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成长(精选11篇)
原生态成长 篇1
寒来暑往,参加中国儿童中心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已有七载,对任何人而言,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近七年的感情也可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痴情女”吧,然而,我感觉自己与生态项目的“热恋”还在持续,因为时刻能够感受到生态项目所带来内心的美好,从内心感受到她引领自己一步步地前行。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教师我也常在思考“该赋予孩子们怎样的灵魂? 怎样通过自己的工作去赋予?”生态道德教育打开一扇窗,给了我最满意的答案———通过学习和浸染,我懂得了生态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发现”和“保护”,教育者通过引导、启发、设计使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向自然学习、保护大自然等一系列促进品质养成的活动,使孩子们生发“自然”灵魂。像万物生灵适应生态规则存于自然界一样,他们在以人类主导的人文社会中仍能懂得尊重,善于发现,主动保护———除了物,也包括人。
我的学生焦司颖和杨梦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们参加了“儿童生态道德科技夏令营”,在参观台儿庄的时候,他们从导游那里了解到,台儿庄古城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运河造就了台儿庄古城的兴盛繁荣。活动中,他们观察到当地居民在清澈的城市小河道上洗拖布,有时还会将洗衣服的水随意倒入清澈河道中。两个孩子当即决定搞一个关于“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及水资源保护建议”的研究。选题确定之后,她们便对运河的水资源状况及水质进行了深入考察。她们发现,运河水具有严重的水华现象,居民家附近的河水中含有丰富的泡沫。其实城内河道的水与运河的水相通,是水质优良的水资源,而被污染的水将需要净化后才能被人类利用,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
能不能使台儿庄古城依然被清澈的河水环绕呢?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又进行了访问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在城外建立污水处理厂,防止污水排进运河; 尽早拆除大坝,让运河重新变成活水; 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定期打捞河上的垃圾; 设立警示牌,警示居民不要污染水源等。她们把经历撰写成小论文,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还被《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并刊载。
生态道德的教育之道,道在自然。“自然”灵魂的铸就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就像司颖、梦筠一样,她们也是寄托希望地说: “我们要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古城的管理部门,提醒他们关注运河水资源的现状,并为改善运河的水质积极采取措施。另外,我们还会再来到台儿庄,制作一些宣传品,向当地人宣传保护运河的知识,提高古城人的环保意识。”
现在,司颖和梦筠虽然结束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但是,两个清秀靓丽的女孩子仍然在她们的求知道路上前行。梦筠参加了学校的科研小组,进入了高校实验室与专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与伙伴们一起到内蒙古草原上观察研究地鼠的生存环境,并通过研究了解当地的生态资源环境。司颖参加了去韩国的科学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在其中发挥她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除了和伙伴们一起享受大自然之美,还和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自然发现,以及文学源于自然,自然与人类文学的相通方面的感受。
七年来,数以万计的孩子参加了我们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梦筠和司颖两个只是其中一个焦光点,作为她们的辅导老师,我在其中也经历了自身的成长。除在互动相处时对孩子们的包容和亲近之外,在设计、准备、实施生态活动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一起探索、一起分享,我和他们一起看到过生命的萌发、生长的可贵,感受过文化的差异、获得过合作的乐趣……
虽已过而立之年,通过这些活动,我也经常能找寻到自己的“自然”灵魂。因此,我比以前更珍爱现在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感恩身边的朋友; 更加懂得像看待自然界中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去尊重每一个孩子;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不当“拔苗人”和“造型师”,而是一个勤于和他们一起探索,勇于和他们一起应对困难,乐于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的“大伙伴”。
生态道德教育传达的信念是热爱、是尊重、是探索、是求知、是保护、是责任……我坚信拥有生态道德教育信念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是更热爱自然、珍惜生活、懂得尊重、承担责任的新代际生命。生态项目就是这样改变着教师、改变着儿童,并将在未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世界。
我们一道,为了未来,为了孩子们。
原生态成长 篇2
所谓“生态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和谐,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基于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我认为:生态课堂,它是一种理论,不是方法,不是模式。是一种和谐、自然、平衡、持续发展的理论。既然是理论,所以生态课堂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生态课堂应该是自然的,不做作的,张显的是学生,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还要点拨到位。
在营造和谐的生态兴趣课堂时,我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导、乐”的师生人际情境生态和“趣、智、悟”的学习情境生态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一、师生人际情境生态
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益的交流和沟通,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帮助,从而促使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亲近学生,沟通心灵
首先是在课堂上。在实现教育的主渠道上,只有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有真正的提高。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的精神生活质量。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们决定我们制作的主题,我会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动手共同制作某个小制作。因为毕竟是兴趣课,有时难免会有学生说话的时候,这时我会用一个表情、使一个眼色或做一个动作,来提醒他们。
其次是在课堂外。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教”与“学”的“任务”,那里的“沟通”不象课外时那样随便,那样海阔天空,那样富有生活的气息,那样有着生活的体验。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和学生聊天、玩游戏等,这样学生会很开心的,很喜欢与你接近的,什么心里话都会跟你说的。一句话,课堂之外的沟通,是生活中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就很有可能要比仅仅课堂上的沟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人心。因为这是无目的,无任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像这样的沟通多了,心灵的默契也就基本可以达成,虽然我的兴趣课一星期只有一节,平时和孩子们见面的时间也不多,但我会经常在上课之前提早进教室,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学习,有时还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
我想: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和谐。
2、引导为先,尽显快乐
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和学生置于什么地位,以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取决于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他懂得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的神圣职责,那他就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主宰、主讲和主演。会以引导、开导、指导、倡导、辅导的形式贯穿课堂全过程。每个环节都以导为先,决不以讲代之。要认真设计好导语和导的内容,力争导得巧、导得准,导得学生乐此不疲地和老师一起思考一同探究,让每个人都尽情享受智力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教师主导作用突显出来,那学习的主体就必然是学生了。
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非常美丽的花园图,花园里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些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边看边发出阵阵赞叹声,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些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最后指导学生制作。
由于以动画引入到对蝴蝶的关注,再到观察蝴蝶的图片,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在制作蝴蝶时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动手动脑制作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蝴蝶。当一只只的木制蝴蝶展现在大家眼前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蝴蝶都是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我们也可以给做好的蝴蝶上色,让这些蝴蝶变得五彩缤纷。”是啊,这是一个多好的创意啊,有些制作我们需要的是木头的本色,而有些作品我们可以涂上鲜艳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生动,于是在做好蝴蝶之后,学生们又发挥了在美术课上学会的本领,认认真真地给自己制作的蝴蝶涂上了喜欢的颜色,上了色的小蝴蝶比原先更加可爱完美。
3、师生同乐,享受收获
在木吧课上,师生同乐的局面常常发生,只是学生的“乐”是他通过创作反映出了他的心声,他的作品得到了肯定。而我的“乐”则是因为我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甚至是有所突破。
如:在指导完学生制作各种动物以后,我把学生制作的所有动物作品放在讲台上,学生们欣赏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兴奋、自豪之情油然升起,不由得纷纷向自己的同伴介绍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课堂里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写有“动物乐园”的KT板,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过来,并进行引导:看!你们做的小动物都无家可归,正好金洲小学新造了一个“动物乐园”,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到“动物乐园”去,好吗?但我们先要给他们分分类,先给他们做一个小家并给他们的小家取个名字。随着一声令下,我和孩子们快乐地动手了,我们有的为哺乳动物“造房”,有的为昆虫安家,„„不一会儿,在我们愉快的合作中很快完成了任务。只见“快乐之家”里住着“小猪一家”;“虾王殿”里住着“虾王”,还有一只“蟹兵”守护在一旁;“昆虫馆”里居住着“蝴蝶”、“蜻蜓”、“毛毛虫”等,当孩子们在介绍时,我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开心,那么自信。而他们的创作也为我提高教学水平注入了无尽的动力,我们大家都乐在其中。
在“亲、导、乐”的和谐师生情境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而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情感心理体验中,更有效地发展了思维,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接受了教育,从而促进了内因的变化。
二、学习情境生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参与质量,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创造。一句话,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
1、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美好的情景,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小鸟时,首先出示了一幅课前画好的森林图,配以各种各样的鸟叫声,美丽的森林,清脆的鸟鸣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可是学生马上提出了疑义,怎么只听到鸟叫声,而没看到鸟,是啊!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马上因势利导——那我们就动动手为森林添上一些小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了,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动手,而是先引导他们想象森林里飞来了哪些鸟?“啄木鸟”、“喜鹊”、“燕子”、“黄莺”、“猫头鹰”学生的发言声此起彼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各种鸟的图片,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鸟,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原来只有树木的森林里添上了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小鸟,顿时生机勃勃,而且孩子们由于充分的观察了小鸟的外形,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一只只小鸟栩栩如生,形状也各不相同。
可见,巧设情景,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快乐探究,发展智力
人类的智力是伴随着大脑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是在外界各种信息刺激下逐渐形成的,随着外部条件的不间断的刺激,大脑便识别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各种相适应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智力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主体性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自在的当然主体,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自我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其知识、观念、才能、品德。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综合上述观点,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则应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因为探究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渠道。同时学习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要能放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构建新知。
如在指导学生做蝴蝶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形状的木块制作一只只漂亮的蝴蝶,等学生做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使用哪些废旧材料来制作蝴蝶,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学生们六人一组或三五个凑在一块儿,自主地讨论着、探究着。不一会儿,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绿豆、赤豆可以做蝴蝶的眼睛”,“漂亮的糖纸,美丽的树叶等可以做蝴蝶的翅膀。”“五颜六色的闪光片可以装饰蝴蝶。”于是第二节课,我们又用上了学生想到的这些材料又制作了一次,这次制作的蝴蝶比第一次更加漂亮,更加生动。
在兴趣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科学启发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3、认知体验,感悟成长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学生主体性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健康的心态。生动形象的情境是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孕育学生情感的土壤。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中来,追求在实践中的感悟成长。
在教学《可爱的鱼》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鱼爸爸失去儿子尼莫”这个片段,动画中生动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尼莫被抓去时,我看到学生们脸上都呈现出紧张的表情,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马上问学生:
“你们想,当鱼爸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以后,他会怎么做?”学生肯定地回答:“一定会去救尼莫。”
“是啊,虽然尼蒙的父亲比较懦弱,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会去救尼莫。假如你是鱼爸爸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我们当然也会去救尼莫喽!”
“对,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也只做一些小鱼加入到营救尼莫的队伍中去吧。”于是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做小鱼,准备帮尼莫的爸爸一起去救尼莫。课堂学习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营造“趣、智、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生命灵动成长,面对如鲜花般灿烂的生命,木吧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引导了学生走向阳光和幸福,使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灿烂光彩。
构建生态校园 关注生命成长 篇3
笔者承担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中就生态校园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为什么要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首先,构建生态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校园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实践。
其次,构建生态校园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尽管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灵魂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教育领域却仍存在着“重应试、轻素质”的功利化现象。生态教育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倡导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事物之间良性循环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新课改的具体行动。
最后,构建生态校园是区域教育现状的现实需求。复兴区位于邯郸市主城区西部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历史原因,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受社会及教师惯性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依然根深蒂固。如何提升区内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纠正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生态校园构建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构建生态校园的基本理念是,学校作为生态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生态社会系统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社会系统,只有构建生态校园,学校才能融入生态社会系统。生态校园环境是生态人才成长的土壤,师生既是生态校园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校园的受益者。
二、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的具体要求是: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生态管理、生态环境、生态课堂和生态德育四个方面人手,建立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
首先,生态环境是生态校园构建的基础。优美的的校园环境对师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人文生态环境,又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环境构建方面经历了“三化一上墙”、教育功能园与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特色人文环境构建的几个阶段。“三化一上墙”(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学生作品上墙),旨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教育功能园,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利用校园的某个角落,在建设优美景观的同时使其具有鲜明的人文气息,使师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与感染。这标志着校园文化开始向内涵方向发展,体现了由外在向内涵的推进。接着,提出“社团”和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我区共组建4大类38种近300个社团,并且每年开展优秀社团和精品社团的评比,学生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构建,我区每一所实验学校都提炼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核心文化和思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态环境。
其次,生态管理是生态校园的保障。生态管理是根据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我区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实施教研员和教师同备课、同上课的教研机制。该机制提高了教研管理的效益,拉近了教研员和师生的距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了动态管理、和谐管理、高效管理的目的。我区各实验学校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如百花小学的“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即校长、副校长为决策层,下设教学督导组和教育督导组。教学督导组下设学科主任,负责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听评课等工作;教育督导组下设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组教师上课、常规管理等工作:课堂效益“验评小组”对教师课堂的评价以其达到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每天晨会反馈,及时解决课堂问题。这样的管理机制让每一个人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把制度约束变成自觉的行动。
我区各实验学校都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各学校还创新各种评优、评先方法,如先锋学校开展“双十佳评先”。即班级、学生各十个荣誉名称,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参加以上评先活动。特殊情况还可以自已命名荣誉名称,最后经学校审批,期末进行表彰。这些评价都坚持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
生态管理具有人本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形成了一种人人想干事业、个个争做贡献、处处团结和谐、事事心情愉快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课堂是生态校园的核心。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和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追求自然、活跃、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充满智慧地教和学生自主探究地学,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生态课堂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解放了教师的手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气氛。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这一年更爱说话了,回家说课堂上的事情,说自己在学校表现的事情多了。”这正是生态课堂的效果。
最后,生态德育是生态校园的灵魂。生态德育倡导“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为了生活”的思想,以生活化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有效地开展系列生活化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为了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突破口,我区开展了“阳光大课间”活动。“阳光大课间”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而开展的,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三十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努力构建“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生态教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体魄,也陶冶了师生的性情,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师生的品格,锤炼了师生的意志,激扬起生命成长的活力与激情,让生命在生态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另外,各学校的特色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交流途径,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如岭南路小学的“美德银行”,将美德作为储蓄资本,将品德教育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感受成长的快乐。人民小学的“跳蚤市场”以“分享你的快乐,献出我的爱心”为口号,本着“您的多余,我的需要”的理念,使学生在模拟市场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前进小学的“红领巾电视台”,主编、主播、主导均由学生担任,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搭建了平台。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生态德育活动在各实验学校蔚然成风,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成为生态校园的灵魂。
两年来,我们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生态校园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各实验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
生态语文教学散发生命成长芬芳 篇4
一.构建语文专业发展共 同体 , 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一) 明确团队目标
南关区语文学科团队有其明确目标, 就是集全区语文教师之全力, 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 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中, 不断探索适应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模式, 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 尊重团队成员
南关区语文教学团队在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从知识结构上看, 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从职称结构上看, 中、初级教师占60%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 中年教师占比例较重。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 真诚互助, 彼此尊重, 相互平等, 鼓励教师尽可能发挥其工作潜力。
(三) 树立团队精神
南关区语文教师团队一直以和谐创新、爱岗敬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来自追求高品质的语文学科教学。因此, 各教师之间互相配合, 和谐相处, 共同努力,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氛围, 打造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 创设宽松、愉悦的教研环境, 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 也要重视加强学校间、年组间教师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交流与协作, 打造品牌教师, 提升工作品位, 努力营建一种弥漫于教师群体间健康的工作氛围, 促进每位教师成长, 使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有序发展。
(一) 保证“五落实”, 激发教师主动教研的热情
立足区情, 根据实际, 为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 研训工作做到了五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教研主题落实;教研评价落实;好书推荐落实;研训设备落实。通过这五项措施的落实, 使广大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 参与“三课堂”, 调动教师主动研训的责任感
“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 这一点尤其适合区域研训开展, 为此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三种课堂的教学:“名师骨干”引导课;“能手新秀”研究课;“同课异构”启发课。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求各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 开展“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 打磨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三) 搭构“三平台”, 满足教师主动研修的差异性。
在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差异下, 达到全员参与研训。多年来探索开展了具 有特色的 区域研修 方式 :“大学区”研修;网络式交流研修;“走出请进”引领式研修。同时, 秉承开放的理念, 争取机会, 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市教研活动, 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外出学习教师在区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从而达到学习一人, 成长众人, 实现了整体发展。
三.优化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方式, 打造教师提高的生态环境
南关区语文教学的研训, 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更强调实践过程的探索。
(一) 常规性培训, 关注教师整体性
常规性培训是依据本区教师特点, 总结传承优势经验并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进行。关注语文中心组建设, 采取学生访谈、推门听课、课后检测、教案检查等方式调研;其内容包括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科教学, 发现问题及时研究, 及时解决,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研训。
(二) 跟踪式培训, 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 采取“锁定目标 , 重点跟踪, 各个击破”的策略, 首先制定跟踪计划, 其次寻找“燃点”, 最后达成目标。
(三) 专题式培训, 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 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训。如《什么是微型课》《集备的有效性》《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什么》, 明确主题, 广泛互动, 做到一题一得。
(四) 听课式培训, 关注教师的专业性
为打造有效、高效课堂, 深入基层调研听课。整个调研听课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重点调研各基层学校在有效、高效课堂实施活动中的策略, 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无效的原因, 寻找解决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策略。
生态德育营造绿色人文成长环境 篇5
一、生态德育——奏响守卫童年的集结号
近年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以“生态德育”为核心的学校规划理念的昭示下,满怀职业信念和教育理想守卫着孩子们的童年,守住提升儿童精神品质的教育。我们以吴江市教育局力倡的“快乐地学”为切入口,一切以学生内心感受为起点,尽量让教育贴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
“快乐地学”是学校“生态德育”的风向标,要让每一节常规课都上成生态课,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诚信的师生关系,且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才会为达成学习目标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探索“快乐地学”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其实际性和可操作性,我校广泛开展了教学比武、教学研究课、同课异构等活动,有效地探索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基本思想、基本策略、基本方式等,涌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这些独具乡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堂,吸引了无数学生的眼球,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生本、生长”的意义。
我校教师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特色资源,引导学生们走进校内特色基地。如在“分湖百草园”里研究中草药,在“芦墟山歌馆”内传承古老民间艺术;走向大自然,了解和熟知辽阔的天空、广袤大地、花草树木和田间劳作;走进敬老院、新农村、生态大公园等,了解家乡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并以此为教育契机,加强学生与教师、学校、社会、自然的沟通,激励、呵护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学生们在这一系列难忘的活动中,不仅享受着童年之乐、学习之乐与成长之乐,更在不经意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温馨班级——浸润精神家园的文化土壤
让美丽的植物成为班级的名片。在创建班级文化时,我校各班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分别选择一种绿色植物来为自己的中队命名,如小荷中队、向日葵中队等,并挖掘植物的内涵,体现班级特色,形成班级精神,让每一位师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逐步养成优良的德性与德行。
让每一片地面成为生态影像。我校生态德育的前身就是“环保教育”。如今,融合生态理念的“环保小卫士”行动已成为校园生活常态。班级倡导“微文明,让地面穿净衣”,引导学生主动把垃圾投入垃圾箱、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等。每周二的“晨会课大家说”是环境教育专题,届时教师将组织引导学生交流环保意义、寻找班级环保情况,还鼓励学生通过演讲等形式,宣传环保,净化他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在这个净化空间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良好而朴素的品德不断得到培固和提升。
让每一面墙壁成为儒雅优秀的文化展示。在温馨班级文化的创建中,我校力求让每一面墙都具有多样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能感受到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如教室门口是“我班名片”,墙上是该班的“全家福”,以及代表班级的绿色植物和师生共同制定的班规和班级精神等;教室里的墙上有“天天向上”专版,上面所展示的“每月之星”、“雏鹰争章”和“大拇指奖”等,主要是为了规范行为、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其中有“中队植物交流展示”栏,其内容主要是学生收集或制作的班级特色植物,如植物的特性介绍、药理作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拍摄的植物照片、关于植物某些摘抄等。这种通过师生共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活动育人——奠定幸福人生的根基
尊重,温馨的底色。温馨的班级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我们倡导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要用期盼、欣喜的眼神来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充满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多宽容、多理解,用关爱引导学生改正缺点,用鼓励的言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要严中有爱,引导学生讲文明礼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形成良好的尊师风尚;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建立共同成长的和谐环境。在倡导整体尊重的同时,我校还结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不断营造温馨的班级文化。
主题班队,温馨的聚会。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等差异,很多外来工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还有待加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待提高,同时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困惑。为了让新芦墟人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欢迎你!新芦墟人同学!”主题班队会。在活动中,本地学生向新芦墟人学生介绍班级成员、班级特色,邀请他们参加本地游戏、赠送学习用品、结对互助等。在浓浓的情谊中,新新芦墟人学生感受到了班级师生的尊重与热情,体验到了新家园的温暖。同时,我们还开展“感恩父母·亲子心育课”,感化学生的心灵。五月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心理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浓情五月天·爱——送给母亲节的礼物”的感恩心育课,并邀请学生的妈妈们一起参与班会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向妈妈、老师送鲜花,诉真情,引导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家访互动,一次暖心之旅。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芦墟人学生的家庭情况,促进家校合作的实效,我校改变家访对象,主要以班级的新芦墟人学生家长为主。通过实地家访,教师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容易,家长们忙于生计,不能按时上下班,一天中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很多孩子放学后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家长们对教师的来访深表感谢,一次暖心之旅缩短了地域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共生的家校关系。
生态德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现代、绿色、开放和人文的成长环境。守卫童年,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阳光的沐浴与成长的快乐,让思品教育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
原生态成长 篇6
新城花园小学连续荣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也是园区科研先进单位。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 科研水平高, 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科研型教师、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
一、功能定位:进行科研价值引领
科研功能定位中, 我们关注着教师的关注, 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两张皮”的弊端, 提出了“开放、科研、服务”的六字办学方略, 把科研的功能定位在“推动理论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的办学品味”, 让“行动”与“研究”像一对孪生姐妹那样同生共长。
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以主课题来引领全体教师投入科研中, 即在主课题的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拟订多个子课题。比如, 省级课题“构建开放教育模式的研究”是我校建校之初申报的一个学校龙头课题, 学校在课题研究中, 依托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 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办学理念,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 已成为苏州一流、省内知名的江苏省实验小学。国家、省、市专家课题结题鉴定时说:“该课题在开放的资源、开放的管理、开放的课程、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对学校发展特别有意义, 在自主办学、个性化办学方面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应该说, 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 “开放教育”、“开放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开放教育”也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之后, 我校又先后进行了国家“十五”陶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课程实践中的创新研究”、江苏省教育课题“区域轮滑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苏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弘扬‘传道授业解惑’思想,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以及“开放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 通过这些龙头课题的研究, 进一步丰富着学校的办学内涵, 打造学校的办学亮点和特色。
多年科研历程, 使教师的职业观念发生了变化, “把问题化为课题”, 成为我校教师的教育生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校坚持走“开放教育”之路的脚步更加坚定了, 全体教职员工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 努力追求轻负担高质量, 坚持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高位发展、持续发展。
二、注重常规:引导科研入格定位
多年来, 学校科研坚持“先入格、后出格”的管理思路, 科研处设计了多种科研相关的表格, 让每个教师“科研入格”, 同时也是“文化入境”。科研管理过程中, 学习教科研知识与学习课题方案结合, 解决了“科研入门”的问题;学习教育理论与参加子课题研究结合, 解决了“研究过程”的问题;课题阶段小结与撰写研究论文结合, 解决了“研究成果”的问题。通过一系列与“科研台账”相关文本的记录与思考, 其中蕴含的“科研文化内核”引发的是教师的“化学反应”──方法、观念、思维、情感、心灵、气质, 由内而外的、相互交融的, 成为他 (她) 血液的成分、生命的表征。
三、完善机制:激发科研持续热情
“以善于科研为荣!以多出科研成果为豪!”这是我们新城花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这样一种“科研文化”的形成, 不是一日之功, 它得益于新城花园小学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坚持不懈的科研奖励机制。
在新城花园小学, 科研不仅是白纸黑字的课题, 而且是诸如播种除草般实在的劳动;科研不仅是轰轰烈烈的开题结题, 而且是深化教研的源泉、提升质量的支撑。学校制定了“新城花园小学教师科研奖励制度”、“新城花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申报与评审制度”, 科研成果的多少是教师获得奖励的依据, 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是教师参加各类观摩研讨、申报各类荣誉称号、出国进行教育考察的资格。
为了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 学校不断完善科研机制。我们归纳为七大机制:它们是专家指导、典型引路、科研先锋、开辟博客、主题沙龙、论文汇编、校刊校报。通过这些平台或阵地, 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善思考、重研究、会反思的教师成了新城花园小学的功臣, 也是大家追捧的偶像。谁的论文发表了, 谁的案例获奖了, 他们的名字会立即出现在专题帖中, 随之赢得的是一片祝贺声和一堆羡慕的眼神。从最近几年发表和获奖论文的质量来看, 新城花园小学老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很快, 也很有自己的见地。
四、走向自觉:追求理想科研生态
通过主课题研究的引领, 通过教师自我研修与体悟已经形成了自觉的研究意识, 他们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提炼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1. 乐于学习:从被动走向自选
随着我校课题研究的脚步加快, 学校也掀起了一股又一股读书的热潮。学校多次给教师送书, 同时, 采用了各种辅助形式, 如读书演讲、名著沙龙、网上论坛等, 保证读书的实效, 最终收获读书的长效。除此以外, 我们不断引导、鼓励教师订阅自己喜欢的书报, 激励教师拥有自己的藏书。
2. 善于反思:从唤醒走向自省
一是开展“洗脑行动”, 帮助教师树立“卓越来自超越”、“首先超越自己, 然后才能超越别人”的观念。二是推行“行动研究”, 让教师具有“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意识。三是组织“专题反思”, 将科研难点逐一化解, 逐步完成对某一问题的全方位分析和立体化思考。
3. 勤于写作:从他律走向自律
为了提高教师科研文章的写作水平, 我们介绍典型引路、专家指路、校内评比、博客平台、内网沙龙等多种手段引导教师投身科研写作之中, 特别是新城博客平台, 设立“排行榜”, 激励广大教师参与。如今, 以读促研, 以读促写, 读、研、写“三位一体”, 已初步成为学校科研文化的“亮色”。
五、追求“四好”:明确专业提升方向
为让“三风”的核心理念真正转化为科研文化, 近几年来, 学校着力开展培养“四好老师”工程, 即读得好 (做到读有悟性) 、教得好 (做到教有个性) 、研得好 (做到研有灵性) 、写得好 (做到写有率性) 。
1. 读有悟性
为努力提升教师文化底蕴、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读经典名著, 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日本左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 努力让他们成为教师案头必读书。
2. 教有个性
我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我们秉承“和而不同”的校风, 要求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努力根据自己特点与专业, 在实践中大胆尝试, 教出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来, 又要勤于总结, 把自己的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
3. 研有灵性
人人确定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 进行小切口的研究。要像草根一样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抓住一个核心的小问题, 持之以恒地加以探究, 没有收获决不罢休, 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方式, 步步为营, 逐步积淀, 进而化解较大的“教学难题”。
4. 写有率性
搭建好“新城博客”, 鼓励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 创出自己的写作特色。写作中不与别人争高低, 就与自己的过去比看有没有发展、有没有进展。同时, 通过“科研先锋队”, 努力推进科研写作的深入, 培养一批科研尖兵, 为学校科研加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 无论是管理干部, 还是一线教师, 抑或是后勤人员, 在充满科研气氛的新城花园小学的校园里工作、学习, 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变得理性了, 变得深沉了, 变得会思考了, 变得有思想、有观点了……得益于新城花园小学这片科研文化沃土的滋润, 知名教师伴随强势学科如异军突起, 许多优秀中层和骨干被输出到园区其他学校担任校长或中层骨干, 科研文章频频发表、获奖;《数学希望日记》、《与学生一起成长──我的教育故事》、《行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书林漫步》等校本著作正式出版, 学校《太阳人》报成为“苏州市同类学校最有特色的报纸”, 《太阳语》校刊成为老师分享教育智慧的又一平台;高素质教师带来“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全面发展, 个性鲜明, 大气、胆气、灵气……这些现象, 均引起了诸多同行和家长的惊讶与关注, 也受到全国知名学者专家的赞誉。
摘要:新城花园小学历来重视学校研究氛围的营造和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 以“和而不同”为校风, 以“学而不厌”为学风, 以“诲人不倦”为教风, 以课题为载体, 以理论为导向, 以管理为抓手, 以教学为土壤, 建立了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 形成独特而适宜教师成长的“科研生态”。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学校多年来在营造“科研生态”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努力探索学校教育科研新路子、新方法。
原生态成长 篇7
一、立足生本, 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若学生见到教师如君临天下, 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如此氛围之下, 学生如何敢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缺乏生命气息的课堂必定了无生趣。一名学生转到新学校就读, 数学考试得了25分, 教师给他定了增加20分的学习目标, 下次考试该生得了58分。教师宣布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是该生, 学生们很惊讶, 教师说:“该生比上次增加了33分, 有谁比他强?”全班学生鼓掌向该生表示祝贺。也许是首次受到赞扬, 这个学生哭了, 从此爱上了数学。这位教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 帮助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很好地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态教育环境下, 学生只有差异之分, 没有优差之分, 教师要树立生命独特性与超越性的教育观, 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之进入生命发展的最佳状态, 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生命之美。
二、关注动态生成, 构建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互动变化的空间, 其极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生成的丰富性和鲜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和教学设计, 而要时刻关注并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 并以此为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如, 在教学“矩形”一节时, 我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进行演示, 并提出问题:在改变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中, 有哪些量发生了变化?这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正如我预想的一样, 很顺利地引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当我提出如何说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说明。正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 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 我发现刚刚证明矩形对角线相等的方法太麻烦。如果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a、b, 根据勾股定理知道, AC2=a2+b2, BD2=a2+b2, 所以AC=BD。该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同,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三、情智共生, 构建生态课堂
理想的数学生态课堂是生命和智慧的有机统一, 是以情促智, 以智生情, 情智共生。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因素, 并善于艺术性地赋予知识以情感, 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 在教学“比例”一课, 学生一走进教室, 就被黑板上一个巨大的手印 (教师事先用粉笔勾画出的) 吸引住了。“这是谁的手印?”“不会是巨人的手印吧?”“手印都这么大, 这个巨人有多高呀?”“如果真是巨人的话, 他的脚印该有多长呢?”……学生讨论的问题越来越接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了。教师从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手按在黑板上的手印上。由于教学情境的启发, 学生的议论再度升级:“老师, 这个手印大约是你的5倍, 这个巨人的身高会不会也是你的5倍?”……如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讨在学生的想象中拉开了帷幕。知情交融, 师生互动, 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妙趣横生的故事,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原生态成长 篇8
物流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因而成为学术研究领域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但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管是物流基础设施,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与物流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态位理论逐渐被应用到物流领域,许多学者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流企业发展[1]、企业成长战略[2]、选址问题[3,4]、第三方物流发展[5]、竞争[6]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用生态位理论对物流成长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从生态位理论的观点出发对物流成长的生态规律进行研究,对物流成长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物流成长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并根据物流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其生长的生态位,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生态位一词最早由Grinnell(1917)给予定义“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7]”。动物生态学家Elton(1927)认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事物和天敌的关系”,并定义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8]”。Hutchinson(1957)把生态位看作一个生物单元生存条件的总体集合,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n-dimension hyper volume niche)[8]。Pianka(1983)把生态位定义为单位适应性的总和[8]。王刚(1984)等人定义生态位为:种的生态位是表征环境属性特征的向量集到表征种的属性特征的数集上的映射关系[9]。
Hurlbert(1978)在研究物种竞争时,将两个种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定义为生态位称之为重叠[10]。在资源充足而且生态位是完全分离的情况下,两个物种是不会发生竞争的,因为各自占有生态位。但如果资源有限,则在同一生态位上的两个物种必将发生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就是要么一种被淘汰,要么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或者完全分离,从而形成共存的局面。在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物种竞争的结果一般是发生生态位分离,形成共存局面,也形成了多彩缤纷的世界。而要有效的规避物种之间的竞争,一般采取“泛化”和“特化”两种方式。资源不足时,产业往往形成宽的生态位,产生泛化,易发生竞争;相反,资源丰富时,产生特化,竞争较小。
在物流成长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物流成长的各阶段研究也较多,但对“物流成长”的概念并没有统一认识和普遍认可的定义。Stock认为物流成长应突破传统原则,拓展到其他领域,应将物流作为企业战略的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11]。Mentzer与Kahn(1995)[12]认为很多物流研究缺乏理论发展、研究及应用缜密的导向性。Edward Neilan(1999)[13],Atkinson(1998)[14],Parker(1999)[15]和Trepins(2001)[16]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物流成长也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所谓物流成长,指物流活动经历形成、竞争、创新并逐渐成熟进化的演变过程,从单一职能向多职能及专业化进化,构成循序渐进持续变迁和创新的成长过程。
将生态位及物流成长的定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生态位理论和物流成长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物流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如同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确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的过程。本文基于此,对物流成长的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物流成长生态位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物流业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流成长规律
2.1 物流成长的生命周期
与生物成长一样,物流的成长也有其生命周期,只不过物流的生命周期是往复的,循环的,呈上升趋势的。物流的成长经历形成期、竞争期、创新期、进化期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成长周期。如图1所示。
(1)形成期
在这个阶段,物流是以单职能的形态存在于各个企业之中,物流功能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只是附属于企业的一个小部分。
(2)竞争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有一些物流服务部门独立于企业形成了,专门为其他企业做物流服务,即我们熟知的第三方物流,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出现,物流产业逐步形成,物流竞争日趋激烈,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同质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激烈的竞争。
(3)创新期
由于竞争的日益加剧,各物流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开始实施个性化服务,不断创新,从服务到技术,从组织到管理,都体现了不同的创新内容,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的不断进行,使物流产业日趋成熟。
(4)进化期
由于创新的实现,使物流产业开始进化,即规模化。成熟的物流产业随即进入第二次进化、往复这样的四个阶段过程,直至第n次进化。这也是平衡-打破平衡-平衡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阶段并不一定是顺序进行,也可能是同时进行,竞争期同时也存在着创新期。
2.2 物流成长的生态规律
(1)延续规律
物流成长过程当中,延续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延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延续性发展体现为物流活动在从单职能到最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与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
(2)竞争规律
物流成长的过程与生态过程大同小异,在生态界中,物种的生存依赖于不断的竞争,优胜劣汰也充分说明了生物之间竞争的残酷性与激烈性。对于物流产业来说,它的竞争性也体现在对于竞争优势的不断获取上。只有保留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摒弃消失竞争优势的要素,物流成长才是向更稳定、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的。
(3)创新规律
物流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物流成长过程当中,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重视物流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市场环境、行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变化中寻求创新的机会。生态圈中,物种的繁衍生息也是依靠不断的创新来实现的,栖息地的重新选择,生物链的变化无不显示了创新带给生物圈的变化。在生态物流圈中,这种创新性包括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是以物流向着成熟发展的方向为基础的。
(4)进化规律
在物流成长过程中,进化性主要体现在物流在形态、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使物流产业不断进化。如同生态圈中物种的进化一样,总是选择适于环境的基因,在大自然中不断生存下去。而对于物流产业的进化来说,一些企业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而另一些企业在不断创新,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得以存活下来,不断扩大物流产业。换句话说,物流产业实质上也是在不断的淘汰、不断的进化而逐渐成长的。
3 物流成长的生态位构建
物流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物流产业的进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流成长的每个环节都有着其不同的生态位,在不同生态位的条件下,物流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物流产业在不同产业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在物流成长的过程中,生态位的构成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既反映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上的各种物质资源的流动,又反映了在物流成长过程中不同时点的资源状态。物流产业生态位的确定关系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关系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与一体化的建设。针对于物流成长,物流生态位的构建是随着物流成长的过程而变化的,物流成长过程经历了单一职能———独立部门———物流系统———供应链一体化的变化,物流产业生态位也根据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的变化。
3.1 单一职能时期
在这一时期,物流作为企业的单一职能,并没有和企业其他部门合作,只是单独完成企业产成品的配送。这一时期,企业内部物流的生态位占据在企业内部,是与其他企业的物流完全分离的,没有竞争,一方面生存空间巨大,另一方面,物流职能单一,对于企业影响较小,都是配合企业其他部门进行企业运作的,其作用不明显,企业内部的实物配送所处的生态位置为从属生态位,生态位宽度较大,没有重叠。如图2所示。
3.2 独立部门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成本的提高,利润的减少,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由原来的单一职能转换为独立部门,加大了物流部门参与企业运营的比例,使物流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虽然此时物流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其依然是在企业内部,并没有与其他企业物流有过多联系,所以其生态位依然是独立的,生存空间依然巨大。如图3所示。
3.3 物流系统时期
在这个阶段,第三方物流的形成使得物流产业初具规模,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国外具有多年历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经过改革的及新建的,其物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在外包的选择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断发挥其竞争优势,在取得客户的同时,不断拓展其生态位,泛化不断出现,竞争日益激烈。如图4所示。
3.4 供应链一体化时期
随着物流环境的不断变化,日益增加的客户需求,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工业全球化,企业一体化等促使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竞争也由企业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物流作为三大产业的黏合剂,发挥出重要作用。其生态位的构建也决定了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潜力。在此阶段的生态位构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生态位的“态”和“势”,也要了解生态位的泛化和特化,共存与分离。选择适合供应链一体化时期的物流生态位,是物流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各产业间良性竞争的有力保障。这一时期,物流生态位有着与前三个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物流产业在供应链条上的重要作用。此时物流生态位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之中,而且扩展到供应链外部,也就是说,供应链条间的竞争体现了物流所处的生态位环境。如图5所示。
4 物流成长生态位选择策略
对于生态位的选择,需要针对不同时期物流成长的特点。物流是个广泛的概念,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涉及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条;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说,涉及到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包含各种资源;从产业角度来说,物流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力量,也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物流所处的位置极为重要,它所占有的产业生态位也极为关键,生态位的确立对物流作用的发挥,物流的快速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物流成长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生态位及生态位策略。由于现阶段已经物流成长已经经过了单一职能和独立部门的时期,故从物流系统及供应链一体化两个阶段阐述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4.1 物流系统时期的生态位选择
物流系统时期,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迅猛发展,也存在多种形式多种形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这个阶段,如果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态位,很容易被淘汰。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四类物流企业组成,一是经改造转型的传统仓储运输企业,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如中远,中国外运;二是新成立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业务量大,且类型繁多,如中海;三是外资企业,并购力度不断加大,如丹麦有利物流;四是民营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发展快,灵活,成本低,如顺丰快递。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不同的客户群和不同的竞争优势。在生态理论当中,由于两种物种的需求不同,可以同时生存在同一环境下,这种方式称为生态位分离,类似的,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当中,物流系统当中的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自身的客户群,定位自己的物流服务,实现产业生态位的特化与分离,减少竞争,促进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发展。如民营快递业的定位与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位完全不同,很好地实现了产业生态位的分享,实现共存。而对于目标客户群相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UPS和宅急送,业务相仿,客户群相同,在技术服务网络都没有竞争对手强大时,生态位的选择应侧重于开发不同市场,寻找不同客户群,实现产业生态位的分享,避免竞争,一方面积累实力,另一方面突出企业特色。对于实力相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产业生态位的选择应该侧重于采取泛化,因为在资源不足时,采取泛化可以拓宽生态位,拓展市场,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选择适当策略进行良性竞争。
4.2 供应链一体化时期生态位选择
供应链一体化时期,竞争模式已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物流作为供应链中的主要支撑点,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供应链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柔性与供应链运作效率,能否准时提供物流供应生产,能否将链条库存降到最低,能否最快速的响应客户等方面。这时的生态位已不能仅限于泛化物化来规避竞争了。在生物界当中,还有一种生态位策略叫做互惠共存,在产业生态位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双赢,在竞争难以避免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互惠共存的生态位策略,不仅可以增加链条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还可以规避风险,实现双赢。
总之,生态位的选择策略多种多样,如同生物界当中的物种一样,物流企业及产业如果想生存发展,必须要根据物流成长的阶段及特点选择适应其生存发展的生态位策略,这种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物流成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受自身因素,外界条件变化等方面影响。
摘要: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阐述物流成长的概念及生态位的相关理论,研究物流成长周期,提出物流成长规律是形成、竞争、创新、进化的往复前进,根据物流成长的生态规律,构建不同时期物流生态位,指出只有符合生态规律,选择适合生存的生态位,物流产业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原生态成长 篇9
一、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人性的光辉
新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生态和谐的课堂就意味着要在课堂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满足、对学生爱的需要、让学生产生自信的需要, 让学生在人性课堂光辉的照耀下散发人生的魅力。
1. 尊重学生基本的爱的诉求
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个体, 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心中都充满了爱的心理需求。当教师在课堂中尽情地释放爱的暖流时, 课堂充满爱, 学生就能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 展开自己的思维;课堂充满爱, 教师与学生就不仅仅关注数学知识习得, 而更加关注生命成长的轨迹。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 如沐春风, 产生积极的思维运转状态。
2. 尊重学生基本的学的欲望
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渴求。和谐的课堂氛围应该创设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活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储备, 以积极的状态联系学生的定向趋势, 利用数学内蕴中暗藏着的思想魅力, 满足学生的好奇、好玩的要求, 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尊重学生基本的赢的需要
争强好胜是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特点, 和谐生态的课堂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乐学、善于竞争意识, 让学生充分获取成功的体验,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兴趣。从这个角度入手, 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 尝试多从正面积极引导鼓舞激励学生, 产生积极有效的成功体验。
二、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融洽的对话
新课程强调, 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上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促发学生思考的策略, 更是遵循学生数学思考的方式;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数学思想与认知的交锋, 更是师生心灵之间彼此交融的过程。这种平等的课堂对话要求师生双方要正确理清自我的价值意识和角色定位, 教师切不可以人师自居, 在课堂牢牢地掌控话语权, 无视学生的需要。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自然环境, 打开学生的思维与心灵,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使得师生双方既处于主动倾吐与表达的角色, 同时又要在聆听的过程中实现彼此尊重、相互悦纳的交往互动。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大胆猜测, 鼓励学生说。在学生沉默之时, 没有训斥与责备, 只有鼓励与激励;在学生说得有误时, 没有鄙视与怀疑, 只有宽容与指导。在这样的前提下, 课堂呈现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学生放开思维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在这样的模式下, 课堂的整个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才能构建出一条畅通有效的知识构建体系, 主体之间方能彰显出适合的张力体征, 和谐生态才会成为可能。
三、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个体的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形成的生态体系, 这种生态体系在人为因素的努力下, 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 由于课堂的构建主体是具有生命独特个性的人, 他们存在着复杂的主观能动性, 致使课堂不可能如同机器一样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教师一方的意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智慧来捕捉课堂生成的信息资源, 让课堂中随机而就的状况演变成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资源。充满机智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人文尊重, 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重组, 同时更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的智慧, 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 更直接作用于课堂, 使得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演进, 更是充满动感与生命活力的勃发外显。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大小的人民币, 除了自己准备了教具人民币外, 同时也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较小的人民币。但是在实践教学中, 出现了有的学生带来的是老一套人民币版本, 与大部分学生的不一样,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教师发现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 首先安抚了学生的不悦心情, 然后指出这样的人民币虽然样子不同, 但是一样可以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并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位同学积极发言, 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不同的模样照样可以参与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疏忽而对学生进行批评, 而是从学生心态入手, 帮助学生减少自身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对该生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关心, 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原本是教学阻碍的因素成为了促发学生进步的有利因素。
原生态成长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72-01
一、案例描述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罗斯福和奥巴马的照片,进行简介,然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教学环节二:新课讲授
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1929年美国经济发生危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生:银行没钱了,工厂倒闭了,农产品像白送了,工人下岗,社会越来越乱了。
师: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姆大叔病了。
问题:怎么办?
生:治病。
投影展示:欢迎来到美国经济专科医院。
问题:根据你的日常生活体验,去医院看病一般都有哪些基本流程?
生:挂号——确诊——药方——药效——评估
师:投影显示就诊流程示意图,据此图我们来明确本节课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师过度:刚才我们确定了本节课要完成的四大目标,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实现这四个目标。首先,病人来到医院是挂号,挂号的时候就必须得填写病历。
幻灯片展示病历:
突破目标一 挂号
姓名:山姆大叔 年龄:150多岁 性别:不详
病症:经济萎靡 社会秩序紊乱 科室:内科 主治大夫:胡佛?罗斯福?
问题:美国人民会选择谁为主治大夫会呢?
投影胡佛和罗斯福肖像。
师:正在山姆大叔病入膏肓之际,迎来了32年的总统选举年,当时主要有两位候选人,一是现任总统共和党人胡佛,一是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PK。
投影胡佛的竞选演说词:“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坚持了一百多年的自由市场既然能带来空前的繁荣,那么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
问题生成: 胡佛的竞选口号是什么?
生:自由放任,即依靠市场自行调节来克服危机。
再投影罗斯福的竞选演说词:“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一种战斗口号。”
问题生成:罗斯福的竞选口号又是什么?
生:政府出面进行改革来克服危机。
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选民,谁的口号对你的吸引力较大?为什么?
生:罗斯福。因为他最起码能给处于困境中的美国人民带来希望。
师:所以,罗斯福当选总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问题:除了新政的口号外,貌不惊人的罗斯福还有哪些原因使他获得这么多的“粉丝”支持?
生:学识渊博,口才出众,政治经验丰富,意志坚强。胡佛粉丝的倒戈。
教师过度:美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罗斯福为他们的主治大夫,你认为罗斯福应该首先做什么?……
教学环节三:本课小结
二、教学反思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篇11
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其中两个主要的理论是:基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的扩张边界的确定,以交易成本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扩张,即成长问题;另一个是以彭罗斯为代表的内部资源成长理论,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扶持。
(一)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
追溯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较早而且全面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开始,认为专业化的分工能够提高组织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成长,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成长理论。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认为企业成长可以通过“最优规模调整”来实现,即不断地调整规模、产量等指标以达到企业的最优规模。再之后,新制度经济学派、创新理论的崛起,把企业成长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理论、熊彼特的创新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安索夫的战略成长论、德鲁克的经营成长论和钱德勒的管理与技术成长论等重要理论(徐建伟李武武,2011)。
本文主要是以时间为轴阐述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成长的主要的几个主流学派的理论。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 System)是生态位理论在企业理论中的最早的运用,由美国管理学家Moore 1986年发表的《新竞争生态学》中首次提出,有的学者也将此译为企业生态系统。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在国内学者的面前,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得到发展和丰富,王宏达(2007)从生态位的视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建立了衡量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不同省区企业成长环境的差异;宋阳(2009)认为企业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对立的过程,不是和环境对立,也不是和竞争对手对立,而是一动态的平衡过程,这和共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链网络的协同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共生企业间可以设立共同目标,开展价值合作模式来谋求发展;陈瑞群(2012)从生态学视角对传媒成长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传媒业成长其实就是生态位不断扩充的过程,关键是获取和有效利用传媒企业的内、外部资源。
二、基于生态位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可持续性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更接近生物学,而不是力学,生物学观念对解释经济现象有重要启示。生物学中自然界的核心规则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适用于这一条规则,同时这也是商业系统中企业的生存规律,企业应该找准自己所处的生态位,并适应、融入商业生态系统中才能够获得发展。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一种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关系。这种协作、共生的竞争状态使得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变得更加有序,更能够协调发展,达到一种稳定均衡状态,最终赢得整体竞争优势。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就由此产生了生物学类比方法,它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视作类似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认为企业也如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成长和灭亡,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认为企业的现状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外部环境是直接主导其生存、发展和灭亡的力量。
虽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会影响用达尔文理论来分析两者的演化,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有律可循。也就是说,借助仿真生物学来研究企业成长是可行的。主要的理由有五点:第一,关于企业成长的人为选择与自然界的生物自然选择之间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第二,两者都存在时间因素的考虑。与有能动性的商业生态系统类似,达尔文的种群思想就是一种动态的理论,认为种群会根据自身内部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变动。第三,生物的意向性和人的意向性都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因果解释。第四,在生物学中生物的生存间和经济学中企业的生存间都存在竞争与合作的。第五,达尔文进化论与自组织理论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关系。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组织理论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能互为补充,共同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服务(覃巍,2012)。
三、企业生态网络的环境分析
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商业生态系统,或叫企业生态网络。这种企业生态学的理论依据是企业与生命体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它们都是开放、自组织、分层有序的有机体,具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生命周期,能够通过协作、学习等来适应环境,通过合作共生来实现进化等,因此可将企业置于像自然生态系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覃巍,2012)。
借助数学的集合论说明自然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
一是企业的成长取决于其从商业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在商业生态环境中通过合作与竞争或其他各种方式获取内外部资源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学中所谓的“弱者淘汰,适者生存”。
二是企业具有与生物体相同的属性。(1)企业有应激性和运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停地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也跟着改变以适应外部的市场环境,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制定相应的战略。(2)企业也有繁殖、遗传和变异现象。“繁殖”说的是企业建立子公司的过程,“遗传”指的是在企业扩张,建立子公司的过程中,生产技术、设备、产品的设计和人员的派遣等现象,但各个子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并不一样,因此各个子公司的营销战略部署会根据它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的调整,这就相当于生物体繁殖过程中的“变异”。(3)企业也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这里的“新陈代谢”表现为计划、程序、制度、规范等。其中从外界吸收各种要素为自己所用生产产品相当于生物体的同化作用;将自己产出的产品以各种渠道销售出去以赚取利润则类似于生物体的异化作用。(4)企业也要经历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企业有一个与生物体的“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类似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三是从影响自然界和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方面的考虑。影响商业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主要有需求、资源、地方政府、竞争者、互惠者、经济基础、地理、区域文化和法治环境分别与自然生态因子中的食物、水、人类、其他的竞争生物、具有互惠关系的生物、光、地形、区域和温度一一映射对应。
下面以生态系统为例说明各生态系统的因子对其的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模型与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模型相类似,但两个模型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没有层次性,而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具有层次性。即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9个因子对生物体的成长没有层次之分,但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这9个因子是有层次之分的。这种特性的不完全相同也说明了运用生物学的各种原理分析企业成长时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四、结语
作为一个类生命体,企业也是由不向的系统所组成。企业的成长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其余的各管理系统相互配合并为需求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可以基于仿真生态学的视角,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生物体的发展和生长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它的作用,类比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使企业持续稳定的成长。生物学类比是我们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但不能生搬硬套到商业生态系统中,因为人有协商和谋划,人的意志和生物的本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选用这一个方法。
摘要:企业成长指的是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由生产要素与成果转换间的变动速度的优化而获得的企业价值增长的能力。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脚步一直未停止,近几年有不少学者着眼于生态位研究企业成长理论。本文基于仿真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生物学类比法企业成长理论的可持续性,用数学中的集合论比较了商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生态系统之间一一映射的关系。并对企业生态网络的环境影响因素做了简要的说明,发现可以有选择性的用生态位的观点分析商业生态系统下的企业成长。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企业成长理论,生态位
参考文献
[1]令狐云龙.企业成长性理论流派分析[J].社科论坛,2014.(09):138-139.
[2]覃巍.企业成长理论中的生物学类比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9):7-14.
[5]何毅.企业成长理论中吉布莱特定律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2(09):69-72.
[6]杨林岩,赵驰.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企业管理,2010(07):106-110.
[7]李森森,刘德胜.企业成长理论新进展:非线性成长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14(01):131-136.
[8]王宏达.基于生态位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9]宋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