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精选11篇)
原生态舞蹈 篇1
原生态舞蹈从整体来看是一章非物质文化,其中蕴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发展历程,对于未来人类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更是人们发展和创造的源泉。其在运动的过程中将人类原始生活的演变、特点有效地展示出来,从而为现阶段的人们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现阶段,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正在逐渐的消散,因此将原生态舞蹈引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原生态舞蹈学习观念,对传统的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也需要教师依据自身的技能和理论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多样化发展的原生态舞蹈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更好的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还可以增加师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更好改善教学模式,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相应的研究者对于舞蹈教学工作非常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具有明确的规定:有礼节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六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乐”,也就是指有关音乐的教学工作。现阶段,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音乐舞蹈教学工作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纯净、平和的心灵,并且在学生课堂生活之余逐渐建立相应的活动和组织,从而发展全面发展型人才。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了改变,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也逐渐的得到了认知,更成为高校实施文化素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案,其中也包含舞蹈艺术教学工作。
二、原生态舞蹈的价值
(一)原生态舞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舞蹈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主要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特殊情况,这样现象也表明了国人想要摆脱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以此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化发展。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舞曲对原生态的改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在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问题上,民间歌舞的产业化发展;为适应舞台表演,民间歌舞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在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上,舞台化的“原生态”民间歌舞对原生态民间活态文化的改变;在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人问题上,职业化的生涯和城市化的生活对农民本来生活的改变。《云南映象》对原生态的改造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需要靠时间来衡量和证明。
原生态舞蹈具备一定丰盛的文化蕴涵。原生态主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发展,是在自然地情况下进行发展的。从而促使人们全新的认识了原生态舞蹈,并且在当前的时代中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促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文化。原生态舞蹈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人类民间的文学记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具有一样的重要意义。
(二)原生态舞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舞蹈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就是其本身是淳朴、自然的。若是以当前的生活环境为代表,大部分人们的心灵过于急躁,在原生态的舞蹈中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以说,在原生态的舞蹈中,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从而找到心灵的根本,促使人们逐渐的形成人心一体化发展、原生态最先出现在张艺谋对影片的评论上。没有实体定义的原生态艺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并且得到了舞蹈表演者的发挥,同时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原生态舞蹈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促使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问题
高校舞蹈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工作逐渐下降,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舞蹈艺术教学工作失去了原生态的原则。当前各大高校实施的舞蹈教学工作主要是依据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后应用的,但整合、分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从表面来看,是保护民间舞蹈,但实际上却阻碍其发展。从一定意义来说,被整合过的民间舞蹈已经不能称之为原生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进行传承。第二,舞蹈艺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引用的教学方案大都相同,并没有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也就是因地制宜,这种教学方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工作,从而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第三,舞蹈艺术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当前,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实施舞蹈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并不是亲自进行动作教学工作。舞蹈教学的知识注重的是实际应用和韵律的舞动,只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高校舞蹈教学引入原生态舞蹈的创新发展
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将原生态的舞蹈融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原始的形态、内涵以及整体结构等,从而通过根本的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所在区域的原生态舞蹈,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也及时让学生更好的传递原生态舞蹈艺术。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原生态生活的特点,从而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展现有效的原生态舞蹈,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第三,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因地制宜。各大高校特别是少数区域的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本区域的特点舞蹈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其次在融合其他的舞蹈教学。例如,我国西藏地区的各大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原生态舞蹈教学,以此促使原生态舞蹈艺术得到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主要是起源于民间的生活,属于原生态的发展,在进行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将这种原始化的舞蹈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任务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逐渐的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增加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递。同时,也要求艺术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逐渐的依据发展和创新的含义,发展具有意义、时代性的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黄午妍.高师民间舞课引入原生态舞蹈的尝试[J].宜宾学院学报,2009(11).
[2]陈桂波,张健.论民族地区高校引入原生态舞蹈实施分众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红河学院学报,2013(01).
[3]刘珊珊.“非遗”进校园活动有感——浅谈把原生态舞蹈引进高校课堂的课程建设之意义[J].艺术科技,2014(07).
原生态舞蹈 篇2
新课程要求下,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生态式教学活动?生态式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在教学中,首先要让人们认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调研,把实际生活带入舞蹈教学,把传统文化带入舞蹈教学,把理性科学带入舞蹈教学,运用结合法使它们相结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促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生态式教学的理念
什么叫做生态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许在人们心中对它的理解很陌生。有的甚至会觉得生态式教学不适应舞蹈教学。生态式教学其实就是将艺术综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比如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中引入生态式教学理念,舞蹈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引进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艺术的综合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多元化艺术。新课标要求下,对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展开深刻的研究。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教学适应了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打破了舞蹈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的舞蹈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感情,把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新式教学的理念也是为了追求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
生态式舞蹈教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与生活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教育,它作为一种新视角出现在舞蹈教学中,是为了适应当下学生在舞蹈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舞蹈不仅仅包括肢体动作,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把美术、歌曲、京剧等因素引入舞蹈的教学中,使得舞蹈教学不再变得单一化。舞蹈还需要舞蹈情感、表现力、舞蹈内涵,这些都不是从一个学生的表面能看出来的。生态式舞蹈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内涵,培养舞蹈内涵不仅有助学生的快速成长,开阔了学生的视角,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其实是把生态式教学引入生活,从生活的本身角度展开教学,生活中也包含了许多知识理论,比如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都是生活培养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懂得生活,还需要生活和舞蹈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精髓。生态教学就抓住这一点要求,比较接地气,所以说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教学模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生态式教学源于文化
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的灌输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了舞蹈与艺术,文化与信仰,生态式舞蹈教学把文化作为一个起点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发挥它本身的内在。舞蹈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艺术财富,追逐艺术的.历史,其实舞蹈是起源于美术、歌剧、文学等层面,舞蹈是动态的,所以说舞蹈是艺术之母,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学习舞蹈其实就要学习舞蹈的内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内涵,所以将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舞蹈文化中,文化与舞蹈的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舞蹈文化是艺术的结合体,它使舞蹈迸发出新的火花,引入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把祖国文化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不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新式教学理念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相信新式的舞蹈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外在肢体动作,也是从内心深处像外拓展的蜕变。
四、生态式舞蹈情感
原生态舞蹈 篇3
【关键词】《云南映像》;原生态;生命
一、《云南映像》的背景
1.作者自身创作背景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洱源县一个白族家庭。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尽管生活清贫,但却有着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心态。1971 年,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凭借惊人的舞蹈天赋,从村寨直接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 年,杨丽萍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随后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也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6 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多年来,杨丽萍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杨丽萍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各地采风,甄选了具有云南典型代表的音乐舞蹈元素,花了十五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用独到的视觉和想象力倾心构架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用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展示出崭新的舞台艺术创作风格。
2.演员背景
《云南映像》依托于自然资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舞台。全剧有“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场歌舞组成,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民族同胞能歌善舞,《云南映像》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民间,甚至是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他们用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歌舞的绚丽画卷。他们没有受过舞蹈的专业训练,在舞台上展现的是自己生活真实的一面。他们的表演热情、豪迈,与专业舞者精髓细琢的表演大相径庭。正是因为这些原汁原味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心灵震撼。其中的歌舞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是根据民间歌舞的原创及其原创精神改编的。通过舞台表演的结构,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将舞台表演艺术与本土文化糅合为一体。
二、原生态舞蹈在《云南映象》中的体现
1.原生态舞蹈的内涵
原生态舞蹈是指起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间、没有经过异化改造、原汁原味、只经过现代舞台时空的诗意化展示的舞台艺术作品。当“原生态”这一源自自然生态保护的字眼,成为界定一种文化的标志时,原生态艺术以它特有的不饰雕琢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时代,让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的我们呼吸到了生命原本的气息。原生态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审美取向,也是为拯救日益遭受破坏的民间艺术生态的疾呼呐喊。对于观赏者,原生态艺术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城市文化的田园野趣的情调;对于艺术创作者本身,原生态艺术是他们的艺术志趣所在。在全球化、现代化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时,在时尚、快餐文化流行的社会背景下,原生态艺术一路从被人遗忘的角落走上众人瞩目的舞台,直到今天形成一股艺术潮流受到追捧,映照了人们内心对自然本源回归的渴望。很多艺术家就是在这种自然心态的趋势下尽力还原艺术的本色。
2.原生态舞蹈在《云南映象》中的具体表现
《云南映象》采取了原生态的民间乐曲、歌曲,全剧表演全是真人真唱;使用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民族乐器:面鼓的鼓风、鼓韵;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云南“原生态”的文化艺术魅力,为传承、繁衍民族艺术提供了全新视角。
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击声中拉开,即使是女子擂鼓的时候,也让人感受到来自红土地蓬勃的生命力。最后是以杨丽萍领舞,60只“孔雀”齐舞的“雀之灵”作为尾声。音乐、服装、灯光、道具,将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180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亦幻亦真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远古和现代,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一种生态情感。第三幕“女儿国”是一曲由杨丽萍吟诵、述说并领演的舞蹈,总长约6分钟,它用舞蹈艺术展示了高原女人的勤劳和一生的辛酸苦辣。
三、“原生态”对生命的思考
在当今这个繁华又浮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这个问题“生态”这一词让人立刻联想到生命,人的生命本身就是简简单单的,只是人类在后天添加了太多复杂的内容。如果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看,很多事物都是处在循环往复的历程中,且不谈舞蹈音乐方面,就比如服装,在服装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服装的样式很可能在几个世纪之后流行趋势会有一个回头过程,这是一种社会中存在的必然现象。同样,在很多設计行业中,近些年对“生态”的关注度也非常高,开始回归对生态,对生命的重视。
四、“原生态舞蹈”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提及创作原生态舞台艺术作品的初衷时,杨丽萍的回答非常简单:“喜欢!”率真的语言背后深藏的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挚爱。从小生长在云南的她对出于自然状态的民间歌舞有着特殊的情绪,可以说与她的生活甚至生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多年来令他魂牵梦绕的民间歌舞,终于在2000年,她走访云南每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感动于面临消失的一个个舞步,一套套鼓法,一种种唱腔。“要保护它们,并不能把它们封闭起来,而是要用一个舞台把它们表现和记载下来”这是杨丽萍的想法。于是,在三年多的采风,筹划和排练后,便有了《云南映像》,一套大型的原生态歌舞集。她从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上千种舞蹈中摘选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基本保持了舞蹈动作本来的面貌,并用一定的审美眼观把它们组合起来适于舞台观赏。太阳鼓、铓鼓、象脚鼓、神鼓阳刚朴拙传递着先民的信仰;烟盒舞、打歌情趣焕然,散发出天然的生活气息;面具舞、牛头舞演绎着原始祭祀的神秘感;朝圣是心灵宗教式的终极向往,这些舞蹈不仅有原生态之形,而且也体现了遗存的原始舞蹈的精神特征。在云南乡村,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与生命相关、与人们原始本能需求相近的仪式,哪里的农民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和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五、“原生态舞蹈”中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方向,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地移植、拓展和创新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云南映象》还运用了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其在舞美方面颇具现代表现主义的风格,声、光的运用很有新意。《云南映象》高频次地使用了帕尼灯、电脑灯等高科技,是整场演出充满了时代感。它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完美结合,这不仅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原生态舞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六、结语
谈原生态舞蹈的文化意义 篇4
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存在的主要依托,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将民间舞蹈称为民俗舞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 人们达成娱乐的主要方式已不仅仅在舞蹈方面, 在工作之余, 人们主要通过看电视, 唱卡拉OK, 上网达到娱乐。以舞蹈娱乐的现象少之又少。一些年轻的舞蹈爱好者, 更多喜欢蹦迪或跳街舞、劲舞、国标等。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具体依托的生态和负载者层面论及了原生态民间舞蹈趋于弱化的原因。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 当代文化大背景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二、原生态文化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 就不能称之为“原生态”。现在依然住在半坡村、水边寨或谷底的居民们, 他们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 风景优美, 利于生产的地区。人们都自觉的守护森林植被, 他们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图腾, 隐含着对大自然的关爱, 隐含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思想。虽说大部分现代人不可能再像这些山地居民那样生活, 但在工业化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今天, 如果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对于我们的保护生存环境而言, 将是一件大幸事。再者原生态对于历史文化的发现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原生态的稳定传承性决定了它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本来面貌, 这为我们了解传统的文化、认识人类的历史提供了现成的、活生生的材料。而且通过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差异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可以从中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原生态舞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人们欢歌笑语、品味特色美食、穿着民族服饰等, 都能让人们保持愉快心境, 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讲述关于本民族世代流传的故事、跳相同的舞蹈, 人们能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能实现男女交际等实用功能, 从而实现该民族的繁衍生息, 达到了精神上的实用价值。原生态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越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长期滞后, 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正处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 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之必然, 也就是说原生态文化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意义
研究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 就是研究舞蹈的起源, 研究舞蹈的基本文化内涵。 (1)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心理。“图腾崇拜”中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 具有民族文化之源、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源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 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 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 (2)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神圣心理。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 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一些仪式舞蹈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老的仪式对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的深远影响。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3)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 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天”的初始含义为“神”, 是指通过神或神性表现出来的天地秩序。在不断变化中, 人对天的认识不断发展, 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 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 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 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 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 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4)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文化心理。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 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 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 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 所以, 原生态舞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心理和普遍人类情感。 (5) 以原初样态为基础的稳定心理结构。从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样态而言, 我国原生态舞蹈保留原生态艺术的原初特点, 具有原生态、原性态、原情态、原心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既反映着我国传统文化心理, 又体现原生态舞蹈稳定的文化心理特点。
原生态的歌舞, 也可称之为“草根文化”, 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与那种“时髦”的形式华丽而内容腐朽的“现代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五千多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 具有深厚的根基, 像生长在沙漠的胡杨一样, 根深叶茂, 只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长期共同创作的积淀和成果, 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结果。任何新文化都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保护是为了利用,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所以, 对民族文化来讲, 我们应该提倡认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认真”, 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合理”, 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该民族文化创造者的集体意愿。
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和”则是争取人类精神秩序的优化。文化生态保护正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保护和利用好原生态舞蹈,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达悟族舞蹈生态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达悟族舞蹈;生态;文化发展
1 达悟族舞蹈生态背景
兰屿岛位于台东外海,这里的达悟族人口约4000人。自古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渔牧生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又借以形成独一无二的舞蹈风格与韵味,其舞蹈形式传达出海洋生态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内涵。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来源有着相同的共性,都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服装特色等息息相关。这些又由于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产生出各民族的差异性,即个性。随着时间的变迁,各民族各自撰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绽放出绚丽多彩且独特的民族舞蹈魅力之花。达悟族舞蹈已是如此,它的舞蹈形成与族人的宗教信仰、祭典等相互交织在一起。
1.1 情系海洋——达悟族的宗教信仰
达悟族属于典型的岛屿民族,海洋是达悟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宗教信仰除了与整个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海洋捕鱼生产方式也紧密相连,而达悟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与海洋的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
天神即“天人”之意,在达悟族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达悟族将天地各分为三界,而天神就居住在天的最高境界,是维持达悟族律法之神,是维护正义的象征。达悟族人认为作恶多端的人会得到天神的惩罚。由此,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一日是达悟族人祭神拜祖的日子,感恩上天赐予生命、平安、丰收,并期望明年的风调雨顺与丰收,同时祭典已故的亲人等。
1.2 彰显海洋文化——达悟族之祭礼与庆典
达悟族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的是海洋,由此达悟族人的宗教祭礼与海洋密不可分。民族舞蹈的语言形成,包括动作、音乐、表现形式等,从而传达出的舞蹈的情意与意境,与祭典与庆典的仪式分不开。
(1)海洋祭。达悟族人生活在四面环海的特殊生态环境,孕育出以“海祭”为主的祭典,主要分为“鱼祭”“船祭”“小米祭”,其庆祝方式都以歌舞形式为主。达悟族人的年度大事要数捕捞飞鱼了,达悟族人认为,飞鱼是天神珍贵的恩赐。因此,达悟族人围绕鱼类生态及捕鱼习性制定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则,并对食用飞鱼的方式有严谨的流程和规范,不得逾越。这些都显现出达悟族人对飞鱼的敬重。
(2)达悟族新船下水礼。达悟族的宗教祭典活动,大多以“怕鬼”“驱魔”为中心。“新舟下水礼”便是他们驱除妖魔和禁忌最多的一种仪式。他们的信仰中认为:“一艘幸运的船,可以带领他们捕获鱼虾,否则,出海会早遇到大风浪,不幸翻覆葬身海底。”因此,在祭典中,族人们口中碎碎念念,摆出凶相,唱唱跳跳,面部扭曲,情形十分吓人,其意思是:我们人多势众,要与魔鬼打斗,比比谁最凶,使魔鬼不敢附着在他们的新船上。至今新船下水时,族人们依旧会举行下水礼。
1.3 达悟族服饰
达悟族的服饰色彩主要由白色、黑色和藏青色相间的条纹构成。由于兰屿岛属于热带,天气酷热,男子服装的款式多以无袖、无领、短背心和丁字裤为主。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的服饰即男子的丁字裤,属于兰屿达悟族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其目的是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方便劳作以便适应生活。盛装时,颜色多以白色为主,展现出达悟族人黝黑的肤色,与大自然、天地相结合彰显民族的坚强意志。除此之外,达悟族男子的鱼皮盔甲是他们在祭典、驱魔、辟邪时的传统穿着。
达悟族女子的服装不像男子那般复杂,款式是纵向的黑色或蓝色的条纹,以及白色条纹相间的四片布并排缝制而成的上衣,短裙由一片至三片的棉布缝制而成。达悟族女子长发,传说女子不留长发,在下海时会被鱼吃掉。女子饰品有耳环、项链、胸饰、手饰、脚饰等。
他们的民族服饰非常有讲究,不可以随便穿。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民族服饰的款式差异性较大。例如,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傣族妇女喜欢穿色彩缤纷的紧身裙,展现婀娜多姿的东方女性曲线之美。由此可见,服饰也可以展现出民族一致性的审美倾向。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服饰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的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更彰显了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如果身穿维族服装来表演藏族舞蹈就非常可笑。为了避免雷同的错误,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对表演其民族舞蹈十分有必要。
2 达悟族舞蹈特色
音乐与舞蹈向来是朋友。早期,达悟族传统的舞蹈表演中,“男歌女舞”是达悟族传统的习俗。男性的舞蹈比较单一,只有小米丰收节打小米的动作,其他舞蹈都是女子的专利。到了台湾光复后,达悟族男子的勇士舞、精神舞才相应地发展起来,它们象征了男子的英勇和捕鱼等行为。达悟族舞蹈分为巫术舞和娱乐舞两种。巫术舞是在四个门的主屋落成仪式时才会举行。屋主须具有祖父以上的身份,同时要拥有很多财产,如猪、羊、田等。仪式进行时,主人站在地板上或者坐在秋千上,不停地踩踏地板直到天亮。娱乐性舞蹈使十几个妇女在海滩上手拉手围成圈,边唱边跳,舞蹈动作一般为甩发、手脚交叉、跳圆圈、双脚上下交换跳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舞蹈都充满了活力,象征团结,表达了达悟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达悟族舞蹈最具特色的要数女子的甩发舞,女子成群地聚集在空地或沙滩上,身着传统服饰,队形不拘,散发,手相互交叉拉紧,脚下不动,上身前弯至秀发碰到地面。随后,开始歌唱,脚下前进,头发随之前后舞动,幅度越来越大,屈膝弯腰来辅助甩发的力度。甩发舞是力与美的结合,飘扬的发丝象征着大海的波浪,悠扬的歌声如同大海的浪涛声,甩发舞的动作元素取自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最了解海洋的达悟族人以及他们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上升到美学的视角去审视它,其符合“美就是自然”的美学理论。
3 达悟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达悟族的舞蹈文化仍旧保存着质朴与纯真,其发展除了依靠本民族代代相传,便是依靠相关的舞蹈艺人或专家进行田野记录,并用舞台的方式展现出达悟族的舞蹈文化。随着它与外来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达悟族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青年人口外流的尴尬局面,舞蹈的生态化呈现出逐渐流失的状态。民族文化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为避免民族文化在保存上的断層,从社会学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应积极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失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艺术性、价值性、创新性“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使舞蹈艺术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保存与发展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达西乌拉弯·毕马,田哲益.最了解海洋的民族——达悟族[M].台湾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协会,2007:43-51,57-64.
杨丽萍与原生态舞蹈 篇6
《云南印象》和《藏迷》的产生便来自于杨丽萍对民族舞蹈发自内心的近乎痴迷的热爱。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在渐渐的消失。这是杨丽萍多么不愿看到的事情:“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于是对于她来说,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更要去学习、采集保留下来,经过自己的再创作把它呈现给大家。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它是杨丽萍用一年多的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寻觅采风,从最具有云南典型代表的原生的乡土音乐舞蹈中吸取精彩的元素与部分,浓缩编排而成的,充满了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风情。《云南映象》中的演员多半是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的土生土长的村民,我们知道,大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尤其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是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歌唱和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天地对话,与神灵沟通。在舞台上他们尽情地去跳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不是在追求时尚,而是用原汁原味民族歌舞来表现他们最自然的感动。舞蹈就像是语言一样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那是流淌在血液里,深入到骨髓里的表达方式,这种感觉是别人仅从形体上很难学到的。《藏谜》也同样是这样,杨丽萍希望将最自然的舞蹈呈现给观众。《藏谜》的舞者,是在草原上放牧的藏民们,这些来自乡间地头的藏族男人,弹奏着六弦琴,一边歌唱一边变换着脚步跳踢踏舞,这些牧民的孩子笑容像阳光一样干净。他们在劳动中歌唱、在朝圣的路上舞蹈,展现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向往;像在草原上一样自由奔放地舞蹈,舞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他们就是在跳自己生命中的舞蹈。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云南印象》和《藏迷》中,杨丽萍坚持起用这些质朴淳厚的舞者,因为这舞蹈是他们自己生活、情感,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悟。原生态歌舞是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它的那种独有的味道也是那些专业演员跳不出来的,不是技术和难度的问题,而是状态,那种顶礼膜拜的尊重和感情,即使你能也理解,但与那种发自内心、早就流淌在血液里的是不可能一样的。在这些热情淳朴的舞者舞蹈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们的脸上开着的幸福的花,眼睛里盛满了青稞酒。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用最纯粹的生活感受着幸福。在他们身上,你会真正明白“原生态”的精义。
《云南映象》和《藏谜》所涉及到的舞台表演元素基本上都是以原生态的形态呈现的,音乐、舞蹈、器乐、演员、服装,包括现场的舞美道具,大多都来源于民间的收集和整理,是一次发掘展现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艺术探索,杨丽萍的追求仍然是呈现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云南映象》中演员的服装都是取自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全是真的,60面鼓的鼓风、鼓韵,汇集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的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藏谜》找来了最纯朴的牧民、民间艺人表演,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构成并展开,生动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场面,比如藏民收青稞、打场、晒青稞的情景,修缮圣地布达拉宫时的“打阿嘎”;表达男女情感的“长袖舞”,还有“赛装节”上色彩缤纷的藏族服饰展示等,再现了六弦琴、牦牛舞等藏族代表性民间歌舞文化,以及沐浴节、赛装节等藏族传统节日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中国各藏族地区的藏族民间歌、舞、器乐,为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藏族生活、民俗,最全面的藏族文化。
从场景、服饰等表现形式上看,而所有演员的演出服装都是依照藏族人民生活着装制作的,三角帽、圆盘帽、红帽、蜜腊头饰、银器白帽、四川康巴服……因为藏族有:“家在牛背上,财产在身上”的习俗,每年一度的传统活动赛装节上,人们都会穿着最华丽的衣服佩戴最贵重的饰品。玛瑙、珊瑚、绿松石等贵重的饰物,在3000余件藏族服饰中,有些还是演员自己的私家珍藏。
舞台效果更是让人“震撼”,原生态歌舞结合灯光、舞美、服饰共同营造的华美神秘的视觉享受。开场时,舞台上近十米高的彩色经幡林立,藏风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等舞台布景颇为壮观。神秘的西藏乐器六弦琴和大法号等被一一搬上台。从藏区运来的青稞、巨大金色的转经筒、色彩斑斓的巨幅唐卡、藏风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让观众们目不暇接。《藏迷》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的就是完整、纯粹的藏族风情。《藏谜》中对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还原,是不加修饰的美,用原生态的舞蹈和歌曲描绘了神秘而博大、远久而灿烂的藏族风情,再现藏族地区独有的藏族文化精髓。
富于生命热情的淳朴的舞者,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以及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在《云南映象》和《藏谜》中,我们得以领略到美丽迷人的云南风情和神秘热烈的藏族情怀。“我拂去了宝石上的灰尘。”杨丽萍这么形容自己在《云南映象》中为保存民族文化资源所做的一切。而谈到《藏谜》时,她说:“做任何节目,特别是藏文化的节目,要全身心地、虔诚地、无所欲望地投入,像朝圣的老阿妈一样,一步一叩首。”也正因为如此,杨丽萍带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一场歌舞,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生命的顿悟。
摘要:富于生命热情的淳朴的舞者, 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 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 以及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 在《云南映象》和《藏谜》中, 我们得以领略到原生态的美丽迷人的云南风情和神秘热烈的藏族情怀。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 会走路就会跳舞, 他们用最纯粹的生活感受着幸福。在他们身上, 你会真正明白“原生态”的精义。
解读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气息 篇7
目前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所以说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舞蹈不是一般的原始舞蹈或是民间舞蹈,而是有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民族仪式和图腾崇拜特点。由此文章将结合苗族的居住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从苗族舞蹈的形式、动作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等方面对其原生态气息进行解读。
1.苗族舞蹈原生态的相关内容简述
原生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自然状态,而作为舞蹈原生态则是要反映出其原始的,自然的,并散发着古老民族特点的形式,但由于现阶段的人们主要是在追求舞蹈的审美感,现代感和观赏价值,忽视了舞蹈的本质状态应该是淳朴自然,而且能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和文化的, 因此要促使人们重新对舞蹈原生态进行重视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价值。作为自娱自乐、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和具有大众化特点的苗族舞蹈而言,其原生态的气息至今为止是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并通过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在对原生态气息进行表现,所以为了继续将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苗族舞蹈进行传播,人们就需要重新对苗族舞蹈进行认识。
2.苗族舞蹈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气息
一方面苗族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擅长歌舞的民族,并且其舞蹈形式丰富多彩,这与苗族人民多数都居住在山水环绕的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较少,而与自然接触较多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舞蹈一直伴随着苗族的文化,作为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和方式,具有对历史的传承作用, 极其具有原生态的气息。另一方面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因此苗族舞蹈被作为苗族的特色,被用来作为传播苗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1)从苗族舞蹈的舞种来看其具有历史文化色彩。苗族的舞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每种舞蹈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芦笙舞,这个舞蹈是以苗族的一个神话传说为基础的,其中的芦笙是用来模仿鸟兽的鸣叫,并伴随着动作来引诱各种鸟兽,所以人们采用芦笙都能捕捉到鸟兽,而芦笙舞也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被流传下来。随着时代的改变,芦笙舞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在进行祭祀,婚礼等仪式上都会跳,代表着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的含义。同样鼓舞的产生也具有其历史背景,它不仅根据苗族人所居住的地区不同,在表演风格和形式上也有所差别, 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含义,比如木鼓舞就是为了祭祀祖先,团圆鼓舞就是在每逢过年过节时表演的节目,所以说苗族的不同舞蹈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文化和其所代表的含义。
(2)从苗族舞蹈的服饰来看其具有古老的民族特色。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和手势,在跳舞时穿的民族服饰也是一种原生态气息的体现。苗族女生都是戴银饰,穿着苗绣和蜡染的服饰,这是他们民族独有的服装特点,比如在跳鼓舞时,女生们也是满身银饰,身着盛装,跟着鼓点进行左右摇摆式动作,并伴随着闪、绕、翻、盘等动作为人们显现出优美的舞姿,而人们也能通过舞蹈的着装就能知晓是苗族舞蹈,这也就是舞蹈服饰所代表的古老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另外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锦鸡舞中,苗族人的服饰都会以锦鸡的形象为参考,从而更加体现出苗族对锦鸡的崇拜。
(3)从苗族舞蹈的仪式化和图腾崇拜来看其具有浓厚的宗教和信仰色彩。苗族舞蹈仪式化的体现是由于苗族的巫术和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在苗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节假日的舞蹈仪式,或是通过跳不同类型的舞蹈来求雨,求子等就可以看出,祭祀仪式本身就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巫术形式,而舞蹈作为祭祀的一部分,其作为祭祀的作用远远大于舞蹈自身的价值,所以舞蹈仪式化使得舞蹈保持着原始的形态,体现着原生态气息。比如鼓舞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因为在宗教活动中,鼓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以击鼓来作为开始、仪式的高潮和结束的比较常见的方式。
3. 苗族舞蹈体现着苗族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苗族人对舞蹈的创作和灵感多半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比如“跳仙会舞”就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苗族人们的将来,有人就组织了“跳仙会”,所以这个舞蹈就由此而来,其中的耍刀,挡子弹、冲锋等动作都是体现了当时人们抗战的激情。还有一些舞蹈能体现出人们当时辛苦劳作的样子,比如古瓢舞的姿势中有双手下上摇摆的动作,和有模仿捕鱼打猎的动作,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体现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样子,而且并不需要编排,跟着旋律就是自然起舞, 参加的人也不分年龄和性别,这也体现了人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下面文章将更为具体的阐述其原生态的气息。
(1)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透露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一是由于苗族人的居住环境都是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或是山坡田野之间,所以导致人们总要在山间的小路中穿梭行走或是在山坡之间耕种,这种生活环境在苗族舞蹈动作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鼓舞中舞者脚下的梭、绞,蹲,和围绕鼓形成的缠、侧、闪等舞姿,以及提、压、盘等击鼓的动作, 这些动作的特点就与苗族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根据这些基本动作所形成的各种舞姿也就蕴含了其生活环境的原生态气息。二是苗族舞蹈中还有一些向斜前摆腰、下蹲或是旋转等动作,这主要是展示其服饰的华丽特点,全是苗族人手工完成的。三是苗族人都是生活在村寨里面,生活环境需要大家互帮互助,在舞蹈中体现就是以集体舞为主。
(2)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苗族人自古都是以农耕为主,一直认为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这种生活态度下就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其舞蹈的动作、节奏和姿势都是根据率真的性格,对自然情感的表达而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苗族舞蹈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抒发的舞蹈。
(3)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望。苗族舞蹈多数都来源于生活,比如有“收割打谷”、“挖园种菜”等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舞蹈,其中还有既融合了苗族人的生活习俗,又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美好愿望的“跳香舞”,它在当时是寄托着苗族人对农耕活动的祈求,是以当时人们心理状态为重要依据的,至今为止都非常盛行和具有民族特色, 因此苗族舞蹈也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4.苗族舞蹈有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肯定的精神,从而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
苗族舞蹈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苗族人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并期望能永远流传下去,其中芦笙和木鼓就是祖先所创造,代表着本民族身份和文化的标志,所以芦笙舞和鼓舞得到了传承。比如芦笙舞虽然起源于神话传说, 但是芦笙这种乐器确实是右苗族祖先所制造出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象征着苗族人的亲人,所以在苗族每家每户中都会有芦笙,而且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跳芦笙舞。这种舞蹈的所展现的场面是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其流露出的是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得苗族舞蹈保持着其原生态的形式继续流传。
5.结语
本文以苗族舞蹈为研究关键点,解读其所具有的原生态气息,经过研究和探讨,本文认为一是苗族舞蹈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气息,包括了从苗族舞蹈的舞种来看其具有历史的文化色彩、从苗族舞蹈的服饰来看其具有古老的民族特色以及从苗族舞蹈的仪式化和图腾崇拜来看其具有浓厚的宗教和信仰色彩,二是苗族舞蹈体现着苗族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包含了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透露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以及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望,三是苗族舞蹈有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肯定的精神,从而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
摘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文化、民族习俗,其中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从服饰、语言、舞蹈以及歌曲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民族的原生态气息,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苗族舞蹈被蕴含着原始的生命态度,在舞蹈的动作、情感中都散发着一种自然的力量,由此本将对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气息进行解析,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苗族的风土人情。
浅析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 篇8
一、瑶族民间舞蹈的生活性
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的一种, 而民间艺术体现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又来源于民族社会生活, 从瑶族民间舞蹈的漫长发展史可以看到, 它的根基牢牢扎根于民间沃土, 集中展示了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在瑶族地区, 很多舞蹈都融汇着民间的传统文化, 且有不少精髓。如在瑶族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长鼓舞。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 一天他独自上山打猎, 追赶羚羊跌落山崖, 被梓木叉死。太阳落山了, 盘王子女不见父归, 就满山遍野寻找, 最后在山崖梓木树下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 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 剥下羚羊皮蒙鼓的两端, 遂有了长鼓。盘王子孙拿长鼓拼命敲打, 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一方面是泄心中之恨, 另一方面是招其父之魂, 从此, 瑶族就有了长鼓舞。也就是说, 民间舞蹈在最初产生和流传时, 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 有些还和宗教祭祀等有关, 它们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原始艺术[1]。再如广泛流传的盘王歌, 它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 更加具体化, 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些都反映了瑶族的民族性格, 也是其原生态的体现, 直观地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 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在民间歌舞中得到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反映和展示。
二、瑶族民间舞蹈的娱乐性
瑶族民间舞蹈丰富了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是瑶族社会生活的写照, 它的原生态还体现在族人以它为桥梁, 达到自娱、自教和观赏的目的。瑶族民间舞蹈贯穿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它不计较场地的宽窄, 不追求观众的多少, 花草树枝都可成为道具, 情起即兴, 兴起即舞, 自吹自唱自舞, 对于相对闭塞的瑶族地区来说, 这能使他们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民间舞蹈不仅迸发出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 更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促使瑶民自尊、自爱、自强, 凝聚力与亲和力也在其中表露无遗。当然, 瑶族民间舞蹈中, 也不乏寓教于乐的好作品, 如盘王舞、开山舞等, 这些舞蹈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影响深远, 主要演绎主题为勤劳奋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舞蹈本身就具有观赏性, 瑶族民间舞蹈更是极具美的观赏价值。不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身着五彩斑斓、绚丽迷人的民族服装和佩戴琳琅满目的金银首饰。舞者在场中, 观众在周围, 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花边式”的美丽图案。每逢节日, 瑶族地区更是热闹非凡, 或热烈、或舒展、或粗犷、或优美、或淳厚、或雅致的瑶族民间舞蹈都会令千人注目、万人喝彩。如长鼓舞, 它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技巧、生动的表演展示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 令舞蹈家们叹为观止。另外, 瑶族地区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意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示爱形式, 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如采茶舞来互倾爱慕之情, 实现感情交流, 进而互订终身, 可以说, 这时的舞蹈就是瑶族的感情纽带, 维系着他们的和睦相处。
三、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
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徒的不屈不挠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明显的特质:对以盘瓤为主神的无限美好的厚望, 对祖先传统美德的赞颂, 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的道德观念和精神, 发扬本民族传统的群体意识, 这正是瑶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原生态内涵。
当前, 是人类文化大交流的时代,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原生态瑶族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才能让这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永存, 避免失传。众所周知, 舞蹈是人体文化, 其存在方式是保留在人的身体上, 其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 所以, 当无人相传时, 舞蹈就会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 娱乐方式各式各样, 人的兴趣也会被光怪陆离的世界转移, 或者去跳街舞, 或者去跳劲舞, 导致人们对单调无聊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缺乏兴趣。还会使得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失去依托, 特别是那些民俗化的舞蹈和作为特定节日的舞蹈, 一旦这些节日不再是民族活动日, 之前依附于这种特定节日而生的舞蹈就成了游离的分子, 久而久之, 也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让其持续流传, 需要对其做好保护措施, 提高对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认识, 并明确理解对其进行保护的积极意义。
瑶族的原生态舞蹈, 植根于社会生活, 与瑶族的生存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以日常生产生活为根基, 创作出了许多形式各样的舞蹈形态。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为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后代继承、发展瑶族舞蹈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要知道, 要发展就得先有继承。而要继承, 就得有继承的东西。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也是如此。
四、瑶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性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 经过社会、自然环境的生息繁衍, 独具特色。极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当数长鼓舞, 它源于民族崇拜先祖的传统文化, 又在生产劳动中发展, 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 长鼓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它一方面融民俗、舞蹈、音乐为一体, 民俗、艺术和谐统一, 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方式交融、渗透, 相互溶汇, 承载着大量的民族传统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相互深汇, 形成双向结合, 又是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借助娱乐活动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民族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现在的人都想逃离大都市的喧嚣, 向往深山老林的青山绿水, 这就为原生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 瑶族地区要是能保护好原生态的民间舞蹈, 并持续流传下去, 其吸引力自然不小, 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可小觑了, 因为它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可以助旅游观光业一臂之力, 这样, 不仅让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为更多人知道并喜爱, 还能创造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是说双赢, 从这个角度来说, 对原生态的瑶族民间舞蹈更要做好保护工作。
诸如长鼓舞等瑶族原生态舞蹈, 是后人研究瑶族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 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相对封闭而稳定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形式, 这些都会带有比较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宗教祭祀的气息, 所以, 我们要正确认识瑶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在去糟粕存精华的基础上, 实现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 就是说要去除一些封建的、迷信的、不健康的成分, 保留那些积极的、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因子, 真正让更多的人受益。另外, 要努力挖掘和整理,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中, 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等都差别不小, 原生态的舞蹈可以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交往, 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使共同发展。总之, 要让古老的瑶族舞蹈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最终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花园中一朵盛开的鲜花。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保护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也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才能实现有法可依。可以在法律条文中, 明确指定保护的程序、方式等。当然, 应该借鉴国内国外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另外, 可以通过设立瑶族民俗博物馆等形式来进行保护, 就如韩国由国立国乐院专门保存流传下来的宫廷、民间音乐和舞蹈。此外, 可以根据瑶族民俗, 设立一些民俗节日, 让一些已失去生态环境的民间舞蹈在人为的环境中存活并流传, 这样就使得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能在人为造成的空间里代代相传。不过, 保护要尽量维持原貌, 不能走样, 更不能恶搞。假如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被人为地加工或改变, 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丧失, 所以, 不能因为它原有的舞蹈形态略显简单而去加编一些动作, 只有维持原貌,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也才具有保护的意义。总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过程中失传的可能性, 提高对保护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意义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使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绵绵流长,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奉献力量。
摘要:瑶族历史悠久,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 如民间舞蹈, 它是瑶族古老的原生态与艺术表演形式, 融歌舞为一体, 充分反映出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民风习俗。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主要表现为生活性、娱乐性、传承性、价值性。
关键词:瑶族民间舞蹈,原生态性,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陶立潘.民俗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03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原生态舞蹈 篇9
关键词: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发展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概念
所谓“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 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而学术界通常称:由普通民众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即原生态民间舞蹈。
原生态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间, 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以原汁原味的人民群众为来源,采用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元素、生活元素以及宗教信仰元素为组合,舞蹈所用的各种器材、服装没有经过异化改造,都以各民族生活原型乃至原物为道具, 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发展和锤炼,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 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的一种形象、传统的舞蹈形式,或者诗意化的舞蹈艺术作品。在时空的舞台上自然流露、传达美好感情,热爱生活的表达。是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古朴的舞蹈。
二、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原生态的成分被盲目融入到许多舞蹈作品中,民间舞蹈也日益商业化、 庸俗化,致使原生态舞蹈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空前严重。其中大多数原生态民间舞蹈生存境况欠佳,并且有一些已经消亡或者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提倡、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当代社会,原生态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应该怎样挖掘保护, 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挖掘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价值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韵律优雅,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艺术源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是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源头,同时舞蹈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展着。原生态民间舞蹈通常是综合性形态,包括着很多必须纳入保护之列的原生态组成要素,譬如:舞蹈、服饰、 道具、音乐、歌词等。此外还有些原生态民间舞蹈以民俗仪式为依托而存在的,如四川梁山彝族的妇女在火把节里跳的《都火》,古代朝鲜族妇女在中秋节这天夜晚跳的《羌羌水越来》等。必须将这种特定节日里的仪式加以保护,防止因为失去其依托而失传。对此类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既可以归入舞蹈方面,也可以纳入民俗仪式之列。
(二)挖掘保护与发展的文化价值
随着对外开放和现代文明程度的提升,原生态民间舞蹈本身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越来越显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现代化、居区的城市化、信息的国际化吞噬的危险,这无疑在摧残着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许多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元素遭受了侵蚀。政府文化部门对原生态民间舞蹈重视不足,缺少挖掘保护机制,任其自然流传或消失;当代人对现代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远离,娱乐兴趣发生了转移,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一顾,而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求,使得原生态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如果以文化的角度透视,当代文化大背景是原生态民间舞蹈有可能失传的最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抢救和发展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已经引起多方面人士关注。
(三)挖掘保护与发展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和保护的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即这些舞蹈元素的“原生态”是根本不能触动的。如果不触动“原生态”,就是一种变相的孤立,使“原生态”脱离实际,而原生态环境的崩溃又无法阻止,这样只会进一步加剧原生态舞蹈的衰退。 而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有机地将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被专家评价为“民族舞蹈的再启蒙”, 以虚幻的意境表现了观赏者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 在挖掘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原生态舞蹈的根,加工手法上运用新思维以及新技法将一些原生态的元素大胆地移植、拓展和创新,赋予了它全新的原生态之美。这种“两全其美”的传承,既保护了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挖掘保护。 但是,也有很多舞蹈编导、老师,带着急功近利的目的,为追逐其商业价值开始对真正的原生态舞蹈进行歪曲, 到民间去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考察”、“收集”所谓的民间舞蹈,盲目地加入现代元素,打上“都市时尚”的大印,再四处传播,甚至重新扩散到民间,冲击和湮灭真正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这种过度的开发利用违背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原意。原生态民间舞蹈要创新发展,但不能随意借鉴外来的东西,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挖掘,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舞蹈和民族精神的真善美。
三、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与发展也要有法可依。否则,无论怎样宣传其重要性,也都无济于事。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要逐步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制定国家相应的法律条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使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体系。
(二)建立专门机构和机制保障
一是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关键在于人的传承。大力寻找挖掘传承人,指定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保存、传授原生态民间舞蹈势在必行,而保护好原生态舞蹈演员也迫在眉睫。一定要加大工资待遇、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投入,以解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的传承原生态民间舞蹈。二是在政府部门、艺术科研机构、高校或者社会舞蹈团体中成立原生态民间舞蹈研究机构,设立专业的人员和专项经费,也可以积极引导国内外慈善家、企业家筹集资金,有规划的深入调研,开展相关学术研讨会项目与重大课题,对原生态民间舞蹈进行全面的搜集、调研和整理。三是投入经费设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等,将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牢牢扎根保存于当地,提供可存续发展的空间条件,从而使一些原生态民间舞蹈在人为的环境中存活。四是把投入和引导机制有机结合,做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社会参与”。加强鼓舞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扶持力度, 尽可能为演出队伍提供便利条件。五是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向,充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让它成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坚实展示平台,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导各族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保护、传承本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
(三)创新发展思路
一是创新机制。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模式, 将原生态民间舞蹈融入社会生活的婚丧嫁娶当中。二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首先要积极依靠名人效益,借名人之口宣传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其次要依靠活动扩大影响,通过各个地区所组织的比赛,让成型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参加州、省、国家等文化活动,扩大宣传效果,加大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知名度;三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最好形式就是找准突破口,寻找最佳途径,这一途径就是将其与旅游有机融合,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展示给旅游参观的人,从自娱自乐转向文化产业发展,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旅游业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形成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牌,逐渐形成一种产业。四是各级文化部门组建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队,通过商业运作形成各种商业表演,通过自身的经济体系运作实现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延续。
(四)保护要适当
创新发展的同时,不能随意的破坏或改变加工原生态舞蹈元素,它的原貌具备了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其形态略显简单,就肆意添加多余的新编动作,造成原始性质的变异。其次,要做到整体保护,不能漏项。一定要保护好原生态民间舞蹈所包含的舞蹈、服饰、道具、音乐、歌词等各种元素以及被依托的整个民俗仪式。
四、结语
原生态舞蹈 篇10
关键词:舞蹈生态;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
中国民族舞蹈中原生态的舞蹈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传承优势,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其从生产开始就一直延续着较为固定的舞蹈风格、民族风俗等,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舞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族文化,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其实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这一意义上进行分析,对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不仅能够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一、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简要分析
舞蹈生态具体来说就是舞蹈艺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联系,并且在他们的关系中,舞蹈艺术往往被看作是整个关系体系的核心,因此从传统概念入手在宏观的角度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索,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元素会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由此进行分析,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来说,舞蹈的特异性具体指民族舞蹈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本身所表现出的多种独特性质,而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就是民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完成了对舞蹈本身的传播,还由于民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元素,因此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舞蹈表演者和欣赏者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也能够真切感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促使社会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得到相应的强化[1]。实质上,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也是衡量舞蹈艺术作品质量和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本民族人产生强烈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保障。
二、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生态环境角度表现出的关系
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对舞蹈生态以及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才能够保证关系分析的科学性。一般来说,从文化生态学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也就是借助特定环境的影响将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基本行为、人类文化之间关系进行合理的探索。具体而言,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文明的演进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基于这种关系能够从多角度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民族舞蹈文化需要借助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形成,民族精神、意识、心理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都会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2]。正如对于蒙古族的舞蹈来说,经过对蒙古族舞蹈的特异性进行分析,就能够对蒙古民族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民族风情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这一点进行研究,社会生态因素会促使舞蹈生态的形成,进而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民族舞蹈能够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形式和内容,真正将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区分开来,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
(二)在自然环境方面表现出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角度对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也能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一般来说,从我国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情况看,民族舞蹈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构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环境一般包含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人们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这一环境中国工业、农业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后才能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因此探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将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民族舞蹈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山地相对密集的地区,往往会构成一种森林生态环境,而在森林生态环境的作用下,人们以狩猎为生,因此所形成的舞蹈文化也往往相对豪放,舞蹈表演和舞蹈文化能够充分的表现出当地的自然环境[3]。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舞蹈则一般随性流畅,与游牧民族的自然环境也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对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舞蹈的重视,借助民族舞蹈的传承实现对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播,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和对民族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逐步的强化,为民族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瑞江.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大众文艺,2015(24):153.
[2]刘军.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154-154.
原生态舞蹈 篇11
站在云南省“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时代大坐标之下, 对于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而这一发展趋势恰恰与原生态舞蹈自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存在矛盾, 这势必需要寻求更多的途径和方法来调和之间的矛盾, 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原生态舞蹈”传承、保护与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建构, 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新的方法建构。迄今为止, 我国的专业舞蹈教育体系的发展相对已较为完善, 已经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 前伸至附中或中专, 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基于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怎样科学、正确的被引入到艺术教育的课堂之中, 从而实现对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途径方法的多元化建构, 我们试图探索以个行之有效的, 具有普遍意义, 能够为其他地区、民族的艺术形式提供积极的借鉴参考意见的模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进校园
云南艺术学院在近几年相继组织开展了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主要是通过讲座和口传身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第二期为例:在2011年4月16日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原生态舞蹈”传承与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傈僳族的“阿尺木刮”和彝族的“烟盒舞”, 分别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施万恒老师 (彝族)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 (傈僳族) 教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用太多的传统授课言语来讲, 他在前面领跳同时又跟进当地民间习舞时唱着的口诀, 同学们很快地就掌握了动作的规格要领。
通过这次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同学们不但学习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舞蹈, 而且也间接地实现了“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传承。可见, 这样一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传承是可行的, 是值得借鉴和推广。这次活动结束时, 两位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的接受程度做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也表示:大家学动作学的非常快, 也很好, 不足的是完成的舞蹈中民族风土感似乎有些欠缺。可见, 在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传承的过程中, 保持其风格特点的“原汁原味”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建设云南“原生态舞蹈”本土教材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云南省各大中小学校都在积极的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云南艺术学院的《彝族舞蹈教材》;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对《佤族舞》、《云南传统民间舞蹈代表性》教材;丽江市教育局开发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弥勒县把《阿细跳月》作为乡土化教材推广等等。
开发“原生态舞蹈”乡土教材时, 除了采集、整合、凝练民族原生态舞蹈素材。必须注意民族原生态舞蹈文化功能。首先要发挥云南特色的“原生态舞蹈”乡土教材具有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功能。其次, 要具有教育创造文化的功能。在编写时一定要体现其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 科学性, 力求做到生动、直观, 具有可学性、启发性。
云南“原生态”舞蹈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模式探索的道路是曲折和漫长的。因此, 寻找既能在艺术教育课堂中发扬和传承民族艺术, 又能保持其艺术魅力真正所在的“原汁原味”这样一个契合点, 是至关重要的。云南“原生态舞蹈”的生命力, 实际上正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日益丰厚,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觉传承的责任感已逐渐演为人们的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保护、传承、发展云南“原生态”舞蹈不断前进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和修正, 一定会实现真正的跨越。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最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 其中“原生态”舞蹈是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块瑰宝。但是“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状态在当下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有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途径和方法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文化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艺术教育这一媒介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得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世代相传, 不消亡, 不泯灭, 不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