们所演奏的《江南丝竹》,充其量只是(建国初期)某一个丝竹班的某一次的演奏而固定下来的乐谱。又都不会“即兴”,当然只能“照谱宣科”而“死”了。民歌演唱也大体如此,在“歌师”那里学来的歌,在新人新环境中,总有某些和“歌师”有所不同之处。“花儿王”朱仲禄曾说:唱“花儿”、“百人百不同,同了没人听。”……“原生态”民歌就“在其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通过群众演唱、集体创造,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冯光钰,同上)百人百鲜而代代相传。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人们与特点环境相符的心态,则极易走上“定谱”、“定音”,把音乐定“死”的状态,使“原生态”遭到破坏。

冯光钰先生在《“原生态唱法”三议》中分析的比较透彻,文中所列举的关于《海菜腔》的情况正是民间歌曲从“原生态”走向“固定形式”、“固定音调”、“固定曲式”,按照新音乐工作者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又大多来自西方的音乐理论——对比——快慢)而强加在中国“原生态”民歌中的一个例证,真有点圆凿方枘;罗复常先生在《听“洗菜心”所想到的》(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文中叙述了他三次听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的过程与心理:一、老艺人杨福生所唱的《洗菜心》,“无疑是地道的民间音乐”,“其特性音的‘微升SO1’的原始性是不容置疑的”。二,湖南艺术学校视唱练耳教师“用钢琴弹唱的湖南民歌小调,那旋律中时时出现了(钢琴中)升SO1”,而替代了微升SO1。三,其后,在电视中听到毕业于湖南戏曲学校花鼓科的一位女演员所唱《洗菜心》,则“以La(6)音而替代微升SO1和升SO1”。原生态民歌中的特性音被抹掉了,被归纳到西方音乐理论(十二平均律)中去了,遭到了可谓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音乐(歌唱)的灵魂——“活”,由来已久,在《纳书楹曲谱》中就有明确的论述:“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今照旧谱,悉不加入”又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或许是中国歌唱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乃至民间器乐,所以千百年经久不衰,派别丛生,各有千秋,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的原因所在吧!

谈原生态舞蹈的文化意义 篇12

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存在的主要依托,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将民间舞蹈称为民俗舞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 人们达成娱乐的主要方式已不仅仅在舞蹈方面, 在工作之余, 人们主要通过看电视, 唱卡拉OK, 上网达到娱乐。以舞蹈娱乐的现象少之又少。一些年轻的舞蹈爱好者, 更多喜欢蹦迪或跳街舞、劲舞、国标等。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具体依托的生态和负载者层面论及了原生态民间舞蹈趋于弱化的原因。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 当代文化大背景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二、原生态文化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 就不能称之为“原生态”。现在依然住在半坡村、水边寨或谷底的居民们, 他们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 风景优美, 利于生产的地区。人们都自觉的守护森林植被, 他们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图腾, 隐含着对大自然的关爱, 隐含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思想。虽说大部分现代人不可能再像这些山地居民那样生活, 但在工业化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今天, 如果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对于我们的保护生存环境而言, 将是一件大幸事。再者原生态对于历史文化的发现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原生态的稳定传承性决定了它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本来面貌, 这为我们了解传统的文化、认识人类的历史提供了现成的、活生生的材料。而且通过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差异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可以从中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原生态舞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人们欢歌笑语、品味特色美食、穿着民族服饰等, 都能让人们保持愉快心境, 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讲述关于本民族世代流传的故事、跳相同的舞蹈, 人们能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能实现男女交际等实用功能, 从而实现该民族的繁衍生息, 达到了精神上的实用价值。原生态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越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长期滞后, 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正处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 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之必然, 也就是说原生态文化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意义

研究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 就是研究舞蹈的起源, 研究舞蹈的基本文化内涵。 (1)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心理。“图腾崇拜”中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 具有民族文化之源、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源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 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 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 (2)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神圣心理。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 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一些仪式舞蹈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老的仪式对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的深远影响。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3)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 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天”的初始含义为“神”, 是指通过神或神性表现出来的天地秩序。在不断变化中, 人对天的认识不断发展, 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 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 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 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 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 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4)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文化心理。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 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 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 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 所以, 原生态舞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心理和普遍人类情感。 (5) 以原初样态为基础的稳定心理结构。从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样态而言, 我国原生态舞蹈保留原生态艺术的原初特点, 具有原生态、原性态、原情态、原心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既反映着我国传统文化心理, 又体现原生态舞蹈稳定的文化心理特点。

原生态的歌舞, 也可称之为“草根文化”, 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与那种“时髦”的形式华丽而内容腐朽的“现代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五千多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 具有深厚的根基, 像生长在沙漠的胡杨一样, 根深叶茂, 只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长期共同创作的积淀和成果, 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结果。任何新文化都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保护是为了利用,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所以, 对民族文化来讲, 我们应该提倡认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认真”, 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合理”, 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该民族文化创造者的集体意愿。

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和”则是争取人类精神秩序的优化。文化生态保护正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保护和利用好原生态舞蹈,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放飞智慧的翅膀下一篇:代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