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环境保护

2024-10-28

原生动物环境保护(共12篇)

原生动物环境保护 篇1

我国有占国土面积41. 7% ,约为3. 93 亿hm2天然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自建国以来,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草原的立法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2013 年6 月29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通过,草原法律体系日趋健全[2]。

近年来,随着《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实施,整个草原事业日益纳入法治化轨道,草原的利用、建设及开发在法治化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相对而言,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在草原法治中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因而在根本上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3]。为了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进行研究,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法律对策。

1 树立正确的立法观念,坚持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遵守正确的立法基本原则,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草原保护执法力度

立法是国家的一种严肃行为,立法过程中任何细节的不完整或者遗漏都将导致其失误的产生,从而导致法律价值的不完整或缺失。因而,在对草原生态环境立法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科学的手段把握其立法精神,树立生态优先、利益置后的正确的立法观念[4]。

草原生态环境立法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使环境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协调,从而实现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5]。目前,草原的荒漠化、盐碱化、沙化情况愈趋严重。为了实现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切实做到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好局面。

由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隶属于环境保护法的范畴,因而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其原则如下所述[6]: 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由于草原生态环境较脆弱,时常会发生自然灾害。因而,在立法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2)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结合生态的自然恢复与生态的人工修复,才能有效地预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3) 利益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利用、开发、破坏草原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切实强制实行“谁利用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责任制法律措施,从而实现利益和责任的真正统一。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从而形成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法律意识。草原在人类社会中不仅是经济权利的依托,而且更是环境权利的重要载体。虽然草原对于人类具有更为直接、更为根本的经济权; 但是在对待环境权利时,不应该偏废其环境权,应该将其经济权和环境权相互统一,相对平衡。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草原的环境权涉及到全社会的人类群体,并与人类的命运攸关。因而,人类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全社会为了能持续发展,人类应当具有自觉而高度的环境权意识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自觉而高度的环境权意识是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因素和精神力量。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手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开展有关环境的国情、国策教育; 分级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培训; 利用报纸、调频广播、电视节目、宣传片等手段宣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 在禁牧区四角明显位置处设置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志、警示标语等措施。

加强立法和执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不能松懈,制定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更趋健全和完善。

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治理环境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环境的速度,深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法的立法和执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其执法层面上来讲,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没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限和执法能力。为了规范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权限,改革现行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体制,必须尽快修改并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更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2 加强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性和地方立法的配套性

由于我国的立法体系本身就存在一些弊端,法律的制定可能会具有明显的相关部门利益倾向和相关部门保护的情况,从而造成相关法律之间缺乏协调和衔接。如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了农村土地包括草原,草原的承包可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法规来运作[7]; 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主要是考虑耕地的情况来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草原本身的特殊性; 因而草原的承包不适合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法律法规来运作。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不协调性,是目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我国草原面积大,分布广。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等情况,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不能过细,各级地方政府应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结合本地自身的地理环境、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在国家制定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自身特点相符合的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配套的地方性相关法规。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只有新疆、青海、陕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吉林、辽宁、四川、西藏等地制定了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配套的地方法规。然而,这些已经制定出来的配套的地方法规,由于未能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而法规的质量不高,对国家制定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补充作用不太明显。我国关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立法现状还不容乐观。针对如此现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首先投入地方立法的进程中,尽快完成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相配套的地方立法; 其次,要注重立法的质量,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手段,制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高质量的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配套的地方立法。

3 构建完善的草原产权保护制度,实现产权清晰

草原上的资源属于国有资源,农田也属于国有资源,然而与我国农田制度相比,我国的草原资源制度缺乏相关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草原产权的不明确上。草原产权的不明确使得草地在被利用过程中处在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就逐渐形成了人类对草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导致人类为了侧重发展牲畜的数量而过度利用草原的现象,从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人类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人类、牧草与牲畜这三者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草原资源发展成为牧业能够发展的硬性约束,建设与保护草原也已经发展成畜牧业的重点内容。因而,为了更好地建设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草原过度利用的问题,需要实现草原的产权明晰。

草原产权的明晰可以使牧民更加珍惜其拥有的草原,保护草原资源,防止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过度放牧现象的发生[8]。然而各地草原的实际情况各异,因而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完善草原产权制度。在这方面可以去参考新西兰的相关做法: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地区草地采用有所差别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资方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草原资源; 同时也能推动周边畜牧业的发展。对于相对较好的草原资源,国家可以将其转卖给牧场主,牧场主自主负责草场建设和保护,而且牧场主有权力对草场进行买卖; 对于相对较差的草原资源( 如在荒漠上的草原资源) 可以先由国家进行建设,将其建设成可利用的农场后,再转卖给当地农场主。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过度放牧、过度破坏草原资源的现象发生,新西兰政府还依据草原的实际条件来确定不同牲畜的实际数量。从新西兰的相关做法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实现草原产权的明晰,使牧民拥有草原收益权和处理权; 第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草原产权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各地特色。只有先做好这两方面,再以这两方面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草原的产权保护制度,我国草原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遏制。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

4. 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当前未被破坏的草原生态环境,避免其遭受破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性保护。依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作用,深入地探讨预防、治理、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来扩建草原的规模。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草原区,制定轮牧、休牧及禁牧方面的制度来确保草原能够得到充分休养生息的机会,提升草原生态的保护水平,防止草原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4. 2 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

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在进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当地的民生问题。完善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全国主要牧区可利用天然草场范围内,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达到草畜平衡,促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广大牧民协调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并且积极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完善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可以协调草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同时保证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同时协调发展。建立科学的生态奖补机制,可以解决因政府实施的禁牧和轮牧等措施使得牧民收入减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广大牧民将现有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向精细型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变,推进草原牧民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升级,可以优化当地的草原的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9]。当前,国家为了促进当地的粮食生产,开展了良种补贴等相关的惠民政策。与此相对应的,当地政府也应该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补贴政策,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

5 结语

草原生态环境系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使之保持良性循环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避免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必须不断积极探索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措施,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更趋完善,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原生动物环境保护 篇2

保护生态平衡与动物与谐相处,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共识。动物与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同样动物也离不开人类。但是人类并没有对我们如此重要的动物保护有深入的意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该如何回答?看到残暴穔行,各种动物正面临着种种的人类威胁,返来动物给了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让世人警醒,人类逐渐开始了并加快了保护动物的脚步。在一个小小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感到动物其实它们也很亲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句一直被我们当做口号的口号,这些天听起来相信很多人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地球上的人类和许多动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

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我看后哭了,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尤其是用动物做许多实验那个部分,我发现我很无知!许多科学家不仅仅是拿老鼠做实验,还有很多猴子,狒狒、猫、狗······看到这些,我突然发现动物保护迫在眉睫,人类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危机和侮辱。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

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中国特产鸟类褐马鸡,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和华北各地,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现在褐马鸡仅存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和河北小五台山。海南岛仅鸟类就有 324 种,由于长期刀耕火种,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使得孔雀、孔雀雉、犀鸟等许多珍贵鸟类也面临危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中国的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1967 年英伦海峡由于油轮漏油,造成近3 万只海鸟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众所周知,我们人和动物是生活在大自然这个有机联系的世界里面,人和动物相互影响,保护动物不仅仅不是为动物能更好的生存,更是为我们人类谋利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说来,保护动物的意义有一下几点。经济效益

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动物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保护和经营得法,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据统计,加拿大全国84%以上的人参加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国家因此每年收入8亿美元。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向游人开放,观赏园内的野生动物, 每公顷土地的纯收人约40美元,比用最好的土地经营农业收入高出数十倍,每头狮子年创收可折合27 000美元,每个象群创收61万美元。在泰国驯养的大象,不仅在伐木业中承担运输任务,有的还被送进该国东北部的驯兽学校,学习踢足球、打篮球等表演。有的泰国人甚至带着经过训练的象群,远走异国他乡, 到各地表演,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对家畜的保护有的也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在市场上,苍白无血色的猪肉不受欢迎,价格也因此下调。从病理角度看,这是所谓"白肌肉”,形成白肌肉的原因尽管不完全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应激是诱因之一,在猪群屠宰以前,提供适宜的环境,避免应激因素,可大大降低白肌肉的出现率,减少经济损失。应该指出,动物保护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追求急功近利,与动物保护的宗旨是不相协调的。社会效益

所有的动物跟我们一样,能够感知痛苦,感知饥渴、酷热、寒冷,它们有自己开心的时候,也喜欢玩耍,当它们受阻的时候会感觉沮丧。当我们在动物园的时候看猴子,它在动物园笼子里来回不停地走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它是在锻炼身体,其实那个时候它是极度沮丧,因为它被关在笼子里,它很痛苦,但是它们又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称之为“呆板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愤怒。动物还可以知道自己在哪里,他们甚至可以知道自己跟谁在一起。鸡是可以知道自己的地位的,在一个鸡群里,有一些层级的关系,而且一只鸡,它可以认识一百多种不同鸡的面孔。讲起来好像很可笑,其实动物也是这样。

动物是知道自己的待遇的,我们前段时间看到胡展奋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他去养熊场,熊场是用来养熊取胆的,它们看到一些有爱心的人走到它们跟前去的时候,它们会用自己的双手与它们打招呼,希望他们解救它们。他们知道自己所遭受的待遇,他们也知道向人去呼救。并且,提倡动物保护对儿童尤为重要。受伤落地的小鸟得到人们的精心照顾后重上蓝天,搁浅在海滩的鲸鱼被救护人员护送重返大海„„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心灵的陶冶,有助于他们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责任。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对动物的需求永无止境,既要求数量,又要求种类众多。食品动物、观赏动物、家庭动物都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而分化的类群。驼鸟原本不是家禽,其肉味及营养不亚于牛肉,而胆固醇含量低,人们一旦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规模化的驼鸟养殖业就迅速发展。绿鬣蜥生长较快,肉味鲜美,饲养方便,在中美洲已由野生进人半驯养阶段。至于蜗牛、鳖等动物,都已规模化养殖,成了千家万户的盘中餐。家畜家禽的品种改良,经常考虑用野生动物与之杂交,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在遗传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丰富的基因库,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了解各种基因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科学家千方百计获取已绝种的动物如恐龙专信息,目的也在于此。保护动物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的重视。由于生态改变,鼠类天敌减少,草原鼠害日益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破坏了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加速了草原的荒模化。沙漠与日俱增,吞噬牧场、农田乃至城市,威胁人类的生存,在马来西亚尚未构成令人惊心的严峻现实。但不久的将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会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当务之急。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且无干扰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我的故事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由于狗咳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

狗感冒了吗?”

“是啊,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跟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中.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

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了两

截.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一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央荒野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大的打击呀!

动物的自我保护 篇3

箭毒蛙

树蛙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热带雨林。它们喜欢待在树枝间的小水坑里,以昆虫的幼虫为食,并将自己的卵和蝌蚪背在背上。它们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当地猎人将其提取出来涂抹在箭头上。被涂毒的箭头刺中乃至剐伤的蜥蜴、鸟和猴子在几分钟之内就会死去。

铃蟾

许多蟾蜍的皮肤上都有一种腺体,它们能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铃蟾还有另外的警示,一旦受到其他动物的打扰,就会露出鲜红的下腹部,同时分泌出气味难闻的液体。它们就是用这种气味来进行自我保护。

甘蓝褐灯蛾

甘蓝褐灯蛾和其幼虫都含有毒素,任何试图吃它们的鸟结果都会消化不良或更糟。灯蛾具有鲜艳的橙色后翅,休息时隐藏起来,但一遇到危险信号,就会闪露出来。这是一种警告,捕食动物可能会注意到并记住:这个东西不能吃。

黑脉金斑蝶

黑脉金斑蝶很容易识别,其翅膀两侧都有鲜艳的图案。它们的幼虫将近5厘米长,带有美丽的斑纹。它们全身都有毒,幼虫从它们所吃的马力筋的汁液中采集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其他动物的呕吐。它们身上明亮的颜色是为了提醒和警告。

野生动物保护 篇4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 划定自然保护区, 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 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 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 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 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 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

动物园保护动物的坏处 篇5

动物园实在保护动物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现在的动物园保护动物一说我是不赞成的。我认为动物园的存在并非真正起到了保护动物的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毒害了动物。

我曾听身边的人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个较穷的地方,那些老虎、狮子的笼子又小又脏,看着就让人心疼。一年六月份,一只公狮子咬死了一个饲养员,那头肇事的狮子很脏,也很瘦,一直趴在笼子里睡觉,就算游人给它喂食,它也理都不理。在我印象中,老虎都是一付付很高傲很神气的,而这只老虎却好像什么都不是了,变得呆滞!

动物园有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在西方国家,休闲娱乐的功能总是被排在最后一位。而在中国,休闲娱乐则是动物园的重点,其他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也就是说,现在的动物园商业化的模式更厉害了一点,相反科研性质却下降了不少,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动物园,动物每天能吃饱就不错了。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说,动物园是动物的监狱,而它们只是囚徒。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试想有那么一天,地球以外的更高等的智慧生命即使是把你关在某个高档的大厦里,天天给你吃好的,不让你出门,观察你,检查你,甚至解剖你!对此,你会作何感想呢!难道你会觉得很快乐吗!更何况,还不一定是高档的大厦,搞不好还只是一间破旧的小屋。

动物本来就应该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它们跟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阴冷的铁笼,如何能跟秀木绿水青山白云间相比呢?在动物园中,只会降低动物的生存本领。老虎变的不像老虎了,就像只猫。

在广东,曾有政协委员赵忠祥呼吁“不能再建野生动物园”,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始栖息地保护,而不是建野生动物园把它们关起来。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就是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到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并不是指保护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而是指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这个观点是世界环保科学的一个现代理念,这个理念已经普及,反对这样的理念,就是以愚昧和落后来反对科学和先进。

通常意义上的保护野生动物并非建立野生动物园。你想,人家熊猫在卧龙,你非把它送到深圳去,东北虎在大兴安岭好好的,你却把它抓来送到深圳去,好好一个寒带动物弄成热带动物。难道这是保护它吗!当然,作为野外濒危动物,或者说受伤的野生动物,我们临时易地保护是对的。美国也是这样,美国的白头鹰是国鸟,它也在人工的干预下让它繁衍。但一些地方的动物园是这样吗?一些地方的动物园没有科研专家,没有医疗专家。只是打着保护动物的口号,实际上却是干着以赢利为目的,损害动物的事。

有人会说若把野生动物放到野外去,但实际上放出去,它们很有可能会被枪打死,这算是怎么保护呢?这也就是问题所在,然而我想说的是,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始栖息地保护。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不用猎枪去残害它们。

再说说现在的动物园有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吗?现实中,你可能会听到某某动物园死了只老虎,某某动物园死了只狮子之类的话,那么你想过动物的“意外”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动物的“意外”死亡都是那些无视动物法、无爱心、无专业技术的“三无”动物园的“成果”。他们不怕现行法规,以“三无”手法经营着动物园,动物“意外”死亡实在情理之中。更进一步地说,为什么动物园有动物“意外”死亡,而那些动物园却仍在经营?你是想:如果一个托儿所,小孩子出事了,说是小孩子之间打架造成的,这能了事吗?小孩子的监护人一定会依法与你追究到底。可动物园的现状就是,说动物打架死了就没事,说动物丢失了,逃走了,冻死了,中暑了也照样没事。这不正是现在国家法规的不完善而造就了这些悲剧吗!

吃素与动物保护 篇6

PETA(善待动物组织)拍摄反皮草公益广告片那天,北京的气温还是零上10℃。我略微正装出门,赶到摄影棚,被引上二楼等候,用美好的小吃和苹果汁款待了自己,又从吧台扯过一本PETA宣传册打发时间。然而这一翻,把我翻得羞愧难当,又再一翻,翻得我悔恨不能。

当天我竟然穿了羊毛衫、皮鞋,背了皮包,去参加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活动。我以为只要在反皮草的主题下不穿皮草就可以了,而在PETA宣传册里看到那些为了供应皮、毛以及皮草的动物被扒皮、粗暴脱毛的惨状,我被刺痛了。

环顾当日参加活动的人们,包括到场的其他记者,大多是动物友好型穿着,没有羽绒服,更没有皮鞋、皮包。我有些低落,突然觉得自己半年多前吃素的决定很可笑,这样的我有什么立场说自己在吃素?我开始反省。

吃素的核心是动物保护,而显然我对动物保护的内涵以及外延都没摸清楚,这让我的吃素更像是一场秀。而向外看,动物保护也可以不单单指动物保护这一件事。很多事物我们都保持着好奇心,进而探究,但多是一知半解,止步于补充谈资的水平。

只是幸好记者这份工作,会“逼”着我们保持向外的洞察力,继续探索、挖掘,去了解同一个事物的更大外延,同时提供更多视角来审视自己。

这个过程亦是修炼。

《韩丹彤:拒绝皮草,为动物发声》作者:魏诗孟

肉鸡饲养环境与动物福利 篇7

一、场址选择、场区规划及建筑设施

1. 场址选择

规划合理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化。新建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多远离闹市、交通干线、居民区,外界环境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所考虑因素更加具体、全面,例如地形地势、土壤、交通、电力、物质供应、防疫及周围环境的配置关系等都已是建造鸡舍必考虑因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更是要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环境良好的场址更能为肉鸡养殖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减少了疾病传播,提供舒适的生活大环境。

2. 场区规划

场区规划合理。随着肉鸡产业标准化的推进,场区规划更加合理,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分区更加科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动物生产,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人及动物环境的控制、有利于动物的免疫,减少疾病的流行、发生。绿化带的种植随着标准化的推进,逐渐在鸡场开始普及。

3. 场房建筑、配套设施

标准化、自动化。鸡舍的类型主要以封闭式和开放式为主。封闭式鸡舍四周无窗,小气候环境基本为人工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能源消耗大,易管理。开放式鸡舍四周有窗,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能源消耗低,不易管理。但总体来讲,鸡舍的结构是由鸡只所需最佳生活环境和建造成本二者所决定的。随着全世界动物福利、食品安全提高呼声的高涨,鸡舍自动化环境控制逐渐被重视。随着肉鸡行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规模标准化鸡舍逐年增多,舍内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化、自动化水平开始加强等。

二、饲养管理

1. 饲养密度

肉鸡的饲养密度和供水供料系统以及环境控制能力密不可分,原则上第一周龄每平米不大于35只,第二周每平米不大于25只,第三周不大于20只,第四周不大于15只,第五周及以后不大于13只。肉鸡饲养密度取决于硬件条件、环控能力、外界气候和鸡的饲养日龄等综合因素,前四周的饲养密度越小,鸡就越健康,环境压力就越小,用药量就越少。提高鸡只生活的空间,提高鸡只生活的舒适、健康度。

2. 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管理

一是温度。肉鸡随着日龄的增大,抵抗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能力增大,鸡舍的温度逐渐降低,使鸡只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温度。肉鸡适宜温度的范围参考如下:1~2日龄34~35℃,3~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21日龄27~30℃,22~28日龄24~27℃,29~35日龄21~24℃,35日龄至出栏维持在21℃左右。根据鸡舍类型、季节、鸡只健康状况等,看鸡施温,使环境温度达到最大福利化温度,提高鸡只舒适程度。二是湿度。湿度高低对肉鸡生长、福利有一定的影响,但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影响较小。鸡舍应避免产生高温高湿(夏季)或低温高湿(春季易发生)。肉鸡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育雏前两周湿度应控制在65%~70%之间,3周以后到出栏期间湿度可控制在65%左右,因此应采取措施来调节鸡舍的湿度。三是光照。光强与光源布置灯泡距地面高度在2米左右,光强应在进雏后3天6瓦/平方米,以后逐步降到1.5瓦/平方米,灯泡的可由最初3天的60瓦,改为40瓦、25瓦15瓦,灯泡数量不易减少,以免造成光照分布不匀,通常每3米间距安装一个灯泡。四是通风。通风的作用一是改善舍内环境空气质量;二是能够降温除湿,为鸡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风时应与舍内温度、湿度相结合,开放式鸡舍要注意打开门、窗通风,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鸡体。封闭式鸡舍要加强机械通风。

3. 其它

猪舍小环境与动物福利 篇8

动物的健康主要来自生产环境的影响,生产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拥挤、社会结构单调、空气质量差、活动空间狭小等的复合或交叉作用会导致动物个体不适,从而引发慢性应激。长时间则引发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对动物健康是不利的。从动物福利角度看,这是由于环境条件恶化而导致的福利恶化过程。可见,猪舍小环境与动物福利密切相关,良好的猪舍小环境是健康养殖的基础,是实现动物福利的根源。

1地面

地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猪的生活环境,对动物福利、健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在绝热地面上猪生长性能比在金属地面或裸露金属地面上要好; 覆盖板条的地面,板条面积和狭缝面积之比大的地面要比两者之比小的好; 因此,应根据猪舍内环境选择地面类型或材料。好的地面材料应便于清洁,保暖、防寒、防潮,结实、平坦、安全、防滑。

2垫料

在猪舍地板上使用垫料能改善舍内环境,对提高动物福利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猪舍垫料如稻草、锯末、泥炭等具有导热性能差、吸湿力强、柔软等特点, 因此能够保暖、吸潮、增加猪的舒服感。为猪只提供垫料会使其更加活跃,表现出更多的拱垫料和探索行为,避免咬尾、打斗的现象发生; 但使用垫料也存在缺点,如垫料内有害气体含量高,含有较多寄生虫和微生物,对健康不利,因此使用垫料时要定期更换,保持垫料干燥清洁。

3群体结构和混群

3.1群体结构形成

每一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结构顺序,一窝仔猪出生后很快就形成了“乳头顺序”,这可能是成年猪群体结构的基础[1]。一般群体结构序列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饲养管理的需要,往往会打乱旧的群体结构序列,建立新的群体结构序列。在这一新旧变更过程中,群体间充满着打斗或竞争行为。如果将同一窝仔猪从出生到屠宰都饲养在无应激、条件适宜的猪舍中,其健康状况、生产性能都较混群后的效果好。打斗和竞争行为会造成猪的生理反应,使激素水平升高,并对肉品质量产生影响。

3.2减少群体争斗行为

混群是造成猪只之间争斗的重要原因,减少争斗的主要措施是在混群前给猪注射镇定剂、提供垫草或使用体嗅掩盖剂等; 此外,群体打斗也与环境刺激有关,提高环境的丰富度会减少打斗。例如,在混群前使用镇静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药物发挥作用后仍会发生打斗现象; 舍内垫草能显著减少猪的争斗行为; 猪释放的化学信号( 外激素) 可以调节同栏个体争斗次数,切除猪嗅球使其嗅觉缺失能减少猪只之间争斗; 提供轮胎、链条和软皮管等玩具可以减少仔猪的打斗。经验表明,有稻草的猪舍或光线较弱的条件下能减少争斗行为和能量浪费。

4气候、光照和噪音

4.1温度

猪能敏锐地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并对低温反应敏感,饲养在寒冷环境下的猪比饲养在温暖环境下的猪需要更多的热量。低温对猪的健康和行为有负面影响,发生咳嗽、腹泻和咬尾的频率都会增加。猪生活中有一个最适温度范围,温度低于热平衡温度时饲料转化率会降低; 温度高于热平衡温度时会导致猪消耗过多能量来散热,而且温度高时,饲料消耗率也低, 并可延迟发情。因此,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对动物福利是非常重要的。

4.2湿度

湿度对猪的福利有很大的影响,高湿对猪体温调节不利,而干燥会导致猪烦躁不安。与其他动物相比,猪更喜欢生活在湿润条件下。高湿度对维持猪良好的呼吸系统是必要的,在相对湿润的环境下呼吸道疾病会大大减少; 而干燥环境会增加猪皮肤水分蒸发,降低皮肤温度,对猪十分有害。猪舍内的最佳相对湿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同时,同种动物最佳湿度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控猪舍的湿度。

4.3空气质量

猪舍内通风是非常重要的。气体交换有利于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减少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及局部气体灰尘等。通风时应当避免气流方向直接对着猪,尤其是仔猪。潮湿加高温是细菌生长的有利条件,在此条件下有机物降解产生氨气,导致严重呼吸道问题。超过50 mg /L浓度的氨气水平将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性能。硫化氢是影响猪生产性能和造成疾病的主要有害气体,甚至可直接导致猪的死亡。在猪生产中,控制有害气体的浓度是动物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干燥、充满灰尘的环境易导致动物情绪浮躁、发生打斗; 灰尘可以将病原带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感染,也会影响猪只的生长速度。通风排气是清除灰尘的较好方法。

4.4光照

猪喜欢白天活动,且上午和下午呈现双峰分布。 光照—黑暗的节奏对其饮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连续的光照或黑暗对猪不会造成太大的干扰。光照强度似乎对猪无太大影响,但猪也不喜欢较强的光线。经验表明,为保持猪的安静、避免打斗,较暗的光线是比较理想的,但咬尾概率会显著提高; 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光照,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其骨骼肌肉的生长。此外,光照对猪舍还有杀菌、消毒作用,有助于提高猪的免疫力。

4.5噪音

噪音是潜在的应激原,可以是动物自身造成的, 也可能是来源于舍内的其他设备。在饲喂时,猪特别兴奋,会产生大量噪音; 猪舍内的机械设备在长期运转时会发出较高的噪音,对动物产生有害影响。连续的风扇噪音会使仔猪在吃奶前后对母猪的奶头摩擦产生负面影响; 处于连续高水平噪音时,母猪产奶量会下降; 当暴露于高频率( 500 ~ 5 000 Hz) 、高强度 ( 80 ~ 95 d B) 的噪音中时,猪的心律会升高。因此, 考虑到动物福利猪舍内的噪音应当控制在低水平。

5畜舍空间

动物的集约化饲养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个体的生存空间,动物表达正常行为模式所需的最小空间受到限制。拥挤的空间可导致猪斗争加剧、生理功能反常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动物福利,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这种限制因素,保证个体的最小有效空间区域。猪舍的空间应满足饲养密度、 采食和饮水宽度、躺卧面积的需要。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为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6玩具

为猪只提供玩具是改善猪舍小环境的有效途径, 如打结尼龙绳、橡皮软管、链子、橡皮狗和悬挂的金属棒等玩具可明显降低混群3周内仔猪争斗行为的发生频率。饲养在丰富度高的环境中的猪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玩具。缺少玩具的环境中饲养的生猪, 其饲料浪费量要高于有玩具的环境中饲养的生猪,其原因是没有玩具的情况下猪将饲槽当成玩具玩耍,从而浪费了饲料。然而,随着猪对这些玩具的兴趣降低,猪对所提供的玩具具有选择性,因此需要经常提供不同的玩具给猪玩耍[2]。

7小结

我国对动物福利的研究和认识较晚,对动物福利也不够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动物福利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猪舍小环境与动物福利的关系,阐述了猪场小环境对健康养殖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为了有效保证猪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从根本上改善猪舍小环境。

改善猪舍小环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动物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确保猪舍小环境等于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实现动物福利的同时也将会增加规模化养殖的利润。如何实现猪场高效益、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三者并重的规模化养殖,实现人、动物和环境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积极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养猪生产及其产品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动物福利和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文章就猪场小环境,即地面及垫料,群体结构和混群,气候、光照和噪音,畜舍空间,玩具五个方面来分析猪场小环境对动物福利的重要性,旨在从根本上改变猪场养殖环境和公共卫生状况,从而促进健康养殖,实现动物福利。

关键词:猪舍,小环境,动物,福利,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王吉谭.动物福利及GAP对生猪养殖的福利要求[J].饲料工业,2007,28(13):58-60.

原生动物环境保护 篇9

1 动物园动物保护的现状

沈阳市冰川动物园发生近年来罕见的东北虎自相残杀现象, 3只成年东北虎咬死了1只成年东北虎, 根据专家分析, 其原因很可能是入冬以来食物供给不足。沈阳冰川动物园是以前的万泉公园, 1979年改名为沈阳动物园, 是沈阳市唯一的动物园, 至少有两代沈阳人对野生动物的认知是从这里开始的。2000年, 该动物园搬迁至占地240 hm2的沈阳棋盘山森林野生动物园内, 改制成一家民营企业, 并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动物园。搬迁新址后, 该动物园建有占地面积1.5 km2的野生放养区, 这只被同类咬死的东北虎就是在放养区被发现的。2009年11月份, 该动物园曾因经营不善一度封园谢客, 动物园里的猴子饿得拽地上的杂草吃, 大象的日常口粮居然只是一堆稻草。园方管理人员称, 每天喂养2 000余只动物用的饲料, 各种配套设施的电力、水的供应及工人的工资, 总成本在2万元左右, 每天却只有十几个人进园参观, 每张门票80元, 收入杯水车薪。最终, 当地政府部门向该动物园借支100万元, 才助其暂时渡过了难关。而2010年, 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11只东北虎在3个月时间内相继死亡, 引起各界关注, 人们对属于国家珍稀保护物种的东北虎接连死亡纷纷发出质疑的声音。据动物园提供给沈阳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报告, 从2009年11月11日至2010年2月27日, 11只东北虎分别死于肺脓肿、心力衰竭、出血性肠炎、肾炎、肾衰、心肌炎等, 而人们比较认可的是老虎因长期极度营养不良, 即饥饿而死。其余的20只老虎, 处在生死垂危的边缘, 随时可能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动物园内, 包括剩下的20只老虎在内的55种500余只动物正处于无人饲养、无人看护状态中。

2 动物园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动物园动物生存环境恶化的原因

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 许多私营动物园大量出现, 而这种私有管理并没有给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改善, 反而使动物成为了市场经营的受害者, 在动物园的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商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缩减成本, 而动物园的运营成本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动物的饲料和饲养, 因此动物们没办法得到正常的生活保障, 才会出现死亡甚至是自相残杀的现象[2]。同时动物园的设立、运行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也是造成沈阳冰川动物园东北虎自相残杀现象的原因。

2.2 以环保名义追求经济利益

很多动物园打着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的名号, 对动物进行大量繁殖, 实际上是与其他野生动物园之间进行买卖, 而不是所谓的为了保护和扩大物种。更有甚者, 有的动物园直接把动物出卖给马戏团进行表演、拍照, 进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目前, 动物表演主要有鸟类、海洋哺乳动物、大象、猛兽、灵长类表演等, 动物表演中有很多难度大、危险性高、违背动物天性的项目, 如高空走钢丝、骑摩托车走钢丝、高空滑梯、跳火圈、耍火棍等。野生动物天性怕火, 但在驯兽员逼迫下不得不演。许多动物在临跳火圈前本能后缩, 驯兽员则以鞭打、棍棒驱赶。然而, 没有一家动物园为动物们提供安全防护设备。此外, 为保证游人安全骑乘拍照, 几乎所有动物园都对用于拍照的老虎、狮子施行拔齿、断甲等肢体残害行为, 导致其病死率远高于一般动物[3]。

2.3 管理人员素质低

传播知识和爱心, 本应是动物园存在的真正价值。人们进动物园是想认识动物, 了解动物习性, 增长见识, 获取与动物相处的技巧, 接受动物保护的教育与熏陶。在德国, 为了不让孩子有暴力倾向,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有些动物园的负责人还认为动物表演、给动物拔牙等现象不是虐待, 称游客看到的所谓的又打又摔是对动物驯养方式的误解。其实他们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违背动物习性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 而动物们生存于世, 实际上与人类一样, 应该是共同享有自己的生存权利, 这种靠剥夺其他物种生存权利的方式来达到自身利益的目的的行为实质就是虐待, 这是无可否认的。从管理角度上讲, 在游客面前正常的展示动物的生存习性才是人们真正想看到的, 因此如何还给动物们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动物园管理者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4 动物园设立、运行缺乏立法制度

目前, 我国野生动物园实际是无法律约束的“真空地带”, 尚停留在行业自律的状态。1988年我国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虽然明确了野生动物的法律地位, 但工作、试验、娱乐动物等还并无法律地位[4]。对于动物受虐的行为, 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条例。而在很多国家, 此类立法与执法都已远远走在前面, 如印度的老虎宪法, 美国的乌龟护照、捕鸟受罚, 英国的蝙蝠法律等等, 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借鉴的。

2.5 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主体执法机构是国家林业部门, 而动物园和马戏团的管理又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非常不明确,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 无法及时找到相应部门解决。国家林业局仅负责野生动物的归属管理, 而对野生动物园的管理实际上仅限于对野生动物进口的审批, 具体的管理部门还尚未明确。

3 解决对策

我国动物园管理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要从行政指导、立法约束以及个人的守法方面着手, 制订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3.1 倡导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要坚决否定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 重塑环境道德、生态伦理和自然权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 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 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3.2 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3.3 提高动物园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从管理角度上讲, 国家政府机构和部门应该介入管理, 从宏观和战略上对动物园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提供帮助。首先, 应该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 加强管理力度, 优化园内的硬件设施, 提高并改善动物们的吃、住及卫生条件, 同时制订一系列相应的针对游客的管理条例, 并把对参观者和游客进行疏导和管理的工作视为工作的重点;其次, 因为动物园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与动物关系最为亲密, 所以他们的行为对动物的影响也最大, 应当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 必须首先让他们深入了解动物的特性、动物自身价值以及动物对人类的价值等等, 培养他们的爱心, 只有对动物充满爱心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体现, 同时对他们要进行定期考核, 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建议为因受虐待致死的动物设立如墓场或纪念碑之类的纪念场所, 以使游客对致死动物哀悼, 并产生强烈的触动, 增强珍爱动物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在某些动物园设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 让学生团体参观, 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动物保护的认知, 又可以促进动物园创收, 增加动物维护经费。

3.4 成立动物保护者协会和基金组织

成立动物保护基金组织, 对于动物保护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同时能为那些致力于动物保护却没有得到国家支持的动物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适当地缩小国有与私营动物园在资金上的差距, 避免动物园因为资金问题破产, 这样也能提高私营动物园的经营信心,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待园内的动物。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延续下去的动物园, 首先, 应该做好园内动物的转移、放养及善后工作, 对于某些出色的管理人员及饲养员也应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其次, 在社会上, 可以成立动物保护志愿者协会, 对游客和参观者进行义务讲解, 内容可以是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同时动物园管理者也可以从志愿者那里得到来自社会上对于改善动物环境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 动物园也应该对进入园内的游客进行行为上的约束, 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劝阻。

3.5 开展保护教育

所谓生态保护教育是把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知识信息告诉或传播给公众, 使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应被内容更为广泛、丰富的保护教育所包含并替代[5]。可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包括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等内容的科普知识教育, 提高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 倡导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家园的生态理念, 进一步增强其崇尚科学、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尽管目前加强了保护力度, 但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趋势无法遏制,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 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 在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问题上, 仅仅注重珍稀物种和经济物种的保护, 而忽略了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保护, 造成生物入侵、物种灭绝等后果。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保护一二种濒危物种, 更关键的是保护好其生存的生态系统, 才可以使其长久地保存下去。目前, 运用新兴的空间生态学从种群动态和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 对生态系统进行多层次、多时相动态分析;运用基因技术对濒危野生物种的基因资源材料进行抢救性地收集和保护, 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 为合理制订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同时, 对濒危物种生活环境进行调查, 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在宏观上对栖息地进行监控。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以及保护区, 将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降到最低, 并提出有效有序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丁兴林.浅谈城市动物园的管理与发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 24 (6) :93-95.

[2]马建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57-520.

[3]邹洁建, 王付民, 邓燕忠.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几个热点问题及解决措施[J].广东林业科技, 2009, 25 (4) :25-27.

[4]赵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J].野生动物保护, 2007, 6 (5) :69-73.

浅谈动物福利的法律保护 篇10

社会经济与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问题的凸显, 逐渐将动物福利引入我们的视野。即人类应该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 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利益, 如在饲养时给它一定的生存空间, 在宰杀时要尽量减轻动物的痛苦等。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表达天性的自由等。

“动物福利”也是人类的福利。动物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肆无忌怛地残杀、虐待、折磨动物, 物种的灭绝, 疾病的传播等会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必然会导致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

所以, 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是指导各国动物福利立法的核心理念, 该理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动物福利法中的具体反映。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体现了人与动物,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趋势, 更是和谐社会的另一种表现。

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保障制度

(一) 立足国情,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欧美完善的制度必然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但我们必须明白, 西方的制度是建立在本国的经济, 文化, 政治条件之上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 我们应依据自己的情况来构建动物福利的法律制度。我国民众的动物福利意识比较淡薄, 发达国家的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标准过高, 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课程的教育培养人们爱护动物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使人们逐渐养成尊重、善待、爱护动物的品性和观念。

(二) 完善我国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

首先, 我国必须制定一部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法, 对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保护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制度以及基本的管理体制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 我国的动物福利基本法应该规定对动物进行全方面和全过程的保护, 法律制度应涉及到野生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不能在动物物种上留下法律空白。其次, 我们在动物基本法的指导下, 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水平的特别法。不同种类的动物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我们该分门别类地制定动物福利特别法, 确立各种不同的标准。比如在屠宰方面, 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规定无痛宰杀的方式, 并进一步规范屠宰人员的资质认定。对于动物福利法而言, 立法者应将法律与民间习惯与生态道德融合, 让这部公众牵挂的法律以多元化道德冲突的协调者的面目出现, 因为只有与道德伦理亲合的法律才会被普遍遵守。

(三) 建立动物福利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监管机构比较缺乏, 都是一些行政部门, 如主管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的是林业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主管实验动物的是科技部门以及相关的行政部门。这些行政部门并不能在监管中对动物福利起到有效的作用, 有关机关部门也只是保护了一部分动物, 所以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调查部门, 维护动物的福利, 如果发现违法动物福利保护法的行为, 可以代表动物向有关的机关申诉, 并与之协调处理, 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为了更好地体现全民参与的原则, 我们应该优化民间动物保护组织配置, 民间组织的功能不应只是收养和救助动物, 应该承担更重的责任。这些组织的资产结构本身就突出了它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鼓励建立以基金会为经营运作形式的民间组织。这需要大量的动物福利法的专业人才, 民间组织应加大动物福利保护的宣传力度, 在社会中起到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使更多的人对动物福利产生兴趣, 或鼓励学生学习动物法律, 推动动物福利法律的研究, 为动物福利法律保护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江.动物福利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孙江, 何力, 王利军, 李桦.让法律温暖动物—动物保护之辩思行[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10.

[3]常纪文.福利法—中国与欧盟之比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原生动物环境保护 篇11

马建章院士长期从事林业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创建野生动物专业,50年来,培养学生近5000名,分布在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自然保护战线的中坚力量;1979年创办了《野生动物》杂志;还积极倡导和主持创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并和同事共同创建了“林业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以期与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接轨;提出了“濒危物种的管理、生存环境选择与改良,环境容纳量”等理论,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记者:马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请问您的研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意义?

马院士: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大多数野生动物、特别是食肉类野生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到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肉食性动物对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和捕食野生动种群中老幼病残的个体、去弱留强、扶壮草食性动物种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由于食肉类、特别是大型食肉类动物数量大量减少,造成草食性动物爆发,尤其是野猪,从南方到北方对农田造成了很大危害,由此可以看出野生动物在食物生态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些食种子的鸟类和兽类,比如,红松的种子主要靠松鼠和星鸦来传播,它们对天然红松经济林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些昆虫和鸟类,植物的授粉也需要它们传播。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野生动物研究道路的?

马院士:这个原因很简单,一是兴趣,二是机遇。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儿童时期我喜欢做扣网抓鸟,一个扣网放谷穗,另一个扣网放虫子,等抓到鸟的时候,就能区分哪些鸟是吃粮食的、哪些鸟是吃虫子的,这样也方便喂养捕捉到的小鸟。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生物课非常感兴趣,参加了生物课外小组,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在课后到生物园田地中播种、锄草、施肥,观察苗情长势、灭虫等;后来又饲养小白鼠、小兔子等动物,观察动物行为习性。这些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一次课外野游活动,我们去的是现在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森林里的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充满了勃勃生机,我想人们要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该多好啊!上中专时我学的专业与林业有关,后来被保送到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好赶上教育部和原林业部联合下发通知:在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成立“森林动物与繁殖利用”专业。当时组织问我是想搞政治工作还是想做业务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需要人才,因此我选择了做业务工作。该专业成立之初,一没老师、二没设备、三没教材、四没实验室,非常艰难,但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还是办下来了,后来这个专业经过国家几次名称调整,现名为“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走进了野生动物研究和教学的领域,如今已经50多年了。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马院士:总体来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还处于保护恢复时期,濒危物种还很多。我国现有300多种陆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有大熊猫、虎、金丝猴、藏羚羊、亚洲象、长臂猿、朱鹮等。为了保护它们,国家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二级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398种。后来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包括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20属。

为了摸清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国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动物普查,第一次是1995年~2000年,第二次是从2011年~2015年,现在正在进行中。基于单物种的调查,对大熊猫的调查已经进行了四次,国家林业局还专门设有“熊猫办”。目前,老虎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近期有专家建议也建个“虎办”,以保护老虎为目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东北虎面临的巨大危机,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终于让这个珍贵的物种在老爷岭、广才岭和完达山东部留存下来。然而,在老虎三处分布地之间,是它们无法穿越的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和一座座村镇,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陷入孤岛状态,从而形成了对野生东北虎生存的最大威胁。如果不能让野生东北虎走出孤岛,繁衍生息,就永远无法驱散笼罩在它们头上的灭亡的阴影。好在除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之外,俄罗斯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野生东北虎。如果能够借俄罗斯的虎,“借虎生虎”的话,对于东北虎的保护与繁殖也是一个好办法。俄罗斯现在有近五百只虎,但那里的虎缺乏食物,而中国自实行天然林保护、猎枪收缴以来,生态环境比较好了,老虎的猎物也多了。因此,俄罗斯的虎若能过来,可以在这儿繁衍生息。这样,中国东北虎的血液可以得到更新,种群得以扶壮。近年哈尔滨报业集团、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和黑龙江林业厅三家组织志愿者清套活动,这也给老虎创造了一个避免误伤亡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众多的保护区。2010年12月末,全国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达到1.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16%,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有319处,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有9276万公顷。我国先后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到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的保护区网络。我国保护区类型很多,这些保护区使得85%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85%的陆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濒危物种保护成绩卓著。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部分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工作,建立了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实行了异地保护,稳定和发展了部分濒危物种的人工种群 ,这些人工种群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如朱鹮由原来发现的8只,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只,野生的和家养的大约各占一半左右,目前朱鹮的放归工作比较成功;两栖爬行类的扬子鳄由原来的200多条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条。此外,国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保护濒危物种起到了重大作用。

野生动物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经过国家论证可以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有54种。人工饲养野生动物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中对于野生动物的需求问题,同时还能提供一部分祖国医药发展需要的野生动物原料产品。

目前,野生动物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缩小,野生物危害补偿问题,盗猎、误猎的情况严重,非法贸易也时有发生等。

记者:对解决上述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马院士:第一是要加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指生活在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异地保护就是对脱离原生地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如驯养繁育中心、救护中心、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地方,动物园就为保护我国特有虎亚种华南虎立下了汗马功劳;离体保护就是建立基因库,从遗传生物学的角度保护物种的方法。

第二是要做好动监测工作,特别是对濒危物种。过去我们只注重调查,忽视日常监测,而动物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就得等到下一次再调查的时候才能知道。建立监测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监测动物疾病情况。

第三是要加强社区共管。做好社区共管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动物的同时应保障群众受益。

第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国家“973项目指南”中没有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大课题,很多相关科学家也因为资金限制只能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保护大尺度研究。因此,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

第五是要全健全野生动物保护行政立法和法制建设工作,及时对动物保护级别进行调整。

第六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和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记者:保护驯养利用野生动物管理的方针,是否意味着野生动物可以人工饲养?野生动物饲养和保护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马院士: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护、养、猎并举”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全称叫“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当时提倡狩猎,随着资源的不断变化,这个方针也在进行修改,现在改为“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成为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规定:积极鼓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

虽然现在野生动物养殖的规模扩大、种类增加,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蛇类和观赏鸟类以贩代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贩代养是一些人花钱从山里买来野生的蛇类或观赏鸟类,饲养一段时间后就出口,谎称是人工繁殖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要严厉打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林业局批准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了野生动物植物检测中心,可通过亲子鉴别方法检测出是不是子二代。此外,野生动物饲养产业要规模化,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更好地产业化。

记者:林蛙是东北的特有野生物种,您对于目前东北林蛙养殖是否有所关注?您认为林蛙养殖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院士:我非常关注林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专委会就挂靠在东北林业大学,我是养殖专委会的主任委员,2006年养殖委又成立了蛙类专业委员会。林蛙有药用、保健、食用、美容化妆等用途。养殖林蛙对于国家与养殖专业户都具有很高经济效益;至于社会效益,林蛙养殖可以解决社会与林业职工就业问题等。

记者: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到,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您认为应该如何落实规划中的这些要求?

马院士: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强已建保护区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物种保护的缺失,新建一些保护区。二是对于基因库的建立、基因保存、离体保护以及异地保护都不可忽视。三是对于外国人来华考察或登山旅游要严格管理。四是要加大外来物种的管理,加强海关的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正当渠道引入的物种一定要经过风险评估,防止它的扩散漫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建立预警系统,各个相关部门相互合作,从行政上加大力度,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工作。

记者: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有哪些心得和建议?您对青年学子有哪些寄语?

马院士: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一般技术人员,一定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个是最重要的。

对于青年人,首先要让他们学好怎么样做人,这是最首要的任务;其次才是做学问;三是给他们创造条件,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做出应有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传帮带,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第五是要培养团队精神。

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的搞科研,不要浮躁,更不能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把中国的野生动物研究事业做出更多更好成绩来,为祖国增光。

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 篇12

关键词:生态环境,动物医学,关系

把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由个体水平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 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 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 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 把动物医学的研究对象由个体水平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和医学一样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动物环境医学。动物的生态环境, 不但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 (主要是牧业生产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及疫病防控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

1.1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1.1 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 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

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 西部主要是牦牛及牛, 中东部主要是黄牛, 而南方多为水牛。

1.1.2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的选择直接影响动物的品种。

1.1.3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

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1.2 生态环境对动物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的影响

同一动物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 其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差异十分明显。

1.2.1 同一畜禽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方品种之间的形态、颜色、生产性能差异也巨大。

1.2.2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内部畜群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人们的生产方式直接干预品种内部的公

母比例、配种过程、妊娠过程、分娩孵化过程及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

1.3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3.1 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 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典型现象影响的结果。

1.3.2 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

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 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 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 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 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 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1.4 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

1.4.1 动物致病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直接受

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季节、气候、温度、湿度等影响较为明显。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生、传播、感染及防治就明显不同。川西北地区网尾线虫在不同的季节绵羊体内寄生数量不同, 在不同地区寄生虫数量不同, 在草地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其数量变化也很大;细菌性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在犊牛、生猪、禽类就表现不同;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传播及预防就是如此。

1.4.2 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等影响很大。

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动物快速频繁地流动, 导致传染病在传播时间、传播范围等方面发生了相应改变, 我国几次全国性大规模传染病的暴发主要是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对动物疫病在防疫时间、防疫程序上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防控疫病。

2 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1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 进化论及生态学

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2.1.2 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

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排污, 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2.2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

2.2.1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

研究, 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 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

2.2.2 病源微生物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和

微观水平上不突出, 但重大的动物疫病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整体水平和宏观水平上影响特别巨大。例如: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的发生, 对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2.2.3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影响人类活动。

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并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关系的研究, 衍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环境医学, 对动物环境医学研究和利用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1 生产的指导意义利用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

响, 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 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畜禽圈舍的选址、水源的净化、排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过程上都要充分考虑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需要。使畜牧业经济建设取得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又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存量的最大化, 从而达到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2 对临床医疗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 防控疾病要从生态

环境的整体水平上进行考虑, 采取综合措施既有效防控疾病, 又不损害生态环境。

3.2.1 在消毒工作中, 要充分考虑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不能以伤害生态环境作为防控手段。

特别是在养殖生产中, 消毒是一把双刃剑, 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是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损害, 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饮水消毒的同时也是对消化道菌群的重组。因此, 对消毒药品、消毒时间、浓度及消毒方式的选择方法都应该慎重。

3.2.2 对疫病的临床诊治和防控要从微生态环境及整个宏

观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 而不能单纯地从临床症状和疫病预防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诊治方案、疫病预防方案及程序、用药品种与剂量等等, 都应该从生产管理者着手, 根据季节、环境及实际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 达到既可防制疫病又能保护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上一篇:发展机会下一篇:采掘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