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

2024-07-19

珍稀濒危(通用10篇)

珍稀濒危 篇1

近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国际会议上,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最新报告称, 作为人类需要重点保护的物种, 各种河豚已成为了当地水源水质好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指示剂。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推出一个关于河豚的专题图片展, 介绍了世界上仅存的七种珍稀河豚物种和已灭绝的长江白鳍豚, 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水资源问题和河豚生存状况问题。

1. 印河豚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 当地人正在抢救一只印河豚。曾经濒临灭绝的印河豚是近年来唯一的一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的河豚。据估计, 印河豚数量已由2001年的1200只上升到2006年的大约1700只。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 (World Water Week) 国际会议上,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尽管印河豚数量在呈上升趋势, 但世界上其他的河豚物种数量却在不断下滑, 甚至已接近灭绝。它们已成为了全球各地水质恶化和水资源退化的指示剂, 当然也能够同时反映出当地人的健康状况。

其中一种河豚长江白鳍豚已经被宣布处于灭绝状态。非赢利性国际环境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 已知现存的7种河豚物种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这些威胁包括水污染、渔业影响以及大坝和其他水利设施对河豚栖息地的破坏。

2.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往来于中国长江中的两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之一, 它们比已经被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鳍豚生命力更强一些。长江江豚虽然也处于濒危状态, 但它们仍然幸存着, 而在2007年人们已是最后一次看到白鳍豚。2006年, 生活于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数量仅为1600到1800只。长江的一个牛轭湖已被列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区, 人们时刻关注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每年会有3到4只小长江江豚出生。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淡水资源项目负责人李利锋 (音) 介绍说, 为了帮助这些动物, 当地政府在长江沿岸的40个湖泊大开水闸, 以保证长江江豚能够返回它们最初的栖息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 河豚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指示剂, 它们所面临的威胁, 同样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威胁。“非可持续的渔业生产, 不仅仅危害河豚的生存, 而且也会慢慢危及渔民的生存和生计。农业和采矿业中所使用的有毒化学物质, 同样会影响河豚和人类的健康。自然河流的干枯、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 这同样会影响人类社会和河豚生存。”

3. 玻利维亚河豚

这是一只小玻利维亚河豚。2010年夏天, 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在派拉斯河中被营救上岸。干旱导致派拉斯河水位严重低于正常水位, 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即将失去生存环境。玻利维亚河豚拥有非常柔韧的身体, 因此它们可以在泛滥平原林中轻松穿过树根。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 南美洲的三种河豚全都在与渔民争夺栖息地, 当地渔民有时还会利用河豚作为诱饵。不过, 新报告接着表示, 玻利维亚河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当地小规模金矿开采所引起的汞污染。

4. 白海豚

一只白海豚在秘鲁的雅瓦里河中游泳, 露出背部的背鳍。白海豚看起来很像宽吻海豚, 但鼻子更长, 鳍更宽。这种河豚在整个亚马逊流域 (除了玻利维亚) 都可发现。

白海豚和伊河豚与其他五种河豚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们是海豚家族成员, 而海豚家族成员大多是生活于海洋之中。白海豚和伊河豚两个物种, 既有在海洋中生活的, 也有在淡水中生活的。

5. 恒河豚

一只恒河豚正在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的水面上呼吸空气。每隔一分钟左右, 它都会浮出水面透气。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 在由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和卡尔纳里河等河流组成的水系中, 这种濒危的河豚物种数量不超过2000只。2009年, 印度宣布将恒河豚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6. 伊河豚

一只伊河豚浮出柬埔寨湄公河的水面。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 缅甸伊洛瓦底江上的渔民通常会和伊河豚合作捕鱼, 伊河豚则围在渔船的周围捕食。伊河豚的栖息地仅限于湄公河上大约190公里长的河段以及伊洛瓦底江和马哈坎河的小部分河段。每条河中的伊河豚都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数量已下滑至不超过75只。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 2003年到2009年间, 共有92只伊河豚死于湄公河上的渔网中。

7. 亚马逊河豚

在巴西托坎汀斯州, 一名男子正在给一只亚马逊河豚喂食。在亚马逊河流域, 关于河豚的传说很多。亚马逊河豚被认为是法力无边, 可以在夜间变成英俊的男子。

亚马逊河豚也被称为粉红河豚, 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与其他两种南美河豚一样, 亚马逊河豚也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比如亚马逊河及支流上的大坝建设对亚马逊河豚的生存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8. 长江白鳍豚

本图拍摄于1988年, 地点位于中国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这只雄性长江白鳍豚也许是最后一只长江白鳍豚。2007年, 这个物种已被正式宣布灭绝。

珍稀濒危 篇2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珍稀濒危 篇3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五道峡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4-0069-04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0年,2009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珍稀植物资源丰富,孑遗、特有种属较多。本文在查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4],通过野外调查、资料分析,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提出加强保护的建议对策。

1 自然地理概况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台阶、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处于大巴山东延余脉荆山山脉主脉,北纬31°37′48″~31°45′23″,东经111°5′53″~111°27′55″,总面积20 860 hm2,海拔550~1 926 m,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体垂直高差巨大。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8.5 ℃,≥10 ℃积温3 840 ℃,年降雨量900~1 300 m,海拔800 m以上地区无霜期平均为210 d,随高度抬升而减少。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带有显著的垂直差异。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地理成分复杂,植物区系在湖北省的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

2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现状

2.1 种类组成

保护区地处秦岭以南、神农架以东,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少,保存了大量古老、原始、孑遗、特有物种。通过调查,该区域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5]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6]收录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共计42种,隶属30科39属。其中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35种(见表1)。此外,陈志远等曾于1986年在此采集到长叶榧树Torreya jackii的标本,并作为湖北分布的新纪录种[7],但2009年、2012年汪正祥前来实地考察时并未采集到标本,作为存疑种,本文暂不列入。

2.2 分布

根据现有调查结果,呈群落或小群落分布的有红豆杉、八角莲、华榛、天麻、小勾儿茶、领春木、青檀、紫茎、紫斑牡丹、金荞麦,其余呈零星分布。从分布频度上,保护区内多地分布的有银杏、金钱槭、八角莲、华榛、野大豆、鹅掌楸、天麻、白辛树、领春木、青檀、大叶榉树、巴山榧树、紫茎等13种,在保护区内仅1~2地分布的有珙桐、光叶珙桐、喜树、大果青杄、穗花杉、蝟实、红豆树、小勾儿茶、红椿、峨眉含笑、闽楠等11种。

2.3 濒危保护等级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中,有2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19种;有3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其中濒危3种,稀有14种,渐危16种;1级1种,2级12种,3级20种。(见表1)

2.4 生活型特征

乔木29种(常绿10种,落叶19种),占69.0%,灌木6种(常绿1种,落叶5种),占14.3%;草本7种,占16.7%。

2.5 地理成分分析

参考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方法[8],对保护区分布的39属42种珍稀濒危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类型划分如表2。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属有10个分布型。热带成分共8属,占总属数的20.5%;温带成分共31属,占总属数的79.5%,其中中国特有分布最多,有11属,占总属数的28.2%,分别是:银杏属、珙桐属、喜树属、金钱槭属、蝟实属、杜仲属、山白树属、瘿椒树属、青檀属、香果树属、崖白菜属。

2.6 古老性分析

保护区集中分布着许多古老和原始的科、属[1],有发生在中生代甚至更早的银杏属、红豆杉属、三尖杉属、鹅掌楸属、香果树属,也有大量的古近纪、新近纪古老植物,如穗花杉属、杜仲属、珙桐属、水青树属、连香树属、瘿椒树属、领春木属等。其中包含大量的单型属和少型属,它们的系统位置大多原始而孤立。

分析表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较复杂,温带性质较明显,特有成分突出,古老成分较多。

2.7 需要纳入保护范围的其它种类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相对丰富,除紫斑牡丹外,还有卵叶牡丹P. qiui、凤丹P. ostii两个种,建议纳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兰科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该保护区分布的28属49种野生兰科植物,如石斛Dendrobium nobile、细叶石斛D. hancockii 、白及Bletilla striata、大叶杓兰Cypripedium fasciolatum、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均属保护对象。此外,保护区还有一些我国乃至湖北特有的珍稀植物,如叉叶蓝Deinanthe caerulea,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铁杉Tsuga chinensi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武当木兰Magnolia sprengeri 、蜡梅Chimononthus praecox、垂丝紫荆Cercis racemosa、核子木Perrottetia racemosa、血皮槭Acer griseum、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双盾木Dipelta floribunda等也有必要纳入保护范围。

nlc202309091616

3 濒危原因

对于稀有植物可以划分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稀有种和由人类活动引进的稀有种,它们共同的表现都是分布区的缩小和种群量的变小[9]。尽管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有不少珍稀植物是由于生物学上的脆弱,如结实率低、种子萌发难、适应性差、种类较少等自然因素致危,但人为因素仍是致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群众保护意识薄弱,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意义普遍缺乏认识,为获取眼前经济利益而破坏珍稀植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过度砍伐。其中,大乔木容易被作为用材树种采伐,如青檀;灌木和小乔木容易被当作杂灌被群众砍掉,如山白树;一些根、茎、皮有经济价值的珍稀植物容易被砍伐或剥皮,如杜仲。二是过度采挖,主要是一些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以野生牡丹为例,保康原有分布245.3 hm2,约53万株左右,但由于采挖过度,到2000年调查仅剩10万株,其中紫斑牡丹约5万株[10],目前野生牡丹仅在大水林场、横冲药材场、九池村以及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地方有少量散生植株或小种群分布。三是放牧、开垦、修路等人为活动,导致生境受到破坏。加之该自然保护区是地方级保护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教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保护功能发挥。

4 保护对策

4.1 加强资源巡护监测,完善保护体系

建立保护管理网络,根据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完善巡护监测制度,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健全重点保护对象监测体系。对专职管护人员实行分区划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

4.2 加大对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利用宣传牌、画册、科普展、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珍稀濒危植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宣传加强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保护的自觉性,调动群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广泛吸纳他们参与日常巡护管理,切实保护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4.3 加强保护区投入,完善保护基础设施

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契机,争取各级政府加大保护区经费投入,竖立界碑界桩、健全管理站点、设立固定样地样线、配备监测设备设施,在珍稀植物原生地开展就地和近地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毁坏原生地的行为,促进种群恢复。

4.4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技术档案

进一步查明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数量、分布,调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群落特征,摸清各珍稀濒危植物与环境、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开展珍稀植物濒危机制、繁殖技术、种群恢复更新研究,加强人工繁育,实施野外回归,促进种群恢复,扩大种群数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珍稀濒危植物的技术档案,为加强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5 加强执法,打击破坏行为

严格贯彻《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采药、砍伐、放牧、开垦、烧荒、采石等活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确保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原生地不受破坏。

参 考 文 献

[1]汪正祥,蔡德军.湖北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1101.

[2]姚崇怀,戴振伦.湖北保康县国家保护树种资源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5):488492.

[3]陈志远,姚崇怀,王长清,等.湖北省保康县树种资源调查研究成果汇编[R].保康县林业局档案室.1992.

[4]郑重,许天全,张全发.湖北省珍稀特有植物及其分布概况[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0(4):4047.

[5]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名录(第一批)[J].植物杂志,1999(2):411.

[6]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5.

[7]陈志远,王长清,戴振伦.湖北木本植物新纪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3):289295.

[8]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Ⅳ):1139.

[9]许再富,陶国达.地区性的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1987,9(2):193202.

[10]保康县林业局编纂委员会.保康县林业志(1950-2010)[M],保康县林业局,2014:135138,367369.

(责任编辑:唐 岚)

珍稀濒危 篇4

金线鲃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药用价值极高。明代医学家兰茂在《滇南本草》一书中曾有记载,说金线鲃润五脏、养六腑,通津液于上窍,治胃中之冷痰食之,滋阴调元,暖肾填精久服轻身延年;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可谓鱼中之极品。

从2007年开始,西畴龙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便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携手合作,围绕西畴金线鲃和土着花鱼的人工驯养、繁育等课题开展科研攻关,由昆明动物研究7名动物学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在该县西洒镇上果村投资500万元建成了由标准化鱼池、生产管理用房、标准小型实验楼等构成的西畴野生土着鱼标准化驯养繁育基地。在33亩20多个鱼池内养殖了约1 000多对金线鲃和花鱼,并分别繁育出了100多万尾子一代鱼苗。

以该驯养繁育基地为依托和示范,西畴县采取“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支持昆明动物研究所投资1 600万元在该县兴街镇的龙坪村新建占地140亩、可年产鱼苗10 00万尾以上的西畴野生土着鱼标准化驯养繁育基地。目前已投入300万元修通了长1 200 m的引水沟渠,铺筑了长600 m的专用公路,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40亩的标准化繁育池。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可扶持500户农民示范养殖西畴野生土着鱼1 000亩,预计年产量达800 t,助农增收1 000万元以上。

长青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 篇5

为了掌握保护植物的珍稀濒危状况,建立试验示范保护小区.采用样线、样方、文献查阅和标本鉴定的综合方法,调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得出茅坪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7种、Ⅲ级保护植物15种;其中:稀有12种、渐危12种.列为茅坪特有且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共计18种.中国特有属22个占总属数的4.7%,占科总数的8.6%.长青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众多,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急需建立保护小区重点保护.

作 者:陈继芳 袁朝晖 赵建民 贾辉 陈Z CHEN Ji-fang YUAN Zhao-hui ZHAO Jian-ming JIA Hui CHEN Jing 作者单位:陈继芳,袁朝晖,贾辉,陈Z,CHEN Ji-fang,YUAN Zhao-hui,JIA Hui,CHEN Jing(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洋县,723300)

赵建民,ZHAO Jian-ming(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眉县,722305)

珍稀濒危 篇6

1 调查评价

根据调查和查阅资料, 焦作市太行山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4种, 隶属于14属, 14科, 按类别可分为渐濒8种、稀有6种, 按保护级别分为二级保护3种, 三级保护11种, 其保存现状均是原址保存, 详见表1。

2 保存及评价分析

2.1 保存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亲近的习性越来越强, 回归自然的心境愈演愈烈, 组成自然的山水、树木及花草, 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境在回归自然的意境中, 逐步受到改变和威胁, 但人们对其保存的认识只停留在口头, 开发利用的保存也只是在纸上的保存, 或只开发利用, 根本不注重保护, 只为眼前利益, 保护意识薄弱。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只是一般的原生态原址保存。

2.2 评价分析

评价的目的就是对珍稀濒危物种保存的认可, 评价的方法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只在原址保存原生态保存的为一般;二是在原址保存且建立原址保存繁育区, 开展人工繁育保存的为良好;三是既在原址保存, 又建立异地保存基因库, 进行培育的为优。焦作市太行山区14种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评价为一般。

3 分布类型

根据调查和资料查阅统计分析, 由于受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分布类型主要有群集型、零散型和极少型。

3.1 群集型

是指种群成丛或片状分布类型。多分布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山沟或阴坡山脊, 形成片林, 如山白树、领春木等, 是组成山沟杂木林的主要伴生树种。核桃楸生于海拔1 000~1 400 m的山沟、山脊, 组成杂木林的伴生树种。猬实生于海拔800~1 200m山坡林下, 为主要灌木。太行花多生于海拔1 000m左右阴坡林缘、灌丛下, 形成片状草本层。

3.2 零散型

是指在林区零星分布类型。如连香树、天麻、紫斑牡丹等。

3.3 极少型

是指种群分布极少见的分布类型。如刺五加、水曲柳等。

4 致濒危因素

濒危植物的产生, 是生态系统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竟争中有物种灭亡, 新物种产生, 然而这种消亡是非常缓慢的, 且不易被人们察觉。本区域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稀少, 分布区域狭窄, 有些种类处于濒危境地。除历史原因和地理分布以外, 主要是人为砍伐森林、开荒垦殖、过度开发利用等。

4.1 历史及地理分布

第四纪冰川之后, 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南移或灭绝, 温带性质或旱生型植物侵入, 而植物本身又是原始类型, 雌雄异株, 缺乏授粉, 致使天然更新困难, 加之有些物种如剌五加等主产我国东北, 河南北部为延伸边缘地区, 种群数量本来较少, 呈零星分布, 导致单株自花授粉, 不能健壮繁育后代, 且没有其他保护措施, 造成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4.2 砍伐森林与开荒垦殖

稳定的森林生境是一个封闭的植物群落, 具有适宜的层次结构和种群生长的生态环境。砍伐森林与开荒垦殖就是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的过程。首先是原来森林生态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乔木树种被砍伐变疏林或喜光灌丛, 基本改变了物种的生态环境, 有些物种因生态环境的不适宜而被替代, 尤其是烧林开荒垦殖, 对物种灭绝更为严重。砍伐森林, 对雌雄异株的植物种类, 造成天然搭配失调, 使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甚至处于濒危、灭绝状态。

4.3 过度开发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 过度的采挖, 就是对资源的毁灭。如传统中药的天麻和紫斑牡丹均为天然野生, 其繁殖能力本身有限, 加之长期无序采挖, 致使资源分布逐步减少, 由原来的片状分布或群集分布逐渐变为散生或零星分布, 使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5 保护对策

5.1 物种生境保护

物种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植物生命的根本。每一种珍稀濒危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环境, 在特定的生境中与其他植物之间构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和群落关系。一旦这些生长环境和关系被破坏,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也随之减少或消失。只有切实保护物种生长的生态环境, 才能从根本上长期稳定地保存和发展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

5.2 建立基因库

一是根据珍稀濒危植物各自独特的生态区位, 以天然分布为前提, 以适生区为基础, 对珍稀濒危植物建立原地保存基因库, 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保存一定数量的植株个体促进种群的健壮发展;二是根据珍稀濒危物种的个体特性、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研究利用前景, 加大建立异地珍稀濒危物种异地保存基因库, 为研究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和物质保证。

5.3 强化科学研究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的科技管理档案, 开展系统研究, 探索珍稀濒危的生态关系和内在因素, 为发展、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植物提供理论基础。

系统调查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海拔幅度、种群大小、数量、年龄结构、出现群落的类型以及在各群落中的地位、种间关系、生长规律, 探索最佳生态区位。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良种选育研究, 一是选育自然分布优良类型按常规育种, 培育优良品种、类型;二是采用辐射育种的方法筛选优良品种、类型, 为珍稀、濒危植物发展提供良种。

5.4 广泛宣传教育

一是积极宣传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及条例,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大意义;二是以标本、图片、讲座及科教片等形式, 深入学校、社区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三是提高专业保护队伍的责任和意识, 确保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发展。

摘要: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太行山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有14种珍稀濒危植物, 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 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评价,对策

参考文献

[1]宋朝枢, 瞿文元.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辛泽华, 张子健, 范喜梅.焦作植物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2.

珍稀濒危 篇7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重庆、陕西3省结合部———万源市, 地形地貌独特复杂,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万源市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区。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区红豆杉种群密度, 在调查区设置4个20m×20m的样地, 分别记录各样地的环境概况, 统计记录样方内红豆杉植株的胸径、株高、冠幅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分布格局

利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公式计算, 得出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格局类型与聚集强度, 各指标见表1。该研究区域红豆杉种群的扩散系数 (C) 、聚集度指数 (I) 、平均拥挤度系数 (M*) 、聚块性指数 (PAI) 、聚集指数 (Ca) 、负二项分布指数 (K) 都显示红豆杉种群呈聚集型分布。用t检验预期值与实测值的偏离程度, 显示出t>t0.05 (3) , 证明了该调查区域的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型。

2.2 分段分布格局

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9个龄级中, 大龄级的植株数量极少甚至缺失, 因此, 仅对1~6龄级的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 (表2) 。

由表2可见, 红豆杉在幼龄阶段以及小龄级成年树呈聚集型分布, 但随着龄级的增长, 聚集度逐步下降。大型成年植株四周缺少幼苗和幼树, 没有相应的更新资源, 呈现随机型分布格局。

3 结论

种群空间分布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在其生存生活空间里的布局或位置状态。其类型分成均匀型、集群型和随机型分布。论文以种群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从植物种群动态相关的角度出发, 以四川万源红豆杉种群为对象, 对其生命过程和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从种群空间分布来看,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在幼龄阶段以及成年树2龄级和3龄级呈聚集型分布。成年植株呈随机型分布, 周围很少有幼苗和幼树, 没有更新资源。通过分析红豆杉种群整体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揭示出该种群的动态结构特征, 为制定红豆杉保护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Waters WE.1959.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ggregation in insects[J].J Economic Entomology, 1959 (52)

[2] David FN, Moore PG.Notes on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in plant population[J].Ann Bot, 1954 (18)

[3] Lloyd M.Mean crowding[J].J Ani Ecol, 1967 (36)

[4]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海莲群落和木榄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2 (2)

[5]王新功, 洪伟, 吴承祯.武夷山米储林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1)

珍稀濒危 篇8

1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价值

珙桐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树种。属第四季冰川孑遗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林海中的珍珠”,树高可达20~25 m,花型似鸽子展翅,盛开时尤如满树群鸽栖息。蔚为壮观。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是驰名世界的珍稀观赏树种。对其研究保护,在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科学价值。园林价值:常被做为珍稀观赏景观树植于溪旁、池边、疗养院、宾馆、学校、公园。经济价值:珙桐木材纹理通直,木质沉重,不易腐烂,是优质用材。种子果皮能榨油,果肉质能提炼香粉,价值极高。是中国8种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之一,资源非常稀少。

目前国内外对珙桐资源的保护和研究非常重视,由于森林的砍伐及野生珙桐苗的挖掘栽培,原生地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珙桐资源越来越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珙桐有可能被其它阔叶物种更替的危险,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被动圈地保护,限制采种有一定作用,但远不如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扩大珙桐人工繁殖规模,将繁殖成果应用到城市绿化,园林造景,林相调整领域,让珙桐资源的保护走上一条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开发利用的新路上来。从而根本解决这一物种濒危状态,变“野生”为“栽培”。这既有利于保护珙桐资源,又可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瀕危珍稀植物珙桐生长环境条件

珙桐通常生长在海拔800~2 000 m以内的深山峡谷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其生长环境特殊。庐山长约29 km,宽约16 km,景区面积302 km2。最高峰汉阳峰1 474 m,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917mm,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9月平均温度16.9℃,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非常适宜珙桐生长。庐山园林局科技人员已于2001年开始对珙桐的生长繁殖栽培作了大量前期试验工作,2007年开始将在庐山播种成功的珙桐成景树在庐山三宝树景区、花径景区、诺那塔院、庐山中学等地种植,景观效果非常好,其中有的已开花。这些与庐山园林前辈从外省引种的少数几株长势较好的珙桐树一起证明了庐山的气候、环境条件适合珙桐生长。

3 在庐山保护开发濒危植物珙桐的重大意义

3.1 有利于发展科技文化,促进庐山科学文化走向世界

庐山科学技术堪称卓越成就:一是中国第四季冰川的发现及其学说的建立;一是由中国学者创建的供科学研究而又正规的第一座森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的建立。

3.1.1 庐山地质成就需要珙桐相辅相承。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第四季冰川学说创始人李四光,凭着对科学考察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在1930年代在庐山考察并向世人宣告,庐山以第四季冰川遗迹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这一学说。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庐山首次召开全国第四季冰川及第四纪地质学术会议。200余名与会代表考察了庐山的冰川遗迹后认为庐山不愧为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地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001年3月庐山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是我国存留第四季冰川遗迹最典型、最集中的山体。“系地垒式断块山”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成因复合地貌特征,极具独特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而濒危珍稀植物珙桐也是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在第四季冰川遗迹地开发种植第四季冰川孑遗植物珙桐更能丰富庐山地质资源,挖掘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涵,发扬光大庐山地质科学文化。

3.1.2 庐山的植物资源成就需要珙桐相媲美。

庐山森林植物园第一任主任秦仁昌先生在“保护庐山森林意见”一文中写到:庐山为东南胜地,土质肥厚,气候温和,昔日森林,本称茂盛,加之交通便利,而对庐山植物的研究要早于其它名山。由于庐山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留下来,为保留古老的类型如鹅掌楸(Linidendron chinense)、檫木(Sassafras tzumu)等引进的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庐山森林植物园也就是现在的庐山植物园,从1934年建园至今,从国内外相继引进了千余种植物,使庐山增添了许多外来植物成分,现已达到4 000余种植物。已形成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等特征,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得益于我国植物研究前辈们爱科学、爱国家的敬业奉献和庐山人民的辛勤奉献精神。也是庐山人民保护大自然、为中国植物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好见证。珙桐作为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至今仍顽强地保持原有植物形态。被当代生物考古学家称为“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在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可以更加丰富庐山森林资源,既利于保护世界文化景观,调整庐山林相单一结构,提高庐山森林资然质量,又利于提升联合国优秀生态景区———庐山的品位。更能体现庐山人锐意进取、创新发展、敢为人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科学的理念。

3.2 有利于庐山与国际各界人民友好往来,推动庐山旅游事业高水平发展

珙桐一直以来象征着和平、美好、发展。当今世界人们已摒弃冷战思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地球上,反对恐怖主义已是21世纪的关键词。珙桐作为象征和平、友好、祝福的使节身份已走遍大江南北;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为了感谢台湾同胞给灾区的真情援助而转增送给台湾人民的17棵“绿色大熊猫”珙桐树和国宝大熊猫一同飞向宝岛台湾。既传递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之情,又带去了祖国人向往和平、祝福台湾的殷切希望。当台湾人民看到来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大禹故乡的珙桐开花,定会心潮彭拜,思乡万千。又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绵阳北川16万羌族人民向29届北京奥运会增送的29棵珍稀景观树———珙桐;向全国全世界人民传递“人文奥运”的理念,她透过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珙桐至今仍顽强保持古生物原有的特性,折射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团结自强、热爱和平的高贵品格和民族精神。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守望和平、主张和平、拥抱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

珙桐作为和平的象征,早在上个世纪就被人们崇尚,1869年在我国四川省宝兴县首次发现珙桐树后,英、美等国便不断派人前来中国采摘种子送回本国繁殖,此后并成为外国公园中最美丽的景观树。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白宫正有一株“中国鸽子树”,罗斯福便常以此树作为和平吉祥物,逢人夸耀。后来不知是何缘故,“中国鸽子树”开始枯萎,罗斯福十分着急,便向世人宣告,谁有“中国鸽子树”?愿以重金相求。后来中国四川一位教授电告他中国四川峨眉山有很多,罗斯福得知后即刻派他儿子远涉重洋前往中国峨眉山移植了一株回去,从此,中国特有的鸽子树便在美洲大陆开花结果。

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4年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在日内瓦植物园旁边的巴尔顿别墅公园发现了正在开花的“中国鸽子树”,了解后得知是原产中国的,名叫“中国鸽子树”感到非常高兴,回国后立即组织有关植物研究人员开展珙桐植物的科研和繁殖工作,使得珙桐从静寂的深山迈向繁华的闹市,彰显其稀有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世界名山———庐山,开发种植象征和平意义的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可以形成一个研究珙桐生命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国际信息平台,以便世界各地爱好珙桐植物研究的学者交流。以珙桐的魅力作“媒介”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往来,推动庐山旅游事业高水平发展。

3.3 有利于促进庐山十大和谐更加完美,提升庐山文化品位

庐山:山美、水美、人更美,曾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历来以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教育名山而吸引中外游客,并以山水和谐、天地和谐、古今和谐、中外和谐、国共和谐、天地和谐、六教和谐、婚恋和谐、师生和谐、主客和谐而形成庐山独有的、举世无双的、无与论比的和谐美。这种美是其它名山望尘莫及的。这种和谐美的资源是厚重、丰润而又神秘的庐山文化的凝聚、演化和发展。历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各种和谐因素,在和谐的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既能丰富庐山森林资源美、又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有利于促进庐山十大和谐更加完美,提升庐山文化品位。

3.4 有利于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景观建设和发展

庐山是世界上唯一获得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山体总面积302 km2,长约29 km、宽约16 km,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 474 m,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均降雨量1 917 mm,年均雾日191 d,年均相对湿度78%,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每年7~9月平均温度16.9℃,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6%,高等植物3 000余种、昆虫2 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这些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庐山成为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坚实基础。在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能丰富庐山植物资源、增加庐山国家珍稀植物品种、改善自然环境、建立珙桐生态林、珙桐园林景观林、利于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濒危珍稀植物珙桐是“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在园林、旅游、经济、美学、古生物、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世界文化景观地、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开发利用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对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文化、促进庐山与世界各地人民友好往来、提升庐山文化品位、改善森林资源质量、调整林相结构、保护世界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改变庐山森林资源中人工针叶林面积偏大、林相单一的现状,选择阔叶珍稀树中珙桐等作为调整林相树种。笔者对珙桐树的生长、繁殖、栽培开发做了大量前期试验工作,取得可行性效果。目前已在庐山各景区推广。此项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濒危植物珙桐观赏树的保护开发,又有利于改善庐山森林景观和林相结构调整,将对保护世界文化景观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瀕危植物,珙桐,开发,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径[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2]吴宗慈.庐山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研究 篇9

1 峨眉山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分布

峨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盆周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腹地[2], 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气候区[3]。由于山体地形地貌复杂, 地势起伏大, 从山脚至山顶海拔高度变化为550~3099m, 山体水平面积约200 km2, 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相当明显。报国寺至洪椿坪, 海拔500~1200m, 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耳蕨、峨眉红山茶、峨眉姜、四川朱砂莲、虎舌红、桫椤、峨屏草、篦子三尖杉、峨眉开口箭、峨眉凤仙花、四川金粟兰、川八角莲、杜仲、黄檗、峨眉四照花、红豆树、峨眉含笑、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洪椿坪至洗象池, 海拔1200~2100m, 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野连、天麻、厚朴、竹节参、四川旌节花、凹叶旌节花、木瓜红、类叶牡丹、银叶桂、藁本、珙桐、野核桃、峨眉岩白菜、峨眉紫堇、穆坪马兜铃、七叶一枝花、普通鹿蹄草、驴蹄草、杜鹃兰、支柱蓼等。洗象池至金顶, 海拔2100m以上, 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有川赤芍、狭叶竹节参、峨眉贝母、峨眉报春、苣叶报春、斑叶鹤顶兰、峨眉无柱兰、延龄草、独叶草、条裂紫堇、龙眼独活、雪胆、玉柏、小大黄、人参属植物、峨眉光亮杜鹃、箭竹、雪茶等。

2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特点

2.1 起源古老

峨眉山地质古老, 地形复杂, 在新生代第三纪后, 未受到冰川的影响, 因而保存了许多古热带残遗的单种属、古老属植物, 其中很多都具有药用价植, 如银杏、桫椤、裸蒴、三白草、猫儿屎、串果藤、杜仲、厚朴、枫香、连香树等[4]。这些植物构成峨眉山重要的古老孑遗成分, 在区系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2.2 濒危度高

峨眉山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400余种, 其中濒危药用植物145种, 占10%以上。另外,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濒危植物种类名录中, 峨眉山共有32种植物被列入, 其中药用植物17种, 药用植物占54.125%[1]。

2.3 特有性强

峨眉山有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320余种, 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左右, 比率高于全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 如峨眉锥栗、峨眉唐松草、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 占当地特有植物类型的31.25%。

2.4 分布不均

据调查, 低海拔地区药用植物比较丰富,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类分布较少, 主要有杜仲、桫椤、川八角莲等;在高海拔地段, 特有种、濒危种分布相对较多, 如峨眉野连、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独叶草、延龄草、峨眉报春、峨眉贝母等, 占了峨眉山珍稀濒危植物的65%。

3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

通过我们的认真分析和多方了解,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物种自身因素

繁殖困难、存活力低, 适应力差等是导致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如峨眉黄连花粉粒比黄连小, 生活力较差, 表面三角形短刺先端较黄连钝, 不利在柱头上附着, 又有部分花粉干瘪萎缩, 致使种子量较黄连少, 不利于峨眉黄连的自我更新[5,6]。桫椤孢子体生长极其缓慢, 生殖周期长, 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且湿润的环境, 这些都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增加[7]。

3.2 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 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8], 部分得以存活的种类也因环境的变化成为稀有物种, 如银杏、苏铁、桫椤等。

3.3 生境恶化

近些年金顶至九老洞一带的冷杉和箭竹大量死亡, 引起峨眉山上段药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昔日覆盖在箭竹林下的苔藓植物层逐渐消失;松萝因失去寄主 (冷杉) 而无法生存;峨眉贝母、穿心莲子、大花刺参、单叶细辛、独叶草、鹿药、黄精等喜阴药用植物濒临灭绝, 取而代之的是喜光充足的蓼属、悬钩子属、柳属、蓟属和禾本科等植物[9]。

3.4 人为因素

1958年大炼钢铁, 60年代学大寨开荒种粮, 使峨眉山低段森林大量砍伐, 药用植物被毁。文革中草药运动, 赤脚医生、部队与地方医院、药厂等, 成担整车采挖峨眉山药材, 短短三四年, 游山道两旁、寺庙周围的药用植物被采挖一空, 造成一百多种药用植物濒临绝种[9]。1998年, 黄连价格上涨, 一些被利益驱使的人对峨眉黄连实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的采卖, 致使数量急剧减少, 如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偶见几株[10]。

3.5 生物因素

一些啮齿动物如野兔、黄鼠、松鼠、沙鼠等也给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如珙桐, 当幼胚蹭破坚硬的内果皮时, 因其具特殊香味, 很容易被老鼠吃掉[7]。另外, 外来入侵物种也常会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如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疯长成灾, 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生长[11,12]。

4 峨眉山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措施

4.1 保护现状

4.1.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的方式, 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1982年, 峨眉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 1996年, 被又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 风景区总面积为154km2,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262km2。

4.1.2 迁地保护

对分布范围极小的濒危物种, 除采取上述就地保护外, 还需进行人工繁殖的研究和引种, 迁地保护, 具体措施有: (1) 建立植物园。植物园以收集保存多样性的植物为基本特征。目前, 峨眉山建有珍稀植物园和珍稀植物长廊、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各1个, 此外, 我院正积极地配合当地政府和安中亚峰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峰寺正筹备建立一个神农百草养生园。 (2) 其他迁地保护措施。当地居民将一些珍稀濒危名贵药用植物移植自家庭院, 也使一部物种得以保存。我校的植物园也为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4.2 保护对策与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峨眉山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区以来, 经过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与自然保区多的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仍需加强建设和管理。

4.2.2 完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工作。

针对箭竹和冷杉的大量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 药用植物大量减少这一现象, 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及时补栽或移栽, 恢复其生境。

4.2.3 严格法规, 加强管理。

严厉打击私自上山乱采乱挖的个人与集体行为,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对科研、教学标本的采集, 必须严格审批手续, 照章进行监督检查。

4.2.4 针对每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继续开展致危机制研究。

目前, 除峨眉黄连、延龄草等少数几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有报道外, 其他报道甚少。

4.2.5 加快峨眉山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建设。

种质资源库主要对药用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进行保存与研究, 而种质资源基因库, 从细胞、基因水平对物种进行研究、保存及利用, 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重新构建已绝种的药用植物种类提供材料与依据。

4.2.6 合理开发利用峨眉山药用植物资源。

珍稀濒危 篇10

1研究区自然概况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境内主要有博尔塔拉河、保尔得河、赛里木湖。地处大陆性干旱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区。研究区内植物资源丰富,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林场和平原区荒漠林。

2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2.1.1 资料查询法

在系统查阅《新疆植物志》 (1~6 卷) 、《新疆树木志》及新疆各地植物标本馆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对博州地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专项调查。

2.1.2 野外调查法

结合资料查询结果, 采用踏查、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利用测高仪、围尺、皮尺、罗盘仪等工具, 详细测量并记录目标植物的学名、海拔、经纬度生长状况、树高、胸径、树龄等, 以及生长环境和伴生植物情况。

2.2 数据处理

依据国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 (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植物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高等植物卷) 》[5,6,7,8]对研究区内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统计筛选。

3研究结果

研究区共珍稀濒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11 科16 属22种, 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6种, 被子植物9科14属16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 种, 区Ⅰ级11 种, Ⅱ级7 种, 收录《中国植物红皮书》7 种, 具体如下表1:

注:国家1 级、国家2 级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1 批) (第2 批) 定级的国家级保护植物。

区Ⅰ级、区Ⅱ级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植物名录 (第1 批) 定级的自治区级保护植物。

濒危等级指被收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高等植物卷) 》的CR (极危) 、EN (濒危) 、VU (易危) 、NT (近危) 等级的植物。

3.1 西伯利亚落叶松 (Larix sibirica Ledeb.) 松科落叶松属落叶乔木

入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等级VU (易危) , 新疆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萨乌尔山、北塔山和天山东部各地。在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200 ~ 2600m的山坡上。

3.2 膜翅麻黄 (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 麻黄科麻黄属小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多生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石质干旱地山坡、石质荒漠、石质戈壁和沙地等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200~600m的前山带干旱、半干旱地区。伴生植物以刺木蓼、梭梭等抗旱植物为主。

3.3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麻黄科麻黄属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多生于碎石坡地和山脊。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700~1800m的中山带砾石、山顶及岩壁等处。

3.4 蓝枝麻黄 (Ephedra glauca Regel) 麻黄科麻黄属小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生于全疆前山带荒漠砾石石阶地、冲击堆、石质陡峭山坡等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1200m的前山带冲积扇, 伴生植物以梭梭、锦鸡儿、盐爪爪等耐旱、耐盐碱植物为主。

3.5 单子麻黄 (Ephedra monospema Gmel.ex.C.A.Mey.) 麻黄科麻黄属草木状密丛小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低矮草本状小灌木, 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较为普遍, 多生于平原砾石戈壁, 干旱低山坡至高山坡、石缝等。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000m上下的中山带。伴生植物以耐旱、耐盐碱植物为主。

3.6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麻黄科麻黄属小灌木

国家2级保护植物,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 NT (近危) 。生于石质戈壁, 石质荒漠, 沙地、砾质和石质干旱地山坡, 局部可形成群落。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2000m上下的干旱荒漠。是耐旱, 耐盐碱植物、生长比较茂密。

3.7 灌木柳 (Salix saposhnikovii A.Skv.) 杨柳科柳属阔叶落叶灌木

入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等级CR (极危) 。多生于阿尔泰山西北河谷、林缘。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800~2000m的河流沿岸、林缘中。伴生植物以云杉林为主。

3.8 萨彦柳 (Salix sajanensis Nas.) 杨柳科柳属阔叶落叶灌木

入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等级CR (极危) 。多生于阿尔泰山西北针叶林缘或山河岸边。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800m上下云杉林林缘的碎石堆中。伴生植物以绣线菊、麻黄等。

3.9 天山桦 (Butula tianschanica Rupr.) 桦木科桦木属阔叶落叶乔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生天山南北坡、各地林缘, 疏林或混交林中。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300~2500m的山坡上。多生长在水土比较好的山坡、河谷中。伴生植物以欧洲山杨、密叶杨为主。

3.10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ge.) 藜科梭梭属落叶小乔木

国家2 级保护植物,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多生于广大山麓洪积扇和淤积平原、固定沙丘、沙地、砂砾质荒漠、砾质荒漠、轻度盐碱土荒漠。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1500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11 白梭梭 (Haloxylon persicum Bge. ex Boiss. et Buhse) 藜科梭梭属落叶小乔木

国家2 级保护植物,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 VU (易危) 。生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及丘间厚层沙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300~500m的半固定、固定沙地上。伴生植物以梭梭为主。

3.12 戈壁藜 (Iljinia regelii (Bge.) Korov.) 藜科戈壁藜属半灌木

NT (近危) 。多生于山前洪积扇砾石荒漠, 在盐生荒漠、河漫滩沙地及干旱山坡。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600m上下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及戈壁砾石地上。伴生植物以猪毛菜、盐爪爪、鹰爪柴等耐干旱耐盐碱植物为主。

3.13精河沙拐枣 (Calligonum ebi-nuricum Ivanova ex Soskov) 藜科沙拐枣属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 新疆特有中。多生于半固定沙丘及沙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m上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伴生植物以耐旱植物为主。

3.14 宽刺蔷薇 (Rosa plntyacana Schrenk ) 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灌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多生于河漫滩、碎石坡地、沟谷灌丛或林缘。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000~1800m的干旱、半干旱山坡、荒地。伴生植物以疏花蔷薇、小檗为主, 生长情况比较茂密。

3.15 天山樱桃 (Cerasus tianschanica Pojark.) 蔷薇科樱桃属落叶灌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生于干旱坡地及灌木丛。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700~1600m的山地, 生长情况比较零星分布。

3.16 欧洲稠李 (Padus avium Mill.) 蔷薇科稠李属落叶小乔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生于谷地溪旁、林缘或灌丛。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800~2000m的山地河谷中。伴生植物以麻黄、绣线菊为主。

3.17 准噶尔山楂 (Crataegus songorica C. Koch.) 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生于河谷或干旱碎石坡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2000m的河谷、峡谷灌木丛中。

3.18 尖果沙枣 (Elaeagnus oxycarpa Schlecthtend.)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乔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生于戈壁沙滩、田边、路旁。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1000m的干旱、半干旱、绿洲区。

3.19 新疆鼠李 (Rhamnus songorica Gontsch.) 鼠李科鼠李属落叶灌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多生于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或河滩地。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200~1400m的山地河谷。伴生植物以小檗蔷薇为主。

3.20 刺山柑 (Capparis spinonsa L.) 山柑科山柑属藤本小半灌木

自治区Ⅱ级保护植物。多生长在荒漠地带的戈壁、沙地、石质山坡及山麓。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150~2800m的干旱荒漠地区。

3.21 罗布麻 (Apocynum venetum L.) 罗布麻科罗布麻属直立半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多生长在艾比湖、甘家湖盐碱地、盐生草甸。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m上下的盐碱土地上。伴生植物以芦苇为主, 生长情况非常良好以片状分布, 密度高。

3.22 大叶白麻 (Poacynum hendersonii (Hook.f.) Woodson.) 罗布麻科白麻属直立半灌木

自治区Ⅰ级保护植物。多生长在艾比湖、甘家湖盐碱地、盐生草甸。研究区自然分布于海拔500m上下的盐碱土地上。伴生植物以芦苇为主, 生长情况非常良好以片状分布, 密度高。

4博乐地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建议

结合博乐地区珍稀濒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资源分布特点、生长情况和相应濒危保护机制, 针对怎样使该地区的珍稀濒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加强植物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保护意识;成立专门机构, 健全保护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对区域内珍稀濒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建立科技档案, 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 开展相应系统研究, 为野生资源引种驯化、人工栽培繁育等提供理论基础, 也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通过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专项调查, 统计分析博州地区有珍稀濒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12科17属23种, 在调查的基础上, 对博州地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提出建议。

上一篇:三五三下一篇:创意传播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