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

2024-07-31

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精选7篇)

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 篇1

写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作文

As time goes by, more and more wild animals become endangered and some have already died ou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is that the habitats of many wild animals are polluted or destroy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od some animals mainly feed on is becoming scarce, leading to starvation. Besides, a great many wild animals are hunted for food or money each year.

All in all, human beings are fully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live harmoniously with animals, everyone of us should raise awareness of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animals, including passing laws and establishing nature reserves.

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 篇2

在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 分级管理和保护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级保护模式, 即对复杂多样的对象进行分级, 进而根据不同等级的情况和特点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是管理学中最常用的管理方法之一。从国内外各种遗产名录的诞生, 到文物法中对一级、二级、三级文物的划分规定, 再到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以及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中华古籍善本全国普查和分级保护计划, 分级保护的理念已经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目的都是将较为重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众多文化遗产中区分出来, 集中保护资源, 对其实施更为特殊而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策略。而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方面, 分级保护理念也在逐步应用。

最新修订发布的《档案法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在第一章总则部分增加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 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规定, 又在第三章档案管理中增加了关于根据档案的不同等级, 采取有效措施, 加以保护和管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传统的管理和保护手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优化馆藏档案带来了有利的保障, 同时也对档案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模式的构建即是其一。

一、贯彻《实施办法》的客观要求

修改后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 这是首次将档案分级管理制度写进了档案行政法规, 用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在2001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 提出要制订“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级标准与管理办法”。可见, 对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成为今后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相对于原先只是确定文件的取舍、档案的存毁及档案的保管期限, 对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无疑是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同时, 各个时期的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永久保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分级管理和保护也是新《实施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契机。总的来说,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分为“防”和“治”两个方面, 即通过合理的保管方式、有效的环境控制预防病害的发生, 延长档案寿命;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破损和病害, 就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尽量恢复档案原貌。《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分级管理对档案保护的“防”有重要意义。档案分级管理的同时就意味着对价值量不同、重要程度各异的馆藏档案文献遗产采取不同的预防性保护措施。2001年全国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在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尝试建立档案特藏室”就是对其的具体佐证。然而, 笔者认为, 在通过价值分级来有效预防档案文献遗产病害发生的同时, 可效仿图书部门的相关举措对已经损坏的档案文献遗产制定相应的损坏等级, 根据不同的损坏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抢救方案, 合理安排修复力量, 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个性化抢救性保护奠定基础。因此, 通过合理的价值等级标准和损坏等级标准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等级划分, 对不同等级的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侧重不同的保管与保护将成为今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理使用和配置有限保护资源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尤为丰富, 仅各级档案馆保存的馆藏历史档案就有3 300万卷 (件) 之多。但目前我国能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资源较为有限, 这就直接制约着档案馆库建设、人员引进、新技术使用和设备购置等相关保护工作的投资。因而, 存世档案文献遗产的数量和相关投资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所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求的情况下, 保护工作中往往平均分配有限经费, 缺乏相应的侧重点, 进而相对减弱了对重点档案的保护力度, 使得一些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 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为逐步解决数量众多的档案文献遗产和较为有限的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 更加合理地使用和配制有限的保护资源, 从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和信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级势在必行。制定科学的损坏等级对档案文献遗产制成材料的保存状况进行分级, 进而确定抢救中的优先顺序和操作方案;同时, 制定合理的信息等级对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重要和稀缺程度进行分级, 从而对信息珍贵程度不同的档案文献遗产实施不同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因此, 通过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式的构建, 可对其中损坏严重和信息稀缺的档案文献遗产优先采取保护措施, 如有需要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和保护策略, 最终使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更加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提高有限保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实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针对性保护策略操作基础

构建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式并不只是单单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而已, 而是涵盖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针对性保护策略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其构建的目的旨在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框架。该分级保护模式以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为基点, 以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损坏分级和信息价值稀缺分级为核心, 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为目的, 即通过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得到全国范围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价值多寡、稀缺程度、重要与否等信息, 从而根据等级划分依据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 从中找出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 并根据馆藏保护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抢救性保护手段和针对性预防性保护措施。

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篇3

现在地球上有1 700只雌性棱皮龟,据科学家们预测,4年后只会剩下50只!

如今,有408种甲壳类动物、555种昆虫和938种软体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参见《奇妙世界千问千答》(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有科学家研究表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①大灭绝中,有一半动植物正在消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华盛顿公约》将生物物种分为三类:即将灭绝的物种、短期灭绝的物种(即在不久之后可能灭绝的物种)以及弱势物种。

怎样计算一个物种的所有动物?

要计算精确通常是不可能的,但科学家们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在陆地上或是海洋中设计一个一定大小的正方形格子(比如,为昆虫设计的小方格,为鲸鱼设计的大方格),我们称其为“生物方格”。然后,通过计算这个方格内的所有物种来得知该地区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

如何得知一个物种濒临灭绝?

科学家们花很长的时间来观察、研究并且计算出动物的数目。当一个物种处于数量稀少的危险境地时,科学家们就会提醒大家进行保护。

是什么造成野生动物濒危的?

一、物种自身的原因。如物种特化②和遗传衰竭。

二、栖息地丧失或被破坏。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或被破坏,间接导致了动物的濒危。

三、乱捕滥猎。蛇肉和田鸡腿的美味、野鸟的动听歌声和艳丽身姿、藏羚羊绒的国际黑市等,为上述动物招来了捕杀之祸。

四、环境污染。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野生动物的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

五、自然灾害。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罕见的洪灾,使许多栖息于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蒙受了灭顶之灾。

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建立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动物的自然保护区。

○开展驯养繁殖。如建立养鹿场、养熊场、养猴场、养蛇场、养鸟场等。

○实施再引进工程。如我国就大力引进缅甸陆龟、穿山甲、蟒蛇、猕猴等动物,以发展壮大它们的数量。

○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了解到濒危动物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迁情况,分析致危因素,以研究濒危动物的救护问题。

○ 加强对动物的法律保护。

我们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

◆首先要认识到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自觉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主动向亲友宣传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其次是做到不吃、不养濒危动物,不用其相关产品,尤其是野生鸟类、蛇类和龟鳖类;

◆最后要坚决揭发破坏濒危动物资源的不法行为,积极为濒危动物保护部门或单位献计献策或捐资捐款,支持濒危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下面还有一些特别的方法:

◆科学家们给海龟们安排了被保护起来的沙滩区,以防有人偷取海龟蛋。

◆人们为了提取蛇的毒汁用以制药,常常捕杀蛇。如今,我们可以修建一些养蛇场,通过科学的办法提取蛇的毒汁。

①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于可以认为它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②物种特化是生物适应性的极端情况。例如,熊猫在野外基本只吃竹子,这就是特化,如果竹子没了,熊猫就没了。

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篇4

保护濒危动物首先是保护它们的野外种群和个体,使它们能够在各自的分布区内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隐蔽物、栖息环境、繁殖条件等)。不得惊忧和捕杀野生濒危动物,未经许可不能私自动物种群是保护濒危动物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濒危动物能否生存和延续它们的种群。

2.栖息地的保护

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是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100多处。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濒危动物种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

对很难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繁衍或是种类数量已经达不到自然扩大种群的濒危动物。应特别批准救护繁殖单位采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饲养的自然繁殖,为濒危动物扩大种群创造条件。对增殖后的濒危动物种群,应采取两种方法扩大种群;一是选择繁殖基群(亲本群)继续在当地繁殖后代,增加濒危动物的数量基数。二是将新繁殖群(子代群)释放回原分布共栖息地,或适合它们栖息的其它地区,以恢复和扩大该濒危动物的野外数量。

4.减少和消除不利因

人口的增长,粮食产地的开垦,城市的扩大,湖泊、湿地的开发、森林的减少、河流的污染,这些人为因素和经济活动却无时不在干扰和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应当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限制、减少和延缓这些不利因素对野生动物。

5.加强管理,严惩偷猎

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河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车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科教版《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四年级下册,第四主题《动物——人类的朋友》中的活动三《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一、教材理解

教材简析

《救救濒危野生动物》是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过的好吗》《奇妙的动物仿生》 两课之后,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而设计的。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知道动物濒危的原因,了解不保护野生动物的危害,培养学生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教学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具体目标,同时在理解教材和对学生了解的情况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野生动物及它们的分布,知道动物濒危的原因。

(2)了解不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危害,知道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能主动、自觉地发出倡议,请人们不要食用、捕杀濒危野生动物,并能在学校、街道、社区等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们的能力,结合这节课的活动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不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危害,知道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学准备

这一节课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教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还让学生多渠道的搜集了濒危野生动物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旧延续了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较感兴趣。从学生能力发展来看: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整理资料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濒危野生动物的分布、生活习性与濒危的原因这两个环节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生动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濒危动物的距离。

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前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到课中采取小组交流、课上展示交流的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在课内采用交流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交流共同探讨,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救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中去。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2、资料交流,深化扩展。

3、感悟理解,合作探究。4、增强意识,付诸行动。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境营造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情感的天堂,激发它们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出示两段动物图片的短片请学生进行观看。第一段短片是一些常见的动物,图片上的动物也展现的有趣、可爱,背景音乐也是欢快的。短片一出现,学生就大声叫出动物的名字,学生的情感立刻激发出来。但是当学生在看第二短段片时,背景音乐发生了变化,变得悲哀、忧伤,出现的动物图片学生也不能一一叫出名字,引出了学生的思考,原来这些动物有的已经灭绝了,有的正在灭绝,进而使学生产生了解濒危原因的欲望,情绪由高兴开始变得有些悲伤,为学生接下来的情感交流铺好道路。2、资料交流,深化扩展。

此环节分为四个步骤:

(1)读教材知道我国的四种濒危野生动物,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了解它们的分布、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各小组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了解更多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

(3)投影出示世界、我国最濒危野生动物,教师对投影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了解更全面了。

(4)利用书上的表格(填写濒危动物及分布)进行比赛,检查他们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了解情况。

以上四个环节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老师收集的资料为辅助,层层深入的让孩子了解、认识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动物濒危的原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系统的搜集信息,把学生的课堂开放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方式,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阅有关动物的资料,不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3、合作探究,感悟理解。

此环节分为 两个步骤:

(1)了解濒危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2)野生动物的减少或灭绝,对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影响?

在了解濒危野生动物面临困境时分四步走:

1、学生读教材知道华南虎面临的困境。

2、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了解藏羚羊面临的困境。同时播放猎杀臧羚羊视频资料和相关的文字介绍。揭示藏羚羊濒危的原因是因为其外层皮毛下面被称为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利润惊人刺激了盗猎分子的欲望,使他们大肆猎杀。

3、学生出示事先搜集的图表揭示许多动物的灭绝的根本原因是巨额的利润使盗猎者伸出贪婪之手。

4、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濒危野生动物濒危的其他原因。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交流搜集信息后,引导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总结出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有: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物种的自身原因;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濒危我们人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野生动物的减少或灭绝,对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影响?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出示生物链示意图,通过学生对生物链的理解,和四年前令世界恐慌的非典给我们的警示。让学生们意识到大自然中的生物链是一环扣一环的,野生动物也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没有众多野生动

物,就不会有和谐的自然,人类也不能很好的生存。

4、增强意识,付诸行动。

在以上三个环节基础上,围绕“我们为拯救野生动物做些什么”这一话题,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宣传方案。设计的方案大致分标语、倡议书、拍手歌等几种。孩子们准备走进餐馆、饭店,走进商场、狩猎场,用标语宣传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如:“鲜美的野味背后是猎人冰冷的枪口 ”,这条标语从反面说明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给人类敲响警钟,又如“保护动物光荣,猎杀动物可耻”是根据八荣八耻改的,标语独特,新颖。学生们还要利用网络、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向人们发出倡议,让我们保护大自然,还濒危野生动物的家园。最有趣的是孩子们编了拍手歌,要去幼儿园向小朋友宣传,要让小朋友们从小就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课堂上,积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情感感染了师生,大家的感情都专注到与保护野生动物相关的事物上。为把此次活动延伸课外,付诸实践,我要求孩子本课结束后真正走进学校、走上街道、进入社区进行大力宣传。

本环节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 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放飞理想,激活思维,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活动中形成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意识。

动物——人类的朋友

活动三: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从我做起保护动物

整个板书内容集中,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简短明了,富有新意,突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 篇6

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并且依法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笔者以大熊猫案件为例,以罪行法定原则为主线,简要分析1979年刑法典与1997年刑法典在打击野生动物和森林犯罪方面的异同。

简单地讲,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不定罪,法无明文不处罚”,它促使刑法内容的完备;促进立法内容与立法技术的科学性;有助于强化刑事司法人员树立依法定罪判刑的法治意识。

在1997年刑法典实施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毕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非法倒卖、走私大熊猫及其制品的,尚未有明确的罪名规定如何定罪处罚。按照1979年刑法典第79条的有罪类推制度,1988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令形式公布实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该规定指出:非法猎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非法出售、倒卖、走私的,按投机倒把罪、走私罪处罚。而较早前,最高人民法院于1987年7月14日作出《对于猎杀、倒卖、走私大大熊猫及大熊猫皮的犯罪分子如何适用法律的解释》,对倒卖、走私1张大熊猫皮,即被视为情节特别严重,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并处没收财产。

罪行法定原则是新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

新刑法根据罪行法定原则的原理、内容、要求,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取消了有罪推论制度;重申了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从旧兼轻的原则;并且刑法分则罪名较为详备,新增了247条罪名,加强了罪行法定原则在刑事司法实务中的可行性。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废止了《关于严惩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等15项条例、补充规定和决定。新法新确定了:

1、第341条第1款: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第2款:非法狩猎罪。

2、第344条: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

3、第345条第1款:盗伐林木罪;第2款:滥伐林木罪;第3款: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七项罪名。新增这些罪名,不仅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规范详备的要求,而且也加强了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可行性,增强了刑法规范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实现“刑”的法定化和明确化。

新刑法以前破坏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一直无法可依,用此罪名冠以处罚彼罪,往往忽略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对此类犯罪处以极刑,虽说也保证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但不可避免地会授以他国“人权”的把柄。新法实施后,根据罪行法定原则,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定罪合理、不枉不纵,于法有据,名符其实。进一步保障了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0年11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1次会议通过,自同年12月1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0年11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1次会议通过,自同年12月11日起施行。这对于刑法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的犯罪,司法机关通过进行司法解释,指导具体的定罪量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是扩大解释或限制解释,都不能违背法律的真实意图,否则就会背离罪刑法定原则。

论鄂温克族濒危建筑文化保护 篇7

鄂温克在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传统建筑形式:“斜仁柱”和“格拉巴”。斜仁柱是鄂溢克族移动的居所, 建筑平面为圆形。直径约4米, 骨架呈圆锥形, 高约3米, 由一十五至三十支落叶松杆顶端搭在一起形成, 夏季在骨架上覆盖桦树皮作为围护结构。冬季在骨架上覆盖兽度以防寒保暖。格拉巴是鄂温克人在森林中固定的仓库建筑, 这个仓库是措建在树上的, 建筑底面离地约2到3米。将森林中的自然树去掉树冠作为建筑的四拄,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 建筑的四壁是由圆木交错相叠形成的。顶部用木杆支起形成人字形的屋顶。山墙部分不封闭, 屋面用树枝、干草攫盖。

建筑文化保护的前提是建筑文化濒危, 那么什么是建筑文化濒危?建筑文化濒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 指建筑文化消失前或即将消失的那样一种状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建筑文化的个别因素的濒危;一种情况是建筑文化整体的濒危。如何理解建筑文化濒危?我们认为建筑文化濒危是建筑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引起建筑文化变迁的因素有两类, 一类是内因, 即发生于一种建筑文化内部的发明与发现:一类是外因, 即建筑文化间的传播与借用。鄂温克族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主要包括:满足文化、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等。改革开放以来, 各少数民族居住具有民族特色的住房更加少见, 现鄂温克人不断的被汉化, 本民族文化在不断消融。但是斜仁柱、格拉巴这两种简单的建筑形式是这个民族经济、社会和宗教观念的集中体现, 也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居所, 在民族的主体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原始的居住环境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 但是在现代我们应该把这种原始建筑的内蕴元素延续下去, 增加鄂温克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保护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文化。不要让这种建筑文化淹没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之中。

那如何在现在社会中把鄂温克原始建筑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现在建筑当中呢?我们要做出既能满足于现代鄂温克族人民的居住环境, 又能体现出内蕴斜仁柱、格拉巴这两种原始建筑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建筑。而如果我们做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族建筑, 又是否能符合现代国际化社会经济环境呢?既能满足于保护鄂温克建筑文化的同时, 又能迎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这是我们最终要做出的鄂温克当代建筑。所以针对以上几点, 在进行鄂温克民族当代建筑设计过程的重要要素我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点, 对鄂温克族传统建筑造型的提炼和组合, 对传统建筑的提炼和变形主要分为形体的提炼和变形, 色彩的提炼与变形。鄂温克族的传统建筑在建筑形体上呈现为独立的几何形体。与我国大多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组台式形体模式不同, 鄂温克族的传统建筑是互不相连的独立形体。鄂温克旗的“斜仁柱”从建筑形体角度可以还原为圆锥体;“格拉巴”可以还原为由水平方向的三棱柱与长方体上下组合而成的几何体。鄂温克传统建筑的色彩都是材料本色。鄂温克族传统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有:桦树皮、驯鹿皮、去皮的落叶松树干和圆木。建筑色彩主要为浅黄色和深褐色。由此可见。鄂温克族建筑色彩可以提炼成两个色彩特点, 第一特点是建筑色彩表现材料自然色, 第二特点是浅黄色和深褐色。

第二点, 对鄂温克族传统建筑空间的提炼和组合, 鄂温克族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具有一定的向心性与指向性。“斜仁柱”的建筑平面为圆形, 入口朝向东方, 在建筑内部的圆心部位是室内的火塘。围绕着火塘是三个供坐卧的铺位, 中间的铺位正对着圆形平面入口。从建筑空间整体形态看。圆形平面本身就具有内聚的特征。而建筑中央的火塘和中心高起的锥形空间更强化了空间的向心性特征。从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看, 斜仁柱入口固定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建筑内部相应三个铺位的摆放位置沿东西轴对称, 在室内围合一个朝向东方开口的活动空间, 使建筑内部空间也具有了由西向东固定的指向性。

第三点, 对鄂温克族传统建筑技术的提炼和组合, 鄂温克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一年四季都会追随着驯鹿的足迹迁徙。民族生括的移动性使鄂温克族传统建筑中包含着适应这种生活需求的移动性技术。鄂温克旗的居住建筑“斜仁柱”采用了“小框架加轻质表皮”的建造技术来满足民族居住的移动性需求。搭建的时候先将数根树干底部插入土地中。顶部进行绑扎连接, 形成建筑的结构部分, 再将桦树皮、兽皮等表皮材料固定在水杆组成的框架上。使建筑其有避风避雨, 保温御寒的功能。这种建造方式使建筑的框架和表皮部分可相互分离。建筑技术的根本是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的, 针对鄂温克族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借鉴传统建筑技术, 更要探索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来满足该民族的移动性居住特点。

第四点, 对鄂温克族传统建筑生态性的提炼和组合, 鄂温克族的居住地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面对这种自然环境特点, 鄂温克族传统建筑中采用了季节性更换建筑表皮的方法来适应地域气候条件。斜仁柱的表面夏季采用桦树皮, 冬季则换成兽皮。夏季建筑表面是由桦树皮自下向上层层叠合覆盖形成, 能够提供遮风避雨的居住空间。层层叠合的桦树皮之间的空隙由下斜向上, 建筑外部的空气通过这个缝隙进入室内, 在室内循环之后通过斜仁柱顶部流向室外, 在建筑内部形成动态的气流循环, 促进建筑内部的通风与降温。冬季建筑表面由多张兽皮缝制而成, 兽皮的保温性能非常好, 使建筑内部火塘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积聚在室内空间中, 适应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这种不改变建筑结构而仅变换建筑表皮以适应气候季节性变化的生态建筑技术应该在针对鄂温克族进行的建筑设计中得到延续。

以上就是对于现代鄂温克建筑设计的几点想法和意见, 从保护传统建筑为出发点, 尽量采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鄂·苏日台.《鄂温克民间美术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

[2]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 2004.4.

[3]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第三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园林绿化工程技术标书下一篇:高三复习迎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