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形态舞蹈

2024-10-27

原生形态舞蹈(共7篇)

原生形态舞蹈 篇1

摘要: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于纳西族现今发展起来的表演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如何做到对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的去伪存真, 如何辨别和认识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 是我们对该舞蹈保护和传承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全部人口约32万, 其中80% 的纳西族居住在云南丽江。丽江现今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 坐拥三项世界文化遗产, 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魅力十个小城市之一”, 随着丽江知名度的提升, 世居在这里的纳西族和纳西族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纳西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和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 拥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资源, 至今保留着许多本民族原生形态舞蹈, 有许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例如纳西族的宗教祭祀舞蹈“东巴舞”, 在2006 年就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西族丧葬舞“热美蹉”于2008 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勒巴舞”于2015 年也被列入丽江市古城区非遗项目。这些珍贵的民族原生形态舞蹈, 从不同侧面反映着纳西族深厚悠远的民族文化, 从中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原始艺术、道德观念、思想情感、民俗民风等。

“原生形态舞蹈”也可以称为“原生态舞蹈”, 其和艺术化、舞台化民间舞蹈是有区别的, 前者属于“生活舞蹈”范畴, 后者属于“艺术舞蹈”或“表演舞蹈”范畴, 二者的作用和目的不一样。原生形态舞蹈是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过程中, 以原汁原味的人民群众为源, 采用原生态的舞蹈元素、生活元素以及宗教元素为组合, 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发展和锤炼, 深刻反映人民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思想情感、道德观念而形成的一种舞蹈, 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生活性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是有别于舞台化、艺术化的纳西族民族民间舞蹈的, 其生活性, 是指舞蹈的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生活而不高于生活, 舞蹈不以舞台表演为目的, 舞蹈的动作、服饰、道具等没有被艺术化, 它以原汁原味的方式, 根植并出现在纳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丧葬嫁娶、刀耕火种、各种主题的仪式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着纳西族人民的淳朴的民俗民风、深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历史性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是由纳西族先民创造, 经过纳西族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世代传承,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民族风格。它伴随着纳西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可说是纳西族的“历史书”, 纳西族原始艺术的“活化石”。例如从纳西族的“热美蹉”舞蹈中, 可以看到游牧时代纳西族先民的生命主体意识, 看到纳西族先民的原始艺术形态。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具有历史传承的性质, 它是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不断演变、不断交融、相互影响而保存至今的, 我们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鉴别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

三、民族性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是在纳西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对生命的体验下的一种精神结合体, 它包括纳西民族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在特有的语境下, 以独有的身体符号和表达方式区别于其他民族, 从而充分地体现出纳西民族的民族性、独有性。

我们在对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有一些了解后, 还要学会在种类繁多的纳西族舞蹈中辨别真正的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首先,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 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舞蹈的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 它不以舞台表演为目的, 不是以取悦观众而存在;它不是艺术家的艺术提炼, 更不代表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它代表着纳西族人民的民族思想、情感和性格, 具有强大的群众集体意识。

如今,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虽然今天我们在丽江的一些景区和舞台上还能看到, 但那其实是被“异化”了的原生形态舞蹈, 走上了表演的舞台, 都或多或少都打上了表演的烙印。我们要学会区分真正的原生形态和非原生形态舞蹈, 两者在传承和发展上要区别对待, 找出各自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在丽江的一名舞蹈工作者, 必须做好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我坚信, 在政府的领导下, 大家参与到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 纳西族原生形态舞蹈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刘金吾.舞蹈王国再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3]王晓.浅谈原生态舞蹈的挖掘保护和发展[J].戏剧之家, 2014.

原生形态舞蹈 篇2

古镇是具有悠久历史、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乡土建筑聚落地, 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存有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 以及少数民族村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古镇大多面临建筑破旧,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场镇经济不景气等问题, 古镇日渐萧条。古镇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改如何传承发展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旅游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助推了古镇旅游开发。城市的人们也逐渐被古镇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沉淀、古朴的建筑风格、优美的村落环境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所吸引。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的古镇旅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到上世纪90年代, 全国掀起了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

二、古镇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

古镇旅游为何会具有如此火爆的市场?

一方面是由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游客所决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现代化的城市建筑, 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找到具有历史沉淀的场所, 寻找记忆, 寄托情感。而古镇无疑成了人们重要的选择对象。

另一方面则是由古镇本身的旅游资源价值所决定的。古镇原本不是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的,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乡土建筑聚落地。当古镇从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空间形态转变成立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时,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古镇特有的建筑空间形态及风貌, 这是古镇作为旅游资源的外显因素。古镇建筑是古镇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形成的结晶, 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最生活化的物质形态, 它以建筑实体的方式存在, 同时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因此, 古镇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时既具备美学审美、建筑学科普功能, 又呈现出历史的痕迹和人的情感记忆。

其次是古镇深厚的人文内涵。古镇是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 在这个聚落空间里必定会产生人的行为, 而人们在长期的行为活动中就会形成特有的人文内涵。这当中就包括了古镇的传统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村民朴实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市、商埠、码头、会馆、庙宇等历史文化遗迹。

再次是古镇优美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古镇在建设时对自然环境极为考究, 对山水环境、地理气候要求甚高, 所以大多数的古镇往往都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 呈现出良好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 加之古镇无工业及其他生活垃圾污染, 与现代城市的熙攘嘲杂、缺少生态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也使得古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旅游开发对古镇原生形态的冲击

1. 对原生经济形态的冲击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主要是以依托农业而形成的传统农耕经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封建的农耕经济早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到农村, 市场经济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导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古镇旅游开发使古镇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及其带动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配套组成的综合经济链条, 古镇的商业价值快速提升, 经济迅猛发展, 古镇的原生经济形态演替为旅游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生活水平也因此而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 古镇的商业化也带来了另外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古镇的旅游开发虽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原生经济形态有效转型方式, 但“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破坏, 一旦商业化过度危机到文化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化, 就会阻碍旅游的发展。

2. 对原生文化形态的冲击

旅游活动是一种带有文化参与行为的活动。古镇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原生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形态不仅仅包括古镇的建筑、文化遗存等物质文化形态, 还包括了原生居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有着深厚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这一切构成了古镇旅游业的灵魂, 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的源泉。

然而, 古镇旅游开发往往忽视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影响, 对文化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 使其文化资源不断流失, 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降。当前, 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 不仅出现了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性”开发, 更出现了“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开发, 这些旅游开发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古镇的物质和非物质等原生文化形态。

表现最直接的就是以古镇建筑风貌、空间格局为主的物质文化层面。大众对古镇“古”的认知, 大多是从古镇建筑形态的古老和历史沧桑感等直观视觉形象开始的。在古镇的开发过程中, 开发者第一个要打造的往往就是古镇的建筑风貌。然而, 传统古镇在最初的建造过程中, 并非为了审美而审美, 其风貌和建筑功能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 所呈现出的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古镇在经历漫长的岁月洗刷后, 有的已经变得十分破旧, 甚至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古镇的建筑呈现出了新旧交替、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古镇旅游开发者在资金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下, 要对古镇建筑及空间形态深入细致地进行修复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大多只是针对建筑做表面的风貌改造以及完成必要的安全修建, 这种建设在其施工工艺及建筑材料上都较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呈现的来的往往是粗鄙化的仿古或简单的形式模仿, 使古镇缺少了真实感。

旅游开发对古镇原生文化的另一个冲击层面就是对古镇的非物质文化的冲击, 这个层面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层面。古镇的旅游开发必然会使古镇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暴露在外来的文化环境中, 当地朴实的民俗文化必然会受到浓厚商业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这种冲击和侵蚀改变着古镇居住群体的整个价值取向, 改变着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古镇居民在商业意识的冲击下价值观发生改变, 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导致了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多数古镇居民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们也开始卷入了旅游经济的浪潮之中。旅游开发带来的冲击甚至改变了古镇的人口结构, 在丽江或凤凰, 外来经商人的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原住民。当文化主体开始转移, 地域文明开始失落, 许多古镇即将失去文化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逐渐成了没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空心镇”。

3. 古镇旅游开发对原生生态的冲击

古镇之所以具有吸引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印象中的古镇山清水秀, 美景怡人。然而, 随着古镇的旅游开发, 许多古镇的原生生态环境也正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冲击。

一方面, 由于古镇旅游区人口剧增, 导致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剧, 大量的生活垃圾导致固体、液体污染物增多。以丽江为例, 早在1999年, 游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达150吨左右, 生理排泄物达520吨左右, 另外还产生了约5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 这直接加剧了古城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古镇在开发过程中的不断扩张, 使得古镇周边生态敏感区域的自然植被遭受根本性的毁坏, 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新建的建筑所占领, 从而减少了植物对空气、水体污染物的分解, 使得古镇生态环境整体呈下降趋势。

四、结语——对当前古镇旅游开发的思考

当前, 各地的古镇旅游开发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能看到旅游开发古镇开发在经济上带来的巨大利益, 但我们也同时能够意识到旅游开发对古镇带来原生文化、生态的破坏。实际上, 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旅游开发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下, 对古镇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及环境保护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旅游可以促进古镇经济发展, 可以唤醒地域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性, 增加其价值, 提升其自豪感。正因如此, 古镇的旅游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古镇的旅游开发首先是要保护好古镇的文化, 其次再是发展经济, 而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治理的道路。在没有保护好古镇特有的文化资源前提下进行盲目开发, 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在古镇开发之前应当首先读懂古镇的历史和它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古镇的文化生态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再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最后使旅游开发又反过来促进古镇的发展和保护, 从而让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推动古镇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松.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 2005 (5) .

[2]李倩.吴小根.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 2006 (12) .

[3]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 2005 (2) .

谈原生态舞蹈的文化意义 篇3

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存在的主要依托,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将民间舞蹈称为民俗舞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 人们达成娱乐的主要方式已不仅仅在舞蹈方面, 在工作之余, 人们主要通过看电视, 唱卡拉OK, 上网达到娱乐。以舞蹈娱乐的现象少之又少。一些年轻的舞蹈爱好者, 更多喜欢蹦迪或跳街舞、劲舞、国标等。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具体依托的生态和负载者层面论及了原生态民间舞蹈趋于弱化的原因。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 当代文化大背景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二、原生态文化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 就不能称之为“原生态”。现在依然住在半坡村、水边寨或谷底的居民们, 他们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 风景优美, 利于生产的地区。人们都自觉的守护森林植被, 他们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图腾, 隐含着对大自然的关爱, 隐含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思想。虽说大部分现代人不可能再像这些山地居民那样生活, 但在工业化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今天, 如果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对于我们的保护生存环境而言, 将是一件大幸事。再者原生态对于历史文化的发现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原生态的稳定传承性决定了它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本来面貌, 这为我们了解传统的文化、认识人类的历史提供了现成的、活生生的材料。而且通过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差异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可以从中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原生态舞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人们欢歌笑语、品味特色美食、穿着民族服饰等, 都能让人们保持愉快心境, 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讲述关于本民族世代流传的故事、跳相同的舞蹈, 人们能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能实现男女交际等实用功能, 从而实现该民族的繁衍生息, 达到了精神上的实用价值。原生态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越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长期滞后, 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正处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 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之必然, 也就是说原生态文化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意义

研究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 就是研究舞蹈的起源, 研究舞蹈的基本文化内涵。 (1)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心理。“图腾崇拜”中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 具有民族文化之源、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源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 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 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 (2)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神圣心理。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 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一些仪式舞蹈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老的仪式对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的深远影响。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3)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 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天”的初始含义为“神”, 是指通过神或神性表现出来的天地秩序。在不断变化中, 人对天的认识不断发展, 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 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 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 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 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 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4)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文化心理。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 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 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 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 所以, 原生态舞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心理和普遍人类情感。 (5) 以原初样态为基础的稳定心理结构。从原生态舞蹈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样态而言, 我国原生态舞蹈保留原生态艺术的原初特点, 具有原生态、原性态、原情态、原心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既反映着我国传统文化心理, 又体现原生态舞蹈稳定的文化心理特点。

原生态的歌舞, 也可称之为“草根文化”, 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与那种“时髦”的形式华丽而内容腐朽的“现代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五千多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 具有深厚的根基, 像生长在沙漠的胡杨一样, 根深叶茂, 只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长期共同创作的积淀和成果, 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结果。任何新文化都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保护是为了利用,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所以, 对民族文化来讲, 我们应该提倡认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认真”, 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合理”, 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该民族文化创造者的集体意愿。

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和”则是争取人类精神秩序的优化。文化生态保护正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保护和利用好原生态舞蹈,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舞蹈原生态的发展与创作 篇4

一、原生态舞蹈的内涵本质

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有舞蹈家认为“采用最原初的民族舞蹈元素,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元素组合, 舞蹈所用的各种器材、服装, 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乃至原物, 主要的表现者是具有这种风俗习惯的本土的生活者”。例如, 少数民族生活、节日中祭天、祭神、婚丧嫁娶所跳的不同风俗的舞蹈。像藏区的锅庄舞, 拉祜族的芦笙舞, 东非的瓦舀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在青年成人仪式上所跳的舞蹈等等[1]。原生态舞蹈注重舞蹈本身的原本性, 即并非为了表演、为了在特定的舞台上以取悦于一定受众为目的而人为创编的舞蹈。它要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 其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积极解决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评价的方式促进高校所有教师开展教育改革工作, 利用采取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 让艺术生学到更多的舞蹈专业知识。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方法的评价, 应该跟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学习情绪、学习成绩等多项元素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反映舞蹈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当代舞蹈教学思想指出学生才是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的舞蹈教学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 教师在评价教育质量时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原则评估[5]。原生态舞蹈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学科内容,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宣传。舞蹈教学创新必须要解决原生态舞蹈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专业平台。

三、教师引导原生态创作的重点

从未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趋势看, 教育质量评价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也是促进舞蹈生态创作的有效方式。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特色课程, 保证原生态舞蹈教育质量是课程教学的根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时应加强学习监督, 让学生能把地方特色文化与舞蹈编排相结合, 促进了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2]。而对于舞蹈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也可从原生态教学的本质加以更新, 加快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改革。原生态舞蹈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艺术教育的改革, 让高校创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让学生接触艺术课程之后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原生态舞蹈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可帮助教师认识教学存在的不足, 对课堂、课外教学的缺陷及时调整修改, 为学生搭建更加完善的学习平台, 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舞蹈学习的艺术价值。

四、舞蹈原生态创作对学生的要求

原生态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其对学生及整个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来说, 高等教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谋求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发展, 让艺术生掌握一定量的文化知识[3]。舞蹈原生态创作是艺术教研的新境界, 学生必须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 才能保证其掌握更多的创作理念, 把地方特色与舞蹈创作相互融合。思维是活跃的精神, 也是艺术生参与学习的促进元素, 宽广的思维空间能带给艺术生们无穷的智慧, 让艺术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体会到文化知识学习带来的无穷的乐趣[4]。学生要不断打开自己的思维, 把舞蹈创作的重点转移到民族特色文化里, 从而提炼出更优越的艺术美感。

结论

总之, 原生态是舞蹈创作的新元素, 其主张把人类文明最原始的东西呈现出来, 塑造出独特、非凡的舞蹈作品。充分发挥舞蹈创作的教育价值及艺术魅力, 将地方特色融合到舞蹈原生态创作中, 可以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 让艺术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梁雅珠.高校舞蹈课程教育质量的管理[J].艺术教学研究, 2010, 16 (2) :10-13.

[2]潘月娟, 胡彩云.高校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山西省高校为例[J].人文教育, 20010, 33 (7) :50-52.

[3]刘焱, 潘月娟.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教育研究, 2008 (6) .

解读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气息 篇5

目前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所以说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舞蹈不是一般的原始舞蹈或是民间舞蹈,而是有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民族仪式和图腾崇拜特点。由此文章将结合苗族的居住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从苗族舞蹈的形式、动作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等方面对其原生态气息进行解读。

1.苗族舞蹈原生态的相关内容简述

原生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自然状态,而作为舞蹈原生态则是要反映出其原始的,自然的,并散发着古老民族特点的形式,但由于现阶段的人们主要是在追求舞蹈的审美感,现代感和观赏价值,忽视了舞蹈的本质状态应该是淳朴自然,而且能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和文化的, 因此要促使人们重新对舞蹈原生态进行重视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价值。作为自娱自乐、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和具有大众化特点的苗族舞蹈而言,其原生态的气息至今为止是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并通过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在对原生态气息进行表现,所以为了继续将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苗族舞蹈进行传播,人们就需要重新对苗族舞蹈进行认识。

2.苗族舞蹈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气息

一方面苗族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擅长歌舞的民族,并且其舞蹈形式丰富多彩,这与苗族人民多数都居住在山水环绕的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较少,而与自然接触较多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舞蹈一直伴随着苗族的文化,作为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和方式,具有对历史的传承作用, 极其具有原生态的气息。另一方面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因此苗族舞蹈被作为苗族的特色,被用来作为传播苗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1)从苗族舞蹈的舞种来看其具有历史文化色彩。苗族的舞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每种舞蹈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芦笙舞,这个舞蹈是以苗族的一个神话传说为基础的,其中的芦笙是用来模仿鸟兽的鸣叫,并伴随着动作来引诱各种鸟兽,所以人们采用芦笙都能捕捉到鸟兽,而芦笙舞也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被流传下来。随着时代的改变,芦笙舞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在进行祭祀,婚礼等仪式上都会跳,代表着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的含义。同样鼓舞的产生也具有其历史背景,它不仅根据苗族人所居住的地区不同,在表演风格和形式上也有所差别, 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含义,比如木鼓舞就是为了祭祀祖先,团圆鼓舞就是在每逢过年过节时表演的节目,所以说苗族的不同舞蹈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文化和其所代表的含义。

(2)从苗族舞蹈的服饰来看其具有古老的民族特色。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和手势,在跳舞时穿的民族服饰也是一种原生态气息的体现。苗族女生都是戴银饰,穿着苗绣和蜡染的服饰,这是他们民族独有的服装特点,比如在跳鼓舞时,女生们也是满身银饰,身着盛装,跟着鼓点进行左右摇摆式动作,并伴随着闪、绕、翻、盘等动作为人们显现出优美的舞姿,而人们也能通过舞蹈的着装就能知晓是苗族舞蹈,这也就是舞蹈服饰所代表的古老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另外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锦鸡舞中,苗族人的服饰都会以锦鸡的形象为参考,从而更加体现出苗族对锦鸡的崇拜。

(3)从苗族舞蹈的仪式化和图腾崇拜来看其具有浓厚的宗教和信仰色彩。苗族舞蹈仪式化的体现是由于苗族的巫术和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在苗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节假日的舞蹈仪式,或是通过跳不同类型的舞蹈来求雨,求子等就可以看出,祭祀仪式本身就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巫术形式,而舞蹈作为祭祀的一部分,其作为祭祀的作用远远大于舞蹈自身的价值,所以舞蹈仪式化使得舞蹈保持着原始的形态,体现着原生态气息。比如鼓舞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因为在宗教活动中,鼓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以击鼓来作为开始、仪式的高潮和结束的比较常见的方式。

3. 苗族舞蹈体现着苗族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苗族人对舞蹈的创作和灵感多半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比如“跳仙会舞”就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苗族人们的将来,有人就组织了“跳仙会”,所以这个舞蹈就由此而来,其中的耍刀,挡子弹、冲锋等动作都是体现了当时人们抗战的激情。还有一些舞蹈能体现出人们当时辛苦劳作的样子,比如古瓢舞的姿势中有双手下上摇摆的动作,和有模仿捕鱼打猎的动作,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体现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样子,而且并不需要编排,跟着旋律就是自然起舞, 参加的人也不分年龄和性别,这也体现了人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下面文章将更为具体的阐述其原生态的气息。

(1)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透露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一是由于苗族人的居住环境都是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或是山坡田野之间,所以导致人们总要在山间的小路中穿梭行走或是在山坡之间耕种,这种生活环境在苗族舞蹈动作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鼓舞中舞者脚下的梭、绞,蹲,和围绕鼓形成的缠、侧、闪等舞姿,以及提、压、盘等击鼓的动作, 这些动作的特点就与苗族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根据这些基本动作所形成的各种舞姿也就蕴含了其生活环境的原生态气息。二是苗族舞蹈中还有一些向斜前摆腰、下蹲或是旋转等动作,这主要是展示其服饰的华丽特点,全是苗族人手工完成的。三是苗族人都是生活在村寨里面,生活环境需要大家互帮互助,在舞蹈中体现就是以集体舞为主。

(2)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苗族人自古都是以农耕为主,一直认为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这种生活态度下就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其舞蹈的动作、节奏和姿势都是根据率真的性格,对自然情感的表达而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苗族舞蹈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抒发的舞蹈。

(3)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望。苗族舞蹈多数都来源于生活,比如有“收割打谷”、“挖园种菜”等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舞蹈,其中还有既融合了苗族人的生活习俗,又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美好愿望的“跳香舞”,它在当时是寄托着苗族人对农耕活动的祈求,是以当时人们心理状态为重要依据的,至今为止都非常盛行和具有民族特色, 因此苗族舞蹈也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4.苗族舞蹈有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肯定的精神,从而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

苗族舞蹈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苗族人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并期望能永远流传下去,其中芦笙和木鼓就是祖先所创造,代表着本民族身份和文化的标志,所以芦笙舞和鼓舞得到了传承。比如芦笙舞虽然起源于神话传说, 但是芦笙这种乐器确实是右苗族祖先所制造出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象征着苗族人的亲人,所以在苗族每家每户中都会有芦笙,而且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跳芦笙舞。这种舞蹈的所展现的场面是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其流露出的是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得苗族舞蹈保持着其原生态的形式继续流传。

5.结语

本文以苗族舞蹈为研究关键点,解读其所具有的原生态气息,经过研究和探讨,本文认为一是苗族舞蹈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气息,包括了从苗族舞蹈的舞种来看其具有历史的文化色彩、从苗族舞蹈的服饰来看其具有古老的民族特色以及从苗族舞蹈的仪式化和图腾崇拜来看其具有浓厚的宗教和信仰色彩,二是苗族舞蹈体现着苗族人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包含了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透露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以及苗族舞蹈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望,三是苗族舞蹈有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肯定的精神,从而体现了原生态的气息。

摘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文化、民族习俗,其中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从服饰、语言、舞蹈以及歌曲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民族的原生态气息,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苗族舞蹈被蕴含着原始的生命态度,在舞蹈的动作、情感中都散发着一种自然的力量,由此本将对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气息进行解析,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苗族的风土人情。

原生态舞蹈的特点及精神魅力 篇6

一般认为) 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 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 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 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 是即兴的而不是刻意的) 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 简言之) 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 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一谈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 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 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 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原初意义, 原生态舞蹈的目的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的动作为舞蹈动作) 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 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

例如) 龙舞是汉族各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这和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 龙) 在神话传说中是吉祥的象征) 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舞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 汉代时人们就舞起长龙以祈天求雨,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0记载) 春夏秋冬祭祀中) 分别有青.赤.黄.白龙, 舞龙具有祈福除害.保佑五谷丰登等作用, 这种舞蹈形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 不断创新) 今天流传在各地的龙舞各具特色, 不管是龙的颜色还是材料的构成甚至舞龙舞蹈的队形) 诸多动态造型都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龙的神态与习性, 龙舞作为典型的汉族图腾崇拜性舞蹈) 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深刻地表现了汉民族对以祥瑞为文化内涵的图腾符号的崇拜心理) 显示出他们向往幸福.自由.平安的强烈的心理需要,

这种舞蹈的原生态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既包含了人的原始本性) 又包含着提升这一原始本性的文化习性, 它是把人的原始本性与文化习性这两种性态融为一体的舞蹈) 也集中体现了原生态舞蹈的原性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 仪式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 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在原始社会) 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 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膜拜行为) 一种是模仿行为, 如闻名全国的兰州太平鼓) 曾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金奖&-.."年又获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第一名) 无可争议地成为*天下第一鼓+, 这种鼓文化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为由装神扮鬼) 目的都是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邪纳吉) 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主题性,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 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 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的初始含义为*神+) 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天的旨意, 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 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 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 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 也含有大量类似的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 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在于民众之中) 是以民间生活为基础.以大众审美为志趣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是把人的本性与文化习性这两种形态融为一体的舞蹈, 这一原始本性的文化习性) 在没有一种文化引导时) 它们的存在方式是自在的, 当有了一定文化的引导) 这种自在的存在方式就变成了自为的,

原生形态舞蹈 篇7

一、土家族“撒叶儿嗬”概述

通常情况下,“撒叶儿嗬”这一地方舞蹈多在丧葬礼上出现,主要集中在湖北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区域内。“撒叶儿嗬”中“打丧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撒叶儿嗬“是土家族丧歌中的衬词,并以托腔的形式在歌曲的句尾出现,例如“哎—跳撒儿—嗬呃”,这一歌词表达的是希望死者家人可以放下哀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撒叶儿嗬”这一地方舞蹈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成为了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通过一定研究调查发现,湖北清江中游土家族中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都认为人应当顺从天意,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因此在老人去世的之前几天,村民们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用打鼓的形式为老人送终,也就是跳“撒叶儿嗬”这一舞蹈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但是死者若是青壮年就不会用这种形式。其实“撒叶儿嗬”这一舞蹈文化可以追溯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就有可丧事跳舞这一习俗,而“撒叶儿嗬”就是在这一舞蹈文化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的。据一定的资料研究分析,巴人的后代就是土家族人,因此其沿用了巴人的习俗。

二、土家族“撒叶儿嗬”传统分析

丧祭仪式跳“撒叶儿嗬”舞蹈的这种习俗文化形式是土家族的一大特点,其舞蹈文化表现中也最大限度的沿袭了古巴人的文化内涵。据历史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就有对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舞蹈文化的详细记载,但当时“撒叶儿嗬”成为“踏歌”,从这可以得出,“撒叶儿嗬”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定型,而随着时间的退役,土家族“撒叶儿嗬”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了现在这种表现形式。在构成要素方面,“撒叶儿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即舞蹈、乐调和歌词,其中舞蹈是其核心部分。“撒叶儿嗬”舞蹈一共可以分为几下几个部分,分别是待尸、摇桑、幺女儿合、哑谜子合、怀胎歌、燕儿含泥、幺姑姐筛箩、螃蟹歌和哭丧等。在“撒叶儿嗬“多种构成部分中,其表演的动作也是不同的,如通常的表演动作有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以及饶手等,同时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上下或者是左右差动。一般情况下,“撒叶儿嗬”的音乐主要以古朴豪放为主,而起演唱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鼓师领唱,众人和声,另一种是鼓师领唱,唢呐伴奏,众人不参与和声。“撒叶儿嗬”在具体表现中音乐部分比较简单,其主要表现在音乐曲调少,但是舞蹈表现确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另外“撒叶儿嗬”中歌词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以历史和戏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歌词,其二是以死者事迹、男女情感或者是幽默故事等为主的即兴创造内容。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舞蹈文化在当下民间文化环境下传承和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其文化传承方面,年轻一代对其兴趣较低这也是导致其传承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通过对相关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撒叶儿嗬”这一独特的舞蹈文化即使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因此应当加大对其的重视和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今后“撒叶儿嗬”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土家族“撒叶儿嗬”地方舞蹈原生文化特点分析

在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中,有关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文化特点的研究较少,即使有相关的研究文献,但是其内容都比较简单,挖掘深入不足,同时社会公众对这种独特的民族舞蹈形式了解较少,从而加大了该舞蹈文化的传播难度和研究难度,降低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民族舞蹈原生文化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1、“撒叶儿嗬”舞蹈动作特点分析

在土家族丧葬礼上跳“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习俗,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宗教式丧葬礼有着十分大的差异,即前者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创作等特点,这同时也是土家族丧葬礼中的特点之一。“撒叶儿嗬”中包括三个部分,即鼓、歌、舞等,通常情况下,有一个人负责领唱和击鼓,而其他人则会随声附接歌和跳舞。一般来说“撒叶儿嗬”的传统舞步有以下几种,其分别是四大步、幺鼓姐、滚身子、靠身子等几十中,其套路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其进行研究的难度。通过对这几十中的舞蹈套路进行分析发展,虽然其形式较多,但是其内部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之间的联接方式和顺序已经成为了土家人的内部规定。

2、“撒叶儿嗬”舞蹈表现中动作衔接特点分析

“撒叶儿嗬’舞蹈动作比较丰富,且不同动作有着其独特的含义,不同动作的链接方式寓意是不同的,因此在舞蹈表现中土家族对动作之间的链接有着一定的规定,首先是不同套路之间的联接方式。“三合一”套路完成以后其后面必须由“四大步”、“吔咧嗬”等进行后续的联接,而“四合”套路完成以后其后面必须由“待尸”、“摇丧”、“怀胎歌”、“哑谜子”等进行后续的连接,这同时也是约定成俗的一种习惯,是土家族丧葬舞内部自身形成的规定。另一方面土家族的“撒叶儿嗬”的舞蹈套路多达几十种,但是“四大步”是所有舞蹈套路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次的起舞或者中间发生暂停后再起跳舞蹈,都是由“四大步”这种舞蹈套路开始的。对比其他的舞蹈套路来说,“四大步”的手脚的动作以及与其他套路之间的联接方式在整个跳丧舞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没有“四大步”,那么其他套路的舞蹈形式就无法衍生出来,这也是对“四大步”在舞蹈地位中的一种肯定。

3、“撒叶儿嗬“参与者为男性

“撒叶儿嗬“舞蹈在表演中男女老幼都可以观看,但是跳舞的都是男性,女性不可参与其中,这也是其舞蹈文化中的传统,即男跳女不跳,这是因为土家族人认为女性参与“撒叶儿嗬”跳丧,就会家破人亡,寓意不吉利,但是女性可以不参与舞蹈表演,但是可以对跳舞者的舞蹈表现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男跳女不跳”的这一传统规矩仍旧沿用,而这一过程中有些人为了对“撒叶儿嗬”这一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创新试图让女性也参与其中,但是这种创新最终没有实现,一方面是土家族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愿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即使有女性愿意参与其中,但是该行为受到其家人的反对。“撒叶儿嗬”舞蹈原生文化中这一特点是土家族传统习俗,同时也是其原生文化中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土家族“撒叶儿嗬”是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但是其表达的文化内涵与普通的民间舞蹈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它是土家族人的一种文化象征,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有关“撒叶儿嗬”的研究较少,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大对其研究和传承保护力度,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聂森.数字化背景下的傩文化保护新途径—土家族地区傩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期刊论文].前沿,2014(ZC)

上一篇:篮球教学中的基本功下一篇:反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